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单亲家庭子女文献回顾
单亲家庭文献回顾
2006103120206社工2班 任澳
在离婚率日渐升高的今天,单亲家庭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作为一种特殊的家庭形态,单亲家庭虽然早已产生,在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作为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社会问题和研究课题,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国外有关单亲家庭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较为成熟,而我国则从近些年才开始对单亲家庭进行系统的理论和实际的研究,这与我国今年来单亲家庭数量的增多和单亲家庭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凸显是息息相关的。下面对国内外有关单亲家庭的研究进行文献回顾,针对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遵循单亲家庭的概念和结构——单亲家庭对子女的影响——单亲母亲的顺序。
(一)单亲家庭概念的界定与结构
1、单亲家庭概念的界定
有关单亲家庭的概念,西方学者有如下的几种界定,Schlesinger对英语国家进行了18年的研究,他将单亲家庭的概念界定为“以男性或女性为家长,同被抚养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这样的家庭多由死亡、离婚、分局、抛弃或未婚所形成”。(1980)在费纳(Finer)报告,即英国单亲家庭委员会的报告中,单亲家庭被定义为:“一个没有配偶与之生活(或同居),并与其未婚的没有独立的年龄在16岁以下,或年龄在16岁到19岁,但正在接受全日制教育的子女一块生活的父亲或者母亲所组成的家庭”(艾略特,1992,161页)。《单亲家庭》一书的作者埃利斯k凯施莫认为单亲家庭的定义应该是:“一个收入单位,其中只有生亲或养亲一人,带着需要抚养的在学或学龄前子女的家庭”。
我国同西方一些国家关于单亲家庭概念的界定的主要差别表现在对单亲家庭子女年龄以及单亲家庭子女能力方面,中国关于单亲家庭概念中子女没有年龄划定,只笼统地提出处于未婚状态,因而其年龄可能低于我国的法定成人标准18岁,也可能高于18岁,甚至20岁、30岁,已具有独立生活能力;西方的年龄划定在未成年或为独立。(刘鸿雁)
关于单亲家庭的定义,我国目前仍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法不一。在《婚姻家庭大辞典》中,是这样描述单亲家庭的:“单亲家庭是指由父亲或母亲一方与未婚子女共同构成的家庭,核心家庭因夫妻一方去世或父母离异而成”(1988,48页),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单亲家庭的界定是“是指由父亲或母亲一方与未婚子女共同构成的家庭”。我国台湾学者把单亲家庭分为广义的单亲家庭和狭义的单亲家庭,所谓广义的单亲家庭是指一个成年人与其未婚子女共组的家庭,其中包括户长、分居、配偶死亡、或配偶遗弃家庭,或因工作关系,配偶分人两地或户籍分开两地,也可能来自情妇或未婚妇女及其子女。下一单亲家庭是指一个成年人和一个或一个以上18岁以下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在1987年求实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妇女学词典》中,吧单亲家庭归为残缺家庭或者是核心家庭的一种类型。在这种家庭中作为家庭主题的夫妻缺少一方,因此只存在血缘关系,不存在姻缘关系”
综合分析国内外关于单亲家庭的概念,同时便于国际比较,单亲家庭的概念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家庭成员关系只有一种,即只有单一父亲或母亲与子女的关系。②子女应有年龄界定,以成年为标准,我国年满18周岁的人在法律上已被赋予成年人的权利与义务,因而单亲家庭的子女年龄可界定在18周岁。③子女的婚姻状态应是未婚且不具备独立生活能力
根据这三点,单亲家庭就应被定义为:只有父亲(母亲)一方与其未婚的、年龄在18周岁以下的,不具备独立生活能力的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
2、对单亲家庭结构、功能、特征的研究分析
目前,单亲家庭的类型与构成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①丧偶式的单亲家庭:因为配偶一方或双方的死亡而形成的单亲家庭,贯穿于中外历史的单亲家庭形式,也是单亲家庭传统的形成原因之一。②离异式单亲家庭。③非婚生子女家庭:指未婚者同居生子后,由未婚者的一方与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④失踪式单亲家庭。⑤独身领养及隔代抚养:一个男人或者女人没有结婚而与领养他人的小孩所组成的家庭。
(二)单亲家庭对子女的影响
关于单亲家庭对子女的影响,以往的研究中有负面和正面两种取向。
西方学者的研究偏向于单亲家庭对子女心理的负面影响,否定的取向强调单亲家庭在剧烈的社会变动中是一个脆弱的、不稳定的社会组织,其结构的不完整,限制了其功能的发挥,从而对子女的成长产生一些负面影响。G.J.邓肯、S.D.霍夫曼认为婚姻破裂造成家庭经济功能减弱,增加家庭出现问题的可能性。还有许多研究指出,单亲家庭子女从事偏差行为的情形比一般双亲家庭为高。Lamb(1972)认为,离婚家庭的儿童往往有较高的心理失调现象。单亲家庭的子女成人后,比双亲家庭子女成功机遇小,收人低,威信低(NockStarenL,1988)。单亲家庭对子女教育起负面影响,通过教育对经济收入有间接影响,从学龄前即开始对生活在单亲家庭的男性产生负面影响(S.Krein,1986);Haskell及Yablonsky(1978)综合了 Burt(1929)等人的研究发现,来自破碎家庭的少年产生不良行为的概率大约是完整家庭少年之一倍半至两倍。
国内的研究文献中,侧重于离婚对子女影响因素的分析,包括子女社会化过程中的智力发展水平、认知水平、心理等影响。王世军(2002)把单亲家庭对子女的负面影响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体质跟不上,严重影响孩子的教育。单亲家庭由于经济条件比较差,不能很好的满足子女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造成子女身体素质比较差。②单亲家庭子女致力于非智力因素受损,难以提高学习的成绩。认知水平普遍偏低。③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这一只是心理学家关注的中心问题之一。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李索克说过:父母离婚带来的床上仅次于死亡,子女心理的正常发展遇到障碍是最常见的消极后果。在单亲家庭中,能提供情感的父母少了一人,孩子因缺乏情感关怀容易产生疏离自卑等问题。更有甚者,有的离异的单亲家庭教孩子过多的恨,他们把家庭破裂的原因、责任统统归咎于对方,教唆孩子要恨对方,把对对方的不满和愤怒在孩子面前尽情发泄,站在偏激的立场上丑化前配偶。这样的后果是完全破坏了孩子心中保留的父母的良好印象,使孩子陷入信任的危机中,甚至养成怀疑一切,恐惧社会的不良性格④单亲家庭子女社交能力差。