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把改善民生摆在突出位置竭力推进惠民工程(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5 13:40: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坚持把改善民生摆在突出位置竭力推进惠民工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坚持把改善民生摆在突出位置竭力推进惠民工程》。

第一篇:坚持把改善民生摆在突出位置竭力推进惠民工程

汇成区坚持把改善民生摆在突出位置

竭力推进惠民工程

汇成区以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不断扩大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水平,健全社会功能,将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使关注民情、反映民意、服务民生工作上新台阶。

(一)完善民心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利民福祉新提升。一是全面升级全区各村(社区)文体设施,完成村(社区)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篮球场、乒乓球台等体育设备实现100%覆盖。二是大力推进综合福利院建设,增建、扩建、改建敬老院和残疾人“康园中心”,全面提升福利保障水平。三是加快完善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站、社区组织和社区服务全覆盖,并建立社区服务网点,开展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社区照料服务、病患陪护服务为重点的家庭服务等项目。四是稳步提高贫困群体收入,完成800户农村低收入困难户住房改造。五是注重搭建民生诉求渠道,化解现实中的各种矛盾与利益冲突,全面实行“四民主工作法”。

(二)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促进便民服务新举措。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工作,一是为城乡居民更换统一的“惠州市居民户口簿”,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等级制度,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力求覆盖全区。二是为流动人口提供优质的流动人口服务,建设综合信息系统中心数据库和区综合信息系统通信道及终端设施设备,流动人口按照一定条件在技能培训与教育、就业与创业服务、子女义务教育、卫生计生服务、优待与优抚、有序政治参与等八方面共享公共服务,逐步给予异地务工人员基本公共服务和民主权利。三是为经济薄弱村组织、村干部提供农村基层组织经费保障。对经济薄弱村的办公室经费补助每年不低于5万元,经济薄弱村干部补贴提高到人均每月不低于2000元。四是加大城乡居民行政村和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工作。逐步推进并建设社会组织孵化基地,设立扶持社会组织发展专项资金,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推进行政村“一站式”公共服务站建设;城市社区、乡镇社区进行“六个一”标准化建设。

(三)切实开展丰富的文化体育活动,搭建惠民爱民新舞台。立足文化名城,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切实增强群众文化归属感,广泛开展社区文化、村镇文化、家庭文化建设,形式和内容上突出地方性、群众性、参与性与惠民性。并在上述基础上办好“南粤幸福活动周”活动,召开筹备预备会议,征集活动项目,筹划制定实施方案,配合做好省级启动仪式,努力搭建群众自我娱乐、自我表现的平台,争取以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活动主题,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丰富群众业余生活,让更多群众受益,从而不断提升我区幸福指数。

第二篇:坚持惠民导向 保障改善民生

坚持惠民导向 保障改善民生

改善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结合点、着力点。一方面,促进新疆跨越式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改善民生,使各族群众都能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全局,只有民生改善了,长治久安才能够有牢靠的物质基础。因此,做好新疆工作,必须始终把民生问题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集中力量办好老百姓所思所盼的事,下大力气加快改善各族群众特别是广大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使各族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使中央支持新疆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早日见到成效,让党的温暖、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惠及新疆各族人民。要坚持宏观调控的惠民导向,进一步加强经济社会统筹协调,使民生事业能够在跨越式发展中得到持续健康发展,并通过民生不断改善和提高,为促进新疆经济较快发展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具体来看,需要把握好一个总体思路,坚持四条原则,深化四个重点领域改革,推进十项重点任务。

把握好一个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民生优先、基层重点、群众第一,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目标,把更多的公共资源投向民生领域,加大对社会事业特别是农村和困难地区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稳步推进社会事业重点领域改革,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有效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民生建设的关系,把经济建设作为民生建设的重要前提基础和根本保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导的战略选择,不断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增加社会财富,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为改善民生、加快社会建设奠定物质基础。

坚持四条原则:

一是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着力推进惠及民生、改善民生的发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新疆一切问题的基础,也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民生要改善,首先要发展。发展是保障改善民生的前提,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物质基础。只有千方百计的加快发展,逐步缩小与沿海和内地发达省区的差距,而且努力保持发展速度比周边国家快、人民生活比周边国家改善快的优势,才能打牢新疆长治久安的物质基础。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坚持环保优先、生态立区,走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道路,促进廉洁高效、开放和谐的发展,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在发展中改善民生。

