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随笔:教育幼儿多吃菠菜
通过这样的活动,小朋友们认识到浪费粮食是不对的,吃饭不挑食了、爱吃青菜了,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许多家长高兴地对我说:“孩子在家吃饭不挑食了,爱吃青菜了,身体长壮了。”
小班的幼儿年龄小,身体发育和消化系统不健全,吃饭慢、挑食、不爱吃菜是常有的事。在幼儿园里吃饭是个大问题,特别是吃菠菜、小白菜等绿叶菜时幼儿都不爱吃,吃饭的时候磨磨噌噌,故意吃不了,最后只好倒掉。这种习惯很不好,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而且使幼儿营养吸收不平衡,影响了身体的正常发育。怎么让小朋友养成好习惯爱吃菠菜呢?
有一次,幼儿园开饭时又吃菠菜,我故意对李老师说:“今天中午我在饭堂买了一份菠菜,哎呀!菠菜真好吃阿,芦老师最爱吃菠菜了。”李老师说:“对!青菜好吃,青菜吃了有营养,而且有利于消化,对身体好,不长病,老师们都喜欢吃青菜,咱们班的'小朋友也爱吃菠菜,对吗?”孩子们一听都大口大口的吃起来,吃的特别带劲,特别是我们班那几个不爱吃青菜的小朋友如刘心怡、荆琦等吃的津津有味,我对这些小朋友及时地进行了表扬和鼓励:“你看刘心怡小朋友吃的青菜最多了,她都长胖了,长漂亮。荆琦小朋友吃菠菜吃的好,她不长病,天天来幼儿园学习,懂得好多知识,多聪明啊!”其它的孩子也说:“老师,我爱吃菠菜,我长大了,也长高了。”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争着把碗里的菠菜吃干净,看到孩子们这么懂道理,我从心里感到高兴。
为了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我又带孩子们到伙房参观炊事员叔叔为小朋友制作饭菜的过程,炊事员叔叔忙忙碌碌地为小朋友摘菜、洗菜、炒菜、蒸米饭、蒸花卷等,制作的饭菜可口又有营养,炊事员叔叔多么能干,小朋友不能浪费粮食,一定吃完自己的饭菜。
通过这样的活动,小朋友们认识到浪费粮食是不对的,吃饭不挑食了、爱吃青菜了,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许多家长高兴地对我说:“孩子在家吃饭不挑食了,爱吃青菜了,身体长壮了。”
教育随笔
丢失发卡的**
旌德县示范幼儿园
姚冬梅
早上,妈妈送欣欣来园时告诉我:欣欣昨天刚买的新发卡不见了,欣欣说是被班上的然然小朋友拿走的。这样说起来我有点印象,昨天上午欣欣和然然在课间一起玩的时候,我注意到欣欣头上的发卡挺漂亮的,然然还羡慕地摸它。我首先向家长表示歉意,然后表示等然然来了问清楚这件事情,帮欣欣找回发卡。
然然来园后,我分别向她们了解情况。我先问欣欣是谁拿的发卡,什么时候拿的,她很肯定地回答说是下午玩积木时然然拿的。我问她为什么当时不告诉老师,她不做声。随后,我请然然过来,问她有没有拿欣欣的发卡。然然想了想摇摇头说没有。我又仔细询问了一遍,她的回答和先前一样。再问欣欣,欣欣指着然然肯定地说是她拿的。我再把眼光转向然然,声音不由地提高了些:“你到底拿没拿?好孩子要敢于承认错误,不然老师就不喜欢你了!”然然的眼圈红了,她点点头轻声说:“是我拿的。”“嗯,错了就改老师不怪你。你把发卡放哪儿了?”“我……不知道。”然然茫然而胆怯地回答。我不由地叹了口气,小班的孩子就是这样不让人省心。
过后,我一直注意看然然的表情,隐隐感到了不安。我感觉到我也许错了,虽然刚才的言辞不是很严厉,但“不然老师就不喜欢你了”这句话,可能让然然感到害怕和委屈了。
不安感越来越强烈,我又一次找来了欣欣,轻而温柔地问她:“老师喜欢说真话的孩子。别人没有做的事是不能冤枉她的,对吗?老师想知道你的发卡到底是别人拿走的还是自己丢了的,你能告诉老师吗?”我静静地看着孩子,尽管孩子幼小,她的心里也正在进行激烈的较量,游移在真相和伪装之间。沉默了一会儿,欣欣终于断断续续说出了真实的情况:早上然然摸过她的发卡,中午吃饭前程老师还给她重新别过,下午放学回家时妈妈发现发卡不见了,她不记得什么时候丢的,怕妈妈责怪她就推说是然然拿走了。根据她叙述的这些线索,我猜想发卡可能是中午起床时丢在午睡室了。和保育员一起到午睡室找,果然在欣欣床铺边的缝隙里找到了发卡。事情终于“水落石出”,我怀着愧疚的心情向然然道了歉。事情已经过去了,但我并没有感到一丝轻松,反而陷入沉思之中。反思:
这件事情对然然这孩子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影响,同时对我自身的心理影响也很大。我一直思考着这个问题:然然为何在我说“好孩子要敢于承认错误,不然老师就不喜欢你了”这句话后就承认了?原因可能就在于我询问的措辞上。以她这个年龄的思考判断能力,可能误想成“承认是她拿的她就是好孩子,不承认是她拿的她就不是好孩子,老师也就不喜欢她”了。这么天真纯洁的一个孩子,反而显出我在处理事情方式上的“渺小”与不妥。当时,我对孩子的评价和判断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片面依据经验从两个孩子的语气、表情、动作上进行观察分析;“好孩子要敢于承认错误”这句话在当时说出来具有一定的误导性,“不然老师就不喜欢你了”这句话明显带有权威性,最终使欣欣产生了错误的心理和说法,如果当时没有说这些话,欣欣就不会委屈承认。如果多从发卡丢失这一行为上仔细分析一下,再联想一下孩子可能说了谎话的原因,就不会草率地下定论——孩子也可能会因为丢了新买的发卡,怕妈妈责怪才推脱到别的孩子身上的。
感悟:
每一个孩子需要拥有健康的心理,心理环境作为一种隐性的心理健康的教育因素,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就是老师创造的心理氛围。
关于孩子的觉察:
师生互动中,孩子觉察老师言行时是十分敏感的。老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眼神都会产生暗示作用,有的是积极的,也有的可能是消极的。教师严厉的眼神和语气是一种消极的暗示方式,应该使用能引发师生情感共鸣的语言和行为,使孩子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和理解。
关于老师对孩子的评价:
“不然老师就不喜欢你了”这句话是趋向于用老师的权威同化孩子,因此孩子感到了畏惧。幼儿的心理环境是教师行为的产物,要为孩子创设健康的心理氛围,对孩子行为作评价时就要避免谴责性的消极话语,淡化教师权威意识,在分析孩子想法、动机的基础上与孩子探讨行为的对与错,发展孩子的自我思考、自我评价能力。
关于老师的经验与教育机智: 孩子之间不可避免会有一些小摩擦、小误会,他们正是在这些事情的磨合中不断成长的。面对这些矛盾,作为孩子们可以信任的人,不能单凭自身的经验来处理孩子之间的事,而是要以敏锐眼光去捕捉孩子的情绪与神情,觉察孩子内心世界的心理变化。经验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单凭经验剖析孩子的行为,还是需要运用教育机智来接纳孩子,处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