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反腐倡廉演讲稿《勤小物+治其微》
勤小物 治其微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是来自*****的一名公务员,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勤小物、治其微》。
这个题目源自《资治通鉴》的 “治其微,则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则力竭而不能及也。”意思是改正小错虽用力小功效却大;挽救大害,往往用尽全力而不能成功。抓细节,勤小物,是古人的经验。“夫君子能勤小物,故无大患。”今天的反腐倡廉工作,更要从细微之处做起,在边缘之处防范。
近年来的许多腐败案件表明,有些问题一开始似乎并不严重,后来日积月累,量变到质变,问题大了,就难以挽救了。有些领导干部认为,自己辛辛苦苦干工作,收一点拿一点、捞一点占一点、吃一点喝一点、玩一点乐一点,是人之常情,是小节,无伤大雅。一些同志正是在这种小节无害的心理驱使下,渐渐放松自我约束,滋长了放任心理,最后越陷越深,难以自拔,结果是“小节”不保,大节难守。许多事实证明小节并非无害,而是一切大害的开始。现实生活中,有个大家都不陌生的词叫“小意思”,细数历年来落马的官员,哪一个不是从一手接过“小意思”开始而一步步走入了“大腐败”呢。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第一次受贿仅是两支钢笔,第二次就接受老板的宴请,进一步发展到收受钱财、美女,再后来发展为主动索贿,欲壑难填,最终自食苦果,被送上了断头台。还有原“河北第一秘”、河北省国税局局长李真的第一次收礼,也仅仅是收了一条中华牌香烟和一把刮胡刀。他在狱中反思自己堕落过程时也曾深有感触地说,“第一次背着上级收这些礼物时还有一点担心和不安,可第二次收到钱物时,这些担心和不安就消失了。”从一条中华牌香烟和一把刮胡刀到1084万元,相差虽大,但正是从收了第一次的“小意思”开始,小恩小惠、小利小巧,打开了欲望的闸门、卷进了诱惑的洪流,最终迷失了人生的方向,丧失了党性的大节。
从小到大,由少到多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生是由许多小事构成的,追求每一件小事的完美,积累起来就是人生的完美。河南省省委书记卢展工同志在鹿邑县怀六村村委会调研的时候,难耐的暑热使卢书记的额头不时淌下层层汗珠,村支书赶紧抱来一摞折叠纸扇给卢书记及其随行人员使用。卢书记微微皱眉“村子里没有多少办公经费,还是把这些扇子收起来吧。”边说,边将扇子收拢起来,放到了
一旁。或许,在有的人看来,相比于全国每年用于公款吃喝的“三费”资金接近万亿而言,几把折叠纸扇根本就微不足道,卢书记谢绝用村里的纸扇,未免太过矫情。然而我认为这正是“一草一木晓百姓利益、一言一行彰党之宗旨”的生动写照。历史上享有“江南第一清官”的张伯行有诗云:“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益不止一分;取一文,己为人不值一文”。当代人也常说,细节决定成败。如果我们不省小过、不守小节、不拒小利,就意味着已经模糊了贪与廉的界限,已经混淆了是与非的观念,已经站在了危险的边缘。
小到个人,中到集体,大到政府,反腐拒腐都应体现“勤小物、治其微”的精神。香港由30多年前的“贪污之城”变为现如今的“廉洁之都”,其廉政公署的两句口号最能体现香港当局反腐肃贪的坚定性和彻底性,一句是“贪一块钱也不行”,因为“大贪小贪都是贪”,本质上都与廉洁相对立。另一句口号是“零容忍度”,这更是从法律制裁上呼应了上句,有了这样近乎苛刻的制度,才能不给任何形式的贪污腐败行为留下生存的空间!
在今天我们一起探讨“腐败与清廉”这一攸关政党、国家和民族兴亡的重大话题的时候,请允许我再次朗诵出我们的先辈方志敏烈士那振聋发聩的诗句:
今夜,注定要让我经受一次洗礼
不是那种宗教的洗礼,是一个人
对另一个人的洗礼,是一颗心
对另一颗心的洗礼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今夜
我反复念叨着这句话,仿佛
一个刚刚学会识字的小学生
念着课文
是啊,确实有一种生活值得我们学习
有一种人,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你轻声说出一个红色政党
胜利的秘密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今夜
我反复念叨着这句话,念着,念着
心和天,就一起
亮了„„
第二篇:世界因小而大,做人因勤而美 演讲稿
世界因小而大,做人因勤而美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
我是来自千阳县※※站的王雅峰,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世界因小而大,做人因勤而美》。
作为一名来自基层年轻的农业技术工作人员,从踏上岗位的那天起,我就暗下决心,工作上一定要干出个样来,以此来回报社会。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是老虎吃天——有点无从下手的感觉,更不要说具体工作如何开展?正在自己茫然无措的时候,有这样一位无私奉献,吃苦耐劳,为全县奶畜产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被广大奶农和奶站建设者称作“牛主任”的知心人走进我的世界,并成为我前进路上的导引者。他,就是县奶牛办副主任杨红忠。
说起这位“牛主任”,自有一番动人的故事。毕业于宝鸡农校的杨红忠,在2008年全国奶畜产业发展走进低谷,群众养牛积极性严重受挫之季,适逢我县争取到了投资1亿多元的陕西省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示范县建设项目,时任南寨镇副镇长的杨红忠临危受命,调任县奶牛办副主任,专职负责奶牛小区示范县建设项目的实施。从此,杨红忠便与“牛”结下了缘。而他在工作中那种坚韧顽强、知难而进、严谨认真、永不言歇的老黄牛精神,更让他这个“牛主任”名符其实。在艰难而又繁琐的示范县项目建设进程中,“牛主任”是既精细,又抠门。凡是参与过奶站小区建设的人都知道杨红忠有“三抠”,对材料供应商抠,对施工老板抠,对自己和下属抠。杨红忠常常说:“工程质量是百年大计,谁都马虎不得。”在一次工程检查时,他发现一个小区牛舍围栏比图纸规定高度低了10厘米。他当即找到小区负责人,与施工方三对面指出存在问题,要求已成型的牛舍围栏限期重新返工,否则就停工或扣补贴款。严厉的批评教育封杀了这个工地违规建设的苗头,以后的每个质量指标都达到或超过了规定数据。设想一下,如若没有他的这种“抠”,哪来我们赖以信任的奶牛家园。
杨红忠对自己更是实实在在的抠门了。他是心中装满国,唯独不装家。视事业如生命的他,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了畜牧事业发展上,对自己和家庭的考虑却少得可怜。他的爱人在乡镇工作,要到周末才能回家,而杨红忠自己每天在各小区之间奔波,上初中的儿子常常没人照顾,吃饭主要安排在学校上灶,有时儿子好几天也见不到他一面。杨红忠自己也是高血压,医生建议他不要劳累,可他这种把工作算作高于一切的人,那能放得下。不少好心人问他:这么拼命,图个啥。他却淡淡一笑说:“工作嘛,干,咱就干出个名堂来,不要给自己人生留下遗憾”。正是这种抠,苦了自己,而甜了大家。就这样从2009年2月到2010年6月,奶牛办的小面包车在16个月当中跑完了2万5千公里,相当于绕地球大半圈。是啊,这难道不是新时代下的万里长征吗?这难道不是新世纪下过雪山,走草地的长征精神吗?
