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红色励志电影观后感
《上甘岭》——————————团结就是力量
电影《上甘岭》的主要情节是:1952年秋,朝鲜战争进入最后的关键阶段。美国侵略者竟在板门店谈判休会期间,调动六万多兵力,在三八线附近发动了大规模进攻,企图夺取上甘岭阵地,进而攻占五圣山,用武力获得他们在谈判桌上得不到的东西。坚守上甘岭阵地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八连,在连长张忠发的率领下,与敌人浴血奋战,打退了敌人二十多次的疯狂进攻。此后,他们又根据上级指示,退入坑道坚守阵地,拖住敌人,使之无法前进一步。在山上坑道里坚持战斗了一个月,他们遇到了各种难以想像的困难。不仅与外界的联系被敌人切断,而且缺水缺粮,生存艰难。但为了祖国、为了朝鲜人民,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坚守了二十四天,从而赢得了时间,使中朝军队取得了大进攻的胜利,并使整个朝鲜战场的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美国侵略者被迫重新坐下来谈判,无可奈何地在停战协定上签了字,朝鲜人民得到了和平。
在电影中有这样一个细节让我为之动容:由于敌人的封锁,部队严重缺水,战士们的嘴唇都干裂了。上级领导派来送水的小分队,队员们一个个牺牲。为了保存实力,八连战士们又得下山去抢水。但是,战士们刚装好水,就被敌人的流弹打中了。后来,师长派人历尽千辛万苦才送上一些萝卜,并特意送给连长两个苹果。虽然连长自己是那样干渴,却把两个苹果分成许多片,分别送到全连每个战士的手上„„
看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战士们在那样饥渴的情况下,没有忘记自己的战友,这种阶级友爱是多么高尚。他们真正做到了“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此时,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同学和同学之间一定要团结友爱,不能今天同这个吵嘴、明天同那个打架,否则就会没有朋友,会变成“离群之雁“。这部电影让我真正明白了“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和大家齐心合力,拧成一股绳,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价值,相应地,自己得到的也将会是最多的。
《雷锋之歌》——————————为人民服务
电影《雷锋之歌》的主要内容:雷锋生活在贫困的家庭。小时候,爸爸就被日本鬼子打死了,哥哥当童工夹断了手,被资本家赶出了工厂,妈妈上吊死了。是党把他养大的,所以,雷锋要为冤死的亲人报仇。其中,电影里的两个镜头最让我感动。一个镜头是雷锋在漫天雪地里给别人修车。另一个镜头是雷锋冒着大雨去帮共产党员们堵住山洪,他看见有两个沙袋快要掉进水里了,他赶紧跳下去用手顶住那两个沙袋。
雷锋不曾离开我们,就好像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林浩,地震发生时,他被倒塌的房屋掩埋。这时,他听见垮塌的楼板下,有一个女同学在哭。他立刻安慰她,他们唱起了《大中国》。后来,林浩使劲爬,终于爬出来了。林浩又返回废墟,连拖带拽地将两个同学拉出废墟。在救援的过程中,林浩的头部和身上多处受伤。还有名人丛飞,他也像雷锋一样,为人民服务,曾经资助了183名贫困儿童,累计捐款捐物300多万元。他很受别人尊敬,可是后来,丛飞被确诊患有胃癌,不久后去世了。可他去世后,还捐赠眼角膜,救了5名眼疾患者受益。
我感受到了: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毛泽东主席还专为雷锋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今后我要努力学习,将来我也要向雷锋同志那样为人民、为社会、为祖国做出伟大的贡献。
