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认真回顾《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及问题行为干预》这门课,写一个您学到的幼儿问题行为的干预方法?
认真回顾《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及问题行为干预》这门课,写一个您学到的幼儿问题行为的干预方法?
对于不愿意参加活动的幼儿可以利用增强物(代币制增强物 :笑脸、贴纸、荣誉卡等)的干预方法。用物质奖励刺激孩子,激发孩子的活动兴趣,对在游戏中敢于表现的幼儿给他贴上小花、星星、笑脸、荣誉卡等。甚至奖给他游戏中的某一个小玩具,幼儿就会特别兴奋,爱不释手。这每一种奖励对幼儿来说都是一种催化剂和外界助力,能激励幼儿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去。这些方法的运用能有效的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幼儿不但能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还能争先恐后的担当游戏中的各种角色,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幼儿不但能得到体能和交往训练,而且会使那些性格内向孤僻离群的孩子变得开朗,更能够顺利的融入到集体中去。
第二篇:认真回顾《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与心理辅导》这门课,写一个您学到的心理辅导方法?
认真回顾《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与心理辅导》这门课,写一个您学到的心理辅导方法?
回顾《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与心理辅导》这门课,我学到的四种心理辅导方法:
1、自我认识方面——了解自我,悦纳自我;既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评价。
2、人际关系方面——了解他人,善与人处;既与同学、老师和家长保持良好 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会建立和维持友谊。
3、情绪稳定,积极乐观;既心情开朗,乐观向上,情绪基本稳定。
4、社会适应方面——正视现实,积极进取;既珍惜学习,热爱集体,能与学校、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与适应。
第三篇:认真回顾《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与心理辅导》这门课,写一个您学到的心理辅导方法?
认真回顾《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与心理辅导》这门课,写一个您学到的心理辅导方法
今天有幸学习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与心理辅导》这门课程,我印象最深的是聆听法.聆听法是指教师要认真、耐心地倾听学生的诉说,包括耳闻与目睹。耳闻即用耳听,目睹即观察学生的体态语言,从而听出学生的心声。教师与学生的交谈中,主要是听,而不是说;这一刻我们不是师生关系,而是朋友关系。要做到会听。既不能一直盯着学生,也不能一直不看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时有简短的鼓励学生讲下去的反应,如“嗯”,“是这样吗?”等等,表示自己是在关注他的讲话。在听学生的讲话时,教师自己的情感和体态语言也要与对方相适应。如对方高兴,我们要表示喜悦;对方悲伤,我们要表示沉重。并不时适当地点头。总之,聆听法的关键是用心去听。
第四篇:个案情绪行为问题干预的途径及方法
个案情绪行为问题干预的途径及方法
汇总比较研究
四川省安居区特殊教育学校
熊黑山
摘要:
对于智力障碍儿童而言,其教育的首要目标是通过各种途径,掌握基本的面向未来生活的能力和简单的职业技能。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生活和就业,并能被未来社会群体承认和接纳。但对于智障儿童来说;心理调节、情绪控制、对压力的承受以及人际关系的处理也是他们是否为社会群体承认和接纳的重要因素。所以说调整和控制不良情绪是他们学学习和生活的基础。
关键词:智障儿童
情绪的调整与控制
尊重、关爱与帮助
一:国学三字经有: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告诉我们的是,儿童最初的性格从各方面来说是纯洁的、一样的。其心里调节、情绪的调整与控制、对压力的承受和人际关系的处理等方面均是一片空白。而后天的学习不同形成的模式却相去甚远。对于特殊儿童来说后天的学习更需要我们对他们进行更多的特殊教育和特殊的辅导,才能让他们为未来社会认可好人接受。特殊儿童的教育主要是对智障儿童的心里调节、情绪的调整与控制,即让他们学会感受、体验情绪、表达自身的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排解消极情绪。下面就以我校智障儿童蒋海龙(以下简称小龙)为例,对其情绪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个案姓名:小龙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健康状况:
良好
智障程度 :
中度
个案自身情况:个案有较强的自理能力,可以完成吃喝拉撒睡等粗大动作、精细动作均发展比较好,语言能力发展也好能口头清楚地表述一件事或一个问题。认知理解能力也还可以。喜欢做动作不复杂的不费脑力的体力劳动,如定期帮学校食堂送煤;出煤渣;生活车送生活物资到学校积极帮助卸货等。家庭及教养情况:
