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好一满意”视野下医学生医德教育体系构建的思考(精选合集)

时间:2019-05-12 23:58: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好一满意”视野下医学生医德教育体系构建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好一满意”视野下医学生医德教育体系构建的思考》。

第一篇:“三好一满意”视野下医学生医德教育体系构建的思考

“三好一满意”视野下医学生医德教育体系构建的思考

马 伟

[摘要]2011年卫生部倡导的“三好一满意”活动顺应了当前民主民生的迫切需要,对构建“业精德馨”的医疗队伍具有重要的意义。医德教育是一项从医学生到医生长期培养、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遵循医德形成规律,构建一套与医疗机构医德教育一脉相承的、从基础课到专业课、从见习到实习、从理论到实践的医学生全方位医德教育体系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三好一满意”活动;医德教育;医德形成规律;医德教育体系

Reflections on Building Educational System on Medical Ethics Guided by the Activity of “Three Good and One Satisfaction”

Ma Wei

ABSTRACT The activity of “three good and one satisfaction” advocated by the Ministry of Health in 2011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part in building an excellent medical team, both professional and ethical.But there is no denying that medical education is a complex systematic engineering including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automatically progress, so it is an urgent task at present to build a medical ethics education system in line with ethical education in medical institutions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from basic to specialized core courses

Key words:The activity of “three good and one satisfaction”; education of medical ethics;formation rule of medical ethics; educational system on medical ethics

一、“三好一满意”活动提出的时代背景与重要意义

医者仁术,医德问题一直是医学界永恒的话题,也应当是每一位从医者毕生的人生价值追求目标。医务人员作为肩负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光荣使命的职业群体,其职业道德和行业风气,直接关系着人民的切身利益。①① 泰山医学院社科部 山东泰安 271016

党和政府一直注重医德医风建设。卫生部在1988年制定了《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 2007年发布了《关于建立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制度的指导意见》(试行),为医德医风建设提供了制度上、法律上的依据。

在大力倡导精神文明的今天,对良好医德的呼唤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党的十七大“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政策指引下,2007年由山东省卫生厅率先推行的“两好一满意 ”(“服务好、质量好、群众满意”)活动对改善医患关系,提高服务质量,增强医务工作者的责任意识起了相当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为全面贯彻“十二五”规划中“注重与保障民生主旋律”的要求,根据卫生部部署,2011年全国卫生系统启动了“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的“三好一满意”活动。“两好”到“三好”的转变既体现了党对医疗卫生事业医德医风建设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对广大医务工作者医德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从目前状况看,医务人员在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起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医务人员队伍的总体状况和主流是好的。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社会环境及医改进程的影响,当前医德建设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考验,医德滑坡的报道屡见报端,反映医务人员医德低劣的医患纠纷屡屡曝光。因此,“三好一满意”活动进一步,顺应了当前民主民生的迫切需要,为进一步改善医患关系与构建“业精德馨”的职业医疗队伍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三好一满意”活动与医学生加强医德教育的一致性

注入医德新内容的“三好一满意”活动对进一步改善医患关系,促使医务人员高尚医德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但须看到,医务人员高尚医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医德认识、医德情感、医德意志与医德行为相互作用、协调发展的结果。医德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单凭医务人员的医德教育不可能培养其自觉的高尚医德行为和医德习惯,不可能根本解决由医德低劣引发的医患矛盾,医德教育是一个需要从医学生到医生长期培养、循序渐进、逐步形成的过程,尤其在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今天,医德教育仅在医务人员中开展不可能使医德滑坡现状得到真正改观。应当承认,当前医疗实践中暴露出的医德问题反应了医务人员医德教育与医学

院校医德教育脱节有着一定的必然联系。

溯本追源,正如教育从娃娃抓起同理,医德教育应当从医学生跨入大学校门开始。因此必须理顺医疗机构和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的关系,探讨一套与医疗机构医德教育一脉相承的医学生医德教育体系,从基础课到专业课、从大一入学到临床见习实习、从理论到实践建立全方位的医德教育体系,培养他们自觉的医德意识,为他们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后形成良好的医德行为和自觉的医德习惯奠定基础。

三、医学生医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为进一步了解医学生医德现状以便有的放矢,作者利用教学之便,选取了当前医学生最关注的医德敏感问题、医德教育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对所授15个临床医学专业班级共计700余名临床医学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医学院校虽有医学伦理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专门针对医学生医德显性教育课程,但对医学生实际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在高校医德教育中存在两大突出问题:

(一)缺乏针对性及与专业教育脱节的医德教育内容导致医德教育无的放矢

调查结果显示,作为专门针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医学生道德品质提高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须看到,由于这门课是针对全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普及性教育,缺乏应有的针对性,学生普遍感到抽象而乏味,对医德认识仅仅停留在一知半解;何况身处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社会环境,相当多的医学生看到纷繁的现实与理论的脱节现象,对其所接受的医德教育产生了迷惑与排斥态度。同时由于这门课大多在大一上学期开设,通常考试完毕就意味着医德认识的结束,医德教育没有在大学学习生涯中连续展开,对学生医德养成影响微乎其微。

针对上述问题,绝大多数医学院校均开设专门提高医德意识的《医学伦理学》课程,以期解决医德教育中的上述难题。但从调查结果看,《医学伦理学》的授课效果并不理想。由于绝大多数授课老师由辅导员、“两课”教师担任,缺乏临床实践经验,在教学方式上注重与临床实践相脱节的理论教学,不能将医德问题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造成所谓医德教育只是流于形式而纸上谈兵,没有建立在坚实的职业道德基础上而缺乏应有的说服力效果。

