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明村创建
创新社会治理
做好三个文明工作
各位领导:
近几年,伴随着国展中心项目的建成和西虹桥商务区发展的推进,XX村的区位优势愈发显现。当前,党的十九大顺利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已经迈入了一个新时代。围绕全镇“美丽徐泾,我们的美好家园”建设目标及“城市副中心”的功能定位,我村始终坚持以齐抓共建、务实高效为抓手,持续将文明村创建成果进一步巩固,将创新社会治理推向深入,以此不断满足新形势下对农村文明工作的新起点和新要求。具体工作如下:
一、创新社会治理、文明树立新风
一是创平台、树行风。成立了“35+4”社区事务代理点。配备有警务、监控、司法、信访、人口、残联及ATM取款等多项便民窗口,涉及35项业务办理,为村民提供包括纠纷调解、证件办理、信息登记等多项便捷服务。二是重服务,显作风。坚持深入推进联系服务党员群众工作。坚持电话联系与上门走访相结合,了解群众实际困难、民生需求及对本支部工作的意见建议等。同时填写联系手册,及时反馈群众反应问题。对能解决的,立即予以解决;对于需要镇级部门牵头、多部门协同合作的,及时向上级党委汇报,同时做好问题的处置和跟进工作。
二、环境综合整治、文明美化环境 注重对村内占道设摊、跨门经营、违法搭建等行为的管理,特别在三个字上下功夫,切实将“水清、岸洁、景美”的美丽河道还给村民。
一是在“改”字上下功夫。持续深入推进“五违四必”整治和“中小河道治理”攻坚战。针对本村所涉点位,定期组织人员开展问题排摸和自查自纠,同时与辖区内各经营户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深化巩固创建成果,有效保障居民区卫生和整体环境的改善。截至目前,我村共拆除违法建筑面积70592平方米,整治净化区域内河道4条,进一步优化了社区环境。二是在“管”字上下功夫。组建了卫生巡逻队,增设3量巡逻车全天候不定期巡逻监督,有效防止村内各小区跨门经营、乱停车等现象的复潮。同时施行区域卫生专人专管。将垃圾房、公共厕所等重点区域落实到人,明确地域分工,保障卫生治理。三是在“宣”字上下功夫。坚持做好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各类阵地,强化氛围宣传,不断提高文明指数测评工作的知晓率和参与率。借助“周四卫生日”义务劳动等载体,进一步组织群众参与,清除卫生死角,积极倡导文明新风概念。
三、党员志愿服务,文明弘扬风尚。
坚持做好志愿服务工作,积极发挥来沪党员作用,健全“来沪党员工作室”,深化治安巡逻队、志愿信息队、水电维修志愿队建设。通过有效整合来沪党员队伍,充分发挥来沪党员人数多、分布广等特点,广泛在村辖区开展夜间治安巡逻服务工作,切实保障地区治安,充分发挥外来流动党员队伍力量。针对村辖区内的卫生死角以及整治难点,来沪党员巡逻队坚持常态化巡视,高效化治理,及时采取措施,跟踪落实整改,确保美丽环境、乡风文明得到进一步巩固。同时积极动员并组织村内党员参与“微笑四叶草”志愿者服务团队,保障会展服务,树立徐泾形象,助力社会发展。
习总书记说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未来,我村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区、镇两级工作要求,进一步巩固好市级文明村创建成果。通过结合十九大精神及“两学一做”专题教育,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思路,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努力提升文明村创建水平,坚持把创建融入日常,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抓手,砥砺奋进,不断前行,确保为我镇成功创建2016-2017年度市级文明镇贡献积极的力量。
第二篇:文明村创建
文明村创建申请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文明创建深入开展,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营造“乐居吴江”文明和谐社会环境,根据市文明委工作安排,我村积极做好吴江市文明村的建设申报工作。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农村经济发展、基层组织建设、环境卫生治理、农村社会保障、社会道德风尚建设、社会治安秩序为主要内容,突出思想道德建设和科技文化建设,以争创文明农户为基础,大力开展文明村创建活动,促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全面发展。
通过开展创建活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现代文明素质,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总体目标。
二、主要建设内容
1、农村经济发展。围绕镇域主导产业规划,积极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农业产业化为抓手,提高农业科技转换率,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2、基层组织建设。以村部规范化建设为契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村两委班子团结协作、勤政廉洁、开拓进取,有明确的经济发展思路。
3、环境卫生治理。根据村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改善村庄周边及内部环境为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家禽圈养、生活垃圾日产日清、饮用水安全的管理和建设,优化村庄内部生活环境。以新农村建设为平台,合理规划村庄布局,整治村庄外部环境,建成生态资源保护完整、人居环境最优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4、农村社会保障。大力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努力提高广大群众参加新合医疗的积极性,村民参加新合医疗达到95%以上,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村建有文体活动场所,经常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
