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与乐业》教学反思
《敬业与乐业》教学反思1
我在授课的过程中以读为主,采用各种诵读的方式,为引导学生从读中领悟文章的内涵,我在学生每一次诵读之前都设计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相关体会与感受。从这堂课学生的课堂反应来看,我这样的设计模式获得了不错的'效果,学生更透彻的把握了文体知识,情感目标也得到了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实现,学生从作者的观点联系到了自身实际,更把视野聚焦到了当代社会的“天下第一等人”身上,仿句精彩连篇。
不足之处:本课的难点是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切领悟和质疑问难。由于我引导的不够到位,所以学生领悟不深刻。我在授课的过程中力求完美,所以教学过程中面面俱到,课堂容量增加,课程结束得有些匆忙,自我感觉课堂驾驭能力还有待提高,力争收放自如。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我还应注意语言的简洁性与思路的清晰度。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继续挖掘学生的潜能,将课堂留给学生,让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更好的发挥。
《敬业与乐业》教学反思2
1、建议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⑴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
⑵大量经典语句、格言的积累;
⑶“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的初步学习;
⑷演讲和口语特色的体会。
2、本课的难点是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切领悟与质疑问难。
可以结合练习四,组织学生进行研讨和辩论;还可以结合练习二提出的两种论证方法,进行小论文或辩论提纲的写作。领悟作者精神旨意时,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学习体验,例如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在学习中感受到的乐趣。
《敬业与乐业》教学反思3
本文内容繁杂,篇幅较长。由诗歌单元进入这篇演说词的学习,学生必须调动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讲解,引导过程中,需紧扣论题,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使学生理清文章脉络,进而理解文章逐层深入论证的.过程。
由于本文创作于进百年前,文中的某些观念会与学生当下地认识产生较大的时代隔阂,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辟出时间,进行专题讨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既深化他们对于文章的理解,又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职业观,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敬业与乐业》教学反思4
内容繁杂,篇幅较长。由诗歌单元进入这篇演说词的学习,学生必须调动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讲解,引导过程中,需紧扣论题,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使学生理清文章脉络,进而理解文章逐层深入论证的过程。
由于创作于进百年前,文中的'某些观念会与学生当下地认识产生较大的时代隔阂,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辟出时间,进行专题讨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既深化他们对于文章的理解,又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职业观,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敬业与乐业》教学反思5
敬业与乐业》选自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的《饮冰室》,是一篇演讲词。是梁启超先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为学生所作的演讲,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启蒙教育,有很强的针对性。这篇文章,既是议论文,又是演讲词。我们在集体备课时决定重点讲议论文的知识,少讲演讲稿的知识点。为此先讲了议论文的相关常识,然后把本文当成议论文的典范给学生将如何阅读议论文。
我们共安排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文章开宗明义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接着分别谈论了“有业”“敬业”和“乐业”三个问题,最后用“责任心”和“趣味”总结精神旨意。全文主旨鲜明,层次清晰,在老师的点拨下,孩子们迅速地找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指出了作者围绕中心论点所谈的几个主要问题。可以说没什么难度,绝大部分同学都能理解到位。
第二课时我们把重点设置为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学生在判断论证方法时大都很精准,但是在说其作用时,尚不会运用议论文的术语,说的是五花八门、词不达意。另外,对于敬业、乐业意义的理解上谈的太少,忽略了学生精神视野的拓展。应该让学生找出一些“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的天地间第一等人”,从而引导孩子们思索现在应该如何去做,如何对待自己的学习,如何把握自己的青春年华,是做书中所写的两等苦人,还是从学习中找到趣味?
这几天我一直在想,我们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想通过一篇议论文的学习,就让孩子们掌握住答题方法,其结果肯定是会让人失望的。议论文的答题方法和技巧必须通过做题才能逐步掌握。可是,我们的老师却把所谓的答题套路直接给学生,让其背的烂熟,并在课堂上进行默写,我不知道这样的学习有何乐趣,这样孩子们就会做议论文阅读题了吗?这样的教学会让孩子们敬学、乐学吗?
我觉得,在教学中我们仍然应该尽可能的让孩子多读、多思、多发言,让他们既能学到知识,又能有所感悟,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乐在其中。
《敬业与乐业》教学反思6
在上课前,我深知这种“敬”“乐”对学生学业乃至以后步入社会的重要性。为了培养他们的“敬”“乐”精神,我在设计教学时,一改前几次教学时传统的老师的教、学生的受,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关注他们的问题。在问题的交流探讨中,抓住节点,因势利导,在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和独特体验的同时,又不偏离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学生在三种对话(与文本(作者)、与老师、与学生)中,真正理解“敬”与“乐”的含义。
教学设计上,布置自读(指导学生学会写自读笔记:1、正音释词;2、文章感知:①文章写了什么;②怎样写的;③为什么这样写。3、问题预设:对文中不理解或有疑问的地方,大胆质疑、提问,并思考,以便互动时交流。此环节一般在课外进行(也可在课前20分钟进行))、检查交流(尽量在生生互动中完成)、教授新课(设计三个讨论话题——关于“论点”、“论据”和“论证”)、互动交流。仿写演练。这其中要穿插写作背景,以及文体知识(演讲稿)链接。
教学过程中,首先“破题”,让学生回答他们所理解的“业”“敬业”和“乐业”,这样在师生互动中引入对新课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主动参与、敢于质疑(课文结构化分不人云亦云,有独到见解)、大胆提问、交流想法,说明他们课前自读预习是认真的,是有思考的。他们关注文本,同学生对话,与老师交流,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真正明白了“敬”与“乐”对于当前学业的重要性。
当然,在教学设计与活动中,还是有不足的地方。教师方面:自身不能不足或思维定势,始终跳不出教参书的.樊笼,对其有一定的依赖性,缺乏足够的创新。教学活动中,没有充分估计学生的能力,不敢放手,有越俎代庖现象发生。学生方面:知识面窄,记忆不牢固。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他们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大部分人的积极主动性被扼杀,课前自读预习茫然(即使有了老师的问题设计),课上“忙然”——忙于记笔记,而不思考。他们认为思考应该是老师或成绩优异的同学的事,只要笔记记好,课后复习、背诵就可以了。殊不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如何摆脱思维定势,推陈出新,敢于放手和调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当是我以后教学常思常总结的事情。
《敬业与乐业》教学反思7
《敬业与乐业》选自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的《饮冰室》,是一篇宣讲人生与事业关系的演讲词。文章开宗明义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接着分别谈论了“有业”“敬业”和“乐业”三个问题,最后用“责任心”和“趣味”总结精神旨意。全文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文短意长。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看,学习课文,意在引导学生感受先哲的思想风采,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启蒙教育,品味哲理,深入思考人生问题,丰富个性内涵,有很强的针对性。这篇文章,既是议论文,又是演讲词。第二单元的课文设置中有三篇演讲词,所以教学时,我兼顾了议论文知识的复习和演讲词知识的初步学习,为后面的课文学习打下基础。
本课的难点是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切领悟与质疑问难。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拓展学生的精神视野,又应尽量和学习生活体验相结合,体现在研讨探究中,我结合着课后练习向学生提问:“‘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依据作者的这一标准来衡量,你能从身边也发现一两位这样“天地间第一等人”吗?请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我们中学生该如何去做。”学生分小组探讨对于“天地间第一等人”的理解。在交流中,有的学生只谈了课文中的一些理论,而忽视了问题中结合中学生实际的要求。对此,我及时的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运用“举例子”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他们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多列举事例谈感受,从而更好的认
清现在应该如何去做,如何把握自己的'青春年华,,从而具有积极的实际教育意义。在学生的发言中,我发现学生对新时期爱岗敬业的事迹知之甚少,那么在课后就要扩充他们对这方面的了解,以增强他们敬业乐业、敬学了学的意识。
总之,在教学中,我尽可能的让学生多读,多思,多发言,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尽量的少讲,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同时,结合着课文分析,给予学生写作的指导,并通过课后练笔进行巩固,把写作和阅读有机的结合起来。
《敬业与乐业》教学反思8
今年接手的这两班九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方法还存在很大的缺失,故本节课教学内容安排较少,教学重点只在梳理文意、整体初步感知。希望学生们在多读的基础上,逐步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熟读文本,勾画批注、整体感知、辨疑解难。
课上也有精彩呈现。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并标注段落序号,勾画难读难懂词、句,思考梁启超先生的讲演是从哪几方面来谈话的。
九(2)班,连续三位学生都仅仅只扣文题,答题有偏。这时偏有王盼坐姿不正,右手微撑,状如举手。我点其名,让她谈自己的理解看法。从她扭捏、腼腆中可以看出,她对老师误以为其举手答题,很不理解,有碍于面子不能不答,而且还不能答不出水平、讲不出新意。于是,她说:大致讲了三层意思。第一层从开头到第五段,第二层是六、七两段,第三层是八、九两段。说到最后,明显有敷衍之色了。我有追问一句:请你给大家说说划分的理由,好吗?在我追问目光与期待眼神的催促与诱导下,只仿佛听见:第一部分讲职业,后面讲了敬业,最后讲了乐业。
听到“职业”一词,我心中一喜一忧。喜者,有那么一点意思,确实谈到要有“职业”;忧者,文中谈得十分清晰却不能概括、引用,忧也。喜者,王盼能有这样的回答,总算有了“声音”;忧的是,班上那么多学生竟没有人敢站起来说说自己的想法。看来,训练还是不可少的!
