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精选5篇)

时间:2019-05-13 00:31: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目标: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目标: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

第一篇:教学目标: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

教学目标: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了解用秤称物体重量的方法,培养初步的估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初步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准备:各种各样的水果、蔬菜,弹簧秤,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讲述:今天数学课老师带来了2个好朋友,你们欢迎它们吗?谁能上来表示一下友好关系?

2、出示小动物。

3、提问:你有什么感觉?

4、小结:放在手中就能感觉到小狗重,小猫轻。你们还有什么方法能让别人一眼就看出谁重谁轻呢?

5、多媒体演示。

二、新授

1、认识各式各样的秤。

提问:用秤称的确是最简单最快速的方法,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

多媒体出示:电子秤

磅秤

天平

台秤

弹簧秤

人体健康秤

教师出示:人体健康秤和杆秤

2、引入重量单位。

提问:用秤可以称出物品的重量。重量和长度一样都需要有单位,你们知道哪些重量单位?(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讲述:在称一般的物品有多重时,常用“千克”做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和“千克”交个朋友。(板书课题:千克的认识)

3、认识1千克

(1)讲述:每组的桌上有一个袋子,里面有两袋盐,两袋盐就重1千克,放在手里掂一掂,你有什么感觉?

(2)学生讲讲感觉。

(3)提问:其实一千克的物品在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有,你们能举举例子吗?

(4)根据学生的回答多媒体显示。

(5)场景设计:小狗小猫和我们一起去蔬菜瓜果市场看看,请你们称回1千克的物品。

(6)学生活动。

(7)学生汇报。

(8)闭着眼睛,把小组内称好的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有多重。

三、巩固

1、估算

(1)出示铅球:猜测一下老师手中的铅球大约重多少千克?

提问:怎样才能猜得准?

请同学掂一掂后再猜。

当场称,看哪个小朋友猜得准。

总结:应该怎样猜?(掂——猜——称)

(2)选择身边的物品猜一猜。

(3)学生活动并汇报。

2、总结:你们学到了哪些本领?

3、多媒体出示判断题。

4、称体重,引出“克”。

四、课后作业

称一称自己的体重大约几千克。

第二篇:《千克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千克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宋寨小学

陈顺发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认识用于计量较重物品的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二)了解天平和用秤称物体重量的方法,能够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

(三)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重量单位 “千克”。

难点:比较中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慨念。教具和学具

教具:天平,秤,几张100元的人民币,一些豆子,一些图钉,一袋1000克精盐。

学具:以组为单位准备,一些2分硬币,一些豆子,一些图钉,一支粉笔,一瓶钢笔水,1把小刀.1袋1000克精盐。教学过程 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利用天平复习重量单位“克”,巩固1克的重量观念。2.说说一些用克做单位的物体,称一称掂一掂。

小结:像100元人民币、一粒豆、一个图钉、一把小刀等物品,重量比较轻,就可以用克做单位,而有些物品,如:一袋精盐、一袋洗衣粉、一箱苹果等,用克做单位就不太合适了,这时常常用千克做单位。(板书:千克)

(二)学习新课,投影出示102页例题2 1.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 板书:1千克(kg)=1000克(g)

要想称一称一袋精盐有多重,就不能用天平了,得用这种秤,教师出示各种秤。请同学们看一看这袋精盐有多重。(教师将一袋精盐放到秤盘里,告诉大家一袋精盐重500克)

师:500克就是我们平常说的1斤,以后买1斤重的物品,就可以说买500克。因为这是我们国家统一实行的法定计量单位。随着年龄的增大,慢慢就能掌握了。师:再放入秤盘一袋精盐是多少克?(1000克)

师:2袋精盐正好是1000克,也就是1千克。所以案秤的指针指在1。1千克就是1公斤。

2.看教材102页图和实物,认识千克为单位的几种称 学生说说:在商店里常用书102页里的秤称物品的重量吗,你知道的还有些什么称。3.指导:指导学生看秤指针所指的数字称出重量,让学生掂一掂感受kg。请同学们掂一掂2袋精盐有多重,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

4.小结:一般称较轻的物品时用“克”做单位,而称较重的物品时,要用“千克”做单位。

4.巩固分析:看看下列物品应用什么做单位:一个苹果约150()、一根粉笔6()、一个足球重450()、一个西瓜重4()

(三)作业反馈 1.填空

1个2分硬币重1克,100个2分硬币重()克。1000个2分硬币重()克。2.选择适当的重量单位填在括号里(1)1个桔子重80()。(2)1个鹌鹑蛋重5()。(3)1只小狗重2500()。3.计算下面各题

500克+600克=()克

670克-70克=()克 8克×5=()克

40克÷8=()克 4.在○内填上“>、<或=”

400克○500克 670克○760克

1克○1千克 1千克○1000克 5.应用题

(1)一支粉笔重3克,3支粉笔重多少克?

