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思考读后感
我的教育思考读后感1
“1977年恢复高考时,我在知青农场填报的志愿虽然全是”师范学院中文系“,但我看重的并非”师范“而是”中文“。刚刚读到总序中的文字顿觉自己竟有如此相似的经历。一种特别的情感与欲望让我一口气读完了李镇西校长的30年教育感悟精华。
且让我套用书中的文字开始我的感悟。”20xx年高考时,我填报的志愿虽然全是“师范学院英语专业”,但我看重的并非“师范”,而是“英语”。毕业后一直钟爱自己的专业,所从事的工作都与英语相关。20xx年分配到职工新街小学后更坚定了自己对英语的热爱与执着。李校长在“真教育、真幸福”中谈到“幸福”比“优秀”更重要。“在追求真教育的同时,做一名幸福的教师更为重要,因为”优秀“教师是有限的,而且往往和机遇甚至人际关系有关;但幸福的教师有千千万,而且就在我们身边,或者就是我们自己。”的确,拥有自己的教育理想,实践自己的教育,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踏实上好每一节课,认真带好每一个班集体,做一名学生喜爱的老师,幸福至极。
从“真教育”到“尊重每一个孩子”,从“拒绝教育的虚假”到“脚踏实地做教育”,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教育要从爱出发,它是教育的起点和条件,而且还要会爱,因为这是一种教育智慧,对待学生要质朴、真诚而且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学生便会把我们当做可以信任可以亲近的朋友,而朋友般平等的感情则是教育的前提。此外,作为教师还要了解学生的喜好,如同不同植物的喜阴、喜阳,只有了解植物的习性才能培育出鲜艳的花朵。这就需要在教育的同时关注细节,往往细节决定成败。
我很赞同李校长建议教师的四个“不停”: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写作。是啊,走上教师岗位不应该是的终点,而是学习的起点。阅读更是教师教育的体现方式。在日常工作中我更要以书为友,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修养,同时在实践教育的道路上不时回头看看,多做反思。因为只有经历了才能回忆,而回忆又是一份经历。
在前行的道路上,我愿把自己比作一只慢慢爬行的蜗牛,只要够努力、够勇敢就一定会爬到金字塔的顶端。
我的教育思考读后感2
李镇西的《我的教育思考》让人喜欢读,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作者的真诚,以真诚的态度面对学生,以真诚的态度面对教师,以真诚的态度面对读者,以真诚的态度面对思考。作者在书中提到自己本立志于文学,却阴差阳错地做了教师,但是这三十年下来,他觉得如果没有教师这个行业成就不了他的文字,如果没有对文学的.热爱也成就不了他对教育的思考。现在社会充满了浮躁,如果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肯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那么就是孩子与家长们的福音。
作者曾任教多年,有丰富的从教经验,在教学方面最具有发言权,在教育过程中,一边创新自己的教学,一边思考如何让教学更有新意且在这个充满矛盾的体制下更好的生存发展。所以他写下了《不轻易对任何学生丧失信心》《让孩子们走向大自然》《老师,用我的笔吧》这些看起来平凡却暗含着深深的思考的话题,他提出的尊重每一个孩子绝不是一句夸夸其谈的大话,而是发自内心地发现自己与学生间根深蒂固的地位,以更真诚的态度去走进每一个孩子的世界。因为工作优秀,作者如今任校长一职,而在这个岗位上,我们更看出了作者的与众不同。对待教师他以心换心,发现教师的长处,对缺点也不避讳,情深意长地发自肺腑地将教育的真谛传授给他们。所以他写下了《幸福比优秀更重要》《你还可以更幸福》《也谈班主任兵法》等等文章,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校长的努力,一位真教育家的内心。纵使现在社会充斥了众多对于教育的不平,作者也绝对没有丧失信心,他坚信制度不是造成一切后果的根源,重要的还是个人的素质,面对社会上种种的不正风气,作者也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而作者认为这个社会最重要的还是阅读,尤其教育行业。他与老师们一起阅读,督促他们阅读,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让阅读成为一种氛围。对于自己的书,他认为绝不能强迫老师读,而是应该让他们心甘情愿地读,而心甘情愿就要把书写得平凡,但平凡却不意味着肤浅,他认为平凡中一样可以寓意深刻。把教育理论搞得高深是错误的……
我的教育思考读后感3
翻阅了最近两个月出版的教育类杂志,一方面尽量对当今教育界专业人士思考的一些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尽量深刻地验证自己的一些心得,提高自己思想的层次。坐了几个小时,颇有收获,特别是读了《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第4期刊登的南京师大道德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金生鈜教授的力作《无立场的教育学思维》,感触颇深。本人近二年孜孜以求的“对教育原点问题的思考”同样是面对异彩纷呈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发展作出的冷思考,接近于金教授谈的核心观点:无立场的教育学要重视对人间、人事、人心相关价值问题的思考。
