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知识是从书本中得到还是实践中”的英语演讲稿

时间:2019-05-15 14:35: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知识是从书本中得到还是实践中”的英语演讲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知识是从书本中得到还是实践中”的英语演讲稿》。

第一篇:关于“知识是从书本中得到还是实践中”的英语演讲稿

Which Is More Important: Knowledge from Books or

Knowledge from Experience

As we know, most knowledge we have comes from two sources: the books or personal experience in our daily life.Each one has its advantage.Maybe some people think that book knowledg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experience knowledge.However, I am strongly against their opinion.I consider that experience is more useful.Firstly, practical experience can help us find jobs successful.There are two kinds of people: experienced employees and college graduates, if you are a manager, which one do you prefer? There is no doubt that you will choose the experienced employees.Because they have more practical knowledge, they understand what their companies needs and how to make profit for their companies.Some college graduates have learned much book knowledge, but they can’t take advantage of these theories effectively.Therefore, many companies are not willing to employ graduates.This phenomenon tells us experience is more important for us to find good jobs.Secondly, experience can give us more impressed knowledge.It’s said that one learn by doing, if you want to make advances, it’s necessary to practice.Moreover, we learn how to get along with others or how to have self-respect from experience.We feel happy and sorrow directlyfrom experience.The precious knowledge absolutely can’t get from

books.Thirdly, our country’s development depends on innovation, which comes from experimentation.Comparing Chinese education system with American’s, we know that Chinese education usually pay more attention to scores students get and neglect their ability of innovation.On the contrary, American education emphasizes personal practice, that’s the reason why the progress of American technology is so rapid.The contrast reminds us of the importance of experience knowledge.Needless to say both learning sources have their own advantages.But in my opinion, experience knowledge is more important, because without practical experience, it’s impossible to get a real understanding of book knowledge, and to know how to apply this knowledge to real situations.

第二篇:说英语是从洋媚外还是爱国主义

说英语:崇洋媚外?爱国主义?

一个学生问我是“你是哪国人?你是华侨么?”

作为一个英语语音老师来说,我是成功了。本大可会心一笑然后继续喝着我的咖啡,可是他的这一般疑问句挑起了我的无限思绪。不得不承认来粤的这四年让原本多愁善感的我更增添了许多不痛不痒的思考习惯。

我在想,如果我说我是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而且是广东人所谓的来自湖北湖南的“捞仔(一种类似一种北方乡巴佬的称谓,当然不是说有的广东人都会这样说,相对来说广东人已经可谓全国沿海地区最包容的一群人了,并且我也从未被这样称呼过,理由不仅仅是我会操一口较为流利、发音较为标准的白话)”,不仅是“捞仔”,而且是湖北地地道道的农村来的孩子,那么我的这个学生内心是否会出现两种情况呢?一种是“啊,干嘛把自己搞得像老外一样?这不纯属装逼崇洋媚外的假洋鬼子么?”还有一种是“啊,好让人失望啊,本来以为可以跟沾洋气的老外聊上几句的,原来是个中国人,茄~~~”

虽然有这些有十足把握的揣测,但是我仍然老老实实说出了我的真实身份。这里面有种无法言表的,也是我接下来要大篇幅地理清的理性与非理性的东西。

有一点是非常明显的,当然也是非常肤浅和功利的东西,那就是我从这学期起准备为我可怜的学生们,特别是英语专业的学生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因为他们交了巨额的学费来学英语,可是四年毕业之后多说人发现自己英语仍非常狗屎。这里除了学生自己懒,教学系统设置及方法存在缺陷之外,还有就是语言环境非常缺乏,外教和学生的比例几乎是1:300的样子,并且很多外教很看重自己的私人时间。在这种恶劣的英语学习环境之下,凡是没有家室的,不是很喜欢城市生活的,稍微有点良知的中国老师我想都会有自我“牺牲”,充当一下外教,刺激一下学生的冲动吧,更何况是喜欢刻意调剂生活,人为制造“惊悚”的射手座的我呢,呵呵!除此之外,再来正儿八经地看看还有那些让人纠结不已的羁绊,我想这些也是许多人或多或少都经历过的某些东西。

