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纪录片《钱三强》观后感
纪录片《钱三强》观后感
今年是“两弹元勋”、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开拓者钱三强先生的百年诞辰。近日,我利用工作空余时间观看了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推出的《钱三强》纪录片。记录片主要分“从牛到爱”、“裂变之光”、“两弹功勋”、“静好岁月”等几个篇目阐述了钱三强同志的光辉一生,让我从新了解了一代伟大的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对此也产生了很大的感触。
钱三强同志是享誉世界的杰出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是我国科技界卓越的领导人。被誉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之父”、杰出科学家。与钱学森、钱伟长被周总理合称为“三钱”。1999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纪录片中,有几件轶事,最使我印象深刻,我认为可以很好地反映这位科学泰斗的人品与人格魅力。这也是我们最值得学习的地方。
一是“三强转学”:开始的时候钱三强在北京大学理科预科,最初的理想是成为一名电机工程师,但后来在听了吴有训教授的近代物理学、萨本栋教授的电磁学之后。受两位学者影响,三强毅然决定学习物理,并成功考取了清华大学物理系,求读在吴有训教授门下。这就是三强转学,这中间的艰苦可想而知,但正是这样一个决定才诞生了世界级的核
物理专家,从此翻开了中国核物理事业的光辉页章。
二是“三强出国”:钱三强准备出国的时候,正是父亲重病时,更是卢沟桥事变,国难当头时,他的这时候出国,并不是逃避,而是勇敢的面对。正如父亲劝导他时所说:“男儿立志,不能只顾近忧!”。就这样钱三强带着父亲对他“从牛到爱”的期盼与振兴祖国的理想踏上了异国求学路。
三是“三强回国”:钱三强在法国留学期间,被约里奥〃居
里夫妇选为原子核物理学研究生,他凭着自己的聪明与好学,以及比别人付出加倍的努力,学习到了系统的、世界顶级的物理学知识,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被约里奥〃居里夫妇评价为由他们所指导工作的人中最优秀的一个。这时候本来三强的工作于生活条件已非常优越,但这时候他却毅然决定回国。他没有忘记自己当初出国的初衷,报效祖国,为祖国的强盛作出自己的贡献。这是多么鲜明的爱国情结,也是今天我们许多人都应该为之学习的。
四是“三强举荐”:1959年6月,苏联撤走专家后,担
任二级部部长与核物理研究所长的钱三强全面负责起原子弹的自主研发工作,难能可贵的是他能真正抱着大公无私的态度选拔推荐人才,把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怀等几位专家推荐到关键领导岗位,他们一起领导了核武器攻关小组。同时,在他的领导下还为我国培养了众多的科研人员,这些人员多数都成为我国“两弹”攻关和核科研中的中坚力量。我认为这是钱三强的最大的,不朽的功勋。
总之,从某种意义上说,可谓没有钱三强就没有中国的原子弹,没有中国的原子能事业,至少要推迟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生的闪光点,比如爱国精神,敬业精神,以及大公无私的举荐精神,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许多人,特别是领导人员应该加强学习的地方。最后,我要说的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够继承向钱三强一样的可贵品质。向敬爱的科学家、伟大的科技界领导者钱三强致敬!
