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材料分析题
6.材料: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蕴含着内涵丰富的人文精神。其中,“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力量之源,也是造就中华文化浩瀚弘通的博大气象和历久弥新的内在品格。在中国文化史上,“和而不同”的思想形成很早,而其完整表述,最早见于《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此,虽然孔子是以“和而不同”当做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但后人以之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和而不同”的内涵就远远超出了君子小人之辨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正是中国哲学精髓“和而不同”思想的精彩运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阅读材料,请回答:
(1)中国古代哲学中“和而不同”思想所体现的辩证法思想。
(2)结合矛盾学说,分析我国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辩证法原理。
中国古代哲学中”和而不同”思想所体现的辩证法思想
结合矛盾学说,分析我国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辨证法原理。
7.材料:
华佗是我国东汉名医。一次,府吏倪寻和李延俩人均头痛发热。一同去请华佗诊治,华佗经过仔细的望色、诊脉,开出两付不同的处方。给倪寻开的是泻药,给李延开的是解表发散药。二人不解:我俩患的是同一症状,为何开的药方却不同呢?是不是华佗弄错了?于是,他们向华佗请教。华佗解释道:倪寻的病是由于饮食过多引起的,病在内,应当服泻药,将
积滞泄去,病就好了。李延的病是受凉感冒引起的,病在外,应当吃解表药,风寒之邪随汗
而去,头痛也就好了。你们症状相似,但病因相异,所以治之宜殊。二人拜服,回家后各自
将药熬好服下,很快都痊愈了。
中医是我国宝贵的医学遗产,强调辩证施治。华佗对症下药治头痛发热的故事蕴含丰富的辩
证法思想。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阐述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
(2)这个故事对我们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何启示?
【答案详解】1运用唯物辩证法相关原理分析华佗看病。
1)矛盾的特殊性。
这就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正确的认识问题。虽然二人症状相同但根本病因是不同的,华佗正确认识到了病原的根本并做到了对症下药正是正确的认识到了问题。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
华佗为不同的人开不同的药正是具体分析了他们的不同问题,充分反映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
3)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
事实求是,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是唯物辩证法要求的认识问题的基本态度,华佗对症下药便是从客观实际出发的表现。
2对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启示。1)只有做到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2)只有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3)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正确
认识事物
9.下列材料为中国文化中深涵哲理的典故或成语:
材料1.
《老子》中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木。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材料
2《论衡》中说:故夫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后人引申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材料
3《后汉书·丁鸿传》中说: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消灭,害除福凑矣。杜渐防
萌亦作防微杜渐。
请回答:这些典故所包含的哲学原理是什么?有何指导意义?
10.材料:
近年来,非法集资等涉众型经济犯罪频发。仅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间,昆明公安
机关就侦破35起此类案件,受害群众超过25万人,涉案金额达10亿多元。非法集资暗流
汹涌,造成群众财产损失,扰乱市场秩序,更影响社会稳定。
非法集资大都有很强的欺骗性:所从事的“事业”往往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公司“一把手”
常常是当地能者名人,盈利模式“看上去很美”,对待客户“热情有加”……
这在客观上的确会
让许多问题在最初被忽略。所以,我们看到的,常常是在资金链断裂、受害者欲哭无泪之后,才引起了“高度重视”,遗憾的是,患已酿成,众多投资者血汗钱打了水漂。要将非法集资扼杀在萌芽状态,只有明确有关部门各自的责任,强化问责机制,才能倒逼相关单位恪尽职守。一方面,需要意识到,联席会议的设置,是为了强化部门间的联动,而非责任分散“虚化”,甚至变成“九龙治水”。另一方面还必须看到,对一时难以断定的非法集资行为,相关机关还应向社会及早发出警示,这正是管理部门的职责所在。非法集资现象的成因十分复杂,上当受骗者也有自身不可推卸的责任,但这不是放松监管的理由。要做到防微杜渐而非“养痈成患”,当从明确监管职责、追究失职责任开始。
阅读材料,请回答:
(1)“防微杜渐”和“养痈成患”体现了怎样的哲学原理?(2)你认为怎样才能做到“防微杜渐”,避免“养痈成患”?
【答案要点】
(1)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量变和质变、连续性和间断性的辩证统一。质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运动速度的快慢、颜色深浅等可量化的规定性。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防微杜渐是要保持事物量的稳定性,避免因量变的积累造成质变,影响事物的整体发展;养痈成患是指量的积累引起了事物的质变,对事物的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均体现了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你认为怎样才能做到“防微杜渐”,避免”养痈成患”?
(2)由于量变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之内,事物才能保持其原有的性质,所以,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做事情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即在实践中要坚持适度的原则,将一些不好的苗头扼杀在萌芽状态,做到循序渐进、防微杜渐,避免“养痈成患”。
11.材料:
从前,沧州城南有一座临河寺庙,庙前有两尊面对流水的石兽,据说是“镇水”用的。一年暴雨成灾,大庙山门倒塌,将那两尊石兽撞入河中。庙僧一时无计可施,待到10年后募金重修山门,才感到那对石兽之不可或缺,于是派人下河寻找。按照他的想法,河水东流,石兽理应顺流东下,谁知一直向下游找了十里地,也不见其踪影。这时,一位在庙中讲学的先生提出其见解:石兽不是木头做的,而是由大石头制成,它们不会被流水冲走,石重沙轻,石兽必然于掉落之处朝下沉,你们往下游找,怎么找得到呢?旁人听来,此言有理。不料,一位守河堤的老兵插话:我看不见得,凡大石落入河中,水急石重而河床沙松者应求之于上游。众人一下子全愣住了:这可能吗?老兵解释道:“我等长年守护于此,深知河中情势,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头一样。众人听后,无不服膺。寻找者依照他的指点,果真在河的上游发现并挖出
了那两头石兽。
请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如何?
(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又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二)认识也影响实践,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有阻碍作用.。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因为人类探索真理的目的是为了实践。而所谓的真理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人类的认识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只有把这种认识放在对客观对象的改造实践中去应用才能知道这种认识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正是实践这一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使人们 的主观观念可以在现实中得到印证,是否符合客观实在,使它成 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所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3.材料:
IBM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信息工业跨国公司之一,从上世纪50年代其致力于计算机行业,并很快在大型计算机业务上占据了统治地位。IBM生产的计算机在技术上常常是最先进的,在某些情况下,他们即使不是最好的,但由于出色的服务和技术支持,他们仍有卓越的信誉。
在整个60年代和70年代,虽然有Control data,Honeywell、Sperry Univac、Burroughs和NCR等企业的竞争,但这些公司都不是其对手,到1980年为止,IBM仍占据全球大型计算机市场超过80%的份额。大型计算机是IBM的“金母鸡”,毛利高达70%。
80年代,随着个人计算机和工作站所连接成的网络逐渐取代大型机,日本、欧洲共同体和美国国内许多资本、技术雄厚的企业纷纷涉足这一高风险、高效益的领域。在与苹果、康柏、东芝、戴尔等企业激烈竞争中IBM公司开始走下坡路。
迫于竞争的压力,90年代IBM公司进行了组织改造以降低成本、进行资产重组和资本运营,使公司的股票价格扶摇直上;精选经营战略转型,在保持计算机硬件领域领先地位的同时,成功地实现了向软件服务等高利润领域的转移;实施竞争战略调整,全面提升企业竞争里,重塑其昔日的辉煌。
请结合资料回答问题:
(1)用IBM的案例说明垄断和竞争的关系。
(2)从IBM公司的发展过程总结垄断资本条件下竞争的新特点。
(1)垄断仍然是当代资本主义最重要的经济特征和经济基础。IBM没有形成对计算机行业的绝对垄断,也不可能消除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垄断竞争更加激烈。IBM正是在垄断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
(2)IBM在发展过程中与垄断企业和非垄断企业的竞争,反映了垄断竞争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IBM的竞争战略及其战略目标表明,垄断资本竞争的目的是为了在全球范围内获取高额垄断利润;IBM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和经营战略调整,也反映出垄断资本竞争手段从单纯的价格竞争向非价格竞争的变化;计算机技术的开放性、专业化的发展趋势表明,垄断企业也必须在竞争与合作中谋求发展。
第二篇:材料分析题
五、材料分析题(20分)
2012年7月,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估108处世界遗产的保护状况,确定《濒危世界遗产名录》。中国有云南澄江化石群和内蒙古元上都遗址在评估名单之内,这意味着我国的世界遗产现状遭遇“黄牌警告”。国家文物局世界遗产处处长郭旃认为目前存在三个问题:一是重景点轻景观;二是重利用轻保护;三是公约意识不强。《公约》明确规定,不论在世界遗产范围内还是在其缓冲区内进行建设、开发,都要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批,可国内很多地方不遵守。针对材料中我国世界文化遗产所出现的主要问题,请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并提出你建议。
答案:
(1)文化遗产指在历史、艺术或科学及审美、人类学方面有着重要意义的纪念文物、建筑物、遗迹等。(3分)
(2)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4分)
(3)为了使不同民族优秀文化免遭破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呼吁各国采取一致行动,保护人类的共同财富,并成立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加入公约国家的文化与自然遗产进行严格审定,将合格者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同时设立保护基金,在全球范围内对列入名录的各项遗产有计划地实施保护措施。我国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3分)
(4)政府应加强调控和引导,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处理好旅游开发和保护利用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城市建设的关系,处理好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资源优化配置。(4分)
(5)吸取、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及管理制度。(3分)