单亲家庭子女性格内向,性情孤僻,具有明显的非社会性。另外,当单亲家庭形成时,往往以为社会关系的减少,甚至终端,突然失去了很大一部分社会生活的天地。由于社会歧视及其他因素也减少了他们建立社会联系的可能。⑤单亲家庭由于夫妻间的离异、分居、丧偶等变故使得其文化生活的范围和空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陈桂蓉(2004)认为,单亲家庭的文化生活与完整家庭相比,无论是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处于缺损状态。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除了单亲家庭普遍存在的物质生活贫困外,他们在情感和精神方面存在的困惑和障碍也是重要因素。邓志伟(2003)认为:①单亲家庭使青少年人格发育受阻;②单亲家庭使青少年性格心理扭曲;③单亲家庭使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变异;④单亲家庭使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弱化。更极端的则
认为单亲家庭是滋生“问题青少年”的温床(张健、陈一筠,2000)。
在单亲家庭对子女教育的问题上,王世军(2002)认为
性别角色教育
二是极端性教育的误区。单亲家庭的父母在发生家庭变故后,往往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的财产和命根子,他们把自己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特别是一些经济困难、社会地位低下的单亲母亲,家庭变故后没有了属于自己的生活,希望靠子女改变自己的境遇。这样,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往往容易走向溺爱和严酷两个极端。从前者来说,有些单亲家长觉得对孩子有歉疚感,补偿意识十分强烈。他们毫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盲目迁就孩子的过失,缺乏必要的管教和约束。从后者来说,有些单亲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要求过于严格,孩子稍有过失,动辄打骂,造成孩子自尊心的受损和逆反心理的增强。极端性教育的结果导致单亲家庭中的“问题青少年”增多,给予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偏爱情结——恋父情结和恋母情结
单亲家庭在结构上的不完整性,导致了生活其中的青少年的性别教育的缺乏。尽管做父亲的努力去扮演母亲的角色,或者反之,都不可能起到父亲和母亲的双重性别角色的作用,因为二者之间是难以完整的互相替代的。这样往往使艾滋在性别角色确认这一环节出现困难和混淆,对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非常不利,给他们的人格塑造及未来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带来不良影响。
教育的极端——溺爱
那些觉得自己对孩子有歉意的家长更容易产生溺爱的思想与行为,他们认为是自己的过错还得孩子受拖累,使得孩子小小年纪就不得不承受如此大的打击,他们于心不安,对孩子觉得有深深的歉意。为了取得心理上的平衡,为了给孩子一些补偿,不知不觉中溺爱就形成能够了。也有的单亲家长对婚姻抱可遇不可求,顺其自然的消极心态。于是它们将所有的人间亲情倾注于子女一身,将子女是做生活的全部,生命的唯一,由于将孩子视作生活的全部,往往会毫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盲目迁就孩子的一切过失。失于管教与批评,缺乏必要的约束和要求。
教育的极端——严酷
出现严酷教育状况的原因
单亲家庭形成之后,在位家长会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恼怒、不安、情绪低落的状态,这是子女很容易成为他们发泄的对象
单亲家长在经过一个时期的调整以后,又不得不面对现实,考虑未来的生活。他们认为自己是生活的失败者,未来的期望全放在孩子身上,孩子将来的成功成为他们最大的梦想。情感(包括爱与恨)的转移。在位家长在配偶去世或离开后,夫妻之间的情感指向失去了方向,经过一段时间后必须找到新的接受方,从恨的一方面将讲,配偶的离去与背叛是自己的耻辱,坚决把孩子培养好起来洗脱自己的耻辱感。
认为自己是生活中的不幸者,这种现象不能在孩子身上发生,而对孩子极其严格的管教是最有效的方法。
从一个完整家庭分裂为单亲家庭,家境急剧变坏在所难免。这种情况在单亲母亲家庭更为普遍:而靠在位家长或许很难转变这种局面,所有的希望就自然而然落到了孩子的身上。既然
孩子担负振兴家庭的重任,孩子的成功就非常重要,家长本着不成功变成仁的思想,对孩子要求过严,随之达到严酷的水平理所当然。
严酷教育会使孩子出现如下一些共同的特征:
逆反心加强,故意跟家长对着干
使孩子为了躲避家长的教训而学会撒谎,离家出走
严重摧残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扭曲子女的性格
使得部分孩子变得胆小、懦弱、孤僻冷漠,对生活失去信心
使得部分孩子丧失了自尊心与尊严,会产生破罐破摔得思想,从而拒绝向好的方面发展 影响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引起孩子对父母的方案,甚至仇恨
学习辅导问题
单亲家庭在形成过程中忙于处理大事情而忽略了对孩子学习上的辅导
形成单亲家庭以后,在位家长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调整自己的心态、情绪,有的则很难完成,他们没有心情、没有耐心来认真辅导孩子的学习。
单亲家庭经济上的困难,唯一在位的家长不得不为生计而奔波,既要工作又要操持家务,生活上的重担让他们喘不过气来,没有时间和精力来为孩子的学习操心
单亲家庭在位家长部分学历较低,难以为孩子的学习进行辅导
情感及生活技能教育
情感教育的误区
单亲给孩子的教育问题带来最大的麻烦是孩子自有失去亲情教育,缺失爱的环境的熏陶 生活技能的缺乏
单亲家庭与青少年犯罪
西方研究中,肯定的取向强调青少年的成长虽然与家庭的完整性有一定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生活环境和教育方式,在多数的情况下,儿童性格变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父母婚姻中的冲突,而不是单亲家庭的生活方式本身。这一方面的代表人物是Blechman(1982),他经过长达40年的研究,并未发现单亲抚养的儿童存在心理调适障碍。Stober(1983)认为,严重的精神疾患更多的是发生在不和睦的完整家庭而不是在离异家庭。比尔格和考夫曼对单身女性家长的家庭做了跨文化的比较研究,他们认为,在世界任何地方,单亲家庭,单身女性家长的家庭都有哺育儿童和向儿童提供感情支持的功能。当这种家庭与庞大的相关亲属家庭结合起来时,它们就能比孤立的核心家庭为儿童提供更多的感情支持,就能为自己的家庭成员们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环境。母亲——孩子的家庭模式和其他各种家庭模式一样,都可以提供社会化的支持体系和方法,使他们在感情、智力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J.罗斯.埃什尔曼,《家庭导论》,1991)。
