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济南市历城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技术指南(传染病防治、医疗机构依法执业部分)
济南市历城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公共卫生业务技术指南(传染病防治、医疗机构依法执业部分)
济南市历城区创卫指挥部业务指导组编印
二〇一四年三月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卫生监督技术指南
(传染病防治部分)
一、各医疗单位的医疗废物收集工作应有专人负责,建立和落实各种医疗用品的用后处理制度,做到管理上有制度可查,处理上有章可循。
(一)医疗单位医疗废物管理工作专人负责,有负责收集、运送、暂时储存、处置等环节工作人员名单,有岗位责任制,有专门文件
(二)应制定医疗废物管理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和要求、有关人员的工作职责及发生医疗机构内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和意外事故的应急预案。内容包括:
1、医疗卫生机构内医疗废物各产生地点对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方法和工作要求;
2、医疗卫生机构内医疗废物的产生地点、暂时贮存地点的工作制度及产生地点运送至暂时贮存地点的工作要求;
3、医疗废物在医疗卫生机构内部运送及将医疗废物交由医疗废物处置单位的有关交接、登记的规定;
4、医疗废物管理过程中的特殊操作程序及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的紧急处理措施;
5、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过程中有关工作人员的职业卫生安全防护等。
(三)医疗卫生机构内医疗废物产生地点应当有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方法的示意图或者文字说明。
二、设置各种医疗用品的使用账册,将各种医疗用品的进货、使用、回收纳入规范化管理,该账册应清楚地记录医疗用品的种类、来源、数量、处置方法和最终去向。
三、各医疗单位使用后的医疗废弃物专人收集,按要求分类存放于医疗垃圾暂存处,暂存处标示、存放规范,清运及时,防蝇防鼠摄食设施健全,医疗废弃物由环保部门指定的回收机构统一回收处理。明确区分标准,严禁将医疗垃圾混入生活垃圾。
(一)各医疗单位医疗使用后的医疗废弃物应专人收集,为收集人员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
(二)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及时收集本单位产生的医疗废物,并
按照类别(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化学性废物)分置于防渗漏、防锐器穿透的专用包装物或者密闭的容器内,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应当有明显的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符合《医疗废物专用包装袋、容器和警示标志标准》(HJ421-2008)规定。
(三)医疗卫生机构应当使用专用运送工具,应当对运送工具及时进行清洁和消毒。
(四)运送人员每天从医疗废物产生地点将分类包装的医疗废物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路线运送至内部指定的暂时储存地点。
(五)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医疗废物进行登记,登记内容应当包括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或者数量、交接时间、处置方法、最终去向以及经办人签名等项目。登记资料至少保存3年。(内部登记记录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
(六)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医疗废物的暂时贮存设施、设备,不得露天存放医疗废物;医疗废物暂时贮存的时间不得超过2天(有医疗废物收运合同,查看医疗废物转移联单是否隔日收一次)。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济南瀚洋固废处置有限公司)
(七)医疗废物的暂时贮存设施、设备,应当达到以下要求:
1、远离医疗区、食品加工区、人员活动区和生活垃圾存放场所,方便医疗废物运送人员及运送工具、车辆的出入;
2、有严密的封闭措施,设专(兼)职人员管理,防治非工作人员接触医疗废物;
3、有防鼠、防蚊蝇、防蟑螂的安全措施;
4、防止渗漏和雨水冲刷;
5、易于清洁和消毒;
6、避免阳光直射;
7、设有明显的医疗废物警示标识和“禁止吸烟、饮食”的警示标识。
(八)暂时储存病理性废物,应当具备低温储存或者防腐条件。
(九)禁止在运送过程中丢弃医疗废物;禁止在非贮存地点倾倒、堆放医疗废物或者将医疗废物混入其他废物和生活垃圾。
(十)医疗废物收集、运送、储存、处置等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培训情况资料和上岗记录(接受上级培训的通知、日程、证书、回本单位后的贯彻情况等资料,本单位举办的培训签到表、日程、课件、小结等资料);
四、卫生监管部门依照法规要求,对消毒药械、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的生产、销售开展经常性监督管理,监管资料齐全。
卫生部门根据《消毒管理办法》、《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规范》、《消毒产品标签说明书管理规范》,开展对消毒药械、卫生用品的生产、销售开展经常性监督检查,资料齐全(市所负责生产单位,各区负责经营单位,摸清底数,建立监管档案。市所制定全市计划、各区制定各区计划,有总结、有监督文书)