阳光总在风雨后,杨红忠的辛勤耕耘,换来的是我县奶牛产业快速发展的丰硕成果。奶牛小区示范县建设项目在短短1年的时间里,建成标准化奶牛小区30个。探索出了合作社、奶牛公寓等5种小区管理模式,这一切均标志着我县奶畜产业已经告别了传统落后的奶牛养殖模式,千阳奶业正在向规模化、集约化、效益化的现代奶业进军。
有一位智者说过:“总有一种精神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精神抖擞;没有什么可以把人轻易打动,除了真实和前进的脚步……”正是有许多如杨红忠这样严谨认真、吃苦耐劳、永不言歇的孺子牛,我们的事业才得以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所以我要大声说:
世界因小而大,做人因勤而美!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
第三篇:论语18章《微子篇》演讲稿(小编推荐)
第十八《微子篇》
班 级: zzzzzz班
学号:zzzzzz 学生姓名:xxx 指导老师: zzzzzz老师
时 间: 2013年11月30日
论语解读——微子篇第十八
【题解】
本篇取“微子去之”句“微子”两字为篇名。
本篇谈归隐。按孔子的分类,“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孔子又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卷而怀之。”“邦无道则隐”属“辟世”,“卷而怀之”属“辟地”。本篇所谈归隐分两类,一是辟世,二是辟地。微子去殷,孔子去齐,去鲁,柳下惠三黜。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等八人,逸民七人,事迹多有不可考,或辟世,辟地。辟世之隐有楚狂接舆,隐于闹市。长沮、桀溺、荷蓧丈人隐于田野。孔子的辟地,与隐士辟世,有形式上相近之处,但本质相去甚远。隐士之隐,隐心隐身,孔子之辟,仅仅是全身而退,另就他途,执着于仁道的推行,“知其不可而为之。”避身而不隐心。隐士历朝历代不乏其人,蔚然大观,构成中国文化史上特有的奇观。如何挽留隐世之贤才,即如周有八士一般,让他们尽忠于国家。周公说:“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原文】
18.1微子去之①,箕子为之奴②,比干谏而死③。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注释】
① 微子:名启。纣王的同母哥哥。纣出生时,他们的母亲才被立为帝后,故纣得以继王位,纣王暴虐无道,不听微子规劝,为了保住宗庙祭祀,微子离开了纣王。去:离开。
② 箕子:名胥馀。纣王的叔父。纣王不听规劝,箕子披发装疯,被纣王降为奴隶。为之奴:给纣王做奴隶。③ 比干:纣王的叔父,纣王不听比干规劝,还说,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我要看看,便剖开了比干的心。
【语译】
(殷纣王不听规劝,)微子离他隐去,箕子被降为奴隶,比干力谏而被杀害。孔子说:“殷朝有三位仁人呀。”
【解读】
本章记殷之“三仁”。
邦有道,人才聚之;邦无道,人才散之。或去或狂或死,国运兴衰盛亡,关乎人才。清•李孚《四书反身录》: 箕子囚奴,比干剖心,忠节凛然,天地为昭。微子之去,迹同后世全身远祸者所为,而夫子并许其仁者,原其心也。以其心乎国,非私乎身,宗祀为重,迹为轻也。
梁•皇侃《论语义疏》说:
微子者名启,是殷王帝乙之元子,纣之庶兄也。殷纣暴虐,残酷百姓,日月滋甚,不从谏争。微子观国必亡,社稷颠殒,己身是元长,宜存系嗣,故先去殷投周,早为宗庙之计,故云去之。箕子者,纣之诸父也,时为父师,是三公之职,屡谏不从,知国必殒,己身非长,不能辄去,职任寄重,又不可死,故佯狂而受囚为奴,故云为之奴也。比干亦纣之诸父也,时为少师,少师是三孤之职也,进非长嫡,无存宗之去;退非台辅,不俟佯狂之留,且生难死易,故正言极谏,以至剖心而死,故云谏而死也。
【原文】
18.2 柳下惠为士师①,三黜②。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③,何必去父母之邦④?”
【注释】
①柳下惠:姓展,名获,又名禽。鲁国的贤大夫,柳下是他的封地,惠是他的谥号。士师:主管刑法的官。
②三黜(chù):三次被罢官不用。
③枉道:曲道。即不走正道。
④父母之邦:父母居往的国家。也即自己的祖国。
【语译】
柳下惠做了司法官,三次被免职。有人说:“你不能离开这里吗?”他说:“如果按照正直之道侍奉君主,到哪里去能够不被多次罢官呢?如果按照邪枉之道侍奉君主,何必要离开自己的国家呢?”