国内对此的关注在近年也有所变化,开始发现单亲家庭对儿童的正面的影响:如较早地自立,独立自主的能力得到锻炼等。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单亲家庭都面临困境和存在诸多问题,也有为数不少的单亲家庭过得不错。(刘鸿雁:《单亲家庭研究综述》,《人口研究》1998年第3期)。徐安琪(2002)的研究具有独特的视角和意义,她力图摆脱常识以及以往研究中关子离异家庭环境影响孩子生理健康的思维定势,将父母离婚对孩子可能带来的积极和正面的影响考虑在内,透过千余名中小学老师的视角来评估父母离婚影响孩子的最主要因素,结果发现并非父母离婚事件本身对孩子的影响最为显著,而是父母离婚后对孩子是否尽职最具解释力。她的研究力图澄清“离婚者=低素质人口=失职父母”以及“单亲家庭孩子=问题儿童=缺陷儿童=一场儿童”的刻板印象,最后将关注点落在“优化特殊家庭少儿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上”,呼吁“发掘特殊家庭孩子在挫折逆境中成长的积极改变和内在潜质”,“社会不应该延续以往的残缺家庭、问题儿童、异常教育”的偏见,而应全面、客观的评估家庭变故对子女的实际影响,更平和的对待多元化的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王世军(2002)把单亲家庭对子女的正面影响归结为以下几点:①孩子的自立愿望得到加强,单亲家庭生活的孩子有着切肤之痛,他们对单亲家庭的不幸遭遇难以释怀,有些单亲孩子就立下改善环境、地位的志向,成就感也更强烈、迫切②有利于父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能体谅父母的艰辛。③部分子女的生活技能更多,培养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④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发育,对离婚式单亲家庭孩子来说,摆脱了离婚前的纷扰状态,为一部分儿童带来了平和的成长环境,为子女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针对单亲家庭亲子关系的研究
根据现有的研究,相当一部分单亲家庭中亲子关系是较好的,一个未成年的单亲子女,在被迫失去父爱或母爱的同时,往往在单亲家庭中找到心理平衡和满足。监护人(抚养着)集双亲角色为一身给与子女安全依靠。在单亲家庭中,亲子之间普遍存在一种复杂而微妙的关系,潜在着或显现出某种紧张的气氛。
单亲家庭的在女家庭满意度显著低于父母双全的家庭。对于单亲父母来说,孩子是他们生活中相依为命的伴侣,也是希望所在,因此,单亲家庭中的亲子互动往往更为直接,更为集中,频率更高,作用更大。但也正因为如此,孩子往往成为他们生活中最不容易调试的对象。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的孩子内心认为,是因为母亲的过失使自己失去了父亲,对母亲潜藏着怀疑和悔恨。导致母子关系疏远,心理产生隔阂。
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亲子关系的类型、影响因素,专门针对单亲家庭的亲子关系和相互影响的研究比较少,主要有:①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对孩子的影响。单亲家庭所形成的不良环境只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个因素产生何种作用、导致何种结果取决于家长本身和孩子的互动关系。(王世军,2002)还有研究认为单亲家庭也可能有利于父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单亲家庭子女的家庭生活环境、生活条件相对较差,但大多数子女能体谅单亲家庭父(母)的艰辛,与单亲父母的情感依恋较强,更能善解人意,在日常生活中,成熟较早,更易为单亲父母分忧解难。徐安琪(2002)则透过千余名中小学老师的视角,发现父母离婚后对孩子是否尽职最能解释单亲家庭对儿童的影响,另外她在2001年的研究也表明,家庭成员间紧张的人际关系,父母的严重冲突及亲子间的沟通障碍对子女的偏差行为具有负效应。
(2)关于单亲家庭子女对父母离异的心理反应研究。黄德祥提出,子女对父母离异的心理反应,一般经历五个不同的发展阶段:①否认阶段 ②愤怒阶段 ③协调阶段 ④沮丧阶段 ⑤接受阶段。蔡文辉认为离异对子女的影响程度会因子女年龄的不同有所不同。
(四)有关单亲母亲的研究
国外对单亲母亲的研究很多。韦茨曼在《离婚革命》 书中揭示了离婚后妇女与孩子的生活水平平均下降了73%,而丈夫平均提高了 42%(Weiteuun.1985);单亲母亲离婚后受到传统文化的排挤而面临巨大压力;(马克.赫特尔,1987)单亲母亲离婚后的调适与重新建立自己的形象困难;(马克.赫特尔,1987)E.M.赫瑟林顿和他的同事发现,离婚后一年,有孩子抚养权的母亲表现焦虑、抑郁、易怒和缺乏自信,她们难对孩子表露爱感,少与孩子沟通,多了惩罚孩子等等。
鉴于国内学者李洪涛的研究,一项关于单亲家庭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单亲家庭中,90%以上为母亲与子女同住,随着家庭的阶梯,孩子有双亲变为单亲,家庭收入减少一半,特别是遇到下岗失业、拆迁、重大疾病、子女教育的问题,使单亲家庭的生活接近贫困线的水平。单亲母亲的压力主要有:①经济压力,绝大部分单亲家庭的生活水平比离婚前要有所下降,如果男方给的抚养费符合标准及时付给,单亲家庭的日子会好过电,反之,如果男方给的抚养费偏低或有意拖欠,那么单亲妈妈的生活负担就大大加重。②心理压力,许多女性刚从痛苦的婚姻中走出来,又走进自我设计的情感折磨里。③住房压力他在文中分析了单亲母亲的“三重背弃”,对单亲母亲的境遇,压力等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唤起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她们遭受经济上的窘迫,随着家庭的解体,家庭收入减少一半,特别是遇到下岗失业、重大疾病、拆迁、以及子女享受完义务教育后继续升学的问题,使单亲家庭的生活水平接近贫困线的水平。单亲母亲要独自抚养孩子,陷入了经济上、心理上和住房上的困境。李林英(?)也有类似观点。对此,有关研究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单亲母亲要走出困境:
1、培养自我成长意识,积极适应新生活,学会自助;
2、建立母亲社会支持体系,帮助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类似的研究还有唐文军在他的论文“单亲母亲的处境与需要”中指出单亲母亲经济困难需要救助、为人处事渴求宽容、负面情绪需要宣泄、子女关系需要调整。(唐文军,1999)
第二篇:单亲家庭对网瘾青少年影响文献回顾
单亲家庭对网瘾青少年影响文献回顾
在离婚率日渐升高的今天,单亲家庭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作为一种特殊的家庭形态,单亲家庭虽然早已产生,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作为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社会问题和研究课题,国外有关单亲家庭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较为成熟,而我国则从近些年才开始对单亲家庭进行系统的理论和实际的研究,这与我国近年来单亲家庭数量的增多和单亲家庭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凸显是息息相关的。下面就单亲家庭对网瘾青少年影响的研究进行文献回顾。
