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勘单位事企分体运行条件下财务工作问题探讨

时间:2019-05-13 00:56: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地勘单位事企分体运行条件下财务工作问题探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地勘单位事企分体运行条件下财务工作问题探讨》。

第一篇:地勘单位事企分体运行条件下财务工作问题探讨

地勘单位事企分体运行条件下财务工作问题探讨 摘要:地勘单位在推进企业化改革的进程中,积极探索并提出了以“事企分体运行”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思路,以此加快市场主体建设,在地勘单位内部形成事业、企业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新局面。本文就以地勘单位在事企分体运行条件下,如何理顺财务管理体制、做好财务工作作一些思考和探讨。

关键词:地勘单位;分体运行;财务管理;问题探讨

近年来,河南省地矿局及所属地勘单位,紧跟国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节拍,坚定不移地推行“事企分开”,在保事业位子的基础上,强力推进市场主体建设,逐步形成了事业、企业两者相得益彰、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但在推进事企分体运行的过程中,作为经济管理的核心和中枢,如何做好事企分体运行条件下的财务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1、地勘单位事企分体运行的现状

1.1 地勘单位实行分体运行的必要性

国土资源部徐绍史部长在多次会议上强调,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地勘单位最终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竞争生存、竞争发展,必须通过改革内部管理制度以增强活力,通过改革经营机制以增强动力,从而切实增强地勘单位生存发展的综合实力。目前,市场主体建设不到位已成为地矿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瓶颈制约,各地勘单位市场竞争能力和综合发展实力还不强。2011年3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了5年的过渡期和一些过渡政策,旨在推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改革。可以说,地勘单位的改革形势逼人,推进事业和地勘单位中的企业部分分体运行,并且有效统筹二者的发展,对于壮大地勘经济、增强地勘单位抵御改革风险能力意义重大。

1.2 事企分体运行下的财务管理工作现状

所谓“地勘单位的事企分体”是指在地勘单位自己现有的基础上一分为二,一块为事业,一块为企业,事业部分执行现行事业单位运行体制,履行事业职能;地勘单位中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经营实体组成一个大的企业(或公司),按照“资产优良、队伍精干、进入市场、高效运作”的要求进行市场运作,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发挥地质找矿的主力军作用。在事企分体运行的条件下,局和局属各单位都对财务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进行了积极探索,基本形成了“部门分设、人员分开、账簿单设、分别核算”的局面。但面临新形势,如何建立适应事企分体运行的财务管理体制和核算体系,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仍是摆在地勘单位和财务管理部门面前的一个难题。

2、事企分体下做好财务工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地勘单位分体运行后的两个经济主体,对政府部门来说还是一个单位,一个真正的事业单位,只不过内部实行两种不同的管理模式。对于地勘单位来讲,做好分体运行条件下的财务管理工作,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2.1 要正确处理好事业、企业中两个财务部门之间的关系

目前,大多数地勘单位内部都设置了财务科和财务部两个财务核算与管理部门,财务科负责事业项下的会计核算,财务部负责地勘单位企业项下的会计核算,二者从业务核算上市分开的,财务人员是分开的,互补兼任。但是,地勘单位下的事业部分和企业部分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特别是各地勘单位对原有企业(公司)进一步规范后,基本上都是地勘单位投资控股,虽然企业有着独立的经营权,但依然承担着对出资人负责的责任。因此,从地勘单位目前依然是“事业单位”的身份来看,地勘单位中的担负着事业部分会计核算与管理任务的财务科,在资产管理、业绩考核等方面要代表单位保证出资人的权利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财务科对财务部有着业务指导和财务监督的职责,但这决不能替代财务部的职责。

2.2 正确处理好事业、企业两部的经济业务关系

地勘单位下的企业大多是由地勘单位出资组建,其从业人员的身份仍为“事业身份”,只是在企业内部按照岗位管理,执行企业的有关待遇。地勘单位作为出资人,其投资、股本分红、资质等无形资产的使用等等,都与企业部分发生着相关的业务往来。相同的,地勘企业接受投资、使用事业部分的相关资质等无形资产等等,也要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进行账务处理。因此,要站在一个整体的高度,既要分别按照《地勘单位财务制度》和企业财务制度进行财务核算,又要结合地勘单位事企分体运行的实际,科学设计财务核算的有关账务体系,既便于账务处理,有便于事业部分和企业部分的业绩考核。