当然 ,①-⑤讲的是“职业”,这样的概括是不准确的,不恰当的,且与后两层在语言表述上有差异。如何予以纠正,还要能顺理成章呢?
当时,我就想到,还是从“仿写”上入手吧。我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敬业”之“敬”与“乐业”之“乐”的词义及词性,进而分析两词的构成形式:动宾式。这时学生对“敬”“乐”的理解应当是非理性的。怎么办?请学生谈自己的看法。要求:离开课本,抛弃资料。还好,吴银华同学用自己的话讲出了“敬”,就是“对事情要认认真真的,做事不马虎”等等。我接着予以概括为“敬重”、“尊敬”,方法:借扩词来理解。那么应是什么词性呢?哎,这届学生真是很难,根本说不上来。我又稍作概括引导,明确是动词。
“乐业”之“乐”又该如何理解?快乐吗?还是看看欧阳修的“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这句中的第二个“乐”作何解释?是什么词性?如果学生对《醉翁亭记》理解了,当不是个问题了!
那么,用“职业”来概括①-⑤的内容准确?且与后两层相关吗?
“职”,①职务;责任。是名词;②职位,名词;③旧时公文用语,下属对上司的自称,名词(与“业”无关);④掌管,动词,常组合为“职掌”,构成并列式词组(与本文内容无关);⑤<书>只,仅:职止而已。⑥姓。
这样看来,“职业”之“职”是①职务,责任的`意思,与“业”构成并列式的名词。这种组合与下文的“敬业”、“乐业”的动宾式不相吻合。
谈到这里,有学生开始轻声说到“有业”。我鼓励学生大胆大声说出,并予以表扬肯定,板书时将“职”用括号括去,在前面重(zhong)书“有”。
在九(1)班上课时,谈到对文本内容理解时,出现了四种不同的认识,它们分别为:
1、①∥② ③ ④⑤∥⑥ ⑦∥⑧∥⑨ (方 蓓)
2、① ②③ ④ ⑤∥⑥ ⑦∥⑧ ⑨ (舒 君)
3、①∥②③ ④ ⑤∥⑥ ⑦ ⑧∥⑨ (邓 奇)
4、①∥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⑨ (舒 悦)
本来想让学生说说划分的理由,陈述自己的想法,考虑到一来时间不充裕,极紧张,快要下课了;二来担心学生不肯说。机灵一动,改由我来猜说学生的想法,并请学生予以评判。
考虑到舒悦的说法,可能带有普遍性,成为现实分析的定式:开头总领,结尾总结,中间大块头——可以是分述,至于怎么分述,“我”不管。这样的划分、理解有公式化、便捷化、更可能的程式化与惰性化的倾向。我先来猜解,得到了舒悦及有关学生的认可,接下来对其他同学的划分也作了相应的猜读,同样也得到了学生的肯定。
那么,这样四种划分可以吗?明确:可以!总要分个优劣吧?优者,第1、2种。能取出“之最”吗?留给同学们自己吧。
最后,我在“有业”、“敬业”、“乐业”三词中间用“==>”勾连去了,文章层次清晰了!
小结后,布置作业:
1、文章大意是清晰了,然而一次讲演,怎样才能让观众静静地听入心中?这除了行政手段、除了对学者讲演者应有的“面子”外,讲演者还应在讲演中充分展示自己的个人魅力!那么,文中梁启超先生的个人魅力何在?请大家回家后熟读课文,找寻梁先生的语言魅力、讲话(内容)魅力、讲演内容组织(形式)魅力,最好还能从课外资料上发现梁公的人格魅力。
2、词语的积累是初中生必要的基础。抄写词语、翻译文言语句,是积累的最佳途径!
这节课是在教学内容较少,学生基础较弱的情形下实施的,有可圈可点之处,也许还有可改进处。
《敬业与乐业》教学反思9
本周结束了梁启超先生的《敬业与乐业》一文的教学,上课之前,满心希望与期待,希望学生能从文章中汲取一点营养,树立正确的学习、生活以及从业观;期待着能在课堂上与学生打成共识,能有情感上的共鸣。现实总是残酷的,不知是文章本身的吸引力太小、趣味性不强还是我讲述的不够生动、有感染力,整篇课文学下来,除了在我给同学们讲述“佝偻丈人”的故事时,大部分的男生眼睛为之一亮,再就是我给他们举例说明“有业之必要”、“敬业”的例子时,大部分学生抬起了头,对于作者教育后人要树立敬业乐业的精神,要做一个有业之人的教导却置之不理,很是郁闷、很是彷徨,难到我们的语文课真的要靠讲故事才能吸引学生吗?
“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多深刻的一句话,“主无一适便是敬”多贴切的一句话,哎!
真希望我们的学生能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题,认真对待学习,认真对待学业,认真对待人生!
从本文的'教学我也看到了,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课文的说教力量是微弱的,优美的文字缺乏感染力,纯语文式教学需要改变为职教特色的语文教学!
