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阳县吕河镇周家阳坡村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精选合集)

时间:2019-05-15 15:03: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旬阳县吕河镇周家阳坡村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旬阳县吕河镇周家阳坡村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第一篇:旬阳县吕河镇周家阳坡村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旬阳县吕河镇周家阳坡村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旬阳县农业局作者:韦祖勇 沈兴政

旬阳县自实施“一村一品”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千村示范万村推进”规划要求,结合当地实施循环农业的实际,在全县重点实施了这一工作。现将吕河镇周家阳坡村域经济发展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周家阳坡农业高效经济示范园区位于吕河镇东部,平定河流域中游,距县城20公里,园区5个村民小组,425 户,1610人,劳动力853人,总面积12.0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778亩,人均1.73亩,林地8739亩,可利用荒坡500亩。园区具有两种地貌特征,周家阳坡村二、三、四组基本分布在平定河两岸川道丘陵,一、五组多为中低山地。园区电力、通讯设施齐全,交通条件较为便利,吕河牌楼至平定的乡级水泥路经过村域里程约3公里,通组水泥路2公里。平定河水库库区面积250亩,境内有苗圃两处,面积180亩。全县最大的种猪扩繁场军汇牧业公司坐落于吕平路边,占地约30亩,拥有标准化圈舍170间,年可出栏商品母猪10000头。产业有“烟、桑、畜、菜、苗木、魔芋、劳务”。2010年,园区作物播种面积5630亩,其中小麦1450亩,玉米1020亩,烤烟980亩、油菜750亩、薯类350亩、豆类380亩、芝麻70亩、莲菜300亩、其他蔬菜540亩、年出栏生猪1万头,农业总产值850万元,劳务输出380人,收入7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75元。

二、工作措施及成效

----实施“一村一品”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该村立足村情调思路,不断做大做强烟草产业。全村2778亩耕地,每年烟草面积稳定在1000亩,种植大户65户。村两委急为烟农之急,想为烟农所需,千方百计地为烟农提供服务。村上成立了烟草生产发展领导小组,聘请烟站业务人员长年指导,不断提高烟草生产水平,还引进推广新的优良品种。如K326、云烟87、中烟102,实行良种良法。村上还为烟农做到统一良种、统一育苗、统一配方施肥、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防治病虫害。在每个生产关键环节,及时做好打顶抹杈,早采摘,早烘烤,达到了优质高产。

烟草生产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村域经济的发展,每年县、乡财政从烤烟及副产品中直接或间接获得税收。

周家阳坡村2007—2009年烟草总收入及向国家贡献情况统计

单位:万元

三年中,仅烤烟一项,户均向国家财政贡献4016元,烤烟生产已成为“一村一品”的重要支柱产业,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收入的增加激发了农民种烟的积极性。五组村民曹文明,过去栽烟10多亩,认为劳动强度大,不分昼夜苦干。去年不种烟到广东、河南、西安等地打工,不但没挣到钱,反而赔了本。今年回来栽烟50亩,预计收入15万多元。该村多年兴烟,村民由穷变富,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2007年的2509元增加到5270元,净增2761元。

-----培育提升传统产业是发展“一村一品”的重要基础

多年来的发展实践证明,依托资源优势、培育特色产业、挖掘传统产业是发展“一村一品”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各示范村遵循“统筹规划、突出特色”的原则,避免了“小而全、大而杂”的雷同现象。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充分利用自身的生物、生态、区位优势、加快产业内部调整和资源配置,不断延伸产业链,着力在“一品”上下功夫。甘溪镇袁湾村,过去曾有种菜的传统,但都是小打小闹,自创建蔬菜专业村以来,把蔬菜产业作为农村经济调整的主导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致富产业,作为农民家庭经济的保障产业来抓。他们充分利用丰富的水源、充足的光照、土壤肥沃、交通便利的先天优势,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坚持标准化建棚、科学化管理、规范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几年来,通过土地流转、科学务农、财政扶持、部门指导、大户带动等方式,使蔬菜产业由弱变强。在生产季节上做到“春提前,秋延后”解决市场供应矛盾。不断提升了“一村一品”经营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目前,全村从事蔬菜产业的有92户,占总农户的18%,成为小群体、大规模。该村种植蔬菜面积585亩,其中无公害大棚菜300亩、水产莲菜100亩,蔬菜销往吕河镇和县城市场及各超市,今年预计可实现产值65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820多元。