第二篇:钱三强观后感
观看专题纪录片《钱三强》有感
——纪念钱三强同志诞辰100周年
近期,中央10套《大家》栏目连续播出《从牛到爱》、《裂变之光》、《两弹功勋》、《静好岁月》来纪念钱三强同志诞辰100周年。钱老是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奠基人和“原子弹之父”,为我国国防事业和核能源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贡献。
在第一集中介绍到钱三强出生在浙江一个书香世家,原名钱秉穹,父亲钱玄同是我国近代著名的语言文学家,思想进步开明,对钱三强后来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钱三强1936年清华大学毕业,在谋高官还是做学问抉择时,遵从父亲的建议进入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从事物理理论研究,由于工作踏实刻苦得到时为研究所所长的物理学家严济慈的认可和赞赏,不久在严老师的支持下留学法国。第二集《裂变之光》中介绍了钱三强在严老师的支持下来到法国,成为小居里夫人的学生,并很快他就得到了导师的赏识。在小居里夫人的指导和鼓励下,发愤学习技术,进行科研。二战结束后,钱三强与他的夫人经过反复实践,终于发现了铀的“三分裂”与“四分裂”,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被誉为中国“居里夫妇”。第三集《两弹功勋》中,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钱三强毅然回到了祖国,担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繁忙的组织工作和社会活动让他无法兼顾他热爱的科学研究。一番抉择后,他决定做好本职工作,新中国的核科学实验在他的谋划和组织下开始起步。第四集《静好岁月》中介绍钱三强有着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中国原子弹之父的称号,他是东方一颗彗星,钱三强早年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在“核裂变”方面成绩突出,并且是许多交叉学科和横断性学科的倡导者。他一直关心中国核事业的发展,强调不仅要服务于军用还要供民用。
观看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动就是钱老年轻时那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和爱国情结。在中国那个积贫积弱的年代,国家惨遭帝国列强的欺凌,人民流离失所,在这样的环境下能有一个奋发向上的精神确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学生时代的钱老不仅学习成绩优异,也热爱体育运动,被同学戏称为“三强”,父亲知道了就给他更名“三强”,取意就是“德、智、体都进步”,这也正是他名字的由来,在这里我深深为钱父对子女那种种拳拳的爱护和企盼之情所感动。钱老在学校非常刻苦,在读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建国方略》等几本进步书籍后,他认为要使国家摆脱屈辱,走向富强,除了建设强大的工业,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别无他途。于是他选择学习工科,准备将来做一名机电工程师,不久钱三强考取了清华大学物理系。在这里我为钱老年幼时就能将国家的大义与自己的前途发展深深联系在一起,表示由衷的钦佩。反观现在的我们是否为公司的发展去选择自己的岗位呢?是否为公司的发展去服从公司的安排呢?
在观看过程中,我深深地被钱老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所吸引,被钱老坚持理想不放弃的“牛”劲儿所感染,被钱老强烈的爱国情操和使命感所震撼,给了我深刻的启示。
钱三强学术思想的精华在于:立足社会实践,以高瞻远瞩、勇于探索的思路,根据需要发现、提炼问题,经过充分调研,以广泛扎实的知识基础和独辟蹊径的创造性劳动,建立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用独创的或先进的方法加以巧妙处理,将所得的成果经过实践的严格检验,并上升到新的理论高度加以认识或系统地发展成新的理论。事实证明,这种思想指导下的科研实践是无往不胜的,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工作实践中也是战无不胜。
钱三强治学风格的精髓在于:爱国敬业、自强不息,锐意创新、求真务实,广闻博览、群策群力。我应该努力学习他甘为人梯的精神,谦逊朴实的作风,不求回报的高风亮节;脚踏实地、终生向学的治学态度;勇于创造、刻意求新的无畏气概;藐视困难、百折不回的奋斗精神;提携后进、传道授业的献身理念;发动群众、协力攻关的组织才干。在我们的实际生产管理业务中,我们更要坚守原则、少说废话、脚踏实地去追求技术创新、产品质量,为公司的良性发展贡献力量。