(6)加强世界遗产的宣传,让人们真正懂得和理解世界遗产的价值。加强公民的法律和公约意识。(3分)
第三篇:材料分析题(推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材料分析题
(结合所学知识或原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
1.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历史上的哲学家、思想家有着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材料Ⅰ
孟轲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摘自《孟子·尽心下》)
荀况认为:“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摘自《荀子·王制》)材料Ⅱ
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则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摘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十六册)
胡适说:英雄人物“他吐一口痰在地上,也许可以毁灭一村一族,他起个念头,也许可以引起几十年的血战。他也许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摘自《胡适论学近著》,第一集)材料Ⅲ
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世界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摘自黑格尔《历史哲学》、《精神现象学》)请回答:
(1)材料Ⅰ的合理思想和局限性。
(2)分别指出材料Ⅱ和材料Ⅲ的不同思想倾向和共同本质。(3)简述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答案要点:
(1)材料Ⅰ具有重民、贵民的合理思想,包含有重视、肯定人民群众作用的思想倾向。其局限性是这些思想以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的统治、维护其长治久安为目的,是站在君主和剥削阶级的立场上的;它是就“君”、“民”关系讲人民群众的作用,十分狭隘,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而且还表现出害怕人民群众的心理状态。
(2)材料Ⅱ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材料Ⅲ是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两者的共同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3)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占人口大多数的人们。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因此可以说,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性力量。我们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关于我们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问题,哲学史上不同的哲学家们有着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材料Ⅰ
有不少的哲学家是用观念去验证某种观念的真理性。例如斯宾诺莎就认为,认识真理要以真观念为依据。材料Ⅱ
经验主义者完全相信自己的感觉,认为凡符合人的感觉的认识就是真理,与感觉相背离的认识则不是真理。材料Ⅲ
俄国哲学家波格丹诺夫则说真理是“社会的全人类的经验形式”。请回答:
(1)材料Ⅰ、Ⅱ、Ⅲ中的观点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主要倾向是什么?(2)材料Ⅲ的观点与材料Ⅰ和材料Ⅱ的观点有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答案要点:
(1)材料Ⅰ、Ⅱ、Ⅲ的观点在真理标准问题上都属于主观真理论,都是在主观范围内寻找真理的标准。
(2)材料Ⅲ和材料Ⅰ、Ⅱ中的观点相比,强调了“社会的全人类的经验形式”,但实质上仍是主观真理论,认为多数人的感觉、经验、思想是真理,仍是把真理停留在主观世界的范围之内,无法确定它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一种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实际上,大多数人所承认的思想也不一定就是真理,有时候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以下是有关唯心主义思想的哲学材料。材料Ⅰ
陆九渊:“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摘自《陆九渊集》)
王守仁:“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摘自《传习录》)材料Ⅱ
朱熹认为,“理在气先”。“宇宙间一理而已,天得知而为天,地得知而为地。”“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秉此理,然后有性;必秉此气,然后有形。”“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使亦无天地。”(摘自《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材料Ⅲ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列宁:“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特征、方面、部分片面地、夸大地……发展(膨胀、扩大)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话了的绝对。”(摘自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请回答:
(1)简析材料Ⅰ的观点并说明其唯心主义的形式。(2)简析材料Ⅱ的观点并说明其唯心主义的形式。(3)谈谈你对于材料Ⅲ的理解。答案要点:
(1)陆九渊、王守仁认为只有“心”才是最真实的,而物质世界都是虚幻的,主张“心”即主观精神是宇宙或物质世界的本原,物质世界派生于精神。这种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2)朱熹认为在具体事物(“气”)存在以前,就先有“理”(一种脱离人和具体事物的抽象精神)存在了。“理在气先”,就是指客观精神“理”决定事物的存在,“理”是万事万物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3)列宁深刻地指出了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认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果把其中的某一个环节或方面加以夸大或绝对化,使精神成为主宰物质的东西,就会导致唯心主义。夸大了感性认识(如感觉)往往会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夸大了理性认识(如概念)往往会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4.运用有关哲学原理,分析下列材料。材料Ⅰ
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的一些唯物主义者,受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或物体的某些特征。伽桑狄说:“物质是按一定次序结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总和。”爱尔维修说:“物质并不是一件东西,自然界中只有一些我们称之为形体的个体,物质这个名词只能了解为那些为一切形体所固有的特性的集合。”他认为,广延性、密度、不可入性等是一切形体所具有的特性。(摘自《十八世纪法国哲学》)材料Ⅱ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否定了原子是物质的始原、原子不可分、元素不可变等传统思想。一些自然科学家由于不懂得辩证法,认为“原子非物质化了,物质消失了”。马赫主义者抓住这一点以论证唯心主义,宣称“物质消失了”,就是“物质本身不存在了”,只存在感性知觉,物质是“荒谬的虚构”和“假设”。(摘自《列宁选集》,第二卷)材料Ⅲ
列宁指出:“„物质已在消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迄今我们认识物质所达到的那个界限正在消失,我们的知识正在深化;那些以前以为是绝对的、不变的、原本的物质特性(不可入性、惯性、质量等等)正在消失,现在它们显现出是相对的,仅为物质的某些状态所特有的。因为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摘自《列宁选集》,第二卷)
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请回答:
(1)材料Ⅰ所表明的哲学观点及其局限性。(2)材料Ⅱ中所体现的自然科学发现同哲学的关系。
(3)结合材料Ⅲ中列宁所阐述的思想,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学说之间的关系。答案要点:
(1)材料Ⅰ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或物体的某些特性,是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它把具体的物质结构和具体的物质形态误认为物质一般,把原子的个性看成是物质的共性,没有把握住物质的惟一特性即客观实在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经受不住唯心主义的攻击。
(2)材料Ⅱ表明,自然科学家不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以致于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淖而迷失方向。唯心主义则往往利用某些新的科学发现来论证其哲学观点的正确性,借而攻击唯物主义思想。
(3)材料Ⅲ中,列宁明确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批判了唯心主义哲学的错误并反击了它们对于唯物主义哲学的进攻,阐明了哲学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学说之间的辩证关系。哲学的物质范畴指一切物质结构和具体形态的共性即客观实在性,是共性,具有绝对性。自然科学揭示的物质结构是个性,具有相对性,它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
5.关于世界的本原问题,历史上存在着不同的哲学观点,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材料Ⅰ
泰勒斯认为万物由水产生,又复归于水;万物有生有灭,而水则是永恒的。
赫拉克里特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材料Ⅱ
毕达哥拉斯认为:“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材料Ⅲ
东汉哲学家王充认为:“天履于上,地偎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矣。”“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材料Ⅳ
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请回答:
(1)材料Ⅰ、Ⅱ、Ⅲ的观点相同吗?并加以评述。
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材料Ⅳ说明了什么原理,坚持这一原理有何意义? 答案要点:
(1)材料Ⅰ、Ⅱ、Ⅲ的观点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坚持世界是统一的。不同之点则在于:材料Ⅰ、Ⅲ都表现为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把世界统一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泰勒斯归结为水,王充归结为气,但都是用物质的东西作为世界的本原;材料Ⅱ表现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他们把世界归结为数,归结为某种客观的精神、理性因素。
(2)材料Ⅳ说明的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即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
坚持这一原理的意义在于:
第一,这一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切原理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它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科学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第二,这一原理是反对二元论、宗教神学、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它证明了:否认世界统一性的二元论不能成立,宗教神学所谓“上帝创造世界”的虚幻和荒谬,唯心主义一元论关于世界统一于精神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它给予唯心主义哲学以根本性的摧毁和打击。第三,这一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它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理论基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6.自1997年开始,我国鞋类行业由原来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全行业利润水平降低,竞争加剧,个别企业甚至出现亏损。但是浙江有一家企业,由于实行了一些新的生产和营销策略,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有关材料如下。材料Ⅰ