【解读】
本章记载柳下惠直道事君的行事。
楚国子文三次提升为“令尹”,三次没有喜色,三次罢了他的官,无愠色,得之不以为喜,失之不以为忧,宠辱不惊,廓然大度,雍容雅量。鲁国柳下惠,三次提升为典狱官,三次贬黜,本章没有记载他的辞气颜色,从他宁可弃官而不愿改变操守的角度看,他的胸襟与雅量以及品行和令尹子文应是不相上下。孔子对令尹子文有一“忠矣”的评价。对柳下惠则仅仅是叙述其人其语,而未着一字进行评述。但我们从孔子的叙述中,亦可窥见孔子对柳下惠“伏清白以守直”的溢美赞扬。
另外,我们从文章中也可读出人生如何处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人生面世,与世俯仰,协调相处,是人生很高的境界,若不能与世相融洽,有两个办法,一是改变自己,一是改变环境。改变自己,即随波逐流,同流合污。“枉道以事人。”近朱则变赤,近墨则变黑。涅而便缁,磨而便磷。改变环境,也有两种方式,一是主动改变,一是被动改变。主动改变,改造社会,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感化他人,引导世俗,使君侯改变,使同僚改变,这种方式颇有难度,非圣人难能为。被动改变,“去父母之邦。”“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选择环境好,便于自己施展才能的外部环境。孔子说:“滔滔者,天下皆是也。”环境都是如此又当如何呢?若既不愿改变自己,也不愿或不能改变环境,则悄然隐退,独善其身。“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 荣辱升迁,置之度外。柳下惠耿介忠直,宁黜官而不改变其气节,事实上柳下惠能在既不改变自己,也不改变环境的情况下,虚与委蛇,巧以周旋,和而不流,流而不污,中立而不倚,这是他最大的本事。孟子将他与伯夷、伊尹相提并论,称之为“圣之和者也”,并在《万章篇下》中赞扬他说:
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
与“污君”相处,不以为羞,封任“小官”亦不推辞。当官不隐藏自己的才能,办事按规则,直道事人。被贬官罢黜也不怨恨,豁然开朗,遭受穷困也不忧愁。与平民百姓相处,兴高采烈,“由由然不忍离去。”他的理论是“你是你,我是我,即便是赤身裸体的躺在我身边,也不能玷污我”。这就是柳下惠,耿介君子,和而不流,内方外圆,出污泥而守其白的“和圣”。
【原文】
18.3齐景公待孔子曰①:“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②。”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注释】
① 齐景公:名杵(chǔ)臼,齐国国君。
② 以:用,介词。季孟之间:指介于季氏和孟氏之间的礼遇。
【语译】
齐景公讲到对待孔子的礼貌时说:“要像(鲁君对待)季氏那样(对待他)那我做不到;我将用比季氏低一些,而又比孟氏高一些的礼遇对待他。”(不久,又)说:“我老了,不能用他了。”孔子便离开了齐国。
【解读】
本章记载孔子在齐国不被任用的行事。
齐景公对待孔子,呈狐疑之状。景公有察人之术,无用人之能,知道孔子有定国之才,因大臣晏婴反对,欲用又不敢用,故进退逡巡。在待遇上,以鲁国上卿季氏和下卿孟孙氏之间的礼节对待孔子。齐景公此时约在60岁左右,孔子三十七岁。齐景公能以如此大礼对待孔子,礼数不能算不厚。孔子仁以为己任,以求用于天下为目的,不以个人居处舒适安乐为目的。孔子观其终不能用,于是离齐而又返鲁。此事《史记•孔子世家》记载较详,录以备参考。
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将欲以尼谿田封孔子。晏婴进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异日,景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原文】
18.4齐人归女乐①,季桓子受之②,三日不朝③,孔子行。【注释】
① 归:通“馈”,赠送。女乐:女子歌舞队。
② 季桓子:即季孙斯,鲁国的上卿。是季孙肥(即季康子,谥号“康”)的父亲。
③ 三日:多日。
【语译】
齐国送来了许多歌伎舞女,季桓子接受了,好多天都不上朝,孔子见此情形便离开了鲁国。
【解读】
本章记载齐对鲁的离间计。
美人计,美女外交,美女经济。成就一个人,可以用美女,毁败一个人,可以用美女。成就一个国家可以用美女,毁败一个国家,挑拔君臣关系,离间辅弼良臣亦可以用美女。齐国这一次又巧妙地运用了一次美人计。鲁国任用孔子,“行摄相事”,表现了卓越的政治才能,鲁国大治。齐国担心鲁国在孔子的辅佐下称霸中原,若称霸中原,误以为鲁国首先要兼并的就是齐国,于是齐国采用了人类惯用的美人计,该计策屡用不爽,百发百中。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在无可奈何的心境下离开父母之邦,临走之时,以凄婉悲凉的语调吟唱:“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渴,可以死败,盖优哉悠哉,维以卒岁。”
【原文】
18.5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①:“凤兮!凤兮!何德之衰②?往者不可谏③,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④!今之从政者殆而⑤!”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注释】
①接舆:楚国的一位贤人,为逃避现实而装疯,故说他是狂人。“接舆“并非他的真名。因为他接近孔子的车,因此称他为接舆。
②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古人称凤是一种灵禽,世道清明才出现。接舆用凤比喻孔子,批评社会如此黑暗,孔子却不去隐居。
③谏:劝阻。
④已而:罢了,算了。已,止。而,语气词。
⑤殆:危险。
【语译】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走过孔子的车旁,他唱道:“凤鸟呀!凤鸟呀!你的命运为什么会这样不济呢?已经过去了的是无法挽回了,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赶上。隐退吧!隐退吧!现今从政的人很危险啊!”孔子下了车,想和他谈谈。楚狂却赶快避开了,孔子没能和他交谈。
【解读】
本章记载隐士对孔子的劝导。
楚狂接舆驱车出游,放浪形骸,引吭高歌。从其言行举止上看,似是一位狂傲之徒,从他开口讲话来看,实是一位“邦无道则隐”的智者,形狂实不狂。他们之间的相遇是两个世界的相遇,他们虽然没有直接对话,但两个声音却清晰可辨。
一个声音说:社会已经黑暗,政治已经腐败,何必忙忙碌碌,栖栖遑遑,东奔西走,歇息吧,歇息!如我一样隐居山林,隐居闹市,过着安逸闲适的生活,管它春夏与秋冬,管它寒冬与酷暑。过去的已经过去,“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往者不可谏。”历史不能倒退,抓住未来吧,未来的闲适,未来的恬淡,未来的生活,尽在我们的掌握之中。回来吧,可敬的凤凰!回来吧,可敬的圣人!
一个声音说:“‘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不与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纳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又说:“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又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我的一生诚如先生所说:忙忙碌碌,栖栖遑遑,东奔西走,毫无结果。但我不能因为没有结果而不努力,我注重努力的过程,却无暇顾及它的结果。“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上天赋予我的使命,我必须唤醒困厄沉睡之人,唤醒人们的道德良知;他们生为人类,却不能享受尧舜的恩泽,这是我的过错,我的责任。
一个是真隐士,一个是真出世,出世者欲与之言,隐士者趋而避之,出世者不得与之言,隐居者不屑与之言,出有出者之苦衷,避有避者之真趣,两者相遇却不能相合,天命使其然也。
【原文】
18.6长沮、桀溺耦而耕①,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②。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③?”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④?”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⑤?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⑥,岂若从辟世之士哉⑦?”耰而不辍⑧。子路行以告⑨。夫子怃然曰⑩:“鸟兽不可与同群⑾,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⑿?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⒀。”
【注释】
①长沮、桀溺:两位隐者。真姓名不详。长沮,站在地上的高个子。沮,腐烂植物堆集形成的泥沼。桀溺,浸在水中的大个子。桀,同“杰”。魁梧。耦(ǒu)而耕:用耦耕的方法来耕地。这是古代的一种耕作方法,即两人各执一耜(读sǐ,犁),同耕一尺宽之地(两耜合耕,耕出之地的宽度恰为一尺)。耦,两人并肩耕作叫“耦”。
②津:渡口。
③舆者:执辔(读pâi,缰绳)于车的人,即拿着缰绳坐在车上的人。④是:这个人。近指代词,作主语。“是知津矣”中的“是”同此。“是也”当“(是)这个人”讲,“是”也是代词,作谓语,主语省略。
⑤谁以易之:你们和谁来改变它呢。以,用法同“与”。谁,疑问代词,作介词“以”的宾语,前置。易,改变。
⑥且:况且。连词,表示递进关系。也可译为“再说”。而:连词,表顺承关系。不译。辟人之士:躲避坏人的人。指孔丘。辟,同“避”。
⑦岂若:哪里比得上。若,如。动词。辟世之士:躲避整个污浊社会的人,即隐士。这里是长沮、桀溺指像他们一样的人。
⑧耰(yōu):播下种子后,用土覆盖。辍(chuò):停止。
⑨以告:“以之告”的省略。以,介词,译为“把”。之,代词,指代遇长沮、桀溺之事。
⑩怃(wǔ)然:怅然失意的样子。
⑾鸟兽不可与同群:孔子不愿隐居山林,因此说不与鸟兽同群。与,介词,它的宾语省略。
⑿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我不跟天下的人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斯,这些。徒,徒众,人群。两个“与”都当“跟„„在一起”讲,动词。“与”的宾语“斯人之徒”和“谁”前置。
⒀与:参与,参加。动词。
【语译】
长沮、桀溺两人相耦(对)而耕,孔子经过那里,叫子路去向他们打听渡口。长沮说:“那个驾车的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又问道:“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这个人应该知道渡口在哪里。”子路又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回答说:“是的。”桀溺说:“(礼崩乐坏之势,)就像滔滔的洪水泛滥一样,天下皆然,你们谁能够改易过来呢?而且,你与其跟从(孔丘那样的)逃避坏人的人,倒不如跟(我们这些)逃避整个污浊社会的人哩?”