钱三强学术思想的渊源在于:努力吸收古今中外先贤先哲的治学理念,继承发扬哥廷根学派的优良传统,用辩证唯物主义理论武装自己,将理论与实践、科学与技术、数学科学与应用科学密切地结合起来,发扬学术民主,大力开展学术讨论,科学地调动一切积极性,在做出一流成果的同时,造就一批有远见卓识和真才实学的人才。
正是因为这样,钱老才受到广大青年学生的仰慕、科学工作者的爱戴和全国人民的尊敬。他无愧于这个时代,在科学界,他是这个时代的代表;在教育界,他是时代的楷模。我想观看后,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在对自己、对国家、对公司、对责任的认识上有一个全新的开始。
通过看完这四集《大家》栏目后,我对老一辈科学家的敬重、仰慕之情流露在我的脸上,发自于内心深处的强烈震撼,无需说教。深刻领略了钱老的强烈的爱国情操和使命感,领会了强大的责任感所带来的源源不断的动力,是我有了强烈的“立足本岗,创造奉献”责任意识,为我今后的工作铺好了思想之路。
第三篇:学习观看钱三强影片观后感
《钱三强》影片观后感
钱三强是我国杰出科学人物,两弹一星元勋。21世纪的今天,我们中的很多人对于钱三强这位为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大师并不熟悉。拍摄《三强》这部影片,让更多人了解他,了解建国初那段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局势,了解今天的世界,珍惜今天的和平局面很有意义。在法国留学期间,钱三强在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居里实验室和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从事原子核物理的研究工作。这期间,钱三强在原子核物理学领域中做出了很多成就。
首先,他与约里奥·居里合作,用中子打击铀和钍得到放射性的镧同位素,从它们的β射线能谱证明它们是同一种同位素。这对解释当时发现不久的核裂变现象是有力的支持。
他还首次从理论和实验上确定了 50000电子伏特以下的中低能电子的射程与能量的关系。并且与布依西爱和巴什莱合作,首次测出了镤的α射线的精细结构,并与电子内转换的γ谱线符合得很好。
他最大的成就是与妻子何泽慧、两个法国研究生沙士戴勒和微聂隆合作,发现了铀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这个发现使他们异常兴奋,但他们并没有立即发表,因为当时科学家们一致认为原子核分裂只有二分裂的可能。钱三强根据实验继续分析研究,最终得出了能量与角分布等的关系,对三分裂现象从实验与理论两方面作出了全面的论述。
经过十几年的考验,这一发现已得到公认,尤其是到50年代获得新的实验手段后,从第二裂片的同位素质量谱、射程、发射角度等都说明他的解释与实验证据以及电子计算机计算结果相符合。这一发现被人们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居里实验室和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第一个重要成果。
在钱三强要返回祖国时,约里奥·居里夫妇送给他一份鉴定书,上面写着:十年期间,在那些到我们实验室来由我们指导工作的同代人中,钱三强最优秀,我们这样说,并不言过其实。
钱三强回国后培养了一批从事研究原子核科学的人才,并且建立起中国研究原子核科学的基地。从1955年起,他参加了原子能事业的建立和组织工作,将近代物理研究所改良为原子能研究所,领导并促进了这一事业的发展以及有关科技工作的开展,对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建设、计划和学术领导都作出了贡献。
但是《钱三强》影片和他本人对我们的启示不仅仅如此。首先我们应该应该意识到,在当时的国际环境和国内背景下,拥有导弹等高端武器对于中国国家意义重大。只有用于导弹、原子弹、氢弹等高端武器,我们才能在美苏冷战中维护自身独立,维护国家安全。这不仅是当时的中国所面临的困境,也是所有在美苏争霸中饱受战争威胁的欧洲和亚非拉国家的共同心声。
其次,我们应该知道,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拥有发达先进的科学技术重大意义。早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人类意识到科学的重大社会价值,科学
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二战中的德国,二战后的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争相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先后加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行列。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原子能技术和航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层出不穷,时至今日依然方兴未艾。今天的国际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科技的竞争。
