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的教学反思

2022-12-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二泉映月的教学反思》及扩展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二泉映月的教学反思》。

二泉映月的教学反思

二泉映月的教学反思1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总会在学生的一举一动间触发一丝灵感,从他们的身上或多或少的收获些感动,也会有所得失。此次讲授《二泉映月》,就用手中的笔来记录下心中的感慨吧。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语言与音乐交融,情感与情境辉映,读来令人意犹未尽。如果说阿炳的音乐是灵感的兵法,使“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那我相信本文也是作者的一气呵成,读起来那么简洁明朗、过度自然、意境幽深。

教学过程中,我以指导朗读第五段为主,以学生的自感自悟为基础,进行阅读教学。《二泉映月》乐曲以及阿炳的苦难人生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因此,第一课时着重让学生交流关于阿炳的资料,并熟悉乐曲,这为第二课时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在我自己读书的过程中,经常会有一闪念间的想法,可是过去就再也组织不起语言,渐渐的我养成了作批注的习惯,空闲时翻翻自己从前看过的勾勾划划的书页,竟也有一丝成就感。学生的思维跳跃性会更强,因此我把自己的读书方法教给学生。在本节课的课堂上,我便让学生在《二泉映月》乐曲的陪伴中在书上写下自己的感言,学生的语言有时只是只字片语,却是他们在作者之外的真正属于自己的体悟,对乐曲、对语言文字又多了许多自己的东西。这项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期待自己能够在批注式阅读方面做得更加完善。

在指导朗读环节中,我注重学生“过程和方法”的指导,力求让学生做到“眼到、口到、心到”的境界;而“心到”最需指导,需带领学生进入文本,揣摩词句,体会出情味,自然能产生语感。例如:读到“起初,琴声蜿蜒连绵……”时,我便启发学生想像这样的画面,学生由此感到宁静、恬静、优雅……读的感情一下子就找到了。再如读到“他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时,我问学生“他为什么要抗争?”让学生联想到阿炳一生命运的凄惨,心理体验更加丰厚,读的时候就把握比较准确了。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以语言文字去揣摩,而是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正因为文本引发了儿童某一方面的生活体验,才能触动个体心灵并产生独特的感受,朗读才会有味道。

指导朗读时,我将内容按乐曲的旋律进行分解,起初、高潮逐一进行,自己感觉对这部分精彩内容的挖掘还不够透彻。如“起初……”部分,除了恬静、幽静之外,也从后两个分句反映出阿炳内心的凄苦和追忆、怀念和向往,可是作为教师,却没能领悟到这个层面,是个非常大的遗憾。

语文老师,是要懂一些艺术的,关于音乐、关于美术,都要有一点鉴赏力,这是学科的要求,也是自身气质和素质的修炼。

二泉映月的教学反思2

《二泉映月》是一篇很让人感动的文章,文章生动地记录了阿炳热爱音乐,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故事,音乐记载了他苦难坎坷的一生。但是由于学生生活环境与时间跟课文内容的差距,他们领悟文章的中心——音乐要告诉我们的情感,有一定困难。因此,我在课堂中两次用了音乐,一处放在开课处,想借此烘托气氛,让学生尽快进入情境,一处放在结课处,力求通过全文的感悟,让学生在乐曲声中得到更深的领悟。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用音乐渲染激情,上课伊始出示课题后,立刻播放《二泉映月》,让优美凄苦的乐声把学生带入一个优美的意境中,接着引入主题:告诉老师,这悠扬的琴声,让你听到了什么?接着对学生质疑:阿炳这位民间艺人为什么能够创作出这样动人的音乐呢?随着问题的提出,让他们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找带有“听”字的句子,将教学引入第2自然段。用第2自然段中小阿炳什么声音也没有听到与4、5自然段中长大后的阿炳听到了叹息、哭泣、倾诉、呐喊作对比。引导学生找出阿炳听到叹息、哭泣、倾诉、呐喊声的关键词,启发讨论:为什么阿炳能听到叹息、哭泣、倾诉、呐喊声?在情境说话练习及感情朗读训练中,进一步体会阿炳的苦难人生,阿炳听到的这些声音正是他苦难一生的真实写照,从而激发学生对阿炳的无限同情之情。紧接着,情感激昂地连用4句“有人倾听吗?”将学生的情感尽情激发出来,引入高潮。学生有了情感的积淀,对描写阿炳创作《二泉映月》及《二泉映月》旋律的语句理解、体会得比较到位,此时趁热打铁,强化感情朗读训练收到了很好效果。再放音乐升华情感。由于教师教学机智不够,课堂未能达到尽善尽美高度,力求不断进取。

二泉映月的教学反思3

《二泉映月》是一篇很让人感动的文章,还没有上的时候,有几个学生就对我说:“老师,这篇文章真感人啊!”学生的话给了我压力,在学生眼里,文章是如此的令人感动,万一我上的让他们感觉不到感动怎么办呀?我一遍又一遍的读,文章的确很感人,生动记录了阿炳热爱音乐,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故事,音乐记载了他苦难坎坷的一生。但是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他们很难领悟文章的中心——音乐要告诉我们的情感,因此,我在课堂中两次用了音乐,一处放在开课处,想借此烘托气氛,让学生尽快进入情境,一处放在结课处,力求通过全文的感悟,让学生在乐曲声中得到更深的领悟。

我的设计是这样的:用音乐渲染激情,上课出示课题后,我立刻播放《二泉映月》,让优美凄苦的乐声把学生的深思凝聚起来,带入一个优美的意境中,接着引入主题:告诉老师,这悠扬的琴声,让你听到了什么?接着对学生质疑:阿炳这位民间艺人为什么能够创作出这样动人的音乐呢?随着问题的提出,让他们带着问题自读课文,疏通生字词。随后通过让学生找带有“听“字的句子,将教学引入第2自然段。

