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丽塔读后感英文Law or Morality

时间:2019-05-15 14:40: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洛丽塔读后感英文Law or Morality》,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洛丽塔读后感英文Law or Morality》。

第一篇:洛丽塔读后感英文Law or Morality

Law or Morality

This is a story about redemption.Jean Valjean, Convicted for stealing a loaf of bread to feed his sister’s seven starving children and sent to prison for five years, he is paroled from prison nineteen years later.Rejected by society for being a former convict, he encounters Bishop Myriel, who turns his life around by showing him mercy and encouraging him to become a new man.He used to be a prisoner;no one is willing to take him in but Bishop Myriel.While Valjean stealing Bishop Myriel’s silver and caught by police, the old priest saves Valjean from being arrested.That is totally changed Valjean.He manages to start a new identity(Monsieur Madeleine)in order to pursue an honest life, after saving the two children of the head police officer in Montfermeil, who does not feel motivated to inquire into Monsieur Madeleine's past.He introduces some new manufacturing techniques and eventually builds two factories and becomes one of the richest men in the area.By popular acclaim he is made mayor.He has a face off with Javert over Fantine's punishment, turns himself in to the police to save another man from prison for life and rescues Cosette from the Thénardiers.To some degrees, I think Javert is just not in human nature to work for a lifetime in order to catch Valjean.The guilt he has ever had is offset by what he has done.But Javert is a police inspector, his mission is catch prisoner.It’s cruel for him to have an option between law and

morality.Javert is in a situation in which he knows that the lawful course is immoral.Actually he is touched by Valjean.As a result, His inner conflict leads him to take his own life by jumping into the River Seine.At first I don’t understand why Valjean choose to kill himself.I think it might be redemption for his guilt.In my opinion, Valjean is not just an abstract person;he represents the working people, who are always exploited by the dark society.They have kind personality but were killed by dark.I firmly convinced that Valjean’ life is not miserable for he had respected by people.What is miserable is the pathetic society swallowed so many pure hearts.

第二篇:洛丽塔书评 读后感

洛丽塔

她的笑容,在海边的小木屋里绽放,洁白的蕾丝裤边,和女孩的青春一样甜蜜、美好。

她的死亡,是所有灾难的开端,美好的事物背后似乎总是隐藏着巨大的破坏力和毁灭性。

“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光,我的罪孽,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腭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洛、丽、塔。”他说。

当她在花园里遇到一位衣衫被花洒淋湿却依然踮起双脚看着画报的时候,他知道,他的光,他的火,他的罪恶与灵魂最真实的黑暗,在那个瞬间全部复活了。

后来的情节,出乎意料但也是在情理之中。

他被这个小妖女给迷惑了,无法自拔,倾注了所有的疼爱和妥协,一个男人,几乎用了他的全部,来试图保存这一份乱伦之爱。

洛丽塔的娇媚、调皮,在画面上跳动着,呼之欲出。而终于,她要离开了,但就算在受过许多苦难之后,她再一次找到他,却只是为了钱。当洛丽塔无情出走之后,再次见面的他说,你一碰我,我就死了。

当日如花妖女,现在只剩下枯枝还乡。苍白、世俗、臃肿、腹中骨肉是别人的,但是我爱她,她可以褪色,可以凋零,怎样都可以但是我只要看她一眼,就好似万般柔情,涌上心头。

面对已经怀孕的她,他心里的声音依旧是

“我望着她,望了又望。一生一世,全心全意,我最爱的就是她,可以肯定,就象自己必死一样肯定„„她可以褪色,可以枯萎,怎样都可以。但我只望她一眼,万般柔情,便涌上心头......”

他给她钱,要她跟他走。她依然执意不肯。她是从未爱过他的。他终于明白过来。老泪纵横,掏尽身上所有的钱、所有的支票都给她然后仓皇地离开。

这些话,令人心痛。看完整部影片,我没有感受到丝毫的罪恶感,没有对Humbert有憎恨和唾弃。虽然,从道德观念上看,他的行为令人难以接受,而实际上,他只是去爱了美好的事物而已,而已。

也许是因为人不可抑制的情欲,也许是因为个中的欺骗和背叛,又或者,是因为爱情本身,它无关年龄,就注定是一场劫难和宿命,人与生俱来的原罪。

每一份深刻的爱情,只要不是邪恶的,都不该被诅咒。

袁婧馨

第三篇:《洛丽塔》读后感---学生会读书笔记活动

《洛丽塔》

——读后感

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 2010级历史二班 王康

手机:*** 内线:9340

21955年,美籍俄裔作家弗拉基米尔那博科夫出版了小说《洛丽塔》.故事描述一位中年教授汉勃特不可救药的爱上了房东12岁的女儿洛丽塔,近乎病态的执迷把他引向毁灭的结局.由于小说的题材——乱伦/恋童——为道德社会之禁忌,因而该书岁广泛流传但却遭到持久而激烈的非议.小说在法国遭到短期禁毁,在美国迟至1958年才出版,在澳大利亚则直到1964年还被列为非法书籍

然而小说的影响之大可谓经久不衰,它曾获选纽约公共图书馆1995年“世纪之书”中“当代文学的里程碑”类,以及美国蓝灯书屋1998年二十世纪百大英文小说的第四名。“洛丽塔”一词甚至被收入词典,人们约定俗成的用它来形容极富诱惑力的早熟女孩.“洛丽塔”本身已经外延为一种现象,一种“病症”

另有一种较为流行的解读是,洛丽塔并不单纯是性的小说.它影射了以欧洲为代表的传统精英文化向以美国为代表的现代流行文化的臣服,或曰老迈的欧洲文明妄图通过劝诱年轻的美国文化而达到复兴,表达的是前者的悲哀无奈和后者的傲慢狂欢

洛丽塔之类的女孩被汉勃特称为宁芙,要成为宁芙是具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的。首先宁芙们被界定在九到十四岁之间,有点符合中国豆蔻年华之说。其次宁芙们既要具有少女的清纯可爱、天真无邪又要具有女人的妩媚与狡黠。我不得不说汉勃特对女人有着独到的鉴赏力,女性由女孩到女人的这一过渡期肯定有着独特的美。

有人说真实的洛丽塔与汉勃特臆想中的洛丽塔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是个纯物质享受者,我并不这么认为。洛丽塔是汉勃特的理想,但汉勃特不是洛丽塔的理想,这恐怕就是这部爱情悲剧的根源吧。我们姑且认为他们之间有爱情吧。直到这部小说的第二部的第二十九节,汉勃特终于再次见到了失踪三年的洛丽塔,他看着她消瘦的面容,看着她破败的居住环境,他的理想被人践踏着,他的洛丽塔怀着别的男人的孩子,他却无能为力。洛丽塔和汉勃特是一样的,她选择了一个同汉勃特一样令人绝望的理想,这才是真实的洛丽塔。也直到这一刻,我才第一次被这部书打动。

三十年间分别有两位导演将小说搬上银幕.片名《洛丽塔》又译作《一树梨花压海棠》,典出宋代词人张先和苏东坡之间的文人调侃。张先在80岁时娶了18岁的女子为妾,一次聚会上,好友苏轼做诗调侃他:“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可见,此处的梨花指白头丈夫,海棠指红颜少妇,再用一个暧昧的“压”字,可谓风流尽显.所以后来人们把洛丽塔作为不张扬,悲伤,无禁忌等的代名词.由此可见洛丽塔是简单不太张扬,洛丽塔式的爱情是跨越年龄的禁忌爱情,是悲伤曲折的爱情

