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经济学第9章复习题目

时间:2019-05-15 16:07: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第9章复习题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业技术经济学第9章复习题目》。

第一篇:农业技术经济学第9章复习题目

第九章

一、填空

1、农业科技成果分为()、()、()三大类。

2、农业科技成果的经济效益是科研、()、()各环节共同活动的结果。

3、科研费用新增收益率指标的计算公式为()。

4、某一项农业技术的新增纯收益为100万元,推广费用和新增生产费用在新增纯收益中所占的份额系数为60%,这项技术的科研费用支出为30万元,则该项技术的科研费用新增收益率指标为()。

5、条件同上,假设推广费用和新增生产费用总支出为60万元,那么科技费用新增收益率为()。

二、判断

6、农业科技成果的经济效益是一种绝对的经济效益。

7、农业科技成果的经济效益是一种动态的经济效益。

8、科技费用是指科研费用和新增生产费用之和。

9、农业科技成果新增总产量指标是一个绝对意义上的经济效益指标。

三、选择

10、农业科技成果的价值损耗主要取决于()

A、有形损耗B、无形损耗C、使用的年限D、技术转让的次数

11、某生产基地半干旱种植技术带来的农作物产量为12万吨,市场单价为2000元/吨,同类自然条件下种植带来的农作物产量为8万吨,市场的平均价格为1500元/吨。则新技术带来的相对经济效益为()

A、1.5B、4/3C、12000万元D、1/212、当某一转基因农作物,科研费为50万元,推广费为为20万元,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耗费为10万元,劳动成果折合为150万元,那么它的绝对经济效益为()

A、150万B、80万C、70万D、140万

13、某生产基地半干旱种植技术带来的农作物产量为12万吨,市场单价为2000元/吨,同类自然条件下种植带来的农作物产量为8万吨,市场的平均价格为1500元/吨。科技费用支出为8万元,则科技费用新增收益率指标为()

A、150%B、100%C、300%D、200%

四、名词解释

14、农业科技成果

15、农业科技成果相对经济效益

16、科技费用新增收益率指标

17、单产增量缩值系数

五、简答

17、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条件有哪些?

18、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地位?

19、农业科技成果经济评价的指标有哪些?

六、计算

20、某生产基地半干旱种植技术带来的农作物产量为120吨,市场单价为2000元/吨,同类自然条件下种植技术带来的农作物产量为80吨,市场的平均价格为1500元/吨。该半干旱种植技术的科研费用、推广费用和新增生产费用分别为6万元、4万元和2万元,那么科技费用新增收益率指标为多少?

(1)假设本成果的推广单位应计新增纯收益的份额系数取值为0.6,计算科研费用新增收益率指标?

(2)假设本成果的使用单位应计新增纯收益的份额系数取值为0.2,计算新增生产费用新增收益率指标?

第二篇:农业技术经济学简答题

农业技术经济学简答题

现代技术的概念已经延伸到三个方面:1技术的活动领域扩大了,涉及到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2在技术原理的形成和整个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科学知识的因素增加了,科学成为技术的先导3技术活动中的物质手段,不仅包括原来意义中的硬件,而且包括运用硬件的软件。技术进步的作用表现在:1技术进步促进了经济增长2技术进步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高3技术进步促进了经济结构的变化。农业技术经济研究领域存在哪些特殊矛盾:1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之间的关系和矛盾2技术措施、生产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关系和矛盾3生产措施与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和矛盾4技术措施与使用条件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农业技术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三个方面:1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2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系统研究方法3具体的农业技术经济问题研究。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农业生产力汇总技术要素组合、运用及其发展的经济效果和条件。主要特征:1综合性、系统性、数量性、比较性、预测性、决策性、优选性经济效果: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包括三个方面:社会劳动的节约程度,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有效利用程度。经济效果的具体内容是:经济活动过程中劳动支付的有用性成果、收益性成果和收益性成果的评价;单位资源的投入效率以及代替稀缺性资源的考察3对投入产出最佳比值的研究。简述经济效果与技术效果之间的关系:存在普遍的一致性,但是同时存在着矛盾性,主要包括:技术的先进性与经济的合理性之间的矛盾;技术的可行性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经济上需要与技术上可能之间的矛盾。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特点有: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相关性、持续性、综合性、多样性和不稳定性。什么是农业生产资源报酬递减,其原因是什么:农业生产资源报酬递减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当中资源报酬开始是递增状态,在生产资源投入达到一定数量之后则呈现报酬递减状态的规律。原因是:1农业生产力是各生产要素的综合作用,其

大小不是由最高能力值的要素水平决定,但人们在投资过程中往往并不知道各种要素的投入比例是否合理,可能会造成盲目投入,那么,某种要素的过剩投入将会出现报酬递减2农作物、禽兽以及土地对追加的各种投入都有一定的容纳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出现报酬递减现象。在确定课题项目时,应该注意一下原则:选择农业生产中带有关键性的技术项目;优先选择其产品对国计民生有较大影响、并且产品的社会需要量大的项目;优先选择政府和农民最需要解决问题的技术项目;选择难易适当的项目;优先选择成果可以计量,完成时间可以界定,责任可以明确的项目。农业技术经济资料收集的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的劳动消耗方面的资料;研究对象的劳动成果方面的资料;研究对象的技术效果方面的资料;研究对象的可行性方面的资料。农业技术最优方案的实施程序包括:要制定切合实际的实施程序;要经过试点、示范、逐步推广;要不断检验和修正农业技术方案。农业技术经济指标具有下列作用:有助于衡量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优劣,深入揭示去的这种经济效果的技术原因和经济条件;有助于对农业技术经济效果做比较系统、全面而又简明的评价,防止主观随意性,避免盲目性和片面性;有助于在评价工作中准确反映被评价的农业技术的经济效果,不至于把其他工作的效果也算进去,从而提高评价的准确性;有助于比较系统的认识各种指标在指标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各个指标之间的关系,便于针对不同评价对象和目的选择适当的指标,总之,设置农业技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不仅有利于对具体问题的评价,而且有利于对农业技术经济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此外,还有助于发现新的有特定意义的指标,以扩大评价的视野和分析的深度。在设置农业技术经济效果指标时必须遵循的原则:科学、实用;系统、全面;简便、易行。比较分析法的原则和条件有:劳动对象的可比性,资源的可比性,技术功能的可比性,消耗费用的可比性,价格指标的可比性,时间的可比性,空间的可比性,特定因素的可比性。连环代替法的局限性有:1连环替代法测定某一因素变动对分析对象的影响时,是在假定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的,但客观经济现象并非如此,各个因素相互联系、制约、变动,因此,分析的结果就带有一定的假定性2如果各个分析因素排列的顺序改变了,虽然各个因素影响的总结任然等于分析对象,各个因素对分析对象影响的正反方向也不变,但是各个因素影响程度的绝对值,将随排列顺序的改变而改变。应该注意的问题:1要正确判断产生影响的各个因素,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并按其重要行的次序进行排列和顺序代替,进行分析计算2连环代替法对各个因素的影响程度的分析并不是十分精确的,同时分析时总是有一些因素是包括不全的,因此计算出来的结果可以作为分析问题的重要参考,但是,还不能救次作出最终的判断,还必须从多方面进行综合研究,才能得出更切合实际的结论。一般分析方法的重要性表现在:首先,经济现象的复杂程度是不同的,因此应该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还存在着大量的比较简单的农业技术经济问题,也就是包含的经济变量少、涉及的时间短的经济问题,就应该采用一般分析方法;其次,一般方法具有对数学知识要求不多,数据容易收集,用常规计算工具计算的特点,因此,容易掌握、便于推广、花费不大,省人力、省人力、省费用、省时间,这符合我国经济管理水平的现状。综合评分发的特点是:1利用各个项目或方案的各指标值进行评价,抽象掉了各个指标的具体形态,使项目或方案间指标值此优彼劣、错综复杂、相互矛盾的情况,在统一指标这个唯一标准中统一起来2可以把各项指标的数值用一个指标反映,以便进行概括性或总体性评定,这对于方案优选很有必要3通过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体现了各项指标在项目或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可以较好的反映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生产、技术、经济条件下人们追求经济效果的主要方向4不仅能够反映各项指标的优劣,而且可以综合地反映出各项目或方案的经济效果的优劣,进行多层次的综合评分,把各项指标值统一在加权评分中,使