(2)一个苹果重170克,一个桔子比它轻20克,一个桔子重多少克?

第三篇:三年级《千克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三年级《千克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三年级《千克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千克的初步认识》是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数学第五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了解1千克的实际重量,着重让聋生在实践活动中感识“千克”的重量有多重。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在一年级时接触过重量,初步有了感知重量的生活经验,但对三年级聋生来说,还是很少接触生活中的重量,学习知识存在一定的难度,通过这次让聋生在操作实践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所学的知识与生活中的物品重量建立联系。

教学内容:第40~41页,千克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受并认识常用的重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

2、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会进行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课前准备:

教师:电子称、两袋质量不一样的食品、若干重1千克的物品、若干其他重量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就知道了,物体有轻重之分,猜刘老师手上的字典和数学作业本那个重那个轻?刘老师的体重和郭晓翔的体重,谁重谁轻?怎么知道的?

1、物体的轻重有时后用眼睛看一看就可以比较出来了。(板书:看一看)

2、昨天,老师在超市买了两袋东西,你知道哪一个轻一些?哪一个重一些吗?一袋方便面和一瓶饮料。你有什么办法?(板书:掂一掂)

(紧密联系实际,使学生意识到,在他们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数学问题,养成有意识地用数学眼光观察和认识事物的习惯。同时也为了激发聋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刚才我们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我们感受到了:物体是有重量的,有的物体重些,有的物体轻些。对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常用的一个重量单位。

板书:千克的认识

二、新授

1、认识千克

生活中,我们称一个物体有多重,要用到重量单位。(克、千克、公斤、斤、克、吨)都是重量单位。

千克,可以用符号:kg来表示。它是全世界统一的,称物体有多重的单位。千克,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又叫做公斤。

2、感受1千克

那么,1千克到底有多重呢,下面我们就来感受一下

师拿出电子秤指导学生称一袋重1千克洗衣粉,一袋重一千克的大米。

然后把称过的重一千克的洗衣粉和大米,分别让学生掂一掂,亲自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

3、再称好几份重1千克的东西,在课堂上顺次传递。再次感受。

指出:称一般物品的重量,常用千克做单位。

为了使学生对1千克的实际重量有较深的印象,还可举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重量为1千克的物品。

1袋精盐500克,2袋精盐正好是1千克。

4、试一试

分组活动

(1)秤1千克面粉,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

(2)称1千克其他物品,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再数一数分别有几个。(橘子、苹果、枣、黄瓜等)

5、比一比

每一小组,凭感觉装出1千克黄豆,然后到前面来称一称再称一称,比一比谁装的最准。

6、估一估

老师拿的东西重几千克?

(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操作的情景,提供操作的机会,留给操作的时间,引导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发现知识,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再发现的过程。只有这样,才真正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现代教育理念。)

三、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们学到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课后可以到超市,菜市场里走一走,看一看,记一记,哪些物品重1千克。

四、布置作业

“做一做”,第1题学生自己称出1千克的苹果,再数数,1千克的苹果有多少个?

第2题,师可以帮学生一起找出身边重约1千克的物品。

第3题,班长组织学生课后到卫生室称出自己的体重,以他为标准估测其余同学的体重。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践操作活动,使他们不仅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感受了千克的实际重量,同时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的乐趣。

第四篇:《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二年级下册101例1、102页的例2 及101页、103页的做一做,练习二十的1、2题。

教学目标: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重点: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教学难点:了解克与千克在生活中作用。能估测物体的重量。教具准备:天平教具,4袋盐,两包挂面(一包1千克),盘秤,人体秤,多媒体课件,黄豆1克。

学具准备:书包,2分硬币,课前收集了解食品的重量。苹果若干,杯子,铅笔盒等。

教学方法:以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 活情景,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

板书设计 : 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

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用字母表示(g和kg)1千克=1000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 昨天,你们对日常生活用品的轻重进行了调查。你们有什么收获?(生汇报交流)

师说:“你们调查得很认真。我也收集一些物品的净含量资料,请看大屏幕,谁能说一说你知道哪些物品的净含量呢?他们分别带了哪些单位名称呢?”(生答)

师说:克和千克是国际通用的质量单位,也可用字母g和kg来表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对质量朋友。(板书课题)(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导入新课。)

二,感受1克的轻重

那你想知道1克有多重吗?这一枚二分的硬币约重1克。你拿起来掂一掂。对于他的轻重你想说些什么?