第四篇:第三节 洛丽塔:英语的盛宴

《洛丽塔》:一场英语的盛宴

《洛丽塔》出版后,一场“洛丽塔的飓风从弗罗里达刮到缅因”(PF, 58),并进而席卷全球,迅速奠定了纳博科夫作为经典作家的地位。如今,不仅小说本身早已成为美国大、中学语文课的必读范本,Lolita一词还成为英语中的普通名词,用以表示“迷人的美少女”,关于《洛丽塔》的评论专著与文章则多得难以用数字精确统计,其中最经典、分析最缜密细致的是阿佩尔的《注释本洛丽塔》(The Annotated Lolita,1970)与普罗菲尔的《<洛丽塔>要义》(Keys to Lolita,1968)。前者是第一部作家尚在世即出版的注释版现代小说(LO, xiii),①附有900多条注释,长达138页,几乎是全书的三分之一,得到过纳博科夫本人的称许。后者则详尽分析了小说中的文学典故、风格特色、语言游戏、意象与象征等,微观细密,丝丝入扣,见微知著。

作家本人对《洛丽塔》的热爱是溢于言表的。他宣称,“在我所有的书中,《洛丽塔》留下最让我愉悦的余晖(afterglow)。她是我小说中最纯洁、最抽象、最构思精巧的作品”(SO, 47)。作家认为,他创作的最好的俄语作品是《天赋》,最好的英语作品是《洛丽塔》与《微暗的火》(SO, 52),他将以小说《洛丽塔》与翻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而名垂青史(SO, 106)。在问及自己对名声的看法时,纳博科夫说,有名的不是作家本人,而是《洛丽塔》(SO, 107)。《洛丽塔》同时也是作者认为最难创作的小说(SO, 24)。

今天,探讨小说主题、人物、结构、风格与语言的文章已随处可见。本文将从作家本人的论述出发,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小说中语言的使用,以证明《洛丽塔》是一场英语的盛宴。小说面世后,一位美国批评家认为它记录的是作家与浪漫小说的热恋。纳博科夫用“英语”代替了“浪漫小说”,认为这一公式才更正确,即他将《洛丽塔》看作是自己与英语的一场热恋(316)。阿佩尔将纳博科夫奉为“文学解剖大师”,认为《洛丽塔》首先是一场语言的盛宴,其每个句子都如诗歌般精密,②小说中的语言是“言语的巴洛克”(colloquial baroque),③大到篇章,小到句子与词语,无不渗透着作家的文本游戏。阿佩尔指出,这本书的主人公其实大致是“创作的方法”,仿佛一位画家在说:瞧,我将向你揭示的不是一幅风景画,而是关于如何用各种不同方法画这幅风景画的画(xvii)。伍德借用德里达的“文本之外别无他物”来形容在小说中,语言是读者所能获知的一切。《洛丽塔》的文本是一个隐喻,一切只有词藻。④斯特格纳与托克尔等批评家则将亨伯特对洛丽塔的爱比作纳博科夫本人对艺术与蝴蝶的热爱,他所追求的是想象中美少女们所代表的超越时空的艺术的理想状态。⑤纳博科夫自己称写作《洛丽塔》的原因是创作本身带来的艰辛与乐趣,该书没有社会目的,没有道德讯息,不传达任何观点。作家所钟情的只是“编织谜语”。亨伯特与洛丽塔一样,只是作家脑海中杜撰的人物,他们并不存在(SO, 15)。洛丽塔就像是作家编织的一个美丽的谜,谜面就是谜底,她身上有着奇特的魅力(SO, 19)。

故事开篇,亨伯特就提醒读者“你总能指望一个杀人犯会写出绝妙的好文章”(9)。亨 ①②③④ 下文中只注明页码的地方均引自LO。

Appel, Alfred.Jr.Nabokov’s Dark Cinema.New York: Oxford UP, 1974.58-9.Wood, Michael.The Magician’s Doubts: Nabokov and the Risks of Fiction.Princeton: Princeton UP, 1994.110.Wood, Michael.The Magician’s Doubts: Nabokov and the Risks of Fiction.Princeton: Princeton UP, 1994.104, 111.⑤ Stegner, Page.Escape Into Aesthetics: The Art of Vladimir Nabokov.New York: Dial Press, 1966.106, 110.& Toker, Leona.Nabokov: The Mystery of Literary Structures.Ithaca and London: Cornell UP, 1989.57-81.伯特这一主人公、叙述者与自我宣称的作者,一方面是凶手、疯子与恋童癖者,另一方面又是作家与艺术家,他在法庭上的供述与狱中笔记是道德的罪犯试图用艺术的创造和文字的盛宴来“永远地将美少女危险的魔力定格成文字”(134),让自己钟情的美少女在纸质的书页上长存,成为历史长河中永恒的艺术品。他宣称,“我穿行过的是遍布诗人遗产的柔美梦幻之境,而非罪恶的渊薮”(131),而对“美少女的爱”(nymphet love)是一个介乎天堂与地狱之间的令人痴狂的世界,在那里残忍与美丽汇聚于一点,艺术家要做的是将二者之间的交汇点永远地保留下来(135)。亨伯特以艺术的名义反复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辩解,“强调一点,我们不是凶手;诗人从来不杀人”(88)。他告诉读者不要同情奎尔蒂,因为只有亨伯特▪亨伯特才能使作品长存。小说的结尾与开篇呼应,“我在想着野牛与天使(aurochs and angels),颜料不褪色的秘密,预言式的十四行诗,艺术的避难所。这是我和你拥有的唯一永恒,我的洛丽塔”(309)。他所占有的不是洛丽塔,而是自己的创造,是另一个想象中比洛丽塔更真实的、没有自己生命的洛丽塔(62)。读者在对他的行为作出否定的价值判断的同时,不得不叹服于他的艺术才华。纳博科夫借助小说中的文学傀儡亨伯特,在读者、人物、作者间游刃有余地把玩着复杂而危险的文字游戏。

⑥小说是亨伯特死后由其律师委托编辑小约翰▪雷(John Ray, Jr., 6)爵士整理出版的“一个白人鳏夫的自白”(4)、一部精神病人的回忆录。如果反复朗读约翰·雷的名字,便会发现它的读音与英语中的“文体”(Genre)一词相似,前缀Jr.不仅表示“小”,即“各种文体的缩影”,也是John Ray的首字母缩写。这一名字提醒读者,小说《洛丽塔》是对英语中各种文体的戏仿。读者可以将它看作一部关于性病态与精神病患者的、揶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小说,一部模仿福尔摩斯的侦探小说,爱伦▪坡的哥特式浪漫故事,日记体的自白,附有前言的回忆录,模仿《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与《小红帽》的童话故事,类似《化身博士》的双重人格(Doppelganger)小说,强调文学创作过程的元小说,关于乱伦的畸恋故事,反映美国电影、广告与汽车文化的流行小说等。在《洛丽塔》中,作家如高明的纺纱工,将众多文本体裁巧妙地编织在一起,组合成一幅完整美丽的艺术品,而没有露出丝毫生硬牵强的痕迹。

除了文体的戏仿,《洛丽塔》还涵盖了大量的互文信息,涉及到其它作家及其作品的地方超过100多处。⑦作者在小说中20多次提到坡。Lolita的第二个音节暗指爱伦▪坡诗歌《安娜贝尔▪李》中的女主人公。亨伯特的初恋叫安娜贝尔▪蕾(Annabel Leigh),是洛丽塔式的美少女原型。小说是亨伯特的忏悔录,他称自己“我,让-雅克▪亨伯特”(Jean-Jacques Humbert, 124),是对“让-雅克▪卢梭及其《忏悔录》的戏仿。洛丽塔母亲的名Charlotte是歌德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中维特情人的名字。小说中大量影射莎士比亚的戏剧与爱伦·坡、梅里美、但丁、福楼拜、乔伊斯、普鲁斯特等人的作品,至于出现的其他作家作品则不胜枚举,仅以直接或间接引用的部分例子为证: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10),雨果的《悲惨世界》(10),普鲁斯特、济慈(16),但丁、彼特拉克、维吉尔(19),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的《谋杀启事》(31),梅尔维尔的《皮埃尔》(33),龙萨(Ronsard)、贝洛(Belleau, 47),卡塔鲁斯(Cattulus, 66),陀思妥耶夫斯基(70), 梅特林克(Maeterlinck, 201),屠格涅夫(288),罗伯特▪布朗宁的戏剧《皮帕经过》(Pippa Passes, 117),《一千零一夜》中《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123;173),刘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131),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202),夏多布里昂(145)、高尔斯华绥(154)、波德莱尔(162)等人的作品,兰波的诗《醉舟》(163),美国作家奥 ⑥⑦ 约翰·雷(1627-1705)确有其人,他是英国的自然科学家与昆虫学家(LO,326)。

