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二五”规划或使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为主要增长点(共)
“十二五”规划或使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为主要增长点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对卫生信息化而言亦不例外。据悉,“十二五”期间卫生信息化建设以“3521工程”为总体框架,即建设国家、省和地市3级卫生信息平台,加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和综合管理等5项业务应用,建设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2个基础数据库和1个专用网络。对此,有研究机构认为,国家对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投资将成为今年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主要增长动力。
投资总额增长
据统计,2010年中国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投资总额相比2009年的增幅有显著上升。其主要原因有二:其一,2010年是实施新医改方案3年投入资金8500亿元的第二年,通过中央及地方安排专项资金投入来支持医院医疗卫生改革,推进整个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的全面建设;其二,为配合新医改政策,国内在2010年建立了一批关于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试点,由此推动了医疗信息化发展。分析人士认为,2011年作为新医改方案实施的收官之年,这一年医疗卫生信息化的投入仍会增加,但增速将会减缓。
有信息通信技术(ICT)市场研究机构预测,2011年中国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投入总额相对2010年将增长25.5%。其中,将对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进行重点投资。
记者从一位从事医疗卫生信息化工作多年的医院人士处获知,目前国内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尚未出台具体的实施步骤或计划,还处在打基础的阶段,“还需要国家投入较大的资金,对医疗资源和信息资源进行投入,例如推广通用性的系统给医疗机构”。
上述机构预测,在医疗卫生行业投入方面,医院信息化资产投资总规模将超过30亿元,较2009年增长23.3%以上,其中绝大部分将主要投入硬件。尤其是基础硬件条件薄弱、网络条件有限的西部地区,将成为2011年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有业内人士表示,上述分析有一定依据,目前城市医疗机构,尤其三级医院的信息化水平已经发展到比较高的程度,但区域发展依然不平衡,不发达地区医疗机构的发展程度依然较低。因此目前,有不少公司把目光投注到基层,如GE医疗日前就宣布要全面启动“春风计划”,建立全方位基层医疗支持体系。
患者主索引困惑
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服务整个区域的患者、政府管理机构和医疗机构,无疑是一个发展的大方向,但就目前而言,首先要完成的是一些根基性的工作,如制定相关标准、解决患者主索引等。
患者主索引,即电子病历系统同患者身份匹配,进而才能实现各医疗机构共享患者信息。据了解,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也遭遇类似难题:在保持原有的IT系统和病历管理部门完整的情况下,多家医院被要求有效地整合在一个IT网络系统里。当时解决的办法是开发了名为企业级个人主索引的新系统,该系统用于整个医疗信息网络跨系统、数据记录识别和应用的参考。患者进入医疗机构的那一刻,网上即生成一个新的企业ID或者与现存身份识别系统
作一个链接,同时通过对新建或者旧有系统患者身份识别的管理,访问和吸收来自多个不同数据源的患者信息。
广东省中医院信息处傅昊阳处长告诉记者,由于相关标准不完善,目前医院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完成院内患者身份主索引的工作方面。据了解,目前大多医疗机构有类似共识,即先完成院内患者的身份辨识(患者身份主索引),待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相关项目推行时,再把数据接上。
方案落地仍需时间
推行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还应实现诊疗信息共享,包括此前的就医记录、曾做过的治疗检查、出生到生命终结的诊疗信息。但目前该类信息的共享,遇到相关标准、法律上的许多问题。有研究者建议,组织专家深入研究“信息如何共享”、“共享到什么程度”等系列问题,并制定相应标准。对此,傅昊阳也提醒,信息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问题不容忽视。
目前卫生部门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方案,但真正落地仍需时间。如卫生部去年10月下发的《电子病历试点工作方案》,就在全国25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遴选了96家医院,作为卫生部直接联系的电子病历试点医院,同时确定上海、厦门和无锡等3个城市为区域试点城市。记者留意到,方案中对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仅提到“逐步建立区域内安全共享的电子病历数据中心和信息管理体系”。
