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活水公园的调研报告
关 于 活 水 公 园 的 调 研 报 告
城市规划081班
刘越
200831203030
水流不息
——活水公园调研报告
城市发展过程中,随着人口不断增加,生活污水处理越来越难堪重负,如何科学有效地处理污水,成为城市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将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成都,在此方面就做出了表率——“活水公园”净水模式。
一、概况
活水公园位于成都市内的府河边,是世界上第一座城市的综合性环境教育公园。投资达3000万元人民币,占地24000多平方米。
活水园的规划设计,是由成都市政府组织国内外有关专家、地方有关部门施行的一次国际间的通力协作,参与者有府南河管理部门、园林部门、建设部门、规划部门、防灾部门的雕塑家、湿地生态学家,还有美国环境艺术家。
二、净水原理
活水公园的设计,意在探讨一种新的处理净化污水的模式——利用湿地进行净化。
湿地这一概念,在狭义上一般被认为是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广义上则被定义为“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
湿地像天然的过滤器,它有助于减缓水流的速度,当含有毒物和杂质的流水经过湿地时,流速减慢有利于毒物和杂质的沉淀和排除。另外,湿地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水生植物包括挺水性、浮水性和沉水性的植物,具有很强的清除毒物的能力,是毒物的克星。据测定,在湿地植物组织内富集的重金属浓度,比周围水中的浓度高出10万倍以上。正因为如此,人们常常利用湿地植物的这一生态功能来净化污染物中的病毒,有效清除污水中的“毒素”,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活水公园就是利用这个原理,集水环境、水净化、水教育于一体,包括人工湿地生物净水系统、模拟自然森林群落、环境教育中心等设施,向人们演示了被污染的水由“浊”变“清”、由“死”变“活”的过程。
三、规划设计
公园形状是一“鱼”形,象征活力和健康,也成了该设计的亮点之一。游人往往从鱼头而入,走向鱼尾。
(一)、沉淀池
从“鱼头”部分进入公园,首先看到的是一片高地,上面建有太阳神鸟广场,广场周边是茶室,可供人们休憩,中间是一个圆形的水池,这就是净水的第一步——厌氧沉淀池。混浊的府南河水被泵入喷泉池,泵入池中的污水一部分经物理沉淀作用,使比水重的悬浮物沉于池底,从排泥管排出。比水轻的悬浮物浮于水面,由人工清理。另一部分经池中的厌氧微生物分解成甲烷、二氧化碳等难溶气体排入大气,或成较低分子有机物随水流出,进入下一道净化程序。
(二)曝气充氧
经过广场后,向下走过去,是一连串的水流雕塑,经过初步沉淀的水,流入一串形似花瓣的莲花石溪。它巧妙地引入水力学原理,利用落差产生的冲力,使水在一个个石花瓣中活泼欢跳。这一方面极富动感和观赏价值,同时使水在回旋、震荡中充分地曝气充氧,增强水中的含氧量。
(三)微生物降解
继续向下走,水通过水流雕塑后,进入微生物池,也叫兼氧池。它的深度为1.6米、容积为48立方米。污水在池中被微生物部分净化后,从微生物池泵入植物池。
(四)植物吸收
植物池是一个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它是活水公园水处理工程的核心部分,由6个植物塘、12个植物床组成,其中养殖的植物达数十种,包括:漂浮植物:浮萍、紫萍、凤眼莲;挺水植物:芦苇、水烛、茭白、伞草、菖蒲、马蹄莲、灯心草;浮叶植物:莲、睡莲;沉水植物:金鱼藻、黑藻等。水流入人造湿地区,这里的芦苇不
是长在土里,而是长在石头上。水从石头之间流过,污
染物就被吸附住了。岩石有吸附的作用,而且石头上也生长着微生物。它们将污染物分解成为对植物有用的营养。这里的植物依靠水中的污染物生长,植物枯萎时被清除掉,污染物也就清除掉了。由此,水变得清亮了。
(五)净水流出
在活水公园中得到彻底净化的水从这里流向府南河。在活水公园与府南河连接的堤岸边,人们可以直接接触被净化的河水。
活水公园自1998年建成以来,已经陪伴成都人民度过了12个春秋。据了解,目前活水公园的日处理污水能力为300吨,是整个成都市的“绿肺”之一。通过这次的参观,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关于生态的知识。而活水公园,不仅是一处供人们休憩娱乐的“公园”,更是一部有关生态平衡的教科书,相信这样的和谐的生态共处模式,将会成为未来发展的中流砥柱。
第二篇:活水公园调研报告参考
活水公园
活水公园位于成都市内的府河边,是世界上第一座城市的综合性环境教育公园。投资达3000万元人民币.活水公园自始至终所受到国内外的关注是超乎寻常的。
活水公园是世界上第一座城市的综合性环境教育公园位于中国四川成都,占地24000多平方米。取自府河水,依次流经厌氧池、流水雕塑、兼氧池、植物塘、植物床、养鱼塘等水净化系统,向人们演示了水与自然界由“浊”变“清”、由“死”变“活”的生命过程。
活水园的规划设计和府南河的环境治理修复工程,是由成都市政府组织国内外有关专家、地方有关部门施行的一次国际间的通力协作,参与者有府南河管理部门、园林部门、建设部门、规划部门、防灾部门的雕塑家、湿地生态学家,还有美国环境艺术家、擅长于水处理项目的Besty Damon;景观设计是由Magie Rulldick,她特别擅长于生态景观规划设计项目。这种非凡的合作模式十分必要和有利。环境问题已跨越了国界,超越了专业界线。其中景观师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并在将来会发挥更大潜能。
公园特点
公园形状是一“鱼”形,象征活力和健康,也成了该设计的亮点之一。游人往往从鱼嘴而入,走向鱼尾。而沿着河岸又恰好在公园散步,游赏全景。进园先爬上山坡,再到圆形广场,包括水池、茶室。中国四大佛教胜地之一——峨眉山原产的珍稀本土植物引种在山坡上,有再现神圣山岭之意。
无论是民间旅游团还是官方考察团, 或者是外地新闻记者莅临成都, 必参观府南河, 必到活水公园去感受独特的景观创意。成都府河南岸有座新奇别致的活水公园,据说是目前世界上第一座以水为主题的城市生态环境公园。
这一段河堤,像梯田一层层铺展到府水之滨,一缕缕碧草从“田”里的石缝间顽强地探出头来,织成一幅幅流青溢翠的“井”字地毯。这面山坡上郁郁葱葱有绿树有红花更有一片密麻麻比人还高的冷蕨苗,还有那咿咿呀呀悠然转动的水车,仿佛一下子把人带到那原始古朴的年代„„取自府河水,依次流经厌氧池、流水雕塑、兼氧池、植物塘、植物床、养鱼塘等水净化系统,或涓涓细流,或激情跌宕,变幻出多姿多彩,并发生质的变化,向人们演示了水与自然界由“浊”变“清”、由“死”变“活”的生命过程。
特色
