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年辽宁省丹东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分析
2013年辽宁省丹东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分析
2013年,丹东市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措施,稳定发展粮食、畜禽生产,加快发展高效农业,继续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农业经济全面平稳发展
2013年,丹东市不断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农业生产健康、稳定发展。农业经济总量持续提高,产值和增加值同步增长。据统计,2013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完成现价总产值251.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同比增长5.1%。其中:种植业产值85.2亿元,增长5.1%;林业产值10.0亿元,增长6.1%;牧业产值73.5亿元,增长3.9%;渔业产值75.2亿元,增长6.1%;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7.4亿元,增长6.2%。同时,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也保持了稳步增长的态势。2013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现价增加值147.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同比增长5.0%,其中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分别为55.5亿元、6.7亿元、26.0亿元和55.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9%、4.7%、4.0%和5.8%;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3.9亿元,增长4.1%。
图一
二、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各行业生产稳中有增
(一)粮食生产再获丰收
2013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95.9万吨,同比增加0.7万吨,增长0.7%,是丹东市粮食总产历史上的第二个丰收年。其中:水稻总产量达37.1万吨,同比减少1.1万吨,下降2.9%;玉米总产量达55.4万吨,同比增加2.6万吨,增长4.9%;大豆总产量为1.1万吨,同比减少0.3万吨,下降21.4%。
图二
从亩产看,2013年全市粮食综合平均亩产393.3公斤,同比增加9.7公斤,增长2.5%。其中:水稻平均亩产493.7公斤,同比减少1.6公斤,下降0.3%;玉米平均亩产369.1公斤,同比增加21.4公斤,增长6.2%;大豆平均亩产109.2公斤,同比减少34公斤,下降23.7%。
(二)蔬菜、水果生产呈上升趋势
2013年,全市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积极引进推广蔬菜新品种、实用新技术,蔬菜、水果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据统计,2013年全市蔬菜产量105.5万吨,同比增加7.4万吨,增长6.8%。其中:白菜类50.5万吨,瓜菜类12.7万吨,茄果类15.1万吨;2013年全市水果总产量达到52.1万吨,同比增加1.5万吨,增长3%。其中:园林水果产量19.9万吨,瓜果类32.2万吨。
(三)畜牧业生产增速放缓,形势不容乐观
2013年,全市肉蛋奶总产量达到54.2万吨,同比增长7.3%,比2012年慢
2.5个百分点。其中:肉总产量35.2万吨,同比增长8.6%;蛋总产量15.9万吨,同比增长5.3%;奶总产量3.1万吨,同比增长3.3%。丹东市畜牧业生产主要有以下特点:
1、育肥猪量增价降。2013年,随着能繁母猪数量增加和新兴养殖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仔猪疫病较少发生,育肥猪数量有所增加。2013年末,全市生猪存栏82.9万头,同比增长2.5%;全年生猪出栏132.7万头,同比增长3.9%;猪肉产量11.1万吨,同比增长4.7%。2013年活猪收购平均价格14.85元/千克,同比下降2.18%;仔猪平均价格48.15元/千克,同比上涨10.22%。玉米价格回落后趋于平稳,猪粮比价呈现“下降-回升-平稳”趋势,全年猪粮比价平均处于6.62∶1左右,同比增长2.11%,受肉猪价格降低及养殖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养猪盈利明显减少。
图三
2、蛋鸡饲养量平稳,鸡蛋价格略有上涨。2013年末,全市蛋鸡存栏1423.6万只,同比增长4%。鸡蛋价格较上年略有上涨,受节日影响较大,中秋节前后价格最高。全年鸡蛋收购价格平均7.26元/千克,同比上涨4.21%。受养殖成本上升影响,蛋鸡养殖业盈利水平下降。
图四
3、肉鸡价格持续低迷。春秋季是肉鸡销售黄金期,2013年,由于受南方禽流感影响巨大,养殖户数下降,肉鸡屠宰加工企业盈利困难,肉鸡经纪人、肉种鸡场持续亏损,肉鸡养殖业效益下降较大。2013年全市鸡饲养量有所增加,但增速明显放缓。全市鸡饲养量达14405.2万只,同比增长6.1%,增速同比下降
5.7个百分点。肉鸡收购平均价格8.97元/公斤,同比下降3.1%。
图五
4、牛羊及鲜乳价格上涨。近年来,全市牛羊价格呈现持续上涨态势,且上涨势头较为强劲。据调查,2013年,全市肉牛收购平均价格24元/公斤,同比增长26.52%;羯羊收购平均价格32.17元/公斤,同比增长23.34%;生鲜乳收购平均价格4.46元/公斤,同比增长8.45%。由于价格的提高,带来了养殖利润的上涨,从而提升了养殖户的积极性。据统计,2013年全市肉牛期末存栏4.4万头,同比增长18.9%,出栏4.4万头,同比增长12.8%;受我省封山禁牧政策影响,肉羊养殖散户的数量逐步减少,自繁自育的肉羊规模场、养殖大户数量增加,目前全市羊规模养殖场(户)数(年出栏200只以上)115家。2013年末全市羊存栏40.8万只,同比下降6.8%,出栏36.5万只,同比下降3.2%。
(四)林业生产平稳,特色林业取得新进展
2013年,丹东市以建设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为出发点,全面实行青山工程,效果显著,林业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全市共完成造林绿化面积7.14万亩,更新、改造、补植造林2.7万亩,植树3000万株,退耕、退坡地还林2.94万亩;建设板栗高产示范园10.2万亩,建立板栗立体栽培模式10个,2013年全市板栗产量达9万吨,同比增长3.4%;2013年,全市林下中药材新增10.3万亩,林下野山菜新增10.5万亩,红松果材兼用林新植5.4万亩,核桃、榛子新增1.1万亩;新建林业合作社20个。
(五)渔业生产持续发展,精品渔业产量比重增加
2013年,丹东市坚持以渔业增效、渔民增收为中心,大力发展精品渔业、健康渔业、高效渔业,全面推进现代渔业建设进程。2013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60.49万吨,同比增长6.1%。其中:海水产品产量46.2万吨,同比增加2.75万吨,增长6.3%;淡水产品产量14.29万吨,同比增加0.72万吨,增长5.3%。2013年,丹东市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实现浅海滩涂贝类养殖基地面积89万亩,增长2.3%;港湾生态立体养殖基地稳定在12万亩;海水工厂化养殖基地51万平方米,增长6.3%;淡水网箱养殖基地70万平方米,增长16.7%。2013年,丹东市在稳步发展海蜇、虾、蟹、淡水鱼等传统品种养殖的基础上,新引进和开发福瑞鲤和篮子鱼2个名优新品种,“名优新品种”规模化养殖面积