一、单亲家庭、网瘾、青少年的概念的界定
(一)、单亲家庭
单亲家庭古已有之,最早形成于欧美国家对当时婚姻状况的考察。西方学者有如下的界定,Schlesinger对英语国家进行了18年的研究,他将单亲家庭的概念界定为“以男性或女性为家长,同被抚养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这样的家庭多由死亡、离婚、分局、抛弃或未婚所形成”。(1980)在费纳(Finer)报告,即英国单亲家庭委员会的报告中,单亲家庭被定义为:“一个没有配偶与之生活(或同居),并与其未婚的没有独立的年龄在16岁以下,或年龄在16岁到19岁,但正在接受全日制教育的子女一块生活的父亲或者母亲所组成的家庭”(艾略特,1992,161页)。
关于单亲家庭的定义,目前我国仍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法不一。在《婚姻家庭大辞典》中,是这样描述单亲家庭的:“单亲家庭是指由父亲或母亲一方与未婚子女共同构成的家庭,核心家庭因夫妻一方去世或父母离异而成”(1988,48页)。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单亲家庭的界定“单亲家庭是指由父亲或母亲一方与未婚子女共同构成的家庭”。我国台湾学者把单亲家庭分为广义的单亲家庭和狭义的单亲家庭,所谓“广义的单亲家庭是指一个成年人与其未婚子女共组的家庭,其中包括户长、分居、配偶死亡、或配偶遗弃家庭,或因工作关系,配偶分人两地或户籍分开两地,也可能来自情妇或未婚妇女及其子女”。“狭义单亲家庭是指一个成年人和一个或一个以上18岁以下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在1987年求实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妇女学词典》中,“把单亲家庭归为残缺家庭或者是核心家庭的一种类型。在这种家庭中作为家庭主体的夫妻缺少一方,因此只存在血缘关系,不存在姻缘关系”。
综合国内外关于单亲家庭概念的界定,按照中国《婚姻法》及《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单亲家庭至少应包括以下含义:(1)家庭成员关系单一:父或母一方缺失,只有父子(女)或母(子)女的关系;(2)子女为未成年人。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定义:单亲家庭就是指只有父亲(母亲)一方与其未婚的、年龄在18周岁以下的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
(二)、网瘾
“网瘾”(Internet addiction)一词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在美国出现,如今已有10多年的历史。可以说“网瘾”不是中国制造,也不是新出现的流行词。网瘾最初被称之为网络上瘾紊乱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或是过度使用网络。这种现象指得是由于过多地使用计算机而妨碍了正常的生活,这一概念是1995年提出来的,最早是指在网络上拼命地赌博,并将此类沉迷于网络的行为视为精神疾病,但此结论并不获得医学界的支持,大部分人将网瘾视为一种心理上的紊乱。在2005年和2007年发布的《网瘾报告》中,却有对“网瘾”的界定,在认同”上网给青少年的学习、工作或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带来不良影响”前提下,如果满足了“(1)觉得在网上比在现实生活中更快乐或更能实现自我(2)每当因特网的线路被掐断或由于其他原因不能上网时会感到烦躁不安、情绪低落或无所适从(3)向亲人隐瞒了自己上网
时间”三个条件中任何一个,“就认为该网民从一定程度上具有网瘾特征,即判定属于‘网瘾’”。
(三)、青少年
6岁-29岁都定义为青少年
本次发布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2009)》重头主打网瘾青少年数量这一数据:目前我国城市青少年网民中,网瘾青少年的比例约为14.1%,人数约为2404.2万人。„„我国城市与农村青少年网民中的网瘾比例相近,估算我国青少年网民中网瘾青少年的人数大约为3329.9万人。
网瘾青少年
看起来很吓人的数据,有网友以为是2400万未成年人患上网瘾,其实该报告把6岁-29岁都定义为了青少年。而在2005年的第一次网瘾报告中,甚至把35岁以下都作为青少年。
因此,报告中“我国城市青少年网民中网瘾青少年逾2400万”的数据,涵盖了大量已经工作甚至结婚生子的青年,并没有实际保护未成年人的意义。
二、单亲家庭对网瘾青少年的影响
关于单亲家庭对子女的影响,国内研究文献《2009年子女网瘾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城市子女网民中,网瘾子女的比例约为14.1%,人数约为2404.2万人。在网瘾子女中身处单亲家庭的孩子比较多,尤其是与母亲共同居住的单亲家庭孩子。据专家介绍,一方面父母离婚容易使孩子心灵受到伤害,产生叛逆心理;另一方面,单亲家庭中家长(特别是母亲)总是试图以加强管教的方式来弥补另一家长的缺失,这样事无巨细的密集管教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从而使孩子从家中逃离至网吧。数据结果同时显示,如果与父母一起居住,将有可能有效地抑制网瘾。网瘾程度越严重的子女,“未与双亲一起住”或“仅与父母中的一方一起住”的比例越高;非网瘾子女中,“与双亲一起住”的比例较网瘾子女高。1这也给我们对子女防治网瘾提供了参考,那就是一定要注意家庭环境,家庭的稳定与否对子女至关重要。
邓志伟(2003)认为:①单亲家庭使青少年人格发育受阻;②单亲家庭使青少年性格心理扭曲;③单亲家庭使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变异;④单亲家庭使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弱化。更极端的则认为单亲家庭是滋生“问题青少年”的温床(张健、陈一筠,2000)。
在单亲家庭对子女教育的问题上,王世军(2002)把单亲家庭对子女的负面影响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体质跟不上,严重影响孩子的教育。单亲家庭由于经济条件比较差,不能很好的满足子女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造成子女身体素质比较差。②单亲家庭子女致力于非智力因素受损,难以提高学习的成绩。认知水平普遍偏低。③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这一只是心理学家关注的中心问题之一。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李索克说过:父母离婚带来的床上仅次于死亡,子女心理的正常发展遇到障碍是最常见的消极后果。在单亲家庭中,能提供情感的父母少了一人,孩子因缺乏情感关怀容易产生疏离自卑等问题。更有甚者,有的离异的单亲家庭教孩子过多的恨,他们把家庭破裂的原因、责任统统归咎于对方,教唆孩子要恨对方,把对对方的不满和愤怒在孩子面前尽情发泄,站在偏激的立场上丑化前配偶。这样的后果是完全破坏了孩子心中保留的父母的良好印象,使孩子陷入信任的危机中,甚至养成怀疑一切,恐惧社会的不良性格。④单亲家庭子女社交能力差。单亲家庭子女性格内向,性情孤僻,具有明显的非社会性。另外,当单亲家庭形成时,往往以为社会关系的减少,甚至终端,突然失去了很大一部分社会生活的天地。由于社会歧视及其他因素也减少了他们建立社会联系的可能。⑤单亲家庭由于夫妻间的离异、分居、丧偶等变故使得其文化生活的范围和空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陈桂蓉(2004)认为,单亲家庭的文化生活与完整家庭相比,无论是在量上
