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渐进式和变革式创新:哪一个在中国更适用?(推荐)
渐进式和变革式创新:哪一个在中国更适用?
根据我个人经历,我发现许多中国公司都存在一种内在矛盾:一方面,他们面临压力,明白唯有通过创新才能支持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和品牌建立;另一方面,也有一种自然倾向和文化让他们执行当前较划算的策略,以获得短期产出或者为筹划上市需要的高估值。因此,这便产生了矛盾。
总的来说,我相信真正的创新需要长远眼光、风险和成本。但是,有没有一种两全其美的方法?
大多数中国公司和产品由当前强大的市场需求拉动,他们“不必”也“不想”承担风险去开发新的细分市场。简而言之:他们不愿意破坏良好的现状。对于这些公司来说,我们所看到的折中方案是低成本创新。这意味着,维持现在基本的产品和流程,同时改良并提升产值。当然,这从短期来说更加实用,尤其对于追求低风险、短期利益的企业。但这对于现在中国是不是好的选择?真要这么做吗?
让我们简单再回顾下这两种策略。其中的低成本策略已经有几种不同方式的称呼,通用电气的杰夫·伊梅尔特(Jeff Immelt)和维杰· 戈文达拉扬(Vijay Govindarajan),来自塔克商学院,他们称之为“逆向创新”。Infosys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首席运营官S.D.Shibulal称之为“节约”创新。然而,我更倾向于用一个流行词汇“渐进式创新”来概括它。无论你怎么定义,所指的是一样的。正如经济学家描述的:比如,中国和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企业正重新设计产品以降低成本,其成本节约幅度远非10%,而是达到90%。他们重新设计整个业务流程,比西方的竞争者更快更好地进行生产。结果,最终的产品能以相当低廉的价格出售,因此被中型市场所接受。
世界范围内的大多数行业都在采用这一策略,从汽车到电脑,一切的一切,这类产品的列表还在不断延伸。这里有不少例子:在印度,塔塔汽车集团生产了一种只需2200美元(约合14022元人民币)的汽车,Nano.Godrej & Boyce公司生产的一种使用电池的,取名为“小冷器(the little cool)”的电冰箱,售价也只需70美元(约合446元人民币)。Start-up First Energy公司发明了一种烧炭烤炉,比一般烤炉耗能小、排烟少。另外,Anurag Gupta电信公司将一家银行分支机构简化为一台智能手机和一台指纹扫描仪,让ATM机进入农村区域。
在中国,类似的例子同样惊人。跨国消费类电子产品和家用电器生产商,总部位于山东青岛的海尔集团,将一种高端消费产品——葡萄酒冷藏冰柜,面向低端的中型市场做了重新设计。如此,海尔确保了该市场60%的份额(彼得·威廉姆森,前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教授)。所有这些例子说明渐进式创新是有价值的。现在让我们自问一个国内外许多公司都要面临的根本性战略问题。这就够了吗?换句话说,变革式创新的路径是否会更加明智?这一策略将为创业者提供灵感和空间,让他们倍受鼓舞,自由地突破规则、挑战假定条件,以开放的心态承担风险,尝试开发全新的产品,最终“创造”出一个新的市场。
以我来看,两种策略并行对于那些想成为市场领导者,想要树立起一个真正品牌的企业更有利。记住要建立具有不同才能优势的团队,分别支持完成这两种策略对应的不同行动方案。然而,请记住,如果变革式创新成功的话,将可能获得远超过渐进式创新带来的回报。经典的例子可用来证明这一点,采用纯粹的变革式创新并获得最高层次成功的案例当属苹果公司,它也是iPod、iTunes、Mac笔记本和台式电脑、OS X操作系统,还有革命性的iPhone和iPad的生产商。苹果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这一点说明他们的品牌获得了极大成功。苹果不仅仅是行业领军者,更是行业创造者。每年,世界都在期待苹果公司下一步会生产出什么。这家公司创造的产品是我们之前不曾知道自己需要的,但是一旦拥有却再也无法舍弃。这便是变革式创新的例子,旧的假定条件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全新概念的设计。1983年,苹果的创始人、前苹果董事会主席乔布斯邀请约翰·斯卡利(John Sculley)
从百事可乐到苹果担任CEO时所说的正好诠释了变革式创新的真谛。乔布斯曾经问斯卡利:“你想要自己的后半生都在卖糖水,还是和我一起改变世界?”2010年,苹果的股票市值超过微软;苹果的品牌价值以84%的增长速度达到1533亿美元(约9771亿元人民币),成为世界上最贵的消费品牌。