一边说一边不停地耙土。子路回来告诉了孔子。孔子怅然若失地说道:“鸟兽,是不能与它们合群的,我不跟天下的人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如果天下政治清明,我孔丘是不会参与改易现实的活动的。”
【解读】
本章记载了孔子与隐士的矛盾和冲突。
中国隐士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文化现象。从地点角度来看,有的隐居山林,有的隐居市井,更有甚者,隐于朝廷。从隐居方式看,“贤者避世,其次避地,其次避色,其次避言”。“避地”、“避色”、“避言”,概而言之,可称为避人。避世是一类,避人又是一类。孔子周游列国,道合则留,不合则去,属避人;长沮、桀溺属于避世。从心与形的关系角度看,分为形隐心不隐,心隐形不隐,心隐形也隐。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或“大隐隐于朝”即属隐形不隐心。本章隐士长沮、桀溺属于隐居山林,心形俱隐之人。他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耕自食的生活方式,恬淡自然,轻松闲适,不问朝政,不问世事。本章可分三层。第一层,长沮嘲孔丘;第二层,桀溺劝仲由;第三层,孔子论路津。
第一层,长沮嘲笑孔丘。长沮、桀溺知道孔子周游列国,推行仁道,游说诸侯,意欲匡扶天下,然天下究竟已然黑暗,何必栖遑忙碌。长沮故意转换概念,将“津”之实义,予以虚化,转而变为指人生之路津,说孔子“是知津矣”,问津不答津,嘲其知津。
第二层:桀溺劝仲由。仲由追随夫子,游历诸侯,志存天下,然而隐士们认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天下乌鸦一般黑,“而谁以易之?”谁能改变呢?桀溺劝仲由弃孔丘避人之行,就我等避世之举。“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卷而怀之。”表面上看,二位隐士没有回答“子路问津”之事,实际上他们已对子路作了详尽解说,劝其归隐,指了一条大隐之路。道不同,不相为谋,桀溺所说所做与仲由所做所想不同,故不相谋。
第三层:孔子论路津。隐居山林,当与鸟兽同群,我孔丘不能隐居山林做避世之人。故“鸟兽不可与同群”,我既不能与鸟兽同群而隐居,必当与时俯仰,与世结合。与世结合相谐,若世道安泰清平,我亦不参与变易改革之路。“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反之,天下无道,我当挺身而出。我们暂引程树德先生《论语集释》沈居士云:
世乱,贤者宜隐而全身,圣人宜出以宏物,故自明我道以救大伦。彼之绝迹隐世,实由世乱;我之蒙尘栖遑,亦以道丧,此即彼与我同患世也。彼实中贤,无道宜隐,不达教者也。我则至德,宜理大伦,不得已者也。自我道不可复与鸟兽同群,宜与人徒,本非言彼也。彼居林野,居然不得不群鸟兽,群鸟兽,避世外,以为高行,初不为鄙也。但我自得耳,以体大居正,宜宏世也。下云“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言天下人自各有道,我不以我道易彼,亦不使彼道易我,自各处其宜也。
【原文】
18.7子路从而后,遇丈人①,以杖荷蓧②。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③。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④。子路拱而立⑤。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⑥,见其二子焉⑦。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⑧。至,则行矣⑨。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注释】
①丈人:老者。
②荷:肩负,挑。蓧(diào):田里除草用的一种竹制的工具。
③五谷:古代五种主要粮食作物。说法不一。一说指稻、菽(shū,豆子)、麦、黍(黄米)、稷(与黍相似,不粘,即糜子。又说“稷”为高梁)。另一说有麻无稻。
④植:插。芸:通“耘”。除草。
⑤拱:拱手。古人的一种礼节,表示敬意。
⑥为黍:做黄米饭。黍,粘小米,产量低,故视为珍品。食之:给他吃,招待他。使动用法。
⑦见:使见。使动用法。
⑧反:同“返”。
⑨则:连词。表示事物出现在先,发现在后。可译为“原来已经”
【语译】
子路跟随着孔子(周游列国时,有一次)落在了后边,遇见一位老人,用木杖挑着锄草工具。子路问道:“您看见了我的老师吗?”老人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知道谁是你的老师呢?”说着便把木杖插在田边去锄草了。子路拱着手恭恭敬敬地站在一旁。老人留子路到他家中过夜,杀了鸡,做了黍米饭给他吃。并且让两个儿子出来相见。第二天,子路赶上了孔子,把这事告诉了他。孔子说:“这是位隐士哩。”叫子路返回去再见见他。子路到了老人家,老人已经走开了。子路自言自语地说:“这人既不做官又不讲道义啊。长幼之间的礼节是不能废弃的,君臣之间的名分又怎么能弃之不顾呢?他只想使自身清白,却破坏了君臣之间根本的伦常关系。君子所以要出仕,正是为了尽君臣间之义呀。我们奉行之道之所以行不通,通过隐者的言行就可以知道了。”
【解读】
这一章仍然记载的是孔子及弟子与隐士之间的矛盾冲突。即积极入世与消极避世之间的矛盾冲突,尤其是荷蓧老者对子路说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一句,因主语省略,构成歧义,根据语言环境,历代解说有三种: A、丈人说。意即荷蓧者说自己四体来不及勤劳,五谷来不及分辨,谁能知道你的夫子。
B、子路说。意即子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谁知道你的夫子。C、孔子说。意即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谁说他是夫子。
关于A、B两说,杨伯峻《论语译注》说:
这二句,宋吕本中《紫微杂说》以至清朱彬《经传考证》,宋翔凤《论语发微》都说是丈人说自己。其余更多人主张说是丈人责子路。译文从后说。A、B两注,笔者以为不妥,尤其是俞樾《群经平议》,更是迂徐曲折,他认为“分当读为粪”,不勤,即为“勤”,“不分”即为分,意即四体勤劳,五谷粪种。
注圣贤经书,应还其本来面目,是则是,非则非,不必曲为之讳。
首先,我们从避世和出世的思想观角度看,纵览《论语》全书,隐士与孔子及孔门弟子没有一次是融洽相处。不论是晨门者,荷蒉者,耦耕者,抑或是荷蓧者,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天下乌鸦一般黑”,“滔滔者天下皆是也”,“无道则隐”。他们走的都是一条避隐之路,而且他们都知道孔子推行仁道于天下,是徒劳而无功,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于是,有的是直言相劝,“深则揭,浅则厉”。有的是婉转讽喻,劝其回头,“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有的干脆劝其归隐山林。更有甚者,则是直接辱骂孔子“鄙哉”,亦有骂其“遑遑如丧家之犬”。本章则也应是直斥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对孔子的呵斥和指责,并不能影响孔子的形象,如子贡所说:“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对孔子的毁谤和指责,是他们自绝于日月,对日月有什么伤害呢?所以我们在注经时,也不必为尊者讳,为圣者讳。真实的注释,对孔子并没有什么伤害。相反,更突出了孔子“仁以为己任”“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伟大精神。