还是在质上都处于缺损状态。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除了单亲家庭普遍存在的物质生活贫困外,他们在情感和精神方面存在的困惑和障碍也是重要因素。
三、单亲家庭对网瘾青少年的教育方式研究
针对单亲家庭的子女通常表现出来的孤僻、任性等性格弱点,专家表示,这与单亲家庭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当有直接关系。要让孩子有健康良好的心态,首先家长要摆正心态,避免陷入三个误区。
(一)、情感暗示过多
很多单亲孩子的家长总是把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都归咎于家庭的不完整,向孩子传递单亲家庭不正常的思想,使孩子也认为自己是不正常的。比如,一些家长经常说“孩子缺少父爱(或者母爱)很可怜”一类的话,在孩子的心灵罩上阴影。其实,父母亲经常吵架的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也很大。父母不经常在身边陪伴并不影响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要让孩子理解单亲家庭也是正常的社会现象。
(二)、一味排斥对方
很多夫妻离异后,一方带着孩子,就不愿意让对方与孩子接触,有的甚至干脆搬迁到对方找不到的地方,让孩子看不到父亲或母亲。有的有意识地把对方贬得一无是处,向孩子灌输敌对情绪。比如“你爸爸没有文化,像他那样肯定没什么出息”之类的话,孩子听得多了就会在心理上对另一方形成排斥,这是许多单亲家庭孩子性格偏离正常轨道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过分溺爱孩子
溺爱是很多家庭的通病,单亲家长表现往往更明显。他们总觉得夫妻离异了,很对不起孩子,因此,孩子有任何要求,无论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都无条件满足。孩子总能得到满足,他的抗挫折能力就无法得到锻炼,就容易形成孤僻、自傲、任性、自私等性格缺点。
总之,对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原则是坦诚、沟通和鼓励,家长和老师不要对婚姻家庭这些事避而不谈,要让孩子知道离婚和结婚在社会生活中都是非常正常的事,而沟通会使老师了解他们内心的情感需求,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安慰和鼓励,也许就能改变他的人生。
第三篇:浅析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
浅谈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
梅河口市小杨学校谷 斌
电视连续剧《单亲之家》的主题歌中有这样两句:“少了妈妈只有半个家,少了爸爸啊我呀好害怕……
每当听到这首主题歌,心中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在我们的教育对象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单亲家庭子女。在他们当中,有的是父母离异、有的是父母双亡,其主要由他们的爷爷奶奶抚养照顾。目前在校就读的学生中,这个特殊的群体占有一定的比例。在他们当中有不少还是比较优秀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由于家庭的破裂,使他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变,心灵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从小就饱受家庭动荡所带来的磨难,形成了心理上的残缺。很多单亲家庭学生无法面对现实,无法走出阴影,从而导致各种不良心理的产生,造成心理偏差。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首先要对单亲家庭孩子心理状况进行认真研究分析。
在家庭结构中,家庭成员的完整与残缺对子女教育有着很大影响。单亲家庭由于其家庭结构的特殊性,在子女教育等诸多问题上也有其特殊性。单亲家庭最大的受害者,当然是失去父爱或母爱的孩子。在一个家庭中,他们是弱小的,除了父母,他们一无所有。所以失去父爱或母爱对他们的打击和心理压力就可想而知。在几年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发现,单亲家庭学生主要有以下心理特征:
1、内向自卑。父母是孩子们心目中的骄傲,特别是父亲,在幼小的男孩心中,是百事通,是万能者,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处在一个没有父亲或母亲的家庭里,孩子就自然没有了这份优越感,再加 1
上单亲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以及离异父母对子女的互相推诿,家庭
中的长期冷战或争吵都是造成子女自卑心理的重要原因。由于自卑而
缺乏自信,甚至于有的孩子会常常萎靡不振,自暴自弃。
2、抑郁冷漠。有的孩子对失去父亲或母亲十分痛苦,很长时间
不能自拔,或是由于生活动荡及父亲或母亲的不负责任,心灵受到极
大伤害,于是表现出经常闷闷不乐,容易悲伤,情绪低沉,甚至见到
别的孩子在父母面前撒娇,自己心里就非常难受。在学校,他们不敢
谈论自己的父母,在这个“小社会”中,长期怕接触,情感、意志、情绪脆弱,于是自我封闭,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甚至产生冷漠、反感、敌对的心理,最严
重的导致与集体不合。
3、充满憎恨。有的孩子对父母的离异充满憎恨,他们讨厌父母
争吵,憎恨父母不顾自己的成长和感情。憎恨不提供抚养费的父亲或
母亲,或站在父母其中的一方,憎恨另一方。这种憎恨久而久之会对
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不良影响,进而扩展到对学校和社会生活不感兴
趣,甚至对他人、对社会产生不满情绪。他们认为既然没有人关心我,我又何必去关心别人呢?所以对同学、对集体的事缺乏热情,对公益
事业表现冷淡,还有的故意破坏纪律,损坏公物。
4、暴躁易怒。有些单亲家庭孩子,由于家庭的缺陷,使自己郁
闷的心情无处渲泄,于是表现为性情暴躁,遇事易冲动、好斗,所以
会出现打架、斗殴等行为。
5、嫉妒敌对。因为家庭的不完整,他们嫉妒同学谈自己的父母,谈自己温暖的家。嫉妒使他们产生了一种羞于启齿而又十分强烈的憎
恨心态。他们不相信周围的人,排斥周围的人,没有爱的情感,与周围人缺乏情感交流,常常把他人的善意批评或好言相劝,看成是恶意的举动,他们轻则臵若罔闻,重则寻机报复,经常挑起一些带有恶作剧色彩的事端,有的甚至以对他人的戏弄或殴打为乐。
那么,怎样才能使单亲家庭的孩子形成积极良好的情绪和健康的人格呢?