(二)重认知、轻实践的医德教育途径引发学生知行割裂

目前在学生医德教育中存在的另一突出问题就是知、行脱节问题相当严重。在对大学生进行医德教育时,我们更多的是注重空洞的说教,以宣传鼓动的方式进行医德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对大学生个人良好医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尤其是医学生进入见习、实习阶段后医德教育课程已经结束,更加注重医疗技术的培养和提高,往往忽视医学生医德教育,这样的医德教育方式,只会破坏学生良好医德行为的基础,导致行为与认知的割裂,碰到医学实践工作中来自不同渠道和负面功利色彩的道德困惑时,往往不知如何选择医德行为,使得医学生道德良知无法形成,更不能内化为医务人员的医德良心。

四、医学生医德教育体系建构设想:

医德教育是一项从医学生到医生长期培养、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针对医学院校医德教育中存在的上述问题,需要从医德形成规律入手对症下药,建立完备的、知行统一的医德教育内容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一)遵从医德形成规律,完备医德内容体系

医德教育的首要任务解决医学生“知”即医德认知的问题。医德认知是医德行为的先导, 是培养良好医德品质的基础。医德教育伴随着医学生的成长, 不是一朝一夕的成就, 是贯穿于从医学生到医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中, 在医学生成长为医生的每一个阶段, 都应该有而且必须有与其相对应的医德教育内容。因此,在医学生到医生的培养、成长、成熟的每一个阶段, 建立一套基础课与专业课有机统一的医德教育内容对医学生进行系统的道德规范教育和道德知识教育,使医德教育和医疗技术教育一样, 循序渐进、逐步发展, 最后成熟根植在医学生身上, 从而自觉为我国社会主义医疗服务行业培养出医德高尚、医技娴熟的优秀医疗从业人才。

1、加强人文基础课程中的医德教育内容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基础课教学中,根据学生所学专业不同,增加与医德相联系的内容加强针对性与实用性。如对护理学专业学生应该重点加强护理心理学、语言艺术方面的教育;对医学专业学生则要强化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生命伦理学及学术道德方面的教育;对医学

美容专业学生就要从医学美学、大众美学等方面进行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等。在《医学伦理学》授课中,同时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吸收那些既有人文基础知识、又具备精湛专业知识的教师充实到授课队伍中,解决医学伦理课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难题。

同时必须注重医德教育中法律意识和思维的培养,通过《卫生法学》等相关法律课程,让医学生切实了解目前医患关系的现状,工作中的权利与义务,医患纠纷可能涉及的法律问题,逐步培养法律思维方式, 学会用法律武器解决未来执业中遇到的医患纠纷,提高自己的医德品质。

2、强化专业课中的医德内容

由于医德内容和医学专业课内容有相互交叉的特点。充分利用专业课中医德内容更加具体化、形象化,将医德认知有机融入专业课的授课中增强医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临床病例讨论、医疗差错、医疗事故事件点评时,都要把医德教育贯穿其中。这样既有效克服了基础课一般在低年级开设而导致医德教育不连贯的弊端,又能防止医德教育纸上谈兵的弊端,让抽象的理论与生动的生活实践有机结合。

(二)贯彻知行统一原则,加强医德实践教学体系

虽然医德认知是重要的,但医德认知不等于医德行为习惯, 医德知识再丰富,但在职业实践中我行我素,说一套做一套,只能导致医德的不断滑坡。因此需要遵循医德形成规律,坚持以学生为本,通过医学生各种实践活动,尤其是要充分利用医学院校和各个附属医院教学实践基地的便利条件,进行系统、有效的实践教学,对其医德进行反复训练,使之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最终在医疗岗位上形成良好的医德品质。

见习期是医学生医德观念形成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良好的医德医风容易在这个阶段的医学生中建立,为接下来的临床实习以及未来医疗工作中医德医风的成型和巩固做好充分的铺垫和准备。实习期是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知识转化为临床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也是医学生医德习惯形成的定型期,直接决定未来职业中的医德价值取向。医学生进入见习、实习期, 势必受到来自不同渠道和负面功利色彩的渲染, 造成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和心态失衡。因此在这些阶段,要着重让学生亲身体验医德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把丰富的医德理论融入到日常的医德行为实践中,特别要充分

发挥带教教师以身示范作用,教育和引导学生形成献身于医学事业的稳固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当然,高尚医德人格的培养,还需要医学院校组织的各种校园文化与实践活动。如医学院校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卫生事业调查、医学咨询、床边医学心理咨询与辅导、法院旁听等校园文化与实践活动,树立高尚医德观,明确自己的职业角色,增强医学职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 张学义, 刘素卿, 王伟.浅议医学生医德人格培养[J].基础医学教育, 1999(4): 61.[2] 陈君.浅谈医学生的医德教育[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3): 25-26.[3] 唐宏川,刘隆祺.“思想·心理·行为”医德教育模式探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5): 22-24

[4] 何学军,何志勤.在医德实习中培养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8):98-99

[5] 宋茂银,程乐森,徐玉梅.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必须面向医疗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2):18-19

[6] 刘延峰,刘小森,王璐在校医学生医德教育现状调查[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6):40-41

[7] 张建清.医学高职高专学生医德教育模式探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5): 25-26

作者简介:马伟,女,1973年生,泰山医学院社科部讲师,法律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卫生法学

电话:***

邮箱:marvellous99@126.com

第二篇:莆田学院 加强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 构建和谐社会

加强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陈逸萍

(福建莆田学院医学院

351100)

关键词 医学生 医德医风

和谐

医患关系

摘 要 目前由于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医院的医德医风建设存在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医学生从理论走向临床实习实践,是职业道德初步形成期,注重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充分认识在医学生中开展医德医风教育的必要性及抓好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的主要内容,对于构建融洽和谐的医患关系,具有深远的意义。