2.3 正确处理好事业、企业两部的会计核算的对内对外关系

地勘单位中的事业和企业对外分别是独立的法人主体,只是履行职能不同而已。对外来讲,企业就是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的市场竞争主体,要向地方有关职能部门报送有关税务、工商等报表;事业部分以履行事业职能为主,以提供公共服务为目标,按照地勘事业财务制度和省级财政部门的有关要求进行跨级核算和业绩考核。对内来讲,要区分事业和企业分别核算和考核,以充分发挥二者的比较优势、促进共同发展,但作为一个目前仍为事业单位的地勘单位来讲,在以“事业单位”为整体向有关部门报送报表或接受主管部门考核是,又必须将事业和企业两部分的有关数据在规定的项下进行汇总编报。因此,这就要求各地勘单位的财务部门要统筹对内对外关系,科学设计账务体系和核算方式。

3.事业、企业两种会计核算体系下有关问题的思考

3.1 尽快完善事业、企业两部的法人治理结构。尽管目前的地勘单位是“特殊的事业单位”,但如果恰当地引入法人治理结构,明确国有资产出资者和经营者的权利和义务,必然会推动地勘事业单位的改革和发展。对于地勘单位投资所形成了地勘企业(包括已经改造、重组过的多种经营企业),要严格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公司运营和管理,真正实现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基础上,坚持“事业的事情事业办,企业的事情企业管”,做到事业、企业真正分开运行,在一个地勘单位的框架下,统筹好事业和企业的发展,形成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良好发展局面。

3.2 尽快修订《地勘单位财务制度》中不适应地勘单位财务核算要求的有关规定。目前,国家预算内地质拨款实际上演变成了地质事业费支出,原则上由省级财政直接给予保证,造成“收付实现制”原则下地勘费开支不计成本、盲目花钱、突击花钱、有钱就花的现象。另外,《地勘单位财务制度》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对规定资产的认定标准不同,造成规定资产折旧等会计处理的不同。随着地勘工作的逐步成熟以及“走出去”地质勘查工作的推进,一些新的经济业务(如:探矿权、采矿权转让,境外勘查工作的实施等)的出现,也需要尽快修订和完善《地勘单位财务制度》。

3.3 建立健全事业、企业下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对于企业部分的绩效考核,应当重在经营业绩的考核,具体可参照《公司法》和公司章程,制定以经营业绩考核为主要内容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地勘单位属地化后,归口管理分散,条块分割的局面还没有彻底改变,不像企业(公司)那样已经有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因此,对于事业部分,应突出事业职能履行情况,建立和完善必要的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形成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

3.4 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学习培训,提升业务水平。地勘单位的会计人员长期从事地勘单位财务制度下的财务核算与管理,对企业会计核算及其业务还不熟悉,加强《会计法》和企业财务制度的学习培训就显得非常必要。同时,要结合地勘单位内部考核的需要,科学设置事业、企业账务体系,便于内部业绩考核。

第二篇:地勘单位“事转企”,我们是否拥有足够自信?

地勘单位“事转企”,我们是否拥有足够自信?

事业单位改革的复杂性远远大于企业单位改革。地勘事业单位的改革始终需要破解两个核心问题:一是钱从哪里来;二是人往哪里去。既然我们要改革,肯定是希望往好的方向转变。昨天介绍了“地勘单位改革陷入如此“尴尬被动”的地步,究竟问题出在哪儿?”,里面提到了地勘改革的五大矛盾点,那么改革是否成功,还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文 | 孟琪

作者介绍:辽宁地勘局综合处处长。职称:高级工程师、高级经济师、研究员(地质矿产经济专业正高级)。参加《我国地质勘查行业发展及地质勘查行业管理研究》、《地勘单位改革与发展研究》等多项国土资源部软科学研究课题。国有地勘单位改革要考虑的四大因素:

道路自信:要做好国有地勘事业单位改革顶层设计理论自信:夯实指导地勘事业单位改革的理论基础制度自信:要在产权制度和人事制度方面实现突破文化自信:坚持弘扬独具地勘行业特色的企业文化一道路自信

事业单位改革的复杂性远远大于企业单位改革。在国企改革中,我们曾经“摸着石头过河”,对所遇到的障碍分头化解、阶段消化。而事业单位改革则必须理性对待改革政策科学性、整体性要求。总书记在前年8月30日上午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七次会议上要求:“要按照既定的时间表、路线图,坚定不移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前进。”因此,我们必须对全行业的事业单位改革提出整体的规划和设想。通过顶层设计方案,让全行业事业单位职工清醒地认识到,改革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不是少数几个领导的临时动议,早晚都要改,早改早主动,必须尽早放弃不切合实际的侥幸与幻想。

顶层设计一直被业内人士所期盼,但也有人认为,所谓的顶层设计不可能问世,中国式的改革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客观地说,社会实践的顶层设计根本不可能像工程设计那样严密,或许高瞻远瞩的一句话就是最好的顶层设计。而我个人则认为,改革的初期可以缺失顶层设计,但步入深水区以后,科学的顶层设计不可缺少。一个成功的顶层设计必须具备如下特征之一。其一,谁先改革谁受益。

