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名著导读作业(范文模版)
世界名著导读听课心得
——希望在心
日期: 姓名:
希望在心
上大学这么久,只有上世界名著导读这门课给我对于大学最最深切的感受,只是想说,大学的课就应该是这样的,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师生情就应该是这样的,不是吗?
所以,对这门课的心得,首先一点就是这堂课本身给我带来的启示。老师尽职尽责权利上好自己的课,把自己所有知道的一切:知识也好、自己人生走过来的经验教训也罢,真诚的、毫无保留的分享给自己的学生;而学生们安安心心听课,倾听、思考,享受着知识带来的充实和老师谆谆教诲带来的人生感言。这是一种感动,就如每结束一节课后老师起身鞠躬,学生回敬雷鸣般的掌声。真的,每次都有说不出的感受,算是心灵的一次享受吧。
每上完一次课,也就是一篇世界名著的导读,像是一次次不同的旅行,去不同的地方,见不同的角色所扮演的人或者神,但每每最后,我们都可以透过这些人物和属于他们的故事,感受到最本质的东西,即人性的诠释。而我们包括我也在不断地反问着自己,是否抵制住了金苹果的诱惑,是否保留住了心底最后的希望,自己心里的魔鬼靡菲斯特是否也蠢蠢欲动。
尤其现在到大三以后,原来很多看似遥远的东西都悉数前来,面对以后人生的岔路口,究竟该做出何种抉择,难,难,难!
首先从希腊神话故事开始,一路走来,到巴尔扎克的人间悲剧,虽然不尽详读这些著作,也未有达到老师所想所看的那番深度,但是简简单,所有的故事加在一起,总是颂扬着真善美,抨击假恶丑的,英雄总是受人赞的,只有那些恶俗的、丑陋的、腐朽的即使是看似得到巨大利益的,往往在历史的前行中也是要为人们所不齿的。
我知道道理我们每天每时每刻都有听很多人对我们讲,父母的叮咛嘱咐、老师长辈的谆谆教诲、同学朋友的真诚劝告……正如马基雅维利说的,人的性情都是易变的,关于一件事情要说服人们容易,可是要他们对于说服的意见坚定不移就很困难了。想想我们不也一直纯粹的励志性语言中浮想联翩,却很少朝着那个方向真正的去努力。少了一份毅力,多了些许浮躁;少了份真诚,多了很多相互间的不信任。想打破它,用尽全身的力量去冲破这倒枷锁,享受一份真诚的、真正意义上和谐的生活小天地。于是,我开始了我的人生旅途。
信条一——宽容。总有人抱怨别人如何如何对他不好,总觉得全世界亏欠他一般。看过一个小故事:甲:“新搬来的邻居好可恶,昨天晚上三更半夜、夜深人静之时居然跑来猛按我家的门铃。” 乙:“的确可恶!你有没有马上报警?” 甲:“没有。我当他们是疯子,继续吹我的小喇叭。” 事出必定有因,如果我们每个人在情绪要发作的时候能先看到自己的不是,答案就会不一样。在你面对冲突和争执时,先想一想是否心中有亏,或许很快就能释怀了。即使真的万不得已的时候进行一场有意思的倒计时游戏,即在无法忍受的时候坚持最后一次心里从十倒数到一,结束后在决定要不要发作。由于经常使用,我发现生活中的重重摩擦竟都成了失效药。至少从掌握这个小方法后,没有和别人有过半点的争吵与不和。有时候会问自己是真的自己变得懦弱了,还是因为害怕变得成了好好先生。但是,随着年龄的成长,很多当时认为特别严重的事情也变成小事一桩,很庆幸,自己没有犯下后悔的错误,还有一颗宽容的心,会发现周围的人都很和善,朋友们都很有知心,生活虽然简单,但确幸福的一塌糊涂。
信条二—— 真诚。用心去沟通,话是这么说的,做起来很难。人总是怕自己比别人多真诚了一点缝缝的宽度,似乎多露真情要不就是做作,要不就是傻蛋一个,很长时间,直到被一位好心的朋友提醒,才发现可能也许自己已经傻了很长时间,她说:轻易相信最容易被人欺骗。我有些手足无措,也一直给自己找理由,我相信自己的眼光不会看走眼。很倔强,却没有底气的这么坚持着。看很多偶像剧、电视剧,会觉得做个好人一心向好就好了,但是若是坏人,既“有些想法的人”,自己就是一个孤独的战斗者,没有所谓的立场,朋友随时也可以变为敌人,可能在对外还未开战之时自己已经光荣献身内乱。道理简单,也就坚定了我从善的心理。
俗话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还是一个,但是你有一份快乐我有一份快乐交换后会有乘数效应般N个快乐,你有一份伤心我有一份难过,交换后我们都只剩下二分之一份不快,所以,没有理由生活是不快乐的。感受着他人的感受,倾听者自己的倾听,其实那些历史的人物、名著里的角色他们不是遥远的他们,就是我们,我们的成长快乐与追忆早年的回忆,有美好的,有难过的。人们都说伟大的作品往往都是以悲剧结束的,想了很久,可能是快乐时我们总是要上扬嘴角露出开心的笑容,而悲伤总是伴随眼睛下拉,嘴角下垂的沮丧,而
地球的外有引力决定了上扬总是比下垂要费力好多,于是人们更多的是保持了这种表情,而能引起共鸣的也就只有悲伤啦。其实很多时候,每部剧作人物到最后虽然悲剧,但是却都内心向阳。如浮士德的临终之言,希望之言,恰如潘多拉盒子的最后守护——希望永恒。
所以生活真的就是一面镜子,对着它笑吧,她也会对着你开怀的大笑:哈哈哈哈……