用第2自然段中小阿炳什么声音也没有听到与4、5自然段中长大后的阿炳听到了叹息、哭泣、倾诉、呐喊作对比。引导学生找出阿炳听到叹息、哭泣、倾诉、呐喊声的关键词(双目失明、卖艺度日),其中穿插了情境说话练习及感情朗读训练,进一步体会阿炳的苦难人生,激发对阿炳的无限同情。紧接着,情感激昂地连用4句“有人倾听吗?”将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引入高潮。学生有了情感的积淀,对描写阿炳创作《二泉映月》及《二泉映月》旋律的语句理解、体会得比较到位,此时趁热打铁,强化感情朗读训练收到了很好效果,教师的适机范读,更是博得了学生的阵阵掌声。

教学的另一个亮点在通过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对听《二泉映月》的态度,领会阿炳对命运抗争、对光明向往的抗争精神,极巧妙地突出了中心。此后,再次感受《二泉映月》那动人心弦的乐曲,师生共同沉浸在乐曲的意境、人生的思索之中。

其实不然:

由于此次教学任务较紧,教学前准备欠充分,加之教学设计中借鉴了他人的设计理念,教案记得不熟,影响了情感的表达、宣泄。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多地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更好地钻研教材,设计出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案。

二泉映月的教学反思4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读准多音字“强”的不同读音。

3、通过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训练,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二、重点和难点

通过朗读、感悟并背诵课文,从而体会盲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及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

三、教学准备:

挂图或投影、配乐歌曲《二泉映月》、配乐朗诵带、搜集有关阿炳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播放《二泉映月》)你听过这首曲子吗?能向我们介绍一下吗?

(出示华彦钧的挂图)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哪几自然段写了《二泉映月》的诞生过程?

二、检查预习,初读感知。

出示生字词小黑板。

1、这些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2、小结,指导书写:

锡、坎、坷、腾、跌、饶:左右结构,左小平齐上,左让右。

葱:上中下结构,上下宽出,中间收拢。

疾、厉:半包围结构,冲出包围。(师巡视)

3、齐读生字词。

4、你用什么方法理解了哪些词的意思?

5、分自然段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6、哪几自然段写了《二泉映月》的诞生过程?

3、小结分段及段意。

三、学习第一段

1、指读第一段,思考:你对二泉有什么样的印象?

2、讨论交流:你喜欢这样的景色吗?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四、学习第一段

1、指读第一段,思考:你对二泉有什么样的印象?

2、讨论交流。

五、小结: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

二泉映月的教学反思5

《二泉映月》浓缩民间音乐家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这首不朽的二胡曲的诞生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对命运的抗争,对音乐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教学中让同学们感受阿炳苦难一生,体会《二泉映月》这是首名曲的丰富内涵。

一、体会阿炳苦难的一生,我先出示了一段“那是一个雪花飘飞的午后,阿炳为一帮酒足饭饱的商贩弹曲子,得到的两个铜板却丢在了破碗外,阿炳赶紧伸出瘦骨嶙峋的手,颤抖地摸着,最终一无所获!”让同学们模仿想象说话,同学们都能想象出各种场景和阿炳经历的苦难。

二、体会这首曲子的内涵是,我先让同学们找出描写乐声特点的句子和乐声表达丰富内涵的句子,然后让同学们通过朗读感悟。由于这一段比较长,都是描写乐声特点和表达乐声内涵的语句比较难记忆,我在课堂上提示同学们每一句应该记住的重点词语,由记重点词语再到记住这个句子,通过训练这段中很多句子同学能当堂背诵出来。

课堂时间把握上我还须要多下功夫,可能有时候没有做到“精”所以花费了很多时间。

二泉映月的教学反思6

《二泉映月》是一篇很让人感动的文章,文章生动地记录了阿炳热爱音乐,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故事,音乐记载了他苦难坎坷的一生。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听一段二胡曲——《二泉映月》,将学生带入《二泉映月》那优美的旋律中,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感受文章所述内容,从而让学生带着对学习这篇的憧憬进入精读课文的学习中。

本课教学重难点是体会乐曲旋律变化及乐曲丰富的内涵。教学中,我让学生先感受“心”,因为有了心,才能领略内涵,才能听懂音乐。再让学生读文,划出描写景色的句子,在读中想象。找句子也要用心,用心读了,才能用心找出相应描写二泉映月这一处景色的句子。所以,学生能用心找到这些,我及时表扬鼓励,肯定这种做法,同时也示意其他学生学习这种做法,才能学好本课。

找到句子之后让学生通过读了解阿炳遭受了怎样的坎坷,体会“坎坷”时,我抓住重点句让学生读文体会,创设情境,进一步体会,在反复地品读中感悟,又在感悟中去品读,从而能深入了解阿炳不平静的内心世界,为理解《二泉映月》这首乐曲作好铺垫。再进一步体会阿炳,还是通过读表现出阿炳的心声。孩子们充满智慧的体验,闪耀着一颗颗亮晶晶的“童心”。

最后升华感情,欣赏阿炳从心中流淌出来的世界名曲。在乐曲的'感染之下,学生又一次投入地谈体会,那抑扬顿挫的语调饱含着对乐曲的欣赏,那真情流露的眼神流淌着对阿炳的崇敬。开始,我播放乐曲的柔和的一段,帮助学生理解无锡二泉的美丽风光,缓缓流淌,仿佛流进了我们的心田。然后,播放乐曲的高潮部分,帮助学生理解阿炳的坎坷经历,体会阿炳对命运的抗争,引起学生的共鸣。我又播放乐曲的结尾部分,让学生体会到阿炳用全身心在创作乐曲,他已经深深地久久地沉醉在艺术情怀中了。

整节课,学生都是在音乐的氛围中,不仅享受了阿炳的艺术作品,更是学习到了阿炳热爱生活,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课文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感染学生的情感。

