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的“家欲”危机 ——格非【春尽江南】

时间:2019-05-15 15:35: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年的“家欲”危机 ——格非【春尽江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年的“家欲”危机 ——格非【春尽江南】》。

第一篇:中年的“家欲”危机 ——格非【春尽江南】

中年的“家欲”危机 ——格非【春尽江南】

【东方早报·上海书评,中年的“家欲”危机 ——格非【春尽江南】。看【春尽江南】的时光是美好的,写这篇的时候也是美好的。】

【《春尽江南》,格非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年8月第一版,376页,35.00元】

中年男人,人生到了似乎可以停住脚步观望周围美好的年纪,这样的年纪当然也是屡尝人间新鲜和盛开的年纪。但没人规定“是该如此”,所谓理所应当自然不合乎情理,一个男人到了中年就可以“仗势欺人”,在成为一个既得利益者之后还要在人间流露些许猥琐和龌龊,这当然是还没有成为中年男人的那些男人所不允许的。有人说中年男人不存在什么危机,身体能搞、物质基础牢靠,正是所谓的人生美好季节,但从“我手写我心”的角度来说,格非、张旻、苏童等一批作家到了中年时期,他们写到中年男人的种种不安、聒噪都在情理之中,而往往能够打动作家的故事又是卑微的、凄苦的,甚至凌乱的,那自然就是所谓的“危机”。

格非的《春尽江南》正是这种在作家本人人到中年之后的长篇作品,事关当代,但又并非处处触碰所谓的社会危机,他更关注的是“人”内心的危机。当人之身体在机能尚且完整运转、内心世界无比巨大之时,他的注意力也自然更多地集中在精神感受上。包括我们对物质的迷恋、对名牌和奢侈品的专注,都可以放在身体的另外一个角度上——精神——去理解,它们呈现出来的都是我们对内心的一种感受。

有人说中国当代这么多奇幻的题材,甚至它们是人类史上未曾出现过的、文学史上未曾描述过的,为什么当代作家面对如此时代却长久缺乏表现,他们在显得无能的同时更是表达了一种懦弱。我倒是觉得,当代社会题材当然可以表现,但也不一定就得人人沾之,其实我们并不缺少囿于时代的作品,你看那些花花绿绿的畅销书不是也有黑社会、拆迁、暴力等题材吗,问题不是你写了什么,而是你写得怎么样。换个角度来看,怎么写、写什么是作家自己的事,你愿意追随宏大的时代脚步你就去追随,你愿意关注内心的片刻感受你就去关注,这些都可以做得很好,也可以做得很糟。再退一步讲,所谓的社会题材只是文学命题的一种,如果满眼尽是整齐划一的揭露、戳穿、颠覆,我觉得那也是一种另外形式的荒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学比这些都要客观、宏大和深厚。

所以,我不觉得格非如此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代人甚至个人的内心感受上有什么问题,这本书也并非宣传中所说的“探索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内在精神演变的”作品,它不可避免地跟当代社会发生了关系,但它的着力点更是在个人的内心和周遭境遇的改变上,荒诞、炎凉、悲戚,这是人类的共同命运,无论你如何挣扎这一生,都无法改变这样的事实。格非用长篇小说,用跌宕的情节,用有人情味的故事,用善变和讨好的语言,用简单明了的因果关系,充分表达了这样一个核心内容。如果像书的封底介绍说的那样,“深度切中了我们时代精神疼痛的症结”,格非的这部长篇小说《春尽江南》则会显得很轻薄,甚至在“时代症结”的衡量标准下称之为一部失败的作品也理所应当。但幸好这种概括不一定是作者的意思,这部长篇小说的核心部分,跟症结或者时代关系不大,它是人的小说,它是关于人的情欲、关于人的感情、关于人的家庭等等原始问题的小说。