-----积极推广循环农业是发展“一村一品”的重要手段

“一村一品”是山区农村生产力发展和市场发育的产物,是由靠天生产的粗放经营向效益精细型的集约经营转变,实现环境优好和效益集约的有效途径。多年来,为推行“一村一品”和循环农业的发展,县农业局高度重视,领导长年抓点在基层。该村2009年引进示范“121”模式和家庭适度规模户实施“圈、厕、沼、厨、园”五位一体化得基础上,在各养殖户实行“六个一”,即户建一口沼气池;有一套圈、厕、沼相配套的圈舍;有一圈良种猪;配一台加工机械;兴一亩以上果园;有一名懂养猪或兴果的技术人员。在具体工作上做到政策宣传到户,思路调整到户,产业实施到户,服务落实到户,增收体现到户,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保证了“一村一品”健康发展,而且改善了村容村貌,使沼液、沼渣得到了循环利用,生态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农村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拉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2010年全村以

正大标准化养猪的农户达到了82户,其中年饲养100头以上的大户达到25户。到今年初,全村生猪饲养总量达到4050头,出栏商品猪3500头,实现收入600万元。-----领导重视是发展“一村一品”的有力保障

几年的实践认识到,哪里的领导重视、决心大,措施到位,哪里的“一村一品”发展取得的成效就愈明显。县上成立了领导小组,设立了办公室,抽调了专人办公。办公室设在农业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日常工作,乡镇成立了相应机构,各村成立了以支部书记为第一负责人,村主任为第一责任人,村组干部为具体包抓人的实施工作组。明确目标任务,定期召开专题例会,及时研究工作中的问题,还不定期抽查和检查,确保工作进展和质量,从而保证了全县“一村一品”工作全面快速有序开展。

四、主要存在问题

虽然我县在“一村一品”发展上有了良好的开端,但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数量少、规模小,产品粗放、价格不稳、加工能力低,质量品牌意识不强,发展氛围不浓,资金投入不足,制约和阻碍了“一村一品”持续健康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五点:

一是受整体发展规模小的制约。少数乡、村对发展“一村一品”没有真正从思想上引起重视,对其重要作用和地位缺乏应有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缺乏统筹规划,部分农户没有融入到“一村一品”建设中来,产品与市场、企业断茬,企业建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利益联盟尚未形成,产业链断节,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强,“一村一品”发展还没形成区域规模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在我县,有的农户还想毁桑种粮、弃烟退耕等现象,影响农村整体经济发展。

二是受产业化经营层次较低的制约。就全县综合分析,除烟草、畜牧外,其它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依然很低,突出表现为产品深加工档次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竞争力不高,抗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不强,储运、销售链尚未形成。县上无专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销售市场。农户与加工企业和销售市场没有签订产销合同,没有结成真正利益的共同体,农民不敢大胆发展。

三是受资金紧缺的制约。资金紧缺制约了“一村一品”的发展。由于受信贷规模的影响,部分农户生产贷款十分困难。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高,其它专业银行在农村没有信贷业务,高利率增加了投资成本,农村道路、供电、供水设施投资不足和扶持力度不够。有的户投资不起干脆不搞了,任其自生自灭。

四是受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制约。目前,我县“一村一品”生产仍未摆脱单家独户分散经营状态,市场营销能力低,综合性农产品市场缺乏,龙头企业少,中介组织松散,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协会没发挥应有的作用。

五是受劳动力素质低的制约。近年来,由于政府鼓励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大多数35岁以下青壮年人外出,留守农村的基本上是老弱病残人,科技文化素质低,思想保守,制约了“一村一品”的发展。

五、几点建议

针对村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注重好规划。搞好产业规划是发展“一村一品”的前提。一是要因地制宜,确立主导产业;二是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为专业化生产、区域化种植创造条件;三是建立流转机制,土地逐步向产业大户集中,使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片一个特色。

(二)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市场体系建设是加快“一村一品”发展的重要载体,重点是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销售市场,实现农户与市场的直接对接。积极培育无形市场,鼓励农村产业经济人队伍,促进农产品流通。开通农产品绿色通道,坚决拆除阻碍农产品流通的关卡,确保农产品运销畅通无阻,加强政府的组织指导协调作用。