中国的农村改革是,政策一放开,立刻便呈现万马奔腾的繁荣景象。国有地勘队伍的改革则是,谁先行动谁遭罪。问责地勘队伍者似乎掐准了这一群体的“软肋”,既享受到事业单位的待遇,也享受到企业单位的实惠。的确,事业单位享有诸多企业单位无法攀比的特权。然而同时也存在较大程度的“两不靠”,既未充分享受事业单位的待遇,也未充分享受企业单位的实惠。以央企为例,无偿占有国家垄断资源并长期不上缴红利,即便上缴少许红利也将以资本金注入的形式加以返还。一个时期以来,央企职工收入是民企员工的四倍以上,其特权难道不比地勘队伍的事业费。其二,“谁请客谁买单”。

一个时期以来,在解决国有地勘队伍历史遗留问题中,中央政府“请客”,让地方政府“买单”;本部门的政策不落实,却希望其它部门积极配合。结果是简简单单的历史遗留问题一拖就是十几年无法解决。

长期以来,在地勘行业的最高决策层有这样一种观点。既然已经企业化了,那么改革的是就是各省区市自己的事了。这种观点是否有政策依据和理论依据呢?从理论上说,顶层设计的主导政策是行业政策。支撑政策是产业政策和部门政策。长期以来,行业政策、产业政策、部门政策的内涵不清、外延不明,为此,我攥写了一篇《地质勘查领域之行业政策、产业政策、部门政策辨析》发表在了去年的《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第三期。

基本观点是:行业政策的调整对象是生产关系,必须全国一盘棋。产业政策调整的对象是生产力,可以因地制宜、百花齐放。部门政策则是行业政策、部门政策的重要补充。因此,作为生产关系基本范畴的体制改革,应当有全行业的指导政策,不能放任各省区市自成体系、任意发挥。顶层设计方案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行业之间的协调性。事业单位改革在各个行业同时推进,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改革方案不可能做到“绝对公平”,但却应认识到统筹兼顾的重要性。因为,被改革的事业单位不但要与省内的其它行业相攀比,而且还要与外省的同行业相对比。如果不能在整体上把握相关政策的公正性,难免要酝酿出阻碍改革推进的负面因素。

二是行业发展的持续性。事业单位改革的根本追求是所在行业的健康发展。多年来,各类事业单位虽然都不同程度地实施了企业化的经营与管理,但发展起来的产业均是建立在“半成本核算”的基础上。一旦失去了事业单位经费的支撑,已经形成的产业规模必将出现暂时的萎缩,甚至大面积的亏损和倒闭。

三是人员政策的规范性。事业单位改革的难点无疑是事业单位人员身份的转换。对此,相关人员普遍要求“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从已颁布的方案中,不难发现要一次性转变机关参公人员、事业单位职工身份的端倪。如果不能妥善安置被改单位的人员,不但可能诱发大规模的群体事件,而且还要形成新的历史遗留问题。

四是行业垄断的依赖性。国有地勘企业需要肩负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资源与环境保障的历史使命。在尽可能引进市场竞争的同时,必须适当允许垄断的存在,以利于更好地履行本应承担为社会职责。否则就犯了列宁同志所说“幼稚病”。那么,国有地勘事业单位企业化的总体框架究竟应当如何布局。

其一,属地类地勘事业单位。社会职责:维护本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垄断资源:本区域内政府行政划拨的探矿权、采矿权。其二,属委类地勘事业单位。社会职责:引领全行业勘查开发一体化,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垄断资源:政府注入的国家资本。

其三,属局类地勘事业单位。社会职责:承担全国公益性地质工作的规划与实施。垄断资源:国家公益性项目的设计与发包。

三驾马车并行,开创地勘事业单位企业化的新时代。二理论自信

顶层设计方案需要理论加以指导。我个人体会,至少需要以下四个方面的理论作基础:

一是资本理论。事业单位转变成企业即是实现从经费核算向资本运营的惊险一跳。需要我们科学认识的资本规律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地勘行业对企业人均资本的最低需求;其次,地勘行业国有资本与社会资本的注入方式;再次,要有必要的措施维护企业资金链条的安全。

二是产品理论。从事业单位向企业单位转变,尽管主导产品(服务)的形态没有发生变化,但事业体制和企业体制下的产品特性却发生了根本的质变。作为一个企业单位,首先要充分认识产品(服务)的市场需求;其次要正确把握产品(服务)的生命周期;再次要科学论证新产品开发的投资风险。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尚未完全成熟,诸多行业产品(服务)的商品属性没有最终成型。据国土资源部的统计数据,2015年属地化地勘队伍在职职工26.1万人,总收入810.71亿元,人均收入31万元。其中,矿产开发收入14.68亿,仅占市场经营总收入1.81%,而且分布极不均衡。31个省市区中13个为零;只有4个省市区过亿元。劳务型产品占主导的地勘单位经济格局至今未有改变。