Cancogni, Annapaola.The Mirage in the Mirror: Nabokov’s Ada and Its French Pre-Texts.New York & London: Garland Publishing, Inc., 1985.i.尔科特的《小妇人》(173),史蒂文森的《金银岛》(184)与《化身博士》(206),塔金顿(Booth Tarkington)的《寂寞芳心》(Alice Adams, 224),乔伊斯(207)的《尤利西斯》(4)与《青年艺术家画像》(262)等。小说不仅有大量的文本外信息,其本身也是强调文本空间生产与书写过程的典范,作者在小说中穿插了诗歌、书信、日记、路标、广告牌、人物名单、杂志与参考书摘录等大量不同体裁的内容,让读者从故事中看到了亨伯特书写故事的艺术创作过程。

纳博科夫对英语语言的使用出神入化,是公认的文体大师。小说《绝望》中赫尔曼说,“我过去喜欢,现在仍然喜欢让词汇看上去有自我意识而显得愚蠢,用双关将它们联姻,把它们从里到外翻个个儿,或与它们不期而遇。这种一本正经的调侃是什么呢?这种充满激情的屁话是什么呢?上帝(God)和魔鬼(Devil)是如何结合成一条活生生的狗(live dog)呢?”(DS, 46)。纳博科夫本人的小说可谓赫尔曼式的文字嬉戏,这位语言大师将英语运用到至臻至熟,他就像最高明的建筑大师,将文字中一砖一瓦最微小的原材料,像变戏法般在书页上揉捏、颠倒、拆分、重组,为读者呈现了不朽的“文字游戏”(BS, 210)和一出出语言的盛宴与“文字的战争”(GF, 226)。具体到小说中,除了主人公令人耳目一新的欧化英语、或古典或精雕细凿或媚俗的词汇,以及大量使用法语、拉丁语、德语等其它语言之外,小说中还出现了大量文字游戏,如重复、双关、头韵、谐音、混成词、同音词、同源词、首音误置、生僻与生造词等,几乎涉及到英语中所有的修辞方式。难能可贵的是,在无处不在的文字游戏背后,作者保持着高度的自制与清醒,没有将读者迷失在语词的海洋里茫然不知所措,而是循着传统的故事脉络,为读者讲述了一个悲剧的爱情故事。与此同时,运用到极致的文字游戏往往在小说中起着比单纯游戏更大的提供线索、推动情节、塑造人物、渲染氛围等作用,使读者不费多少努力便可以读懂小说的幻觉受到极大挑战,而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故事后的文字表现上。纳博科夫这位魔法师巧妙地在读者、作家、文本之间保持着优雅的距离,在看似简单的故事后为读者设置了层层陷阱。书中的故事与语言文字之间的张力,充分调动着读者的期待与欲望,使之在不断的重读中积极参与重构虚幻的小说世界,在一次次新的发现后获得越来越多的审美狂喜。

为了更清楚地展示纳博科夫高超的语言技巧,本文将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对小说中的文字游戏做一梳理,以此证明在《洛丽塔》的故事之后,一切都是语言本身。纳博科夫本人对创作过程的重视与语言空间搭配的痴迷由此可见一般,而这正是弗兰克等人所强调的空间书写的范例。

头韵与谐音Alliteration and Assonance:

塞巴斯蒂安▪奈特曾说“生活就是头韵的”(RLSK, 112),将这句话用在《洛丽塔》中绝不为过。在小说中,几乎每页纸上都有10个以上单词的头韵与谐音。小说中序言开头、故事的开头与结尾的第一个词汇都是Lolita。开篇对洛丽塔的介绍可谓巧妙运用头韵与谐音的典范:“洛丽塔是我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同时也是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由上腭向下移动三次,到第三次再轻轻贴在牙齿上:洛—丽—塔。”(Lolita, light of my life, fire of my loins.My sin, my soul.Lo-lee-ta: the tip of the tongue taking a trip of three steps down the palate to tap, at three, on the teeth.Lo.Lee.Ta.)。这段话将Lolita的发音用英语准确无误地表达了出来,引入了小说的女主人公,同时还隐藏了安娜贝尔李的典故。其中的头韵l、s、t以及谐音e’s、i’s、t’s、th’s等使句子读来朗朗上口,显得华美而优雅。

纳博科夫笔下的头韵与谐音变幻多端,可以是词首某个字母相同,也可以是词首多个字母相同;可以是辅音相同,也可以是元音相同。它们重复出现在两个或多个单词的词首、词尾或词中,可以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或介词,没有固定的模式。

亨伯特反复称洛丽塔为卡门“哦,我的卡尔曼,我的小卡尔曼,……那些美好的夜晚,星星、汽车、酒吧,还有酒吧的男招待”(O my Carmen, my little Carmen, …something nights, and the stars, and the bars, and the barmen, 59;60;61-2;185;242;244;256)。她是“叫人担心的我的迷人精,我的司机,阿门、阿哈阿门(alarmin’, my charmin’, my carmen, ahmen, ahahamen, 60)。比尔兹利女子学院的宗旨是“不教姑娘们好好拼写,而教她们好好散发香味”(not to spell very well, but to smell very well, 177),要让学生“更关心交际而不是写作”(more interested in communication than in composition, 177)。在那里,“我们用生物与组织的术语来思考”(We think in organismal and organizational terms, 177),“我们强调四个D:演戏、跳舞、辩论与约会”(We stress the four D’s: Dramatics, Dance, Debating and Dating, 177)。亨伯特的初恋安娜贝尔▪蕾在科孚死于斑疹伤寒(she died of typhus in Corfu, 13)。心理学家们用伪性欲的伪释放借口来引诱亨伯特(Psychoanalysts wooed me with pseudoliberations and pseudolibidoes, 18)。瓦莱西亚有一本南森或者毋宁说胡闹的护照(a Nansen, or better say, Nonsense, passport, 27)。亨伯特的袖珍日记簿是杜撰的马萨诸塞州布兰克顿市的布兰克▪布兰克公司(Blank Blank Co., Blankton, Mass, 40)生产的。blank在英文中是“空白”的意思,暗示亨伯特的日记与整部小说的真实性值得怀疑。照完相的黑兹太太“像托钵僧变出来的一棵假树”(like a fakir’s fake tree, 41),慢慢向上生长。亨伯特去接洛丽塔,告诉她夏洛特病重,大夫们不知道什么病,“反正是腹部的疾病(abdominal)。糟糕透了的(abominable)?不,是腹部的。”(112)。路人“用几何学的手势、地理学的概述”(with geometrical gestures, geographical generalities, 116)向亨伯特解释着魔的猎人旅馆的方位。他们驾车横穿美国的路上,看到各种各样的山与植物,“有些地方中间还夹杂着一些苍白、蓬松的杨树;还有组合成一丛丛粉红和淡紫的植物,法老似的、阳物似的,‘古老得无法用语言表达’”(interrupted in places by pale puffs of aspen;pink and lilac formations, Pharaonic, phallic, “too prehistoric for words”, 156)。亨伯特急于找出洛丽塔与谁联系,“我没有拉门,而是推了一下,拉、推、再拉,随后走了进去”(I pushed instead of pulling, pulled, pushed, pulled, and entered, 206)。他在寻找洛丽塔的途中见到的某个咖啡或酒馆的店招叫“喧腾:骗人的客满”(The Bustle: A Deceitful Seatful, 218)。他把更换轮胎称作“圆球的考验”(ordeal of the orb, 229)。他称自己为多洛蕾丝那“头发灰白的谦恭的沉默的丈夫兼教练老亨伯特”(Dolores and her gray, humble, hushed husband-coach, old Humbert, 232)。《洛丽塔》中的头韵与谐音的例子委实太多,不胜枚举。下文将给出其它一些例子,在汉语译文后附录英文原文与出现在书中的页码,以兹对照阅读。