持续扩大。全年预计精品渔业产量44.5万吨,同比增长9%,占水产品总产量的71%。
(六)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机经营收入稳步增长
2013年,全市农机经营总收入8.9亿元,同比增加0.5亿元,增长6%;机播面积13.9万公顷,同比增加2万公顷,增长16.8%;机电灌溉面积4.7万公顷,同比增加1.4万公顷,增长42.4%;农业机械总动力199万千瓦,同比增加10.1万千瓦,增长5.3%;拖拉机保有量39942台,同比增长12.2%;水稻插秧机3757台,同比增长29.2%;联合收割机696台,同比增长37%;割晒机527台,同比增长5.6%。
(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连续8年超过两位数
据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丹东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2822元,同比增加1394元,增长12.2%,增速连续8年超过两位数。
三、现阶段制约丹东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几个问题
1、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利润空间降低。近年来,随着固定资产投入的增加、人工费用及种子、化肥、柴油、地膜等农资价格的不断提高,使农业生产成本逐年攀升,减少了农产品价格上涨带来的收益,挤压了有限的利润空间。据调查,目前丹东市玉米种子平均价格在10元/斤左右,比2010年增加4元/斤,年均增长10.8%;水稻种子平均价格在5.5元/斤左右,比2010年增加2.5元/斤,年均增长12.9%;复合肥2500元/吨,比2010年增加100元/吨,年均增长1%。
2、种植业优质产品比重低。由于推广力度不够,农业生产技术水品很不高及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影响,丹东市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仍然较小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3、畜牧业发展受阻。受禽流感等疫病以及市场规律影响,丹东市畜牧业发展严重受阻,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畜牧业养殖资金短缺,政策性扶持力度不够;二是生产基础设施、品牌意识等相对薄弱,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差;三是畜禽产品价格波动大,养殖户难以把握,效益不稳定;四是养殖大户少,产业化程度低;五是养殖疫病风险大,保障机制不完善。
4、新型合作组织发展缓慢,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现阶段丹东市专业合作社、农民协会等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较慢。农民的组织化、有序化程度比较低,新形势下一家一户小规模分散经营与大市场、专业化和集约化经营不相适应的矛盾难以解决,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此外,丹东市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信息、标准化生产、防疫体系建设以及农产品检测等方面的投入不足,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
四、进一步加快丹东市农业生产发展的几点建议
1、加大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提高土地利用率。在加快和完善农村产权制度
改革力度的同时,依靠制度的创新,严守耕地红线。一方面可以继续实施土地流转制度,走市场化的路子,鼓励农民将不种的土地继续合理地流转,减少土地抛荒、闲置,提高土地利用率。另一方面要继续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农业的规模经营,使土地相对集中,才能更好地向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2、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制约农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我们必须要摆脱“靠天吃饭”的困境,当务之急是抓好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三项重点建设。不断提高农田基础设施的管理水平,用好现有的农业基础设施,充分发挥效益。建立农业风险防范机制,加强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预警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确保2014年粮食稳定增产。
3、继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高效农业、规模农业、设施农业。以现代农业园区和高效农业特色村为载体,重点抓好设施蔬菜等效益较高的高效农业发展,将其与现代农业园区、观光休闲农业相结合,培育品牌,培植市场,拓展功能,提高附加值。
4、积极推广种植业新品种,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进一步加大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推广,不断优化栽培方式,鼓励农户多种植像良玉88这样的高产密植品种,提高粮食产能;按照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技术规范,加强污染防治工作,引进和推广先进的无污染养殖技术和设备,推进畜牧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鼓励规模养殖的发展,继续加大优惠政策的争取力度,对养殖大户、标准化养殖、牲畜品种改良等予以重点扶持。
第二篇:2013年辽宁省丹东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分析
2013年辽宁省丹东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分析
2013年,丹东市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措施,稳定发展粮食、畜禽生产,加快发展高效农业,继续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农业经济全面平稳发展
2013年,丹东市不断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农业生产健康、稳定发展。农业经济总量持续提高,产值和增加值同步增长。据统计,2013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完成现价总产值251.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同比增长5.1%。其中:种植业产值85.2亿元,增长5.1%;林业产值10.0亿元,增长6.1%;牧业产值73.5亿元,增长3.9%;渔业产值75.2亿元,增长6.1%;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7.4亿元,增长6.2%。同时,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也保持了稳步增长的态势。2013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现价增加值147.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同比增长5.0%,其中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分别为55.5亿元、6.7亿元、26.0亿元和55.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9%、4.7%、4.0%和5.8%;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3.9亿元,增长4.1%。