通过学习,学生收获很多,他们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感悟,进入了阿炳的内心世界。从阿炳二胡曲那优美的旋律中,读出了阿炳对家乡的热爱,对音乐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同命运的抗争,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激起学生对阿炳的同情。另外课外资料的搜集与阅读也加深了学生对阿炳的了解。

二泉映月的教学反思7

《二泉映月》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表现他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我对课文中第五自然段的描写最欣赏。我认为可以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相媲美。这样优美的文章学生也容易走进去。

在第一教时教学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今天我请大家欣赏一段二胡曲,听后,请谈谈你的感受。”然后悠远凄凉的音乐声响起,学生个个都屏息倾听,看大家正投入时音乐突然停止。我问:“你听了这段音乐,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这首曲子听来很悲伤,好象在写一个不幸的人。

生:我觉得仿佛在讲一个不幸的故事,让人听了想哭。

在此基础上,我再揭示课题。刚才大家听的那首二胡曲叫《二泉映月》,创作这首优美曲子的作者是怎样一个人呢?在这忧伤动人的曲子背后藏着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先读一遍课文。学习迫不及待的打开课本朗读起来。

通过初读课文,我让大家谈谈你知道了什么?然后我让大家一起看阿炳的出生和最后的日子的故事,充实课文的内容,让学生对阿炳的一生有更深的了解,于是我再放音乐,让学生再读课文。读好后,我出示了一道填空题:阿炳创作了《二泉映月》。学生的答案很多,有的围绕地点或时间作答,有的联系环境或作者的身世作答,

生:阿炳在一个明月当空的中秋节创作了《二泉映月》。

生:阿炳在小时候来过的“二泉”边创作了《二泉映月》。

生:阿炳在聆听淙淙的泉水声时创作了《二泉映月》。

生:阿炳联想到自己坎坷的身世时创作了《二泉映月》。

学生的答案很多,通过这一填空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在充分感知课文的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初步感知乐曲创作的背景与动因!

同时我引导学生抓住两次“中秋节”这个关键词理清了课文的思路:

一、十年前,师傅和阿炳在二泉边赏月的场景;

二、十年后,阿炳独自一人到二泉边赏月创作曲子的场景!

三、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情景和曲子的影响。

二泉映月的教学反思8

《二泉映月》这篇课文记叙了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我先让学生品读描写二泉月夜景色的词语,将之整合在一起,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二泉美景。

学生在读中走近这泓清泉,感受那如水的月色。接着,引导学生走进阿炳坎坷的人生,想象阿炳生活的场面。如:大雪纷飞,寒风刺骨中,阿炳是如何卖艺……炎炎盛夏,烈日当空,阿炳又是……学生在想象中感受阿炳那苦难而又不屈的坎坷人生,感受阿炳的叹息、哭泣、倾诉和呐喊,努力使学生走进阿炳的内心世界。

感悟其创作起因。最后引导带领学生品味《二泉映月》二胡曲。学生内心猜有所触动,感同身受中。

二泉映月的教学反思9

紧抓“奇妙的声音”走近人物,体会人物的“心声”走进人物的内心:学生理解阿炳的“心声”是个难点,也是重点,只有将阿炳的心声理解了,才能理解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冲动。《二泉映月》的创作是因阿炳对生活的感悟,是情感到了极限的流露。

因此,我在组织教学时抓住“月色”与人物的变迁,人物的变迁是理解的重点。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文本对话,与人物对话,发现人物情感的复杂。学生的一点感悟教师要善于引导,一步一步的走近人物,感受人物,从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样就水到渠成的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的到了位,也就自然地理解了阿炳成功创作《二泉映月》的原因了。

二泉映月的教学反思10

“苦难本来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悲痛、哀伤、哭泣。但是对一个命运的强者,对于敢于和命运抗争的人来说,苦难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让我们勇敢地面对苦难吧!”伴随着委婉动人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孙双金老师宣布“下课!”可是,不仅是孩子们,在座的众多听课者们也沉浸在这动人的乐章里,不忍离去。

这是在“金陵之秋全国小学语文名师精品课观摩活动”中孙双金老师执教《二泉映月》时出现的一个场景。师生缘何如此动情呢?让我们走进这节课。

乐曲:绵延不绝渐入佳境

听孙双金老师的《二泉映月》一课后,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时常在脑中萦绕,挥之不去。我相信不仅是我一个人,所有的学生和听课者都会永远记住这首曲子。那么,孙老师是用何“魔法”让这首曲子深入人们心灵的呢?

(一)

师:你对阿炳有些什么了解?

生:阿炳是一个盲人,而且他的身世很悲惨。

生:他的母亲在他四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

师:阿炳是个苦难的人,是一位民间音乐家,是一位盲人音乐家。他的《二泉映月》代表了阿炳的最高水平,你们想听吗?

(播放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全场屏息静气悉心聆听。)

这是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第一次在会场响起,带着课前对阿炳苦难身世的大致了解,孩子们开始走近《二泉映月》。可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

(播放《二泉映月》,大屏幕出示:)

场景一: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双目失明的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二: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三:一天,阿炳生病了,烧到39、40度,浑身发抖,他又是怎么卖艺的呢?选择一个画面,想象一下。

(《二泉映月》凄苦、悲哀的旋律回荡在礼堂。)

师:说一说,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生:冬天……

生:夏天……

生:一天,阿炳生病了,发烧已经烧到了四十度……

这是《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第二次在会场响起,带着对阿炳身世的进一步了解,带着对阿炳苦难生活的想象,曲子扣动了在场每个人的心弦。

(三)

师:他深深的叹息,有人倾听吗?

生:没有!

师:他伤心的哭泣,有人倾听吗?

生:没有!

师:他激愤的倾诉,有人倾听吗?

生:没有!

师:他倔强的呐喊,有人倾听吗?

生:没有!

