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庸的读后感XX字
中庸的读后感XX字
范文一
看了这本经典书——《大学中庸》,我觉得这本书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它就像是一位活了几千年的人,对于以前的历史都记忆犹新,刻骨铭心。这本书可以告诉我们历史中的人物和故事更能体现人性和我们几千年的文化形成,以及现代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它也可以告诉我们许多数不胜数的道理。这些道理散发开来塞满天地四方,收拢回来又能隐藏内心深处。他所蕴涵的趣味无穷无尽,而且都是很实在的学问,对于我们终身受用,而且用之不竭。这些道理深深地影响了我,例如:做人要以身作则,做人要感恩,做人要勤学……其中最深刻的是:感恩和勤学。
像感恩,做人一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感恩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多少古今中外名人感恩的故事。像古有小黄香在寒冷的冬天,先用自己的体温暖了席子,才让父亲睡到温暖的床上;今有伟人毛主席,邀请他的老师参加开国大典;朱总司令蹲下身,亲自为妈妈洗脚。还有居里夫人,寄去机票,让她的小学欧班老师来参加镭研究所的落成典礼,居里夫人还亲自把老师送上主席台。伟人之所以伟大,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是因为他们都拥有美好的心理品质——感恩。
像勤学,如果我们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们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们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就像着名的政治家孙敬和大学问家匡衡,他们为了勤学而不顾一切地去追求。他——匡衡,幼时极爱读书,白天在田间忙於助大人农作,日落始返家,欲读书却苦於家中无灯,后来忽发妙想,原来,邻家点灯的那间房与他仅一壁之隔,他硬悄悄凿了个小孔,借此一孔之光,夜夜倚壁读书,读完了不少书。后来,匡衡成了着名的学者,特别是对于《诗经》一书,在当时的见解无人能出其右。汉元帝时,他的学问极为当朝赏识,所上之书屡被采用。他的凿壁偷光故事,也成了学界千古佳话……
读了这本书,我获益良多,读过这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希望我们读了这本书后都能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对人民有益的人,团结携手建设我们的美好明天!
范文二
书中我最认同的一句话是:“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意是:通过探索了解道理,丰富知识,处事的意念诚实,对待事物的态度就客观了,人的心志就端正了,品行也就好了,家族也就可以整肃好,就能治理好国家,天下就太平了。如果我们都这样做,那给多好,天下能太平,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
书中我们都应该做到的是:孝子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衰,祭则致其严。大意是:孝敬侍奉父母时,应当尊敬他们,使父母高兴,父母生病时,应当表现出焦虑,他们死后,应当十分悲痛,祭拜父母时要严肃,这样才算孝敬。
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两句话,那么人人都有丰富的知识、高尚的品德、端正的态度,那家族就会兴旺起来,国家就会强大起来,那国家之间将很友好,天下就太平了,这是多么美好,希望我们的明天更美好!来源:
第二篇:关于中庸读后感字
关于中庸读后感字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中庸读后感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了《中庸》,感觉收获还是很大的。《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相传是孔子之孙子思写的经典文本,或者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被收录在《小戴礼记》中,后来独立成一书,南宋朱熹又将其分成三十三章。
初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为字难认,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难理解。而以前读《大学》,有很多生僻的古汉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是,我还是坚持晨读,并查阅了一些资料辅助理解。现在,回过头来,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这句话是一个垂示,犹如凤鸟衔至黄帝窗前的“五始之文”(《春秋保乾图》称:黄帝坐于扈阁,凤凰衔书至帝前,其中得五始之文焉),乃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
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须有的。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
可是,要达到“至诚”的境界又谈何容易呀!特别是我们今天的经济化市场化的社会,达到“至诚”就更加不易。人性是有很多弱点的,归根结底一“贪”字。自古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贪,从而使人们做到知足常乐。总之,读过中庸之后,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受用终身。
和谐是现代社会的主题,我们中国要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的优良传统,北京奥运会上,一个“和”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向世人传递了中国的处事态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每个人要理性对待问题,以中庸的态度处理问题。
在《中庸》中,我体会到了知识的重要性,知识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境界和文化层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学习的五个层次,正所谓量变才能达到质变,在我们积累量的时候,一定要以中庸的态度来面对事情,以平和的心态处理事情。
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修身的过程,通过书本获得知识,通过知识传递思想,进而达到书中要求的道德水平。通过阅读,我学会了: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千万不要强加给别人。“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要学会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观察事物,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近几年来,爆炸性新闻比较多,比如说“我爸叫李刚”等,这些新闻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的人民生活水平差距很大,其中,肯定有很多人在抱怨为什么自己没有那么富有,觉得生活不公平。其实,我觉得,生活是最公平的,只要你付出了努力,生活就会给你一份回报,别人用一份努力就能做到的,我们可以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们可以用一千分的努力做到。如果这样子的话,即使我们再贫穷,再愚笨,也一定会靠自己的'能力将生活水平提高,一定会变的刚强起来!