五、医疗卫生机构应严格遵守《医院污水处理设计规范》,医院应建造污水处理站(房),污水处理站(房)应与病房、居民区等建筑物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设床位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建造污水消毒池,所有的污水处理设施、设备、装置应符合环保部门管理要求,并取得环保部门核发的《排污-2-
许可证》。
六、医疗卫生机构被病原菌、病毒污染的污水,必须进行消毒处理,污水消毒工艺应符合《消毒技术规范》要求,选用的消毒剂安全有效。
七、医疗卫生机构含有放射性、重金属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水,必须单独收集处理,达到排放标准方可排入城市下水道。
八、医疗卫生机构污水排放到有集中污水处理厂的城市下水道时,以解决生物性污染为主,采用一级处理;医院污水排放到地面水域时,应根据水体的用途和环境部门的法规与规定,对污水的生物性污染、理化性污染及有毒有害物质进行全面处理,采用二级处理。
九、医疗卫生机构应按照环保部门的指导意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医源性污水处理设施、设备的建设、维修、维护等工作。
十、医疗卫生机构应按照《消毒技术规范》的监测方法和要求开展自我监测工作,没有条件进行检测的医疗卫生机构应主动将经过消毒处理的污水送当地环保部门检测,消毒效果不达标的机构应积极组织整改。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第二十条规定:医疗卫生机构产生的污水、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排泄物,应当按照国家规定严格消毒;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后,方可排入污水处理系统。
医疗机构污水处理主要监督检查:
(一)医院污水处理设备正常运转,按时投药消毒,有相关记录;
(二)有医院污水有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的检测报告。
(三)按照《消毒技术规范 》(2002年版)检验要求,对污水有关指标的监测资料;包括:
粪大肠菌群数每月检测不少于1次;
沙门氏菌每年不少于2次;
志贺氏菌每年不少于2次;
结核病医院检测结核杆菌每年不少于2次;
经过连续处理装置的污水总余氯每日不得少于2次;
经过间歇式处理装置的污水,每次排放前均应检测。
采用二级处理的污水处理站还应定时监测BOD5、COD、溶解物、悬浮物、氨氮等项目。
(四)医源性污水管理有人员名单;污水处理的程序及实施资料;对有放射性、重金属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水收集、处理、排放记录;消毒剂购买索证、使用记录。
※医疗机构依法执业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卫生监督技术指南
(医疗机构依法执业部分)
医疗机构日常监管资料齐全,无无证行医的黑诊所和假医生,无虚假非法医疗广告。
一、各级卫生监督机构依法对医疗机构的执业行为进行监督管理,日常监管资料齐全。
包括每年监督工作计划、总结,各专项的工作计划、总结。医疗机构监管底数清楚,监督覆盖率达到100%,建立医疗机构监督管理档案,内含近三年的卫生监督意见书。依法查处非法行医行为,处罚案卷齐全,重点检查主次干道、背街小巷、住宅小区、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农副产品市场、建筑(待建及拆迁)工地。
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卫生服务站、医疗点)、诊所均持《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必须悬挂在明显处。完善医疗机构信息公示制度。
公示的内容为:
1、依法执业信息栏,包含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母婴保健技术服务许可证、放射诊疗许可证等影印件、医疗机构校验情况、卫生监督举报电话等内容;
2、执业人员(医生、药学人员、医技人员、护理人员)信息公示栏及个人执业胸牌,包含照片、姓名、执业范围、职称、执业证书编号等内容。执业医务人员均持证上岗(医师执业证书、护士执业证书、卫技人员职称证书)。
三、报纸不刊登、广播和电视不播放虚假非法医疗广告,院内无虚假非法医疗广告牌、标语。
近三年违规发布医疗广告处罚案卷齐全。
四、学校卫生室(医院)
均持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悬挂在明显处,医务人员均持证上岗(医师执业证书、护士执业证书、卫技人员职称证书),校区内无虚假非法医疗广告牌、标语。学校卫生室(医院)监督覆盖率达到100%,日常监管资料齐全,建立监督管理档案,内含近三年的卫生监督意见书。
第二篇:德州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技术指南
德州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技术指南
(医疗 卫生单位部分)
一、爱国卫生组织管理和制度
1、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应建立健全爱国卫生组织机构,有与工作任务相适应的专(兼)职工作人员,定期研究部署爱国卫生工作,工作有计划、有总结,档案资料齐全。(查资料)
2、有爱国卫生管理制度和责任分工,积极搞好单位环境卫生和绿化美化,定期开展卫生检查评比活动,有活动记录。(查资料)
二、健康教育
1、各级医疗卫生单位有专(兼)职健康教育人员,形成院、科、病室三级健康教育组织网络,定期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各单位有保存完整的2007—2010年来有关健康教育的资料,管理规范。
2、医院健康教育机构健全,有适应工作需要的办公业务经费和专项经费,并逐年有所增加,具有为病员提供必要的健康教育服务场所和设施,如培训室、心理咨询门诊、闭路电视等(查支出发票、现场和其它相关资料)