人们易于选择适合适当当地生产、技术、经济条件下的最优方案5综合评分法是把客观经济分析与主观判断结合起来。简述生产函数三个阶段的基本特征:1以生产弹性为1和0为转折点,将连续投入变动资源的整个生产函数划分为三个阶段,生产函数三阶段的划分是确定生产资源投入量合理区间的重要依据。各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一阶段,是生产弹性大于1时,即从原点到平均产量最高点为止。这个阶段的特点是边际产量高于平均产量,因而引起平均产量逐渐提高,总产量增加的幅度大于投入资源增加的幅度,因此,只要资源条件允许,就不应该在这个阶段停止投入资源,否则,会是固定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这个阶段被称为生产的相对不合理阶段;第二阶段:生产弹性大于0小于1时,即从平均产量最高点到总产量最高点之间,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边际产量低于平均产量,因而引起平均产量逐渐降低,总产量增加的幅度小于资源投入增加的幅度即出现报酬递减,在这个阶段内,总产量按报酬递减形式继续增长,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在一定限度内,继续投入资源仍可以获得收益,资源投入量的最高点,既可以获致最大收益的点,就在这个阶段内,因此,称为第二阶段为生产的合理阶段。第三阶段,生产弹性小于0时,即在总产量曲线的最高点以后,也就是边际产量转为负值以后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内,越增加资源投入越减产,这是生产的绝对不合理阶段。农业生产函数的特点有:反映农业生产的周期性;生产函数表面的投入产出关系是一种统计相关关系;生产函数反映的一般是既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的投入产出之间的关系;农业生产函数是对农业生产过程高度简化的数学模型;农业生产函数中变量的纯质性;农业生产函数通常采用连续可导的函数;农业生产函数定义域和值域均为正实数,值域具有最大值的特点。在选择生产函数形式时,通常应该遵循以下三条原则:函数形式要符合生产特性;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内容来选择和应用生产函数模型;在不影响精确度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自变量数目,简化模型。规模经济和比例报酬的区别是: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是否发生,所观察的是产出水平改变,所有投入不需按比例发生变化,而比例经济与比例不经济是否发生,所观察的不仅是产出水平改变,每项投入都必须与其他投入以同一比例变化。技术商品寿命周期可划分为生长、成长、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一阶段是生长阶段。由于是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技术成果刚引入,技术商品厂家出于试制投产阶段,用于技术培训、配套设施等方面的经费较多,产品生产和销售较少,因此,成本高,效益低。这是技术商品商业寿命的开始阶段。二阶段是成长阶段。经过第一阶段后,生产工人已经掌握了新技术、新工艺,生产效率提高了,成本下降了,销售量迅速增长,经济效益迅速提高。第三阶段是成熟阶段,这个阶段技术商品已经进入成熟阶段,生产不仅稳定,而且产量高,技术设备等都充分发挥了作用,市场销售量已经达到饱和,产品销售增长缓慢,为稳定销售,应做好广告宣传工作,做好销售服务。第四阶段是经过成熟阶段之后的衰退阶段,原有的技术商品已经进入陈旧期,市场上出现了性能更好的改进、更新产品,原技术商品进入寿终阶段,市场销售量不断减少,经济效益下降,最终被新技术商品所替代。农业技术商品的特征包括:交易的特殊性;农业技术商品的使用价值无性损耗突出;农业技术商品使用价值的实现时间是较长;农业技术商品生产和应用存在高风险。农业技术贸易的基本形式有:技术转让与引进,其具体形式有成套设备引进与转让,合作生产,补偿贸易,合资经营;技术许可证贸易,其形式有专利许可证贸易,专有技术许可证贸易,商标许可证贸易,技术诀窍许可证贸易;技术咨询与服务。影响农业技术价格的因素主要有:研究开发成本;技术商品的法律状态和寿命周期;技术商品的成熟程度;市场的供求关系;技术转让的次数;技术利用的预期增殖费用;技术转让费用。农业技术贸易的特征有:农业技术商品交易的局限性;农业技术商品价格低;地域的差异性;购买主体分散。农业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地位和作用:1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加速农业产业化2深化农业科技体制的改革,转变农业科技运行机制3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科教单位自我发展的能力4推动农业科教成果的引进和输入,加速我国农业科技商品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农业科技成果经济评价的特点有:农业科技成果的经济效益是科研、推广、生产各环节共同活动的结果;农业科技成果的经济效益是一种相对的经济效益;农业科技成果的价值损耗和使用价值的丧失要决定与无形损耗;农业科技成果的经济效益是一种冬天的经济效益;对科技成果所作的经济评价,常带有估测的性质。农业科技成果评价的意义表现在:1确定国家对农业科研的投资方向;2加强科研、推广和生产三环节之间的协调;3加强农业科研管理的重要手段。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条件:1科技成果主体2市场需求3产业政策4企业内部条件。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存在的问题:产业化项目的局限;技术可控性差;难以跟上国际科技产业化的步伐;市场对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拉力相对较弱。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标志有:实现产业化的农业科技成果必须是一种物质产品,该类产品具有技术含量较高、可控性较强、新颖性、有使用价值、适于规模化生产、能在市场流通并有市场竞争力等特点;科技成果产业化应是多项同类成果的集合,其产品是多系列、多品种、多规格的,可促进传统产业调整产品结构或形成新产业;产业化的科技成果产品要具备“三化”,即生产技术规模化、产品规格标准化、同类产品品种系列化;科技成果产业化是以科技产品为对象,是科技和经济全程结合的活动。农业科技成果经济评价的原则有:1整体效果最佳原则;2经济效益最大化原则;3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4科学简明、适用原则。农业技术政策的基本特征:综合性特征;地域性特征;适用性特征;战略性特征;公益性特征。农业技术政策的主要功能是:农业技术政策是农业技术发展的方向盘;农业技术政策是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和推广的行为准则;农业技术政策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的重要保证。

农业技术政策评价的主要内容有五个方面:生产可行性评价技术先进性评价;经济合理性评价;社会环境条件适应性评价;政策实施后果无害性评价。农业技术政策评价的原则有:整体性;时效性;规范性;动态性;区域性;可比性。农业技术进步的作用:1农业技术进步是农业增产增收的关键因素2农业技术进步是实现农业内涵扩大再生产的重要途径3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完善有重要的意义4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在农村的建立和完善需要依赖农业技术进步农业技术进步路线选择考虑因素:1农业资源的自然禀赋2农业发展的目标3农业发展所处的阶段4农业发展的区域性差异。

第三篇:农业技术经济学20题

1、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方面?