——用他那种快活优雅的方式 in his delightful debonair manner, 11 ——痛苦的记忆 miserable memories, 13 ——冰河漂流物、鼓丘、妖精与克里姆林 glacial drifts, dumlins, and gremlins and kremlins, 34 ——百慕大、巴哈马或布莱兹群岛 the Bermudas or the Bahamas or the Blazes, 36

——我在哀伤与哀愁中度过了哀怨的日子 I spend my doleful days in dumps and dolors, 43 ——温暖的黄昏氤氲成了温情脉脉的黑夜 Warm dusk had deepened into amorous darkness, 45 ——牙刷式的胡须 toothbrush moustache, 48 ——冰雹与大风 hail and gale, 51 ——闪闪的星星与停好的汽车 the stars that sparkled and the cars that parkled, 59 ——洛丽塔与哼咪与妈咪一起吃饭 Lolita had lunch with Hum and mum, 65 ——我崭新的真实如生活的妻子 my brand-new large-as-life wife, 76 ——爸爸的紫色药丸 Papa’s Purple Pills, 122 ——啊,名声!啊,女人!Oh, Fame!Oh, Femina!, 123 ——那些如阳具般亮闪闪的液滴those luminous globules of gonadal glow, 134 ——划舟、跳库兰特舞、梳理卷发 Canoeing, Coranting, Combing Curls, 134 ——虚伪的清静表象 a pharisaic parody of privacy, 145 ——假想的医院 hypothetical hospital, 139 ——摆动与盘旋 wiggles and whorls, 154 ——清晨的神魂颠倒与小野鸽的低声呻吟 swoon to the moan of the mourning doves, 161 ——黑人白痴 maroon morons, 159 ——一个娇小、纤弱、十分妩媚的同龄人 a wispy, weak, wonderfully pretty…coeval, 162 ——英俊的布莱恩▪布莱恩斯基,阴沉的沙利文 handsome Bryan Bryanski, sullen Sullivan, 222 ——在砾石沙沙作响的急转弯处 gravel-groaning sharp turn, 246

——我暗自会心地说道(I said to myself)telestically---and, telephathically, 246 ——杜撰新词与猜测词意 logodaedaly and logomancy, 249-50

——病态的思考与迟钝的记忆 morbid cerebration and torpid memory, 252

——松树和松鼠,荒野和野兔 the Squirl and his Squirrel, the Rabs and their Rabbits, 255 ——我的多莉,我的小傻瓜 My Dolly, my folly!, 256 ——骗子与萨满巫师 shams and shamans, 259 ——桑树虫 mulberry moth, 259

——《米密尔与记忆》 Mimir and Memory, 260 ——读者,我的兄弟 Reader!Bruder!, 262 ——终点,我的朋友们,终点,我的恶魔们finis, my friends, finis, my fiends, 269 ——四周都是潮湿、黑暗、茂密的森林all was dank, dark, dense forest, 292 ——无趣的洋娃娃 dull doll, 300 ——钻进被窝的奎尔蒂 quilted Quilty, 306

重复 Repetitions:

小说中大量运用了单词的重复,如序言里出现的John Ray, J.R.中J.R.是John Ray首字母的重复。前述头韵与谐音的例子中也有不少重复的词语。小说中主人公的名字Humbert Humbert是叙述者随意起的,他在最初的笔记里准备起的笔名有奥托▪奥托、梅斯麦▪梅斯麦和兰伯特▪兰伯特(Otto Otto, Mesmer Meser, Lambert Lambert, 308),选择H.H是因为它“最确切地表达了我的卑鄙龌龊”。Humbert在拉丁语中是“影子”(ombre=shade, PF, 314)之意,而在西班牙语中hombre指“人”(man),ombre又是17世纪欧洲的棋牌游戏。小说中的亨伯特是作家影子般的存在,其名字本身是否真实都存在疑问。他的自白是一位疯子和精神病人的辩解,充满主观的臆想与编造,是典型的不可靠叙述。作为小说人物,他无疑是作家纳博科夫的傀儡,因为“纳博科夫的全部作品或许可以描述为《论阴影,或影子》”(320)。而奎尔蒂在小说中则是亨伯特的影子。他们都是作家文字游戏中的棋子。亨伯特是一位极端自恋的唯我主义者,在小说中不同的场合他又称自己漂亮的亨伯特(Humbert le Bel, 41)、受伤的蜘蛛亨伯特(Humbert the Wounded Spider, 45)、粗俗的亨伯特(Humbert the Hoarse, 48)、亨伯特先生(Herr Humbert, 56)、哼哼(Hum, 65)、谦恭的驼背亨伯特(Humbert, a humble hunchback, 62)、埃德加▪亨▪亨伯特(Edgar H.Humbert, 75;118;189)、亨伯格、哼哼虫、她的伯特(Humberg, Humbug, Herbert, 118)、让-雅克▪亨伯特(Jean-Jacques Humbert, 124)、海德先生(Mr.Hyde, 206)、亨伯托蒂教授(Professor Humbertoldi, 243)、汉堡格(Hamburg, 262)。比尔兹利中学的普莱特夫人则将亨伯特称为哼哼鸟先生(Mr.Humbird, 177)、亨伯格博士(Dr.Humburg, 177)、亨伯森先生(Mr.Humberson, 178)、嗡嗡博士(Dr.Hummer, 178)、多萝西▪亨默森(Dorothy Hummerson, 178)等。

析字Anagrams:

接受阿佩尔的采访时,纳博科夫称,“的确,我天生就是风景画家(landscape painter),而非某些人认为的‘无家可归的逃亡作家’”(landless escape writer)(414-15)。作家将landscape一词拆开,重新组成了landless escape一词,精炼地概括了自己的人生。《洛丽塔》中,利用析字格对单词进行拆分重组的例子不少,往往具有诙谐幽默、让人耳目一新的效果。在“正如心理疗法大夫(psychotherapist)和强奸犯(the rapist)都会告诉你的那样”(113)一句里,亨伯特将therapist拆开便成了强奸犯的意思。强奸犯与大夫之间的差异仅在于纸张空间上的一个空格。小说中的薇薇安▪达克布鲁姆(Vivian Darkbloom, 4, 31)是克莱尔的情妇,也是纳博科夫姓名字母的重组。如同其它小说中出现的众多纳博科夫姓名的字母重组一样,这一名字意在如荷兰古典画家的镜中自我那样提示作家的存在。另一个字母重组的例子是奎尔蒂一路尾随亨伯特与洛丽塔时,在旅馆登记簿上留下的捉弄亨伯特的姓名与住址:新罕布什尔州凯恩市的特德▪亨特(Ted Hunter, Cane, NH, 251)。它是Enchanted Hunter的字母重组游戏,巧妙揭示了奎尔蒂的身份。

双关 Puns:

洛丽塔的全名Dolores Haze(53)中,Dolores是“忧伤、悲痛”的意思,通常用来形容圣母玛利亚。亨伯特偶然在一处教堂看到了该词,认为它是一本书的好题目(158)。这一名字与书的内容有“千丝万缕的联系”(4),亨伯特常将洛丽塔称为痛苦、悲伤的女士,而痛苦正是其人生的写照。姓黑兹(Haze)意为“朦胧”。因此,亨伯特称她“多洛蕾丝▪黑兹,我那忧伤而朦胧的甜心”(Dolores Haze, my dolorous and hazy darling, 53)。在小说中,亨伯特又称她洛、卡门、卡尔曼、洛特丽塔、洛丽琴(Lo, Lolita, Lottelita, Lolitchen, 76)、安娜贝尔▪黑兹、多洛蕾丝▪李、洛李塔(Annabel Haze, Dolores Lee, Loleeta, 167)等。

洛丽塔的班级名单中有位叫奥布里▪麦克费特(Aubrey McFate, 52)的同学。在小说的第12章里读者会发现,其实这个名字是亨伯特自己加到名单上的。Mc是美国人名中常见的前缀,表示“小,之子”,亨伯特这一生造的关于命运无常的单词字面意思是“命运之子”。亨伯特偶然成为夏洛特的租客、夏洛特对他的爱情表白、亨伯特的日记被发现、夏洛特出门寄信被躲避一条狗的卡车司机比尔撞死(102)、亨伯特母亲野炊时被闪电击中(10),小说中一个个情节,印证了命运的无常与巧合。

亨伯特与夏洛特在沙漏湖游泳时,想象怎样才能溺死她而不被发现。他注意到可能目睹这一幕的是一位代表法律的退休警察(the man of law)与一位和水打交道的水管工(the man of water)。他们离亨伯特与夏洛特的距离近得(just near)刚好可以看到一场意外,而远(far)得正好看不到一场谋杀。亨伯特不知道的是,他们的邻居Jean Farlow此时正藏在远处的洞穴画一幅风景画,刚好能将他们都画进画里。纳博科夫巧妙地将让▪法洛的名字嵌在句子里(just near与Jean, law加上far则是Farlow)。同时,Farlow也是双关语,他躲在远处(far),亨伯特看不到他(low profile)。

克莱尔▪奎尔蒂的名字Clare Quilty的读音暗示“显然有罪的”(clearly guilty),绰号为库(Cue, 4, 275)。在小说中,亨伯特又称他Gustav Trapp(218),McFate, Clare Obscure(306)。他是亨伯特的双面化身,两人有许多相似的地方:都喜爱美少女,玩弄文字游戏,热衷于电影,都是阳痿与同性恋,衣着、浴袍都一样,都长着“牙刷式的小胡子”(48, 218)。在小说中,奎尔蒂隐藏在亨伯特之后,很少正面出现,仿佛在玩躲猫猫的游戏。在他穿州跨县追踪亨伯特与洛丽塔的过程中,也仅仅如海市蜃楼般在远方隐隐出现过。直到小说最后才正面现身,在与亨伯特的搏斗中丧生。他是“显然有罪的”,因为“杀害了奎尔蒂而有罪”(32),而他的一生无疑深陷(trapped)在命运(McFate)的大网里,“古斯塔夫”则影射的是福楼拜的名,obscure意为“模糊的”,仿佛他是模糊的亨伯特,杰纳斯(Janus)的另一副面孔,罪孽的化身,戴着亨伯特的面具(3, 53)。因此,亨伯特总是称他为自己的“影子”(215),他开的阿兹特克红色轿车则是“红色的影子”(219)。镜像复制在小说中几乎无处不在,如人名地名的重复、相似或相同词汇的并列,人物形象、情节安排与主题表现等。然而他又是小说中实实在在存在的人物,是洛丽塔的情人,而且亨伯特因杀死他而被囚禁。他是纳博科夫为读者提供的线索(cue),似有若无,非真非幻,读者质疑他的身份,却又不得不相信他的存在。这是纳博科夫小说不可靠的叙述的又一例证。

双关在小说中比比皆是。羞愤中,亨伯特记不清妻子瓦莱西亚的出租车司机情夫的名字,叫他Taxovich(28),稍微平静下来后,“马克西莫维奇!他的名字突然坐着出租车回到了我的脑海”(Maximovich!his name suddenly taxies back to me, 30)。“兰花般的雄性气质”(orchideous masculinity, 171)中的orchid词源orchis意指“兰花,睾丸”。奎尔蒂住的帕沃尔府意思是“恐怖之宅”(Pavor Manor, 292)。因索姆尼亚旅馆意为“失眠的旅馆”(Insomnia Lodge, 293)。洛丽塔在灰星镇(Gray Star, 4)因难产而死,而“朦胧的星云”(haze of stars, 15)是洛丽塔的姓haze的双关语。亨伯特的姨妈西比尔(Sybil, 10)预言到自己的死亡,英语中“西比尔”是“女巫”之意。住在拉姆斯代尔的夏洛特家对门的妇人叫Mrs.Opposite(35, 52)。科莫伦特小姐意为“鸬鹚小姐”(Miss Cormorant, 177)。洛丽塔的化学(chemistry)老师叫切姆(Chem)教授(208),他们家的保姆霍利甘太太(Mrs.Holigan, 184)是无赖与卑鄙的小偷。回到家的亨伯特说,“瞧吧,我会发现她在家”(And Lo and Behold, upon returning, I would find the former, 162, 50, 223)。Lo是洛丽塔的昵称,而lo and behold是英语中的成语,表示惊讶或提醒。被亨伯特追杀的奎尔蒂五路可逃,躲到了床上,成了“钻进被窝的奎尔蒂”(quilted Quilty, 306)。

混成词 Portmanteau Words: 亨伯特将力比多(libido)与梦(dream)合在一起,构成了性欲梦(libidream, 54)。夏洛特憧憬去英国旅游,看到了“宫廷卫兵,红衣禁卫军,伦敦塔的卫士”(Beaver Eaters, 90)。beaver eaters是伦敦塔的卫士(beefeaters)和他们戴的海狸帽(beaver hat)两个单词的混成。亨伯特想让洛丽塔吃下自己给她的春药,称它是一种叫Purpills的维他命。purpill是“爸爸的紫色药丸”(Papa’s Purple Pills, 122),即亨伯特的春药的合成。他们在比尔兹利的邻居中有莱斯特(Lester)小姐与费比恩小姐(Fabian),两人住在一起,姓名合在一起是英文中的Lesbian,即“女同性恋”,恰好形容了二者之间的关系。亨伯特将洛丽塔从比尔兹利中学接走时,遇到了辅导她们排戏的埃杜莎。她跟亨伯特与洛丽塔热情洋溢而富有启发地(effusively and edusively, 208)打招呼。edusively一词是educible与Edusa的混成使用,并与effusively形成头韵与谐音。洛丽塔逃离后,亨伯特回忆起她看过的画着一个“大傻蛋和他袖珍个子老婆的连环画”(254)。该句中出现的“大傻蛋”(gagoon)是gag(骗子)、傻瓜(goon)、粗人(baboon)三个词的拼凑。而“袖珍个子”(gnomide)则是侏儒(gnome)与粗人(bromide)的合成。

轭式搭配 Zeugma:

轭式搭配是指以某个单词为中心,串起几个语义上本无关联的词汇,仿佛一根扁担挑起两头,将它们结合在一起,组成令人耳目一新的意义,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洛丽塔》中不少句子运用了轭式搭配的修辞格。亨伯特绞尽脑汁寻找与洛丽塔单独呆在一起的机会,他说“让我们怀着希望去探索吧”(Let us grope and hope, 50)。他那“欲望与决断的红日越升越高”(the red sun of desire and decision rose higher and higher, 71)。与洛丽塔在着魔的猎人旅馆里的夜晚,面对床上的美少女,亨伯特一只手托着头,“让欲望与消化不良弄得燥热不安”(burning with desire and dyspepsia, 130)。他恼怒洛丽塔对自己的冷淡,说“在汉堡包与亨伯特之间”(between a Hamburger and a Humburger, 166)她总会选择前者。她常常“大惊小怪,老是做出一脸怪相”(despite all the fuss and faces she made, 166)。在亨伯特与洛丽塔离开拉姆斯代尔搬入新居后,他将洛丽塔送到比尔兹利中学,处处监视她的行踪,他会“在心房的跳动与落叶之间,聆听远去的女孩们的笑声”(listen to receding girl laughter in between my heart throbs and the falling leaves, 184)。亨伯特抱怨奎尔蒂“模仿嘲弄我”(mimed and mocked me, 249)。他驾车前去寻找拐走洛丽塔的人报仇,却陷进了泥潭里,“我的后轮只会在泥潭里呼呼乱转”(…my hind wheels only whined in slosh and anguish, 281)。

用典 Allusions:

《洛丽塔》中运用了数不清的典故。小说中直接提到爱伦▪坡的地方就有20多次。亨伯特的初恋安娜贝尔▪蕾(Annabel Leigh),是洛丽塔式的美少女原型,暗指爱伦▪坡诗歌《安娜贝尔▪李》中的女主人公。他称自己为埃德加▪亨伯特或“诗人-诗人坡-坡先生”(Monsieur Poe-poe, the poet-poet, 43)。小说中父女乱伦的主题与坡《厄榭府的坍塌》中兄妹乱伦的主题相似,而奎尔蒂居住的帕沃尔府(Pavor Manor, 292)意为“恐怖之宅”,与厄榭府的氛围和布局类似。后记中,纳博科夫称《洛丽塔》的创作灵感来自报纸报道中一只植物园(Jardin des Plantes, 311)的猴子经调教绘出了第一幅画,画中是囚禁这只猴子的笼中铁条。坡的《莫格街谋杀案》中那只被抓住的猴子最后也是被送进了植物园。小说中亨伯特所宣称的艺术残忍的美与坡的主张相同。除了坡外,梅里美、莎士比亚、乔伊斯在小说中出现的频率也非常高,如亨伯特反复称洛丽塔为“卡门”(59, 60, 61, 242, 243, 251, 256, 278, 280),她的美貌、放荡与诱人魅力与梅里美小说中的主人公如出一辙。亨伯特与洛丽塔旅行经过的一个小镇叫莎士比亚(157),洛丽塔与莫娜一起排练的节目是《驯悍记》(191)。乔伊斯及其作品则出现了10余次。雪莉▪霍姆斯(Shirley Holmes, 64)组织的夏令营影射的是柯南道尔中的侦探。项狄森博士(Dr.Tristramson, 198)影射的是斯特恩的《项狄传》。亨伯特形容前妻瓦莱西亚与夏洛特时,称“瓦莱契卡是席勒,夏洛特是黑格尔”(Valechka was a Schlegel, and Charlotte a Hegel, 259)。

首音误置Spoonerisms:

与洛丽塔单独住在着魔的猎人旅馆中的亨伯特激动得语无伦次,话语里夹杂着英、法、德、意、拉丁语等文字,他将“接吻有什么问题?”说成了“接问有什么吻题”(“What’s the katter with misses?”)。洛丽塔告诉他“你的接吻方法不对”,亨伯特急切地说“告诉我对方的头发”(“Show, wight ray”),洛丽塔这位娇小爱人(spoonerette,spoonerism意为“首音误置”,而俚语中的spooner是“向人求爱者”的意思)则回答他“以后再说”(120)。亨伯特将《美食探源》与《夜宿》等指南的作者邓肯·海因斯(Duncan Hines)的首音误置,说成了亨肯·丹斯(Huncan Dines, 148)

同源词 Paregmenons:

对纳博科夫的作品较为熟悉的读者,还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作家喜欢将同源副词与形容词搭配使用。这一点在《洛丽塔》中也不例外。夏洛特的房间里有“一块淡红色的罩布羞涩地盖在马桶盖上”(a pinkish cozy, cozily covering the toilet lid, 38)。亨伯特在“与捉摸不透的加斯东通信中,模模糊糊地设想到一幢外墙爬满常青藤的房子”(…with vague Gaston, vaguely visualized a house of ivied brick(176)。洛丽塔对亨伯特的每个提议都“令人绝望而气恼地发火”(irritatingly irritated by every suggestion of mine, 233)。亨伯特“再也不会相信那令人难以置信地难以置信的情况”(I would never believe the unbelievably unbelievable, 271)。

同音词 Homophones: 夏洛特与朋友打电话,部分内容涉及到某些有趣的“传闻,房客”(rumor, roomer, 50)。亨伯特与黑兹母女计划到“我们的镜湖”(Our Glass Lake, 43)去游泳,后来发现其实该湖叫“沙漏湖”(Hourglass Lake, 81)。他相信是命运之手推迟了他们去“我们的镜湖”的旅行计划,而时间(Hour)无疑是改变我们的(Our)命运的最终主宰。Glass一词又象征着镜中之像,与小说的杰纳斯(Janus)或双重人格主题吻合。古斯塔夫开的凯迪拉克牌轿车(Caddy Lack,“缺乏小盒子”)与Cadillac同音(246)。

倒装 Inversion:

比尔兹利学院院长普拉特小姐将洛丽塔排演的奎尔蒂的剧本《着魔的猎人》(The Enchanted Hunters)说成了《猎获的魔术师》(The Hunted Enchanters, 196)。在亨伯特看来,他是逐猎美少女洛丽塔这一“着魔的猎物”(the enchanted prey)的“着魔的猎人”(131),而他自己,实际上也是洛丽塔的情人奎尔蒂这一“着魔的猎人”的“着魔的猎物”。普拉特小姐将两个单词颠倒,从语义上看也是贴切的:他是洛丽塔这一令人痴迷的美少女的狩猎者。而从整部小说来看,读者其实也是纳博科夫这位高超的“着魔的猎人”的“着魔的猎物”,正如他深信好的故事应该像童话,而好的作家应该像魔法师一样(LL, 2),《洛丽塔》就是童话故事,女主人公则是故事中的公主(52)。

矛盾修饰 Oxymoron:

序言中出现的性学博士布兰奇▪施瓦茨曼(Blanche Schuwarzmann, 4)的布兰奇意为“漂白的”,而德语中的Schwarz意为“黑色的”。连在一起是“黑白人”,与亨伯特“一个白人鳏夫”的形象相符。与该姓名对应的是米兰妮▪维斯(Melanie Weiss, 302),直译的意思为“黑白的”。在亨伯特和洛丽塔一起旅行的路上,她“热切、幸福、充满希望又不抱希望地低声请求”(in a hot, happy, …hopeful, hopeless whisper, 157)亨伯特停车。

新词 Neologisms:

《洛丽塔》中出现了许多作家创造的新词,其中有些已经成为英语中的普通词汇。如Lolita一词今天已世人皆知,表示“迷人的未成年少女”。另一个已被词典收录的词汇是nymphet,指9到14岁间对中年男子有着特殊吸引力的少女(16)。这一单词的变体多次出现在小说中,如nymphage(66)、nymphancy(222)、nymphetland(92)、girleen(95)、nympholepsy(129)等。在此基础上,纳博科夫发明了nympholept一词(LO, 17),用亨伯特的话说,是善于发现宁芙特的人。Nymphet一词还经常出现在纳博科夫的其它作品中,如《微暗的火》(202,296)、《瞧这些小丑》(29,36,173,180)、《说吧,记忆》(SM, 150)等。Faunlet是《洛丽塔》中生造的另一单词,与nymphet对应,亨伯特用它指青少年美男子:“当我和她都是孩子时,我的小安娜贝尔还不是我眼中的宁芙特。我与她地位一样,也是同一个迷人的时间之岛上的福恩特”(17)。这一词汇也出现在《微暗的火》(123)里。在《洛丽塔》的第108页还出现了其变体faunish。亨伯特委托照看房屋的前邻居法洛将携新婚妻子去印度渡蜜月(They were going to their honeymonsoon)。Honeymonsoon一词为作家杜撰,可以读作honeymoon soon,也可以读作honey monsoon,即“他们就要到印度去见识甜蜜的季风了”(266)。小说里另一个有趣的词汇是mauvemail(71)。亨伯特设想可以讹诈(blackmail)夏洛特以接近洛丽塔,但觉得blackmail似乎用得太严重了,便改成mauvemail。除了创造崭新的词汇外,纳博科夫还别具一格地使用前后缀与合成词,使单词的面貌焕然一新。这样的词汇在小说中数量众多,如耳睹(earwitness, 145)、昼魇(daymares, 254)、西门的邻居(west-door neighbour, 179)、乍一看(at first wince, 87)、让人晕眩的人或物(swooners, 142)、亨伯特式的(Humbertish, 35)、停车(parkled, 59)、使唯我的(solipsized, 60)、刺破音障的噪音(acrosonics, 86)、老鸨(madamic, 146)、清晨的(matitudinal, 161)、乱弹一气(strumstring, 171)、鳕鱼式的(haddocky, 206)、埃杜莎般富有启示地(edusively, 208)、暗自而会心地(telestically and telephathically, 246)、猜测词意(logomancy, 250)、大傻蛋(gagoon, 254)、小矮子(gnomide, 254)、儿童似的(kiddoid, 254)似睡的(hyptonoid, 274)等。

生僻词:Rare Words 除了生造的新词外,《洛丽塔》中还使用了大量的生僻词,它们有些属行话或术语,有些为古语、诗体语或罕见用法,以名词、形容词、动词、副词居多。与阅读纳博科夫的其它作品类似,读者除了有足够的耐心外,还需要随时有一本百科全书式的词典备用,而且很多时候甚至这样的词典也帮不上忙。小说主人公亨伯特死于冠状动脉血栓症(coronary thrombosis),这一医学术语通俗的意思是“心脏病发作”。在小说刚开始,故事的三位主人公实际上均已死亡:理查德▪F▪席勒夫人(即洛丽塔, 4)死于难产,奎尔蒂被亨伯特枪杀,亨伯特死于心脏病。既然第一人称的叙述者已死,读者接下来要读到的内容因此被打上大大的问号,死无对证。下文所举例子为小说中出现的部分生僻词:玩弄词语(logodaedaly, 249)、语法错误(solecism, 3)、绰号(cognomen, 3)、遮挡阳光使植物变白(etiolate, 4)、古土壤学(paleopedology, 10)、风弦琴(Aeolian harps, 10)、心跳过速(tachycardia, 25)、哑剧表演(mummery, 40)、皮脂(sebum, 41)、西风的(favonian, 42)、海豹的(phocine, 42)、点画的(stippled, 43)、珍珠质地的(nacreous, 43)、眨眼(nictating, 43)、初潮(menarche, 47)、土耳其妇女面纱(charshaf, 53)、嚎哭(ullulation, 53)、恋童癖(pederosis, 55)、后宫(seraglio, 60)、梦淫妖(incubus, 71)、肉红色的(incarnadine, 73)、打嗝(eructations, 73)、猿(simian, 104)、银的(argent, 106)、人体测量的(anthropometric, 107)、淡灰绿色的(glaucous, 108)、英国猎犬(cocker spaniel, 117)、缓慢(lentor, 120)、唱和(antiphony, 126)、乳猪(shoat, 134)、农神节(saturnalia, 139)、昆虫的中间形态(instars, 146)、翅果(samara, 153)、汗毛(lanugo, 156)、赤褐色的(rufous, 156)、花彩饰(festoons, 158)、色欲(concupiscence, 159)、游泳池(natatorium, 161)、孔雀的(pavonine, 163)、海牛(manatee, 167)、棚屋(cabanes, 168)、保持体温的生热力(caloricity, 198)、梓树(catalpas, 210)、佩加索斯,神马,诗兴(Pegasus, 211)、朱庇特的,木星的(Jovian, 217)、海神普罗特斯(Proteus, 227)、黎明女神(Aurora, 241)、鞑靼地区,塔尔塔罗斯,地狱(Tartary, 259)、莫涅莫辛涅,记忆女神(Mnemosyne, 260)、肠胃胀气(flatus, 220)、词中省略(syncope, 234)、巨型仙人掌(saguaro, 239)、吉普赛女郎(gitanilla, 244)、松鼠皮色(vair, 256)、体弱多病的人(valetudinarian, 272)、吹气(souffler, 277)。

数字游戏 Numbers: 奎尔蒂跟踪亨伯特与洛丽塔时为了掩饰身份使用过的车牌中WS1564和SH1616是威廉▪莎士比亚的姓名缩写加上出生与死亡年代,Q32888与CU88322则隐藏着奎尔蒂的绰号Cue,两个数字相加之和都是52(251)。亨伯特与洛丽塔横跨美国的旅行是1年即52周,亨伯特写给洛丽塔的诗正好52行(255-6);约翰·雷前言里说亨伯特与洛丽塔都死于1952年(4)。数字52正好是一副扑克的张数,与亨伯特的姓名一样都暗合了小说是文字游戏之意。亨伯特与夏洛特在拉姆斯代尔住的地方是草坪街342号(118);在着魔的猎人旅馆他和洛丽塔房间的号码是342号(118);在7月5号到11月18号之间,亨伯特为寻找洛丽塔在342个酒店与汽车旅馆呆过(248)。奎尔蒂的车牌号中32888与88322中分别有2、3和8,而8则是4的倍数。

《洛丽塔》中的语言精彩绝伦。诚如亨伯特的感叹“啊,我的洛丽塔,我只有玩弄文字游戏”(32),抛开故事的情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小说中一切都是语言。亨伯特与奎尔蒂只是纳博科夫这位“玩偶主人”(puppet-master, 86)手中的傀儡,他们仿佛“两个肮脏的棉花和破布塞成的假人”(299),任人摆布。美少女洛丽塔是亨伯特追寻的艺术美的客观对应物。小说中天马行空、极富想象力的语言表达绝非人物所能控制,一切都指向背后的作者,而读者则在反复的阅读中体会到艺术创作过程的美。在这部构思精巧、设计缜密的传世佳作里,纳博科夫展开了一场与英语的热恋,任何一个会英语的读者都会从文字中体验到全方位的视觉与感官冲击。这场热恋最后的主角将是英语,而她的恋人纳博科夫则对她了如指掌,将她的魅力一览无余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第五篇:我的大学语文论文——洛丽塔

洛丽塔

汪汪小飞侠原创出品

秘鲁作家略萨指出:“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总是容许各种互相对立的读者层的;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又是一个每位读者可以从中发现不同含义、不同特色、甚至不同故事的潘多拉的盒子。《洛丽塔》的情况就是如此。” 的确,自小说问世近半个世纪以来,评论界对它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这种意义的不确定性、文本的开放性、阅读的游戏性,恰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