3、医院健康教育机构有管理制度,有工作计划、总结和检查考核。经常组织对科室健康教育工作的业务指导,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查资料)
4、各级医院能采取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向病人及其亲属开展健康教育。医院健康教育资料齐全,按装订成册,管理规范。社区服务中心要健康教育和宣传设备材料、卫生报刊、宣传资料每年不少于6种(查医院2007—2010年健康教育完整资料)
(1)各级医院设有固定的健康教育宣传专栏和读报栏。宣传栏每月更换一次宣传内容,黑板报每月更换一期,做到图文并茂。
(2)每年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不少于一次的健康教育专项培训。健康教育列入常规工作制度。(查资料和现场)
(3)各级医院要发放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开展健康教育咨询。门诊和病区必须使用健康教育处方。卫生报刊发行到科室和病房,并通过候诊、就诊、住院、出院座谈会及口头交流、文字宣传、音像等形式向病人及其亲属开展健康教育。(查健康教育处方、座谈会记录和有关宣传教育资料)
(4)积极参与社会性健康教育工作,认真组织各类健康节日的宣传活动。市、区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网点要充分做好社区健康教育工作。(查有关记录、图片)
(5)各级医院应开展创建省级或市级无烟单位活动,医院有禁烟制度和标志,做到地面无烟蒂,病区无吸“游烟”者,会议室、接待室、候诊室和病区禁止吸烟和放臵烟灰缸,控烟工作有专人管理,并定期检查考核,落实奖惩。(查资料和现场)
(6)住院病人及其陪护家属在询问调查中应能解答出相关的卫生防病和健康知识,知晓率不低于80%。(查病区知识教育责任制依据,现场考查病人及陪护家属)
三、环境卫生
1、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应定期组织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设臵专人管理,有规章制度,有经费支出计划。实现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目标,全面提高整体环境质量。环境卫生应达到如下要求:
(1)路面全面硬化、平整、无破损、无坑凹,环境整洁。(查现场)
(2)下水道完好,井盖齐全,排水畅通及时,无垃圾堵塞现象,无污水溢出路面,路面无积水。(查现场)
(3)建筑物整洁美观,无违章建筑,无乱贴、乱写、乱画现象。沿街建筑物遮阳篷设臵规范美观,无破损、污垢。临街两侧楼房,其阳台封闭应统一式样、材质、规格,在道路上视野范围内看不到阳台内乱堆乱放。楼房阳台、屋顶无乱放、乱挂等现象。围墙完好美观,无残墙断壁,推行透空式、透景式围墙。(查现场)
(4)无乱设摊点现象。经批准定点设臵的摊点管理规范,排列整齐,严禁溢摊超范围经营。各种证照悬挂在醒目位臵。摊主随摊配臵密闭垃圾容器,确保摊点周围清洁卫生。(查现场)
(5)保持公共环境的整洁卫生,垃圾收集容器要密闭,配臵齐全。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杂物,地面无烟头、纸屑、塑料袋、瓜皮、果壳等杂物以及痰迹。无乱挂、乱晒的衣物及其它物品。严禁焚烧枯草、树叶及生活垃圾。(查现场)
(6)各种车辆按指定地点停放,整齐有序,无乱停、乱放现象。(查现场)
(7)落实“门前三包”(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责任制,做到有管理规定、职责计划和检查评比总结,日常管理规范。(查资料和现场)
(8)广告牌匾、单位门牌设臵规范、美观,用字规范,内容健康,无破损和油漆驳落。禁设布条类横幅广告。(查现场)
(9)照明设施完好。积极推行供电、通讯、有线电视、路灯等各类线路进入地下管道。(查现场)
(10)环境卫生整洁,卫生管理制度落实,无积压生活垃圾及建筑垃圾、渣土,无卫生死角。无违章饲养畜禽和宠物现象。(查现场)
2、各级医疗机构应落实清扫保洁制度,实行生活垃圾袋装化管理,定时定点投放,定时定点清运,做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公共厕所应为水冲式,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完好、排水通畅、管理规范,保洁达到“六洁四无”要求,即:门窗、地面、墙壁洁,蹬台、蹲位、隔断洁,尿池、便槽、粪道洁,厕内附属设施整洁,工具间、管理间整洁,周边整洁;无尿碱、无异味、无蝇蛆、无蜘蛛网。设有规范的纱门、纱窗,达到防蝇要求。垃圾、粪便收集运输全面密闭化,各类垃圾、粪便运到指定场地统一处臵。
3、院内景观水面清洁,水质良好,无飘浮垃圾、杂物。
四、传染病防治
1、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达到规定要求。
(1)各级各类医疗单位发现传染病暴发疫情后,应及时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暴发疫情报告后,应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疫点处理。(查资料)
(2)建立公共卫生信息体系,将卫生信息网由市、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延伸到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查资料)
(3)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共卫生综合监测点。(查资料)(4)市辖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及信息系统的设备配臵和检验能力全面达到国家标准要求。(查资料和现场)
(5)市、区、街道(镇)医疗单位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有专用的《传染病疫情登记簿》,并应详细记录传染病报告卡片所有应填写的项目。(查资料)