三是价格理论。价格理论体系一般包括垄断价格、竞争价格、不完全竞争价格三个体系。通过政府指令价格或市场竞争价格,不但可以限制垄断、促进竞争,更重要的是防治地勘行业的恶性竞争。

四是税费理论。政府部门对事业单位的管理方式形成于计划经济时期,时至今日仍旧带有行政命令的色彩,未能充分地利用税费调节手段。从理论上说,税是国家政治权利的体现,金是财产权利的体系,费是政府特种服务的体现。长期以来,地勘和地矿行业的税费理论不成体系。政府部门应针对地勘行业的特征,依据市场环境,对不同所有制的企业,采取必要、规范、动态的税、费手段,既保障市场竞争的公平性,也能对转企改制的事业单位“扶上马、送一程”。三制度自信 产权布局:

现代企业制度是人类社会市场经济实践的伟大成果,更能在较大程度焕发事业单位的内在动力。但现代企业制度绝非是万能的。曾几何时,地勘队伍抱有“一股就灵”的梦想,创新和尝试了股份合作制、内部股份制等改革形式,但均因不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等条件而无奈告终。现代企业制度非但需要科学性,同时也需要民主性。

所谓科学性,必须在外部条件方面满足各项政策法规要求,否则必将因涉嫌私分国有资产而叫停。所谓民主性,必须让股东拥有“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的权力,让股东不但能够表决公司最高管理层干部的任免,而且能够选择通畅的退出渠道一走了之。

首先需要清醒地认识,完成转企后,以矿产资源风险勘查为主导产业的地勘企业要面对如下潜在的风险。

自然风险。黄金期过后,当市场供需归于平态。与此同时,国有地勘队伍多年积攒的“家底”也消耗殆尽,矿产勘查投空的自然法则开始显现。区区不到5%的投资成功率足以让众多的融资投资者们望而却步。

资信风险。矿产勘查的初级投资者多为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资信是市场经济国家面临的普遍问题。全球范围内,一般只有10%的中小企业才能超越10年的生命期。对高风险的地勘中小企业来说,这一问题恐怕更为突出。信息风险。矿产勘查信息传递存在较强的模糊性或扭曲性。探矿者的认识在不断深化,相关利益主体出于本位利益的需要,信息传递很难做到公开与公平。检验结果的认证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较大的成本。

政策风险。在地勘行业行政审批的左右下,原本具有商品价值属性的探矿权随时随地可能化为乌有,并且没有相应的退出补偿机制。这对缺乏不动产抵押的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进行融投资的最大“软肋”。

人文风险。当前中国的风险投资文化远未形成,一个很普通的融投资行为,在不同地区的投资效果常常截然不同。由于融投资者的心理缺乏承受力,最后将可能酿成十分严重的群体事件。

道德风险。矿产资源勘查行业的特殊性为商业领域的道德挑战者留下诸多的生存空间。即便是在市场规则、商业文化较为成熟的市场经济发达国家。“防君子不防小人”的软弱地位始终难以改变。

市场经济的法则是极其残酷的,融资历来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投资成功,便是一笔永远也还不完的“阎王债”,后悔当初没到银行去贷款。如果投资失败,面对大众投资者,则要陷入“还不起钱就得还命”的危险境地。一处大型矿产地发现的周期常常需要五至十年,漫长的投资周期内融资者将要面对投资者的无情拷问和肆意追讨。完成企业化以后,经营管理者需要完成从事业家身份向企业家、直至资本家身份的惊险一跳。通俗地说,事业家是就是个“高级打工仔”,往往不需要投资和融资。

而企业家虽然是经营管理的主体,但对投资并不承担全责;资本家则必须完全承担起极其沉重、极其危险的资金链条。因此,传统的地勘事业单位不可能成长真正意义的企业家。尽管在三十余年的企业化改革实践,诸多的地勘单位领导也不乏企业家的风采。

当事业单位的经费一旦停止拨付,地勘单位经营者就将完全承担起驾驭资金链条的重担。对事业单位来说,提交了储量即为找矿成功。而对企业来说,只有将矿权及储量变现成资金才算是找矿成功。没有了国家事业费的定期支付,一个项目的决策失败足以让企业陷入困境直至破产。客观地说,长期在工作在体制内的人,对金融领域的诸多潜规则实在是太陌生了。

