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
美具有规范的本事,但它既不是任意的,更不是强制的,而是顺其自然天成的。这种规范,是自然与社会向统一的自由造型。正是自由这个目的把人性、美和教育三者联系起来。教育和美有着共同的冲动,那就是把自由赋予人,在这个目的面前,它们又互为手段。在教育的王国里,也像在美的王国一样,遵循着“经过自由给予自由”的基本法则。
本课中,在欣赏钱塘潮之美上,教师给听众最大的印象即在于此——他不是经过强制的手段,经过外力把美灌输给学生,而是经过品读、感性的材料(录像),点拨、引导,把学生关于潮水、关于壮观的审美经验挖掘出来,自我感受和欣赏钱塘潮之美,并对文本进行“二度创作”。
教育是美的实践外化,美是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性趋向于引导人走向自由、完整、全面的发展(这正是我们此刻的学生所最欠缺的,也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该课文是审美教育的典型材料,该教师也充分发挥了自我的审美素养,经过读、听、看,在课堂上很好地营造了审美的氛围。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2
课前我让学生从不同途径,如网上、书籍、向家长了解等方式了解孔子。在教学本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1.充分朗读课文,深入理解感悟课文。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我安排不同的朗读方式,如初读时可自由轻声朗读,可同桌互读,细读时采用默读、齐读、依次指名读、分角色读等方式,让学生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情态。
2.抓住重点词句段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学习孔子的生平概况这部分是我抓住介绍他是什么家,介绍了几个关于孔子的故事,进行理解。通过朗读一些关于孔子的言语行为,神态心里的描写,让学生了解了一些孔子的思想主张,形象风貌,如:推己及人,厌恶偷盗,善于自省,勤奋读书等方面的品德。
3.对反映出孔子思想的一些话语进行评析,帮助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孔子的一些为人处世的方法原则并运用于生活实际。
回顾自己整堂课的教学,还是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在讲课的过程中,我重点讲了第一个小故事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读,通过交流,明白这个故事所要告诉我拉的为人处世的道理,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宽容。并让学生自己平时的生活实际说说到对人要宽容。在讲完第一个小故事后,我引导学生总结学法,并指导用同样的方法让他们自学后面的几个小故事。想法是好的,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做得很不够。我先是让学生默读课文,然后是谈自己的感受,这时,我没有对学生进行很好的引导,而是靠自己的讲灌输给学生,没有把发言权留给学生,虽然老师讲了很多,但学生不一定能够真正理解,这是很不可取的,今后要注意。还有就是对课文读的太少了些,虽然在设计这堂课时也安排了不同形式的读,可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很好地落实。由于怕读得时间太多而完不成教学任务(自己的心理素质太差,紧张。),对课文的读也就不到位,这或许也就是学生不能很好地谈出自己的感悟的原因所在吧,其实文本所在表达的内容很多时候在学生的读的过程中就能感受到。
总之,自己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今后还要多努力,争取让自己的教学上一个台阶。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3
语文素养要从小学生抓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该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欢迎同行批评指正。
一、导入新课方式多样化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小学生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如果教师能在上课的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就能很好地组织正常的教学活动,否则,学生容易分心,人在课堂,心不知道早已跑到哪里去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所有努力就自然会大打折扣,自然谈不上有什么课堂效率,所以课堂导人就显得格外重要。
导入新课这个环节,对学生学科兴趣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教师导人新课的方法不可千课一面,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的不同,选择恰当的导入方法,进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多媒体导入,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如讲《桂林山水》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播放桂林山水风景,引导学生在美妙的音乐和如画风景中领略“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景,从而在生动、直观的形象中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爱国之情,从而很好地设置了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实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做了很好的铺垫。
故事导入由浅入深,寓庄于谐。如再讲《司马光砸缸》时,我说道: “在宋代,有一个小孩勇救掉到水缸里的玩伴的故事广为流传,大家知道是哪个故事吗?故事的主人公又是哪个人呢? ”
有的学生说出了故事的名字和主人公。接着,我让熟悉这个故事的学生讲述该故事,讲述故事的学生讲得生动形象,听故事的学生听得津津有昧。学生讲完后,我说: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原版故事,看看司马光是如何靠自己的智慧来营救掉到水缸里的伙伴的。”
谜语导入,曲径通幽,趣味横生。谜语导入,饶有兴味,平添了一种情趣。
此外,讨论导入法,创设条件,引导发现;成语导入言简意赅,意蕴丰富当然,导人新课要注意把握时间的长短。时间过长,容易喧宾夺主,削弱教学内容的渗透。
二、面向全体学生。
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立足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发展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应该做到解放学生的思想,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尊心和自信心,使教育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兴趣是一切学习的起点。每节课我都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们有兴致去探索更多、更新、更深的奥妙无穷的语文知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育为一切学生服务,所以教师要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无论学生的年龄、性别、文化层次、家庭背景如何,不管他们的天分如何,他们悟性的高低,他们生活在农村还是生在城市等等,教师都应赋予他们同等的学好语文的机会,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接受尽可能好的教育,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和提高。面向全体学生要求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使所有的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堂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对不同智力水平、性格、兴趣、思维方式的学生选用不同的教学策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问题,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还要因材施教,提供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要的教学内容,合理分配学习资源,公正地评价每一个学生。
