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焉识?——看电影《归来》有感 南通中学 陈祝华

时间:2019-05-15 16:20: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归来焉识?——看电影《归来》有感 南通中学 陈祝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归来焉识?——看电影《归来》有感 南通中学 陈祝华》。

第一篇:归来焉识?——看电影《归来》有感 南通中学 陈祝华

2014-5-18

我不想把张艺谋执导的《归来》这部影片,简单地归属为中国特有的心理片,尽管编剧和导演在影片中,凭借冯婉瑜的心因性失忆症,作为推动情节发展,乃至达到高潮的助推器,但确确实实,《归来》通过冯婉瑜看似荒唐的举动,演绎了一个震撼人心的中国特定历史的悲剧。这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更是一个时代背景下整个社会的悲剧。为什么要拍这部片子?张艺谋说,因为,那个年代有他的成长期。在那样的年代里,尤其是政治与人性、亲情、爱情、友情的关系,有时到了极端尖锐、势不两立的地步,让身处这个时代的人们,在心灵深处烙下了无以复加的巨大伤痛。《归来》里,就是通过一个家庭的悲剧来表现这个伤痛的。

疯狂的政治斗争,摧毁了原初的人性,扭曲了无数的心灵,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此紧张对立,你死我活。

丈夫归来,焉能相见?

右派丈夫陆焉识第一次潜逃归来,迫于巨大的政治压力,也为了女儿前途,心情复杂的冯婉瑜最终没能与一门之隔的丈夫相见。一颗在女儿和丈夫之间来回游离的心在流血!在备受煎熬后,婉瑜最后勇敢决定:到车站去赴丈夫的约见。

混乱的火车站。由于女儿的出卖,丈夫已面临再次被捕的危险,但丈夫还是高声呼喊着妻子婉瑜的名字,婉瑜也隔空声嘶力竭叫嚷,想让

近在眼前的丈夫快跑,快跑……但丈夫还是被押上了军用汽车……人生的生离死别,血泪痛苦,在这样残酷的政治现实里,被演绎得惊心动魄,百感丛生,五味杂陈。而观众的心,也紧绷如弦,一触即断。

也许,妻子永远都在为丈夫第一次逃回,没能开门相见,而后悔自责了无数次;也许,母亲时时在为女儿的前途忧心忡忡,也为女儿的无情无知而绝决饮恨;也许冯老师时时都在方师傅的恐吓威逼下,惊恐万状,噩梦连连,……终于,冯婉瑜精神崩溃了,得了心因性失忆症。所以,文革结束,当丈夫兴冲冲归来,妻子却又焉能相识?

影片的高妙之处就在于,它反映了高压的政治环境,不仅颠覆了人性,肢解了家庭,更戕害了人的心灵。婉瑜最终患上了失忆症,她失去了很多正常的记忆,但,心灵深处,她却常常记得女儿出卖的不好,又无时无刻不在盼望丈夫的归来。这样的失忆与记忆的对立,在影片里始终撞击我们的视野,更撞击我们的心扉。

冯婉瑜一次次地记得五号去车站,一次次地精心化妆,一次次地写陆焉识的牌子,一次次地来到当年的火车站,一次次等到最后人流散尽,铁门森严地关上……重复荒唐的举动,甚至是可笑的举动,不为别的,只是为了等到丈夫的归来。而事实是,丈夫早已归来,就在她身边,在她眼前,她,又焉能相识?

影片中,人物如此荒唐的行为和细节,观众非但不能笑出一丝一毫,相反,却是无限的心酸,无比的心痛,心疼得抽搐不已,情不自禁,潸

然泪下……这是因为,看似荒唐的举动和细节里,却蕴藏着巨大的悲剧张力,这是影片成功的地方。

影片结尾非常具有震撼力。

雪花纷飞。已经年老的婉瑜,还是照例要在五号,拿着陆焉识的牌子,去车站迎接丈夫。一个是老态龙钟的失忆的但却在潜意识里永远记着丈夫的妻子,她,坐在三轮车里等待着;一个是历经磨难满鬓花白早已归来的丈夫陆焉识,他,站着,也在等待着。

人流散尽。车站大铁门照例缓缓地,缓缓地关上了……

但,他们还就这样静静地,静静地,在纷飞的雪花里,在历史森严的铁门前,或坐或站地等待着,等待着……

他们等待着什么呢?

归去来兮?一切还能归来吗?

归来焉识!?

也许,这就是人生的最大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谢谢张艺谋这部电影!

谢谢陈道明,巩俐炉火纯青的表演!

这部电影,现在称之为经典,也许有人要非议,但我相信,时间必将证明:它绝对是经典!

第二篇:我看电影《归来》有感

我看电影《归来》有感

张彦(93岁)

由张艺谋导演、陈道明、巩利领衔主演的电影《归来》2014年5月16日在全国首演。已经多年没有进过电影院的我,竟让弟妹们感到意外地提出建议:

大家一定要去看!为什么?十年前也是由张艺谋导演和巩利、葛优主演的反映

文化大革命的影片《活着》,被禁止在国内公演,但却红遍了全球。这部更尖锐

地揭露文革罪行的大片《归来》,今天能够一出片就公诸于国内群众,至少显示

时代在变,怎么能够不去先睹为快昵?四天后,在弟妹的陪同下,我的愿望终

于得到了满足。可是,在舒适的电影院里,我一直是流着眼泪看完这部电影的,感触良深。我不由得再次强烈地求索:像这样严重的罪恶为什么会偏偏发生在我们这样的国家?祸根究竟在哪里?祸根不除,怎么能够从根本避免灾难不再

重生!

