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社会生活观念的代际变迁考察调查报告
结论: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观念也在不断地变化,但在变化的过程中,由于人观念的不同也产生了许多矛盾,这就需要人们相互交流理解,共同面对解决。
关于社会生活观念的代际变迁考察调查报告
作为当代大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锻炼自我,提升自身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而其中比较好的一种手段便是社会实践。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变化可谓是日新月异,速度十分地快速。党和政府的种种政策也使老百姓有了越来越好地生活,例如:在救灾减灾方面,党和国家制定了《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在社会救助方面,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 在社会福利方面,民政部与国家发改委先后编制印发《“十一五”儿童福利机构建设规划》《“十一五”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体系建设规划》《“十一五”社区服务体系发展规划》;在优抚对象抚恤优待方面,国务院有关部门联合出台相关政策,1998年以来连续第9年提高抚恤补助标准。这些措施的提出使人们的生活有了保障,从而人们也就有了更高的追求,同时也导致了社会生活观念的代际变迁。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我的家乡人民的观念也产生了变化,利用这次实践机会我也就我的家乡人民观念进行了调查,了解了近几年家乡人民社会生活观念的变化,同时也发现了一些观念变化所带来的矛盾,希望能对当前社会主义思想建设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现将有关
情况和本人对此的一些问题的思考报告如下:
一、社会生活观念代际变迁中产生的新观念
调查发现,在党和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一系列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政策的实施下,不断有国外的新鲜事物和思想流入使人们的社会社会观念也因此有了改变,不同代的人有着不同的社会生活观念,而我们村也不例外。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物质生活追求方面
老一辈村民是毛泽东的坚实拥护者,主要以毛泽东思想为准,他们的思想比较朴素,在物质生活方面他们追求吃饱,穿暖,有的地方住就满足了,最多穿穿中山装、革命装;父一辈则是邓小平理论的拥护者,追求西方新鲜事物,基本上喜欢穿西装、旗袍,吃的则要求肉类,穿的则要求质量,住的则要求民房;新一辈则是社会主义思想的粉丝,追求个性,吃的是饭店、肯德基,穿的是李明、乔丹,住要住别墅。而就平时生活中的一些用品,老一辈则是没什么要求,他们讲究的事吃饱穿暖;父一辈则是追求电视、洗衣机等讲究功用的生活用品;新一辈则是追求电脑、MP4等讲究享受的用品。随着物质的发展,可以说是一代比一代要求高了。
(二)精神生活追求方面
老一辈比较喜欢看戏曲,一旦村上有什么戏曲要上演,他们一定是那支主力军,或是比较关注一些天气预报,可以说是基本上没什么追求;父一辈则是比较喜欢看一些都市生活类的书籍及电视节目,可以说比较喜欢一些含有人生哲理的东西;新一辈则是比较注重
精神追求,注重提高自身的修养,对于符合自己兴趣的活动及书籍比较喜欢。所以亦可以说随着外来文化的进入,人们更注重自身修养的发展和培养了。
(三)思想文化认识方面
改革开放以前,国家十分注重思想文化的控制,但改革开放后,国家就十分注重外来文化的引进,注重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所以不同代的人所拥有的思想文化认识也是不同的。老一辈没怎么上学,对许多东西只知盲从,没有辨别思想文化好坏的能力,正如毛泽东要文化大革命,他们就认为毛泽东所说的话就一定是正确的,只知一味地盲从,所以才导致了中国一定程度上地倒退;父一辈虽上过一定学,但涉猎不深,所以对思想文化虽有一定的认识,但不能认识完全,不能全部活用;而新一辈则都是知识分子,对思想文化的认识亦十分地到位,经一定历练后能够活用,并且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够就某一思想再进行延伸,具有创新的观念。
二、社会生活观念代际变迁中的矛盾
正如许多思想产生到被认同过程中会产生许多与社会相矛盾的问题,社会生活观念的代际变迁过程中也会产生许多矛盾,主要就是代与代之间因观念的不同所产生的矛盾,本次主要调查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购物的看法
不同的人拥有的看法不同所选择购买的物品也就会不同,尤其是不同代的人。老一辈一般只要有的用就可以了,不要求漂亮、时
尚,只要求实用,并且不到没衣服穿不会去购物;父一辈则要求实用、漂亮,不要求时尚,偶尔看到好衣服也会考虑购买;新一辈则是看到时尚、漂亮的衣服就会激发他们的购物欲,最好还是名牌。
(二)钱的用度
因代际的不同,不同代人的社会生活观念也不同,对钱的用度掌控也不同。老一辈的人对钱会尽可能地节约用,做到尽量不去用;父一辈则是合理安排,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存下一定的积蓄;新一辈则有继承了前几代的优点的,也有不会合理安排钱的用度导致负债的,不过这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社会发展所导致的。
(三)学习工作与享受的先后问题
学习工作与享受的先后问题自古以来就是困扰大家的一个问题,不同代的人由于观念的不同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也不同。老一辈和父一辈一般选择先学习工作再享受的做法,而新一代则比较喜欢边学习工作边享受,不过也有部分新一辈的人选择先享受后学习工作,这也就造成了这部分的人的惰性,这是对社会发展十分不好的。应该把握好学习工作与享受的关系。
二、对策和建议
现在生活中,基本家庭都是由三代组成,尤其我们这一代,我们 爷爷辈经历过革命末期到新中国成立,父辈经历过改革开放,而我们则是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过程中。所以,解决社会生活观念的代际变迁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就成了我们现在的当务之急,下面就是一些解决矛盾的对策和建议。
1.懂得相互了解,会换位思考。在当今社会许多人都是独来独往,以自我为中心,不会为他人思考,而能够相互了解就能减少因社会生活观念的代际变迁所带来的矛盾。
2.促进交流,有耐心。交流不足是社会生活观念的代际变迁过程中的弊病,由于观念的变化,人性变得越来越冷漠,这也就是矛盾产生的原因之一,所以每个人多交流一下,有耐心一点就能促进该矛盾解决。
3.互换体验,促进感情升华。感情不足导致代际间矛盾的产生,而有时相互交换一下角色体验一下,促进一下感情的升华是解决矛盾的有效手段。
社会生活观念的代际变迁,既带来了好的观念,也有一些弊端,处理好矛盾,将给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新的动力。
第二篇:香港社会保障制度变迁
香港社会保障制度变迁
社会保障,意指社会成员因年老、体弱、疾病、伤残或失业等原因无法维持基本生活时,可以从国家和社会获得基本生活的保障。一般而言,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社会互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它是国家和社会向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的物质帮助,以此达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济、死有所恤的目的。
