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情系杏林写春秋——记府谷县新民中心卫生院院长王续荣
情系杏林写春秋
——记府谷县新民中心卫生院院长王续荣
“救死扶伤”是每个从事医疗事业工作者的行动准则,千百万医务工作者都在为不同地位、不同肤色和不同国籍的患者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着。新民中心卫生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院长王续荣就是这其中一名优秀的“白衣天使”,他三十五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医疗岗位上,创造出了非凡的业绩。刻苦
钻研,是他的本能
1944年出身于偏僻山村寒门家庭的王续荣,高小毕业后,便走上了他自学中医的艰辛漫漫之路。周围乡村贫困病人的呻吟和长叹,充满了他最初的人生记忆,在他心底里萌发了将来一定要为患者治病的夙愿。于是他跟着舅父学习中医基本要领,熟记祖传秘方,而且苦读医学,求医请教,经过四年多的刻苦努力,掌握了大量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他边学医、边实践,很快就成为当地略有名气的保健员。
王续荣,少年立志,酷爱医学,在他跟舅父边学边行医的几年中,到农忙季节还得回家种地、收割。一次,他给生产队去地里播种麦子,麦种驼在牛背上,他边牵着牛、边背诵医书,到了地头,他才发现牛背上的袋子空了,过几天一场大雨后,他走过的田埂上长出了一片葱绿的麦苗,这件事当时被村里人传为笑料,说他是十足的书呆子,后来,却成为规诫学生“书里自有黄金屋”的活教材。
由于王续荣的不懈努力,1965年他被录聘到了新民中心卫生院,便有了他跋涉生命征途的起跑点,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他越学越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学海无涯苦作舟”的道理,于是每天早上6时起床就看书,他坚信“业精于勤”,在生命的征途上永远是一所读不完的大学,而医生与患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行医的路上永远有解不完的难题。他到了医院,为了丰富知识和经验,拓展医术,在名医古原的指导下,又开始了自学西医,1972年他又不失良机在榆林地区开办的首期中医提高班里进修了一年,之后又东渡黄河,到山西省中医研究所拜师求艺,经过四年的勤奋好学、刻苦钻研,使他的业务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知识领域得到不断扩大,全面系统地掌握了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使他成为一名称职的医生。
艰苦创业,是他的本色
明清以前的府谷新民因高寒岭的高且山有参天的松柏而得名松翠镇,从1952年到1985年以前的新民地段医院就设立在松翠镇的观音寺中,是个固定资产只有8000元,仅有5名职工的一所“庙院”。整个陈设破烂不堪、缺医少医,医疗条件十分恶劣,连唯有的一名医德高超的外科大夫古原也告老还乡回到了西安,整个工作举步维艰。面对这种瘫痪的现状,医院在当时已过不惑之年的院长王续荣的率领下,开始了他艰辛的创业史。
当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拂新民大地时,医院随着乡政府的搬迁,用自己积累的1.4万元资金,在国防公路的沙沟岔,出价7000元征下了一个土坡,建起了占地面积为238m2的药房、门诊、宿舍、库房“四位一体”的10孔窑洞,医院的一部分搬迁到了乡政府所在地的沙沟岔,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医疗的辐射半径,同时,使医院的经济效益得到了明显改观,当年纯收入增加到2万元,从而稳定了医疗队伍,方便了患者就诊,使医院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随着卫生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榆府公路、神朔铁路的开通以及神府煤田的大规模开发,医院越来越显示出了它不可取代的作用,于是院长王续荣带领全体医务人员,艰苦创业、勤俭办院。