图一
增加值(亿元)2013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季度走势图发展速度60.0050.0040.0030.0020.0010.000.00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牧业种植业发展速度渔业发展速度种植业渔业林业发展速度农林牧渔服务业发展速度林业农林牧渔服务业牧业发展速度7.0%6.0%5.0%4.0%3.0%2.0%1.0%0.0%
二、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各行业生产稳中有增
(一)粮食生产再获丰收
2013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95.9万吨,同比增加0.7万吨,增长0.7%,是丹东市粮食总产历史上的第二个丰收年。其中:水稻总产量达37.1万吨,同比减少1.1万吨,下降2.9%;玉米总产量达55.4万吨,同比增加2.6万吨,增长4.9%;大豆总产量为1.1万吨,同比减少0.3万吨,下降21.4%。
图二
2013年各类粮食作物产量占总产量比重图高粱, 0.10%豆类, 1.15%水稻, 38.69%玉米, 57.77%小麦, 0.02%其他谷物,0.06%谷子, 0.02%薯类, 2.19%谷子玉米小麦水稻豆类高粱薯类其他谷物
从亩产看,2013年全市粮食综合平均亩产393.3公斤,同比增加9.7公斤,增长2.5%。其中:水稻平均亩产493.7公斤,同比减少1.6公斤,下降0.3%;玉米平均亩产369.1公斤,同比增加21.4公斤,增长6.2%;大豆平均亩产109.2公斤,同比减少34公斤,下降23.7%。
(二)蔬菜、水果生产呈上升趋势
2013年,全市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积极引进推广蔬菜新品种、实用新技术,蔬菜、水果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据统计,2013年全市蔬菜产量105.5万吨,同比增加7.4万吨,增长6.8%。其中:白菜类50.5万吨,瓜菜类12.7万吨,茄果类15.1万吨;2013年全市水果总产量达到52.1万吨,同比增加1.5万吨,增长3%。其中:园林水果产量19.9万吨,瓜果类32.2万吨。
(三)畜牧业生产增速放缓,形势不容乐观
2013年,全市肉蛋奶总产量达到54.2万吨,同比增长7.3%,比2012年慢2.5个百分点。其中:肉总产量35.2万吨,同比增长8.6%;蛋总产量15.9万吨,同比增长5.3%;奶总产量3.1万吨,同比增长3.3%。丹东市畜牧业生产主要有以下特点:
1、育肥猪量增价降。2013年,随着能繁母猪数量增加和新兴养殖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仔猪疫病较少发生,育肥猪数量有所增加。2013年末,全市生猪存栏82.9万头,同比增长2.5%;全年生猪出栏132.7万头,同比增长3.9%;猪肉产量11.1万吨,同比增长4.7%。2013年活猪收购平均价格14.85元/千克,同比下降2.18%;仔猪平均价格48.15元/千克,同比上涨10.22%。玉米价格回落后趋于平稳,猪粮比价呈现“下降-回升-平稳”趋势,全年猪粮比价平均处于6.62∶1左右,同比增长2.11%,受肉猪价格降低及养殖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养猪盈利明显减少。
图三
2013年丹东市猪产品价格曲线图单位:元/千克706050白条猪价格仔猪价格4030生猪价格20100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2、蛋鸡饲养量平稳,鸡蛋价格略有上涨。2013年末,全市蛋鸡存栏1423.6万只,同比增长4%。鸡蛋价格较上年略有上涨,受节日影响较大,中秋节前后价格最高。全年鸡蛋收购价格平均7.26元/千克,同比上涨4.21%。受养殖成本上升影响,蛋鸡养殖业盈利水平下降。
图四
2013年丹东市鸡蛋收购价格曲线单位:元/千克9.008.007.006.005.004.003.002.001.000.00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鸡蛋收购价格
3、肉鸡价格持续低迷。春秋季是肉鸡销售黄金期,2013年,由于受南方禽流感影响巨大,养殖户数下降,肉鸡屠宰加工企业盈利困难,肉鸡经纪人、肉种鸡场持续亏损,肉鸡养殖业效益下降较大。2013年全市鸡饲养量有所增加,但增速明显放缓。全市鸡饲养量达14405.2万只,同比增长6.1%,增速同比下降5.7个百分点。肉鸡收购平均价格8.97元/公斤,同比下降3.1%。
图五
2013年丹东市肉鸡收购价格曲线单位:元/千克 元/只***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肉鸡收购价格肉鸡雏价格
4、牛羊及鲜乳价格上涨。近年来,全市牛羊价格呈现持续上涨态势,且上涨势头较为强劲。据调查,2013年,全市肉牛收购平均价格24元/公斤,同比增长26.52%;羯羊收购平均价格32.17元/公斤,同比增长23.34%;生鲜乳收购平均价格4.46元/公斤,同比增长8.45%。由于价格的提高,带来了养殖利润的上涨,从而提升了养殖户的积极性。据统计,2013年全市肉牛期末存栏4.4万头,同比增长18.9%,出栏4.4万头,同比增长12.8%;受我省封山禁牧政策影响,肉羊养殖散户的数量逐步减少,自繁自育的肉羊规模场、养殖大户数量增加,目前全市羊规模养殖场(户)数(年出栏200只以上)115家。2013年末全市羊存栏40.8万只,同比下降6.8%,出栏36.5万只,同比下降3.2%。
(四)林业生产平稳,特色林业取得新进展
2013年,丹东市以建设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为出发点,全面实行青山工程,效果显著,林业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全市共完成造林绿化面积7.14万亩,更新、改造、补植造林2.7万亩,植树3000万株,退耕、退坡地还林2.94万亩;建设板栗高产示范园10.2万亩,建立板栗立体栽培模式10个,2013年全市板栗产量达9万吨,同比增长3.4%;2013年,全市林下中药材新增10.3万亩,林下野山菜新增10.5万亩,红松果材兼用林新植5.4万亩,核桃、榛子新增1.1万亩;新建林业合作社20个。
(五)渔业生产持续发展,精品渔业产量比重增加
2013年,丹东市坚持以渔业增效、渔民增收为中心,大力发展精品渔业、健康渔业、高效渔业,全面推进现代渔业建设进程。2013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60.49万吨,同比增长6.1%。其中:海水产品产量46.2万吨,同比增加2.75万吨,增长6.3%;淡水产品产量14.29万吨,同比增加0.72万吨,增长5.3%。2013年,丹东市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实现浅海滩涂贝类养殖基地面积89万亩,增长2.3%;港湾生态立体养殖基地稳定在12万亩;海水工厂化养殖基地51万平方米,增长6.3%;淡水网箱养殖基地70万平方米,增长16.7%。2013年,丹东市在稳步发展海蜇、虾、蟹、淡水鱼等传统品种养殖的基础上,新引进和开发福瑞鲤和篮子鱼2个名优新品种,“名优新品种”规模化养殖面积
持续扩大。全年预计精品渔业产量44.5万吨,同比增长9%,占水产品总产量的71%。
(六)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机经营收入稳步增长
