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成长——阳光灿烂的日子观后感
观后感
从《看上去很美》到《蓝风筝》再到《阳光灿烂的日子》,我想,我的心底是经过了一番洗礼。
从方枪枪出现在镜头里的那一刻,我没有想到要一个如此纯洁、干净的孩子,会有怎样的境遇。一切似乎与我想象中的不一样,高墙围绕的幼儿园,似乎将一切与自由活力有关的东西都束得死死的,在这里有统一的衣服与发型,甚至有统一的上厕所的时间,他们不是真的快乐,也许那些小朋友以为那就是快乐——将老师制定的一切规矩,照章执行,领到那朵象征乖孩子,好学生的小红花。这就是真正的快乐吗?
方枪枪真正生活在一个连梦也不自由的环境里,他连梦游的权力都没有。他会选择逃离,但是逃出那片四角的天空之后,他又能去哪里呢,在学校他会被关禁闭,被冷落,出去之后,除了他能到达的医院,还有就是进入一个更大的,同样是为“红花”而生存的社会中。
在《蓝风筝》这部片子,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一个顽强的母亲遇到了一个动荡不平的社会,后果就是一出又一出的悲剧上演。
一个原本会很幸福的家庭,在一个荒谬的社会里,后果就是莫名其妙的被发落远处,到后来不幸致死,也只能以埋尸荒野收场,一个好好的人,就这样被新中国的一些“举措”蒸发掉了,后来再在他们母子中出现的一个男人也因为劳累成疾而死。在这样的环境里,最可怜的,最无辜的是我们的小主人公铁头,在他的生命里。爸爸是一个最最模糊的字眼。无论是真正的,却消失于无处的父亲,还是后来刚刚与母亲在一起就死于疾病的叔叔,还是后来母亲为了他能过上安稳的日子而嫁的继父,他都没能真真正正的感受到父亲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角色。他的命运被那个年代颠沛流离着,陪在他身边的只有母亲,所以,当那个象征着理想的风筝被挂在树梢的时候,也在暗示着他的理想会被环境所限制,甚至窒息。后来他不顾一切的救他妈妈的时候,我们可以很直观的感受到,在他的心目中,母亲胜于一切,在父亲缺席的岁月里,他能为母亲不顾一切。从这部电影我明白,一个动荡的时代,会造成一代人的悲剧,铁头只是一个代表。
夏雨出演的《阳光灿烂的日子》,看完之后,我甚至有些心酸。他们那个年代的青春,看上去是轰轰烈烈,其实,细细品来。丝丝苦涩会自己溢出来。我记忆中最开始逗得大家哈哈大笑的是他们画着像小丑一样的妆容,在迎接重要来宾,他们的年少气盛,血气方刚都体现得很明显,为了兄弟,用砖头狠拍对方:为了一口气,爬上十几米高的烟囱,差点出事;但是一切都显得滑稽可笑不是吗?一帮混混在一块喝酒的地方,竟然高悬着毛主席头像,这是一种很滑稽的讽刺,冠冕堂皇的外国来宾尽然是乞丐一般的人物冒充的,还有马小军的爸爸妈妈,因为爱情不惜一切代价在了一起,在一起后又不管频频的矛盾而想要升职。也许是因为这样,马小军才一度沦为“坏孩子”吧。
我觉得此部影片不得不提的还有一个人是米兰,她的出现是给我感触最多的一个人,我记得在我上初三的时候,我所认识的一个隔壁班的“坏孩子”喜欢上了我的一个成绩很好的朋友,但是朋友是一个很正经的女孩,“坏孩子”苦追无果,但是从那男孩口中得知,他其实就是喜欢那个“远远的她”。在他的眼里,她很神圣,觉得那种神秘感让他不敢靠近。也正是因为这样,他才喜欢她,在他的眼里,她是神圣不可侵犯,不可亵渎的恰似一朵纯净的莲花一般。在最开始,在马小军心目中,米兰就是那样吧,他披星戴月地等着,等着那份神秘,那份惊
喜,那层掀不开的纱,后来当米兰走进他的生活的时候,当和他身边的男孩子关系不清不楚的时候,当她换上泳衣站在他面前的时候。我也很难过,因为我知道,他在马小军心中的那份神秘,那份纯洁,那份朦胧,对美的那种向往,被彻底打碎了。以至于有了后来的,在泳池用脚蹬她的屁股,再后来想要强暴她„„其实对于马小军来说那段日子不是真的阳光灿烂,所以他们会在长大后,在豪车里看到童年玩伴高兴的大叫:“古伦木„„”,他们最最真实的记忆都有这个傻子的陪伴,而傻子也正是他们那段生活的写照。
看完几部电影后,我最深的感触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我不知道自己是庆幸,还是哀伤,没有他们那么多的“革命”与“动荡”,但还是冲刺着各种各样的不和谐,我们成长到现在,恰巧他们的那几个年龄都一一经历,我想目前我能做的,就是看着过去,走好现在!