(三)加大支农力度,用足用活支农政策。一是增加财政资金投入,通过对生产基地建设、龙头企业扶持、品牌培育、市场开拓、农民培训等扶持,提高“一村一品”发展能力和区域经济的带动能力;二是增加信贷资金的投入,农村金融机构,要把支持“一村一品”发展作为支农重点,增加投放额度,适当降低利率标准,拓宽信贷放款渠道;三是制定优惠政策,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向“一村一品”的发展。

(四)加强社会服务协调。各相关单位要围绕产业指导、市场开发、资金扶持、税收优惠、品牌质量、科技服务等方面,支持发展“一村一品”,形成上下合力,各部门各行其职、齐抓共管,促进产业升级,帮助农民增收。

(五)完善机制,抓好宏观调控。按照“引导、支持、保护、壮大”的要求,加强宏观管理,保证其健康发展。一是要根据社会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实行总体布局,合理配置资源,搞好“一村”与“一品”的指导服务;二是加强社会化服务,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提高能量转换率和物质利用率,让单位面积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三是建立宏观调控和微观激励机制,制定有关法规和政策。给“一村一品”充分的人、财、物相配置的使用权和生产经营自主权;四是要运用多种渠道多种方法提高农民素质,各专业村要联系实际,结合项目做好农民技术培训,边学边干、边干边学,按照不同的素质层次和接受程度因人施教,不断提高农民素质,保证“一村一品”健康发展。

六、今后工作规划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农业高效经济模式为抓手,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改善产业基础设施为突破点,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突出重点,一业为主,多业并重,积极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稳步推进畜牧、蔬菜、烤烟、魔芋产业基地建设,着力打造省级农业高效经济示范园(区),打造全县现代农业发展、农民年均纯收入过万元示范样板基地。

园区建设期限为二年,自2010年起利用两年时间在示范园(区)建成家庭适度规模养殖农业循环经济示范户300户,发展规模养殖大户40户,建成万头良繁场1户,出栏生猪达2万头;发展设施蔬菜600亩,水生蔬菜(莲菜)400亩,烤烟1000亩,魔芋产业300亩;建成苗木基地180亩,发展特色林果核桃2000亩,柿子300亩;建成鱼苗养殖基地200亩;有组织劳务输出500人;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

其中,2011年示范园区建成家庭适度规模养殖农业循环经济示范户200户,发展规模养殖大户10户总量达到30户,促万头良繁场提产达效,出栏生猪达1.2万头;设施蔬菜400亩,发展水生蔬菜(莲菜)100亩达到400亩,烤烟1000亩,魔芋示范50亩;建成苗木基地180亩,发展特色林果核桃2000亩,柿子300亩;有组织输出劳务400人;建成鱼苗养殖基地200亩;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

第二篇:涪洋镇双河村集体经济发展方案

涪洋镇双河村集体经济发展计划

——白酒生产及循环生态养猪方案(草案)

一、项目基本信息

白酒生产及循环生态养猪

1.资金类别:扶贫资金及产业发展贷款 2.总投资:13.3万元 3.实施单位:双河村委会 4.运作模式:支部+合作社+农户

二、项目的可行性 1.项目单位概况

双河村位于涪洋镇东南面,距镇政府驻地7.5公里,全村有1332户,人口;6217人,其中:空巢老人443人;留守儿童282人,辖13个村民组。通往村内的公路是蜿蜒曲折仅4米宽的沥青路,村内仅有公立学校一所,由于受各种不利因素制约,其经济发展十分落后,加之人口基数大,人均受教育水平低下,贫困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本村有贫困户288户,1171人;2016年计划脱贫人口为124户561人。如何利用我村的自然优势和现有资源。脱贫的载体、措施、办法是什么?怎样盘活村集体经济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我村属于贫困村,按照国家贫困村退出标准“集体经济累计不低于10万元”,属于真正的“空壳村”。村集体经济的严重滞后,各项工作特别是为民服务,为民办事总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所以发展村集体经济势在必行,在项目的选择上怎样充分利用我们的区位和自身优势,经村委会反复研究,一致认为:发展白酒生产是我们的首选项目。其主要优势有:风险低、投资少、见效快。

