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寓言故事——守株待兔》读后感
20xx年的暑假终于到来了,我有时间读自己喜欢的书了。假期里,我读了《中国寓言故事》这本书,里面的寓言故事可多了:《揠苗助长》、《掩耳盗铃》、《杞人忧天》……其中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守株待兔》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讲的春秋时期,宋国有个农夫想不劳而获,最后一无所获的故事。有一天,这个农夫正在田里干活,忽然,远处跑来一只兔子,这兔子跑得很快,一不小心撞倒了树桩上,兔子当场死亡。于是他把死了的兔子带回家烧吃了。农夫想天底下竟然有这么好的事,不劳动就可以捡到撞死的兔子,自己又何必每天辛苦地工作呢?从此以后,他整天守在树桩旁,希望能再等到不小心撞死的兔子。可是许多天过去了,他也没有得到一只兔子,反而因为他不处理农田的事,因此田里长满了杂草,庄稼全荒芜了。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一次偶然的机会并不能代表必然会发生同样的事。一次偶然碰见不小心撞死的兔子,就以为每天必然有好事来临,不劳动等待收获,结果田里的庄稼全都荒芜了。他真是太愚蠢了,想不经过努力而侥幸得到成功。
现实生活中,想不劳而获的人很多。比如:我家邻居叔叔偶然一次花了2元钱买彩票,竟然中了100元,他觉得不劳动也可以获得收入,于是他不去工作,每天在家研究彩票的数字规律,每天都买彩票,成天想着买彩票能中几千万就发财了,何必每天辛苦工作也发不了财。他每天什么工作也不做,就是买彩票,一连好几个月都不上班,买彩票也花了家里一大笔钱,结果一个也没中过奖了,生活越来越贫困。他和农夫一样都怀着侥幸心理,不想努力就想获得成功,太不应该了!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自己平时上课不专心听讲,课后也不认真复习巩固,做作业马虎,做完作业也不检查,整天想着手机游戏和电视娱乐节目,这能学到知识吗?能考出好成绩吗?这当然不能,我这种行为和农夫一样,不想付出辛劳。
《守株待兔》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偶然性并不能代表必然会发生,人不能想着不劳而获,要想有幸福美满的生活就应该要靠自己不停地努力奋斗,只有奋斗才能成功。人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从现在开始,我要努力学习,彻底改变不劳而获的思想和做法。要牢记:天上是不会掉下陷饼的!
寓言故事:守株待兔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初步理解故事,明确故事寓意:不劳动不会有收获,运气不会天天有,不能靠碰运气过日子。
2、培养幼儿乐意倾听故事,并能用绘画表达其内容。
3、发展幼儿的想像力、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VCD 图片 活动过程:
一、我们学过哪些成语故事?谁知道它的寓意?
二、今天老师再请小朋友学习一则寓言:守株待兔(出示字卡)
1、有一天,一位农夫正在田里锄草,突然惊动了一只野兔,它跑得很快,这只野兔为什么跑得这么快?(幼儿讨论)
2、你们刚才说的种种情况确实都有可能发生,野兔一不留神竟撞在了田边的一个树桩上,会怎么样?
3、农夫喜出望外,赶忙拾起兔子,带回家去,农夫得到这只野兔会怎么做呢?
4、农夫回到家,确实把野兔美美地吃了一顿,他边吃边想,你们猜猜看会想些什么?(讨论)让我们一起说说农夫的美梦吧!
5、从此,农夫再也不耕田锄草,他天天守在那个树根旁,等待野兔撞死在树根上,从早上等到晚上,从日出等到日落,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农夫等到的会是什么结果?(幼儿讨论)
6、听到这儿,你觉得农夫的做法怎么样?为什么?(幼儿讨论)
三、观看动画,加深理解
1、刚才小朋友听了这个故事,现在想看看动画吗?
2、如果你是农夫的朋友,你想对农夫说些什么?
教师小结:这则寓言故事很短小,但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不劳动不会有收获,运气不会天天有,不能靠碰运气过日子。
四、自由讲述,巩固故事内容。
寓言故事:守株待兔
宋国有个农夫正在田里翻土。突然,他看见有一只野兔从旁边的草丛里慌慌张张地窜出来,一头撞在田边的树墩子上,便倒在那儿一动也不动了。农民走过去一看:兔子死了。因为它奔跑的速度太快,把脖子都撞折(shé)了。农民高兴极了,他一点力气没花,就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他心想;要是天天都能捡到野兔,日子就好过了。从此,他再也不肯出力气种地了。每天,他把锄头放在身边,就躺在树墩子跟前,等待着第二只、第三只野兔自己撞到这树墩子上来。世上哪有那么多便宜事啊。农民当然没有再捡到撞死的野兔,而他的田地却荒芜了。
寓意:
不靠自己勤勤恳恳的劳动,而想靠碰好运过日子,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成语故事:滥竽充数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安静倾听故事,了解故事内容,初步理解滥竽充数的寓意。
2、使幼儿明白:没有真才实学,靠假冒过日子是长不了的,学会做人的道理。
活动准备:实物投影仪、图片一幅、VCD 活动过程:
1、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画,看看上面有些什么?”
(2)他们两个人有什么不同?他们在做什么?
2、教师讲故事,引导幼儿理解故事。(1)介绍“竽”。(2)教师讲述故事。提问 :故事中讲了谁?
他为什么要吹竽,吹得怎么样?
可是后来南郭先生为什么只好偷偷地逃走了?
3、放VCD,教师再次讲述故事。(1)引导幼儿讨论故事题目。
(2)教师讲述故事题目《滥竽充数》,并引导幼儿理解含义。(3)请幼儿讨论:你喜欢南郭先生 吗?为什么?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
幼儿回答,教师小结。
4、引导幼儿联系平时生活中,有没有像南郭先生那样的人呢。
成语故事:滥竽充数
战国时,齐国有一位喜欢寻欢作乐的国君叫齐宣王。他派人到处寻找能吹善奏的乐工,组成了一支规模 很大的乐队。齐宣王尤其爱听用竽吹奏的音乐,每次演出的排场都不小,总要集中三百名乐工一起吹。
有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南郭先生,知道齐宣王乐队的待遇很优厚,就一心想混进这个演奏班子。可 是他根本不会吹竽,不过他知道齐宣王喜欢所有的乐工一起演奏,自己若是混在里头,装装样子,充充数,谁看得出来!
南郭先生终於千方百计地加入了这支乐队。每当乐队演奏时,他就学著别人东摇西晃,有模有样地「吹 奏」。由於他学得维妙维肖,好几年过去了,居然也没露出破绽。
直到齐宣王去世后,他的儿子齐泯王继承王位。齐泯王和他的父王一样,也喜欢听竽。但是他却不喜欢 合奏,而爱听独奏。他要求乐工们一个个轮流吹奏给他听。这下子,冒牌充数的南郭先生可紧张了,他的心 里七上八下的,眼看就要露出马脚了,欺君犯上的罪名,他可担当不起啊!只好赶紧收拾行李,慌慌张张地 溜走了。
寓意:
这句成语往往被当成贬义词,比喻没有真才实学,却混在行家里头,谋得一个职位混日 子;或是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有时候,也有人用这句成语形容自己,表示谦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