解:根据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联系生产实际,运用经济学和技术科学的基本原则,以分析、评价、论证和优选等方式研究农业生产实践中技术因素和经济因素合理相结合的内在运动规律及运动条件,以取得最佳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研究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内在经济规律,以及技术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包括四个方面:

1.是以研究农业技术实践的经济效果为目的,寻求技术效果和经济效果相统一的科学。

2.是寻求生态效果和经济效果相统一的科学。

3.是解决农业技术措施与农业资源之间矛盾的科学。

4.是解决农业技术措施、技术制度、技术政策之间矛盾的科学。

2、试分析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含义极其提高途径

解:经济效果:经济活动中所取得的劳动成果与劳动耗费的比较。或是对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经济上合乎目的性程度的评价。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是指农业技术措施、技术方案、技术政策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及贯彻时,劳动消耗同取得的劳动成果之间的价值量的比较。

提高途径:主要是增加产品生产和减少劳动消耗两个方面,五种途径。1.在劳动成果量一定的情况下,减少劳动消耗,才能提高经济效果。经济效果↑=劳动成果→

劳动消耗↓2.在劳动消耗量一定的情况下,增加劳动成果量,才能提高经济效果。经济效果↑=劳动成果↑↑

劳动消耗→3.在劳动成果量和劳动消耗量同时增加的情况下,只有在劳动成果的增加量大于劳动消耗的增加量时,才能提高经济效果。经济效果↑=劳动成果↑↑

劳动消耗↑

4.在劳动成果增加,劳动消耗量减少的情况下,经济效果可以明显提高。

经济效果↑↑=劳动成果↑

劳动消耗↓5.在劳动成果量和劳动消耗量同时减少的情况下,只有在劳动成果的减少量小于劳动消耗的减少量时,才能提高经济效果。经济效果↑=劳动成果↓

劳动消耗↓↓

3、简述经济效果与技术效果的关系

解:技术效果是指某项技术的功能价值,它表现为技术性能、满足生产要求的程度,以及最终产生的某种生产成果。按照技术在生产应用中的转化进程,技术效果可分为中间效果和终极效果。

技术中间效果:无劳动产品

技术终极效果:技术应用进程的深化,有劳动产品

二者共同点:都是生产的自然结果,都不计量和评价技术的生产成果同劳动耗费与劳动占用之间的关系,只有自然属性。

在技术经济范畴,技术效果是经济效果实现的基础,经济效果是技术效果的最终体现。但是,技术效果与经济效果的关系存在同步性和矛盾性。

技术的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之间的矛盾

技术的可行性与经济效益性之间的矛盾

经济上的需要与技术上的可能之间的矛盾

因此,对技术方案的可行性研究,必须求得技术效果与经济效果的统一,这是进行技术经济效果评价的基本准则。

4、如何理解经济效果的基本概念

解:经济效果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

1.经济活动过程中获取的有用性成果、收益性成果和受益性成果的评价。

2.对单位资源的投入效率、节省及替代稀缺资源程度的评价。

3.在分析微观和宏观经济效果时,特别注重投入和产出最佳经济比值的研究,以实现对有限资源要素的最优化利用的目标。

4.经济效果的概念可以用数学公式表示: 经济效果=劳动成果/劳动消耗

5、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的原则

解:1.技术效果与经济效果统一的原则

2.局部经济效果与整体经济效果统一的原则

3.经济效果、社会效果、生态效果统一的原则

4.使用价值与价值统一的原则

5.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统一的原则

6、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的程序

1.农业技术经济评价项目的选择

2.农业技术经济资料的搜集和整理

3.农业技术经济项目评价选优

4.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报告的撰写

7、农业技术经济效果指标体系的构成农业技术经济效果指标体系一般有社会效果、经济效果和生态效果等三个方面的指标构成。

社会效果指标 :包括社会劳动生产率指标、国民收入指标、为社会完成特定目标的指标、收入分配指标

经济效果指标 :包括总产值和增长率指标、产品质量指标、利润率指标、投资效果指标、生产要素占用或消耗生产率指标等

生态环境效果指标: 包括光能利用率指标、绿色植物覆盖率指标、土地复垦率指标、水土流失治理率指标等

8、农业生产函数的概念与特点

农业生产函数的概念:指在特定的农业技术条件下,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和农产品的最大产出量之间的物质技术关系。它是用数学形式描述农业生产过程中变量与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的图表、曲线或数学表达式。它以简化的形式再现农业生产过程,其目的在于确定在既定条件下生产要素合理的投入数量和比例,从而达到提高要素利用效率,获取最大产量或利润的目的。

1.农业生产画数反映农业生产的周期性。

2.生产画数表明的投入一产出关系是一种统计相关关系。3.农业生产画数反映的是既定的农业生产技术条件下的投入一产出关系。

4.农业生产画数是对农业生产过程高度简化的数学模型。

5.农业生产函数中变量的纯质性。

6.农业生产函数通常应该采用连续可导的函数,以便使用边际分析方法。

9、农业生产结构概念及调整和优化的一般原则

农业生产结构是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农业企业的农业各部门、各生产项目、不同的产品品种之间的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

1.农业生产结构应以市场为导向,与市场的供需状况相适应。

2.农业生产结构应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惊和社会经济资源,以保证最大限度地

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3.农业生产结构应能符合保持和改善生态平衡的要求,以提高农业的生态效益。

4.农业生产结构要能保证国家全局性的、长远性的利益,同各地区的局部性的、眼前的利益的正确结合。

5.农业生产结构要因地制宜地逐步提高专业化水平。

10、阐述农业生产技术效率概念并说明实现了技术效率并不等于利润最大

化的原因

技术效率,就是在生产技术不变、市场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按照既定的要素投入比例,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的最小成本,占实际生产成本的百分比。

技术效率是全部经济效率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了达到经济上的有效,一个生产单元或称为决策单元必须首先在技术上是有效的。

利润最大化要求生产单元根据现有投入量生产最大的产量(即技术效率),根据每项投入的相对价格来进行恰当的投入配置(即投入的配置效率),根据产品的价格来生产适当的产品(即产出的配置效率)。

11、什么是技术创新?其基本类型包括哪些?

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到一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它包括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等一系列的活动。

按照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划分为:渐进性创新、根本性创新、技术系统变革

按照技术创新的内容分为:产品技术创新,工艺技术创新,生产设备技术创新,管理技术创新

按照技术来源分为: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引进创新、合作创新

按照技术生产要素分为:节约劳动型、节约资本型、中性型

12、农业技术创新的特点有哪些?

1.创新周期较长,2.创新风险大,3.与土地利用紧密相,4.创新内容具有阶段性,5.创新成果的公共产品性质

13、农业技术创新的行为主体有哪些方面?

