董琼《安塞腰鼓》课堂实录(精选合集)

时间:2019-05-13 09:33: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董琼《安塞腰鼓》课堂实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董琼《安塞腰鼓》课堂实录》。

第一篇:董琼《安塞腰鼓》课堂实录

董琼《安塞腰鼓》课堂实录 一.导入“安塞”

师:(板书课题)谁来读课题? 生:安塞腰鼓。

师:“塞”是个多音字。读得很准!

师:(出示地形图)大家看,这是一张中国地形图,安塞就在这里。它地处黄土高原,自古以来是兵家要塞,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安塞腰鼓就诞生在这块土地上,被誉为“天下第一鼓”。(齐读课题)

二.感知“腰鼓”

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哪些段落是写打腰鼓的? 生:课文第6到17段是写打腰鼓的。

师: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6——17段。有句话说得好,“读书的时要特别珍视自己的第一感觉”。请同学们边读边勾画让你印象很深的的句子、段落。别忘了,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生:(默读)

(评:要学生快速浏览,意在使学生初知课文大意,以便从整体着眼,从重点段、句切入。浏览是小学高年段学生应予掌握的一种读书方法。老师提示“读书时要特别珍视自己的第一感觉”,既是激励,也是要求。)师:读着读着,你对课文中哪些地方产生疑问?请大胆提出来。生:我不懂什么叫“后生”,什么叫“元气淋漓”。师:有谁知道?

生:后生是指年轻力壮的男子。师:你预习得很充分。那“元气淋漓”呢? 生:元气淋漓是指……我也不知道。

师:没关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还有不懂的吗? 生:我的问题在第九、十段。我不太理解“山崖”怎么会“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还有“观众的心”怎么也会“变成牛皮鼓面了”? 生:我不太理解第七段的句子,为什么说腰鼓会“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生:我对文章结尾的那一句有疑问,为什么写“耳畔是一片渺远的鸡啼”? ……

(评:学贵生疑,循疑而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老师对学生的“疑”一般不即时释疑,而是让学生带着疑问,在读书过程中自悟、自解、自得。)师:大家的问题提得很有水平。看看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这些问题能否得到解决。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地、放声地朗读你勾画的句子、段落,读出你的感受。一会儿读给大家听。生:(生自由朗读)三.情动“腰鼓”

师:来,谁愿意第一个读给大家听?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好一个安塞腰鼓!”)生:(读句子)师:能简单说一说吗?

生:我在读这几个“隆隆”的时候,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气势。如果我是现场的观众,听着听着,也会渐渐融入到这鼓声中。

师:同学们注意到了吗,这一部分都是在写鼓的什么呀? 生:声音。

师:来,全班齐读这三段,读出腰鼓的气势。生:(齐读)

师:作者说“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你怎样理解?生:我觉得观众在听安塞腰鼓的时候,他们都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都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所以就感觉自己的心都跟着鼓声一起隆隆地响。师:体会得好。鼓声震耳欲聋,在山崖里回响,所以作者说“山崖蓦然变成……”;鼓声震撼力极强,撞击在观众的心上,所以作者说“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多么奇特的想象。难怪你会喜欢!来,接着读让你印象深刻的句子。

(评:先听其声,再见其形。隆隆鼓声和飞扬的舞姿组合成一个精彩的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这是生命语文的交响,又是浓墨重彩的画卷。以声传情,以舞传神,情发乎中,神寓于心。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了,想象也飞起来了。)(“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生:(读句子)我喜欢这一句,是因为我觉得这一句读起来很有气势。生:我为他补充一点,作者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虽然我们从来没看见过安塞腰鼓,但是通过这些比喻,我觉得很形象了。

师:正如大家所说,作者用整齐的排比、贴切的比喻、铿锵的短句,把打腰鼓的情景写得活灵活现。来,全班齐读这一句。生:(全班齐读)

师:你们读得很有气势,但老师总感觉缺点什么。“骤雨”和“雨”,什么区别? 生:骤雨是很大的雨。

师:回忆生活中下大雨的情景,你耳边仿佛听见了什么? 生:打雷的声音。师:还有呢?

生:雨点落在大地上噼里啪啦的声音。

师:是呀,一瞬间天昏地暗,茫茫雨幕中什么都看不太清,只听见噼里啪啦的雨声,多么急促!来,谁能读出“急促的鼓点”? 生:(指名读)

师:我们读书,就要像这样——抓住关键词,前后照应着读;联系自己的生活,想象着读。来,用老师教的方法读后面几行。

(评:抓关键词,前后照应着读;联系自己的生活,想象着读。这是读书方法的指导。)

生:(轻声自由读)

师:后面几行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来,读一读,说一说。生:我喜欢“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我查了字典,知道流苏是指的一种穗状饰物,在这里我想它是指鼓上的大红色绸子。因为前面说后生们打鼓是“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我想象中这大红绸子也会随着后生们的动作在空中旋转、舞动。

师:来,读出流苏的飞扬。生:(感情朗读)

生:我喜欢“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我觉得这个“乱”字用得太好了。我理解这个乱不是指打鼓的动作不一致,而是表现出一种自由,一种不加修饰,就是想怎么打就怎么打,把内心的一种活力完全释放出来了。

(评:学生妙解“乱”字,说明学生的思维已逐渐汇入了文本的思路。)师:我记得白居易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一个乱字写出了春天繁花似锦,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感受。理解得这样深,你一定能读出这种蹦跳的火热。生:(感情朗读)

生:我喜欢“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我仿佛看见了表演腰鼓的后生们他们眼神中迸发出的一种激情,似乎可以让观众燃烧。我想来读一读。(生读句子)师:大家启发了我,感染了我。老师想把这几行连起来读,好吗?(师范读)还有同学想读吗 生:(感情朗读)

师:听你的朗读,我感到这一个个文字,似乎从纸上站了起来,在和我说着话,唱着歌,跳着舞呢!同学们,想亲眼看看吗? 生:想!

师:(出示图片,相机配以教师朗读)还想读吗?(男女生分行穿插读)师:读得这么好,能背吗? 生:(背诵)

师:把这一段放到文章中去,同学们的感受会更深。第6段,谁来读? 生:(指名朗读第6段)

师:大家发现了吗,它是怎样读“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这几个词的? 生:越来越响,越来越重。师:我们读书就要像这样,把自己置身于当时的情境之中,把词语和词语比较着来读,体会会更深。

(评:又是读书方法的指导。把自己置于当时的情境之中,如身临其境,方能感同身受。将词语和词语进行比较,更能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奥妙。)师:老师发现其他同学早就跃跃欲试了。这次采取叠加读的方式,“发狠了”由第一组读,“忘情了”由一、二两组同学读,“没命了”全班一起读。第7段,由老师引读,同学们跟读。明白?来,让鼓声给我们起个头吧!(播放节奏极强的鼓点)(师生共同朗读6——12自然段)

师:同学们,你们现在还觉得空气是冰冷的吗? 生:(摇头)没有。

师:你们现在还觉得阳光是恬静的吗? 生:(摇头)没有。

师:你们现在还感觉世界是困倦的吗? 生:(摇头)没有。

师:你们看,作者从表演情况和观众反应两方面去描写安塞腰鼓,让读者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最后用一个感叹句抒情:好一个安塞腰鼓!作者灵活运用了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多种手法,值得我们学习。

(评:感知语言的精彩,感悟语言的含义和语言背后的深意,感受语言的魅力,都是通过“读”来进行的。这里,学生读出了气势,读出了语感。多种形式的读,不同语调的读,使语文教学的丰富性,尽在琅琅书声之中。)四.感受到生命活力的“腰鼓”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师:还有喜欢的句子吗?接着读。

生:(读句子,说感受)

师:读到这里,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既然是写后生们打鼓,为什么不说“敲击”,而要用“搏击”?(板书:搏击?)生:我觉得“搏击”比“敲击”显得更有力度一些。

师:你联系了上文,说得有道理。不过,老师请你们再小声读读这句话,联系下面的文字,看你是否有新的发现?

