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期评估与调整综合调研工作大纲

时间:2019-05-13 00:25: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期评估与调整综合调研工作大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期评估与调整综合调研工作大纲》。

第一篇: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期评估与调整综合调研工作大纲

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期评估与调整综合调研工作大纲

一、公路水路交通建设进展情况

准备相关文字材料并填写附表1~4。

(一)公路部分。

1.“十一五”前两年规划执行情况及存在问题。对应原定“十一五”规划目标,分析目前公路交通的执行情况和投资情况,包括站场和枢纽建设。

2.公路交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发展需求。

3.“十一五”公路交通发展规划目标、重点的调整意见和建议。

4.相关问题建议。从前期工作开展、项目审批、资金筹措、建设管理、体制保障、部门协调、土地利用等几方面,提出措施和建议。

(二)沿海港口部分。

1.“十一五”前两年建设(建成、在建)、生产情况。

(1)码头、航道、防波堤、陆岛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及投资情况;

(2)沿海港口生产运输情况;

(3)主要港口集装箱港区疏港(高速)公路建设、投资情况及适应性评价;

(4)集装箱干线港内陆(非港口所在市)集装箱中转站建设情况;

(5)集装箱航线情况(2005与2007年对比),主要包括开展集装箱运输的港口;各港远洋线、近洋线、内支线、内贸线航线数量、运输量、航班情况、船型情况;

(6)老港区改造情况,主要包括运输货类调整、岸线及土地城市化。

2.发展趋势。

(1)沿海港口现代物流发展情况、促进发展的有关规划、措施等;

(2)港口吞吐量、重要货类吞吐量2008年预期及未来发展趋势;

(3)“十一五”沿海港口发展的主要特点。

3.“十一五”后三年规划设想。

(1)码头、航道、防波堤、陆岛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及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

(2)主要港口集装箱港区疏港(高速)公路建设、投资计划;

(3)集装箱干线港内陆集装箱中转站建设计划;

(4)老港区改造计划,主要包括运输货类调整、岸线及土地城市化。

4.有关“十一五”规划调整的意见和建议。

(三)内河水运部分。

1.“十一五”前两年规划执行情况及存在问题,船舶标准化推进情况和船舶技术水平发展情况,“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促进内河水运发展的政策措施和执行情况。

2.近期运输发展特点。

(1)沿江产业布局变化及趋势;

(2)内河水运量发展特点、运输货种变化特点,今后发展趋势;

(3)主要港口吞吐量、货种、到港船型及流量流向变化和发展特点;

(4)集装箱运输情况,包括航线、运量、船型等。

3.“十一五”后三年规划设想。

4.有关“十一五”规划调整的意见和建议。

(四)支持保障系统部分。

主要包括部属海事、救捞、长航系统,重点围绕业务用房、基地码头、船舶飞机、安全通信、监管指挥、船舶防污染、航标测量、抢险打捞、信息化建设等;科研院所和教育院校围绕基础设施、重点实验室和学科等建设内容。

1.“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及存在问题。

(1)2006—2007年项目建设及投资计划执行情况、主要建设成绩及评价;

(2)2008年项目建设及投资计划预计完成情况;

(3)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2.面临的形势和发展需求。

3.“十一五”规划后两年调整建议。提出“十一五”规划后两年调整建议。海事、救捞、长航、通信系统要以落实《国家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救助系统布局规划》确定的建设项目为重点,适当兼顾一般项目。

4.相关问题建议。从前期工作开展、项目审批、资金筹措、建设管理、资源共享、体制保障、部门协调、土地和岸线征用等几方面,提出措施和建议。

二、运输服务方面进展情况

公路水路运输生产、管理、服务等方面进展情况,主要包括运力、运输市场、运输组织等相关管理政策、实施情况及相关建议,如在提高运输服务水平(减少拥挤、提高通行能力和路网利用效率)、规范道路运输市场秩序、提高运输组织化程度等采取的措施、达到的效果。