《洛丽塔》是纳博科夫流传最广、争议最多的作品,也是研究者最为青睐的作品。既是作家个人艺术风格的集中体现,也是后现代主义文学名闻遐迩的经典。

《洛丽塔》最令人叹服的成就之一就是,作为一个移民作家的纳博科夫比绝大多数土生土长的美国作家更逼真地创造了美国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但这种“逼真感”在很大程度上仅仅是必不可少的自然背景,并没有给亨伯特的欲望世界赋予任何社会学意义上的现实感。纳博科夫始终是一个醉心于操纵幻觉的魔术师。

和纳博科夫笔下的许多人物一样,亨伯特是一个化了装的极端个人主义的艺术家。他禀然敏感,想象力丰富,但近于偏执。

小说描述了一位法国移民美国的中年男子亨伯特·H·亨伯特,在少年时期,与一位14岁的少女安娜贝儿发生了一段初恋,最后安娜贝儿因伤寒而早逝,造就了亨伯特的恋童癖,他将“小妖精”定义为“九到十四岁”。亨伯特最先被一名富有的寡妇抛弃,后来又迷恋上女房东的14岁女儿洛丽塔,称呼她为小妖精。

洛丽塔恣意的挑逗亨伯特,使得亨伯特无法自拔,为了亲近这位早熟、热情的小女孩,亨伯特娶女房东为妻,成为洛丽塔的继父他利用零用钱、美丽的衣饰等小女孩会喜欢的东西来控制洛丽塔。小说中的女孩原名桃乐莉·海兹,西班牙文发音的小名为洛丽塔(Lolita),因此作为书名。后来女房东发现自己的丈夫与女儿的不#伦之恋,一时气疯往外跑,被车子撞死。亨伯特将洛丽塔从夏令营接出来一起旅行,两人尽情的缠绵。洛丽塔在和继父旅行的过程中被剧作家奎尔蒂带走了。奎尔蒂在洛十岁的时候就见过她了。那时候洛就喜欢他了。但是奎尔蒂是个变态狂,强迫洛在他面前和别人拍色#情电影,洛不接受他就把洛赶走了。然后洛过着近乎流浪的生活,然后遇到了后来的丈夫。一日亨伯特收到洛丽塔的来信,信上说她已经结婚,并怀孕了,需要继父的金钱援助。亨伯特给了她400美元现金和2500美元的支票,还把屋子卖了,买家先付的10000美元跟房子的契约。洛丽塔拒绝了亨伯特再续前缘的要求,亨伯特伤心欲绝,他枪杀了那个带走洛丽塔的剧作家奎尔蒂,1950年亨伯特因血栓病死于狱中。十七岁的洛丽塔则因难产而死。在狱中的56天里,亨伯特写下了《洛丽塔、或一个纯洁的鳏夫的自白》。他坚信,自己的这部作品能使洛丽塔永远活在后世人们的心中。1954年,《洛丽塔》完稿后,“对几个上了年纪阅读能力差的人来说,是一部令人憎恶的小说”,于是先后遭到四家神经紧张的美国出版社的拒绝。此书在美国尽人皆知,是把它当做一本“黄书”来读的。从1955到1982年间,此书先后在英国、阿根廷、南非等国家遭禁。

1955年9月,历经挫折之后,《洛丽塔》终于在巴黎得到奥林匹亚出版社认可,并获得出版。在宽容的法国出版后,屡屡被批评是一部非道德甚至反美的小说,也是由于这部小说一眼看去必定会产生的这种理解(即使在九十年代,情况也是如此。一个有趣的例子是,在英特网上键入主题词“洛丽塔”,所搜出的全部网页中至少有百分之五十涉及到性和色#情)。

关于小说,争议的焦点自然是有关艺术的社会责任问题。《纽约时报》的一篇书评称:“《洛丽塔》无疑已是图书世界的一桩新闻……” 面对不同的议论,纳博科夫本人的回答非常明确:“《洛丽塔》根本不是色#情小说。”

对洛丽塔的这种不被公允的单向的一见钟情,令亨勃特表面冷静却爱欲暗燃。问题是天真而调皮的洛丽塔并不知情,只是表现出对家里唯一男人的兴趣、亲昵,尽管看起来有那么一点挑逗的成分,但对洛丽塔来说更象是一个游戏。就算是这个游戏早已跨越了伦理和禁忌。我们丝毫不会怀疑亨勃特对洛丽塔的爱和恋,只是洛丽塔并没有认为亨勃特是她的爱。这种极不对等的畸恋就这样不可抑制地进行着。当洛丽塔再也不愿这样的时候,就常常向亨勃特要钱、撒谎、发脾气等,并期望存够钱离开亨勃特,她必须有自己的生活。亨勃特这个情人兼父亲的角色令他疲于应付,他满腔的爱恋和情欲得不到应有的回应,以至出手打了洛丽塔。一个中年男人经营着根本不存在的爱情着实令人感伤。但对无知少女洛丽塔强加的爱恋和情欲却怎么也无法让人同情。

洛丽塔终于逃脱,亨勃特疯狂地找寻洛的踪影,直到万念俱灰时,却收到洛丽塔的简单来信,说结婚了有孕、求助。亨勃特找到洛丽塔希望洛跟他回去,洛丽塔拒绝了,看起来洛丽塔成熟了很多,已经走出了不堪的阴影,算是一种安慰。但亨勃特的狂恋却再也收不回来了,那

不可复加的哀伤。他满含的恋与欲转化为无限的仇恨,把一切归罪于奎迪。最后亨勃特一枪一枪地在痛恨和发泄中也毁灭了自己。

“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这是一个中年男子对一个12岁少女的迷恋和呓语。自从1955年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出版小说《洛丽塔》以来,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我们都得承认,“恋童”这种情感的确存在,而且是很广泛地存在,它被秘而不宣地隐藏在一颗颗无法告白的心里。《洛丽塔》,也许会令许多有着不同程度洛丽塔情节的男人,消解了一次心头的恋与欲,小说的代入感受可以平复多少有着洛丽塔情结男人的隐秘欲念,就不得而知了。与其象书中亨勃特苦恋孤绝的命运,到不如,永远也不要让我遇上“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欲望、我的罪恶、我的灵魂。”

下载洛丽塔读后感英文Law or Moralityword格式文档
下载洛丽塔读后感英文Law or Morality.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英文读后感

    这部纪录片虚构了一位主人公,她是一个09年出生的名叫LUCY的小女孩,在本世纪很快就要到来的数十年时间中,她以自己在美国本土的成长经历,带领大家见证了地球生态、经济、环境、人......

    英文读后感

    Le Comte de Monte-Christo 基督山伯爵 Edmond Dantès 爱德蒙·唐泰斯 Danglars 唐格拉尔 Morrel 莫雷尔 Mercédès 梅尔塞苔丝 Caderousse 卡德鲁斯 Fernand 费尔南 Loui......

    英文读后感

    篇一:老人与海英文读后感this year summer vacation, i read the american well-known writer hemingway's novel " old person and sea ". i extremely admire in the novel......

    读后感 英文

    A Rose for Emily After finishing reading this novel, several questions occurring to my mind, for example why does she chose to ruin her own life in the almost s......

    英文读后感

    这本小说曾荣获1999年纽柏瑞儿童文学奖的金牌,作者是路易斯.萨奇尔,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儿童文学作品,迪斯尼电影公司于2003年将其改编为电影,中文影名《别有洞天》,英文读后感-Holes......

    金银岛英文读后感

    Book Report of Lots of people may read the masterpiece called . This is an exciting adventure story about a poor boy who lives in a small inn, the Admiral Benb......

    福尔摩斯英文读后感

    The truth is always only one 学校:宜兴市实验中学 班级:三(13)姓名:杨镇远 The Sherlock Holmes of Arthur Conan Doyle called "the father of a detective story," he is a s......

    Augushrush英文读后感

    -----------Finding Love With Music“Listen, can you hear? The music. I can hear it everywhere, in the wind, in the air, in the light, it’s all around us. All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