园内的中心花园雕塑喷泉、自然生态河堤、“黄龙五彩池”等自然风景和几十种水生植物、观赏鱼类巧妙融合在一起,集教育、观赏、游戏为一体,使人们在走近自然、融入自然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大自然的美妙与神奇。
活水公园不光是对于水资源的处理尤为独到,在植物配置上也是相当的适时适地。活水公园再现了四川成都峨眉山风景区自然地森林景观。将山地的林带景观搬移到城市之中,并对与周边的环境起到了一定的生态保护,生态系统的微观调节的作用,可以说是中看又中用。
组成水从池中经保留下来的阶步流下山,进入一组岩石瀑布,先是简单的造型,然后渐渐作鸟状。水流在浓荫树冠山脚下潺潺而过,成为迷人的中心散步道,并在路端进入半圆的清水池中。路旁设巨大的砾石,人们可坐下聆听奔腾的水流声。公园里的本地植物营造了一个很好的生境,引来了城市里罕见的鸟和虫。公园的每个角落都是孩子们觅宝探险的好去处。经常可见他们或跪或趴在溪塘边,饶有兴趣地观察水里的昆虫和鱼类。这种在全世界范围内着意提倡的儿童好奇心,在中国的其他公园并不多见,活水园则成功地满足了孩子们寻找第一手自然的需求。鱼池东面是通向河岸的草坡。由于设计师的巧妙构思,人们自然而然产生强烈的走到河边的愿望。景观设计师与市政工程师商议,拆除了原有的防洪墙,建了台阶式亲水平台,也具有防洪隔离功能。
园路从第二个池塘起将游人引入藤蔓依垂的林荫道,突然豁然开朗,来到一个阳光灿烂的生物水净化中心景点——湿地景观。约有十来个不同深度的池塘,配置了能清洁水体的水生植物。环绕最大的鱼塘人们在树荫下休憩,围坐砾石野餐,茶室区品茗闲谈。
净化处理
水净化系统由一系列溪流、池塘组成,贯穿全园。有中英文对照解说,告诉人们如何通过植物和水流过岩石的自然作用而使水净化的过程。
人工湿地塘床生态系统为活水园水处理工程的核心。由6个植物塘、12个植物床组成。污水在这里经沉淀、吸附、氧化还原、微生物分解等作用,达到无害化,成为促进植物生长的养分和水源。此外,对系统中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水质的时空变化设有几十个监测采样管,便于采样分析,为保护湿地生态及物种多样性的研究提供了实验场地。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和研究价值。人工湿地的塘床酷似一片片鱼鳞,呼应了公园的总体设计。其中种植的漂浮植物有浮萍、紫萍、凤眼莲等;挺水植物:芦苇、水烛、茭白、伞草等;浮叶植物:荷花、睡莲;沉水植物:金鱼藻、黑藻等几十种,与自然生长的多类鱼、昆虫和两栖动物等构成了良好的湿地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栖息地。既有分解水中污染物和净化水体的作用,又有很好的知识性和观赏性。
据了解,目前活水公园的日处理污水能力为300吨,是整个成都市的“绿肺”之一。活水公园曾荣获过多项国际上的环保大奖。
建造目的活水园的设计师强调这里的景色仿佛就是长在那里,有“属于它自己的生命”。活水园为900万市民提供了一个集环境教育和休闲为一体,生态环境优化的城市公园。公园对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功能无所不在,寓教于乐,融化在游人赏景、休闲、寻找自然的行为中。
活水公园的市政水净化工程是很好的环境教育范本。在市中心营景结合水处理,在世界上也是少见的。生态水净化的过程刺激好奇的人们去探究科学和自然环境的奥秘。雕塑、溪泉和其它设计元素激起审美的情趣。林荫道、茂密的树,清澈的水、碧绿的草坪,令市民尽情呼吸新鲜甜美的空气,享受大自然的惠泽。活水园最重要的使命在于透过每一个设计要素,增强市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设计师并不是再建自然,而是将公共环境艺术揉合于保护自然之中.参观场馆:成都活水公园案例
城市发展过程中,随着人口不断增加,生活污水处理越来越难堪重负,如何科学有效地处理污水,成为城市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城市最佳实践区中的成都活水公园,就是我国科学解决生活污水的经典案例。
生活污水主要存在哪些污染,这些污染会导致什么后果?有哪些办法可以解决这些污染?今天,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成都活水公园案例馆,深入研究自然湿地的功能,人工湿地——活水公园的功能,活水公园净水的机理。
湿地植物——为污水“排毒”
坐落于成都市区内的活水公园,是中国第一座以水为主题的城市生态景观公园,它集水环境、水净化、水教育于一体,包括人工湿地生物净水系统、模拟自然森林群落、环境教育中心等设施,向人们演示了被污染的水由“浊”变“清”、由“死”变“活”的过程。活水公园将现代意识、东方智慧和中国园林技术巧妙融合,蕴含了丰富的文化、艺术和生态意义。在植物配置、景观处理和造园材料选择上,妙趣天成,是城市湿地景观设计中一个完整而又生动的例子。
湿地这一概念,在狭义上一般被认为是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广义上则被定义为“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国际湿地公约》对湿地的定义是广义定义。
按照广义定义,湿地覆盖地球表面仅有6%,却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因此享有“地球之肾”的美誉。
沼泽湿地像天然的过滤器,它有助于减缓水流的速度,当含有毒物和杂质(农药、生活污水和工业排放物)的流水经过湿地时,流速减慢有利于毒物和杂质的沉淀和排除。一些湿地植物能有效地吸收水中的有毒物质,净化水质。
沼泽湿地能够分解、净化环境物,起到“排毒”、“解毒”的功能,因此被人们喻为“地球之肾”。假如没有了湿地,好比一个人被割去了肾脏。如氮、磷、钾及其他一些有机物质,通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被生物体贮存起来,或者通过生物的转移(如收割植物、捕鱼等)等途径,永久地脱离湿地,参与更大范围的循环。
沼泽湿地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水生植物包括挺水性、浮水性和沉水性的植物,具有很强的清除毒物的能力,是毒物的克星。据测定,在湿地植物组织内富集的重金属浓度,比周围水中的浓度高出10万倍以上。正因为如此,人们常常利用湿地植物的这一生态功能来净化污染物中的病毒,有效清除污水中的“毒素”,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活水公园”——水的“养颜”之旅
城市污水的处理可以有很多种办法,成都市“活水公园”是一个集净水与美化于一体的典范之作,我们来细细分解一下它的工作原理。