农业企业,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农业院校,政府,农业推广机构,农民,农业服务机构

14、简要说明技术创新和农业技术创新的区别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到一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它包括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等一系列的活动。

农业技术创新:是指从新产品、新技术、新管理方法和新生产组织模式设想的产生,到普遍推广所引起的农业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与利用效率的提高,并表现为农产品产出量的增加与供应能力的增强、生产成本的降低或农业服务水平的改善,包括新思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等一系列复杂的创造过程。

15、农业技术选择的概念及其原则

特定的地区、企业或者农户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考虑内外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对各种可能得到的技术进行分析比较,选择最佳技术的过程。

必须坚持农业技术经济评价的标准,即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生产可行,综合评价最优。必须坚持社会有益、资源节约。必须有益环境改善、生态平衡。

16、农业技术扩散的含义及其运行机制

农业技术扩散不是指一个具体的农民如何一步步采用新技术,而是指农业技术被人们普

遍采用的过程,它是由众多的个人采用新技术决定的结果,通常指在较大的区域中群体农民对技术应用的行为总和,是总括意义上的技术运动。

农业技术扩散系统运行的总过程遵循着信息交流的基本模式,并由下列三个子过程构成:供给子过程、交流子过程、采用子过程。上半部分为信息运行扩散模式,这一模式中各环节的意义和功能为:

(1)信息源即信息来源。在农业技术扩散中,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以及从第八章农业技术选择与扩散事信息资料加工的机构都属之。传播者即指在传播中具有收集信息、传播发散信息的个人(如推广人员)和群体组合(如技术推广站)。

(2)信息是人的精神产物的外化和内储。在农业技术传播中,信息则主要是指农业科研成果及各种有用的农业信息。信息载体是信息内容的论述和表现形式。

(3)渠道或途径在农业技术扩散中依据是否需要中介过程可将其分为直接途径、中间途径以及两者结合途径。

(4)接受者是与传播者相对应的,是从传播媒介中获取信息的个人、群体或组织。在农业技术传播中,接受者主要是农民。

图8—4的下半部分为技术扩散总过程的三个子过程:

(1)供给子过程。技术扩散的供给者不仅是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也可能是其他地区、其他行业的。不过推广人员是农业开发过程中重要的技术传授者,因此,为明确起见,可以把推广人员当作模型中的传播者。供给子过程又可分为若干步骤,技术成果产生后,首先从因地制宜的原则出发进行项目筛选,然后进行试验,包括小试和大试,再进行示范,在示范成功的基础上引起采用欲望,拉动新技术的需求。

(2)采用子过程。技术采用一般需要经过五个阶段,即直感、产生兴趣、估计、第一次试验、采用或放弃。不过,在某些情况下某些步骤可以没有或与其他步骤合并在一起。

(3)交流子过程。是在扩散过程中,交流子过程和采用子过程双方发生交流活动的过程,交流的主要内容是新技术信息,技术供给方或采用方主动的技术信息扩散和吸收努力是技术扩散赖以实现的基本要素。

17、农业技术扩散的规律

大量关于技术扩散的实证研究都表明新技术扩散过程可以用S型曲线来描述,也就是说已经采纳新技术的潜在使用者占所有潜在使用者的比例随时间的变化呈现S型曲线变化,即开始时缓慢,然后进人快速增长期,随后当技术达到成熟时增长再次缓慢,这时大多数潜在的应用者都已经采纳了新技术。

18、农业技术扩散与农业技术推广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农业技术扩散没有明确的目的或目标。农业技术推广则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自觉行为,通过有组织有目的的活动,扩大新技术的采用率。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除农业推广人员的有意识自觉行动外,还会受到政府或者新技术研制部门的指派和委托,他们共同推进农业生产和产量和经济效益增加。

2.联系:农业技术推广能够加速农业技术扩散,农业技术扩散是农业技术推广的结果。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技术扩散中起着主导作用,先进的技术如果离开农业技术推广,则难以迅速扩散和普及。

19、农业技术市场的含义与构成狭义: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进行技术商品买卖的场所

广义:农业技术成果的流通领域或农业技术商品供求关系的总和。它是指把农业科技成果纳入到整个经济活动和商品流通中,与其他商品一样进行交换和流通,最后将其转化、物化到农业生产中去,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广义的农业技术市场既可以理解为一种科技成果的传

递、渗透、扩散、推广、应用的科技活动,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特殊商品的交易、流通、转移的组织方式。构成:

1.技术商品:农业技术市场的客体。技术市场活动的物质基础

2.卖方:农业技术商品的生产者。各类农业科研单位和高校

3.买方:农业技术商品的消费者。主要指农业生产企业

4.中介者:农业技术市场经营机构,包括常设性科技市场、技术商店、各种农业科技咨询公司、科技开发公司等

20、农业技术价格的构成1.基础费用。也叫技术开发费用,是技术价格中的主要部分,64%

2.技术服务费用。主要指技术输出方向技术输人方派遣技术服务人员所需要的费用。15%

3.项目设计费用。技术输出方在收到技术输入方的项目询价后,要根据技术输入方在询价书中提供的具体参数和技术要求,进行项目的设计。这项工作由技术的供应者和项目的承包商共同完成。5%

4.项目联络费用。项目联络费用是指在合同谈判、开箱检验、索赔处理等人员的往返旅差、食宿、工资等费用。7%

5.技术资料费用。技术资料费用是指技术输出方为输入方准备的技术说明书、操作维修手册、报价的有关解释资料以及与项目有关的法律、条例和参考资料等所需的费用,这部分费用大约占技术价格的4%。

6.技术培训费。技术输出方为输入方的实习人员提供技术培训所需的师资、行政管理、学习资料等费用。这部分费用约占技术价格的5%。

第四篇:农业技术经济学课程论文

农业技术经济学课程论文

题目:浅析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概况

院(系): 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 农林经济与管理 学号: 2013516006 姓名: 李 支 东

教师: 程 钢

时间:二〇一六年六月十六日

浅析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概况

浅析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概况

摘 要: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时期,推进农业信息化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安徽省是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多。如何把农业大省变成农业强省,开展农业信息化发展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才能逐步缩小安徽城乡“数字鸿沟”,促进整个安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经济和谐发展。本文基于安徽省当前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实际,找出适合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一些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研究;对策

一、安徽省农业概况

安徽省,简称“院”,位于我国东部,长江和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将全省分为淮北、江淮、江南三大自然区,地貌以平原、丘陵和低山为主。总面积约13.96万平方公里,全省户籍人口为6862.0万人。安徽是农业大省,又是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1.3%。安徽省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气候条件分布差异明显,天气多变,降水年际变化大,常有旱辨等自然灾害发生。全省省耕地面积422万公顷,林地329万公顷,水面105万公顷,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

二、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效

(一)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日趋完善。

通信宽带光缆及配套的营业服务网点已实现100%乡(镇)和行政村全覆盖,提前完成基础通信"普遍服务”目标。数字广播和有线电视网络建设取得新进展,广播和电视农村人口综合覆盖率均超过95%。

(二)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己初具规模。

形成了以“安徽农业信息网”、“安徽农网”、“安徽党员干部先锋在线网”、“安徽星火科技”四大门户为基础搭建了一个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多层次、分布式的省级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信息平台,为全省农业信息化发展创造宽松环境。

(三)建立了一个立体的基层信息服务体系。

①市、县科技、农业、气象等涉农部门成立了信息服务机构。②全省乡镇拥有省级认证的农村信息员5000多名,初步形成一支覆盖全省的农村信息工作队伍。③大部分乡村建有便民服务机构,成为乡村综合信息服务站服务基层的有力保障。④农村信息服务手段不断拓展,大大提高了安徽农网信息的覆盖面。

浅析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概况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工程进展顺利。

建立了全国首家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网,为520个合作社建立了个性化专业信息平台,建立了合作社信息员队伍,进行专门培训,统一配置电脑等硬件设备,统一釆集信息、注册会员已达1200多个,是全国最大的农业网站群,被评为2009第六届中国农业百强网站。

(五)农业物联网项目初步建成。

2011年11月,省委、省政府成立了省农业物联网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了祸阳、黄山区等10个县为重点示范县,全面推进农业物联网建设工作。2012年,安徽省被列为全国农业物联网试点省,在全国率先启动了首批13个试验示范县和50个示范点建设。