三、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重中之重,但由于小学生识字量的限制,在阅读中经常会在文章中遇到自己不会读的文字,这就需要通过求教于老师、同学或借助于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
学生进一步地展开阅读,并努力地去理解每一个句子,就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进而体会文章思想,达到真正读懂文章。流利地和有理解地阅读的技能,是学生在课堂上和独力读书时进行完善的逻辑思维的最重要的条件。教师应要求学生能用眼睛和思维把握住句子的一部分或整个的较短的句子,
然后使眼光离开书本,念出所记住的东西,并在同时进行思维。 当然,对小学生的阅凄能力不可要求过高。可以把品读、赏读、美读作为读书的一个目标,通过播放一些录音、视频,让学生领略阅读带来的美感,从而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教师要从音调、高低、快慢、轻重等诸多因素加于指导,让学生热爱、学会阅读。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鼓励小学生增强课外阅读。中小学生课外阅读量普遍不足。有一部分学生走向了“非课本不读”的功利阅读极端。这部分学生对与课本无关的读物不感兴趣,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不经常阅读课外书籍,就很难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会受到不小的影响。
四、增强教师自身素养要想做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就要走终身学习的发展之路,不断充电。
充电内容的首要一点是要更新观念,要学习掌握语文教学领域最新出现的学术动态,了解最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动向,以便及时调整提高自己的教学观念,多阅读各种语文学科领域的优秀书籍。陶行知先生说: “教师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 ”
教师要不断提高师德修养。教师的职业道德集中在敬业、爱生,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严谨笃学,勤奋工作,不断钻研业务,提高教育水平。教师的人生价值就体现在把青少年培养成材上。看到自己的学生一个一个成材,教师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就会感到人生的价值。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今天的时代已经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学习化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教育学和心理学也有很大的发展,对学生成长的环境也有了新的变化。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适应教育新形势的需要。教师在工作中要不断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4
今天是组内讲课,说来也是讲过几次了,来听课的都是极熟悉的老师,可是还是不免有很多紧张。
讲的是第21课《太阳》,条理极其清晰的一篇说明文。在课前让学生们做了充分的预习,包括生字及课文大概内容,课文信息量其实是挺多的,但不准备在课上花费过多时间讲字词,计划一节课给讲完。上周在别班上课时候曾讲过一次,但是没有完成计划,最后剩下一些内容赶得很急,所以本节课就加快了节奏,不过却是有点儿过了,好像又太快了。
上课以谜语导入,较简单,学生们一下子猜出。字词预习检查,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课文以“后羿射日”这个神话传说开头,读故事问大家:“后羿到底有没有这个本领能把太阳射下来呢?”走入课文,讲了太阳“远、大、热”的特点,在讲特点的过程中,由于一直想着千万不能讲不完,就“刷刷刷”特别快,在学生们回答完问题后,也没有进行朗读及指导朗读,接着就进行下半部分了。下半部分是讲“太阳与人类的关系”,让学生们逐一找出,也基本是跟着PPT出示,几句带过。最后一段:“如果没有太阳,我们的世界将会怎么样?“,由于时间还比较充裕,所以在这个过程让学生们进行了短暂的小练笔,发言并进行了阅读,有感情的指导阅读。最后以”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结束。最后小练笔作业:以太阳的身份自我介绍。
课文讲完,其实自己在讲课过程中就意识到了问题,害怕一节课完成不了教学任务,节奏太快,每个程序基本都有,但学生们好像不能掌握的比较扎实。整体下来有点儿“赶”,还是因为没有合理计划好时间安排,随意性比较大,以后应该特别注意了。
课后和老师交流,同组老师提出的问题和我自己意识到的差不多,并且提出了更多有建设性的意见,比如说:语文课堂上一定要更多的朗朗书声,一定要给学生更充裕的时间自己探讨学习,老师一定要敢于放手给学生等等。
非诚感谢各位老师百忙中抽出时间来听课,指出不足,提供建议,愿自己以后课堂安排更严谨一些,讲课能再放开一点,加油!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5
在我对公开教学《墨梅》作了第一次反思之后,有幸得到了学校教师-们的指点,才发现自己课堂出现的问题还不仅仅是第一篇反思中所提到的那些,真是太惭愧了。经过整理,我对自己的教学作了二次反思。
总结如下:
一、整个教学过程偏离了自己预设的主旨。课前设计中,我的整堂古诗教学课是围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设计的,这个出发点得到了宋校长的肯定。可是,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却严重偏离自己预设的“轨道”。诗人背景没有介绍清楚,让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古诗的内涵;该抓的字眼没有抓住,上完课之后还有很多学生一知半解。特别是对古诗诗意的理解也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墨梅》是一首题画诗,诗中描写的是画中的梅花,在诗意的解释中,我却没有交待清楚,让学生疑惑重重,误认为是现实生活中的梅花,这是一个严重的失误。
二、没有抓信课文的中心句:“只留清气满乾坤。”《墨梅》的灵魂就在“清气”二字上。清气指的是清高纯洁的气节。该名可理解为:“只希望把它清高纯洁的气节永远留传人间,”也可理解为“只希望留下它清高纯洁的气节充满天地人间。”只有抓住这句,古诗的意境才能得到升华。
最后,老师们还教了一套如何领会古诗诗意的方法--扩、补、调、换、连。扩指的是单音节扩为双音节;补即为补充省略的词语;调是调移、颠倒顺序;换是古语换新词;连就是将诗意连贯起来理解。
有了这次经验,我相信今后的古诗教学一定会比这次好。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6
《掌声》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残疾小女孩英子因为同学们给她的两次掌声,从一个自卑的的人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笑着应对生活”的故事。课文经过英子的变化,表现了同学之间的鼓励和关爱。课文资料极具有感染力,但对于缺少生活经验的三年级孩子来说,却是很难体会其中的辛酸。如何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学生和英子之间搭建一座心灵的桥梁,带学生进入残疾人的生活、心理,让他们的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是教学中应当解决的重要问题。