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良性互动的状态。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在医院就表现为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而近几年医患关系呈现紧张态势,原因之一就是医德医风严重滑坡。据中国医师协会2005年“医患关系调研报告”中显示,在频发的医疗纠纷中,因技术原因引起的不到20%,其他80%均缘于服务态度、语言沟通和医德医风。因此加强医疗行业中医德医风建设和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医学生,作为未来医学事业的接班人,在校学习及实习阶段,让他们能正确的接受良好的医德医风的培养,自觉抵制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的侵扰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近期我院进行了一次医学生医德医风现状的问卷调查,共发放5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488份,占应收回问卷的97.6%。此次问卷调查目的在于如何加强医学生医德医风的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医德境界、道德责任和职业荣誉感,自觉按医德原则来规范自身的行为,从而构建融洽和谐的医患关系。

一、必须充分认识在医学生中开展医德医风教育的重要性

1、当前医疗行业特点和卫生国情要求必须重视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医学院校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特别注意加强对医学生的卫生国情和职业道德教育。这些教育必须坚持从卫生行业特点和医学生特点出发,重点进行医德医风教育。针对当今某些医院存在的医德医风问题,更应加强医学生的医德医风教育,要让他们从进入这个行业的那一刻起,就牢固树立救死扶伤的思想意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培养他们高尚的医德。

2、日益频发的医疗纠纷要求必须重视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近几年频发的医疗纠纷表明,医疗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它不仅要求广大医护人员要有过硬的技术,更要求他们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和医疗保险制度的推进,医疗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医学院校如果不教育医学生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不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势必导致病源枯竭,医院衰退的不良后果。

3、医学高等院校长期以来的教育现状要求必须重视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高校对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重视的,列为必修课题的《思想品德课》、《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都从各自的角度较为系统地进行了职业道德教育。而对医学生进行的这类教育大多数限于简单的提高医疗服务方式和医疗服务质量上,如对病人要有四心———“爱心、细心、耐心、同情心”,让医学生宣读“希波拉底宣言”,背诵医疗人员的职责和义务等等。这些教育对于确立医学生的正确就业观念、增强自律的理念是很有必要的,但是,这些远不能使出了校门的医学生们从容地面对复杂的医患关系,应对缺乏完善的法律机制的执医环境,为数不少的医学生们是在日后的医疗服务工作中以惨痛的教训或不良纪录为代价,去学习如何尊重病人权益、改善服务态度和提高职业素质的。

二、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的现状

1、医学生对医德医风认知情况不够全面。

调查中问到“你对医德医风了解多少?”,有37.5%的学生认为 “了解不多”;在问到“医德优劣与医疗质量是否有关”时,18.75%的学生回答“不知道”;在问到“你报考医学专业的原因是什么?”,有56.25%的学生是“为了好就业”,25%的学生是“听取家人的安排”,只有12%的学生是“救死扶伤,解除患者病痛”。医学乃这说明部分医学生对医德医风的内涵理解比较模糊,对即将所要从事的医疗卫生事业缺乏认同感。

2、医学院校对医德医风教育缺乏系统性。

调查中,在问到“你认为学校在开展医德医风的教育中做了那些工作”,有18.5%的学生认为学校在这方面的的教育形式单一。作为未来的医务人员,医学院校应该从医学生入学的那一刻起,就要开始进行医德医风的系统、全面的教育。然而纵观医学本科课程设置,在前三年的在校学习中,除了在开学典礼上引导学生诵读医学生誓言及偶尔举办一些讲座外,其余都是基础课、专业课的学习。虽然有面向大学生的《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等两课课程,往往也只是强调“三观”的培养,并没有专门针对医学生的特殊性而进行的医德医风教育,使医学生对本专业的特点和未来所从事的职业的性质认识不深,无法认识到医德医风对于自身技能发挥的能动作用。在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时,他们的救死扶伤、为他人服务的观念尚未树立,严重影响将来在医疗服务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3、实习医院及个别带教老师对医德医风的教育重视不够。由于目前招生制度的改革,各高等院校每年均几乎扩大招生。而医学专业是比较特殊的专业,临床实习时间比较长且实习阶段非常关键,这样要求实习医院的数量就相对比较多。目前的情况是,一方面学校要求实习的医院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层次较高的医院对实习的接受能力却并没有提高。医院方面对于由于实习生数量的增加,而产生的压力较大,导致虽然在临床带教上投入大量的精力,而在医学生的专业思想和医德医风教育方面却非常少。个别带教老师认为带实习生增加自己的工作量,还增加了自己的责任,因此带教积极性不高,对实习生不能进行严格的管理。实习医院对实习生的管理平时往往只查学生到岗情况,对学生整体的医德医风教育活动开展的很少。

4、市场经济的影响导致医学生的思想发生变化。医学生经济意识、成才意识、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参与意识大大增强。以前那种“60分万岁”、“得过且过”的思想已不适应新的形势, 努力学习立志成才成了医学院校的主旋律;但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一些学生认为学好专业只是为了将来找个好工作,甚至认为“有了处方权,自然会有钱”“拿好手术刀,天天有红包”。只讲个人索取,不讲奉献,缺乏社会责任感。由于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一切向钱看、重实惠的实用主义价值取向被部分医务人员所认同。调查中对带教医生收受红包现象: 62.25 %的学生认为没有,19.2 %的学生认为有时有,说明大多数医生的医德医风是好的,可也有部分医生有时也收受红包,说明医疗队伍中确实有品德恶劣者实施了医德所不容许的行为,他们把市场经济等价交换的原则当作处理医患关系的准则,将医德商品化,以权谋私,以药谋私,严重损失了国家、集体和患者的利益,玷污了白衣天使的形象,给医学生的思想造成不良影响。

5、缺乏严肃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揭示了一个规律,即得到激励的行为将趋于重复;受到惩罚的行为将避免重复;而长期得不到激励或反馈的行为则趋于消退。尽管国家出台了不少法规性文件和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的管理监督措施,但相当一部分医学生认为所产生的效果并不理想,未能约束个别人的言行,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奖励和惩处力度不够,违反规定的没有得到严肃的处理,使医学生的思想上得不到较大的触动,起不到教育激励作用。