三、区域协调与城乡统筹方面进展情况

在促进区域、城乡交通协调发展发面开展的工作情况,主要包括促进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及运输协调发展,推动城乡综合交通及运输管理体制改革、城乡交通一体化建设的相关政策措施等。

四、综合运输发展方面进展情况

在促进综合运输协调发展方面开展的工作情况,主要包括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综合运输枢纽建设与管理、综合运输通道规划建设进展等。

五、交通资源利用与节能减排方面进展情况

土地、岸线等资源利用与节能环保方面的政策措施;建设节约型交通采取的措施、出台的办法,达到的效果,如节能环保型交通的标准规范和评估、监测体系等相关工作。

主题词:规划 调整 调研 通知

抄送:部规划研究院

交通运输部办公厅2008年4月22日印发

第二篇:金华市教育强市建设与“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

金华市教育强市建设与“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中

期评估报告

市“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省教育厅的指导下,我市教育以统筹城乡均衡优质发展为重点,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教育强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十一五”教育发展目标进展顺利。根据市“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求,对《金华市教育强市建设与“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情况进行了分析和评估,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目标进展情况

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教育强市”,要求到“十一五”期末,9个县(市、区)全部建成省教育强县。到目前为止,已有8个县(市、区)建成省教育强县,其中磐安、金东、浦江3个县(区)为“十一五”期间建成。全市各类教育协调健康发展。2007年全市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97.63%;小学入学率100%,巩固率100%;初中入学率99.99%,巩固率100%;三残儿童入学率99.3%,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102.8%,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比例97.26%,升入优质高中比例全市为70.84%,十五年教育普及率98.5%。高等教育毛入学38%。现有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1个,省社区教育实验区2个,建有社区大学1所、社区学院2所、乡镇(街道)社区学校59所,村(市)民学校637所。依据目前发展态势,能够完成《金华市教育强市建设与“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

二、重点任务实施情况

(一)坚持教育创强,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为提高各类教育在县域内的发展水平,我市各县(市、区)积极争创省教育强县。教育创强活动进一步奠定了教育在各县(市、区)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成为县级政府实施科教兴县工作的重要抓手,为教育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各级财政用于教育事业的支出不断增加。2007年,全市预算内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为24.40%,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23%。教育投入实现“三个增长、两个提高”,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现有省教育强县8个,省市教育强镇138个(省教育强镇120个),占乡镇总数的95.83%。

(二)坚持突出基础能力建设,职业教育保持了协调发展。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技能为本位的办学方针,加强初中后教育分流的宏观调控,连续6年普职招生比达到1:1;按照“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的办学思路,全面落实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实施发展职业教育的“三个一”工程(即每个县(市)至少建成一所省一级以上中职学校、一个省级示范专业和一个省级实训基地);紧扣“进口畅、出口旺、技能强、用得上”等关键环节,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扩大择业面,提高就业质量。现有中职学校(含中专、技校)64所,其中国家级重点职校(含技校)12所,省级重点职校17所,形成了重点职校集群,在校生8.2万人,70%以上的职校学生享受优质教育。

(三)坚持规模与质量并重,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有了新提高。2006年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批准筹设,现已正式建立;2007年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被列入国家级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5月7日,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现有各类高校院校8所,其中高职院校4所,基本形成了普通高校、职业院校、成人高校协调发展格局。积极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广播电视教育、远程教育、自学考试等多种形式的高等教育满足人民群众不同的需求。以专业建设和教师队伍培养为重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开展了市属高校重点专业评审,建成市重点专业4个。我市高等院校在校生6.1万人,其中高职院校在校生3.4万人,毛入学率达38%。普通高考录取率每年保持在70%以上。