电影是根据一位真人真事的回忆录中的一段改编而成。故事非常简单,说的是被打成右派的教授陆焉识从下放地方偷偷逃回来看望妻子的事,被自己正在学跳芭蕾舞、而又急于需要追求领导重视的女儿告发,于是就被送到边疆劳改。

20年后,他平反回来时却发现自己的妻子冯婉瑜已经因为长期思念丈夫而得了严重的失忆症,不认得他了。于是,不管他如何以“朋友”的 身份耐心

地运用各种办法千方百计地来唤起她的记忆,却始终无效。影片结局的画面,依然是老年陆焉识陪着年迈的冯婉瑜高举写着“陆焉识”姓名的牌子,在火车

站等候自己!寓意之深刻,入木三分。

就影片的水平来说,演员能够将人物的内心感情让观众优如亲历其境,应该

说是相当高的水平了,巩利和陈道明这两位资深的 演员都做到了。用陈道明的话来说,他们是在把历史的伤痕一点一点地愈合,虽然明知道愈合不了,还在愈合,显示了“一个知识分子对历史的大度”。也只有张艺谋这样的导演才能将

这样深刻反映时代背景的故事活生生地呈现在几十年后的观众面前,而且让他

们也能感同身受。《归来》在艺术方面的成就,广大观众和媒体早已有很高的评

价。

对于这一段历史,中国广大的知识分子是太熟悉了,三四十岁以上的人都亲

身经历过这场空前的灾难。更年长的,不少也许还是类似的受难者,我这样的老人看起来就感到特别亲切。虽然各人环境条件不一定一样,但是其所受到的不可理谕的歧视和虐待却是类似的。我的历史很简单明亮: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学生运动中成长,45年参加工作当记者,47年入党,建国以来一直在党的领导

下从事对外宣传工作,被视为一个优秀干部受到不断的提拔和培养。1957年1

1月,当我还在领导着机关里的运动时,突然莫名其妙地被通知去做检查,把我从领导岗位上一下子拉了下来。虽然经历了一年多无休止的批判和检查,要想

将我打成右派的人们仍未能如愿以逞。他们仍不甘心,最后还是千方百计将“反

党分子”的帽子强加在我的头上,开除党籍,不再担任领导职务。我虽然不同

意这样的结论,并且明确地在结论书上明明白白地写下了保留意见。但是,在当时那种根本没有言论自由的大形势下,根本无济于事。从此,我就成为一个处处受到歧视的“另类人”,失去正常人的自由、被控制使用长达21年。直到1979年中国的 上空重新出现蓝天,我才变回了人。

当生活发生了大转变时,将如何面对?这是谁都可能面临的 严重课题。国家出现这样大的转折,不是我们个人所能左右的。但是,个人前面的路将如何走?这却主要决定于自己。1969年11月,我们十几户被关“牛棚”的难友,被作为“北京不受欢迎的人”连夜被赶往河南农村去下放改造。入村后,在第一次的学习会上,我们十几位难友就提出了一个人人都要面对的问题:我们既然是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下来走与工农相结合的“五七道路”,是应该昂首阔步地走?还是垂头丧气地走?从此,我们的生活态度完全改观,朴实的农民也与我们结为好友。对于当时农村面临的现实问题的接触和了解,也为我们这些做新闻报道工作的人捕上了十分重要的一课。我爱人在那里中学教书,成了那里最受欢迎的老师,收了许多学生做闺女。我们当中那位不会讲中国话的英文专家陈依范,在那里生活了一两年后竟出版了一本英文书《上乐村的一家人》,销行全世界。由于我们夫妇始终在一起共患难,同时从不忽视子女的教育问题。所以,当我在21年后获得彻底平反解放的时候,没有发生相《归来》中出现的陆焉识与和冯婉渝见了面却不能相认的严重悲剧,反而感到我们大有收获。

仅仅据我所知的小圈子以及广大社会所已经见诸文字的范畴内,比《归来》所反映的悲剧更加掺不忍赌的还不知道有千千万万。今天,《归来>能够一出世就能与观众见面,说明我们的社会有了进步,这是好现象.但是,要想让这样的悲剧永远不再发生,还需要解决一个更根本性的问题;为什么在中国的土壤里会长出这样的恶苗来? 而且还能造成如此严重的灾难?这就不能不从我们国家的制度上去找原因,这不是以人的 主观愿望来决定的。

进入21世纪以后,已经没有哪个国家敢于承认自己是不民主的国家了。但是,是否真正的民主,是要锆靠相应的严格体制来做保证的。人民是否具有真正的言论自由,国家是否得到法制的保障,这才是最基本的权利。因此,归根结底是国家实行的是什么政治体制的 问题。只有有了正确的体制以后,才能不再会重演像《归来》这样的悲剧。

(2014,5,26)

第三篇:《归来》《陆犯焉识》影评书评优秀文

《归来》优秀影评/《陆犯焉识》优秀书评选登(2014.06.11)