课文以“掌声”为线索贯穿全文,在教学设计中,我抓住两次掌声来展开教学。从第一次掌声响起向前推进,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总是”、“默默”来体会英子的自卑及孤独,在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我又创设了情景引读,“课堂上,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时,英子总是------”,“课下,同学们在操场上欢乐地玩耍时,英子总是-----”。学生在反复的想象朗读中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此时来谈谈自我的体会,再把这种体会带入朗读中,自然就读出了感情。在教学“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这句话时,我让学生经过抓关键词“犹豫”、“慢吞吞”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再创设情境“假如你是英子,此时,你在想些什么?”然后随机采访“英子”的感受,让学生真正把自我当作英子,感受到英子的内心活动。之后从第二次掌声响起向后展开,揣摩英子前后心境、性格的变化,感受掌声带给英子的鼓励,并由此明白两次掌声的含义,明白人与人之间需要关心和鼓励。我们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同时也要主动地学会去关心、鼓励他人。
之后让学生说说,在学习和生活中,你有没有得到过别人的鼓励和关心?我点了一个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可是他没有回答出来,此时,还不待我讲话,教室里就想起了一片掌声。我想,这掌声远比我这节课上得要精彩得多,同时也说明孩子们已经懂得了掌声的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7
新课程改革已以不可阻挡之势走进了我们每一个教师的心头。怀着对新课程教学的学习、探索、思考,我两次执教了人教版第六册《寓言两则》之一《守株待兔》一文。以下是我在两次教学中的反思和点滴想法,坦诚相告,以求得发展,求得进步。
第一次反思
一、自我评价
1、课堂气氛不活,没调动起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
2、课文朗读不够,不到位。
3、课文复述时,没能紧扣课文,学生发散的东西多而散,以致不能顺利领会寓意。
4、学生评价粗浅,老师没有进行引导。
5、教案设计面面俱到,教学目标不够明确,重难点不很突出。
6、课堂教学时间安排前松后紧,导致重点部分的训练时间不够而拖堂。
二、自我反思
1、课堂气氛不活:《守株待兔》是一个较简单的寓言故事,绝大多数的孩子能够用自己的话比较完整地加以讲述。原以为导入时就让学生简单地讲一下故事,会引起孩子们的兴趣,但由于讲故事的同学声音不够洪亮,讲述不够生动,所以一开始就营造了课堂的沉闷的气氛。后面出示了五幅图画,原意是要求学生图文结合复述课文,希望可以掀起一个高潮的,且这也是老师在设计教案时动了脑筋的地方,夸张一些的说,是老师苦心策划的一个环节,但学生明显兴趣不大,复述时随意且无内容,说者激昂,听者淡然。少部分学生甚至开起了小差,见此情景,老师也没了激情。
2、在教案的设计过程中,没能充分把握教材,总想面面俱到。结果是在教学中指东指西,盲目教学。尽管老师全场奔命,极力煽情,忙得不亦乐乎,学生却是气定神闲,任你风狂雨骤,自是岿然不动。就别谈完成和落实朗读、复述课文,领悟寓意的教学目标了。
3、拔高要求,总喜欢要学生进行评价。学生评价时,老师应抓住最佳时机给学生予以点拨。大多数时候,教师成了一个洗耳恭听的观众,没有穷追猛打,乘胜追击。一味对孩子讲的东西表示认同,似乎是不管你讲什么,只要你能说就行。局面失控,变成了老师被学生牵着走了。
4、对学生情况估计不足。比如:在拓展想象时,我在五幅图后出示了一幅空白图,原意是想通过学生自行补充的内容,又能达到更深刻地挖掘,领悟寓意的教学目标。没想到一些孩子提出他可以一边劳动,一边等野兔或是他可以改行做猎人等一类完全在我意料之外的回答。无奈之下,老师只好硬生生地抛出了自己准备的问题。这次原以为学生又会顺藤摸瓜地回答,没想到学生的回答竟然又是大出所料。好几个孩子都说他的亲人、邻居、朋友都会鼓励他,他一定可以等到更肥更大的野兔,与原先料想的回答整个儿不挨边。学生回答问题时的随意,说明了老师平时没有做过这样有方向性的训练,学生也没能接受到有目的的系统的训练。我姑且把它叫作学习过程中导定向的训练吧!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既是平时训练的体现,又是训练效果的检验,更能充分体现出老师驾驭课堂、把握课堂的艺术。新课程提出了新的理念:一个纲,七个性。一个纲就是指要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面对这些自由程度极强的孩子,老师还是要拿出农人种庄稼的精神来开荒、耕耘的。在孩子心灵的土地上,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有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有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有品德的收获。这样做的好处,受益的绝不仅仅只是学生。
5、忽略了朗读的重要,以致复述不能顺利进行,寓意的领悟不能水到渠成。在本课的教学中,朗读和复述课文是重点,生字教学完全可以紧扣课文进行教学。但在这一环中,老师忽略了朗读,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这样做,学生表面上得到了机会,得到了锻炼,因为他们去想了,有发散的东西了。顺应了现在一再强调的要让学生自由地学习,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要求,老师也可以乐得清闲,这样做不是很好吗?但实际上却背离了课本。只听老师滔滔不绝,学生口若悬河、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学生一节课之后,到底能收获什么?可能是课本上的东西知之甚少,课外的东西也淡而忘之。以读为本是近几年来教育界
呼声很高的一种教法,也是一种反璞归真的学法。牢牢抓住朗读,扣住重点朗读,读好、读懂,加强感受与体验,使老师在课堂上能游刃有余地教学,学生也不会总是在大门外徘徊,举足不前;老师可以胜似闲庭信步,学生也能遇事迎刃而解。
三、仍存在的困惑
1、有关老师和学生主体地位的问题:到底该怎样做才能算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的老师决定学生的思维,牵着学生走不对,但学生自由发挥,老师跟在学生后面走似乎也不对。老师和学生谁才是课堂上的主体?这个度如何去把握?
2、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语文教学的路子是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还是套用某种固定的模式?是给个问题,然后小脑袋一碰,你们讨论去吧,再找几个人汇报汇报完事?还是你一句我一句热热闹闹来个大讨论、大辩论?如今开放的教学课型如百家争鸣,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质疑式、讨论式、辩论式、茶馆式、小组式、采访式、主题式……到底是套用?还是要努力形成自己的风格?
3、有关语文学科性质定位的问题:语文课堂上到底是突出读?还是突出演?是突出让学生去想(即发散思维)?还是重点引导学生去悟(在读中悟)?老师能不能在课堂上对知识进行蔓延?这个度又应该如何去把握?|
第二次反思
一、自我评价
《守株待兔》这一课我前后共备课三次,第一次教案突出了老师的主体地位;第二次倒是训练了学生,但目标又不够明确;到第三次时,我将教案重新做了较大的调整,思路变得更清晰,
重难点更突出,目标更明确了。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为了三个:
1、学会生字和词语。
2、朗读、用自己的语气有感情地复述课文,领悟寓意。
3、拓展想象,训练口语交际。
教学时我紧紧抓住这三个目标进行教学,这节课条理清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字教学自然、灵活,学生完成了从积累到运用的过程。
第二、以训练为主,训练学生读书,说话。老师所设置的每一次的练习,都结合课文朗读进行。
第三、学生的提问,学生的回答离教学目标更近了,避免了盲目性,因而能较自然地带出寓意。
第四、问题的设置带有层次性,关注到每一个学生。
第五、老师注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性,尊重学生,让学生自己体验,自己感悟。
二、自我反思
1、如何开课?如何营造开课的气氛?如何掀起开课的高潮?排球运动中,扣球手在扣杀时要做到短、频、快,老师是不是可以借用并充分运用?