原重庆市长黄奇帆说过,把金融搞复杂的人都是骗子。大家可以留心一下今年来花样翻新的传销诈骗大案。明明就是简单的借钱,却编造出一个个诱人的故事,让您相信只挣不赔、万无一失。从古到今借钱的人都是低三下四,而这些人却把自己扮演成给你创造机会、帮你改变命运的天使。那么,何为金融?其实,金就是钱,融就是借,金融就是借钱。金融一般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三大领域。在马克思撰写资本论年代,尚没有金融的概念。其本质特征可以用三个字概括:“我相信”。我相信什么?我相信,我今天托付给你的钱,在未来某一时间,你能连本带利以货币的形式返还给我。

注意了,是货币的形式,而不是以矿产地等其它形式。如果没有现金,资金链条一断,就如同断了血脉,再坚强的肌肉也是要死的。这就是说,资本运作的关键函数是时间。如同打仗,自己算得天衣无缝,只不过晚几分钟抢占山头,那就是彻底失败,没什么道理好讲。

一些地勘队伍在计划经济时期积攒了点家底,在黄金期自然盈利,便给外行们留下了找矿来钱快的印象。于是乎就大肆举债投资,根本知晓资金链条的分量有多重、压力有多大。深究改革试点单位的失败教训,表层原因是思想观念的冲突,深层原因恐怕还是欠了巨额债务无法偿还。

我们事业单位的领导,尽管也过过苦日子,但并未有真正体验过缺钱的滋味。没钱的企业很多,但人家能够借来钱。有的企业虽然有钱,但只要资金被压死,一口气上不来就得倒地猝死。人事制度:不愿回首的过去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地勘事业单位的改革便从破解两个核心问题着手:一是钱从哪里来;二是人往哪里去。在国家投资锐减和市场需求乏力的时代背景下,曾被迫采取了一些无奈的举措。01不愿回首的过去

下岗

在地勘队伍最为困难的“属地化”前后,诸多地勘事业单位下岗职工的比例高达在职职工总数的三分之一。基本形式有“发放基本生活费”和“两不找”。其中不乏无力谋生的弱者,也有腰缠万贯却坚持领下岗生活费的强者。如果历史地评价这一群体,不得不承认他们也为地勘单位的改革和发展做出过另类贡献。因为在“人头费”的体制下,在岗职工或多或少地都在吃下岗职工的“空饷”。

买断

上个世纪末叶,地勘事业单位尚对事业单位的本质特征和法律地位缺乏客观的认识,在国有企业改革的大背景下,也强力地实施了买断工龄的尝试。当初的设想也十分周密,例如采取公正机构公正、职工家属签字等等保障反弹的措施,但最终却无一例外的吃了“夹生饭”。在疯狂和持久的信访折磨中,地勘队伍只能“打下门牙和血吞”。全国三分之二的地勘局曾积极尝试“买断工龄”,结果均是自食苦果。

改良性举措

毫无疑问,所谓的地勘事业单位改革,归根到底是人员身份的改变,如果人员身份不改变,其单位牌子的改变并无多大根本的意义。为此,部分省对地勘队伍采取了改良性的举措。一是“冻结”人员身份。基本原则是“老人老办法、新人心办法”,明确某一时间点,此前参加工作的人保留事业单位人员身份,以后进入地勘单位的员工一律是企业身份。此外,对保留事业单位身份的人同时“冻结”级别,以后再有晋升,也不进入档案,退休后只能享受“冻结”前的工资待遇。

二是严把“进口”关。政府部门新进人员纳入本地区事业单位人员招聘计划,实施公开笔试、面试招聘。但这种做法利弊参半。因为诸多的非地质专业岗位其设置初衷是照顾某方面关系的“萝卜”招聘,同时招惹来了一大批的“考试专业户”。这些人对地勘单位既不了解、也不热爱,事业单位身份一到手,就在策划着另谋高就。

三是容纳混岗作业。地勘经济发展需要不断引进新的人才,在人员进口被严格限制的情况下,地勘单位普遍吸纳了一批企业身份的外来人员。政策和法律虽对这些人的身份有严格的界定,但时间一长,他们也成为了“体制内”的人。长此下去,必将形成地勘单位改革的隐形成本。02正在面临的挑战

每一次的行业萧条都伴随一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大流失。当前,我们地勘队伍的专业技术人才明显呈现35-45岁缺失的哑铃状结构,即是世纪之交的十年萧条期留下的后遗症。

刚性人员与弹性项目的矛盾。时至今日,地质勘查市场仍然像“过山车”一样强烈起伏。需求过旺时,每位地质队员常常需要承担正常工作负荷的三倍以上。而需求疲软时,则难免再次面临下岗分流和再就业。