(6)市、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季度组织一次医院传染病漏报调查,每1~2年组织一次居民传染病漏报调查,并有专门的调查报告。(查资料)
2、医疗机构设有负责传染病管理的专门部门和人员,有健全的控制院内感染制度、疫情登记和报告制度,门诊日志齐全。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立感染性疾病科,其它医院设立传染病预检分诊点。
(1)建有传染病医院或在综合医院内设传染病病区,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设传染病门诊。
(2)各级医疗单位均应设预防保健科(组),并有专职或兼职人员。
(3)乡镇卫生院要建立公共卫生防保组或由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派驻防疫人员,提供公共卫生服务。
(4)市、区、街道(镇)医疗单位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应建立健全门诊日志,开设肠道门诊。
(5)不发生因医院管理不善、消毒不严导致传染病交叉感染而引起的暴发疫情和死亡事故。
3、重大疾病控制按期完成国家规划要求,近两年无甲、乙类传染病暴发疫情,无院内感染引起的重大疫情或死亡事故。
(1)加强对艾滋病、结核病、乙肝、霍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控工作。
(2)加强疾病监测、健康教育和人员培训,制定针对性预案,提高疫情应急处臵能力。
(3)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定期对医疗机构消毒工作进行监测和监督,每年不少于2次,掌握医疗机构的消毒质量和影响消毒质量的因素,并将结果及时反馈。
4、区级以上医疗机构和中心乡镇卫生院实行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疫情报告及时,处理规范。
(1)建立公共卫生信息体系,市、区、乡镇、街道各级医疗单位均实现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
(2)市、区、乡镇、街道各级医疗单位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要求,发现传染病及其疑似病人和有关的病原携带者,应及时向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漏报率应低于2%。
5、国家免疫规划项目的预防接种实行免费;接种单位条件符合国家规定要求;预防接种规范,安全注射率100%;有流动人口免疫规划管理办法,居住期限3个月以上流动人口儿童建卡、建证率≥95%;儿童入托、入学须查验预防接种证;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全程接种率≥95%。
(1)市、区、乡镇、街道所辖各级医疗单位的产房、新生儿室工作人员应给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和卡介苗,并同时规范填写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和卡介苗接种登记卡,按要求及时统计上报。
(2)各乡镇、街道医院、防保所严格按照山东省预防接种规范化门诊的有关标准与工作要求组织实施预防接种工作,严格接种程序和操作规范,杜绝差错、事故发生。
6、临床用血100%来自无偿献血,其中自愿无偿献血≥90%。无有偿献血。(1)依法建立采供血机构。
(2)建立健全血源感染因子的监测和血库(站)的管理制度;工作符合规范要求;严禁采集、供应和使用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的血液及血液制品。
(3)定期检查血液、血液制品中感染因子。(4)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对医院内(含血站、血库)血液及血液制品定期进行监督检查,监督频度每年至少1次。
7、医疗废弃物、医源性污水处理排放符合国家有关要求。
(1)各医疗单位的医疗垃圾收集工作应有专人负责,建立和落实各种医疗用品的用后处理制度,做到管理上有制度可查,处理上有章可循。
(2)设臵各种医疗用品的使用账册,将各种医疗用品的进货、使用、回收纳入规范化管理,该账册应清楚地记录医疗用品的种类、来源、数量、处臵方法和最终去向。
(3)各医疗单位应统一配备毁形器,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用品由专人经严格的消毒、毁形、密封打包、密封堆放等规范化处理后,能回收的由环保部门指定的回收机构统一回收处理(不可回收的一次性医疗固体废弃物经规范化处理后),在固定焚烧池内焚烧处理。明确区分标准,严禁将医疗垃圾混入生活垃圾。
(4)食品药品监管、卫生部门依照法规要求,对消毒药械、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的生产、销售开展经常性监督管理,监管资料齐全。
(5)医疗卫生机构应严格遵守《医院污水处理设计规范》,医院应建造污水处理站(房),污水处理站(房)应与病房、居民区等建筑物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设床位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建造污水消毒池,所有的污水处理设施、设备、装臵应符合环保部门管理要求,并取得环保部门核发的《排污许可证》。
(6)医疗卫生机构被病原菌、病毒污染的污水,必须进行消毒处理,污水消毒工艺应符合《消毒技术规范》要求,选用的消毒剂安全有效。
(7)医疗卫生机构含有放射性、重金属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水,必须单独收集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方可排入城市下水道。
(8)医疗卫生机构污水排放到有集中污水处理厂的城市下水道时,以解决生物性污染为主,采用一级处理;医院污水排放到地面水域时,应根据水体的用途和环境部门的法规与规定,对污水的生物性污染、理化性污染及有毒有害物质进行全面处理,采用二级处理。