2、在梳理问题进行点拨时,老师的语言要拿捏到位,明白如话。如果把拓展想象中他的亲人、邻居、朋友纷纷劝他说这个问话设置为:假如你就是他的亲人、邻居、朋友,你会怎样劝他?这样更直接,更有针对性。
3、学生所提出的所有问题都应该给予及时的回答。对一些很明白的问题,应该当时解决,涉及到课外知识的问题,可以告诉学生通过课外查有关资料获得,而对牵涉到文章主要内容,即本节课教学目标的有关问题,则放在学课文当中去解决。
4、当学生在表达不清楚时,老师该怎么办?学生回答问题声音小时,老师又应该怎么办?放大学生优点,不要吝啬你的表扬。善用赞扬和鼓励,才能引发学习动机。
5、在教学的最后两个环节出现失误:一是点明寓意时,老师太苛求学生的寓意尽量靠准老师心中的标准答案,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展。正如《画杨桃》一文中告诉我们的一样: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苏轼也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限制孩子思维的发展,等于为孩子和老师画地为牢。老师应该如何去把握好这个度?二是拓展想象时,因为已下课,学生半
天不往老师心中的答案上靠,又因为怕完不成教学任务,一着急,脑子出现瞬间空白,忙不迭地追问学生:他们应该怎样说?似有你今天说不出来,就休想下课的架势。学生早被吓回去了,那里还会有言语?欲速则不达,破坏了整个教学过程的流畅性。新课标提出要尊重学生,倡导自主性,加强实践性,作为新时代的老师,应该努力往这方面靠近。自由程度愈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的程度就愈高。
6、在教学中对每一个环节的时间应该充分把握,有备无患,老师也不会自乱阵脚。
三、解答困惑
1、突出学生主体应该围绕教学问题来进行。引而不发,助人自助,教师无论是带还是跟,都应该视情况而定。目标中说要注重情感体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教会学生怎样学,比让学生学会什么重要。学的过程比获得的结果重要。孔老先生在两千多年前不是早就教诲我们:知其然,亦要知其所以然。在过程中学会了、掌握了方式方法,结果自会水到渠成。
2、要强化问题意识。在任何教学活动中,师声双方均是主体活动者,任何单一的答案都应该得到否定。但教师所起的作用就是导引。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提问题,不能漫无边际。这也就是要对学生进行导定向的系统训练。
3、有关语文学科性质的定位问题。情感浓烈的课文要引导学生以读和悟为主,故事性强的课文要突出演和想。
4、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明确教学目标,一切教学环节都应围绕教学目标服务。教学目标的确立要简洁、突出重点,而切忌枝蔓太多。一节四十分钟的课堂,要做到有的放矢。点、线、面都想顾及,是绝对不可能的。这样既影响了教学的正常进行,又使得教学效果不突出。
5、高潮一词的理解是比喻事物高度发展的阶段,具体到教学中来,就是要能使学生兴奋,老师兴奋,体现出一堂课中最精彩、最引人入胜的地方。一部影视作品能否引起观众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剧的精心策划,导演的精彩拍摄,适度引导,演员的出色表演。同样的道理,一节四十分钟的课堂就是一部微型作品,导演是老师,演员是学生。这部作品的好与坏,老师要承担很大的责任,因为老师面对的是一群特殊的演员,是一群没有接受过专业化训练的演员,或者说是一群正在接受训练还不够成熟的演员,高潮的出现绝对要靠老师的引导。一节课的高潮可能出现在四十分钟的每一分钟里。具体的问题是如何引起这个高潮!开课时需要高潮,课中时需要高潮,课尾时仍然需要高潮。讲故事、游戏、表演、唱歌、猜谜……种种种种都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关键是看老师如何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让这种积极性充满整个课堂,乃至自己的每一个课堂。换句话说,就是老师要给学生永远的新鲜感,而这个新鲜感的保持确实是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深深思索的,特别是经验尚浅的年轻教师.
两课之后的感想:
任何思想的转变和观念的蜕变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新课标带来的新观念对我们习惯了传统教学的老师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冲击。面对冲击,我们应该有怎样的态度?是退缩?是无畏?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怎样才能让这种冲击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而不是一种束缚?通过两课两反思,使我逐渐进入蜕变的过程。终于把读书挤进了课堂,终于向传统教学发起挑战了,终于把训练学生作为重中之重了。第一次上课时,总想面面俱到,什么都想展示,结果是所有自己能想到的都展示了,却没一样落实了,活活给自己上了一副枷锁,导致第一节课的失败。第二次上课前,我努力要求自己跳出这个框框,力求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教学,得到的结果是:它只给我指出了前进的大方向,至于如何迈步则是我自己的事情。于是我思考,我改进,我努力。虽然仍有缺憾,但我想我至少已完成了重塑自我的轮廓。如果进行第三次、第四次的教学,我相信我会使雕像更趋完美。
由此可见:理想的教学设计与教师的课堂实施总是有一定差距的。差距会带来困惑,更会带来冲突,但困惑使人奋进,冲突使人成熟,而成功就静候在冷静的思考与沟通之后。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8
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意识,就不会独立思维,更谈不上创新。语文课堂上。我们为了“紧扣教材”,为了“调动”学生,便把“满堂灌”演绎成“满堂问”。而所问的问题往往是“通过……你读懂了什么?”“还读懂了什么?”学生回答这些问题无须思考或懒于思考。课堂上的阅读成为一种被动的阅读,学生并没有真正的对课文进行感悟,他们所读懂的只不过是根据以前的思维定势而得到的“微言大义”,至于语文与生活的联系都无从知道。因而,课上学生自能“读懂”,在课堂结束时,老师问还有没有问题时,自然没有了。其实这种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是学生缺乏独立思维的一种表现。
语文教学怎样走出没有问题的误区呢?首先要转变观念,放手让学生思考问题,给学生以独立思考的机会。学生一旦提出问题,就应该鼓励,并顺着这一问题去引导学生,给他们从小种下探索的种子。记得在讲《海豚》一课时,突然有一位学生问:“老师,海豚吃什么呢?怎样分辨公母呢?”我愣了一下,心想:真是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又一想:不能扼杀孩子爱提问题的天性。于是,我说:“你所想的问题很有研究价值,这个问题留给我们以后专门探究。这位同学善于思考,大家都要向他学习。”在这个开放的环境下,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文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不局限于书本和教参的框框,抛弃“这不是语文要解决的问题”的观念,打破学科分解,学生们的问题意识才有广阔的空间,所提的问题不一定当堂澄清,重要的是给学生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9
一年级上学期有一半时间都在学拼音。但平时主要是拼读,关乎拼音的种种规律,对于有许多初入小学的学生来说,是搞不清楚的。在复习课上我就少了拼读,而是把拼音规律作为重点。下面是我复习拼音的一些步骤:
一、区分声母、韵母。重唱声母歌、韵母歌来分清声母、韵母,这不难。难点在于区分单韵母、复韵母、前后鼻韵母。er不是复韵母,是特殊韵母,而且它不和声母在一起的。前后鼻就主要看n或ng。
二、见到ü、üe,ün要注意。它们只和声母jqxy l做朋友,它们和jqxy做朋友时,要去点,但和nl做朋友时,就不要去点。
三、标调。一定要死记标调歌。最常考的就是给i u和ui 标调,一定要标后面。还有OU,在标在O头上。
四、结合生字词,复习拼音。这种方法一举三得,既复习了拼音,又复习了生字,还复习了组词。形式可以是游戏和出一张看拼音写词语的卷子。
五、结合历年的考试卷,一定要说说抄写音节的注意事项:
一、看声母,分清b-d、p-q和n-l,
二、看韵母,分清ei-ie、iu-ui和ei-en,
三、看声调,符号对、位置对,轻声字不加号,
四、注意每个字母在格中的位置。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0
培根曾说:在所有的知识当中,关于方法的知识最重要。课标也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在教学中进行学法渗透,是在语言文字训练的实践当中对学生进行技能的培养,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巧妙利用“金钥匙”,抓住训练的重点交给学生方法,培养能力。