二是坚持突出重点与均衡发展相结合,着力促进社会公平。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的原则,加强基本公共服务提供,确保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公平可及。以农村基层、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为重点,切实维护城乡低收入者、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家属、社会弱势群体的社会权益,落实好基本公共服务国民待遇,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要努力缩小城乡和地区之间公共服务差距,将公共财政和各种社会资源向基层一线、向艰苦边远地区、向困难群众倾斜,增强这些地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切实把有限的财力和资源用在刀刃上,着力解决各族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全心全意造福各族人民。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突出重点与均衡发展相统一,重视解决薄弱环节问题,缩小行业和同类服务机构之间不合理的差距,促进协调发展。

三是坚持以规划为引导,着力优化资源配置。要全面加强统筹规划,通过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和布局,统筹好轻重缓急、当前和长远、需要和可能,将各项民生事业的发展建设纳入到指导思想统一、发展目标一体、政策取向一致的科学轨道。要以城乡统筹为目标,制定实施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科学规划布局结构,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逐步提高标准化水平。要坚持区域覆盖的原则,打破条块分割,有效整合公共服务资源。统筹建设自治区和跨地州的大型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共建共享。重点加强城市社区和农村村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整合,尽可能采取统建共用设施和用房,建设综合性的基层公共服务平台,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鼓励对口支援省市的社会事业单位进行对口帮扶,增强对新疆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

四是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着力维护团结稳定的局面。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更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前提。稳定与否,不仅关系到新疆的长治久安,而且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是改善民生的必要保障。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求我们必须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从总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以改革促进民生改善、以发展巩固民生改善、以稳定保障民生改善,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安定有序和新疆长治久安。

深化四个重点领域改革:

一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到2012年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快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和绩效考核制度,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取消“以药养医”。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举办医疗机构,在准入、服务质量监管、医疗保险定点资格等方面对公立和民办

医疗机构同等对待,完善相关监管制度和政策。改革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探索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以服务收费、政府补助为主的补偿机制和公益性导向的绩效考核制度。

二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依法落实教育经费增长机制,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4%以上。建立政府主导、公办为主、社会参与的学前教育办学体制,将学前教育逐步纳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继续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巩固和提升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力争尽快实现区域内的均衡发展。逐步建立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正常增长机制,对困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全部免除学费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补助生活费,对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高国家助学金补助标准,逐步实现在全疆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需求的目标。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教育改革和学校管理,建立现代学校制度,鼓励非义务教育阶段更多吸收社会资源办学。

三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重点,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壮大骨干文化企业。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一批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群。完善所有制结构,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加强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建设,大力发展市场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

四是继续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建立健全收入分配调节统筹协调机制,努力使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速不低于经济增长速度。以全面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为重点,建立健全企业工资决定机制和正常增长机制。提高艰

苦边远地区职工工资收入。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积极开展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工资动态增长机制。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加快推进十项重点任务:

一是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坚持促增长与促就业紧密结合、扩大就业和稳定就业两手抓,重点解决好零就业家庭、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群体的就业问题。一要继续实施有利于扩大就业的宏观经济政策,进一步发挥政府投资、重大项目建设和产业规划带动就业的作用,结合结构调整积极促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大力支持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二要积极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抓住对口援疆机遇、鼓励到企业、农村、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多渠道培训等途径,到2011年末全疆2009年以前未就业的7.5万名大中专毕业生基本实现就业。三要多渠道促进困难群体就业。积极组织农牧民参与疆内基本建设,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自愿转移就业。争取“十二五”期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100万人次。大力开发主要面向就业困难人员的公益性岗位,巩固零就业家庭二十四小时动态清零成果。落实少数民族就业优惠政策,多渠道多形式安排少数民族人员就业,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少数民族人员就业。四要加快实施职业培训计划。落实企业新招用大中专毕业生岗前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实施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赴对口援疆省市培训计划,力争两年完成2.2万人培训任务。扩大职业培训规模,组织农村特别是南疆地区的初、高中毕业后未升学未就业的学生参加职业培训,提高培训补贴标准。推进订单培训、定向培训,着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五要加强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加大投入力度,大力

推进公共实训基地和创业孵化园基地建设,支持符合特色产业发展需要的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逐步实现城乡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

二是着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不断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社会保障和公共福利服务设施建设,提高管理服务水平,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目标。一要以养老保险为重点推进制度建设。大力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012年前实现全覆盖。将无收入的城镇居民纳入城镇养老保障制度。切实落实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政策。二要继续扩大社会保障范围。重点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农民工、被征地农民、灵活就业人员和自由职业者参保工作。三要逐步提高各项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有计划地逐步提高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报销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稳步提高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努力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四要加快提高社会保险地区统筹层次。完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逐步提高城镇医保、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统筹层次。五要健全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体系。大力实施“关爱工程”,将孤儿、弃婴纳入机构和居家供养。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孤儿和流浪儿童养育标准及农村五保供养标准。