再三,《钱三强》影片告诉我们,有国家意识的人是幸福的,有民族意识的人是幸福的。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爱国的意识,它深藏在我们内心的某一处,经常被我们忽略。我们对某些社会现象不满,对某些政策制度有意见,对一些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有看法,是因为我们希望这个国家更好,希望他的政策制度更加符合实际,希望我们的人民受到我们国家的重视。甚至有时候我们怒其不争,行为过火。这些都能理解。了解钱三强大师的人生经历,让我们再一次反思我们的爱国热情。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是爱国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就是把你的能力献给他而不是对手。
再次,《钱三强》影片告诉我们,有才能的人是永远不会受到歧视的。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有着比较严重的种族歧视的国家。但是,作为一个华人,一个黄种人,我们没有看到这种歧视。甚至今天美国总统奥巴马,作为一个黑人登上美国总统的宝座,从美国建国到今天,这是第一次。所以,不要找任何借口为自己的不成功开脱。种族歧视固然存在,但是才能永远不会被歧视。
最后我要说的是,真正的大师一定是纯粹的人,没有任何物欲要求的。而纯粹的人一定是无敌的。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有各种的欲望,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经济快速增长的今天,中国人对物质的追求无止境、无理由甚至是不择手段。当我们回头看看上世纪中期的科学大师钱三强、钱学森、邓稼先,看看民国时期的学术大师沈从文、陈寅恪、冯友兰、蔡元培,我们还有什么可说呢。
让我们记住,一个人,为了一件自己想做的事倾尽毕生心血,最后做成了,这个人,他叫钱三强
第四篇: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
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
在试图通过想象来还原那场掠夺的时候,耳机里响起的是加勒比海盗的插曲。曲调雄浑豪勇,搅得人血脉贲张。可是当我想象当年英法联军耀武扬威的场面时,再辅以这首曲子就显得如此讽刺。在看纪录片的时候,大家对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对英法联军的控诉印象都很深刻,尤其是最后那句充满正义感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做英吉利,一个叫做法兰西”,足可以令我们对雨果凭生敬意。
雨果在这一历史场景中的表现之所以为人称道,在我看来绝不仅仅是他所表现出的仗义执言的正义感,更在于他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自己的祖国。也就是说,尽管他同样是一名法兰西公民,却在法国军队犯下恶行的时候丝毫没有护短之意,反而旗帜鲜明地指责自己那些犯罪的同胞。我想我们不能不深究雨果此举能够带给我们的思索。
我们在这里不妨做一个换位思考,如果当年入侵圆明园的也有一个中国(这个假设自然把圆明园假设到国外去了),并且也犯下了打砸烧抢的罪行,那么中国人民是否会如雨果一般对中国军队犯下的恶行毫不留情地进行声讨与问责?还是因为所谓的民族自尊拒绝承认中国这种行为属于赤裸裸地侵略,是天字第一号的强盗行为?中国人又是不是会在百年之后宣称,如果当初中国不去侵略,那么那个被侵略国便难以走上现代化的国家进程?
如果你问我,作为被侵略国而去假设自己是侵略国,这种假设有什么意义。我的回答是这么一句疑问:中国历史上自然有过极度煊盛的年代,也有过征服邻邦的履历,那么请问,中国历史上在攻击别国的时候,是否亦扮演过强盗,乃至杀手的角色?不要跟我说没有,因为中国人也是人类,不是圣徒,不是清心寡欲六根清净的方外之人,中国人也有欲望,也会抢夺,也有犯罪的资质。而且,中国的历史并不仅仅有一个近现代史;我们不是经常自豪于自己辉煌雄强的汉唐风采么?
我之所以提到这些,实在是因为我不觉得我们仅仅记住自己受到的屈辱就够了。因为倘使如此,如果有朝一日历史给我们一个掠夺他人的机会,我们便未见得不会转变为今天我们仇视的掠夺者转生。我觉得,倘若我们能够在记住所受的屈辱的同时,一并记住自己曾经给过别人的屈辱,那么我们便有理由自信,我们这里是一个有良知的民族。
写到这里必须补充的是,不难想象,雨果的指控必然与法国政府所希望的背道而驰。然而雨果仍旧能够秉笔直书,这种做法实在需要勇气。我们不妨再做一个假设:如果当时的法国政府对文字管制极为严苛,如果雨果会因为他对法国军政的批评而可能遭到跨省追捕并锒铛入狱,最后因为“躲猫猫”而惨死在监狱之中,他还能够拿出这样大的勇气来留下这段令中国人对其大生亲近的文字么?为了正义,或许他仍旧会写下自己的指责,但是否能够发表出来呢?倘使竟能发表,又会有多少人响应呢?这段文字最后又是否会被法国当局所消除湮灭呢?当然,我们应该为雨果庆幸,因为上述假设在历史上显然没有成立。