(评:为什么不说“敲击”而用“搏击”?值得深思。因为这里隐伏着一个作者虽未说明,却涉及课文中心的问题。抓住了“搏击”这个关键词,就是抓住了“文眼”。)生:(轻声自由读)

师:后生们还要与什么进行搏击?

生:后生们还要与艰苦的环境进行搏击。我联系这一句来思考:“……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我从这里知道了,黄土高原上的人们过着艰苦的生活,他们吃的是红豆角、老南瓜,穿的是粗布衣服。师: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民,容易吗?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谁来说? 生:我查找的资料是这样说的——“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风刮起黄沙飞满天”;“荒河裸露无寸土,可怜江山贫到骨。”

生:我了解到黄土高原是中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植被的覆盖率不足百分之六。……

师:(出示黄土高原图片)你们看,这就是黄土高原,常年风沙肆虐、干旱无雨的黄土高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人类无法生存的土地的黄土高原。就是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的高原人民不仅活了下来,而且世世代代,生生息息。(出示油画《父亲》)你们看!这是著名画家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画中的父亲是千千万万高原人民的一个缩影。说说你看到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这位父亲的脸被晒得黝黑黝黑的,满是皱纹。我能想象得出他们生活的艰辛。

生:我看到了他还端着一个瓷碗,碗里装着一点点水。我觉得高原人民非常勇敢,他们有勇气与恶劣的环境抗争。……

师:还记得这句诗吧,“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黄土高原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用勤劳与恶劣的环境——搏击;他们住土窑洞,穿粗布衣,吞糠咽菜,挑水打井,用坚韧与顽强与命运——搏击;劳作之余,他们打起安塞鼓,唱起信天游,用乐观向上的精神在这片土地上——搏击。生:(指名读)

师: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存在、活跃、强盛!现在你们懂了什么是“元气淋漓”吗?

生:懂了!(齐读)

师:这样的土地养育了这样的后生,难怪作者说…… 生:“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评:作者写安塞腰鼓,其实是在写击打安塞腰鼓的人。这是黄土高原上的后生,这是一些和命运抗争、跟人生搏击的大写的人。正是这片贫瘠的土地造就了这些不屈不挠的、顶天立地的人。这些都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读书过程中自己领悟出来的。这里,师生提升了语文课程的文化品位,充分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五.感悟到生命价值的“腰鼓”

(“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现实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升华!”)

师:你们听,鼓声愈捶愈烈!(师范读)联系前面所学的内容,能说一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生:(动情地)对于他们来说,现实是痛苦的,但是他们没有被压垮,一直都在试图摆脱这种痛苦,在追求属于自己的梦想和欢乐。他们用舞姿和鼓点来寄托自己的希望和追求…… 师:你被震撼了么? 生:震撼了!

师:对于我们这些衣食无忧的人来讲,这舞姿和鼓点,或许能给我们一点的人生的启示。(播放动态画面)你们看,如黄河之水绵绵不绝,高原人民用舞姿寄寓着情感,用鼓点表达着心声,用生命在这黄土地上挥洒浪漫与自由呀!鼓槌敲碎的是痛苦,似乎也敲出了这样一句话:“既然来到这世界,就不白活一回。”(全班齐读)大到一个民族,小到一个生命个体,我们无法摆脱的是现实的痛苦,但我们永远不能放弃的是对梦想、对欢乐的不懈追求。(读12段:“后生们的……”)孩子们,请你们记住:只要心中有梦,舞台就在你脚下。只要生命还在,我们就不能停止“搏击”。让我们敲响生命的鼓点,迸发生命的激情。在无所畏惧的搏击之中,人——是有希望的;命——是有希望的;我们脚踏的那一片土地,也是有希望的!生:(齐读第16段)

(评:每一个人都是一定文化背景上的人,都是一定文化影响下的人。通过安塞腰鼓,同学们接触了黄土高原的文化,走近了人们的情感世界,精神上受到了感染,灵魂上得到净化。让我们永远记住老师的掷地有声的嘱托——“只要心中有梦,舞台就在脚下。只要生命还在,我们就不能停止搏击。”)六.体验到生命意义在延伸的“腰鼓”

师:作者刘成章生在陕北,长在陕北,他用饱含激情的笔墨,赞颂了朴实的高原人民,寄托了对家乡的无限深情。之前有同学问到这样一个问题:文章结尾“耳畔是一片渺远的鸡啼”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在这里,老师布置大家一个课外思考题——文章开头和结尾的静态描写,妙在何处?下课!板书设计:

安塞腰鼓

搏 击

土地

第二篇:安塞腰鼓课堂实录

《安塞腰鼓》教学实录

该课获2007年7月全国第四届大中小学(幼儿园)各科观摩课大奖赛中学组一等奖 曲冬妮/执教、整理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不同的水土孕育了不同的文化。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名扬海外、堪称“中国一绝”的民俗鼓乐——安塞腰鼓。(课件展示腰鼓表演画面4幅。师板书:安塞腰鼓。)

师:这就是让人叹为观止的“天下第一鼓”——安塞腰鼓。知道它的由来吗?咱们听一下解说。

(配合画面播放解说词。)

二、初步感知——鼓舞初扬

师:在古代,安塞腰鼓是冲锋杀敌、浴血奋战的号角,是凯旋的欢迎曲。穿越两千多年的岁月,今天,它依然让人振奋,让人惊叹,让人如痴如狂,为什么呢?让我们透过陕北汉子刘成章酣畅淋漓的笔墨,去寻找答案吧!

(课件展示腰鼓表演和朗诵。板书:刘成章。)

师:看完了,听完了,你感受到了怎样的一种腰鼓?请用“好一个 的安塞腰鼓!”的句式表达出来。

(引导学生练习用恰当的词语进行概括。)

生1:气势雄壮、场面壮阔、激荡人心、惊心动魄、震撼心灵„„ 师:你感受到了高原人民什么样的精神风貌?