当下,教育界不少人士的浮躁、功利心态表现得非常明显,而缺少对生活、教育本原问题的`价值思考。一些人认为:我是很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理论来自于实践,并用之改善实践,是扎实有效的。殊不知,一些个人视域的具作样式无非还是秉持着二元对立的、非此即彼的哲学观点,以知识论和技术论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教育图景。如果以整个生活、整个教育作背景来审视的话,不免显得有些肤浅、狭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假如我们把现实中所碰到的一些教育教学问题提升到更加广阔而深远的高度和深度来重新反思、建构、实施,那可能会达到一种宏大的、超越性的、自由的思想层次和实践境界。
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要生存的,至于生存得怎么样?过什么样的生活?怎么过?每个人都有选择可能生活的权利。生活和教育是不可分的,选择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就是选择一种什么的教育。我们都希望过好的生活、受好的教育,而好生活、好教育应该是有价值的,我们要重视其价值意义的追寻,而且这追寻过程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因此,我一直认为,教育应富有理想,在实践中为实现理想应抛弃各种成见,理智地行走,即使迈出的步伐是微不足道的一小步,实际上离“培养完整的人”的目标走近了几步。放眼世界教育改革趋势,我们中小学教师要转变的很多,近日登陆美国教育部网站,看到《Answering the Challenge of a Changing World》这一文件,更觉得我们要切实转变观念,改善日常教育实践,提高教育效能,真正地让中国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的教育思考读后感相关:
《我的教育思考》读后感
读完《我的教育思考》这本书,书中所有的文字集结成与我内心中的共鸣,促使着我对教育的现状开始自我思考。本书的作者,李镇西本立志于文学,却阴差阳错地做了教师,但是在三十年的教学生涯里,他觉得如果没有教师这个行业是无法成就他的文字,如果没有对文学的热爱也无法成就他对教育的思考。如今,社会充斥着浮躁气息,如果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肯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那对孩子与家长们就是送去了福音,那才是真教育,真幸福。
真实的教师,诚实的教育。作者曾任教多年,有丰富的从教经验,在教学方面最具有发言权,在教育过程中,一边创新自己的教学,一边思考如何让教学更有新意且在这个充满矛盾的体制下更好的生存发展。所以他写下了《不轻易对任何学生丧失信心》等一些看起来平凡却暗含着深刻思考的话题。
尊重每一个孩子。作者提出的尊重每一个孩子绝不是一句夸夸其谈的大话,而是发自内心地发现自己与学生间根深蒂固的地位,以更真诚的态度去走进每一个孩子的世界。站在孩子的角度,解决孩子存在的问题。不尽向我们诠释了民主教育对人的尊重性,还从心灵间的对话使我们多方位,多角度的观察孩子捍卫尊严,才能让教育的发言更有力量。
拒绝教育的虚假。教育作假,应接不暇。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其实并不是应试教育,而是教育的行政化和教育作假。学校主管单位太多,部门管理拥挤现象,校内机构复杂化,导致教师的非教育工作量加大。各种比,各种演,各种课,各种做样子,走形式。老师们疲于应付,最后一切都流于形式,在每一次“完美的形式” 中渐渐的教育走向了不归路。因此教育赝品—“虚假教育”隆重登场。其实若真要尊重孩子的权利,不尽是主动学习权,还有真正的受教育权。
教育应该脚踏实地。作者如今任校长一职,在制度掌权的今天,他却能平和心态地对待教师,他于教师以心换心,发现教师的长处,对缺点也不避讳,情深意长地发自肺腑地将教育的真谛传授给他们。所以他写下了《幸福比优秀更重要》《你还可以更幸福》《也谈班主任兵法》等等文章,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校长的努力,一位真教育家的内心。纵使现在社会充斥了众多对于教育的不平,作者也绝对没有丧失信心,他坚信制度不是造成一切后果的根源,重要的还是个人的素质。
阅读时教育前进的动力。作者认为这个社会最重要的是阅读,尤其在教育行业,更要做到“与书为友”。他与老师们一起阅读,督促他们阅读,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让阅读成为一种氛围。对于自己的书,他认为绝不能强迫老师读,而是应该让他们心甘情愿地读,而心甘情愿就要把书写得平凡,但平凡却不意味着肤浅,他认为平凡中一样可以寓意深刻。把教育理论搞得高深是错误的,作者应该力图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让所有的读者都愿意读喜欢读。
作为一个已经功成名就的名师名校长,还能够对教育的各种现象这么敏感,的确很不简单。很多名师走上从政的道路以后,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传化成为了一个官场中的官员,早早脱离了教学一线,离开了学生,所以对教育变得越来越不敏感。可是李镇西老师还能够用一颗童心,用一颗爱心,单纯的去看待我们眼中那些习以为见的事情,怎能不让人感到钦佩。教育其实就需要这样单纯和幼稚的老师,就需要这样理想主义的校长。如果我们的老师都这样单纯一点中国的教育就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希望教育”。
刘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