所以,雨果能够在今天仍旧令中国人为其勇敢正义而喝彩,恐怕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功劳。————
请您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屋架、披上绸缎、缀满宝石,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放上神像,饰以琉璃,饰以黄金,饰以脂粉。请诗人出身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请您想象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宫殿,是神庙。
--------维克多。雨果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抢劫,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洗劫的两个征服者平分赃物,一个把口袋装满,一个把箱子装满,然后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两个强盗的一段经历……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维克多。雨果
这是出现在《圆明园》里出现的两段话。前一段在片头,后一段在片尾。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撕碎给别人看。而这部数字电影沿承的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悲剧发展路线。
圆明园对我来说,永远都是个谜。不管看再多的资料或图片,仍然是个神秘的谜。它的神秘就在于它的不存在性和它的不可重复性,就如同《天方夜谈》里梦幻的东方城堡一样。因为再奇巧的工艺,再极至奢华的建筑,现在都只是荒烟蔓草http://www.xiexiebang.com/残垣断壁罢了。那曾经只属于全天下唯一一个人专用享乐的梦幻园子,现在则成为了万千普通百姓凭吊历史的遗迹。盛极而衰,中国两千年王权和奴性堆砌到顶峰而产生的标志就这样在一场火光中轰然崩塌。后人只能从故纸堆里翻出只言片语的叙述,妄自遐想。
《圆明园》是一部很精彩的记录片,它恢弘的画面和气势让人觉得50块的票价比《夜宴》值十倍。这是一部相当低调的片子,上映1个多月却几乎没做过什么宣传,要不是在机场大巴上的偶遇,我至今也不会知道它的存在。然而就是那惊鸿一瞥,却让它的美驻留在了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那是怎样的一个画卷,当3D的模型从脚底的废墟里蹭蹭的拔地而起的时候,当立体的园林从二维平面图站立起来的时候,我觉得除了壮观还是壮观,除了震撼仍然震撼,除了激动惟有激动。于是,我一直寻觅着这部电影的芳踪,在得知网上无法下到,牒贩亦无货源的时候,我义无返顾的走进了影院。恐怕也只有宽银幕环绕立体声的小剧场才能完整的显示影片的精髓,才能真实的再现电脑特技所展现的圆明园无与伦比的梦幻效果……雨果还曾这样描述:在东方有一个神奇的世界,这个世界就叫作圆明园。几乎是神奇的人民运用想像能力创造的一切,在这里都得到了体现。你只管去想像那是一座令人神往的,如同月宫仙境一样的建筑。你尽管去想像这座建筑是精雕细刻出来的,全是用洋漆漆过的,上了珐琅的,镀金的,用最珍贵的宝物装饰起来的。四周全是花园,到处都有喷水的水池、天鹅、孔雀。艺术家,诗人,哲学家,个个都知道这座皇宫。人们常常这样说,希腊有帕德嫩神殿,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大剧场,巴黎有圣母院,中国有圆明园。这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无与伦比的艺术杰作,是亚洲文明的一个剪影。而这部电影,真的可以带你感受到那种虚缈的梦幻。
这部记录片并不是以往那种唱高调的党中央宣传材料的教育片,到处都高唱着爱国主义的高调,它只是试图用最逼真的手段去还原一个万园之园从修建、扩建到焚毁的整个过程,去再现一段皇家林苑的历史,一段国家的历史,一段民族的历史。这部国产大型数字影片堪称史诗性的巨制,与荷马的《伊力亚特》所不同的是,后者用文字的描摹刺激着我们的想象,而前者则直接用直观的画面惊艳着我们的眼睛。这种感官上多方位全角度的移步换景似的立体刺激,比单看清宫画师创作的《圆明园四十景》的效果图的冲击力大的多。