(四)坚持发展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终身教育体系构建进程加快

以终身学习和全民学习为主题的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是推行为学习服务的新教育的重要抓手。我们通过多种渠道,采取有力措施,形成增强构建的合力:一是不断完善和壮大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市在籍考生中各类在职人员占全体考生的60%以上,开设本、专科专业110多个。各类非学历考试已成为自考新的工作重点而蓬勃开展;二是不断推进社区教育,成立了金华市社区大学,各县(市、区)也在相应组建社区学院,面向市民开展各类培训和闲暇教育,现有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1个,省社区教育实验区2个,建有社区大学1所、社区学院2所、乡镇(街道)社区学校59所,村(市)民学校637所;三是不断拓展现代远程教育的规模,北京大学等29所知名高校在金华设立39个校外学习中心,注册学员达14606人;四是不断健全农村成人教育网络,以中职学校为中心,以乡镇成技校为依托,举办菜单式培训,年平均培训量在40万人次以上。乡镇成技校145所,其中省等级成技校127所(省示范性成技校15所),面向市民开展各类培训和闲暇教育,平均每年培训人数占劳动力人口的40%。

(五)坚持增强教育活力和推进素质教育,教育改革开放有了新进展。在管理体制改革上,《中共金华市委、金华市人民政府关于理顺高中段教育管理体制的意见》(市委„2006‟15号)文件规定,自2006年8月24日起,市教育局正式对原区属的汤溪高级中学、罗埠高级中学、白龙桥高级中学、女子中学、艾青中学、孝顺高级中学和曹宅高级中学等7所普通高中、综合高中行使管理权,对于统筹市区基础教育资源发挥重要作用;在办学体制改革上,我们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民办教育已成为我市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民办教育机构2297所,其中民办高校3所(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上海财大浙江学院),民办高中段学校36所,资产总额达18.8亿元;2007年民办幼儿园1442所,占总数的84.4%,在园儿童数约13.1万人,占总数的76.6%,民办高中在校生数占总数的19.6%,民办高校在校生数占总数的35.8%。在教育教学改革上,我们围绕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和抓手,2002年启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2006年开始实施高中课程改革,努力把基础教育理念从“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转到“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上来。积极培育和推广一批“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典型,着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外学业负担。全面实施德育导师制,建立了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警机制,修改了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取消了开除、勒令退学等惩戒条款。大力宣传“健康第一”观念,启动“阳光体育运动”,努力保证学生能够每天集中锻炼1小时。在考试招生改革上,我们深化了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改革,在中小学全面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成长记录,去年实行了中考网上集中评卷制度和优秀初中毕业生推荐保送就读省一级重点普通高中制度。今年保送生比例在去年17%的基础上提高到30%;省示范专业首次实行全市招生,统一下达招生计划。在教育品牌建设上,我们出台了《关于打造“浙中教育品牌”的实施意见》,这在全省,乃至全国尚属首创。它具体细化为10大教育品牌:县域教育品牌,优质学校品牌,名优教师品牌,课程专业品牌,教育科研品牌,教育文化品牌,督导评价品牌,教育专科中心品牌,阳光体育运动品牌,对外合作交流品牌。从加大教育创强工作力度、加快优质学校建设步伐、名优教师队伍培养、优秀课程重点专业建设等10方面着手,保障浙中教育品牌目标的顺利实现。在扩大对外开放上,多形式推进,不断扩大规模,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提高了金华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006年主办了“闽浙赣皖九市首届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论坛” ;2007年接待德国圣母玛利亚等2所学校70多名师生的友好访问;组织了金华市外国语学校等4所学校197名师生赴境外游学等。现有8个国家的25位外籍教师在金任教,全市2位教师赴英国参加“盖普”项目交流,69名外国中小学生在金华市就读,其中2名韩国学生2007年考上了清华大学;金华一中与加拿大五湖学院项目合作班毕业生取得了优异成绩,得到家长的好评和社会的认可。

三、政策措施落实情况

(一)实施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从2005年开始,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努力让农村孩子“念上书,念好书”。一是实施农村中小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扩面工程,对城乡低收入家庭子女免收课本作业本费和住宿费。二是实施农村中小学爱心营养餐工程,每周对经济困难的寄宿制学生免费提供2-3餐营养餐。三是实施农村中小学食宿改造工程,使农村学校宿舍建筑面积达到每生3平方米,食堂面积达到每生1平方米。四是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以3年为一周期,对2万多名农村中小学教师开展全员培训。“四项工程”的实施有效改善了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2006年至2008年6月,全市资助中小学困难学生536783人次(包括职校六项行动计划资助学生),占在校学生数的16%,资助金额17341.6万元,其中义务教育阶段资助困难学生376908人次,占在校学生数的13.6%,资助金额6634.72万元;全市中小学校享受爱心营养餐学生258906人次,投入金额2913.94万元,其中义务教育阶段享受爱心营养餐学生244773人次,投入金额2631.2万元;全市完成农村中小学食宿改造工程375个,竣工建筑面积63万平方米,投入资金4.9亿元;完成了20954名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