第二篇:教育名著导读作业
在书中遇见未知的自己
一直很喜欢看书、读书,而且喜欢自己买书看。偶尔会借别人的书看,总觉得看借的书看得不尽兴,没法在书上边看边写边画,还要随时记得还书的日期,就会加快看的速度,以致看得没那么认真仔细。有人说,书非借不能读也,而我是书非买不能读也。
学校里每周末都会有小书摊,每周我都会去淘几本书,有时看到好多喜欢的书都想买,但资金有限,只能一步三回头地离开。大学四年买了不少的书,有的看过了也受益了。比如《窗边的小豆豆》、《遇见未知的自己》、《拆掉思维的墙》、《追风筝的人》、《群山回唱》、《偷影子的人》、《孤儿列车》、《萤火虫小巷》、《岛》、《白说》、《看见》、《向着光亮那方》、《小王子》、《明朝那些事儿》、《平凡的世界》、《我们仨》、《伊斯坦布尔的假期》、《我的前半生》、《福尔摩斯探案集》······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窗边的小豆豆》、《遇见未知的自己》。
《窗边的小豆豆》是大二的时候听同学说起的,她有一本,我借来看了,但仍觉得不满足,周末的时候去小书摊也买了一本。书中的小豆豆因为淘气、“怪”被学校劝退,来到了巴学园,遇到了小林校长,从此,她的人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仿佛看到很多熟悉的影子,这影子中,有我自己,有我的同学,我的老师。好像很多人都曾是小豆豆,有的老师好像小林校长,也有的老师特别像小豆豆以前学校的老师。我想起我自己,上幼儿园的时候比较笨、不开窍,每天只想着玩,老师找我妈妈谈过好几次,意思就是我太笨了,教什么都学不会。回家之后妈妈就教我,可我就是记不住,最后妈妈大概也觉得我笨不再教我了。后来上小学之后,不知怎的,突然开窍了,老师讲的东西都能记住了,考试成绩还挺不错。好羡慕小豆豆这么幸运可以遇见小林校长,听她讲四个小时的话而不厌烦,有耐心地对她,鼓励她,把她当成朋友对待。好羡慕小豆豆有一个宽厚仁慈的妈妈,直到她二十岁之后才告诉她被学校退学的事情。想起曾经的同学,有很多很调皮、特别的,但同时又很有某种才能或天赋的同学,在当时的教育环境里,被认为不听话、怪、差学生,还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以致有的很早就辍学或被退学回家。如果,我们有像小林校长那样的老师,有像巴学园那样的学校,也许,就会减少很多离开学校的学生。巴学园就像一个教育的乌托邦,也许,即使存在也会很少很少吧。
当我读完《窗边的小豆豆》时,内心有个声音在呐喊:以后一定要做像小林校长那样的老师,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对学生有信心、有耐心,耐心守护他们,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当我读《遇见未知的自己》的时候,一直以为读该类书便是需要人生指导的人。终究,事实并非如此。生活在喧嚣匆忙世界中的我们,需要这样一股心灵归于静谧的清流。总在想,我是否也能有机会遇见住在我心中的那位智慧老者,穿越迷茫,遇见未知的自己。该故事的主角若菱,名校毕业,拥有令人羡慕的高新白领工作,但心中却不时自问:为什么我不快乐?为什么我如此不幸?我该如何当自己生命的主人?在一个下雨的寒冷冬夜,若菱巧遇一位智慧老者,在与智慧老者的数次交谈过程中,她渐渐填补不快乐,重新面对自己,寻找回最真实勇敢的自己。
我想,书中的那位智慧老者应该是我们心中另一个自己,我们永远都难以知道自己真正该怎么活,真正渴望的是什么,所以一次次我们错过了隐身于思想深处的另一个自己。人生其实很简单,最终追求的莫过于“真我、喜悦、和平”罢了。最喜欢书中的这句话: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外面没有别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我们内心透射出来的结果。
我觉得读书的过程就是遇见别人的思想,进而碰撞出自己的思想,最后遇见未知的、全新的自己的过程。我喜欢读书,读书让我觉得很快乐,我可以从书中看到外面的风景,看见别人的喜怒哀乐,看见世界的美丽,也可以看见平常匆忙生活忽略的自己的内心。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一番我们不了解的世界。读书,就是遇见未知自己的过程。
第三篇:教育名著导读作业
1.佐藤学 《静悄悄的革命-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读后感 《静悄悄的革命》,这是一本入门的以课堂为讲述对象的教育理论书籍,分析了课堂中发生的种种现象,用作者佐藤学的话:“我想揭示教室里发生的小事的大意义,所采用的素材是在哪个教室里都能看得见的日常小事。通过解读这些小事里所包含的深刻内涵,来重新审视每天的教学活动,并以此为切入点,向改革教室迈出新的一步。”