关于家庭的欲望、在家中发生的欲望故事,生活中不见得在人人身上都能精彩发生,但至少是无法回避的一个常态。《春尽江南》主人公“端午”有家也爱家,他和辗转结合的老婆有一个体面的家,家中有无比疼爱的儿子,还有虽拌蒜不断但也算和谐顺畅的妈妈,可家中之欲正待爆发。曾被“端午”遗弃在荒郊的老婆“家玉”是家中之欲的参与者,甚至她和“端午”一样都是所谓家欲爆发的缔造者。“家玉”借北京开会认识了年轻的情人,激情一夜,暧昧而还原了人类原始的冲动,娇嗔而坦率地爱欲成河,你不能将之全盘否定,甚至无法当机立断判定这并不美好——“家玉”在爱欲危机之中妥当地扮演了她所能扮演的那个角色,蒙骗丈夫,激情会友,尽情甚至嚣张地释放,斩断情缘,坦率面对……你找不到“家玉”有什么不妥之处,只不过她可能仅仅是“端午”前后出轨和暧昧的一个借口——作者的安排尽显跌宕起伏情节的同时,也或多或少失去了人性原本存在的张力。

与格非同时代的作家,当年风生水起的一代先锋小说家,如今尚有如此创作热情和成果的不多。格非应该算是其中挣脱掉时代束缚的少数作家。今天已经没人再会用上世纪九十年代先锋小说的形式写小说了,但过往的精彩和辉煌一定会令人怀念,甚至从精神上难以摆脱。可谁又能说清楚眼下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小说呢,“与时俱进”对真正的作家来说并不一定是个好词,它有时候更会成为笑柄和显得轻浮。

不能说格非的新长篇有刻意讨好读者的嫌疑,但至少他在文字和故事结构上的确做到了比以往更通俗易懂,还有恰到好处的煽情,估计也会令格非的读者呈现出扩大化的趋势。一位爱读书并对书中人物“绿珠”有无限好感的上海女孩,在小说并不复杂但足够煽情的情节过后,对“家玉”的死以及她所采取的死法伤痛不已,蒙头大哭是她的读后感之一——这当然是煽情的好处了。格非用力抓住了敏感的女性读者,也用他所擅长的充满迷醉的表达方式吸引了文学青年的拥戴。

问题也不在于在争取读者这件事上做出的努力,作家用自己的才华和智慧令更多的人喜欢他,这在古今中外都没问题,问题是如今谁还有兴趣去了解一个诗人的生活以及他眼中的世界呢?《春尽江南》以一位在地方志工作的中年诗人为叙述主体,“端午”眼前的世界就是这部小说所要展示的。“端午”写诗的才华不用评价,他以诗人身份去生活才是值得琢磨的事情。即便诗人,对这种或几分熟悉或几分向往的生活,也无多少兴趣去旁观阅读别人的“诗生活”吧,他们有工夫还自己去参加必有老板参与的那些华丽而堂皇的诗歌节呢,读后感《中年的“家欲”危机 ——格非【春尽江南】》。

这里的描写除了为没有小说中的诗人那么高级的现实中的诗人提供一种庸俗的模板以外,还能有什么功用呢?如此说来,小说的诸多情节倒可以给当下的诗人活动家提供一个样板工程去参观学习,如何组织聚会、如何运作诗歌节、如何成为这个时代里冠冕堂皇但依然是诗人的行为准则。出口成脏、以庸俗当见识的报社社长“徐吉士”,用流氓手段忽悠起来的诗歌研讨会,这些小说中的情节作为当下有志之人的教案以备学习,应该是小说中这类描写最积极的一项功能。

诗人“端午”在招隐寺征服文学女青年,再凌乱地抛弃她,时光跨越到二十年后诗人与这位曾被抛弃的女青年的婚后生活,他们生存在当代中国过分粗暴的现实中,孩子、父母、同事、朋友以及周遭的一切遭遇都难免染上一层“诗人看世界”的色彩。在家庭生活中,“端午”尽力做好父亲、丈夫和儿子的角色,虽算不上强悍,但至少算是合格;在朋友中,他敦厚老实,不张扬不虚荣;在单位则更显得与世无争慈眉善目。风趣、善意、与世无争是他身上的标签,尤其是有一个在事业上强悍的老婆,他就更需要这样的性格来维系生活。

当身边出现诸如拆迁、上访等跟当代社会息息相关的关键词时,“端午”更是无一例外地暴露出他与世无争的性格来,他从不对这些发表看法和意见,更多的是侧身“躲过”,但作为读者无疑你又会觉得这绝对不是一个猪脑的人。“端午”的软弱和中庸更可以看成这个时代知识分子的重要特征之一,他们不抱任何幻想,更不愿意献媚,与其说屈服,他们更愿意承认自己是了然一切之后的放任和犬儒。这种看似聪明的态度,实则常常给人以愚蠢的把柄。“端午”的诗无关时代,“端午”身在时代之下却无视时代痕迹,这里只能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已经通过某种意外或者策略成为这个时代的既得利益者。让一个聪明人软下来,看来历代用的都是同一个办法。

