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医改催热区域卫生信息化之任重道远且艰
医改催热区域卫生信息化之任重道远且艰
文章来源: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本文由:北京广安门中医院挂号看病服务网
整理编辑 http://http://
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区域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国内外不少地方都进行许多有益的探索:
上海长宁区:
1、建设概况:从2002年开始,长宁区以“基础先行、重点突破、整体推进”为基本方针开始推进全区的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重点在区域医疗数据平台的整合方面进行了探索。尤其在加强区域信息平台建设方面,已经把与公共卫生相关的医疗和卫生信息全部集中其公共卫生大楼。
2002年,从临床信息化起步,区内各家医院先上HIS(医院信息系统),在此基础上,实现RIS(放射信息系统)、LI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PACS(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的互连互通。提前实现了卫生部发布的《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年)》中要求的卫生信息化第二阶段的要求。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CIS(临床信息系统)建成以后。为了配合社区卫生服务改革开始建设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CHSS系统)。针对CHSS系统建设中出现的死档多,原来上门采集的信息无法激活,CHSS系统缺少病人的诊疗信息,无法形成居民个人完整的、覆盖个人全生命周期的电子健康档案的现象,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基本实现了医院和社区之间的双向互动。一方面,电子健康档案的信息可以做到及时更新;同时,诊疗当中的一些核心信息,比如就诊时间、诊断的结果、化验指标、主要的用药等,也都输入到了档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电子健康档案。
2、信息化手段的运用:
1)社区卫生服务模式转变中的支持作用。
社区卫生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转变,这其中就有全科医生团队的建设。在此之前,社区医生也像医院一样,坐着等病人来看病,只是扮演临床医生的角色。组成全科医生团队以后,其工作模式和服务模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要走出医院,走进社区,走进家庭,直接到老百姓里去提供更加贴近的服务,所以这是一种延伸的服务,也是全过程、全流程的服务。自2006年开始试点起,在全区所有的42个站点全部建立了全科团队。
全科医生团队中,有一部分医生是从临床医生或防保医生转成公共卫生医生的。他们的工作面很宽,专业程度却非常高。当医生在诊疗活动中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可以通过随身携带的PDA中装备的TIS(TeamInformationSystem)获得信息支持。在TIS系统中融合了临床和公共卫生健康档案,包括一些公共卫生领域的慢性病管理方面的信息。另外,信息化还可以促进对信息实现更有效的规范应用。比如,有一些病人的检验报告要过几天才拿,而全科团队定期上门时,通过网络就可以打印报告,病人不用再去医院取结果。
在信息化服务社区卫生方面还有进一步探索:准备将联系到的6家二、三级医院的专家教授的信息放入TIS系统。这个专家有什么特长?什么时候出门诊?如何与他联系?这些信息都可以与社区实现对接。这就给社区全科医生的服务提供一个强大的支撑团队,居民把问题提出来,如果全科医生不能解决,能够
及时帮居民进行咨询,也可以帮你转诊、介绍专家,或者留下问题,下次上门的时候予以答复。这样一来,大大提高了老百姓对于社区医生的信任度和忠诚度就。
区域信息平台的整合以及全科医生制度的建立,不仅提供了更多贴近百姓的人性化服务,更使“双向转诊”这种理想模式的实现有了可能。
2)整合基础数据,探索医防结合整合卫生监督数据,在突发公共卫生疫情时,便于管理部门统一协调。
把疾病的监测和HIS系统结合起来,开展卫生疾病的监测预警。将来自临床医疗的基础数据中的一些源头信息,比如感冒、糖尿病、高血压、胆囊炎、胃癌等疾病在全区的发布情况及时抽取上来,就可以进行医疗诊断和疾病的监测。还可以以症候群为组合,进行整个区的症状监测。及时监控具体到区内的某个街道的某个症候群。一旦症候群的异常程度达到警戒线,就需要采取措施干预。
通过信息化手段掌握卫生资源目前的分布状况为突发事件的调度指挥发挥决策支撑作用。
福建省厦门市:
1、建设概况:2005年,厦门市着手建设市民健康信息系统,以整合医疗资源,建立一个区域协同医疗平台。2006年底,这一项目被纳入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军民协同共建医疗服务示范工程”。2007年,厦门市对全市医疗卫生资源进行了大规模调整和优化。通过调整医疗点没有减少,减少的是层级和机构数。要推广信息化,只需做一级机构的协调就可以了。资源整合为区域卫生信息化铺平了道路,病人转诊、资源共享等都变得十分顺畅。2008年,厦门市初步建成覆盖全体市民的健康信息系统,为全体市民建立了一套从生命孕育到终结的完整电子健康档案。这一系统可以满足医疗、保健、疾控、科研等各种需求。厦门市投入2650万元,现已建立100多万份市民健康档案,在全市36家医疗保健机构投入使用,目前系统每月共享调阅近万次。
2、信息化手段的运用:
1)医疗卫生信息资源的共享
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建成后,市民看病时不再需要携带病历、检查检验报告等就诊记录,只需凭着市民健康卡或社会保障卡,就能到市里任何一家医院看病,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一卡通”。另外,厦门市各医疗机构之间可以共享查询及互调电子医疗记录,从而有效避免了重复检查治疗,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患者诊断结果、门诊与住院费用明细、检查检验报告、入院记录、出院小结、长期医嘱、临时医嘱、体检报告、计划免疫信息、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妇幼保健信息等均实现了区域内共享。
2)“双向转诊”的开展
区域卫生信息化可提高社区医疗水平,共享综合医院资源,方便了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和医院之间的“双向转诊”,让“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成为可能。社区患者转到院本部,社区医生开具诊断后,患者持卡到医院双向转诊服务台,无需挂号,直接凭转诊单到专科门诊就诊;院本部住院或门诊患者中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病患者需要长期治疗及随访者,转到社区继续治疗。
3)强化对医疗行业的监管
区域卫生信息化为医院和政府部门严格监控各个医院的诊疗费用,强化对医疗行业的监管提供了平台。有了这个平台,就能控制大处方、重复检查、不合理用药、过度医疗等行为,从而减轻患者负担。通过该平台,医院可实时掌握医护人员的工作情况,控制医疗费用,保障患者权益。厦门市卫生局也可对医疗机构实时监管。
此外,厦门市各医院通过电子病历系统、移动查房和移动护理系统、远程医疗等信息化手段,大大节约了医疗资源,降低了医疗成本,提高了服务质量。
有学者认为,厦门市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尝试,打破了不同医疗机构的利益分割,实现了医疗卫生信息资源的共享,对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建立“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具有借鉴意义。
美国波士顿卫生信息网:
波士顿卫生信息网(BostonHealthNet)成立于1995年,是波士顿最大的社区医疗服务网络,覆盖15个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波士顿医学中心(BostonMedicalCenter)和波士顿大学医学院。BostonHealthNet(BHN)服务对象中有66%的患者是少数民族,31%的患者能讲英语以外的外国语言。
波士顿卫生信息网是建立在基于IHE和SOA的凯歌信息共享平台之上,实现了纵向的跨部门、跨机构的社区医疗信息整合、交互、共享和增值服务。在该系统建立前由于没有社区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双向转诊流程繁琐,专科医生就诊前信息严重缺乏,给社区(转出)医生没有及时的反馈信息,缺乏及时有效的跟踪。结果是不到40%的转诊得到妥善安排,25%以上的预约被错过,专家门诊得不到相应的病人,病人得不到好的医疗保健,转诊医生及病人的满意度都很低。
该信息网在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基础上建立的双向转诊系统,提供转诊申请、转诊审核、转诊回复(即转诊确认)、转诊接收和服务跟踪等功能,通过信息交互平台为患者建立双向转诊机制。通过对转诊流程的监控提高医院资源的使用率以及经济效益,促进专科医院与社区医院的转诊流程自动化。其将医院的利益(高使用率与高回报率)作为区域信息共享的主要动力,解决医疗卫生信息共享的僵局。保证系统的开放性、可操作性、可扩展性与可持续性,已成为社区医疗服务网络中高使用率与高回报率的成功典范。
本文由:北京广安门中医院挂号看病服务网
整理编辑 http://http://
第二篇:新医改——区域卫生信息化,请明明白白我的“芯”
新医改——区域卫生信息化,请明明白白我的“芯”
[收藏]
2010-08-13 14:22
标签:医疗信息化中国区域卫生
区域卫生信息化,请明明白白我的“芯”
最先进的科技,遭遇最原始的晕菜
“新医改”,拉开了中国区域卫生信息化管理建设的大幕,用信息化管理13亿人口的健康,这在人类历史上都是史无前例的。信息化建设是新医改能否成功的关键,为此国家投入巨资,卫生部门立下“军令状”,推行信息化标准,加快信息化进程。
但是,具体操作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地方官员,却对这个最先进的科技,遭遇了最原始的晕菜。对于信息化,地方官员只能说“爱你在心口难开”,很想说“信息化,请明明白白我的芯!”