生2: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自由奔放、乐观豪放、充满活力„„ 师:是的,安塞腰鼓是激情,是力量,是高原人民精神风貌的象征,这就是它经久不衰、愈行愈盛的原因。

三、赏读课文——鼓舞正酣 师:从古至今,这股来自黄土地的爆发力,这豪情滚滚、昂扬向上的精神,一直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你的心灵被震撼了吗?请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把最震撼你的句子画出来,想一想:这些句子为什么能震撼你。(生自由诵读。)

师:刚才听到有的同学几个词读得不太准确,谁来读一下?(一生读,读音正确。)

师:文中激情四溢、震撼人心的句子比比皆是,谁来朗读震撼你的句子? 生1:“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亢奋了。” 师:这一段为什么震撼你?

生1:这一段运用强烈的对比、排比、反复,写出腰鼓能让世界变化非常快,非常大,有极强的感染力。

师:哪几个词最具有震撼力?要读得轻还是重? 生1:“燥热”、“飞溅”、“亢奋”这几个词非常具有震撼力。要读得重!有气势!

师:说得很准确,雄壮的腰鼓让世界跟它一起激昂,一起亢奋,具有震天撼地、气吞山河的磅礴气势,请你放开喉咙,用你的阳刚之气读出来。看看还有哪些词语和段落能震撼你,试试表达一下为什么。(生读。)生2:“多水的江南„„这么厚的土层啊!”运用鲜明的对比写出了腰鼓的粗犷有力,江南的柔美刚好衬托西北的壮美。

师:分析得很到位,水乡温柔,只有厚重的黄土地才能积淀这么雄浑的力量,承受这么惊心动魄的搏击。生3:“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从搏击的力度、速度、幅度,写出了扑面而来的强盛的生命力。生4:“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排比和反复写出了奇丽变幻的舞姿。生5:“愈捶愈烈„„”短句子多,铿锵激昂,意思层层推进,鼓点在起伏,思想也在腾飞,人鼓合一。

生6:开头、结尾以静衬动,以动衬静,使全文动静结合,充满画面美。生7:“好一个安塞腰鼓!”反复出现了四次,好像主旋律的音符一样,不但表达了对腰鼓的由衷赞美,而且一唱三叹,回环往复,有音乐的节奏美。(师板书:节奏。)

四、重点品读——鼓舞飞扬

(一)诵读指导,体会情味。师:还有能震撼我们的段落吗? 生1:“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师:这一段为什么震撼你? 生1:气势雄壮、场面壮阔。

师:作者通过哪些修辞展现腰鼓的魅力? 生2:比喻、排比。师:能具体分析一下这些比喻展现了腰鼓什么特点吗? 生2:“骤雨”是夏天的大雨,又急又猛,写出了腰鼓的急促。生3:“乱蛙”写出了脚步的刚劲有力。师:能想象得出人们的表情吗? 生3:严肃。

师:严肃的时候,人会手舞足蹈? 生3:欢快、高兴,对生活充满信心。生4:“火花”写出眼睛的明亮。师:换成星星可以吗?

生4:不可以,夜空中的星星给人恬静、清冷的感觉,火花这种爆力闪射的状态刚好和这火爆的场面、热情的脸庞非常吻合。生5:“斗虎”写出人的威猛有力,斗志昂扬。师:它一定让你想起许多虎字短语吧?

生5:生龙活虎、虎虎生威、龙腾虎跃、龙蟠虎踞。生6:猛虎下山、如虎添翼、虎视眈眈。师:“虎视眈眈”是什么意思? 生6:形容眼睛炯炯有神。师:它的意思是凶狠而贪婪的注视。要形容敲鼓的后生炯炯有神的眼睛,你能试着换一个词吗?

生6:龙睛虎眼。师:非常传神!“流苏”是什么意思?(生摇头。)它是穗状饰物,这里指系鼓槌的红绸带。绸带能飞起来,说明什么? 生7:速度快。

师:这些都是短句子,作者为什么要用短句子来表现腰鼓的特点呢? 生8:这些短句简洁有力、节奏快,感觉就像急促的鼓点。句强,像上楼梯一样,层层递进,最后达到高潮。这么雄壮的气势,这么急促的鼓点、强健的风姿、昂扬的斗志,读时语调应该高昂,语速要快。我们再来体会一下。(生再读。)

师:黄土地的人们敲出了滚滚豪情、冲天斗志,舞出了壮阔雄浑、泱泱大气,现在,让我们带着心灵的震颤,带着高原人的壮志豪情齐读这一段。谁来读第一句给大家开个头?(一男生站起来。)

师:这位勇士,你准备把重音放在哪些词语上? 生9:“发狠”、“忘情”、“没命”这三个排比词上。师:很正确,知道为什么用“捶”,不用“敲”吗? 生9:表现敲鼓的力度大。师:用力到什么程度?

生9:没命,达到生命的极限。

师:现在,请你拿出西北汉子没命的劲儿,激情读第一句。(生读。)

师:他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现在我们一齐读这一段。(鼓声响起,生齐读。)

(二)引导想象,解惑答疑。师:作者由雄壮的腰鼓联想到落日、大旗等雄壮豪迈的景物,更给人以凛然壮观的感觉。你由雄壮的腰鼓联想到了哪些景物、场面或诗词? 生1:火山喷发、岩浆喷涌。

生2: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黄河,雄伟壮观、绵延不绝的万里长城。生3:爆发的山洪、挟狂风巨浪的海啸、山崩地裂的地震。师:联想非常丰富。

生4:想起秦腔。对于戏曲,人们一般都说唱戏,可说到秦腔,都说吼秦腔,“吼”字说的就是这种粗犷豪放之气吧!

师:你的知识真丰富,平时你的阅读面一定非常宽。生5:想起李白的《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生6:“大江东去„„卷起千堆雪。” 生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生8:“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师:同学们的思维很活跃,能不能联想到社会的壮阔场面? 生9:开国大典、申奥成功、举国欢腾。

生10:轰轰烈烈的十月革命、五四运动,还有抗洪救灾的壮观场面等。生11:金戈铁马、烈火硝烟的战场。

师:这一段文字可谓意象灿烂,意蕴深厚。有没有不理解的句子? 生1:“晦暗了又明晰”是什么意思?