“跟你说了多少遍了,所有有关拆迁的案子,一概不接!”中国作家或者说中国大多数知识分子,对这个盛况空前的当代中国就只有这么大的力气了。一方面意犹未尽地舔尝自己那些所谓诗人身份下的悲伤与感动,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忍心就这么放弃如此斑驳的社会现实,那么浅尝辄止则是一种超级省力讨巧的方式。

在地方志工作的主人公,自然可以优雅熟练地观望自己的人生,即兴的幽默和艳遇也自然是情理之中,除此之外,小说家还安排了一些与社会景象近一点的身份,比如报社社长“徐吉士”,身在律师事务所工作的老婆“庞家玉”,他们既参与社会景象的缔造,同时也成为一种视角去观望这个社会发生的巨变。但是这些都是浅尝辄止的证据,与其马杀鸡般地抚摸不如放弃做到真正的视而不见,个人觉得,格非处处小心又不忍放弃的做法,除了讨好那些浅薄的读者以外,对小说本身来说实在是看不出有任何的好处。

《春尽江南》跟很多当代题材小说一样,难免要写你我身边的那些丑陋的人,他们极尽猥琐之能事,这也是读这类小说时常要犯恶心的原因。作者写得越好,这种恶心情绪也就越猛烈。《春尽江南》中的“绿珠”是唯一让人无条件喜欢的角色,尽管她数次找不到自我,愿意以放逐的方式去伤害自己、背叛他人,但这是一个善良和单纯得让人发慌的女孩,也就是说她身上有一种罕见而纯粹的美,她越不靠谱,离这个斑杂凌乱的世界就越远。格非在对她的刻画上有了出人意料的美,更有超脱现实的命运安排。

我以为在一部小说的最后出现的人物并交代其结局的,都是重要人物。“绿珠”毫无疑问是作者用力去写的一个主人公,格非最后这么给“绿珠”以交代——“她已经联系了沈家巷一家街道办的幼儿园。他们欢迎她去那儿当一名老师。绿珠告诉他,几年来的漂泊生活,让她感到羞愧和疲惫。她希望在鹤浦定居下来,过一种踏实而朴素的生活。她还强调说,在当今时代,只有简单、朴素的心灵才是符合道德的。”我以为,“绿珠”是一个成功触碰了当代青年人心灵的人物,不是神来之笔也是苦心营造的一个人物。没有这样的结尾,于人物是残缺,于小说是断章。

格非无疑是当代作家中的学者型作家、文笔老练的高手、善于思考的智者,但这离我们心目中的睿智、坚韧、优雅的大师作家还有距离。他不断问世的作品,没有真切问候这个复杂甚至迄今不可描述的时代的笔迹,没有成为当代国人生存迷离之时的一种力量,没有在通往人性的长途客车上让我们找到一点先贤的踪影,没有在琐碎卑微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一种记录……就《春尽江南》来说,格非所动用的心力对他那样的作家来说太微不足道了,留给读者的期许之后的遗憾也就越发明显。

对格非这样的作家寄予希望,并非读者的一厢情愿,从世俗的角度来说,他早已功名成就坐拥人间真善美;从功力角度来说,他是从上一个时代走过来的一代作家中气息尚存的一个,对那些对中国文学尚存余念的读者来说,对格非寄予希望都是情理之中。但上述评说里你看到了,不尽如人意是主调,他能更好,却在更好的路上轻易就折腾死了自己。如果非要对比,近来出版的另外一位作家李海鹏的《晚来寂静》似乎更妥帖地记录了“人”,相比大时代叙事、空洞的时代记录和不尽如人意的诗人内心独白,凡人的个人成长更是一种低调但却不可或缺的印记,从卑微中洞察出人性的幽暗之光,这是优秀作家的品质。如果加上个人主观色彩,我更喜欢另外一位更年轻的作家曹寇的作品,《越来越》尽管是部短篇小说集,但里面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更有一种相对这个时代来说悠长的回味。他们不是悲剧的主角,却接二连三地上演充满悲伤的戏码,他们面目模糊,却更似你我,从城乡接合部缓步走来的不是什么风云传奇,而是带着你我身影的凡人肉身。