5、社会道德风尚建设。广泛开展文明户评比活动,建立和完善村规民约,实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反对封建迷信,抵制非法宗教活动,倡导健康、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
6、社会治安秩序。建立健全适合我村治安特点的治安防控体系,充分发挥村委会、民兵营等群防群治组织的作用。
第三篇:创建生态文明村
创建生态文明村
一、创建生态文明村的主要做法
我县认真落实省、市的工作部署,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高度,充分认识创建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创建活动作为顺应群众需求、为农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的“民心工程”,作为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奔康工程”,作为营造农村良好投资创业环境的“形象工程”,作为更新农民的思想观念、变革生活方式的“素质工程”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民造福的“德政工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进创建工作。
(一)加强领导,齐抓共建。
我县从三个方面保证领导力量到位、挂钩帮扶到位、督促检查到位,确保创建工作顺利有效地开展。
一是建立健全层级领导体制。县成立了创建指挥部,由县委书记担任总指挥,分管精神文明建设的县委副书记、县委常委和副县长担任执行指挥,宣传、卫生、妇联、团委、农业、规划、建设、交通、财政等部门主要领导担任指挥部成员。并从成员单位抽调10多名政治素质强、业务水平高的干部组成专责工作小组,设立日常工作办公室,负责指导、协调、督促全县创建工作的开展。同时,还抽调17名县直 副科以上干部驻镇负责督导工作。各镇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形成了党委书记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共同抓,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是建立健全挂钩帮扶制度。县五套班子领导成员全部挂点各乡镇,县直150多个单位挂钩到各创建村,并明确将创建任务分解到镇及县直挂钩单位,把创建成效作为各镇和县直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是建立健全检查督促考核机制。县委建立健全了督促检查、汇报通报、考核评比工作机制。县专责工作小组和驻镇工作组长期深入各村督促检查,以简报、通报形式,推广先进,督促后进。为防止搞形式走过场,杜绝出现“豆腐渣”工程,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机关的领导和干部组成的调研组对全县创建村进行全面的考核验收,以考核最终结果为依据,对创建成效明显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创建工作落伍的单位进行通报,限期改进。
(二)抓好示范,以点带面。
由于我县农村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人文地理条件、工作基础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分阶段实施、分层次推进和务求实效的原则,运用典型引路的办法,在全县筛选了56个自然村作为示范点,探索路子,积累经验,以实干聚民心、以实效促发展,影响、带动、辐射、延伸其它村。56个示范点出现的新气象,产生了巨大感召力,点燃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群众中蕴藏着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三)大力宣传,营造氛围。
通过报纸、广播、电视、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宣传建设生态文明村的重要意义,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举办各镇分管领导和各创建村的村长培训班,使他们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明确创建工作的目的、意义和工作原则、方法。组织创建村的干部群众实地参观示范点,让他们亲身感受改水改厕、人畜分离和整治“脏乱差”带来的好处,由“要我建”向“我要建”转变,把告别愚昧、走向文明变成自觉行动。一些原来暂未列入当年创建任务的村也纷纷要求提前创建,如高良镇的双乌村、播植镇的长英村等的干部和村民主动写信“上访”要求政府帮助和指导创建生态文明村。
(四)多方筹措,落实资金。
建设一个生态文明村,平均需要投入10多万元。德庆是山区县,县镇财政比较薄弱,村级的经济实力更加有限。为此,我们采取“几个一点”的办法筹集资金:向上级争取一点,县级财政挤一点,县直挂点单位扶持一点,镇里拨一点,社会募捐一点,村集体筹集一点。其中,省市支持的资 金约占20%,县政府支持约占20%,部门扶持约占10%,社会捐助(主要是港澳同胞、民营企业家、慈善机构等)约占10%,村集体投入约占25%,农民自愿出资和义务投工约占15%。在筹集建设资金中,有的创建村创造了非常好的经验。积极盘活集体资产,采取收**占乱建土地投标重建,出租山地、果场、沙场等集体经济项目一次性缴交租金等多种灵活方式筹集资金。如武垄镇艳村统一拆除村中乱搭乱建的破烂猪栏牛舍及闲杂屋,把土地收归集体,规划为宅基地投标给农户,筹集资金5万多元。马圩镇云植村将集体山林旱地投标发包给种植大户,并预收了3年的承包款,一下子筹到资金23万多元。同时,积极争取本村在外工作的干部职工和外出经商、务工的人支持,激发他们爱村爱家的热情,发动他们慷慨解囊。此外,村委会还组织发动广大村民义务投工。
(五)加强监管,确保质量。
