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市供销合作总社关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的调研
近两年来,我们在大力抓好村级农资综合服务站建设的同时,继续下大力抓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特别是抓好各类协会的建设,制定下发了《关于抓好农产品行业协会典型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工作的指导方针、主要措施和奋斗目标,提出了协会发展的“高层次、全方位、区域化”的发展原则。04年重点抓好县烟叶协会等六个典型协会的规范建设,以点带面,全
面发展。在调查研究基础上,认真总结了六个协会的经验,并下发各县市区供销社,指导、推动了协会工作的开展。
一、当前系统组织农民发展专业社进展情况。
1、基本情况:截止到6月底,全市供销社系统已经组织、领办各类专业合作社168个。其中,04年新办的7个。如县赵户营蔬菜专业社、县的面粉专业社等。涉及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社区服务等多个领域,入社农户373046户,社员股金2384.8万元,带动农户685080户,实现销售收入35334万元,帮助农民增收6043万元。在这些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绝大部分专业合作社是以基层供销社为依托兴办的,大部分专业协会是以供销社直属公司为依托兴办的。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产销连接型。这种类型是以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为依托,从对生产和销售环节服务着手,促进产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延伸产业连,形成主导产品和拳头产品,带动更多的农民增收致富。如县城关供销社兴办的出口蔬菜合作社等。二是中介服务型。这种类型是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一头连接龙头企业,一头连接农村中的种养大户、经营大户和各类经纪人,充分发挥中介服务作用,搞活农产品流通,开拓城乡市场,助农增产增收。如县大陈养鸡协会等。三是生产加工型。围绕推进当地农业产业化经营,组建生产加工型龙头企业,依托加工型龙头企业兴建相关专业合作社,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基本格局,实行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是富裕农村、致富农民的有效方式。如县供销社以烟叶公司为龙头组建的烟叶专业合作社。四是物资服务型。就是依托基层供销社自身优势,通过为农民提供切实有效的物资服务,并通过物资服务,与农民紧紧联在一起组建的专业合作社。主要是农资专业社。
2、取得的主要效果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兴起时间虽然还不长,但却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支柱产业的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对于引导广大农民围绕区域特色调整结构,培育主导产业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县的烟叶种植、县的中药材种植等,都是通过专业合作组织及其所依托的龙头企业引进或者培育起来的,并已发展到一定规模,成为当地的创汇产品,农业支柱产业和农民的重要增收来源,带动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效益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农村专业合作社通过为农户提供市场信息,牵线搭桥,自销代销和自办实体进行农产品加工等方式,把农产生产的农产品有序地引向市场,从而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增强了农民承受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二是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提高了农产品科拉含量。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创办科技示范点(户),示范园,举办培训班,请专家讲课,发技术资料等方式,及时地将农业新技术、新知识传送给当地农民,加快了农技推广速度,提高了农产品科技含量。四是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推动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以其自身特有的民办性、合作性和专业性等优势,为会员(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解决了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统”不起来,国家经济技术部门包揽不了、农民单家独户办不了的事,形成了功能较全的服务机制,推动了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五是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增加农民收入,主要有四个途径:一是通过向社员(会员)提供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达到优质高价;二是通过为社员(会员)提供购销信息,生产资料等服务,降低农民进入市场的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三是通过兴办经济实体,从事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业务,将农产品加工或销售增值的部分利润返还给社员(会员);四是利用成员间的辐射和示范效应,带动周边农户共同致富。
3、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与系统外兴办的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相比,与前几年自身发展的速度相比,近两年我们建设专业社、龙头企业的步伐相对减缓,全系统呈现出数量减少、功能趋弱、带动能力不强及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分析全系统专业社、龙头企业发展缓慢的原因,一是专业社职能定位不明确。截止到目前,从国家到地方,还没有一部《合作社》法。因此,新建的专业合作社在法律地位、组织形式、运作形式等方面都得不到明确,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发展。二是市场风险比较大。由于入社的大部分农民市场风险意识、合作意
识淡薄,普遍存在负盈不负亏思想,因此供销社系统兴办的专业社、龙头企业承担着非常大的市场风险,盈利了好办,亏了钱没有谁负担,只有自己从吃饭的腰包里掏,影响了兴办专业社的积极性。三是资金来源无保证。创办专业合作社,尤其是新建龙头企业成本较高,运作费用较大。而我们供销社就这方面来讲,无论从农口还是从商口都争取不到资金扶持。四是运作机制不
健全。目前我市兴办的大多数专业社(专业协会)、龙头企业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欠缺,可以说是普遍现象,有待于今后工作中逐步强化和完善。五是工作思路有约束。
4、明年打算
(一)兴办各类专业社,发挥示范引导作用。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发展,逐步规范”的方针,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不拘一格,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产权为纽带,以社有资产出资或以技术、管理、人才、信息等无形资产参与方式,同广大农民、农村其他经济组织、农产品生产经营大户共同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在乳品、果品、畜牧业、蔬菜、花卉及高效农业等方面开辟合作经济的新领域,大力发展一批流通服务型、技术推广型、综合服务型、农产品加工型等形式多样的新型专业合作社,通过专业社增加农民收入。按照全国总社《农村合作社示范章程》等文件,规范专业社组织建设,培育和建立一批具有示范效应和龙头带动作用的专业合作社,通过典型带动,示范引导等方式,抓好蔬菜、棉花、奶牛饲料加工、农资、农产品购销等30个重点专业合作社,促进全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到2006年,全系统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170个,带动当地农户达到总农户的30%。
(二)组建合作组织联合会,统领农村合作经济发展。认真吸纳外地经验,充分利用现有的组织体系,进一步发挥自身的经营、人才和网络优势,引导或联合农民发展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积极探索组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把供销社打造成为孵化专业合作社,为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2006年前,市社等三分之一的县(市)区社成立起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
(三)创办社区综合服务社,稳定农村基层政权。积极探索在原基层社分社、双代店、庄稼医院、村级综合服务站基础上,通过扩大经营服务范围,规范经营服务标准,增强经营服务功能,改善经营服务设施,将其改造成农村社区综合服务社。也可以广泛吸收村委会、农村其他经济组织、农产品经营大户和广大农民出资参与,按照合作制、股份制等形式共同兴办社区综合服务社。2006年前,各县(市)区都要选择有条件的村级综合服务站,建立2-3个试点。社区综合服务社通过为农民社员提供思想教育、科技推广、文体活动、信息服务、医疗卫生、婚丧嫁娶、社会治安、商品流通等多层次、全方位、高标准服务,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使供销社成为农村建设“三个文明”的重要阵地和载体,发挥稳定农村基层政权政治作用。
二、协会建设情况
1、基本情况。截止到6月末,累计组建各类协会58个,其中,上半年新办的2个。其中,经纪人协会3个,农产品协会23个,其他类协会32个;其中,依托市直公司组建的1个,县社或县直公司组建的47个,依托基层供销社组建的10个。入会会员总数7378名,其中,团体会员691名。农产品协会中涉及蔬菜、棉花、中药材、种苗、小杂粮、大枣、食用菌、蜂蜜、养鸡、养猪等10个大类。如县的中药材协会、县的烟叶协会等。一年多的实践证明,协会已经成为供销社稳定农村社会、服务“三农”的重要载体和手段。