从某种角度来说,寄希望于当代作家作品,其实是对当下现实的一种绝望,作家从本质上来说也是绝望的人,他们既非圣徒也难轻易就给我们一把打开迷雾之锁的钥匙。格非、李海鹏、曹寇都不是救世者,他们给出的也只有一份坦诚的绝望书,时代之困的呈现和破解需要更多的作品。

第二篇:迷惘——读格非的《春尽江南》

迷惘——读格非的《春尽江南》

豆瓣上有一篇格非关于《春尽江南》的访谈,文中有一句,小说家对于社会的最大责任,就是写出来。

《春尽江南》写了些什么呢?写了些在网络上随时可以搜索到的桥段。然后,这些桥段被安排在小说中的人物身上去。廖令鹏曾写过一些关于微博或者网络改变小说的论文,其中一部分就是针对这些桥段的。他说,小说如果还注重信息量(狭义的信息量),那么,这个小说可能是失败的。读者在一定程度上,并不需要或者缺乏这些信息量。而是信息量过剩。小说家不能尝试做为读者遴选这些信息的工作,当获取信息的方式成为习惯,读者已经失去了足够的耐心,听小说家絮絮叨叨的说一些“题外话”。廖令鹏说,小说,更应该营造一种氛围或者情绪。

主人公谭端午在《春尽江南》中是一位诗人,在鹤浦地方志办公室上班,工资不高,工作不累。“可以任意挥霍他的闲暇,他感到心满意足。唯一困扰着他的,是一种不真实感,他觉得自己有点像《城堡》中的那个土地测量员。”——端午让我想起加缪笔下《局外人》中的“我”——端午总是一副无所谓的态度,他有句名言叫:不妨试试。端午也有自己有兴趣的事情,但大部分时候,他总会对自己的兴趣失去兴趣。例如,听音乐和读《新五代史》。这或暗示着在这么一个时代潮流里,不被潮流影响是多么难得事情。所以,到后来就是:所有的地方,都在被复制成同一个地方。当然,所有的人也都在变成同一个人。新人。千人一面是令人窒息和恐怖的。而对千人一面的漠视和习惯,更是令人窒息和恐怖的源泉,它滋长千人一面。

小说的结尾处,谭端午发疯似的想去成都见庞家玉,这就不像加缪《局外人》中的“我”了,谭端午真正的动了情,这为小说添上了一笔温情。这段多年前“粉丝”和“偶像”之间的故事,从欺骗到接受,到无法容忍离婚,到真情流露,让人感叹生活,觉得每次都是错过,每次都是关注了生活的其他而不是生活本身,所以,《局外人》中的“我”才会说:我有话说,我才是被告。于是,庞家玉在写给谭端午的遗书里,竟然会添上一笔,我爱你!小说中有两处令我想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其一是开篇的:“现在,我已经是你的人了。”——十九岁的秀蓉被谭端午睡了以后,谭端午在其昏睡之际,拿走了她的钱,不辞而别;其二是关于谭端午的房子被李春霞占了以后。这两处给我的感觉都像是吴趼

人小说中,关于父亲的一笔钱不知去向,“我”去追讨而一直未给予结果。我也就一直心心念念的想着这笔钱,被作者牵着鼻子都了好大一圈。

《新五代史》是历史上最乱的?谭端午在地方志上班,他手边的一个道具经常是《新五代史》。若让谭端午来修史,他会如何?

1989和秀蓉改名为庞家玉,文中都被赋予改变了整整一个时代的意义。

冯老头研究《庄子》。文中有冯老头的不少言论。例如,他说:“不伦是圣人、贤人还是众庶,在过去呢,他们面对的实际是同一个天地。”历朝历代的苛政到县一级就停止了。镇、乡、村是有自为的空间的。而不像当下,村一级的干部民选,都是论资排辈的。

“为了几度电,就会弄瘫一条江。”是对所谓的大型为民工程和破坏环境的工程的巨大嘲讽。

文中,出现了一个词语,叫新人。对于新人,作者没有刻画其面貌和轮廓,大约为数众多。这些新人是这样的:对于这样的新人来说,再好的制度,再好的法律,也是形同虚设。——他们有消解一切的能力。