为切实加强资金和物资管理,县专门制订了创建资金物资管理办法,让资金、物资使用情况接受群众监督,防止资金挪用和管理疏漏。一是从源头上严格审核各村改厕、改水、建禽畜区和垃圾屋等工程的预算。二是从管理方式上,上墙公开,强化监督。按“统一调拨,优先扶持积极性高的村,拨物不拨款,物资直拨到村到农户”的原则,县财政划拨和 部门支持以及向上争取的资金物资由县专责办公室统一管理,按工程进度直接调拨到村。对物资的去向亦上墙公布,实行跟踪,由镇专责小组负责监督建设物资的落实,县专责人员以村为单位对物资使用情况进行抽查验收,使有限的财力、物力都用到实处,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令更多农民得到实惠。同时,加强对有关工程的技术监督,严把质量关,确保不出现“豆腐渣”工程。
(六)分类指导,扎实推进。
我们坚持“因村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扎实推进”的工作思路,县规划建设部门以及镇规划办根据各创建村原有的布局特点,统一对村的居住区、活动休闲区、禽畜区进行规划,并指导各村严格按照规划进行施工建设,确保了村的布局及功能分区合理。同时,根据每个村的实际情况,特别是经济条件来确定创建标准,实行分类指导,对文明村建设不下硬指标,不搞不切实际的“一刀切”创建标准。对那些村民少、村庄面积小或经济实力不强,暂时不具备条件创建成高标准生态文明村的创建村,坚持“五改”(改卫生厕入屋,改饮清洁自来水,改建封闭硬底化排污渠,改建硬底化村巷道,改建远离人居猪牛栏)的标准实施创建。对那些经济基础好、创建积极性高、人口较多的创建村,则引导其按“五改五有”(在“五改”基础上达到五有:有宣传栏,有垃圾屋,有篮球场,有小广场,有小公园)的高标准建设,努力使生态文明村建设体现科学性、可行性,真正把创建生态文明村工程办成是顺民心、合民意的“德政工程”。
(七)强化管理,巩固成果。
县、镇派出专门力量指导已建成的生态文明村加强公民道德、卫生基础知识和生态知识的宣传教育,制作了永久性道德规范警句标语牌,制订可操作性强的《村卫生管理制度》、《村规民约》,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并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形成共识,营造“讲社会公德、讲究卫生、维护生态”的良好氛围。各村根据各自的实际,由集体出资,或按人头筹集资金,落实专(兼)职卫生保洁人员,使村的公共环境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二、创建生态文明村所取得的综合效益
在创建生态文明村的实践中,我们从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脏乱差问题入手,从最容易见到实效的村巷道硬底化、改水改厕、危房改造取得突破,逐步延伸到农村的各项工作;从美化外在环境到美化人的心灵,到因地制宜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从生态保护到发展生态经济,到增加农民收入;从党员干部为群众办实事、农民得实惠,到密切党群关系融洽村民关系,广大农民群众从创建实践中切身感受到生态文明村建设给他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带来的变化。
(一)有效地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提高了农民的健康水平。
建成的312个生态文明村,通过拆除村内有碍观瞻、污染环境的烂屋破棚,实施人畜分离、改厕入户、村巷道改造,疏通沟渠,整治蚊蝇孳生地,消灭卫生死角,搞好村环境的绿化美化,落实保洁员,家家用上清洁卫生自来水,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观,有效地堵塞了疾病传播的途径。官圩镇金林村通过创建生态文明村,从根本上改善人居环境,当年就有3个青年光荣应征入伍,打破了该村适龄青年连续5年因体检不合格而淘汰的尴尬局面。创建生态文明村还引来了不少金凤凰。如地处山旮旯的高良镇山窑塘村创建生态文明村前,村民为娶媳妇发愁,如今老大难也不难了,有的媳妇还是从圩镇“下嫁”到村里来的。
(二)提升了农村的文明程度,培育了文明和谐的村风民风。
环境革命带来农民群众思想观念的更新、文明素质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建设生态文明村不只是村容村貌的巨变,更转换了人的思想观念,帮助农民摒弃生活陋习,告别愚昧,走向文明,提高生活质量,乐于接受科学文明生活方式。村民逐步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随意丢垃圾、胡乱排污水的陋习,自觉维护公共环境卫生,走向人改造环境、环境改 造人的良性互动。生态文明村建起了篮球场、小公园、儿童游乐园等文体娱乐设施,伴随着广播电视的普及化,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的经常化,农民休闲健身、求知增智有了好去处。以往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枯燥乏味生活方式得以改变,健康的文娱活动取代了以前“斗三公”、“买六合彩”等不健康行为。不断充实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情趣,而且有助于村民的沟通交流,有利于村民之间团结友爱、守望相助、和谐融洽关系的形成。同时,各生态文明村围绕巩固创建成果,始终不渝地抓住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个根本,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道德规范教育和“七无”(即无毒、无赌、无黄、无犯罪、无违反计生、无上访、无“六合彩”)教育,抓好农业技术培训、法律辅导,教育引导农民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逐步成为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旅港多年的德庆同乡会会长江梓荣先生连声感谢共产党做了一件大好事:他的家乡官圩镇中山村建成了生态文明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邻里和睦,安居乐业。
(三)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