三是大力推进富民安居和定居兴牧工程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设施配套、安全适用的原则,坚持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到2015年完成150万户农民安居富民,实现11.05万户游牧民定居兴牧,完成16.14万户国有农牧场危房改造任务。以企业援建牧区水库工程为抓手,加快建设进度,力争到2012年建成25座牧区水库,1个渠首,1个饮水工程,新增库容1.427亿立方米,新增草料基地

10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60.9万亩,确保工程建设尽快惠及各族牧民群众。把改善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与解决各族群众的生存问题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林果、养殖等产业,加强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真正做到各族群众生活有保障,增收有门路,富裕有希望。

四是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认真贯彻中央和自治区决策部署,做到规划到位、资金到位、政策到位和监管到位,继续实施廉租住房建设,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因地制宜发展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积极推进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改造,按计划完成国有林区(场)棚户区改造任务,逐步建立分层次、多渠道的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十二五”期间城镇保障性工程建设达到123.3万套,完善住房保障财税支持政策,拓宽保障性住房融资渠道,建立完善政府主导的多元化保障性住房投融资体系,增强政府住房保障能力和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支付能力。

五是着力抓好农村民生工程建设。继续加大中央和自治区补助投资力度,并以困难地区为支持重点,抓好水路气电等基础设施和优美环境配套设施建设。在巩固人畜饮水解困成果基础上,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到2013年全面解决剩余343万农牧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十二五”期间建设总里程6.05万公里,农村公路通车里程累计达到11万公里,实现具备条件的所有乡镇通沥青路,90%的建制村通沥青路,努力形成城乡公交资源相互衔接、方便快捷的客运网络,为农民出行、商品流通和农业生产创造更好的条件。加快连接气源地至县市天然气主干管网建设,“十二五”期间基本解决城镇居民用气问题。继续实施农村沼气工程,并逐步向农村推广液化石油气、压缩天然气、液化天然气,形成清洁、经济的农村能源体系。“十二五”期间建设农村“一池三改”沼气工程25万户,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220处,建设养殖小区及联户沼气工程1000处,建设农村沼气乡镇服务网点4000个。加快南疆天然气利民工程建设进度,到2012年实现南疆三地州所有县市及21个农牧团场全部天然气化。加大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力度,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村小水电、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十二五”期间基本解决边远山区农牧区缺电、少电及无电问题。加强农牧民聚居区环境综合治理,推进改水、改灶、改厕、改圈,切实改善村容村貌。

六是优先发展现代国民教育。建立覆盖城乡的学前双语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体系,在继续推动普及水平提高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公平和质量提升,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初中校舍改造、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民汉合校工程,推进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和办学条件均等化,促进义务教育区域内均衡发展。全面推进农村边远艰苦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双语幼儿园等工程建设。支持发展学前双语教育,支持特殊教育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到2012年基本普及学前两年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主、本民族语言文字为辅的双语教学。加快对少数民族中小学实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加授本民族语言文字课程的双语教育步伐,到2015年基本普及双语教育。把职业教育作为重中之重,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切实抓好、抓实、抓出成效,不断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继续实施211工程等重大工程,增强科研基础能力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的能力。到2015年,农村学前两年幼儿园入园率达80%,城市幼儿3年入园率大幅提高;义务教育初步实现标准化、均衡发展水平显著提高;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0%左右;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32%。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年提高到10年,教育发展水平位居西部前列。

七是初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强和完善公共卫生服务,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加强精神卫生、职业病防治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能力。加强以基层为重点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启动实施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和全科医生培训基地、边远地区远程医疗系统试点建设,重点加大对农村尤其是边远地区卫生基础设施投入,开展农村急救体系、边远地区医疗服务站等建设,并为边远地区配置农村流动医疗服务车。继续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实施第四期计划生育流动服务车工程。加快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分别覆盖职工、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并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

八是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一要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实施文化建设“春雨”工程,以社区和乡镇为重点,加快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各级文化馆(站)、图书馆、博物馆建设,继续实施西新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文化惠民工程,着力改善国家自然文化遗产地、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各村、抢救性文物等保护设施条件,继续实施新闻出版“东风工程”,大力推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二要实施文化精品战略。繁荣艺术创作,鼓励文化创新,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拓展文艺创作的主题和素材,创作生产更多反映时代精神、群众喜闻乐见、具有高水准的文化精品。三要推动形成文化产业大发展格局。以现代文化为引领,认真落实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网络电视、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兴业态,提高文化产业专业化、规模化、集