师:(情感激越的)没有!一个对音乐充满热爱的阿炳,一个充满音乐天赋的阿炳,只能把自己的满腔情怀倾诉给这茫茫月夜。

(播放《二泉映月》,乐声又一次响起在礼堂上空)

当二胡曲《二泉映月》第三次在会场响起的时候,人们听到的不仅仅是苦难,在悲凉的曲调中,抗争、呐喊的声音已经跳出了音符,我们听到了“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四)

师:《二泉映月》起初委婉连绵,随着乐曲的步步升高,进入了高潮,表达了阿炳对命运的抗争,在尾声中舒缓起伏,恬静激荡。谁来读?

生:(伴乐)起初,琴声委婉连绵……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学生读得全情投入,回肠荡气,字字掷地有声,读毕礼堂内教师热烈鼓掌。)

(五)

师:起初,琴声委婉连绵,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二泉优美的月夜景色。

生:我听到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

师:(播放音乐)我们一起来读这段课文,把感情投放进去。

四、五两次,当学生的朗读和着音乐在会场响起的时候,老师、学生、听课者与这首二胡名曲已经融为一体,此时的孙老师已经不是授课者,而是一位顶级的指挥家,指挥棒轻轻一挥,带着人们走进了音乐;此时的学生已不是学课文,而是在品味音乐,在乐曲声中深情地读着民间艺人阿炳的身世;此时的听课者,也不是在学习名师的讲课方法,他们忘记了笔记,融进了课堂,他们与课堂上的师生同喜同悲。

《二泉映月》听后感,

(六)

师:充满苦难人生的人太多了,度过凄惨人生的人太多了。但是有些人被苦难压倒了,在凄惨中潦倒了,这样的人是不值得被小泽征尔跪的。小泽征尔跪的是对命运抗争、对光明向往的这种不屈的精神!小泽征尔说要跪下来听《二泉映月》。今天的我们该怎样去听《二泉映月》?

生:今天我们应该用心认认真真地去体会《二泉映月》。

师:用心,让我们用我们整个心灵再一次感受那动人心弦的《二泉映月》。

(播放《二泉映月》。)

此时此刻,“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首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带着人们走进了阿炳的一生,走进了对人生的思索之中。余音绕梁,绵延不绝。

朗读:以情激情一唱三叹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情”从何而发?孙双金老师在这节课上给了人们最好的诠释: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触摸,感情只能用感情去领悟,感情只能用感情去交融。

阿炳,这位旧社会的民间盲人艺人,离今天的孩子是遥远的;《二泉映月》这首二胡名曲,对天真单纯的孩子们来说,是陌生的。但在孙双金老师的课上,他用自身丰富的情感引领学生在多次“一唱三叹”的朗读中,积淀了情感,走近了阿炳,走近了《二泉映月》。

片段1:

师:又一个中秋夜,阿炳来到了二泉边,他听到了什么呢?一起把最后一句话读读。

生:(齐读)渐渐的,渐渐的,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阿炳他听到了什么?(相机板书:叹息、哭泣、倾诉、呐喊)

生齐读:叹息、哭泣、倾诉、呐喊

生: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沉痛凄凉地)对啊,由于双目失明,阿炳再也看不到这美好的一切了。所以听着听着,渐渐的……

生:(接读:“渐渐的,渐渐的,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凄惨的琴声传遍了大街小巷!阿炳坐在二泉边,他没有听到奇妙的声音,却听到了——“渐渐的”

生:(齐)渐渐的,渐渐的,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这个教学环节中,孙老师紧扣“叹息、哭泣、倾诉、呐喊”,饱含深情地反复引读回诵,步步为营,层层推进,在他的感染下,孩子们的情感逐渐与作者产生共鸣,走进了阿炳的内心世界。

片段2:

师:他爱着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什么支撑他?

生:音乐。

师:当阿炳沉浸在茫茫的黑夜时,他拉起了动人的曲子,他仿佛看到什么?

生:仿佛就看到了二泉美丽的景色。

生:仿佛就看到了惠山树木葱茏。

生:仿佛看到为他日夜操劳的师父。

师:是音乐给了他光明,是音乐给了他美好的世界。当阿炳身患疾病浑身颤抖的时候,他拉起那动人的琴声。他仿佛感到了什么?

生:我认为阿炳仿佛感到了他的师傅就在他身边为他指导。

生:我觉得他已经感到了他正在过着幸福安定的生活。

师:当阿炳孤身一人在冰冷寂寞的小屋里,拉起了动人心弦的琴声,他仿佛感到什么?

生:他仿佛感到了寂寞已久的孤独慢慢地远离了他。

师:是音乐安慰他孤寂的心。

生:我想说是音乐让他不再孤独,他感到很多人在陪伴着他。

师:所以是什么支撑着他苦难的生活?读——“他爱……”

生: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师:再读。

生:(情感较为充沛)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师:再读

生:(情感饱满,读得酣畅淋漓)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师: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惠山的清泉,他爱照耀清泉的月光。是音乐带给了他光明,是音乐带给了他安定幸福,是音乐安抚他孤寂的心灵。

一个旧社会的盲人民间艺人*什么战胜苦难的生活?*什么度过坎坷的一生?*什么创造出世界闻名的二胡曲?*的是他的精神支柱——音乐。孙老师紧紧抓住“他爱着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这句话,用低沉的声音、精心设计的提示语,把孩子们一步步带入阿炳苦难的生活,感受着音乐对阿炳心灵的抚慰,一字字、一句句,将学生的情感引入高潮,师生的情感产生了激烈的碰撞,于是饱含深情的朗读脱口而出,一声声,一遍遍,不是简单的朗读堆砌,而是来自天簌的深情地表白。

精神:随风入夜润物无声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可见一篇文章负载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双重情感交流。听了孙老师的课,我们感觉到:他不仅仅在引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更是在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的过程中,唤醒学生直面生活、品味生活,领悟生命的真谛。

师:小泽征尔认为应该怎么听《二泉映月》?