2.从白酒生产的技术而言,我们有着现有的资源,早年,简凤雏书记曾从事白酒生产和经营多年,对整个生产流程有着精湛的技艺,从而大大地增加了投资风险的保险系数。

3.酒文化在我国有千百年的文化底蕴,无论是礼尚往来;社交场合;逢年过节;无酒不成席以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特别是我们这样边远的乡村,我们生产的产品完全可以地产地销。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优质廉价的白酒,操作简便,出酒率高,成本低,同时,大量的酒糟属高蛋白饲料,可饲养猪、牛等畜禽,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对我村的经济,畜牧发展,脱贫致富奔小康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三、市场分析

1.我们作过市场调查,就本乡镇而言,一个普通的零售摊点一年可销售白酒4000-5000斤,建筑工地;矿区;工程路段;人们的婚丧嫁娶;礼尚往来酒无处不在。所以白酒在我们的周边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近几年来,不少的商家和企业,见利忘义,他们完全不顾及消费者生命安全,大量的劣质酒,勾兑酒,充斥市场,想要喝一 口原汁原味的高粱酒和包谷酒已成为一种奢望,所以我们的白酒投产后,只要严格管理,诚实守信,还白酒一片净土,还消费者十个放心,我们的产品就一定会占稳市场,并且我们的企业是“支部+合作社+扶贫户”的模式运行,只要我们的企业能产生效益,群众得到实惠我们的品牌名声就会不胫而走,有道是;“酒香不怕巷子深”。

2.按传统的生产工艺;每年的生产周期为8个月,每月可生产50度白酒6000斤,按10.00元/斤计算,月营业收入可达3.6万元,除去材料费、工人工资、电费、煤等合计约:0.8万元,月纯收入为:3.6万元—0.8万元=2.8万元。则年纯收入为:22.4万元。

四、投资方案

1.项目实施地点:

双河村烟叶站库房

年租金: 2万元 2:设备投资

发酵缸:8个,3000.00元/个 须资金:2.4万元 储酒缸:30个,1500.00元/个 须资金:4.5万元 苞谷子:12000斤(月储量)须资金:1.32万元 其他生产设备:炉灶及水电安装等 须资金:3万元 合计前期投入为:13.3万元 前期投入中:各驻村扶贫帮扶单位出资10.0万元、村自筹资金3.3万元

五、效益分析 根据我村的实际情况,绝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在家都是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如果我们的选择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首先是后期劳动力投入和生产投入会无形加大,所以生产白酒是我们的明智选择。核心问题是拓宽销路,加强管理,特别是质量监管。通过半年或一年的运行村集体经济积累就会不断雄厚。可以通过扩大再生产,使白酒生产上规模、上档次。坚持纯粮纯酿,主打包谷酒、高粱酒、糯米酒等品牌,按前面的保守分析年利润22.4万元计算,再加上循环养猪业,我们就一定能把以“酒”命题的这篇文章做透做好。

六、收益分配

我村的“白酒生产及循环生态养猪”是由各驻村帮扶单位和村集体经济共同出资13.3万元完成,是一种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其收益和风险应该由贫困户和村集体两方共同分配和承担。

为有效增强集体经济发展活力,保证集体经济良性运行和持续健康发展,推动以股份制为主要实现形式的新型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切实服务和改善民生,加大服务群众力度,解决服务群众“没钱办事”和“无力服务”的资金问题,进一步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和政治功能。

双河村村支两委决定:每年的纯收入村集体占7成;贫困户占3成。村集体所获得的7成纯收入用于服务全村群众和项目的扩大再生产;贫困户获得3成纯收入直接以现金的形式发放给所有的贫困户。在白酒生产和生态养猪的项目中,所需的劳动力(除技术工人外)全部用本村的贫困人员,能够解决部分贫困户的就业,使得就业人员能够有效地脱贫。

双河村村委会 二〇一六年五月二十日

第三篇:朱桥镇祁兴村经济发展调查报告21

朱桥镇祁兴村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金云祥

2008年10月20日

朱桥镇祁兴村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自2008年7月下旬担任朱桥镇祁兴村村委会主任助理以来,虚心向

村领导请教,积极主动与村民谈话,初步了解本村现状,及村民的生产

和生活情况,现作简要介绍并谈自己几点感受。

一、本村的概况

祁兴村位于朱桥镇的西南面,南与建淮乡接壤。总人口2047人,467户,全村共14个村民小组,土地总面积1934亩,其中水田1872亩,旱地62亩,集体土地仅2亩。少数人从事养殖,以鸡、猪为主,但规模非常有限。每年将村小学和废弃的村委会租出,得租金3500元。本村农业总产值178万元,农业种植纯收入79.2万元。由于靠近苏南,全村30%的村民外出务工或经商,农民增收显著。到目前为止,共建楼房280栋,修水泥路三千米,架桥梁17座。

