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暑期人民法院社会实践报告
暑假期间,为响应学校号召,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我前往河源市源城区人民法院民一庭开展了为期一个多月的社会实践活动。活动期间,我参加了法院里的各项活动,努力将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向实践方面转化,尽量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内容主要涉及的是民事法律文书的写作、制作庭审笔录和询问笔录、民事案件诉讼材料的送达,以及熟悉法院书记员的案件跟进工作等。在实习期间能够遵守工作纪律,不迟到、早退,认真完成法官交办的工作,得到法院领导及全体法官的较好评价,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之处。此次实践活动,源城区人民法院对此给予了大力支持,现将本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
1、学习有关开庭前准备工作的各项活动,制作并送达相关的民事诉讼法律文书,具体包括了民事判决书、及各类民事裁定书、举证通知书、应诉通知书、开庭传票,合议庭组成通知书等,将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融入到社会实践工作当中。
2、旁听案件,通过对案件的旁听,学习法官在法庭上对庭审过程的指挥,了解法庭审理民事案件各个阶段,进一步加深对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律规范的了解,和具体的适用情况。
3、学习有关书记员的跟案工作,移送有关案卷材料,了民事判决生效后的执行工作。并且比较研究了民事诉讼法修改前后的执行情况。
4、通过在法院的暑期社会实践工作,了解法院的部门设置,熟悉各部门的基本工作,初步知悉法院现行的工作模式。
二、实践总结与建议
在实习中,我参加了几起案件的开庭审理,认真学习了正当而标准的司法程序,真正从课本中走到了现实中,从抽象的理论回到了多彩的实际生活,细致的了解了民事案件开庭前准备的全过程及法庭庭审的各环节,认真观摩一些律师的整个举证、辩论过程,并掌握了一些法律的适用及适用范围。实习期间,我利用此次难得的机会,努力工作,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向领导和法官求教,认真学习法学理论在实践中的运行,学习法律、法规等知识,利用空余时间认真学习一些课本内容以外的相关知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法律技能,从而进一步巩固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为以后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在实习过程中,也发现法律的普及非常重要。我国政府为推进法治建设而进行的多年的普法教育活动,取得了很大成就。人们的法律的信仰得到了时显的提高,至少在实际的生活中,开始思考更多地运用法律手段去解决争议,使得司法真正成为我国民事权利的最后一道防线。在实习期间,也发现了一些法院工作当中较为集中的问题,虽然人们开始更多地利用法律的手段去解决争议,但是判决只是法官基于法律的一种判断,是一种依证据而为的行为,在很多的情况下,并不能彻底地解决民事争议,所以法院应当在实践中,更多运用庭外调解的方法,以最小的司法资源的消耗,以实现社会关系的和谐。在提高法院的工作效率的同时,也节约司法资源。
第二个比较突出的矛盾,也是我国现在基层法院都基本上存在的问题,基层法院法官人数上的瓶颈制约,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经济生活的复杂性已大不同与前,而在我国的基层法院方面,法官的人数的不足,也是造成基层法院工作压力过大,效率低的一个原因,在案件较为多的地区,甚至可能会造成案件的积压。所以在法院的改革当中,应当把增加基层法院的法官人数提上日程。
第三个比较突出的矛盾,依法是执行的问题,在新的民事诉讼法颁行后,为我国法院的执行工作开辟了全新的局面,但是由于基层法院的公信力,法官的的素质,以及公民的法律素养等方面的原因,执行工作依然是法院工作的一个难点,民事判决生效后,申请执行的案件仍不在少数。执行工作依然是令人堪忧。正如上述所言,判决只是法官基于证据而为的一种法律上的判断,因此要想真正较为彻底地解决争议,除了需要提高法官素质、法院的公信力外,还应当进一步强化当事人的作用,也许在实践中更有利于当事人双方争议的解决。
在短暂的实习过程中,我深深的感觉到自己所学知识的肤浅和在实际运用中的专业知识的匮乏,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对一些工作感到无从下手,茫然不知所措,这让我感到非常的难过。但也同是激发了我对法学的热情,为我以后的学习提明一个方向标。
三、实践体会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直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解社会实际,了解社会现实,抽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促进我们投身社会改革,向社会群众学习,培养锻炼的良好渠道,是提升思想,提高自己专素质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我们更新观念,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面。