【第一步:厌氧沉淀】混浊的府南河水被泵入喷泉池,进行活水净化的第一道工序。泵入池中的污水一部分经物理沉淀作用,使比水重的悬浮物沉于池底,从排泥管排出。比水轻的悬浮物浮于水面,由人工清理。另一部分经池中的厌氧微生物分解成甲烷、二氧化碳等难溶气体排入大气,或成较低分子有机物随水流出,进入下一道净化程序。
【第二步:曝气充氧】经过初步沉淀的水,流入一串形似花瓣的莲花石溪,称为水流雕塑。它巧妙地引入水力学原理,利用落差产生的冲力,使水在一个个石花瓣中活泼欢跳。这一方面极富动感和观赏价值,同时使水在回旋、震荡中充分地曝气充氧,增强水中的含氧量。
【第三步:微生物降解】水通过水流雕塑后,进入微生物池,也叫兼氧池。它的深度为1.6米、容积为48立方米。污水在池中被微生物部分净化后,从微生物池泵入植物池。
【第四步:植物吸收】植物池是一个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它是活水公园水处理工程的核心部分,由6个植物塘、12个植物床组成,其中养殖的植物达数十种,包括:漂浮植物(浮萍、紫萍、凤眼莲)、挺水植物(芦苇、水烛、茭白、伞草、菖蒲、马蹄莲、灯心草)、浮叶植物(莲、睡莲)、沉水植物(金鱼藻、黑藻)等,还有多种鱼类、昆虫和两栖动物。水流入人造湿地区,这里的芦苇不是长在土里,而是长在石头上。水从石头之间流过,污染物就被吸附住了。岩石有吸附的作用,而且石头上也生长着微生物。它们将污染物分解成为对植物有用的营养。这里的植物依靠水中的污染物生长,植物枯萎时被清除掉,污染物也就清除掉了。由此,水变得清亮了,水中的鱼游得很欢畅。
【第五步:净水流出】在活水公园中得到彻底净化的水从这里流向府南河。在活水公园与府南河连接的堤岸边,人们可以直接接触被净化的河水。
净水植物:浮水植物中有浮萍、凤眼莲等,其他挺水植物有水生美人蕉、风车草、水芹、菖蒲、水葱、芦苇、伞草等。它们能有效地净化富营养化水体,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水生植物的三个主要作用是
1、水生植物能控制底泥营养盐释放;
2、水生植物吸收水体中过剩的营养物质;
3、水生植物与浮游藻类具有相互克制的性质。水生植物主要通过资源竞争和相互作用等影响浮游藻类的生长。以水生植物为主体的公园湿地充分发挥作用,注意保护和利用现有的植被条件,建立一个由乔灌林、草滤带、挺水植物带、沉水植物带和浮水植物带构成的植物群落景观,形成与水体——湿地——滨河景观——陆地景观——人工环境的模式相适应的完整植物景观生态系统,但水生生物作为水生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其数量在一定时期是一定的。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系统处于动态的平衡中。一旦水生植物到了枯萎、死亡期时,会产生许多植物残体,利于水生生物的生长,平时应及时清理植物残体,捕捉过量的水生生物利于整个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在参观的过程中经由解说员讲解和实地观察,体会到水资源循环的鲜活实例,深刻感受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微妙平衡和相处的和谐,是优秀的湿地水处理示范基地和良好的公园景观。
第三篇:成都活水公园和浣花溪公园实习报告
在2015年7月4日,我们进行了园林工程的综合实习,对成都活水公园和成都浣花溪公园进行了参观学习。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我们所学的园林工程的知识,对2个公园我们各自有各自的评价。2个公园都有其各自的优点和缺点,但是我的综合实习报告就说说在我眼中2个公园的优点吧。
成都活水公园
活水公园位于成都市内的府河边,是世界上第一座城市的综合性环境教育公园。从1997年春天活水公园破土动工,到目前工程初步完成,投资达3000万元人民币。活水公园是世界上第一座城市综合性环境教育公园,位于中国四川成都市中心府南河畔,占地24000多平方米是一个具国际知名度的环境治理的成功案例。园中庞大的水处理工程,大大改善了府南河的水质,也因此让市民亲眼目睹水由污变清的自然进程并为之骄傲。每天有200立方水从河中抽出除去细菌、重金属后再回到河中。其取自府河水,依次流经厌氧池、流水雕塑、兼氧池、植物塘、植物床、养鱼塘等水净化系统,向人们演示了水与自然界由“浊”变“清”、由“死”变“活”的生命过程。活水公园整体设计为鱼的形状,寓意着鱼水难分的人与水,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1.造景艺术与污水处理系统
成都活水公园让市民了解污水的处理过程,给予人们污水处理的歧视,具有浓重的学习氛围和亲水性,使得市民在游览过程中有一个有意义的享受过程。并且其将污水处理系统与造景完美的融合,使之符合园林工程的含义:以工程为基础,使园林艺术与市政工程融为一体,园林景观与工程设施相协调,并充分利用园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活水公园的景观营造、植物配置,以及建筑小品都体现了浓郁四川的文化,让本地人有亲切感,让外地游客也能感受到当地的文化特色。公园的设计不仅强度植物造景,同时营造了多样丰富的水体景观、建筑小品,以及景观空间相互渗透交融,曲折自然,形成了移步换景、景观多样的园林环境。
1.1.景观水车及其作用
水车可以说是公园的标志,其造型吸收川西水车的元素,展现了蜀与水的渊源、西蜀的文化特色,有很强的视觉效果。在功能上,水车是活水净化的第一步,它将府南河的水泵开始“死”水变“活”水的旅程。
1.1.2.厌氧沉淀池及其作用
厌氧沉淀池即为鱼眼,池中有一组石雕,直径3.8m,厚度0.5m,材料为绿花岗石,造型是一滴水的景象。石雕的花纹为流线的玫瑰花型,水由其上越过荷叶形漩涡,石之静,水之动,给人以活跃、层次、清晰、灵动之感。
1.1.3.水流雕塑、兼氧池及其作用
水流雕塑,即水流形式的雕塑由一串形似花瓣的石雕组成。利用落差产生的冲力使水在水流雕塑中穿越、迂回、旋转、对流,极具艺术性,并充分发挥其作
3用——使水在回旋震荡中曝气充氧。兼氧池的容积约为48m,是人工湿地的前端配水装置,池中的兼养微生物和植物等对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有一定的讲解作用,同时兼氧池进一步曝气充氧。
1.1.4.植物塘床系统及其作用
鱼的腹部为植物塘床系统,是人工湿地的核心系统,造型仿造四川黄龙五彩华盖池群,层层叠叠,俯视如鱼鳞一般,呼应了公园的总体设计。人工湿地塘床生态系统为活水园水处理工程的核心。由6个植物塘、12个植物床组成。污水在这里经沉淀、吸附、氧化还原、微生物分解等作用,达到无害化,成为促进植物生长的养分和水源。其中种植的漂浮植物有浮萍、紫萍、凤眼莲等;挺水植物:芦苇、水烛、茭白、伞草等;浮叶植物:睡莲;沉水植物:金鱼藻、黑藻等几十种,与自然生长的多类鱼、昆虫和两栖动物等构成了良好的湿地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栖息地。既有分解水中污染物和净化水体的作用,又有很好的知识性和观赏性。
