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业_毛泽东诗词鉴赏
提起伟大领袖毛泽东,我不由得衷心佩服,他不但是一位优秀的革命家、军事家,更是一位流芳千古的词人。虽然我不愿说自己是毛左派,但是在我的心里,却一直非常崇拜毛泽东。读过《毛泽东传》后,使我对他有了更深入地了解,了解他为什么会有如此深刻的政治远见,为何会有如此豁达的人生风范,为何会写出斗志昂扬、意气风发的不朽诗篇!认识毛泽东,我是从这三首诗开始的。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诗仅有短短56个字,但是字字力透纸背,句句扣人心弦。结合历史,“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国民党反动派盘踞了22年的南京。为了纪念这个伟大的日子,毛泽东在人民的“薄海欢腾”声中挥笔写成此篇。”这首词充满了欢腾雀跃的气氛,在举国欢庆之余,毛泽东写出了如此雄浑豪迈的诗篇,体现了他对革命的信心和未来新中国的自信。“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诗人以昔日西楚霸王项羽失败的典故为教训,表达了他对军事与革命的正确看法,揭露了他在正确道路上对后人的指引。“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更是引用唐代著名诗人李贺的诗句,把这种热情奔放、气势高昂的革命性诗歌描写得淋漓尽致,是画龙点睛的经典之句。毛主席在这首诗中借景抒情,预示着革命战争的胜利,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喜悦之情。
沁园春·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此诗选入了苏教版课本,因此我对此诗有着深厚的感情,上阕描写北国雪景,展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场景。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伟大抱负。此诗中作者运用豪迈的词汇,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惟余莽莽、顿失滔滔、欲与天公试比高……这些瑰丽豪迈的景色不同于“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尽显小家碧玉的锦绣湘江,更突出了北国冬天的寒冷、大气与壮观之景。“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此句写出了“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豪情抱负以及对一统山河的乐观自信。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此诗怀念曾经相濡以沫的故妻杨开慧,兼怀第二任正式妻子贺子珍。联系杨小姐的牺牲原因,其中从“骄杨”一词不难看出,毛泽东对她的牺牲痛心,并对她怀有崇高的敬意。另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更深一步解释了杨小姐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丈夫的工作的支持。我想这就是世间最伟大的爱情吧。
第二篇:毛泽东诗词鉴赏论文
SKYUN.ORG
毛泽东诗词鉴赏
试析毛泽东诗词的宇宙观及其传统美学背景
陈小晖
2011/6/
5[在此处键入文档的摘要。摘要通常是对文档内容的简短总结。在此处键入文档的摘要。摘要通常是对文档内容的简短总结。]
试析毛泽东诗词的宇宙观及其传统美学背景
论文关键词:毛泽东诗词 宇宙观 儒家道德哲学 道家美学思想
论文摘要:孺家道德哲学思想构成了毛泽东精神世界的“神”,道家美学思想则构成了毛泽东诗语世界的“形”,二者合二为一构成了毛泽东诗语.世界关于宇宙观的浑然天成的表述。研读毛泽东诗词,我们会发现毛泽东穷其一生,都在坚持不懈地进行着宇宙观以及自己人生观的建设。而其宇宙观与人生观的形成,又是与其早年求学时期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精华的接受与吸收分不开的。尤其是儒家和道家的美学思想成为毛泽东青少年时刻意研讨的对象,并由此影响着他的内在精神建塑的同时,也影响着他的外在诗语世界。
一、儒家哲学思想构成了他宇宙观的精神内核
一个人一生的宇宙观、人生观基本上是在其青少年时期就已形成的了。毛泽东是个善于思考的人,他曾经强调要探究“本源”之学,指出:“夫本源者,宇宙之真理。天下之生民,各为宇宙之一体,即宇宙之真理,各具于吾心之中。”“必须先研究哲学、伦理学,以其所得真理,奉以为己身言动之准,立之为前途之鹊。在毛泽东看来,“精神”才是宇宙间的本体或本源,而本源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宇宙间所有一切现象,悉自此大原则而生而道德哲学又是同本源,同整个宇宙观、人生观密切相关的。道德哲学之所以如此重要,还在于它是人的理想和信仰的理论基础。毛泽东指出:“夫所谓信仰者,必先之以知识,知之而后信之人们有了道德哲学作指导,就会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和提高道德自觉。在吸收了中国古代道德哲学的思想精髓的基础上,毛泽东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与宇宙观。
