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干河彝族乡马鞍山新农村项目建设
干河彝族乡马鞍山新农村项目建设
简介
马鞍山村隶属于干河彝族乡碧云村民委,属半山区。位于干河乡南部,距砚山县城9公里,距乡政府驻地7公里,距碧云村民委5公里。壮族村寨,全村共有57户231人,其中外出打工4户16人。全村现有耕地面积1316亩(其中:田210亩、地1106亩),人均耕地面积
5.7亩。主要种植玉米、水稻、辣椒、烤烟等农经作物。农民经济来源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尤以生猪养殖、烤烟、辣椒种植为重点。2010年种植烤烟315亩,种植辣椒350亩,户均6亩,其中有110亩样板小米椒;养殖商品猪1000头,其中,商品猪养殖基地养殖200头。2009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810元,农民人均有粮350公斤。新农村项目建设前,该村共有砖木结构房屋17间、土木结构房屋40间。目前共有党员6名(预备党员4名),其中团员15名,有一所小学,有9名学生,建有一支护村护寨队共有5人,建有两支文艺队共有30人。
2009年,马鞍山村被列为砚山县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挂钩领导及挂钩单位的支持和帮助下,通过驻村工作队的精心组织、全村党员干部及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规划项目任务,共完成投资468.5万元,其中:上海援建资金40万元,部门整合资金178.5万元,群众自筹或以劳抵资250万元。完成自来水工程及大坝改造、沼气池、进村弹石路建设、村中水泥路建设,改造民居57间,改造厩舍及卫生厕所57间;完成生猪养殖基地建设;建成400平方米科技文化活动室和1000平方米活动广场;完成巾帼创业基地建设等。
在搞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马鞍山村依据村情及时理清了经济发展思路,调整产业结构,确定了种植辣椒、烤烟、核桃和养殖大牲畜四大支柱产业,为新农村提供了产业支撑。村容村貌有了极大改观,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10.8万元,人均纯收入4400元,同比增加2300元,增长109.5%,人均有粮410公斤,同比增加50公斤,增长14%。
第二篇:匹河乡新农村建设工作简报
匹河乡新农村建设工作简报
第4期
匹河乡新农村建设工作队编辑2010年5月27日
匹河怒族乡召开新农村工作座谈会
5月27日,在乡党委召开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动员部署大会之后。组织召开了匹河乡新农村工作座谈会。乡党委杨劲松书记出席了会议并作了重要指示,乡党委副书记、乡新农村工作队长孙济勇主持会议。全体新农村指导员参加了会议,会议的主要传达学习5月24日县委召开的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座谈会议精神,对前一阶段工作情况进行了小节,就指导员驻村开展工作中的困难、问题和包括安全管理工作、请销假制度等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了广泛的座谈。
杨书记在会上指示:一是全体新农村指导员要围绕乡党委的统一部署,积极帮助村级党支部加强“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认真做好动员工作;二是加强对村党支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宣传工作,共同推进活动的深入开展;三是积极发挥作用,通过“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促进全乡新农村工作任务的完成。
孙济勇队长在会上指出:前一阶段我们在县委、县政
府和新农村办的领导下,紧紧围绕乡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认真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致力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在摸底调查、抗旱救灾、村“两委”换届、大春生产、争取项目、做实事方面,扎扎实实做了大量的工作,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推进了我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并得到了县委和乡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
会议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好乡党委杨书记提出的3点指示精神,结合当前正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充分发挥指导员的作用,从宣传发动、制定实施方案入手,促进农村基层组织和党支部“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
会议提出下一阶段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任务是:
1做好规划,选准经济增长点。要求每个驻村工作队员结合实际,帮助村委会制定一个发展规划。积极争取项目支持。
2.立足本地产业优势,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切实抓好农民增收工程,保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涨。在上级部门项目的支持下,以村委会+农户+基地的模式,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拓宽农户增收渠道,建立脱贫的长效机制。
3.加强村“两委”制度建设。积极推进民主自治。引
导村里在乡政府的监管下,加快建立和完善村级管理制度,特别是严格执行民主理财制度,积极推行村务公开,接受广大群众监督,推进民主管理和民主自治,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调动广大村民参与村事务管理及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4.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加强村级班子战斗力建设。将新农村建设工作纳入村级班子考核的首要内容,增强村级班子成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通过新农村建设,从中发现和培养一批村级优秀干部和后备干部,帮助广大党员更新观念、提高素质,不断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5.按照各级新农村工作的管理规定,细化完善我乡的新农村指导员的管理制度,强化职责考核机制,确保新农村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6.加强信息上报和情况交流。各驻村指导员要记好《民
情日记》,做好信息的上报工作。在工作中要注意和村“两委”领导班子多沟通、多交流,把新农村建设工作融入到具体的日常工作中去,扎扎实实推动农村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
会议还就指导员安全管理问题进行了强调。要求指导员严格要求自己,认真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纪律,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
2010年5月27日
第三篇:和平彝族乡新农村工作调研报告
由和平彝族乡看新农村建设
——和平彝族乡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邹建国
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个字,根据和平彝族乡的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样,本人提出如下探索与思考。
一、和平彝族乡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和平彝族乡地处大渡河南岸,位于金口河区中部中山河谷地带,地域以南北走向,东西宽5公里,南北长18公里,幅员面积40.73平方公里,辖罗回、解放、迎新、迎春、桠溪、蒲梯6个行政村55个村民小组,乡村户2200户,乡村人口8242人。
乡境内有中、小型水电站4座,总装机冶炼容量2160万千瓦。高载能冶炼、化工企业1家,生态农业企业2家。