三、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制约因素

(一)政府意识不强,资金投入不足

国外农业信息的发展明确了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政府是农业信息化的主要建设者和推动者。但是,从现阶段来看,由于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周期长,且高成本,基层政府热衷于见效快、易出政绩的短期项目建设,不愿意主动参与农业化信息建设。不能根据本地农村实际,使用多种切实可行的手段整合信息资源。由于意识不强,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未能提供稳定的政策和法律支持。由于农业信息化缺乏足够的资金和良好的信息网络体系支撑,农业信息化水平难以大幅度提高。

(二)农业信息服务人才匮乏

农业信息传播、普及的主要渠道是基层农业信息服务组织,广大农村地区,大部分农业信息服务组织工作人员少,且流动性大、专业性不强,人才匮乏,难以提供高 质量的信息服务。表现在:(1)信息化知识更新缓慢;(2)信息分析人员严重不足;(3)基层信息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农民希望农业技术推广站在加强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培训的同时,增加农资供应和协调产品供销等方面的服务,满足农民对市场信息的迫切需求。

(三)农业信息采集处理标准化程度低

农业信息采集的标准化程度不仅直接决定农业信息化水平的高低,而且影响着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对农业信息资源的利用。由于历史和体制原因、安徽省农业管理条块分割,农业信息体系内部各种信息采集渠道缺乏合理的整合与规范。影响了信息的准确性、权成性。同时,在数据库建没中指标设计不统一,特别是像农产品代码数据库、农业行业代码数据库等基础代码数据库尚未建立起来,致使国家和省级以及省级政府部门之间,在农业基础数据库建设和信息应用系统 发上出现了重复建设和浪费;农业信息指标体系不健全,很多急需的指标没有被纳人采集范围,比如很多农产品市场信息指标还没有科学涉及和全面覆盖。另外,信息

浅析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概况

采集方法不科学、采集制度不健全、信息采集点不足等也影响了信息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四)农业信息传输渠道不畅

目前,时效性、交互性强的信息发布与传输渠道尚未在农村得到普及,造成信息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农业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等作为农业信息的重要产生源,还没有被农民有效利用,面临严重的信息匮乏局面。电视作为农村信息发布与传播最主要渠道,信息供给缺乏针对性和交互性,以农民的被动接受为主,使用功能相对单一。在农村、邻居、亲戚、朋友间的人际传播方式也是农民获取信息主要渠道。

四、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

(一)创新农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

1、加强领导,统筹协调

农业信息化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任务艰巨,难度大,需要多方配合与支持。针对当前农业工作管理体制,进一步强化政府统筹协调机制建设,把农业信息化建设纳入各级政府议事日程,成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对县级以下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加强对乡镇信息服务站的领导与管理。各市、县建立相应的工作协作机制,负责本地区工作的开展,上下呼应,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基层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在发展农村经济和为农服务中的作用,务实推进农业信息化工作。

2、创新机制,加大投入

农业信息化工作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各级农业部门要把农业信息化工作列入重要议程,积极争取财政专项和计划基建投资,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①各级财政要加大农业信息化资金投入力度,创建信息共享机制。②建立市场参与机制。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逐步由政府投入为主、市场参与为辅过渡到市场投入为主、政府主导为辅、社会广泛参与,实现投入多元化,建立多方合作、互利共赢的可持续发展机制。③研究出台优惠政策,对发展农业信息服务通讯网络等费用,给予统一标准适当优惠,以带动农村网络用户的扩张,提高农村信息传播能力。

3、加强立法,规范监管

完善的农业信息立法和监管是农业信息化稳定发展的保障。农业信息化的发展需要一套完备的、有效的、稳定的、可信赖的法律法规制度,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信息市场,为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规范化的环境,促进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健康发展。

浅析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概况

(二)完善农业信息化服务人才建设

1、完善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机制

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农技服务站等单位涉农专家,建立全省农业专家信息库,依托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展专家信息服务;注重对现有农业信息工作人员的后续教育和岗前培训,组织培训基层农技人员、科技特派员、农村经纪人、技术能人、专职信息员的信息知识,注重发挥选派干部、“大学生村官”村级兼职信息员作用。

2、完善农业信息化人才引进机制

制定吸引高层次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的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和引进留学生和国外农业信息人才到安徽省工作,努力提高信息人员的待遇,通过实验室、试验基地管理运营机制的建设和改革,创造能吸引人才的工作环境。同时,设计一种能有效激发农业信息管理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 激励制度,稳定人才队伍,防止人才流失。

(三)完善农业信息化服务支撑体系,加强农业信息标准化建设

1、建成统一省级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按照“统一标准、资源共享、互联互通、发挥优势”的建设原则,全省已有的省、市、县农村综合信息服务门户,共享各类涉农信息服务数据,以支撑平台上移,应用服务下延的方式,建成统一省级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发挥涉农部门的人力、智力、信息资源优势,强化共享,减少投资,提高服务能力,通过手机、广播电视、语音电话、网络电视等多种手段,实现“融合”惠民。把安徽农业信息网建成全省农业综合门户平台。

2、构建农业共享信息资源库

以国家67个农业数据中心为代表,包括农业政策法规数据库、农产品价格数据库、农村经济数据库、农业项目数据库等,构建农村综合信息数据库。包括农业生产、农业标准、病虫草害、农产品市场、土壤、气象、水情、乡镇企业管理、农村经济、农村能源、人口与劳动力资源、党员远程教育等基础数据。发应用智能化的农业专业搜索引擎技术,搜集涉农数据信息,整理分类后纳入省级统一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信息资源体系,供各部门共享和社会公众实时查询获取。

(四)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打通“最后一公里”

1、健全基础信息网络,推进三网融合应用

加强覆盖城乡的数据传输网络建设,降低使用资费,使其更加贴近农民实际。推进广播电视网、电信网、3G移动通信网、互联网向全省乡(镇)村的延伸,实现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宽带和数字广播电视网络覆盖100%的行政村和50户以上自然村。互联网延伸到农业经营企业、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和种养大户。积极探索合作运营机制,整合广播电视媒体资源,利用电信传输通道,选择部分乡(镇)

浅析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概况

和行政村开展基于业务融合的“三网融合”试点,为用户提供集语音、数据、图像为一体的综合多媒体信息服务。

2、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建设和总结

推广其他地区的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工程的经验,完善基础设施,拓展应用领域,提升应用水平,健全服务体系,重点建设合作社社务管理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农产品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的应用系统,真正实现“生产在社、营销在网、业务交流、资源共享”。利用互联网全面推介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 优质农产品,实现合作社产品网上销售、原产地供货、专业市场配送(农超对接)的一体化服务功能;加强与信息科技企业的合作,利用物联网,提升我省合作社生产、管理水平;通过信息化建设推进我省合作社规模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

(五)加快重点项目建设

1、农业物联网建设

农业物联网是物联网应用的重点领域之一,是实现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管理、决策智能化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要构建农业物联网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农业从生产到加工全过程的规范化和网络化管理。①加强系统设计,切实做好规划,重点解决目前农业物联网发展项目零散、不成规模的问题;②加强高效、节能传感设备的研发,既要重视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经验,更要处理好引进和消化吸收的关系;③加强农业生产阈值数据资源的积累和农业知识模型的引进开发,合理使用农业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④加强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培养,釆用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的方式,鼓励社会主体积极参与农业物联网建设。