(二)全面实施省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

2006年10月,省教育厅和财政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浙江省职业院校助学奖学行动计划实施办法等六项行动计划实施办法的通知》(浙教计„2006‟150号)后,各县(市、区)教育局、财政局,积极配合,认真落实各项计划实施所需地方财政配套经费,将所需配套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确保“六项行动”计划得以顺利实施。

1.加大助学奖学力度。根据省下达的助学奖学计划,全市2006学年共完成中职助学人数达8658人、奖学人数4205人,两项共获省补助经费1107万元,落实地方配套资金达992万元。2007学年秋季学期,完成中职学生助学人数达42560人,发放助学金3400多万元;享受爱心营养餐达7026人,发放营养餐补贴281万元;2007学年奖学金享受人数达3220人,发放奖学金322万元;28人获得高校国家奖学金,发放金额22.4万元,493人获得高校国家励志奖学金,发放金额246.5万元,2742人获得高校国家助学金,发放金额270.23万元。

2.争创省示范专业、实训基地。近两年是我市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发展较快的时期,全市用于示范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投入总计1500余万元。2006年、2007年全市创成省示范专业8个,省级实训基地8个,国家级实训基地2个,共获得奖励经费2200余万元,地方配套经费也基本落实。全市现有省级示范专业18个,国家级实训基地4个、省级实训基地11个。

3.加强骨干职业学校建设工作。市直、婺城、兰溪、东阳、永康、武义、磐安、浦江等县市区,每个县(市、区)都确定一所职业学校作为骨干学校加以重点建设,加大投入,全市共获省奖励经费480万元,地方配套经费已基本到位。

4.开展专业课教师全员培训。我市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全员培训工作于2006年秋季全面展开,确立了8个培训基地,分专业实施为时一周的培训,培训经费每人约500元。全市共有364人参加了省级、国家级的高技能培训,参加县市组织的专业技能培训1000人,参加校本培训1468人。全市专业课教师到企业挂职、实习人数达242人,其中时间达到2个月的有154人。

5.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到2007年底,全市中职学校已与省内外2200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能满足中职学生技能实习、顶岗实习等需要。

(三)启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进一步强化政府举办义务教育的责任,逐步把义务教育经费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努力实现资助体系的全覆盖。

1.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从2006年秋季入学开始对全市符合条件的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学生全部免收学杂费,2007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免除杂费学生942125人次,直接为全市中小学生家庭一年减负9878.52万元。

2.实施义务教育保障新机制。从2007年开始,我市全面启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经费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了各级政府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通过改革,我市大部分县(市、区)的日常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均高于省定标准:小学生均230元/年、初中生均330元/生。其中义乌市小学生均达到400元/年,初中生均达到600元/年,寄宿生相应增加200元/年,在校生人数低于500人的农村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相应增加100元/年。生均公用经费最低的是兰溪市和磐安县,执行省定最低标准。各县(市、区)还规定以后逐年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全市按单位造价700元的建设标准和使用年限为30-50年的方法计算设立校舍维修改造基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面扩大到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20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00元以下家庭。

3.全面免除中小学教科书费,逐步免除公办学校寄宿费。从2008年春季入学开始,我市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中小学生教科书费。此举又为全市中小学家庭一年减负1.55亿元左右。义乌市从今年春季开始在全省率先免除了公办学校学生寄宿费,费用由学校办公经费支付,为该市学生家庭减负757万元。明年春季将全面免除公办学校学生寄宿费。