一、最初原始的爱国主义感情

在上个世纪末发生过一件让全中国气愤不已的事情——美军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那时的我在上初一,听说这个消息之后岂止是气愤,简直就是气愤,当时还在日记本里满满地写下了自己气愤之余励志报效祖国的豪言壮语(这也可能就是一直影响我不太喜欢美国人的重要原因之一)。时至今日翻来都觉得“萌太奇”。这种爱国主义的激情,一直不间断地持续到大一,在此期间我做过的事情惊悚得不行了。记得高中那会儿有一次大伙打篮球打得好好地,突然我停下来了,因为篮球场旁边有人在放国歌,停下来就算了我居然还立正行注目礼。然后有人在我背后说我SB,还用力推了我一把,可是我居然纹丝不动。“⊙﹏⊙b汗”我现在回想起来都尴尬得要死。另外高三的时候我的绰号叫“社会主义”,再次“⊙﹏⊙b汗”先,原因是政治课上,我是唯一一个配合政治课本口吻的人,而且还在课后单枪匹马地代表社会主义阵营跟班上的几个闲得蛋疼的(正常的学生都在认真复习备考)“资本主义阵营”的屌丝们辩论。现在想想真的磋B得不行了。

后来上了大学,读了英语专业,了解了一些外国的东西(当然并不是实质),更重要的接触了一些老外,不仅是西方的白人,还有一衣带水的东洋人。在接触的的过程中,我发现白人尤其是美国人言行举止简直让人无法忍受(有拿粉笔砸学生的,有秀车的,有勾引女生的,有公开场合跟学生打K伦的,有在教室放三级片的,真的是应有尽有),相反三个日本外教却出奇地规矩,出奇地有礼貌,不管何时何地都是面带微笑,学生有任何问题都是非常耐心地回答,直至学生满意地离开;并且每次上课之前都会认认真真地将黑板,桌子拿自己的手帕擦地干干净净;下完课之后把窗户全部都关好,桌椅全部摆整齐才肯离开。完全让人无法跟影视剧里奸淫掳率无恶不作的日本人的形象挂钩。如果他们在伪装的话那我只能说他们都可以一起去拿奥斯卡最佳主角奖了,一演就是一年,而且三个毫不相干的日本人却相同地演着同样的戏。这样的经历更加让我坚信我们的祖国比起美国来说好很多,我们不管是从制度还是从人的素质来看都要好过美国。从那时起其实我就开始排斥西方文化,西方的东西。

然而让我久久不能释怀的是为何我遇到的现实中的日本人的形象和我心目中的日本人的形象会形成如此鲜明的反差呢?为什么横看竖看都看不出身边的中国人有哪个会有这三个日本人这么高的素质呢?于是我开是“研究”日本,看书,看日本影视剧,跟日本人聊天,越是深入了解越是发现日本人在很多方便都远远超过中国,不仅是在科技方面,更多地是表现在社会行为举止和个人的修养方面。越是对比我越是发现中国人在很多方便原来是非常丑陋的,比如沉迷麻将,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劝酒劝烟,死要面子,走后门,贪图小便宜等等,这使我感到非常不安,这是对我长期以来的中华优秀民族情怀的极大打击。我开始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在继续探究的过程中我发现原来日本很大程度其实继承了中国古代的很多东西,他们会保留并发扬茶道,花道,和服,汉字,汉药方,中国文化研究,中国古典书籍等等。而中国人为何普遍素质比不上日本原因就是因为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失,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文革。文革简单就是文化领域的原子弹,消失殆尽的不仅是文化,就连人性都像被核辐射般的畸形无比。

于是我开始忧伤,开始重新整合自己的思想,作为中国人的我开始向往汉唐时的风光。我开始欣赏唐诗宋词,开始写繁体字,甚至曾经一度还幻想穿汉服上课,用毛笔记笔记。“⊙﹏⊙b汗”。但是时间长了这样的YY总是治疗不了我内心的忧伤。我开始在现实中尽可能地找到大中华文化在现实中残存的影子,可是我找来找去最终还是会落脚到日本文化里。于是我开始继续了解日本,学日语,看日剧,读日本文学,日本历史。越读越看越了解,越是觉得日本是个理想的梦回大唐的地方。不知不觉间我就这样大逆不道地迷恋上了日本。大二之后,所有政治公共课都上完了,我的思想也开始没有那么单纯了,爱国的裂痕明显地占据了上风。甚至开始想自己是不是可以留学日本,归化大和民族。“⊙﹏⊙b汗”虽然有这么“墙裂”的意愿,但是现实还是逼迫我考了国内英语专业的研究。在去读研之前,我在泰国还有个插曲,那就是08年8月8日奥运会那晚我和几个华人朋友在中国大使馆附近的中国大酒店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时结结实实地唱了首国歌,且结结实实地哭了一把。我纳闷我不是“哈日”的么,为什么如此激动地唱起了“义勇军进行曲”呢?我仔细地认真地思想了一下,其实我一直以来“亲日”的想法本质上是对现实当今中国的失望导致的对“大唐遗风”的过分执着,就好像《哈利波特里》的Snape一样,其实他爱的是哈利波特的母亲Lily,而并不喜欢甚至是恨Lily和James的儿子Harry Potter。但是因为Harry Potter有着Lily的眼睛,所以爱屋及乌,Snape也把Harry Potter当自己亲儿子来保护。