生:跪下来听。

师: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无比崇拜的时候才会朝他跪下。小泽征尔崇拜阿炳什么呢?他要跪阿炳什么精神呢?你说。

生:他要跪阿炳不怕苦难折磨。

生:我觉得他要跪阿炳这种目标专一,坚持不懈,而且写出这么美妙的音乐。

生:他要跪阿炳美丽的心灵和坎坷的经历。

师:他要跪坎坷的经历,凄惨的人生。他仅仅跪这吗?

生:他跪他勇敢的同病魔作斗争。

生:他跪的是阿炳对命运的抗争。(师板书:对命运的抗争)

生:(齐读〉对命运的抗争

生:他跪的是阿炳对光明的向往。(师板书:对光明的向往)

师:(充满激情地)充满苦难人生的人太多了,度过凄惨人生的人太多了。但是有些人被苦难压倒了,在凄惨中潦倒了,这样的人是不值得被小泽征尔跪的。小泽征尔跪的是对命运抗争、对光明向往的这种不屈的精神!小泽征尔说要跪下来听《二泉映月》。今天的我们该怎样去听《二泉映月》?

生:今天我们应该用心认认真真地去体会《二泉映月》。

师:用心,让我们用我们整个心灵再一次感受那动人心弦的《二泉映月》。(播放《二泉映月》。)

师:(在乐曲声中)苦难本来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悲痛、哀伤、哭泣。但是对一个命运的强者,对于敢于和命运抗争的人来说,苦难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让我们勇敢地面对苦难吧!

多么发人深省的话语!我想:学了这节课以后,在孩子们以及所有听课者的心中的,《二泉映月》这首曲子表现的不再仅仅是苦难,更有一种超越苦难,战胜苦难的精神动力。这是孙双金老师在孩子们的心中悄然播下的精神“种子”,这是对这首世界名曲的最好的诠释。

二泉映月的教学反思11

《二泉映月》是一篇很让人感动的文章,还没有上的时候,有几个学生就对我说:“老师,这篇文章很感人,好美啊?学生的话给了我压力,在学生眼睛里,文章师如此的美,万一我上的让他们感觉不到美怎么办呀?我一遍又一遍的读,文章的确很感人,生动记录了他热爱音乐,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故事,音乐记载了他苦难坎坷的一生。但是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他们很难领悟文章的中心一例音乐要告诉我们的情感,因此,我在课堂中多次用了音乐,想借此烘托气氛,让学生尽快进入文中,我的设计这样的:用音乐渲染激情,上课出世课题前,我先播放《二泉映月》,让优美凄苦的乐声把学生的深思凝聚起来,带入一个优美的意境中,接着引入课题:这段旋律你们熟悉吗?教什么名字?引入课题并板书,接着让学生质疑:你最想了解什么?随着学生一个有一个问题的提出,就让他们带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课文朗读,以及让学生将自己最喜欢读的段落多读几遍,文第二课时做准备,第二课时,我是用重组的方式(这也是借鉴了其他老师的方式),以文章的45自然段作为中心,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这句带到了文章的第一小节,随即让学生积累描写环境优美的词语,;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带到文章第二自然断,体会师父对“我”的重要性,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机学习文章第三自然断,想象阿炳失明后的生活是如何的,让学生在想象重感受阿炳对音乐的热爱,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也用到了音乐,让学生学习第五自然断的时候,我自己配乐朗读让学生找描写全省的句子,以及着泉声告诉人们什么?在指导朗读后的齐读我也用了音乐做背景,课后自己还吁了一口气,感觉很顺利。

《二泉映月》中不同的音乐代表了作者不同的心声,赞叹,思念,思索,这些不同的情感音乐也是不同的。仔细一想,对啊,我最初用音乐不就是想为课堂烘托气氛吗?让学生更快的进入文章,回想,音乐用对的地方似乎只有第一课时一开始,一下就将学生带入氛围中,定了感情基调,在第二课时,我很多地方都重复用了一段音乐,此时的音乐对学生理解课文似乎没有什么作用了,因为在文章司五自然断描写的是作者激动的内心,此时的音乐是激昂的,而我却用了一段抒情的做铺垫,感情基调渲染错了,虽然大部分学生可能辨别不出来,但是,既然你用了音乐为什么不用在刀口上,后面犯的错误更大,当学习到: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学生学的也不错,于是指导朗读了,为了让学生读得更到位,我配乐了,是乐曲的一开始部分,接下来的怀念师父,思索自己的人生道路,我都用了一样的音乐辅助学生朗读,此时的音乐仅仅是作秀了,真是可悲啊!

二泉映月的教学反思12

阿炳坎坷的人生经历,与生俱来的音乐才华,成就了〈〈二泉映月〉〉这首不朽的世界名曲。课文《二泉映月》就是要向我们展示阿炳创作背后的百感交集。

片段一:

师:先请大家来听一首曲子。播放〈〈二泉映月〉〉,学生听的很入迷。猜猜老师听后最大的感想是什么?

生:伤感。

生:情绪时而激昂,时而失落。

生:心中有些愤慨。

师:你们说的都很对,老师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然而让老师感动的是这首曲子的创作者以他顽强的意志与生活抗争,他就是阿炳,我们课文的主人公。

反思:用艺术的音乐导入,创设良好的情景。以音乐作为桥梁,勾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更好的投入到与之有关的文本的学习中。再者情感上的启发往往会让人有一种欲罢不能之感,迫切的想了解与之有关的内容。这种先声夺人,在一节课的开头便能吸引学生,获得兴趣盎然的效果。为进一步指导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让学生猜猜老师心中的感想,实际上是问学生听后有什么感想。但是让学生猜,学生思想上的负担减轻了,思维也会更活跃。并且即使学生猜不出来也不会遇到冷场的尴尬,可以让其他学生接着猜,这样不漏痕迹的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想。

教师的肯定的回答,应用文本中的原话,进一步引导学生竟情感投入的文本的解读中,有助于学习的展开。

片段二:

师:你们就是那邻家的少年,你扶着阿炳来到了二泉。你听听阿炳想通过这琴声告诉你什么?