150年的修建,耗费了6代皇帝的心血,囊括了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精髓,它是整个东方灿烂文明的代表,是几十万能工巧匠智慧的结晶。它不仅见证了康雍乾盛世的繁荣,甚至一度成为了类似罗斯福新政里的那个大坝,是政府花消银两促导货币正常流通的公共工程。盛世危言,但它同样奏向了一个王朝衰亡的挽歌,这颗东方明珠甚至同那个曾经叱诧在白山黑水之间征服了北戎南蛮的那个马背上的民族一起湮灭在了历史的尘埃里。难以想象,那些扩张奠定了中国超大版图的彪悍草原骑士的后代竟然能被鸦片蚕食的不成人形终日沉湎于花柳莺燕之间;难以想象,血性汉子皇太极的纯种基因世代遗传竟然孕育出了没有脊梁骨的无能懦夫胆小怕事的咸丰之流;难以想象,一国之君竟然能丢盔弃甲的舍下祖宗几百年开创的基业仓皇四逃抱头鼠窜;难以想象,当英法联军都在使用先进的远程大炮和来复枪的时候,我们奋勇的将士却还在拉弓射箭挥刀肉搏;更难以想象,耗费数十万劳力修建起来圆明园竟然最后只靠着20来个赤手空拳的小太监来保卫,150年财力基业所构建的洪篇巨制的神话世界竟然在三天三夜火光冲天的焚烧之后化为灰烬……华夏史上最后一代王朝的历代先王在专门供奉他们画像的庙堂之中冷眼看着这场世间浩劫,并随着庙堂的焚毁一起化为灰烬,变成了笼罩在北京城上空那遮天蔽日挥之不去的黑云,和着圆明园的阴魂始终不散。
以史为镜,鉴往知来。146年前的今天,正是英法联军进攻圆明园的日子。对于这段历史的反思我不想再费笔墨,闭关锁国、妄自尊大的教训我也不必再提,因为听的太多,也说的太多。仅仅就是走进影院吧,去体验一下东方夏宫卓尔不群万世瞩目的独特魅力,去感受一下八里桥一战数万蒙古铁骑在几千敌兵的洋枪大炮下几乎全军覆没的悲壮。历史总是波澜壮阔的奔涌向前,而我们需要历练自己的大气和智慧,才能从容的应对历史,平心静气的回顾过去,并淡定自若的面对未来。
第五篇:纪录片《邓小平》观后感
纪录片《邓小平》观后感
国家统一之收复香港
这个学期,我们开始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它是我们大学政治理论课程的最后一科,它将使我对中国共产党的前两代领导人有着更深的了解。我原本对邓小平这位老前辈很是崇敬,自从这两节课看了《邓小平》纪录片之后,使我对他一生“三起三落”,被错误的打倒和蒙受冤屈时,从不怨天尤人,总是不屈不挠,无私无畏的品德,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海纳百川的胸怀感到更加的崇拜和敬仰!
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核心的邓小平,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卓越领导人.为了祖国的发展,他发扬民主,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并且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准则进行实践,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论,使中国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希望.他思想解放,实事求是,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他目光远大,襟怀宽广,深刻把握时代特征和国际大势,站在全局的高度审视中国和世界的问题,思考,制定中国的发展战略.邓小平始终代表着人民的意志,把追求祖国统一作为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上,他表现出钢铁般的意志和坚定的原则性。1982年9月,在香港回归问题的事件中,他与英国首相素有“铁娘子”之称的强硬政治家撒切尔夫人的谈话,尤其让我记忆深刻。他的开场谈话总忘不了他的烟,据说后来戒烟是听了撒切尔夫人的忠告,“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的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这话深深地震撼了我,“如果中国在1997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八年后,仍不能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就是李鸿章” “人民就没有理由信任我们,任何中国政府都应该下野,自动退出历史舞台,没有别的选择。”。他那种“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的光辉形象真的让我深深地感到敬佩,“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土地和人民。”邓小平这内心深处的心声在此刻完全表达出来,自己的命运始终紧紧相连着祖国的改变,此后对香港的政策逐步演变为“一国两制” 的创造性的构想,让人遗憾的是小平同志没能到香港的土地上走走,去看看他收回来的土地。