第二篇:阳光灿烂的日子观后感
《阳光灿烂的日子》观后感
在看完王朔的《动物凶猛》和姜文导演的《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同时,有许多混沌的想法和昔日幻想充斥在我的脑海。故事是以文革这个混乱的时期为背景,讲述了男主人公马小军在最旺盛的盛夏之际,与一批同样精力旺盛的军属大院的少年们发生的友谊,以及经历了对心目中的女神“米兰”的邂逅,深交,直至决裂的交往过程。影片见证诠释了一代文革时期的孩子的心理成长,让那段混乱的历史以年轻人的视角重新搬上荧屏。
影片中大量运用了小说中的人物独白,如:“唯一可称得上幻想的,便是美苏开战。我热切地盼望卷入一场世界大战,我毫不怀疑人民解放军的铁拳会把苏美两国的战争机器砸得粉碎,而我将会出落为一名举世瞩目的战争英雄。”“我感激我所处的那个时代,在那个时代学生获得了空前的解放,不必学习那些后来注定要忘掉的无用的知识。我很同情现在的学生,他们即使认识到他们是在浪费青春也无计可施。我至今坚持认为人们之所以强迫年轻人读书并以光明的前途诱惑他们,仅仅是为了不让他们到街头闹事。”一个有血有肉的马小军的形象就这样活生生得展示出来-----他是一个在文革时代也可以生活的无拘无束,有着远大的抱负和为实现梦想而坚定不移的决心,对无法预料的未来充满着足够强大的信心,上学经常逃课,拉帮结派去打架,同时非常非常的讲义气的少年。影片中最让我感动的一幕是当得知自己朝夕作伴的兄弟收到伤害时,几个血气方刚的少年二话不说,立马收拾家伙,毫无顾虑,就气势汹汹得就去报仇雪恨。我想这种简单粗暴的义气关系在当今的时代早已经不复存在了。可幸的是影片将这份不精致但却充满人情味并且只属于文革时期的成长情感完完整整的保存下来,当初的他们都是活脱脱的凶猛的动物啊,即使他们早已被后来的生活所驯化,但年轻时候冲动的回忆却仍然美好,难忘。
影片继续延续小说到后期颠覆前期的故事,反而道出另一种真相,后又随着这条新开辟的真相又继续叙述下去,着实令人遐想。“当我依赖小说这种形式想说点真话时,我便犯了一个根本性的错误:我想说真话的愿望有多强烈,我所受到的文字干扰便有多大。我悲哀地发现,从技术上我就无法还原真实。我所使用的每一个词语涵义都超过我想表述的具体感受,即使
第三篇:《阳光灿烂的日子》观后感
观《阳光灿烂的日子》有感
在昏黄的光影中、怀旧的基调里,我看完了《阳光灿烂的日子》,头脑里留下了迷蒙的印象,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也许电影所要渲染的就是这样一种诗意的懵懂,美好里有着凄迷和怅惘,就如青春一样:正当我们懂得它时,年华早已错过,时间积淀的成熟免不了沧桑!我知道,成长从来都不是轻易的;我也知道,世间一切永远都在改变;正如电影里所表现的一样,只是接受这样的改变,多的是痛楚和感伤。