看课题猜内容是三单元语文天地里的金钥匙的内容,是学习方法的提示,读一篇文章的技能训练。看课题猜内容其实就是让学生明白课题很重要,课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课题上隐藏着很多的信息,通过让学生看课题猜内容一来让学生掌握看一篇文章应先从题眼入手,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二来是让学生初步感受整个文章所选取的内容都是为表达自己的中心而服务的,怎样谋篇布局,怎样选材等等。因此我通过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逐步了解并娴熟掌握这种方法。
二、抓重点词句,教给学生读懂课文的方法。
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就是通过学文来理解“飞”和“夺”的含义。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备课时我对学生进行了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分析,想采用先整体感知飞的内容,再提炼飞的含义,可能这时候学生的理解不太到位,于是我再引导学生通过勾画表现“飞”的句子,引导学生读和感悟这些句子的含义,从而明白红军战士在遇到很大困难的情况下依然用惊人的毅力克服,目的就是为了抢在敌人的前面,也就是急行军。在敌人都无法克服的困难前,红军战士做到,并及时到达泸定桥。引导学生读议这些句子后在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飞”就比较容易了。通过一系列的训练,逐渐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句子才是重点句。让学生逐步学会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教材在第1单元,第3单元和第5单元做了详细的指导,因而通过具体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这种学习方法,逐步形成自己的能力就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感情朗读要讲法,并在实践中得法。
这个班的孩子在朗读上有很大的不足,就是老是唱着读,没有感情,平平的朗读犹如死水一潭泛不起一丝涟漪。究其原因,除了平时的习惯以外,更重要的是对文章理解不够,感情不够投入,学习课文没有激情和兴趣。“文章不是无情物”每一篇文章都蕴载着丰富的情感,每一篇课文的语言都是孩子们学习和积累的材料,都是作者情感表达的在载体。特别是红军攻占泸定桥的场景很感人,很有气势,很容易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情感。于是我在课堂中用语言充分渲染气氛,将孩子带入到那激奋人心的战火中,我激情饱满的范读,将学生的感情之火点燃,学生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内容,走入了情境,于是真的是读出情,读出意,读出精彩,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总之,我们的教学是为了达到“教而不教”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渗透学法的指导,不断地训练学生,让学生掌握阅读的各种方法,就能形成各种语文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1
《翠鸟》是九年义务教材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二组的一篇讲读课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主要介绍了翠鸟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表达了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描述了翠鸟的外形,二、三自然段描述了翠鸟活动的特点,第四自然段告诉我们翠鸟的家在陡峭的石壁上。
在教学中,我紧抓三步:
1、三年级是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除了要继续进行词句训练以外,段的训练是阅读训练的重点。在段的教学中,我抓住一至三自然段为重点,首先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在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前,引导学生回忆描写《燕子》的外形特点时,作者的写作顺序,而后放手学生自读,带着问题,往往比“空读”要有实效。以读导悟,只有学生读准了,读会了,才会去思考,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理清写作的顺序,抓住各部分的特点,最后达到感悟升华。
2、抓住学生思维成长规律,促表象思维为理性思维,读写结合。学生初步掌握了一些阅读方法,但生活阅历比较浅,所学知识有限,思维特征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本课第一自然段对翠鸟外形的描写虽然栩栩如生,但因学生从未见过翠鸟,所以仅凭文字介绍依然无法使翠鸟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变得鲜活起来。至于习作训练,学生虽有尝试的兴趣,但因刚开始接触,缺少方法与经验,写作前往往不会观察,写作时抓不住主要特点。
针对学生的认知状况,在教学中凭借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的优势,逼真地展示翠鸟形象,突出作者的观察顺序和翠鸟各部分的特点,可为学生提供一个理想的思维环境,使学生建立清晰的认知表象。针对教材特点,教学这一段时,教师把着眼点不单放在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上,而是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更学到了习作方法,促进了知识向能力转化。
3、积累很重要。学生每学完一篇文章,我总会强调他们的词语积累,比书写,比正确率,比谁找的和老师找到的最多。以此促进学生词量的积累。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2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育观念陈旧
从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其中主要的问题就是教学观念过于陈旧,这必然会导致教学内容过于死板,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学效果也不明显。另外,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过于重视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培养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以及创造能力,这种教学模式由来已久,想要短时间改变是非常困难的。
2.教学手段运用不当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不善于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并且过于追求形式化的教学,没有从教育创新的理论基础出发,导致理论与实际相分离,从而无法真正发挥教育的效果。同时,这个阶段的学生比较好动,注意力难以集中,个性较强,小学语文教学若没有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手段陈旧单一,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就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对策
1.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语言亲和力
小学阶段教师所面临的学生年龄较小,对于陌生的环境会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而教师懂得运用富有亲和力的语言,就会使课堂的气氛变得柔和。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有利于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提高学习兴趣。另外,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教学语言尽量采用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词语。生动形象的语言能够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建立和谐的课堂环境。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引导教学,使用优美的、亲和的语言,将学生带入学习中来,进而实现知识的传递。如在进行《小小的船》一课的讲解时,教师可以先用这样的语言开始:“我们大家都知道船,在电视里也都见过船,那么同学们有谁坐过船呢?谁能告诉我,船的外形有什么特点呢?”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回答“坐过”,有的回答“没有坐过”,这个时候,教师选择其中坐过船的学生来描述船的特点,他们大部分都会说“船是窄窄的,两头尖尖的”等,教师继而引入月亮与船联系:“同学们,生活中什么事物与船的外形一样或者相似呢?”学生纷纷回答,在讨论之后,他们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这时,教师就应该出示多媒体课件,板书“小小的船”。这个案例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因为了解这一事物,所以学生回答十分踊跃,也有力地调动了没有接触过船的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语言特性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的高效与高质。