生态文明村建设,给农村基层干部提供了推动村级工 作,为农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的有效抓手。在创建过程中,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帮助群众转变观念,带头捐资献物,指导并参与创建工作,出主意、想办法为群众寻找致富门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困难,彰显出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的本色。广大农民群众从党员干部的言行中,从创建生态文明村给自己生产、生活带来的新变化中感到党员干部是真心实意为他们办实事解难题的,是自己可以信赖的主心骨。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教育群众,最终为了群众、依靠群众的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用自己实实在在的行动实践着党的宗旨,实践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受到教育,增长了才干,提高了在群众中威信。许多群众都说:“以前干部到村上,要农民完成各项任务多,奉献少,现在干部满腔热情为我们多办好事实事”。如武垄村村长梁文坚等,就是创建过程中基层干部的先进典型代表,县委已发出通知要求全县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向他们学习。
(四)改善了农村经济发展环境,加快了农民奔康致富步伐。
我们把创建生态文明村与发展农村经济紧密结合,加大投入铺好硬底化村道,建起连心桥,筑出致富路,大大改善了农村发展环境,加快了农民奔康致富。各村以生产生活环 境不断改善为契机,结合实际,选准奔康致富路。如马圩镇云植村,创建生态文明村前,道路坑坑洼洼,交通极为不便,全村4000亩缓坡山地无人承包。在创建过程中,狭窄坑洼的村道变成了平坦宽阔的硬底化道路,全村4000亩山地成了抢手货,全部种上了贡柑沙糖桔,昔日荒山变金山。悦城关塘坪村种植沙糖桔规模迅速扩大,建成了万亩绿色生态的沙糖桔(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基地。一些创建村还着力发挥自身优势,发展生态旅游业。官圩镇金林村,既突出“古村落文化”的特色,又做活“水乡生态”的文章,推出了一批特色鲜明、趣味盎然、吸引力强的游览项目,中外游客慕名前来,每年游客达到30万人次。新圩镇荔岸村拥有枝繁叶茂的荔枝老树1000余株,正着力打造“荔枝村”,发展生态休闲游。
三、创建生态文明村的几点体会
我们以“五改五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明村建设,给全县农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农村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并形成一种良好发展趋势:一是从城乡文明脱节到文明同步;二是从城乡鸿沟到城乡一体;三是从城乡阻隔到城乡交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新的道路探索。回顾我县创建工作历程,我们有如下几点体会:
——创建生态文明村必须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 农村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我县农村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0%。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宏伟的历史任务,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德庆全县的小康。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特色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一幢幢“贡柑楼”、“沙糖桔楼”、“佛手楼”、“肉桂楼”、“务工楼”在农村拔地而起。但与此不相称的是,农民的综合素质相对滞后,公共卫生、环境意识薄弱,全县农村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脏乱差现象,突出表现在住宅建设杂乱无序,只见新屋不见新村,村巷道狭窄坑洼泥泞,房前屋后垃圾乱堆,人畜混居,污水横流,蚊蝇滋生,臭气熏天,一些农民面临水质性缺水威胁,环境污染导致疾病传播,危害农民群众身体健康,甚至造成一些家庭因病返贫。这些现实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改善和农村地区的进步。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其中的重要内容就是要求我们在开展工作时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把“三农”问题摆在党委和政府工作重中之重的位臵,摆在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高度。因此,我们制订详细的建设计划,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农民的切实利益,突出可持续发展,注重经济、文化、环境的交融互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村的创建,正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通过创建生态文明村,干净整洁的生活环 境,科学的可持续的生态经济,健康向上的精神文明互为因果,相辅相成。从这个意义上讲,创建生态文明村把握了生态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合点,把握了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的结合点,把握了经济可持续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合点。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生态文明村的实践也就蕴含了更丰富的内涵、蓬勃的生机和强大的生命力。