《敬业与乐业》教学反思10
本学期第7周我执教了九年级上册的《敬业与乐业》。《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先生于70年代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为学生所作的演讲,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启蒙教育,有很强的针对性。这篇文章,既是议论文,又是演讲词。所以教学时,我兼顾了议论文知识的复习和演讲词知识的初步学习,现谈谈自己的一些反思。
教学本文时我抓住了教学重难点,在对课文的拓展延伸设计上,我让学生畅所欲言,补充事实论据。此外,我将梁启超的观点和拿破仑的名言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展开辩论。从而调动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的兴趣,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提高质疑能力,也探讨了理解人生的问题,加强了文章的实际教育意义,效果较好。
在教学中,我尽可能的让学生多读,多思,多发言,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尽量的少讲,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同时,结合着课文分析,给予学生写作的指导,并通过课后练笔进行巩固,把写作和阅读有机的结合起来。
一点收获:
正确处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关系。
在这节课中,我突破“课堂为中心”。课前我让学生搜集了大量的梁启超的生平事迹,接近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特别是当我发现学生对新时期爱岗敬业的'事迹知之甚少时,在课后我布置了让学生搜集这一方面事例的作业,补充事实论据,扩充了他们对这方面的了解,增强了他们敬业乐业、敬学乐学的意识事后证明效果很好。让学生辩论梁启超的观点和拿破仑的名言,既锻炼了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今后我会继续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一方面要大力改进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应仅限于读书、写字、答问,而应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小课堂连着大世界”。另一方面要拓宽语文教学的途径、形式。教学内容、形式、途径要向自然、社会、现实生活开放,也就是说,必要时语文教学要走出去。还要重视课外阅读、课外习作的指导,使学生把课内学习所得迁移到课外学习中去。课内阅读教学中决定了语文课文的经典性、基础性和示范性。课文应当是精品,文质兼美,在思想内容上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文风等方面有一定的典范性。因而课文也就成了知识、能力、思想教育和审美情趣的载体,为重要的是课文能够使学生掌握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学会从特殊到一般,举一反三,更好地在课外进行其它类似文章的学习阅读。阅读教学离不开课外阅读,课外搜集资料,二者必须相互结合,互补互助。课文阅读教学是基础,对课外阅读起着指导作用;课外阅读是课内的延续和补充,反过来丰富并深化课文的阅读学习。真正做到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敬业与乐业》教学反思11
20xx年10月17日上午,我们来到xx中学,听了xx老师的《敬业与乐业》公开课。xx老师也是xx深圳名师工作室的学员,xx的课展示出她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深厚的基本功底。
她在课堂上把全班同学分成八个小组,教学活动基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织。《敬业与乐业》这篇课文的教学被她处理为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听写字词,由一名学生主持,在讲台上读出学过的词语,其他学生写在活页纸上,随后各组交换批改。这个环节巩固了学生的字词积累。第二个环节是理清文章结构,由各组商讨后说出文章分成几部分。这个环节可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内容。第三个环节要求各组学生从论证方法的角度提出问题,并需预先给出答案。随后,各组之间互相抛出问题,要求对方思考并回答。这个环节引导学生掌握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整节课,见不到教师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现象,倒是学生忙得不亦乐乎,看书、思考、讨论、提问、回答……学生的特写镜头成为课堂上的主画面。这简直是对传统课堂的宣战,是对传统课堂的颠覆!然而,正是这节课,把“自主、探究、合作”的内涵演绎得淋漓尽致。
一、团结起来力量大。
小组学习模式是课堂合作学习的'一种基本途径。在xx老师的课堂上,无论是日常教学,还是公开课,她坚持把小组学习模式进行到底。我们到达教室的时候,学生方才得晓要听课,而当时他们的课桌椅已呈现出8个小组的阵容,足见并非走个过场秀一秀而已。在课堂上,我们也留意学生的讨论已成为一种习惯性动作,并且会互相提醒、指点、补充,共同归纳,取长补短,合作无间,彰显出一个个小团队的力量。
二、化被动为主动。
在xx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并非是一个袖手旁观者,而是一个投身到前线的战斗者。当他们接过徐老师的号令:从论证方法的角度提问。各组成员随即进入思索之中,之后诸如“xx处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xx段有哪些论证方法?可以删除掉其中一种吗?为什么?”之类的炮弹接二连三蹦出来,并开足火力投向其他学习小组。刹时,教室炸开锅般热闹起来,应战的小组一点也不敢松懈,集中精神,见招拆招。这样一来,学生想当个逃兵都没机会。
三、“探子”得真知。
在古代战场上,最快获得最真实的信息并非是将领,而是探子。因为他是亲自去探究的。xx老师把一个个学生委任为学习战场上的“探子”,上书山,下学海,深入到知识大本营中收获信息。纵使学生跌跌撞撞、头破血流,她也毫不怜悯。重思考,轻答案,是她的主张。在第二环节,当学生出现四种划分结构类型时,她并没有直接地公布答案,而是用了一个问题来引发学生思考:“这四种分法的分歧就在于大家对引论和分论主张不同,关键就是‘有业’应归在引论还是归在分论,请大家研究一下。”从而让学生自己找到正确分法。而在第三环节中,她更是由提问题至答问题都让学生完成,自己仅仅偶尔点拨一下。所以,当“只要你思考,哪怕想错了也没关系”、“如果你们都答对了,还要我干什么?”这些话从她口中抛出来,也就不足为惊了。
四、一点小杂音。
1、xx老师是一个有主见,果断的教师,在课堂上展现出干脆、利落的风格,如果能揉进更多的亲和力,整节课或许会让师生如沐春风,酣畅淋漓。2、第三环节是整节课的高潮,也是整节课最大的亮点。当一个小组在回答另一个小组的问题时,如果能增强全局的把控力度,聚集其他各组的注意力到答题的主角上,则可避免他们仍沉迷在本组的问答任务上,顾此失彼。
《敬业与乐业》教学反思12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2、仔细体会演讲和口语特色的巧妙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检查背诵
“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二、继续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一)学生朗读第七段。
明确: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验,指出“责任心”和“趣味”跟“敬业”与“乐业”的关系最为密切:“责任心”就是“敬业”广趣味“就是”乐业“。他认为做事必须具备责任心和善于”从职业中领略出趣味。“一个人对待自己的职业,能够有责任心、有趣味发扬敬业与乐业的精神,专心致志做圆满,就是”人类合理的生活“。结束句”我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用短句,用感叹的语气,充满了对听讲的青年学生的殷切期望,感情强烈而真挚。
(二)学生自读课文8-9段,并思考。
1、理清作者论证“乐业的重要性”的结构。
2、在这一部分中,作者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3、文中说“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1、作者先摆出司空见惯的.反面的现象,进行批驳分析,指出人生在世,做任何事情都要淘神费力,与其“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不如寻找出乐趣;然后运用设问句“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为什么呢”,转入论述为什么要乐业,列出了四个理由。
2、作者主要运用了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3、首先是有一份正当的职业,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对于所做的事,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忠实地把它做好;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
三、探讨文章的语言特色
[过渡]本文是一篇演讲词,语言通俗,充分体现了口语和演讲的特色。
1、引用古籍名言时,用通俗的口语进行解释。例如对孔子的两句话:“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做了生动而饶有趣味的讲解:“孔子……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难!难!’”