2、取得的主要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发挥了在农民与政府之间架起了桥梁和纽带作用。农产品协会通过及时了解农民会员的需要,借助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力量,为会员排忧解难,做了政府做不了,企业做不好,农民做不到的事情,使政府有了政策、方针的“传言人”,使农民有了表达心愿的“代言人”,在政府与农民之间架起了桥梁和纽带。如经纪人协会。二是开辟了供销社为“三农”服务的新途径。长期以来,供销社一直在生产经营环节为农民提供服务,由于供销社自身实力的问题,能够涉及到的领域有限,效果也不是很明显。农产品协会对“三农”服务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对产业内全社会各个涉农资源的整合。也就是说,供销社不一定有很强的经济实力,但如果能够有效地对资源进行整合,具有这种对资源的整合力,就可以借助外力为我所用,更好地为“三农”服务。这就为供销社开辟了一个很宽阔的服务与发展的平台,解决了长期困惑供销社服务无力、服务无门的问题。两年来,供销社创办的农产品协会累计为农民销售农副产品138600万元,实现为农增收9500万元。三是实现了供销社组织体制和经营方式的创新。供销社创办农产品协会,带来的一个突出的效果,就是突破了供销社传统的封闭体制,实现了组织体制的创新。通过吸纳产业内的农产品种植、生产、购销、科研等要素,进入农产品协会当中,使供销社的社会性、开放性不断增强,加快了将供销社办成真正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步伐。同时,也加快了供销社经营方式的创新步伐。农产品协会的性质虽然带有很强的公益性,但它与国际经济社会接轨,以及对各类社会资源的整合力,决定了它在未来农产品市场经营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拥有一批当地主导特色产业的农产品协会,为供销社创新农产品经营方式,尽快形成“协会+龙头企业+农产品基地+农户”的农产品经营模式和网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存在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发挥的作用有限。由于大部分协会依托供销社组建,而供销社自身职能有限。因此,除县烟叶科技协会发挥作用比较全面外。在大部分协会所能发挥的有限作用中,主要还是依托供销社传统业务优势发挥作用。如购销方面、人才方面、信息方面的作用,如中药材协会、的棉花协会等。有一小部分是科技方面的,如种苗协会。也有个别能够做到沟通政府与农民的关系,作两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如经纪人协会。至于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还明显不够。二是辐射范围很小。大部分协会辐射、服务的范围在一个乡或几个乡的周边,能够真正辐射全县范围的只是少数。三是管理不够规范。在一些县市区供销社,由于协会知识普及不够,协会管理上存在很多漏洞,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协会作用的发挥。也有一些地方存在着把协会与专业社建设混为一谈的现象,甚至比照专业社规章制度套用在协会的管理上。
4、明年规划。
(一)抓住历史机遇,组建各类农产品协会。继续按照“抢滩占位,先发展后规范”思路,围绕传统主营业务,当地特色农业和主导产品,依托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批发市场及经营服务网络,广泛联合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种企业、组织和个人,在自愿互利前提下,充分发挥供销社组织网络优势,按市场化原则规范发展各类农产品行业协会及其分会,2005年前,供销社牵头兴办协会要基本覆盖区域内、系统内的协会资源,并逐步按单品种、跨区域原则,建设一批实施品牌经营、辐射力强的为农服务协会。市社示范抓好烟叶科技、中药材、棉花、经纪人、大枣协会建设。2010年前,各类协会要逐步实现与系统外同行业和国际协会的对接,不断拓展行业协会发展的空间,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农产品行业协会联合会,为各行业协会提供全方位服务,加强指导和规划,促进农产品行业协会健康、有序发展。
(二)按照市场要求,改造和整合现有行业协会。切实转变现有协会体制和机制,吸引行业内优秀人才到协会中工作。面向社会,开放办会,吸纳社会上同行业各类组织加入到协会中来,增强协会的代表性,加快协会的社会化步伐。强化协会的服务功能,提升协会的价值,充实其自律、协调、服务、维权等职能,把现有协会改造成服务三农、企业和政府的社会性行业中介组织。积极协调协会与政府及会员之间的关系,为协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同时,随着政府机构改革深入,大部分依托政府部门领办的协会要与政府逐步脱钩。作为非政府组织,各级供销社要创造条件,伸展能力,逐步把依托政府部门领办的各类农产品协会承接过来,发挥连接政府与协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使供销社成为各类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公共服务平台。
(三)发挥流通职能优势,培育农村经纪人协会。发挥供销社熟悉农产品购销业务的优势,充分利用全国总社作为农产品经纪人国家职业标准鉴定中心的便利条件,加紧组建各级的农产品经纪人协会。2005年以前,市级及各县(市)区级的农产品经纪人协会组建完毕,挂牌运行。有条件的地方,由基层社牵头,也可以创办地方区域性的经济人协会或分会。在服务内容上,各级供销社,积极在场地、设施、资产、网络等方面与农民经纪人合作,为他们搭建发展平台,优势互补,互为支撑;在服务方式上,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引导农民经纪人之间,广泛开展信息、技术、仓储、运输、业务等方面的合作,节约成本,资源共享;在组织方式上,市、县供销社,努力寻求专业、地域之间的联合,避免资源浪费,恶性经营,凭借实力、规模和经营优势,逐步实现更高一层的联合。
(四)抓好一批典型的总结和推广。2005年在抓好六个典型协会经验推广基础上,继续抓好农副产品购销协会等十个典型协会建设,帮助他们完善制度、规范管理、提高服务、总结得失,以利发展。
第二篇:市供销合作总社关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的调研
近两年来,我们在大力抓好村级农资综合服务站建设的同时,继续下大力抓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特别是抓好各类协会的建设,制定下发了《关于抓好农产品行业协会典型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工作的指导方针、主要措施和奋斗目标,提出了协会发展的“高层次、全方位、区域化”的发展原则。04年重点抓好县烟叶协会等六个典型协会的规范建设,以点带面,全面发展。在调查研究基础上,认真总结了六个协会的经验,并下发各县市区供销社,指导、推动了协会工作的开展。
一、当前系统组织农民发展专业社进展情况。
1、基本情况:截止到6月底,全市供销社系统已经组织、领办各类专业合作社168个。其中,04年新办的7个。如县赵户营蔬菜专业社、县的面粉专业社等。涉及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社区服务等多个领域,入社农户373046户,社员股金2384.8万元,带动农户685080户,实现销售收入35334万元,帮助农民增收6043万元。在这些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绝大部分专业合作社是以基层供销社为依托兴办的,大部分专业协会是以供销社直属公司为依托兴办的。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产销连接型。这种类型是以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为依托,从对生产和销售环节服务着手,促进产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延伸产业连,形成主导产品和拳头产品,带动更多的农民增收致富。如县城关供销社兴办的出口蔬菜合作社等。二是中介服务型。这种类型是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一头连接龙头企业,一头连接农村中的种养大户、经营大户和各类经纪人,充分发挥中介服务作用,搞活农产品流通,开拓城乡市场,助农增产增收。如县大陈养鸡协会等。三是生产加工型。围绕推进当地农业产业化经营,组建生产加工型龙头企业,依托加工型龙头企业兴建相关专业合作社,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基本格局,实行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是富裕农村、致富农民的有效方式。如县供销社以烟叶公司为龙头组建的烟叶专业合作社。四是物资服务型。就是依托基层供销社自身优势,通过为农民提供切实有效的物资服务,并通过物资服务,与农民紧紧联在一起组建的专业合作社。主要是农资专业社。
2、取得的主要效果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兴起时间虽然还不长,但却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支柱产业的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对于引导广大农民围绕区域特色调整结构,培育主导产业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县的烟叶种植、县的中药材种植等,都是通过专业合作组织及其所依托的龙头企业引进或者培育起来的,并已发展到一定规模,成为当地的创汇产品,农业支柱产业和农民的重要增收来源,带动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效益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农村专业合作社通过为农户提供市场信息,牵线搭桥,自销代销和自办实体进行农产品加工等方式,把农产生产的农产品有序地引向市场,从而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增强了农民承受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二是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提高了农产品科拉含量。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创办科技示范点(户),示范园,举办培训班,请专家讲课,发技术资料等方式,及时地将农业新技术、新知识传送给当地农民,加快了农技推广速度,提高了农产品科技含量。四是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推动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以其自身特有的民办性、合作性和专业性等优势,为会员(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解决了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统”不起来,国家经济技术部门包揽不了、农民单家独户办不了的事,形成了功能较全的服务机制,推动了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五是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增加农民收入,主要有四个途径:一是通过向社员(会员)提供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达到优质高价;二是通过为社员(会员)提供购销信息,生产资料等服务,降低农民进入市场的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三是通过兴办经济实体,从事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业务,将农产品加工或销售增值的部分利润返还给社员(会员);四是利用成员间的辐射和示范效应,带动周边农户共同致富。
3、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与系统外兴办的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相比,与前几年自身发展的速度相比,近两年我们建设专业社、龙头企业的步伐相对减缓,全系统呈现出数量减少、功能趋弱、带动能力不强及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分析全系统专业社、龙头企业发展缓慢的原因,一是专业社职能定位不明确。截止到目前,从国家到地方,还没有一部《合作社》法。因此,新建的专业合作社在法律地位、组织形式、运作形式等方面都得不到明确,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发展。二是市场风险比较大。由于入社的大部分农民市场风险意识、合作意识淡薄,普遍存在负盈不负亏思想,因此供销社系统兴办的专业社、龙头企业承担着非常大的市场风险,盈利了好办,亏了钱没有谁负担,只有自己从吃饭的腰包里掏,影响了兴办专业社的积极性。三是资金来源无保证。创办专业合作社,尤其是新建龙头企业成本较高,运作费用较大。而我们供销社就这方面来讲,无论从农口还是从商口都争取不到资金扶持。四是运作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市兴办的大多数专业社(专业协会)、龙头企业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欠缺,可以说是普遍现象,有待于今后工作中逐步强化和完善。五是工作思路有约束。
4、明年打算