总的来说,《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一则忧伤里不失快乐的青春故事。那样特定的年代里,革命事业如火如荼地进行,一群十五六岁的孩子,在心理的稚嫩与生理的成熟中矛盾成长,马小军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他的生活方式极其虚浮,整日游手好闲,时不时地聚众滋事,以配万能钥匙开百家锁为乐事。他执迷于虚无的英雄主义:戴着老爸的军功章在镜子前耀武扬威;冒着生命危险爬上烟囱顶端,从高台纵身一跃,只是为了引起米兰的注意。他怀有虚幻的爱情,从他在米兰的床上捡起一根长发时专注而幸福的表情,从他将米兰悬挂在床边的照片想象成穿着泳装的细节,从他想象和米兰一起谈笑、跳舞,看着米兰睡觉的美好幻觉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个玩世不恭、叛逆而幼稚的孩子,对待爱情的严肃和真诚。马小军的梦想就像升上高空的气球,濒临破灭的危险,他的信仰,无法驻足,无法停留,最终只剩绝望!就如片中的一个镜头:马小军想从水中爬到岸上,每每接近岸边,就有那么多条腿将他踹回水里,在优雅的音乐“配合”下,一次次徒劳的努力,最后留下他一个人仰在水中绝望,这才是现实生活的象征。文革的时代背景下,就如电影所表现的一样,阳光太过灿烂,显得不真实。电影看到末尾,主人公马小军迷蒙的回忆讲得含糊不清,连他自己都分不清和米兰在一起的经历哪些是真实,哪些是幻觉。作为一个旁观者,这个问题,我想没有必要去探究得十分透彻。电影之所以带给观众如此感受,正是由于主人公表达感情的需要。青春的回忆原本就是懵懂、青涩、经不起放大探究的!米兰这样一个圆形的人物,在主人公变化的视角前后,展现给观众截然不同的形象。也许米兰原本就没有那么好,就如现实的阳光原本就没有那么灿烂一样,想象的事物总是更美好!
无论现实还是虚幻,影片中有许多感动我的细节,因为那之中掺杂着真实的感情。舒缓的音乐中,有这样一幅唯美的画面:寂静宽敞的林荫道上,灿烂的阳光透过树的缝隙交织在一起,马小军悠然地骑着自行车,米兰坐在他身后,他们淡淡地谈笑,连空气中都弥漫着好闻的味道······这样的美好景象,就像那夏天不存在的烧荒草味道一般虚幻,然而却美得让人窒息,让人忘乎所以。电影中唯一一次雨景,是马小军不真实的幻想,他在雨中狂奔,朝着米兰的房子大喊她的名字,电闪电雷鸣中,米兰跑向马小军,当米兰问他“你怎么了?”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当着她的面,说出了那句一直萦绕在他心里的话——“我喜欢你!”,而米兰也如他所愿,和他紧紧拥抱在一起,这是整个影片唯一一次令人欣慰的拥抱,然而却那么不真实。雨过天晴之后,米兰依旧在和刘亿苦打情骂俏的现实中存在。这证明了他的幻想真的只是一厢情愿,生日宴会上那个和刘亿苦对战的场景也不过是 马小军脑海中未遂的壮志!其实从来没有过那么温情的雨,从来没有过那么灿烂的阳光,也从来没有过那么壮怀激烈的青春!