乡境内主产玉米、水稻、土豆等经济作物,2008年全乡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7304亩,粮食产量2860吨,人均有粮690斤。全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426万元,净收入4426万元,人均纯收入3360元。但是由于境内高山村较多,平坝村较少,部分高山交通设施等级低,运行质量差,产业发展不平衡,经济基础薄弱,又给我乡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平添了许多困难,成为我乡新农村建设的难点,需要我们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区别对待,全面权衡,最终达到整体推进。
二、存在问题
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的新任务、新课题,我乡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
1.农业生产力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不适应市
场化发展的需要,分散小规模的粗放经营格局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业效益低下,市场竞争力不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任务还十分艰巨繁重。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免征农业税后,农村财政“缺口”大,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硬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村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很难开展,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3.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随着开发建设的逐步深入,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一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年龄偏大,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二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我乡村集体经济收入微薄,因此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三是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社会法治文化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4.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贯彻落实有待加强。孩子是社会发展的希望,再穷不能穷教育。现农村儿童辍学现象仍然存在。从长远考虑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壮大师资力度,提高教学质量;积极推进农村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规模和现代化水平,节约资源;减免农村义务
教育费、以及到城市就读借读费,让城乡教育同步发展。
5.农村药品市场混乱,新型合作医疗的减免力度不够。如今农民在医院看病、拿药费用相对较高,因此他们大多采取在医院看病后回家自己买药医治的方式,这就促使药品超市的兴起。不管是否有行医证拿到经营许可的便可开起药店,随之一些问题也便出现。尽管现在新型医疗合作制度的出台得到广大农民的认可,但是对医药费的报销比例及范围仍存在一定的争议。
三、几点建议
新农村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结合调研走访情况,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为民办好实事,解决群众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无论是水、电、路的新建与改造,还是民间纠纷的调解;无论是产业的发展,还是诸多纷繁复杂的信访问题;无论是农民的那“一亩三分”地,还是群众碗里的一口粮;无论是一个扶贫点的建设,还是整个集镇的建设,都关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群众的切身利益。为民办好事实事,就发展方面来讲无外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村容村貌整治;就和谐方面来讲无外乎民间纠纷的调解、信访问题的及时处理、社会救济等。每一方面,从大划到小,次生出许许多多,对于农民来讲,也许某一件小事,就能让他火烧眉毛;对一个村来讲,某一条路的不通或水源的缺少就能阻碍这个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为民办好事,可大可小,无论大小都是一个农民或一个集体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切勿“勿以事小而不为”,应尽力服务好、做好每一件关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小事。
(二)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面对当前农村发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镇、农村发展,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农村倾斜,建立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切实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抓好统筹规划,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和城镇及农村社保制度的统筹发展,确保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三)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
(四)要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根本是发展农村经济,重点是增加农民收入,难点是构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因此,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农村劳动力转
移的根本手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跳出农业发展农业,跳出农村致富农民,通过工业拉动、城镇带动、招商推动、民营激活等方式,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快速转移。要采取“内外抓、综合抓、重点抓”,既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把农业和农村内部的文章做足,又要加快村级商贸开发,发展第三产业,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求增收途径;既要抓好面上增收,全方位开辟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渠道和途径,又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着力解决好农村贫困人口等特殊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做好扶贫救助工作;既要立足当前采取见效快的具体措施,又要着眼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建立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多途并进,多管齐下,不断开拓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空间,不断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五)逐年完善新农村建设机制,逐年推进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要有总体规划,但有总体规划还不行,总体规划总是有缺点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会带来诸多不便,每年都要对总体规划进行修订完善,每年都要对新农村建设进行一次必要的规划,根据其现有特点,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搞好村镇规划建设,条件好的要高起点规划建设,其它地方的规划也要适度超前。对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管理办法、巩固提高办法等都要进行逐年修订完善,健全方案制度,严禁强迫百姓违背本意实施大规模的建新拆旧,给百姓增加负担,新农村建设应该根据当地实际,进行逐年规划,逐年建设,逐年推进。