《刘三姐》————————本真的锐气
影片主要是讲:原在山上以砍柴维生的刘三姐因反抗地主,地主断藤落江想致她于死地,却不料刘三姐命福,在遇龙河上脚踩葡萄藤,手摇青竹搞,一路高歌痛斥地主,歌声传扬,被老渔夫和阿牛哥收留。这事一传十十传百,千百里外的群众都知道刘三姐住在这里,纷纷长途跋涉赶来见她与她对歌,并邀请她去自己的家乡安顿生活,可谓百鸟朝凤。刘三姐刚烈的个性,爱憎分明写在脸上,唱起歌来那不是悠扬婉转而是气宇轩昂直逼云霄,她随口骂来恶霸,听得劳作的人民可是解气。以前的精神基本寄托在山歌上,刘三姐到了哪儿,她的精神随歌传播到哪儿,整一个成为农民反抗强权的领袖,是任何地方恶霸的眼中钉。
影片最为精彩的一个片段就是:刘三姐与三秀才对歌的一出绝妙好戏,原来地主是不会唱歌的,那些读之乎者也的书生只会摇头晃脑,背着歌书,而你看刘三姐却张口就来,毫不思索,傲气俏皮,她的歌声、她的智慧全在艰辛的劳作和大自然的灵气中浑然天成。地主和秀才们斗不过歌,丑态毕露,民众得了胜。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或许刘三姐并不想当什么领袖,她只是拥有更为本真的锐气,可这锐气势不可当,歌声传遍天涯时,民众的心就更为坚定了,也更多了精神的慰寄。
刘三姐是一位聪明、美丽的壮族姑娘,擅长用山歌来赞美劳动、赞美自然、赞美爱情,并用山歌揭露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而且继续不断在新的地方,用自己的歌声鼓舞民众,唤起大家与封建势力做斗争。其中的山歌,朴素生动,具有强烈生活气息和浓郁地方色彩,用歌而不是台词表达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片中悦耳动听的歌声与美丽的桂林山水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为影片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其中的唱段与唱腔才是我国民族音乐的国粹,毫无修饰的天籁之音应该让现如今千篇一律、毫无个性的民族唱法歌手引起深思。
《青春万岁》——————————放飞青春
一群活泼可爱的女中学生,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为祖国献身的热情,带着善良纯真的心灵和团结友爱的精神,在青春的道路上留下了一段华彩乐章。只因青春无价,岁月无言。
如今的我们所拥有的今天是一个改革开放、科技发展、国力壮大的新时代。我们有崇高的理想,远大的志向,我们挑灯夜战,勤奋苦读。我们让学习效率不断提高,我们让集体活动别出心裁,我们把玩与学劳逸结合,我们用心与爱互帮互助。因为学习本来就是一份独到的快乐,而青春本来就是一种无言的获得。青春是呼唤友谊的先锋。最珍贵最重要的是自己的良师益友,优秀的老师会视自己的学生如儿女,真诚的益友是我们学习生活中的姐妹弟兄,他们是我们前进旅途中的铺路石,奋力冲刺的催化剂。与他们一道共同创造一个轻松而高效的学习环境,塑造一个热情而沉稳的友谊氛围,对于我们是一种互补、一种冶炼、一种酝酿、一种升华。团结、善良、纯真的友谊和无私的精神,就像一首动听的旋律令人沁透心脾。感谢青春让我们萍水相逢,感谢友谊让我们共同进步。
“明天给我们的到底有多少阳光和花朵,多少责任和期待,这,我们不太清楚,但是我们都确定的知道了未来的生活道路,这道路就是为了祖国,为了社会主义献出一切!”
是的,如今的我们与她们一样,为了自己未来的日子潇洒芬芳,为了昨日的期待与明日的憧憬,我们不甘寂寞,我们不知疲倦,用超人的代价,有泪水与汗水,用理性的思索,用澎湃的热情去凝固和铸就。绚烂的岁月,火红的青春,它是一种坚忍不拔的气质,一种不服输不自傲的清高,最后更是一种学会审视自我灵魂的成熟。如梦的青春,贵在青春!就让我们一同高喊“青春万岁”,共同放飞青春!