约化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平。四要建立覆盖城乡的群众体育服务体系。以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合理完善体育设施布局,为各族群众提供基本体育公共产品和体育公共服务。壮大体育健身产业,进一步提升竞技体育总体实力和水平。

九是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产业。依托社区积极开展老年生活照顾、日间照料、康复护理等老年服务,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发展各类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养老机构,鼓励举办培养老年护理专业人员的职业培训机构,鼓励吸收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事养老服务业。加强服务标准、行业规范和管理制度建设,鼓励国有、民营资本进入老龄产业。

十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大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平安建设,重点开展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社会治安突出地区综合治理,统筹考虑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公共服务。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着力解决流动人口就业、居住、社会保障、就医、子女就学等民生问题以及可能出现的影响社会稳定问题。发挥工会、妇联等社会组织在服务群众、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设民众利益维权机制。完善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灾害四级响应机制和应急救助管理体制。加强社会公共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保障社会公共安全。

第三篇:【民生动态】肥东县把好“六关”推进2018年农村改厕民生工程

肥东县把好“六关”推进2018年农村改厕民生工程

农村改厕工作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一项民心工程,是农村环境“三大革命”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农村改厕工作推进过程中,肥东县注重把好“六关”,确保农村改厕工程顺利推进。2018年肥东县计划完成19000户常住农村卫生厕所改造,截至9月13日,完成17100户改厕任务,完工率90%。

一是把好施工招标关。由县住建局统一招标采购装配式三格化粪池、厕具,将装配式三格化粪池的壁厚由去年的≧3.5mm提高到今年的≧5mm,采用综合评分法,提高企业技术、信誉、业绩、售后服务等所占分值,优质优价,确保三格化粪池、厕具供货质量。乡镇招标确定农村改厕施工企业,要求施工企业必须具有市政三级以上施工资质,由专业施工队伍组织农村改厕施工。

二是把好施工培训关。农村改厕招标结束后,由各乡镇组织开展农村改厕施工技术培训,让镇、村(社区)工作人员,施工、监理人员了解掌握有关规范标准和技术要求。同时开展农村改厕施工现场培训,由供货企业指导施工人员严格按照配件组装、闭水试验、基坑开挖、安装回填、覆土硬化等工序进行施工,使他们熟练掌握农村改厕施工技术要领和质量标准。

三是把好施工监管关。先后制定出台了《肥东县农村改厕质量管理制度》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县农村改厕施工质量监管工作的通知》。要求乡镇和村(社区)安排专人(或村民代表)对改厕施工进行过程监管;施工企业和施工人员要严格按照规范标

准施工;监理企业发现问题要及时向乡镇反映,并责令施工企业限期整改,拒不整改的要及时向县住建局报告;供货企业要及时供货、确保供货质量,并全程做好技术指导服务。

四是把好巡查督查关。县住建局每周安排专人对全县农村改厕现场施工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及时下发《责令限期整改通知书》,要求有关各方限期整改到位;不定期对全县农村改厕工作进行督查,开展农村改厕施工质量专项检查,并对督查、检查的情况进行通报。同时,委托第三方对全县农村改厕工程进行巡查。对巡查督查问题严重的,直接约谈乡镇、施工企业、监理企业、供货企业主要负责人,记入企业信用记录。

五是把好竣工验收关。专门制定下发了《关于印发<肥东县农村改厕竣工验收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对农村改厕竣工的标段,由乡镇先组织(村)社区、施工企业、监理企业、供货企业进行逐户验收;验收全部合格后,上报县住建局进行整村验收。县住建局随机抽查不少于10%的农户,抽查合格的,由乡镇按合同约定支付农村改厕补助资金;抽查不合格的,整改后进行再次抽查直到合格为止。

六是把好后续使用关。农村改厕工程,供货企业承担三格式化粪池、厕具保修责任,施工企业承担改厕施工保修责任,各乡镇均与供货、施工企业签订了制式合同,明确两年质量保修期。每户改厕农户家中,均贴有卫生厕所使用维护说明,注明供货、施工企业的联系电话以及监督电话,农户在使用过程中发现质量等问题,可第一时间拨打电话要求供货、施工企业给予处理。

下载坚持把改善民生摆在突出位置竭力推进惠民工程(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坚持把改善民生摆在突出位置竭力推进惠民工程(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