同时采用两种策略并最终大获成功的一个例子是中国通信巨头华为。据媒体报道,华为引进国外技术和业务专长,并应用于中国市场,以及后来全球市场的产品生产。这便是采用了“渐进式创新”。2011年4月,华为公布2010年净利润为36.4亿美元(约232亿元人民币)。
尤其受人关注的是,华为也采用了变革式创新策略,据报道,华为在2010年成为世界上第四大专利申请者。华为在世界范围内设立了研发中心,其中一个在以色列。这一研发中心由具有远大梦想和长远眼光的一群领军人物进行管理,他们针对5到10年后而非最近的市场研究、开发产品线。
事实上,大多数以色列的创新应该归类为变革式的。其中一个著名的例子便来自我们的公司——胶囊内视镜的先驱、“PillCam”的生产商,为小肠可视化奠定标准的Given Imaging公司。该公司生产的“PillCam”是一种带有微型照相机的可食用胶囊。这个微型照相机沿着胃肠道拍摄,在24小时内随着排便离开人体。图像被保存在一个数据记录器上,随后可供下载。它提供了一种非侵入且便捷的方式来检查身体情况。关于它还有我个人的一件趣闻:我把一个Pillcam的模型,作为有趣的礼物赠给在世界经济论坛2010年新领军者年会上各位受尊敬的同仁。这是我与人分享以色列变革式创新带来的快乐的方式。这一热情也迅速传递开去。我记得曾被第三方告知,我的朋友们也骄傲地与他们的朋友分享PillCam的故事,后者也同样兴奋地分享他们自己类似PillCam的案例。
英飞尼迪集团旗下的以色列投资组合公司PowerPaper提供了又一个尝试纯粹的变革式创新的经典案例,事实上正在进行。这家规模不大的公司发明了一种轻薄、柔韧的,无污染的“可印刷的”电池,能够应用于提升任何行业的产品性能,如医疗设备、服装、鞋类、贺卡,这一列表任凭想象可无限延展,但同时也会受传统价格因素的挑战。这一创造性的想法让化妆品巨头雅诗兰黛开发、生产出一种化妆眼贴,可用于减少皱纹。超薄电池作为导管,可传递眼贴中的用来消除皱纹的活性物质。同一技术还被应用于安全密码补丁、RFID电池辅助标签等其他新颖、实用产品的开发。Power Paper公司成立于以色列,但现在大多数生产活动都在中国。为适应中国本土市场,公司专门对技术进行微调后才投入产品应用。现在的挑战是如何从零开始建立一个理解、欣赏和热情接受这一价值概念的全新市场。变革式创新项目需要市场助力,并且一旦建立,下一步便是去努力争取。
Amir Gal-Or
第二篇:中国科技期刊在出版业变革中创新
pood
中国科技期刊在出版业变革中创新
温泽宇 徐 状 甄志勇(哈尔滨理工大学,哈尔滨 150080)
摘要:中国科技期刊在出版业变革中创新,就是要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增强中国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很快,但仍存在许多问题。科技期刊管理体制和改革创新的研究,正是有助于把这个牌洗的彻底,使这项工作达到预期的目标,发挥科技期刊的科学价值和学术价值,为社会带来的财富,这是一种巨大的、不可替代的、难以估量的作用;因此,对科技期刊的评价,不能简单的用经济效益衡量,也不能仅仅用发行量或者自身的经济收益来衡量。应作为公益性事业去管理。使科技期刊在出版业变革中得到发展和提高。
关键词:中国科技期刊;出版业变革;学术水平;学术影响力
1.引 言
建国以来,中国科技期刊得到发展和提高,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科技期刊由于传媒市场巨大的变化,给中国科技期刊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计算机和网络使中国科技期刊以崭新的姿态面对市场。广大读者接受中国科技期刊传媒的习惯也从印刷版到电子版,如今,中国科技期刊传媒市场的结构与规模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利用网络的新媒体、新技术、新产品和科技期刊接受市场和受众的选择。有数据显示,目前在中国,30岁左右的人士已不钟情印刷版的报纸杂志,大部分的人士已经移情网络。有些年轻人上网娱乐费占到年收入的1/15。未来中国的网民数量,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了4.2亿,突破了4亿大关,较2009年底增加360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在4.2亿的网民数量中,宽带网民规模为36381万,使用电脑上网的群体中宽带普及率已经达到98.1%。农村网民规模达到11508万,占整体网民的27.4%,半年增长7.7%。而网民年龄结构继续向成熟化发展,学历结构则呈低端化变动趋势[1]。显然,印刷版的科技期刊也受到网络的强大冲击。科技期刊是科技工作者发表科研成果的平台,通过科技期刊来传递和交流科研信息,建设科研队伍,引导科研方向,是发展科研事业,建设社会主义不可缺少的重要阵地。