青少年时代的毛泽东曾经崇拜过儒家所谓的君子风度和圣人境界。他回忆自己青少年时代曾“很相信孔夫子”,认为孔子是“古代圣人”,“最大的思想家,同时,青年毛泽东还通过听取老师杨昌济的讲课和自己的理解发挥,曾经完全接受了孟子关于“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的思想。毛泽东十分赞赏圣贤与豪杰的“至伟至大之力”和“至刚至强”的品格,并认为这符合孟子所论“浩然之气及大丈夫”两章的精神。但同时他又对圣贤与豪杰进行了概念上的区分。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四师范读书听杨昌济先生的修身课时的笔记狱堂剥里有这样几段话:“王船山:有豪杰而不圣贤者,未有圣贤而不豪杰者也。”“圣贤,德业俱全者;豪杰,歉于品德,而有大功大名者。拿(破仑)翁,豪杰也,而非圣贤。”“有办事之人。有传教之人。前如诸葛武侯、范希文,后如孔、孟、朱、陆、王阳明等是也-0“宋韩、范并称,清曾左并称。然韩左办事之人也,范、曾办事而兼传教之人也“帝王一代帝王,圣贤百代帝王。一到在他看来,“豪杰”即“办事之人”,而所谓“办事”就是指“建立事功”,即在具体的事业上建立了“大功大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建功立业的人。“圣贤”则不同,毛泽东在以后的著作里,曾解释说:“所谓圣人,而最大之思想家也这就是说,圣贤已超越了具体的事功,达到了对“大本大源”即人类、宇宙本源(真理)的根本体认,以思想、学术影响当代与后世,成为传教之人即“改造人类灵魂,净化世俗风气的精神导师。
除此之外,毛泽东的家乡文化即湖湘文化对毛泽东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湖湘文化又尤其传承了儒家文化中的“经世致用”思想和精神,发扬和扩展了儒家强调教化,注重社会功利性的精髓。由南宋胡安国、胡宏父子开创的湖湘学派和随后王夫之、魏源、曾国藩、谭嗣同等代表人物形成的湖湘文化伶流,都以“经世致用”作为救国救民的主要思想。德业俱全、在文学上造诣颇深的范仲俺、曾国藩的钦佩,也表现了于邮寸儒家理想人物的追求。总之,他对儒家的大同思想、民本思想、以政治功利为核心,关心民生疾苦,追求高尚道德和重视人的精神力量等的赞扬认同都是十分明显的。
这种大宇宙观没有在他的政论文章中出现,更多地是不着痕迹地流露在他的诗词话语之中。仔细阅读和研究1936年的《沁园春·雪》,就可以充分领略到毛泽东对世界、大宇宙及人的精神等等本源问题的探求。词上阂以冰雪美写祖国的江山无比壮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看红装素裹,分外妖烧”。雄奇瑰丽壮观的大地山河之景自然引发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以及由这种热爱油然而生的对宇宙万物的掌控之情:“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登高望远和广阔宇宙的参照下,想到秦皇、汉武、唐宗末祖,以至成吉思汗都成为“俱往矣”的轻烟薄雾,更别提如“沧海一粟”芸芸众生。个体生命的渺小与短暂让渴求保留永恒生命的毛泽东发现:正由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们“歉于品德”,没有自己的思想体系,缺乏精神的影响力,所以他们无疑是属于以上所提的豪杰之流,成为“略输文采”“稍逊风骚”的“办事之人”、仅为“一代帝王”,而非“传教之人”、“百代帝王”。“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而如今他所在的这个伟大群体才是中国的未来和希望所在。在诗里他表明要超越历史上所有的英雄豪杰,追求“圣贤”的人格理想,要做“传教之火,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大志。同样的思想在《沁园春·长沙》里“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诗句中也有所体现。在这些诗词中他那种壶视天地,控引古今的豪雄志气及顽强的生命力意志,在宏伟壮观的宇宙气象中无拘无束的挥发和延拓,以此等精神内核相应铸就的是他外部诗语世界瑰丽奇妙的的审美幻境。
二、道家美学思想构成了他表述宇宙观诗语的雄奇伟美的外形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毛泽东诗词中这种超越宇宙万物的“等闲”心态和雄奇伟美的寺吾表达,很显然是来自于对老庄思想的深深领悟。尤其是庄子的美学精神引导毛泽东走向了无限广阔与自由的外宇宙及内宇宙的世界。庄子认为,能握持“大用”跻身绝对自由的“圣人”、“神人”、“真人”,其最大的精神优势就是无所羁糜地游漾在无限广大的宇宙。因此,也只有摆脱“本源”之外的物质的束缚,并轻视与鄙夷物质世界带来的诱惑与挑战,也才可能达到这一境界。长征给毛泽东提供了实现早年人格追求的舞台,面对多重危机,出路何在?要想胜利,必须是强者,而且首先必须是精神上的强者!青年毛泽东在读德国哲学家泡尔生《伦理学原理》时批注道:“圣人者,抵抗极大之恶而成者也。”朋一四他认可泡尔生说的“最高尚之道德,非遭际至大之艰苦,殆未有能完成者”。并批注道:“振聋发联之言。《忆秦娥·娄山郑深层蕴涵即在这里: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给人的是不成功重新再来的勇气与信心,极力表现凭自力求生存的人生境界。