团圆

——《归来》观后感 高一19班龙恬羽

《归来》与《陆犯焉识》是截然不同的。自我走进影院,就再也不能忽视二者的差别。相比严歌苓的《陆犯焉识》,作为爱情片的《归来》的确稍显狭隘。已至顶峰的瑰丽难以登顶另一种形式的极致,没有导演能完美诠释严歌苓的小说。理所当然的,张导只能选取《陆犯焉识》的末尾拍出爱情片《归来》。但只观《归来》,它无疑是部佳作。

《归来》的英文译名是“coming home”。回家,平凡又温馨的词语,却浸满了文革期间无数人的泪与血。陆焉识难道不知道他的归来会给家人带来多大的麻烦吗?但世上有些事,你明知不可为,却偏偏难以抗拒。冯婉瑜当然也知道不能去见陆焉识,她已在犹豫与痛苦中拒绝了他回家,但那是她的丈夫啊,她那历经磨难方逃出囚笼的丈夫,她那一心期盼见她一面的丈夫,怎能再次拒绝他?冯婉瑜明知女儿告密,还是毅然而然地去了。却连他的脸都未触及,嘶声力竭,头破血流,仍然只有瞳孔中他的倒影剩余。从此,被无边无际的悔恨笼罩,万劫不复。若不忘却,怎能存活?苟且偷生尚且活着,活着,就有希望。

一切都因陆焉识的归来而起。但他错了吗?他只是想要回家而已;冯婉瑜错了吗?她只是想要见她的丈夫而已;稽查队错了吗?他们只是一如既往地服从而已;丹丹错了吗?一个从未见过父亲的小女孩,一个无知又任性的小女孩,一个被时代的力量死死掌控的小女孩,她当然会出卖她的父亲。这场悲剧绝非偶然。谁都没有错,错的是这个时代。

经此一役,归来,只是个不能奢想的幻梦。陆焉识是回家了,冯婉瑜却再也无法归来。她守着那点微弱的光芒,期冀幻想中的温暖,却再也无法走出深渊。她的心,是消融前的冰川,是衰败中的繁花,是破碎后的星辰,美丽依旧,却再也无法复原。陆焉识怀着希望,去试探,去呼唤,去挽救,一次又一次,只是徒劳。待最后的信仰失去,他在痛苦中彻底清醒,他明了:他的爱人,他的妻,永远不会认得他,永远不会在她的眸中寻见他的身影。他不再奢求更多,只求朝朝暮暮的陪伴。妻,纵使你再不会认得我,纵使你再不会说爱我,纵使你的未来再也没有我的身影,能牵着你度过余下时光,我已然满足且幸福。

历经波折,终于团圆。冯婉瑜怀着她的希望等待她的爱人,陆焉识怀着他的幸福陪伴他的妻,丹丹也得到原谅并成长。无论如何,一家人都平安地团圆,幸运至极。这平凡的幸福,这平凡的归来,来之不易。那个诡谲的时代,多少人至死也无法团圆。我的祖外公,就是那多少人中微小的一员。他曾是第一批航天专业大学生,因满腔热血改去农业,声名显赫,也不过离家而不归的终局,徒留血脉至亲于深夜怅惋叹息。团圆,本是平凡的。若当团圆成为珍稀与求而不得,成为人们悲伤而自制的哽咽,成为一个时代仅有的温暖,这人世间又该何种面貌?红尘滚滚多磨难,愿苦厄过后,总有团圆。

我愿在等待中与你慢慢变老

高一19班萧紫琳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看完归来,觉得与之对比的我们现在身边围绕着的那种爱情,未免太羞涩,太不稳定,太不成熟。与之对比的,焉识与婉瑜的爱情故事,是那么的感动,那么的沉甸甸,那么的矢志不渝。他们的故事,不似林觉民《与妻书》中的那种生死离别,而是漫长岁月中静静的等待。

《归来》与普通的爱情片不同,它不似《失恋33天》,什《被偷走的那5年》这种都市青春爱情片那么羞涩,那么唯美,这些爱情片给观众心灵上带来的触动,远远不足《归来》给我们心灵带来的触动强烈。它引出了观众无数行发自内心的热泪,也引出了无数观众对人生观与爱情观重新的思考与定位。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看不见我,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是谁。然而世界上最近的距离我觉得,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是谁但我仍然不离不弃,陪你在等待中,慢慢变老。

电影中前段,一句“焉识快跑”喊出了多少人心中的心痛,有谁会知道,喊出这句话的婉瑜承受了多少撕心裂肺的爱,多少不容易见到一面却又被迫分离的心碎,多少希望爱人平安的期盼。

当然,伴随着所有感情色彩冲击下的,还有无数观众脸颊上滚烫的泪水。

似乎,天意总爱弄人,等一次冒着生命危险逃出来见面的机会却被女儿丹丹亲手扼杀,第二次,文革结束,平反回家等待他的却是妻子适宜;种种的意外,作为观众的我们来看,用该都会抱怨上帝怎么可以如此不成人之美的在别人生命的乐谱上添上如此儿戏的一个音符,使美好的乐曲破灭,悲剧收场。但,也正是因为这一笔,才让我们体会到快乐什么是矢志不渝的爱,才能让我们大彻大悟,定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日子。

在电影最后一幕,眼泪终于止不住地落下,在被皑皑白雪覆盖的火车站里,举着陆焉识的牌子,静静地等待中的两位老人„„繁华落尽,他们各自怀着强烈而执着的爱,在永远的等待中,慢慢便来。