区域卫生信息化的难度在于:1.需要同时兼备区域卫生管理和IT技术两栖专业知识,这对于负责区域医改的省长,市长来说,实在是勉为其难了,2.区域卫生信息化,不同于医院信息化,这个任务实施紧、任务重,动辄就是几千万、几个亿,是拿着纳税人的钱,对整整一个省、一个市的卫生走势产生几年决定性的影响。
目前,几乎所有为政府提供信息化方案的IT企业,其实都很自恋,很执拗地用他们一往无前的IT语言,不遗余力地向我们各地医改官员游说他们高深莫测的技术。一旦你显露出听不懂的神态,就很可能遭遇齐刷刷的“你连这个都不懂”的眼眉一挑。比较客气一点的说法是“那就请相信我们的品牌吧”
供应商过早过度差异化,让晕菜更加晕菜
信息化的供应商们,非常亢奋地看到“新医改”8500亿元的红利,急不可耐地臆想着要食而分之,于是过早地进入产品推销阶段,用令人难以区分的科技语言,包装自己产品的差异化,置那些刚刚接触信息化的医改官员们于不顾。
建议:请IT们“明明白白我的“芯”
任何营销都是具有共同规律的,假如购买产品消费者看不懂你的产品,就不可能购买你的产品。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需要整个IT行业精心地培育和教育我们的医改官员,因为这些官员代表民众去购买你的系统和服务。官员要为民众负责,为一方水土的医改机会负责,他们必须深度了解和把控这个决策,敬请IT们“明明白白我的芯”!(海眸)
戴尔战略转型,发力医疗信息化
为了解决国内医院在医疗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戴尔成立了中国首家针对医疗行业的“简化IT实验室”。此外,通过最近收购佩罗系统公司,戴尔正在协助中国卫生部制定标准规范,实现电子病历(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简称 EMR)的共享,以及区域信息的交换。戴尔全球公共事业部 总裁保罗·贝尔表示,“我们希望通过尽可能简便的方法,帮助医护人员提高效率,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杭州创业软件股份有限公司顺利通过CMMI4级评估
杭州创业软件股份有限公司CMMI4级正式评估顺利通过SEI审计,并得到公示。杭州创业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医疗卫生行业应用软件开发的知名企业,也是这一行业内第一家CMMI4级企业。杭创一直秉承“创造数字医疗、服务健康事业”的理念,秉承专业化、产业化的发展思路,以医疗卫生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为己任,立志成为中国一流的软件企业。微软搭建医疗“信息高速公路”
比尔·盖茨不止一次重申,他之所以创建基金会,并捐出个人全部财富,主要是为了解决“全球健康问题”,也就是“贫穷的人面对疾病的问题”。在他看来,像医疗信息化这种需要大规模投资、在产品开发周期和推广难度上又远超通用计算的领域,必然需要一家实力雄厚,对技术有深刻理解的大公司来从事它,而微软则责无旁贷。微软公司在近期召开的HIMSS大会上也展示了他们在此方面的高端技术。
NEC进军中国医疗信息化解决方案市场
NEC与拥有中国医疗信息化产品顶尖技术水平和业绩的重庆中联信息产业有限公司开展合作,共同开发了包含医院基础信息管理、临床信息,电子病历等在内的面向中国高端医院的新一代数字化医院解决方案。今后,NEC还将与各中国本土公司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促进在华医疗信息化解决方案业务的发展壮大。据悉,该方案的主要目标客户群为以中国国内约800家三甲医院为主的高端医院。
飞利浦医疗为上海世博会带来“健康舒适、优质生活”全新体验
在“沪上生态家”乐龄客厅里,一台来自飞利浦的健康监测椅模型,使参观者亲身体验到如何让医疗保健真正融入家庭的日常生活,让人们随时就能完成自我健康检测。只要坐到监测椅上,通过屏幕就能一目了然地看到自己的实时生命数据,体验与系统的互动。
与此同时,这些信息也可被传递到就诊医院主治医生的监测系统中,为医院的远程监控和及时治疗提供了可能。通过这个模型,我们可以看到家庭医疗保健在简化病人的医疗保健流程,提高居家医疗保健效果,和减轻社会公共医疗系统的资源负担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IBM联手天健公司打造云计算架构的区域医疗信息化
日前,医疗信息化解决方案提供商天健科技集团(以下简称天健)与IBM公司共同宣布了一项战略合作计划:双方将联手打造基于IBM云计算架构的区域医疗信息化解决方案,提供低成本、易管理且可以按需灵活扩展的信息共享平台,共同致力于我国区域医疗数据中心新模式的开发与探索,为新医改的实施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思科向中国医疗信息化市场渗透
2010年5月25日,在“中华医院信息网络大会”上,思科宣布将与中国的医疗行业机构以及本土医疗信息系统专业化企业一起,共同推动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事业的发展与应用创新。思科与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及《中国数字医学》杂志社签署了合作备忘录,进一步确定了在中国医疗领域的投入和发展方向。
惠普牵手方正众邦,共同推动医疗
日前,惠普公司与方正众邦公司联合举办了数字化医疗信息系统整体解决方案研讨论坛。针对中国医疗行业的特点,惠普推出了医疗影像系统解决方案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平台系统解决方案,旨在借助医疗信息化创新医疗机构的工作流程,从而促使其获得全面发展。会上,惠普亚太及日本医疗卫生行业总监马明才介绍了惠普数字化医疗信息系统整体解决方案的主要内容。
易可思公司在多地示范试点
易可思公司的英文名字叫“Easycares”,代表了公司对信息技术将惠利医疗的信心。易可思公司的产品已经包括社区卫生信息系统(CHIS)、医院信息系统(HIS)、公共卫生信息系统(PHIS)、出生医学信息系统、健康体检信息系统等,开发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社
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区域性疾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系统、区域性卫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双向转诊系统等产品及其服务模式,已经在上海市闸北区、静安区、湖北省武汉市、江西省、河南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省市600多家医疗机构应用、示范、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