《高考1977》——————两份沉甸甸的父爱
《高考1977》给人印象最深的却是两个父亲。一个是农场革委会主任老迟,一个是历史反革命陈甫德。从性格和气质上说,这两个人物是截然相反的。老迟是个没文化的大老粗,他讲组织原则,讲党性,讲立场,但有点不通情理,甚至对知青有点粗暴;陈甫德是个知识分子,他充满父爱,为女儿不惜以身犯险,甚至为了女儿高考可以私刻公章,冒充国家干部。当然,老迟最后转变了。从一个铁石心肠的工农干部,变成了一个“肩起命运的闸门,将年轻人放到光明中去”的勇敢的父亲。看到老迟亲自开着农场拖拉机送知青赶考的场景,我脑子里最先浮现出来的就是前面这句鲁迅曾经讲过的话。影片开始,思想僵化的老迟像是飘浮在历史天空中毫无生命气息的一粒尘埃,而到影片最后,他终于向着人性的光辉敞开了胸怀。
这两个父亲息息相关的,是那两枚公章,这是影片中最发人深省的影像符号。第一枚公章,是永远别在老迟裤腰上的农场革委会的公章。它是组织与权力的象征。在那个年代,一切个人命运都取决于这枚公章,一个人的生老病死、穿衣吃饭,每一个与活着相关的细节都必须盖上相当于组织认可的公章。离开了公章,一个人就如同被剥夺了生的权利。于是,老迟因为拥有公章而成为一个侧身于权力巅峰的人,对于农场知青来说,他不是别的什么,而是掌握知青生杀大权的上帝。而陈甫德这样一个在社会底层挣扎的历史反革命,竟然毫无顾忌地用私刻公章的方式,向组织和权威发起了挑战。在当年,这极可能为他带来杀身之祸。但为了向女儿赎罪,为了她的前途,他甚至不惜铤而走险。也许这是出于陈甫德的一种道德自信:当所有人都对他另眼相看的时候,他却一如既往地坚信自己的清白。于是,他私刻公章就不再是一种作奸犯科的下三烂,而成为一种为亲情自我牺牲的伟大的父爱。
两个父亲,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但是他们却都因为同样的父爱,成为了孩子们心目中的伟人,虽然他们表达父爱的方式不尽相同,但是他们都将因为一种品质而熠熠生辉,那就是父母内心对于子女那份深沉的爱。这份爱是那么的单纯,那么的沉重,那么的永恒,有时又是那么的无助,那么的苍白。
第二篇:红色电影观后感
红色电影观后感——我的长征
100300107 高璠 10财务管理2班
两万五千里,这里留下了红军深深的脚印。两万五千里,讲述了红军可歌可泣的故事。两万五千里,留给我们的是红军长征的精神。红军的长征,是战争史上的奇迹。到底为什么,使红军历尽艰辛,克服险阻也最后走向胜利,是他们心中的信念。是想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的信念。
观看红色电影《我的长征》,使我对长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红军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长征以它特有的战争魅力,不仅在中国人民心中产生无穷尽的精神力量,而且就像是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的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
电影讲述了十五岁的红军小战士王瑞全家四口人都参加了长征。湘江突围时,在敌机的狂轰滥炸中,他的父亲也在惨烈的炮火中牺牲了。残酷的战争给他的心灵留下深深的创痛,但他却记得父亲的一句话:跟着走。继续长征途中,他亲眼目睹了毛泽东、贺子珍为了坚守红军的纪律,在紧急环境中被迫丢掉刚刚出生的女儿那动人心魄的一幕。反动头人勾结白匪洗劫了红军的野战医院,立刻出发解救。突发的事件把王瑞惊呆了——姐姐竹妹子就是野战医院的护士。竹妹子牺牲了。王瑞在失去亲人的情况下,仍毅然决然地跟着大部队行军,不怕苦不怕累。抢夺距安顺场渡口三百二十里的泸定桥。悬崖羊肠小道,大雨泥泞难行,红军战士饿着肚子强行军,连长为救遇险情的王瑞落崖牺牲了。王瑞失去了敬爱的兄长。飞夺泸定桥的战斗打响了。二十二位红军突击队员用血肉之躯谱写了一曲人类战争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歌!王瑞最后一位亲人——姐夫肖德昌牺牲了,从悬空的铁索上中弹跌落到汹涌咆哮的大渡河激流中。我相信这时候的王瑞只有眼睁睁地看着亲人的牺牲,这也激发了王瑞。王瑞在硝烟尚未散尽的泸定桥头再见到了毛泽东。给我印象很深的是毛泽东轻轻地为“瑞伢子”梳理着被烟火烧焦的头发,轻声感叹:“有红军这样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还有什么能阻挡我们呢?”看完这部电影,这几个画面给我的感触尤为突出,而这部电影的中心就是王瑞参加红军,通过战争中的事锻炼出钢铁般精神。