(一)兴办各类专业社,发挥示范引导作用。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发展,逐步规范”的p;
(一)抓住历史机遇,组建各类农产品协会。继续按照“抢滩占位,先发展后规范”思路,围绕传统主营业务,当地特色农业和主导产品,依托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批发市场及经营服务网络,广泛联合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种企业、组织和个人,在自愿互利前提下,充分发挥供销社组织网络优势,按市场化原则规范发展各类农产品行业协会及其分会,2005年前,供销社牵头兴办协会要基本覆盖区域内、系统内的协会资源,并逐步按单品种、跨区域原则,建设一批实施品牌经营、辐射力强的为农服务协会。市社示范抓好烟叶科技、中药材、棉花、经纪人、大枣协会建设。2010年前,各类协会要逐步实现与系统外同行业和国际协会的对接,不断拓展行业协会发展的空间,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农产品行业协会联合会,为各行业协会提供全方位服务,加强指导和规划,促进农产品行业协会健康、有序发展。
(二)按照市场要求,改造和整合现有行业协会。切实转变现有协会体制和机制,吸引行业内优秀人才到协会中工作。面向社会,开放办会,吸纳社会上同行业各类组织加入到协会中来,增强协会的代表性,加快协会的社会化步伐。强化协会的服务功能,提升协会的价值,充实其自律、协调、服务、维权等职能,把现有协会改造成服务三农、企业和政府的社会性行业中介组织。积极协调协会与政府及会员之间的关系,为协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同时,随着政府机构改革深入,大部分依托政府部门领办的协会要与政府逐步脱钩。作为非政府组织,各级供销社要创造条件,伸展能力,逐步把依托政府部门领办的各类农产品协会承接过来,发挥连接政府与协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使供销社成为各类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公共服务平台。
(三)发挥流通职能优势,培育农村经纪人协会。发挥供销社熟悉农产品购销业务的优势,充分利用全国总社作为农产品经纪人国家职业标准鉴定中心的便利条件,加紧组建各级的农产品经纪人协会。2005年以前,市级及各县(市)区级的农产品经纪人协会组建完毕,挂牌运行。有条件的地方,由基层社牵头,也可以创办地方区域性的经济人协会或分会。在服务内容上,各级供销社,积极在场地、设施、资产、网络等方面与农民经纪人合作,为他们搭建发展平台,优势互补,互为支撑;在服务方式上,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引导农民经纪人之间,广泛开展信息、技术、仓储、运输、业务等方面的合作,节约成本,资源共享;在组织方式上,市、县供销社,努力寻求专业、地域之间的联合,避免资源浪费,恶性经营,凭借实力、规模和经营优势,逐步实现更高一层的联合。
(四)抓好一批典型的总结和推广。2005年在抓好六个典型协会经验推广基础上,继续抓好农副产品购销协会等十个典型协会建设,帮助他们完善制度、规范管理、提高服务、总结得失,以利发展。
第三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总结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总结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总结2007-02-06 09:56:
54我市农民经济合作组织起步于1995年。近十年来,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尤其是砀山县被为国家农业部、萧县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试点单位后,列为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来抓,加强调研,强化宣传,认真总结推广典型,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最近,又在探索、总结成果经验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意见》(宿发[2005]17号)。从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重点工作、政策扶持、强化程序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为全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总的看,我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比较快,势头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我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现状及特点。到目前为止,全市共有农民合作经济组织416个,入会人员为万人,带动农户万户。主要呈以下几个特点。
1、兴办形式灵活。一是农业龙头企业创办,与农户结成利益联合体。如泗县屏山万头养猪场,以其为龙头,组建了“三元杂交猪养殖协会”,拥有会员1000多人。二是农村能人带头创办,包括农村致富带头人、种养大户、经纪人等。宿州市无籽西瓜协会创办人刘孝科被誉为“农民专家”,荣获过全国劳动模范、安徽省农村致富带头人等称号,协会里拥有会员1060人推广无籽西瓜近50万亩。三是依托供销社兴办。砀山唐寨水果专业合作社就是依托唐寨供销社兴办的,发展到2004年底,股东增至1350多户,股金560万元。四是科技人
员创办,一些乡镇农技人员依靠自身技术优势,组建各类协会组织,为农民服务。如萧县新庄镇的养殖协会,就是由乡镇畜牧专业人员创办的,目前有会员100多户。五是是省、市县选派干部创办。如萧县20多个省、市县选派到村任第一支部书记的同志共同创办了“萧县农业综合服务社”,为农民提供信息,农资供应等各种服务。
2、区域和产业特色明显。全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成员区域性较突出,以本村本乡镇农民为主,占90%以上;同时,成立的合作经济组织主要集中在水果、畜牧、优质麦、棉花、林业和蔬菜等市委、市政府确立的六大主导产业上,这类组织占到80%以上。
3、服务范围逐步拓宽。由过去单纯生产、技术合作向生产、加工、销售、信息服务综合方面发展。目前,全市以产加销综合服务为主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有73个,以技术、信息等综合服务的有1个。
4、运行机制日趋规范。在引导和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过程中,各地立足当地实际,坚持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制定章程和制度,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在合作经济组织数量不断增加的基础上逐步进行规范化建设,为其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很大作用。
一是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向纵深发展。目前全市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个,市级29个,去年实现销售收入19亿元,建立基地200万亩,与30万农户签订购销合同。安徽省东方面粉厂与农户签定优质麦生产订单10万亩,带动3万户农民,群众来自企业方的收入280万元。
二市架起了农民通往市场的桥梁。砀山县有水果面积80万亩,年产量13亿公斤,全县成立的166个水果协会,组织群众外销水果达总产的70%以上。由砀山唐寨供销社创办的水果专业合作
社,自99年以来,在上海兴办了“北海”和“浦东”两个水果专业批发市场,在河南民权县承包140亩耕地,从山东引进果树新品种建立唐寨水果精品园,植,取得很好效果,四年共为群众销售水果亿公斤,销售额亿元。砀山华利水果协会创办人孙宗华,为省级致富带头人,协会有会员500余人,年为群众销果2000万公斤,产品打进越南、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去年水果又销往英国,获得自营出口权。
三是降低了农业生产交易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由于合作经济组织大多根据市场行情与农民签订生产销售合同,因而减少了市场风险,降低了生产和交易成本。砀山华利水果协会去年与周边6个乡镇农民签订水果销售合同,收购时价格比市场价高出元。
四是促进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如灵璧县林汇养鸡协会,自2001年以来共发展本省及山东、江苏等地农民会员2000多人,实践中,协会与农民
形成了“五统二分一扶持”的生产经营模式。即统一供应鸡苗、统一提供饲料、统一销售产品、统一防疫、统一技术指导;分户饲养、分户核算;对农户所需资金以鸡苗、药品、饲料等实物予以扶持。现协会资产超亿元,年孵化德国罗曼鸡苗650万只,存栏蛋鸡400万只,年产值突破4亿元,成为皖北地区最大的养鸡协会。其他如萧砀边界养猪协会、萧县丁里养鸭协会等都是为社员提供产销全程服务。
二、存在问题
1、思想认识障碍。中国传统小农的最大特点是善分不善合,平等协商精神较少,希望自己拥有土地并自主经营,实践中一些农户虽有合作,但多数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相互帮助,而以契约、组织形式的合作却不多。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不少农户可能自发地走向联合,但由于思维定势的惯性影响,短时期内很难形成真正定义上的合作。
2、规模小实力弱。我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大多数为松散型的专业协会,且发展不平衡一个县区多的上百,少的仅几个;组织规模也不大,一般会员在几十户到上百户,很难形成强力。砀山县水果协会是全市最大的专业合作组织,下辖160个乡镇、村协会,参与人数上万人,有效地为果农提供生产、销售等方面服务,社会反响很好,但本身实力却很弱,几乎没有积累,以至出现自身运转困难的状况。
3、管理运作不规范。在我市416个合作经济组织中,组织紧密、制度健全、管理有序、运转较好的不到一半。在民主控制上,虽然合作组织都订了章程,建立了制度,成立了理事会、监事会,但在重大决策中很难体现出“一人一票”,主动权往往由发起人或大户直接控制,一般会员参与程度低。在利益分配上,基本没有二次分配。大多数会员既不交纳会费,又不参与分配,能证明是合作组织成员身份的常常是从享受优惠
服务中体现。
4、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性质不清、政府支持不到位。突出的是合作组织到目前还没有取得独立的法人地位,是社团组织还是股份制企业没有权威的解释,导致合作组织成立、登记、注册、运转无依据,在民政、工商、农委登记的都有。一些政府部门支持也不够,指导、服务多停留在口头上。我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目前普遍存在资金不足问题,虽然中央1文件明确规定,“从2004年起,中央和地方要安排专门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质量标准与认证、市场营销等服务”,但实际在地方基本没落实。从金融部门贷款,要求高难度大。
三、对策与建议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总的看我市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还处在探索和起步阶段,必须采取切实措施,促使不断壮大。
1、要明确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性
质,放宽条件,简化登记手续。我国各地现阶段发展起来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从本质上说是劳动者为了共同利益,按照合作原则和规章制度建立起来的经济组织,是劳动者的联合,不是资本的联合,接近于国际上传统合作社。我们在办理登记中要从实际出发,根据目前合作组织具有社团法人和企业法人双重性的特点,放宽登记条件,在国家没有颁发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之前,到民政部门或工商部门登记,由合作组织自行选择,对暂不具备登记条件的可先报县以上农业主管部门备案,先发展,规范运作,待条件成熟后再登记。