2013年,全市农机经营总收入8.9亿元,同比增加0.5亿元,增长6%;机播面积13.9万公顷,同比增加2万公顷,增长16.8%;机电灌溉面积4.7万公顷,同比增加1.4万公顷,增长42.4%;农业机械总动力199万千瓦,同比增加10.1万千瓦,增长5.3%;拖拉机保有量39942台,同比增长12.2%;水稻插秧机3757台,同比增长29.2%;联合收割机696台,同比增长37%;割晒机527台,同比增长5.6%。
(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连续8年超过两位数
据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丹东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2822元,同比增加1394元,增长12.2%,增速连续8年超过两位数。
三、现阶段制约丹东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几个问题
1、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利润空间降低。近年来,随着固定资产投入的增加、人工费用及种子、化肥、柴油、地膜等农资价格的不断提高,使农业生产成本逐年攀升,减少了农产品价格上涨带来的收益,挤压了有限的利润空间。据调查,目前丹东市玉米种子平均价格在10元/斤左右,比2010年增加4元/斤,年均增长10.8%;水稻种子平均价格在5.5元/斤左右,比2010年增加2.5元/斤,年均增长12.9%;复合肥2500元/吨,比2010年增加100元/吨,年均增长1%。
2、种植业优质产品比重低。由于推广力度不够,农业生产技术水品很不高及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影响,丹东市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仍然较小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3、畜牧业发展受阻。受禽流感等疫病以及市场规律影响,丹东市畜牧业发展严重受阻,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畜牧业养殖资金短缺,政策性扶持力度不够;二是生产基础设施、品牌意识等相对薄弱,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差;三是畜禽产品价格波动大,养殖户难以把握,效益不稳定;四是养殖大户少,产业化程度低;五是养殖疫病风险大,保障机制不完善。
4、新型合作组织发展缓慢,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现阶段丹东市专业合作社、农民协会等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较慢。农民的组织化、有序化程度比较低,新形势下一家一户小规模分散经营与大市场、专业化和集约化经营不相适应的矛盾难以解决,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此外,丹东市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信息、标准化生产、防疫体系建设以及农产品检测等方面的投入不足,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
四、进一步加快丹东市农业生产发展的几点建议
1、加大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提高土地利用率。在加快和完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力度的同时,依靠制度的创新,严守耕地红线。一方面可以继续实施土地流转制度,走市场化的路子,鼓励农民将不种的土地继续合理地流转,减少土地抛荒、闲置,提高土地利用率。另一方面要继续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农业的规模经营,使土地相对集中,才能更好地向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2、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制约农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我们必须要摆脱“靠天吃饭”的困境,当务之急是抓好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三项重点建设。不断提高农田基础设施的管理水平,用好现有的农业基础设施,充分发挥效益。建立农业风险防范机制,加强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预警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确保2014年粮食稳定增产。
3、继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高效农业、规模农业、设施农业。以现代农业园区和高效农业特色村为载体,重点抓好设施蔬菜等效益较高的高效农业发展,将其与现代农业园区、观光休闲农业相结合,培育品牌,培植市场,拓展功能,提高附加值。
4、积极推广种植业新品种,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进一步加大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推广,不断优化栽培方式,鼓励农户多种植像良玉88这样的高产密植品种,提高粮食产能;按照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技术规范,加强污染防治工作,引进和推广先进的无污染养殖技术和设备,推进畜牧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鼓励规模养殖的发展,继续加大优惠政策的争取力度,对养殖大户、标准化养殖、牲畜品种改良等予以重点扶持。
第三篇:2013年辽宁省丹东市经济形势分析
2013年辽宁省丹东市经济形势分析
2013年,丹东市积极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全面落实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全力破解经济下行压力,以稳增长、调结构、提质量为重点,狠抓任务落实,全市经济保持平稳发展态势。
13项主要经济指标中,7项指标即地区生产总值、工业产品产销率、固定资产投资、工业用电量、出口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与全省平均水平持平。4项指标增速位次比上年实现前移,其中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前移1位,居全省第4位;工业产品产销率比上年前移10位,居全省第4位;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前移3位,居全省第2位;工业用电量比上年前移1位,居全省首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排在全省第4位。(见表一)
表一2013年丹东市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表
一、从生产看,三次产业平稳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全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07.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7.8亿元,增长5%;第二产业增加值547.4亿元,增长9.8%;第三产业增加值412.1亿元,增长10%。三次产业比为13.4:49.4:37.2。服务业增加值增速比GDP