(六)继承与发扬并重,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通过定标准、树典型,加强监督,奖惩分明等方式,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文化活动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继承并发扬农村自身所拥有的文明传统,提倡尊老爱幼、妯娌和睦、邻里团结、不打架不骂人、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
(七)加快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认真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执行好免收义务教育学杂费,加强中小学教师管理,增加教育投入,减轻农民负担,建立教师合理交流制度。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便民的征缴制度、就医制度和结算制度,探索建立参保农民小病受惠制度,让农民真正看得起病。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导,建立多渠道社会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建立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构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做到农村低保水平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步增长,使城乡居民同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二0一0年六月二十二日
第四篇:干河村委会者白自然村新农村建设自检自查报告
开化镇干河村委会者白自然村
新农村建设自检自查报告
2010年开化镇干河村委会者白自然村被定为新农村建设点,在州、市、镇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州、市新农办的指导下,在驻村工作队与全村干部群众共同努力下,紧密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新农村建设工作顺利开展。为了更好的总结建设经验,发现新农村建设工作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现将工作自检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综合类(考评分15分,自评分15分)
1、领导重视,组织有力(考评分3分,自评分3分)州、市、镇各级政府下派指导员,驻村指导新农村建设工作。工作队驻村后严格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要求,掌握新农村建设工作动态;及时研究、布署、检查落实新农村建设工作。州、市领导深入我村督促、指导工作,关心新农村建设驻村指导员的工作、生活、学习。及时组织群众召开群众会解决群众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2、宣传动员工作(考评分3分,自评分3分)
(1)组织村党员干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目标、1
任务和政策措施。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性,使群众充分地参与到新农村建设多种,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召开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40余次,召开群众会40余次。
(2)按照上级相关部门的要求,及时上报项目建设进度。
(3)为更好地宣传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及时将注意事项、各项进度、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公之于众,我村共建有宣传栏8个块。
3、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规划(考评分2分,自评分2分)
我村新农村建设严格按照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的要求,科学合理、因地制宜地编制了切合实际、特色突出、操作性强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每一个工程、项目的建设均严格按照实施方案来实施。
4、资金管理(考评分2分,自评分2分)我村为了管好用好新农村建设资金、物质,制定了确实可行的资金管理制度,有效地杜绝了挤占、挪用、贪污等腐败现象的发生,同时对项目资金、物质实行“三制度一公开”制度,及时将资金、物质的使用情况上墙公布,到目前为止已累计上墙公开40余次,平均每月4次。
5、扶贫项目廉政承诺(考评分5分,自评分分)在项
目建设中严格制定和执行《扶贫项目资金廉政承诺制》、《贫困群众廉政评议制》等廉政制度,并与市扶贫办签订《扶贫项目廉政承诺书》,切实开展好各项评议活动,得到群众一致好评。
二、基层组织建设(考评分10分,自评分10分)
(1)者白自然村是干河村委会所在地,目前共有正式党员16名(预备党员3名),自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共开展支部活动10余次,平均每月1次;
(2)召集村小组党员及干部讨论经济发展会议5次,在会上结合本村实际,重点讨论本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共同探讨本村经济发展前景、规划;
(3)基层组织建设是一个重点建设项目,目前党组织、党员的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并已将规章制度上墙;
(4)已建立共青团组织1个、妇女会1个、老体协1个、文艺队1支、联防队1支,目前各套班子已经组建完成并积极地参与到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当中,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
(5)积极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评比活动,通过公开、透明的评比,评出十星级文明户60户、九星级文明户10户、八星级文明户8户;
(6)积极培养和发展入党积极分子,已经有3人向党
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
三、项目建设及标准(考评分65分,自评分65分)
(一)项目建设内容(考评分30分,自评分30分)按照项目建设的要求及项目建设的标准,我村严格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及建设实施方案已完成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事业建设、村内绿化美化和村内生态项目建设等项目建设。
(二)项目建设标准(考评分35分,自评分33)
1、基础设施建设(考评分20分,自评分19分)
(1)修通砂石进村道路和入户便道。完成村内主、次干道2439.8M/11552.03M;入户路999.1M/ 2694.98M。
(2)村内已通电,村民用上了小水窖,彻底解决了全村的安全用水。
(3)按规划实施危房改造21户,消除了危房,居住安全、卫生,人畜分开。
(4)78户均建有沼气池,完成改厕、改厩、改厨78户。
(5)建设有517平方米的一个科技活动室,40平方公厕一个,文化活动场所一个。
2、经济发展(考评分10分,自评分10分)
(1)建立各项协会,老年协会等积极发挥作用。
(2)种植油茶80亩、甘蔗700亩、辣椒20亩、花生200亩,种植核桃150亩。扶持农户发展养殖业养猪350头,2
2养耕牛90头,养禽600只,户均生猪存栏4头以上,牛一头以上。
(3)积极组织劳务输出30人,预计今后每年将输出劳动力40人,形成打工经济门路,支撑群众生活。
(4)在村内形成甘蔗、林果等产业,大部分农户均有增收致富门路2-3门。
3、社会事业(考评分5分,自评分5分)