2、采取多种形式推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应走“多元发展,逐步推进”的路子。在组建形式上,要充分调动农民创建合作经济组织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培育自治和自主精神,同时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特别要利用好现有的组织资源,发挥好供销、农技推广等单位的作用。供销社是为农
民服务的组织,多年的发展,由民办逐渐变为官办,应还原为本来面目,有条件的基层社可直接改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合作方法上,可以办成松散性的协会,也可以创立专业性的合作社,还可以采取土地、资金、技术等入股的方式创建股份合作社。在服务内容上,根据实际扩大服务领域并逐步发展成为服务型的经济实体。没有强有力的合作金融为依托,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很难发展。现在群众对资金需求很迫切,要按照中央1号文件精神,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严格监管、有效防范金融市场风险的前提下,积极兴办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多种所有制的金融组织。
3、进一步规范管理运行机制。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应按章运行,规范管理。一是抓民主管理规范。合作经济组织无论采取什么形式发展,都要订立章程,健全内部各项制度,明确成员和组织间的责权利关系。在组织的管理层中农民要占主体,坚持一人一票,平等互利,保证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纠正少数人说了算的做法。二是抓利益分配机制规范。合作组织要将服务与盈利有机结合起来,对内不以盈利为目的,对外追求利益最大化,不能将合作组织变成“农业公司”,成为单纯盈利的企业。对组织中的各种收入,除去必要的开支和留下一定的积累外,应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成员,体现合作组织“二次返利”的本质要求。三是抓监督机制规范。充分发挥组织中监事会和参与农民的作用,实行事务公开、财务公开,强化经营管理尤其是财务管理,确保合作组织健康运行。四是抓发展机制规范。合作组织要制定明确的发展战略,围绕自己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集约化经营、品牌化销售要求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对发展基础好的合作经济组织,应建立风险防范体系,有效防范和化解市场、自然和合作风险,增强合作组织的凝聚力。
积极扶持,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
展创造良好环境。当前,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好wto的“绿箱政策”,围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在政策、资金、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强化宣传工作,利用现有各种大众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合作组织的内涵、性质、地位及创立的重大意义,统一思想认识,消除疑虑,为创造合作组织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加强培训工作,有计划地对干部群众进行合作组织的基础知识培训,重点掌握兴办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关键环节,包括可行性研究,认证成员资格、制定章程、筹集资金以及如何运转等具体内容,促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迅速发展。
第四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
汪金敖 涂建明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由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民自愿组织起来,在技术、信息、资金、购销、加工、贮运等环节开展互助合作的经济组织,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新时期我国农民群众顺应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重大创造,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创新。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和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必须大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
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纵观世界农业的发展历程,通过组织、引导农民联合起来,共同进入市场、参与竞争,是各国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和普遍做法。从英国创立世界第一个成功合作社----罗奇代尔公平先锋社至今,合作组织的发展已走过150多年的历程,现遍布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日本几乎全部,美国、法国80%以上,德国70%以上农业生产者加入了各类农业合作社。美国1/3农产品、法国2/3谷物和猪肉、荷兰90%牛奶、丹麦90%左右猪肉和牛奶都是通过合作社销售的。我国合作制也有几十年的历史。最具代表性的就是1956年全国实行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及由农民入股发展的供销合作和信用合作。但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加之其他种种原因,人民公社化后,农业生产合作社逐渐演变成了农业集体化,供销合作和信用合作也逐步走上了“官办”道路,完全失去了合作属性。我们现在引导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新产物,与过去农业合作社有作根本区别,最重要的不同,是在办社原则上实行了“民办、民管、民受益”,强调专业性和经济性。这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我国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最早的雏形是农村专业户基础上产生的联合体。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以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专业合作社、联合体、服务中心等专业合作组织开始加快发展,并进入数量增长和规模扩大的新阶段。到2004年底,全国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已发展到15万多个,会员2363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8%。按照成员合作的紧密程度和运行机制区分,目前主要有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两种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家庭承包、独立生产的基础上,从事同类产品生产的农户自愿按照合作制原则组成的加工销售自有农产品的自助性经济组织。这类合作组织一般是实体性的,内部制度比较健全、管理比较规范、与农民利益联系紧密,形成劳动者约定共营的企业和社会利益共同体。农民专业协会,是由农民自愿组织起来,以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在农户经营基础上,实行资金、技术、生产、供销、加工等互助合作和服务的开放性、民间性经济合作组织。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有利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市场竞争力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长期保持稳定。但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顺应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有利于这一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创新。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能够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实现劳力、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臵;进入合作组织的农民能够通过组织表达和实现他们的愿望,增强维护自身利益的能力,从而提高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同时它既能加强政府在国际农产品贸易谈判中的地位,又能作为一个重要手段更好地实施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将有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民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有利于培育农业支柱产业,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 培育农业支柱产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根据当地资源条件和产业发展状况,以共同利益为基础,把农民组织起来,围绕主导产业共同从事产、加、销等经营活动,有利于克服分散农户无法对农产品生产环节进行全程质量监控的弊端,有利于逐步形成名特优农产品的优势产业带和优势区域布局,从而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促进当地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和农业整体素质的提升。如湖南桃江县是个竹资源大县。1997年,该县创办竹业协会,该协会一手抓资源培育,一手抓产业开发,有效扩大了产业规模,提高了产业档次。全县竹资源面积由60万亩发展到现在的72万亩,增长20%;竹产业实现了由手工生产向机械化生产,由单一产品加工向多品种加工,由多品种加工向发展主导产品三次升级。2003年,该县竹产业产值达15.14亿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40%,竹业增加值达到9.08亿元,占全县GDP的35%。
(三)有利于构建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企业与农户的共同发展 构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显然,仅仅依靠分散的农户是不可能真正建立与企业间利益联结机制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其特有的民办性、合作性和专业性优势,将农民与龙头企业连接在一起,架起了生产、加工、销售的桥梁,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条,从而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向前发展。永州祁阳县发展优质稻经历了一个曲折过程,过来由于企业和粮农没有一个适合的纽带和桥梁,该县的优质稻发展一直比较缓慢。农民由于受单户种植的局限,往往不知种什么,种了卖给谁,而企业由于收不到质高量足的优质稻,也难以做大做强,企业和农户都迫切需要一个中介组织将两者联系起来。针对这种情况,祁阳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依托天龙、银利来、神怡、湘妹等稻米加工龙头企业,先后组建了祁阳县优质稻推广种植协会、银利来优质稻米开发协会、神怡优质稻种植协会和湘妹优质糯米种植协会,通过这几个协会把企业和农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同开拓优质稻米市场,打造优质稻米品牌。目前,协会共发展会员25.5万人,发展优质稻75万亩。由于有了充足的优质原粮,三大龙头企业都创出了一批优质稻米品牌。如天龙米业精深加工的“天龙”系列优质米被授予“全国质量信得过食品”、“放心米”、“湖南省名牌产品”等殊荣,还有多个品种的大米分别被国家权威部门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天龙米业跻身“全国大米加工十大企业”排名榜。2004年,会员农户共增收1.56亿元,户均增收531元,加工企业增效2200万元,实现了互惠互赢、共同发展。