同时,庄子处处力求“从宇宙的本体高度来论证人生的哲理,把人类的生活放到整个无限的宇宙里去加以观察”,从而抵达心灵与思想的无限自由之路。比如《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展示了诗人藐视一切,超脱俗世的出世情怀。这样的情怀与精神正是庄子所主张的“大用”的真实贯彻,“无为”,即最高的自由境界,就是必须鲜明地表现出彻底消除物对人的羁束与支配,让物与我达到高度的统一。
三、二者合二为一构成了其诗语世界关于宇宙观的浑然天成的表述
毛泽东一直非常尊重自己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他的伦理道德思想不管是青年时代,还是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后,都保持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特色。陈晋将毛泽东在历史上的出现称为“象征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冲动和毅力,象征着一个国家的历史、现实和理想。是博大深厚的民族精神养育了他,创造了他,是二十世纪前半叶苦难的中国召唤着他可以说没有对中国文化,对儒、道等思想精髓的深刻了解,毛泽东绝对不会成为卓越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而毛泽东的误八司造诣也经挤寸不会达到这样的一个高度,事实上他已经把优秀的传统文化融人到他的生活之中、融人思想之中、融人到他的诗歌当中了。
如果说儒家思想构成了毛泽东精神世界的“神”,为其宇宙观的形成莫定了基础,那么道家思想则构成了毛泽东诗语世界的“形”,让其在超越宇宙人生中矢志不渝地追求其人生的终极目标。所有这些都为毛泽东诗语世界的营造提供了源远流长的活水之源。毛泽东的很多诗词都是在这样的文化与美学背景下的对宇宙创世的诊释,即在诗词语境中体现他的出世人世及创
世情怀。因此,毛泽东诗词既是儒道两种传统美学形态的对立统一,也是毛泽东由此而形成的宇宙观的具体体现。
第三篇:毛泽东诗词鉴赏读后感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诗经的缠绵悱恻;“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是楚辞的磅礴奔放;“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是唐诗的浪漫不羁;“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宋词的温婉细腻;“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是元曲的苍凉凄美……巍巍华夏五千载,多少风流人物于翰墨丹青里不朽,而那已然是不可触及的古代,那些曾经熠熠生辉的姓名,也变成了书卷上一个文化的符号,毛泽东诗词鉴赏读后感。
每每提及毛泽东,“伟人”“军事家”和“政治家”仿佛三个标签,将人们的对他的看法限定于政要元首;看罢《毛泽东诗词鉴赏》,撇去毛泽东伟人的光辉,洗去他军事奇才的铅华,在我眼里,他只是一个简简单单,有血有肉的诗人。
你也许读过《沁园春·雪》那句掷地有声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钦佩那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情;你也许读过《卜算子·咏梅》那句不卑不亢的“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感慨那坚贞美丽,傲岸挺拔的情操;你也许读过《长征》那句快意淋漓的“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赞叹那不惧艰险,苦中作乐的洒脱——能将诗词演绎得如此灵动,如此飘逸也许并非难事,难能可贵的是,毛泽东的诗词,更像是一部历史,不仅记录了他自己的成长,也见证着新中国饱经磨难的孕育过程。
早在毛泽东少年时,就曾借用改写西乡隆盛的诗向父亲表明自己宏伟的志愿——“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抱着这样的志向,毛泽东开始了革命之路。追随着时间的线索,你可以在他的诗词中见证人民解放战争>的过程,胜利,挫败,步步为营——从“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的井冈山开始,革命的星星之火,渐渐形成燎原之势,读后感《毛泽东诗词鉴赏读后感》。一九三零年,红军广昌会师,在他的文字里,我们看得出行军的细节,到达广昌,也并非仅仅是路过——“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此后不久,就开始了反第一次大“围剿”。“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声势之浩大,战争之惨烈,以致于“不周山下红旗乱”。