一个多月的社会实践一晃而过,却让我从中领悟到了很多的东西,使我更加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明白了学习的可贵。同时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开阔了自己的社会视野。对于学习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接解到更多的社会现实,了解当事人的心态特征,也可以避免走入理论的极端,反映社会的需求。
社会实践,让我明白了自己和别人存在的差距,也更加明确了自己的一份责任,不管是对于社会,或是对于家庭都好,感受社会的生活百态,而我也将会以此为契机,努力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的同时,拓展自己的综合才能。为社会对自己的期望,为家人对自己的支持与厚望,送上最为满意的答卷。
第二篇: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人民法院实习
人民法官的品格与追求——论人民法院文化建设
人民法官的品格与追求
——论人民法院文化建设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社会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确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随之日益提高,利益诉求和权益保障的愿望日趋迫切,越来越多的问题都期待通过司法渠道解决。作为一名法学专业的学生,为提高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暑假期间我前往了xxx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一庭实习,努力将自己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尽量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实习期间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学习了有关开庭前准备工作的各项活动,制作并送达相关的民事诉讼法律文书,其中包括了民事判决书、各类民事裁定书、举证通知书、应诉通知书、开庭传票以及学习写案件审理报告、制作各类笔录等。
2、旁听开庭,通过对案件开庭的旁听,学习法官对整个审理过程的把握与驾驭能力,了解法庭审理民事案件的各个阶段,进一步加深对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律规范的了解和具体适用情况;
3、记合议笔录笔录,通过这项工作,更清晰地了解法官们对整个案件的观点态度,学会了如何分析案件,如何给出意见,使案件处理结果更加公正、公平;
4、了解法院的部门设置,熟悉各部门的基本工作,初步知悉法院现行的工作模式。
通过在法院的实习,我认识到我国的法治理念已经开始深入人心,我国政府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而进行的普法教育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人民群众在解决争议纠纷的时候已懂得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法律已成为保护人民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同时,也发现在现行的审判实践中要做到完全的独立审判、公正审判仍有一定的难度。在我国的现行司法实践中,法官的审判工作可能会受到金钱美色的诱惑,受到来自政府、人大、其他社会团体、“维稳”等方面的压力,并不能完全独立自主审判。在此次实习期间,我也切实见到了这方面的情况,比如其中一件事情是高院的一个案子的判决已经出来,本应通知当事人,但因当地有重要活动正在进行,当地中院怕此不利于当事人的判决会导致当事人闹事,为了期间的稳定,一直压着,延迟数月才给当事人,如此怎能保护 人民法官的品格与追求——论人民法院文化建设
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如何能体现司法公正。因此,全国各级法院亟待进行先进法院文化建设,使法官拥有公正、廉洁、崇法、自律的品格,自觉树立依法治国、司法为民、公平正义、社会和谐的目标与追求。
文化是体现出一个社会或一个社会群体特点的那些精神的、物质的、理智的和感情的特征的完整复合体。文化不仅包括艺术和文学,而且包括生活方式、基本人权、价值体系、传统和信仰。文化是人类对于自然与自身进行探索和认识的创造性成果。作为个人,文化是其气质品格之反映;作为民族,乃是其精神风貌之体现;作为国家,文化则是不可或缺的“软实力”。文化是一个民族繁衍生息的基因密码,也是一个民族演化进步的旗帜。纵观当今世界,文化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在经济建设中它有先导力,在思想建设中它有感召力,在环境建设中它有辐射力。文明的每一次大的进步,社会的每一次大的变革,无不打上文化的烙印。