——创建生态文明村必须坚持不断创新,使其成为做好农村工作的综合载体。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农村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开放性和流动性增强,原有的区域界限和地缘关系被打破,传统的人际关系,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受到冲击,各种矛盾有所凸显,各种利益之间协调平衡的任务更为艰巨。要进一步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工作,还必须在工作理念、工作内容、工作形式上与时俱进,因势利导,不断创新,用新思路研究新情况,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措施开创新局面。生态文明村的创建,以整治人居环境为切入点,以保护生态、发展农村经济为核心,以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为根本,构建了一个符合县情民情,促进农民文明富裕、农村繁荣稳定的综合载体。它把环境治理、农村文化、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农村经济、固本强基等结合起来。以创建生态文明村为载体,农村基层组织找到了加强自身建设,更好 地为村民服务的工作抓手。过去较难开展工作的农村基层党组织,通过引导广大群众搞创建活动增强了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逐步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在推动生态文明村的实践中,党的执政基础夯实了,执政能力提高了。
——创建生态文明村必须坚持正确的政绩观,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政绩观直接反映各级领导干部从政的价值取向,是领导干部创造政绩的思想基础和工作动力。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有什么样的工作追求和施政行为。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群众的切身利益,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经得起历史和群众的检验,这样的政绩才是我们共产党人需要的政绩,才是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所需要的政绩。德庆的生态文明村建设,惠及28万农村群众,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创建水平不断提高的农村综合系统工程,必须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科学规划,扎实推进,讲究实际,杜绝一切表面文章,更不能为追求轰动效应、钓取一时声名而搞脱离实际的形式主义。在创建过程中,真正树立起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正确政绩观。把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创建工作的衡量标准,使生态文明村建设真正符合农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 益,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进一步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良好的发展基础。
四、今后工作思路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今后,我县将不断总结创建工作经验,再接再厉,充实创建内容和丰富创建内涵。2006年我县明确提出创建200条生态文明村和30条广东省卫生村创建目标,加快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是着眼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和促进农民增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的力度,建立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快推进农村“三化”进程。推进农业结构优化调整,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水果、蔬菜、桑蚕、畜牧、林业、优质水稻六大农业产业,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培训,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千方百计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二是着眼于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积极推动和谐农村建设。积极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教育活动,深入开展文明户、五好家庭创建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大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力度,引导农民破除陋习,移风易俗,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大力整治村容村貌,加强卫生环境管理制度建设,改变农村脏、乱、差面貌,努力营造干净、整洁、优美环境。深化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积极化解各种矛盾纠纷,有效维护农村稳定。