虽然自我揭穿了“哈日”的虚伪,但是我还是希望能够纯工具性地利用四年的日语学习来谋生,毕竟传说中英语+日语=5000RMB+~。但是这最后一丝的日系瓜葛也没有维持多久,因为在和一些日语专业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发现日语在就业的过程中并不比英语吃香多少,就算双语,也不见得是什么特别厉害的装备。

二、后来的崇洋媚外的墙裂感情

硕士阶段的学习其实不是具体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更多的是思维方式的训练。这种思维方式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发展于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思维方式。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导致西方的科学迅速发展,技术不断更新,最终在工业革命的刺激之下让欧洲一跃而起统领全球,所有采用这种思维方式去发展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先后崛起,包括日本。而中国由于清后代墨守陈规,两千年以来形成的封建专制体制的顽固不化,导致一直思想上一直都没有办法真正有科学思维的出现,至少是没有能够成为全民族的主导思维方式。这个直接表现为我在本科四年里,从来没有接受过critical thinking的训练,至今我成为了大学老师也没有能够从一开始就给学生进行critical thinking 的训练(原因太多,太复杂,以后再讲)。由于这些,我开始审视我之前思想的肤浅,所有一切只看到了其表面的现象,而没有对其深入的分析。而现在所到的思维方式让我突然之间对欧洲文明产生了巨大的敬畏之情。

于是射手座的天性导致我把这种欧洲的思维方式贯穿到我行事为人的所有方面,所有角落。我偏执地要求我所接触的一切都必须理性,量化,客观,具体,我开始受不了典型的中国式的思维方式和讲话方式,譬如“寒假过得怎样?”“感觉怎样?”“差不多吧。”“基本上。”“很好啊。”“还好啦。”而且每次我公开学院的学生问我“老师,英语怎么学啊?”这种问题的时候,我内心有两股冲动:1)把这人捏死;2)把自己一刀捅死。这个问题按照我当时的思维方式,我就要跟他讲起码不少于24小时,然后让他参考整个图书馆的书。但是如果不回答意味着我高傲,不搭理学生,摆架子。如果告诉他这问题不好回答,那么就显得我这老师怎么这么没水平,连这么简单的问题还回答不了,还要纠结半天。我开始疯掉了,感觉每天都生活在一个与自己格格不入的社会里。我开始对自己所在的民族的为人态度和处事方式抓狂,对这那些个先吃饭沐足再谈事的方式恶心不已,对那些不严谨不周密的工程计划痛恨不已,对整个中国教育的这种灌知识灌技巧零思维训练的体制绝望不已。我感觉这个民族貌似没有什么希望。

之后,在我最初接触基督教思想(当时没有完全了解基督教的真谛)和接触欧美主流价值取向人群时,我突然发现原来西方不仅思维方式相当精细发达,就连伦理道德也如此地系统完备而且对于人们的教化修养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在基督教伦理道德的影响下大多数西方人貌似显得更有礼貌,理念思想貌似更有深度和远见,特别是自己亲身体会了许多国外牧师家庭的生活以及接触了受基督教思想影响深远的西方人群时更是觉得西方从整体上来讲貌似比日本人在许多内在深层次的品质上还要“进化”许多,而此前大学接触到的几个美国人可以算是美国人渣中的人渣了(且都涌入了中国内地省份那些个召不到正规外教,只能拿一些游手好闲在国内找不到工作的外国人凑数的大学)。相比之下,东方传统中的那些不痛不痒的无系统无逻辑的散漫式说教简直无法与之媲美,难怪韩国在保留儒教传统之时大举推行基督教信仰。