法院文化是法院队伍这个群体在长期的审判实践和管理活动中形成的一种共有的价值理念、思维模式、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关联的物质表现的总和。法院文化是体现法院精神风貌,展现法院良好形象,增强法院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重要载体。法院文化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具有中国司法文化特征的社会主义法院文化,是推动法官人格完善、提升法院科学发展软实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法院文化有着物质利益不可替代的作用,蕴涵着巨大的功能。一是导向力,先进的法院文化集中体现了法官职业的崇高理想和价值追求,它是法官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价值取向,因此对法官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法院文化将理性管理与感性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法官以大局意识来看待审判工作,将思想统一到法院工作的总体目标上来,将行为协同起来朝着审判事业的目标奋进,达到实现审判价值、法官群体价值和法官自身价值三者统一的最终目的。通过这种导向,使广大法官恪尽职守、遵守职业道德,为实现公正与效率的目标不懈努力。二是凝聚力,每一个法官都有自己的价值评判标准和行为准则,都有自己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因此,每个人都表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这些个性特征要想凝聚为一个整体,必须依靠法院文化的作用。把个人的理想信念融入到法院整体的理想信念中来,形成价值观共识,才会形成强大的精神动力。当每个法官的个人价值观与 人民法官的品格与追求——论人民法院文化建设
法院整体价值观融为一体时,法官才会感到作为一名法官的神圣感和自豪感,增强其归属感和忠诚意识,使法官保持奋发向上的积极性,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三是激励力,法院文化为法官提供了统一的价值观念和明确追求的目标,在价值追求和目标的影响下,形成一套完整的行为规范与准则,为法官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提供了机会。四是规范作用,法院文化可以引导和规范法官的行为,使之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符合法院整体的价值标准和职业道德要求。在法院文化的引导和约束下,法官能自觉意识到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是应该倡导的,什么是应该反对的;什么是群众满意的;什么是群众不满意的,从而达到对审判高度负责、对当事人高度负责,公正廉洁执法,以自身优秀的素质为法院树立良好形象。五是辐射功能,树立良好的法院形象,对社会公众产生巨大的影响是法院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法院的审判、执行等工作的延伸,并取得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是法院文化向全社会辐射的主要途径,通过发生辐射功能,使社会公众都能感受和了解法院文化,扩大法院文化的影响面,从而树立新形势下人民法院和法官的良好形象。
树立先进的法院文化,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指引,弘扬社会主义司法价值体系。人民法院要更加注重加强人民法官的思想政治建设。引导广大法官鉴定信念,坚守精神家园,自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头脑,使人民法官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塑造人民法官追求理想、忠诚于党、忠诚于法律、忠诚于人民的群体意识,在审判执行工作中,牢固树立党的领导观念,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在法院工作中得到贯彻落实。人民法院要更加注重坚定人民法官的的法律信仰。引导教育广大法官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践行“三个至上”指导思想,牢固树立“公正、廉洁、为民”的社会主义司法核心价值观,把审判事业当作毕生的追求,视公正为最高价值追求,摒弃浮躁心态,潜心于法律知识的学习,潜心于审判业务的钻研,潜心于处理好每一起案件,用一流的工作标准、服务态度和业务技能,实现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的有机统一,确保司法公正高效。
二、以制度文化建设为保证,约束法官公正司法文明办案。人民法院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加注重加强和改善法院管理工作机制。注重从自 人民法官的品格与追求——论人民法院文化建设
我抓起,从基础工作抓起,从细节抓起,坚持法院管理工作以法官为中心,与时俱进地满足人民法官完善品格、涵养气质、体验善美、追求品位、实现价值等深刻需要,真正做到人民法院政治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的有机统一,不断提高人民法官的职业尊荣感和成就感。人民法院要按照科学的审判绩效评价体系的要求,突出对法官“德”的评价,把法官的政治、公正、亲和、自律、理性、人文品格作为考核法官德能勤绩的重要指标,认真开展法官政治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考察评价工作,把对法官品格的考察结果作为法官选拔任用、职务职级调整以及奖惩、教育培训的首要依据。建立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法官自律制度,确保法官公正、独立地行使审判权。
只有加强法院文化建设才能正确引导法院群体尤其是法官的品格与追求,确保司法公正的实现,才能提高法院管理水平,确保法院建设顺利发展,树立司法权威,改善法院形象。