增速高0.7个百分点,城区服务业增加值增速比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速高0.1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升了1.1个百分点,实现了省政府提出的服务业“两高一点”目标。
1.农业生产形势良好,粮食生产获得丰收
全年全市粮豆社会总产量为95.9万吨,比上年增长7000吨,连续三年喜获丰收。其中:水稻37.1万吨,比上年下降2.9%;玉米55.4万吨,比上年增长4.9%;大豆1.1万吨,比上年下降21.4%。畜牧业、渔业生产保持稳定。预计全年肉类总产量35.2万吨,比上年增长
8.5%;蛋类总产量15.9万吨,比上年增长5.7%;奶类总产量3.1万吨,比上年增长0.1%。全市水产品总产量60.4万吨,比上年增长5.9%。
2.工业生产平稳运行
在第二产业增加值中,全部工业增加值458.1亿元,占GDP比重为41.4%,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占第二产业比重为83.7%;建筑业增加值89.3亿元,占GDP比重为8%,占第二产业比重为16.3%。虽然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逐年下降,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将是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89.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6%,增速居全省第12位;工业产品产销率97.4%;全市工业用电量63.4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0.6%,增速居全省首位。2013年丹东市新增亿元以上企业40户,规模以上企业32户;新增两个省级重点产业集群,形成汽车及零部件、防护纺织制品、仪器仪表3个百亿元产业集群。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成并通过国家级示范平台考核。日林集团进入中国企业500强行列。本钢不锈钢冷轧板、禾丰成三饲料加工等重大工业项目的竣工投产,为丹东工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从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增长较快,分别比上年增长36%和17%;股份合作制经济、外商及港澳台经济、股份制经济稳定增长,分别比上年增长9.7%、8.5%和8.5%。
从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发展步伐加快。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轻重工业的比例为27.7:72.3,重工业拉动全市工业增长6.8个百分点,贡献率为64.4%,主导丹东市工业经济增长。
从行业看,丹东市工业七大重点行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增加值总量所占比重分别位居前三位,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6.6%。其中,全市106家农副食品加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约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3.9%,稳居丹东工业行业的第一位。
从产品产量看,农产品加工、仪器仪表、化学制药好于上年。在农产品加工业中,饲料23.6万吨,比上年增长31.5%;精制食用植物油19.9万吨,比上年增长39%;冷冻水产品7.3万吨,比上年增长
4.8%;饮料酒98692千升,比上年下降0.3%。仪器仪表制造与化学制药业产量比上年大幅提升。其中,工业自动调节仪表与控制系统10413台(套),比上年增长35.8%;化学药品原药产量14万吨,比上年增长33.5%。采矿和部分制造业产品产量降幅较大。其中,生铁
6.1万吨,比上年下降59.9%;粗钢20.4万吨,比上年下降74.9%;钢材13.5万吨,比上年下降42.9%;金属切销床2205台,比上年下降24.5%;电子元件1.2亿只,比上年下降21.1%;水泥240.6万吨,比上年下降9.7%。汽车3.9万辆,比上年下降1.8%。
从节能减排看,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幅下降。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六大高耗能行业实现工业增加值91.2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3.4%,比上年增长8.8%。增速比上年回落3.9个百分点,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速低0.8个百分点。
从结构升级看,高新技术产品占比提高。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实现工业增加值137.95亿元,同比增长33.14%,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5.4%,增长幅度较上年同期提高11.3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较上年同期提高
8.7个百分点。
3.服务业保持平稳发展
传统服务业仍是丹东市服务业的主体。其中,交通运输业、批零住餐业及房地产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49.2%。
交通运输业稳定增长。全市公路客运量5686万人,公路货运量8137万吨,比上年分别增长4%和9%;水运客运量43.1万人,比上年下降4.2%,水运货运量522万吨,比上年增长15.2%;东北东部铁路和丹东至通化高速公路开通以来,丹东港货物吞吐全面加速,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1.2亿吨,比上年增长24.5%。
金融业不断壮大。辽阳银行、阳光财险和多元证券等金融机构进驻丹东市。全年全市完成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363亿元,居全省第6位,比上年增长9.5%,增速居全省第13位;全年完成新增贷款103.9亿元,新增贷款连续三年突破百亿元。贷款余额788亿元,居全省第7位,比上年增长15.5%,增速居全省第6位。其中,中长期贷款370.3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存贷比为57.8%,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
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2013年全市房屋新开工面积748.9万平方米,比上年提高12.6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490.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2%,其中住宅销售面积444.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5%;商品房销售额211.7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其中住宅销售额174亿元,比上年增长13.7%。