(四)有利于完善农技服务推广体系,加快农业技术的引进和推广 农技服务推广体系,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的重要推力。由于目前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功能的弱化,农技的引进推广正面临有效载体缺失的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对其成员及周边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将服务渗透到从生产到流通的各个环节,有效解决了农民普遍存在的信息难寻、门路难找、技术难学、产品难销等问题,成为现阶段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新生力量,极大地丰富了农村经营体制的内涵。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现己承担着基层农技服务体系的部分职能,一个专业合作组织就是一个培训基地,就是一个乡土人才的聚集基地。衡阳祁东县牲猪养殖合作社为了让社员所养牲猪达到外贸出口的严格要求,仅2004年先后聘请各级专家16人来合作社进行科学养猪讲座,培训社员836人次,使合作社379名成员获得了国家出入境商品检验检疫证。2004年合作社带动农户出栏牲猪122万头,实现总产值1.2亿元,其中出口港澳活大猪1.6万头,实现利润240万元,全年全体社员养猪纯利润达2258万元,提高了广大社员的科学养猪水平。
(五)有利于畅通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机制的建立 农民持续增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解决农产品的销售问题。显然,我国农村这种一家一户为单元的小规模生产经营方式,难以解决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实现有效对接的矛盾,分散的小农经营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特别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改变了农村一家一户小生产的经营方式,有效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搭建了农民进入市场的桥梁和纽带,较好地改变了单家农户闯市场的弱势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产品的“买难、卖难”问题,并通过参与产后的加工、营销等经营活动,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条,使成员获得更多的农产品增值利润。如湖南湘潭县青竹村养猪协会成立以前,农户单家独户养猪,疫病难防,销路难寻,市场竞争力差,养猪效益不高。2002年5月,村支两委成立了养猪协会后,协会实行“八统一”服务(即统一引种、统一防疫、统一饲料供应、统一培训、统一贷款、统一生产标准、统一销售、统一结算),大大提高了该村养猪的市场竞争力和养猪效益。2001年,该村农民纯收入仅1930元,2003年达到3680元,增长90.7%。益阳市2004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经营纯收入6.1亿元,会(社)员人均纯收入3796元,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485元。
二、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起步于90年代中后期,近几年呈加速发展态势。至2004年底,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共有11647个,其中专业合作社5645个,专业协会6002个,有社(会)员167.19万个(户),占总农户数的12.2%,位居全国前列,并呈现新的发展趋势:合作形式由农民间的合作逐步向农民与龙头企业、科研机构等相互联合转变,形成了企业(科研机构)+专业合作组织+农户+基地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合作内容由单项合作逐步向产加销全程合作转变,形成了产前、产中、产后的配套服务;合作机制由松散型逐步向紧密型转变,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合作区域由区内合作逐步向跨区合作转变,形成了跨行政区域的广泛联合。按组建主体划分,主要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农民合作创办型。大多数由农村能人或专业大户牵头创办。全省共有4461个,占总数的38.3%;二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举办型。全省共有2051个,占总数的17.6%;三是企业带动型。主要通过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兴办。全省共有1142个,占总数的9.8%;四是技术服务部门领办型。全省共有3226个,占总数的27.7%。其中农技部门领办652个,占全省总数的5.6%;畜牧部门领办787个,占总数的6.8%;科协部门领办484个,占总数的4.1%;供销部门领办467个,占总数的4%;林业部门领办400个,占总数的3.4%;水产部门领办184个,占总数的1.6%;水利部门领办152个,占总数的1.3%;农机部门领办100个,占总数的0.9%。五是其它类型。共有767个,占总数的6.6%。按从事行业分,已涵盖种植、养殖、加工、旅游、劳务、运输、信息、技术、销售等多个领域。
(二)运作方式
1、经费来源。主要有三个渠道:一是收取会费。如望城县奶牛养殖协会向会员收取每年每头奶牛100元的会费,协会负责奶牛引进、技术培训、劣质奶牛淘汰补助和无偿提供挤奶设备等。二是部门扶持。石门县柑桔协会挂靠县农业局柑桔办,办公场地和运转费用由柑桔办提供。临澧县供销社给其入股组建的县清水鸭养殖协会支持30万元作开办费。三是政府扶持。资兴市采取以奖代投的形式,给每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奖1000元作为开办费。四是由会员大户募捐。桃江县竹业协会每年的活动经费主要由几个企业老板捐献,会长莫运湘每年要拿出6000—7000元资助协会搞活动。
2、活动方式。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开展技术服务。以技术研究和技术推广为主。如临武县同益乡老寨村党支部书记刘圣文率先与本村26户农民成立了临武县第一家“农民科学技术学会”,通过举办培训的形式推广技术,目前全乡有400多人加入了协会,发展水果专业大户260户,1200多人由此走上了致富之路。二是开展综合服务。协会在产前、产中、产后对会员进行技术、资金、物资、销售等多方面的服务。三是开展实体经营。协会通过自我积累或集资入股,逐步发展成为经济实体。如安化县优质果品产销合作社,有核心会员260多户,2001年成立以来,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已拥有柑桔加工生产线三条,固定资产45万余元,安臵500余个劳动力就业,成为当地有实力、有影响的农产品产销龙头企业。
3、利益机制。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其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紧密程度可分为紧密型与松散型两种。紧密型利益机制,是专业合作社通过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向社员返还盈利所得。祁东县生猪养殖合作社创办了两个经济实体,4年来,该社共返回社员红利650万元,股平3421元。松散型利益机制,大都是各类专业协会依靠向会员收取会费、大户的捐献、部门和政府的支持,向会员提供无偿信息、技术、培训、产品销售等方面的服务。
(三)主要作法
为了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湖南各级各部门都采取了一系列得力措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政策支持。2004年,省里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意见》(湘办发[2004]11号),由省财政安排专门资金试点示范。长沙、常德、益阳、郴州、永州、娄底、岳阳、湘西等市州,以市(州)委或政府名义下发专门文件,出台财政、信贷、税收、用地、登记等方面的扶持政策。湘西自治州免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登记手续费,并奖励1000元开办费,从创收开始三年内免税,在2003年安排资金279万元的基础上,2004年又从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中切块800万元用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常德、郴州、益阳三市2004年分别安排400万元、182万元和130万元用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其他市县也安排了一定的扶持资金。
2、业务指导。各地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指导,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规范发展。如益阳市为了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完善内部机制,市县两级都配备了工作专干,安排了专项工作经费,通过加强指导和专业培训,目前,全市有一定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都建立和完善了三大机制:一是内部管理机制。在建立章程,健全成员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等法人治理机构的基础上,按“一人一票”和“一股一票”相结合的办法,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二是利益分配机制。专业合作组织经营产生的收入,在留足一定比例的公积金、公益金和风险金后,大都采取按交易量还利和入股分红二次返利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分配。三是风险消减机制。专业合作组织从每年经营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风险基金,用于投资改善生产条件、对社(会)员农产品实行保底价让利收购和给受灾社(会)员直接补贴等方面,为社(会)员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提供了保障。其它市州县农经部门也都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注册登记,帮助、指导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
3、办点示范。2004年,共安排国家、省级单位71个进行试点,其中财政部11个、农业部4个、省级56个。各地结合本地实际,也办了一些试点,通过以点带面,摸索了经验,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
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动因与制约因素分析