(生答:太轻了)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天平来称。认识天平(出示课件)简单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一般左盘放物品,右盘放砝码)师称出1克黄豆,请生看看大约有多少粒,轮流掂一掂。(设计意图:感受1克有多重,培养估测意识。)

做书上101页的做一做后,再互相交流。生活中还有那些物品比1克轻。(生答:1张纸巾、1粒药等)(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运用估测能力。)

三,感受1千克有多重及1千克与1克的关系

称比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那称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想知道1千克有多重吗?我买了两包挂面。每包的净含量(师解释:包装袋里的挂面实际有多重)是1千克,(生读出来)每位同学掂一掂1千克有多重。与1克的物品比较你此时又想说什么?(生答:比1克重好多呀)(设计意图:感受1千克有多重,为估测物品做准备。)

那1克与1千克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吧。

师拿出一包盐,这包盐上写着净含量500克,说明这包盐的质量是500克,那两包盐就是?生答:“两个500克就是1000克,这两包盐重1000克。”师说:“那两袋盐与一包挂面是一样重的”师边说边板书1千克=1000克(师板书)(设计意图:架起克与千克之间的联系。)

说说你见过包装上写有净含量1千克的物品。(设计意图:加深对1千克的物品的质量感知。)

四,认识生活中的各种秤。

想知道你天天背的书包有多重吗?我们可以用秤来称一称。生活中你见过那些秤?(生互相交流)老师也收集了一些用“千克”作单位的秤的图片,大家来认识一下。(看大屏幕)(设计意图:了解一些能验证自己估测能力的工具,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老师带来了一个盘秤。(教师解释:最大能称10千克的物品。指针指着几,就表示所称的物品有多重。)称出书包大约3千克。老师还带了一位新朋友:家庭用的人体秤(教师解释:最多能称120千克的物品。)想知道你有多重吗?称一称吧。(设计意图:了解自己身边的物品有多种,便于培养估测意识。)

用盘秤或弹簧秤称出1千克的物品。(小组活动再汇报交流)(设计意图:加深对1千克有多重感受,使抽象概念转变为直观感受。)

完成103页第2题。生再交流。(设计意图:称自带物品,体验称物品的快乐。)

完成练习二十的1、2题(设计意图:加深对克与千克的认识。)生再汇报交流。

五,玩游戏:背一背

两人互相背一背来感受彼此的体重。感受20千克——40千克的质量(体重)(设计意图:强化估测意识。)

六拓展

1千克棉花和千克铁哪一个重?(设计意图:纠正错误感知。)

自己阅读教科书103页的“你知道吗”(设计意图:生活中常用公斤与斤是口头语。1千克又叫1公斤。1斤=500克,1千克=2斤,)

七,说说你本节课的收获(师生交流,生生交流)

第五篇: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目标

公开课教案 角的初步认识

叶莉丽2008、10、22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实践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

3、培养观察、思维和动手能力;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难点:通过探索、观察,学会比较角的大小

课前准备:直尺、活动的学具角、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图片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最近在太空发生一件轰动世界的事,谁知道这是什么事?学生回答。教师:同学们好想把“神七”画下来吧?我们先来画箭头,它是什么样? 揭题:(板书)角

二、生活中的角

1、教师:你能不能从黑板上,桌子上找到角呢?

2、反馈2个学生,引导学生如何指出实物上的角。教师:是不是整个这个东西就是角?(其中一部分)指角方法:(教师示范)从顶点开始,用手指分别沿着两条边描;或用“)”表示。

3、小组内介绍生活中和主题图上的角 要求:每人至少分别指出生活中和主题图上的角各一个 介绍时用手指表示 限定时间3分钟

4、反馈

三、画角与角的特征

1、从生活中找一个角,然后画下来。如出现“三角形”进行反馈。

引导:这个是什么图形?是不是角?上面有没有角?有几个? 其他情况不反馈

2、教师:下面看看老师画的角。出示投影,从实物中观察角的位置。从剪刀、钟面、水管中抽象出角 在这里我花了一部分时间,让学生指出剪刀、钟面、水管上的角,其实只要我自己指出来,然后画出来就可以了。因为学生有了前面对生活中的“角的认识”已经足够了,这里只要让学生稍微作一下考虑,然后教师直接点出就可以了,可以节约时间。