旅游业持续发展。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宽甸成为全省首个生态旅游实验区,温泉、沟域、乡村、江海、边境旅游升温。旅游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大,盛夏“凉爽丹东”成为城市新名片。国家级赴朝旅游集聚区项目申报至国家旅游局。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71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全年旅游总收入377亿元,比上年增长12%。
二、从需求看,三大需求平稳增长,投资结构进一步调整
1.投资保持快速增长,结构进一步调整。全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3.7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增速排在全省第2位。其中,房地产投资256.3亿元,比上年增长29.2%,增速排在全省第1位。从投资结构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5.8亿元,下降39.9%;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79.4亿元,下降7.5%,其中,工业完成投资372.6亿元,下降4.6%;第三产业完成投资618.5亿元,增长42.7%,增速高于全市投资增速25.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投资比重由上年的1.1:48.1:50.8调整为0.6:37.8:61.6。
从投资规模看,全市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69个,占全部新开工项目个数的10.3%,完成投资额178.5亿元。亿元以上建设项目156个,比去年减少86个,占全部建设项目的18.9%,完成投资434亿元,比上年增长4.7%,占全部建设项目投资完成额的58.1%。
从投资类型看,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投资完成150.8亿元,比上年下降18.9%;非国有投资852.9亿元,比上年增长27.8%,其中民间投资823亿元,比上年增长29.7%,占固定资产投资的82%。
2.消费市场平稳运行。消费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城乡市场共同发展,批发业和零售业稳步增长,零售业主导作用明显增强,住宿和餐饮业略见回暖。全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7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增速居全省第11位。
从城乡看,城镇消费市场实现零售额362亿元,比上年增长13.7%;乡村消费市场实现零售额65亿元,比上年增长13.3%。从规模看,限额以上实现零售额133亿元,比上年增长13.2%;限额以下实现零售额294亿元,比上年增长13.8%。
根据全市限额以上批零企业统计的25类消费品中,粮油、食品、饮料和烟酒类,通讯器材类,文体办公用品类和五金电料类增幅居前,分别比上年增长25.2%、23.4%、22.1%和20.4%;化妆品类、体育娱乐用品类、煤炭及制品类、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出现负增长,分别比上年下降18%、19.5%、56.6%和86.3%。
3.出口增长较快,进口略有下降。全年全市进出口总额49.8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37%,其中出口总额实现32.7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8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增速在全省居第10位;进口总额17.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0.71%。净出口(GDP构成要素之一)15.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5%,折合成人民币为95.2亿元,占GDP总量的8.6%。招商引资稳步推进,全年全市引进内资项目到位资金526.5亿元,比上年增长26.9%;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1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8.4%,比全省平均增速低16.7个百分点。
三、从收入和居民生活看,三大收入稳步增长,物价增长维持在合理区间
2013年全市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6.4亿元,比上年增长
6.6%,总量居全省第6位,比上年提升2位,增速居全省第5位。其中,各项税收102.7亿元,比上年增长6.9%。税收收入增速比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速高0.3个百分点,税收收入总量首次突破百亿元。非税占比24.6%,比上年回落0.3个百点。从主要税种看,增值税5.7亿元,虽然增速仍比上年下降3.2%,但比今年前三季度提升了5.1个百分点;营业税25.4亿元,增长15.8%。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45元,比上年增长10.8%,增
速居全省第4位;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822元,比上年增长12.2%,增速居全省第9位。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2.1%,物价相对稳定。分类别看,食品、衣着、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居住类分别比上年同期上涨2.7%、0.1%、2.1%和6.9%;烟酒及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0.5%、1%、0.2%、0.2%。
第四篇: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分析
2008年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分析
为切实把握上半年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近期我们对江南、江北、山区、库区部分村组、农户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惠农政策落实情况,优势板块建设,夏粮夏油产量,年初冰雪冻害,农资价格上涨对上半年生产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影响程度。通过调查分析认为,上半年总的形势特点是;农业农村经济运行势头良好,经济总量稳中有增。
一、农业农村经济走势分析