三是着眼于管理民主,积极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工作。有序推进村民自治,完善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进一步健全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全面推行村账务由镇代管制度,促进村务财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激发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是着眼于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切实抓好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把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与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大力推进“三个一千工程”,促进创建工作与先进性教育活动双丰收。要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帮助各村委会利用和发挥自身条件和优势,找准适合本村发展的路子,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领群众尽快富起来。要以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和先进性教育活动为载体,切实解决农村突出问题。要教育全体农村基层干部,勤政为民、廉洁奉公,树立良好形象,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农村和谐稳定,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应有贡献。
第四篇:文明村创建工作制度
文明村创建工作制度
为加强文明村的建设和管理,使文明村的建设和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结合我村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1、文明村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并取得优异成绩,经自我申报、组织推荐、社会认可和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考核评定,由区委和区人民政府批准、命名的综合性最高荣誉。
2、创建文明村活动,是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目标任务落实到农村基层的有效载体,是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方式,是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大力提高农村文明程度、公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有力手段。
3、创建文明村活动,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坚持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以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为主要任务,全面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科学文化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公益事业建设和环境面貌建设,全面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
4、创建文明村活动,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思想道德建设为主线,以文明家庭创建为基础,重在建设、注重实效、多办实事,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多种形式的创建活动,切实使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各项任务进村、入户、到人。在文明村创建工作中,要突出加强新农民教育,把提高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真抓实干,不搞形式主义,不增加农民负担。
5、创建文明村工作要在街办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党支部、村委会要把文明村建设工作做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列入农村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保证其必要的投入,要把文明村建设列入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作为考核政绩的重要内容,把文明村创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第五篇:文明村创建材料
文明村创建材料
一、主要做法
1、创新思路,在与时俱进中保持“十星”品牌常创常新
早在1993年,针对我县部分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民出现“腰缠万贯的精神乞丐”这一实情,县委、县政府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创造性提出并实施了以“十星级文明农户”评选为抓手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农民在争星创星中提高文明素质,增强致富本领,收到了积极效果。这一创建活动,先后得到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和中央、省市媒体的充分肯定。1997年,我县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文明村镇创建活动示范点。2003年初,县委、县政府根据中央有关精神,针对农村变化了的新形势,提出实施扶贫、生态、信用、文化、平安、健康“六大工程”,以此为载体和手段,来巩固和深化“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构建农户争星创星的新型激励机制,使农户参与“十星”创建的热情再度高涨。