日本的文化传统和我们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这本书和我们中国的教育现状也很契合。当今社会大环境的急剧变化正在引发着日本的教育的“静悄悄的革命:。佐藤教授指出:“静悄悄的革命是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果实。”读了这些话。我理解了这本书命名的原因。认真读完《静悄悄的革命》,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一次洗涤,自己教育实践中的一些疑惑,也找到了答案。特别是以下两点,更是赞同佐藤学的观点。
一、创造一种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
所谓学习,是作为教育内容的对象世界(物)的接触与对话,是与在此过程中发展的其他学生的或教师的认识的接触和对话,是与新自我的接触和对话。学习是通过创造世界、人际交往和完善自我这三种对话性实践而完成的。作者把通过这三种对话性实践而完成的学习的特性称为“学习的三位一体论”。
活动的、合作的学习我们并不陌生。这个反思的学习又该如何体现呢?在新课标中建议我们应着重培养学生回顾自己思考过程的习惯,能在回顾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够分析自己思维过程中的得和失,并总结经验。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多问一些:想一想,你是怎么得到这个问题的答案的?你为什么没有能够得到问题的答案?你获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回想起自己的教学,更多地是追求那种热闹的,积极发言的课堂气氛对于课堂上一时的沉默,总是担心因此会浪费时间,而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总觉得这样的课一定是在设计上存在着不少问题,学生参与面寥寥无几便是自己教学工作的最大失败。于是,便总是追求课堂上积极发言,积极响应的热闹气氛,全然忽视了相互间地用心倾听。在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发现大多老师也是如此,好像课堂气氛是否热闹便是一节课成败的标志。于是,往往一个问题的设计造成课堂上的暂时沉默,教师就会很急躁地给予适当的提示,或直接给出答案,随后在一连串的“知道了
吗?”“明白了吗?”的询问声,在学生频频地附和声中,满意地继续去上自己的课。如今“主体性”神话的提出,让我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教学,仔细回味佐藤学教授的话。是的,从表面上看,课堂显得异常活跃,气氛相当热闹,学生是在积极地配合,实际上是教学中的一种假象。教师在无意识中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剥夺了学生创新的机会。
二、学会倾听
“倾听”是佐藤学反复强调的重点。教师不仅要倾听学生的声音,而且要倾听学生未能表达的内在的声音,“教师边与每个学生谈话,边倾耳静听每个学生尚未说出的话语”。佐藤学的教学理论决定了他对“倾听”的理解,因为他所看重的是对话,师生之间的对话,生生之间的对话,他认为只有在一个相互协作、充满活力的对话式教室中才存在真正的教学,才有所谓的学习的快乐和教育的幸福。在他眼里,教学方法包含四个要素:教师、教材、学生(及其同伴)、学习环境,这四个要素的相互变化构成了教室里的生活世界。而“主体性”神话却只关注了学生这一个变量,割裂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导致了“单向度”的教学。“学生自立、自律的学习必
须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在与教材、教室中的学生以及学习环境的关系中来加以认识。学习只在与教师、教材、学生、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才能够得以生成、发展,” 儿童的主体性要在这些关系相互作用中才能产生。
因此,我想教育改革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它提倡一种新的学习观,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这场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
2.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的心灵》读后感