二、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巨额的债务问题,村集体欠外债一百零七万。过去村集体盲目跟风办厂,由于经营不善,缺少流动资金等原因,最终倒闭,为此欠下一百多万的债务。每年缴上缴款时,由于村集体欠本村66户钱款,因而抵制拒而不交,也因此产生不良影响,使收缴工作难以展开。再加近年修路、造桥,又加新债。村主要干部也完全包围在债务之中,不能正常的开展工作,严重挫伤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其次在村里调查发现,村干部的经济收入微薄。村主要干部支书、村长、会计等,平均每户种植水田10亩左右,种植收入顶多4000元/

年,干部年薪平均5000元左右,家中基本没有养殖,但普遍家庭经济负担较重,如小孩读书,平日生活开支。村干部全家近万元的收入与外出务工人员收入相比,差距太大,使不少干部有外出务工的打算,并且受债务的影响,每年很难足额发放干部工资,严重影响干部的稳定性和工作积极性。

第三资金和人力外流。由于人均土地每亩九分左右,真是人多地少,为了谋生都外出经商或务工。经商和务工对提高农民收入有很大帮助,但人力和资金的外流,却使发展农村经济缺少后劲。

第四由于村民缺乏知识、技术,种植和养殖水平低,过去造成猪鸡大规模死亡和种植经济作物发生病虫害严重歉收。村中已经很少有人再投入大笔资金投资农业,大规模种植经济作物或搞养殖。前几年种植玉米,因病虫害严重减产,村中养猪户也发生死亡,面对如此损失,农民不敢再冒风险。

第五种植结构单一,传统一稻一麦受种植成本等因素的影响难以提高农民收入。因为近年来劳力、农资成本上涨迅速,但粮食价格上涨有限,农民种田收入微薄,和农民算种田成本时发现,种田收入大不如以前。但安于现状不愿意再种其它作物,如玉米,大豆等,虽然它们在农药化肥和人力投资较少,经济效益也高,但一下子改变种植模式,农民心理难以接受,尤其怕承担风险。

三、措施与对策

虽然村里的经济发展困难重重,但是发展的优势却不容忽视。首先近年来国家一直将三农问题摆在首位,相关惠农政策不断出台,资金

上予以支持,税收上予以减免;其次现在村里农田水利建设完善,能够做到旱涝保收,道路建设基本完成,农民通过打工和经商已经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只要我们改变村民的守旧思想,激起他们的发展农业的激情,农村的现代化只是时间问题。我认为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发展农村经济需要解决资金问题,需要积极的招商引资。如本村小学有八亩地的面积,可以承包给他人搞大规模养殖,村集体以土地入股,共同承担风险,村干部做好协调工作,以一家养殖大户带动全村的养殖业,形成规模。

其次积极帮扶村中想创业的人,在村中起带头作用。他们吃苦耐劳,对农村的发展充满了希望,但他们缺资金,少技术,虽有干劲,但不知道方向在哪?希望政府在贷款和技术上大力支持,提供农业发展项目。通过他们的示范作用,也很容易带动其他村民的干劲。

第三调整种植结构。传统的一稻一麦的种植受成本的制约获利有限,还有粮食价格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粮价大幅上涨几乎不可能。如果粮价过低,会严重挫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影响国家粮食安全。粮价过高,会引起社会经济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如工资、物价等上涨,影响经济稳定发展。所以农民增收,调整产业结构势在必行。具体措施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种植业为养殖业服务,农业作物完全作为饲料,如大规模种植玉米,大麦等饲料。另一方面,留一部分作为农民的口粮田外,剩下的可走高产优质农业,使土地产值翻几翻。如投资蔬菜大棚,花卉种植,稻田养殖龙虾等,可以直接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第四发展特色养殖和种植。如肉鸽,蛇类等养殖。通过市场考察,学习其它地方成功的养殖项目经验,在考虑当地的实际经济情况下吸收精华,去除糟粕,当然,希望政府在其中予以资金支持和技术帮助。朱桥镇离上海、南京等消费城市并不遥远。如能形成规模,远销大城市,那农民的收入必定成倍增长。