此次在xxx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一庭的暑期社会实践让我明白了,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必须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同时拓展自己的综合能力,要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使命作为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不断开拓创新,为社会和国家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人民法院实习
人民法官的品格与追求——论人民法院文化建设
人民法官的品格与追求
——论人民法院文化建设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社会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确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随之日益提高,利益诉求和权益保障的愿望日趋迫切,越来越多的问题都期待通过司法渠道解决。作为一名法学专业的学生,为提高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暑假期间我前往了xxx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一庭实习,努力将自己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尽量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实习期间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学习了有关开庭前准备工作的各项活动,制作并送达相关的民事诉讼法律文书,其中包括了民事判决书、各类民事裁定书、举证通知书、应诉通知书、开庭传票以及学习写案件审理报告、制作各类笔录等。
2、旁听开庭,通过对案件开庭的旁听,学习法官对整个审理过程的把握与驾驭能力,了解法庭审理民事案件的各个阶段,进一步加深对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律规范的了解和具体适用情况;
3、记合议笔录笔录,通过这项工作,更清晰地了解法官们对整个案件的观点态度,学会了如何分析案件,如何给出意见,使案件处理结果更加公正、公平;
4、了解法院的部门设置,熟悉各部门的基本工作,初步知悉法院现行的工作模式。
通过在法院的实习,我认识到我国的法治理念已经开始深入人心,我国政府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而进行的普法教育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人民群众在解决争议纠纷的时候已懂得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法律已成为保护人民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同时,也发现在现行的审判实践中要做到完全的独立审判、公正审判仍有一定的难度。在我国的现行司法实践中,法官的审判工作可能会受到金钱美色的诱惑,受到来自政府、人大、其他社会团体、“维稳”等方面的压力,并不能完全独立自主审判。在此次实习期间,我也切实见到了这方面的情况,比如其中一件事情是高院的一个案子的判决已经出来,本应通知当事人,但因当地有重要活动正在进行,当地中院怕此不利于当事人的判决会导致当事人闹事,为了期间的稳定,一直压着,延迟数月才给当事人,如此怎能保护
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如何能体现司法公正。因此,全国各级法院亟待进行先进法院文化建设,使法官拥有公正、廉洁、崇法、自律的品格,自觉树立依法治国、司法为民、公平正义、社会和谐的目标与追求。
文化是体现出一个社会或一个社会群体特点的那些精神的、物质的、理智的和感情的特征的完整复合体。文化不仅包括艺术和文学,而且包括生活方式、基本人权、价值体系、传统和信仰。文化是人类对于自然与自身进行探索和认识的创造性成果。作为个人,文化是其气质品格之反映;作为民族,乃是其精神风貌之体现;作为国家,文化则是不可或缺的“软实力”。文化是一个民族繁衍生息的基因密码,也是一个民族演化进步的旗帜。纵观当今世界,文化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在经济建设中它有先导力,在思想建设中它有感召力,在环境建设中它有辐射力。文明的每一次大的进步,社会的每一次大的变革,无不打上文化的烙印。
法院文化是法院队伍这个群体在长期的审判实践和管理活动中形成的一种共有的价值理念、思维模式、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关联的物质表现的总和。法院文化是体现法院精神风貌,展现法院良好形象,增强法院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重要载体。法院文化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具有中国司法文化特征的社会主义法院文化,是推动法官人格完善、提升法院科学发展软实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法院文化有着物质利益不可替代的作用,蕴涵着巨大的功能。一是导向力,先进的法院文化集中体现了法官职业的崇高理想和价值追求,它是法官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价值取向,因此对法官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法院文化将理性管理与感性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法官以大局意识来看待审判工作,将思想统一到法院工作的总体目标上来,将行为协同起来朝着审判事业的目标奋进,达到实现审判价值、法官群体价值和法官自身价值三者统一的最终目的。通过这种导向,使广大法官恪尽职守、遵守职业道德,为实现公正与效率的目标不懈努力。二是凝聚力,每一个法官都有自己的价值评判标准和行为准则,都有自己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因此,每个人都表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这些个性特征要想凝聚为一个整体,必须依靠法院文化的作用。把个人的理想信念融入到法院整体的理想信念中来,形成价值观共识,才会形成强大的精神动力。当每个法官的个人价值观与