基础地质与矿产地质的矛盾。基础地质与矿产地质两个学科是有机联系的一个整体。矿产勘查突破的前提是基础地质理论的突破。人为割裂两个学科间的联系,限制两个领域人才的轮岗和交流,都将从根本上蔽塞地质工作的创造性思维。

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矛盾。地质学非同一般的知识型、技能型学科,它是对实践积累要求较强的经验型学科。或者说,需要的是适用型人才,而非高端型人才,在完成学业之后,如果每年不能在野外工作小半年,并坚持十年以上,再高的学历也只是“花拳绣腿”。

继承传统与追赶潮流的矛盾。当前,在已经成长起来的80后和90后当中,相当比例的人无法适应长期的野外工作。甚至出现了名牌大学地质研究生主动请辞回家做小买卖的现象。为此,我们的政策必须对这一行业的青年人予以必要的呵护和激励。

综上所述,地勘行业不但行业萧条期较长,而且人才成长期也较长。在市场供需低谷的时候如果不对从业人员中的精华予以保护,等到复苏期到来时就可能供不应求。03难以破解的理论

如同事业单位,事业单位职工这种身份也是无法与国际接轨。如何翻译成英文,我感觉翻译成国家终身雇员,即“Nationallifetime employees”,相对贴切。国家终身雇员无疑是一种特权,从表层上看,它意味着工作的稳定与体面,其本质特征是个人的投入与回报比相对理想,即是说收入虽然不是很高,但付出的劳动量却是相对的最低。以日本为代表的市场经济发达国家,诸多的企业员工也将终身雇员作为个人的奋斗目标。

从企业的角度,这种做法是稳定人心、防止跳槽的一种有力举措。前些年主动离开体制内的人大都后悔不已,因为以一定的周期看,还是比“饥一顿、饱一顿”的体制外强。一般说来说,事业单位工作的性价比就是高。一个时期以来,同样是退休人员,企业的待遇往往不如事业待遇的一半。单位性质与个人身份从来都可以一分为二。当前,各行各业的事业单位普遍出现了“混岗作业”的现象,在教育、医疗、新闻等行业均很突出。由此可以受到启示,眼下地勘行业的改革,不应急于对单位的性质进行诸如公益一类、公益二类、生产经营类等等的分类,而应当对依据岗位对职工进行分类。要像对待飞行员那样,将野外地质工作者同地勘单位的普通员工严格区分对待。如果不对野外地质工作者施以特殊政策,“眉毛胡子一把抓”,最后的结局必然还是逆淘汰,“精华”的流失和“糟粕”的沉淀。

政策难产

地勘行业人力资源改革的基本方向应是,明确注册地质工程师的主体地位。本人于2001年撰写了一篇《初论注册地质工程师制度之构建》,是较早一篇正面阐述注册地质工程师制度的论文;2006年,我再次攥写了一篇《再论注册地质工程师制度之构建》。然而,十五个春秋过去了。这一制度还没建立起来,远远落后于其它行业。什么原因?据说是国土资源下属的几个部门在抢“这块肥肉”。

如今,全社会已经普遍认识到,事业单位职工身份是一笔十分珍贵的无形资产。公益一类、公益二类、生产经营类职工身份的含金量也大不相同。当前,只有受到刑事处分的事业单位职工方可被开除事业单位。例如,近年来在高等学校对严重悖逆师德者也仅仅是开除教师队伍,但并没有开除事业单位。难道这种权利可以在改革的过程中轻易剥夺吗?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公益与否,并不意味单位的根本性质,这种分类与单位性质及人员身份并不直接挂钩。例如,辽宁省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是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但却是自收自支。如果一个事业单位被明确为公益一类,但不是全额拨款,那与公益二类将有多大的区别。四文化自信文化是地勘事业单位企业化的重要内生动力。事业单位文化向企业单位文化转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基本任务。这些年,我对地勘企业文化的思考较少。

2013年11月,地勘协会在海口举办属地化以后第一次全国地勘单位党委书记培训,接受邀请我给参加者作了3个半小时的地勘文化讲座。但那时我对地勘企业文化并没有太多的体会。尽我所能,对地勘文化的五大理论背景进行了阐述。包括企业文化、行业文化、地域文化、传统文化、现代文化。那么,文化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我的理解是,文化相对法律而言是潜规则。如果说法律是硬件,那么文化则是软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风俗和习惯上。有知识、有学历不等于有文化。甚至说有知识、有学历没文化,是一件更加可怕的现象。

我地勘队伍开展文化建设,最重要的是不要流于形式。当前,不少地勘单位的文化建设急于构建自己的体系。例如,聘请所谓的咨询,编写文化手册。结果是“样样通、样样松”。正确的选择是从“点”上做起。选择某一种适合自己的文化形式,狠抓到底,持之以恒,直至发扬光大。