1.1.5.鱼塘花船、溪流花镜及其作用
鱼塘花船和溪流花镜即为鱼尾。水经过植物池塘的净化,在鱼塘花船处已经完成了由“死”到“活”的蜕变。塘中放养观赏鱼如锦鲤、金鱼及常见的鱼类。池中置以花船点缀,吸引游客驻足观看。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通过上述的净化处理,水质已经最少达到3级标准,可用于养护和造景。塘边用卵石护岸,营造了一个亲水空间,可经常见孩子或跪或趴在溪塘边,饶有兴趣地观察水里的鱼类。成功地满足了孩子们寻找第一手自然的需求。使人们在走近自然、融入自然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大自然的美妙与神奇。
2.水景的营造
活水公园不光是对于水资源的处理尤为独到,在植物配置上也是相当的适时适地。活水公园再现了四川乐山峨眉山风景区自然地森林景观。将山地的林带景观搬移到城市之中,并对与周边的环境起到了一定的生态保护,生态系统的微观调节的作用,可以说是中看又中用。2.1.水景形态。
水景形态通常根据水面的形状分为:自然式、几何式和混合式。自然式是指水体的轮廓以自然曲线分布,呈不规则形状分布。水体沿岸追求随意,模仿自然形态、水体曲折优美,变化丰富。活水公园的植物净化池则是仿自然中梯田的造型,同时池里种有各种各样的水生净化植物,如:芦苇、菖薄、凤眼莲、水烛、浮萍等,看上去像水田、像荷塘,常常会使人想到美丽田园美景。2.2水景样式。
水景有动、静之分,动态水有飞流的瀑布、湍急的溪流、涌射的喷泉、潺潺的跌水;静态水有湖水、池塘;动水像充满激情的青年,热情、奔放;静水像智慧的长者,稳重、平静、深邃、胸有成竹。活水公园中的动态水景主要有溪流和跌水。景观中的溪流,它是模拟山水的形态,水顺着山间水沟向下流,一层一层向下,每一层都会形成小水潭,形成大小不一的流水。活水公园中的溪流别具特色,它的造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鸟的造型,形状有大、中、小三种样式,从上面的小鸟到下面的大鸟翅膀一点一点展开,鸟的身体中间设计成两个回水漩涡,水在中间回荡可以增加水的含氧量,湍急的流水溅起水声和水花,形成欢乐的气氛,受到小孩们的喜爱;另一种是荷叶造型,它的原理和上面一样。这种溪流水景设计打破了传统样式,具有很强的雕塑性、科学性和参与性。景观中的跌水是人工打造而成,通常很规整,材质很细腻,形态有次序的变化,水的落差很小。
活水公园的“鱼腹”位置就是由多个鱼塘和竹林组成的池塘静态水景观。通常水景观的设计都不会单一使人,常常会把几种水景形态和水景样式相结合,形成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效果。
活水公园水景的设计实现了从以前的观看性景观转变为参与性景观,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感受到亲近自然带来的乐趣,体现出为大众服务的思想。3.园路和园景 3.1.园路的铺装
活水公园中的步行道路主要是由灰白色的青石板铺设而成的,并且古朴的色彩也给人了一种幽静雅致的感觉,而旁边的下沉的空间则是原色的就地材料石头嵌入形成的,青石板的幽静和石头的原始山林野趣既相互呼应,也有一定的区别和不同。这两种不同的材料加以运用,使景致富有更深的内涵和趣味。同时一些自然游步道是由树木围绕的木板铺装小路组成,体现出浓浓的原始自然风情。
3.2.滨水景观
活水公园在滨水景观的处理上十分的灵活,因地制宜,进行不同类型的河岸处理。采用了积石护岸、不设护栏的亲水草皮护岸、亲水台阶护岸和码头等形式。亲水空间的设计要素包括步行行为(滨水游步道、铺地、栏杆)、游憩行为(座椅、树荫、垂钓)、社交行为(广场、座椅、游步道)、观赏行为(水体、水岸、建筑、栏杆、文化活动、动植物等)。
驳岸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亲水空间环境,可以增加人们对水环境的感受和体验。活树公园的亲水草坪护岸采用沿河小路与景观结点相结合的形式。将沿河条状空间的适当位置处理成开敞的草坡或娱乐广场,使在河边条状地带中的人们不感觉空间的狭窄,而是感觉到与河面融为一体的开阔感。活树公园的护栏护岸位于府南河和活水公园的一条快速通道之间的带状地区,四面较窄,故采用护栏护岸节约用地,景观由前段的亲水性转为观赏性,以河滨的漫步的游览方式为主。但其每隔一小段的变化,依傍河岸的蜿蜒与背后大树为何围合出了一处处的休憩场所,供游人休息、观赏河岸风光。
4.活水公园的生态性
(1)降解污染、净化水质;
(2)增加空气湿度,改善城市热岛效应,调节小气候;
(3)通过模拟自然的生态系统,为鸟类、昆虫、鱼类提供生存空间,提升生物多样性。a.活水公园人工湿地系统—水环境:活水公园人工湿地处理系统采用的是接触厌氧沉淀池加植物塘、床系统处理工艺,成都市活水公园的人工湿地净水工艺分成三个系统,即进水预处理系统;人工湿地植物塘、床处理系统;人工湿地出水应用系统。活水公园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人工湿地系统,城市湿地在城市中起着非常重要的生态作用。城市湿地能在一定程度上消纳城市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水,改善城市水文特征,降低其富营养化趋势,城市湿地能够调节微气候,增加空气湿度,减少城市热岛效应,为动植物提供重要栖息地等。
b.活水公园的植被体系:活水公园在植物配置上也是相当的适时适地。活水公园的植物大部分采用成都当地的植物种类,还有一些是特地从峨眉山移植过来的野生植物群落,尽力展现公园环境的生态性和本土性。活水公园再现了四川成都峨眉山风景区自然地森林景观。将山地的林带景观搬移到城市之中,并对与周边的环境起到了一定的生态保护,生态系统的微观调节的作用。除模拟自然野生植物群落之外,公园边缘结尾处的一些绿地采用人工痕迹明显的乔灌木搭配,地被植物是让人眼底一亮的镜面草、鸢尾等深色反光植物。灌木如木莲、杜仲等,乔木有高有低,灯台树、黑壳楠、锦带花等相互配搭,其中开花植物花色艳丽,并随季节更换部分观花草本植物,让活水公园始终保持高度的吸引力,不时有一定变化的植物景观就成了其中的主要动力。以水生植物为主体的公园湿地充分发挥作用,注意保护和利用现有的植被条件,建立一个由乔灌林、草滤带、挺水植物带、沉水植物带和浮水植物带构成的植物群落景观,形成与水体——湿地——滨河景观——陆地景观——人工环境的模式相适应的完整植物景观生态系统,利于整个系统的可持续发展。c.细节处的生态学原则:细节是一个城市人工河流湿地生态系统能否成功的关键。活水公园一草一木的选取与搭配都是别具匠心,经过充分的考虑,营造了一个独具特色的人工湿地塘床系统。各功能区的组合所演示出的污水净化过程构思巧妙,核心部分是由6个植物塘、12个植物床组成。这个系统仿造了黄龙寺五彩池的景观,种有水生植物和喜水植物,拌生有各种鱼类、青蛙、昆虫和大量微生物及原生物。人工湿地塘床系统好似一个生态过滤池,污水通过这个过滤池后可得到有效净化。但活水公园在河堤的建造上对维持原生态方面还稍显不足。