(四)实施“浙江省万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我市从2003年开始,实施 “浙江省万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按照标准化对学校的办学规模、校舍面积、规划设计、结构安全、通风采光、校园配套、环境绿化及体育活动设施的要求,科学制定标准化学校实施计划。坚持标准化建设与学校布局调整、食宿改造工程相结合,加大投入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力争到2010年初步实现“基本普及化、基本均衡化、基本优质化”的小康社会基础教育目标。目前,全市已有291所中小学通过标准化学校检查评定,占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总数的40%。

(五)实施教育对口支援工作。近两年,对口支援四川省南江县、重庆市涪陵区、新疆和田地区、西藏那曲地区等地,援助金180万元,援建项目(学校)4个,开设专题讲座6个,支援名优老师10名,为受援地培养骨干教师12名。金华市教育局、义乌市教育局完成了第一轮对口支援磐安县教育任务,资助金额460万元;启动了与磐安县的第二轮对口支援工作,援助资金不少于400万元,培养骨干教师不少于20名,28所学校结成对子。

(六)实施“农村中小学书香校园工程”。自2007年启动农村中小学书香校园工程以来,我市农村中小学校各级都非常重视,召开了专门的工作部署会,明确了专人负责,按每年生均5元的标准配备图书,全市争取到122万余元的图书配备,初步解决了我市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的图书数量少、种类单一,书籍陈旧等问题,进一步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

(七)切实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截止2007年底,我市有农村中小学专任教师1.5万人,占全市中小学专任教师的42%。农村教师队伍在发展农村教育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其整体水平与城镇教师相比存在较大差别。为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提高农村教师素质,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开展农村教师全员培训。从2005年开始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认真组织,全员参与,培训经费全额纳入财政。全市参加培训教师为20954人,其中小学教师11967人,初中教师8987人,四门培训课程全部合格的结业人数20954人,合格率100%。全市省级骨干校长送培21人,省级骨干教师送培77人,市级骨干教师送培689人。

2.不断改善农村教师待遇。我市全面实现了教师工资县级财政统发制度,保障了中小学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未发现拖欠教师工资情况。为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我市在职务晋升、评优评先中,对长期坚持在农村、山区等艰苦地区任教的教师予以政策性倾斜。为鼓励农村教师安心从教,我市规定:对在乡镇(不含城关镇)及以下中小学工作的教师,从2006年7月1日起,实行浮动一级薪级工资,浮动工资满8年后予以固定,固定后继续浮动。对退休时浮动工资时间未满8年,但在符合享受浮动工资条件的学校满20年的,可将浮动的薪级工资作为计发退休费的基数。对于到乡镇以下中小学工作的大中专及以上毕业生,实行直接转正定级,并在此基础上高定一级薪级工资。

3.实施教师支教制度。为促进城乡师资的交流与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我市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师支教工作:一是市县域范围内的支教,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从当地实际出发,选派城镇教师到农村支教,时间大致为一年;二是把支教作为城镇教师职称评定的必备条件(从2005年开始,凡年龄在40周岁以下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中学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必须有到农村或薄弱学校支教的经历;重点中学教师有在相对薄弱中学支教经历或其他形式的支教经历;从2006年开始,凡1970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务时,必须有在农村或欠发达地区任教一年的经历;中心城市中小学教师,也应有支援薄弱学校的经历);三是特级教师跨县(市、区)带徒结对,2007年全市58名在职特级教师与通过推荐、笔试和面试的227名优秀青年教师结为师徒关系,进一步促进了名优教师的培养;四是选派出色的优秀教师跨省支援农村教育工作。近三年,我市已有1300名城镇教师参加支教,其中有36名教师到四川、新疆、西藏等地担任教育教学工作。