法院整体价值观融为一体时,法官才会感到作为一名法官的神圣感和自豪感,增强其归属感和忠诚意识,使法官保持奋发向上的积极性,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三是激励力,法院文化为法官提供了统一的价值观念和明确追求的目标,在价值追求和目标的影响下,形成一套完整的行为规范与准则,为法官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提供了机会。四是规范作用,法院文化可以引导和规范法官的行为,使之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符合法院整体的价值标准和职业道德要求。在法院文化的引导和约束下,法官能自觉意识到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是应该倡导的,什么是应该反对的;什么是群众满意的;什么是群众不满意的,从而达到对审判高度负责、对当事人高度负责,公正廉洁执法,以自身优秀的素质为法院树立良好形象。五是辐射功能,树立良好的法院形象,对社会公众产生巨大的影响是法院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法院的审判、执行等工作的延伸,并取得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是法院文化向全社会辐射的主要途径,通过发生辐射功能,使社会公众都能感受和了解法院文化,扩大法院文化的影响面,从而树立新形势下人民法院和法官的良好形象。
树立先进的法院文化,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指引,弘扬社会主义司法价值体系。人民法院要更加注重加强人民法官的思想政治建设。引导广大法官鉴定信念,坚守精神家园,自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头脑,使人民法官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塑造人民法官追求理想、忠诚于党、忠诚于法律、忠诚于人民的群体意识,在审判执行工作中,牢固树立党的领导观念,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在法院工作中得到贯彻落实。人民法院要更加注重坚定人民法官的的法律信仰。引导教育广大法官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践行“三个至上”指导思想,牢固树立“公正、廉洁、为民”的社会主义司法核心价值观,把审判事业当作毕生的追求,视公正为最高价值追求,摒弃浮躁心态,潜心于法律知识的学习,潜心于审判业务的钻研,潜心于处理好每一起案件,用一流的工作标准、服务态度和业务技能,实现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的有机统一,确保司法公正高效。
二、以制度文化建设为保证,约束法官公正司法文明办案。人民法院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加注重加强和改善法院管理工作机制。注重从自
我抓起,从基础工作抓起,从细节抓起,坚持法院管理工作以法官为中心,与时俱进地满足人民法官完善品格、涵养气质、体验善美、追求品位、实现价值等深刻需要,真正做到人民法院政治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的有机统一,不断提高人民法官的职业尊荣感和成就感。人民法院要按照科学的审判绩效评价体系的要求,突出对法官“德”的评价,把法官的政治、公正、亲和、自律、理性、人文品格作为考核法官德能勤绩的重要指标,认真开展法官政治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考察评价工作,把对法官品格的考察结果作为法官选拔任用、职务职级调整以及奖惩、教育培训的首要依据。建立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法官自律制度,确保法官公正、独立地行使审判权。
只有加强法院文化建设才能正确引导法院群体尤其是法官的品格与追求,确保司法公正的实现,才能提高法院管理水平,确保法院建设顺利发展,树立司法权威,改善法院形象。
此次在xxx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一庭的暑期社会实践让我明白了,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必须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同时拓展自己的综合能力,要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使命作为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不断开拓创新,为社会和国家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暑期人民法院实习报告
暑期人民法院实习报告