师:读课文时要看课本注释哦。这句是由迷惘到清晰,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让我们想起民族的历史。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经历了太多的挫折、磨难和痛苦,经受了失败与成功、失望与希望的交替,终于走过了迷惘,走过了苦难,走进了改革开放这个令人振奋的美好时代。所以说,鼓声蕴含着我们民族的苦苦求索、不屈抗争。生2:“挣脱”、“冲破”、“撞开”了什么? 师:想一想黄土高原的环境,土地肥沃还是贫瘠,像我们东部沿海这么开放吗?贫瘠的黄土地、贫苦闭塞的生活,给了高原人们太多的压抑和羁绊,而越是悠久的历史,传统陋俗的束缚也越牢固。但是他们没有丧失希望,隆隆的鼓声告诉我们:他们渴望新的生活,师:对,所以要读得铿锵有力。排比句就要读出排山倒海的气势,读时语气要一句比一望冲破一切的羁绊,没有什么能阻碍他们生命的释放和力量的喷涌。所以,作者歌颂的不仅仅是这雄壮的腰鼓,更是高原人民爆发的生命力,是他们坚毅不屈、奋发向上的精神,而这,正是黄土魂——我们的民族之魂。

(板书:生命力、奋发向上黄土魂。)

师:谁来朗读“容不得束缚”这一段,读出高原人民爆发的生命力,读出不屈向上的黄土魂。

(一男生读。)

师:读得很带劲,如果能加一个带劲的手势更好!(男生再读,加了一个用力挥拳的手势,掌声响起。)师:巾帼不让须眉,哪位女同学敢于挑战读?(一女生激情朗读,掌声又起。)

师:雄壮的腰鼓让我们的心中奔涌着诗情,奔腾着生命的畅想。现在,我们男女同学合作朗读这一段。请看大屏幕。(鼓声响起。)女同学读前两段,男同学读后两段,最后一句齐读,请大家读出对生命的畅想、对力量的讴歌、对民族魂魄的崇高礼赞。(师生同读。)

(三)深入情境,感知语势。

师:谁来说说读的过程中,从字里行间你感觉到了什么? 生1:这一段叠音词的运用让我仿佛感到:轰鸣的雷声从天边滚滚而来,在群山大地间回响,在人们的心中回荡,好像那千万只鼓槌就敲在每一个人的心上。

师:你说得很形象。黄土地的后生们,敲出了黄土情,敲出了民族魂,奏出了一曲生命和力量的热烈颂歌。现在,就让我们当一回黄土地的后生,我们的手臂就是有力的鼓槌,桌子就是我们的牛皮鼓面,大家边捶边朗读这一段。请看大屏幕,先自己试着边捶边读,借鼓声壮声势,读出回响在群山万壑、回荡在人们心中的鼓声。(师生同读。)

(四)品读结尾,体会意蕴。

师:激荡的腰鼓敲完了,飞扬的尘土落了下来,作者写道:“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这样写妙在哪里?

生1:以动衬静,使全文动静结合,对比强烈,更给人以震撼。(板书:动静结合。)师:鸡啼预示着什么?

生2:黎明,新的一天的到来。

师:对,雄鸡一唱天下白,鸡啼预示着新的一天的开始,贫穷艰苦的安塞人,躯体里涌动着强劲的生命力量,骨子里充满着对新生活的渴望。这种渴望能实现吗?为什么? 生3:能实现。因为他们乐观,有激情,斗志昂扬,不屈抗争,不懈奋斗。

师:说得很好,很动情。的确,另一个星球是全新的世界,渺远的鸡啼是全新的生活。

五、拓展深化——鼓韵悠长

师:任何艺术都是对生命、对社会的认识和感悟。面对这激昂的鼓声,面对这厚重的黄土,面对这群热烈奔放、使黄土地沸腾起来的年轻生命,你最想说什么?把你的心灵感悟和周围同学分享。(生自由交流。)

生1:安塞人民一定会摆脱贫困,迎来美好的明天,因为他们敢于搏击。师:多么美好的祝福!是的,落后只是暂时的,只要生命还在期待着搏击,辉煌的明天就不遥远。

生2:有了不屈的意志、昂扬的斗志,理想的火花必定会美丽壮观 师:很有哲理,意志和斗志自古就是理想成功的基石。

生3:如果我们燃烧着激情,带着乐观的笑脸,高高飘扬起拼搏的旗帜,一定会奏出生命的华彩乐章。

师:你可谓出口成章,让老师想起一句话:爱拼才会赢!

生4:安塞腰鼓之所以震撼人心,是因为它猛烈的碰撞。改革就是新与旧的激烈碰撞,勇敢地迎接它才会使我们中国走向成功,震惊世界!

师:你能联系时代,想得深远、深刻。确实,改革开放就是一场激烈的碰撞:落后与进步、愚昧与科学、传统与时代„„都在碰撞。有碰撞,自然有痛苦,但也一定有振聋发聩、一鸣惊人的豪情斗志!

生5:人生就要像安塞腰鼓那样轰轰烈烈、潇潇洒洒。

生6:活着就要痛快淋漓,就要活出一股劲儿,活出一个样儿来!

生7:安塞腰鼓已经冲出亚洲,走向世界,高原人民也一定会走出闭塞,走向开放。生8:这节课激发了我沉睡的意识。我以前从未像今天这样在这么多人面前,放开喉咙,大声地尽情地读课文,感觉特别痛快。

师:还有很多同学举手,咱们课后再交流。我们都深深地感受到了:这鼓声是力量,是信念,是召唤,是希望。我们相信,“大风起兮云飞扬”的黄土高原,一定能书写出像安塞腰鼓那样雄壮激昂的历史!而这种生生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也正是我们人类得以蓬勃繁衍的力量源泉,我们这些炎黄子孙一定要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敲出生命的鼓点,奏出生命的最强音!

六、布置作业

(课件展示黄土高原一组雄浑壮阔画面,播放歌曲《黄土高坡》。)

师: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看看这片古老的土地。在这里,大将军蒙恬曾率军三十万对阵匈奴;范仲淹、沈括等文臣武将曾浴血奋战西夏;王昭君梦断关河;花木兰纵马驰骋。在这里,久远的文明曾雄睨世界。课后请同学们阅读这两部作品,进一步感受秦汉雄风、黄土神韵。(课件展示:推荐阅读:贾平凹《秦腔》;刘成章《扛椽树》。)在击鼓诵读中涵泳民族魂 曲冬妮

《安塞腰鼓》是一篇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丰富学生文化素养的典型课文。我的教学设计着力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读为本,读想结合,读悟结合,感悟汉字魅力,激发个性体验

《安塞腰鼓》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所以教学设计以“读”的主线贯穿始终,以范读、听读、跟读、美读、评点式品读、边做动作边读等多种形式进行,让学生通过一次次的朗读,一次次地拥抱文本语言,一次次地进入情境,体验情感。学生在读中感受着黄土地人们的滚滚豪情、冲天斗志,感受着腰鼓的壮阔雄浑、泱泱大气,并且产生了丰富的联想:金戈铁马、烈火硝烟的战场,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黄河,雄伟壮观、绵延不绝的万里长城,还有海啸、地震、开国大典、申奥成功、举国欢腾,以及轰轰烈烈的十月革命、五四运动,抗洪救灾的壮观场面等。还联想到许多壮丽的诗篇:“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大江东去„„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位学生深有感触地说:“对于戏曲,人们一般都说唱戏,可说到秦腔,都说吼秦腔,‘吼’字说的就是这种粗犷豪放之气吧!”这些意象灿烂、意蕴深厚的想象告诉我们,学生的心中奔涌着诗情,奔腾着生命的畅想,因而他们读得激情洋溢,品出了安塞腰鼓带给人们的独特的艺术美与震撼力,展示了自己的“精彩”和“独到”,从而高效愉悦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二、多维度、多层次设置情境,品出意境,感悟内涵