个案父亲长期在外务工,母亲轻度智障,长期随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父亲和奶奶的管教比较严,爷爷可能由于重男轻女或个案智障的原因比较溺爱。受教育情况:
个案以前在老家西眉读过幼儿园,并上到小学三年级,到我校已有三年时间。二:个案的情绪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个案在班里年纪比较大、个子高、身体好、嗓门大,上课时坐不住,喜欢关注别的人和事,因此经常在教室里游走并大声说话,不听老师的招呼。受到危险和威胁大声尖叫,影响课堂常规。
(二)不接受老师的教导,对学校常规和班规及纪律约束要么逃避、要么抗拒。
个案可以说在整个学校是较为突出的人物,学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生活教师以及学校职工均感到头痛。学校规定进出教室、上下楼梯、就餐均要排队集合,清点人数个案从来不积极排队集合,经常躲得远远的。非要老师或同学去找并硬拉。到了队列里也不安分,摸这个惹那个或大声说话。这种行为常常引得同学不高兴、因此常常受到同学的攻击。个案一般却不在乎,甚至还很得意。
(三)被同学孤立,常常独自活动,破坏性强。
个案基于
(二)的原因,被同学孤立,常常独自活动。所以经常脱离老师的监管视线,由于多动或无所事事,什么东西都要去摸一摸、碰一碰甚至暴力损坏。
(四)情绪发泄方式。个案的情绪不稳定时,常常不听老师的安排或逃避师生的视线独自活动,甚至破坏学校设施设备。这些情况的出现基本没有任何明显的先兆,说来就来。全凭个案自己突然的感觉。比如他认为一个令他不舒服的小问题;他做了什么事感觉会受到老师的批评或同学们的指责;或他不愿意做的事情。基于以上情况学校专门对个案的情绪行为的干预形成课题进行探讨,经过观察发现从心理上来说,个案不良情绪的发生主要是想受到别人的关注。一旦他认为老师或同学没有关注他,不良情绪行为就会产生。三:不良情绪行为产生的原因: 个案的情绪不稳定行为,多数以逃避和抗拒约束和避开教师的监管视线进行破坏活动表现出来。情绪不稳定易惹冲动、任性、自我控制力差,易受外界刺激而过度兴奋;易受挫折,行为不考虑后果;出现危险及破坏行为事后不会汲取教训。而家庭、学校、社会的各种规章制度和社会行为准则要求遵守和顺从。与儿童坚持不受约束的矛盾以及儿童内心需要关注引起冲突。导致儿童产生敌意情绪,使个性的发展固着或部分固着。让其形成了对家庭、学校、社会的各种规章制度和社会行为准则的约束采取逃避和抗拒,因无法发泄就对所面对的物品进行玩弄甚至暴力破坏。(一):个案自身因素
智障儿童的情绪和情感表达具有不协调性,智障儿童由于思维缺乏灵活性、自我意识发展缓慢,不能很好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表达。这是智障儿童的共性。
(二)家庭的因素
个案的父亲长期在外务工,对个案的具体情况不是了解,母亲智障无法对个案进行引导和教育。奶奶作为一个老年农村妇女本身素质不高,爷爷由于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或考虑个案本身智障的因素过分的溺爱。父亲和奶奶在教育上多以体罚为主,个案稍有不对就暴力体罚,给个案心理上形成阴影,而爷爷的过分呵护导致个案把什么都寄予爷爷,对父亲和奶奶的约束和体罚采取逃避或抗拒。等到爷爷出面摆平。
(三)教育环境的因素
个案以前在农村幼儿园和小学就读,老师们对于智障儿童的教育经验基本没有,迫于政策和法律等才勉强同意就读。同时由于学生多,在学校教师只能按正常儿童的方式进行教学。容易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歧视。因此个案对学校和学习的基本印象是受批评多,与同学交往也受排斥,甚至正常儿童的家长都不允许自己的孩子与个案玩。久而久之造成不合群,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甚至逃避和抗拒。独处时无法宣泄,只好以损坏东西作为发泄。
(四)社会环境的因素
作为智障儿童,尤其是农村的智障儿童。由于社会观念的问题,他们与正常儿童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社会对他们不是认可和接纳,更多的是厌恶和歧视。比如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和他们交往(怕学坏了),所以他们不能获得正常的交往机会,不能获得和体验正常的社会行为准则。
四:个案情绪不稳定行为的干预
(一)对个案的家庭教育进行干预,优化个案的家庭成长环境。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以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其教育目标应是孩子接受集体教育之前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地发展,为学校教育打下基础。著名心理学家郝滨曾说过:“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确实,家庭教育对人的一生的影响是最深的一种教育。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一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对于智障儿童来说,长期的家庭生活对他们参与社会生活和对社会行为准则的感受和体验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端正家庭教育的方向,改进家庭教育的方法,甚至调整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密切配合学校教育对智障儿童的健康成长和道德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我们与家长沟通时强调:“我们既不能因为他是一名特殊儿童对他溺爱,也不能期望通过严加管教让他成长成为一个正常的儿童”。我们建议孩子的父亲、爷爷和奶奶应根据个案的具体状况,尊重客观事实,改变以前的一些不良的教育方法,适当的严与爱相结合。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对孩子的不良情绪进行合理的适当的干预。争取的调整和改善不良情绪行为。