2.转变教学思路,引入创新意识
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不断提高教学创新意识,通过创新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更新自身教学理念提高创新能力。如在小学语文《与象共舞》这节课中,教师分别用两种思路、两种教法给两个不同班级的学生上了同一篇课文。一种教学意图是“以培养阅读能力为取向,重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和积累”;一种教学意图是“以培养写作能力为取向,重言语形式的理解、感悟和运用”。这两节课,都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不同的构思,同样的精彩,都激发了学生满腔的学习热情,赢得学生的一致好评和认可。
3.引入信息化技术,增加课堂趣味性
识字就是低年级的重要教学任务。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教师们要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认字的兴趣,注重让学生学会认字方法,同时找到识字途径,坚持把识字和写字结合,做到让低年级小学生喜欢汉字,主动认识汉字,自主学习汉字,在写好汉字的同时提高他们审美情趣。教师通过正确地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小学低年级语文的认字学习更富趣味性,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如进行“座”与“坐”这两个字的教学时,就可通过播放动画片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两个小人坐在一座小山上,这样可以看到两者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这样形象的表达使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还有些生字写字的笔顺不好记,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出示字的笔画,着重强调易错的部位,通过生动的画面加深学习的印象。让学生体验到了知识学习的过程,激发起学生模仿练习的欲望,这样就能让他们用心地书写好每个汉字。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教师必须从学生的特点出发,运用具有亲和力的语言,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注意转变教学思想,实现教学创新,借助先进的教学技术,最终实现小学语文课堂质量与效率的提高。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3
本节课是一节汉语拼音的总复习课的第一课时,对于拼音的复习我共安排了两个课时。在刚学完课文的前提下,对于拼音我估计很多学生都已经是又陌生又熟悉,这时学生最易厌烦、随意,上拼音复习课很担心他们懂了的没兴趣,根本不听,怕不懂的复习课上得快,还是跟不上。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复习的兴趣,让拼音情趣盎然地走进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我把整节复习课的'内容用学生喜爱的方式──游戏故事串编在一起,让他们喜爱的动画主角喜羊羊们进入教学内容,以动画人物的角色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拼音王国由此展开,学生果然兴趣大增,小眼睛发亮。
这节课我的主要复习内容为三方面。
第一:声母;
第二:韵母;
第三:整体认读音节。
整节课我完成了我预定的教学目标,虽然有些细节没有做到位。其中有些细节也是临时做了改动,如:本来在拼读复韵母的音节的时候是全班一起拼读,但是考虑到现实的情况很多学生的注意力被课件吸引住,所以我临时换成小组比赛的形式,读对了并奖励卡片的方式,很快的转移了他们得注意力,达到了我预期的效果。
拼音是识字的入门券,没有拼音识字将会变得困难,今天的复习课,我都是以基础的为主,中间加入形近字母的比较,和音节的拼读。这些都是拼音的基础。以基础为基础,再往上就会事半功倍。
另外,我觉得今天另外一个让我觉得获感动的是,自己的课件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我觉得这是一种欣慰。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自己也感受到了许多的不足之处。首先,时间分配不合理,对于较为简单的声母,我用的时间较多,而且很多都是反反复复在做,做的都是无意义的。比如说连续读了很多遍的声母表。
其次,对于韵母的教学还存在着教学问题,比如说音节是由声母、韵母、声调组成的。而自己是将音节理解成声母、介母、韵母组成,导致学生对于音节的组成有了错误的认识。另外一点就是对于yan的教学。
最后,对于自己的课堂掌控和提问的语言还需学习和仔细斟琢。
教学是教与学的过程,我相信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是自己的成长中。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4
席慕容的《贝壳》是一篇很值得玩味的小品散文,让人读了如品香茗,似尝野果,细啜慢嚼,愈品愈觉得其酽醇浓郁、余味不尽。作者以女性特有的纤敏,以自己独特传神的笔触精心表现了自然的绮丽多彩,幽静雅致和蓬勃活跃,以小小的《贝壳》录下自己心弦的律动段幽婉而又深挚的情思,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
面对辽阔的大海,有不少文人雅士欣然命笔,发出造化神奇、岁月沧桑的感慨,席慕容却从海边的贝壳这一平凡细小的事物中,对生命和人生意义作深沉幽婉的探索,挖掘出精深而又内在的含义,表露出恢宏而又博大的思想内容,显示了清新而又睿智的见解,令人耳目一新。
文章开篇,作者惊讶于贝壳的“坚硬和精致”,为上苍的细心、巧手所打动,把贝壳看作是神奇的艺术珍品,认为不能用它当作货币进行交易。她慧眼独到,深情别具地写道:“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在每一小点周围又有着自成一圈的复杂的留样。”叙述似平直,情思实搖漾,纡徐平淡之中足见作者赞美之情。一句“在我手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含意隽永,耐人咀嚼。作者既没有涂饰夸张矫揉造作之势,也没有奇词诡语哗众取宠之态,而是以自己的至情至性,空灵飘逸的艺术,叩击着读者心底的丝弦。
接着,作者宕开一笔,从这小小的贝壳去感悟人生哲理。《贝壳》写的虽然只是贝壳,是自然界的物象,而其中却寄寓着作者对人情世态的独特感受,流露出自己对人生的感喟和断想。她喟叹岁月的无情,让贝壳里的“柔软的肉体早巳死去”:她又感念上苍曾一丝不苟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和细小的生命为了这样一个跪弱和卑微的生命”制作-个‘’多精致”的居所,从两曲折地吐露出作者内心深处复杂的思绪与情意,在这时空广漠的世界上,人们怎样严肃来对待人生呢?于是作者的心灵火花一闪:我该怎么办呢?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呢?“请让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叹息的东西来吧。”文章是这样地寓情于景,融情于事,幽婉内在,隐曲深挚。她既是咏贝壳而非单纯写贝壳,既是作者自况而又远非是作者的自画像,既是对贝壳的咏赞而又决非单一的比附,涉笔成趣,寓有深意,使小题材溶进了如此博大如此丰富的内蕴,获得了深刻而广阔的社会意义。
“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作者设想千年之后人们对自己留下的“痕迹”也会忍不住这样地“轻轻叹息”。这里以简洁而有力的议论作结,进一层透示出作者熠熠闪光的社会理想,表现出作者雄劲柔韧的崇高人格。她开启读者的思绪,激起读者的联想。读者可以通过各种的想象和阐释,玩味此中深刻的积极的意蕴。这样,对贝壳写的意义更加显豁,文章的意境也更加深远。