在形成自己的特色的基础上,再集百家之长,最后形成自己的文化体系。例如同仁堂药业的文化特色:“信誉第一”,概括为三个字:“德、诚、信”。打造特色文化,贵在自信、贵在坚持!无论是单位,还是个人,只要勇于突破疲劳期,都能在自信和坚持中创造出独具个性的文化元素。此外,还应当认识到,文化的核心是沉淀下来的历史。2009-2014年,我担任执行副总编,完成了《辽宁省地质矿产勘查局志》的编纂工作,共计130万字。

我觉得,在事业单位企业化的过渡阶段,首先要从诚信建设起步。更重要的是,由于地勘单位少数不诚信的现象出现,已严重败坏了队伍乃至行业的形象。教训十分深刻。当前,诚信体系建设不但已在全社会推开,也得到了行业管理部门的充分重视。

前年5月,全国百家地质队长座谈会在合肥召开,受地勘协会的我托,由我起草的《行业诚信自律宣言》以及《改善地质工作外部环境建议书》在会上宣读、通过。2014年8月,中国矿联取得了由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颁发的矿业行业信用评价资质,授权在矿业行业的勘探、矿山、服务三个系列开展评价业务。

相关的文件、标准的初稿,是我受中国矿联委托,在春节期间完成的。在此过程中,我才深刻体会到了当前地勘单位诚信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我们更应当认识到,单位性质变了,人际关系也将随之发生变化。

地勘单位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老、中、青关系在职人员、退休人员关系干、群关系政工干部、技术人员关系正职、副职关系在职人员、外聘人员关系“地质世家”、“外来务工”关系地勘单位与二级单位的关系地勘单位与三教九流之间的关系点击图片征集咱们地勘人自己的祝福方言想了解地勘单位改革的问题欢迎加小桔

第三篇:地勘单位党政人员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地勘单位党政人员工作存在问题及

对策建议思考

在地质勘探实际工作中,党政工作人员必须不断加强自我学习,提升业务能力,才能更好地为单位发展做出应有贡献。文章基于对提高地勘单位党政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及当前地勘单位党政人员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了提高地勘单位党政工作人员业务能力的相关对策。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以及经济全球化、信息化不断发展的影响下,我国各个行业、领域的发展以及内部管理体系都发生了较大改变,无论是在经济效益管理还是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要求地勘单位的党政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过硬的业务能力,才能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一、提高地勘单位党政工作人员业务能力重要性

对于地勘单位而言,坚持党领导的政治核心地位极为重要,正确、及时、有效地发挥基础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才能确保地质勘探单位正常运作。因此,地勘单位必须严格遵循、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切实、紧密围绕地勘管理开展各项工作,不断加强地勘单位经济、思想、文化建设推进力度。然而,不管是党建政策、工作的贯彻落实,还是地勘业务的开展,对于党政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都有着较高要求,尤其是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想方设法提升地勘单位党政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极为迫切,同时这也是实现地勘事业快速发展,充分满足新时期发展要求的重要保障。基层党组织作为事业单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其功能的发挥离不开党政工作人员的支撑,也可以说党政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事业单位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关系着全体职工价值观、工作行为等是否高度一致,是否能够在日常工作中形成强大凝聚力。除此之外,对于地勘单位而言,所有职工必须掌握较高水平的岗位专业技能及业务开展能力,党政工作人员也不例外。党政工作人员不但要熟悉党建工作流程,同时也要熟悉地勘工作业务及相关流程,才能确保日常工作的较强针对性与工作效率。由此可见,提高地勘单位党政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极为重要。

二、地勘单位党政人员工作存在问题分析

地质勘探工作的开展具备较强的专业性,加上党建工作系统性要求较高,导致地勘单位党政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地勘单位各项业务有效开展,也对地勘单位党建工作产生了不良影响。

(一)领导意识不足,队伍不稳定

一些地勘单位领导对党政工作重要性认识不深,在党建方面系统学习程度不足,片面认为党政工作只是按照上级文件定时开展“三会一课”,做好重要会议精神学习即可,甚至有些领导认为党政工作与地勘业务关联性不大,对其有所忽视,自然也不会将过多精力放在党政工作人员配备方面,导致党政工作岗位多以兼任形式存在,且流动性较大,党政工作未能真正发挥其应有作用。

(二)党政工作目标不明确

部分地勘单位在开展工作过程中,对党政工作目标不明确,尤其是未能结合地勘单位实际管理与战略发展制定合理的工作目标,进而导致了地勘单位政工人员分工不明确的现象,使得思政教育、日常地勘业务等工作难以落到实处。党政工作目标不明确,也会导致党政工作人员责任意识不足,相关责任制度、监督体系无法落实,不但会影响现有业务的顺利开展,而且不利于地勘单位业务领域的积极拓展,进而对地勘单位长远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三)党政工作人员奉献精神不强