焉识,你归来或不归来,我依旧等待;婉瑜,你记起或记不起,我永远守候。

《陆犯焉识》读后感 高一20班李佩文

据了解,书名是中国历史数朝数代对犯人的一种通用称呼句式,带有压迫性和威逼意识,公堂上喊完“x犯XX”这句话之后,随后而来的那句“你认罪吗?”那么显而易见,他祖父的真名叫陆焉识。

这是严歌苓对自身家族史,特别是对其祖父人生遭际和精神世界的探寻。作品反映出的是整个家族在三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特定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兴衰荣辱,人物的命运在政治这块庞大而坚硬的底布上铺展开来,酸甜苦辣,生死离别。她的笔姓往返于主人公盛年时流连的浮华地美国,上海和其后半生被禁锢的流放地西北大荒漠。事态的炎凉和命运的多诡尽言到底。作品才用双线手法,一条写陆焉识的西北大荒漠农场上的牢底生活,另一条线则写他年轻时留洋求学、回国任教等情况,最后一天回归线则释放出狱与家人团聚的现在进行时。

作品中最令我痛惜的是和平年代对人才的摧残。毕生的所学,出口成章的大学教授淹没在严苟的政治下,成了时代的牺牲品。然而他只是其一,那个年代我们所谓曾见到的其他教授、学者也可能因为某些可笑的因由,被扣上“反革命”的大头衔,从此沦落为阶下囚,生命和尊严被践踏的一无是处、一文不值,夭折在牢狱中的大有人在。

陆焉识回国当教授,勤于笔耕,发表学术著作的那些片段让我想起了如今的知识分子。虽其学历高的吓人,但究人品,又有多少事高尚的呢?人心浮躁,追名逐利,还有多少如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潜心做学问。在知识贫乏的年代,高级知识分子命如草芥,整日被拉去游街批斗;在知识爆炸时代,知识分子犹如蚁辟,却少了创新能力,沉下心来做学问的心境,这不能不说是个

《归来》优秀影评/《陆犯焉识》优秀书评选登(2014.06.11)

可笑的玩笑。

故事的最后,严歌苓用简短的篇幅就展现了一个无期的犯人被释放回家后,家庭中的各种矛盾。儿子女儿之间的矛盾,一个个家庭闹剧跃然纸上。可是又多么触动人心。在这我不得不佩服她的才华。

观《归来》有感 高一(20)班周霁鸿

《归来》的原著是《陆犯焉迟》。它们基于同一个故事,但不同的侧重的叙述让它们彼此迥异却又精神相通。

故事中的男主角陆焉识见证并经历了这个国家近百年里的坚强与苦难、荣耀与辛酸、忍耐与折磨。可以说严歌苓通过写个人经历折射出了那个时代残酷的现实。

陆焉识与冯婉喻的婚姻是失败的。最起码对于他们来说,这段父母包办的婚姻是失败的。焉识对婉喻没有爱,他毫无牵挂,只身去了美国,回来之后成了教授。然而因为他的政治背景,以及他那放荡张扬的个性,他被流放到青海。那单调乏味的劳改生活给了他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这场他自认为不幸的婚姻。终于,死亡的恐惧教给了他对生命足够的尊重与热爱;饥饿和寒冷赋予了他坚强的意志;大漠的风沙吹散了他对事物的顽固;流逝的岁月磨去了他自以为是的外壳。这二十多年的磨难,对于焉识来说未必是件坏事,在褪尽铅华后,又何尝不应感谢这场差点要了他命的政治运动?

他分清了爱与不爱,他明白了他对婉喻的爱。他所爱的婉喻对他的爱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着最大的自由——爱得自由,爱得全心全意;活得自由,活得自由,活得彻彻底底。

终于,焉识获得了特赦,他重获了自由。然而,婉喻却在这意外的惊喜和儿女的压力下失去了她一直努力守护的记忆。她一直在等待着焉识的归来,直到他真的归来了,她却记不起他了,她忘却了那个她爱得彻骨的爱人,亦遗失了向往的爱情的美好。

这是对于焉识的惩罚,惩罚他的无知。他让一个女人苦等了他一辈子,现在,该他等待她的归来了。又或许,这是对于焉识的眷顾,又给了他一次纯粹的机会。给了他一个可以一心对婉喻好而不用对她解释自己这么多年的包袱的机会。失忆的婉喻不记得焉识,但她却一直没有忘记她一直等待的人。她还记得,她要找一个地方好好和她的焉识过日子。

在车站,婉喻一直在等待焉识的归来,孰不知他早已归来。影片的最后,焉识举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陆焉识”三个大字。或许最后婉喻都没有认出他就是自己一直等待的人。那又有什么关系呢?重要的是焉识爱婉喻,不管用什么方式陪在她的身边,只要两个人能相爱,就足够了。

无处不在高一20班 黄瑞瑶

爱一个人不需要理由,正如陆焉识默默地守在冯婉瑜的身边。说实话,我并不喜欢文艺悲剧,因为空气中弥漫着伤感的气氛。可是《归来》让我有种满足的感觉,因为陆焉识没有离开冯婉瑜的身边。

故事的一开头,便埋下了所有的伏笔,仔细想想才发现,一切的细节都是有用的,也埋下了悲情的基调。一张小小的对联纸,载满了陆焉识的希望。但他忘了他的女儿,同样也需要关爱。可是,血源是很神奇的,陆焉识的一句“我知道”,让他们父女和好如初。