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压力充满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开始抱怨社会的不公,而不是反思自己。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能力强的人就会生存下来,没有能力的人就会被社会淘汰,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因此,我们要平和的看待这个问题,不要将其极端化,在认识问题的基础上,不断充实自己,是自己变的强大,同时要保持一颗谦虚谨慎的心,不要骄傲自大,任何事情,事先有预备就会成功,没有预备就会失败,不要盲目自信,要做到胸有成竹。
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唯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我们要逐步的进行学习的五个层次,最终使自己适应社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冲动是魔鬼,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一定保持一种平和的态度,不要心急,慢慢的处理,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困难,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一切率性而为,不要强求,只要属于自己的东西,就永远跑不了!
再读《中庸》,了解到此书重点发挥孔子的 “过犹不及” 的思想,要求人们追求“和而不流”、“中立不倚”的境界,力图使封建社会等级秩序恒常不变,“居上不骄,为下不倍(背叛)”,以免出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小人而无忌惮”的“反中庸”的现象,消解阶级矛盾。《中庸》中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要求贵族君子能达到“中庸”的境界,在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种关系中实行智、仁、勇三德。以此为修身、治人、治天下国家的基本。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中庸》的核心观念是 “诚”。认为“诚”是“天”的本性,是天地万物皆赖以存在的根本,说“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人要通过道德修养工夫,“择善而固执之”,以求达到“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的境界。
此书虽然是在当时的社会中为统治阶级服务,但《中庸》的核心观念“诚”对于我们现实社会还是有一定的意义的。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在诚心诚意的基础上才能做得好,没有了诚心,没有了诚意,那么任何事情将不会达到预想的结果。我们做人更是要有诚心,有诚心诚意,人们才会相信你,并乐意与你交往。人们不会愿意与一个虚情假意,毫无诚信的人交往。只有诚心付出才会得到真心的回报。才有可能把事情办好。
这只是我的初浅理解,有些话好像就在嘴边,但就是不能说得到位,还是修行不够。我将继续努力研读,体会。
第三篇:《中庸》读后感(本站推荐)
《中庸》读后感
我本月按集团下发的2个学习课件进行学习,主要是对比较陌生的、以前只知其个别词语,没有系统阅读过的国学大作的《中庸》进行重点选读。
《中庸》选自《礼记》,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在孔子以前,已经有了中庸思想的萌芽。在《易经》中,讲究阴阳的相生相克。凡是好的卦象,都是刚柔并济的。孔子自己也说过,说自己学习中庸太晚了,要是早点学习就好了。在书中,孔子对“致中和”的概念又做了进一步发挥,认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下位焉,万物育焉。”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间一切事物的位置就摆正了,万物就能生长繁育了。
我们常常说“中庸之道”,什么才是“中庸之道”呢?在《中庸》这个章节中,孔子并没有给中庸下一个定义。只是说,君子常守中庸,中庸难常守。倒是朱熹,引用程颐的话给中庸下定义,认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也,庸者,天下之至理也。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中庸不是一般人可以达到的,是一种修身手段。在心理活动上,“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倒中庸”。孔子主张出世,这种心理活动必然要外化为一种符合仁爱与礼仪的外在表现。
中庸是区别君子与小人的标志。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有很多。孔子重视自身修养,把中庸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之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孔子重视自身修养,认为一切事情都是源自自身修养的。“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修身不可以不事亲,事亲不可以不知人,知人不可以不知天。”知道了天理才可以了解人,了解了人才可以侍奉双亲,侍奉双亲才可以修正自身。