1、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从入学起,就应当着手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进行深入地了解和跟踪,并详加记载。对他们适时进行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生活上的关照,行为上的矫正,定期与家长联系,及时掌握单亲家庭孩子在家中和社会上的情况。家庭的教育方法如何,对子女的心理健康产生很大影响。因此,班主任要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就必须先当好孩子、家长的“知音”,单亲家庭的孩子更需要如此。
在教育工作中,我力求做到细心地观察、仔细了解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了解这些孩子所处的生活环境,注意掌握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融洽点、疏忽点,以便架起老师、学生与家长三方面之间沟通的桥梁,达到相互了解,相互信赖的目的。
我班有一名叫魏鑫的同学,她的母亲早就去世了,父亲又成立了新的家庭,她与继母不和,经常闹别扭,有时把不好的情绪带到学校,影响了她的正常学习。我了解了情况后,及时和她进行沟通,父亲总不能单身一辈子,你总是要离开父亲的,要想父亲好好的生活,那必须得有人陪、又人照顾。在我多次的教育下,她能正确处理与继母的关系,我感到很欣慰。
2、使单亲家庭孩子融入班集体生活,消除忧郁心情。良好的同
伴关系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老师,其
一,要在课堂上多提问,鼓励他们参加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让他们感到同学、老师都很重视他们,尽量淡化他们与其他孩子之间的差别,避免他们感到窘迫、难堪和不安。其二,教师自身观念要开放,心态要豁达,尊重单亲家庭孩子的人格和生活方式,不能有歧视、嘲笑、戏弄单亲孩子的做法。其三,要善于发现单亲家庭孩子身上的闪光点,重视他们的点滴进步,同时引导他们多为集体做好事,帮助他们在班集体中树立起威信和良好形象,使同学们接受他们并乐意亲近他们。其四,要及时从家长那儿获取信息。教师除细心观察外,还应及时与家长沟通,深入了解孩子在家中的情况,从而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3、在活动中培养他们健全的个性。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深入了解,不分青红皂白一味蛮做,便会大碍于孩子的发展。特别是特殊家庭的孩子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我们要了解他们喜爱什么讨厌什么。培养他们健全的个性,使他们朝气蓬勃地融入到集体中来,乐观地面对并克服困难。比如,在班级中开展主题教育,通过组织 “手拉手,一帮一”、“同在一片蓝天下”、“我们都是一家人”等主题班会,让双亲家庭孩子与单亲家庭孩子团结互助、平等相处,一起欢笑,没有讽刺,没有歧视,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个性和正常的人际关系。同时,避免当面谈论敏感话题,关注其动态,防止结交坏朋友,走上邪路。
4、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和快乐、关心和鼓励。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理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深处。”对于那些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说,更需要教师注入无私的爱来抚慰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创伤。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创设一种真诚的氛围,使孩子重新享受失而复得的温暖与快乐。我班有一名叫赵
珊的同学,上课时总和老师顶嘴,我了解了情况后和她进行沟通,得知她的父母离异,性格孤僻,在家和父亲也经常吵嘴,因此也离家出走过。得知了这些情况,我耐心的对她进行教育,正确的处理与老师、同学的关系,同时我也让她担任主题班会的主持人,让她感到老师对她的信任,使她能重新找回自信,努力学习。现在她的成绩一直是班级最好的,作为老师的我十分欣慰。
单亲家庭的孩子尽管遭遇了很多家庭的不幸,比一般的孩子缺少爱护和幸福感,但是爱是可以弥补的,只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本着“爱心、热心、诚心、耐心”和科学的态度,为他们付出更多的爱,就能医治他们内心的创伤,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中的困难,相信他们也同样会生活得快乐、幸福。
第四篇:浅谈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
浅谈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
鸡冠山九年一贯制学校王新
所谓单亲家庭,一般是指孩子的父母其中一方因死亡或离异,孩子只跟随其父(或母)生活,或孩子的父母均已死亡,孩子随其祖父(或祖母和其他亲属)生活,称为单亲。然而,我们所提“单亲家庭”可以称之为“广义单亲家庭”。我们这里所指的单亲,还存在另一种情况,即子女父母双方均健在,也未离异,却因父或母或双方外出打工或经商,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只由一方或其它亲属照管孩子,也把它归入单亲家庭之列。这是因为从教育孩子角度而言,仍属“单亲”范畴。
当今社会,一些未成年人受到社会生活不良现象的影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和错位;少数未成年人甚至参与吸毒、赌博和敲诈,走上违法犯罪歧途。在这部分未成年人中,单亲家庭子女占很大比例,所以单亲家庭子女是易出现问题的隐患人群,关注这部分人群,研究这部分人群的教育,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