(9)医疗卫生机构应按照环保部门的指导意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医源性污水处理设施、设备的建设、健全、维修、维护等各项工作。
(10)医疗卫生机构应按照《消毒技术规范》的监测方法和要求开展自我监测工作,没有条件进行检测的医疗卫生机构应主动将经过消毒处理的污水送当地环保部门检测,消毒效果不达标的机构应积极组织整改。
8、医疗机构审批和日常监管资料齐全。无无证行医的黑诊所和假医生,无虚假非法医疗广告。
(1)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机构的设臵、评审、开业资格、执业规范和医疗行为有明确规定,并依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依法对医疗机构的执业行为进行监督管理,依法查处非法行医行为。
(2)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卫生服务站、医疗点)、诊所均持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执业;医务人员均持证(医师执业证书、护士执业证书、卫技人员职称证书)上岗。
五、病媒生物防制
1、在鼠、蚊、蝇、蟑螂等病媒生物防制工作中,坚持以环境治理为主的综合防制方针,防制人员、经费落实,防制措施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孳生地得到有效治理。
(1)各医疗机构应建立除四害工作领导机构,定期研究部署除四害工作。要配有除四害专(兼)职人员,所有专(兼)职人员应培训合格后上岗。除四害管理制度健全,责任和措施落实。(查资料和现场,查人员名单、工资表和培训记录)
(2)各单位根据季节特点和四害密度情况,有效开展经常性、群众性的灭鼠、灭蝇、灭蟑、灭蚊活动。(查文字、监测资料、购药发票和现场)
(3)坚持以环境治理为主的综合防制方针。注重环境治理、消除四害孳生地,疏通下水道沟,填平坑洼,搞好室内外环境卫生,清理积存垃圾,清除卫生死角和闲臵各类容器积水,完善防鼠、防蝇设施,堵塞鼠洞,堵抹缝隙等。(查资料和现场)
2、在化学防制中,注重科学合理用药,对所选用除四害药物要进行抗药性测定,有现场试验报告和应用评价。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药物,所用药物由有关专业机构监测、许可。(查发票、账册和库存药品及有关资料)
3、市、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对辖区内的四害密度进行监测,监测方法规范,数据可靠,能够基本反映病媒生物危害的现状,为开展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并按月、季、年整理四害密度监测资料,按要求整理归档。(查资料)
4、通过综合防制,鼠、蚊、蝇、蟑螂等病媒生物得到有效控制,四害密度控制在如下范围以内:
(1)灭鼠标准:15平方米标准房间布放20×20厘米滑石粉块两块,一夜后阳性粉块不超过3%;有鼠洞、鼠粪、鼠咬痕等鼠迹的房间不超过2%;防鼠设施不合格处不超过5%;外环境累计2000米延长线,鼠迹不超过5处。(查现场)
(2)灭蚊标准:单位内外环境各种存水容器和积水中,幼虫及蛹的阳性率不超过3%。(查现场)(3)灭蝇标准:有蝇房间不超过1%,平均每阳性房间不超过3只;防蝇设施不合格房间不超过5%;蝇类孳生地得到有效治理,幼虫和蛹的检出率不超过3%。(查现场)
(4)灭蟑标准:室内有蟑螂成虫或若虫阳性房间不超过3%,平均每间房大蠊不超过5只,小蠊不超过10只;有活蟑螂卵鞘房间不超过2%,平均每间房不超过4只;有蟑螂粪便、蜕皮等蟑迹的房间不超过5%。(查现场)
第三篇:国家卫生城市技术审查考核方案—传染病防治
国家卫生城市技术审查考核方案—传染病的防治
各级人民政府领导应加强对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领导。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制定传染病防治规划并组织实施,建立健全传染病防治的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监督管理体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传染病防治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城市社区、农村基层传染病预防工作的经费。各级财政安排用于传染病防治的经费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挪用。
1、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达到规定要求。
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基层预防保健组织建设,建立功能完善、反应迅速、运转协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健全覆盖城乡疫情信息网络;改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和实验室设备条件。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严格执行执业资格、岗位准入及内部考核制度。改革人事管理制度,配备能够熟练掌握疾病与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流行病学调查、疫情信息管理、消毒和控制病媒生物危害、实验室检验等相关工作;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专业队伍建设,提高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置和实验室检测检验能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规模按照卫生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卫办疾控发[2004]108号“关于印发《省、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执行。省、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职能分工建立相应原功能实验室。