信念支撑着红军由劣势转为优势,支撑着红军走向了胜利。王瑞一次次的失去亲人,又一次次的从伤痛中站起来,一步步的踏着前方行军道路的脚印前进。胜利的步伐总是踏着烈士的鲜血走来的,胜利是传承着信念走来的。漫漫长征路上,有多少红军倒下就有多少红军站起来,两万五千里长征,两万五千里的汗水,两万五千里的信念,直到今日,红军长征精神还是代代流传。
长征的精神激励着我要努力学习,现在我们的生活过得很安逸。现在学习上即使有再大的困难,也比不上红军的长征。我们要克服学习以及生活上的种种困难,像老一辈革命家学习。学习他们的艰苦奋斗。他们为我们创下了这样的和平年代,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好好学习好好工作来回报社会呢?所以,我们要为了祖国的强大而努力奋斗。我们要一代更比一代强。
长征的伟大并不仅仅只是战略上的胜利,他们是在挑战自己的极限。红军从8.6万多人降到3万多人,有多少人想要坚持,可是已经没有办法坚持。流血流汗不流泪,长征中战士们留下的眼泪也更是化作他们前行的动力。在他们的字典里,只有前进,前进。一步步的向前。长征忘我的大无畏精神和排除万难勇往直前的气魄深深的感动着我们每一代人。我们要像红军一样,努力的走下去。我们现在的困难算什么,学习生活上的不如意和红军长征比起来便是九牛一毛。年仅十五岁的小战士王瑞在长征中的突出表现使我为之震撼。想想自己已是一个二十岁的亭亭玉立的大姑娘,还经常和爸爸妈妈撒娇,为了一些小事而不顺心,遇到困难有时候用消极的态度去面对。看了这部影片以后,我认为一个十五岁的孩子要面对的已经不是生活上的困难,那是生与死的搏斗,他提起的是祖国生死存亡的重任。而我现在还在为了一些小小的不顺心而愤愤不平。长大了心智应该是更加成熟,应该独立面对生活带给我的难题,一一攻破。现在的生活是这么美好,我想王瑞也一定想过着安逸的生活,他那样的岁数,应该是在课堂上学习课本的知识,回家吃上父母做的饭菜。而他经历的是骨肉分离,经历的是一次次的磨难。这让我肃然起敬。
正是这些肩负着伟大使命的中华儿女,以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走完了如此漫长的道路。这支由年轻人组成的红色大军,面对着30万武装精良的敌军,携带着数量庞大的辎重,在一个地球上最为险峻的地带迂回穿插,最终征服了二万五千里的艰难险阻。这一切,让今天的人们,长久地发出神奇的感慨。没有长征就没有中国后来的历史。长征中穿插着情意,当一个战士牺牲了,总要响起十送红军的曲子来,正所谓喇叭声咽,残阳如血,别有一翻忧伤的滋味。没有众志成城的决心,没有凝成一股劲的凝聚力,没有哪怕牺牲个人也要保全集体的信念,那么这个集体决不会走得很远,而红军之所以经历了磨难走完这两万五千里,正是因为他们有决心,有凝聚力,有信念。这也告诉我们,在班级中,大家的力气要往一起使,要把我们的班级看做我们的家,就像红军一样,把每一个战友看成自己的亲人,这样我们的班级才能更出色。红军给我们的启示太多太多,我们也要学习红军的精神。不怕困难,克服困难,保证中华民族的安定团结。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毛泽东主席写的《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眠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红军长征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现在祖国的和平,更是一种精神,红军精神永存,在我们的心里。
第三篇:红色电影观后感
红星照亮我前行
--------------电影《闪闪的红星》观后感
