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师量热心公益 致富不忘家乡

时间:2019-05-15 15:59: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罗师量热心公益 致富不忘家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罗师量热心公益 致富不忘家乡》。

第一篇:罗师量热心公益 致富不忘家乡

热心公益 致富不忘家乡

——记高州市政协委员,云浮市三宝石材厂、广西明辉

矿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罗师量

罗师量,1976年7月出生,高州市根子镇田心村委会人,高州市政协委员、茂名市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云浮市三宝石材厂、广西明辉矿业有限公司董事长。1992年,家境贫寒的罗师量为了创出一番事业,初中毕业后他背井离乡,成为了外出打工大军中的一员。乘着改革的春风,凭着党的政策和个人的智慧,通过多年的艰苦创业、不懈努力,罗师量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愿望,2000年他成立了广西明辉矿业有限公司。在企业越做越大的同时,他没有忘记党和群众,没有忘记他生长的热土。扶贫救困、捐资助学、修桥造路……凡是家乡需要、群众需要,他都会伸出援手。自2001年起,他为家乡社会捐款捐物价值已达300多万元,获得茂名高州两级的多项荣誉。罗师量致富不忘桑梓,人在异乡创业心系家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行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和赞誉。热心公益,排忧解难

“致富不忘家乡”,这是罗师量一直坚持的信念,他把爱心献给社会,献给家乡。多年来,罗师量一直热心家乡的公益事业,为根子镇的经济社会发展做了很大的贡献。他 1

得知家乡要修村路,2005年、2006年先后两次共捐资28万元用于村路的修建,改善了交通条件,为群众的出行和农产品的运输提供了便利,有力地促进了村域经济的发展。热心公益的罗师量虽然人在异地他乡,但无时无刻不记挂家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根子镇成立治安联防大队时,他全力提供智力和经济上的支持,第一时间捐资5万元用于联防队的创建,并承诺每年赞助2万元维持联防队的运作,使联防队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真情助学,奉献爱心

在外创业多年的罗师量深刻认识到“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多年来,他大力支持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2007年,他回到母校田心小学,看到母校破旧不堪,为了改善校容校貌,为学生提供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他捐资了25万元用于学校的建设,为母校修建了一个灯光篮球场、一间图书室以及一大批办公、学习用品,并对校园进行美化、绿化、硬化。此外,为了帮助家乡贫困失学儿童继续学业,2003年,罗师量发起成立了助学济困基金会,通过团市委组织联络,每年捐资10万元资助家乡贫困学生,每年资助特困生100人,初中生每年每人资助1000元,高中生每年每人1800元,到目前为止,受资助的特困学生900多人,圆了家乡贫困学子的读书梦。

扶贫济困,回报社会

农村出身的罗师量自小就富有同情心,热心公益事业,富起来后的罗师量更不忘回报社会,在“5.12”汶川大地震、“9.21”高州特大洪灾等灾难发生后,他时刻关注灾区的动态,并第一时间捐资捐物,累计金额35万元。在2011年的高州市举办的“扶贫济困日”活动中,他积极响应党委政府的号召,得知捐款通知后,毫不犹疑地捐资10万元,成为了高州扶贫济困日捐款的带头者,得到了高州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繁忙的工作之余,他时刻关心家乡贫困老人的生活,自2002年起,罗师量每年都为所在村60岁以上老人发放慰问金,老人有病时还为老人提供医疗费,累计金额12万元。

罗师量致富不忘家乡,用实际行动做到了回馈社会、回馈父老乡亲,扶贫助老,捐资助学……种种的善举充分体现了他对家乡的热爱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他热心公益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受到当地党委、政府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第二篇:致富不忘家乡事迹材料

果园乡“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 简

第14期

果园乡“双联”行动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2年4月6日

致富不忘家乡

共建和谐果园

——记甘肃广源集团董事长于生成典型事迹

甘肃广源集团董事长于生成,现年49岁,系果园乡中所沟村人,现任酒泉市工商联副主席、酒泉市政协常委、肃州区人大常委、甘肃广源集团董事长。1980年11月入伍,在兰州军区空军后勤部某工程总队服役,荣立三等功一次,被中国民营经济促进会授予“优秀民营企业创业家”、被甘肃省政府授予“捐资助学、造福桑梓”先进个人、“甘肃省十佳复退军人”、“甘肃省返乡创业带头人”等荣誉称号。1983年10月退伍返乡后,他始终保持敢闯敢干、顽强拼搏的军人作风,经过20多年打拼,从当初一个几十人的小工程队,发展成了今天一个拥有4个公司,总资产近亿元,相关产业从业人员600多人,产业涉及啤酒原料种植、加工、房地产开发、小额贷款担保的企业集团。在全省相继开展“双联”行动之时,于生成主动与果园乡党委联系,积极加入到先锋帮扶活动的行列,为家乡人民办实事,做好事。