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该鞋厂厂长认为,现在的市场不能仅仅用供大于求四个字来概括,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才是对当前市场供求矛盾的准确把握。在供大于求的市场里也有供不应求的产品,明智的企业家就在于创造出这种产品。于是他们就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实行产品分流策略,一是男女鞋分流,二是风格分流,三是档次分流,四是市场零售与团体消费分流,五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分流。通过实行产品分流策略,大大提高了该厂产品的市场应变能力,常年保持淡季不淡、旺季更旺。材料Ⅱ
在市场营销上下功夫,实行一区一策。他们认为,统一的大市场也有区域的差异,市场的共同规律是以各地区不同的特点表现出来。在此认识基础上,他们把销售总公司分为南方总公司和北方总公司,同时把分公司化小,由原来的5家分公司裂变为28家分公司,一个分公司负责一个省的销售,每个分公司都提出了适合本地区的销售策略,这种一区一策战略,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请回答:
(1)运用矛盾同一性原理分析材料Ⅰ中所讲到的无效供给和有效供给的关系。(10分)
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通过材料Ⅱ,说明该企业怎样运用辩证法分析和解决产品营销中的矛盾,来提高产品的渗透力。(10分)答案要点:
(1)①矛盾统一性是指矛盾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4分)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相对于人们不断变化的需求,同时存在着不适应市场需要的无效供给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两种情况,在无效供给过多中包含着有效供给不足,人们通过创造一定的条件,可以促使无效供给向有效供给转化。(6分)
(2)①材料Ⅱ运用的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的原理。辩证法认为,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矛盾普遍性寓于矛盾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矛盾特殊性表现出来。这一理论要求在承认矛盾普遍性的前提下,着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5分)②该企业具体分析了统一的大市场中存在的区域差异,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实行一区一策,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5分)7.在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一次大型科普展中,有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三扇门上各有一个问题:“污染环境的是谁?”“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谁?”“能保护环境的是谁?”拉开门,里面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参观者自己。请回答:
(1)这一精巧设计反映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10分)
(2)运用辩证法关于“度”的观点说明——“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10分)答案要点:
(1)①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2分)②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人类的实践活动如果能够做到合理地利用、改造和保护自然,则人与自然是相互协调的。反之,人类的实践活动如果破坏了自然环境,那么,被破坏的环境又会反过来制约人类社会的发展,两者处于对立之中。(6分)③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就是不断地使两者从对立到统一的矛盾运动过程,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人类对自然的改造才具有应有的价值。(2分)
(2)①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数量界限。度的理论要求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要掌握“适度”的原则,即把事物量的变化局限在度的范围内。(4分)②自然界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它提供了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一切物质资源。然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可以而且应当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但决不能无节制地过渡索取。因此,人类行为唯一正确的选择,是保持人与自然的协调反之,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6分)
8.郎咸平在一次演讲中谈到,当年他在美国求学时,报纸报道:韩国三星电子准备投资十几亿韩元进行自主研发。听到这件事后,同学们都不以为然,认为“以一亿韩元在一周内可以获得的技术,硬要投资十几亿韩元研发三五年,那是浪费。”可是,韩国三星电子坚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今天已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己的专利技术和知名品牌的国际大型企业,“现在你还敢笑三星吗?”
(引自《大河报》2005年12月16日“七日财富”第11版)
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请回答:
(1)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涉及的哲学基本原理及其内容是什么?(8分)
(2)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谈谈你对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两者之间关系的认识。(12分)答案要点:
(1)①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涉及的哲学基本原理是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2分)②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6分)
(2)按照内因与外因之间辩证关系的哲学原理,我们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坚持以自主创新为主,其次要坚持改革开放,引进技术。正确认识和处理两者的关系,就是要认识到,没有自主创新,不仅不能很好的做到引进技术,而且不可能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现代化工业体系,支撑起现代化的发展。更何况事关国家安全的技术永远也引进不来。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可避免,因此,又必须不断扩大对外开发,积极融入世界经济的大循环之中,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2分)
9.阅读下列有关自由观的材料。材料Ⅰ
霍尔巴赫认为,“人的任何行为举止都是不自由的”,自由是“一种纯粹的幻想”。“人在他生存的每一瞬间,都是在必然性掌握之中的一个被动的工具”,“人在他的一生中没有一刻是自由的”,只能服从必然性和“定命”的摆布。(摘自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上卷)材料Ⅱ
萨特认为,自由是人的存在方式,自由与人不可分。自由就是“选择的自主”,“这个选择永远是无条件的”,不“附属于”“任何必然性”,“不受因果关系制约”,无任何根据和是非标准。因此,“人是绝对自由的,人就是自由”。
(摘自萨特:《存在与虚无》和《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材料Ⅲ
恩格斯指出:“自由不在于在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自由是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因此,它必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请回答:
(1)材料1所表述的自由观及其错误。(2)材料2所表述的自由观及其错误。
(3)结合材料3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基本观点。
7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答案从略。
10.自人类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加,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工作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但同时也日益面临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粮食危机、温室效应、自然灾害频繁、核战争威胁、可持续发展能力降低等“全球问题”,这使得如何实现从传统的“工业文明”发展模式向现代“生态文明”发展模式的转变成为人们再也不能回避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请回答:
(1)科学技术带来负面效应的根源是什么(10分)?
(2)怎样既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又克服其负面影响(10分)? 答案从略。
11.二战以后,资本主义社会对其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调整,许多方面已经并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使得资本主义在二战后经历了一个相对高速的发展期,有人据此认为,资本主义是“垂而不死,腐而不朽”。请回答:
(1)二战后资本主义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10分)?(2)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变化的实质是什么(10分)? 答案从略。
12.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即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变化发展。但是,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不仅在事物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而且在不同条件下所处的地位也各不相同。这一思想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请回答:
(1)矛盾统一性的含义、表现及其作用是什么(10分)?
(2)联系实际谈谈这些观点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10分)。答案从略。
13.材料1: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务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江泽民文选第三卷》
材料2: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胡锦涛2005年2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材料3: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就提出“和实生物”、“和而不同”等思想。主张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不同文明之间和谐共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人民奉行的崇高价值,在中国历史上曾经起了促进民族团结,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睦邻友好的积极作用。——温家宝2009年2月,在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的演讲
问题1:这三段话涉及的哲学原理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10分)
问题2:试从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等多方面谈你对“和谐”的理解。(10分)
14.材料1: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2:费尔巴哈说:“自然并不让自己藏起来,它反而是尽力地自荐于人,或者可以说老着脸皮去迁就于人的。恰象空气通过我们的口、鼻以及一切毛孔,挤到我们身体内来一般。” 材料3: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地程度上发展起来。”
结合马克思主义认识的本质原理,回答:(1)材料1坚持的是何种认识路线(10分)?
(2)材料2与材料3在认识论上有何种区别(10分)?