腰鼓表演、声情并茂的朗诵、黄土高原的风光,这些课件的展示创设了生动的情境,使学生自然融到课文的意境中去。

再比如,为了让学生领会“火花”这个词的准确传神,我设置了两个情境让学生想象:沁凉如水的夜空中的星星与爆力闪射的火花。学生一下就领悟了清冷恬静的星星与腰鼓火爆的场面不吻合。而“斗虎”这个词,我引导学生联想带虎字的成语或短语,学生的积累一下被激活了,都争相回答:生龙活虎、猛虎下山、龙腾虎跃„„敲鼓的后生虎虎生威的气势不言而喻。

这节课的高潮,我让学生当一回黄土地的后生,手臂就是有力的鼓槌,桌子就是牛皮鼓面,借鼓声壮声势,边捶边朗读这一段。学生一齐边捶边读,那有力的动作、响亮的声音、雄壮的气势,真正读出了回响在群山万壑、回荡在人们心中的鼓声。所以,在课结束时,一位女生说:“我以前从未像今天这样在这么多人面前,放开喉咙,大声地尽情地读课文,感觉特别痛快。”

三、化繁为简,构建简明清晰的教学主线

为了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我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只设计了一个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把最震撼的句子画出来,想一想,这些句子为什么有震撼力。简化教学头绪,支起整个教学框架,让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去读去练,去思去想,避免了传统教学中的碎问碎答、一问到底的弊端。而且,这个问题具有发散性、探索性,容易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感受课文。

四、前后勾连,内外贯通,师生互补

当学生用“虎视眈眈”形容敲鼓的后生时,我及时引导学生回忆初一时学的课文《狼》,理解“眈眈”是贪婪而凶狠的意思,学生领会后就说出“龙睛虎眼”这个妙词。对学生讨论后依旧理解不到位的句子,比如“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我肯定他们粗浅的认识,鼓励他们的积极性,同时从学生的日常体验出发,引导他们联系人物生活的环境、生存的状况、内心的渴望去思考感悟,让视野走向开阔,思想走向深刻。结尾处黄土高原画面的展示、历史人物的简说,更把学生的目光引向历史的深处,为后面的阅读作业进行了兴趣铺垫。

不过,这节课也有遗憾之处。在指导学生读出鼓情、感悟鼓韵时,让学生参与评价得太少,教师指导得太多。其实,多让学生间互评,然后教师点评小结,可能会更加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以及对文章更深入的思考。这些不足启示我:更多关注学生的学,更多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组织策略,追求课堂的高效、愉悦,会更加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安塞腰鼓已戛然而止,但心中的“安塞腰鼓”已经敲响,它强劲有力地催促着我,启迪着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利用好课堂这个主阵地,在学生的心田上敲出激情与智慧齐飞扬的生命的鼓点!(山东威海高区一中;264209)

第三篇:余映潮——《安塞腰鼓》课堂实录

余映潮 《安塞腰鼓》课堂实录

(2012-05-29 20:39:52)转载▼

标签: 分类: 名师领航——余映潮 杂谈

一、导入新课

师:2004年《星光大道》的总冠军阿宝,同学们还有印象吗? 生:有。

师:他那富有穿透力的高音、他那具有民族特色的装扮,确实令人耳目一新。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刘成章先生走进黄土高原,来感受另一种非常独特的、大型的民间艺术舞蹈——安塞腰鼓。(显示幻灯片1)

师:听有的同学说在小学接触过删节版的《安塞腰鼓》,那么那位同学来为大家介绍一下。你想象中的安塞腰鼓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

生1:安塞腰鼓是一种民间艺术,它融合了陕北汉子那种奔放的情怀,号称天下第一鼓,是黄土高原的一种民间艺术。生2:1986年,安塞腰鼓获

师:请看大屏幕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

二、安塞腰鼓简介(幻灯片2)

安塞腰鼓简介

“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尤以延安地区的安塞县最为盛行。安塞腰鼓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像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师:这种磅礴的气势和精湛的表现力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把它们准确表达出来的呢?现在咱们就进入第一个环节——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注意朗读的基本要求。

三、朗读

感受鼓势(幻灯片3)

朗读 感受鼓势

要求:

① 发音准确、语调自然流畅、速度快慢适中。

② 理解作品、调动感情。

③ 注意停顿、重音、语气、节奏。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读完后从整体上谈一下安塞腰鼓的气势、谈一下你的感受。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生3:是一种磅礴的气势。

生4:我觉得安塞腰鼓有一种其他艺术形式不能比的原始的豪放的力量。生5:安塞腰鼓的那种节奏能使人和它一起动。师:舞动、跃动、跳动。

生6:通过《安塞腰鼓》这篇课文,我仿佛亲眼看到了黄土高原上那些后生舞出来的狂热的舞蹈。就像黄河奔涌而出 师:认识挺深刻的,谈得非常到位。

这种气势、这种鼓势,体现在课文当中,是一种什么样的声音? 生:“隆隆,隆隆,隆隆”。

师:怎样才能产生这种震撼的“隆隆”声呢? 生7:回音、回响。

师:这种气势确实象这位同学说的那样,是一种磅礴的气势、是一种撼动人的气势。只有这样的气势,才能够象刚才同学所说的那样,就像捶在你的心上一样,使你跟着它的鼓点在舞动。所以听到的才是一直不绝于耳的“隆隆,隆隆”的响声。咱们试一下,看看在这大厅里是否能产生这种回响。师:只听见——

生:“隆隆,隆隆,隆隆……” 师:同学们在读这样的句子的时候,不一定用尽全力大声喊出来。可以集中力量,在内心充分蓄势,读出那种气势和回音。

其实,要想真正的读好文章,必须对语言进行充分的品味。只有读懂读透了,才能读出文章的韵味,读出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安塞腰鼓》的这种气势,我们可以借助于屏幕上所提供的有关资料,加以理解。请看屏幕。(幻灯片4)

安塞腰鼓之劲

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

(老师非常有感染力地读出了安塞腰鼓的这股“劲”)

师:在文中,作者是如何把这种“劲”表现出来的?现在,咱们就进入第二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精读,品味鼓韵。

四、精读

品味鼓韵(幻灯片5)

精读 品味鼓韵 语言美 画面美 构思美 ……

师:在品读的时候,请拿起手中的笔。把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字、词、句、段找出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认识。另外,把你有困惑的一些字、词、句、段也找出来,一会儿咱们共同来解决。屏幕上提示大家可以从语言美、画面美、构思美等方面来赏析,其实本文还有很多美点、亮点值得品味。可以结合着课后第二题进行。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读、品。

(小组内热烈讨论)生8:我个人觉得第14段、第15段写得好,它们首先用了“隆隆,隆隆”的象声词,“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这种写法充分写出了鼓声对观众心灵的震撼。

师:突出了震撼,不错。注意多音字“隆”字的读音:在“黑咕隆咚”中读一声;当它作为象声词“隆隆”时读二声。

生9:我觉得第8段很好,“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这一段运用了一些反义词,对比非常强烈,突出了安塞腰鼓的特点和气势。

师:用三组反义词更加突出了安塞腰鼓的特点和气势,非常好!