2005年初,我们又立足农村变化和农村建设发展的实际,提出了“一主两翼”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思路,即以“建设生态环境良好,绿色产业发展,人际关系和谐,基础设施完善,群众生活富裕的„绿色小康村‟为主体目标,以实施„六大工程‟和深化„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为两翼驱动”,全面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水平,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2005年12月,湖北省文明办在我县主持召开“全省„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将我县以文明创建的形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做法誉为“竹山模式”,并认为“竹山模式”是欠发达地区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路径。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又结合潘口水电站建设和移民安置工作,在移民安置区重点开展“十星级移民新村”和“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活动。实践证明,“一主两翼”的创建思路,既解决了“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的动力和机制问题,又明确提出了创建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建设绿色小康村,充分体现了创建思路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创建理念的先进性和务实性。
2、创新方法,用精神文明创建的形式推进新农村建设
科学设星,激活细胞,实现创建内容上的创新。自开展“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活动以来,结合农村形势的发展变化,我县先后六次对“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的内容、标准进行了调整和完善,突出“致富星”,努力形成“一星带九星”的格局。现在十星内容为致富星、生态星、信用星、道德星、科技星、法纪星、计生星、文教星、团结星、健康星。十星设计更显科学性,创建内容更加契合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十颗金星始终与农民群众求富求荣求乐求美的心紧密相联,“星”心相应,从而激活创建细胞,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创建、追星争星的热情。
规范程序,强化创评,实现创建形式上的创新。县文明委多次修订、完善《竹山县“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对全县“十星”创建的协调、指导,使创建活动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各乡镇、村坚持按照“自评、互评、定星、公示、公布、授牌”的程序和“半年初评、年底复评”、“能上能下、动态管理”的统一要求,开展创评活动,并先后组建100多个评星协会,负责组织开展评星活动,进一步提高了村民自我管理的能力。通过“十星”创评,引导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觉向新型农民的标准看齐。
整合力量,整村推进,实现创建手段上的创新。2006年初以来,我们每年都从省、市、县三级文明单位中选派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开展结对共建绿色小康村活动,在全县上下形成了县乡村户四级联动、合力推进绿色小康村建设的浓厚氛围。目前,县直96个单位组成了68个工作队开展了绿色小康示范村帮建活动。
试点示范,逐步推进,实现创建步骤上的创新。在创建布局上,坚持按照试点、延伸、铺开“三步走”的原则,科学制定农村精神文明创建规划和“十一五”规划。2003年以来,我们选择305省道沿线的部分村作为建设“绿色小康村”连片创建示范区,同时各乡镇也都分别选定3—5个交通便利、基础牢固、群众热情高的村创办试点,进行重点培植,实行示范引导,逐步延伸和铺开,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让全县80%左右的村达到绿色小康村的创建标准。
3、创新机制,保障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实效
提高认识,强化领导机制。全县上下始终把以“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形成了县委政府统一领导、主管部门组织协调、责任单位牵头负责、乡镇具体抓好落实、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齐抓共建、上下联动的创建机制。
整合资源,强化投入机制。在不违反政策的前提下,我们坚持将通村水泥路建设、沼气建设、农业产业建设、文化发展以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捆绑起来,集中投向创建示范村,帮助完善基础设施,夯实发展基础。各创建村抢抓机遇,一方面开展诚信教育、村标、十星歌文化墙、公民道德规范告示牌、新农村建设书屋等软件建设,一方面加大村庄规划、道路硬化、沼气推广、房屋改造、卫生设施等硬件建设,做到软硬结合,虚实相济,使农村面貌大为改观。
激励引导,强化动力机制。为充分调动农户创建积极性,各乡镇党委、政府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将实施扶贫、生态、信用工程等惠农项目与十星创建挂钩,对创建为“十星级文明农户”的,优先给予“三改一建”等项目扶持,优先评为信用户,并按信用等级高低确定授信额度和贷款利率,使农民在参与“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中既争荣誉,又得实惠。县委、县政府每年还在全县范围公开评选表彰一批“十星级文明农户示范户”、“十大文明致富之星”和“绿色小康村建设示范村”,并在“十星级文明农户”中广泛开展“十佳儿媳”、“十佳公婆”、“十大孝子”等道德模范评选活动,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对命名表彰的“示范户”和“绿色小康村示范村”,分别给予1000元和10000元的现金奖励。