2、语言通俗,如话家常。例如提到百丈禅师的故事时,说“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老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对的不肯吃饭”。
3、结合演讲时的情境,注意和听众现场交流。例如,“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演讲最后,“盼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更是对听众直接的心灵诉求。
四、课文小结
本文是一篇演讲词,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文短意长。
课文结构层次清晰。开头就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接下来,分别谈论了“有业”“敬业”“乐业”的重要性;最后,总结全文旨意。
本文在论证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引用经典、格言。
在语言上,充分体现了口语和演讲的巧妙结合。
五、布置作业
领悟作者的精神旨意,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体验,谈谈自己在学习中感受到的乐趣。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
教后反思
《敬业与乐业》选自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的《饮冰室汇集》,是一篇宣讲人生与事业关系的演讲词。文章开宗明义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接着分别谈论了“有业”“敬业”和“乐业”三个问题,最后用“责任心”和“趣味”总结精神旨意。全文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文短意长。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看,学习课文,意在引导学生感受先哲的思想风采,品味哲理,深入思考人生问题,丰富个性内涵。
《敬业与乐业》教学反思13
在执教《敬业与乐业》一课前,我的教学设想是引导学生掌握演说词的特色,理解议论文的有关知识以及作者的精妙构思,还有意识的增加了学生的仿句和迁移能力的训练。主要的授课方法是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挥,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我在授课的过程中以读为主,采用各种诵读的方式,为引导学生从读中领悟文章的内涵,我在学生每一次诵读之前都设计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相关体会与感受。
从这堂课学生的课堂反应来看,我这样的设计模式获得了不错的效果,学生更透彻的`把握了文体知识,情感目标也得到了实现,学生从作者的观点联系到了自身实际,更把视野聚焦到了当代社会的“天下第一等人”身上,仿句精彩连篇。
不足在于我在授课的过程中力求完美,所以在引导的途中面面俱到,课堂容量增加,课程结束得有些匆忙,自我感觉课堂驾驭能力还有待提高,力争收放自如。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我还应注意语言的简洁性与思路的清晰度。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继续挖掘学生的潜能,将课堂留给学生,让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更好的发挥。查字典返回查字典首页>>
《敬业与乐业》教学反思3:
这是一篇议论文的典范之作,其主旨鲜明、层次清晰。但是由于作者所处年代及其经历,本篇文章中个别语句使学生很难理解。因此,在上第一课时的时候,我采取让学生先介绍梁启超再加以补充并将文中较难理解的语句摘出来分析,使学生们对文章有初步理解,上课效果较好。第二课时的讲授则结合议论文的结构及论证方法来一步步分析“敬业与乐业”,本想让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掌握议论文的写法,但是却高估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导致学生并没有很好的掌握所学内容,今后一定要分析好学情再授课。
《敬业与乐业》教学反思14
《敬业与乐业》是本单元第一篇,这篇文章既是演讲词,又是议论文。作为议论文,学生以前接触很少,对议论文文体的认识几乎,而议论文又是本册书甚至是初三学习的一个重点,因此学好本文,对学生进一步了解并学会使用议论文体是至关重要的。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学写演讲稿,并且进行演讲,而本文是本单元的开篇之作,也是演讲的特点和技巧体现得很明显的一篇文章。所以在教学时,我把这作为教学目标,兼顾了议论文知识和演讲词知识的初步学习,为以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在课堂上解决了字词后,我引导学生从课文题目入手,思考哪些段落是关于“敬业”的,哪些段落是关于“乐业”的,哪些段落是既和“敬业”有关又与“乐业”相关,很快理顺了这篇文章的写作思路。然后我把重点放在对议论文知识的领悟和演讲特点的体会上。但是怎样能让学生学的有兴趣呢?如果教师生搬硬套地讲这些知识,就会使学生学的索然无味。如果不进行必要的知识指导,学生恐怕学完本课后对议论文文体的'了解和掌握也是寥寥无几,或许连皮毛也没有学会。经过反复思考之后,我决定不单纯来学习议论文知识,而在课文学习中逐步渗透。我把重点放在在文章2-5段的教学上,因为这一部分论证层次清楚,总分总结构,论据充足,两种论据类型都有,论证方法灵活,常见的四种论证方法均涉及到,演讲的特点也比较突出。通过这一部分的细致学习,一方面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怎样巧妙地使用论证方法为自己阐述的论点服务,另一方面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演讲的特色。在此基础上来自学课文的其他段落。我觉得这样,即能达到教学目标,又能锻炼了学生的能力,还使学生有兴趣。
在教学中我还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和生活,用敬业与乐业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在第6段的学习中,我结合着课后练习向学生提问:“‘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依据作者的这一标准来衡量,你能从身边也发现一两位这样“天地间第一等人”吗?”来强化对“天地间第一等人”的理解。有的学生在举例时只注重名人,而忽视了身边的人,我及时提醒学生,想想我们门岗的闫师傅,起早贪黑,尽职尽责,不仅做好分内事,还尽力干好分外事,完全称得上“天地间第一等人”。 同时我及时的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对待自己目前的“业”——学习,让学生更清楚的认识到现在认真学习,慎思明辨,上课专心,认真做好作业,力争取得最好成绩,就是“敬业”。从学习中领略到读书学习的乐趣,从刻苦努力中体会到学问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快乐,这就是“乐业”。
议论文的学习还需要在第四单元的学习中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也需要在以后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不间断的渗透,每一篇课文的学习就是很好的思想教育载体。不放松每一个课堂,不放弃每一个学生。“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多么深刻,“主无一适便是敬”多么贴切,要认真对待每一件事,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啊。
《敬业与乐业》教学反思15
在教学中,我特意设置了关于“天地间第一等人”的探讨。在发言中,有的学生只谈理论,忽略了结合自身实际,我及时的引导他们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谈感受,从而更好的认清现在应该如何去做,如何把握自己的青春年华,有很深的实际教育意义。
我设置的关于立足本职工作和树立远大理想的辩论,激发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的兴趣,效果很好。在辩论中,大多数学生更赞成应有远大的理想,认为二者相矛盾。我做了点拨纠正,启发他们如果不扎实作好本职工作,远大理想就会成为空谈,启发学生要全面具体的看问题。激发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和批评质疑的能力。在辩论中,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情绪,条理清楚的说理有力,还有同学联系自身实际,从而加强了本文的实际教育意义。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先生于70年代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为学生所作的'演讲,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启蒙教育,有很强的针对性。这篇文章,既是议论文,又是演讲词。第二单元的课文设置中有三篇演讲词,所以教学时,我兼顾了议论文知识的复习和演讲词知识的初步学习,为后面的课文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中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目标,分别是:
1、引导学生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
2、摘录并积累大量经典语句、格言。
3、分析本文结构,学习论证方法。
4、仔细体会演讲和口语特色的巧妙结合。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首先,通过复习议论文知识,明确议论文的结构思路。然后,在整体感知的环节中,我对学生朗读课文时提出了:“试概括每一段落论述的主要内容,并找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要求。这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时候也就逐步明确了文章层次的划分,再经过交流归结,文章的结构就清晰的体现出来了。朗读是的第二个要求是“逐一抄录课文中引用的古代典籍中的论述,认真想一想它们的意思”。学生很容易从文章中划出这些语句,它们的出处和语句含义在课文的注释中,再加上文章中也有多处语句作者引用后作出解释,所以学生理解语句的含义也就没有困难了。不过,在要求学生积累背诵这些语句时,却有了一些难度。
为了引导学生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我在分析时设计了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思想上也会受到触动。
在第一课时的拓展延伸设计上,我结合着课后练习向学生提问:“‘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依据作者的这一标准来衡量,你能从身边也发现一两位这样“天地间第一等人”吗?请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我们中学生该如何去做。”
学生分小组探讨对于“天地间第一等人”的理解。在交流中,有的学生只谈了课文中的一些理论,而忽视了问题中结合中学生实际的要求。对此,我及时地引导他们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谈感受,多列举事例,这样更好的认清自己现在应该如何去做,从而具有积极的实际教育意义。在学生的发言中,我发现学生对新时期爱岗敬业的事迹知之甚少,那么在课后就要扩充他们对这方面的了解,以增强他们敬业乐业、敬学了学的意识。
在第二课时的拓展延伸设计上,我将梁启超的观点和拿破仑的名言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展开辩论。从而调动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的兴趣,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提高质疑能力,也探讨了理解人生的问题,加强了文章的实际教育意义,效果较好。
为降低目标4的难度,教学中,我先对演讲词的知识做了简介,然后通过出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找出例句进行分析体味。
总之,在教学中,我尽可能的让学生多读,多思,多发言,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尽量的少讲,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同时,结合着课文分析,给予学生写作的指导,并通过课后练笔进行巩固,把写作和阅读有机的结合起来。
《敬业与乐业》教学反思
《敬业与乐业》教学反思1
本周结束了梁启超先生的《敬业与乐业》一文的教学,上课之前,满心希望与期待,希望学生能从文章中汲取一点营养,树立正确的学习、生活以及从业观;期待着能在课堂上与学生打成共识,能有情感上的共鸣。现实总是残酷的,不知是文章本身的吸引力太小、趣味性不强还是我讲述的不够生动、有感染力,整篇课文学下来,除了在我给同学们讲述“佝偻丈人”的.故事时,大部分的男生眼睛为之一亮,再就是我给他们举例说明“有业之必要”、“敬业”的例子时,大部分学生抬起了头,对于作者教育后人要树立敬业乐业的精神,要做一个有业之人的教导却置之不理,很是郁闷、很是彷徨,难到我们的语文课真的要靠讲故事才能吸引学生吗?
“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多深刻的一句话,“主无一适便是敬”多贴切的一句话,哎!
真希望我们的学生能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题,认真对待学习,认真对待学业,认真对待人生!
从本文的教学我也看到了,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课文的说教力量是微弱的,优美的文字缺乏感染力,纯语文式教学需要改变为职教特色的语文教学!