谭端午的哥哥王元庆,选了一块儿风水宝地,盖了精神病院,而他成为第一个进入该院的病人。王元庆在书中并没有多少事迹。主要还是关于王元庆的言论,这些言论看似疯疯癫癫,而或是这些疯疯癫癫的言论,才是作者借精神病人的口中说出的。

“这话叫我怎么个说法呢?从医生的立场来看的话呢,你就是到大街上随便拉个人来,让我们给他作诊断,你说她精神上一点毛病都没有,那是绝对不可能的。现在的生存压力这么大,你是晓得的。人这个东西,其实脆弱得很。比方说,前些日子来了一个司机,家人说平常好好的,就是一天深夜开车,压了一个黑色的塑料袋。他以为是压了人,就发了病。”

“你哥哥当年建这所医院的时候,我是参与论证的。当时的设计床位有六百个,很多人都反对。说太大,可现在怎么样呢?我们增加了三百个床位,还是远远不够。每天都有人往这里送条子,走关系,把各色各样的人往这里送。”精神病院周主任如是说。想起李承鹏的《李可乐抗拆记》来,这么多人想挤进疯人院是不是和利益有关呢?只要把一个人盖上精神病的戳,他就可以获得言论自由。

谭端午的妈妈讲得故事都是陈旧而且古老的故事,是传统儒家者所讲得故事,投机也好、虚伪也好,或是那代人血脉中一直流淌的。

宋惠莲是和秀蓉(后改名为庞家玉)一起参加诗人聚会的。后来,她出了国,回来时,写了一本书叫《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中国》,这不让我想起所谓的汉学家或者伪汉学家们的调调来,非常讨厌。

在庞家玉伙同警察、黑社会去收自己的房子的故事里,作者对邻里关系有一笔描述:隔壁102的房门开了一条缝。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太太伸出她那有秃斑的脑袋向外窥望,一见端午他们进来,“嘭”的一声把房门撞上了。嘭的一声,多么形象的描述了这个时代,城市里邻里之间的冷漠和邪恶。

收房子时,作者谈到了警察和黑社会:唐燕升(警察)和冷小秋似乎也很熟悉。因为一看见小秋走进来,燕升就转过身,对家玉笑道:“我们要先走一步了。这种事情,老冷处理起来,要比我们有经验得多。”

而小区里的保安,则像是木乃伊:正在小区里巡逻的两个保安,远远地站在一处花坛边上。他们不敢靠近,可也不敢离开。不敢靠近是他们的麻木和事不关己,不敢离开或是一点点窥视欲望和保护好自己的饭碗。

对于小流氓和小混混一类的人,代表人物是“小钢炮”:“小钢炮”大概是嫌老太太的菜摊妨碍他走路,也许是觉得自己的一身好拳脚,一直没有得到机会施展,他忽然心血来潮,飞起一脚,将老太太的菜篮子踢到了半空中。——而在收房子的现场,“小钢炮”因为头一天晚上喝了不少,精神不振,后来,又拉肚子,闹了不少笑话。

若若是庞家玉和谭端午的孩子。他唯一的朋友是一只名字叫佐助的鹦鹉。他在日记中写道:„„佐助,亲爱的朋友!„„不管怎么样,朋友,请给我力量吧。万一我考不进前五十,我就自杀!若若的成绩时好时坏。好的时候,自己制定“赶超计划。”,这个计划令人不寒而栗,觉得像是回到了大跃进的年代。

而若若的老师,这个怂恿、鼓励庞家玉把鹦鹉放走的老师这样和谭端午说:“他母亲还推三阻四的,说什么这鸟跟了他七八年了,有点不好弄。有什么不好弄的?我跟她说,你把链子一绞,把它往窗外一扔,不就完事了吗?”这位老师针对若若感冒,又说:“不就感冒吗?现在是冬季,正是感冒多发季节。全班四十六个学生,哪天没有得感冒的?他要是都跟你儿子似的,有个头疼脑热就不来上课,我们学校还要不要办?”——让人不由得想到网络上的一张图片,高考前,全班学生挂吊瓶。