科技期刊通过对现代学理论和技术的研究、讨论和引进,以及科学实验告,使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科研选题和研究内容不断充实、更新,促进新兴学科的建立、完善和发展,挥了独特的功能。显然,科技期刊对于科学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导向作用[2]。与此同时,学术腐败、科技浮躁致使科技期刊的同质化、自觉的抄袭、研究内容与市场要求脱节,只求经济效益等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妨碍着科技期刊的成长与发展。这种状态是科技期刊面临的最大问题。从这一问题出发,研究和探讨科技期刊的创新,对科技期刊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3]。为了实现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最是走科技创新之路,这就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科技创新中做出更大的贡献。要以科技创新为方向,多出成果,多出论文,尤其是高质量的论文,论文的水平要达到世界著名三大检索的水平。论文的学术水平是科技期刊的质量保证,是科技期刊的命脉。在目前期刊林立,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提高科技期刊质量最根本、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提高论文的学术水平[4]。提高中国科技期
pood 刊的学术影响力,这一点对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是不容置疑的。它的论文质量反映出中国科技能力和科研的学术水平。
中国科技期刊的学术指标依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的指标,例如:影响因子、基金论文比、总被引频次、即年指标、他引率、平均引文率、地区分布数、机构分布数。这些指标的优劣,主要决定学报刊载论文的质量,显然论文的质量决定中国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因此,拥有丰富的高质量论文,提高中国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增强中国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是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必需,也是中国科技期刊发展和提高的目的。
2.中国科技期刊出版业的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很快,从1988年的3052种科技期刊,在2006年已发展到4875种。其数量对比图见图1。论文产生数量成倍增长,2006年我国科技人员发表在国际主要科技期刊的论文共171878篇,而1997年我国科技人员发表在国际主要科技期刊的论文仅35311篇[5];其数量对比图见图2。
1988年2006年1997年2006年图1.1988年和2006年中国科技期刊数量对比图
图2.我国科技人员在三大检索发表论文对比图
学术期刊在科学技术界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源于国家的各项相关政策,对科技期刊的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但是目前科技期刊的状况正如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冯长根书记所说:中国科技期刊业的增长方式还没有实现从数量型、粗放型向质量型、效益型的根本转变,科技期刊结构布局不合理的问题仍然很明显,英文学术期刊和检索类期刊仍然偏少[6]。我国科技期刊出版业,一方面是期刊的数量和论文的数量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我国许多优秀的论文却发表在非中国期刊上,而不是发表在中国期刊上,SCI 2006年收录中国科技论文发表数量对比图见图3; 2006年EI收录中国科技论文发表数量对比图见图4。这对科技期刊工作者提出了挑战。为什么科技工作者的优秀论文发表在非中国期刊,却没有发表在中国期刊上?这显然是不是我国没有优秀的论文,是我国没有优秀的期刊。
pood
中国期刊 非中国期刊中国期刊 非中国期刊图3.2006年SCI收录中国科技论文发表数量对比图