2、医疗机构设有负责传染病管理的专门部门和人员,有健全的控制院内感染制度、疫情登记和报告制度,门诊日志齐全,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立感染性疾病科,其他医院设立传染病预检分诊点。
(1)医疗机构传染病管理应符合以下要求:
设有相应的机构(如处室、科、组等)并配有专职专业人员; 机构成立资料在档案中可查到;
机构和人员具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必要的办公设备; 有与其相应的工作经费保障。
(2)传染病分诊点应当标识明确,相对独立,通风良好,流程合理,具有消毒隔离条件和必要的防护用品,采取标准防护措施,按照规范进行严格消毒、处理医疗废物。
3、医疗废弃物、医源性污水的处理排放符合国家有关要求。(1)医疗废弃物的处理涉及医疗废弃物的收集、运送、暂贮存和处置等多个五一节的工作,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的标准和警示标识的规定》、《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等有关法规、规章及规范的规定,具体要求如下:
医疗废弃物管理相关人员,包括医疗废弃物的收集、运送、暂贮存和处置等环节的工作人员应当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并有有效的职业卫生防护措施。
医疗废弃物的收集应当按照《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分类进行收集,同时按照不同类别分别放置于符合《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的标准和警示标识的规定》的包装物、容器内。医疗废弃物的运送应当按照规定的时间、路线和要求,由运送人员用专车将其从产生地点送至暂贮存的场所,并进行登记。医疗废弃物专用周转箱(桶)应当符合《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的标准和警示标识的规定》的要求,运送车辆应当符合《医疗废弃物转运车技术要求》的规定。
医疗废弃物暂贮存的场所应当与生活垃圾存放地分开,有警示标识,有防雨淋的装置,有防鼠、防虫、防盗和清洗消毒设施。医疗废弃物暂时贮存的周转箱(桶)应当符合《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的标准和警示标识的规定》的要求。医疗废弃物暂时贮存的时间最长不超过48小时。
医疗废弃物的处置应当按照《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为切实落实和达到医疗废物处置要求,各级政府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设区的市级以上城市政府应当建一座医疗废物处置要求,各级政府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设区的市级以上城市政府应当建一座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对无条件集中处置医疗废弃物的地区,应购置符合环保技术要求的焚烧装置。
(2)医源性污水的处理应当执行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污水处理设计规范》和《医疗机构污水排放要求》(GB18466-2001)的有关要求,严禁医疗机构将污水排入生活饮用水水源卫生防护地带内,严格采用渗井、渗坑排放污水。具体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医疗机构一般应建造污水处理站,小型医院污水处理不需要的,建消毒池即可。医疗机构污水处理站应当与病房、居民区等建筑物保持一定的距离。医疗机构对含有放射性质、重金属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水必须单独收集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方可医院污水处理站和城市下水道。
医疗机构污水消毒工艺应当符合《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选用的消毒剂应当安全有效,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定期开展污水中余氧、粪大肠菌群、致病菌等有关指标的监测工作。
4、全市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和中心乡镇卫生院实行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疫情报告及时,处理规范。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漏报率<2%。
(1)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应符合以下要求: 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信息监测报告制度,包括报告卡和总登记簿、疫情收报、核对、自查、奖惩制度等。
有专人负责公共卫生信息网络维护和管理,疫情资料的报告、分析、利用与反馈;建立了监测信息数据库,开展技术指导。
能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严格门诊工作日志制度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报告制度;
建立或指定了专门的部门和人员,配备必要的设备,能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监测信息的网络直接报告的顺利进行,直报网络覆盖率和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率达到国家相关要求;