席慕容的散文艺术造诣极其精湛。有人称她的散文“是蓝天上的一朵白云,小石潭中一尾游鱼,夏晨荷叶上的一滴露珠”。《贝壳》是她散文中的一个珍品。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小见大,以微显著。作者经过精细炼意,从平凡的小事物中有新的发现和独特的感受,获取了有个性素质的意象,提炼出不平凡的意义,同时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达到“小我”与“大我”的完美统一。作者所描述的像贝壳这样浅白的意象,看似在咀嚼一己之悲欢,然而却道出了从“小我“的天地升华到“大我”的境界的全部道理。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5
初次尝试古诗词教学,收获颇丰。这收获,包括个别教学环节所达到的教学效果,让我体验到了些许成功的愉悦,让我对这个以前所惧怕的“未知的领域”不再望而却步,而更多的,则是通过这节课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听课老师们给我的宝贵意见和建议,我有了更多的思考,明确了可以努力的方向。
《浣溪沙》是苏轼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这首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怀。上阕主要是对意境的品味,为了让学生深切体会到词中的景,我采用了听、读、想象结合的方法,通过范读、欣赏音乐、想象画面等途径,学生还是比较到位地融入了情境。而对于下阕的抒情,确实是教学的难点,也没有达到让学生站在主体地位去感受、表达和感悟的目的。用姜老师的话说,就是“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而如何把这样说理性的抒情内容上得“有理有趣”,正是我最需要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鉴于以上要求,我认为“古诗词的教学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探究的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反观我的课堂,下阕的教学完全是“植入式”的,没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孩子手上,所以孩子的感悟不深,课堂也出现了“万马齐喑”的现象。通过学习和反思,我认为要让课堂变得更加“有情有趣”,可以从以下方向去努力。
一.通过课前设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都有好胜之心,在预习时抛下一两个能勾起学生兴趣的问题,不仅为学生的预习提供了方向,也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更能让课堂中的学生思想更加集中,思维更加活跃,气氛也会随之热烈起来。
二.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在教学《浣溪沙》时,我也运用了对比欣赏的方法,把陈著的《续侄溥赏酴劝酒》和白居易的《醉歌》拿来与苏轼的词对比,意在突出苏轼对于“时间一去不复返” 的特殊解读,体会苏轼豁达的襟怀。但是效果却不明显,原因是,这三首诗词的解读,完全是我一个人在做,我把我的理解一股脑儿灌输给学生,而没有留时间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品析。如果让他们根据对诗词的理解谈谈自己的观点,畅所欲言,课堂效果肯定会更好。
三.运用多媒体创设古诗词教学情境,可以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在传统的教学手段中融入音乐、录音、录像、动画等,营造出与古诗词内容相吻合的情境、气氛,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品读的兴趣,使他们的身心沉浸于古诗词的美好境界,达到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大国,优秀诗篇合着中华民族的脉搏,时时刻刻撞击着国人的灵魂,滋养着国人的性情。所以,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让古诗词教学课堂更加“有理有趣”,任重而道远。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浅谈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江丽冰(江西省余干县海尔希望小学)
内容摘要:“书是人类知识的源泉,书是孩子的良师益友”。读书对每一个人一生的发展非常重要,它不仅使人知识广博,更重要的是陶冶人的情操,使人精神内涵更丰富。那么我们怎样让孩子们获取这些精神产品呢?作为老师,我们有责任义务引导帮助他们通过正确的阅读方法来提高自身修养,增长的才干、开阔眼界。
关键词:阅读;方法;兴趣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书籍、报刊、情报资料数量神速增大,知识更新不断加快,对阅读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阅读中的字音、检索、理解、分析等能力,已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技能。小学阶段阅读教学,不但对培养青少年良好精神生活与审美感情,及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意义,而且对语言与思维的发展知识与能力的构成有着独特作用。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语文教学必须重视阅读教学,阅读教学必须着眼于阅读能力的培养。
什么是阅读能力呢?传统的阅读教学法,着眼于对学生灌输知识,往往阅读一篇课文,老师仅把钻研课文,条条框框抄给学生,让他们不知其所以然,死记硬背。我们教学法为指导,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传授学生以下阅读的规律和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大家都知道,我国的孔夫子有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未之者。”也就是说,如果对某事物发生兴趣,我们就会孜孜不倦的追求,就不断的把它当作自己生活中的一件事来做,久而久之,就会养成爱好它的习惯。的确,兴趣具有神奇的魅力,它不仅可以调动人的内在动力,促进他们积极思考,也可以让他们沉醉其中,其乐无穷。所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1、创设情境,培养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利高科技多媒体辅助教学,从视、听、感等方面给 学生感官上以多重刺激,创设有趣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中学、快乐中获”。例如:在教学《翠鸟》这篇课文中,课文描写了翠鸟的外形,活动和居住的特点,更写了翠鸟的鲜艳颜色,身材小巧玲珑可爱的外形,其形态可爱优美,而文中的语言也不亚于翠鸟的外形特征,其语言非常优美华丽,令人喜爱。老师可以根据小孩既喜欢可爱小动物,又喜欢听优美华丽的篇章这两大特点。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奇特意境来学习该课文内容。比如,老师可以充分结合文中优美语言,配上一段动听的音乐,再结合播放有关翠鸟清新自然的动感画面,加上老师饱含深情朗读让学生深深的沉醉其中,乐得其所。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使之受到艺术的熏陶。
2、充分发挥想象,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每篇课文内容篇幅都是有限的,但文章的语言所传达出来的思想,表达出来的主题却是无限的。因此,我们老师要学生从有限的言语里体味到作者无限思想,就必须引导学生展想像。如教学《和时间赛跑》,该课文所传达的主题就是让我们大家珍惜时间重要性。时间对我们来说既不陌生也不是很熟悉。不陌生是因为时间就存在我们身边,实实在在的,不然熟悉又是指什么?是指时间的抽象,不具体性。这就让我们三年级的学生完全理解它是增加难度。从而给我们教学带来挑战和难题。老师应怎样突破难题和挑战,正确引导学生对时间重要性理解和加深对该篇课文主题的把握呢?应引导学生打开想象大门,把时间想成和自己赛跑的一个人。当你跑到时间老人的前头时,说明你不仅是这场比赛的胜利者,更是一位把握和珍惜时间的成功者。这样学生就爱读了。
3、组织课堂游戏,培养学生兴趣。小学生活泼好动,有强烈的表演欲望。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孩子的这些好特点,让孩子们扮演文中的角色进行表演,或让学生排演课本剧等方式。在编一编,演一演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又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又能使学生有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从而达到享受阅读的兴趣。