百余年来,香港的社会保障从无到有、层次由低而高,并且明显地划分为1950年代以前、五、六十代和70年代以后三个发展阶段,本文拟对各个阶段香港社会保障的状况做一个概括性的分析和总结。
(一)在传统社会中,普通平民百姓的生、老、病、死等生活问题都是依靠家庭或宗族成员之间的相互扶持而得到解决的,因而家庭或宗族便为个人生活提供了某种程度的保障。而香港的情况则有所不同。香港开埠后,陆续吸引了大批华人前来谋生,由于前景不甚明朗,许多人将父母妻儿留在家乡,只身赴港,因此,来港的内地居民,多数为单身男性,只有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居民才携眷在香港居住。根据1882年的统计,当时华人男性人数为68,000人,女性为19,000人,而家庭仅有9,724户,数量非常之少。[i] 20世纪以后,这种情况有了某种程度的改变,但相对于内地的大家庭而言,仍然显得人单势孤。这些海外漂流的华人失去了家庭的屏障,失去了原有的社会关系纽带,当他们遭遇到失业、疾病、伤残等天灾人祸时,便会陷入求助无门的悲惨境地。因此,香港自开埠伊始,便是一个社会保障需求十分强烈的社会,当地华人在陷入困境时迫切需要政府和社会伸出援手。
然而,在1950年代以前,港英当局以人口流动性太大,大部分华人无意久居香港为借口,拒绝为本地居民提供任何社会服务。在这一时期,社会保障主要以民间自救与互济的形式出现,具体而言,有两类民间组织承担了社会保障的主要责任,其一是华人社团,其二是宗教团体。
在形形色色的华人社会组织中,面向全体民众的慈善团体首推东华三院和保良局。在华人思想观念中,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皆有所养的观念可谓深入人心,所以,当香港“发展为一个繁盛的商埠后,对类似的集体慈善制度的需求与时俱增,这需求便由地方上的社会贤达设立慈善团体来解决。”[ii] 1869年的太平山义祠事件直接促成了首家华人慈善团体的问世。其时,香港设有义祠,用以安奉亡故贫苦华人的牌位,以待其亲属来港时迎回故里,叶落归根。然而,久而久之,义祠变成了病人等死的场所。1869年4月,太平山附近的一所义祠尸体横陈,臭气熏天,引起周围居民骚动,闻讯前去采访的西报记者将义祠描绘为人间地狱。当年,来自不同行业的华人杰出人物便筹划建立一所华人医院,1872年,医院落成。东华医院的主要工作包括医疗、救济、教育、接生、丧葬五大类。它救贫治病、办义学、设产房、施棺木、置坟场,在发生灾害时组织救济,如1906年的台风风灾、1918年的马场大火、1934年石塘咀煤气爆炸等灾变发生后,救济工作都是由该院主持的,[iii] 东华医院由此成为惠及全体市民的慈善组织。1878年,以“防范诱拐、保障妇孺”为宗旨的华人慈善机构-保良局成立。东华医院和保良局在为香港华人解危济困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除东华医院和保良局外,同乡会、宗亲会也是提供社会服务的机构。在香港社会,血缘团体和地缘团体为数众多,这一方面是由于华人文化传统中家族观念与乡土观念深厚,另一方面也是出于漂泊异乡的现实需要。同乡会等社团组织多以救助同乡为宗旨,如旅港福建商会和福建同乡会均以“谋同乡福利”为主要会务,旅港潮州同乡会则明确指出:“本会为吾潮侨港同乡之集团,即同乡之家庭也;故所负使命为赞襄社会公益,拱护桑梓安宁,辅助同乡事业,排解同乡纠纷,联络同乡情谊,救济同乡疾苦……”。[iv] 这些团体所提供的实际服务包括排难解纷、职业介绍、金钱接济等。有些组织完善的同乡会还举办赠医施药,开办义学、遣送棺柩骨骸回籍等。如旅港福建商会的主要工作为创办义学、为同乡贫苦无法殡殓者施棺、救济来港难民、为本港及内地慈善事业捐款等等。[v] 宗亲社团是传统的社会保障形式在城市环境中的延续,虽然其救助的对象往往局限于同乡、同宗,但由于20世纪以后此类社团大量涌现,其保障服务亦可以覆盖很多的人口。
另一类提供社会救助的组织是教会所属的各种机构。教会在香港创办有医院、诊所、孤儿院、老人院,为居民提供医疗服务,收容被遗弃的人。教会还向穷人提供形式不同的救济,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贫穷无依者渡过困境。
(二)50年代以后,香港开始了工业化,经过十数年的奋斗,香港成为一个工业化社会。在此期间,随着经济的发展,香港的社会保障事业也有所进步。
50年代,香港社会所面对的主要困难是人口爆炸所引发的生存危机,据统计,1946年香港人口恢复到二战以前的水平,为160万人,其后,由于国内战争的影响,大量难民蜂涌而至,1950年春估计达到236万人。当时香港经济发展水平有限,而且又处于从贸易港转向工业化城市的起步阶段,一下子消化吸收如此众多的人口十分困难,所以,许多人的生活陷入困顿,连最起码的衣食住都难以得到保障。而且,屋漏偏逢连阴雨,五、六十年代香港各种灾害频频发生,火灾、水灾、风灾,不一而足,动辄便使数万人无处栖身,衣食无着。因而,解决人的基本生存问题便成为社会救助的主题。在这一非常时期,民众能够得到的社会救助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
首先是华人社会组织。原有的东华三院、保良局、宗亲会、同乡会等组织宝刀不老,继续发挥作用。此外,街坊福利会在社会救助方面显现出日益重要的作用。二战以后,香港政府大力支持民间组织街坊福利会的发展。到1960年,香港共有60个街坊福利会,中心工作是办理义学以救济失学、赠医施药以济贫病,派送棉衣、派发粮食以救饥寒。每当有天灾发生时,街坊会都会挺身而出,到场协助救援。[vi]
其次是国际救援组织,国际志愿团体活跃是香港社会五、六十年代所特有的现象。大批难民涌入香港,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香港原有一些国际性的救济机构,此时有更多类似机构出现。它们得到海外的财政支持,可以在本地举办救济活动。如红十字会、救世军等团体从总部分配到了更多的物资。60年代以后,许多国际团体认为香港已经摆脱了困境,便陆陆续续撤走了。
最后是香港政府。50年代,在社会救助任务空前繁剧的情况下,各志愿机构颇感力不从心。当时的香港总督葛量洪(1947-1957年)承认,“社会福利事业已不是华民科和志愿团体的服务所能应付的了。”[vii] 有鉴于此,香港政府终于改变了过去袖手旁观的态度,开始有限度地介入社会服务。这是社会保障方面一个最明显的变化。
香港政府的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修建公共房屋。1953年圣诞节,九龙石峡尾木屋区发生大火,区内木屋毁于一旦,5万人无家可归。事件发生后,香港政府一方面意识到此次来港难民不再是匆匆过客,一方面迫于灾民的强烈要求以及社会舆论的压力,决定实行大规模公共工程,以解决居民住房问题。此后,在港府改善社会福利的各项计划中,房屋计划一直居于首位。政府修建了大量公共房屋,用以安置居住条件特别恶劣的居民。到1964年3月,共建成徙置大厦247座,新区居民达到60多万人。到1965年底,徙置居民将近80万人,这意味着每5位居民中就有1人住在徙置楼宇中。到1968年,港府总计动用6亿港元,开辟了21个新区,建成了449座徙置大厦。[viii] 获准入住新区的居民主要包括灾民、贫苦家庭、危楼居民、木屋居民。新区楼宇的租金只等于私人楼宇租金的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大批低收入居民改善了居住条件,而经济上并没有增加负担。
第二、参与社会救济。二战后,香港政府成立了社会局,1958年改为社会福利署。该机构以救助受灾人口和贫困人口为主要任务,实施应急式的社会救济。“当一场木屋大火或其他天灾发生,社会福利署便会立即派发食物、衣服及其他物品给灾民”。[ix] 如1956年九龙暴动发生后,**所及地区贫苦居民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社会局曾展开大规模救济,受益达2.6万人。[x] 1960年,在港九两地,社会福利署下设了6个社会服务处,每天为1万多人供应救济膳食,救济对象为因失业、疾病,年老无依、残废、或施手术而一时无法生活者。[xi]