二十年后相见头破血流,两个人想见却不能相聚,彼此高唤对方的名字,两个人哭着喊着,把观众都哭出眼泪了。

陆焉识为了失忆的冯婉瑜想起自己,亲自上阵弹琴。这一幕,我看到阳光点点洒在他的背后,充满思念的钢琴声。婉瑜侧耳倾听琴声,单旋律的《渔光曲》,在台阶上流淌。自己内心念念不忘的丈夫,一步一台阶都是深情。

被自己的妻子称为“同志”、“方同志”、“念信的同志”应该是怎样的心情呢?念信的同志陆焉识为婉瑜一字一句地读出他在戈壁滩上的苦难岁月,然而笔触温和、语气平淡,将苦难化成新生的马驹和草滩的黄花,令人向往。到底是要多信任才可托付字里行间的情谊。

以上说的都是泪点,下面说一点开心的事来开心。

张嘉译饰演一位医生,刚想用“高大上”地拽一句法语专业医术用语,结果就被陆教授用迷人的发音纠正了,医生只能面带窘色,只能干笑。

扮演修钢琴的师傅,念信的同志,他入戏很深顺着婉瑜的思路演下去。你明知道他在演戏,但演的可爱真切,我会笑,却又感到点点辛酸。还有那一把汤勺,去东风炼钢厂“报仇”。以为他要打架,但因为仇家被抓走,于是把汤勺深深一藏,原谅了对方。使观众深深触动,人性的光芒无形,轻轻一动,便洒入人间。

不同的时代里,总是有令人感动的事发生,那是发自内心真诚感受,那是亲情的自然流露。到最后的结尾,陆焉识举着有自己名字的牌子,站在一旁陪着冯婉瑜,大风大雪从他们身边吹过,时间带走了外貌,却增加思念。“这样的结束还不如叫‘归不来’呢。”出电影院门口听到别人这么说。

我默默的笑了,回头看了看《归来》的巨大海报。心想,这样的结局不是很好吗? 正如到底有多喜欢一个人,才能以任何身份陪伴在她的身边?

第四篇:小说《陆犯焉识》和影片《归来》的同一个主题doc

小说《陆犯焉识》与电影《归来》的同一个主题

2014-5-27

【提要】:小说《陆犯焉识》歪曲51-65年之间的历史,电影《归来》歪曲66-76年之间的历史,否定和妖魔化毛泽东领导的人民革命是他们共同的主题。戳穿披着爱情外衣的骗子,还原历史真相是极其必要的。

50年代初期的历史是:王震部队进新疆,18军张国华进军西藏,大西南剿匪,青海西宁人民政权刚建立。解放海南岛后,抗美援朝战争爆发。50-52年镇压反革命运动。57年反右派,57年开始实行劳教制度。66年文革。陆焉识的故事基本集中在51-65年之间,与文革不沾边。而在影片《归来》中却把故事情节集中在1973年以后,用一个50年代虚构的反革命分子的故事来否定文革,岂不是笑话吗?再说一个反革命分子是那么容易就当上了,是因为出身不好就能当上的吗?旧社会过来的人都与旧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据当时统计解放初期的北京等名牌大学,工农子弟仅占百分之二十多,大多数都有出身不好的家庭背景,但是并没有几个被打成反革命的。

“五十年代初,陆焉识因其出身、更因其不谙世事的张扬激越而成为“反革命”,在历次运动中,其迂腐可笑的书生气使他的刑期一次次延长,直至被判为无期。这位智商超群的留美博士由此揣着极高的学识在西北大荒草漠上改造了二十年。”

这是小说开篇简介的一段文字,陆焉识到底违反了镇反的哪些个条款,犯罪的具体内容是什么,都被作者有意回避了,事实上在镇反条例(二十条)里就根本没有规定依据出身和性格这两条来定罪的,而是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小说用了一些模糊的字眼,轻描淡写地说到了陆焉识犯罪的原因,什么引起出身、不谙世事的张扬激越,给人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好像是很随意得来的,像一个路过的穷汉子偶遇公主招亲,绣楼抛彩,偶获意外因缘那样巧合,天上飞来的一顶帽子,以此反衬,镇反运动就是那样的肆意妄为,乱伤无辜。一方面说明作者故意所为,另一方面,说明对于50年代初的镇反历史毫无所知,所以才会有闪烁其词,欲盖弥彰,随意捏造,胡编胡写。50年的镇压反革命运动,除个别冤假错案之外,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些反革命都是自愿申请的。所谓不谙世事,当然也有对的一面,任何事情的发生都离不开当时的历史条件,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是由阶级本性决定,过着资产阶级少爷的生活,接受西方式的教育,回国后又不转变立场,逆流而动,甘当反革命派,绝不是不是什么张扬激越的外向性格问题。反革命也有性格内敛的,表面上温文儒雅,骨子里反人民,反革命,反社会主义的新生政权。如果仅仅因为性格上的原因,那就不用开办什么精神病医院了,那里的病人没有几个是谙熟世间之事的!所以在文字表面上,对于当代青少年也有一定的欺骗性,他们很容易相信那个时候的反革命是很容易就当上了的,只要那时侯的共产党一高兴,乱地鸳鸯谱,葫芦僧,卖葫芦药,说不定谁就是反革命了,听起来简直毛骨悚然,不寒而栗。好一个红色恐怖呀,容易让人产生一些联想,激发仇恨心理。但是,不论怎么捏造他们悲惨的生活也比长征路上的红军日子好,毕竟还有一个遮风避雨的居住场所,有一日三餐吧!还能有闲心构思着四十八万字的手稿。经过抚顺的战犯管理所教育改造过的那些战犯,罪行都比一般的反革命分子要大得多,严重的多,他们都知道感恩戴德,也基本能够实事求是,几乎没听见过哪个战犯出来以后还在扒瞎撒谎的,倒是能看到一些战犯的悔过和谢罪的自述。小说的作者带着深厚的资产阶级感情和坚定的资产阶级立场写的,字里行间渗透着阶级仇恨的。作者是用心的,虽然文字功底有限,也毕竟不能成为什么名著,没有什么文学价值,也没有什么积极的社会意义,但是具有一定煽动性和破坏性也是不可低估的。