学生自由读三,四小节。

生:他想告诉我他坎坷的经历。

师:怎么坎坷,你能具体告诉大家吗?

生:双目失明,卖艺度日,穷困和疾病折磨着他。

生:还有他唯一的亲人师父也离他而去。

师:是啊,可怜的阿炳,被穷困和病魔折磨着,无依无靠。板书:师父。在此插入阿炳的身世。

让学生读课文三、四两小节。

反思:选择一个独特的切入口,对于文本的解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带着邻家少年的身份加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拉近了他们与阿炳的距离,也便于更好的走入阿炳的生活,了解阿炳创作的动机。

一连串的追问,让学生走到文字背后,阿炳的生活历历在目。学生入情入境,教师避讳浅尝辄止。要求学生能对课文中的词语进行更深入,贴切的解读。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引导,帮助学生对文本的挖掘。

阿炳身世的插入,进一步激起学生内心情感的荡漾,那份同情,那份怜悯,跃然脸上。层层情感的铺垫,让阿炳的创作顺理成章。也让学生与阿炳在情感上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一致。

片段三:

全文教完后,再放音乐。

师:此时此刻你想对阿炳说什么?

生:阿炳,我为你杰出的音乐才华而感到无比自豪。

生:我同情你可怜的身世,同时我也佩服你拥有如此顽强的意志。

生:阿炳,我好想去无锡,听听那二泉的流水声。

生:我想对阿炳说,阿炳你为我们中国留下了宝贵的音乐财富,为世界人民留下了宝贵的音乐财富。

师:是阿,阿炳身残志坚,与命运顽强的抗争着,坎坷的经历不但没能磨灭他对生活的热爱,反而为他的创作积累的丰富的人生力炼。因此我们也要笑对生活。无论是苦是乐,那都是人生的宝贵财富。

反思:西方体验美学认为,阅读活动是文本与读者体验相融合的一种历史性的交流。要让学生产生阅读体验,就得让学生沉浸在课文丰富的情感世界中。反复诵读,涵咏,品位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主人公的情感经历。因此在学完全文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状态已经达到了一个较为理想的程度。在音乐的渲染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真情实感,也是学生对文本个性化解读的体现。在个性化的解读交流中,学生互相碰撞,互相补充,使得人物的形象越来越饱满,情感越来越复杂,符合现实。

同时让学生走出文本,去拓展,去创造,去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不仅使学生受到阿炳身残志坚的人格魅力的熏陶和感染,还会受到在人生道路上要乐观向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要倡导学生自主的走入文本,与文本进行情感上的沟通,将自己融入文本。

二泉映月的教学反思13

[案例]

苏教版第10册《二泉映月》

我正教学《二泉映月》第五自然段,引导学生以“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为线索,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说说阿炳积淀已久的情怀有哪些?同学们联系上下文,寻词引句,侃侃而谈,从阿炳对家乡的热爱,对家乡美景的热爱谈到对贫困窘迫的生活的无助、被疾病的折磨的哀怨,又谈到他的倔强不屈,对命运的抗争,最后谈到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

课,正随着我精心设计的教案进行着。忽然,一个学生站了起来。下面是本课的部分课堂实录:

生:老师,我有一个不明白的地方,为什么阿炳一定要把自己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茫茫月夜呢?

师:(数秒后)同学们,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值得我们思考,有没有同学能告诉他为什么呢?

(学生在愣了数秒后,有的从书上去找答案,有的思索起来)

生:因为我们已经知道阿炳生活困顿,又身患眼疾,他没有亲朋好友,只能将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茫茫月夜。

生:因为惠山的月夜是很美的,从课文的“月光如银”、“月光似水,静影沉璧”、“月光照水,水波映月”等词语中可以看出来,我想阿炳一定是觉得这月夜太美了,情不自禁就倾吐起来,就像我们看见美丽的东西要情不自禁赞美一样。(全班笑)

生:月亮是光明的象征,夜虽然是黑的,但因为有了月亮,月夜也亮起来了。阿炳向“黑暗中的光明”倾诉对光明的向往,很合适。

生:课文中有一句话:“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可见阿炳很喜欢月亮,把月光当成了一个可诉心事的朋友,他就将自己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它听了。

师:说得真好。让我们来当一回皎洁的月亮,闪烁的群星,茫茫的月夜,来倾听阿炳的积淀已久的情怀吧。

(放《二泉映月》,学生欣赏,体会乐曲表达的思想感情)

[反思]

“老师,我发现书上错了。”“老师,我觉得你说得不完全对。”“老师,我有补充。”……面对这群越来越有主见的学生,为人师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是将精心设计的教案进行到底呢,还是大大方方随着学生有价值的问题深入下去?这是一个摆在教师面前的真实而严肃的单项选择题。

在本堂课中,我选择了后者。《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人心,老师们对学生越来越尊重,基本上都能建立这样的学生观: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尊重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既然学生在阅读中遇到了这样的难题,(如本案例中学生提出的“为什么阿炳一定要把自己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茫茫月夜”)我们就有责任去帮助他解决。

《新课程标准》也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尝试发现、民主对话”。但是,当我们静心和孩子对话时,孩子们常常会有意无意地跳出我们课前规范设计的框架,给我们一些毫无准备的意外。面对这一个个意外,我们是在茫然中维护自身权威,错失一个个教学良机呢?还是在亲和对话中捕捉住学生的“灵光一闪”,拥有一份意外的惊喜呢?