2、农产品电子商务建设

目前安徽省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多釆用自建平台或借助第三方平台的方式在网上销售农产品。近年来,安 省电子商务发展迅猛,但横向比较,在全国乃至中部地区并不领先。推进“电商村村通”,建设农产品电子商务。

3、教育信息化建设

推进农村数字化校园建设;建立互联网、电视网和卫星网三网合一的省级教育教学资源管理与应用平台,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班班通”;加强教育电子政务、校务和教务系统的推广和应用。在全省范围内分批建设安全、可信、实时、高效的国家考试数字化指挥、管理和监控平台。

浅析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概况

参考文献

[1]邵国荷.关于推进安徽农业信息化进程的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1,7(4):1-4 [2]杨萍.农业信息化助推农业经济优质发展之对策研究一一基于安徽省宣城市农业信息化的调研[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8): 403-404 [3]王成武.安微省农业信息化现状与对策[J].考试周刊,2011,(40):237-239 [4]徐光翔,黄世祥.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应用问题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1):148-150 [5]王成武.安徽省农业信息化现状与对策[J].考试周刊,2011,(40):237-239 [6]姚美龙,周杨波.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加强安徽农业信息化建设[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7):195-197 [7]王睿.浅谈安 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几个问题[J].乡镇经济,2005,(4):54-56 [8]梅方权.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的战略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1,(12):22-26 [9]徐丽敏.试论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J].农业经济,2002,(10):15-17

第五篇:公共经济学题目

公共经济学选择题

第一章 公共经济学导论

1.经济学的本质:如何选择。

2.经济学的两大核心思想是:①稀缺性;②效率。

3.经济学研究社会在稀缺性的条件下如何选择使用有限的资源时,通常会有四个最主要的问题:

①生产什么?②如何生产?③为谁生产?(④如何做出决策?

4.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①生产什么?②如何生产?③为谁生产?④如何做出决策?

5.蒂格利茨对公共部门经济问题的分析四个阶段:

①描述公共部门从事的活动;(按照科诺里等的归纳,政府开展的活动可以分为管制、定价、提供物品这三种类型。按照斯蒂格利茨的归纳,则可以分为四类:生产产品及服务;管制和补贴私人生产;购买产品及服务;收入再分配。)

②分析并预测政府活动的全部结果;

③评估可选的政策;

④解释政治程序。

6.威廉·配第将国家经费分为6个项目:①军费;②官员俸禄与司法费用;③宗教事务经费;④大学及其他学校费用;⑤孤儿抚养费及无业人员生活救济费;⑥修桥铺路费及其他公共福利费用。

7.亚当·斯密《国富论》:中论及国家的财政问题,第一次将财政理论作为经济学理论的一部分而加以系统归纳。

8.马斯格雷夫“公共经济”概念:《财政学理论》。在马斯格雷夫的带动下,斯蒂格利茨等人纷纷将自己的著作称为“公共经济学”。20世纪70年代:公共经济学开始重视政府规制问题;80年代:政府规制理论发展,公共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也有长足进步,比如将信息经济学、博弈论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引入对规制问题的研究;90年代:经济学家更加关心公共政策对公共经济带来的后果。

第二章 混合经济中的公共部门

1.社会进行资源配置的三种方法:①习惯机制②命令机制③市场机制

2.自由价格体系有两个基本功能:

一是配置稀缺的经济资源,以实现物尽其用;

二是把商品及服务分配给消费者。

3.自由竞争市场经济的特点:

1、自由放任

2、面向消费者

3、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与最佳使用

4.“无形之手”促进效率的前提条件:完全竞争。

5.福利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规范性的。即应该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等等。

6.帕累托有效:竞争均衡。

7.市场失灵具体表现:(1)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2)“外部性”问题;(3)市场垄断;(4)失业问题;(5)公共产品问题;(6)消费者无知;(7)市场调整过程的代价;(8)国际收支平衡问题。

8.国家干预经济的理由:①市场垄断的存在;②失业问题的出现;③能够保证社会经济正常且有效运行的法律、公共安全以及自然秩序的公共产品;④消费者无知;⑤市场调整过程的 1

代价,只要让自然秩序发生作用,自由竞争市场便可以自然维持自身的“治安”;⑥国际收支平衡问题。

9.混合经济特征:

①社会经济活动不仅要满足个人的经济目标,而且还必须满足某些公共目标。

②社会经济活动不仅取决于个人的经济决策,而且也取决于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经济决策。③社会处理经济问题的方式,是介于自由放任(自由市场)与政府管制(集中计划)之间的“中间方法”。

④政府与私人企业、国家与市场通过职能分工而建立起经济上的合作关系。

⑤由于政府介入经济过程而造成的个人经济自由的相对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政治上的自由(选择政府的自由)而得到补偿。

10.造成混合经济体制差异的原因:①各国经济发展的水平;②各国社会与政治的结构;③各国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11.当今具有代表性的几种混合经济体制:①以美国为典型的国家需求管理型混合经济体制;②以英国和瑞典等国为典型的福利国家型混合经济体制;③以德国为典型的社会市场型混合经济体制;④以法国为典型的强调供求管理的指示性计划型混合经济体制;⑤以日本为典型的国家发展导向型混合经济体制。

12.政府在自由竞争市场经济时代就已承担的两类公共产品:①社会的基础设施;②社会秩序和法律。

13.公共部门扩张的原因: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14.公共部门的主体、公共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政府

15.政府的基本特征:①强制性②义务性

16.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区别:①主要体现在行政等级上;②它们所承担的不同职能上。

17.政府面临的经济问题:①生产什么?②如何生产?③为谁生产?

18.政府的经济职能:①配置职能。②分配职能。③稳定职能。

19.配置职能主要针对:①有益物品、②无益物品。

20.政府失灵的原因:①不完全信息;②动机问题;③未能估计到的政府计划的各种后果,包括私人部门的反应。

21.政府失灵的主要表现:①政府的代表性遭到削弱甚至消失。②政府的短视和行为的短期化。③政府活动的低效率。

22.纠正政府失灵的两条思路:①重新创造市场,恢复竞争。②对政府权力施以宪法约束。

第三章 公共产品理论

1.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①非排他性;②非竞争性。

2.公共产品四种分类:①纯公共产品:公有公用,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如国防。②纯私人产品,私有私用,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③公共资源:具有非排他性和竞争性,如拥挤的海滩、公路。④准公共产品: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如电影院、不拥挤的列车等。

3.外部性及其纠正:①正外部性,对他人的影响是有利的;②负外部性,对他人的影响是不利的;③社会成本,是一项行动的个人成本与该行动对社会的额外成本之和。

4.外部性私人部门解决方法有:①通过谈判协商来实现帕累托效率;②将外部性予以内部化;③社会规范与道德约束。

5.外部性公共部门解决方法有:①政府规制;②基于市场的政策或手段。

6.政府规制的必要性:①政府规制是否有效,应该由成本收益分析来做判断;②政府规制应当符合公共利益。

第四章 公共选择理论

1.选民意见差异的原因:①选民们的偏好互不相同;②他们的收入水平不同;③他们面临的税收水平不同。

2.不同类型政府的偏好产生的各种结果:①在实行民主政治体制的国家,政府官僚的偏好取代了全体选民的偏好;②集权国家中,统治者偏好取代全民偏好;③专制国家中,独裁者的个人偏好取代整个社会的偏好。