1963年社会福利署救助了天灾、火警、危楼倒塌、覆舟等不测灾祸的受害者。是年12月,坚尼地城发生爆炸事件,福利署在事发翌日即以公款购买干粮给予亟需救济的死伤者家属。[xii] 除应付突发性的各种灾变外,政府对社会特殊人群的救助也开始施行。社会福利署下设公共援助部,负责经常性的援助工作,主要是向赤贫者提供物质资助。但这种援助规模小,水平低,如根据1970年的规定,在港居住5年以上,其收入扣除房租和学费后不足33元的人方可领取援助,据此只有7300个家庭与个人得到资助,而资助的主要形式是发放干粮和熟食,当时港府每年用于公共援助的资金仅为500万港元。由于资助标准极为可怜,此项公援仅仅是聊胜于无。
第三、推行公医制度。沿袭英国的公医制度,香港政府在各地区设立收费低廉的公立诊所和公立医院,保证市民病有所医。五、六十年代中,各种各样的社会救助措施帮助香港民众度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尤其是香港政府积极推进公共房屋建设,惠及了大批普通百姓,因而许多人认为政府的公屋政策是一种最大的社会福利政策。[xiii] 但是,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的社会保障仍然是一种“救火队”式的紧急援助,并不能为民众提供制度性的保障。香港政府的理想做法仍是要借用民间团体的力量,解决种种社会问题。港府社会福利署虽然参预了多项福利工作,但正如港督葛量洪所说,“它谨慎地避免取代或控制志愿机构的工作。这个部门主要是提供指导及统筹工作”。香港政府因袭战前的观念,将社会服务视为一种施惠,而不是政府责无旁贷的责任。慈善团体的救济再加上政府的援助,香港的社会服务充满着悲天悯人的慈善味道。曾经有学者对此大加抨击,认为:“一个正常的社会不需要慈善机关,需要的是一种合理的社会福利制度;一个正常的社会的公民不需要他人的怜悯,需要的是就业的机会,与疾病、意外、失业时的生活保障”,[xiv] 这一分析可以说是切中要害的。
社会保障理论认为,大工业瓦解了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社会结构,同时也破坏了家庭的保障职能,从而产生了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以维持社会稳定的客观要求。在香港转变为一个工业化社会以后,这种以社会互助和社会救济为基调的社会保障愈益显得落后陈旧,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状况。然而,变革现有的社会保障模式则意味着政府要大幅度增加对社会服务事业的投入,而当时的港府关心财富的创造甚于关心财富的分配,无意在社会保障方面作更大的投资。60年代末期,香港爆发了大规模的社会冲突。1966年,天星轮渡加价引发骚乱,1967年,几桩工潮又引发了范围广泛的社会动荡。对于这两次事件的起因,香港政府分别解释为官民沟通不利和受内地文革影响,这个结论是有欠公允的。它无视广大民众的生活疾苦,回避了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未能随经济成长而同时提高的现实。这一结论清楚地反映出了港府对于改善民生的消极态度,因而,香港的社会保障状况也不可能有太大的改善。1968年,一个官方调查委员会指出,“尽管香港在其他方面有了显著进展,在社会保障领域内却以几乎停滞不前而引人注意”。[xv]
(三)步入70年代以后,香港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1971年底,第25任港督麦理浩到任。麦督主政下的香港政府从维持香港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改善民生的多项举措,社会保障作为改善民生的基本措施之一,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正是从此时起,现代的社会保障体系开始浮出水面。
70年代以后,香港政府终于将社会保障视为政府理应担当的责任,开始了社会保障的制度化建设。香港社会保障的范围逐渐扩大,赤贫、年老、失业、伤残等多种需要帮助的情况逐步被纳入社会保障的范畴。
香港政府构筑的保障体系主要包括:
1、公共援助。
1971年,香港政府改进公共援助,开始实行入息审查的公援计划。此前,只有某些志愿机构向贫困者发放少量现金,而政府公援助概以实物形式派发。改革后,公共援助改以现金形式发放,其金额随物价变动而调整,以保证受援者的生活不致因通货膨胀而下降。此后,公共援助真正成为保障经济困难人士基本生活的一项措施。[xvi] 1978年,政府进一步完善公援计划,一方面,实行入息豁免制度,使一些收入微薄的公援人士能够保留少量的收入;另一方面,设立长期补助金,发放给领取公援超过1年的人士。[xvii] 1971年到1983年间,公援总额由1200万港元上升到3亿港元,其间8次提高援助标准,从1971年4月的每人70元提高到1982年6月的450元,受资助人数从也1.8万人增加到6.9万人。
2、伤残老弱津贴。
1972年4月,香港政府开始发放伤残老弱津贴。到1974年,有5万余人领取残疾津贴和老年津贴,津贴数额也比刚开始发放时增加了62%,用以抵销生活费用上涨的影响。1978年,领取老年津贴的年龄标准从75岁降至70岁,惠及更多的老人。另外,增设老人补助金,发放给60-70岁之间接受公共援助的老人。[xviii] 到1982年初,领取伤残老弱津贴的人数超过了20万人。
3、失业救助。
1973-1974年,世界石油危机引发了香港的经济衰退,通货膨胀严重,工人大量失业。工会等团体发起行动,要求政府放宽公共援助领取资格,容许失业人士领取公援或设立失业金。1977年,香港政府准许15岁至55岁的健康失业者领取公共援助。[xix]
4、意外伤害。
1979年,港府发表“进入80年代的社会福利”白皮书,设立交通意外无辜受害者计划,以缓解受害者的财政困难。70年代末期,香港工伤问题严重,1980年在数十个工会宗教组织及劳工团体的要求下,工伤赔偿金额得以提高。1982年政府还规定,强制雇主为雇员购买劳工赔偿保险。[xx]
与此同时,香港政府加速推进公屋建设计划。到1978年,居住在政府公屋中的居民已经达到200余万人,占全港人口总数的46%。1978年香港实行9年义务教育,减轻了百姓教育费用的负担。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香港的志愿团体并未退出历史舞台,它们仍然为香港市民提供服务,只是不少团体每年由政府给与补助。1978-1979,政府给予志愿团体的补助金额达1亿港元。[xxi] 志愿团体成为政府社会保障体系中的辅助成份,其工作与政府提供的社会服务相得益彰。
经过多年建设,香港政府成功地建立起社会保障的基本架构,社会保障的规模和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1967-68,港府投入社会福利的资金仅为3,500万港元,1970-1971,为4,300万港元,1978-1979为5.3亿港元,1982-1983达到了13亿港元,比1970-1971增长了30倍。与发达国家比较,香港的社会保障体系中缺少社会保险,这是由于强制供款性的社会保险一直遭到资方的反对而未能实行。今天,香港的每一个市民,无论贫富,都不能与政府提供的五大类社会服务,即房屋、医疗、福利、教育和劳工服务完全脱离关系。尽管香港的社会保障体系仍存在着不足之处,但从整体上看,为社会成员提供生活安全网的目标已经达到,它保证了市民的基本生活,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注释:
[i] 1882年查德威克关于香港卫生状况的报告(Mr Chadwick’Report on the Sanitary
Condition of Hong Kong, November 1882),引自科大卫编:《香港历史资料:社会》
(David Faure: A Documentary History of Hong Kong:Society),第30页。[ii] 《香港年报》1974年,1975年香港出版。“社会的任务”第2页。
[iii] 金应熙主编:《香港史话》,1988年广州出版,第135页。
[iv] 《旅港潮州同乡会会刊》,1934年香港出版,第119页。[v] 吴在桥编:《香港闽侨商号人名录》,1947年香港出版,“旅港福建商会大事记”。
[vi] 葛量洪:《葛量洪回忆录》,1984年香港出版,第155页。