一、立足“潮头”,开辟创业道路

告别3年军旅生涯,于生成退伍后,回到了家乡酒泉市肃州区果园乡中所沟村,不久就被确定乡镇派出所公安干警录用对象。但面对艰苦度日的乡亲们,作为受部队培养多年的退伍军人,他的心情十分沉重,总在想应该为家庭也为家乡做点什么。永不服输的他看着家中贫困的境况,看着乡亲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仅靠种植几亩地,一年下来收入没有几个。他便暗暗思索,下定决心,决定要借改革开放的春风闯出一条新的致富路。于生成谢绝了别人求之不得的公安干警工作,毅然背起背包来到酒泉城里的建筑队,默默地从一名钢筋工干起,凭借在部队掌握的过硬技术,很快在工程队暂露头角,从一名普通技术工人到施工员、会计、工长,再到组建自己的建筑队。没有设备到处借,没有资金到处筹,没有业务四处跑,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开始了他艰辛的创业历程。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由于他办事豪爽,讲信誉,建筑队的业务也一天天壮大起来,由当初的一支名不见经传的小小建筑队发展到现在拥有4家子公司,职工300 多人,净资产达到1亿元的大集团,有力的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企业分别被酒泉市、肃州区两级政府授予“纳税骨干企业”、“纳税大户”等荣誉称号。

二、特色产业,造福家乡父老

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叫富。对于农村出生,经过绿色军营熔炼的于生成来说,自己富了,可他时刻也没有忘记养育自己的家乡父老,看着公司业务一天天不断扩大,产值一年一个台阶,在欣喜之余,他思考更多的是如何帮助农民群众拓宽增收致富渠道,让更多的农民走上致富大道。虽然每年他都尽可能的吸纳一些农民群众到公司务工,向同行介绍农民工,但他还是觉得杯水车薪。经过再三考虑,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放弃自己的一些产业,转移投资方向,产业目标逐步向农村和农业方向转变,产业链条不断向农副产品种植、加工延伸,带动更多的农民致富。经过深入农村调研,2007年组建成立了酒泉广源制麦有限责任公司,投资3000

多万元,建成年产3万多吨麦芽生产线,当年生产啤酒麦芽8000多吨,实现生产产值3200 多万元,使6000多亩土地增产,亩均增收300多元,带动农户1万多户。看着农民增收后的笑脸,于生成再次坚定了向农业产业进军的信念,逐步形成以啤酒原料种植加工、房地产开发、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为主的新型企业集团,走出一条“以城带乡,城乡互补,公司+基地”的产业发展之路。为了进一步延伸产业发展链条,把“致富车间”真正建在农民家门口。

三、捐资助学,造福桑梓

自己产业做大了,可社会上还有许多事业需要大家携手来解决,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为果园乡中所沟小学捐款5万元,并赞助该小学1万元用于取暖用煤和贫困失学儿童;当他得知肃州区果园中学基础设施陈旧,教学设施紧缺的情况后,捐款3万多元,极大的改善了教育教学环境。原省委书记陆浩同志亲笔为他题词“捐资助学、造福桑梓”,企业也被甘肃省人民政府授予“捐资助学先进单位”。

四、联村联户,助推家乡经济

在全省上下全力推进“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之时,作为优秀的民营企业家代表,于生成又伸出援助之手,主动和果园乡联系,结成帮扶对子,续写牵手联心的华美篇章。全力支持高闸沟村、小坝沟村整村推进钢架大棚建设、小坝沟村高标准养殖小区建设以及中所沟村300亩网室制种小区建设。同时,广源集团的13名党员还与中所沟村的50户网室制种户结成帮扶对子,重点扶持网室制种产业发展。同时,还给这三个村,每村提供5万元水泥,用于设施农业、养殖园区建设。切切实实从实处着手,解决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增收致富过程中遇到的最实际最困难的问题,在农户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与家乡人民共建美好家园。真正意义上达到了联村抓产业,联户促增收的目的,充分发挥了先富带后富,共建小康社会的示范带头作用,有效推进了果园经济发展。

