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秋征文:有意思的“一根面”范文
中秋征文:有意思的“一根面”
生长在阜城,很少去县城溜达,应朋友之邀,来到阜南,嬉笑中,到了吃晚饭时。“走,我带你去吃一根面。”
“一根面,一根面是什么?”我边想边随着他穿过街心公园。好不热闹的一条街,吆来喝去的生意,让我的肚子都打咕噜,不一会,我们就来到了叫“一根面”的面摊前。摊子不大,但不少人在那儿排队,我和朋友坐在那儿,一边看,一边听朋友介绍:一根面也叫长寿面,类似格拉条,既好吃又好看,一碗面其实就一根,一锅面也就一根。
听着有趣,看着更有意思。一个大盆里盘着一根长长的面。看上去绵软滑腻,随着老板双手的传送,这一根面条便跳跃着扑进了滚锅,几分钟后,老板娘就将面条捞起,配上调料,香喷喷,色、香、味俱全的面条便端到了你面前。
老板双手拿面,拉面,煮面。老板娘手脚麻利的捞面、调味、收钱。两个人的配合,默契指数简直达到心领神会。
看一根面老板煮面,就像看面包房的面包师,动作优雅利索,挥洒间勾勒出一副副优美的画面,跟着那挥动的线条美,眼神心甘情愿地跟着他的手移动,就像是欣赏一种很有情趣的艺术。
我等了近30分钟,面才端上来,一尝,一个字:爽!再嚼口面,多一个字,过瘾!本来以为吃的时候我还怕找不到面头呢!我以为这碗里只有两个面端口,一个头一个尾。。没想到,原来这碗面何止一头一尾!看来是老板娘在捞面的时已把面分割开了。
一根面就是一根面,形式很简单,味道如何,主要看调料,这家老板用的调料是一种特殊的空心菜,加上瘦肉丝,吃起来美感十足。
其实,生活就是这样,不管形式如何,关键要靠精神和情感来调配。
第二篇:中秋征文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中秋节还被称为中秋或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还要圆,还要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中秋前夕,人们都尽可能和家人团聚,取人月双圆的意义,八月十五又叫“团圆节”。
中秋节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民间传统节日。早在三代时期我国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晚上,有赏月、游湖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很少了。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
古时还有祭月和拜月活动。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梨,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有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地方,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月饼与中秋节的联系是在明代。具有关资料说,当时,北京城市里出现了一种以果做馅的月饼,而人们在中秋节这一天自己制作月饼,用于自身和赠于亲朋好友,以表达团圆和祝贺之意。那时的月饼大小和形状很不规范,差别甚大,其名称也颇特别。而现在中秋节吃月饼的已经很少了,现在的人过中秋节都送各种各样的奶、八宝粥,最奇葩的是有送虾酱的。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秋节是人们一直都喻为最有人情味,最有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有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这一份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刻。
我曾读过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的绝对,《峨眉山月歌》抒发对故友的思念,他写月的无私公平普照大地,写月的淡淡月光给人的安慰,纵然其中并非都是中秋圆月。月亮从古至今都是思念、温柔、恬静的象征。尤其是中秋圆月,更是体现了圆月的团圆之意。
说起中秋节,民间一直流传着多个不同的传说和神话故事,其中有嫦蛾奔月,朱元璋月饼起义,唐明皇游月宫等故事。最为人熟悉当然是嫦蛾奔月了。嫦蛾偷喝大夫给丈夫的不死汤药,然后就奔到了月上。飞奔到月宫的故事也有许多说法。我小时候就认为,嫦蛾偷喝了汤药后,浑身疼痛,在地上打滚。忽然感觉自己的身体变轻了,腾上了天空。奔月后,嫦蛾住在广寒宫,那里其实是一个寂寞的地方,除了一棵树和一只名叫玉兔的兔子,就别无他物了。这就是嫦娥奔月的故事。最后祝大家中秋节快乐,阖家团圆!