三、必须抓好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的主要环节

1、健全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医德医风教育体系。⑴医德医风教育与专业课相结合。专业课老师在传授专业知识时,应将医德医风教育渗透到专业课中。在课堂教学中,用历史上的名医事例和现实生活中的先进典型教育学生。2003年的那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肆虐神州,以钟南山院士为代表的广大医务工作者,不顾个人安危,前赴后继,救死扶伤,为什么是高尚的医德医风做了最好的诠释。又如基础护理课教师在给护生上“药物疗法”时,讲述准确的药物剂量、浓度、用药时间的重要性、科学性,强调“慎独”修养。外科学教师在第一章“绪论”时,首先讲“怎样做一个合格的外科医生”,教育学生要维护“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一名合格的医生所应具备的特别的人格修养、品德作风。医生展示的不仅是高超的技术,更应该是人格的魅力。医德医风教育渗透到专业课,收到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效果,使医学生在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医德医风的培养。

⑵充分利用学校政治思想课的主渠道功能。根据医学专业特点,除了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还应该开设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卫生法规等课程,开设医院人际关系、医患思想交流、实习生如何与带教老师的思想交流、医务人员语言规范等专题性的德育内容,坚持从卫生行业特点和医学生特点出发,重点进行医德医风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医学生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崇高的敬业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这种有针对性的、有重点的选择医德医风教育,使课堂教学的德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为了减少医疗纠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求学生必须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当前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分析,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⑶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开展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每年举行一次医学生誓词宣誓活动,使学生明确他们所从事的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事业,“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唤起他们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他们为解除人类的病痛而努力学好医学知识。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利用寒暑假开展“你家乡的医疗卫生事业现状调查”等各种课题,通过参观、访问、调查、服务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增长医学知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每月到敬老院、福利院、SOS儿童村义诊,传授健身保健知识;协助教师进行科研课题研究。

2、抓好医学生下医院前的强化教育。在医学生下临床以前学校就必须把什么是医德、医风,什么是正常的医患关系,医生在医疗活动中有哪些权利和病人有哪些权利和义务,以及医务人员道德规范的内容和要求等作为专题,有针对性的举办讲座。通过不断教育,逐步认识什么是良好医德医风,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每一个人的规范医疗行为,这种内存的动力,促使临床实习生在每一个学习和工作环境中自觉遵守实习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3、实习医院把好师资关。医学生的临床实习时间比较长,在此过程中,开始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开始接触社会,与医护人员及病人打交道。医院选派的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医师带教。医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得到这些老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教育,才能最大限度挖掘每个人的潜力;把发自内心四种动力同时挖掘出来,才能在临床工作中使学生不断激励自己、鞭策自己、提高自己。带教老师所具备的良好职业道德,热情、体贴、主动发自内心亲情般的服务,及对医学事业的献身精神,使学生思想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从而激励和促进实习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自律性,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从而使自己成为一名医德高尚、学识丰富、技术精湛的医学人才。

4、实习医院监督管理并以活动为载体强化临床实习生医德医风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⑴利用重大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当代的大学生,思维敏捷,思想活跃,医院在开展一系列理论教育的同时,结合青年学生的特点,以医德医风建设为中心,结合各种纪念日,开展一些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⑵组织经常性的义诊。组织义务医疗服务队,到农村为广大群众义诊、体检、卫生宣传,切实体会患者的疾苦,督促医学生文明行医,净化其心灵,陶冶其情操,树立高尚的行业作风,更好地为群众服务。⑶做好经常性的检查督促。要以实习队长为责任人,以党员干部为核心,做好内部监督检查工作,以带教老师、病人为外部监督,由临床实践管理科建立建全严格有效的制约机制,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形成以医德规范为骨架,以规章制度为主要内容的行为约束体系。注意宽严适度,有可操作性,能贯彻执行。使工作的各个环节都置于规章制度的约束之下。同时每月检查一次,每学期总结一次,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好人好事给予大力表彰,起到正面引导作用,对有违反医德医风的事件,针对医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进行教育帮助,对严重违背医德医风的,给予一定的行政处分,形成以良好医德医风为荣,促进医德医风的建设。

5、加强实习医院与医学院校之间的联系,共同促进医学生良好医德医风的养成。一年在医院的临床实习生活对于医学生来说,是充满渴望而又有些忐忑。他们离开了熟悉的学校和老师来到实习医院,既期望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临床中,又担心自己无法应对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往往会产生一些困惑和不安。这时候就需要学校与实习医院密切配合,经常进行沟通、联系,并委派教师不定期地到实习医院对医学生进行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的了解,真正关心他们在实习中所遇到的困难,了解他们在医院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掌握实习生的工作思想动态,并反馈给医院,做好医学生与医院之间的桥梁,促进医学生不仅在专业技术方面的进步,更是良好医德医风的养成。

6、完善监管制度。有效的监督机制,完善的法律法规是真正起到强化医德医风建设的作用。国家只有加强奖励和惩处力度,对医务人员违反规定的行为实施严格的处理,才能真正使医学生的思想上得到较大的触动,起到教育激励作用。

正如陈敏章部长指出:“卫生行业职业道德是根本”。医德教育,培养医务人员具备现代意识的良好的医德修养,是医院职工终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医德医风建设是一个常议不衰的话题。医德医风的好坏,关系到一个单位的兴衰存亡、事业的前进后退。同时医德医风建设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柱。临床实习阶段是医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的交界期,也是职业道德初步形成期,注重实习生医德医风教育,使之养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良好品德,对于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打下坚实的社会基础。.参考文献:

[1]冷雪.搞好实习生的岗前培训, 提高实习质量[J].衡阳医学院学报, 1999.(1):120-121 [2]袁荣华.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J]2003.1 [3]谭文丽 刘淑春 论实习医生的医德医风教育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5,11(2):187-190 [4]杨晨 许榕 医学生的医德医风教育 德育与素质教育[J]2005(5):106-107 [5]艾玉萍.对实习医生医德医风培养的体会.厂矿医药卫生[J].1999.6