4、开展课间活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为了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我们开展朗读比赛,办读书贴报比赛、手抄报、开展读书会、讲故事比赛、诗歌朗诵会、展示优秀读书笔记、知识竞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间活动,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学生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乐趣。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热情、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自觉进行课内外阅读。
5、利用榜样的力量让学生想去阅读。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成才之人的成才之道。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兴趣,我们有选择性挑精彩画面书籍给学生看,学生容易被吸引,就会热情地去阅读,这就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有适合孩子们口味,他们才会去阅读。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旦养成某种习惯,习惯则可以使你合理的行为自动,养成读书的习惯,就可以使人一天不读书就感到难以忍受。养成订计划的习惯,就可以使人在无计划地学习、生活里感到心理不踏实。养成钻研问题的习惯,就可以使人在希望解决问题没有得到答案前总是萦绕脑际,无法放下。养成阅读的习惯,那么他的书桌、书架总是齐齐整整、井然有序。因此,掌握好读书方法,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尤为重要。
1、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从表面上看,阅读就是用眼去看。实际上,阅读是一个处理信息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阅读不仅用眼看,还要用心去思考,更要辨别文中信息的真伪。因此,阅读是用眼看和心理思考的结合体。
2、培养学生多种阅读的方法习惯。阅读的方法一般可分为初读、品读。初读,即浅读,只要求学生读准学音,理解生词、了解文章大意即可。而品读,即深读,就要求学生在读中思考、体会、理解、升华。抓住重点词句细细品味,较深入理解文章主题和语言。在品读时,我们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大声朗读、默读等方式来熟知课文内容,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三、加强词、语句的训练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和语句,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题和基本思想,要学会使用已学过的语词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更好地准确表达出真情实感。词语训练注意两点:
(一)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
(二)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有的词语一读就懂,无须讲解。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教学的重点应放到哪里?重点应放到学生说,也就是学生的口头运用。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中有“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并且裸露土地不断扩大„„”。这“裸”字比较生疏,老师要重点讲解,加深学生对它的印象。解释词语以后,现在有些与裸有关的流行词语,请同学们回答,然解释其意。比如:“裸婚”、“裸官”、“裸损”„„。结合刚才老师的讲解,再根据自己对生活体验,试说这些流行新名词含义。
这样既加深了对词语意义的理解,也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更有益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
四、在阅读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与积极性。
教师就应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从被动转到主动这个位置上,可以调动他们的自动性。教师可以让学生预习课文,有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词不懂的,查查字典。真正不能解决的,老师可以帮忙解决。这样做到了有的放矢。既减轻老师负担,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加深对词语理解和记忆,所谓一举多得。教学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提出来,学生一经启发,积极性就会高起来,认真读书,主动发现问题也就多起来,求知欲也会高涨起来。
五、我们不要“授之以鱼”。而要“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阅读。
我们老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养成爱好阅读的习惯,更要传授阅读的方法技巧。让学生在阅读中收获更大,成绩更显著。下面本人将根据自身经验和他人有效做法向学生介绍如下阅读方法。
1、粗读法。这种方法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者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篇章或部分内容,以便 学以致用。例如《他是我朋友》一文中,只要学生本人抓住本文中的一些重要词语及语句,就可以把握课文中人物的内心活动,理解课文的主题,获得思想上启迪,仍可得到审美乐趣。既花最少的时间,获取尽可多的回报。粗读也是阅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方法技巧。
2、精读法。精读是相对于精读而言的。有些精读的书,对其中某些内容也可以精读。尤其是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的华丽篇章,我们大家应把它作为阅读的重点对象。例如:《太阳是大家的》这篇课文其意境虽不深远,但其语言优美,环境美丽清新:鲜花上晒满了金色的阳光,小树在阳光照耀下茁壮成长,小朋友在阳光下欢快地玩耍。其诗歌文辞不复杂,但含义却不容易领悟,因此,更需大家花时间去阅读精读。
3、默读法。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籍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况。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理解和消化。利用默读法,可以用少时间,获取多的信息。
4、复读法。就是重复去读某一本书。有的书读一遍似乎懂了,过一段时间再读,又会有新的收获,新的体会。对于一些经典名作,确实值得大家反复研读。鲁迅对一些著名的有代表性作品,反复研究和阅读,特别是对歌德、海涅、莎士比亚等大作家的作品,他还能整段、整节地背诵如流。如果你真正想通过阅读来增长你的知识,就应多找些新的书籍来阅读吧!
5、摘抄评价法。比阅读就是在阅读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语句、段落。乃至全篇原文摘抄
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计号,作注释、写评语。积存到自己的日记笔中,为以后自己的作文准备丰富的语言材料,作为一种最原始积累和沉淀。同时还可以将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自己喜欢的段落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
学生广泛阅读,必能丰富知识,开拓思路,更新开始树立人生志愿的时期。读了一本生动小说,就想做一个文学家,看了一次画展,就想成为一个美术家,听到一个科学家的故事,又想成为一个科学家。因此,大家一起阅读吧!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的内驱动力自然被打开,就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然后我们按照计划、方法、循序渐进训练,相信必定会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我们阅读能力定能快速提高。同时,我们还要坚持不懈开阔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拓展学生语文渠道,对持续健康提升阅读能力大有益处,更能让学生真实体会到生活中有语文,语文之中也可找到生活影子。
参考文献
[1]:青少年阅读指南
[2]:教坛集萃
[3]:怎样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