15.材料1:马克思认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27页)材料2:由于人们在原子、分子水平上对物质控制能力的提高,纳米科技发展的进程正在逐步加快。2000年10月,中国政府明确提出了将新材料和纳米科学的进展作为“十五”规划中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任务,这为中国21世纪纳米科技的快速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近年来,中国的纳米材料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引起了国际上的关注,使中国的基础研究在国际上占有了一席之地,应用开发研究也出现了新局面。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定会为纳米科技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纳米科学将极大地改变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水平,推动物理、化学、生物学、材料科学、数学和工程学等学科的发展。——摘自:《科学》 材料3:生态方面:人类的繁衍,使地球不堪重负,破坏性的开采使地球有限的资源几近枯竭。由于温室效应导致海平面上升,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在2001年被迫全民移居新西兰。人类的种种行为,已经违背了自然界的生存法则,人类社会的发展前景已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人类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摘自金鑫:《世界问题报告》
材料4:爱因斯坦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是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中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摘自:《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材料5:约翰•克里要做美国“环保总统”。克里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主张同布什大相径庭。2003年10月20日,克里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发表演讲时公开宣称:“今天我郑重承诺,我将成为一名„真正的保护环境的总统'。我们将恢复美国在全球应对气候变暖、贫困和疾病传播方面的领导作用。地球是一个小小的星球,这里的风和水、污染和公害都没有边界。”——摘自:中国环保网
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材料6:只有实行高技术产业化,才能节省资源、能源,才能开发新资源、能源,才能以新资源和能源,以及开发出的新的可再生资源和能源代替不可再生的资源和能源。只有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才能解决社会发展中的提高劳动人口素质问题,才能解决在经济管理的效率问题。——摘自:可持续发展 请回答:
(1)阅读材料1、2,分析这两段材料蕴涵了哪些唯物史观道理?为什么说“纳米科学将极大地改变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水平”?这两段材料所反映的事实,能够引发我们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些怎样的思考和认识?(10分)
(2)结合材料2和材料3,请判断“环境问题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这个观点。(10分)(3)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同时,我国自然资源十分有限,环境污染较严重。我们面临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面临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请结合这一实际,并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并阐述我们应该如何解决环境问题?(10分)
16.材料1:18世纪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在《论精神》中给物质下了一个定义性的说明:“物质并不是一件东西,自然中只有一些我们称之为形体的个体,物质这个名词只能了解为那些为一切形体所固有的特性的集合。”
材料2:霍尔巴赫为了克服17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者的物质概念的狭隘性,给物质下了一个更概括的哲学定义。他说:“物质一般地就是以任何一种方式刺激我们感官的东西;我们归之于各种不同物质的那些特性,是以物质在我们内部所造成的不同的印象或变化为基础的。”“一切物质的共同特性是广延、可分性、不可入性、形状、可动性、或为某个物质的运动所引起的性质。”
材料3: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在总结哲学和科学发展成果的基础上,给物质下了一个科学的定义,他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回答:
(1)分析材料1和材料2中物质定义的局限性。(10分)(2)分析列宁的物质定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10分)
17.材料1:2005年10月12日上午9时,我国自主研制的“神州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升空,开始多人多天的太空实验。这是在经过前四次无人飞船的试验和“神州五号”成功的基础上,中国航天史上的又一壮举。在此之后,我国还会发射载人飞船,建设空间站;再向前发展,中国人探测月球甚至火星,也将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材料2:“神州六号”是我国独立自主攻克大量技术难关研制的。科学家们历尽千辛万苦。做了无数次实验最后才取得了成功,它是我国航天发射技术的一个新突破,这些技术涉及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领域。对于这些领域内的技术进步将起到重要带动作用,并且对于丰富航天大系统工程的组织管理经验,更新研制、生产、测试等工作手段,解决航天技术人才断层问题都将产生积极影响。
(1)材料1是如何体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的(10分)。
1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从认识论角度分析材料2中我国“神州六号”载人航天飞船飞行成功的哲学启示(10分)。
18.材料1: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化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革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材料2: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只有当社会物质生活发展已在社会面前提出新的任务时,才会产生出来。可是,它们既已产生出来,便会成为最严重的力量,能促进解决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所提出的新任务,能促进社会前进。在这里也就表现出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新的政治观点和新政治制度所具有的那种伟大的组织的、动员的和改造的意义。结合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回答:
(1)什么是“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15分)?(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15分)。19.材料1 民政部救灾司消息称,据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5省民政厅报告,截至5月27日,共有3483.3万人遭受旱灾,423.6万人发生饮水困难,506.5万人需救助;饮水困难大小牲畜107万头(只);农作物受灾面积3705.1千公顷,其中绝收面积166.8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49.4亿元。其中,湖北、湖南两省受灾较为严重。
自今年一月以来,洞庭湖区累计降水比历年同期偏少五至六成,通过气象遥感卫星监测到17日洞庭湖水体面积仅为382平方公里,经过21-24日的降水过程,和三峡放水的作用显现,5月27日,通过卫星遥感监测到洞庭湖水体面积增加到577平方公里,但水体面积仍处于低值范围。洞庭湖腹地昔日一望无际水域的地方,现在却变成了一片辽阔的绿色草地,犹如南方的“呼伦贝尔草原”。
湖北方面的抗旱形势也依然严峻。目前,湖北全省有1555座水库低于死水位运行、21.6万口塘堰干涸、近千条山沟河溪断流、2340眼机电井不能出水,已无水可调。而随着旱情发展、水源进一步短缺和中稻抢插用水高峰的到来,水事纠纷可能多发,协调水事矛盾的难度也将进一步加大。
安徽省也面临着旱灾的形势。据安徽省农委介绍,2010年10月1日-2011年5月24日,全省平均降水量277毫米,较常年偏少五成,为1961年以来最少;全省平均无降水日数186天,为1961年以来最长时间。材料2 中国工程院院士,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学家卢耀如认为,“长江中下游大旱是否与三峡大坝有必然联系,有待论证”。
从整个地质发展历史来看,原来四川盆地是一个大湖泊,湖北省也是一个大湖泊,当时没有长江。后来地壳上升,四川的水通过三峡往东流,流到湖北那一带,当时叫云梦泽大湖。后来地壳又上升,长江三峡、四川盆地就基本出来,湖北一带就保留有1000多个湖泊,云梦泽湖就缩小变成洞庭湖。
1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洞庭湖早期面积在100多万平方公里,后来不断缩小。解放前有
1万多平方公里,解放初期是4000多平方公里,可是到1998年大水的时候只剩2000多平方公里,现在比这还小。本来一个上万平方公里的湖泊,跟长江相当,可以调节很多水。其面积4000多平方公里的时候,蓄水量可以达到293亿立方米,现在不到100亿立方米了。一方面是洞庭湖面积缩小,蓄水量缩小;另一方面是围湖造出的800万亩田地要耗水。更何况洞庭湖面积很大的时候,也是有旱灾的。所以,这些旱灾不大可能全部由三峡引起。是否会有一些影响?就是有影响,也不是很大的。洞庭湖地区100年里有27年都发生旱灾,重旱灾有18年,所谓重旱灾,就是一个季度不下雨。而那时候,三峡还没有修建。从这个数据来看,不能轻易就说是三峡大坝引起的旱灾。
恰恰相反,若没有三峡工程,长江中下游的干旱程度将会加剧。不蓄水,洪期的水就流走了,流到海洋去了。蓄下来以后,旱的时候就可以抽水应对。我们抗旱,修地表水库地下水库,最主要的就是把洪水期流走的水蓄起来。我们大多遇到的是是春旱,有时候夏旱,有是冬春夏连旱,冬春夏连旱就很厉害了。这样的情况下,有蓄水的地区就可以解决旱灾问题。材料3 异常天气现象是造成长江中下游严重干旱的“祸首”。但一些基层水利干部反映,天灾之外还有不少人为影响因素。
首先是河道湖泊非法挖沙,使河道严重下切,水位下降,沿湖沿江地区取水困难。位于江西新建县的赣西大堤牛头湖电灌站已无法从赣江抽水浇田。无奈之下,当地重新在电灌站边上架设了两条152米长的钢管,延伸到赣江中抽水灌溉。新建县水利局负责人坦言,在赣江中下游一些河段,与2000年比较,河道被深挖了4米多。大量宝贵水源位于中间狭小的深切河道里,远离河岸,无法抽取利用。
另一个人为因素是,一些地方小水电站快速发展,在干旱期间成为抗旱“拦路虎”。在江西、湖北、湖南,许多主要河流及其支流均建有电站,对上游来水进行人为控制。正当干旱季节中下游地区大量用水时,这些电站却大量拦蓄水发电。由于电站管理权归属不同,利益不同,调度困难,制约了抗旱工作。
第三个人为因素是各地水利设施老化,难以满足抗旱需求。记者在湖北等地旱区看到,目前农业生产中许多灌溉设施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设计标准低,损毁严重,功能无法正常发挥,很难满足抗旱需要。根据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人与自然矛盾的根源是什么?(5分)2.怎样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5分)
20.二战后,资本主义不断对其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调整和改善,尤其是当代资本主义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和新特点,使得资本主义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怎样正确认识和评价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历史趋势?(10分)
21.试述通过本学期学习,对您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人生有启发作用的五个观点。(列出在哪一章节,老师阐述了什么观点,对您有什么启发?10分)
12
第四篇:分析题
1.材料一:《沙尘暴印象》。
材料二:大家应该记得2003年的“非典疫情”,它席卷全国,造成人类的巨大损失。而2004、2005和2009年又相继发生“禽流感”病毒,对我们人类也造成极大的恐慌。据有关专家分析,这些疫情的发生均跟野生动物有关。
(1)材料一反映了人类面临什么问题?(2分)
(2)请结合《思想品德》七年级第五单元的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的认识。(4分)
(3)为了防止此类事情的发生,你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办?(4分)
2.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自幼热爱国防事业,长大后,当他了解到我国在载人航天领域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时,立志要刻苦钻研,为国争光,在担任总设计师后,他十几年如一日,潜心钻研,在毫无外援帮助的情况下,大胆探索,战胜了无数困难,终于将中国的“神舟”号飞船送上了太空。
阅读上述材料,请回答:
(1)王永志的事迹,对我们认识青春的使命有什么启发?(4分)
(2)作为在校求学的学生,我们应该怎样珍惜青春年华,创造有意义的人生?(4分)
3.英国有句谚语:“乐观者于一个灾难中看到一个希望,悲观者于一个希望中看到一个灾难。”这句谚语说明了什么道理?