其二,从社会分工角度讲,孔子从事的是教育工作。他不是老农,不是老圃。本章四体不勤,与樊迟问稼,意脉相承。樊迟问稼,问圃,孔子答以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并且转身骂樊迟“小人哉!”孔子此处的小人,不是品德低下之意,而是细民,百姓之意,从事稼啬耕种职业的人。社会分工不同,“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何罪之有,不必曲为之讳。
其三,从前后文字看,开头问“子见夫子乎?”文中骂其夫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文末反问,“孰为夫子?”文意十分连贯畅达。丈人说,则是问张三答李四,牛头不对马嘴。子路说则是问先生骂学生,令人莫名其妙。孔子说则是问夫子骂夫子,反问以答夫子,文从字顺,不假繁辞。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既然是指斥孔子,疑点有二:
疑点一,为什么荷蓧丈人既骂先生又留子路住宿,并杀鸡煮饭给子路吃,又向子路引见他的两个儿子,前倨后恭。前后是否矛盾。其实并不矛盾,一是荷蓧老者骂的是孔子,并未骂子路;二是老者骂后,子路仍然表现出恭敬谦礼之态,“拱而立”,则十分传神地写出了经过修炼后的子路的谦恭有礼的风貌,也表现出老者的恻隐之心。前后态度转换情势十分自然,不存在前后矛盾。
疑点二,子路第二天赶上孔子,将昨天的情形报告给孔子,孔子告诉他,说荷蓧者是隐士,并派他回去重新拜访,“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有人问,隐士为什么跑了,不见他。隐士或许真的是有意回避,如楚狂接舆,不与之言,或许又去田间耕稼播种,劳作去了,不必深究,究之也无益。
【原文】
18.8 逸民①: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少连②。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③,行中虑④,其斯而已矣⑤。”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⑥,身中清⑦,废中权⑧。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⑨。”
【注释】
① 逸民:超逸绝伦而又遭遗佚失去权位的人。旧注多指隐居之人。
②伯夷、叔齐:见《公冶长》第23章;虞仲:周太王次子(见《秦伯》第1章)夷逸:《尸子》、《说苑》谓夷人诡诸之后。朱张:《荀子》谓子弓者,见王弼《论语》注。柳下惠:见《卫灵公》第13章。少连:东夷人。见《礼﹒杂记》、《孔子家语》。
③ 言中伦:言语合乎逻辑顺序。中,读去声(zhong)符合,合于。下同。
④ 行中虑:“行为合乎理智。虑,思虑。这里当理智讲。
⑤ 斯:这样,代词。而已矣:句末语气词连用,表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⑥ 放言:放肆直言,说话无顾忌。
⑦ 身中清:洁身自好,保持清廉。
⑧ 废中权:废,发也。《墨子 •兼爱中》:“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废,发也。“废中权”意味行为主张达于权变。无可无不可:既不肯定,也不否定。
【语译】
那些失去权位而超逸绝伦的名士,屈指可数的有: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等。孔子说:“不改变自己的志气,不辱没自己的身份,大概是伯夷、叔齐吧!”又说:“柳下惠、少连,虽然被迫降低自己的志气,屈辱了自己的身份,但是他们找的理论合乎逻辑,行为也合乎理智,虽然如此。”又说:“虞仲、夷逸,避世隐居,说话无顾忌,洁身自好,行为和主张都能达乎权变。我和这些人不同,(对他们的言行)既不全部赞同,也不完全否定。
【解读】
本章孔子论超逸绝伦之人。
本章理解难点在“逸民”二字,旧注均以为“隐逸之人”,即“隐士”,此注欠妥,当注为“超绝”,“超逸”或“超群”,逸民即操行品德超逸之人,“逸”为“超绝”义,书证颇多,不必赘证。超逸之人,即属孔子所论之“贤人”,他们是社会贤达,退则独守,达则兼善,通称超逸之人。此其一。
其二,据前人注疏,虞仲,即仲雍,周朝古公父次子,吴泰伯之弟,泰伯无
子,仲雍继立,即为吴仲雍。关于虞仲或隐或仕尚有争议,暂且不论。柳下惠,孟子称之为“圣之和者也”,当属超逸之人,从来就没有隐居,孟子赞扬柳下惠说:“他不羞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扼穷而不悯。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柳下惠侍奉污浊之君不以为羞耻,连“小官”都不“推辞”,进仕任官不隐藏自己的才能,凡事中规中矩,遗佚退处也不怨恨,遭受穷困也不忧愁,与普通百姓关系亲近融洽。柳下惠认为社会黑暗,世道污浊,只要我洁身自好,别人是不能污染我的,“赤膊露体于我侧,也不能沾染于我。”就这样一个人,怎么能算得上是隐逸之士呢?孟子所说,我们如果还嫌距离远了,难能采信,我们再看《论语•微子篇》,即本篇。“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柳下惠担任典狱官,直道事君,多次被罢免,从无怨言,别人劝他离开父母之邦,异地求仕,他坚持在父母之邦,并仍然“直道而事人”,足见他一天也没有退隐过,柳下惠是一个品行超群、仁以为己任、不屈不挠、孜孜以求、努力工作的人。
我们再从孔子对三类人所作的横向切面比较来看,伯夷,叔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既不降志又不辱身,只好隐居,“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柳下惠,少连则是既降志又辱身,既降且辱,不论环境多么恶劣均可出世任官,的确不可能是隐士,他们恪守个人修养,内方外圆,出污泥而不染,屈己以待人,言语符合伦理规范,行为深思熟虑,符合道德要求,虞仲、夷逸,志向方面属于伯夷、叔齐类,“不降志不辱身。”走隐逸退守的道路,行动方面与柳下惠则不同,言语方面与柳下惠也不同,不愿意受约束,“隐居放言”。批评时政,臧否是非,评论千古,纵意而谈,无拘无束,开启了魏晋清淡的先河。他们对自身要求属于清廉之士,隐逸退居符合权变。孔子对以上三类人则是“无可无不可”,孟子说:“孔子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圣之时者也”。顺应自然,既不拘守退隐,也不高扬出仕,更不放浪直言。