图4.2006年Ei收录中国科技论文发表数量对比图
这也说明,中国科技期刊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远远不及发达国家,科技期刊还需要扎扎实实地做好工作。那么,在科技期刊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国家公共政策如何再次发挥作用,调整政策,使科技期刊不仅是数量增长,而且提升期刊的影响力[7]。近一时期,中国科技期刊市场上出现两种现象,一种是争夺优秀的论文,一种是争夺大量的作者,前者是为了提高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后者是为了提高科技期刊的经济效益。中国的科技期刊市场,无论是成为作者的市场,还是成为科技期刊的市场,做为科技期刊都应该把论文的质量看作科技期刊发展的生命线。如果科技期刊之是为了经济效益而办刊,这种科技期刊一定是短命的。没有任何作者会认同一种粗制滥造的科技期刊。科技期刊要承担社会责任。历史证明科技期刊在世界各国的技术情报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科学研究和学术论文中,学习、借鉴和引进国外技术的研究成果多,而原创和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较少。政府应该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想方设法促进优秀学术成果的产生。同时,要从科技政策上鼓励我国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优先给我国的学术期刊投稿,激励高水平科研成果在我国首先发表[8]。科技期刊就是要给作者提供这样的平台,使作者的成果通过这个平台走向世界。
3.中国科技期刊在出版业的要在变革中创新
自科技期刊问世以来,科技期刊的性质与定位都有着明确的规定。科技期刊是报道科学研究为主的刊物,是报道我国科学工作者成果的媒体,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阵地。因此,对一些科技期刊今后的发展,要面对期刊的市场化、网络化,需要相当漫长的路,就全国的科技期刊,由于科技浮躁,学术腐败问题的存在,有许多论文存在着内容雷同,水平低下、重复的现象,致使部分科技期刊还不能坦然面对市场。因此,科技期刊如果完全进入产业化的进程,前面的路是不平坦的。中国科技期刊的办刊方向,必须坚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9]。党的十六大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任务。十几年来,中国科技期刊得到发展和提高。但仍存在差距和不足。2010年我国明确了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中国科技期刊体制改革形势非常紧迫,如何使中国科技期刊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是摆在中国科技期刊工作者当前的任务。我们要努力探讨中国科技期刊出版业在改革中的创新的研究。旨在通过深化中国科技期刊体制改革,使中国科技期刊发挥科技信息交流的传播作用,促进中华民族科技水平的提升。中国科技期刊应属公益性出版单位,它的办刊方向,不应以赢利为目的,而应以提高办刊质量和提高学术的影响力为宗旨。把握科技期刊发展和创新的机遇,深入探讨科技期刊自身的优势,提高科技期刊国内和国际的学术影响力,使科技期刊得到快速的发展和提高,使一部
pood 分优秀的科技期刊率先进入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知名期刊队伍。中国科技期刊发展需要创新。创新是高科技时代发展对科技期刊要求的趋势。如果科技期刊不抓住机会,开创科技期刊的创新之路,科技期刊就不能展现其良好的发展。我们要确信,只有科技期刊的编辑工作者走创新之路,不同层次的科技期刊也都会在创新中有得到发展和提高。从党的十六大之后,中央有关部门进一步着手研究文化体制的改革方案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
从已经实施的期刊改革措施看,这次政府对期刊界改革,是通过重构出版的新格局,把出版行业引入市场经济轨道,增强活力,提高效率,释放生产力;改革的内核是经济结构的重建,实质上,就是把既有的各种出版实体放进全世界共同认可的“经济游戏”圈里去,重新洗牌。因此,科技期刊管理体制和改革创新的研究,正是有助于把这个牌洗的彻底,使这项工作达到预期的目标,这就意味着,中国的科技期刊将被推向市场经济大潮中。近年来,许多学者对中国科技期刊的改革和运营模式进行了探讨,并且收到了可喜的成果。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科技期刊改革的方法和道路,并且取得了初步研究成果[10-12]。