[vii] 《葛量洪回忆录》第155页。
[viii] 范育雯编:《欢送戴麟趾爵士纪念册》,1971年香港出版。
[ix] 《葛量洪回忆录》第155页。
[x] 华侨日报社编:《香港年鉴》第10回,1957年香港出版,第111页。
[xi] 华侨日报社编:《香港年鉴》第14回,1961年香港出版,“香港全貌”第49页。
[xii] 华侨日报社编:《香港年鉴》第17回,1964年香港出版,“香港全貌”第108页。
[xiii] 甘长球:《香港经济教程》,1989年广州出版,第364页。
[xiv] 马森所作《香港亿万富翁列传》序言,转自王敬义、齐以正等著:《香港传奇人物列
传》,1985年香港出版,第192页。
[xv] 寿进文等译:《香港的劳资关系与法律》(Joe England、John rear:Industrial
Relations and Law in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1),1984年上海出版,第23页。
[xvi] 周永新:《富裕城市中的贫穷》,1982年香港出版,第35页。
[xvii]《香港年报》1978年,第90页。[xviii]《香港年报》1978年,第90页。
[xix] 莫泰基:《香港贫穷与社会保障》,1993年香港出版,第68页。
[xx] 莫泰基:《香港贫穷与社会保障》,第68-69页。[xxi]《香港年报》1978年,第91页。
第三篇:社会考察工作总结
2007-2008第二学期五年级社会考察工作总结
牛杰彬
普及法律知识,构建和谐社会我班根据教育局教育广大学生在改革
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引导小学生在实践中熏陶思想感情、充实精神生活、提高道德境界、增长知识才干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们的特色,组建志愿者服务队,以传承“五四”报国志,“服务和谐社会,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为宗旨,以“走入社会,服务群众”为原则,组织学生深入到农村、社区等社会生活的第一线,通过开展以“送法下乡”、“送法进社区”、“送法进大墙”、组织学习科学发展观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主要形式的志愿活动,大力传播科学文化和现代文明、弘扬科学精神、推广法治思想。我们服务队主要通过设立法律咨询台,发放传单,问卷调查,制作海报、墙报等多种方式进行法律宣传,解答生活中遇到的法律疑难问题,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使志愿者服务队在群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展示了当代小学生朝气蓬勃的一面,为当代学生在社会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第四篇:社会调查报告
社会调查报告
题
目: 学
院:
关于大学生助学金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
专业班级: 姓
名: 学
号:
2012年11月11日
目录
一 调查目的 调查方式 调查对象 调查时间 2
二 成果汇报 2-7
三 附调查问卷样张
8-9
关于大学生助学金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
随着国家对教育制度的完善和对贫困学生的进一步重视,越来越多的贫困大学生得以受惠于国家的助学政策。但与此同时,助学金的合理利用问题也愈加受到人们的关注。诚然,很多学生珍惜并利用好了这笔资源,但我们的身边似乎也有一部分同学未能善用助学金。我们小组希望通过本学期的调查研究能对这一现象了解得更深入全面。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本小组通过查询网络及现有文本资料,发放调查问卷(针对贫困生学业状况发30份,有效回收24份)的形式对本课题进行为期一学期的调查研究,并得出了我们自己的研究成果。
调查对象:安徽三联学院在校学生
调查时间:2012年10月30日~2012年11月10日 成果汇报:
网络资料部分:
我们开始时的设想是先通过网络资料入手,粗略了解当下贫困大学生的助学金、助学贷款利用情况和他们的学习生活状况,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开展进一步对本校学生的问卷调查和采访。但令我们颇 2
有几分吃惊的是我们在百度和Google上都很难找到这方面的资料,似乎贫困大学生怎么利用他们的助学金,他们的学业情况,生活状态都并没有受到社会的太大关注。有关大学生助学金、助学贷款的热点基本是如下几个方面:1.怎么提交助学金申请。2.怎么写得到了助学金的感谢信。3.助学金是否被高校私自挪用。4.各类社会组织和企业提供的助学金计划。
这或许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助学金和助学贷款的发放虽然是旨在帮助贫困学子完成学业,但整套体系始终处在自上而下的状况里,学校和社会负责发放却不负责监督和后续关注,也就说明了为什么我们在网上很难得到有效的相关资料。
问卷调查部分:
我们设计了份针对10级贫困生的调查问卷;关于学业生活问卷,在谈到学业成绩的问题时一部分学生感到了难堪并且拒绝完成问卷,(尽管问卷设计完全是匿名的)。提交了问卷的同学中有近四成的绩点都在3.0以下,而绩点高于3.70的一个同学都没有,同时还有五分之一的同学填写了“保密”。所有的学生都对复旦大学的补助措施感到非常满意;近七成学生感到在上海生活受到了巨大的金钱压力和诱惑;超过一半的同学表示会因为周围同学的影响而购买昂贵的商品。
我们参阅了一份首都高校贫困大学生状况调查资料,有60%的贫困生因贫困而感到羞愧难当;22.5%的贫困生感到很自卑,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并不可抑制地抗拒师生善意的同情;42.2%的贫困生不愿在因特网或其他媒体上公开求助,不愿意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生活相当封闭;40%的贫困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受到打击;近20%的贫困生由于贫困而对社会持极端的观点,影响了心理健康。这份调查资料里还提到,相对于城市学生而言,农村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为他们承受的变化更多。这些变化来自四个方面:环境不适应,农村和城市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农村学生对很多现代化的东西,譬如手机、电脑甚至饭卡,都不会用;学习不适应,农村教育多是“死读书”,而大学强调素质教育,一些贫困生在学习方法上一时难以转变;文化不适应,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很多习惯,包括卫生习惯、生活习惯等都与城市文化规则格格不入;心理不适应,很多贫困大学生有不平衡心理,对家庭和社会有所抱怨,对其他同学有所排斥。他们表面上显得自强,甚至很自负,但事实上内心脆弱而自卑。
显然,贫困大学生在学业和生活上或多或少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而这些问题似乎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访谈部分:
在对学生的采访之中,我们发现,不少同学并没有发现身边的申请了助学金的同学有什么不同于其他同学的地方,甚至根本不知道周围有同伴是贫困生。
一部分同学表示,对身边拿了助学金的学生还去购买手提电脑之类的高档消费品感到不悦,认为是花国家的钱摆阔。又有同学表示看到过女同学明明是拿助学金生活的,还要买很多衣服,橱里都装不下
了,比一般同学的衣服都要多了。
对于同学反映说有些学生明明拿了助学金,生活上却一点都不注意勤俭节约的问题,贫困生主要分为两种心态,一种是他们觉得也有自己的苦衷。
“问:你怎么看待有些同学觉得你们又拿助学金又不勤俭解决呢?