第三篇:中秋征文
天涯共明月
癸巳之秋,八月既望;月出东山,徘徊斗牛;天涯海角,明月此时----再度中秋有感。
中秋节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最有人情、最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是仅次于春节的一个传统节日。它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许多人一直都喻为最有情面味、最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有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这一份忖量固然会更深入,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刻。
此刻,中华民族的古老而传统的节日中秋节也迈着轻盈的脚步向我们走来,它给我们带来了温馨,带来了希望。
中秋之所以是中秋,是因为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是在三秋制中。这一天天上的圆月额外明亮特另外大特另外圆,所以这一天也被视为撮合姻缘的大好日子。
提及中秋的来源,坊间一直流传着多个不同的传说以及神话故事。其中就有嫦蛾奔月、朱元璋月饼起义、唐明皇游月宫等故事。最为人熟悉固然是嫦娥奔月。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些优美的诗句都寄托的古人对中秋月的喜爱与赞美。中秋之所以为古之文人墨客所喜欢,很大程度上是喜欢月亮所带有的独特的意境。而此种意境也只有古人经历过才能体会,有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意吧。而现在我们对月亮的喜爱也丝毫未减。还记得儿时,每逢中秋,我就会异常兴奋。到了中秋的晚上,院子里的小伙伴们就拿了自家的月饼、水果、饼干等等,一边哼着歌一边跑出家门,聚在操场上举办篝火晚会。女孩是从来不敢碰火这玩意儿的,烧火这件事就由男孩们来做。等到草堆里燃起了火苗,我们就把桌布铺在草坪上,拿出自己的食物,就开始围着篝火蹦啊跑啊跳啊唱啊,好不热闹。记得我们唱过《小毛驴》,词儿只依稀记得几句:“我有一头小毛驴我从来也不骑„„”还有《捉泥鳅》、《小红帽》„„现在想想已经忘得一干二净了。但不会忘记的却是对月夜的欣赏。
愿月之意境荡涤我陈旧的思想,冲刷掉世间的不悦。或许我们对这圆月还有些古老的思索,那就开启思维的闸门,畅想明天,畅想属于自己的“心月”。
王松
机械工程学院 ***
第四篇:中秋国庆征文
中秋国庆征文
中秋节即将来临,今年正好与国庆节重合市政府通知放假八天,让人们尽情地欢乐与游玩。
今年的节日气氛来的早,刚进九月份,商家就推出节日商品。当然为首的就属月饼了,商场的食品柜上已经摆满货架。品种繁多、口味各异、包装精良,高中低档次齐全。各种名酒更是琳琅满目,任你挑选。水产品和肉蛋奶是应有尽有,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老年人正忙着找旅行社,选择准备出游的景点,年轻人则正在组织车友,选择自驾游的行车路线。
当今这一切节前的活动,在过去哪个有日无节的年代,我们是不敢想象的。
回想起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过中
秋节的情景。那时每逢秋季,城里的工人老大哥,要到农村帮助农民兄弟收割庄稼。1973年秋季,我们行业下属各企业,抽出200多人,分配到武清县东蒲洼乡下属的一个村庄去收秋。
在收秋的过程中,正好赶上中秋节。上级领导提出,要求全体支农人员,坚守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不准回城过节。在当时强调革命化的时期,固然没有人员敢提出回城的要求。不仅不能回城,而且就是在中秋节那天,还要坚持在田间劳作,更不准提前收工。
既然是过中秋节,支农的人员也要改善一下伙食,这可难坏了伙食管理员。提前几天就东奔西跑,争取多购进一些蔬菜。月饼是凭票限量供应的,无法办到。当时的农村,没有蔬菜市场,我们所吃的粮油蔬菜,也都是从市里带去的。