我们需要惊喜,课堂需要惊喜。面对学生的“灵光一闪”,面对课堂中的意外,我们要做些什么呢?怎样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呢?我觉得:

第一是“宽容”,容纳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提出的不同观点和意见,欣赏孩子的真情告白,表扬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精神,允许学生犯错,即使学生的声音是那么的怯懦,理由是那么牵强。

第二是“倾听”,老师,要认真地倾听学生的发言,将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做到真正的“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民主对话”,及时地汲取学生传输的信息。

第三是“筛选”,学生的发问,有研究的价值吗?有研究的必要吗?老师要迅速地做出“筛选、判断”,如果真的是一些无关紧要的、离题十万八千里的话题,教师马上可以一笔带过,话锋一转步入正题;但如果学生的发问有研究的价值,那么就要进一步深入,让此话题转化为师生共同的营养了。

第四是“思考”,这个意外的话题,教师要找到一个结合点,使之不露痕迹地纳入预设的轨道中来,利用它促使师生之间双方各种不同观点的碰撞,引发全体学生对该生发表的这一信息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第五是“提升”,围绕新话题,让文本、学生、教师全新对话,改变原有知识结构。使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把课堂构成了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让平等民主对话落到实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地变动。”仔细想想,更觉得在理。

的确,教学有预设的一面,但同样也离不开生成的一面。在生成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能被调动起来,他们可能发挥出创造性,产生灵感,课堂的精彩往往缘于生成。让我们这些为人师者,都来在预设中宽容生成,接纳生成,融合生成,让我们的课堂意外不断,惊喜不断!

二泉映月的教学反思14

我看过描写阿炳的电影,阅读过阿炳的人物生平,但是这样一个午后,读到这一段文字还是颇有感触,在以往阅读里,我认识到的他是个伟大的音乐家,有着伟大的生命韧性,通过音乐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与抗争,创作出了伟大的音乐。而这一段话,让我接触到了一个市井小民,他有血有肉,似乎就行走了街头巷陌,卑微而又有些猥琐的色彩。

我曾经在执教公开课《二泉映月》一课,这篇课文文质兼美,生动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的艰辛历程,表现他热爱音乐与生活、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文章真挚感人,当时我把体会盲人阿炳创作的艰辛和名曲的丰富内涵作为本节课的重难点,意图引导学生了解阿炳的艰辛历程,感悟他的满腔情怀,学习他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的理想的精神。

为了追求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我在课前进行了精心的准备,课件的制作也简洁精美,上课学生状态踊跃,大家纷纷讲述自己的理解、抒发自己的感想、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在课堂上互相解答,然后一遍一遍有感情地朗诵重点的文字。这堂课看起来是圆满的,特别是我在课堂上以年龄为序出示了阿炳的生平,揭示了他苦难的一生,整个课题的情感到达了一个高潮,直至结束,我和学生都沉浸在《二泉映月》及阿炳的人生故事里。

这节课结束后,有一段时间我经常会回想起课堂上的精彩之处,并为自己设计上的小心思而沾沾自喜,而读到这一段文字,再想到那个课堂,我不得不承认由于时间仓促,我在备课前并没有好好地了解课文的主人公,没有更多地阅读资料去更深地了解他,我自己在课堂上对孩子进行理所当然的灌输,以至于自己在这种灌输过程中也心潮澎拜。

对于语文课堂,我们有很多追求,高远的追求——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但是我们又常常在教育教学中“非白即黑”,引导学生要么去仰望,要么去谴责,关于我们生活中每时每刻表现出来的复杂、不完美的人性,却时常忽略不见,当我们去用教学去树立一个形象的时候,真实常常成为了小道消息。在这节课里,我所展现的主人公不像是一个人,几乎是神性的、完美的。

坐在这里,我不禁猜想如果学生在读到我读的这段文字或者通过其他的途径全面了解到阿炳的为人,并回想起这次的学习经历会怎么想,会有失望的感觉吗?发出“原来竟然是这样的?”的惊叹,还是觉得很正常,甚至觉得理所当然的呢?

每每阅读正史,总会心潮澎拜,阅读野言又让人感慨万千,视角的不同让我们很难能客观公正地了解事情的真实面貌,其间产生的认识的偏差、肤浅的判断甚至偏颇的感受有时让人啼笑皆非。

教育面向于儿童,为了爱护儿童纯净的心灵,我们常常选择纯净的教学内容,从整体中提取出我们需要他们知晓的部分进行灌输。这样做常常有令人担忧之处,因为儿童很快会长大,会接触到真实的生活,面对扑朔迷离的社会现象,作为成人,总以为他们不能理解、无法看懂,实际上他们常常表现得比我们想象的更棒,接纳的程度比我们猜测的更高。把真实展现给他,献之以真诚的态度,让他们知道世界不完美,人有多面性,引导他们全面客观地看待、冷静平和地去相处是更好的人生教育。

如果让我重新回到这节语文课,我会有怎样的处理呢?我仍然会给学生一个激情洋溢的课堂,让语文课有魅力,让学生得到扎实的训练。但是我会让学生有延伸的阅读,去尽可能去走近主人公,去感受他,当学生产生疑问,阅读到的形象和课堂的形象如此不同,我会真诚交流与分享自己的想法——活生生的人是多样化的,不存在完美的人,但是创作出来的音乐是伟大的,“这种音乐只应该跪着听”的。

二泉映月的教学反思15

近日,我们名师工作室在东关小学组织了听评课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讲的是《二泉映月》一课。《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对于学生来说要想真正理解课文的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因而只有了解阿炳的一生所遭遇的不幸,走进阿炳,走进《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才能达到感情上的共鸣。

课前我和名师工作室的成员马雪莲老师进行了研讨,共同设计了这课的教学思路。课后我们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在王英主任的带领下又进行了说课评课。工作室的成员一致肯定了这节课的教学思路设计合理,老师能通过自己的激情渲染,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体会阿炳的坎坷经历,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走进阿炳的世界。拓展资料恰到好处。同时指出:一、老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想阿炳可能会遇到哪些坎坷时,老师如果能先示范一个情境说话,学生就会有章可循,更好地组织自己的语言,把自己想象到的准确地表达出来。二、在引导学生读悟乐曲内涵那段时,能进行配乐朗读就更好了。三、作业设计应该体现分层布置。

在听取了工作室成员建议的基础上我和马老师又进行了二次备课,改进了首次讲课中的不足,考虑到农村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我们还设计上了教师范读引领,并分别去周阳和大牟家进行了送课说课,受到了当地老师和领导的一致好评。

下面是我第二次讲课的教学设计流程:

一、激情导入

背诵杜甫的一首赞美音乐的高超优美的古诗《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

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能用上“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名曲。板书课题(齐读)

二、了解作者:

这首名曲是谁创作的?你对他有哪些了解?(简介)

过渡:这首名曲是怎样诞生的呢?