答:其实这叫我们挺尴尬的。我们也不想和同学们的生活都不一样,有时同学要我一起出去吃饭,去吧,自己没有那么多钱;不去吧,又觉得不合适,也怕别人说自己“小家子气”,犹豫来犹豫去,还是决定去了,在别的地方把钱省回来吧。再说现在手机啊mp3什么的也不算什么高档品了,哪怕不是生活必需品,别人都有我没有也会感觉怪怪的。”
另一种则是因为他们的“贫困生”身份带来的不良心态。“问:你有觉得身边同学不能善用助学金吗?
答:我们班有个贫困生,没有人看得出来他是贫困生的。他生活不要太好噢,吃喝玩乐还逃课,手机比我的还好,一点看不出来什么“品学兼优”,“人穷志不穷”的样子。”
从这里可以看出,自卑与自尊的矛盾性是贫困生的心理特点。贫困生因为家庭的原因而自卑,但作为已经基本成熟了的社会人,又格外希望摆脱这个身份,所以就格外自尊。因此,对涉及自己的事情非常敏感,容易形成情绪和情感上的强烈波动。由于这种心理特点,使贫困生在人际交往和群体活动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表现出明显的
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他们有融入群体的强烈愿望,但又往往因为自身的问题导致矛盾和冲突;他们有得到周围环境支持的心理需求,却又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和怜悯。在这种心理之下,一些贫困生就选择“伪装奢侈”的生活方式,以期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最后的问题:
如果说接受国家和政府的各种资助是贫困生的一种权利,要求贫困生担负一定的责任也是应该的。也就是说,贫困生应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申请资助,且在接受资助后不能将钱使用在“不正当”领域(比如高消费),否则就应当受到相应制约。这项原则可以说是维系奖助学金制度正常运作的重点所在。但是在实际实施中,这种不明确的道德规范就遇到了难题。
我们是不是一定要求贫困生吃糠咽菜才对得起他们“贫困生”的“头衔”,才有得到助学金的资格?如果是的话,设立助学金的意义又在什么地方呢?助学金原本就是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尽量在生活上贴近普通学生的。
我国《教育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受教育者享有下列权利:
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
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另外,我国《高等教育法》第五十四条规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申请补助或者减免学费”。这是不是说助学金拿到手了就是自己的钱,随便怎么花都行?好像也不是这样,毕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助学金是因为国家考虑到有些学生无力完成学业而发放的,那么它的
最佳用途当然是拿来支付学费,购置学习用品。
既然助学金不应该拿来奢侈消费,那怎样才是奢侈消费?就拿电脑来说,笔记本和二手电脑的价格区别甚大,而且电脑渐有成为必需品之势,特别是对于大学生来说,掌握相关电脑知识更是未来参与社会竞争的必备条件,如果武断地视之为高消费,恐怕不妥。再说说手机,现在一部具有最简单功能的手机,哪怕是如Nokia,Samsung一类的品牌机也不过是几百元的消费,硬是把这也归类到“高消费”而逼着贫困生不得使用,否则酌情减少甚至取消其助学金是不是有点过分了?
学生不是圣人,更不可能过着完全禁欲的生活,在面对外界诱惑的同时,无论是谁都难免有虚荣心作祟的时候,要求贫困生达到“每分钱都花在刀刃上”是不是太困难了?是不是需要适当的心理辅导来帮助贫困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不是仅仅用发放助学贷款来解决?
附:调查问卷样张
关于大学生助学金使用情况的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你好!感谢参与我们的调查。本调查为不记名调查,目的是了解大学生对助学金的使用情况,希望为大学生更合理使用助学金提供参考意见。你的每个回答都很重要,请不要漏答,我们将对你的回答严格保密。谢谢支持与合作!
1.您的性别:
A.男 B.女 2.您所在的年级:
A.大一 B.大二 C.大三 D.大四 3.您的家庭月收入为:
A.400元以下
B.400-600元
C.600-800元
D.800-1000元 E.1000元以上
4.您是否有以下特殊情况:
A.单亲 B.孤 残 C.烈士优抚对象 D.负债 E.没有
5.您来自:
A.农村 B.乡镇 C.县城 D.城市 6.您对获得助学金的同学有何看法:
A.为他们感到骄傲 B.那是他们的事,与我无关 C.存在偏见 D.非常不满意
7.您的收入主要来源于:
A.勤工俭学 B.家庭补助 C.助学金 D.信用借贷 8.获得助学金次数:
A.未得过 B.1次 C.2次 D.3次 E.4次 F.4次以上
9.你认为获得助学金的主要原因(可多选):
A.家庭贫困 B.学习成绩优异 C.与师生关系良好 D.积极参加班级、社团或学生组织活动 E.品行良好 10.你对助学金的期望程度:
A.非常渴望 B.一般渴望 C.无所谓 D.不渴望 11.你所获得的助学金有哪些(可多选):
A.国家助学贷款 B.学生助学补助 C.国家助学金 D.勤工俭学所得 E.没获得过
12.您对本校的助学金评定制度满意吗?
A.非常满意
B.比较满意
C.一般满意
D.不满意
E.非常不满意
13.目前您对所获得助学金是怎样使用的(可多选):
A.大学学杂费 B.购买参考书C.购买高档用品D.宴请同学或老师E.外出旅游 F.捐助他人
14.您认为对于所获得助学金应怎样使用:
A.大学学杂费 B.购买参考书 C.购买高档用品D.宴请同学或老师E.外出旅游 F.捐助他人
15.对助学金使用情况的自我评价:
A.钱花在了该花处 B.大部分都用对了地方 C.钱不知道怎么就没了 D.使用得一塌糊涂
16.获得助学金后的感受:
A.非常开心,下决心科学使用
B.蛮开心的,父母一定很欣慰 C.无所谓
D.习惯了 F.郁闷,又要请客了 17.您是否愿意把助学金捐赠给他人:
A.他们比我们更需要的话,乐意捐赠 B.有结余时捐赠
C.想捐就捐 D.是我自己争取来的,坚决不捐
第五篇:社会调查报告
软件工程专业
社会调查报告
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 专业:软件工程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2017/2/15
目录
一、社会调查目的..............................................................................................................................2
二、社会调查的主要目标:...............................................................................................................2
三、社会调查要求..............................................................................................................................2
四、社会调查具体内容......................................................................................................................2
(1)、第一次尝试.......................................................................................................................3(2)、第二次尝试.......................................................................................................................4(3)、第三次尝试.......................................................................................................................5
五、总结与心得体会........................................................................................................................10
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一、社会调查目的
社会调查是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必修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社会调查,使学生软件企业开发软件与使用软件的实际,在调查中需联系有关企事业单位或机关团体进行软件开发与应用的实际,了解软件开发过程中形成的文档、企业实际使用的相关表单、报表等资料,熟悉软件系统的计划、分析、设计、实施、维护等业务流程,为今后更好地运用专业知识解决软件开发与应用的实际问题。
二、社会调查的主要目标:
1.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了解软件工程专业的职业背景; 2.结合具体软件开发的生命周期与开发流程。3.为该专业的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实践基础。
4.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社会调查要求
5.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社会调查,遇到问题及时向指导教师汇报; 6.严格遵守国家、企业有关国家安全、技术或商业机密的保密规定; 7.虚心学习,勤奋探索,自觉遵守所调查单位的相关规定与职工;