我所任的本班级通过调查,有百分之二十四的学生属于单亲家庭,在我们这个小集体中就存在这么多的学生。我在1991年参加工作的时候,单亲家庭的学生还没有被放在特殊要求关注的地位,如今单亲的学生越来越多,作为班主任已经把此项工作放在首位。我把这些孩子单独规划在一个表格中作了比较分析,分析出他们的共同点:不能够和其他的同学和睦相处,学习没有积极性,成绩普遍中等偏后,性格暴躁或者内向,经常说谎话,做事情容易走极端。这样的学生增加了班主任的工作难度,往往在班级中有违犯纪律的同学就是这几个,他们对同学怀有敌意,稍微有触犯他们利益的地方,就会表现得非常激愤。作为班主任就要注意自己的工作方法。这些孩子已经失去了自己的人生起点,失去了人格形成的源头,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就要帮助他们在这个班级中找寻起点和塑造完整人格。
怎样才能做好这些孩子的工作呢?那就要求我们既是教师又是母亲。对待这样的学生我们首先要做到有爱心。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见,爱在教育中的重要,爱是教育的真谛。教育的艺术就在于关爱学生的心灵,拨开学生眼前的迷雾,以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我现在的班级中有一名男同学,他是在一年级的下学期转到我们班级的,他的到来打乱了班级的平静。刚刚到班级没有两天,就开始和别的同学打架,当你找他问事情的原因时,他总能把自己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可以说他给我留下的印象一点也不好。
由于这个孩子在班级比较捣乱,很多家长都告诉自己的孩子不要和他玩,崔士龙在班级处在比较孤立的地位,而且已经有几名家长联合起来找我,要求把这个学生清理出班级。面对这种情况,我利用开家长会的机会,和家长一起来讨论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说的:我们的孩子都还很小,都希望有一个纯净的学习环境,但是我们的社会上都不是纯净的,我们怎么能够要求班级如此呢?我们应该让我们的孩子适应这个环境,每个孩子身上都有缺点,但我们不应该因为他身上的缺点多,就说他是坏孩子,我们应该给这样的孩子多一份宽容,多给他一次机会,如果我们都来帮助他,我相信他一定会改掉缺点,让我们在座的各位家长和你们的孩子都伸出关爱之手……这次的家长会,崔士龙的妈妈参加了,她当时就泪流满面,表示一定要配合学校的老师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接下来我在班级开展手拉手、心连心活动,让班级成绩最好的学生徐富和他结对子,得到了徐富妈妈的全力配合。徐妈妈也加入了帮助的行列,她邀请崔士龙到家里参加徐富的生日。
当崔士龙过生日的时候,我们在班上一起给陈某某唱生日祝福的歌,并准备了礼物,让他充分体会到“大家庭”的温暖,鼓励学生多与他交往、谈心,激发他学习的兴趣,提高他学习的热情,在学习中形成关心和爱护他的风气。爱,如同阳光让人间充满温暖;爱,如同春风给班级带来和谐;爱能把一个班变成一个模范班;爱能把顽童变成优等生。做为一名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爱的重要作用和丰富内涵。在和崔士龙的相处过程中,我有很多次都想放弃,当别的老师向我告状的时候,当她把别人的眼睛刮伤的时候,当我带着被刮伤的孩子看病的时候,我真的很想放弃,但我总是问自己“他要是我的孩子怎么办?”因此,要把爱的阳光遍洒给班级每位学生。要真正做到爱生如爱子其实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现在在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陈某某的眼睛中流露出了和他年龄相称的目光,过去的叛逆也慢慢得不在显露,而且课任老师也和我说他好了很多,每每听到这些我都十分的高兴。单亲家庭的孩子,有的是在爷爷奶奶身边生活,由于爷爷奶奶比
较溺爱孩子,所以孩子的性格比较敏感,平时考虑多,想法单纯,没有朝气,不活泼,不愿与同学和老师交谈,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性格内向。自尊、信心和勇气是学生努力改正缺点积极向上的动力,是人的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尊重是情感交流的钥匙,因而,从尊重和爱护学生出发,教育这类学生,更应是帮助,帮助发掘他们身上的优点,及时发现进步之处,不用“笨”、“坏”、“什么东西”等字眼再次刺伤他们,多给他们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培养自我观念的形成,唤醒孩子们的自尊,鼓励振作起来,自强不息。有了信心,就有了希望。教育单亲子女是一项长期、细致、复杂的工作,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既要有爱心,又要有耐心,更要有恒心。我们虽然不能还他们一个原本幸福的家,但我们可以给他们一个用爱心与温暖铸造的“大家”,所以作为班主任除加强自身性格的修养外,还要献出特殊的爱,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单亲家庭子女就会拥有属于他们的美好的未来。
第五篇: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访谈
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访谈
学院:法政与管理学院班级:社工071班
姓名:蔡 仲 青学号:0703022045
教师:钱 雪 飞课程:家庭社会学
一、被访家庭基本情况
小倩,女,22岁,南通人。小学未读完即辍学,社会无业人员,父母较早离异。有吸毒史,被访时正处于第三次强制戒毒期。其母王某,47岁,早年与丈夫离异,靠买菜为生享受社会低保。陈某为其男友,现年25岁,酒吧迪厅工作(不稳定)。
小倩是一个典型的因为家庭环境的影响而走上不归路的单亲家庭子女,从小父母父母离异,与母亲生活在一起。而母亲王某也因生活所迫在关心爱护小倩这方面做得很不到位。自小自由散漫的小倩由于没有父母的约束,整天在社会中混荡,直接导致了学习成绩差,心理孤僻等现象。在其小学五年级时辍学在家,无所世事。并结交了一些社会青年,出入于游戏机室、网吧、迪厅等娱乐场所。在这过程中认识了现在的男友陈某,不久就与陈某同居一室。从小倩口中得知,她初次接触毒品是在其17岁时,当时他们称之位“溜冰”,也就是吸食冰毒。在戒毒所有过两次戒毒史,在接受访谈时政处于第三次强制戒毒期间。
通过我们与她的交流发现,其实她是一个很开朗重感情的女子。我们曾问她有没有考虑以后换个环境去生活,也许那样可以改变现在的生活状况。可是她说,她也曾想过可就是放不下。问她有没有怪过自己的父母,她的回答是“他们有错,我更有错”。而她的父亲从来都没有给过她应有的关爱和教导,她的母亲也是对她不闻不问。