3.不同类型政府的决策:①柏拉图式政府②专制君主政府③官僚政府④民主政府。

4.唐斯在《民主的经济理论》中指出,决定选民是否参与投票的主要因素:①自身投票的重要意义②对各政党间的期待效用差③投票成本④选民投票利益考虑:

5.选民投票热情的决定因素:①决定这选举中是否出现短兵相接的选民的主观能动性越强,对不同政党之间的期待效用差别越大,选民就越有可能参与投票;②投票成本有碍于选民参与投票;③投票的长期利益有助于选民参与投票。

6.投票规则:①多数票规制②投票悖论③阿罗不可能定理④最优多数规则。

7.决策成本分为:①决策外部成本;②决策时间成本。

8.利益集团在公共政策决定中的影响力:①组织优势;②信息优势;③财政优势。

9.官僚的行为特征:①无产权约束;②高度垄断;③缺乏明确的考核指标;④由于公共产品的投入与产出之间并不存在清晰的关系,因此难以对政府行政部门的生产活动进行有效的成本分析;⑤监督困难。

第五章 公共支出理论

1.公共支出的分类:①从公共支出的性质来看,它分为:a消耗性支出。b转移性支出。c财政挤出效应。②按公共支出的功能划分,分为:民用、国防,也可以划分为:生产性支出、非生产性支出③按公共支出政府层次来划分,有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公共支出。(一起记忆)

2.公共支出的作用:①再分配;②反垄断(通过政府规制或创建公共企业等手段;③纠正由于缺乏远期市场和保险市场所造成的影响;④消除长期不均衡;⑤纠正外部性;⑥提供公共产品;⑦有益品需要。

3.公共支出主要两方面:①转移支付,属于微观方面;②稳定经济收入,属于宏观方面。

4.政府的公共支出不断增加的原因:①内因:即GDP上升----收入上升----税收上升;②外因:即由战争与灾难等外生变量引起的公共支出的增加。

5.从微观角度分析,影响公共支出增长的因素:①产出水平的决定;②服务环境因素;③人口变化对公共支出的影响;④公共部门投入品的价格;⑤公共部门所提供产品的质量。

6.私人支出的“成本一收益”分析方法:a私人企业投资的决策步骤;b投资回报的贴现问题;c净利润与贴现后净利润的区别。

7.公共支出的“成本一收益”分析方法:①公共支出与私人之初的不同;②公共支出的成本分析;③公共支出的收效分析;④公共支出的贴现。

8.私人企业投资的决策步骤:①确定一系列可供选择的方案;②分析各种方案可能产生的后果;③估算各种投入与产出的价值;④将各方案的肉如与产出价格进行比较,选择可得利润最大的方案。

9.公共支出与私人支出的不同:a公共支出行为:①公共支出的主要目标不是利润;②公共支出在很多情况下不能像私人企业那样用市场价格来估算。b私人支出行为:①只关注影响项目盈利性的因素;②在市场中进行,受市场价格影响。

10.公共支出成本分析的基本工具:①影子价格②机会成本。

11.公共部门公共支出的贴现问题,需要考虑以下因素:①市场竞争是完全的还是不完全的②不确定性③风险④税收⑤宏观经济政策⑥机会成本(公共与私人的区别)

12.公共支出的资源配置根据目标性质不同分为:①目标可分割;②目标不可分割。

13.根据预算性质对公共支出决定的区分为:①预算固定;②预算可变。

14.根据目标性质对公共支出决定的区分:①消耗性支出;②转移性支出。

15.对公共支出问题的考虑:①通过调查研究,确定社会权重,即一项公共支出会使多少人获益,各种获益人群所占的权重是多少;②调整公共支出方式,使不合理的社会权重得到修正,以尽可能地增加得益者人数。

16.公共部门的贴现问题:a私人部门的贴现率选择通常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①市场竞争是完全的还是不完全的。②不确定性。③风险。④税收。⑤宏观经济政策。b与之相比,公共部门在选择贴现率时,除了需要考虑上述因素之外,还要考虑机会成本,这是因为公共部门的支出是以减少私人部门的支出为代价的。

17.公共支出的分类:按照不同的目的或标准:a从公共支出的性质来看,分为①消耗性支出;②转移性支出。b按照公共支出的功能划分,分为①民用;②国防;也可分为①生产性;②非生产性支出;c按照公共支出的政府层次来划分,①中央政府的公共支出;②地方政府的公共支出。

第六章 公共支出政策

1.公共支出的分配结果的研究:①时间②空间③结构

2.国防预算规模的确定分析:①总量结构分析;②边际效用分析;③博弈论分析。

3.保健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①不完全信息;②不完全竞争;③外部性问题;④疾病的不可预测性。

4.政府对保健市场的干预方法:A直接干预的方法:①对某些群体,如老年人或穷人的医疗补助;②对某些医疗项目的补助;③为退伍军人提供的医疗保险;④对医学研究和新医疗技术提供的资助。B间接干预的方法:①雇主支付其雇员的医疗保险费时,这部分支出可以免税;②个人花费在医疗上的支出超过一定水平后可以免税。

5、政府对保健市场干预的结果:①人们对保健服务飞需求增加;②干预可能带来低效率。

6.公共保健供给支出的改革:①消除进入这一领域的限制,允许私人开办医院。②将医院组织起来,通过加强经济核算来降低其供给成本;③鼓励出现更多的关于保健服务的价格、质量等方面的信息或广告,以便对供给方提高成本的行为形成一种外部约束。

7.公共保健需求方面进行改革:①适当减少政府的补贴,提高消费者支付的份额;②对不同收入的消费者实行差别价格,换言之,就是将保健服务的价格水平与个人的收入水平联系起来;③引入市场机制,由消费者承担全部保健费用,仅对那些有特殊困难的个人予以补助。

8.政府为什么要提供公共教育支出:①教育不是纯公共产品,但也具有极大的溢出效应,从而需要政府公共支出的支持;②为了增进社会公平。

9.政府对教育进行干预的原因:①教育既是对个体有利的支出项目,也是对国家与社会有利的支出项目,这种支出必须有政府的参与;②增进社会公平;③教育是一项人力资本投资,私人金融部门不会轻易对人(即对教育)进行投资。

10.政府对个人进行教育资助的政策选择:①公平个人之间的生产率。②公平分配公共教育支出。③公共教育支出收益的最大化。

11.公共教育支出政策的核心问题:①提高个人的生产率;②增进社会公平。

12.政府养老保险的功能:①强制储蓄、②保险、③转移支付。

13.政府保险支出增加的原因:①人们生命周期的延长;②出生率的不断下降;③人们的工作年限下降,退休年龄提前。

14.保险支出政策改革:①用每个人的税收贡献来购买退休后的收益(社会保险),以抑制人们提前退休的动机;②让每个人自行解决问题,政府只向贫困群体提供社会保险;③政府完全放弃对保险市场的干预,让市场机制取代政府来解决人们的养老问题;④第①可提高保险市场效率,但不利于增加社会公平。第②有助于社会公平,但不利于效率。第③是一种倒退,必将使保险市场失灵再度出现。

15.私人部门提供国防用品低效率的因素:①私人部门军火产品市场的垄断,必然导致政府购

买国防用品的成本提高;②新式武器的生产风险极高,当政府向私人军火商订购新式武器时,私人军火商会要求国防部门分担风险,从而产生“成本溢出”效应;③将领们与私人军火商的合谋,以达到提高军火订购价格的目的。