中庸是一种至高美好的德行。是一种理想人格。“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就是说,能常守中道的德行大概是最完美的了吧,但是人们很少能够长期的坚持下去。“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中庸是君主圣人才能达到的境界,比如颜回,常守中道,比如舜,隐恶扬善,择其两端,用于民。而一般人很难真正达到中庸的境界,“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中庸之道是治国安邦的良策。孔子在称赞舜是时候就说:“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孝是什么?孔子用舜的例子来阐释“孝”:他具有圣人的德行,天子的尊贵,拥有整个天下。而在武王、周公的例子中,他直接这么说:“夫孝者,善继任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孝,是指善于继承先人的遗志,善于赞述先人的业绩。
诚是什么?诚的意思与慎独相近,是一种精诚的精神状态。书中认为,只有最真诚的人,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天性,他人的天性,万物的天性,最终能够“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矣。”人要是能够达到“诚”的境界,就能“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只有最真诚的人,才能制定天下纲纪,确立天下的根本。儒家重诚,认为“不诚无物”。根据《中庸》,“诚”被分为天道之诚和人道之诚,书中,“诚”有7种解释:1.诚者,天之道。2.诚之者,人之道也。3.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4.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5.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7.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诚实际上是天道与人道共通的一种精神。诚就是“道”,做到了诚,就是掌握了遵行本性的方法,就是“率性之谓道”了。而“中”,是天下之“大本”,“和”,是天下之“达道”,“致中和,天下位焉,万物育焉。”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间一切事物的位置就摆正了,万物就能生长繁育了,这不正是遵循了事物的本性吗?所以,我觉得中庸与中和,以及“诚”一样,都是为了遵循事物本性而达到的一种境界,怎样治理国家?在这个问题上,孔子主张“德政”,认为“为政在人”,而获取人才的途径还是要落实到修身养性的方法上来。
而我们金盛集团的经营、发展也可以借鉴其中的道理,特别是中华主席在多次的会议上都提出来要所以干部都要提高素质,就证明了其重要性。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就要努力成为“君子”,而君子的表现就是“坦荡荡”,就是恪守“中庸”,中华主席也多次提出“干部要修身”的问题和要求。
中庸还主张“过犹不及”,主张适度。这是一种伦理本位的文化精神。它要求人们时时刻刻要注意“反省”,“反求诸己”,不怨天尤人。换句话说,就是时时刻刻同自己做斗争。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就会造成这样一种现象,就是人们不断用中庸所维护的那种谦谦君子的形象出现,八面玲珑,明哲保身,毫无个性可言、中华主席最反对的就是明哲保身、不为企业发展尽力而是不干事、少干事,还到处指指点点。
读了《中庸》感触很多,特别是领会了中华主席为是么苦口婆心强调基础管理、强调加强学习、强调提高干部员工的修养,确实不仅仅是为了企业好、更是为了每个干部员工好!
桥北太平
丁贵成 2015.12.21
第四篇:中庸读后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中庸”
——读《中庸》有感 上饶市实验小学
龚射祥
题记:
中庸思想被很多人认为是中华民族的糟粕,认为中庸思想让人保守不前,庸碌无为,这与时代的发展是背道而驰的。事实是如此吗?恰恰相反,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也就是中庸是至诚至性,中正不偏,坚定理想,不改初心。中庸之道,虽逾两千多年,然对于今人,仍不失“为人处事”之道也!
中庸是什么?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开篇就告诉我们,中庸是天下之大本,要不偏不倚,不变不更;要至诚至性,率性而为;要行乎当行,止乎当止。其中尤以“慎独”最为重要。生活中,我们不管在什么场合,都应该中规中矩,慎独自律,这才是“君子所为”。那些离经叛道的行为是不可取的,这样会沦落到“小人行径”。是故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不是一种追求,而是人性的本质回归。然而现实世界的战乱频仍,职场生活的追名逐利,中庸之道已经改头换面,抑或难觅踪影。所以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这话对当下人来讲,一言中的。因此我认为,为人处事更要大力提倡中庸之道!
第一:中庸说容易也难。
中庸是指所有人,即使是普通人也能做到的为人之道。比如《礼记》里面讲:“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醒。”“出必面,反必告。”你们说以上事情做得到吗?做得到,不就是照顾和尊重父母吗?只要你想做,真得很容易。给父母装一台空调,你不久解决了“冬温而夏清”吗?每天早上和晚上给父母请安,应该不会太难吗?外出和回家给父母讲一下,不就是一句话的事情吗?