伤心最大的益处,”梅林回答说„„“是从中学到一些东西。
这是绝对灵验的。你可能衰老到全身在颤抖,你可能彻夜不眠,静听你紊乱失调的脉络„„
你可能看到你周围的世界被邪恶的疯子蹂躏得面目全非,只有一样东西可以对付它——学。
学习为何人世如此沧桑,学习什么令它变迁。
只有学习能令你的思维永不枯竭,永不孤立,永不受折磨,永不恐惧或怀疑,也永不会起后悔的念头。学习这东西最适合你。”
——怀特(white,T.H.),《永恒的国王》
在这个学期选择了读这本书《教学勇气——漫步教师的心灵》,常引起心灵的共鸣。在书中我看到:“ 尽管表现形式不一,但是优秀教师都有这样一个特点:他们完全沉浸在课堂上,和学生作深层次的交流。他们能编织一个复杂的网,这张网联结着学生、课程以及他们自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会为他们自己编织出一个世界。这张网以及它所包含的种种联系超越了技巧和方法,存在于教师的内心中。”
在书中作者讲述了自己与导师的故事,让我也想起了在初中学习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王老师,正是他的言行在引导我成为一个老师。当时我最爱上的一门课是英语,王老师无论人生经验还是知识的广博,都令我深深拜服!他在课堂上深入浅出,风趣幽默,伴随着喜乐声!所有学生的眼光在与他交流,所有学生的心灵在与他随行。他的课堂就是我所梦想的课堂。
对于不同教师,不存在可以普遍适用的优质方法,对你而言,最好的方法,是由你的本性生成出来的那一种。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形成自己,然后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稳定的动态结构,加入到教学共同体中,按照自身发展的需要,接纳一些意见,谢绝另一些意见。什么都听,就什么都不是——学生对教师是有很强适应力的,那种过分谦虚,忽东忽西,总在变动中的教师,反而会让学生无所适从,学无所得。
教育在改革,在这样的空间里,我们寻找自己的心灵。那曾经热爱教育的心情,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在琐碎的工作中,在传统的认可与奖赏中逐渐迷失。读了《教学勇气》我在作者的引导下逐渐回顾自己的教学生涯,拨开迷雾,认清自己的内心,即使是在寒风中摇曳的一点烛光,也坚信自己的光芒,自己的温暖那是给予一拨又一拨学生的关爱与呵护。我相信自己有勇气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发现、并忠诚地栖身于此。
3.大学四年读书生活的回顾与反思
首先,很惭愧的是我在读书上走了太多的弯路,少年时期看得最多的书是武侠和爱情小说(虽然父亲不喜欢我看这些,却没教我要看什么书,所以都是偷偷地看),现在想想,真是疯了。我不知道有没有人是看这种书而成才的?但从我和一位同村的小时候高材生的发小的经历来看,看太多或者只看武侠爱情小说对自己的知识结构 是非常有害的,那很容易让人沉醉在一个虚构的世界当中,而我的那发小后来也只能高中勉强毕业,我也因为贫瘠的知识结构不能读自己理想的大学,当我意识到这些后,我才开始恶补我的阅读,至今才找到一点点读书的感觉。读书是极其重要的。尤其对于当今的大学生而言,我们在读书中体会到深深的快乐。读书所获,也许是看不见摸不到的,但那种内在的影响却是无价的。当一颗心走进书中的时候,这颗心便会很安静,心安静了,才会去思,去想。我喜欢读书,因为读书使我进步,使我学会思考。读多了,读久了,慢慢地我学会了从书本中寻找智慧。高尔基曾经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好书,像长者,谆谆教诲;似导师,循循善诱;如朋友,心心相印。”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确,读书多了,眼界和思想自然也会开拓很多。大学四年,我读了《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做最好的老师》《细节决定成败》等这些能开启我心灵的书籍,每每细细品味,字字咀嚼,书籍总能让我展开无尽的想象,引领我索求真知,我徜徉在博大精深、宽广深远的书的海洋里,感悟着这既让我熟悉又让我陌生的 美丽新世界,“书路慢慢,岂止容易,!”无数次,我暗暗地在心底这样告诫着自己,也许现在的我还未尽善尽美,但我也无怨无悔,因为当我悄然回眸自己的读书生涯,又是那样的精彩无限,释怀情意。
读书,充实了我的生活;读书,磨练了我的性格;读书,陶冶了我的情操;读书,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读书,改变了我的生活态度。
第四篇:西方文化名著导读作业一
西方文化名著导读作业一
选择题(50分)