活水公园的多功能性和寓教于乐的展示启示了我们新的景观设计理念。通过各种不同的表现方式创造更加人性化的生态景观。在小品或铺装的细节处理和借景手法的运用上,为园林增加多样化的视觉元素,通过植物配置的联结达到统 一,所有的各种花样繁多的景观都统一在设计的核心理念中。而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无论是整体还是细部景观,均显得更加贴近自然。而人与水的接触是两者和谐的前提,采用一系列富有艺术魅力的台阶状水流雕塑盆和水口,这些参与性很强的动水景观成功地让游人关注水、接触水、珍爱水,这就是富有创意的“寓教于景,寓教于乐”。
成都浣花溪公园
浣花溪公园是浣花溪历史文化风景区的核心区域,位于成都市西南方的一环路与二环路之间,北接杜甫草堂,东连四川省博物馆,占地32.32公顷,建设总投资1.2亿元,是成都市迄今为止面积最大、投资最多的开放性城市森林公园,被评为成都市唯一的五星级公园。
浣花溪公园以杜甫草堂的历史文化内涵为背景,运用现代园林和建筑设计的前沿理论,以自然雅致的景观和建筑凸现川西文化醇厚的历史底蕴,是一座集将自然景观和城市景观、古典园林和现代建筑艺术有机结合的城市公园。园内山水交融,花草树木绿荫蔽日,由万树山、沧浪湖和白鹭洲三大景点组成,浣花溪和干河两条河流穿园而过,是成都最大的开放式城市森林公园,形象演绎了杜甫的诗意韵味。
1.布局与结构
浣花溪景点可大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北门入口、菁华广场、儿童游乐场、白鹭洲、东篱采菊等景点。第二部分包括沧浪湖、新诗小径和草堂广场,是游客比较集中的一个区域。第三部分包括诗歌大道、万竹广场、万树山、川西文化观演广场、川西茶廊等景点。1.1.第一部分山水布局和景观特色分析
北门入口:北门在青华路上是浣花溪公园的主入口,交通十分便捷,有很多的游客都是经此门进入。北门到菁华广场的道路两边是两个花台,主要种植含香和女贞。道路两侧的花台形成垂直的虚空间,主要是起到分隔道路和引导游客进入公园的作用。
菁华广场:就是菁华广场紧挨儿童游戏场。菁华广场北侧是公园的平面布局图,广场和儿童游戏场之间用花坛隔开,在广场的周边设置有花坛、树池等供人们休息。植物种植比较稀疏,形成的空间比较开敞。菁华广场的植物种类主要有:银杏、香樟、南天竹、铁树、芭蕉、杜鹃、紫花酢浆草等植物。
白鹭洲:白鹭洲由植物、仿木石桥分隔成几个小的开敞空间,之间由垂直的线形空间串联形成一个总体。白鹭洲植物种类繁多,主要有垂柳、芭蕉、碧桃、枇杷、樱桃、红千层、水杉、南天竹、芦竹、肾蕨、白三叶、伞草等,植物景观空间类型丰富。在夏季植物生长茂盛,通透性不好,阻挡了游人视线,一个人在里面游览使人感到不安。在白鹭洲游览的游客只在仿木石桥上停留片刻欣赏湖光山色,植物景观围合成的空间基本没有被游客使用。
东篱采菊:东篱采菊是根据陶渊明的古诗《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名诗句而营造的一个景点。主要植物有杜英、桃树、双荚决明、散尾葵、十大功劳等形成一个半开敞空间,是人们拍照、休息和小孩游玩的场所。在东篱采菊小空间背后是樟树形成的密林,为陶渊明雕塑做背景。
1.2.第二部分山水布局和景观特色分析
沧浪湖:沧浪湖位于公园的中心地带,由浅滩、溪流、小岛和位于岛上的建筑景观“浣花居”组成。沧浪湖的主要植物有垂柳、紫叶李、樱花、芦竹、伞草、石楠、南天竹、肾蕨、银杏、黄葛树、海桐等,植物景观与沧浪湖形成一个开敞空间,沧浪湖岸边种植的高大植物又形成一个覆盖型空间,将各种空间类型巧妙的组合在一起,为沧浪湖的植物景观空间形式。沧浪湖边的植物底下随意摆放景观石或设置休息设施,另外,靠近水边的地方由芦竹、伞草等植物营造,并围合成小型的私密空间,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植物景观空间类型,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休息空间。
新诗小径:新诗小径是绕着沧浪湖通往诗歌大道的一条小路,植物种类丰富,植物景观优美。主要植物种类有紫玉兰、桢楠、广玉兰、黑荆、紫薇、樱花、银杏、樟树、紫荆、竹子、棕竹、铁树、红花继木、贴梗海棠、金叶女贞、肾蕨、南天竹、鸢尾、杜鹃、沿阶草等形成垂直型和覆盖型的混合线性空间。新诗小径环境清幽,是散步、休闲的好去处。新诗小径虽然环境清幽、空气清新,但是挨着路边设置的休息座椅一般使用率都比较低,主要是休息设施设置不符合游客的行为心理。新诗小径游客诗墙广场边缘种植的几株樟树形成一个覆盖型空间,能为人们提供遮阳蔽日的场所,在树下设置休息设施为人们在此处休息停留提供了条件。
草堂广场:草堂广场位于杜甫草堂的大门前,配有成片的樟树林,形成自然而别致的活动空间。樟树林被硬质铺砖的路径分割成若干区域,通过路径可以从草堂广场到沧浪湖、观鱼池、钓鱼池、诗歌大道等地方。草堂广场的植物景观模式是乔木樟树+草坪,林下空间通透、开阔,活动场所由硬质铺砖铺砌而成,为小孩学溜旱冰、老年人用水写书法提供了很好的一个场所,广场吸引了各个年龄层次的游客,人数众多,也聚集了一些卖四川特色的小商贩和为游客画像的民间艺术家。草堂广场的樟树林郁闭度比较高,属于密林,密林形成的覆盖型空间除了能给人们提供遮荫纳凉的场所外,林下空气适度大,空气清新,在天气比较好的时候,可以观察到有很多的游人在此进行休息纳凉和开展各种活动。1.3.第三部分山水布局和景观特色分析
诗歌大道:诗歌大道通过悠长而通透的设计风格带领游客进入时空的长河中,领略着岁月当歌古韵悠长的诗歌风光。诗歌大道两旁设有众多诗人的雕像,植物配置以竹子、红豆杉、桂花等具有文化意境的植物营造而成,形成一个垂直的线性空间,穿梭在历史的走廊里。诗歌大道的尽头是一个诗人雕塑,在诗人雕塑两旁分别列植3棵桂花,背后草堂广场上的樟树林作为雕塑的背景,突出雕塑艺术效果,在列植的桂花前是两排排列整齐的树池,种植有红豆杉,规整的种植方式形成了严肃的植物景观空间,也引导人们到雕塑前拍照留影。诗歌大道过往的行人比较多,在诗歌大道尽头的道路两旁设置了休息座椅,为喜欢热闹,喜欢看人的游客提供了一个休息的环境。
万竹广场:万竹广场位于公园南门入口处,是一个面积比较大的开阔场地,广场一面与诗歌大道相连,广场边缘种植各种品种的竹子,形成一个开敞的空间,为人们提供休息、活动的场所。万竹广场一处由慈竹、金竹等竹子营造的植物景观,幽深、静谧,富有诗情画意,是游客休息散步的场所之一。
川西文化观演广场:川西文化观演广场和阳光草坪组合成一个开敝空间。观演广场除了组织表演外,平时就成人们活动的场所。川西文化广场的植物种类有桂花、垂柳、蒲葵、棕竹、女贞、肾蕨等,乔木、灌木种植于广场边缘,以形成一个开敞的空间。
万树山:万树山是一个人造山,上面植物种类繁多,主要植物有二乔玉兰、紫叶李、贴梗海棠、迎春、杜英、五针松、樟树、红花继木、南天竹、丝兰、圆柏、香樟、垂柳、罗汉松、紫荆、三颗针、珊瑚树、紫薇、加拿利海枣、法桐、海桐、桂花、十大功劳、肾蕨等植物。植物景观空间类型丰富,并附有春夏秋冬四季景观,让游客在万树山中感受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对万树山的调研过程中发现万树山被曲折的小径、道路分隔成各种植物景观空间,植物种类丰富,景观优美。浣花溪公园因为位于成都平原,总体地势较为平坦,本是美中不足。然而因为万树山的存在而弥补了这一缺陷。2.施工技术方法