“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孔子说,中庸之道很难实行,原因是聪明的人自以为是,愚蠢的人智力不及;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从中可见,只有贤明品高的人,才有可能做到。放眼当下,聪明者多如牛毛,愚蠢者不乏其人,贤智者比比皆是,不肖者不见减少,此四者都实行不了中庸之道。其实孔子早就准备了做到的方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思是按照以上五种方法去做,坚持到底,必定会圆满功成。可是孔子后来又不想传道了。他认为要做到这五法,难在持之以恒,难在恰到好处。这就需要有大毅力和大品格的人,才能达成中庸之道。古之周公如是,近代孙文亦如是。然如此翘楚人物,只能是高山仰止。
第二:教育可以来点中庸。
“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中庸告诉我们,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好比走远路,一定要从近处开始,好比登高处,一定要从低处开始。比如当老师的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来教育学生,从浅入深,由易到难。不因盲目攀比学习成绩,而擅自增加作业量和学生的学习时间。想拔苗助长,一蹴而就,你们说可行吗?语文学习是如此,其它学科亦是如此。我们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去巩固学生的学习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日积月累,循序渐进,这才是教育教学的中庸之道。
我们经常会遇到上课吵闹的学生,不做作业的学生,打架相骂的学生,对此发火、责罚和告家长往往收效甚微,我们不妨找孩子们谈心,查找其中原因(切记教师要做到心情平和,怀揣恕人之心),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引导其回归正途。这也就是教育学上常说的“正面教育”。学生之所以会犯错,不是天生的,而是懵懂所致,教师的职责不就是“教书育人”吗?育人,采用中庸之道,做到“不偏不倚,发而中节”,则一切皆可释然,也即“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三:中庸是安心良药。
生活工作中,总会发生一些令人无奈,忧愁不安的事情,如家庭变故、工作烦恼、钱财损失等事件。处理这些事情,需要采用中庸之道,达成“当下心安”。如亲人离世、职称不动、遭遇诈骗等不幸事情,委实让人心痛不已、愤懑不平,如果一时想不开,就会抑郁难却,甚至会走向极端,严重影响人的身心健康。我们不妨采用“中庸治愈法”,喜怒哀乐之未发,即暂时隐藏起来,从容应对突发事件,也就是“中”,结束之后,再调理情绪,寻求最佳应对策略,也就做到“和”。致中和,自然就心结顿开,“南山”可见了。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孔子意思是说,品德高尚的人和顺而不随波逐流,中立而不偏不倚,坚守而不改变志向这才是真强啊!“世人皆浊我独醒。”三闾大夫汨罗江之绝唱,你说强不强?两千多年过去,余音仍是绕梁不衰。生活工作中,我们不可避免会遇到湍流险滩、污人浊事,如何应对?是随波逐流,还是不偏不倚?是坚持操守,还是改变志向?取乎前者,或许风调雨顺,前途荣光;取乎后者,可能荆棘满途,前景黯淡。我认为应对良药还是中庸之道。遇到挫折和顺它,中立它,坚守它,挫折也就平坦和顺了。
当今社会,有太多诱惑陷阱,会让我们迷失;更有太多杂乱纷争,会让我们烦恼。为人处事,我们最好采用中庸之道:“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故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意思是说,君子无论在什么地位,都能随遇而安,悠然自得,不作非分的期待。如此一来,诱惑陷阱和杂乱纷争不也就烟消云散了吗?活在当下,不可须臾离道,取乎“中”,发于“和”,中立不偏,不改初心,你必将找到最明朗的为人处事之道!采菊东篱,不经意间,“南山”已经走进你的心里了!
第五篇:中庸读后感
中庸读后感
中庸读后感1
一直以来就对我国传统文化很感兴趣,初中的时候因为时间紧任务重,只零碎的学过一些,然而都不够系统,不能够准确的把握其精神实质。到了高中有了很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就买了一些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书。今天读完《中庸》,感触颇深。
《中庸》里面涵盖了有关做人,修身,齐家,治国的道理,中庸之道自古至今一直受到知识份子的追捧,里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然而,对于这种儒家思想的代表作,我们必须批判的继承和吸收,它有很多思想是正面的是积极的,然而,也还有很多不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所以,我们一定不能迷信书本。
中庸之道是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是值得现今社会提倡和学习的,是宝贵的精神遗产,值得所有中国人学习,值得我们深研。
中庸读后感2
本学期我的寒假作业之一是读《中庸》,因为它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所以读完之后感觉:书中的精髓将是人生道路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其中印象深刻的段落是:君子能看到常人所看不到的地方,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一般的人总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而未深究。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
联系生活实际感到: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需要我们用心的观察分析才能了解,看待别人往往不能只看现象和表面,而是要深入其心灵,着眼于本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教育。
中庸读后感3
书中我最认同的一句话是:“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意是:通过探索了解道理,丰富知识,处事的意念诚实,对待事物的态度就客观了,人的心志就端正了,品行也就好了,家族也就可以整肃好,就能治理好国家,天下就太平了。如果我们都这样做,那给多好,天下能太平,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
书中我们都应该做到的是:孝子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衰,祭则致其严。大意是:孝敬侍奉父母时,应当尊敬他们,使父母高兴,父母生病时,应当表现出焦虑,他们死后,应当十分悲痛,祭拜父母时要严肃,这样才算孝敬。
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两句话,那么人人都有丰富的知识、高尚的品德、端正的态度,那家族就会兴旺起来,国家就会强大起来,那国家之间将很友好,天下就太平了,这是多么美好,希望我们的明天更美好!