第五发展沼气。现在每年农村粮食收获后,为了省事都烧秸杆肥田,但污染了环境。如果帮村民在养殖基础上搞沼气池,不仅能够缓解能源不足的问题,而且定能产生综合效益,如沼气渣可以作绿肥,又可以帮村民解决燃料问题。

以上了解的情况有些浅薄,提供的建议不够成熟,望各位领导多多指正。

第四篇:关于二郎镇***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二郎镇***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一、基本情况

二郎镇**村地处合川市西北部,属龙多山台地区域,离二郎场镇4公里,耕地面积1336亩,其中,田520亩,土812亩,全村现有农业人口1513人,劳动力774人,2001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211.7万元,其中,纯农业收入93.3万元,占总收入的44%,农民人均纯收入1730元,比全市农民人均收入低199元,低10.3%。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

二、影响**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从**村农业生产总体情况来看,仍然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自然灾害是影响其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如:2001年龙多山台地的遭遇春旱连伏旱灾害导致该村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玉米、水稻收成只有正常年景的四成左右。就其原因主要是该村水利设施不健全,仅有的一座水库(渣口子水库),至今没有排灌渠道,受益的只有6社部分农田,而其它5个社遇天旱连吃水都很困难,农田灌溉只有靠自然雨水。

2、农业结构不合理。一是种植业结构不合理,全村农作物播种面积2140亩,玉米、水稻、红苕等粮食作物占95%以上,蔬菜、水果等多经作物极少,且品种老化、分布零星,质量低、效益差;二是养殖业发展缓慢,市场化程度不高。传统的猪、鸭养殖由于品种改良跟不上,集约化程度低,没有形成规模,再加上农民对“市场”知识了解不多,生产带有盲目性,有时还倒亏。如:今年**村大部分农户养殖的“花边鸭”,由于品质差,目前市场价仅2.5元/斤,不够饲料成本。

3、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农民增收困难。一是传统的“粮猪”二元结构,生产效益低,严重地影响了该村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和低效益,严重挫伤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导致该村劳动力大量外出,据调查统计,全村774个劳动力长期外出的达174人,占总劳动力的22.5%,举家外出的有20余户,其结果是导致部份土地搁荒,耕作粗放,农业税费收不起来等一列问题;二是基层组织对农民增收办法不多,措施不力。究怎样带领农民群众致富,怎样调整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不多;三是由于农产品供求关系的不断变化,农业一般意义上的增产并不能使农民增收。如,今年该村鸭的养殖比去年有大幅度增加,但由于市场价格低迷,不仅没增收,反而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

4、农民文化素质低,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不高。在我们调查中发现,大部农民连基本的农技知识都不懂,更谈不上科学种田。如,该村今年大面积的玉米、水稻发生纹枯病、螟虫等病虫害,很少有农户懂得防治。对于养殖方面的知识懂得更少,疫病防治,饲料配制一点不懂,依然是传统饲养,靠运气,以致常出现“买得多活得少,老本全蚀光”的现象。

三、**村未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思路

1、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一是要加快水利设施建设,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渣口子水库,尽快将排灌渠道修通,同时加强小型水利设施的修建,如,水池、小塘堰等,以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加强交通、信息网络建设,主要是加强村级公路的养护和全村闭路电视网络的建设。

2、重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根据该村地理位置和交通、土壤构成情况,建议:一是加大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主要是品质的调优,要充分利用龙多山台地独特的地域优势,种植优质水稻、专用小麦和优质玉米,大力发展绿豆、高粮等小杂粮;二是适当发展优质果树,在水源条件相对较好的二社、三社、六社发展以早熟为主的伏淡水果;三是实现畜牧养殖的规模化、商品化。充分利用二郎“鸭乡”这品牌,做大、做强鸭产业,实现规模养殖,在品种上要进一步优化,选择适销对路、品质好的品种,饲养水平要不断提高,逐步实现产、供、销一体化。

第五篇:关于浏河镇闸北村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浏河镇闸北村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内容提要】

在中央作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决策后,浏河镇闸北村把加快新农村建设作为实现“两个率先”的重中之重,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落实“多予、少取、放活”和以工促农的方针,提出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全面实施一系列支农扶农的新举措,全面推进村级经济发展,积极促进农民增收,全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键词】浏河镇闸北村,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浏河镇闸北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进村级经济发展,积极促进农民增收,全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浏河镇闸北村自2006年被确立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以来,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一、闸北村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查:

1、、浏河镇闸北村委会正视现实,树立团结拼搏的创业精神,加快完成重点项目建设,促进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增加村级经济的收入:

1)、投资380万元,建造1500吨冷藏库2000平方米,于2008年9月冷藏库已投入使用;2)、投资350万元沿郑和大街建造2800平方米物业用房,目前已投产使用;3)、依托沿江自然、人文资源优势投资500万元,沿长江建造2000平方米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农庄“鱼家湾”,总占地12亩,现已接待旅客;4)、建造5000平方米标准厂房,现已投产使用。5)、对闸北村4组的原2000平方米老厂房进行改造,改造后出租;6)、建造1500平方米商铺房,7)、对原有旧办公楼进行改造,改造后成为旅社,再予出租。这些项目实施使用后,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350万元左右。

上述项目,有力推进集体经济发展,去年9月投产使用的闸北冷藏库生意十分红火,至今就冷藏库为我村增加集体收入近40万元。去年我村还通过闲置废弃土地整合改造增加收入,原29组8.5亩低洼土地长期被各企业堆放垃圾,我村通过投入4.2万元进行土地清理整合,通过租赁增加经济收入租金100万元。今年,我们通过不断挖掘潜力,整合资源,加快建设,村级集体可支配收入已达450万元。

2、重点发展现代化农业建设,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闸北村根据本村自然环境实际情况,积极鼓励农民承包土地规模经营,通过对西瓜、蔬菜、葡萄大棚种植以及水产养殖规模经营来发展高效农业。今年我村实行规模化经营面积3450亩,承包土地规模化经营率达44%,高效农业面积占比达60%。

3、采取合作化经营,大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年初成立了社区股份合作社,合作社量化资产额249万元,原闸北村世居村民全部入社,我们借鉴经验合理运作合作社,逐步增加收益,为农民增收开辟渠道。去年,全村292名失地农民办理了“土地换保障”,到目前享受农保养老金1230人;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100%,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10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520元。

4、有力优化农村生态环境

去年,闸北村以卫生镇创建工作为契机,投入资金80万元完善环境配套设施及老村改造,投资35万元修筑岸1500米,投资11万元进行河道清理及河岸整理;投资9万元改造厕所2个,绿化增量580平方米,道路硬化4200平方米,已经形成的长扬小区、民德小区道路全部硬化。辖区内交通主干道的保洁、绿化做到专门队伍、专人管理,努力实现环境的综合治理和长效管理。

5、积极开展乡风文明建设

在全村110户村民家庭中开展“文明定岗、乡风定责”活动,根据本村实际情况设立了征土动迁、勤劳致富、文艺宣传等14个“乡风文明岗”。活动开展以来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上岗人员已由最初的40人增加到300人,做各类好事1000余件。初步探索了一条在基层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思路,得到省、市多家媒体关注。

6、扎实实行“和谐”社会强基工程

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倾听村民的呼声,积极改进工作,让村民满意,专设橱窗定期公开村务、财务,实行民主监督、民主理财,村务公开率达100%; 有序推进集中居住新村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闸北小区主干道道路硬化已完成,三线管网全部入地,用电设施安装,天熙苑小区已建成使用。

二、采取的主要工作措施:

1、突出重点,推进村级经济发展

充分利用沿江地理优势,根据本村实际情况建造冷藏库,并利用本村存良土地建造标准厂房。同时抓住镇政府在本辖区内启动郑和大街、市民广场建设这一发展契机,沿街建造商业用房,开发三产服务业,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繁荣经济。

2、把握热点,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进行社区股份合作改革,巩固和壮大集体经济,不断完善社区公益事业和群众性福利事业,年初成立了社区股份合作社,原闸北村世居村民作为社员入社,合作社的额收益主要来源资产发包、出租、转让和其他相关的经营性收入。对土地等资源性资产的出让收入主要用于解决农业人口的安置、社会保障。合作社当年的可用净收益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其余的用于公益事业和群众性福利事业,今年我们主要工作是运作好社区股份合作社,并逐步增加收益,提高集体福利,为农民增收开辟渠道。