4.“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的这首诗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5.美国有位作家说:“人生不幸犹如一把刀,它既可以为我们所用,也可以把我们刺伤。这要看我们究竟抓住了刀刃呢,还是握住了刀柄。”
美国克莱斯乐汽车公司的首脑李·艾柯卡,当初在福特汽车公司当职员时,曾因不被信任而遭到辞退。也就是这次辞退,大大激发了他的自尊心,从此奋起,终于事业有成。乒坛名将邓亚萍当初曾因身体条件的不足而被乒乓球队拒收。但她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终于实现了自己的追求,成为世界乒坛的赫赫名将。
(1)根据上述材料,说说你对“挫折是把双刃剑”的理解。(4分)
(2)你打算如何对待自己生活道路上遇到的挫折?(4分)
6.居里夫人曾说:“我从来不曾有过幸运,将来也永远不指望幸运„„我激励自己,我用尽了所有的力量应付一切„„我的毅力终于占了上风。”
从居里夫人的话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8分)
7.苏明娟,“希望工程”宣传画中的“大眼睛”姑娘,在“希望工程”的帮助下,已顺利地读完了小学、中学、大学。现在已是中国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的一名正式员工了。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今后我将充分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工作,扎扎实实学习,做一个优秀的员工。用实际行动回报‘希望工程'的救助之恩,报答众多关心和支持我的好心人。以后,我将用我的部分工资,投入到‘希望工程'救助行列之中,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那些贫困同学完成学业。”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从苏明娟身上我们看到一种什么样的精神?(4分)
(2)你怎样看待这种精神?(6分)
8、小荫九岁时,一场车祸使她失去了右手,不久,母亲也因病离她而去,双重打击,使她一度失去了生活、学习的信心。经过老师、同学的关心帮助和学习海迪姐姐的事迹后,小荫又重新树立了心中的理想——当一个作家。同时,她又积极练习用左手写字,当思念妈妈的时候,她就对着妈妈的照片说:“妈妈,你放心吧,我一定会做一个自立自强的人„„”经过努力,在她12岁以后,就有多篇文章在少儿杂志上发表,在中学阶段,她年年被评为优秀学生,最后被某重点大学录取。
(1)你认为小荫战胜挫折、自强不息的方法是什么?(2分)
(2)小萌最后能被重点大学录取,同她有优良的意志品质是分不开的。从上面的事例中,你认为怎样才能培养和锻炼自己的意志呢?(4分)
(3)听了小荫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呢?(4分)
9、王某,15岁,在某中学读初二时,结交了一些不良青年做朋友,他常常逃学和他们到录像厅看暴力、色情录像,老师多次批评他也不听,依然我行我素。不久,又染上了赌博的恶习,因多次组织、参与赌博,被拘留。一年前,又持刀在一所小学的附近抢劫小学生的财物,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
(1)王某的哪些行为是一般违法行为?哪些行为是犯罪行为?应分别受到何种性质的制裁?(4分)
(2)结合材料分析本案中王某最终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有哪些?(4分)
10、社会生活中违法表现各式各样,五花八门。从违法类别上可以把违法行为分为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三类。下列违法行为分别属于哪一类?把序号填在恰当位置。
①拾得他人遗失的钱物不还。
②持刀拦路抢劫。
③用棍激怒大黄狗咬伤行人。
④在机动车道上骑自行车。
⑤用炸药在水库炸鱼无意把别人炸成重伤。
⑥乱搭乱盖违章建筑。
(1)行政违法行为(2分):
(2)民事违法行为(2分):
(3)刑事违法行为(2分):
11、据来自中国青少年犯罪协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的犯罪总数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青少年刑事案件总数的79%以上。据此,某校七年级(2)班一个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定以“法律护我成长”为主题,对本地区青少年犯罪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该小组由6人组成,拟请你担任组长,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下列任务:
(1)研究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采访少年法庭的张庭长。见到张庭长后,你准备提哪些问题?(至少两个方面)(4分)
(2)经过采访调查,发现家庭和学校教育不当、不良社会环境的熏陶、青少年自身法律意识淡薄是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请根据调查结果,就我国相关部门如何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提出合理性建议或要求。6分
12、(1)假如你遇到图
1、图2中的情况,你该怎么办? 请说明理由。
(2)自觉抵制不良诱惑的方法有哪些
?
13.某小区八年级学生晓燕,今年15周岁。三年前父母离异,晓燕随父亲生活。最近父亲要结婚,新妈妈坚决不要晓燕,把她推向生母那里,生母也不肯要。这样推来推去,使得晓燕无家可归,只好到亲戚家暂住。而亲戚生活并不富裕,现在又添加了晓燕,所以生活更加拮据。这种生活晓燕再也过不下去了。两个月后,经人介绍,晓燕便辍学到了城里,在一个大酒店当服务员。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晓燕的父母、大酒店的行为分别属于什么行为?为什么?
(2)如果你是晓燕的好朋友,你该怎么做?