《敬业与乐业》教学反思2
在上课前,我深知这种“敬”“乐”对学生学业乃至以后步入社会的重要性。为了培养他们的“敬”“乐”精神,我在设计教学时,一改前几次教学时传统的老师的教、学生的受,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关注他们的问题。在问题的交流探讨中,抓住节点,因势利导,在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和独特体验的同时,又不偏离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学生在三种对话(与文本(作者)、与老师、与学生)中,真正理解“敬”与“乐”的含义。
教学设计上,布置自读(指导学生学会写自读笔记:1、正音释词;2、文章感知:①文章写了什么;②怎样写的;③为什么这样写。3、问题预设:对文中不理解或有疑问的地方,大胆质疑、提问,并思考,以便互动时交流。此环节一般在课外进行(也可在课前20分钟进行))、检查交流(尽量在生生互动中完成)、教授新课(设计三个讨论话题——关于“论点”、“论据”和“论证”)、互动交流。仿写演练。这其中要穿插写作背景,以及文体知识(演讲稿)链接。
教学过程中,首先“破题”,让学生回答他们所理解的“业”“敬业”和“乐业”,这样在师生互动中引入对新课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主动参与、敢于质疑(课文结构化分不人云亦云,有独到见解)、大胆提问、交流想法,说明他们课前自读预习是认真的,是有思考的。他们关注文本,同学生对话,与老师交流,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真正明白了“敬”与“乐”对于当前学业的'重要性。
当然,在教学设计与活动中,还是有不足的地方。教师方面:自身不能不足或思维定势,始终跳不出教参书的樊笼,对其有一定的依赖性,缺乏足够的创新。教学活动中,没有充分估计学生的能力,不敢放手,有越俎代庖现象发生。学生方面:知识面窄,记忆不牢固。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他们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大部分人的积极主动性被扼杀,课前自读预习茫然(即使有了老师的问题设计),课上“忙然”——忙于记笔记,而不思考。他们认为思考应该是老师或成绩优异的同学的事,只要笔记记好,课后复习、背诵就可以了。殊不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如何摆脱思维定势,推陈出新,敢于放手和调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当是我以后教学常思常总结的事情。
《敬业与乐业》教学反思3
内容繁杂,篇幅较长。由诗歌单元进入这篇演说词的学习,学生必须调动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讲解,引导过程中,需紧扣论题,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使学生理清文章脉络,进而理解文章逐层深入论证的过程。
由于创作于进百年前,文中的某些观念会与学生当下地认识产生较大的时代隔阂,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辟出时间,进行专题讨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既深化他们对于文章的理解,又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职业观,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敬业与乐业》教学反思4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先生于70年代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为学生所作的演讲,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启蒙教育,有很强的针对性。这篇文章,既是议论文,又是演讲词。教学时,我兼顾了议论文知识的复习和演讲词知识的学习,反思如下:
首先,在整体感知的环节中,我对学生朗读课文时提出了:“试概括每一段落论述的主要内容。”即找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这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时候也就逐步明确了文章层次的划分,再经过交流归结,文章的结构就清晰的体现出来了。
朗读是的第二个要求是“逐一抄录课文中引用的古代典籍中的论述,认真想一想它们的意思”。学生很容易从文章中划出这些语句,它们的出处和语句含义在课文的注释中,再加上文章中也有多处语句作者引用后作出解释,所以学生理解语句的含义也就没有困难了。
为了引导学生品味与领悟句子选取一些代表性的句子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依据作者的这一标准来衡量,你能从身边也发现一两位这样“天地间第一等人”吗?请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我们中学生该如何去做。在学生的发言中,我发现学生对新时期爱岗敬业的事迹知之甚少,那么在课后就要扩充他们对这方面的了解,以增强他们敬业乐业、敬学乐学的意识。
我将梁启超的观点和拿破仑的名言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展开辩论。从而调动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的兴趣,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提高质疑能力,也探讨了理解人生的问题,加强了文章的实际教育意义,效果较好。
总之,在教学中,我尽可能的让学生多读,多思,多发言,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尽量的少讲,注重对学生的评价。
《敬业与乐业》教学反思5
今年接手的这两班九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方法还存在很大的缺失,故本节课教学内容安排较少,教学重点只在梳理文意、整体初步感知。希望学生们在多读的基础上,逐步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熟读文本,勾画批注、整体感知、辨疑解难。
课上也有精彩呈现。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并标注段落序号,勾画难读难懂词、句,思考梁启超先生的讲演是从哪几方面来谈话的。
九(2)班,连续三位学生都仅仅只扣文题,答题有偏。这时偏有王盼坐姿不正,右手微撑,状如举手。我点其名,让她谈自己的理解看法。从她扭捏、腼腆中可以看出,她对老师误以为其举手答题,很不理解,有碍于面子不能不答,而且还不能答不出水平、讲不出新意。于是,她说:大致讲了三层意思。第一层从开头到第五段,第二层是六、七两段,第三层是八、九两段。说到最后,明显有敷衍之色了。我有追问一句:请你给大家说说划分的理由,好吗?在我追问目光与期待眼神的催促与诱导下,只仿佛听见:第一部分讲职业,后面讲了敬业,最后讲了乐业。
听到“职业”一词,我心中一喜一忧。喜者,有那么一点意思,确实谈到要有“职业”;忧者,文中谈得十分清晰却不能概括、引用,忧也。喜者,王盼能有这样的回答,总算有了“声音”;忧的是,班上那么多学生竟没有人敢站起来说说自己的`想法。看来,训练还是不可少的!
当然 ,①-⑤讲的是“职业”,这样的概括是不准确的,不恰当的,且与后两层在语言表述上有差异。如何予以纠正,还要能顺理成章呢?
当时,我就想到,还是从“仿写”上入手吧。我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敬业”之“敬”与“乐业”之“乐”的词义及词性,进而分析两词的构成形式:动宾式。这时学生对“敬”“乐”的理解应当是非理性的。怎么办?请学生谈自己的看法。要求:离开课本,抛弃资料。还好,吴银华同学用自己的话讲出了“敬”,就是“对事情要认认真真的,做事不马虎”等等。我接着予以概括为“敬重”、“尊敬”,方法:借扩词来理解。那么应是什么词性呢?哎,这届学生真是很难,根本说不上来。我又稍作概括引导,明确是动词。
“乐业”之“乐”又该如何理解?快乐吗?还是看看欧阳修的“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这句中的第二个“乐”作何解释?是什么词性?如果学生对《醉翁亭记》理解了,当不是个问题了!
那么,用“职业”来概括①-⑤的内容准确?且与后两层相关吗?
“职”,①职务;责任。是名词;②职位,名词;③旧时公文用语,下属对上司的自称,名词(与“业”无关);④掌管,动词,常组合为“职掌”,构成并列式词组(与本文内容无关);⑤<书>只,仅:职止而已。⑥姓。
这样看来,“职业”之“职”是①职务,责任的意思,与“业”构成并列式的名词。这种组合与下文的“敬业”、“乐业”的动宾式不相吻合。
谈到这里,有学生开始轻声说到“有业”。我鼓励学生大胆大声说出,并予以表扬肯定,板书时将“职”用括号括去,在前面重(zhong)书“有”。
在九(1)班上课时,谈到对文本内容理解时,出现了四种不同的认识,它们分别为:
1、①∥② ③ ④⑤∥⑥ ⑦∥⑧∥⑨ (方 蓓)
2、① ②③ ④ ⑤∥⑥ ⑦∥⑧ ⑨ (舒 君)
3、①∥②③ ④ ⑤∥⑥ ⑦ ⑧∥⑨ (邓 奇)
4、①∥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⑨ (舒 悦)
本来想让学生说说划分的理由,陈述自己的想法,考虑到一来时间不充裕,极紧张,快要下课了;二来担心学生不肯说。机灵一动,改由我来猜说学生的想法,并请学生予以评判。
考虑到舒悦的说法,可能带有普遍性,成为现实分析的定式:开头总领,结尾总结,中间大块头——可以是分述,至于怎么分述,“我”不管。这样的划分、理解有公式化、便捷化、更可能的程式化与惰性化的倾向。我先来猜解,得到了舒悦及有关学生的认可,接下来对其他同学的划分也作了相应的猜读,同样也得到了学生的肯定。
那么,这样四种划分可以吗?明确:可以!总要分个优劣吧?优者,第1、2种。能取出“之最”吗?留给同学们自己吧。
最后,我在“有业”、“敬业”、“乐业”三词中间用“==>”勾连去了,文章层次清晰了!