从小到大,我看过很多的革命电影,最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这部《闪闪的红星》了,那是我上小学一年级,人生第一次看红色电影时的第一部,就我儿时的理解,无论是人物,还是情节,或是革命激情、热情和斗志,或者那些生动的画面、感人肺腑的语言,都令我如此的难忘。这次的党校学习,中国共产党艰难曲折而又惊人伟大的发展历程,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利益不断壮大的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在共和国的旗帜上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让我情不自禁再次观看我最喜欢的《闪闪的红星》,这部电影我已经看过很多次了,虽然每次看完都有不一样的感触,只有一点是一样的那就是心情久久无法平复,但这次重观,我又有了一个新的视角,我感觉自己又上升了一个新高度,即作为党校学习的一员,我认为从影片中所反映的事件、人物描写、语言交流,甚至场景设置等等因素,都集中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的无限召唤力,在“闪闪的红星”这颗光环的照耀下,人民群众为了一心向党,共同抗敌,嫉恶如仇,不怕吃苦、流血、流汗、流泪,甚至不怕牺牲,都是对中国共产党充满饱满热情和无限激情的写照,都是对党能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信心所在。
这部影片反映了我们的党和红军为了使穷苦人民能够翻身得到解放,不再受压迫、剥削,他们打土豪,分田地,共同抗敌,同敌人斗智斗勇,不怕流血,甚至不怕牺牲的抗战精神,昭示了党在人民革
命斗争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的奋斗前行的力量。从我儿时看起,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主角潘冬子从小就知道爸爸参军打仗,妈妈一心从事地下抗战,于是他的童心里已经装满了爱党爱军、智勇杀敌、嫉恶如仇的大智慧,尤其是年龄那么小的他,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母亲为了掩护乡亲们的撤退,被敌人活活的烧死,望着那残忍的一幕,潘冬子只有满眶的泪花,还有内心那颗熊熊燃烧的抗敌杀敌的火焰,那种感动,也许只有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才可以用它坚实的力量去诠释吧。潘冬子后来说:“妈妈是党的人,我就是党的儿子,当满山开遍杜鹃花的时候,爸爸和红军就回来了,到时候我也要入党当红军。”语言质朴,却依旧让我如此感动。每当熟悉的旋律响起,红星闪闪的歌谣就自然在我心中激荡,我们国家今天的胜利,人民的幸福安康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多少人曾经在对党的执着追求中,在为国家存亡的浴血奋战中失去了亲人、甚至自己的生命呢?作为我们当代年轻人,尤其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更应时时刻刻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作为一名党校学习的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应该是我骄傲的荣誉和称号,我将无限忠诚于党的事业,“红星照亮我前行”,这就是我对党的宣言。
第四篇:红色电影观后感
苦难中的辉煌
——观电影《八月一日》有感
从军徽到军旗,八一这个数字成为了每一名军人心中神圣的日子。在七十余年前的八月一日,中国的无产阶级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军队,面对强横的敌人,革命者们终于可以抓牢枪杆子,用子弹而不是同志的尸体来面对敌人的子弹。“枪杆子里出政权”的伟大构想终于有了成功实践。
在电影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以贺龙为代表的众多非共产党军官的转变。旧军队本就鱼龙混杂,并没有什么信仰上的凝聚力,大多以对最高领导的崇拜或者老乡情谊来组织军队。面对这样的情况,手里当时并没有军队的共产党人,利用国共合作的大环境,加以出色的政治工作,充分发动了官兵的革命热情,使得共产党人最终获得了军队的控制权,士兵们也都有了为了无产阶级革命而奋战的信念,这样的军队,与旧军队不可同日而语。从战斗力到士气都有了明显的变化。
另外引起我注意的就是共产党的军官和国民党军官的不同。影片中的贺龙虽未成为共产党员,却也可以看作是革命军官的优秀代表。他可以亲自端枪上阵,可以为了手下的错误背着枪自罚跑步,可以因为士兵的转变而不计前嫌。反观国民党的军长师长们,穿着整齐地喝茶聊天,即使到了起义爆发前夜还在搓麻将,不知是该说共产党人的保密工作做得太到位还是国民党军的情报工作和警惕性实在太差。如此军队,岂有胜利之理?