2.1.软质景观工程
据不完全统计,整个浣花溪公园的绿化面积达到21万平方米,百年古桂、香樟、银杏、芙蓉等枝繁叶茂,不同季节有时应花卉竞相盛开。根据公园的具体地形组合不同的植物种类,种植方法多样:孤植、对植、列植、群植等相互结合。绿化景观不仅给人在视觉、嗅觉以享受,同时也保护了环境,调节了城市气候。
2.2.相关硬质景观工程。
(1)园路工程:整个公园内部园路的铺装形式多样,有整体路面、快料路面、碎料路面。整体路面主要是公园的主园路,人流量大;整个公园的次园路和游步道快料路面和碎料路面结合,主要供人们游憩。
(2)园林小品:公园内的园林小品多样,有各类雕塑、指示牌、园凳、装饰性小品、公园里的雕塑主要集中在诗歌大道和万树山,以人物雕塑为主,大多数以铜做成,也有的以混凝土塑成;指示牌有木质指示牌、石质指示牌,上面刻字,加漆,起引导作用;园凳也有木质园凳和混凝土园凳,木质园凳结合不锈钢、铁等,混凝土园凳上面贴花岗岩;装饰性小品有陶制、木质、石质等,类型多样。
(3)园林建筑:园内建筑有亭、牌坊、桥等。亭主要是木质亭,为古典亭子,还有结合地域特色的茅草亭子;园内的牌坊主要是诗歌牌坊,为石质牌坊;桥主要是石桥,也有玻璃结合不锈钢的充满现代气息的园桥;另外,还有张拉膜结构的亭子。
3.交通组织分析 3.1.外部交通
公园位于成都市西南方的一环路与二环路之间,处于交通繁华阶段。为避免交通拥挤,公园建有三个地下停车场,不仅避免了交通的拥堵,同时也避免了停车场对于公园整体景观的破坏。整个公园的人流比较分散,没有拥挤现象,大多数的行人从公园的北门进出,因为这里的交通比较便利。
3.2.园内交通
园内道路和大多数公园一样分三个级别:主干道、次干道、游步道,不同的道路级别和不同的地方铺装形式和铺装花样有所区别,可以给人很好的暗示。同时,园内设有无障碍通道,体现了人文关怀。
(1)园内道路呈网状分布。在铺设上都有不同,如小径是用碎料铺装,用碎的青石板拼合而成,与周围的环境相融洽,同时又保护了周边的风景。在游步道上采用1m-2m的宽度,为行人带来了方便,同时照顾了残疾人。
(2)园内道路形式有沿景观而建的道路。在不同的景区,道路的铺设各有特点。在景点较集中的地方道路为游步道,这样可以方便对各景点游览,同时还有分解人流的作用。北部和中部为直线路,南部景区为曲线道路。湖边的道路采用弧形的设计,与地形达到了完美的结合。曲线的道路设计使人们可以更进一步的与大自然接触,提供了公园的质量。
(3)人流的走向:北门临近公交路线,这里是游人较为集中的地方,所以在北门处有一个广场和公园整体平面图,起到了指示作用,给游人带来了方便。从入口进入公园,两个造型别致的桥将人流分为2股,缓解了拥挤。桥梁的设计采用木质结构,环保又与周围环境相一致。4.总结
浣花溪公园作为“休闲之都”成都的一个五星级公园,其设计、建设、施工等方面的优点可圈可点,但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一)优点
1、生态环保。公园内绿化面积广,绿化率、绿化覆盖率高,对于城市的生态作用明显;另外,园内的湿地景观、厕所及相关设计都非常注重环保的原则,对于城市环境保护方面有着较大影响。
2、人性化设计。整个公园甚至整个成都市在人文关怀上做的非常到位。公园内设有无障碍通道;还设有免费取水、取纸巾的地方,给人宾至如归的感觉。
3、景观设计结合地区历史文化,特色鲜明。成都是一个历史底蕴浓厚的地方,很多的城市广场、城市公园都结合相关地域文化、地域历史进行设计,浣花溪公园也不例外,公园的诗歌大道就是一个例子。环抱杜甫草堂的地理优势使得在设计上紧扣诗歌这一主题。
4、充分利用地势地形。浣花溪穿插整个公园,设计建设中,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将溪水引进公园,建成多处水渠,满足人们的亲水性;另外,将挖取人工湖堆砌的泥山稍作改动,便有万树山,节约资源。
5、设计精巧。公园的多处设计非常精巧,特色鲜明的便是诗歌大道两边的水渠,水渠内设有人工阶级,一旦有水流入渠中,水流就可以有一定的坡度,给人视觉享受。另外,园内铺装形式多样,也不乏情趣。
6、提供专门设置紧急避难场所,为市民在城市的灾害时提供了良好的地方。
7、在门口设置儿童乐园,扩大公园人群利用范围。
8、功能分区明确。
(二)不合理之处及建议
1、休憩设施摆放位置不合理。公园内有的地方休憩设施,如园凳摆放的位置太靠近园内道路,没有隐蔽性,无法吸引市民休憩。建议将园凳移植私密性较强的地方,方便市民在游览的过程中休憩。
2、园内设施维护不利。许多园内的小品和相关观赏性设施由于维护不利,看起来缺乏美观性,应加强维护。
3、有的地方缺少相应的安全防护。公园内的游览人群年龄结构多样,在水边等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却没有相应的安全防护设施;建议加强安全防护,以防止市民在游览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
4、道路设置有弊端,常有尽头路,且公园外围没有特殊障碍,在调查图中常有行人问路。
5、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周围的餐饮、住宿、购物、医疗以及灾害防护等设施不够完善。
建议:
1、多设置些遮阴避雨的园林小品或建筑;
2、在公园周围和入口设置标志;
3、加大管护力度,即使检查修补损坏设施;
4、应该招商引资,将周围的餐饮、住宿、购物、医疗,充分利用公园。
第四篇:某公园景观调研报告
外环境设计调研报告
--------------------参观武汉市大东门长春观公园
长春观基本情况(背景)
长春观位于武昌大东门东北角双峰山南坡,黄鹄山(蛇山)中部,是我国道教著名十方丛林之一,为历代道教活动场所。称“江南一大福地”。观内崇奉道教全真派,以其创始人重阳祖师门人邱处机道号“长春子”命名。
该观始建于元代,为邱处机门徒所建,以纪念道教全真派北七真之一,龙门宗的创始人丘处机(公元1148年-1227,字通密,号长春子)在元军南下时“一言止杀”济世救民之劝德。始称“长春观”。
长春观历史悠久,道学渊源,被武汉市列为一级文物保护单位。不仅是一座道教修身养性、礼神朝真的宗教活动场所,也是处风景清幽、建筑典雅的游览胜地。其历史悠久,风景清幽,山势峻美,福地洞天,就连远在江西的庐山历史上也设有长春观的下院。
相传古代,此地为湖汊,因多松树而称之为“松岛”。楚地崇巫,甚有影响。故秦汉以后,此地有“先农坛”、“神祗坛”、“太极宫”之称,即王侯祭祀天地、祖先之地。据传道教始祖老子曾应弟子之邀赴庐阜“会五老”,到了江南鄂州即西转而到湖港之乡、双峰山麓的长松岛。人们为了纪念他,附会说此松岛为长松岛,建老子宫以示纪念。南宋的朱熹在他的《鄂州社稷坛记》中真实地记载了这块风水宝地:“城东黄鹄山,废营地一区。东西十丈,南北倍差,按政和五礼画为四坛”。