14、自从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心”,看了那本“小黄书”后,小磊就整日沉浸在书中荒诞离奇的情节里。刚开始,他也知道这样不好,可是就是管不住自己,他渐渐厌学,感到生活空虚无聊,大家在集体活动中再也见不到他的身影,小磊开始在“虚拟世界”中寻找快乐,很快结识到一些“朋友”。在“朋友”的“开导”下,他开始逃课,夜不归宿;为了能有足够的钱上网,他开始向低年级的同学敲诈勒索;为了寻求更大的刺激,他开始吃“摇头丸”。他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能说置若罔闻,越陷越深,最重发展到为了筹集毒资而持刀抢劫。
(1)小磊的行为演变过程告诉了我们的哪些道理?(4分)
【成长感言】小磊在日记中写道:对于清朗诱惑,如果在第一次没有拒绝,第二次那更不容易拒绝;只有坚决拒绝“第一次”,才能避免“第二次”、“第三次”,才能避免无限的悔恨„„
(2)结合小磊的行为演变过程,请谈谈如何做到坚决拒绝“第一次”?(5分)
【校园论坛】学校团委开展了以青少年“远离犯罪,健康成长”为主题的论坛活动。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
观点一青少年要远离犯罪,健康成长,主要靠良好的社会环境。
观点二青少年要远离犯罪,健康成长,主要靠自己的个人努力。
(3)针对以上两种观点,请发表自己的看法。(4分)
2、(1)启示:青春是生命活力的象征,它蕴涵着智慧、勇敢和意志。
(2)我们在青春时期就应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珍惜学习时间,努力充实自己,从小事做起,树立奉献意识,为今后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9、(1)参与赌博是一般违法行为,应受到公安机关给予的行政制裁;持刀抢劫是犯罪行为,应受刑罚处罚。
(2)不注意加强道德修养,沾染了不良习气;不能正确对待老师的教育;不注意慎交朋友;不能认真学法,自觉遵纪守法,不注意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等。
11、(1)如当前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违法犯罪人在道德上有什么表现?请介绍我们这里的青少年犯罪情况等
(2)分别从家庭、学校、社会、司法保护方面和青少年自身
12、(1)遇到图1情况时拒绝吸烟。
理由是:①吸烟有害健康;②吸烟是不文明行为。遇到图2 情况时不买。理由是:中学生不能讲究吃穿,不能脱离家庭实际追求高消费,要艰苦朴素。
13、(1)属于违法行为。因为晓燕的父母不抚养晓燕并且不送她接受九年义务教育,违反了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酒店老板招收未满16周岁未成年人为服务员,也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
(2)我会跟她说清楚我们未成年人应享有哪些权利,同时告诉她可以利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即接受父母抚养的权利和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
14、(1)不良诱惑直接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甚至引发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1分)一个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往往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对不良行为要及时加以矫治,(1分)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不做法律禁止的事情,(1分)正确对待老师和家长的批评教育,善交益友,不交损友。(1分)
(2)小磊要用科学的观点、坚强的意志、正确的方法,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拒绝清朗诱惑。(2分)具体做法是: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集体活动;(1分)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远离低级趣味;(1分)及时矫治不良行为,防止不良行为发展为违法犯罪。(1分)
(3)青少年远离犯罪、健康成长、既要靠良好的社会环境,更要靠个人的努力,(2分)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的成长与发展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国家必须创建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通过立法,加强对未成年人家庭、学校、社会、司法等方面的保护。(1分)青少年只有提高自己的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力,学会拒绝不良诱惑,增强法制观念,纠正不良行为,才能远离犯罪,健康成长。(1分)
第五篇:材料分析题
1.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有人认为,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素质教育就是什么都学、什么都好,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或多上文体课。这些认识上的误区导致了实践中的偏颇。请您谈谈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并分析上述观点。(1)这位教师的行为是错误的。(2)这位教师的行为不符合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教师应热爱学生:第一,教师要对学生亲切关怀,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第二,教师对学生的爱要做到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相统一;第三,教师热爱学生,要做到公正无私,关心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3)教师法不但保证了教师的权利,还明确了教师的义务就是应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而这位教师的行为与教师应履行的义务相抵触,是错误的。教师的这种行为将会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伤害,影响学生的成长,是极其错误的。必须改正。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有个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上课时特别爱举手回答问题.甚至有时老师问题还没说完,他便把手高高举了起来,让他起来回答时,他又不会。老师课下和这位同学聊天,问他原因,该生说:“班上的同学总笑我成绩不好,说我傻,我不服气,所以老师提问时我总举手,是想向大家证明我不笨。”老师了解了原委后,并没有批评这个学生,而是和他订下君子协议:“以后老师提问时,如果真会回答,你举左手;如果不会,就举右手。”在以后的课上,老师抓住该生举左手的机会,让他回答,并好好地表扬了他。从那以后,这个学生在学习上很有起色.不久就跨入了先进生的行列。
试述这位教师的做法如何?请从教师的职业道德方面进行分析。
2.某日,某市一中学电视台播出该校一些学生在校同内的一些不文明行为.其中有一对男女同学搂肩搭背,由窃窃私语到开始接吻。虽然他们在脸上都打了马赛克,但熟悉的人都知道他们是谁。事后,被曝光的两个当事人精神受到强烈刺激,甚至差点为此自杀。根据教育法律知识分析该中学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1. 【答案要点】这位教师的做法好。对学生,尤其是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要采取得当的方法。这种做法既尊重学生,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的高尚,对学生真心的热爱。
2. 【答案要点】
(1)不正确,该中学电视台拍摄并曝光学生违纪行为是违法的。(2)该中学的做法侵犯了学生的肖像权。(3)该中学的做法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4)该中学的做法侵犯了学生的名誉权。(5)学校应承担侵权责任,学校应当停止侵害并向学生及其监护人道歉,赔偿受害学生的精神损失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一次公开观摩课上一位二十多年教龄的女教师,在课堂上并没有频频去叫那些反应机灵,学懂会用的好学生,而是善于捕捉那些不敢大胆发言,没有勇气回答问题的差生的一闪之念。一位女孩刚把有信心的眼睛抬起的时候就被老师叫起来回答。结果是心理过于紧张,老师启而不发满头大汗,不知所措。这时老师让她坐下来,平静一下语气温和地说了句:“没关系,老师知道你会了。只是过于紧张而暂时想不起,以后经常锻炼就好了。”这堂课使人感到,女教师用自己的爱在点燃胆怯者的智慧之火,让学生受到“我有被爱的权利”。(1)为什么说这位教师的爱是公正的,无私的?(2)这个案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2.某县一所中学对面发生森林大火。校长要求全体师生上山灭火。抢救国家财产。某班的班主任没有带领学生上山灭火。事后。校长在全体教工大会上点名批评了该班主任。请运用相关的法律知识分析校长的做法。
五、案例分析题 1.【答案要点】(1)这位教师公平地对待所有学生,把每一个学生都视为自己的弟子。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不凭个人好恶,偏袒某些学生或冷落歧视某些学生。她既看到了那些反应机灵,学懂会用的学生,更善于捕捉那些不敢大胆发言,没有勇气回答问题的学生。所以说她的爱是公正的,无私的。(2)这个案例给了我们许多启发:①对在道德,智力,体能,运动,交往和情绪上,特别是家庭背景各有差异的学生要表示普遍的关切;②对学生的看法要公平公正,没有偏见,避免个人感情色彩的影响;③批改作业尺度要一致;④要给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发展条件,能较好地控制课堂上不同学生的发言机会;⑤与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谈话时,语气要一样;⑥不夸大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错误,不掩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错误;⑦不根据学习成绩的差异去处理学生做错的事;⑧学生之间发生矛盾时,先调查清楚,不急于下结论,不偏袒一方;⑨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在教育教学中尽量缩小由社会不公正给学生带来的差异;⑩要辨证地看待学生的优缺点,不绝对化。不同的学生犯了相同的错误,要考虑不同的动机与原因进行处理。
2.【答案要点】
(1)校长的做法不正确。森林发生火灾应通知相关管理部门,而不应该让全体师生灭火,对师生有危险,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
(2)让学生在正常上课的时间灭火,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利,在全体教工会上点名批评没有带领学生灭火的班主任,这样的做法更是错误的。
(3)校长应当受到一定法律处分。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某校一位教师,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但对学生要求非常严厉,课堂上如果有学生在黑板上演示题目出错,就会严厉训斥。最严重的一次,他一怒之下竞拽着学生的头发往黑板上撞,并用非常难听的话谩骂。那个学生受不了这样的刺激,不肯再读书,最后辍学。试运行所学的教师职业道德知识对这一事件进行分析。
2.李某的女儿小玲14岁,系农村某镇初中二年级学生。李某认为,女孩上学无用。还不如早出来打工赚钱,于是将小玲送到广东东莞打工。开学一周后,学校老师、领导和村干部多次上门家访,李某拒绝说明去向,有时还恶语相加:“孩子读不读书是我们家里的事,关你什么屁事!”