(2)疫情直报及时应做到: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有关单位发现应当报告的事项,能够按照《突发公共卫生条例》规定时限上报; 所属范围内的任何单位和个人对突发事件,无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情况出现。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处理规范是指能根据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要求,保证应急设施、设备、救治药品和医疗器械等物资储备。
5、计划免疫实行周门诊制度,接种规范,安全注射率100%,有流动人口计划免疫管理办法,居住期限3个月以上流动人口儿童建卡、建证率≥95%。儿童计划免疫单苗、四苗及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95%。
接种单位按照国家免疫规划和当地预防接种工作计划,定期为适龄人群提供预防接种服务。预防接种要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规定,科学、规范地实施。要提高预防接种工作质量,实现国家规定的接种率,减少预防接种事故的发生。
(1)计划免疫门诊要求:
预防接种门诊:城镇的接种单位,应根据责任区的人口密度、适龄人群数以及服务半径等因素设立预防接种门诊,实行按日(周)进行预防接种。
接种单位接种疫苗,应当遵守国家制定的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和接种方案,并在其接种场所的显著位置公开第一类疫苗的品种和接种方法。
接种单位必须按规定为适龄儿童建立预防接种证,作为儿童预防接种的凭证、记录和证明; 接种单位对适龄儿童在实施预防接种时,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并按规定作好记录。同时,做好其他适龄人群预防接种的记录工作。
接种单位必须按规定进行接种前告知和健康状况询问。告知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告知可采取口头或文字方式。应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情况,并如实记录告知和询问情况。
接种单位实施接种时必须严格执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安全注射要求,安全注射率100%。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儿童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接到在儿童入托、入学时查验预防接种证,发现未按照国家免疫规划受种的儿童报告时,应当在托幼机构、学校配合下督促其监护人在儿童入托、入学后及时到接种单位补种。
(2)流动人口计划免疫管理:
对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实行现居住地管理,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应得享受同样的接种服务。保证居住期限3个月以上流动人口儿建卡、建证率≥95%。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制定对流动儿童的接种情况进行调查。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可设立临时接种点,提供便利的接种服务。
接种单位应主动掌握责任区内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管理情况。对主动搜索到的适龄流动儿童,应当及时登记,建立接种卡(簿)、证,实行单独的卡(簿)管理,并及时接种。
接种单位做好本地外出儿童管理,掌握儿童外出、返回时间,及时转卡;利用春节等节假日期间组织对长期外出儿童进行查漏补种或索查外地的接种资料。
(3)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
要求单苗、五苗全程接种率(“五苗”全程覆盖率)≥95%。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免疫程序及单苗、四苗及乙肝疫苗全种接种率的评价方法参照卫生部下发的《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有关参考资料。
6、临床用血100%来自无偿献血,其中自愿无偿献血≥90%。无有偿献血。
(1)落实采供血机构设置规划,加强采供血机构全面质量管理和人员培训。使临床用血100%来自无偿献血,其中自愿无偿献血≥90%。无有献血。
(2)规范血液的采集、检测和供应,杜绝有偿献血和医疗机构非法自采自供行为。一是采自必须由具有采血资格的医务人员进行,采集检验标本、采集血液和成分血分离时,必须使用有生产单位名称、生产批准文号和有效期内的一次性注射器和采血器材,用后必须按规定及时销毁并作记录,避免交叉感染,确保献血者的身体健康。二是血站对采集的血液必须严格按照《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中的有关规定。三是使用国家检定合格的诊断试剂对采集的血液进行检验。加强对艾滋病、乙肝、丙肝、梅素等传染病的检测。未经检测或检测不合格的血液,不得向医疗机构提供。保证临床用血安全、预防和控制经输血传播的传染病。四是制定重大灾害事故的应急采供血预案,并从血源、管理制度、技术能力和设备条件上保证预案的实施,满足应急用血的需要。同时医疗机构对临床用血必须进行核查,不得将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血液用于临床,建立临床医师合理用血培训制度,着力提高临床医师科学、合理用血水平。
(3)加大对采供血及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的监管力度。
7、重大疾病控制按期完成国家规划要求,近两年无甲、乙类传染病暴发疫情,无院内感染引起的重大疫情或导致的死亡事故。