元初时,全真龙门派创始人丘处机,号长春子,创道教十方丛林制度多次受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封赏,掌管天下道教。于是丘处机便派弟子至荆湖之地的武汉创办道教丛林,弟子为纪其事,在松岛修建长春观,祭奉长春真人。每年农历正月十九为长春真人圣诞,长春观要举行隆重盛大的丘祖会,武汉民俗称之为“迎春会”,也称“燕九节”。《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为此作有《燕九竹枝词》:“才是星桥又步云,真仙不遇心如结”,描绘了这一盛会。明时楚昭王朱桢过生日,至黄鹄山的长春观为其父朱元璋祈寿降香,取“长春观”长春二字改此山为长春山。清诗人王柏心在《过长春观鹿频炼师气诗》中道:“山川俯迎劫灰余,杰观盍开阆苑居;紫府琼台仍缥缈,亡都金阙故清虚”。乃言长春观几经战火,几经修复,历史沧桑。
长春观在三国时是一片茂密的竹林,被称为“紫竹岭”。“二十四孝”中孟宗“哭竹生笋”的故事就发生在长春观旁的螃蟹甲。长春观东院有孟宗祠是纪念此事的。志书中还言:“时有黄鹤飞腾于紫竹间”。长春观旁的白鹤井有白鹤泉一口,是仙鹤们饮水之处。又称吕仙炼丹井,(此井在五十年代修长江大桥后被封口,但仍存)长春观处武昌要冲,观宇建筑遭兵燹又屡次重建。清末太平军与清军曾三次争夺武昌城,长春观为其大帅指挥部,又因太平军信基督教,视佛、道二教为异端,逐毁长春观、宝通寺。清王朝在湖北督办军务的钦差大臣官文的七律诗《观焚》乃是绝好之见证:
古观焚如岁月迁,问谁火里种青莲。
春风料峭双峰树,郁气氤氲万缕烟。
每意沧桑增阅历,欲寻洞府学神仙。
有缘到此空休返,且上回头普渡船。
1864 年,龙门第十六代宗师何合春从武当山来此发愿,并得官文及江南提督军门李世宗捐助,进行了大规模修缮,使长春观“庙貌森严,回复旧观”。
长春观在近代中国革命史上也有着光辉灿烂的一页。早年的“辛亥革命”的策划者曾以道观为掩护居此处筹划起义事宜; 1926 年,北伐军叶挺独立师驻扎长春观,并在三皇殿设立前线指挥部。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郭沫若曾在观内暂住。邓演达在此督战,衣袖被子弹击穿,俄国翻译纪德甫殉难在观内。为此,郭沫若挥泪痛悼北伐英烈:
一弹穿头复贯胸,成仁心事底从容。
宾阳门外长春观,留待千秋史管彤。
长春观有闻名于世的“三绝”,那就是全国仅留一块的“天文图”、带有藏族风格及欧式风格的建筑、乾隆帝御赐“甘棠”石刻。全国在解放初留三块“天文图”碑,为道教天文学家所留,上刻有“谕旨”二字。一块在杭州玉皇山,一块在陕西某观,一块即在长春观。现前二块皆毁于文革,仅留长春观一块全图碑,乃为一绝,是极珍贵的天文学文物;长春观是我国道教唯一的一个带有藏族风格及欧式风格的建筑群。原因有二,一是清末助建长春观的钦差大臣官文乃满族人,崇信藏传佛教,所用工匠受其影响,将藏族吉祥物大象及藏红花图案装饰于殿堂。二是清末长春观主持侯永德原本是左宗棠手下的一员将官,后出家为道人,主持长春观时受西方思潮影响,以欧式风格和中式风格相结合,修建了全国唯一的欧式建筑为主体的道教建筑——道藏阁,其屋檐上用水泥“堆塑”而成的传统花饰,其工艺现已失传,堪为一绝;再则是位于道藏阁前的乾隆亲书石刻“甘棠”二字,也是在道教建筑中为数不多的帝王题词,亦为一绝。
今之长春观,不仅是道教徒修身布道的著名活动场所,亦为武汉市之旅游胜地之一,被誉为闹市中的清静福地,常使人穿梭于历史与现代文明之间,感悟良多。
长春观公园基本情况分析
1.地理环境
长春观公园坐落在蛇山脚下,紧
邻武昌中南商圈,商业气氛较为浓厚。
(1)武汉地属中原地带,位于长
江中游地带,全省地势西高东低,东
南部为江汉平原;全省多湖泊,有“千
湖之省”的美称。长春观公园位于武
汉武昌区,也就是长江以南.(2)长春观公园项目用地正处于蛇山山体尾部,地理景观区位重要。紧邻武昌中南商圈,商业气氛较为浓厚。其总体地形是公园用地东临道教圣地长春观,西临著名的旅游景点黄鹤楼,通过蛇山与其相接,南临东西向的城市干道武珞路,北临京广铁路,地势较高,偏陡。城市南北向干道路中山路将用地分为东西两段,因此,长春观公园用地范围包括中山路以东地块和中山路以西地块。
(3)公园东可隐约看到被树木遮挡的若隐若现的长春观,此时的长春观有一种神秘感,西面和黄鹤楼相连接,风景秀丽。南北方向的一条大马路中山路,横穿过公园,铁路以北,那是时尚家装一条龙服务,珞瑜路以南,又是别具一番风格,以武昌火车站为中心,向四周散射出各种商业活动,住宿,购物,汽车站,地铁站等等。公园沿珞瑜路向西,距离长江很近,是一个很受欢迎的旅游胜地。
地理作用分析:
该地段处于武汉市的中心地段,城市中心,是武汉市标志性地段。长春观公园一方面从城市尺度角度分发,实现宏伟、庄严的城市标志空间所应有的尺度、气氛;另一方面从人本主义出发,体现对人的尊重,具体而言要从个体的人的需要角度出发,支持宜人尺度创造及多元化活动的产生,突出其公共性和地方特色的一面。
2.气候环境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5°C左右,年均降水量在800毫米至1600毫米之间。全省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夏炎冬寒
3.水环境
有山而无水,进行设计,如果有水体的设计,首先就是引水问题,从哪里引,用什么方式。
4.生态环境
主要以静态植被和绿化为主
公园绿地率非常之高,这里培育的有雪松、樟树、竹子、桂花、栾树,八角金盘、枫树、构树等树木有百多种.还有有花卉多种,使园内绿树成荫,空气清爽。
5.公园构造和人文环境
长春观公园景观功能分为两部分,东区和西区。
长春观保留了中国传统园林风格及历史建筑;长春观公园,东区以现代风格表现二十一世纪的风貌,绿色盎然,西区以中式古典园林和原始生态为主。园林已对外开放,吸引了众多的游客。
6.道路
长春观公园的地段的交通便利,位于十字路交叉处,有高架桥,有多条公交线路经过此地,518、25、521、18、703、536等等~
总结
作为公园,它起着调节区域性小气候、维系炭氧动态平衡,净化空气改善生活环境的作用。同时,它又为市民提供整洁、幽静、舒适、美丽的游息场所和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享受;寓教育于参观游览艺术享受中,形成红花草绿、景色宜人、鸟语花香、内容丰富的景观来陶冶人性情,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情操水平的教化功用。是一块名副其实的武汉
第五篇:太湖湿地公园调研报告
太湖湿地公园调研报告
前言:
苏州太湖湿地公园坐落在“人间天堂”苏州市区的西部,西枕太湖,东接东渚,南联光福,与“中国刺绣之乡”镇湖毗邻,规划总面积4.6平方公里,一期对外开放2.3平方公里,投资近4亿。由苏州市园林设计院编制的“苏州太湖湿地公园方案设计”完成,由英美两国的世界顶级设计师联手设计。充分结合当地自然人文特色,展现鱼米之乡、江南水乡、刺绣之乡的特征。2007年6月,苏州太湖湿地公园被江苏省林业局命名为省级湿地公园,于2010年2月正式对外开园。