我们从全文切面比较看,人物或处或默十分清楚,他们或进或退,均属超逸绝伦之类,孔子“无可无不可”也是对超逸之类人而讲,不是仅对隐居之人而言,若只对隐居而言,则没有“无可”“无不可”之区别了。所以“逸民”二字当为“超逸绝纶”之人。
【原文】
18.9大师挚适齐①,亚饭干适楚②,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③,播鼗武入于汉④,少师阳⑤、击磬襄入于海。
【注释】
① 大(tài)师挚:鲁国太师,名挚。太师为乐官之长。大,一作:“太”。适:往,到。这一章记载鲁君身边的乐师都一个一个走开了。反映了当时礼崩乐
坏的局面。
② 亚饭干:第二次吃饭时奏乐的乐师,名叫干。下面的“三饭”、“四饭”意同。古代天子、诸侯吃饭时要奏乐,每顿饭奏乐的乐师不同,故有“亚饭”、“三饭”等之称。
③ 鼓:击鼓。
④ 播:摇。鼗(táo):即拨浪鼓。两旁系线,线头有小槌。
⑤ 少师:乐官的助手,也即副乐师。磬(qìng):古代乐器。用玉做成,悬挂于架上,以物击之而鸣。商代只有单一的特磬,周代常用十几个大小有序的编磬。
【语译】
太师挚去了齐国,亚饭乐师干去了楚国,三饭乐师缭去了蔡国,四饭乐师缺去了秦国,打鼓的乐师方叔到了黄河地区,摇晃鼓的乐师武到了汉水地区,少师阳和击磬的襄到了海滨。
【解读】
本章记载鲁国人才流失的现状。
邦有道,人才聚,邦无道,人才散,人才聚则国兴,人才散则国亡,古今之通义。鲁国走失的虽然只是乐师,道理却是相通的。
【原文】
18.10周公谓鲁公曰①:“君子不施其亲②,不使大臣怨乎不以③。故旧无大故④,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⑤。”
【注释】
① 鲁公:指周公的儿子伯禽。周武王封伯禽于鲁为鲁国的开国君王。
②施:shǐ,通“弛”,遗弃。③怨乎不以:对没有被任用而抱怨。乎,介词。用法同“于”,译为“对”。
④无大故:没有重大过错。故,事故,变故。这里指过错。
⑤求备:求完全、求完美。
【语译】
周公旦对儿子鲁公伯禽说:“君子不怠慢自己的亲族,不让大臣抱怨自己没被重用。老臣旧友没有大过失,就不要抛弃他们。不要对一个人求全责备。”
【解读】
本章记载周公对亲族、大臣、故旧的宽恕之德。
“不施其亲。”不怠慢双亲,对父母讲“孝。”“不使大臣怨乎不以。”使大臣不怨,对臣下讲“慈”。“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老朋友没有特别的过错就不要放弃,对朋友讲“悌”。“无求备于一人”,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不论是至亲还是大臣,假如没有大错误,“无故”,均不能求全责备,讲求一个“容”字,“有容乃大”。老子说:“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道,道乃久。”
容,即包容万物,能包容万物才能处事公正,秉公立事才能王天下,王者才能持久,久乃称之为“道”。“孝”“悌”“慈”“容”四大美德集于一身,方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另外,“无求备于一人”和“君子不器”表面上似乎有一些矛盾,其实这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无求备于一人”是君子对他人的要求。对他人要求,不要追求完备完美,多才多艺,也就是说不要求全责备。“君子不器”,是君子对自己的要求,对自己要求则应是多才多艺,尽善尽美,“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求诸己要严,求诸人要宽。
【原文】
18.11周有八士①: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注释】
① 八士:下面提出的伯达等八人。此八人已不可考。旧说以为,周初有一妇人,连生四胎,每胎双生,故以伯适(kuà,括)、仲、叔、季騧(guā,瓜)排列,俊杰八人,谓其时人才之盛。按郑玄以为在成王时,刘向、马融以为在宣王时,清儒则以为在文、武时。推论而已。
【语译】
周朝出了八位俊杰: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
。【解读】
八士,八位有教养的贤达,其事迹难以考证,《论语》记于此章,意在说明人才重要。周朝之所以兴盛,在于统治者善于用人,人才济济,同心协力,开八百年之基业。孔子是十分重视人才的,鲁国衰微,人才四散,他深为感慨。言周初人才之盛目的是警戒鲁哀公,希望他礼贤下士,爱惜人才,振兴鲁国。
第四篇:微廉课 讲稿 廉政 演讲稿 谨防“四小” 严守“红线”
谨防“四小” 严守“红线”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同志们:
●大家好!我是XXX公司的XXX,今天我讲的微廉课是《谨防“四小” 严守“红线”》。●
《警钟声声》大家都很熟悉,这本党风廉政警示教育读本收录了2009-2012年发生在国网公司系统的36起典型案例,从案件分析和案发人员痛心疾首的忏悔中不难发现,他们跌入泥坑的原因,有这样的共同特点:●误入“小圈子”、沉迷“小爱好”、忽视“小毛病”、自认“小聪明”。
●书中被好兄弟毁掉的美好人生、被仗义吞噬的青春等案例中的干部员工正是因为误入“小圈子”而难以自拔。大家知道,我们系统一些干部员工,或多或少掌握着一定的权力,在供应商、包工头等形形色色的人眼里,都是值得一交的“哥们”。●供应商的热情邀请,包工头的“土豪”消费,无形中影响并扭曲了个别同志的价值观,在利益驱动、私欲膨胀的“小圈子”内,权钱交易代替了组织原则,个人利益代替了集体利益,从而被“小圈子”死死圈住,导致权力出轨、行为出格、道德沦陷,从而走向犯罪的深渊。
此外,●还有不少案例中的干部员工是由于沉迷“小爱好”而被人利用。人的一生,七情六欲,各有所“好”,只要爱之有度,好之有道,都可以从中找到乐趣,陶治情操。但“好水者溺、好骑者堕”,如果沉迷于“小爱好”,“小爱好”也会成为“祸根”。网上流行一句话,“不怕领导讲原则,就怕领导没爱好”,利用“小爱好”拉拢、腐蚀攻关对象,进而施展谋取利益的伎俩,是不法分子贯用的手段。一旦“小爱好”的欲望沟壑得到满足,这名干部也就成了不法分子的俘虏。
生活中每个人都难免会有一些小毛病、小缺点。●不少干部员工就是因为忽视“小毛病”而酿成大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要及时改过,小毛病也会成为人生中的一面明镜警醒自己。有些干部员工认为只要不犯大错误,生活小节上存在一点小毛病不要紧,放松了警惕,吃点、喝点、拿点没问题,朋友之间“玩两把”无所谓,纵容小毛病滋生恶化。实际上,很多干部员工之所以最终成为阶下囚,就是一开始把生活小节的分量看轻了、影响看小了、位置看偏了,追求奢侈享乐,腐化堕落,不自觉间小毛病铸成大错,自毁前程,辜负党和组织的培养。
同时,●我们还发现,在所有案例当中,自认“小聪明”而遗憾终身的比例是最高,占到80%以上。●这说明这些有违纪违法行为的干部员工在面对严峻的反腐形势时大多置若罔闻,装聋作哑,存有侥幸心理,玩弄“小聪明”,忽视组织教育、提醒和挽救,试图蒙混过关,认为自己的违纪违法行为很隐蔽,只要自己坚决不松口,便无人知晓。有道是:“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等到锒铛入狱,后悔也为时晚矣!