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迅速发展壮大,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综合分析,主要是“五力驱动”:
(一)发展动因
1、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农产品生产面临国际国内两大市场的激烈竞争,过去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很难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变化。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由于受市场、资金、体制与人的观念的影响和冲击,已很难直接面对千家万户的农民并建立稳定的利益关系,单家独户的农民也难以把生产与市场紧密连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正是适应了这一要求,将千家万户的农民和龙头企业联系起来,变小生产为大生产,从而实现与大市场的对接。
2、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提供了强大推力。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高度重视,明确要求要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湖南各级党委政府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比较过硬的措施,加快了发展步伐。省委、省政府专门下发了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文件。有关部门把引导指导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作为重中之重,狠抓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各市州县及有关部门也加大了工作力度,召开专门会议,下发专题文件,安排专项经费,创办工作试点,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氛围。据统计,2004年,省、市两级共安排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项经费1500万元,有力地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3、龙头企业和大户带动,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拉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能人大户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建立稳定的原料基地,提高市场竞争力,立足自身资金、技术、加工、管理和销售网络优势,领办和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加快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近几年,全省依托龙头企业和大户创办、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503个,并且这类专业合作组织参会(社)人员多、辐射带动力强。如省茶叶公司这几年一手抓国际市场拓展,一手抓优质茶叶基地建设。公司通过多种措施支持茶叶专业协会的发展,目前建立基地52个,总面积42万亩,发展会员8.5万个,2004年实现产值3.52亿元,利税2236.4亿元,茶农户均增收1860元。沅江市珍珠养殖大户、全国劳动模范甘松柏领办的沅江市珍珠产业合作社,发展社员1860户,养殖水面42000亩,珍珠蚌养殖规模达到3100多万只。龙头企业和能人大户带动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反过来又促进龙头企业和能人大户的发展。
4、政府职能转变,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基层政府职能也在随之转变,乡村干部已从过去主要抓税费收缴转为抓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发展农村经济改进服务方式的有效载体,越来越受到基层干部的重视,他们把主要精力逐步转变到了抓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上来。临武县双溪乡背溪村主任陈桂成牵头办起来的香芋协会,会员发展到2300人,辐射带动全县种植香芋3.5万亩,带动农民1.8万人,芋农人均增收800元。不少地方还有部分干部主动分流领办协会,带动农民致富。如新田县大五星枇杷协会会长蒋建平2002年从乡党委副书记的岗位上主动停薪留职,联合其它大户办起了枇杷协会,目前已发展会员128人,带动种植枇杷2万多亩,发展前景看好。基层干部的积极主动参与,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壮大注入了新的活力。
5、比较紧密的利益联系机制,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增强了凝聚力。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内部管理逐步规范,建立了比较紧密的联系机制,农民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加入专业合作组织的积极性高涨。岳阳县张谷英镇芭蕉扇业协会与江苏舜天集团建立长年合作关系,产品畅销16个国家和地区,2004年实现产值9500万元,创汇600多万美元,二次返利940多万元,会员人均增收1600元以上。协会带来的实惠,对农民入会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会员从成立时的几十户,不到两年时间,就发展到1198户。
(二)制约因素
上述“五力驱动”促进了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长足发展,但总体看,还处于初始阶段,普遍存在规模不大,覆盖面小,实力薄弱,管理制度不健全和稳定性较差等问题,在为农民提供技术、信息、资金、物资和产品销售服务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有限,从当前看,主要有以下制约因素:
1、认识不够到位。部分地方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认识不够高,没有把它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有的领导调查研究不够,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形势和作用估计不足。有的片面强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应由农民“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监督”,放松了指导和引导。还有的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心存疑虑,有的甚至担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壮大后,影响基层政权组织的权威,不敢放胆发展。
2、法人地位不够明确。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近几年涌现的新的组织形式,国家还未制定相关法规和规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法人地位尚未明确,给登记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目前,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面临要么无部门登记,要么多部门登记的局面。据统计,全省经过有关部门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仅占52.9%,其中民政部门登记的占7.05%,农经部门登记的占13%,其他部门登记的占32.85%。
3、机制不够健全。目前相当一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内部管理无章可循,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运行不太规范或活动不经常的占了40%左右。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没有建立起社员所有的产权制度,存在产权不清的问题;二是没有形成社员控制的决策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普通社员的参与度低。三是政府干预较多,许多合作组织对政府的依赖性过强。加上一部分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的素质不高,缺乏科学管理经验和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容易出现“一年合伙、二年红火、三年散伙”的现象。
4、扶持不够得力。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应在政策法律上给予帮助,特别是在资金上给予扶持。但目前从中央到地方还没有建立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机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自发性和盲目性比较突出,资金短缺,发展后劲不足。
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基本思路
(一)基本思路和主要原则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若干决定,以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充分发挥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按照合作经济的运作方式,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围绕农业特色产业和优势产品,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农业和农村向产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根据目前情况,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坚持以下主要原则:
1、坚持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原则。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在农村的一项基本政策,必须长期坚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只能建立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不能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行规模化经营为借口,强行将农民承包的集体土地收回,改由集体经营、出租,或者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农民统一种植,统一经营,破坏和动摇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地位,侵犯农民家庭承包经营的自主权。
2、坚持农民“入会自愿,退会自由”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这是合作制度最基本的特征。“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就是要完全依照农民个人意愿加入专业合作组织,不搞强迫命令,不搞行政“归大堆”,坚决防止人为“拉郎配”。“民办、民管、民受益”,就是在创办上,要以农民为主体,按照农民意愿,自主开展劳动合作、资本合作、技术合作、营销合作;在管理上,要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充分保障成员对组织内部各项事务的知情权、决策权和参与权;在利益分配上,应建立科学的分配办法和利益联结机制。