曾有人把杜甫的诗称作“诗史”,因“杜(甫)逢(安)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如此说来,毛泽东的诗何尝不是对那一段历史风烟的祭奠?不同于杜甫的沉郁顿挫,毛泽东的诗词常是豪言壮志,乐观积极的,有时也不乏对战友的称赞,还有戏谑国民党军的讽刺。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这般亲切,这般自豪,毛泽东对彭德怀的感情可见一斑;而在罗荣桓离世后,他更是怀着万分的悲痛写下“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在这样的诗句中,再没有战场上的浴血厮杀,有的只是他那一颗朴实铿锵的心,有的只是他与朋友,同志之间的情。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1957年2月,杨开慧当年的好友、柳直荀烈士的夫人李淑一写信给毛泽东,请求抄寄毛泽东1920年写给杨开慧的这首《虞美人·枕上》。李淑一的来信,勾起了他内心世界难以平息的情感波澜,他满怀深情地写下这首《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在爱妻杨开慧谢世二十七年后,六十四岁的毛泽东动笔写下这首《蝶恋花》,情真意切,细腻温婉处,再没有了曾经的豪迈;也许有人不屑这缠绵缱绻,儿女情长,可正是这样一种凡人的情感,使毛泽东从被神化的光环下走了出来,复归到一个有血有肉,有伤有痛的凡人。
也许毛泽东一生戎马倥偬,逆境重重,风云变幻,经历过“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的改天换地,他终究是一个凡人,一个有爱有恨,会哭会笑,一个对家乡故土深深眷恋的游子。“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年轻气盛的往昔,红旗翻飞的曾经,故地重游,他依然怀抱着最初的梦想,无怨无悔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却感慨“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沧海桑田。
读毛泽东的诗词,仿佛读的不是文字,而是一段鲜活的历史,一张张熟悉又陌生的脸孔,一颗博爱天下,兼爱小家的心。他曾站在六盘上的土地上叩问“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却不知在岁月的流逝里,他手中的笔已成为利器,成为缚住敌人那条狂暴苍龙的绳索。岁月会将分秒变为历史,遗忘会将历史变为飞烟;多年之后,也许时间的洪流会将他的名字变为一个符号,他曾举起的酒杯,在成为消逝中不可捉摸的一丝劫灰,终有这些文字将他记载,以真实的方式。
第四篇:毛泽东诗词鉴赏读后感
[毛泽东诗词鉴赏读后感]“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诗经的缠绵悱恻;“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是楚辞的磅礴奔放;“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是唐诗的浪漫不羁;“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宋词的温婉细腻;“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是元曲的苍凉凄美„„巍巍华夏五千载,多少风流人物于翰墨丹青里不朽,而那已然是不可触及的古代,那些曾经熠熠生辉的姓名,也变成了书卷上一个文化的符号,毛泽东诗词鉴赏读后感。
每每提及毛泽东,“伟人”“军事家”和“政治家”仿佛三个标签,将人们的对他的看法限定于政要元首;看罢《毛泽东诗词鉴赏》,撇去毛泽东伟人的光辉,洗去他军事奇才的铅华,在我眼里,他只是一个简简单单,有血有肉的诗人。
你也许读过《沁园春·雪》那句掷地有声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钦佩那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情;你也许读过《卜算子·咏梅》那句不卑不亢的“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感慨那坚贞美丽,傲岸挺拔的情操;你也许读过《长征》那句快意淋漓的“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赞叹那不惧艰险,苦中作乐的洒脱——能将诗词演绎得如此灵动,如此飘逸也许并非难事,难能可贵的是,毛泽东的诗词,更像是一部历史,不仅记录了他自己的成长,也见证着新中国饱经磨难的孕育过程。