实习人:董文鹏院系:政法学院专业:法学年级:2008级班级:法学0801班学号:2008214207 实习地点: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人民法院经济开发区法庭
实习时间:2010年7月10日——2010年7月23日
法学专业的理论性、实践性和专业性都非常强。把法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对于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学校也非常重视法学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力图把书本知识和社会实际相结合,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在2010年暑假我来到了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人民法院经济开发区法庭进行实习,对于即将升入大三的我来说,这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实践活动。
长沙县人民法院,坐落于被誉为“三湘第一县”的长沙县星沙镇,辖20个乡镇494个行政村,辖区面积1997平方公里,总人口94万人。共设有庭、室、局(队)、人民法庭20个部门,其中派出人民法庭6个(含经济技术开发区法庭)。而我所实习的是位于长沙市经济开发区的经开区法庭。带着对法律工作的敬畏感和对法院的神秘感,在7月10日正式进入长沙县人民法院经济开发区法庭开始我的实习工作。由于我是第一次到法院实习,没有实习经验,所以我主要是在书记员的指导下及几位其他先来实习同学的帮助下,整理案件卷宗,在较空闲的时候查看遗忘案件卷宗,开庭时进行旁听,并帮忙做临时庭审笔录等。
下面主要谈谈我实习的感受及总结:
一、虽然这次实习很短暂,但我还是深深感受到自己所学知识的不足及在实际运用中专业知识的匮乏。在课堂上的知识主要是死知识、理论知识,不会在实际案例中灵活应用,不能全面考虑、融会贯通。虽然这可能跟课堂教学与实际判例有所出入,但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自己知识的不牢固不全面,仅停留在书本层面和考试层面,因此在以后的学习中,我认为一是要把专业知识学牢学透,二是要多于实际联系,多看案例,多看视频判例。使学与做结合起来。
二、法院的实际工作和想象的不一样。在我看来,法院是一个庄重和理性的 地方。可有些法官可能源于追求结案率,草草了事。比如在一个标的额为500万的案子中,当事人双方均未到场,法官就草草判定案子。
三、当事人法律意识淡薄。就上述刚刚的案子,当事人双方均为到场。由此可见一般。
四、就未来自己法学专业而言,在学好无争议知识的同时,也要把握法学领域的争议层面,广泛阅读法学著作、经典案例,尤其是法学权威专家的观点,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批复,形成自己对争议层面的观点,这样在实际处理案子时,能有自己的观点,灵活应用。其次,在学好法的同时,还是学会理。社会是一个大杂烩,不仅仅有法来调节着,还有理来调节。实际案例中,有很多不是通过审判来裁决,而是通过法官的调节来实现和解的。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应用法,还有很多理的存在。在课堂学法的时候,往往会有这么一个误区,认为什么事情什么争议都要用法来解决。可实际生活中往往不是。中国历来是一个讲求和谐的地方,特别是民事案件,即使闹到了法院,法官也不是第一考虑就要用法律来定个谁输谁赢,调节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在学习法律的时候,也不要形成唯法不能解决的误区。
五、对于自己的收获而言,经过本次实习,我基本熟知了一些法院系统的相关运作模式和工作;旁听一些案子的审理,了解案件审理的过程和细节;通过整理案件卷宗、查看案件卷宗,了解了更多实际案例把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锻炼了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工作的责任心,并且发现了一些在学校课堂基本不会发现的问题。
六,对于自己的学习而言,作为一位法律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好知识,还要学好敏锐的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培养自己的写作功底和语言表达功底。增强法律专业灵敏的深度,通过观察生活,浏览时政信息、热点新闻,发现其中的法律价值,学会用法律的眼光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法律的角度审视问题。
这次实习,虽然短暂,但我明白了很多问题。如果用一个词描述我的所得,那就是——踏实。作为一个法律学生,不仅要踏踏实实地学好专业知识,更应该踏踏实实的将知识联系生活,在生活中活用知识升华知识,只有在生活中应用法
律,法律才有价值,切莫让法律悬空而置。不仅如此,不管以后如何,如果作为一个和法打交道的人,那就更要踏踏实实的做人,用法律维护人间正义。
2010年9月5日董文鹏
第五篇: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报告
摘要:近年来随着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大学生就业制度有了很大改变,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开始更大地迈向个人自主择业。这种改变有利也有弊,一方面它给大学生更多的就业选择和途径,就业机遇也增加了。可另一方面,现在十分激烈的人才竞争、专业不对口现象、社会岗位趋于饱和等等都给大学生就业增加了挑战。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竞争