中庸读后感4
《礼记。中庸》中关于做学问是这样讲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辩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告诉我们:要广博地学习,详细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别,切实地力行。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彻底明白绝不终止;不去思考则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绝不终止;不去辨别则已,既然辨别了,不到分辨明白绝不终止;不去做则已,既然做了,不确实做到圆满绝不终止。
的确,《中庸》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中庸读后感5
在读完《中庸》之后,我的收获还是很大的。
《中庸》它是一篇重要的儒家哲学经典文献,它从本体论,主体论,伦理政治论,宇宙论四个方向展开了儒家哲学思想体系,经到的`本体作为始基,以道德主体作为核心,描述了秉具天命之性的人在社会和自然中的立身原则和行为规范,最终将天人,内人之道归结为——“诚”。
在《中庸》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知识的重要性,知识不仅能提升个人科学常识,而且还可以改变命运。例如,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境界和文化层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学习的五个层次,正所谓量变才能达到质变,在我们积累量的时候,一定要以中庸的态度来面对事情,以和平的态度处理事情。学习它本身的过程也就是修身的过程,通过书本获得知识,通过知识传递思想,进而达到书中要求的道德水平。
以上是读完《中庸》的理解和收获。
中庸读后感6
《大学中庸》这本书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大学》,一部分是《中庸》,它们都是《礼记》中的一部分。
《中庸》是一篇重要的儒家哲学经典文献,它从本体论、主体论、伦理政治论、宇宙论四个向度展开了儒家哲学思想体系,经道德本体作为始基,以道德主体作为核心,阐述了秉具天命之性的人在社会和自然中的'立身原则和行为规范,最终将天人、内外之道归结为一“诚”。
《中庸》接续孔子、曾子思路,继承并改造三代天道观,将超越而外在的、神圣的、具有德性并依据德性主宰人事的“天”进一步转化为超越内在的、作为包括人在内的宇宙万物之终极本原的道德本体。
中庸读后感7
《中庸》之所以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并且使我受益匪浅,还是它那富有人生哲学的思想内涵。《中庸》以一种朴实无华的语言,以一个个浅显易懂的道理来启发人们中庸之德的重要性,以及怎样能够朝中庸的方向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格修养。全书自始至终渗透着一股厚重的儒家气息。《中庸》开篇即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为教”,言简意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的思想核心,是自我管理。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
中庸读后感8
在当今社会,现代的人的心目中对中庸的误读越来越深,大致形成这样一些流行观念:认为“中”就是不彻底,模棱两可,即中间状态,走中间路线;认为“庸”即庸碌无为,即庸俗。中庸几乎成为了迂腐、缺乏个性、不思进取的代名词。其实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达到至善、至德、至圣的理想人物。在我看来中庸之道不是僵化的,而是与时俱进的`;中庸具有调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功能,在社会学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中庸之道体现了中国儒学的最大的普适性与永久的价值性,所以具有长久的价值而不会被淘汰。
中庸读后感9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 。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今天看了中庸的这句话,明白了不应总抱怨这里不好,那里不好,这里肮脏,那里黑暗,其实道永远应该装在心中,而肉身则要受些苦难和历练,跳出来看世界,就会心怀慈悲,哪个人不是可怜种呀。所以任何地方都是最好的'地方,任何时间都是最好的时间,君子在何时都应该安然自得。因为他知道这就是这个世界,这就是本来面目。
所以,身在何处都可以修道。小隐隐与林,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廷。
人生不过是了悟道理的过程而已。
中庸读后感10
在《中庸》中,我体会到了知识的重要性,知识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境界和文化层次。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学习的五个层次,正所谓量变才能达到质变,在我们积累量的`时候,一定要以中庸的态度来面对事情,以平和的心态处理事情。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修身的过程,通过书本获得知识,通过知识传递思想,进而达到书中要求的道德水平。
通过阅读,我学会了: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千万不要强加给别人。
“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要学会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观察事物,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