作者:陈逸萍

职称:讲师

单位:福建莆田学院医学院

邮编:351100 电话:0***

第三篇:教育均衡视野下教师角色的思考

教育均衡视野下教师角色的思考

根据湖北省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要求,竹山县要在2014 年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2015年迎接国家评估验收。起初认为,教育均衡是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校长思考的问题,并非专注于教育教学的教师操心之事。可细致解读均衡教育后,我认识到教育均衡的确关乎民生,确实需要全员参与,我想到了均衡视野下教师的角色。

首先要弄清什么是均衡教育。领导们常讲的均衡教育,是指教育者提供给每个孩子的学习条件、权利、机会是均等的,它符合社会主义国家的公平原则,让所有的孩子——不管他成绩好坏,相貌怎样,性格如何,智力高低,不管他有怎样的家庭背景,都要让他们受到良好的教育,这是我们国家追求的教育理想和目标。当前,我们很多人都在坚守“美丽中国之教育梦想”,期望迎来教育发展的“高铁”时代,因此教育均衡发展,对社会来说,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保障公民公平享受教育权利,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需要,是融合社会群体、促进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对教师来说,是教师追求优质职业环境,炫出职业风采,成就职业幸福的需要。

接着要明确在教育均衡推进中,教师的角色是什么。如果把学校教育比作一艘扬帆远航的巨轮,校长是船长,教师则是水手;如果把学校教育比作一栋在建的摩天高楼,校长是设计师,教师则是建筑师;如果把学校教育比作一处赏心悦目的园林,校长决定园林风格与内涵,教师则负责花卉的养护与修剪。所以,在学校教育发展的宏篇巨著中,教师是撰稿人,是校对者,是决定作品效果与影响力的中坚力量。区域内教育要实现均衡,不但需要领导统筹规划,教育财政增大投入,还需要教师按学校规划部署积极落实,发挥各自优势,争当实现教育均衡蓝图的神奇“绣手”,真正让学生平等享受教育,让学生受益,让学生都能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可持续发展,让学生都能获得学业上的成功,让学生都能顺利进入社会迈向人生旅程。

其三,要思考在教育均衡发展中,教师如何发挥自身作用助推教育均衡、又如何在教育均衡中促进自身专业成长。教育要均衡发展,教师自身也要加钙补锌,实现教师素质的高位均衡。

一是当好教育均衡工作的“宣传员”。深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进一步提升国民素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我们县直学校,教学资源和办学条件均优于城郊学校,学生“择校”现象严重,“班容量”普遍过大,学校已有的布局环境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生源需求。特殊的校情需要教师了解国家政策和教育发展形势,认识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自觉增强责任感,积极宣传国家、省、市、县推进教育均衡工作的精神,通过访万家活动向家长宣传政策,讲清划片招生要求,力求家长支持,参与化解“择校”矛盾,解决本校“班容量”过大难题,保证片内学生在不断优化的校园环境资源中接受到优质教育。同时,教师要认真对待均衡档案的整理。均衡档案是学校推进教育均衡过程的重要佐证,也是学校实施规范办学、规范管理的痕迹,教师搜集整理均衡档案的过程,既能宣传教育均衡工作,营造出迎检氛围,又能统一思想,增强大家对教育均衡意义的认识。

二是当好学校均衡发展的“参议员”。教育均衡的核心是教育资源、教学层次的优质和高位均衡,是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内涵发展。要办好社会满意的教育,就要落实“一校一品”,需要从学校长期办学积淀中,挖掘出有利元素,逐步形成有学校个性特征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和文化气质。我县城区学校由于受历史、经济等因素制约,校园功能场室紧缺,办学特色普遍不够鲜明,与市内“教育均衡发展示范校”差距较大。在2014年推进教育均衡的响亮号角中,校长在岗谋岗,更加繁忙,没少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学校创建想法子、跑路子、寻对策。此时,教师应该当好学校均衡发展的参议员,在特色学校创建中主动想,善于谋,敢于议,让谏言献策为学校发展引来清泉活水。无论是教学特色、德育特色,还是文化建设,教师都可以根据自身实践提出合理建议,使学校的特色能真正发挥育人功能,能正确持续发展,能形成品牌。张振武小学教师人人参与“均衡发展大家议”,效果就很好。

三是当好学校均衡举措的“执行者”。省政府力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为了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在当前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为主题的教育工作中,学校领导班子以促进教育公平为出发点,在实现教育质量一体化、师资配备均衡化、基础设施标准化、优质学校引领化等方面拿出许多举措,增加了高质量的教育供给。为了让这些合理的举措和有益的探索得到较好的落实,发挥应有的实效,我们教师需要当好学校均衡举措的执行者。

要善钻教育教学艺术,能用新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向高效健康课堂要质量;要参加积极课题研究与专业研修,寻求更多激活课堂、激越生命的教育方法,缩小与区域内名校的差距,实现教育质量的优质均衡;要乐于参加“送教下乡”和到乡镇支教活动,利用教育教学能力优势,让城区优质学校示发挥范作用,助推城乡教育均衡。

要落实教育关爱活动。政府义务教育关爱行动侧重于乡镇学校,但城区学校也有一定数量的留守儿童和特殊学生,需要我们关心,让他们受到均等的教育,是我们践行教育均衡举措的基本途径。

要坚持集体共同信念,传承学校特色文化。我县诸多学校办学特色不够鲜明,其原因之一就是挖掘不够,研究不够,坚持不够,传承不够。一所学校有其教师共知的办学信念,有其教师认可的传统特色,只要正确,只要对学生成长有好处,就应当坚持,就应当传承,教师应当成为集体信念和学校特色的最佳践行者。如张振武小学坚持18年的十星级评选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应当坚持传承,该校教师应自觉凝聚、释放这种文化,使之成为学校特色创建其中一张名片。