请运用《义务教育法》对这一案例进行分析。1.【答案要点】
(1)这一事件再次说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2)教师的行为违反了热爱学生这一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无论在法律人格,还是在道德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3)教师的行为违背了依法执教这一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教师就要模范遵守《教师法》、《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依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保证每一个学生都享有受教育睁权利。
2.【答案要点】
(1)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有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的义务。(2)小玲只有14岁,且上初中,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她的父母不让她上学,而把她送到外面打工,违反了《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部门有权对其进行批评教育,责令限期改正。如拒不改正的,可以对其进行行政处罚。严重违反《义务教育法》,构成犯罪的,还可以依法追究监护人的刑事责任。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学生上课说话,给以罚款,屡罚不改者,嘴巴上“封条”。这是发生在某校初一(1)班的咄咄怪事。该班男生郑某、池某因上课大声说话,嘴巴当场贴上胶布。其中郑某嘴巴被封竞达三天半之久。这个班的班主任、青年女教师张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之所以采取上述极端措施,是因为个别学生素质太差,拿他们实在没有办法。请运用所学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张老师的做法进行分析。
2.某中学学生人数严重超标,每班超出标准30人,全体学生集中在一栋教学楼内上课。教学楼本来有两个楼梯供师生使用,但为了方便管理,其中一个楼梯被长期封闭。楼道里也没有应急灯。有天晚上突然停电,当下晚自习的学生走到二楼时.一名学生恶作剧地喊了一声“地震了”,结果造成严重拥挤,有些学生被挤倒。受到踩压,造成多名学生受伤的严重后果。
请用教育法律知识分析这个事件中的相关法律责任。
五、案例分析题 1. 【答案要点】
(1)张老师的做法是极其错误的。
(2)张老师的做法违背了依法执教这一教师职业的基本道德规范。依法执教,教师就要尊 重学生人格,不能体罚甚至侮辱学生。
(3)张老师的做法违背了热爱学生这一教师的基本道德规范。热爱学生是教师永远具备的 最基本道德素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配合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取决于教师是否对学生倾注了热爱之情。
2. 【答案要点】
(1)学校违反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有关学校标准和安全 管理的有关规定,没有履行保护未成年学生不受人身损害的责任和义务,侵犯了学生的生命健康权。(2)学校应承担对受伤学生的民事赔偿责任,教育行政部门应依法给予学校负责人和事故 直接责任人员行政处分。
(3)搞恶作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丰子恺回忆说,他在求学时,一次李叔同先生上课时发现有一位学生老看闲书,另一个同学则随地吐痰,李先生早已发觉,却未当场批评,而是在下课时轻声说:“某某和某某等一下再走。”在其他同学离开教室后,李先生缓缓地说:“下次上课时你们不要看闲书,也不要随地吐痰。”说完,他微鞠一躬。此后全班同学都为李先生的雍和和“爱人以德”的风范所折服,也改掉了上课时的一些不良习惯。从上述材料中你领悟到哪些师德风范?
2.某镇一所初中,在正常教学时间组织50名学生参加一家具城开业庆典,让学生们手持鲜花欢迎前来祝贺的来宾。活动结束后,学校把2000元报酬作为福利发放给全校教师。请用有关教育法规分析该校的行为。
1. 【答案要点】(1)教师的师德应该包括爱国守法、爱岗敬业、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和终身学习等。(2)从李叔同先生的教育案例中可以领悟到:作为教师首先要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检验教师是否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的试金石。李叔同先生在本案例中在对待有问题和缺点的学生之所以能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因为他心里充满了对学生的爱。其次,教师要教书育人。教师的职业特点表明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成长。本案例中李叔同先生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最后,教师应该为人师表。教育学生要尊重他人,那么教师自己要起到表率的作用。本案例中李叔同先生尊重自己的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
2. 【答案要点】
该校的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1)《义务教育法》中规定学校、家长必须保证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这是国家强制性的法律,以保证全民素质的提高。然而该校却为了获得微薄的报酬,在正常的教学时间组织l00名学生参加庆典,从而干扰了学生正常的学习活动,这是不合适的。
(2)以后该校应该尽量避免这样的冲突,以保证学生有效的学习时间,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远比微薄的报酬有意义的多。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l0分,共20分)1.美国一所中学28名学生在完成一项生物课作业时。从互联网上抄袭了一些现成的材料,被任课女教师发现,判28名学生生物课得零分。他们还将面临留级的危险。在一些学生家长的抱怨和反对下,学校要求女教师提高学生的分数,女教师愤然辞职,学校有近一半的老师表示,如果学校要求老师改分数,他们也将辞职。教师们认为:教育学生成为诚实的公民比通过一门生物课的考试更为重要。社会上一些公司也要求学校公布这28名学生的名单,以确保公司永远不录用这些不诚实的学生。(1)案情说明了什么道理?
(2)那位女教师为什么要这样做?
2.某省一中学生因合伙盗窃于2010年3月28日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二年半。该中学生当年参加高考。根据国家教委《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条例》规定,有刑事犯罪行为的,要经过二年考察,方可决定是否能参加高考。但《未成年保护法》规定,人民法院宣告缓刑的未成年人升学不受歧视。
问:该中学生能否参加当年的高考?为什么? 1.【答案要点】(1)案情说明了“诚实守信”教育的重要性。
分析:案例中。学生抄袭作业是不诚实的表现,应当予以教育。但是采取何种方式进行教 育?面对一些学生家长和学校要求提高分数的压力,那位女教师愤然辞职,并得到了近一半老师 的支持。这位教师不仅要求学生做到诚实守信,而且自己首先做到诚实守信,坚持原则,不给学 生加分数。这位教师不仅能自觉按教师道德要求行事,认真履行道德义务,而且还敢于与违背教 师道德的人和事作斗争,以强烈的道德责任感维护道德的严肃性和正义性,以自身正直的道德人 格力量引导和感召学生和教师。(2)这位女教师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①诚实是一个文明有序的社会中人人必须具备 的起码品格。教师劳动的对象是正在成长中的学生,我们应让学生先成人,再成才。教师的言行 必须起示范作用。教育学生本分做人。②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更是在教育学生如 何做人。③“教育学生成为诚实的公民比通过一门课的考试更为重要”。要让诚实在整个社会形 成一种风气。必须从我们每个人自身做起。
2.【答案要点】
能。国家教委制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条例》属部门教育规章,是教育法表现形式的第五个层级;全国人大常委会制订的《未成年保护法》则属教育单行法,是教育法表现形式的第二个层级。依教育法效力的从属关系来看,上位法优于下位法。因而应适用《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即该中学生可以参加当年的高考。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为了让班会开得更成功。王老师为他们班选了一篇课文改写了剧本。第二天,他把计划和大家说了说,全班同学都很高兴,这时他听到了一段小声议论:“老师怎么选这篇课文。又长又不好演。”“你管呢,让你演什么你就演什么呗。”“我可不想演。”听到这儿,王老师的心一沉,原来是王渺。下课,他把王渺叫到办公室请她谈自己对演课本剧的想法。王渺说:“老师,我觉得您选的课文不好,而且您每次都是写好了剧本让我们演,您应该让我们自己来试一试。”她的话深深触动了王老师。于是,他把导演的任务交给了王渺同学,她高兴地接受了任务,开始和同学商量演哪一课。然后找王老师做参谋,帮老师做道具。课本剧表演得非常成功,王老师和孩子们一同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问题:这个案例给我们留下的思考是什么?请你结合教师职业道德谈谈自己的看法。2.材料1:初中二年级学生小杰在课间休息时与同学打闹,不幸被撞在水泥栏杆上.造成手臂粉碎性骨折。
材料2:某中学举行大型集会后,学生经过狭窄楼道时突然拥挤,导致发生踩踏事件,多名学生受伤。
针对上述材料,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对学校如何加强校园安全提出相关建议。
五、案例分析题 1.【答案要点】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想法,适当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去实践。不应用条条框框的模式去束缚学生的创造力,更不应该让孩子按教师的思维、想法去行事。要让孩子自己去行动,做一个智能人,开发潜能,追求独特,这也是新课程的要求。
2.【答案要点】(1)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学校应建立、健全安全机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加强管理,及时消除隐患,预防发生事故。(2)材料一中的小杰虽然是在下课时打闹受伤的,但是学校仍然负有安全监管的责任。材料二学校组织大型集会时应考虑到可能发生的状况,应及时进行疏导。或按班级轮流进出。(3)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保护意识和保护能力。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2009年小张从某重点大学研究生毕业,凭其多年学到的专业知识和训练的讲课技能,加之多年积累的科研成果,顺利地与某学校签订了用人合同。他上班后的第一年在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中成绩突出,其研究生毕业论文很快也见之于学术期刊,他多次受到教学单位领导的表扬。但随着对工作环境的熟悉和朋友的增多,以及对所讲课程的熟悉,他就多次在不同场合讲:“我认真备好一门课,管我上课十几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张的课越来越不受学生欢迎,加之忙于交友,再也没有发表过一篇论文。对此。学校领导多次善意地给他提出建议,并在师生会议上不指名地批评过他,但他仍不以为然。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对小张的做法进行分析。