面对在祖国统一大业中面临的各种干扰和斗争,邓小平立场坚定、洞若观火,常有斩钉截铁、一字千钧的决断。1984年5月25日,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港澳地区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后专门指出,中国收回香港后,有权在香港驻军。他说,在香港驻军,是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的象征,是香港稳定和繁荣的保证。“香港是中国的领土,为什么不能驻军?没有这个权力,还叫什么中国的领土!” 邓小平深知维护祖国统一是全民族的意志和愿望。1986年9月2日他在接受美国记者华莱士采访时说:“凡是中华民族子孙,都希望中国能统一,分裂状况是违背民族意志的。”他还指出,中国的统一是全中国人民的愿望,是一百几十年的愿望,一个半世纪了嘛!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统一是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不是哪个党哪个派,而是整个民族的愿望。在邓小平内心深处,国家统一是民族实现振兴的必由之路,1990年9月15日,他
在会见马来西亚郭氏兄弟集团董事长郭鹤年时说:“大陆同胞,台湾、香港、澳门的同胞,还有海外华侨,大家都是中华民族子孙。我们要共同奋斗,实现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 这些彪炳史册、光耀千秋的宣示,已经成为中华儿女追求民族复兴的共同理念。在邓小平百年诞辰之际再次回顾,仍觉振聋发聩、掷地有声,激励着中华儿女为继承其遗志继续前行。邓小平生前对台湾和香港、澳门牵肠挂肚,深深眷恋。1988年9月5日他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说:“我的最大愿望是活到一九九七年,因为那时将收回香港,我还想去那里看看。我也想去台湾看看,不过看来一九九七年以前解决这个问题不容易。”1992年到南方视察时,邓小平曾站在深圳皇岗口岸的过境桥边凝重地眺望香港,久久不愿离去。据工作人员介绍,他当时目不转睛地看着香港的方向,当身边人一再请他上车时,他说:“让我再看一回吧。”
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香港和澳门恢复行使主权,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当五星红旗在香港和澳门上空升起时,不少出席政权交接仪式大典的嘉宾将目光转向现场一位年过八旬的女士——邓小平的夫人卓琳。就在距离香港回归几个月前,邓小平不幸逝世。卓琳带着他的夙愿,来到香港和澳门,她说:“我能够代表他完成这个遗愿,他在九泉之下也会感到高兴和欣慰的。” 邓小平在对待香港问题上曾说:“港人治港有个界线和标准,就是必须由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来治理香港。……我们不要求他们都赞成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只要求他们爱祖国,爱香港。” ;"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这位伟大的爱国者、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虽然未能目睹港澳回归、海峡两岸交流的蓬勃发展情况,但他所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以“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为代表的国家统一理论,依然是推动中国统一大业的强大思想武器。
这位伟人去世的时候,我还是个萌懂的小孩子,对于邓小平这位老人的为人,生平只是从大人那里了解一些皮毛!在我的印象里,邓小平是一位慈祥,伟大的开国功臣;知道他是和毛泽东一样伟大的中国之魂;知道刘邓大军;知道“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也仅此而已!看了这部纪录片后,我知道了,他的伟大,他的慈祥比我的印象,比我的想象更加的宽广,宽度足以度量中国的海岸线,其广度更是足够浸染整个神州大地,足以感动整个中华民族!邓小平伟大的人格魅力,坚强不屈的的伟大精神,英勇果敢的胆略深深地教育了我,鼓舞着我,他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建立的伟大功勋也始终激励着千千万万人民奋勇前进。让我们怀着感动,和深深的思念之情重温这位伟人的一生。
邓小平一路走来,又远去,没带走什么,却给全中国人民留下了一个生机勃勃,富强繁荣的国度。他虽然没有高山的高峻挺拔,却拥有了山一样的坚定雄浑;他没有大海一样的无垠渺茫,却拥有了海一样的宽容慈爱;他没有深林的幽深茂密,却拥有了深林一样的深沉寂静。他就象一座灯塔,不舍昼夜的为远航晚归的人带来光明和希望;他象一方深潭,用深邃和真诚包容万物;他也像一棵苍松,屹然挺立,傲视冰霜。
伟人走了,但他的精神将万古长青,将指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不断开拓向前,继续谱写壮丽乐章。.他的丰功伟绩将永载史册,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我们,他的思想旗帜将在世纪的天空下永远飘扬!时代会记下他走过的脚步,人们会永远怀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