教育均衡发展,给义务教育学校迈向发展的春天带来了机遇,给我们师生拥有一个绿色的人文的现代化的校园带来了希望,从学校领导到一线教师,岗位不同,角色不同,但是目的相同,愿景相同。当我们齐心协力,推动学校教育这列“高铁”跨上教育均衡发展的主干道那一天,我们享受的将是“车”内舒适高端大气的环境,欣赏到的将是“车”窗外那一片片耀眼明丽、鸟语花香的奇异风景。

第四篇:浅谈关于构建全程式就业指导工作科学体系的几点思考教育论文

关键词:

构建;全程式;就业指导工作;科学体系

摘要:

本文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被忽视或缺位现象及由此产生的问题,提出必须将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从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体系、工作程式和工作机制上进行全新的思考,以构建全程式就业指导工作的科学体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的轨道。高校毕业生供需矛盾也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逐渐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然而,在冷静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时不难发现:由于人才市场供求信息的不畅,供需双方观念不同,导致供求双方供需结构不相对称,出现了“有位无人”和“有人无位”并存现象,更进一步的分析可见,许多大学生由于缺乏对职业的自我的合理认识和定位,加之职业决策和选择能力不足,他们面对用人单位和岗位感到无所适从,不知什么单位适合自己的事业发展,什么岗位是展示自己的平台,究其原因在于当今大学生缺乏或不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样,由于我国高校真正意义上的就业指导工作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的需求相比尚有存在较大差距,表现在就业指导的功能与内容上主要是围绕当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来开展,内容上也仅停留在对就业形势的般介绍和政策规定的诠释,在方法手段上往往是通过召开“动员大会”、“就业形势报告会”等大会“灌输”形式,因而在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在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培养等方面则着力较少,也同样存在着忽视或缺乏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指导。基于学生在就业问题和学术在就业指导上存在的上述不足,本人认为必须以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将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从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体系、工作程式和工作机甜上进行全新的思考,以构建全程式就业指导工作的科学体系。

一、以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为结合点,构建高校就业指导的内容体系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大学生个体结合自身情况及所处的环境(机遇和制约等因素)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并采取行动和措施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它包括了大学生人生理想及生活目标规划、大学生学习目标规划和大学生职业选择规划等内容。大学生只有做好了职业生涯规划,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标,才能有效学习并获得知识技能,才能选择到合适自己发展的职业并通过职业生涯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目标。可见,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涉及到理想信念教育、专业知识学习、择业技能技巧训练等内容在内的学校教育工作的全方位的问题。以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为结合点,全面规划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既抓住了就业指导工作的核心,又能使指导工作较好地溶入学校各项教育工作的大局。

1、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的融合,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标。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也转变为大学生们求生存谋发展的必然环节,演化为当代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获得职业成功的有效途径。而高校学生的这种主体性需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做出相应的回应,可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必须以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为结合点,实现职业生涯教育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无缝对接翻。正处于心理成熟期的青年大学生需要接受正确的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标的引导。由于大学生所选修的专业各有不同,他们毕业时面临的工作岗位选择也必定不尽相同,但是,职业本身并无贵贱之分,唯有职业分工不同而已。要通过职业价值观的教育让大学生明白只要从业者敬重一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工作,必定能“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更要通过教育,引导大学生理智地审视就业市场,客观地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将自己的理想与社会的需求很好地结合起来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到毕业时才能勇敢的面向基层、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勇于到艰苦的地区、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等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促使大学生的充分就业。总之,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把理想信念教育溶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之中,帮助他们确立职业发展方向,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用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参与求职择业活动,既是就业指导工作的灵魂,也是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和基础。

2、坚持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和专业学习及学业的发展紧密结合,紧扣学生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这一核心内容,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搞好学习目标规划和学业发展规划。从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而言,由于大学生阅历不够丰富、视野不够开阔及专业学习不够深入等原因,他们往往对职业和专业设置的关系并不十分清楚,因而在专业学习上往往存在较大的盲目性,更由于大学生的学习有较大的自由度,使许多大学生难以做到将未来的就业压力与当前学科安排的学习结合起来,因而在学习上往往需要我们,尤其是专任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指导,帮助大学生及时掌握处理所学专业与职业关系的方法,确立与职业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学习目标,有计划地开展个人专业学习、知识积累、素质培养和能力培养,为将来毕业后的就业做好充分的知识和能力的储备。从学校的教学与教育改革而言,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必须充分发挥大学生生涯规划这一有效载体,以人才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全面深化学校的教学改革,进一步做好学科与专业的调整与优化工作,更进一步加大文理渗透和工管交叉,加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力度,同时要加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于高职高专类的学生,要坚决实行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或“多证”制度,以增强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

3、坚持群体教育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相结合,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选择规划。以使大学生毕业择业时有清晰的职业目标而不至于迷惘。一个任职者如果能找到符合自身个性特征、兴趣、又有适当能力去完成的职业,就能充分发挥其潜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取得较好的业绩,最终产生工作的满意感、自我实现感。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过程中,在对大学生进行群体的正面教育的基础上,必须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在充分考虑自身的条件和社会需求的基础上,科学地设计自己的职业选择规划,为自己大学毕业的择业做好充分的准备,这就需要我们在就业指导中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对象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并在指导过程中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对待兴趣与职业选择、职业能力与职业选择、气质与职业选择、性格与职业选择、价值观与职业选择、专业与职业选择之间的辨证关系,做到知己、知彼,从容应对就业市场的择业。

二、以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建立和健全全程式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大学生的择业行为集中发生在大学毕业的那一年,但是大学生对社会职业、就业政策、就业制度的了解以及自身职业规划、职业价值观、求职技巧等则应该从进人大学校园时就开始积累。因此,必须以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为切人点,将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与实践活动贯穿学生大学学习的全过程,建立起全程式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具体而言,就是把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的自我评估、外部环境分析、目标确定、实施策略、反馈评估等具体环节的教学与实践活动贯穿于大学学习的全过程,并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设定阶段性的指导目标任务,使全过程就业指导的层层要求得以实现。