关键词:湿地 保护区 设计 生态
苏州太湖湿地公园是一个自然与文化相融的个性独具的原始时尚休闲景区,汇集了生态环境、度假休闲、旅游观光、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景区在突出“自然、生态、野趣”的基础上,融入观景、人文、休闲和游乐等要素,规划设计了湿地渔业体验区、湿地展示区、湿地生态栖息地、湿地生态培育区、水乡游赏休闲区、湿地生态科教基地、原生湿地保护区等七大功能区,全面展现了现代水上田园的自然生态景观。景区内五十余座名称造型各异的桥梁,与五里木栈道蜿蜒相连,错落有致地贯穿整个湿地公园。桃源人家、桑梓人家、七桅古船、渔矶台、槿篱茅舍、半岛茗茶、客至画舫、烟波致爽等景点,让人时而如同打开一册底蕴深厚的志书史籍,时而又有轻松翻阅风情风物掌故逸兴读物的美妙感觉;而植物知识长廊广场、濒危植物观察廊、水八仙景 1
区、观鸟亭、湿地栖息岛等景点又将人们带入了一个科普知识的教育园地,让游客汲取生态科学知识,提升自然生态的环保理念。
作为天然湿地,该地区原为太湖的一处秀丽湖湾,水壤交错,有茭芦莲菱、鱼虾蜄蛤之利,更有白鹭飞天、蛙鸣鸟啾之境。当地人文荟萃、物产丰富,因春秋时吴王常来此游湖而史称“游湖”。
一、周边环境
自20世纪90年代起,苏州的城市化进程开始高速化,城市在扩张中吞并了原本位于城市边缘地带的湿地。公园的用地范围是由黄海高程为4m左右的大堤围起的人工鱼塘群,鱼塘高程在0.8~2.2m之间,属于人工湿地。大小不一的鱼塘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随着多年的变化,场地初步形成了4种自然型湿地类型: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河漫滩湿地和沼泽湿地等。场地的陆生植被以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为主,有极少量的小乔木,可分为6种简单的群落类型:灌木丛、芦竹群落、野生油菜群落和人工菜地、草本群落、藤本群落以及人工林。水生植被类型分为沉水植物群、挺水植物群和浮叶植物群。鱼塘中以人工养殖的淡水鱼虾和螃蟹为主,并伴生螺蛳、贝壳等底栖动物和浮游生物。总的来说,湿地的现状不容乐观:围垦过度,湿地生态功能下降;镇区污染治理不到位,对湿地生态环境有严重影响;保障与管理不力,湿地保护缺乏良好的法制环境;退渔还湖后,替代产业发展困难。
二、设计形式
太湖湿地公园包括三大景区、两条主轴线,即原生态湿地景区、滨湖特色文化景区、山屿生态游憩景区及太湖大堤景观主轴线和马山、大小贡山景观主轴线。
在规划设计中,以“大地记忆”——“文脉延续”——“生境培育”为主线,提出七大湿地功能区:湿地渔业体验区、湿地展示区、湿地生态栖息地、湿地生态培育区、水乡游赏休闲区、湿地生态科教基地和原生湿地保护区。城市主要干道分布在整个公园的东部和西部,整个公园分别设置了三个主要的出入口,在出入口设置机动车停车场,减少对湿地公园环境的影响。公园内部主要通过人行散步道和电瓶车组织游线。公园设一条3.5m宽的主环路和多条宽度分别为2.5m、1.8m、1.2m的二、三级游路,以及各类自然式小游步道。
(见P3规划总平面图)
三、项目功能
公园场地基质比较单一,地势平坦,湿地景观和生物环境以鱼塘形式为主,一个大型湿地公园,应具有多样化的湿地生境。在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加入了大型湖泊、山体、密林、水巷等斑块,力图形成生态环境完善、景观形态丰富、游览项目合理的湿地公园。
公园一期范围有四个分区,二期范围有三个分区。
(1)湿地渔业体验区:公园西部的湿地渔业体验区规划有密林活动区、原生湿地保护区、水街商业区和渔耕文化景区四大景区。(2)湿地展示区:湿地展示区是让游客在游憩之余学习更多有关湿
地的知识。按照植物生长特点和水文特点,本区有五个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的景区作为湿地植物展示场所。本区域最南边的两个岛屿则是体现太湖之滨的稻作文化的场所。在芦白稻黄的大地农业景观的大背景下,体会千年传承下来的农业文明。
(3)湿地生态栖息地:此区作为太湖水进入湿地的源头部位,需要有极为重要的水源净化功能。纵横交错的条带型岛屿和曲折的芦苇水巷既可加强净化功能,也能吸引不同鸟类来此觅食、筑巢、栖息。(4)湿地生态培育区:在原有湖泊湿地生境破坏较严重的北部,我们利用土方工程多余泥土堆成岛屿和水湾,恢复已被破坏的湿地生态条件,增进整个公园生态体系的完整性。
(5)水乡游赏休闲区:这个紧靠镇湖镇的公园二期建设范围内的区域,是将来湿地公园与城镇发展区的结合部分,规划为一个具有休闲度假功能的商住区,并在河边原有塘埂上种植树木和湿地植物,以协调其与自然湿地间的关系。
(6)湿地生态科教基地:一个仅仅为旅游者设计的湿地公园是不完整的,它必须还能完成湿地研究和科学考察的需要。计划在该片区域引入湿地植物研究和鸟类研究中心,为科研机构和学生提供一个探索和实践湿地知识的平台。
(7)原生湿地保护区:二期范围内还有一处是位于湿地公园东北角的原生湿地保护区,这里作为和基地外农田的过渡地带和湖水流出湿地的必经之地,是以生态保护为主,不考虑加入人的活动。(见P5功能区分析图)
四、艺术小品
环境艺术小品及构筑物的设计在环境艺术小品及构筑物中,设计思路取材于原汁原味的民居和乡间建筑,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建筑、桥梁形式古朴自然。尽量避免使用大量的混凝土构筑物,反之,广泛应用了木、草、石等生态绿色材料。
五、特色植物景观配植:
(1)森林沼泽:主要位于公园西侧的边缘地带,以落羽杉、中山杉,水松等树种为主,林下种植沼生草本植物如野灯心草、千屈菜、莎草、沼生水马齿等。
(2)草本沼泽、草甸:在各湖心小岛周围依水面营造草本沼泽景观,既起到固定小岛堤岸的作用,又可为水禽、涉禽提供栖息场地。(3)桑基鱼塘:规划区内营造一定面积的“桑基鱼塘”,使游客能够亲身感受到植物与动物
互养的良性生态循环系统的运行方式。
(4)莲荷情趣:莲、荷是重要的水生观赏物种,有很高的视觉、经济和生态学价值。尽量使品种多样化,以满足游客在短时间、小范围内能够观赏到多种多样、妙趣横生的莲花荷花。
六、结语
城市的湿地景观,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湿地系统在生态上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在对其进行景观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生
态方面的设计。景观设计师需要在思想中树立生态的观念,从而在对城市湿地系统的景观设计中,做到美学与生态兼顾,使自然与人类生活环境有良好的结合点,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