(1)积极开展各种技能培训,农科培训4期/200人次,实用技术培训6期/310人次。
(2)安装“村村通”卫星接收器,户均能收看30套以上的电视节目。
(3)完成宣传旧貌、新农村宣传栏5块,标语13条。
4、生态建设(考评分5分,自评分5分)
(1)引导群众树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环保意识,煮饭做菜用沼气,生食喂猪,有效地减少了砍柴的次数;
(2)实行封山育林300亩,保护生态环境和植被,组织群众植树造林50亩;
(3)畜禽实行圈养,柴堆、草堆、粪堆、垃圾堆,堆放整齐,公共场所有人打扫,随时保持公共环境卫生干净、整洁。
四、项目后续管理(考评分10分,自评分10分)
1、制定了规范的《村规民约》、《卫生公约》、《村政务、财务公开制度》、《后续管理办法》并遵照执行;
2、充分发挥已建设项目的作用,利用现有科技活动室开展各类培训活动共计10余次;
3、按照要求将新农村建设相关的资料立卷归档,并将立卷归档的资料纳入微机管理。
以上四项共计:考评分100分,自评分
100分。〇一一年十二月三日二
第五篇:乡新农村建设总结
根据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安排部署,在年初把我乡桑株村(11村)确定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乡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文秘家园,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并启动实施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同时大力推进“一村一品”,探索主导产业强村富民的有效途径,引导农牧民积极参加新农村建设工作。桑株村是我乡一个各方面
条件相对较好的村,交通便利,农牧民的思想观念比较开放,人民勤劳等等。乡党委政府抓住这些有利特点,立足山区优势,彰显生态特色,积极探索实施“庭院经济”和“生态小康新农村建设”,努力使新农村建设成为惠及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实践表明,只要尊重农牧民意愿,维护农牧民利益、增进农牧民福祉,在桑株村这样的山区贫困乡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样大有可为,前景光明。
在实践中,我们不断深化对新农村建设规律的认识,有了一些初步体会,主要是:
着眼长远,坚持规划先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建设全部工作。在推进生态小康新村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坚持规划先行,按照“以人为本、科学编制,突出重点、协同配套,合理布局、成片推进,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扎实推进、讲求实效”的发展思路,具体落实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以人为本、科学编制就是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改善为目标,以人民群众的满意不满意为检验标准,编制好发展规划。突出重点协同配套就是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全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突出产业发展这一重点,并与居住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等规划配套衔接。合理布局、成片推进就是在有条件的地方,用规划和基础设施配套来引导农牧民相对集中建房、相对集中居住,解决建房分散、占地过多的问题,降低公共设施配套成本,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因地制宜、彰显特色就是以不同自然村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加强分类指导,突出特色,作到和而不同。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就是既紧密结合当前实际,做好近期规划,使其能够及时见效,又以前瞻的眼光做好中远期规划,使其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扎实推进、注重实效就是区分轻重缓急,从农牧民最急最盼最能够做到的事情起步,做一件见效一件,不搞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不增加农牧民负担。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建设,必须遵循统筹全乡的原则和“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特别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尊重农牧民意愿,维护农牧民利益,调动农牧民积极性,让农牧民参与建设过程,共享建设成果;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规划先行,加强分类指导,促进农村产业和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必须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农村资源,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把发展农村生产力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始终把发展生产力放在第一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实力和竞争力,特别是要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持续增加农牧民收入。发展农村生产力,重点是建设现代农业,这是实现粮食稳定发展和农牧民可持续增收的根本保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工程,也是广大农牧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必须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科技化能力;不断拓展农业功能,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村经济整体效益和农民收入;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尽快改变粗放型的经营方式。要把现代农业建设和新农村其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坚持科技人才兴村,切实加强农业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无论是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还是推动农村社会进步,都离不开科技、离不开人才。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积极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完善农业科技入户机制,加强对农民的技术指导和服务,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加大对农牧民特别是农牧民技术员的培训力度,增强农牧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组织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把村组干部、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培养成农村致富带头人,把脑子活、信息灵的外出务工农牧民培养成劳务输出领头人,造就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实用人才,带领群众增收致富。鼓励各种人才辐射带动广大农民学习新知识、树立新观念、掌握新技术、倡导新风尚、建设新农村。
坚持支部带村,抓住关键,建强班子。建设新农村,村是工作的基础,农牧民是行动的主体,能否增强农村基层党政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要使新农村建设成为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关键在干部,重点是班子,我们坚持举旗帜、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