(二)对个案的逃避、抗拒约束进行外围环境的改善和优化。
对于个案的逃避、抗拒约束的行为进行分析,一方面主要是来自家庭的必须顺从、学校规章制度学生必须遵守的规定和要遵守社会生活行为准则。另一方面又受到区别对待歧视造成的。让个案产生了逆反心理,并且有随时可能受到惩罚和歧视的可能心理。所以我们首先从改善和优化个案的生活环境着手,让同学和老师对个案予以关注、关心和帮助,消退个案对集体的敌对和逆反心理。对个案的积极行为予以肯定和赞许。让他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和温暖,对个案的负面行为进行诱导,如个案某一次集会又逃避了,就让和个案关系比较好或个案信得过的同学或老师去找他,劝他归队。并在个案归队后让所有的同学都表扬他,让个案充分树立自信,让他得到别人的信任、尊重和帮助。同时老师加强对个案进行心理辅导,用事实让个案感受集体的温暖和遵守集体行为准则的好处。渐渐地个案的逃避、抗拒行为越来越少。最后基本没有再发生。
(三)利用个案的个人喜好,转移个案的注意力,杜绝破坏行为的发生 这个办法是利用个案的个人喜好转移关注点来消退个案的一些不良行为,个案由于身体比较好,喜欢做一些不懂脑筋的体力活,这符合个案的多动障碍特点,老师适当安排个案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的又乐于接受体力活。即让个案感受到老师的关注、重视。有让个案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从事破坏活动。渐渐地个案对老师有一种被委以重任的期待。所以个案在不良情绪发生时,老师就会以不安排任务来进行负强化。并且进行诱导如果不听话下一次任务还是不会关注他。让他随时关注和期待,同时还改善了个案和老师及行为准则之间的敌对情绪。
(四)合理的正强化,因势利导帮助个案控制和调节不良情绪效果好 个案初到学校总是特别、抗拒约束,破坏学校的设施设备。通过改善个案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利用个案的喜好、肯定和赞许个案的积极行为、转移个案的关注点;并进行合理适当时机的心理辅导,利用合理的正强化和负强化相结合对个案的行为进行诱导。让个案对老师和集体有期待,个案的情绪不良行为发生的频率逐渐减小。经过一个学期的针对性干预,效果比较显著。在接下来的干预中主要是及时发现和分析个案情绪行为出现的新的问题,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个案进行干预。五:反思
智障儿童首先从人权和法律角度来说,他们也是人也是公民,从道德层面来说他们也是我们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和我们一样应该受到尊重,他们也有人格、有尊严。帮助他们调整和控制不良情绪行为的发生,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让他们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纳,并让他们尽可能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是家庭、社会和学校共同的责任,所以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共同努力。
智障儿童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他们的身心和普通儿童一样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只不过他们由于智障的原因,对我们常用的情感表达方式不能完全理解,对简单的知识和技能的很快地掌握和运用,遇到问题不能合理地解决和宣泄。所以他们要逃避、要破坏。因此他们的一些不良行为,也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了解和宽容,并通过各种途径帮助他们改正这些不良情绪行为。
首先作为家长,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孩子的状况,既不要用正常儿童的标准约束他们。也不要因为他们是智障给予更多的呵护甚至溺爱。我们要着眼于实际培养他们孩子的各种能力,尽可能地让他们融入社会。其次,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我们给予学生的不仅是关爱,还需要更多去观察和思考分析他们的心态行为。用负责任的态度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教育让他们尽可能融入未来社会生活。
作为一个社会人,请你放下对智障儿童的厌恶和歧视,多了解他们的家庭;他们的生活,用理解和宽容的心态,去感知他们的世界,你会发现他们同样可爱。同样需要尊重、关爱和帮助,需要我们这个和谐的社会大家庭接纳和认可。参考文献:
《中国社会工作》2015期刊
《吉林教育》2005第4期《浅谈智障儿童的情绪和情感及培养》 陈鹤琴《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