第三篇:致富不忘乡邻 立志报效家乡

致富不忘乡邻 立志报效家乡

致富不忘乡邻 立志报效家乡---记xx县xx乡青年企业家 xxxx

xxx,男,现年30岁,xx县花元乡魏庄村人,现任xx县东方农化有限公司总经理。从1992年到晋城化肥厂的打工开始,十余年来,xxx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不断创造事业的辉煌,一步一个脚印,从一个打工者发展成为身兼几个企业的老板,他用实际行动实现了自身价值,也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1992年,高中毕业后的xxx和其它有志青年一样抱着报效家乡的梦想到外面闯荡一番,打拼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经人介绍,他来到了山西晋城化肥厂,进厂后他被安排到了装运车间,繁重的体力劳动让初出校园的他感受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但这些并没有成为他实现梦想的阻力,工作之余,尚东方细心地捕捉每一次商机。当时,晋城化肥厂的产品主要销往河北。山东一带,对河南市场来说是一片空白,并且山西晋城化肥厂研制开发的大颗粒化肥肥效高、质量好,非常适合河南的土壤肥力结构和作物的生长需求,如果能打开河南市场,不但有利于企业的发展,而且也是锻炼自己的一次机会,尚东方开始了第一次化肥经营,但创业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宣传做的不够,再加上行动较晚,错过了最佳销售时机,第一次创业以失败告终,购进的化肥仅销售不到一半。但挫折没有压垮他,痛定思痛后,他认真总结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从加强宣传做起,提高山西晋城化肥的知名度,并创新销售方式,推出了先赊销,待作物收获后再付钱的销售方法,良好的信誉使优质高效的晋城化肥逐渐得到了广大农民的认可,迅速打开了销售局面。1997年,尚东方投资成立了山西晋城化肥厂驻民权销售站,正式成为山西晋城化肥厂驻xx的代理商。几年来,销售站在尚东方的带领下,规模不断扩大,效益日益提高,产品销售范围涵盖了周边县市。

2003年,xxx又投资成立了尚氏炉业有限公司,主要从事节能炉的研制生产与销售。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30人。

几年的创业经历积累了从商经验。2004年,全市唱响了招商引资戏,尚东方又一次找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优惠的政策、良好的投资环境激发着他创业的没激情,为了给家乡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有贡献,尚东方没有满足已有的成绩,他多次参加北京、郑州等地举办的经贸洽谈会,全力宣传家乡的投资政策和资源优势,从不放过每一次引资的机会。功夫不负有心人,经多方协调,2004年3月,甘肃天水玉祥粮油总公司终于同意与其合作,在花元工业区投资2010万元建立一家面粉加工企业,双龙粉业有限公司投产后,日处理小麦600吨,年产值3000多万元,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经过几年的发展,xxx所创办的几家企业效益不断提高,对社会的贡献也越来越大,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150余人,然而早已脱贫致富的他,生活上非常俭朴,出差在外,住,不进高档宾馆,吃,不去高级饭店。但对社会公益事业,他总是乐于参于。每逢重大节日,他坚持慰问敬老院中的老人和贫困群众,几年来,仅慰问物资就达上万元。2002年,魏庄小学建教学楼时,他一次捐款1万元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2003年防“非典”期间尚东方又拿出数千元购买温度计,消毒液等“防非典”物资捐献给“防非典”卡点,为全乡防治非典的最终胜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xxx致富不忘乡邻,立志报效家乡,他以实际行动履行着自己的诺言。

二00五年三月十一日

第四篇:致富不忘回馈社会的“公益村支书”

致富不忘回馈社会的“公益村支书”

马宝祥出生在湟中县大才乡前沟村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作为一名普通农民党员,始终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带头致富,热心公益事业,创建“宝祥”奖学基金,多次参与公益捐助活动,大力支援玉树抗震救灾,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和较高的威望。

创业致富回报家乡

15岁那年,马宝祥和许多农村孩子一样走上了搞副业的道路。1993年他购买了一辆货车开始跑运输,常年奔波在青藏、川藏公路上。经过几年的打拼,他的生意越做越大,运输车辆也从当初的一辆增加到三辆,收入逐年增加,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1998年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吹遍了神州大地,青海迎来了新发展机遇,也给马宝祥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这年他又开始了自己艰苦的路桥建设生涯,在施工过程中他严把质量、重视安全,良好的信誉使他得到了更多的工程。“质量重于生命、责任重于泰山”,这样的施工理念多次受到有关单位的赞扬。通过多年的努力和奋斗,马宝祥走上了富裕的道路。吃水不忘挖井人,富了不忘众乡亲。他努力打拼奋斗,决心要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和智慧,换取收获,回报社会。1996年以来,他在汽车运输、路桥施工中为乡亲们提供2000多个就业机会,增加了乡亲们的经济收入,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马宝祥深深懂得,要想摆脱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加强教育事业,让孩子们上得起学。2006年,他为大才乡小学捐款6000元,2007年捐款6600元,2008年捐款8000元,2009年捐款1.24万元。2009年11月,他捐款1.3万元,成立了“宝祥”奖学基金。2010年7月,马宝祥拿出中组部和省委组织部奖励的1.2万元奖金,为大才乡中心学校购买3000元的教学设备,其余9000元全部捐赠给了“宝祥”奖学基金。在他的影响下,前沟村好几个个体老板也加入了捐资助学的行列。他坚信“只要人人付出一点爱,帮助别人,快乐自己,世界必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他的付出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先后获得湟中县人民政府尊师重教先进个人、捐资助学先进人士、大才乡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抗震救灾奉献爱心