3、观察或小组内讨论:怎么样的图形才是角?(或者问:角长什么样子?)在讨论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不能用语言来表达,只会边画边说:“像这样的是角。” 学生找不出角的特征,问题在于教师引导的力度不够,可以先在学生思考之前出示一些错误的角让学生判断,再讨论、思考出角的特征。或者可以把这个讨论过程放到课结束前,作为总结全课的一个部分。

4、学生反馈讨论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画出错误的角进行判断。

5、得出结论: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6、判断:教科书P42练习八 1

7、教师示范画角:先画一个顶点,再用尺子向不同方向画两条直线 从前面的得出结论和这里的示范画角,我都太注重“顶点”的教学,致使后来学生认为顶点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看得见的“点”。并且我在这个关键的时候没有处理好,没有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导致后来在练习的时候,学生都认为“<”不是角。

8、学生重新画角

9、投影反馈(展示不同方向的角,指出“顶点”“边”)

四、比较角的大小

1、用学具创造一个和你画的角一样大的角,然后证明给同桌看。学生创造的思维过于狭隘,全班学生只用了一个学具,不能从教师提供的正方形纸片/长方形纸片/圆的纸片折出角,在教师的提示下,可以折角,但是却折不出同样大小的角。作为教师应该先引导(或者示范)如何运用提供的学具进行角的创造,不能在关键的时候未扶就放,为了教学的需要还是要适当地扶持一下,我想这就是作为引导者的作用吧。

2、反馈:你是怎么创造出来的,怎么证明给大家看。

3、分别创造一个比画的角大和小的角,并证明。这个部分漏教,所以在一定程度对学生比较角的大小时要一条边对齐的体会有影响。

4、按老师的要求玩一玩“活动的学具角” 拉大——〉拉小——〉拉大

5、教师:从这个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吗?你觉得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两条边叉开越大角越大,叉开越小角越小)为帮助学生克服难点,另外设计活动:一把剪刀张开很小的开口,不能剪粗的东西,然后把剪刀口张开大一些,现在能剪了,说说在这个过程中这个角是怎么变化的?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五、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这节课最大的失败在于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对“顶点”的教学上,以及教师在教学角的特征和创造角时的引导。所以这节课也让我真正体会到了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的重要性,教师的有效引导是学生顺利动手、思索、发现、和表达的重要前提。当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自己的教学预想不一致甚至相左的时候,教师的教学机智显得相当重要,怎么样通过临场的发挥,用语言和现有素材把学生的思维归正到正确的道路上去呢?我现在感觉到这正是我缺乏的,课后我在想,除了多积累、学习教学经验外,还应该具备对数学学科(至少是小学所有年级)知识的了解,我觉得不应该狭隘地教什么年级才了解什么年级,而应该教什么学科就了解什么学科。另外,在备课方面不能想当然地备课,也不能单线条地备课。这样的备课就会使自己在课堂上出现意外的时候显得很被动。比如我在备课本课时就想当然的认为学生对角的特征能说出一二来,事实上在课堂上,学生一点都不能回答,这个时候我就心里紧张的,以致影响了后面的教学。如果我在备课时就去考虑这个问题时,我想我一定能够解决。所以,在以后备课的时候一定要从多角度去考虑问题,如果学生“会”,我怎么教;如果学生“不会”,我又怎么教。毕竟学习的主人是学生,教师应该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而不应该代替学生考虑问题。

教学反思:

1、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

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操作性比较强。所以尽可能多地设计了找一找、做一做、画一画等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在自主探索与使用交流中,建立角的表象,从而丰富对角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真正体现“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这一基本理念。

2、给学生创设自由度较大的学习空间与时间。

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尤其是做角环节,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思维空间,学生依据对角的各部分的认识,自由选择材料做角。在互相交流中发现角是有大小的,进而探究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一层紧扣一层,从而体现出学生的自主参与,对角有更深的了解。小组评议:

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应该对角有一定的认识,只是不全面,不深刻。但学生是可以自行找出角的。关键在有直观的表象中抽象出角。在环节1、2后学生有了丰富的表象,环节3就分组动手折、说,引导学生认识角的特征。角的画法提到前面,一来可以加深对角的特征 的理解,二来学生的思路是顺直的,有利于学生的掌握。学会画角的方法,已经渗透了顶点和边,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就方便了。环节6再由有抽象到直观符合认知规律,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有了角的特征和各部分的名称,学生再去自主探索角的大小同什么有关,学生的基础好些,探索的空间更大,有利于学生的探索。

下载教学目标: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目标: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