他们采取缓发工资和向职工集资与发动职工义务劳动的办法,于1987年又投资了3万元资金建起了11孔占地250m2的二层住院部,使医院的条件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医院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事业心,终于感动了“上帝”,1990年县政府从紧张的财政中挤出15万元,医院职工又自筹2万元资金建起了一座占地460m2的24间二层门诊楼,而且先后投资70多万元购置了洗胃机、电动呼吸机、水浴箱等一系列医疗设备,同年被国家卫生部评为全区首家“一级甲等医院”;96年发动职工集资11万元购置了韩国进口的B超机,98年医院又投资18万元,新修了建筑面积400m2的急诊楼,截止目前,医院具有占地面积3500m2,建筑面积达2800m2的山峰式楼群280余间,拥有固定资产220万元,设有内、外、妇、儿、中医、急诊等21个科室。医院现有职工6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52人,有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3人,医师13人,护师5人,医士、护士28人,共开设床位35张。
现有大型医疗设备上223件(套),总价值130万元,其中有美国产彩色B超,韩国产黑白B超,500毫安双床双管X光机,50毫安床头拍片机,日本产双筒显微镜、脑电地形图机,全自动血球计数仪,半自动生化分析仪,电解质分析仪,进口尿液分析仪,自动呼吸机,电动洗胃机,牙科综合治疗机,心电监护仪、麻醉机,9孔无影灯,万能手术床,自动分析心电图机,血流图机,电动吸引器,高频电刀等先进仪器设备,为“
两路”工人和广大患者创造了良好的医疗场所和现代化的诊疗设备,使医院真正成为一所设施全新、设备完善、科室齐全、医疗精湛,能容纳万名患者就诊的煤田的开发区一所文窗口医院。
秉公清廉,是他的本性
“吃请不到,送礼不要”是王续荣院长一贯倡导的工作作风。近年来,随着新民卫生院基础设施的改善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向往到此工作的人员很多,四处说情的人也接二连三,而他愿以拳拳对碧苍,总是按照医院的业务需要秉公办事,从未收受过任何人的“红包”。
87年,有名县卫校毕业生郅某托人给院长几百元钱,让医院将郅录用,被他娩言谢绝了;近几年,医院每年几十万元药品的购进,有许多药贩天天缠扰着要给他大额的回扣,让医院买药,却一一都被王院长拒绝在门外,同时,他向所有的直系亲戚阐明,谁也不准向医院倒卖药品。从94年以来,医院几乎每年都大规模地扩建楼房,许多工头,欲将包建价格适当提高,给院长回扣,他恰说你能回扣我的部分让给集体,而且每次都是集体公开召标压价,同时带领职工自力更生建院,义务铺地、安装水管长达二月之久,医院自己有车,院长一人回城办事去总是坐班车,且回来县城后常在儿女家中住,从未向医院报销过住宿费,用他自己的话说:“淡泊求廉明,为检一身清”。就这样他以清政廉洁的工作作风感化着每位职工,在向40多名职工发布着“无声的命令”。医院近几年“开大方、吃回扣、收红包”的现象从未发生,在街上举报箱里却常常收到的是一封封来自四面八方赞扬医院一流服务、久病痊愈且充满热情洋溢的书信。
无私奉献,是他的本职
王院长参加医务工作40个春秋,他心为患者想,甘为儒子牛,被当地人们称为“菩萨心肠”。
“商人以利益为图,医生以事业为重”这是他经常说的一句话。由于他具有精湛的医术,周邻四乡向他求医要求他出诊的病人天天洛绎不绝,他总是耐心地给予一一诊治。陕北山区的农村,爬上几十里山路,才是一户人家,而王续荣几十年年总是一请便到,风里来,雨里去,家乡的山山沟沟到处都留有他的脚印和汗水。一次,王续荣走了30多里山路刚刚到出诊回来且天色已晚,一位从20多里外赶来的患者家属又来请他,他连家门未进又走了,就这样多少个斗转星移的夜晚,多少个旭日东升的黎明,他已经为上万名患难与共者解除了痛苦,他每把一位患者都当作是向他借一条生命之船,在渡过洪水灾难的求助者。
贫困山区的农民没有经济来源,患病后,往往因无钱买药耽误病情,每遇这种情况出现,他总是反复推敲,拈量用药,尽量以最廉价的药品治疗疾病,看到个别穷人因无钱而装着处方痛苦地离开医院时,他总是又把病人叫来,从自已的口袋里掏出钱,有时还替行动不便的患者到药店划价、买药、生火......向这种事医院人们都知道既不是新闻,亦不是几次、几十次来计数的,93年他被评为全区卫生系统最佳个人,95年他被陕西省505基金会评为505医德奖先进个人;97年他又被评为地区文明办位学雷锋先进个人;98年被评为榆林地区创佳评差活动最佳个人;2000年被评为榆林市级劳动模范;2001年被评为全省卫生系统创佳评差竞赛活动先进个人。
在一片赞声中他仍一如继往,在默默无闻地奉献着。在医院超常规、日新月异的建设当中,资金十分紧缺,他总是将自已的工资和存款无偿借给医院,在99年建门诊楼期间,他为了节约开资,每天晚上都睡在工地上照工料......他就是这样一个看事业重如山,视名利淡如水的人,一个愿将自已毕生奉献人类和事业的优秀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