电影的最后展现的是,变化了的一切,就连儿时的玩伴傻子古伦木也变了,他不再像过去口齿不清的回答“欧吧、欧吧”了,他狠狠地骂道“傻逼”。这样的黑色幽默撕碎了仅有的完美诗意,无论想象还是现实里变化的一切,都变得毫无意义。青春,是一首朦胧的小诗,是一簇熊熊的火焰,是一声哀婉的叹息······最终,它会消逝在时间无涯的荒野里!这部电影也让我懂得了,变化是必然的,成长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就如此刻,青春就在我们无奈的追寻里悄然流失,直到消磨殆尽。
第四篇:《阳光灿烂的日子》观后感
《阳光灿烂的日子》观后感
君远10010401100301蔡葳丰
现在越来越庆幸自己选了“青春期电影赏析”这门公选课,它不像其他课程,这门课程带我给我的是心灵上的震撼以及精神上对青春的更加深刻的理解。
我现在都在想,如果我不选这门课程,这些电影或许我就没有机会认认真真的去欣赏了,也不会对自己的青春进行任何有价值的思考。
在课上,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这部电影,它是用一种叙述回忆的方式展开故事情节的,那些少年,那段阳光灿烂的日子,给人一种极为真实的感觉,仿佛我们在欣赏属于自己的那段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看了之后让人印象深刻,回味不断。
我没有生活在他们那个年代,我也不想去考虑他们那个年代所谓的时代背景,我只是知道从这部影片中我看到那些自由,无拘无束,无所事事的快乐的少年时代,有无知,有冲动,有幼稚,有爱情,有失败,更重要的是有成长。电影画面里充足的光线给人一种温暖和怀念,我一直记得马小军说的那句“记忆里,那年夏天伴随着烧荒草的味道。”说真的,我并不明白烧荒草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味道,但是或许每个人回忆那段阳光灿烂的日子都有不同的一种味道。
电影里也充满着讽刺和自嘲的意思,然后让我觉得原来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人性总会带点世俗,然而这才是最最真实的。影片中的主人公因为无聊而随意撬锁进出别人家;看到米兰穿着游泳衣的照片后开始对爱情的萌芽;被警察抓,哭着求情,然后放回去之后对着镜子自说自话那份虚荣的心情;追求米兰时把自己的形象鲜明夸大的那份虚荣;为了在米兰面前表现自己而爬上高高的烟囱;看到米兰跟刘思甜很亲密的样子心里不爽、妒忌的那种心情;那段记忆混乱过生日时勇敢地去打刘思甜的幻想;还有最后跑去试图强*暴米兰时的那种冲动……这或许就是这部电影中最珍贵的最让人觉深刻的地方,它对青春困惑期有着极为真实的描绘,只是一个人简单成长的青春梦,却以这样的真实而震撼人心。
影片中还极力地讽刺了我们身边的一些人,为人师表的历史的老师在讲台上却是那么飞扬跋扈和滑稽委琐;着装整齐的朝鲜国大使竟然是装扮的的骗子;开着军车打架斗殴的流氓们集体喝酒庆祝的地方竟是挂着领袖毛泽东像的共产主义大饭店;流氓的头头最终让年轻的流氓所杀害;威风八面的老将军和年轻貌美的小老婆坐在集体的最前列与大众看**电影却还以道貌岸然的名目……这些都带着极大的讽刺意味,但让人又觉是那么的真实。
马小军与米兰这段温暖、暧昧、甜美却最终苦涩的回忆让讲故事的人总是不由自主的把事实与幻觉搅到一起。“我不断发誓要老老实实讲故事,可是说实话的愿望有多么强烈,受到的各种干扰就有多么大。我悲哀的发现根本就无法还原真实。记忆总是被我的情感改头换面,并随之捉弄我,背叛我,把我搞的头脑混乱,真伪难辨。”“我现在怀疑跟米兰第一次相识就是伪造的,其实我根本就没再马路上遇到过她。我和米兰根本就不熟,米兰是照片上那个女孩吗?还有刘北蓓,怎么突然就消失了呢,或许她们俩原本就是同一个人。我以真诚的愿望开始讲述的故事经过巨大坚忍不拔的努力却变成了谎言。”