3.1改革中的科技期刊需要政策支持
2002年6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始进行试点工作。2005年年初,整个新闻出版改革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全面推开。2005年的体制改革重点在地方新闻出版单位。中央各个部委、各个部门也要进行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计划在3~5年内完成全国的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工作。这次改革,中央对新闻出版单位的性质界定为:非经营性机构和经营性机构。非经营性机构主要指的是党报、党刊、电视台、广播电台和人民出版社(或者是无赢利能力的政策性出版社)。这一部分按公益性事业管理,主要任务是为党和国家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服务,而不是参与市场经营。除了党报、党刊、人民出版社以外的报纸、期刊、音像电子出版、图书出版社,基本上都要分期分批转制为企业,成为经营性机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内部管理体制、领导机构和运行机制的改造,把它改造成一个独立的市场竞争的主体[13]。
科技期刊是是通过知识的传播、交流、使用、提高来显示其潜在的经济价值的,虽然具有商品属性,但是不具备直接的经济效益。其潜在的使用价值是间接的,主要体现在其产品的原创性和科学性上,科技期刊自身的科学价值和学术价值才是它的本质价值,它可以为社会带来的财富不是科技期刊的收益,例如,发行收入、广告收入等可以比较的,它的社会收益是高层次的精神产品,它可以通过科技期刊的平台,推动国家和社会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这种对社会科技方面的推动作用可以改变世界,是一种巨大的、不可替代的、难以估量的作用;因此,对科技期刊的评价,不能简单的用经济效益衡量,也不能仅仅用发行量或者自身的经济收益来衡量。任何一个国家在创办科技期刊时的主要目的都是从获取社会效益着眼的,这是由科技期刊的自身属性所决定,因此,对科技期刊不能片面地用经济运作的模式去管理,而应作为公益性事业去管理[14]。科技期刊的发展和提高需要在变革中的政策支持,不能简单地放手让科技期刊不受限制的走向市场。科技期刊的改革要以提高科技期刊的质量为改革的中心,尤其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
3.2 尽快建立科技期刊质量评价的科学体系
改革开放33年来高科技的发展,使人类进入到网络化的信息时代。在网络化的信息时代,人类的发展和建设需要科技信息的传播。科技期刊是科技信息传播的一种方式,它刊载着科
pood 技工作者勤奋努力的硕果,展现的是我国科学研究的精华。科技期刊也借市场改革的东风,发展壮大了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度,有一部份科技期刊在质量上和学术影响力度上都有大的提高,但是大部分的科技期刊只是从经济效益入手,并没有作到质量的提高。
近些年来,之所以一些科技期刊可以以经济效益为主办刊,是由于职能部门的管理缺失,也是目前还没有对科技期刊的管理措施。致使有些科技期刊在办刊资金短缺的状态下无奈的选择。由于缺乏科技期刊质量评价的科学体系,使管理部门难以对科技论文的质量和效益做出正确的评估,只能让科技期刊自寻出路。使一些人以刊物的质量来衡量论文的质量;以发表论文的数量来评估科研业绩。这是把衡量标准的方向选错,致使许多单位和评价组织对科技人员的管理错位,导致学术浮躁的产生。其主要就是过分强调量化管理,简单的量化对科研能力的考评,无形的推动了学术论文的“大跃进”,助长了科技期刊无序的数量膨胀,其后果不只是影响了科技期刊的质量,重要的是浪费了科技期刊的资源,浪费了社会财富和人力。
3.3提高科技期刊编辑队伍自身的能力
早在1983年6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就指出:“出版部门知识分子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标准应和科研、工程技术、教育、新闻等部门相同。”由于期刊编辑部大都隶属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其地位的高低受其制约很大。事实上,身居二线的编辑部,很多方面都难以得到应有的重视,致使编辑的权利和地位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重视,政治、经济待遇得不到提高。此外,由于编辑“为人作嫁衣裳”的特性,使得编辑容易丧失成就感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与教师、研究人员相比,编辑更易给人碌碌无为的印象。对此,许多人都另谋高就,造成了编辑队伍的不稳定,严重影响了科技期刊的发展[15]。