于此同时我厌恶自己民族的情绪达到了空前的强化,我开始觉得所谓的“伟大的拥有五千年华夏文明的,世界超级先进,把神五神六神七神八神九神十送上

太空的,买下希腊救济西班牙的,超级无敌牛气冲天的,当今迅速崛起的东方巨龙觉醒了的雄狮(胜似朝鲜领导人的头衔)的”中华民族简直没救了:网络上每天都充斥着“XX门”,“XX事件”,“XX案”,再看看那些个疯狂的移民潮,再回忆自己从小到大在麻将桌下和村头村尾大吵小闹声中长大的童年生活,再看看网上铺天盖地的对“鬼子”和“棒子”的毫无理性,毫无尺寸,毫无教养,毫无educated地,纯感情宣泄性地谩骂,一边骂着“鬼子”“棒子”一边又殷勤地买着Sony,Samsung,Honda,Hyundai,以及河南对广东,广东对河南,同一国家同一民族大江南北的对骂,每天司空见惯的街头闯红灯,大声嚷嚷,城市歧视农村,沿海歧视内地,商场奸诈,政界腐败,学术造假,三聚氰胺,瘦肉精,癌症村,自焚,钉子户大战拆迁队,城管队大战小商小贩……特别是当我看到国内稍稍有钱(不管是自己老老实实赚的,还是贪污的)一点的人纷纷移民,而这些人又是平日里最喜欢说自己爱国的那些人时。一时间我突然感觉自己生活的地方仿佛就是个垃圾场。我感觉自己最后一丝的爱国主义情怀也破灭了,同时我也开始怀疑“爱国主义”的真实存在。此时,我对此对“爱国主义”的理解有两种情况,一种就是上层社会的人在和平时期用来压榨下层人民血汗,战争时期拉人冲当炮灰的结结实实的煽动性谎言。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奶便是娘,“爱国主义”就是那些既得利益着嘴里喊出来的“娘!”既然如此,那个国家都有可能成为你爱的国,而只要你有能力,有条件你也可以成为任何国家的人。对此你原本国家的人一边会羡慕你(因为他也想像你那样移民),而一边又会臭骂你叛国(因为他没办法像你那样移民)。于是我开始将自己所为的“爱国主义”撕得粉碎,我开始构建我的15年移民计划,努力让自己成为某个“干净的”“纯净的”“有修养的”“有基督教信仰的”国家的公民,比如瑞典。有段时间查有关瑞典的资料查到几近疯狂。

三、理性圣化过后的爱国主义情感

然而当我继续学习圣经,继续深入接触基督教思想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一切都不是我想象中的那么肤浅,那么简单。基督教的核心思想和精神并不是让一个人多么有修养,也不是让一个民族有多么“先进”,更不是让一个国家有多么“强盛”,而是在于一种“舍己”的精神。因为耶稣为世人的罪钉死在了十字架上,所以祂希望世人悔改,远离罪恶,彼此相爱。不是中国人爱中国人,美国人爱美国人,日本人爱日本人的相爱,而是不分民族,不分国界地全人类地相互关爱,因为全人类都是罪人,彼此都有各自的缺点,各民族都有各自的民族劣根性,而彼此需要做的就是要因着上帝的大爱,毫无歧视,毫无纷争地互相包容,互相扶持,互相帮助,搀扶前进,因为虽然都是罪人,可是却都是上帝的儿女。既然如此,为何苦苦地去追寻某个所谓的先进文化,所谓的优秀民族呢?这些都不是问题的实质,问题的实质是每一个人如何去摆脱自己“罪”的问题,如何跟真善美本体生命来源的造物主之间建立好关系的问题,需要从个体的内在出发,而不是拼命地想着去改造自己外在的国籍,外在的文化。也就是说首先你必须是个“人”,然后你才能说自己是“X国人”。如果连一个起码的“人”都没做好的话,你谈“我是X国人”只能是给“X国”人抹黑,而不是因你是“X国人”而让人对你尊敬多少。人们对“美国人”莫名的好感是通过最初乘坐“五月花号”到达北美的美国先祖们清教徒们奠定然后通过一代又一代美国人的奋斗而换取的;同样人们对“美国人”的厌恶之情是由美国的霸权主义和类似上面提到的那些“极品”的美国人所造成的。所以你是哪国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什么样的人。

于是这里进而涉及到如何做一个“人”的超级无敌大,规模远远超过“怎么学英语”的这样一个话题。当然这里只想从国家与人关系这个角度说一说。原美国总统肯尼迪说过的名言是对这个话题最好的概括:“Do not ask what thecountry can do for you, but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the country.(不要问这个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而应该问你可以为这个国家做什么。)”一个人的价值如果只停留在坐享其成的话,那他的人生我想也没什么意义了。如果我所在的国家真的就是个垃圾场的话,那么上帝为什么把我放在一个垃圾场呢?祂有何用意呢?难道是期待我如何认清,鄙视,并逃离这个垃圾场么?再说了,就算逃出了这个垃圾场,难道我能够成功地逃离这个垃圾场,就一定能保证其他地方就一定不会有垃圾么?“世人都犯了罪,亏欠了神的荣耀(罗3:23)”,既然全人类罪都蔓延了,怎能期待某个国家某个民族会有纯粹的先进,纯粹的优秀呢?美国有金融海啸,加拿大有虐尸,日本有核辐射,北欧有枪杀;美国人傲慢,加拿大人慵懒,日本人狭隘,北欧人放纵等等。所以生在这些国家和生在中国从人性的本质和人性的提升的角度来说,本质都一样。如论什么人在面临人的存在价值上的使命上都是一样的,都是如何将自己家的垃圾清扫干净。所以既然生在中国,那么要做的事情自然就是想着如何把中国的垃圾扫干净,把自己家搞得更好,而不是说赶快跑到垃圾少的地方躲起来。