1、《苏格拉底的申辩》是谁的著作(10.0分)A
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孟德斯鸠D.拉托维尔
2、圣公会是哪个国家的国教(10.0分)B
A.法国B.英国C.俄国D.美国
3、《独立宣言》是哪个国家在1776年制定通过的(10.0分)C
A.法国B.英国C.美国D.刚果
4、《近代科学的起源》的作者是(10.0分)D
A.海特还B.达尔文C.培根D.巴特菲尔德
5、下列哪个不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10.0分)D
A.立德B.立功
判断题(50分)
C.立言D.仁义
1、影响巨大的《正义论》作者是罗尔斯。(10.0分)
否
2、《忏悔录》所谈思想的核心是关于善与恶的问题。(10.0分)
是
3、霍布斯认为自然状态是“不便”。(10.0分)
否
4、西方主流的意识形态是以自由主义为基础的。(10.0分)
是
5、“如果克里奥巴特拉的鼻子短上一寸,整个大地的面貌都将会不同”是帕斯卡提出的。(10.0分)
是
第五篇:名著导读
课题: 名著导读
学习目标:
了解《繁星·春水》、《伊索寓言》的主要内容
学习重难点:
了解《繁星·春水》、《伊索寓言》的内涵和寓意
学习指导: 重点知识识记
一.《繁星·春水》
《繁星·春水》主旨是母爱,童真,自然。作者是冰心,原名谢婉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
《繁星·春水》的作者是冰心,她宣扬爱的哲学。《繁星·春水》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影响下写的 《繁星·春水》大致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如“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能躲到你的怀里。诗中的母爱往往有双重内涵:一是母爱对诗人的浸润,二是诗人对母爱的深情颂赞。
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作者认为:人类来自自然,归于自然,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一致的。如“我们都是自然的婴孩,卧在宇宙的摇篮里。”
三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称为“哲理诗”。如: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作品的艺术成就表现在:
一是兼采中国古典诗词和泰戈尔哲理小诗之长,善于捕捉刹那间的灵感,以三言两语抒写内心的感受和思考,形式短小而意味深长。
二是语言清新淡雅而又晶莹明丽,明白晓畅而又情韵悠长。
二.《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产生于古希腊,作者是伊索 《狼和小羊》《猫和鸡》揭露当时统治者的残暴和蛮横 《赫刺克勒斯和财神》表现穷人对为富不仁者的不满 《农夫和蛇》告诫人们对恶人千万不能心慈手软 《狐狸和山羊》做好事也要看对象,以免上当受骗
《乌龟和老鹰》说明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性,不可违背规律 《蚯蚓和狐狸》《鼹鼠》嘲笑吹牛皮说大话的 《蚂蚁和蝉》讽刺好逸恶劳 《骆驼和宙斯》批评贪得无厌的 具体文段主要内容,寓意 《乌龟和老鹰》
主要内容:乌龟要学飞翔,结果摔死了。
寓意: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不可违背规律。
《马和驴》
主要内容:马不帮驴分担负担,结果自己要驮全部的货物和驴皮。寓意:帮人就是帮自己,不帮别人,自己吃苦头。《狐狸和狗》
主要内容:狐狸假意爱抚羊羔,却遇到狗的警告。寓意:揭露虚情假意总会被人揭穿。《蚂蚁和蝉》
主要内容:冬天,蝉向蚂蚁乞讨,遭到蚂蚁拒绝与嘲笑。寓意:讽刺好逸恶劳,人应该勤奋,居安思危 《两只口袋》
主要内容:普罗米修斯造人,一只口袋装别人的恶行,挂在前面;一只口袋装自己,恶行挂在后面。
寓意:讽刺人们只看别人的恶行,对自己的却瞧不见 《驴和狼》
主要内容:驴装瘸,踹掉了狼的牙齿 寓意:做自己该做的事,多管闲事吃苦头 《衔肉的狗》
主要内容:衔肉的狗想得到影子里更大的肉,结果自己的肉也被冲走了, 寓意:贪婪反而让人失去更多 艺术特点
《伊索寓言》大部分是动物寓言,少部分以神或人为主人公。它往往简洁客观的叙述一个故事,最后以一句话画龙点睛地揭示蕴含的道理。它们篇幅短小而寓意深刻,语言不多却值得回味。多用 拟人化手法,表现了动物各自的习性。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