中秋节那天,伙食可谓改善了,晚饭较前丰盛多了。那就是在每个人的饭碗中,加上两种蔬菜,三块小炖肉,两块“月饼”,另外,还有两个苹果。虽然
每个人领到的都是‘份饭’,因为今天是中秋节,大家还是凑在一起就餐,图个节日气氛。当大家吃到‘月饼’时,发现就是炊事员自制的糖馅烧饼,以此来代替而已。大家只好面面相觑,一笑了之。至于白酒,就更不敢奢望了。
这天的中秋之夜,天空格外晴朗,万里无云,一轮明月当空,大地如同白昼。面对这中秋美景,可是又有谁去欣赏呢?村庄的月夜,是那样的寂静,没有任何嘈杂的声音。就连旁边的人员大口呼吸,仿佛都能够听得见。这时,却给我们带来许多联想。中国是几千年的农耕社会,农民种地收秋,从来没有用过外人,几家换工者有之。怎么今天需要城里人来帮忙?这个简单的问题,在当时是没有人能够给出答案的。
今年的中秋节,尚未到来,就已经做好过节的准备了,相信这个节日一定会过的丰富多彩。
今天的幸福生活与过去形成鲜明的对照,这都是改革开放带来的结果。
我们老年人要格外的珍惜,祝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发表99
第五篇:中秋品月中秋征文
中秋品月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曾在《水调歌头》中写下这般美好的祝愿。有人还说,新月似芽,半月如瓢,圆月如西子之明眸,这似明眸的圆月要用在中秋之,实为不委。谚语中有这样一句说辞“八月十五云遮月”,云生月隐,神秘迷离,此中秋之月虽不及西子之善睐明眸,却独有情调……
月 下 忆 亲
若要说起中秋,必然会想起那枚圆月,更勾起了对亲人的怀念。往日的中秋,我们都会一家人团聚在圆桌上,吃着热腾腾的饭菜,喝着母亲精心熬制的汤,手边总有一个可口的月饼,温馨而热闹。临近傍晚时分,我们这群孩子总会伸出脑袋探出窗户,期盼着月亮快从云层中挤出来。
“呀,哥,你快看!那轮金边是不是月亮边呀?”我仿佛见到了新大陆般,指着那若隐若现的“金边”。
“嗯,你看,那玉盘上的阴影像不像嫦娥?”哥哥感慨到。现如今,哥哥远在他乡,父亲也常年在外,望着这独特神秘、状如玉盘的圆月,我似乎又见到了父亲严肃俊朗的面容和哥哥温柔阳光的脸庞。心中挂念着远在他乡的亲人,这一刻仿佛真正地体会到了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阳晴圆缺。”
月 下 思 念
古人更在这月上赋予了它“嫦娥奔月”的神话色彩,更使这中秋之月神秘迷离、似梦非梦。
娇美的嫦娥迫于无奈飞上了广寒宫,唯有玉兔、繁星为伴。更让团圆显得格外珍贵。当她飞上广寒宫时,心中是有多少的不舍与无奈。若她没有飞上广寒宫,或许她会与后羿有情人终成眷属,会与后羿共度余生。
这凄美的故事更为那明月添上了一丝哀怨,哀怨着夫妻分离却又增添上了一抹期待的光,期待着团圆、重聚。
古人对月更是有无限的遐想。“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将明月看作了信使,这位信使真的能到夜郎西吗?若说不能,但天下人都能见到它,若说能,却遥遥不知归期。还有更为人熟知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望月思乡的忧愁可谓无解,唯有与月相伴。
月 下 忆 国
当你们在阖家欢乐的时候,当你们“举头望明月”的时候,你们是否与我一样,想起了我们现如今的安逸生活是怎么来的呢?我们现在能赏月无忧是怎么来的呢?是用各位先烈的生命、鲜血换来的。千千户户人家能安度中秋不也全仗先烈们的浴血奋战,现在士兵的保家卫国换来的吗?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如今的平安喜乐。
这神秘迷离的,代表着团圆的中秋月,我倒觉得更像一轮“血月”,提醒着我们祖国的历史与现今,它见证了我们祖国的挣扎、胜利与繁荣。更为这中秋之月添上抹神圣的光辉。
在这八月里,闻着淡淡的桂花香,品着美味月饼,伴着亲密的家人,赏着“玉盘”,忆着先辈们往昔的峥嵘岁月,度过中秋佳节。在这独有情调的明月之下再吟一首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高2021届1班 刘富英 指导老师:刘海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