早在毛泽东少年时,就曾借用改写西乡隆盛的诗向父亲表明自己宏伟的志愿——“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抱着这样的志向,毛泽东开始了革命之路。追随着时间的线索,你可以在他的诗词中见证人民解放战争的过程,胜利,挫败,步步为营——从“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的井冈山开始,革命的星星之火,渐渐形成燎原之势,读后感《毛泽东诗词鉴赏读后感》。一九三零年,红军广昌会师,在他的文字里,我们看得出行军的细节,到达广昌,也并非仅仅是路过——“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此后不久,就开始了反第一次大“围剿”。“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声势之浩大,战争之惨烈,以致于“不周山下红旗乱”。
曾有人把杜甫的诗称作“诗史”,因“杜(甫)逢(安)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如此说来,毛泽东的诗何尝不是对那一段历史风烟的祭奠?不同于杜甫的沉郁顿挫,毛泽东的诗词常是豪言壮志,乐观积极的,有时也不乏对战友的称赞,还有戏谑国民党军的讽刺。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这般亲切,这般自豪,毛泽东对彭德怀的感情可见一斑;而在罗荣桓离世后,他更是怀着万分的悲痛写下“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在这样的诗句中,再没有战场上的浴血厮杀,有的只是他那一颗朴实铿锵的心,有的只是他与朋友,同志之间的情。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1957年2月,杨开慧当年的好友、柳直荀烈士的夫人李淑一写信给毛泽东,请求抄寄毛泽东1920年写给杨开慧的这首《虞美人·枕上》。李淑一的来信,勾起了他内心世界难以平息的情感波澜,他满怀深情地写下这首《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在爱妻杨开慧谢世二十七年后,六十四岁的毛泽东动笔写下这首《蝶恋花》,情真意切,细腻温婉处,再没有了曾经的豪迈;也许有人不屑这缠绵缱绻,儿女情长,可正是这样一种凡人的情感,使毛泽东从被神化的光环下走了出来,复归到一个有血有肉,有伤有痛的凡人。
也许毛泽东一生戎马倥偬,逆境重重,风云变幻,经历过“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的改天换地,他终究是一个凡人,一个有爱有恨,会哭会笑,一个对家乡故土深深眷恋的游子。“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年轻气盛的往昔,红旗翻飞的曾经,故地重游,他依然怀抱着最初的梦想,无怨无悔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却感慨“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沧海桑田。
读毛泽东的诗词,仿佛读的不是文字,而是一段鲜活的历史,一张张熟悉又陌生的脸孔,一颗博爱天下,兼爱小家的心。他曾站在六盘上的土地上叩问“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却不知在岁月的流逝里,他手中的笔已成为利器,成为缚住敌人那条狂暴苍龙的绳索。岁月会将分秒变为历史,遗忘会将历史变为飞烟;多年之后,也许时间的洪流会将他的名字变为一个符号,他曾举起的酒杯,在成为消逝中不可捉摸的一丝劫灰,终有这些文字将他记载,以真实的方式。
第五篇:毛泽东诗词鉴赏
回望毛泽东和他的诗篇
如果说诗词是世界文化史的瑰宝,那么我想说的是毛泽东的诗词是独树其中的一枝奇葩。
从他改用日本诗人的孩儿立志出乡关那时可见他在诗词歌赋方面的天赋,和他那不拘泥于现状,满怀的雄心壮志。都说诗人感情是敏感的,此话不错,他们的作品基于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比较敏感的神经。同样毛泽东的文学作品和他的军事家、政治家的身份是密切相关的。大大小小的战役让他看到了红军战士们的英勇无畏、舍生忘死的精神。国内政界的争名夺利,勾心斗角,国民党在国际国内政治对共产党的打压,让他这位革命领导人任何决定必须有前瞻性,同时必须兼顾到各种细节。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的最底层,吃不饱穿不暖,这些都深深的刻在他的心里,所以这些都导致他的诗的宽泛性,不仅有征战诗,咏怀诗,当然还包括情诗(自古英雄爱美人)。