地勘单位党政工作的开展,要求党政工作人员需要具备较强的奉献精神,同时保持与时俱进的思想,不断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在工作岗位上以主人翁态度奉献自我。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党政工作人员不但缺乏足够的工作热情,而且在奉献意识方面也比较薄弱,导致其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际工作当中,因此党政工作效率不高,业务推进与业务拓展都受到了较大影响。

(四)党政工作创新性不足

由于地勘工作特殊性,地勘单位党政工作自然也具备特殊性,这就要求地勘单位在开展党政工作过程中必须结合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党政工作方案。然而,长期以来受到传统理念影响,导致地勘单位在党政工作开展过程中仍然沿用原有工作模式,工作创新意识与能力不足,导致许多最新的地勘工作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三、提高地勘单位党政工作人员业务能力相关对策

(一)加强业务维护与拓展能力

新形势下,地勘单位发展面临着更大市场压力,这就要求地勘单位党政工作人员必须提高业务维护与拓展能力。首先,业务维护方面,党政工作人员应做好现有业务维护工作,加强客户关系管理。一是要做好老客户资源维护管理,在做好国内市场业务经营,同时借助国外市场准入门槛低以及已经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发展多元化业务;二是要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提高与当地商务部门合作力度,积极参与商务部门援外工程等项目勘察,提高地勘单位党政工作人业务水平。其次,加强对新客户的开发力度。党政工作人员应在深入了解單位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加强与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等沟通联系,为地勘单位业务发展积累客户人脉,通过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如矿山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促进地勘单位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提高内部培训水平

首先,深化地勘单位培训战略定位。党政工作人员培训要与地勘单位转型发展相结合,根据转型发展需要制定相应人才培养体系,从人才培养战略层面推动单位转型发展。同时与地勘单位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相结合,以培训工作为抓手,实现对党政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地提升。其次,加强组织领导,整合培训资源。在制度上充分明确相应职能部门在党政工作人员培养工作中相应责任,在组织上为工作人员培训各项措施的有效落实提供保障。整合规范培训教学资源,针对地勘单位工作特殊性,建立矿山、建筑、环境等不同领域、不同专业、岗位的、系统的培训体系,积极与外部专业培训机构、地勘行业技能学院等建立校企合作关系,通过专项培训与实操培训相结合的模式,不断提高党政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最后,加强与上级党组织的紧密联系,充分利用党政教育平台资源,充实党政工作人员思想意识,提升其奉献精神与工作积极性,更好地在日常事务中开展党政工作。

(三)转变经营理念,创新工作模式

地勘单位要想实现党政工作人员业务能力的有效提升,必须转变陈旧的管理理念,基于以人为本理念,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在全局范围内提高党政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人是一切工作活动的核心,党政工作也不例外。因此地勘单位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才能有效提升党政工作效益。这就要求地勘单位领导必须对党政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建立起完善的党政工作管理制度,包括党政工作流程管理、监督、绩效考核等方面的制度,为提升党政工作质量提供保障。同时,合理运用激励手段,提高党政工作人员积极性、创新性,在实际工作中更加关注员工情感、价值取向,采用民主管理方式对人员的岗位配置进行优化,进而更好地发挥党政工作人员积极性,使其以创新的方式开展党政工作,提高党政工作水平。

(四)打造高效党政工作团队,提升管理水平

地勘单位党政工作效益提升,离不开优秀党政工作团队保障。因此,地勘单位在开展党政管理活动时,必须对党政工作要求、变化、趋势等有深入了解,加强对优秀人才的引进,来组建起优秀的党政工作管理队伍,并在此基础上对党政工作目标进行明确,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目标管理体系,对各个人员职权进行明确。地勘单位应注意的是,在行政上与人事上必须对党政工作队伍中的各个角色进行科学定位,清晰认识到自身在地勘单位党政建设发展中的定位,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地勘单位高质量的党政工作管理。

四、结语

总的来说,党政工人员业务能力的高低关乎着新形势下各个行业、领域的和谐、稳定发展,提升党政工作人员业务能力也成为了当下基层党建与业务发展的重要方向。地勘单位属于国家科研单位,在我国地质勘查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地勘单位党政工作人员必须结合当前新形势要求,抓住工作重点,并且不断提升自身综合业务水平,才能为单位发展做出更好贡献。

下载地勘单位事企分体运行条件下财务工作问题探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地勘单位事企分体运行条件下财务工作问题探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