量化考核,强化考评机制。县委、县政府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到目标管理体系,实行量化考核。对各乡镇、各帮建单位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目标,并把工作好坏与评先表模、与文明单位评选、与考察干部政绩直接挂钩。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加强对各乡镇、村“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工作情况的督办、协调和指导。
二、主要成效
通过扎实有效的创建,我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新型农民。“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的重要目标就是要培养造就一大批讲道德、有文化、守法纪、善经营的新型农民。我们在开展创评活动中,注重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使农民群众在参与创建中,不断提高文明素质和致富本领。目前,在全县11万农
户中,有5.8万户达到了十星创建标准,“十星级文明农户示范户”和“十佳公婆”、“十大孝子”等已经成为广大农民群众学习的楷模。我们通过“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培养造就新型农民的做法得到充分肯定,《培养造就大批新型农民》一文先后在《求是》杂志等党报党刊发表。
二是助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通过争星创星,广大农民树立了正确的荣辱观、价值观,和谐意识、集体意识、发展意识不断增强。“十星”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已经深深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移风易俗、改造社会、建设美好幸福生活的伟大实践中。在各创建示范村,采用山石制作的村标充分彰显了村民的集体感和荣誉感,公民道德规范告示牌和统一规范的“十星歌”文化墙赫然醒目,图书室、篮球场、乒乓球台、小型健身广场等文化体育设施,使村民在参与创建中共享文明建设的成果。全县共培植文化中心户1100户。在信用工程创建中,全县创建信用乡镇达到10个,信用村134个,9.3万个农户被评为信用农户,总授信额达到3.2亿元,我县连续两届被湖北省政府授予“最佳信用县”。
三是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创建,有效改善了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和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农村产业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全县已有50个村已具绿色小康村雏形。各创建村基本达到了“五改五通三建”的标准,完成通村水泥路建设1500余公里、硬化入院到户路800公里、安全饮水工程惠及2万余农户。建设以茶叶、肚倍为主导的农业特色产业基地总面积达到63多万亩,加工企业配套发展,农民每年人均增加现金纯收入300元以上。村容村貌发生明显变化,基本达到了“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的要求。完成以沼气为主的“三改一建”2.5万余户,新建垃圾集中处理池617个,农村环境整治面达到50%以上。完成村院绿化植树50万株,四旁植树120万株。甲级村卫生室达到100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40%,全县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比例达到98%以上,群众看病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四是促进了城乡文明程度的提高。“十星”创建活动已延伸到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保持“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常创常新的同时,“十星级”社区、“十星级”居民户、“十星级”民营企业、“十星级”窗口单位、“十星级”党员、“十星级”少先队员等创建活动正蓬勃开展,在全县上下形成了行行业业创“十星”、家家户户争“十星”的生动局面。旋律优美的《十星之歌》,在全县上下广为传唱,人民群众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不断增强,“十星”创建已经深入人心。
五是服务、推进了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竹山是鄂西北水电资源富县,近年来,以潘口水电站建设为主体的水电大开发如火如荼,移民安置成为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围绕这一中心工作,我们在移民安置区通过开展“十星级文明农户”和“十星级移民新村”创评活动,移民群众较快较好地融入到了新环境,原居民积极热情地接纳了新移民,和谐、融洽的邻里关系逐步形成,一座座崭新、靓丽的移民新村拔地而起。“十星”创建象一个神奇的法宝,较好地解决了移民安置中的敏感、焦点问题。
近年来,我们在精神文明创建上取得了一定成绩,这是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和省、市领导关心支持的结果,这是全县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与全国其他兄弟县市相比,与中央、省、市的要求相比,我们还存在一定差距。我们将借这次会议的东风,认真贯彻落实好这次会议精神,进一步鼓足干劲,强化措施,努力使我县的精神文明创建和新农村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