四、社会调查具体内容
寒假到了,新年快要到了。我们终于可以快乐过一个美妙的假期了。可是,我们怎么才能过一个健康快乐的寒假呢?在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假期社会实践作为促进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举措,作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创新和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一直来深受学校的高度重视。社会实践活动一直被视为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寒假期间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向课堂外的一种延伸,也是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当代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实践也是学生学习知识、锻炼才干的有效途径,更是学生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一种良好形式。所以今年过年,为了锻炼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培养自己的吃苦耐劳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与素质,使自己的大学生活更加充实而精彩。
大三的寒假,可以说是学生生涯的最后一个寒假,因为我们即将步入社会,所以,寒假里我参加了社会实践,做了很多尝试。融入社会,这是一个质的飞跃的过程,其中的辛酸苦楚只有自己体验过才知道。走进社会,需要一份勇气,需要一份睿智。总结整个寒假,就是三次尝试。(1)、第一次尝试
作为一名师范学生,我首先选择的是自己去找家教,这过程中我经历了艰辛的等待,因为刚放寒假,找家教的师范学生非常多,看到的情况也非常多,比如有的同学虽然是英语专业的同学,但是却能做数理化的家教;有的同学不仅能自己找到家教,而且还能帮别人找等等。想想自己,越发觉得自己缺少经验和自信。这过程中,我多次想放弃,每次父母询问,我都想快点回到家中,但是我想通过亲身体验社会实践让自己更进一步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想通过社会实践,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所在。所以,不能放弃。最终,在一个老师的家教机构中找到一份家教。
这是我的寒假第一份工,我深刻理解了实践对理论的重要性,也深刻理解了在学习中我的不足。比如第一次试讲,结果是我大失所望。简直糟糕透了!老师评价我讲课为:没有逻辑性,跳跃性太大。而我的自我评价则是:语无伦次、乱七八糟。自信心极度走下坡路,现在想来当时真怪自己太不了解自己,有太不了解学生了。试讲过后,我充分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当天晚上,我进行了恶补,从头开始重新选择课题,重新备课,重新组织讲课方式。之后,我不断锻炼自己,使自己改正,使自己不断提升。接着,我的讲课得到了认可,我的自信心也不断提升。我尝试了一些方法来引发他们的兴趣。鉴于孩子们的天性我采用了比如做实验、讲故事的方式来导入新课,在开始阶段激发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考虑到孩子们在学校很少有表现的机会和他们渴望表现自己的心理,我采用了抢答的方式,争取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机会来展示自己。(2)、第二次尝试
之后,我回到家,参与了我们当地举行的“文化下乡”的活动。实践,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于零。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这段时间的实践,我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所学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了。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我们不止要学好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还要不断从生活中,实践中学其他知识,不断地从各方面加强自已,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已,表现自已。
在实践的这段时间内,我不仅帮忙接电话,复印资料,整理文件等,同时,我们还会下到村里去帮助老爷爷和老奶奶学习使用电器、使用手机和同他们一起看电影等等。的确,他们最需要的就是社会的帮助。我由衷的希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能够为这些老人做更多更多的东西,使他们都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这里感受着工作的氛围,都是在学校里无法感受到的,而且很多时候,我不时要做一些工作以外的事情,有时要做一些清洁的工作,在学校里也许有老师分配说今天做些什么,明天做些什么,但在这里,不一定有人会告诉你这些,你必须自觉地去做,而且要尽自已的努力做到最好,一件工作的效率就会得到别人不同的评价。
有了更多的知识层面去应付各种工作上的问题,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大学生,应该懂得与社会上各方面的人交往,处理社会上所发生的各方面的事情,这就意味着大学生要注意到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必不可少。在活动中,我们当然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是,我们并没有气馁,因为这是考验我们能力的时候。我们也只能继续坚持。最后,我们终于完成了我们的“文化下乡”活动。虽然,我们在社会调查汇报会里面,发现我们的调查工作和预期还有一定的距离,有一定的不足,但是,我们并没有灰心丧气。因为,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无论在勇气方面,吃苦耐劳方面,还是在应变能力方面,我都有了一定的进步。所以,我是获益不浅的。
回想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学到了很多,从我接触的每个人身上学到了很多社会经验,自己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而这些在学校里是学不到的。在社会上要善于与别人沟通是需要长期的练习。以前没有工作的机会,使我与别人对话时不会应变,会使谈话时有冷场,这是很尴尬的。人在社会中都会融入社会这个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合力去做事,使其做事的过程中更加融洽,事半功倍。别人给你的意见,你要听取、耐心、虚心地接受。在工作上还要有自信。自信不是麻木的自夸,而是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肯定。社会经验缺乏,学历不足等种种原因会使自己缺乏自信。其实有谁一生下来句什么都会的,只要有自信,就能克服心理障碍,那一切就变得容易解决了。知识的积累也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犹如人的血液。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会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头脑就要枯竭。这次接触的电影放映工作,对我来说很陌生,要想把工作做好,就必须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对其各方面都有深入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应用于工作中。我们更要做的是不要把事情想的太糟糕,而是要保持好的心态面队每一天。因为快乐的心态会使我们不觉的工作的疲惫与乏味。(3)、第三次尝试
通过在假期补习班里作为一个代课老师,得到具体教师的工作经验,为以后正式走上教师岗位做准备。通过在补习班内的这一个月的代课老师,我深切的认识到作为一个老师的辛苦,要为你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学习生活负责,更通过这次实践,亲身体会到了父母工作的辛苦,收获了许多在学校里没体会到的酸甜苦辣,增长了自己的社会经验,获益匪浅。
对于淮阴区镇兴幼儿圆来说,初来乍到,十分的不熟悉,但是在后来慢慢的有两们热心的老师给予我鼓励,指导,使我慢慢的融入进了这个幼儿圆,我在学校担任的是数学教师,其实很惭愧,一开始只是为了在假期找个职位赚点零花钱才匆忙找到这份工作,当然我根本没有想到,在之后的一个多月里,我会在这里收获一段快乐而难忘的时光。我不仅从各个老师和学生们的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而且和他们成为朋友,更重要的是,我在工作过程中感觉所学的到东西远远要比三年里在校园里学到的更丰富、更精彩。当然,这并非否定老师的教学和自己的学习,只是实践中收获到的远比书本来得真切和实在。正所谓:“千淘万漉虽辛苦,一波三折有收获。” 在了解到自己身在那么多小朋友的地方工作,心情就会大好。仅仅三四天,我就又被委以其它重任。怀着对教育的梦想,我捧着一颗火热的心踏上了神圣的讲台。
印象最深刻的应该就是自己上的第一堂课。虽然上课前不断的告诉自己要镇定,要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可是在上课铃声敲响的瞬间,望着台下好奇的眼睛,紧张还是不请自来,即使偷偷地给自己鼓劲也无济于事,连笑容都似乎显得僵硬难受。我机械得重复了不知念了多少遍的开场白。然而,这句话说完,下句该说什么呢?突然间我的脑袋一片空白,只能一个劲地重复着教案里的内容。起先,眼睛只敢盯着教案,生怕漏了一个字,哪怕教学的内容早在上课前已经在脑海里演练了许久。深呼吸后,渐渐进入佳境,备课时设想的提问、与孩子们之间的互动,一一在课堂上实现。很快下课铃响了,这才发现,我“竟然”完成了我第一个教学课时。一节课下来,达到“宾主尽欢”的效果。