小结后,布置作业:
1、文章大意是清晰了,然而一次讲演,怎样才能让观众静静地听入心中?这除了行政手段、除了对学者讲演者应有的“面子”外,讲演者还应在讲演中充分展示自己的个人魅力!那么,文中梁启超先生的个人魅力何在?请大家回家后熟读课文,找寻梁先生的语言魅力、讲话(内容)魅力、讲演内容组织(形式)魅力,最好还能从课外资料上发现梁公的人格魅力。
2、词语的积累是初中生必要的基础。抄写词语、翻译文言语句,是积累的最佳途径!
这节课是在教学内容较少,学生基础较弱的情形下实施的,有可圈可点之处,也许还有可改进处。
《敬业与乐业》教学反思6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先生所作的演讲。这篇文章,既是议论文,又是演讲词。我的教学设想是引导学生掌握演说词的特色,理解议论文的有关知识以及作者的精妙构思,还有意识的增加了学生的仿句和迁移能力的训练。主要的授课方法是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挥,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目标,分别是:1、引导学生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2、摘录并积累大量经典语句、格言。3、分析本文结构,初步学习论证方法。4、仔细体会演讲和口语特色的巧妙结合。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授课的过程中以读为主,采用各种诵读的方式,为引导学生从读中领悟文章的内涵,我在学生每一次诵读之前都设计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相关体会与感受。首先,结合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明确课文的结构思路。然后,在整体感知的环节中,我在学生朗读课文时提出了:“试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的要求。这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时候就逐步明确了文章层次的划分,再经过交流、归结,文章的结构就清晰的`体现出来了。朗读时的第二个要求是“逐一抄录课文中引用的古代典籍中的论述,认真想一想它们的意思”。学生很容易从文章中划出这些语句。这些语句的出处和含义在课文的注释里可找到;再加上文章中有多处,作者在引用相关语句后又作出了解释,所以学生理解这些语句的含义时就没有困难了。不过,在要求学生积累背诵这些语句时,却有了一些难度。为了引导学生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我在分析时设计了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思想上也受到触动。在第一课时的拓展延伸设计上,我结合课后练习向学生提问:“‘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依据作者的这一标准来衡量,你能从身边找出一两位这样的“天地间第一等人”吗?请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我们中学生该如何去做。”学生分小组探讨对于“天地间第一等人”的理解。在交流中,有的学生只谈了课文中的一些理论,而忽视了问题中结合中学生实际的要求。对此,我及时地引导他们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谈感受,多列举事例,这样更好的认清自己现在应该如何去做,从而具有积极的实际教育意义。在学生的发言中,我发现学生对当前爱岗敬业的事迹知之甚少,那么就在课后扩充他们对这方面的了解,以增强他们敬业乐业、敬学乐学的意识。
在第二课时的拓展延伸设计上,我将梁启超的观点和拿破仑的名言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展开辩论。从而调动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的兴趣,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提高质疑能力,也探讨了有关人生的一些问题,增加了文章的实际教育意义,效果较好。为降低目标4的难度,教学中,我先对演讲词的知识做了简介,然后通过出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找出例句进行分析体味。
总之,在教学中,我尽可能的让学生多读,多思,多发言,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尽量的少讲,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同时,结合课文分析,给予学生写作的指导,并通过课后练笔进行巩固,把写作和阅读有机的结合起来。
不足在于我在授课的过程中力求完美,所以在引导的途中面面俱到,课堂容量增加,课程结束得有些匆忙,自我感觉课堂驾驭能力还有待提高,力争收放自如。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我还应注意语言的简洁性与思路的清晰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继续挖掘学生的潜能,将课堂留给学生,让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更好的发挥。
《敬业与乐业》教学反思7
《敬业与乐业》选自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的《饮冰室》,是一篇宣讲人生与事业关系的演讲词。文章开宗明义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接着分别谈论了“有业”“敬业”和“乐业”三个问题,最后用“责任心”和“趣味”总结精神旨意。全文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文短意长。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看,学习课文,意在引导学生感受先哲的思想风采,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启蒙教育,品味哲理,深入思考人生问题,丰富个性内涵,有很强的针对性。这篇文章,既是议论文,又是演讲词。第二单元的课文设置中有三篇演讲词,所以教学时,我兼顾了议论文知识的复习和演讲词知识的初步学习,为后面的课文学习打下基础。
本课的难点是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切领悟与质疑问难。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拓展学生的'精神视野,又应尽量和学习生活体验相结合,体现在研讨探究中,我结合着课后练习向学生提问:“‘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依据作者的这一标准来衡量,你能从身边也发现一两位这样“天地间第一等人”吗?请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我们中学生该如何去做。”学生分小组探讨对于“天地间第一等人”的理解。在交流中,有的学生只谈了课文中的一些理论,而忽视了问题中结合中学生实际的要求。对此,我及时的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运用“举例子”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他们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多列举事例谈感受,从而更好的认
清现在应该如何去做,如何把握自己的青春年华,,从而具有积极的实际教育意义。在学生的发言中,我发现学生对新时期爱岗敬业的事迹知之甚少,那么在课后就要扩充他们对这方面的了解,以增强他们敬业乐业、敬学了学的意识。
总之,在教学中,我尽可能的让学生多读,多思,多发言,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尽量的少讲,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同时,结合着课文分析,给予学生写作的指导,并通过课后练笔进行巩固,把写作和阅读有机的结合起来。
《敬业与乐业》教学反思8
在执教《敬业与乐业》一课前,我的教学设想是引导学生掌握演说词的特色,理解议论文的有关知识以及作者的精妙构思,还有意识的增加了学生的仿句和迁移能力的训练。主要的授课方法是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挥,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我在授课的过程中以读为主,采用各种诵读的方式,为引导学生从读中领悟文章的内涵,我在学生每一次诵读之前都设计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相关体会与感受。
从这堂课学生的课堂反应来看,我这样的设计模式获得了不错的效果,学生更透彻的把握了文体知识,情感目标也得到了实现,学生从作者的'观点联系到了自身实际,更把视野聚焦到了当代社会的“天下第一等人”身上,仿句精彩连篇。
不足在于我在授课的过程中力求完美,所以在引导的途中面面俱到,课堂容量增加,课程结束得有些匆忙,自我感觉课堂驾驭能力还有待提高,力争收放自如。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我还应注意语言的简洁性与思路的清晰度。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继续挖掘学生的潜能,将课堂留给学生,让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更好的发挥。查字典返回查字典首页>>
《敬业与乐业》教学反思3:
这是一篇议论文的典范之作,其主旨鲜明、层次清晰。但是由于作者所处年代及其经历,本篇文章中个别语句使学生很难理解。因此,在上第一课时的时候,我采取让学生先介绍梁启超再加以补充并将文中较难理解的语句摘出来分析,使学生们对文章有初步理解,上课效果较好。第二课时的讲授则结合议论文的结构及论证方法来一步步分析“敬业与乐业”,本想让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掌握议论文的写法,但是却高估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导致学生并没有很好的掌握所学内容,今后一定要分析好学情再授课。
《敬业与乐业》教学反思9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2、仔细体会演讲和口语特色的巧妙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检查背诵
“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二、继续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一)学生朗读第七段。
明确: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验,指出“责任心”和“趣味”跟“敬业”与“乐业”的关系最为密切:“责任心”就是“敬业”广趣味“就是”乐业“。他认为做事必须具备责任心和善于”从职业中领略出趣味。“一个人对待自己的职业,能够有责任心、有趣味发扬敬业与乐业的精神,专心致志做圆满,就是”人类合理的生活“。结束句”我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用短句,用感叹的语气,充满了对听讲的青年学生的殷切期望,感情强烈而真挚。
(二)学生自读课文8-9段,并思考。
1、理清作者论证“乐业的重要性”的结构。
2、在这一部分中,作者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3、文中说“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1、作者先摆出司空见惯的反面的现象,进行批驳分析,指出人生在世,做任何事情都要淘神费力,与其“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不如寻找出乐趣;然后运用设问句“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为什么呢”,转入论述为什么要乐业,列出了四个理由。
2、作者主要运用了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3、首先是有一份正当的职业,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对于所做的事,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忠实地把它做好;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
三、探讨文章的语言特色
[过渡]本文是一篇演讲词,语言通俗,充分体现了口语和演讲的特色。
1、引用古籍名言时,用通俗的口语进行解释。例如对孔子的两句话:“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做了生动而饶有趣味的讲解:“孔子……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难!难!’”