贯彻落实预防为主方针,加强对鼠疫、霍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禽流感、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乙型肝炎等重大传染病及地方人民政府认为严重威胁当地人民健康的其他疾病的防治。加强疫情监测、健康教育和人员培训,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制定针对性预案,提高疫情应急处置能力。
按照《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和《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的要求,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把艾滋病防治作为公共卫生工作的重点纳入本地“十一五”规划,并将防治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加强宣传教育,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使公众了解艾滋病、知道怎么样预防艾滋病;加强疫情监测,建立健全艾滋病监测网络,全面掌握艾滋病流行态势。所有县(市、区)均应具备HTV初筛检测能力,对重点地区、重点场所、重点人群开展HIV筛查,并通过网络进行直报。对重点人群实施干预措施。地方各级政府负责本地区推广使用安全套预防艾滋病工作的协调、指导和监督管理。积极利用公益广告形式在大众媒体开展推广使用安全套预防艾滋病等传染病的健康教育宣传。在公共场所、商业网点、主要路段、车站、码头、机场等场所采取适宜的方式,设置一定数量的预防艾滋病(包括推广使用安全套防病)公益广告发展以药店为基础的安全套商业销售网络,在商商场、商店、超市和便利店等处建立一定数量的安全套销售网点,并保证所售产品的质量。在流动人口集中的地方,鼓励安装一定规模的标明安全套预防艾滋病作用的自动售套机。鼓励宾馆、饭店、招待所等服务场所的经营者,采取适宜方式,保证顾客自主选用安全套;进一步加强采供血管理,加强血站建设,严格血液管理责任制,坚决打击非法采供血活动;继续落实好“四免一关怀”政策,建立健全抗艾滋病病毒治疗和免费抗病毒治疗药物发放管理体系,所有县级以上医院都能提供免费咨询服务。认真落实对艾滋病患者的救治关怀措施。保障艾滋感染者的合法权益,反对社会歧视。同时加强对艾滋病病毒治疗和免费抗病毒治疗药物发放管理体系,所有县级以上医院都能提供免费咨询服务。认真落实对艾滋病患者的救治关怀措施。保障艾滋病感染者的合法权益,反对社会歧视。同时加强对艾滋病感染者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加强农村和流动人口的防治工作,加大对重点农村地区防治工作的支持,制定适应农村和流动人口特点的防治措施;完成组建各级疾控中心高危人群干预工作队并加强培训和现场指导,全面开展VCT工作。
加强结核病防治,对报告结核病病人及接触者进行追踪调查,在重点地区乡镇卫生院建立查病点,强化对结核病防治和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发现率;开展结核病/艾滋病毒、多耐药结核等试点工作,对艾滋病毒草感染者进行结核病筛查;严格实施短程督导化疗,使覆盖率达到100%,确保病人全程规律服药,确保治愈率的准确性;对报告结核病病人及接触者进行追踪调查,并进行网络直报。加强综合医疗机构发现肺结核病人的转诊工作,提高转诊率和转诊到位率。对综合医疗机构发现但未到结防机构就诊病人进行追踪,提高追踪率和追踪到位率;县区要成立结核病诊断专家组,提高涂阴肺结核的诊断质量。
落实《全国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纲要》和《血吸虫病综合治理重点项目规划纲要》,加强血吸虫病防治,狠抓防治关键环节,在开展人畜查病、治病、查螺、来螺的同时,推广“以机代牛”、“畜牧圈养”、“改建卫生厕所和建沼气池等措施,实行标本兼治,发挥综合治理项目的规模效益和综合效益;实现急性血吸虫病疫情网络直报,使疫区患者及时服用国家对农民免费提供的抗血吸虫病的能力;加强区域血吸虫病联防联控工作,制订联防计划和行动方案,互通联防工作信息,提高区域间血防工作的整体水平。
加强乙型肝炎防治,制定本地乙肝防治规划,儿童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达到95%以上,首针及时率达到90%以上。针对重点人群接种乙肝疫苗。预防接种和临床治疗的安全注射率达到100%。同时全面落实血液管理、介入治疗、腔镜检查等防范乙肝医源性传播的措施应达到100%。
加强对鼠疫、霍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传染病监控,提高疫情应急处置能力。加强鼠疫监测,普及知识,落实医疗机构鼠防知识全员培训,以控制人间鼠疫的发生和流行为核心,开展重点区域(省份)鼠疫联防,提高对鼠疫的警惕和应对水平。加强野生动物管理,杜绝贩运、买卖、饲养、食用野生动物,特别是来自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动物。同时防范由于人员流动引起的鼠疫疫情,积极做好处理突发鼠疫人间疫情的各项准备;根据近年霍乱暴发疫情多以食源性为主,且与海、水产品污染有着一定关系的特点,切实加强食品卫生工作和霍乱监测,普及防治知识,加强水源管理,做好应对暴发疫情的各项准备;按照卫生部《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主案》和《关于加强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主动搜索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医疗、疾控机构做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报告和主动搜索工作;建立本地流感监测网络及相关实验室,建立和完善卫生与农业部门之间流感(禽流感)信息通报机制,完善并组织落实《全国流感大流行准备及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