生10:我觉得第7段非常好。因为这一段运用短句的形式,它的语言很磅礴,气势很激荡,让人想象那种奇美,而且它的节奏也是很急促的。这一段的结构能够很好的表现出安塞腰鼓的气势。师:能试着读一下吗?(生10读)

师:很好,读出了气势。这一段确实非常精彩,它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连续五个比喻句组成了一个大的排比句,给人一种排山倒海般的震撼。作者在本段中借鉴《阿房宫赋》里的写法,尤其是修辞,排比、比喻,本体和喻体的倒置等。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看一看《阿房宫赋》里的修辞,对比着感受一下。

生11:我觉得9、10、11段这三个排比段,写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和粗犷。与之相比,描写得更深刻一些的是14、15、16段,连续用了五个“隆隆,隆隆”来描写生命的壮阔。

师:“描写生命的壮阔”,描写这种震撼力。生12:第16段。师:你先读一下好吗?(生12很有感情地读。)生12:我觉得这一段写出了气势。它展现了安塞腰鼓宏伟磅礴的力量,还有西北汉子忘情表演的激情。这种声音使我联想到了白居易的一首诗《琵琶行》里的几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我觉得这一段把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现得淋漓尽致。

师:很好。你能联系到具体的诗词名句,来丰富你的认识,非常好。这里注意“弦”字的读音,应读“xián”,不要读成“xuán”。

生13:我非常喜欢第20段,“多水的江南”这一段。有了这一段的存在,更能衬托出黄土高原独特的地域文化、厚重的土层,也能衬托出安塞腰鼓的粗犷、有力、磅礴的气势和能量。

师:你认为是为了突出安塞腰鼓的这种磅礴的能量、西北高原厚重的土层,而写到了江南。

师:那么,为什么是易碎的玻璃呢?

生13:因为江南是多水的,而且它也是柔美的,这样一来,多水的特质就让人觉得很符合。

师:一锤下去就碎了。一说到江南,就使人联想到江南水乡,很柔美;而西北高原则正相反。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特点和气质。在这里我就想起了宋代词的两个流派:婉约派和豪放派。在此,江南是婉约派,而西北则是豪放派,是不是很恰当?

生14:我比较喜欢第12段,(有感情地读)“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我认为这一段语言上有明显的节奏感。而且这一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可以更好的突出后生们象腰鼓似的那种磅礴的气势。师:主要用的是哪种修辞方法? 生14:排比。

师:噢,刚才说成比喻了。这一段确实写得很精彩!在这里,用排比突出了这种气势,而且,这两句紧紧相连,成为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那么,他们是哪来的那么一股劲?他们要“挣脱”什么?“撞开”什么呢?(学生沉思)这一段的每一句都有一个鲜明的动词,注意品味。三个动词意思相似,但表达的程度却—— 生:不同。

师:步步加深,一个比一个强烈!“挣脱”的“挣”在这里应读去声zhèng,用力摆脱束缚。

生15:我比较喜欢第7段,这一段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排比,来描写了舞姿。这种舞姿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给人带来一种奇伟磅礴的气势。正是因为安塞腰鼓融入了陕西汉子的那种豪放的性格,才使得安塞腰鼓与众不同,比其他的鼓更加有气势。

师:你欣赏的还是第7段,拥有诗一般的语言。连用五个比喻组成一个排比句,气势是排山倒海般的、是不可阻挡的。下面,我们把这五个句子读一读,感受一下。(学生齐读)

从这急促的旋律中我们能感受到,黄土高原上要爆出一场非常壮阔、非常豪迈、非常火烈的舞蹈,那就是——安塞腰鼓!(生齐声答)

刚才是从语言上来品味的,透过这些精美的语言,在你头脑中能产生什么样的画面呢?

生16:1——4段都能在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一幅非常好的画面:一片湛蓝一望无际的天空下,黄土高原上,有像火一样的红高粱,在这壮阔的背景之下,有一群后生们蓄势待发,准备敲起斜背在身体一侧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起的腰鼓。师:这是第一个画面,非常美丽、非常壮阔,它突出了演出之前的“静”。后生们的表情是沉稳安静的,腰鼓是呆呆的,作者描述的是一个静的画面。此时,后生们的内心是无比激动的,因为马上就要进行火热的表演了。他们此刻正在积蓄力量,等待着爆发!此时的安静,和“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那么,作者是如何由这个寂静的场面一下子转入惊心动魄的表演场面呢? 生17:从“但是”开始就已经由静转动了,“看”字独立成段,过渡到第7段的一个小高潮。师:“但是”、“看”独立成段,这是句式上的一种特色、一种美。甚至标点符号的运用都是独具匠心的。惊心动魄的表演马上就要开始了,一个关键的“看”字,我们该如何读,才能使寂静的画面一下子转成惊心动魄的画面呢? 生18:要具有爆发力。师:那谁来爆发一下?

生19:看!(女生读得很文静,大家都笑了。)生20:看!(该男生读得很有气势。)师:读得很好,把感觉读出来了。生21:文章用了反衬的写法。

师:反衬,这是一种写作手法,又叫以动衬静。这种写法在咱们古典的诗词歌赋里经常用到,象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还有杜甫的“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声更幽”。这些都是运用声响来衬托一种静的境界。在这里,作者用鸡啼,而不用鸟鸣、蛙叫,其原因是—— 生22:鸡鸣更具有穿透性。

生23:我认为鸡啼可能更符合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地点,蛙叫在黄土高原上一般不大出现。(大家笑了)

师:在咱们中国的历史上,鸡啼一般象征天亮了,是新的一天的开始,给人带来希望。

文章开头和结尾的画面都是静的,如果说开头是“于无声处听惊雷”的爆破的话,那么结尾的静我们就可以用“此时无声胜有声”来概括。这样来看,文章的构思非常巧妙:首尾静,中间动,映衬得非常好。这是文章整体方面的构思技巧,大家看一下,文章主体部分的构思呢?

生24:主体部分一直有一个短句来贯穿全文,那就是“好一个安塞腰鼓!”。师:这是什么手法? 生:反复。师:反复了几次? 生:四次。师:通过“好一个安塞腰鼓”,把本文的主体部分穿起来了。而且这四个部分不是简单的反复,每一部分都有新的含义、新的意境。如第一部分是描写安塞腰鼓火热的击鼓场面,那急促的鼓点、飞扬的流苏、闪射的同仁,改变了人的感觉,使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它使人想到了—— 生: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师:想到了——

生: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师:还想到了——

生: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师:这是联想什么呀? 生:虚写。

师:虚写。不是实实在在存在此地的场景。他联想到“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是什么意思? 生:战场。

师:噢,古战场。它出自杜甫《后出塞曲五首》了的第二首,表现的是一个凛然庄严的行军场面。那“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呢? 生25:选自《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师:你对这首歌还比较熟悉。这是陕北著名的信天游里的一种比兴的手法,在这里作者是想写“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红旗一展天下都红遍。”。这里写的是咱们老一辈革命家那种豪迈的情怀。再看第三个联想“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刚才有几个同学说 这一句不太明白。生26:这个可以联想到我们中华民族历代的进程,就是婉转曲折、最终解放的一个进程。

师:把历史纵深开来,从古代的出征场面到咱们老一辈革命家进行的解放全中国的战争,能理解到这一点就相当不错了。在这里,“晦暗”是什么意思呢? 生:迷惘。师:迷惘、糊涂。“晦暗”本来是指天气的,而在这里,是指思想上的迷惘、迷惑。好,现在同学们还有哪些疑惑?