曾经的期许像一个泡沫,虽然五彩斑斓,却终究幻化了。姜文的记忆终结于一个富含隐喻的场景,马斯卡尼的音乐声中,马小军想从水中爬到岸上,水中挣扎的他,得到的是众人的俯视和脚踩,一次次的徒劳的努力让他最终放弃了,如死尸一般随波逐流。
到故事最后,是带点悲凉的感伤,马小军被集体孤立。最喜欢的一个镜头是他在水中漂浮的情景,似乎能感觉到他的那种孤独。就像电影里说的,后来大家都没了音讯,这样的故事似乎总能给人一种苍凉感,没有不散的筵席,没有不散场的青春。然后让我想起朴树的《那些花儿》和许飞的《那年夏天》。对于那些过去,那些一起长大的朋友,在时间消逝后,物是人非或是物非人非都是一种极大的悲哀,但是我们又没有办法阻止这一切的发生……但是又
不管怎样,记忆总会让人带点意犹未尽的意思,尤其是那段阳光灿烂的日子。
回忆结束了,回到现实了。颜色却从流彩的黄色变成了黑白。承载着记忆的黄色让人温暖感慨,正在行进的现实反而冰冷低调。那个依旧骑着扫把的傻子在最后的出现中发出了时代的强音:“傻b!”他是在嘲笑他那群开着凯迪拉克,功成名就却早已埋葬理想的朋友吗?!心有戚戚焉,不过也许理想还在,只是被我们一不小心弄丢了。我们需要沿着自己曾经走过的路,把那些遗落的理想找回来。一切都没那么难,只要自己漫步徐行,冰冷的黑白生活总会被阳光灿烂的日子所取代!
这是一部让人肝肠寸断的电影,让我为米兰哭泣,相对于马猴,她内心承受了更多。阳光灿烂的日子见证了青春的躁动和叛逆,见证了青春的蜕变与成长。但灿烂的阳光下却透着丝丝的凉意,直透心底,我们的青春似乎注定无处安放,那曾经为之热血追逐的理想早已在心底埋葬。
整部电影,带给我的除了对心灵的震撼,以及我对青春的思考,我想,更重要的就是做好我目前能做的每一件事情,走好青春的每一步。
蔡葳丰
2012.10.27
第五篇:阳光灿烂的日子观后感
看完《阳光灿烂的日子》,有一些感想,总体感觉是一部具有真实写照的电影,它所表现的是一种记忆、青春觉悟的真实状态。
这在这部影片里,姜文和王朔其实并不是在这个片子中讲述文革,而是在讲述文革期间的他们自己的青春和爱情,《阳光灿烂的日子》这个片名本身就说明了问题――没有谁会认为那个特定的年代真的会有一段阳光灿烂的时光,电影开头就需要我们仰视的伟大领袖雕像也好像在用他的巨手指点我们,因为对于这群孩子来说,没有父母管教,没有老师的约束,即使是文革也 只是一段让他们尽情玩耍闯祸的日子,这种无止境的自由在孩子们看来是最阳光灿烂的生活。与此相呼应的是,在电影的结尾,电影胶片的颜色由彩色变成了黑白的,也许姜文认为文革的那段日子应该是马晓军人生中最多姿多彩的时光,跟那段最肆意的生活相比,现在的他纵然开着卡迪拉克也已经失去了当年那灿烂的色彩。
在影片当中从马小军遇到米兰,确切的是看到米兰的彩色照片,马晓军有了生命中对异性的第一个灿烂的发现。一直到80年代初彩色照片都还是刚刚出现的奢侈品,所以随着对米兰神秘感的逐渐消失,她的照片也在马晓军眼中失去了初见时的光彩,变成了原有的黑白色。马晓军也从同伴那里听说了米兰的事,但是对米兰的好感使他根本没有去理会那些传闻,然而米兰与刘亿苦关系的暧昧等事情,最终使得马晓军对她的不屑与厌恶。
在最后被踢下游泳池的镜头中,在水中的无助同时也象征了他的被孤立,但是镜头中表露出来的些许沉沦与疏离好像又在表达他的一种玩味感,也许是在呼应影片结局志得意满的马晓军开着名车细数儿时伙伴的落魄时的那种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