“跟你说过多少遍了,所有有关拆迁的案子,一概不接!”这话是景阳说得,他是律师。“社会已经失控了。这种失控,当然不是说,权力对社会运转失去了有效的管制或约束。我的意思是,这种失控,恰恰是悄然发生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内心。他们,也许我应该说我们,我们已不再相信任何确定无疑的东西。不再认同任何价值。仿佛正在这个社会上发生的一切,都与我们无关。每一个人都不能连续思考五分钟以上,都看不到五百米之外的世界。社会机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在坏死。„„而维持现状的后果,同时又在堆积和酝酿更高层级的风险,如此循环下去而已。就是这样。难道不是吗?自由在将来的某一个时刻,但这个社会被迫进行重建的时候,你才会发现,这些年,我们付出的代价到底有多大。”这些话,时候说明了作者对社会的担心?也就是关于什么叫新人的另外一个补充?消解掉一切价值之后,以娱乐为首,到娱乐至死,当着一切都已经启动,那么,社会朝着这个方向,惯性的发展下去,结果会是如何?一定是收获沉重的代价。

绿珠:“我们只和当地政府谈判。嗨,说句不好听的话,那些农民,和动物没什么区别。”“在当今时代,自由简单、朴素的心灵才是符合道德的。”

关于小说中,其实还有很多桥段,不新鲜。现实的复杂和匪夷所思远远胜过格非笔下的《春尽江南》。

有人评论格非的这部小说是失败的。格非也是失败的。我则持反对意见。其实,评价这个失败的视角决定了对格非或者《春尽江南》的看法。成功或者失败,完全取决于其视角。

还有人认为格非的《春尽江南》没有写到出路。我支持这个观点。其实,这个观点也就是:小说家对于社会的最大责任,就是写出来。作者没有能力,或者也没有兴趣去提供救赎,去指出出路。有时,这就像哲学一样,只负责提出问题,并不负责解决这些问题。

格非是不是迷惘的,我不知道。我自己则在一段很长的时间里处于迷惘的状态。于是,对于迷惘,对于具有迷惘的作品和具有迷惘味道的人和事,就深深的吸引着我。

第三篇:读《春尽江南》有感

春尽江南,人归何处

读《春尽江南》有感

《春尽江南》是格非江南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故事延续了《人面桃花》、《山河入梦》,讲述了谭功达之子谭端午的人生。故事曲折跌宕,读后令人哀婉神伤。

端午作为一名诗人,邂逅秀荣后人生的改变,是自己不愿正视却又不得不正视的。总认为事与愿违的端午,从不曾珍视自己的妻子,他在外面招蜂引蝶,整日无所事事,被离奇的诗人狂魔控制着,维护着这个时代诗人仅有的尊严。可端午忽略了一点,诗人也是人,在追求唯美、诗意的人生道路上,应该珍惜身边的点滴所有。正因为是诗人,才更应该把柴米油盐的琐碎生活诗意化,在原本就苦难的人生中注入蜂蜜似的甜浆。但端午的基因遗传(可以这么说),注定他不是一个墨守陈规的人。直至妻子隐瞒病情、两人离婚、妻子离去,端午才意识到自己对妻子的爱是那么深。

端午的妻子李秀容(后改名为庞家玉),在献身于端午后,天真地以为生活有了寄托,可以不再孤苦无依下去了。可随之而来的却是端午的离奇失踪。发着高烧的秀容迈着沉重的步子向学校走,每走一步,都是人生满满的耻辱。正如她自己说的:我的人生,现在看来就是这么一个薄薄的膜。其中只有耻辱。

和端午意外重逢后,家玉毅然离开了唐燕升,开始了如同打了鸡血一样的人生。在生命的最后岁月,她一直想要冲破桎梏,挽留生命最后的尊严。可是,死的尊严留下了,却是以死亡来交换的。

书中还有嫉恶如仇的春霞、典型的中国妇女张金芳等人物,她们或多或少就生活在我们周围,并在我们生活的不经意间,抬起一只脚,狠狠地踹上一顿。而她们自己,也无可厚非地会被别人狠狠地踹上一脚。因此,在她们出脚时,往往干脆、歹毒而不留痕迹。

生活就是这样。在一件事情上吃了亏,就要在另一件事情上找补回来。如若不然,人性的弱点从何处得以生根、发芽,以至于长成参天大树?

严重抑郁症患者绿珠、患有精神病的王元庆、被谋害至死的吉士,他们都曾经试图参破人生,可参悟人生的过程被认为是荒诞的,不得不接受世人异样的眼光。世人皆醉唯吾独醒,可醒来一看,世界早已不同!

下载中年的“家欲”危机 ——格非【春尽江南】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年的“家欲”危机 ——格非【春尽江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