生27:老师我想提问一下第16段,它连续用了四个“隆隆,隆隆”的描写词,请问这一段到底描写了些什么?

师:刚才在品味的时候,也有同学问到了这个问题。

生28:第18段的“红豆角角老南瓜”,在小学课本上是“红豆角”。生29:我觉得这是陕北方言的特点。

师:非常好!陕北方言喜欢用叠音字,课本中还有很多,如“茂腾腾”“兹溜溜”等等,读起来有什么感觉? 生:亲切感。

生30:我想问一下第2段,“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劲”到底是要挣脱什么、冲破什么、撞开什么?

我觉得它是冲破了、撞开了平常人们身上的层层伪装和那层外壳。

师:很好。尤其是包裹着人们思想的外壳。刚才同学们提出的这几个问题,如果还有疑惑的话,请看大屏幕。(幻灯片6)

关于《安塞腰鼓》(刘成章)

我在陕北生活多年。陕北以她的山河五谷养育了我,我在陕北发现了无数闪闪发光夺人魂魄的人类美质,因此当我决定此生以写作为业的时候,我就立誓,要长时间地写陕北,要把陕北那些令人感动的地方统统挖掘在世人面前。而在写《安塞腰鼓》之前,我已接连写了好几篇颇有影响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但使陕北骄傲地在新时期美的视野中踏出一方天地,而且都贯穿着一条红线,那就是讴歌改革开放。那个时期,我满脑子都是改革开放。因为天地的巨大变化给我个人和国家都带来了希望,我对改革开放充满了热情。

这是有关作者写《安塞腰鼓》时的资料。这篇文章写的很含蓄,作者不惜笔墨地写安塞腰鼓表演时的场面、后生们的力量,但是,对于与本文有关的时代背景全都略去,几乎一个字也没有提。请看资料,作者此时的文章都贯穿着一条红线,那就是讴歌改革开放。看到这里,对刚才的问题认识是否加深了?他到底要挣脱什么、冲破什么、撞开什么?那“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指的是什么?

生30:撞开那层束缚。

师:是啊,主要是从思想上来解放自己,通过这群茂腾腾的后生们的行动去改变现状。此时,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吃的是红豆角角老南瓜,他们那来的这种巨大的能量?

生31:我认为他们巨大的能量源自他们的理想,可能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师:很好。有了希望了,思想解放了,苦苦思索之后,终于大彻大悟了。生32:老师我觉得我跟王俊想的不太一样。我认为他们的能量是来自西北汉子所带有的远古的那种豪放朴素的精神和性格。

师:好,你谈了自己的看法,主要突出了地域特点。生33:我认为主要来源于他们的振奋自豪之情。

师:阵痛的发生、阵痛的排解,这种振奋自豪之情是非常震撼的。那么到底是那股劲要冲破、要撞开?思想解放,体现在行动上。虽然贫困落后,但他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曙光!

现在,请同学们想一下,是不是充满了热情,就能写出好文章呢? 为了让大家在写作上有所感悟,请看屏幕上的资料。(幻灯片7)

关于《安塞腰鼓》(刘成章)

我多年写诗、读诗的经验,或者作为思想积淀,或者作为艺术积淀,都构成了作品的坚实基础。但重要的恐怕还在于,我动笔时的思维处于一种自由状态、沸腾状态,几乎像风一样自由、水一样沸腾。这状态太重要了。我体会,作家必须敏感于这种状态出现的时机,并奋力抓住。抓住它,就等于抓住了自己最高质量的心血。如果错过它,比方让我三五年后或者现在再写《安塞腰鼓》,那是断然写不出来的。

作者在写《安塞腰鼓》的时候,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请快速浏览,你从中看到写作要具备哪些状态?

写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不断积累,积累知识、积累经验……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思维处于一种自由状态、沸腾状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灵感,一旦产生时,才能写出好文章。

好,刚才我们从语言、画面和构思上欣赏了《安塞腰鼓》,确实非常精彩!那么,作者借“安塞腰鼓”到底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34:我觉得这就要联系它的时代背景了。它从侧面描写了改革开放日新月异的景象使他怦然心动。

师:怦然心动!既然《安塞腰鼓》要赞改革开放、要赞陕北人民冲破所有束缚的这种渴望和追求,作者就借助安塞腰鼓、借助后生们的力量来宣泄,他们内心的这种爆发力是不可一世的、是无法阻挡的。

那么,作者为什么把对生命的宣泄、力量的喷发,偏偏赋予“安塞腰鼓”呢?(学生有点儿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知如何说起。)

师:“安塞腰鼓”是西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和符号。对于作者来说,他生于黄土高原,长于黄土高原。他熟悉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更主要的是,他对黄土高原有着深刻的认识,他热爱这片土地。所以,当他离开家乡来到省城后,脑际里回闪着“安塞腰鼓”那踏破岁月、气吞山河的壮丽景象,耳畔里仍回旋的是黄土高原上那在沉默中爆发的鼓点。面对20世纪80年代我们祖国在改革开放中日新月异的景象,作者怦然心动,想到了“安塞腰鼓”。他必须用“安塞腰鼓”这种特定的意象来传达他对生活、对时代的审美感受,传达他对生命的诗意的理解!

这篇美文与其说是在描述“安塞腰鼓”的气壮山河,还不如说师作者在借“安塞腰鼓”抒发心中不可遏止的激情,那就是:对黄天后土的礼赞,对蓬勃生命力的讴歌!

既然作者能把无形的鼓声通过文字传递给我们,那我们也可以借助声音把作者的这种激情、把安塞腰鼓的这种气势宣泄出来!请看大屏幕!

五、演读

感悟鼓魂(幻灯片8)演读 感悟鼓魂 分角色朗读:

①可领读、合读、轮读……

②可组内合作、也可组与组之间合作……

(师生合作,演读课文23——30段。幻灯片9 有领读、轮读、齐读等多种形式。)

(23)(女领)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24)(合)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的安塞腰鼓!

(25)(男领)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

(26)(男领)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

(27)(轮读)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28)(师)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29)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30)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读完后,长时间热烈的掌声。)(下课!)

第四篇:安塞腰鼓(本站推荐)

课题:安塞腰鼓

教学建议:

1、一直不敢解读《安塞腰鼓》,尽管已经读了数遍!想起徐志摩在《再别康桥》末尾写道: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其实不是“不带走”,而是“带不走”!我呢,也是,非不敢解读,是不能解读也!

为什么呢?这篇文章写得太精彩了!