2、语言通俗,如话家常。例如提到百丈禅师的故事时,说“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老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对的不肯吃饭”。
3、结合演讲时的情境,注意和听众现场交流。例如,“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演讲最后,“盼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更是对听众直接的心灵诉求。
四、课文小结
本文是一篇演讲词,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文短意长。
课文结构层次清晰。开头就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接下来,分别谈论了“有业”“敬业”“乐业”的重要性;最后,总结全文旨意。
本文在论证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引用经典、格言。
在语言上,充分体现了口语和演讲的巧妙结合。
五、布置作业
领悟作者的精神旨意,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体验,谈谈自己在学习中感受到的乐趣。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
教后反思
《敬业与乐业》选自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的《饮冰室汇集》,是一篇宣讲人生与事业关系的演讲词。文章开宗明义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接着分别谈论了“有业”“敬业”和“乐业”三个问题,最后用“责任心”和“趣味”总结精神旨意。全文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文短意长。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看,学习课文,意在引导学生感受先哲的思想风采,品味哲理,深入思考人生问题,丰富个性内涵。
《敬业与乐业》教学反思10
《敬业与乐业》是本单元第一篇,这篇文章既是演讲词,又是议论文。作为议论文,学生以前接触很少,对议论文文体的认识几乎,而议论文又是本册书甚至是初三学习的一个重点,因此学好本文,对学生进一步了解并学会使用议论文体是至关重要的。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学写演讲稿,并且进行演讲,而本文是本单元的开篇之作,也是演讲的特点和技巧体现得很明显的一篇文章。所以在教学时,我把这作为教学目标,兼顾了议论文知识和演讲词知识的初步学习,为以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在课堂上解决了字词后,我引导学生从课文题目入手,思考哪些段落是关于“敬业”的,哪些段落是关于“乐业”的,哪些段落是既和“敬业”有关又与“乐业”相关,很快理顺了这篇文章的写作思路。然后我把重点放在对议论文知识的领悟和演讲特点的体会上。但是怎样能让学生学的有兴趣呢?如果教师生搬硬套地讲这些知识,就会使学生学的索然无味。如果不进行必要的知识指导,学生恐怕学完本课后对议论文文体的了解和掌握也是寥寥无几,或许连皮毛也没有学会。经过反复思考之后,我决定不单纯来学习议论文知识,而在课文学习中逐步渗透。我把重点放在在文章2-5段的教学上,因为这一部分论证层次清楚,总分总结构,论据充足,两种论据类型都有,论证方法灵活,常见的四种论证方法均涉及到,演讲的特点也比较突出。通过这一部分的细致学习,一方面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怎样巧妙地使用论证方法为自己阐述的论点服务,另一方面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演讲的特色。在此基础上来自学课文的其他段落。我觉得这样,即能达到教学目标,又能锻炼了学生的能力,还使学生有兴趣。
在教学中我还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和生活,用敬业与乐业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在第6段的学习中,我结合着课后练习向学生提问:“‘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依据作者的这一标准来衡量,你能从身边也发现一两位这样“天地间第一等人”吗?”来强化对“天地间第一等人”的理解。有的学生在举例时只注重名人,而忽视了身边的人,我及时提醒学生,想想我们门岗的闫师傅,起早贪黑,尽职尽责,不仅做好分内事,还尽力干好分外事,完全称得上“天地间第一等人”。 同时我及时的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对待自己目前的“业”——学习,让学生更清楚的认识到现在认真学习,慎思明辨,上课专心,认真做好作业,力争取得最好成绩,就是“敬业”。从学习中领略到读书学习的乐趣,从刻苦努力中体会到学问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快乐,这就是“乐业”。
议论文的学习还需要在第四单元的学习中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也需要在以后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不间断的渗透,每一篇课文的学习就是很好的思想教育载体。不放松每一个课堂,不放弃每一个学生。“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多么深刻,“主无一适便是敬”多么贴切,要认真对待每一件事,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啊。
《敬业与乐业》教学反思11
《敬业与乐业》是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选自梁启超的《饮冰室》。其第二单元的选材要求是:在感受人类精英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情感、闪光的思想的同时,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品味不同场合、不同背景下口语运用的技巧。如何更好地贯彻这个要求?我认为须把握三个环节感悟三个美。
一、引导朗读 感悟结构美
《敬业与乐业》层次清晰,结构紧密,逻辑性强。感悟其美关键要具体引导学生做好两点:首先,朗读中把握语段语气的基础上抓语段关键句。例如文章首段的语气是转折语气,其关键语句在后——“敬业与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其次,引导学生读懂段段之间的衔接,明确每个话题的起承转合。例如首段的关键语意是:“敬业与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二段的关键语意是:所以在演讲正文以前,先要说说有业之必要。从衔接上看,两段是典型的总分关系,而二段关键句又是分话题的总起句,承接的是三四段的两个并列段,合的是五段:“我征引儒门……万不能容赦的”这几句,(也是一个典型的总分总关系。)转的也是五段末句:今日所讲……何种态度。这样,在反复朗读中不难感悟行文中“三个话题”的基本布局。
二、抓引言设疑 体会说理美
这篇演讲词语言表达通俗浅显,但学生在阅读作者大量引用的经典、格言,往往会浅尝辄止。为此,在教学中,我不仅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经典、格言的注解,还加以相应的提问。这样来真正准确把握课文主要观点,感悟作者的说理美。例如:文章分述的第一个话题我这样问:作者谈有业之必要,作者是怎么说的?有学生回答:作者引用孔子言、讲百丈禅师故事来“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劳作”我接着说:“是的,那么业的必要性说透了吗?”学生只理解了孔言中的两种人就是因为没有业而难造就,而百丈禅师的例子似乎读不懂,我提问:百丈禅师为什么不吃饭?生回答:门生替他服务了。我说:“好,那百丈禅师是怎样一个人?” 生回答:始终如一。我问:哪儿可见?生:“直到八十岁,日日如此”我问:始终如一,“一”指什么?生:“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至此学生豁然开朗——有业可成性格。这样,再引导学生品味一反一正,一理一事结合起来文笔简练,形式多样,说理全面的亮点就水到渠成了。
三、议作者理念 悟人性美
在这点上,文章的“敬业”与“乐业”两部分体现的尤为突出。例如在“敬业”部分的六段,我提问道:作者提及“大总统”和“拉黄包”两个职业意在何?学生不难明白:职业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的神圣,是不分高低的。在七段中我提问道:作者为什么“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做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在做的事来和他交换?”学生细读之中也会抓出作者的理念:大家同时替社会做事,怕的是做不好对不住这一天的饭。这样我们的学生才会把握作者的敬业态度——专心做事,不管事情大小。至于乐业部分,作者的人性美我认为主要是感悟演讲中的情境——注意和听众现场交流。例如,“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这句是作者是对听众直接的心灵诉求,是作者语重心长的疏通读者的苦乐观。明确这一点,后文“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的期望就不言而喻了。
总之,在这三个环节的展开突破中,我认为学生较好的感受了作者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情感和闪光的思想。至于在此基础上怎样探讨文章的语言特色?其焦点问题是:本文是一篇演讲词,语言通俗,充分体现了口语和演讲的特色。试从文中举出例子,并做说明。其具体做法形式是:学生各抒己见;老师媒体出示共同欣赏。