小说开头的第一段文字,采取了人兽互拟的修辞手法,拟人于兽,意在人不如兽,拟人于狼,意在人不如狼。捏造和篡改历史史实,以和谐安宁自由反衬不安宁不自由,以狼比喻人民解放军和新生的人民政权,暗喻暴风雨的来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祁连山和昆仑山之间的一块地方。但是又完全不顾历史事实,西宁,历史上的那块土地并不安宁,那是清宁二马,马步芳、马鸿逵横行肆虐的地方,各族人民长期饱受马匪的欺压摧残,他们还是疯狂屠杀红军长征西路军战士的刽子手,血债累累,有多少年轻的红军战士惨死的马匪的屠刀下,对人民犯下了多少不可饶恕的罪行。在作者的笔下毫无马匪帮的踪影,只有宁静、安宁和谐自由的大自然和悠闲的马群羊群,一个和谐自由的世界。

“那时候这里的马、羊、狼还不知道大物们叫做汽车。接着,大群的着衣冠的直立兽来了。

于是,在这大荒草漠上,在马群羊群狼群之间,添出了人群。人肩膀上那根东西是不好惹的,叫做枪。枪响了。马群羊群狼群懵懂僵立,看着倒下的同类,还没有认识到寒冷疾风冰霜都不再能呵护它们,因为一群无法和它们相克相生的生命驻扎下来了。”

西北地区,历史上也曾战乱不断,历朝历代的中央政权,都没有没放弃对那里的管理。千百年的狼们,都没有达到目的,言外之意终于有一天来了比原始野生的豺狼更狠毒的衣冠禽兽。衣冠兽暗指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并且把他们与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划归同类,但是更凶猛残暴,是他们制造了阴森恐怖,带来杀戮,暴力恐怖,这里从此就是一个杀人场的环境,简直是一个德国纳粹的奥斯威辛的再版。这一切完全是在编造故事,愚弄天下。这和当年赫鲁小夫编造故事污蔑斯大林的手法如出一辙,并无新意,和那些传世的经典名篇佳作相比,就显得构思简单,语言干瘪,枯燥乏味,文学艺术性也很低劣,还不及初中生的日记体的作文习作有文采。没有跌宕起伏,没有动人心魄的故事情节。一本破落户的豆腐帐,只有露骨的撒谎与捏造,与其说是一部小说还不如说是一本政治白皮书,反人民革命的政治报告书,用现在的话来形容《陆犯焉识》就是一堆垃圾。作者12岁参军当文艺兵,肢体语言要比同龄人丰富些这是没有人怀疑的,但是毕竟不是从12岁就读诗经,读楚辞,读红楼梦什么的,博大精深的祖国语言文字,岂能靠短期培训就能迅速丰富起来的?况且已经出国十余年了,还会写几个汉字都值得怀疑了,所以,即便是大器晚成,也同样显得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归来》与《陆犯焉识》相比一个比一个更反动,但是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是反对人民革命的。只是方式和曾度上有区别。影片《归来》在时间上,在细节上的改动都很大,尤其是在对于女儿丹丹的处理上,原作是48年才出国留学的,学医学的。回国后还上了防治血吸虫的科教影片与毛泽东的七律二首《送瘟神》(1958-6-30毛主席的七律二首送瘟神),还能联系在一起,而影片《归来》中丹丹是学舞蹈的,后来又成为一个纺织工,到78年高考才上了大学的,把出国留学的时间挪到了改开以后。但是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一个事实,毛泽东时代许多出国留学人员还是踊跃报效祖国的,出去的也会自愿回来,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而作者本人就是一个在九十年代出去甘做外国人的,这本身是就有讽刺意味。

作者是92年定居美国,到了西方的自由世界,理解并且接受了西方的自由意识,所以开篇就连用了三个自由,幸好远离祖国已经十余年,还没有什么新的流行当下的法制观念和价值观,否则,还不知创作什么爷爷奶奶样的作品来。

“据说那片大草地上的马群曾经是自由的。黄羊也是自由的。狼们妄想了千万年,都没有剥夺它们的自由。无垠的绿色起伏连绵,形成了绿色大漠,千古一贯地荒着,荒得丰美仙灵,蓄意以它的寒冷多霜疾风呵护经它苛刻挑剔过的花草树木,群马群羊群狼,以及一切相克相生、还报更迭的生命。”