其实归根结底,小倩的父母对她没有尽到父母应尽的义务。他们没能给她应有的父爱和母爱,没有给她应有家的温暖,更没有给她应有的教育和监护。
二、单亲家庭子女存在的教育问题
1、沉默不语
这种类型的子女的父亲或母亲的工作也不顺心,境况不好,父母自己的心态、性格也是沉默不语型的,对孩子无法给予细致的关爱。在这样的家庭里生活的子女情感易陷入忧郁、沮丧、悲观和苦闷状态,没有活力,对生活不能产生信心。既不满现状,又自觉无力改变现实。虽然平时也会和要好的同学朋友开心在玩笑、聊天,但是一想到烦恼的家事,便比一般的孩子更易陷入忧伤低沉的心境。这类型的孩子自卑感强烈,自信心弱,很敏感。这种类型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较强,独立性强,不过多依赖别人。但感情上渴望亲情、温情。这种类型的孩子学习成绩有时会特别的有进步,但是也会突然一落千丈,这和他父母有一定的关系。
2、脆弱
这类型的子女以女孩子为主。因失去父亲或母亲而倍受溺爱,生活自理能力极差,以自我为中心,总觉得家庭欠了自己,对母亲或父亲有诸多的要求。长而以往,这样的孩子心理脆弱,承受不了丁点的挫折、失败。顺心的时候会开心快乐,如晴天丽日的小鸟;一点不顺心,不能获得满足,便会觉得黑天乌地。与同学的交往中,过多要别人谦让、迁就,很容易就与别人产生矛盾,闹别扭,觉得自己很可怜,被人欺负。这种类型的孩子学习毅力不坚定,遇挫折后很难抬起头来,故此,学习成绩不稳定,时好时差。
3、品德不良型
这种类型的孩子父母离异后因工作繁重,工作时间的特别,本身社交活动的繁多,对孩子缺乏有效的管教。离异的父亲和母亲对孩子或互相推委、指责,你冷我热,有时无端恶习语相向。这样,孩子在冷清的家里丝毫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情关爱,对家毫不留恋,觉得外面 1的世界是比家里更有吸引力,外面的朋友比父亲和母亲更令自己感受到“人情”味,更能关照自己。故此,很多孩子沉溺在“更精彩的世界”里,与“朋友们”浪迹在网吧、游戏机室,深夜都不愿归家。其父母不知道或不愿知道孩子在外面什么地方玩,跟什么人在玩些什么东西。有时厉声的责问,也是容易被孩子的花言巧语和谎话蒙住。有时不愿相信自己的孩子正处于危险边缘。这种类型的孩子在“精彩的世界”里逐渐产生对道德规范错误的认识,或者明知是错误的也不听而常犯。缺乏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他们对自我的评价往往不正确,容易接受“朋友”或社会消极的评价的影响,不易接受学校、父母正面的积极的教育和评价,这对周围的孩子影响极坏,是典型的双差生。
三、如何面对单亲家庭子女存在的教育问题
单亲家庭的孩子有的问题行为不是仅仅是他(她)们身上存在,正常家庭的孩子也会出现这或那的问题行为,只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容易出现,较为典型的存在种种问题行为。我认为要做有效的教育转化工作,要区别对待这些单亲家庭的孩子的不同的问题行为,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手段。
对于沉默不语的孩子最缺乏的就是亲情、温情和愉快的心境、欢乐的笑声。希望父母在工作之余多和孩子聊聊天,谈谈心,逛逛街,关心孩子的生活。再忙也可以留个字条、打个电话,言语中要充满关切。这会令孩子感到愉快。对孩子身上的毛病,不要期望他们能立即改正,也不要轻易给孩子泼冷水,表示自己的失望。父母更多的是在旁边鼓励,与孩子站在一起,这对孩子来说是最高兴的事,因为他们可以感受到亲人的支持、鼓励是出于对自己的爱,那么亲情、温情重新
温暖孩子的心,他们的孤独感会渐渐消失,能够开始敞开心怀去感受生活的愉快。对于脆弱的孩子,要配合父母做孩子的各方面工作,要求父母规定孩子做的家务活,学会自己料理自己的生活。经济上给一定的生活开支费,让孩子承担起家庭或自己某一方面的开支之用。不当之处要予以惩罚。当然这要孩子觉得可行,并且有利可图。父母必要时候如孩子做错事等要批评孩子,不能心软。但注意要让孩子觉得父亲或母亲这样做是富含爱护之心的,而不是冷漠辱骂的。要让他们去尝试着做一些事,言语要经常鼓励其勇气,让孩子逐渐产生一个错觉:他(她)是一个很勇敢的人,强者是不屑哭鼻子的,做弱者是很难为情的。逐渐的,这类型的孩子不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可怜虫,处处受人欺负。会觉得自己还可以帮助父亲(母亲)的,脆弱型就会开始转化了。
对于品德不良的孩子我们应当采取正确的方法去应对。对于这类的孩子我们要把校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但问题的关键还是这两点很难做到。有些孩子的父母文化素质差,本身的道德水平不高,不是庇护自己的孩子,就是觉得管不了,或是干脆不管了。不能较好地配合学校做工作。好不容易有点成效,放几天假就前功尽弃了。我们不得不承认,学校的教育工作不是万能的。班级工作中,我觉得跟这种类型的孩子做教育转化工作,要斗智斗勇,十八般武艺都要使出来,有时用非一般传统的方法会出奇效。敌对的态度不会出善意的结果。最好的谈话场合不要在公众场合,而是就老师孩子两人,双方面对面地坐着。老师不要用教育者的口吻来说话,用孩子们说话的方式、口吻来进行。这样一来,孩子放松警戒,放下敌意,很多真实的话就会说出来,老师就可以了解很多孩子的活动,像福尔摩斯一样去分析孩子最近的思想动态,尤其是在校外的生活情况,以便于采取一些针对性的措施。
对整天想到“外面的世界”去玩的孩子,最应采取的办法是利用一切手段切断他们与外面朋友的联系。但是这对父母来说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事,这也是令学
校对这样的孩子教育转化工作终难以奏效的最主要的原因。其次是给孩子好好地上法制教育课,到部队去接受严格的训练,去体会遵纪守法的重要性。第三,在孩子的课外时间给予有效的监管,动员他们参加一些有益的文体活动,以便收拢他们的玩心,留住他们在学校。第四,在学习上降低对他们的要求,取得好成绩难,但是成绩有一点点的进步是有可能的。有进步的时候就要给予表扬。有时候表扬比批评有作用,因为他们受表扬的时候太少了。
对于单亲家庭的子女我们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应当给予他们社会的关怀,不能歧视他们,对他们有偏见。要从方方面面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社会的温暖。唯有这样像类似于小倩那样的例子才有可能不在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