《敬业与乐业》教学反思12
20xx年10月17日上午,我们来到xx中学,听了xx老师的《敬业与乐业》公开课。xx老师也是xx深圳名师工作室的学员,xx的课展示出她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深厚的基本功底。
她在课堂上把全班同学分成八个小组,教学活动基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织。《敬业与乐业》这篇课文的教学被她处理为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听写字词,由一名学生主持,在讲台上读出学过的词语,其他学生写在活页纸上,随后各组交换批改。这个环节巩固了学生的字词积累。第二个环节是理清文章结构,由各组商讨后说出文章分成几部分。这个环节可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内容。第三个环节要求各组学生从论证方法的角度提出问题,并需预先给出答案。随后,各组之间互相抛出问题,要求对方思考并回答。这个环节引导学生掌握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整节课,见不到教师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现象,倒是学生忙得不亦乐乎,看书、思考、讨论、提问、回答……学生的特写镜头成为课堂上的主画面。这简直是对传统课堂的宣战,是对传统课堂的颠覆!然而,正是这节课,把“自主、探究、合作”的内涵演绎得淋漓尽致。
一、团结起来力量大。
小组学习模式是课堂合作学习的一种基本途径。在xx老师的课堂上,无论是日常教学,还是公开课,她坚持把小组学习模式进行到底。我们到达教室的时候,学生方才得晓要听课,而当时他们的课桌椅已呈现出8个小组的阵容,足见并非走个过场秀一秀而已。在课堂上,我们也留意学生的讨论已成为一种习惯性动作,并且会互相提醒、指点、补充,共同归纳,取长补短,合作无间,彰显出一个个小团队的力量。
二、化被动为主动。
在xx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并非是一个袖手旁观者,而是一个投身到前线的战斗者。当他们接过徐老师的号令:从论证方法的角度提问。各组成员随即进入思索之中,之后诸如“xx处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xx段有哪些论证方法?可以删除掉其中一种吗?为什么?”之类的炮弹接二连三蹦出来,并开足火力投向其他学习小组。刹时,教室炸开锅般热闹起来,应战的.小组一点也不敢松懈,集中精神,见招拆招。这样一来,学生想当个逃兵都没机会。
三、“探子”得真知。
在古代战场上,最快获得最真实的信息并非是将领,而是探子。因为他是亲自去探究的。xx老师把一个个学生委任为学习战场上的“探子”,上书山,下学海,深入到知识大本营中收获信息。纵使学生跌跌撞撞、头破血流,她也毫不怜悯。重思考,轻答案,是她的主张。在第二环节,当学生出现四种划分结构类型时,她并没有直接地公布答案,而是用了一个问题来引发学生思考:“这四种分法的分歧就在于大家对引论和分论主张不同,关键就是‘有业’应归在引论还是归在分论,请大家研究一下。”从而让学生自己找到正确分法。而在第三环节中,她更是由提问题至答问题都让学生完成,自己仅仅偶尔点拨一下。所以,当“只要你思考,哪怕想错了也没关系”、“如果你们都答对了,还要我干什么?”这些话从她口中抛出来,也就不足为惊了。
四、一点小杂音。
1、xx老师是一个有主见,果断的教师,在课堂上展现出干脆、利落的风格,如果能揉进更多的亲和力,整节课或许会让师生如沐春风,酣畅淋漓。2、第三环节是整节课的高潮,也是整节课最大的亮点。当一个小组在回答另一个小组的问题时,如果能增强全局的把控力度,聚集其他各组的注意力到答题的主角上,则可避免他们仍沉迷在本组的问答任务上,顾此失彼。
《敬业与乐业》教学反思13
本课教学流程设计为第一次早读让学生划出好句,10分钟后全班交流说说好在哪里?
第一课时从抓关键句角度来把握,先明确文章提出了什么观点?然后教学生学习方法:抓关键句、搜索法、串联上下文句、归纳概括法等。最后让学生把本课的写作思路写下来。接着老师板书文章的有业敬业块写作思路,引导学生理解。最后就文章演讲辞的特色品演讲语言,让学生寻找适合演讲的话,四人小组派代表说明。
第二次早读让学生自己寻找适合演讲的话,自己讲给自己听,讲一遍(演讲),老师示范第四段建议大家用自己最适合或擅长的语言方式,(时代变迁适合语言形式也在变)演讲给同桌听。准备课上交流。早读结束前老师先听一两个同学演讲,同时强调注意事项:
1、大声、自信;
2、严肃不可笑;
3、听众是来听你的演讲,不是来看你笑话的;
4、以气势以声音压倒全场;
5、有强调重音;
6、少用文白相间。
第二课时学生演讲何琪遥很有学者风范、夏亚青用贵州话的演讲相当出色。演讲结束后老师强调演讲者要达到演讲的目的,最关键还是演讲的内容,所谓以理服人才是最大的秘诀。接下来在回顾上课的基础上讲“道德类文章”人应……”的`文章仿写“敬业”。接着就乐业开展分析,分析后同样就其写作思路让学生仿说。
第三课时分析课后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身边的无论是学习或道德上的天地间第一等人,最后让学生讨论“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理解。
从授课看,演讲块的教学极为精彩,但是在说理块的分析老师讲得过多,如何能做到引导学生分析出来是老师今后教学上要思考的重点。
《敬业与乐业》教学反思14
本学期第7周我执教了九年级上册的《敬业与乐业》。《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先生于70年代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为学生所作的演讲,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启蒙教育,有很强的针对性。这篇文章,既是议论文,又是演讲词。所以教学时,我兼顾了议论文知识的复习和演讲词知识的初步学习,现谈谈自己的一些反思。
教学本文时我抓住了教学重难点,在对课文的拓展延伸设计上,我让学生畅所欲言,补充事实论据。此外,我将梁启超的观点和拿破仑的名言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展开辩论。从而调动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的兴趣,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提高质疑能力,也探讨了理解人生的问题,加强了文章的实际教育意义,效果较好。
在教学中,我尽可能的让学生多读,多思,多发言,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尽量的少讲,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同时,结合着课文分析,给予学生写作的指导,并通过课后练笔进行巩固,把写作和阅读有机的结合起来。
一点收获:
正确处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关系。
在这节课中,我突破“课堂为中心”。课前我让学生搜集了大量的梁启超的生平事迹,接近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特别是当我发现学生对新时期爱岗敬业的事迹知之甚少时,在课后我布置了让学生搜集这一方面事例的作业,补充事实论据,扩充了他们对这方面的了解,增强了他们敬业乐业、敬学乐学的意识事后证明效果很好。让学生辩论梁启超的观点和拿破仑的.名言,既锻炼了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今后我会继续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一方面要大力改进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应仅限于读书、写字、答问,而应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小课堂连着大世界”。另一方面要拓宽语文教学的途径、形式。教学内容、形式、途径要向自然、社会、现实生活开放,也就是说,必要时语文教学要走出去。还要重视课外阅读、课外习作的指导,使学生把课内学习所得迁移到课外学习中去。课内阅读教学中决定了语文课文的经典性、基础性和示范性。课文应当是精品,文质兼美,在思想内容上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文风等方面有一定的典范性。因而课文也就成了知识、能力、思想教育和审美情趣的载体,为重要的是课文能够使学生掌握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学会从特殊到一般,举一反三,更好地在课外进行其它类似文章的学习阅读。阅读教学离不开课外阅读,课外搜集资料,二者必须相互结合,互补互助。课文阅读教学是基础,对课外阅读起着指导作用;课外阅读是课内的延续和补充,反过来丰富并深化课文的阅读学习。真正做到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敬业与乐业》教学反思15
1、建议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⑴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
⑵大量经典语句、格言的积累;
⑶“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的初步学习;
⑷演讲和口语特色的体会。
2、本课的难点是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切领悟与质疑问难。
可以结合练习四,组织学生进行研讨和辩论;还可以结合练习二提出的两种论证方法,进行小论文或辩论提纲的写作。领悟作者精神旨意时,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学习体验,例如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在学习中感受到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