3、解决难点,改善农村环境面貌

按城市化管理水平治理农村环境。完善环境配套设施,着重解决卫生死角,整治违章建筑和临时建筑,定期清理河道垃圾,绿化增量。同时倡导文明生活方式,实现管理长效机制。通过违章立制、文明新风评比、门前三包,积极做好村民环保理念的宣传工作。

4、视村民为亲人,主动关心村民的疾苦,为新农村建设营造环境

在加快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失地农民的保障问题,是关系到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问题,河镇闸北村积极为失地农民兴办实事,加快推进“农保换城保”工作,使被征地农民高高兴兴地领取到“工资卡”,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有了根本提高。闸北村是个“市镇村”,随着经济的发展,目前该村有七个村民小组的耕地所剩无几,怎样使被征地农民能过上幸福生活,村两委班子成员一直记挂在心。在得到确切的安置名额后,村里迅速成立3个安置小组,到农户家中开现场会,深入企事业单位对安置名额做到无错登、漏登,并向农民耐心解答有关政策、法规,目前失地农民都已得到合理的安置,社会安定,村民安居乐业。

通过对浏河镇闸北村新农村建设情况及采取措施的调查,使我深深的意识到,浏河镇闸北村的新农村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完全搞好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建设,仍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是一项庞大的系统的工程,本人认为,要想切实搞好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建设,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抓起:

1、增强公共财政的支撑力,构建财政支农扶农资金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搞好新农村建设,必然需要增强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为此,应当进一步创新财政支农思路,推进政策措施的制度化,调整、完善财政资源和建设资金的投向,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优化财政支农方式,创新财政支农体制,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财权和事权,深化和完善分税制改革,创新公共产品供给城乡接轨的科学决策机制,提高财政支农效率,切实保障财政支农和税收优惠政策带给农民实惠。

2、既为农民多方开拓收入渠道,更注重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产出效益,构建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机制

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环节。目前,闸北村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已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努力,为农民开拓了包括经营性、工资性、财产性、投资性以及政策性等多元化收入渠道,实现了农民人均纯收入连年持续增长,但农民收入仍然偏低。为此,应当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发展村级企业,扩大农民就业和创业,通过创新形成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机制。

3、发展和完善合作经济组织,构建提高农民经济组织化程度的长效机制

多种形式的农村合作组织,有利于农民走出小农生产方式,促进农业朝现代化方向发展。目前,农村合作组织已出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但覆盖面还不广,有的合作组织内部管理还不够规范,合作紧密度不高,功能作用有限。为此,需要进一步推进农村合作组织规范化、制度化,把发展农村合作组织与夯实村级集体经济结合起来,创新农村集体资产运营机制,组织多方面包括社会力量支持农村合作组织发展壮大,增强它们作为引导农民进入大市场的桥梁作用,提升它们推进农业产业化升级和现代高效农业规模化的平台功能。

4、推进城乡社保制度接轨,构建农村社会和谐的长效机制

农村社会保障是农村社会的稳定器,它不仅是广大农民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标志,也是农村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要进一步巩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成果,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促进农村社保制度逐步与城市接轨。为此,应当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促进养老保险制度的多样化,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进一步做好五保户、残疾人、孤儿等特殊群体的保障工作,健全社会救济救助制度。

5、保护与治理相结合,构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

农村环境恶化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认真面对并加以解决的突出问题。在城市污染向农村扩散、发达地区污染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的趋势下,必须采取严格的环境政策,既要切实保护现有的绿地、植被、水源,避免新的侵蚀和破坏,又要对已经造成的破坏和污染进行大规模治理,切实做到保护与治理相结合。为此,需要建立农村污染定期普查和重点监测体系,建立农业化学污染预防体系,建立农村产业发展的环境评价体系,建立农村生活污染治理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6、实行政务公开、村民自治、民主管理,构建有效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治理机制

扩大并完善村民自治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为此,需要转变乡镇政府对农村的管理方式,正确处理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加强村民自治配套制度建设,增强村民民主意识,加强农村法制建设,进一步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激发农民的创业潜能,让广大农村丰富的资源、资本和劳动力的

4活力竞相迸发,不断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浏河镇闸北村的定期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倾听村民的呼声,积极改进工作,让村民满意,专设橱窗定期公开村务、财务,实行民主监督、民主理财,村务公开等做法,对新农村建设都有一定的借签作用。

下载旬阳县吕河镇周家阳坡村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旬阳县吕河镇周家阳坡村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