●“小圈子”、“小爱好”、“小毛病”、“小聪明”,正是这个微不足道的“小”字”,腐蚀了多少人的心灵,断送了多少人的前程,毁坏了多少人的家庭。视小非小,必须谨防!怎么防?
●在防“四小”方面,我们XX公司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以找“红线”明“禁区”、讲“红线”敲“警钟”、防“红 线”补“漏洞”为重点,深入开展廉政“红线”主题教育,梳理总结出岗位廉政“红线”十一条,织密了反腐倡廉和谨防“四小”的网络,让公务行为有了坚实的围栏,非公务行为有了明晰的界桩。●通过班组学习、参观廉政教育基地、支部座谈、专家剖析、正风肃纪巡查等有效手段进行宣贯,让依法合规根植于心中;让廉洁从业落实到行动;●让“四小”之害明于心;让严守“红线”践于行。
●各位领导、同志们,党风廉政建设任重而道远,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建设一个清正廉洁、幸福美好的家园!●
谢谢!
第五篇:地理二轮微课 13类大题答题规范演讲稿3
地理二轮 13类大题答题规范演讲稿
专题一
地球运动规律12题
1.昼夜长短与太阳高度变化分析类题目答题规范 在描述昼夜长短变化类问题时,注意描述出昼和夜两方面的变化状况,不同时间段的变化状况,极值状况,还要描述出总体状况。还要如上题中第(4)问,有的同学答成“昼长夜短”,该答案只能得2分。因为该答案只描述了整体状况,没有描述出变化趋势和变化极值。还有的同学答成“昼先变长,达到最长,然后变短”,该答案只能得3分,因为该答案丢掉“夜”的变化状况。在表述分布范围题目时,注意范围起止点的范围要准确。如第(3)问中,有的同学答成“70°N以北地区”该答案只能得2分。因为该范围不包括70°N。可以修订为“70°N及其以北地区”。
专题二
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变化12题
2.地形特征与地质作用过程分析类题目答题规范
(1)在描述地质作用过程时,注意逻辑要严密,表述清楚各个环节所受的力,用词准确。该类型题目主要按照环节给分。如第(1)问,该题采分点大致如下:三角洲(2分)、泥沙(2分)、顶托作用(2分)、流速缓慢(2分)、沉积(2分)。有的学生答成“三角洲。河流带来的泥沙在入海口冲积形成三角洲”。该答案“三角洲”得2分,“河流带来泥沙”得2分。丢到其中两个环节扣4分,“冲积”用词不准确扣1分。(2)在描述地形类型类问题时,注意既要说出主要的地形,还要描述地势的变化。如在描述下区域地形特征时,有的学生表述为“沙漠广布,地势起伏大”,则该题基本上不得分,因为“沙漠”不属于地貌类型,“地势起伏大”只描述了特征,没有描述变化的方向。
专题三
大气运动规律 12题
3.气温与降水差异成因分析类题目答题规范 在分析气温或降水差异成因类题目时,一定要注意区域中局部地区定位要准确,分析过程要严密,不能丢掉关键语句。如在第(2)问中,有的同学答成“①地位于大兴安岭西侧,受冬季风影响大,②地位于平原,受冬季风影响小”。该答案不会给分。因为该题出现定位错误,①地位于大兴安岭,气温低的原因主要是与海拔有关,并非大气环流因素。如在第(3)问分析原因中,该题采分点大致如下。大兴安岭(2分)、海拔高(2分)、冬夏气温都较低(2分)、年温差小(2分)。有的同学答成“125°以西受大兴安岭影响,气温年较差小”。该答案丢失重要的环节,只能得4分。4.气温与降水特征描述类题目答题规范
在描述多条气温或降水等值线分布特征类题目时,注意既要表述出递变的方向,还应概括出该区域总体的数值特征以及极值特征等。如第(1)问中,大部分同学表述成“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原因是从东南向西北越来越远,受东南季风的影响越来越大”。该答案会扣掉2分,因为丢掉“整体降水量在400mm以上”这一个采分点。
专题三
大气运动规律 13题
5.气候类型判断及成因分析类题目答题规范
在判断气候类型及其成因分析类题目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判断类型时,一定注意到降水量的细微差别;二是判断类型如果出错,则无论成因表述如何,都不会给分;三是分析成因时一定要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分析;四是表述时注意冬夏季节和冬夏半年的细微差别。五是注意不要把特征表述为成因。如第(2)中,有的同学答成“热带季风气候。„„”。该答案不能得分,因为在判断气候资料时没有注意到降水量的差别,热带草原气候降水总量小于热带季风气候。类型判断出错后,整个题目都不会得分。还有的同学答成“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影响,降水量大;冬季受信风带影响,降水少。”该答案只能得4分。因为没有表述出气温方面,丢掉2分。夏季和夏半年混淆扣1分,冬季和冬半年混淆扣1分。
专题四 水体运动规律13题
6.河流特征描述与分析类题目答题规范
在描述河流特征与分析类题目时,注意一下几点;一是水文特征与水系特征的区别。二是断流和水位变化大的差异。三是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的区别。四是分析河流径流变化原因时注意时间限制条件,几十年和几年的变化原因可能不同。如第(3)问中有的同学答成“流程短、径流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有春夏两个汛期、径流量小”。该答案只能得2分。因为流程短属于水系特征,不作为采分点。径流年际变化大属于错误表述,会在总分中扣除2分。第(4)问中,有的同学答成“季风势力弱的年份,降水量少;工农业用水量增加”。该答案只能得2分。因为忽略了时间限制条件“近几十年”。短期内是受季风影响,且西北内陆属于非季风区。几十年的变化应该与气候变暖、冰川萎缩有关。
专题五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12题
7.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类题目答题规范
在分析地理环境整体性题目,尤其是涉及河流作用类题目时,一定要注意把地理要素影响的环节表述清楚。注意区分对河流和流域影响的差别。如第(1)问中,有的同学答成“水土流失。泥沙沉积,河床抬升形成“地上河”,决口成灾。黄河三角洲面积不断增长”。该答案会扣3分。因为没有指出水土被黄河搬运的环节,(扣2分)没有表述清楚“地上河”形成的部位(扣1分)。黄河三角洲面积不断增长属于对黄河下游流域内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属于对黄河的影响,不能作为采分点。
专题六 人口、城市与交通12题
8.人口变化及其影响类题目答题规范