年初虽然遭受了严重的冰雪冻害,但农业农村经济仍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经济总量、主要农产品产量、农民收入保持稳步增长。据初步统计,上半年全市种植业产值 20025 万元,农民人平现金收入预计 1152.2 元,同比分别增长 10.5% 8.7 %。从农业经济运行情况看,主要有以下几个走势:、惠农政策进一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各级认真落实中央 惠农政策,财政、农业部门 按照补贴资金下拨时间,分时段及时向农民进行了兑现。据统计,上半年先后 落实兑现 农资综合补贴和粮食直补资金 899 万元(不含购机补贴),由于国家惠农资金的不断增加,进一步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今年全市 春、夏播作物播种面积由上年的 32.6万亩扩大到 33.7万亩,同比增加 1.1万亩,其中粮食面积扩大 9000亩,其它经济作物 2000亩。在扩大种植面积的 同时,农民生产自主投入有所增加,据对高、中、低山 100个农户春夏播物化投入抽样调查显示,同比增加投入 3-6%的有 50户;增加 7-10%的有 11户;增加 11-20%的有 8户;与去年持平或投入减少的有 31户。如丁营镇花园村徐保安,铜家山村田志明(种、肥、药、膜)投入同比增加 8.5%和 10%。2、灾后恢复重建成效显著,夏粮夏油喜获丰收。立足当年受灾当年恢复,全市上下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共投入恢复重建资金 1200多万元,(其中省拨 450万元),同时抢时间、抢工期,恢复重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 4 月底,水利设施、畜禽圈舍、恢复网箱、大棚修复、受冻桔园修剪、畜禽补栏等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已完成 95% 以上。特别是 “ 两夏 ” 作物恢复较快,夏粮夏油喜获丰收并实现双增,预计夏粮 4788万公斤,夏油 676万公斤 ,同比增长 8.5%和 29.8%;蔬菜、茶叶双减,预计蔬菜 6500万公斤,茶叶 8.5 万公斤,同比减5%和 15%。、农产品呈现产销两旺。粮油 产品在总量增加的同时,其销售价格全面上涨。油菜籽收购价格每公斤由上年的 3.4元增加到 4.7元,增幅 38%;小麦收购价格每公斤由上年的 1.4元增加到 1.48元,增长 5.7%;蔬菜虽然产量有所减,但价格一直较高,据调查,前 5个月菜价与同期比增幅均在 19.5%以上;畜、水产品价格仍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因价格的上涨因素农民增收超过近千万元。、优势 板块建设 势头强劲。立足特色抓开发,提升素质建板块。柑橘板块建设,以 新建高品质示范园为抓手,截至 5月底,已在 10个乡镇、场新建高品质示范园 580亩、其中新增设施栽培面积 200亩。同时相关的设施、技术正在配套;春季柑橘新栽、补栽已完成 8200亩,定植苗木 65万株。水产板块以创建水产大县为契机,名、优、特鱼养殖、产品开发加工正在向规模化、产业化进军,日前已被列入全省水产特色大县。畜牧板块以肉鸡加工、养殖为重点,规模效益不断显现,辐射带动功能逐步增强。、夏收夏种进度快质量好。截至 6月 12日全市夏收夏种全部结束,收获 粮油 24.9万亩,高质量完成夏播面积 23.3万亩。同时结合夏播抓结构调整,扩大 饲料型玉米种植面积 1.2 万 亩,调种高淀粉红薯 3 万亩;粮油主产区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今年“双夏”突出特点是: 风调雨顺天气好,进度快、质量高、种的满,夏收夏种同比提前 10天以上,农机作业面积大,配方施肥面积扩大到 15万亩,科技进村入户及组织领导等服务工作扎实到位。、农民增收的路子逐步拓宽。全市通过实施新农村建设“阳光工程”培训、劳务输出、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等措施,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许多帮扶、增收措施已经显现或正在显现。据全市 150个农村住户调查显示,预计上半年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增长 8.7%。
二、农业农村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 冰雪冻害的潜在影响不可忽视。虽然灾后恢复重建力度很大,但不同程度仍有影响。如短期作物小麦、油菜灾后恢复的较快;而生长周期长的柑橘、茶叶恢复则需要一年以上。从影响周期看:部分在上半年,还有是在下半年。如上半年茶叶减产达到 15%,蔬菜比同期减产达 500多万公斤,减幅在 5%;而柑桔则表现在下半年,据统计严重冻害面积近2.5万亩,预计减产 1500万公斤左右。灾害虽然过去,但仍影响着全年增收目标的实现。
二是 农资价格的高位运行 仍然是影响增收的主要因素。据 1-5月 农资市场价格 调查,种子价格同比基本持平;化肥:碳氨上涨 48%,尿素上涨 15-18%,复合肥上涨 40-80% ;农药:杀虫剂上涨 25-43%,杀菌剂上涨 35-55%,除草剂上涨 30-45% ;农地膜上涨 25-40%。由于 农资价格的持续上涨,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国家优惠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
三是劳力紧缺请工成本攀升是制约全年增收的一大要因。目前农村“老人农业”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三难”,即抗灾救灾难、抢季节性收种难、科技应用难。由于农村劳力紧缺,请工种地工价持续攀升。据丁家营、白杨坪、凉水河和浪河等地 调查,在当地请工由去年的 15元 /天,今年已涨到 25-30元 /天。这些问题的存在,既影响了生产,又增加了生产成本。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看,农民持续增收,呈现出一定的艰难性和脆弱性。
三、实现全年增产增收几点对策
要实现全年预期增收目标,形势不容乐观,任务十分艰巨。特别是影响增收的灾害性气候等不确定的因素很多,对此,建议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秋季粮经作物田间管理。强化病虫测报,及时发布预报、警报,重点抓好柑橘、水稻重大病虫害的防治;同时抓好柑橘高品质果园建设,力争使秋季有一个好收成。
二是扩大速生蔬菜种植面积,抓住夏、秋两个黄金季节,抢播一批速生蔬菜。一方面为平抑较高的市场菜价增大上市量,另一方面以短、快实现当年增收。
三是继续抓好生猪填槽补栏,扩大畜禽养殖量,实现养殖增收。
四是 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力度,在增加输出量的同时,巩固提升整体素质,以较高的技能挣得较多的劳务报酬。
五是早安排,早行动,抓好以柑橘为主的农产品销售;同时大力培育中介组织,充分发挥经纪人、销售大户的优势,实现销售促增收。
第五篇:关于前三季度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分析
2010年前三季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
今年全区农业总产值计划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计划增长13%。1~9月以来,区农委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区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123456”工作思路,突出抓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确保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促进了全区农业农村经济的较快发展。
一、前三季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
(一)粮食生产稳步发展。我区粮食生产虽受春旱、低温阴雨、寡照天气以及“5.6”、“7.9”特大暴雨自然灾害的影响,造成大春作物前期长势差,部分乡镇农作物遭受一定损失,但经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加强后期田间管理,同时从7月中旬开始至9月上旬,天气转好,加强了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确保了大春作物增产。根据区农委组织科技人员全区对水稻、玉米产量进行抽样调查(水稻65个样本、玉米40个样本),水稻平均单产562.6公斤,总产达27733.7万公斤,同比增长5.7%和5.9%;玉米平均单产451.5公斤,总产13996.85万公斤,同比增长2.3%和2.4%。大春水稻、玉米理论测产按85折计产量为35.47万吨。全区落实晚秋粮食作物面积12万亩,其中,再生稻3万亩、秋洋芋5万