三、出示导学提纲:(自主、合作学习)

1、请你用“△”标出描写二泉映月这一景色的文字。

2、请用“…”标出写阿炳经历坎坷的语句。

3、用“——”画出表现琴声变化的句子,用“~~~~”画出表现琴声所抒发的丰富内涵的语句,并通过朗读体会其中的意境。

四、集体交流

(一)欣赏一道风景

1、找一找这篇课文中四处描写二泉映月这一处景色的句子(生读)

2、同学们,作者前前后后、断断续续地写到了四处二泉映月的这一番风景,老师把刚才你们找到的这些描写二泉映月风景的优美词语都摘录了下来。我们来看(小黑板出示八组词语)

茫茫月夜如银月光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流水淙淙蜿蜒而来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师:(生读)范读:同学们,请闭上眼睛,听这位同学读,边听边想象在你脑海中呈现了什么?

师:你觉得是什么?(像背景上那幅画一样;我觉得像一首诗;很美……)(据生的回答适时板书:泉声)

师:是啊,很美,这么美丽的地方就是无锡惠山的—————,然而同学们想,这如诗如画的风景对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只是什么?生:黑暗

师:是啊,只是无穷无尽的黑暗。这真是人生的什么?(可用上文中的哪个词?“坎坷”)置身于黑暗世界的阿炳,就在一个中秋之夜,来到了二泉池畔。同学们请把目光聚集到这个特写镜头,看看阿炳在想些什么?又在听些什么?(生找)

(二)体验一段人生

1、文中哪些地方写到了他“坎坷”的经历?(三处)

2、你见过的卖艺情景是怎样的?阿炳又是怎样挣钱度日的呢?选择一个画面想象他会遇到哪些坎坷?

【场景一: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双目失明的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二: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三:一天,阿炳生病了,烧到39.40度,浑身发抖,他又是怎么卖艺的呢?】

师:这就是坎坷。是啊,你们看到,你们听到,你们感到的,那全是阿炳的一段坎坷经历。……当这些画面一幅一幅地呈现在阿炳面前,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一起读,“渐渐地,渐渐地”,读。(指生读,齐读)

今天执教了《二泉映月》一课,回顾教学过程,思考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有收获也有不足:

一、收获

1、感悟阿炳生的坎坷

这部分教学中,我紧扣“坎坷”这个词,学生每讲述阿炳一处坎坷的经历时,我就让学生抓住“坎坷”这个词用情去读,虽然只是读一个词语,但是学生却可以将自己的感受用朗读来表达出来。但因为阿炳的苦难的生活,仅仅一个“坎坷”不能完全表达,所以将这一教师环节改为教师小结,在感悟这部发内容时,感觉学生虽然动了情,却没能将情感表达出来,没能产生共鸣。

2、体会阿炳对音乐的热爱

体会阿炳对大自然的音乐的热爱是重点,因为《二泉映月》这个曲子,其中的一部分就是诉说阿炳对大自然的热爱。所以教学中重点抓住了课文中的几个象声词,学生通过找一找,想一想,说一说,读一读的过程,体会到了自然的美妙。

3、技艺的精湛

这一部分内容起到纽带作用,通过对阿炳的胡声的描写,将两部分有机的交融在一起。在这一部分品读中,教师巧引精结,引导学生充分的体会到了“琴为人声,人为心声”的含义。

二、不足

本节课可谓是课本、师、生三者情感产生了共鸣,让我们真正的感受到了语文的情调。但是我们强调的语文味,这“味”不仅指情,而且还应有“品词析句”的语文味,在这方面,我觉得自己做得不够突出。

整体回顾这节课,总的感受是自己成长了。也找到了在语文教学上,自己努力的新方向。我想有了方向,有了目标,那么我的教学技艺一定还会有进步。

下载二泉映月的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二泉映月的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1 《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文质兼美,但由于篇幅较长,难点很多,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课文前半部分讲述了阿炳苦难的人生:自幼丧父丧母,......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 鹿寨镇二小李萍 《二泉映月》是一篇很让人感动的文章,还没有上的时候,有几个学生就对我说:“老师,这篇文章很感人,好美啊?学生的话给了我压力,在学生眼睛里,文......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1 这学期我上校内教研课,拿起课本看了看,一下子被《爱之链》这篇课文吸引了,我打算就上这一课吧。经过一番精心的准备,我自信地走进课堂,教学......

    教学反思《二泉映月》

    教学反思《二泉映月》 教学反思《二泉映月》1 《二泉映月》师一篇很让人感动的文章,还没有上的时候,有几个学生就对我说:“老师,这篇文章很感人,好美啊?学生的话给了我压力,在学生......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1 教学《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阿炳的身世,了解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

    二泉映月的教学反思

    二泉映月的教学反思1 《二泉映月》是一首二胡独奏曲,由我国著名民间音乐家阿炳创作,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听《二泉映月》,犹如看到阿炳其人。他的悲、他的恨、他的爱,全部融化......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5篇]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 道美小学牛海茵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质优美、憾人心灵的文章。文章生动记录了阿炳热爱音乐,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故事。音乐记载了他苦......

    课文《二泉映月》教学反思

    课文《二泉映月》教学反思 课文《二泉映月》教学反思1 《二泉映月》一直是我最喜欢的民乐之一。在兴奋的时候听它,总能使自己很快沉静下来,不至于失去自我;在忧郁的时候听它,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