对于他的诗,很多是自己喜欢的。记得高中时学的他的第一首写于一九二五年的 诗是《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候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当时心中气势磅礴,荡气回肠,仿佛眼前真的呈现了这样的画面:秋末独自一个人站在江边,看着滚滚北去的湘江之水,对面岸边万亩橘林,树叶为附和秋天都变红了,红叶随着山上的梯度而显现层次感,碧水之上百舟竞逐,鱼儿在水底自由游荡,万物种种都在寂寞的秋天竞相的展现自己的自由。眼前的这些景象尽收诗人眼底,不免感叹天地的辽阔,同时产生了究竟是谁主宰了这一切的兴衰成败疑问?同时在这时,往事亦历历在目。还记得那懵懂年少的岁月,当时风流倜傥,稚气未脱,当时用自己的语言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地主财阀根本没放在眼中,不知哪天自己也会成为独当一面,名垂青史的豪杰。一九二五年正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工人兄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罢工之潮愈演愈烈只时,同时也是国民党反动政府残酷镇压共产党人时,同时帝国主义在中国的蛮横无理,和反动政府共同无情压榨和剥削底层劳动人民之时。可以说我党是在内外交困的夹缝中间艰难成长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诗人还能发出“粪土当年万户侯”“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豪言壮语。让我不得不对他乐观的革命态度钦佩之至。后来随着自己知识的增加,看到诗人的这种乐观主义态度在他的大多数的诗词中均有体现,《渔家傲》的“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西江月 井冈山》的“敌人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伟人心怀是博大的,同时也是细腻的。这些在毛泽东结识了自己老师的爱女杨开慧并与其完婚之间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自己是比较喜欢毛泽东一九二零年写给杨开慧的那首《虞美人 赠杨开慧》
堆来枕上愁何状 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怎难明
无奈披衣起坐薄寒中 晓来百念皆灰烬 倦极身无恁
一勾残月向西流 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说来爱情就是那么奇妙,爱之前,今宵有酒今宵醉,无牵又无挂。爱之后,心,薄如蝉翼,细如沙。身在两地,心似煎,惟愿爱人伴身边。这首诗作于毛泽东与第一位夫人杨
开慧完婚后第一次别离,试想两个人的爱慕之意因为共同的交集擦出了爱情的火花,同时婚姻的殿堂把二人的爱情推向了另一个高潮,就在缠绵未满,如胶似漆,只叹春宵短时,忽然两人要分居两地,此时好似把一个原本完整的人给劈成两半,两半全都失去了正常的功能,只盼再次融为一体。所以此时是人写出此时心情我们自然也就能心领神会:
外面圆月高悬,屋内浪子难眠。
心牵远方佳人,未知一切何如,思此处,愁似江水波涛翻。
漫漫长夜心如煎,天难明,披衣窗前乡处探。
明知心念空自恋,泪,空自流。
苍天无知,但愿,但愿,佳人将吾念。
期盼————团圆
思恋之情溢于言表,贯穿始终。是人对于爱人的真情可照日月。令我这个局外人,羡慕之至。但是老天好象就是故意捉弄人,甚至可以说是他老人家孤独惯了,就是看不惯人间的美满。毛泽东和杨开慧的爱情也是,好景不长,毛泽东也为革命事业,离开妻儿,转战各地,后来噩耗传来,敌军抓获杨开慧逼她和毛泽东断绝关系,但她断然拒绝,最后慷慨就义。闻讯毛泽东入狱晴天霹雳,顿时天与地倾斜了。但是由于革命事务太多不容他思虑太多。直到1933年夏,一天晚上,李淑一在梦中见到丈夫衣带褴褛,血渍斑斑,不禁大哭而醒,于是连夜写下了《菩萨蛮?惊梦》一词.1957年,李淑一把这首词寄给毛泽东,毛泽东做下了这首《蝶恋花 答李淑一 》
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青杨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 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 泪飞顿作倾盆雨
“当世上那个最亲近的人突然从这个世上消失时,留下的那个人的生命也随之带走了。留下的只有躯壳”虽然对诗人来说没有那么严重,但是从这首诗可以看出,杨的牺牲对诗人的打击也是巨大的。“清晨醒来,再也听不到你的声音,感受不到你的气息和那深情的吻。未来前途渺茫,我彷徨,不知如何前行,没有你,我不知所措。我痛恨,我诅咒,老天不该把你从我的身边抢走。他难道不知否,你是我的唯一和所有,让我何所有?天地失了横,生活无了味,只剩泪洗面,老天睁睁眼,把她送眼前。我宁愿,千世来换,宁愿----”诗人能做什么,只能把对爱人的思念化作革命动力,泪往肚里咽,痛苦,孤独自承担,影自怜。
诗人的情感也是细腻的,同样的伤痛还要用同样的解药来疗。后来随着另一份情缘的来临,这种痛渐渐的淡去,只剩少许思念,留心间。
结语: 作为政治家、军事家、诗人的毛泽东的一生如江河之水起起伏伏,有起又有落,不过最终他还是给自己的人生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留下许多壮丽诗篇供后世人瞻仰这位伟人,揣测他的思想,缅怀他的丰功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