精彩一——词汇丰富、生动,且独具地方特色。比如,形容后生们的生龙活虎用“茂腾腾”,形容南风用“咝溜溜”,又如“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够了,窥一斑而见全豹,这些词语的准确运用,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扎着白羊肚毛巾、穿着(敞开着)白粗布褂子、精气十足的黄土高原上的小伙子们,仿佛听到了那惊天动地般的安塞腰鼓。

精彩二——句子形象,修辞漂亮,气势磅礴。你看——第六节对后生们击打安塞腰鼓的描写——势不可挡,动人心魄。让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作者语言的魅力你怎么形容都不过分。想起贾平凹的《秦腔》,有这么几句,大意是:只有大悲大喜、大苦大乐的秦地生民,才有资格吼这撕心裂肺令天为之塌地为之陷的秦腔。本文作者也由衷喊出:“黄土高原哪,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看来,黄土高原生就安塞腰鼓,绝非偶然。

精彩三——层次清晰,结构精巧,浑然天成。文章初由“静”始——“„„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中由“动”生——“„„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尾由“静”终——“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真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我想,孔子当年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不知他老人家听了“安塞腰鼓”,不知要怎样?

好一个安塞腰鼓!„„

以至于我也情不自禁地像作者那样发自肺腑地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

2、写着想着,想着写着,不知不觉写了一些感受,权当作解读吧。

3、文章是静止的,默读是静思的,只有朗读,才是化静为动、赋予文章以新的生命。所以我说,朗读是对文章的“二度创作”。著名朗诵艺术家张家声在电台播出易生写的《故土》,许多盲人寄来感谢信,感谢听了张老的解说让他们仿佛有了眼睛。这就是朗诵的魅力!张家声是大师,我们无法望其项背,虽不能及,但心向往之。我收藏有《安塞腰鼓》出神入化般的朗读视频,听之令人回肠荡气,百听不厌(我已共享,请大家享用)。

陈健大哥的朗读相当好,在朗读《安塞腰鼓》上,他拥有绝对的发言权。

说这些,是为强调我的观点:教语文,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要贯穿语文课的始终。

以上,与大家共勉。

第五篇:《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看了安塞腰鼓视频,你有什么感受?

2、对,那是心灵的呼唤,那是生命的宣泄。今天我们来学习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安塞腰鼓》

二、检查预习,整体把握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说一句话:__________的安塞腰鼓

3、文章分为几个部分?你这样分的依据是什么?

三、重点研读,深入感悟。

师:你认为文章哪一句话、哪一段、哪几段写得比较好?好在什么地方?说一说理由,读一读,体会一下;或者有什么疑问、需要讨论的问题,咱们一起讨论一下。1. 文章写表演前的情况,有什么好处? 师提示:没有一个静止的开始,后面的忘情的动,好像就没有参照系一样。这里的“静”,是为后面的“动”蓄势。

分析:人物——茂腾腾的后生;背景——一片高梁地,咝溜溜的南风;性格——朴实;神情——沉稳而安静;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2.作者写安塞腰鼓的舞姿有什么特点?是怎样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先用排比写: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然后用比喻写后生的舞姿像强震击起的石头;然后用排比和比喻的方法写鼓点像骤雨;流苏像旋风;脚步像乱蛙;瞳仁像火花;风姿像斗虎。

这样写的好处:比喻使描写的对象更加生动具体,排比增强了文章的语言气势,很好地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3.一股劲!”怎么理解?

写出了陕北高原人的性格特点:粗犷、豪放、开放。表现:在这样一片贫瘠的土地上“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要“挣脱、冲破、撞开”“束缚、羁绊、闭塞”,由“晦暗”追求“明晰”、光明、富裕生活的一种信心和勇气。4.如何写安塞腰鼓的响声的? 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安塞腰鼓沉重的响声以及声势的不同凡响。

第一句写响声撞击在山崖上,山崖发出回声;第二句写响声撞击在心里,观众的心里产生共鸣;第三句写响声引起的豪壮的抒情、严峻的思考、犁尖翻起的土浪、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5.是从哪几个方面写安塞腰鼓给人丰富的想象力的?(力量、声响、光影的变换。)6.为什么说:“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这是人对闹声的一种感觉,当闹声突然停止的时候,人会感觉特别的寂静。这里是用静来反衬刚才的闹。

7.如何理解“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鸡啼是天亮的象征,是希望的象征。有这种安塞腰鼓所喷发出来的力量,有这些安塞人的精神,他们一定会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这也正是希望之所在。

五、小结。

1.文章写了一次安塞腰鼓的表演活动,作者想通过叙写,表达作者对于生命中奔腾的力量的赞美;表达作者对黄土高原人特有的内在的精神品质进行赞美的思想情感。

2.在文章的写法上,你有什么启发?(按照时间划分来写活动的方法;语言大多使用修辞方法,以增强语言表现力;善于抓住生活中美的东西;写表演活动可以从舞姿、声响、给人的想象、给人心灵的冲击等方面着手。)3.安塞人内在的东西给你什么启示?(人应该有追求,应该这样痛快地生活和追求着。)4.阅读这样的文章应该注意的问题:学会调动自己的感觉经验,体会问题背后所蕴含的东西,从而达到理解语言文字的目的。

六、布置作业。

你知道我们家乡独有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吗?试着搜集、整理、交流一下,学习本课的写法,写一写正月十五闹元宵时秧歌队伍表演的情形。

安塞腰鼓

胶南市王台镇中心小学 2011年10月25日

下载董琼《安塞腰鼓》课堂实录(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董琼《安塞腰鼓》课堂实录(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安塞腰鼓(范文大全)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朗读课文,从不同角度、侧面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品读赏析,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3、感受中华传统文明的精神力量. 教学设计......

    安塞腰鼓教案

    安塞腰鼓教案(精选12篇)安塞腰鼓教案(精选12篇)安塞腰鼓教案(一):教学目标:1、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品味西北特有的艺术奇葩。2、学习文章形、神结合的语言。3、感受生命的律......

    《安塞腰鼓》说课稿

    《安塞腰鼓》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紫藤萝瀑布》。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的确定及叙写、评价任务的设置、教学活动过程、作业的设计”五个方......

    安塞腰鼓教案[本站推荐]

    安塞腰鼓教案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安塞腰鼓教案......

    第六课安塞腰鼓

    教学目的: 1、整体感悟,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2、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3、学习本文由写实到写意的写作手法。教学重、难点: 本......

    安塞腰鼓说课稿

    安塞腰鼓说课稿 安塞腰鼓说课稿1 一、说教材《安塞腰鼓》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所学的五篇都是有关于文学艺术方面的内容,阅读这些可以提......

    《安塞腰鼓》教案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第一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谈话导入课题:同学们,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一场充满民族风格的腰鼓表演令无数人为之倾倒,这就是黄土高远上的安塞腰鼓。今......

    安塞腰鼓教案

    《安塞腰鼓》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中的生字词,2、感爱安塞腰鼓磅礴宏大的气势3、学会运用反复、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长短句相结合。 过程与方法:看表演、听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