16.提高国防开支效率的配置方法:①义务兵役制与志愿兵役制结合;②建立预警系统,并在预警系统与作战系统间求得平衡;③保持常规武器系统与核武器系统的均衡发展

第七章 公共税收理论

1.税收的分类:A直接税:①收益税、②资本税;B间接税:①从价税、②从量税。

2.政府将资源从私人部门转移至公共部门的做法:①政府通过发行大量纸币,用来购买商品与劳务,使货币贬值,也就是“通货膨胀”;②政府对自己提供的产品和劳务收费;③借款,例如发行国债;④征税,是政府收入最重要的来源。

3.税收的五个基本特征(斯蒂格利茨提出):①资源配置的有效性;②易与管理;③灵活性;④透明度;⑤公平。

4.斯密的税收原则:①公平;②确定;③便利;④效率。

5.税制选择的一般性原则:①公平原则:受益原则和支付能力原则;②效率原则:③税制选择的一般框架。

6.竞争性市场上的产品税的归宿(即对生产者课税):①由生产者与消费者共同承担;②完全由消费者承担;③完全由生产者承担。

7.不完全竞争市场税收的归宿:①需求曲线为线性的情况,由生产者与消费者共同承担;②需求曲线为不变弹性的情况,由消费者全部承担,而且蒙受更多福利损失。

8.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其他影响:①不仅取决于政府税收的种类,还取决于人们对劳动本身的看法;②可能导致男性劳动供给的增加;③对劳动供给没有任何影响。

第八章 公共税收制度

1.税收的起源:相关历史事件:艾斯尼基遭反;波阿荻西亚鼓动部下反抗斯韦托尼亚的统治;英王约翰要求课征“兵役免除税”后加速危机,被迫签订《自由大宪章》;英王查理一世力图通过税收敛财,导致内战爆发和自己的灭亡;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

2.税收的权力基础:①通过公共服务来获得税收;②用产权换取税收收入。

3.一次总付税的特征:①纳税人的任何行动都不能改变其义务;②纳税人承担的恰好被国库得到的所平衡。

4.财富税分为:①财产税;②资本税;③继承税与遗产税。

5.所得税分为:①公司利润税;②工资税。

6.征收工资税的通常目的:①工资税明白规定是用来为工人的福利计划提供资金的;②工资税可以是政府实施其经济政策的工具。

7.间接税包括:商品税、增值税、关税。

8.中性税收的重要思路:①强调经济效率,即税收不应影响经济活动,不应产生超额负担;②以税的普遍性本身为中性的衡量标准。

第九章:宏观财政政策与国民经济的调节

1.政府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两种主要政策:①财政政策:政府通过自己的支出或收入(包括税收)的变化来影响经济。②货币政策:政府采取某些措施来影响货币供给量和利率水平。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相互作用:①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相互作用的。②财政政策的变化通常会影响货币运动,而货币运动反过来又影响原来财政政策变动的结果。例如,假定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预算赤字增加。为了弥补赤字,政府就必须采用某种手段,如举债或增加货币发行。③但不管采用哪种手段,都会对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果产生影响。

3.“货币主义”理论:代表人物:弗里德曼。

4.税收乘数公式:税收乘数=收入变动/税收变动=-b/1-b

5.时滞的分类:①认识时滞。②执行时滞。③反应时滞。

6.所得税是稳定政策的主要工具(同时也是它的优越性):①适宜性;②调整速度;③税基宽窄。

第十章 赤字

1.赤字的经济影响:①当期支出的部分负担直接落在了后代人身上;②发行债券可能会减少投资,从而间接地使后人的境况恶化;③外国债务可能因此而增加,这会降低未来的生活水平;④政府的负储蓄没有被私人储蓄所抵消。

2.政府赤字的可能后果:①当期支出的部分负担直接落在后代人身上;②发行债券可能会减少投资,从而间接地使后代人的境况恶化;③外国债务可能因此而增加,这会降低为了的生活水平;④政府的负储蓄没有被私人储蓄所抵消。

3.政府支出分为:①公民权利支出;②自主决定支出。

4.赤字率=(政府开支—政府岁入)/GNP

5.原始赤字:原始赤字(也称非利息赤字)=非利息开支-总岁入

6.总赤字:总赤字=原始赤字+利息支付

7.赤字的衡量包括:①政府的支出;②岁入;③赤字率。

8.赤字的决定因素:①经济周期;②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③累进税制。

9.赤字财政的两种政策选择:A货币融资法:①向中央银行直接购买债券;②先向公众发行债券,由中央银行购买回来;③直接责令中央银行透支。B债务融资法

10.货币融资法与债务融资法在效应上的差异:①对货币发行量的不同效应;②对投资的不同效应;③对价格水平的不同效应。

11.有效平衡预算宪法准则的特征:

①它必须较为简单移动,能够被公众领会;

②一个有效的准则必须具有划分是否遵循或违反准则的标准界线,并且容易辨别;

③财政准则必须反映和表达全体公民的价值观,从而使他们信奉准则的规定的各项条款,并在某种意义上被看作是神圣不可侵犯。

12.有效的平衡预算宪法准则的特征:

①它必须较为简单易懂,能够被公众所领会,那些或许只有经济学家、“传教士”才能充分理解的高度复杂的准则,仅仅在这一点上就几乎不具备资格;

②一个有效的准则必须具有划分是否遵循或违反该准则的标准界线,一旦准则遭到破坏,无论政治家们或是一般公众都能比较容易地加以辨别;

③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该财政准则必须反映和表达全体公民的价值观,从而使他们信奉准则规定的各项条款,并在某种意义上被看作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下载农业技术经济学第9章复习题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业技术经济学第9章复习题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经济学方向题目

    经济学方向论文题目一、理论和运用经济 1、全球化可以消灭贫困吗? 2、宏观经济政策对中国股市的重要影响 3、中国证券市场的运行特征 4、中国证券市场凸现的投资价值 5、中国......

    经济学论文题目

    经济学论文题目1、汉武帝时期的汉匈战争是否摧毁了西汉经济? 2、英国女王为什么要发放“私掠许可证”(授予本国私人船支在战争时期攻击和劫掠敌国商船的权力。当时海盗被抓获......

    产业经济学复习

    单选题 1、产业经济学研究的领域是(D ) A、国民经济总量B 、企业C、家庭D、产业 2、把产业分为主导、先导产业的关联分类法是(B ) A、技术关联方式分类法B、战略关联分类法 C......

    网络经济学复习

    锁定是指网络条件下,一种系统的使用,需要投入较大的学习成本,使用后对系统产生了依赖性,若改变系统,需要大量的转移成本或者称为转换成本 报酬递减原则在传统经济中,由于物质、能......

    2018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

    2013级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1. ××地区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研究 2. ××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3. 互联网+农产品流通方式研究 4. 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流......

    经济学材料分析题目

    1、医院可以企业化吗? 2、赌石的奥秘3、推车族的出现 2009年8月6日,受热带风暴“天鹅”影响,海南北部降暴雨,海口市城区多路段出现大面积积水,滨涯路农垦中学门口也不例外。记者......

    技术经济学论文题目

    《技术经济学》论文题目设备更新决策的技术经济分析 石油化工企业设备经济技术指标管理体系的应用 国际性的技术外溢与中国的经济增长 中国信息技术投入经济价值测度实证分......

    经济学毕业论文最新题目

    经济学毕业论文最新题目 1、中低收入阶层实现小康的对策研究 2、产业组织视角下的军民融合及其规制研究 3、陕西行业收入差距扩大的实证分析 4、我国收入分配效率与公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