可以说,当时的中国革命正处于黎明前的黑暗,以汪精卫和蒋介石为首的反革命集团发动了数次反革命行动,共产党人损失惨重。但是在那样的环境中,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共产党领导人却可以冷静思考,果断行动,最终获得了南昌起义的胜利,在非常的苦难中创造了非常的辉煌,实乃革命之幸,中国之幸。
第五篇:红色电影观后感
电影《建国大业》观后感
为了庆祝建国60周年,我们郭里园小学组织全校老师观看了《建国大业》这部影片。9月25日,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在电影院观看了电影《建国大业》,让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对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有了更具体的了解,让年轻一代的我有了更多、更深刻的认识。电影将重大历史事件在宏观和微观间切换,增强了影片的历史感和真实感,从45年重庆谈判讲起,讲到谈判破裂,内战爆发,三大战役,其间穿插了敌机轰炸中毛泽东的淡定沉着,闻一多的慷慨就义,傅作义被女儿感召,李宗仁履新后的无奈,蒋经国稳定上海经济,国际上对于共产党、国民党的态度等小故事,展示了共产党、国民党、各个民主党派几十位人物不同的立场、思想、做法,人物性格形象鲜明,让人印象深刻。
当我看到刘烨扮演的小兵角色,在向仪仗车上的毛主席敬军礼时那坚毅而充满信念的目光,让我们不难理解人民解放军为什么是一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队伍;当我们看到蒋介石一声长叹说:反腐,亡党,不反腐,亡国,让我们看到一支腐败的政党灭亡的必然性。当我们看到共产党人的礼贤下士,虚怀若谷;国民党对民主人士的威逼利诱,疯狂杀戮,一个政党的从容大气与另一个政党的狭隘猥琐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等等这些昭示了一个颠扑不破,四海皆准的真理:一个成熟健康的政党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必须能不断完善自己,修正自己,让自身的肌体保持青春与活力,否则必将被历史所淘汰。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事事想着人民。
这部影片在短短2个多小时的时间内,再现了我国从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正面再现了共和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诞生到确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民主党派在反对蒋介石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中,和衷共济,团结奋斗,为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所经历的曲折艰辛直至取得最后胜利的光辉历程。整部影片内容十分的饱满、紧凑。
影片展现的新中国成立的艰难过程,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我们的中国共产党是多么伟大,他们总是事事想着人民的利益,为了全国人民,为了解放新中国,他们不怕辛苦和困难,最终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和平安乐的家——成立了新中国。感谢中国共产党,感谢你们让祖国变得如此繁荣富强,是你们让我们这祖国的下一代享受这么美好幸福的生活。作为教师的我也一定会继续努力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扎实教育基本功,积累教学经验,努力提升教学水平,继承、发扬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红色电影观后感(4):
《地道战》是怎样一部影片呢?今天下午,我带着“小问号”“走进”那炮火漫天的时代。想了解这部电影吗?那就随我来吧……
《地道战》这部影片讲述的是:在1942年到1944年间,日本鬼子在冀平原上进行了“大扫荡”。冀中的人民团结一心,同心协力,为鬼子布下了天罗地网。利用百里长的地道和冀中人民的智慧、勇气和力量把鬼子打得片甲不留。
“咚咚咚……”一声声钟声带我们走了高家庄的土地上。看看那阴沉沉的天,简陋的房屋,那危机四伏的生活,我不禁想到了我们如今美好的生活,它是这么的来之不易。所以,我们要珍惜着美好的生活。“老忠叔,我们应该靠挖道来打败鬼子。”电影里又响起了坚定的声音:“对,对,你说得对。”于是,大伙们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开始挖地道,他们在平原上开凿着,家家相接,户户相同,努力的汗水终于换来了战斗的胜利。这是什么精神,这是不怕劳累﹑辛勤的工作精神,我们要好好学习,不怕苦,不怕累,这样才学业有成。学习就像挖地道一样,只有不间断地挖,不半途而废,才能得到成功的硕果。看到这里,我真为那些不畏艰险的大伙而高兴。在大家的团结下,终于挖通了地道,大家欣喜欲狂,“乐”字写在了每个人的脸上。可好景不长,有一次,日本鬼子夜袭高家庄,被老忠叔发现了,他快速走向村头的大树下,敲响了钟声,告诉了大家躲起来,结果暴露了自己,壮烈牺牲,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
铭刻在每个人的心中……大家幸免逃过了灾难,可老忠叔却再也见不到了。这让我明白了“人生价值”是为他人奉献爱心,献出自己的生命,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