分析人士还指出,对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而言,检验方面也存在壁垒。主要是由于检验仪器设备不同,造成检测方法不一,得出的数据自然也不一。研究者提醒,在信息共享之后,若需要解读不同系统的检测数据,就需要有确定换算公式来进行,否则共享后的检验数据未必成为医生诊断的依据。
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服务整个区域的患者、政府管理机构和医疗机构,无疑是一个发展的大方向,但就目前而言,首先要完成的是一些根基性的工作,如制定相关标准、解决病人主索引等。
本文转载自企业级IT信息服务平台-网界网-CNW.com.cn
原文地址:http://.cn/industries-report/htm2011/20110314_218826.shtml
第二篇:以信息化建设为依托科学合理抓绩效考核
以信息化建设为依托科学合理抓绩效考核---伊宁市工商局监管服务责任区干部绩效考核工作汇报
伊宁市工商局按照“四高目标”要求,以信息化建设为依托,科学合理实施干部绩效考核,正确评价监管服务责任区干部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同时合理利用考核结果评先评优,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调动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能和监管质量,努力将监管服务责任区工作推向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轨道,达到通过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不断促进监管服务责任区工作规范与干部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具体做法如下:
一、统一思想认识,明确考核目标
一是统一思想,制定目标。组织工商所监管人员学习《伊宁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监管服务责任区层级管理职责及考核办法》,明确监管职责及考核内容、方式、奖惩规定等考核要求,统一大家对实施绩效考核的思想认识;明确了以全面落实责任区监管工作制度,充分整合人力资源,把握监管重点,提高监管效率,全面体现综合监管,促进责任区监管工作到位为目标。
二是明晰权责,科学定位。按照层级管理工作的职责,分别签订目标责任书。同时,按照层级定位,把市场监管、日常监管、专项整治、信息化运用、效能建设、廉政建设、创新服务等十五项工作目标的落实,作为监管服务责任区各项工作的考核标准。
三是公平考核,确保实效。我们在实施绩效考核工作中,坚-
1持客观公正、公开透明、讲求实绩的考核原则,采用“四个结合”的考核方法,即实行政治思想表现与完成工作业绩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按月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实绩评定与利益分配相结合。细化考核项目和标准,督促监管人员履行各项职责,确保考核的客观性及实效性。
二、制定四项措施强化日常考核
(一)严格设置监管责任区干部考核项目,按照主协办双岗双责8比2的比例进行责任划分,通过综合业务软件将所有考核项目量化,责任到人,量化到人,并纳入分值计算,从而更加直观地体现绩效考核的透明度。
(二)实行所长抽查制度。要求所长定期或不定期对责任区干部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抽查,抽查采取实地和综合业务软件抽查相结合的方式。抽查全过程在综合业务软件上全面留痕,对存在的问题纳入考核项目和标准,进行分类考核。
(三)实行“日抽查、周点评、月考核、季奖惩”考核制度。要求责任区干部在每周一晨会上对上周工作情况,进行汇报并由所长对其工作进行点评,每月末由监管责任区干部对本人当月工作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所长在此基础上,再次详细检查综合业务软件、监管责任区平台的各项监管数据,将有问题的数据截图,进行归纳汇总,在每月考核会上考核小组对监管责任区干部进行综合测评。同时每项评价都通过综合业务软件基层管理模块中督查考核子模块来完成,所形成的数据作为每季度评选“监
管之星”的依据。
(四)考核结果与评先选优挂钩。一是通过综合业务软件实行每月绩效考核,全年月平均考核结果作为个人年终评先选优的依据。二是按照责任区干部每月考核结果,产生示范责任区和责任区能手,并予以表彰通报和奖励。
三、巧用考核结果,提升工作质量
通过科学合理的考核及考核结果的转化利用,收到了明显成效。
一是干部监管理念发生根本转变,工作效能得以提升。目前,全局干部的监管思维更加清晰,监管模式更加科学,基层干部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明显提高。各项业务工作均呈现出良好的上升势头,特别是食品安全监管、商标专用权保护等重点工作均取得了良好成效。
二是行政执法工作成效明显。上半年,立案查处各类案件124起,案值达1009.11万元,罚没款入库154.22万元。其中商业贿赂、串通投标案等大要案48起,移交司法机关案件2起,移送农业部门案件1起,2起案件被评为新疆“红盾护农”十大涉农典型案件,树立了工商执法权威。
三是通过科学规范的考核,提升了服务之星、监管之星、执法能手等评比活动的质量,体现了评优评先工作公平性,干部争先创优的意识明显增强。
通过基层监管服务责任区干部绩效考核工作,提升了监管干
部履职能力,更好的规范了监管服务责任区各项工作,形成了奖勤罚懒、以考促勤、树立先进、激励后进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