1、要认真抓好大学生入学第一年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与指导,为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学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任务是让学生了解职业和就业政策,更新就业观念,理解学位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就业准人制度,增强提高职业能力的自觉性,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就业观,形成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大学生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奠定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2、结合大

二、大三学生的专业学习的特点。精心组织好大学生修订与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巩固的专业思想、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确立与专业相适应的职业发展方向,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大

二、大三是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生活的稳定期,也是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的主要阶段,这一阶段由于专业学习任务繁重,许多大学生对就业指导及职业生涯规划训练不感兴趣,往往造成了就业指导工作上的空白,因而强化大

二、大三阶段的学生就业指导就显得十分必要了。这一阶段开设的就业指导的主要任务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工作的责任意识、规范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了解个人创业条件、特征,提高学生自主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撰写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计划书等,而要完成这一阶段的目标任务,仅靠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教学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广大专任教师的普遍参与。总之,要结合专业的学习,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专业目标更贴近社会发展的要求,为就业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3、重视和全力做好大四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引导和帮助毕业生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就业关。这一时期大学生的专业学习主要是专业知识的进一步提高与深入产学研基地,在实践基础上完成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并进行专业的实习、见习活动。这一阶段就业指导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大学生通过专业实训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活动完善个人职业形象,掌握面试基本技能,了解求职面试全过程及求职的途径、技巧,了解相关就业政策和劳动关系法规,制定自己的求职策略和求职计划以达到顺利就业的目标。

三、以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

划并顺利就业为落脚点,构建全员化、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工作新格局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做好大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顺利地就业,这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最根本任务,而要完成这一任务,必须从高校的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服务市场建立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加强,同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一个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好坏,就业率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一个学校的招生形势和生源质量,也关系到一个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从这一意义上讲“就业工作是学校的生命线”。因此,高校要通过动员,使全校各个部门的各级组织、使全体教师都投入到就业指导工作来,以实现全员化和全方位的就业指导。

1、要转变观念。真正把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并顺利就业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形成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要让全体教职员工都认识到就业指导工作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一样,对于学生职业生涯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认识到只有全员参与、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每一位教师都要积极地将就业指导渗透到教育与教学的各个环节,要以引导和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并顺利就业为落脚点,设计好教学与就业指导的联结点,结合实际教学,真正促进学生全面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2、要狠抓落实。强化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各项建设,促进就业指导向专业化、规范化迈进。首先,要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各项职能,充分发挥其在信息采集、就业政策与职业咨询、择业技术、技巧指导等功能作用,同时应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软、硬件建设,当前,尤其是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结合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其次,要把广大教师参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就业指导作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认真加以落实,并从考核与评估等激励机制上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

3、加强研究。要把高校就业指导尤其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纳入学校教学课程体系,成为学生的必修课并给予学分上的确认;要选派政治素质高、熟悉国家产业和就业政策的教师、辅导员来从事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把学生就业指导类的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一样来加以建设。同时,加强就业指导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逐步探索出一套符合当前我国国情,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高校就业指导理论体系。

第五篇:在GMER背景下构建合格医学生的培养体系 - 中国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在GMER背景下构建合格医学生的培养体系

雷寒

重庆医科大学

随着世界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全球化的力量在医学教育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在世界范围内,医生应具备的许多素质和基本能力都是一致的,是国际上可比性和通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之一。医生可在不同的国家学习医学和提供卫生保健服务,建立共同教育标准和相互承认专业执业资格势在必行。2002年4月美国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CMB)的国际医学教育组织(IIME)制定了《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lobal Minimum Essential Requirements in Medical Education, GMER),为各国在医学教育标准方面的互认搭建了一个国际性平台,通过“最基本要求”,使得不管在任何国家培养的医生都达到在医学知识、技能、职业态度、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最基本要求。

全球标准的问世,为解决我国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规范医学院校管理,保证医学教育质量,提供了有利时机。教育部组织成立了“中国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课题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为依据,以WFME《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IIME《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MER)》和WHO《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障指南》为主要参照,制订了《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包括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35项)和医学本科教育办学标准(10领域44项)。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构建了我国医学教育融入国际医学教育的桥梁,诠释了国际医学教育标准的内涵,以此改革与发展我国的医学教育,才能顺应国际医学教育发展的趋势,更快更好地接近国际医学教育的前沿;以此为蓝本构建医学生的培养体系是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命脉。我校在充分理解《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内涵的基础上,以《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为契机,结合学校实际办学情况,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为核心,融合医学理论知识、临床技能、人文素养、职业精神、科学态度的教育与培养”为理念对我校医学生的培养体系进行了顶层设计。

1.培养体系的构建

在吸取国内外医学教育改革的先进经验基础上,我校着力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符合现代医学教育思想和目标的人才培养体系,在“课程体系的优化、教学方法的转变、考核评价方式的改进、临床教学的改革”等方面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与探索。1.1课程体系的优化

正如世界医学教育会议在讨论全球医学教育改革和人才素质要求时,明确指 1 出“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应该促使医学教育在结构、关系、教程和结果上有近期和远期的转变,为21世纪重新设计和培养医生”,可以说传统医学教育模式已经很难培养出21世纪需求的医师,必须改变培养模式,重构新的课程体系。首先在课程内容方面进行改革,一是注重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如人文关怀、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以及人际沟通的技巧、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等;二是开设卫生经济学、卫生法学和医学社会学等课程;三是加强全科医学、急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教育与实践;在课程组织及形式方面进行了课程的整合、模块课程的组建、实验课程的重建。1.1.1横向与纵向的课程整合