四、存在问题及今后努力方向 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经过近些年的发展,我市已从总体上解决了“读书难”的问题,而且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态势良好,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支持力度日益提高。但同时我们感到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要求也在与时俱进,“读好书”已经上升为人民群众的主要教育诉求和教育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对此,我市教育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教育投入仍需持续增加。近几年来,从中央到地方,财政对教育投入大幅度增加,但增长经费主要用于减免学杂费和资助困难学生等民生方面,如我市各级财政安排用于各项收费减免的经费等民生方面的经费达1.53亿元,约占义务教育阶段预算内教育经费的7.61%。这部分费用名义上是财政增加了教育支出,但对学校而言并未增加经费供给,再加上取消12项代办收费后,义务教育段学校特别是农村义务段学校办学经费全面吃紧,办学难问题尤为凸现。教育投入力度与省内其他地市相比有较大差距,如2007年我市小学、初中、普高、职高生均公用经费分别为354.86元、449.65元、236.3元、399.4元,比省平均水平分别少84.9元、126.97元、286.8元,276.3元,制约了我市教育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今后需要完善以财政投入为主的教育经费保障制度,切实增加农村教育经费投入。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建立名副其实的、科学健全的公共财政体制,完善以财政投入为主的教育经费保障制度,确保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生均公用经费、人均教育经费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切实做到《教育法》规定的“三个增长”、“两个提高”,努力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二)教育发展还不平衡。从区域看,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学校之间教育资源分布差异很大,农村教育较为薄弱,特别是我市还存在一些规模偏小的农村小学。据统计,目前全市共有6班以下小学38所,这些学校办学条件比较简陋。从层次看,幼儿园教育是薄弱环节:一部分年龄最小、自我保护能力最弱的儿童,在条件最差的环境与条件中接受教育。从学生群体看,贫困家庭子女、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质量相对较低。

今后要将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困难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特别是要加大城乡基础教育统筹力度,将农村教育摆在重中之重位臵,改善农村教育条件,缩小城乡、区域、群体之间教育差距。进一步关心特殊教育,继续做好市特教中心筹建工作。重视农民工子女就学工作,落实和完善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各项政策。启动蒋堂原金华一中老校园改造工程、金华六中搬迁工程,优化市区高中教育布局,提高办学效益。继续抓好标准化学校建设,全市计划创建标准化学校50所。2年内完成全市6个班以下的农村小学调整改造任务。

(三)农村教师队伍面临稳定和素质两大课题。一方面,农村教师的实际教学、科研能力,与城镇教师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农村小学、初中教师的学历高标率分别比城镇教师低10余个百分点。农村小挂中高教师比例为0.08%,是城镇的1/25;普通中学高级教师比例为1.8%,不到城镇的1/8。

另一方面,农村学校留不住优秀教师的现象较为突出。由于农村教师与城镇教师之间工资收入差距较大等原因,农村教师队伍相对更不稳定,每年都有一批农村骨干教师离开农村学校。农村教师与城镇教师之间工资收入的主要差距在于津补贴和年终奖等项目。

今后要进一步研究制定农村教师队伍的激励政策,大力实施“领雁工程”,着力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坚持把师德教育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积极倡导“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精神,加大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业绩卓著、社会公认的优秀教师的宣传力度。

(四)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和巩固。社会上重普高轻职高的状况依然存在。尽管近些年国家和省出台一系列发展职业教育的利好政策,包括助学奖学等政策,但相当一部分家长对职业教育认识上还有很大的偏见,不愿孩子报读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难的问题依然突出。职业资格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不够健全,用人单位对劳动用工的职前培训与职业资格没有刚性要求,对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产生了消极影响。

今后政府要继续增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强化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全面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方针,优化专业设臵和课程结构,深化普职渗透、中高职衔接的教育模式改革,完善综合高中教育教学模式,规范中高等职业教育相通的教育模式。

(五)素质教育仍是薄弱环节。一些地方和学校仍以分数、升学高低论英雄,重视少数尖子学生,忽视对大多数学生的培养;重视学生文化知识的传授,忽视德育、体育、美育;重视知识灌输,忽视自主学习、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课业负担重的问题没有明显解决。今后要继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育人作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按照减轻负担、激发兴趣、提高能力的要求,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教学内容、方式和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推广“轻负担、高质量”教学模式。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教育。

二○○八年七月十日

下载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期评估与调整综合调研工作大纲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期评估与调整综合调研工作大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