调查
调查问卷设置了15题,其中,有13题是选择题,1题多项选择,最后一题是让被调查者自由发挥,问卷题型是针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情况设置的.以下是结合一些相关资料对问卷作出的详细分析和相关的就业现象分析以及找到大学生就业问题所在:
1.通过问卷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虽然就业难。但还是有较多的大学生就业要比其他低学历的人群容易,通过问卷也发现不是有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是满意的,甚至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并不满意自己的专业,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大学生自身对各专业的了解程度低和家人干涉,还有很大一部分是跟现在部分学校“跟风”扩招和人群盲目追求热门专业有关,大学通常是根据各专业的就业情况进行招生,就业率很高的热门专业容易引起大部分学校“跟风”扩招,这样长期下去就导致了一些专业人才培养过剩,而这些本来在报考时热门的专业因为专业饱和渐渐地在毕业时变成就业率越来越低的专业,而一些盲目追求热门专业的大学生在毕业时就会面临很大的就业难题。
2.专业不对口也是当今大学生就业难的其中一个因素,通过调查问卷发现有一部分大学生觉得专业不对口现象较普遍且对就业造成了困难,根据一些网上资料显示:专业不对口实际上也是大学生面对就业压力做出的无奈选择,他们大多都从事一些经济管理类、业务销售类等社会需求量大、门槛低、不需要太多专业型技术知识、重视社交能力协作能力人脉关系的工作,并且专业不对口造成很多大学生不断跳槽的现象,专业不对口让工作寿命非常短暂。
3.工资薪酬会很大地影响大学生选择工作,在问卷调查中选择3000以上的工资薪酬的比例最大,很多大学生都会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据调查:教育培养的技能性和创业性人才较少。大学教育中企业所需要的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专业、课程、实验、操作、实习等较为缺乏,许多毕业的大学生到企业后,实际操作能力较差,无法适应岗位需要。而在大学中几乎不开创业课程,大学生毕业后,对于怎样开办一个企业,怎样研究和开拓市场,怎样进行核算,怎样经营和管理企业等等,一无所知。而且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就业观滞后,一味追求稳定,择业上偏向于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对那些非国有企业和中小企业嗤之以鼻,不愿意到农村基层工作,认为没发展没前途。这些滞后的就业观念对大学生就业有很大的消极影响。另外,有些大学生对自己估计过高,眼高手低,这山望着那山高;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不顾自身的条件,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收;片面追求大城市,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不愿去一些小城市发展;对单位选择过高,“学而优则仕”非要去当官,看重国家机关、大单位等,对一些小企业不感兴趣,致使高不成低不就。
4、在问卷中,我们还发现相当一部分人在毕业后选择了考研,用考研的方式来逃避就业压力其实只能是权宜之计,因为最终我们还是要走向社会,面对就业问题,不过在就业环境差或经济不景气、自身觉得欠缺一些就业素质时,通过考研来提高自身就业素质也是可取的好办法。而在问卷中,毕业后就求职的人也不在少数,现在有不少大学生想要先就业后择业,这样就出现了低就业的现象,对于自主创业这个选择的人很少,我觉得现在大学生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这与我国的教育模式有很大关系,大多数学生只一味的学习在校期间学校所教的知识,他们认定了这些知识只针对自己的专业,所以就业时会出现专业不对口和低就业。而且现在的大学生可能IQ很高,但EQ却相反,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问卷中有部分人认为大学生缺乏承受压力和克服困难的能力,不能吃苦耐劳也造成就业难,另外大学生学历比其他就业人群要高,会有大学生好高骛远,这些综合起来其实也就是大学生缺乏一部分就业素质。解决方案:
通过对大学生调查问卷和相关资料的分析,我们找到了大学生就业的一些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的的分析提出一些对策:
1.解决专业结构性失业。问题一中高校跟风,热门专业逐渐变“冷”,其实是就业供大于求造成专业结构性失业的现象,解决这一问题就要调控各专业的供应量,专家建议,大学生就业的专业预警机制应该涵盖三个层面:国家层面、省级层面、高校层面。
2.先择业后就业。大学生刚踏入社会缺乏工作经验,从底层做起,可以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磨砺自己,有利于将来工作的提升。准备好吃苦。大学生应该做好吃苦的准备,任何一份工作都不是简单地,我们要培养自己的责任心。
3.增强综合素质。大学生应该自强自立,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事业心和责任感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心理素质也必不可少,并且要勇于创新,在创新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