四、结语
提高中国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增强中国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是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必需,也是中国科技期刊发展和提高的目的。对科技期刊管理体制和改革创新的研究,正是有助于把期刊改革这个牌洗的彻底,使这项工作达到预期的目标,这就意味着,科技期刊将被推向市场经济大潮中。科技期刊自身的科学价值和学术价值才是它的本质价值,它可以为社会带来的财富不是科技期刊的收益,这种对社会科技方面的推动作用可以改变世界,是一种巨大的、不可替代的、难以估量的作用;因此,对科技期刊的评价,不能简单的用经济效益衡量,也不能仅仅用发行量或者自身的经济收益来衡量。任何一个国家在创办科技期刊时的主要目的都是从获取社会效益着眼的,这是由科技期刊的自身属性所决定,因此,对科技期刊不能片面地用经济运作的模式去管理,而应作为公益性事业去管理。才能使科技期刊得到质量和学术上的发展,使中国的科技期刊进入到世界的科技期刊队伍中。
参考文献:
[1]解放网-新闻晚报 | 2010-07-16 16:25:23
[2]闰玉玺.高校学报与科研工作的互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89-91.[3]张正柱.浅议科技期刊的创新之路[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5):29-32.[4]彭波,谢二娟,黎文.提高科技期刊学术水平的途径分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15-116,125.[5]2006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研究报告.中国科学技术研究所,2008,5:2,9.[6]冯长根.科技期刊的创新与发展.第四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的报告.杂志工作通讯,2008,10:8.[7]武小琳,黄普文.公共政策对科技期刊发展的影响[J].中国科技信息,2009(15):213-214.pood [8]李勤.提高学术期刊影响因子的途径[J].今传媒,2007,9:52-53 [9]刘洪.产业化.科技期刊的办刊思考[J].今传媒,2010(5):46-48.[10]李若溪,颜帅,赵大良,等.高校科技期刊改革的若干研究方向刍议[J].编辑学报,2010,22(2):161-164.[11]王亨君,黄振群,杜智涛.我国高校科技期刊管理体制与运营机制上存在的问题探讨.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4(2):176-177.[12]张建军,刘胜博,任延刚,等.科技期刊集团化产业化发展的研究热点问题分析[J].编辑学报,2010,22(2):113-115.[13]赵文义;王磊;杨琦.学术期刊的公共政策分析[J].科技与出版,2008,(11): [14]朱晓东,宋培元.关于我国科技期刊管理政策创新的思考[J].编辑学报.2006,18(2):83-86.[15]田静.促进科技期刊发展的政策建议[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3(2):208-210.[基金项目] 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基金会研究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
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基金会研究项目;黑龙江省出版理论研究会课题.[作者简介] 温泽宇(1981--)男,硕士,编辑,工作于哈尔滨理工大学编辑工作部,E-mail:xb-hust@163.com。徐状(1980--)男,硕士,编辑,工作于哈尔滨理工大学编辑工作部。甄志勇(1980年--)男,博士研究生,讲师,工作于哈尔滨理工大学荣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