3、坚持“边发展、边规范、边完善”的原则。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尚处于起步阶段,达到规范运作还须一个过程,因此,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过程中,要树立“扶上马,送一程”的理念,通过“边发展,边规范”,逐步达到“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责权平等、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要求。
4、坚持因地制宜,多种形式发展的原则。根据生产经营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农民意愿,既可以引导成员以入股形式开展紧密的合作,也可以采取入会形式松散半松散的合作;既可以开展单项的技术、信息合作,也可以兴办加工、流通实体,开展产加销一体化的经济合作与贸易服务;既可以在本地、本专业范围内开展合作与联合,也可以跨地域、跨所有制开展合作与联合。
5、坚持市场运作与政府引导扶持相结合。既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不搞包办代替,更不搞行政干预和强迫命令,又要坚持政府的正确引导和政策扶持,通过办点示范、制定优惠政策、开展培训与服务、帮助协调有关方面的关系等,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发展重点
1、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突出专业合作社建设,在数量上加快培育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包括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两种形式。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民的经济利益关系最为密切,能够解决农民分散生产和经营的问题,同时,专业协会的组建必须建立在大量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缺乏一定规模和数量的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将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现阶段要突出抓好专业合作社建设。要发挥农村各类生产大户、运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在生产、经营、购销的优势组建,扶持基层农技部门利用其技术优势组建,引导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利用其资金、信息、管理和加工、流通优势组建,鼓励基层供销部门和其他部门利用其人员、场地、经营优势组建,真正形成多元化发展的新格局。在抓好种植业和养殖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同时,突出培育一批加工、流通、信息等专业合作组织。
2、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标,突出农业标准化建设,在服务质量上迅速提高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除开展一般性的技术、信息服务外,应注重农业的标准化体系建设。按照市场准入制度的要求,统一制定并实施产品质量和安全卫生标准,有条件的要完善安全生产监控体系,确保产品质量。积极实施农产品的品牌战略,创造条件在合作组织内部统一注册商标,统一包装。积极申报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和绿色农产品、绿色食品等项认证,一个合作组织内部应尽可能统一产品的销售价格;同类产品的不同合作组织之间,应相互协调,互相沟通,或者通过行业协会,逐渐形成一种良好的价格运行机制,规范市场行为,防止相互低价竞争,损害农民利益。
3、积极探索与农民的利益连接机制,突出内部制度建设,在运行机制上力争规范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一是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在合作组织内部一般实行“一人一票”制,这是合作组织与股份制的重要区别之一。二是建立健全价格保护机制。积极创造条件,对社员的产品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尽可能采取“下保底上不限”的作价原则。三是建立健全利益分配机制。有条件的合作组织应建立风险基金,实行二次返利。四是建立健全财务公开制度。定期向社员公开收支情况,接受社员监督。
五、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支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列入“三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各级农业行政部门切实履行协调、指导、管理、监督和服务职能,加强和充实业务指导力量,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指导管理工作制度化、具体化。各级财政、民政、工商、税务、交通等部门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主动搞好有关方面的协调和配合,形成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合力。
(二)加强宣传培训
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新闻媒体,采取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大力普及合作知识、宣传合作典型、弘扬合作精神、培养合作意识。同时,对主管农业的领导、乡村干部、合作组织负责人应分层次进行培训,尽快培养、造就一批熟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知识的骨干队伍。
(三)加强政策扶持
加强政策扶持既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现实需要,也符合利用“绿箱”政策支持保护农业的新要求。
1、加大资金投入。各级应安排专门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质量标准与认证、市场营销等服务。各金融机构应把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支农重点,增加信贷投入。
2、加强项目支持。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规模种养、项目引进、加工销售、基础设施建设等,在立项、用地、用电和运输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优惠。
3、优化发展环境。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和服务给予税费优惠,该减免的要减免,严禁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特别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跟踪服务。
(四)扩大典型示范
近年来,通过办点示范,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今后应进一步加强这方面工作,增加试点投入,扩大试点范围,提高试点水平。要加强示范项目跟踪指导,深入项目单位,认真解剖典型,及时发现问题,帮助协调解决实际困难。要加强对国家扶持补助资金的监督检查,按照有关规定,实行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和平调。
(五)规范注册登记
在国家相关法律出台前,我们要按省人民政府第196号令的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村工作部门登记。专业合作组织所办经济实体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非营利性的农民专业协会到民政部门登记。对符合登记条件的,登记机关要简化手续,依法予以登记,核发证照。经登记的专业合作组织具有独立法人地位,其资产收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其财产和经营自主权。
汪金敖,研究员,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副所长、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
涂建明,湖南省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综合处副处长
第五篇:关于全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的报告
为筹备开好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现场推进会议,按照市委要求,市农委、市供销社、市科协联合组成调查组,对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我们感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村深化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广大农民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又一伟大创举。近年来,这一新生事物在农村改革大潮的推动下,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下,不断发展壮大,已逐渐成为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基本情况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我市已有十几年的发展历史,经历了萌芽、发展、巩固提高几阶段。截止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总数已达到,会员 万人。分布在全市10县(市)区 乡镇,涉及到农村各业。从全市范围看,我省农技协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多种类型并存。按组织类型划分,全市有农民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农民股份合作公司,各类联合体,行业协会 ;按产业划分,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其它产业的 ;按领办单位划分,专业技术部门牵的,村级组织牵头的,能力领办的,其中,乡村干部领办的。
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向高层次、实体化方向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市有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围绕当地支柱产业或经济效益高的种养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兴办经济实体,以公司带农户、连市场为主要形式,开展技、农、贸配套服务,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向高层次和实体化发展。特别是近年新成立起来的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立足高起点,主动寻求与高效益产业相结合,协会、公司、基地一齐运作,一头连农户,一头连市场,创造出了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
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愈来愈引起各级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诞生之日起就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 ”的原则,不要国家的人员编制和国家一分钱投入,完全依靠农民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能人会长和农村经纪人的带领下,引品种、学技术、闯市场,不仅在市场商品经济的大潮中争得了一席之地,而且也有效地促进了当地产业经济的发展和财税收入的增长,已逐渐得到各级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