1亩、秋大豆0.5万亩、秋荞0.5万亩、秋红苕3万亩,按2009年生产水平计7.5万吨。小春粮食总产量4.5万吨。全年粮食总产量预计为47万吨,超额完成全年粮食生产43.5万吨的目标任务。
(二)特色农业基地加快建设。榨菜:种植面积达61.5万亩,总产量129.1万吨,农民种植青菜头销售收入8.5亿,比去年人均增收430.8元;实现成品榨菜销售收入6.5亿元,利税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4%、5.3%;全区今秋明春规划种植青菜头65万亩,产量140万吨,其中规划建设青菜头鲜销基地10万亩,鲜销青菜头30万吨。目前,已种植早市青菜头1万亩。蔬菜:蔬菜面积26.85万亩,产量32万吨。落实秋菜10万亩。蚕桑:累计发种88024张,前三季生产蚕茧223.33万公斤,蚕农收入4772.33万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21%、77%。晚秋蚕预计生产蚕茧85万公斤,蚕农收入1880万元。果品:果品17.27万亩,产量5.65万吨,较去年同比增长2.5%,完成全年计划59.5%。果品产值10270万元,同比增长10.2%。水产:水产品养殖面积4.37万亩,完成产量9840吨,占计划65.6%。烟叶:全区烟叶面积
1.12万亩。中药材:中药材种植1.6万亩,产量1650吨,实现产值1450万元。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成效。1~9月,区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47户,实现销售收入46.3亿元,2同比增长17.8%,利税4.9亿元,同比增长13%;出口创汇1700万美元,同比增长8.3%;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包括专业技术协会)368户,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95个
(四)强农惠农政策强力支撑。今年全区兑现种粮农民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户187641户,补贴面积75.66万亩,兑付补贴资金5769万元,其中,大户883户,补贴面积2.18万亩,兑付补贴资金306万元。推广各类补贴农机俱14562台,兑付农机购臵补贴资金达3965万元,同比增长80.6%。两项共计9734万元。
(五)农户万元增收工程有力拉动。自区委、区政府决定实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以来,召开了全区动员大会,成立了领导小组,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的意见》、《涪陵区乡镇街道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实施工作考核办法》,领导小组24个成员单位制定了实施意见,25个乡镇街道修改编制完成了实施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在修改完善《涪陵区农户万元增收工程扶持政策》和《涪陵区实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规划》。今年各级财政投入农户万元增收工程资金近3亿元,带动信贷投入和社会投资7亿多元,据统计,年初下达给各乡镇街道的目标任务和发展项目,均已完成在75%以上。目前,我区农户万元增收工程正有序推进,助推农户实现万元增收目标。
二、前三季度农民收入主要特点
(一)土地流转拉动农民收入。土地流转是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的一种体现,是转移农村劳动力、拉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1~9月,全区农村土地流转23.6万亩,土地规模经营集中度达27.1%。随着我区土地流转步伐加快,劳务经济持续发展,工价水平稳步提高,劳务增收是农民增收的最大亮点。特别受农业(工业)园区建设,“渝利铁路、涪丰高速路、涪南高速路”等大型工程建设带动,大量流转而“失地”的农民市内外务工或自主经营门路广开,外出务工人数逐年增多。1~9月,全区已转移农民工30.12万人,实现劳务总收入24.74亿元,劳务净收入17.35亿元,各类政策性项目培训农民工1.16万人。
(二)农产品价格稳步上扬。一是粮食价格稳步上扬。今年1~6月,受到生猪价格低位运行的影响,粮食价格长时期徘徊不前,当前,虽然随着大春粮食作物丰收,但目前粮食价格已有不同程度的“回暖”,预计下半年粮食价格将进一步上涨,但大幅上涨的可能性较小;二是蔬菜价格涨幅明显。今年蔬菜价格除短期内处于低位运行外,大部分时间都是高位运行,其主要是因为今年的气候异常,一季度遭受春旱,二季度低温阴雨、寡照,三季度长期高温,如此反常气候对蔬菜生长影响较大,导致蔬菜价格持续较大幅度上涨。三是蚕茧价格上升。特别是春蚕鲜茧收购综合均价21.81
4元/公斤,较上年同期每公斤提高7.71元,提高54.7%。烟叶属计划指导性生产,其价格一直受市场保护,今年烟叶产量和质量都较往年略有提升,烟农的收入较去年有所增加。
三、前三季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区虽支农惠农政策有力,农业投入力度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农民收入继续增长,但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困难依然较大。一是粮食产量虽然呈稳定增长,在天帮忙、人努力下单产较高,但总量不大。这说明我区土地种植利用效率不高,完全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力较少,规模化经营程度不高。二是农业抗拒自然风险能力较低。从今年前期的低温寡照天气、暴雨自然灾害和8~9月连晴高温气候来看,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方法不多、能力不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三是农资价格的高价位运行,种子、肥料、农药等农资价格上涨,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影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制约了农民增收。由于农资涨价等因素,在粮食生产性补助方面基本形成抵消。
四、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工作措施
(一)积极谋划“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和“十二五”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规划,通过规划形成一批项目,带动和促进农业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
(二)加强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狠抓榨菜、蔬菜、蚕桑基地建设,推进水产、果品、烟叶、中
5药材等后续骨干产业发展,提升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大力发展“五大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三)加强秋冬季作物的生产管理。加强榨菜的育苗、移栽和管理,确保榨菜种植面积67万亩;
(四)突出抓好全区农户万元增收工程。认真落实好农户万元增收规划和扶持政策,开展农户增收监测调查工作,加强对全区农户万元增收工作的检查、督促,进一步完善增收措施,抓好农村宅基地臵换复垦试点、土地房屋登记发证、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农业产业发展等工作,确保增收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