2010年4月14日,从格尔木赶往西宁途中的马宝祥从收音机中听到玉树发生71级地震的消息后,第一反应就是要到灾区参加抗震救灾。在征得青海省红十字会同意后,他立即召集儿子、女婿、弟弟、妹夫等7位亲友组成了一支应急救援队,带着矿泉水、方便面等价值5000多元的救灾物资,于14日晚上8时许从西宁出发,连夜驱车赶路驰援震区,于15日早晨8点多赶到灾区,顾不上休息和吃饭,他便及时与灾区红十字会取得联系,申请到了搭建帐篷的任务,立即组织救援队投入到紧张的搭建工作当中。随后,他带领亲朋好友争分夺秒,紧张施工,目的就是争取早点让灾民住进帐篷。连续工作10多个小时,终于在16日凌晨1点完成了24顶帐篷的搭建任务。满身疲惫的他们用方便面、矿泉水充饥后便和衣而睡,准备投入第二天紧张的救援任务。16日早上6点左右,强烈的余震将他们从睡梦中惊醒,他们按照灾区抗震救灾指挥部和当地红十字会的统一安排,再次投入到了分发运送救灾物资、清理废墟寻找失踪人员等工作中。16日至17日,装卸运送救灾帐篷500顶、棉被1000床、大衣1000件,并将这些急需物资及时发放到了群众手中。白天他们认真负责地做好分发运送救灾物资、清理废墟找失踪人员等工作,晚上又顾不上休整,连夜为附近临时居住的老人和孩子们送去棉被、送衣物200多件。为方便救灾工作,他将自己的两台运输车辆无偿提供给灾区红十字会作为工作用车,他本人担任“临时司机”驾车奔波于各救灾点。他说:“我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多出一点力,尽可能多为灾区群众做点事。”

赢得群众信任勇于服务百姓 大才乡前沟村属绝对贫困村,推选出群众信任、能带领大家脱贫致富的党支部书记,是全村群众关注的大事。在2011年村“两委”换届工作中,马宝祥高票当选党支部书记。“既然前沟村的党员群众相信我,让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我就要把群众的事情办好,把村里的事情办好,决不辜负大家的期望。”这是马宝祥当选为大才乡前沟村党支部书记时的郑重承诺。

当选村干部后,马宝祥开始把全身心的精力投入到改变村貌、发展经济、增加老百姓收入上来。他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带领村“两委”班子,认真学习新时期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知识,征订了《农民文摘》、《中国农村工作通讯》等刊物,加强农业科技知识的学习,用丰富的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上任后的马宝祥,自垫8000元资金,对前沟村“两委”办公室进行扩建改造,重新修建了围墙,改善了村“两委”办公条件。他坚持从制度入手,规范村“两委”运行,建立村干部轮流坐班制度,每周一、三、五留守一名村干部,方便群众办事。为尽快解决好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他积极从有关部门争取面粉40吨,解决了缺粮户的生活困难。当他看到村上还有很多农户依旧居住在20世纪80年代的土坯房屋中时,他又及时向乡党委、政府反映,积极主动向民政部门争取到危房改造项目50户,使困难村民的居住条件得以极大改善。

第五篇:致富不忘家乡捐资修建道路

致富不忘家乡捐资修建道路

“张晓风致富不忘回报家乡,捐资修路,道路修成后后将极大方

便我们的生活„„”8月15日,无为县牛埠镇土桥社区的几位群众在集市路边讨论着。原来,在外经商的张晓风闻知家乡要修建严桥路,专程赶回家乡将10万元现金捐给牛埠镇人民政府,用作修路资金。土桥社区书记邓显平告诉记者,位于土桥社区的这段路年久失

修,坑洼不平,到了雨天路上尽是浑浊的水、泥土,老人和儿童难以行走。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于2011年9月初动工新修一条路,改善周边居民生活、交通环境。在江西南昌从事水产养殖、房地产开发的张晓风得知这一情况后,积极与镇党委、政府联系,并亲自将捐助款交予镇政府。

“农村交通条件差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是

牵挂在我们心头的重要任务,我们会尽最大努力构建便捷的交通体系,方便群众出行、助力群众致富。”牛埠镇镇党委书记、镇长张晓斌说,该镇积极向上找项目,鼓励成功人士回乡捐资等多种渠道来筹集资金,争取不断完善村间、村内的交通环境。

据介绍,即将开工的严桥路长300米,宽12米,工程总造价30

万元。张晓风捐助工程三分之一的资金。(赵立志)

下载罗师量热心公益 致富不忘家乡word格式文档
下载罗师量热心公益 致富不忘家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