这些话这样轻飘飘地说出来貌似很容易,很有道理,但是好像很是缺乏力度。中国13亿人口!如何才能做到。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我不敢指手画脚地去说别人应该怎样怎样,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我自己做好,把自己要做的做好(这些都是需要一辈子去做的事情,可能一辈子都没法做好),做给上帝看,做给自己看。于此同时我想身边一定会有一些人也会看得到,甚至会模仿。

如果我因某事受到某个老外称赞他问我是哪里人的时候,在我很淡定地说出“我是中国人”之前,我想我会首先想到我是一个“人”一个“地球人”。“人”,我想更多地应该体现在全球性的思想高度上,而不应该过多地将自己狭隘在某个种族,某个民族,某个区域。人类的思想文明一直都在交融,一直都在互通有无,一直都在相互学习,共同提升,没有所谓的纯粹。纯粹意味着封闭,封闭意味着落后。所以当一个中国人在履行中国人的社会义务时,不能将自己局限在纯粹的中国人的理念里,他想着的应该更多的是自己作为“人”或者“地球人”所应该具有的胸怀和高度,应该学习所有的全人类共有优秀的思想理念。

于是就有了这样的逻辑,我是中国人,所以我应该说普通话,而我更是个地球人,所以我更应该说“地球语”。这个“地球语”,我想没有多少人会怀疑是英语吧。作为对希腊语,拉丁语,法语一脉相承的语言,英语不仅承载着人类历史上先后经历的各种先进文化,如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现代科技文化,同时她自身也是一种先进的文化。这种跨时代,跨地域的全球性语言对民族语言的超越性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她已经不属于英国人的语言,美国人的语言,加拿大,澳洲等等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的语言,而是整个地球人的语言。就好像Mandarin不是北京人的语言,不是台北人的语言,不是新加坡人的语言而是全华人社会的语言一样。既然如此,我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当然可以根据讲话的对象进行语码转换和选择。在大学这样一个本应开放的,具备国际视野的,跨文化交际的场所,我想讲英语应该是理所当然的。我想这跟爱不爱国没有什么任何关系,这也跟是不是崇洋媚外没有丝毫瓜葛。这纯属一个个人经历,个人状态,个人习惯的问题。

四、总结

我个人的经历告诉我,爱国主义不是对本国盲目地歌颂炫耀和推崇,也不是对他国无端地排斥揭露和诋毁,而是站在全人类的高度吸取全人类文化的养分,对自己所在国家的改良和发展。爱国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义务!非理性地爱国主义的情怀很容易会陷入狭隘的民族主义的极端情绪,或者不小心变成崇洋媚外的心态。

最后的最后,回到最初的那两个心理揣测。

第一种:“啊,干嘛把自己搞得像老外一样?这不纯属装逼崇洋媚外的假洋鬼子么?”

对此,我想说的是:哥曾经的确真实地崇洋媚外过,也知道什么叫崇洋媚外,但这次哥没有。哥想做的是给你们这群兔崽子多创造一些语言环境,毕竟哥也是过来人,知道环境的重要性。哥在说英语的时候并没有以老美自居,而是以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老师自居。而且是把英语当中属于全人类的普通话在说。

第二种:“啊,好让人失望啊,本来以为可以跟沾洋气的老外聊上几句的,原来是个中国人,茄~~~”

对此,我想说的是:哥是中国人,但哥的英语不见得比某些没有什么文化,在自己国家没饭吃了,只知道在中国混吃混喝的老外差吧?!作为中国人的你不要那么崇洋媚外好么?更何况作为中国人的哥更能够体会中国学生的语言水平和交际感受,在讲话的过程中能够恰如其分地进行语速的调节和重难点单词句型地详细解释。

介于以上两种情况,还有什么能阻止哥在校园里讲英语呢?介于以上两种情况,还有什么能阻止你感动得热泪盈眶地去练习自己的英语口语呢?

下载关于“知识是从书本中得到还是实践中”的英语演讲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知识是从书本中得到还是实践中”的英语演讲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