2.某校高中二年级学生费某平时纪律松散,经常迟到,上课与邻座讲话,经老师多次教育仍无改变。该生家长因忙于做生意,对子女疏于管教。班主任赵老师虽然多次与其父母联系但没有找到其父母。赵老师认为。如果继续让费某随班学习,会给其他同学带来不良影响,于是他三番五次找费某谈话,要其自动退学。费某在老师的压力下,加上本身又有厌学心理,便于2010年5月20日,未经家长同意,辍学回家。这位班主任老师做法是否合理?请加以分析。1.【答案要点】(1)时代在发展,学生的接受水平也在不断地发展,新的教师道德就要求教师不能局限于眼前的一切,应该不断创新,接受更先进的教学思想,从而更好地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2)案例中的小张在教学中的成果是值得赞扬及借鉴的。但是在最后他却偏离了自己的教学方向。不是为了教育而从事教育的行业,他说的“我认真备好一门课,管我上课十几年”明显违背了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现在的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不仅局限于教师身上,有更多的地方使他们获得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比学生更爱学习,更具备创造力及想象力,使自己的课堂每次都不一样,每次都生动,这就自然而然地使学生的兴趣集中在了你的课堂之中,在愉快中获得情感体验。(3)小张应该接受更多新的思想,利用自己以前的经验及成果创造更加生动的课堂。这不仅是提高自己。也是教学研究的过程,这样校长、小张的学生及领导都会认可他。2.【答案要点】
(1)停止学生上课的做法是不对的,侵犯了学生受教育的权利;教师要依法执教。(2)分析与评论:停止违反纪律的学生上课,应符合教育活动的价值要求,与对学生的教育相一致,同学生违纪程度相适应,有充分客观的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班主任老师不得随意不让学生上课,不能带有个人偏见和感情用事;后进生的转化需要教师的爱心、耐心和信心;教师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可偏爱,要讲究教育艺术。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小张以优异的成绩大学毕业后到某市郊区的一所中学任教。鉴于第一学期的优秀工作表现,第二学期校长就让她担任了班主任。但在担任班主任期间。她并没有把全部精力放在如何搞好班级工作和提高学生素质上.而是利用班主任的便利条件,常常借机向学生家长讨要好处,在师生中产生了不良影响。
试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对小张的做法进行分析。
2.某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因经济条件差,未修围墙。学校周围住着一些农户。其中有一家常把拖拉机和柴油桶放在学校操场上,对操场造成了严重污染,影响了体育课和课外活动的正常进行,校长在与这户人家交涉多次均没有任何结果的情况下束手无策。请运用相关法律知识分析这一案例。1.【答案要点】
(1)教师职业道德中要求教师注重礼仪、遵守公德、尊重家长、团结协作、热爱学生、依法执教。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书育人,为社会、国家输送有用的人才。(2)小张在第一学期的表现是非常好的,然而在第二学期却偏离了自己的教学方向,变得功利化,这是作为教师不应该做的。小张作为班主任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班级管理、班级文化、班级建设上去,这样才能使班级更具有凝聚力。她借机向学生家长讨要好处的行为,阻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使学生过早地认识到了社会的不良现象,不利于学生的健全人格发展。(3)教师对学生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小张现在在学生面前的表现,会使学生认为社会就是有钱说了算,从而只想钱而不专心学习。
2.【答案要点】
(1)(00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了学校是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社会组织机构,在法律上享有相应的权利。任何人或组织不能阻碍学校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学校有权利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活动的非法干涉。
(2)此案例中,这些农户的农用工具影响了该校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教育法》中规定必须有效地制止来自任何方面的对学校工作的非法干涉。
1.某市第二十中学有一批复习资料投放阅览室让学生查阅,可是第一天就少了6本。有的人主张严肃查处,可是校长却不然,他写了几句话贴出去:“作为校长的首要责任是,要使全校师生明白,二十中人的人格是无价的,然而朋友,你信吗?投放的书少了6本。”第二天有人送回了一本,校长又公开写道:“你送回的不仅是一本书,你送回了人格,送回了二十中良好的校风。”第三天,其他5本也都送回了。(1)根据案情说明这位校长的做法?(2)谈谈你的认识。
2.某高二学生王超,学习成绩不好,守纪情况也差,一天在教学楼内玩球,故意将一个价值三百元的吊灯打坏,学校在查明事实经过后,依据学校有关“损坏公务要赔偿和罚款”的规章制度,对王超作出三点处理决定:一是给予警告处分;二是照价赔偿吊灯;三是罚款三百元。
对此做法,你认为是否妥当?为什么? 1.【答案要点】
(1)这位校长的做法是情感育人。案例中的校长,面对“学生拿走了图书阅览室里的几本书”的事件,不是严肃查处,而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写了几句话贴出去。这几句话语重心长。道出了“二十中人的人格”、“二十中良好的校风”,感化这位学生,激起了学生积极情感的反映。于是这位学生就放回了书籍。在这里,校长既严,又爱,既有集体荣誉性的教育,又有人格尊严的启发。校长的情感很有感染力、渗透力,表现出对教育的忠诚,对学生的爱护。(2)认识:①教师的劳动对象是人,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交往,不能没有感情。教师的职业劳动需要丰富的情感。教师的情感同样是其劳动的工具。②当学生有了缺点、有了错误时,教师要善于以情感去感化人、教育人、激励人。③教师情感育人需要有智慧。
2.【答案要点】
学校对王超的处理意见并不都是合法的,一、二条处理意见是合法的,但对学生处以罚款则是一种典型的违法行为。因为行政制裁分行政处分和处罚两个方面,而实施行政处分和处罚的单位是有明确要求的.国家特定行政机关享有行政处罚权,如工商、税务,治安等机关,而学校只有行政处分的权利,可以对学生处分(纪律处分),但没有对学生进行行政处罚的权利
1.最近一项调查结果显示:98.6%的学生见到老师能主动问好或打招呼,而只有不到9%的老师主动跟学生问好或打招呼。
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请从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及师生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2.某校初中班主任吴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发现学生高某的作业本中夹了一封写有XXX收的信件。吴老师顺便拆封阅读了此信。这是高某写给一位女同学的求爱信。吴老师看了十分生气,后在班会上宣读了此信,同时对高某提出了批评。次日高某在家留了一张字条后离家出走。高某家长找到吴老师理论并要求将高某找回。昊老师解释说:“我作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是我的职责,我批评高某是为了教育和爱护他。他是从家中出走的,与我的工作没有关系。” 请问:
(1)吴老师的哪些做法不正确?试述你的判断所依据的法规及条款。(2)吴老师的解释县否正确?为什么?
1.【答案要点】
(1)说明很多教师不能以身作则,通过示范性的方式、自己的言行教育学生,不能以平等的身份和态度主动与学生建立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2)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看,热爱学生要求教师对学生亲切关怀,在人格上与学生平等相待,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而不是居高临下,缺乏热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才能搭建起师生之间感情的桥梁。(3)从师生关系的角度看,尊师爱生是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师生交往与沟通的情感基础和道德基础.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学生对教师的尊重,而没有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不可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的。
2.【答案要点】
(1)吴老师私自拆阅学生高某信件的行为和在班会上宣读高某信件的行为是不正确的。因为上述行为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0条和第31条的规定。
(2)吴老师的解释不正确,因为吴老师有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职责,但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必须建立在尊重学生人格、平等相待的基础上。《教师法》规定,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是教师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不能借口教育和爱护学生而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本案例中吴老师不适当的教育方式对学生高某的离家出走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学教师范某某在网上发帖详细叙述了自己在地震中弃学生而逃的经历,从此得名“范跑跑”。有人认为;范某某身为一名教师,紧急关头应先保护学生,才能对得起人民教师的称号。并形容他为汶川地震中“最无耻的教师”。但也有人认为不应该对他过于苛求,毕竟老师也是普通人,遇到危险保护自己是人的本能,而且范某某在网上公开自己的所作所想,至少说明他是一个诚实的人。勇于直面自己的人。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来说,你对此有何看法?
2.某学校教师李某因对学校乱收费不满,向有关部门如实反映了学校存在的问题。该校领导一气之下,取消了李某的专业技术职务,并且说他是精神病,不安排教学任务给李某,并强行将其送往精神病医院治疗。请依法分析教师李某和学校的行为。2.1.【答案要点】(1)《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改)》提出,教师应具有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的职业道德。
(2)材料中的“范跑跑”明显违背了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的职业道德要求。在危难之时,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如何疏散学生和如何营救学生,而不是逃跑。2.【答案要点】
(1)李某的行为符合《教师法》第七条规定,教师有权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李某如实反映了学校存在的问题是依法行使其权利。
(2)根据《教育法》第29条,学校有维护教师合法权益的义务。《教师法》第36条这样规定:“对依法提出申诉、控告、检举的教师进行打击报复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予行政处分。国家工作人员对教师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一百四十六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