影片《归来》与小说《陆犯焉识》在婚姻观念上是有差异的。在小说中,冯婉喻的婚姻是封建的,不自由的,冯婉喻是封建家庭的牺牲品,她的婆母本是姑做婆,为了姑姑自己在陆家的地位,而牺牲了自己亲侄女。侄女也没有什么地位,也只能是混到个被人申出二个手指的地位,可以说也谈不到爱情的高度。但是在封建社会里,家庭还算健全的,生了一男一女,总算儿女双全了。可是到了新社会,由于政治原因,家庭也不健全了。而在影片《归来》中,家庭也是不健全的,同样也是政治原因造成的,因为文革等,到了最后爱情连同记忆一起都被剥夺了,可能连自己是谁都不记得了。因此,无论封建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对于冯婉喻这位女主角来说,都有不公平之处,但新社会比旧社会更坏,新社会剥夺了她的一切。连起来看导演的主题思想就在这里。前三十年斗争的焦点就是《归来》现在依然是,就是妄图回归到1949年以前,回归到满清甚至更早些时候。

小说中:“在陆焉识被判处死刑之后,她得到噩耗瞒着3个孩子去监狱探望焉识,回到家就把陆家的房子抵押了,买了一份份礼物,一家家去送。也许是她送礼送出了成果,也许归功于焉识在监狱袜子厂搞的革新,焉识的死刑被缓到两年之后。婉喻的心定下来,两年时间,够她提着礼物走门串户,也够她在一家家客厅里静坐了。婉喻求情也是静静的,厚礼往茶几或方桌上一供,首长大人,您看着办吧。”

从法治观念来讲,在小说《陆犯焉识》中,冯婉喻为了帮助丈夫减刑,到处送礼,“一份份礼物,一家家去送礼”,但是没有叙述得更具体,都送到谁的手里了?而在影片中《归来》中则属于知情不举,甚至涉嫌包庇。在作为教师的她来说至少是职业道德所不容许的,可能触犯了教师法。然而不论为了婚姻还是爱

情都可以置法律于不顾。这两方面看都是告诉青年一代的人们为了一己的私利要勇于违法。而实际上在整个毛泽东时代,贪赃枉法,贪赃卖法的是极其罕见的,一个反革命家属的礼能送得出去吗?别说政法干部不能收,就是一般普通干部也不敢收,用现在社会风气衡量那时人的觉悟是大错特错的。而在现实中则是司空见惯的。在演艺圈里就流行这样的风气。小说中的冯婉喻是逆来顺受的,是主动地接受了那份封建包庇婚姻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而且一直在坚守着家庭,这主要是反衬社会对一个家庭带来的灾难。而影片也是一样的意思。怎么能说《归来》是在演绎一部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呢?他们既不是自由恋爱的,也根本就没有什么爱情基础,不属于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也不像梁祝恋、宝黛恋,那样纯情浪漫,更不像恩格斯所说的是以相互倾慕为基础的爱情,顶多属于同命相怜。他们都是披着爱情的外衣在搞翻案,这样容易为一些人所接受,本质上是在否定毛泽东领导的人民革命,直接目标是毛泽东,根本目的是回归资本主义制度。

在小说中,陆焉识他的女儿在电话中告诫他自首是唯一出路这是比较符合实际的,也是明智的,而在文革中的女儿为了争角色而举报父亲这就不是什么理由。因为文革中人们根本就没有竞争的观念,竞争的引入始于84年的经济体制改革。用女儿的行为来否定文革也是没有多大力度的。如果说由于竞争导致了子不隐父,只能说明资本主义竞争导致人性扭曲,与文革无关。客观上起到了夸奖文革谩骂腐败的作用。“就在那一刹那间,他拿定了主意。他要去自首。他盘算着应该怎样往下进行他的计划;他的自首发生在什么时候对他的妻子、孩子们最有利。见一面婉喻是必须的。不见他可太亏了,太虚于此行,虚于一生了。自首之后,他的一生就了结了。”小说中陆犯是在西宁自首的,这是比较客观的描述,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而在原作中越狱是蓄谋已久的事,从61年起就有所图谋,经过两年的准备63年才实施,“我祖父陆焉识是从1963年11月16日开始做逃犯的。”这不是逃跑,而是越狱行为,是不是有组织的,是不是领头的,小说中也没有详细交代清楚,总之是跟一群逃犯一起的越狱行动,是应该加刑的。而影片《归来》中陆焉识的逃跑是借机会在农场转场途中,故意降低了犯罪的程度,有预谋的变成了随机的,偶然发生的了,把犯罪行为辩解成一时糊涂,就应该算作过失性的错误吗?就不算犯罪了吗?。虽然逃跑和越狱是性质不同的,但都是抗拒法律的行为,在什么社会制度下也是不允许的,现在的有些人不是天天嘴里喊法制吗,终究,法不容情。

——————————————————————————————————————————————

【参考资料】:

中共中央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

来源:人民网

(一九五○年十月十日)

为了打击帝国主义的阴谋破坏和彻底消灭蒋介石残余匪帮,为了保证土地改革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为了巩固与发展中国人民的胜利,“必须镇压一切反革命活动,严厉惩罚一切勾结帝国主义,背叛祖国,反对人民民主事业的国民党反革命战争罪犯和其他估恶不悛的反革命首要分子”;必须对于一切“继续进行反革命活动”的分子,“予以严厉制裁”;“必须坚决地肃清一切危害人民的土匪、特务、恶霸及其他反革命分子”。“全党和全国人民-----------------------------1950年7月23日,政务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对一