对于“处女课”,我感受颇多。由于经验不足和应变能力不强,课堂还是出现了“讲课重点不突出”的问题。毕竟我不是师范类毕业,针对出现的问题,我便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取经,并且请她们面对面地指出教案的不足,帮助修改教案。她们没有丝毫的架子,有更多的是朋友般的亲切交谈。
时间长了,我就在我的教学过程当中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开始备新课时,我最苦恼的就是如何寻找备课的思路。可讲的知识点很多,而且似乎都很重要,但都讲的话一方面课时不允许,另一方面突显不出文章的重点。面对这么多的知识点,我应该如何取舍,这是我备课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生活更加贴近,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讲课时加入生活元素。课堂教与学的效率是关键。在课堂上要合理组织好内容,优化教学手段,发挥孩子的主动性,关注全体孩子,注意信息反馈。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但同时要注意对孩子做到收放自如。不能让学生过于活跃,否则不利于控制课堂纪律,进而影响学习的效果。部分孩子缺乏自控能力,常不能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要有耐心,要落实到位。
二、听课是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一个好方法。新老师只有多听课才能够逐渐积累经验。所以对每一次听课的机会我都十分珍惜。听课的主要对象是外教jack。听了很多节课,我的收获很大,逐步掌握老外上课的要领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用一些驾驭课堂的技巧。听他的课,我次次都有不同的领悟,都能收获到很多东西,经常有“听君一节课,胜思一整天”之感。听完课之后,这一点很是重要,也就是孩子兴趣是关键。
兴趣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兴趣是学习入门的阶梯兴趣孕育着愿望,兴趣溢生动力。都说实践才能出真知,本以为自己已经掌握教育学原理,在实际应用中才发现以前都只是纸上谈兵,而老师们对素质教育深刻的独到的理解都让我们受益非浅。园长一直向我们强调,无所谓什么样的教学手段,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最重要的是要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认为是必须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使他们在快乐中主动学习。无论是上英语还是数学,我都是以学生讲为主,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批改作业,纠正学生的错误是非常重要的。
我在纠正学生每个错误的时候,写上激励的评语,并在评语中强调订正的重要性,并根据各个学生的情况加以勉励之,开导之。对那些在我要求订正之后依然不订正的学生,我在作业上写明。我的指导思想是不断给学生纠正错误的机会,直至认识了错误并改正为止。
四、对于个别情况的学生,我会辅导他们,直到他们主动改正错误。身为一位教育工作者,就是要有这样的耐心,才能把学生的缺点纠正过来。
五、学习好的有礼物鼓励。
根据他们的个性和年龄特点,非常注重鼓励他们。毕竟是学生,还是会对礼物有一定的兴趣。这便是“澳美加”的另一特色。每次上课后,教师都会给每个学生本堂课的表现一个积分。每四次积分中取最高分,以换取相应的积分礼物。学生们还是比较喜欢有礼物拿的感觉。
六、是老师亦是朋友
每每下课后,学生们碰到我,都亲切地喊一声:“老师好!”或者“miss wang”,然后和我聊很多关于生活而不是单单学习的话题时,我就会带着按捺不住的羞涩和欢喜应着。常常也会关心学生的近况。是老师又是朋友,远远比只作老师来的深得学生心。我发现了快乐竟如此简单,只因被一群天真的孩子们认可并充满亲切地问候一句,却被他们的天真可爱所感染,一切烦恼都没有了,乐此不疲。现在真真切切得出现在我的生活中,不禁嘴角扬起一丝微笑。
七、用心
如果说刚开始,我是带着应付教学的心来上班的话,那么现在,我真真地爱上这份工作,爱上那一句句稚嫩的“miss wang”。我喜欢当下的生活,我可以将我所学到的知识一一传授,更可以把我对如何更好的教育孩子上的一些构想实践于我的学生身上,当然,家长也乐见其成。就是因为有这么一群可爱的学生的支持,我更深深感觉到作为一名老师需认真的对待,以不负他们口中的“老师”二字。以人为本,把学到的一切加以融会带到今后的事业中去,我会以我的真心去看待每个学生,因为我面对的是一颗颗纯真的心。这种过程是很开心的!从这次教学当中,我更加的确定了我未来的方向,我会在我未来的教学生涯当中更加努力好好的对自己进行进修,好让自己的青春奉献给教育事业。
因为现在我是一个师范专业的学生,所以在平时我就比较注意教师素质的培养。为了让自己有一个充实的假期,并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我通过朋友的介绍找到了一份在暑期到中学帮学生补习英语的工作。得到此工作时,我的内心有着一种说不出的兴奋之感,因为自己得到了一个锻炼自己能力的同时体现自身价值的机会,通过面试,我顺利得到了学校的认可,于是,我的暑假生活又增添了一道绚丽的风景。
在我没去当老师前,我先把各种前期任务做好,要不怎么做一个老师呢。先熟悉教学班级的情况,认识班上的每个学生以及他们学习情况。然后,认真听指导老师上课。现在的听课的感觉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以前听课是为了学习知识;现在听课是学习教学方法。目的不一样,上课的注意点就不一样,现在注意的是指导老师的上课方式,上课的思想。接着,根据在大学所学的教育知识和在中学教学听课所学到的,自己在已有的基础上备课。做足了上讲台的准备。在经过了前两天听课后,第三天我正式走上讲台,第一次感觉自己所学的知识派上用场。作为一名教师,还有一个天职就是教书,无私地把知识传播给学生。这也是我们教学的重要内容授课。我初次体会到当老师的辛苦。上一节课,要经过备课(写教案)上课批改作业接受学生反馈的信息评讲、巩固练习这样一个流水线。看起来简单,可其中每个环节又有很多小细节,最主要的是上课。这个环节,也就是我们一直在探讨的课堂教学。这些都是初三的学生,面临着中考的严峻形势。为了孩子的学习问题,学校和家长都废尽了心力.因此,每当站在讲台上,被一双双纯净的眼睛聚精会神地望着时,作为一名教师的价值感和成就感就油然而生了,也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是多么的大,我在心里暗下决心,用全力帮助孩子学习,并向家长和学校保证,会重视这份工作,尽自己的全力把工作做好。
八、一个老师告诉我: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老师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英语是一门外语,对学生而言,既生疏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英语,就要让学生喜爱英语,让他们对英语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而我教的学生在英语写作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所以学校和家长都提出要着重补一下英语作文方面,所以我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准备。
关于作文的辅导,我虽然水平有限,但对于初中生的英语作文的应试我还是了解一些的,因为我也曾是一个初中生。我自己平时也写一些东西,我把我的文章给他们看,告诉他、学生对教师的工作给予配合支持的目的,从而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学生对现代化的教学手法一开始还是比较喜欢的,很感兴趣,可是等时间一长也就无所谓了。有的孩子告诉我,上课有的老师用多媒体教学时间把握的不是很好,有时太快,根本没时间看,有时太慢,学生听起来又感觉到无聊。有些视力不太好的学生,就不太喜欢多媒体教学。但归根到底,还是和班级的学习风格有关,有的思想品德老师从初一就使用多媒体方式教学,学生就会习惯这种方式,反之,学生就会更喜欢传统的方式。
大部分学生喜欢那种上课幽默的,不爱批评学生的,能够和学生很好相处的老师,他们都希望老师能够多关注自己,即使是成绩差的学生也这样,这种愿望甚至比其他学生更加强烈。看来我们做老师的要好好和学生进行及时的沟通,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以便自己在教学中更好地开展工作。
五、总结与心得体会
这一个多月来,我做了多种尝试,虽然过得比较辛苦,也曾想放弃,就这样在家虚度光阴,但最终我还是振作起来了,我也想明白了很多。现在的毕业生就业形势那么的不容乐观,社会已经尽全力的缓解就业压力了,国家只能给予我们这么多,那么我们还能靠自己的实力、耐力在社会上打拼了。大学晃眼间已悄然溜走了,不久的将来我们就要步入社会,我明白那份压力。现在的假期就是为未来做一个铺垫。多积累些社会经验,多增长些人生阅历,多丰富些专业知识,这对以后我们就业都是大有裨益的。还是那句话: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想在这竞争激烈甚至残酷的社会中生存下来,唯靠自己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只有让自己出类拔萃,方能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同时,整个实践过程中,我都非常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情,珍惜认识的每一个人。很多事情你一辈子可能只会做一次,很多人一辈子也只是相处一次而已,所以,我们应该善待身边的所有一切,感谢身边的一切拥有!我认为,大学生学习的不仅知识,实践也不仅只是拥有经验,还有自己对身边的事的感悟,对身边人的感谢。相信,只要用心对待所有,结果都不会太坏。最后,感谢学校给的这次机会,让我学到很多,感悟很多!