(1)在表述人口变化特点类题目时,注意表述清楚流动方向及其量的变化。如第(2)问中有的同学答成“人口由省外向省内流动”。该答案不能得分。因为该答案的表述表达不出既有向省外流动,也有在省内流动的趋势;并且表述不出流动量的变化。(2)在表述劳动力对工业区位影响时,注意不仅从劳动力价格方面分析,还要注意数量、素质等方面分析。如果涉及工业转移时,还要分析转出地劳动力的变化状态。如第(3)问中有的同学答成“深圳地价、劳动力价格高;四川地价、劳动低价格低”。该答案只能得2分。因为该企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地价不作为采分点;“深圳劳动力价格高”表述不得分,应表述变化过程,可修订为“深圳劳动力价格提高”;四川省劳动力价格低只是一个方面,忽略了劳动力丰富这个方面,要扣掉2分。(3)在表述人口变化带来的影响时,注意表述要准确、严密。如第(1)问中有的同学答成“儿童比例下降,导致劳动力不足;青年人口上升,劳动力丰富,就业压力大;老年人口上升,导致社会负担重。”该答案只能得4分。因为第一点中表述错误,应是导致“未来”劳动力不足,所以不得分;第二点中“劳动力丰富”应属于有利影响,该点要扣2分;第三点中,表述不严密,社会负担重既包括养老负担,还包括抚养儿童负担,所以只能得2分。
专题六 人口、城市与交通13题
9.城市、工业分布特征描述类题目答题规范
在表述城市、工业分布特点时,注意既要表述出分布的位置,还要表述出分布的总体分布状况,还要表述出密度状况。如上题第(1)问中,有的同学答成“沿海分布;沿江、沿交通线分布”,该答案只能得2分,因为只是表述了分布的位置,没有表述出总体分布特征“分布不均”,(扣2分),没有表述出密度状况“沿海、沿江地区出现城市群和城市带”,(扣2分)。再如:日本和巴西工业分布的相同特点是,(2分)。有的同学答成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该答案只能得1分,因为这是具体分布地点,不是分布特征。“煤铁复合型、临空型、临海型”这些用语才是分布特点。
专题七
农业区位与粮食生产12题
10.农业区位条件评价类题目答题规范
在评价农业区位自然条件类题目时,注意日照、光照 和热量的差异,温度和日温差的差异,土壤和土地的差异,平坦和开阔的差异,土壤厚度和质地的差异,水源和水分的差异。并防止套话不具体。该类题目多因为表述不准确而失分。如在(2)问中有的同学答成“地形平坦、热量充足、土壤肥沃、降水量大,灌溉便利、温差大,有利于苹果的种植”。该类答案不会得分,是典型生搬硬套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答题模板。因为该地地形条件不是“平坦”而是“宽阔”;气候条件不是“热量丰富”而是“光照强”;温度条件应该指明是“日温差大”,降水条件不是“大”而是“适中”,土壤条件不是“肥沃”而是“深厚、疏松”,一般是在平原地区才适宜发展灌溉,高原、山地、丘陵地区一般不表述灌溉条件。
专题七
农业区位与粮食生产12题
11.农业生态问题及可持续发展措施类题目答题规范(1)在表述农业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时,要注意农业引发生态问题和区域主要环境问题的区别。农业生产不合理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有水土流失、荒漠化。还包括植被破坏、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如第(1)问中,有的同学答成“水土流失”,该答案只能得2分,因为误理解成区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2)在列举根据问题采取的措施类题目时,注意措施要和问题对应,具有可操作性,注意语言严密。如在回答我国西北绿洲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措施时,有的同学答成“发展灌溉农业,节约用水”,该点不能得分,该表述不严密,可以表述为“发展节水灌溉农业”;还有的同学答成“提高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单产”,该点虽然正确,但不能作为采分点,因为和“节水农业”没有关系。有的同学答出“利用计算机控制,进行根部滴灌”,该措施对我国西部地区来说,操作可能性不大。
专题八 工业区位与工业生产12题
12.工业区位与产业转移评价类题目答题规范
(1)在评价工业区位条件类题目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首先判断工业的类型,工业类型不同,所需要的区位条件不同。
二是注意语言严密,注意水运、海运、河运的区别、资源与能源的区别,三是表述具体,不要过于笼统。如第(2)问回答相同点时,有的同学答成“相同点:交通便利、资源丰富”。该答案不能得分,因为答案笼统,没有指出具体内容。还有的同学答成“铁路和水运交通便利,石油能源丰富”。该答案只有“铁路交通便利”能给分。“水运便利”不严密,水运包括海运和河运,不能得分。“石油能源丰富”不准确,因为在该地重工业(原料指向型)中石油更多的做为资源(原料)。(2)在评价产业转移因素时,注意设问要求的不同,如果是分析某企业从某地到某地产业转移的原因,则既要分析两地的区位优势,还要分析该企业类型的特点,并且分析转出地区位条件的变化。如果是分析某地承接某地产业转移的条件,则只需要分析转入地的区位即可。如第(1)中有的同学答成“转移的大多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广东劳动力和土地价格提高;广西城市化过程中出现大量的农村过剩劳动力,劳动力价格低”。该题满分6分,可得4分。该答案的第一、二两个要点不是采分点,只需要分析第三个要点(转入地)即可。在第三个要点中只表述了劳动了价格和数量两个方面,没有分析产业特点,需要扣除2分。
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13题
13.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类题目 答题规范
(1)在表述资源开发变化趋势类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分析给出的统计数据信息,一般会给出折线图、柱状图或统计表格。注意表述时既要表述出总体变化,还要描述出不同时间段的具体变化,尤其是特殊变化特点。如第(1)问中,有的同学在表述变化趋势时答成“装机容量不断增加”。该问满分4分,只能得2分。因为只表述出来总体变化趋势,没有表述出不同时间段的变化特征。(2)在列举可持续利用措施问题时,一般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分析,要注意语言严密且符合实际。如海南三沙市永兴岛淡水缺乏,在列举获取淡水资源方式时,有的同学答成“海水淡化;地下水;雨水;重复利用;节约用水”,该答案只有“海水淡化”能够得2分。“雨水”表述不严密,应是“收集雨水”。“地下水”表述不严密,可能是想表述为“抽取地下水”,但仍不能得分,因为小的岛屿一般地下水盐度较高,不能使用。“重复利用和节约用水”属于节流方面,不属于开源方面。不能作为采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