切反革命活动必须及时地采取严厉的镇压。解放初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中国人大网(1951年2月9日政务院第七十一次政务会议通过,2月20

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批准)

第一条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七条的规定,为惩治反革命罪犯,镇压反革命活动,巩固

人民民主专政,特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凡以推翻人民民主政权,破坏人民民主事业为目的之各种反革命罪犯,皆依本条例治罪。

第三条勾结帝国主义背叛祖国者,处死刑或无期徒刑。

第四条策动、勾引、收买公职人员、武装部队或民兵进行叛变,其首要分子或率队叛变者,处死刑或无

期徒刑。

其他参与策动、勾引、收买或叛变者,处十年以下徒刑;其情节重大者,加重处刑。

第五条持械聚众叛乱的主谋者、指挥者及其他罪恶重大者处死刑;其他积极参加者处五年以上徒刑。

第六条进行下列间谍或资敌行为之一者,处死刑或无期徒刑;其情节较轻者处五年以上徒刑:

(一)为国内外敌人窃取、刺探国家机密或供给情报者;

(二)为敌机、敌舰指示轰击目标者;

(三)为国内外敌人供给武器军火或其他军用物资者。

第七条参加反革命特务或间谍组织,有下列情节之一者,处死刑或无期徒刑;其情节较轻者处五年以上

徒刑:

(一)受国内外敌人派遣潜伏活动者;

(二)解放后组织或参加反革命特务或间谍组织者;

(三)解放前组织或领导反革命特务或间谍组织,及其他罪恶重大,解放后无立功赎罪表现者;

(四)解放前参加反革命特务或间谍组织,解放后继续参加反革命活动者;

(五)向人民政府登记、自首后继续参加反革命活动者;

(六)经人民政府教育释放仍继续与反革命特务、间谍联系或进行反革命活动者。

第八条利用封建会门,进行反革命活动者,处死刑或无期徒刑;其情节较轻者处三年以上徒刑。

第九条以反革命为目的,策谋或执行下列破坏、杀害行为之一者处死刑或无期徒刑;其情节较轻者处五

年以上徒刑:

(一)抢劫、破坏军事设施、工厂、矿场、森林、农场、堤坝、交通、银行、仓库、防险设备或其他重要

公私财物者;

(二)投放毒物、散播病菌或以其他方法,引起人、畜或农作物之重大灾害者;

(三)受国内外敌人指使扰乱市场或破坏金融者;

(四)袭击或杀、伤公职人员或人民者;

(五)假借军政机关、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名义,伪造公文证件,从事反革命活动者。

第十条以反革命为目的,有下列挑拨、煽惑行为之一者,处三年以上徒刑;其情节重大者处死刑或无期

徒刑:

(一)煽动群众抗拒、破坏人民政府征粮、征税、公役、兵役或其他政令之实施者;

(二)挑拨离间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或人民与政府间的团结者;

(三)进行反革命宣传鼓动、制造和散布谣言者。

第十一条以反革命为目的偷越国境者,处五年以上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

第十二条聚众劫狱或暴动越狱,其组织者、主谋者处死刑或无期徒刑;其他积极参加者处三年以上徒刑。第十三条窝藏、包庇反革命罪犯者,处十年以下徒刑;其情节重大者,处十年以上徒刑、无期徒刑或死

刑。

第十四条凡犯本条例之罪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得酌情从轻、减轻或免予处刑:

(一)自动向人民政府真诚自首悔过者;

(二)在揭发、检举前或以后真诚悔过立功赎罪者;

(三)被反革命分子胁迫、欺骗,确非自愿者;

(四)解放前反革命罪行并不重大,解放后又确已悔改并与反革命组织断绝联系者。

第十五条凡犯多种罪者,除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者外,应在总和刑以下,多种刑中的最高刑以上酌情定

刑。

第十六条以反革命为目的之其他罪犯未经本条例规定者,得比照本条例类似之罪处刑。

第十七条犯本条例之罪者,得剥夺其政治权利,并得没收其财产之全部或一部。

第十八条本条例施行以前的反革命罪犯,亦适用本条例之规定。

第十九条对反革命罪犯,任何人均有向人民政府揭发、密告之权,但不得挟嫌诬告。

第二十条犯本条例之罪者,在军事管制时期内由各地军区司令部、军事管制委员会或剿匪指挥机关所组

织之军事法庭依照本条例审判之。

------------

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

中国人大网

(1951年2月9日政务院第七十一次政务会议通过,2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批准)

第一条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七条的规定,为惩治反革命罪犯,镇压反革命活动,巩

固人民民主专政,特制定本条例。

-------------------

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

(1957年8月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十八次会议批准

1957年8月3日国务院公布)

----------------------

中共中央关于《划分右派分子的标准》的通知(一九五七年十月十五日)----------

----------------------

2013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废止劳教制度的决定,实施半个多世纪的劳教制度正式废止。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废止劳动教养制度,中央司改办有关负责人表示,从今年3月起,各地基本停止适用劳动教养,《决定》提出废止劳教制度。

2014-5-28

下载归来焉识?——看电影《归来》有感 南通中学 陈祝华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归来焉识?——看电影《归来》有感 南通中学 陈祝华.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