首先,从幼儿园教师的自身方面谈一谈数学教学的状况。经过一个多月的相处,我发现幼儿园的数学教师的文化水平不需要太高,普通话水平标准。其次,从现今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方面来看数学教学的状况。在教学方法方面,幼儿圆的数学老师基本都会采用自学辅导法、情境教学法以更好地达到效果,而不像以前那样采用问答法、讲授法。在采用教学设备方面,经调查发现,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大多数老师使用的教学方法是经常使用多媒体、扫描仪等先进的手段。而不是传统的教学,老师讲学生听这样。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取得了理想取得了的结果,而且增加了师生互动的机会。但这其中不乏存在弊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为例,上课时学生的眼球多被吸引到了大屏幕上去,很少有学生再看书本了。学生多爱看一些图画,对图画的记忆倒很清楚,但却忽略了图画旁边的文字。这种教学方法还使得老师变得懒惰起来,大部分老师在上多媒体课时很少板书,一些老师一节课下来,根本就没在黑板上写一个字,学生也就不作笔记了。而小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在认字识字一块,利用多媒体等先进设备,无形之中就降低了写字的重要性,而很多学生的自觉意识不高,基本是老师写他们也写,老师不动他们也不会动,因此为了提高学习效率不能单单依靠先进的设备。事实也证明采用老旧的教学方法不完全是错误的,它符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另外老旧的方法具有其独到的灵活性,它可以根据课堂的实际可随时更改课堂内容的设置,这是先进设备所不具备的。从教学态度上来讲,幼儿圆的孩子都还未定型,心性不稳,不仅一个班里的学生数学成绩有很大的差别,而且就单个人而言不同时段数学成绩也有很大差别,幼儿园的数学老师们并不认为可要把学生分为几等,他们一视同仁,想让所有的学生都把数学学好,他们对所有的孩子都充满耐心,并极力想让孩子听懂,所以变换着方式让孩子感兴趣,并且看这些孩子的具体情况,视个人的情况不同而对他们有不同的要求。
对于成绩特别差的学生老师也没有采取放弃的态度,他们认为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当然,老师们也承认他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存有偏见,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对于老师不能平等地看待学生,这一点老师们能很坦诚地同我讲,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经过一个多月的观察,我发现不仅男生好动,女生也不容易安静下来,上课开小差、做小动作的学生比比皆是,而幼儿园是个特殊的年段,数学这门学科从这个年级开始,才真正发挥它的作用,从这里他们上数学课的任务不仅仅是识字,更重要的是要开始学习如何使用语言,如果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是根本掌握不了数学的知识的,这非常让幼儿园的数学老师头痛。所以上课时,吸引学生注意、维护课堂秩序就成了每个幼儿园的数学教师的重头戏,他们努力以富于激情的声音、高低起伏的腔调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以游走于课堂每个角落的眼神、恰如其分的惩罚维持着课堂的秩序。
我在教学期间上课时也曾经有这样的困扰,后来我也学习使用这种方法,课堂收效还不错。据了解,在现今幼儿园,有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不想学数学,他们认为数学从幼儿园到大学一直都在学,平常也能用到很多,特别是理科生调查中,小学生最喜欢的是贴近他们思想的老师,他们会去寻找老师跟他们的共同喜好,如果共同喜好多,他们会比较亲近这个老师,反之,则比较生疏。每个孩子都是想通过自己的途径引起老师注意的,用的方法可能会让老师喜欢,也有可能会让老师产生讨厌的情绪,后果是他们始料未及的,可以说每个孩子的行动出发点都是好的。
教学中,我就见到过这样的事情。我教的班级有一个小男生叫韩宇轩,很是调皮,各科老师对他都比较头疼,因为他上课老是插嘴。综合我的所见所闻,我认为韩宇轩只是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所以我比较注意他的一言一行,在每次跟他的谈话中争取引导他到正确的道路上来。我认为,当一个称职的好老师,要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寻找适合他们的引导之道。这样才不会让学生抵触老师,甚至抵触这位老师所教的科目。
根据以上了解到的幼儿园数学教学现状,我认为,在现今条件下改善数学教学现状必须先从制度改革抓起,要不断提升教师团队的学历水平和专业素质,要培养一批关爱学生的老师。要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制定适合他们的课程,让他们在身心愉悦中增长知识、获得做人的学问。
下面谈谈自己切合学生心理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的一些尝试下面谈谈本人在教学班级工作中的一点体会。奖惩适当。我知道一个优秀的班主任,时刻应该用爱去开启学生的心灵,很多时候我们的一个笑容,一个课余诚恳的交谈,有时是一个眼神,一句鼓励的话,都会对学生产生长久的影响,你爱的奉献会得到爱的回报.但我们细想一下,光有爱是远远不够的,今天我面对的不是几个学生,而是四十二人的班级.没有严明的纪律,如何有良好的班风?
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惩罚也是教育的一种手段。当然,惩罚特别要慎重,我认为当我们惩罚学生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首先一定要注意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保护好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好的就是好的,错的就是错的,不要一错百错,全盘否定;②惩罚的目的是警示学生什么不可以做,做了会有什么后果,不是为惩罚而惩罚学生,而是为教育学生而惩罚学生,换句话说,惩罚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③谁都会犯错误,但不是谁都会改正错误,受惩罚不要紧,要紧的是改正错误,关键不是惩罚,关键是接受教训,改正错误。
很快的,我的学校实践结束了,我又要回到自己的校园中去了。可是我不会忘记这里的,这里是我第一次当老师的地方,是我第一次教学的地方,我在这里学会了很多,也得到了很多。
回到学校后我会更加的努力学习的,在教学中我感觉自己还有很多东西没有学好,知识面还是不够丰富,所以我只能够多读书,多学习了,这是一个长时间积累的过程。我会在以后努力做一个好老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