传统的医学教育多采取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课程负荷重、重复性高, 且课程间缺乏整合,因此,我们对医学生培养计划中的生物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进行了整合,将学科课程人体解剖学、细胞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整合为人体形态学总论;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整合为人体技能学总论,实现生物医学课程的横向整合;并以人体器官系统为主线,按照“形态结构-功能-疾病-药理”认知规律组织课程内容,形成循环系统结构功能与疾病、运动系统结构功能与疾病、呼吸系统结构功能与疾病、神经系统结构功能与疾病、内分泌系统结构功能与疾病、免疫系统结构功能与疾病、消化系统结构功能与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结构功能与疾病等8门课程,将生物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进行纵向整合,注重对知识的融合及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为适应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人才的要求,在第2学期为学生开设了新的《临床医学导论》课程,融入医学史、未来医学模式、健康与疾病、职业道德、医患关系、临床思维、名家谈医等内容,使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明白职业的神圣、肩负的责任、追求的目标,以培养他们对医学事业不断的探究与创新能力。1.1.2模块课程的组建

全球标准对医学生的职业素质、终身学习能力、获取信息能力、人际沟通技能、团队协作精神、批判性思维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群体预防意识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结合本校开设的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的内容,搭建了以职业素质、专业能力、科学态度、拓展知识为板块的课程体系,主要以基本素质教育课程、职业生涯规划、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现职业素质的培养;以医学基础知识、临床医学知识与技能、公共卫生与群体健康、信息管理等课程突出专业能力的培养;以开放创新型实验平台培养严谨与创新的科学态度;以选修课和讲座的形式拓展医学前沿知识,由此形成4大模块课程。1.1.3实验课程体系的重建

实验教学的改革是培养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2007年学校对实验教学及实验室管理模式进行了改革,整合实验教学资源成立实验教学管理中心,目前已建成包含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4个重庆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药学实验教学中心、临床检验诊断学实验教学中心、护理实验教学中心、口腔实验教学中心在内的8个实验教学中心。培养计划中凡超过16学时的实验课均独立开课,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超过50%),减少验证性实验时数;并为学生开放暑期创新型实验、开放性实验平台,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精神。1.2教学方法的转变

既往的医学教育多以教师为中心,注重医学知识的灌输,学生被动式接受,缺乏讨论及思考,不利于训练学生自我学习、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施以案例为中心的教学(case study)、以问题为中心的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才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我校医学课程整合的实施,要求课程教学的10-15%教学时数采用PBL教学方法,配合恰当的理论教学,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内容,并逐渐从单一的临床教学阶段的PBL教学延伸到学科整合型PBL教学。另外,随着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学校所有对本科生开设的课程均100%开展网络辅助教学,实行网上修改作业、答疑及讨论。网上课程资源的不断建设为学生提供了弹性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搭建了平台。1.3考核评价方式的改进

考核不仅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方法,也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正确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常用的考核评价一般以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能力评价,随着课程体系的整合与教学方法的转变,必然促发考核方法的改进,需要通过对学生学业的过程考核,如考核实验的观察记录、课堂讨论、实习手册、阶段测试等,评价学生职业态度、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人际交流能力;借助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 Structural Clinical Examination, OSCE)、标准化病人考试(Standardized patients, SP)、临床综合能力考核(Clinical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案例论文(Case Paper)等,评价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精神进行综合评价,并逐步建立教师一学生、学生一教师、学生一学生等全方位的评价体系。1.4临床教学的改革

临床教学是培养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临床教学资源的不足直接影响临床教学质量,创建临床教学基地是解决临床教学资源不足、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在加强对我校直属附属医院内涵建设的基础 3 上,积极拓展临床教学基地,以《重庆医科大学临床教学基地评审指标体系》为依据,对申请成为我校教学基地的医院严格进行准入评审,强化医院教育职能的建设和学校管理制度的植入,现已建成包括8所非直管附属医院在内的37所教学医院,为临床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同时率先建立了临床教学基地两年一轮的评估淘汰制度,于2007年-2008年完成22所教学医院的评估,淘汰2所教学医院,开展临床教学基地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建设,是培养医学生临床技能及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

同时,在原有临床技能实验室的基础上,我校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标准,积极建设临床技能实验中心,进行临床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改革,开设临床基础技能实验、临床综合技能实验,实行理论教学与床边教学并进、实践教学与案例教学并进的教学方式,并推行临床阶段医学人文素质不断线培养,切实保障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

2.培养体系的支撑

《中国医学本科教育标准》中毕业生应达到的35项基本要求和医学本科教育办学的10个领域44项标准,即是评价医学生培养质量的通行标准,也是检验高等医学院校办学质量的标尺。不难理解毕业生的基本要求与办学标准是相互依赖、因果相随的,44项医学本科教育办学标准是成就国际化医学人才的基石,如果没有相关教育政策、制度、经费、资源的支撑,人才培养体系是难以构建的,试想一下:人才培养计划来源于学校办学宗旨与目标;课程体系的优化依赖教育思想的转变、科学研究的成果以及师资队伍的培养;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的改进离不开教学资源的整合及教学经费的投入;临床教学的改革需要机制的保障等等,唯有建立起人才培养体系的多维度、多层次、多渠道的保障机制,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目标。

3.追求的目标

跨入21世纪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现代科技的长足进步、卫生服务模式和体制的改革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全球范围内对医学人才的 结构和需求的重大变革更使医学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只有按照国际现代医学教育理念,以培养方案为核心建立起与国际医学教育标准相适应的符合中国特色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才能使我国医学教育逐步融入国际大环境,在国际竞争中改革和发展。

回顾1993年的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WHO提出了“五星级医生”的概念,释义为:促进健康、防治疾病、初级卫生保健的提供者;遵守医生职业道德,热心为病人治病和减轻病人痛苦的行医者;卫生工作的管理者;出色的交际家;有创见的思想家和信息专家;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应用者;终身学习的学者。培 4 养“五星级医生”是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责任与使命,也应是长期不懈追求的目标。

下载“三好一满意”视野下医学生医德教育体系构建的思考(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好一满意”视野下医学生医德教育体系构建的思考(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