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地位和作用
从总体看,我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向专业化、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进程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展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1、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加速了农业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提高了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多数以各类技术能人和乡土人才牵头创办起来的,他们凭借自身的技术和经验,把农民组织起来开展技术交流、技术培训和技物结合等服务活动,使看得见、信得过、学得来的实用技术得到迅速有效地传播;他们还以专业技术为纽带,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与合作,组织农民示范、引进新技术、新品种,使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以最便捷的方式、最低的成本、最高效的途径传递到农民手中,成为引进、推广农业技术和成果的一有效载体。望奎蔡景学的瓜菜研究会自1985年创建以来,已培训全国各地学员8万多人次,推广良种20多万斤;曾繁盛的经济作物研究会有会员7万多人,先后与国内外十几家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举办培训班近300场次,培训学员9万多人。肇东市向阳乡瓜菜技术研究会挂靠中国农业大学、省农科院、东北农业大学,近年来已开发了40多“三高”玉米新品种,试验推广了20多名优特、无公害新品种,与中国农业大学共同开发国家级盐碱地种植高油115青贮玉米试验项目已在全省推广,寒地黑土越夏栽培番茄项目已被国家标准委批准立项。目前,这种以农民对农业技术的迫切需求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约占总数的60%左右,不但加速了农村实用技术的普及和推广,而且还加快农民思想意识的转变,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市场意识、法律意识和现代意识的,有力促进了农村专业技术人才和现代化新型农民的成长,为造就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农业企业家奠定了人才基础。
2、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架起了小生产通向大市场的桥梁,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千家万户的小生产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迫切要求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把农民推向市场。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把分散的科技增长要素整合起来,把分散的生产资料聚集起来,通过代购代销、联营联销、以销定产等形式,解决了农产品分散供给与市场集中需求的矛盾,为农民参与市场经济搭建了广阔平台。肇东市向阳乡笼养蛋鸡协会网络了全乡所有养鸡户,在会员内部实行统一供应种雏、统一购买饲料、统一防疫、统一销售服务,2003年向阳乡蛋鸡饲养量达120万只,年产鲜蛋90万公斤,全部通过协会的销售联合体销往广州、温州、大庆等地,会员人均收入达到3520元
。肇东市太平乡生猪直线育肥技术协会与大庆金锣集团签订了年交售10万头生猪合同,由协会组织生产,金锣集团按保护价收购。该乡已建立千头养猪小区5,万头养猪专业村3,生猪饲养量超过12万头。去年,养猪户因加价、保护价就增加收入100多万元,实现了企业与农户的“双赢”。今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大企业、大市场签订订单200多份,有效解决了农产品卖难问题,成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主心骨”。
3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实现了基地龙头市场的链接,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改变了农民过去“小打小闹”、“单兵作战”的方式,依托产业、扩大规模、组建基地、挂靠龙头,已成为服务农民产业化、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一支劲旅。一是加速了主导产业的形成。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来缘为界限,以社会化服务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将从事同一类生产项目的农户组织起来,在区域内有效实现了“超小规模的体,较大规模的群体”生产格局,推动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我市望奎县东郊乡“黄麻子”土豆、肇东市向阳乡笼养蛋鸡、明水县崇德镇的獭兔、庆安丰收乡的养鹿等产业都是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推动下,发展壮大为当地主导产业的。二是有利于提高基地建设水平。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利益联接为纽带,在一定范围内把土地集中到一起,形成适度生产规模,有利于大型机械和水利喷灌设备的应用。还可以把零散的资金聚集起来,形成一定的物资、技术投入能力,大大提高了基地的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水平。绥棱后头乡二井村最初只有12户种小棚蔬菜,成立协会后,在会长王树成的带领下,由单一简易小棚生产,向日光节能大棚方向发展,现有温室大棚150栋,生产面积1.5万平方米,由单一韭菜、大葱生产,向多元化、立体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转变。实行统一计划、统一整地、统一技术、统一价格、分户管理。全组种蔬菜户达100%,年生产特色品种、反季蔬菜112.5吨,平均每户收入可达4.000元,比过去收入增加五倍,成为全县规模较大的蔬菜的专业屯。三是有利于形成利益联接机制。农技协上联龙头企业,下联基地农户,以利益为纽带,改变了农民生产难组织、基地企业难对接的现状,通过企业+协会+农户形式,把产业化要素之间紧密联接起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一体化运行机制,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海伦市乐业乡圆葱生产协会是党员干部和农户共同出资入股组建的,协会共有1015亩地,每垧地算做一股,每股出资1.8万元,今年协会种植的圆葱喜获丰收,垧产可达12.5万斤,协会出面统一与贸易龙头签订了保护价收购合同,产品全部出口俄罗斯、韩国和日本,协会获利可达100万元,每股可分红利1万元以上。
4、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加快了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有效地保护了农民的利益。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始终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对内讲服务、对外讲盈利,可以有效地协调集体利益和人利益,帮助农户解决一家一户办不好、办不了的事情,成为农民在市场竞争中的依托和靠山。望奎县蔡景学的瓜菜研究会对农户实行“三保一包”(包生产物资、技术培训、产品销售,保证农户不赔钱)措施,他育种的基地户均年收入都超过了万元。近年来,凡是因灾害造成农户减产,研究会还拿出资金进行扶持,已累计拿出无偿扶持资金150万元。2001年冰雹灾害造成研究会5000亩良种繁育田严重受灾,研究会组织抗灾自救,为会员无偿提供扶持资金50余万元,把农民损失降到最低。二是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依靠相互合作,通过行业自律,统一制定行业产品标准,避免了生产的无序性和竞争的盲目性,确保质量,稳定价格,加强了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合作。比如,海伦市针对奶牛养殖户在销售环中出现的一方面压价收购,一方面搀杂使假面影响基地发展等问题,在奶牛集中的乡镇和村屯都成立了奶牛协会,协会对内实行行业自律,对外统一组织销售,不但保护了农户利益,而且使基地成为企业稳固的“第一车间”。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协调和统一会员的购销行为,既防止了同行业之间的恶性竞争,节约了入市费用,又有利于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户购入生产资料时,以批量购买,既能争取优惠价格,又能保证质量,从而降低了生产和市场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肇东市海滨养渔协会统一购买渔苗和饲料,统一聘请专家开展防疫,统一引进客商对外销售、使当地的渔价始终高于周边地区的散户,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通过调研我们感到,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中,各地都在在实践中探索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认真总结和推广这些经验和做法,是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
1、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必须以生产需要为前提,因地制宜,多元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自主创办的群众性组织,它的出现源于农业生产不断升级的内在要求,源于广大农民发展生产和自我服务的客观需要。近年来,各地着眼于农村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农民的首创精神,因地制宜,多元开发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海伦市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主要借助三种载体:
1、借助产业载体,紧紧围绕当地大豆、畜牧、青椒、菇娘等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组建了51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烟草公司、制油厂、“松北王”农产品经销公司、海北大豆等龙头企业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5,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大豆产业联合会、大鹅产业联合会和烤烟生产联合会。
2、借助组织载体,利用农村现有的党员服务区、团员服务区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3、借助能人载体作用,广泛动员农村各类大王、能手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望奎县以大力发展各类协会为重点,大力创办了“三型”的农民专业协会。即:围绕优势项目这一主线,县、乡、村三级联动创办“三点一线”型农民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