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经济、成就和市场经济教师卷
九年级学业考试总复习七
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经济、成就和市场经济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40分)
1.中国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标志是()
A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B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D 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
2.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马克思主义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到
()
A 阶级斗争B 经济建设C 政治建设D 改革开放
3.我国的改革是()
A 首先从农村展开B 首先从城市展开
C 首先从山区展开D 首先从沿海展开
4.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的是()
A 经济特区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 人民公社D 农业合作社
5.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农村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 种田技术的迅速提高B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C 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初步形成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实施
6.“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歌词中赞扬的中国领导人除了毛泽东外,还有„„„„„„„„„„„„„„„()
A 周恩来B 邓小平C 江泽民D 胡锦涛
7.“一国两制”基础上回归的香港和澳门,发生的主要变化是()
A 社会制度B 主权归属C 经济制度D 社会生活
8.在新形势下,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原则和立场是不动摇的。我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一贯原则是()
A 华夏儿女同根同源:大陆与台湾都是一家人B 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C 坚持一个中国D 既往不咎、积极交流、和平统一
9.2007年是香港回归10周年。有人说:“收回香港,是邓小平的天才创造。” 这里的“天才创造”是指()
A 市场经济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一国两制”方针D 经济特区
10.我国能够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的各种因素中,最为主要的是()
A 新中国已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B 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
C 改革开放使综合国力大大增强D “一国两制”构想为有关各方接受
11.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是()
A 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B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D 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香港特别行政区长官每年都要向中央政府述职。据此回答12—13题。
12.材料主要说明()
A 香港是一个经济发达地区B 中央人民政府特别关心香港的发展
C 香港特别行政区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 D 香港行政长官由中央人民政府直接选举产生 13.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已经成功地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接下来,我国要努力解决台湾问题。在港、澳、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我国公民要履行的基本义务是()
A 遵守公共秩序B 尊重社会公德C 维护国家统一D 保守国家秘密
14.2001年,中国加入了___▲____这为中国经济走向世界,提供更大的舞台。()
A 联合国B 世界贸易组织C 世界卫生组织 D 亚太经合组织
某镇农民见种桃赚钱,一哄而上,结果桃子的价格一落再落,果农损失惨重;后来他们调整了产品结构,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据此回答15-17题
15.这则材料说明了()
A果农能都去种桃B 种什么应由国家统一安排
C要根据市场需求来调节生产D 应多生产市场上价格贵的产品
16.这种调节资源的方式属于()
A计划方式B 市场方式C宏观调控D 计划与市场结合的方式
17.这则材料反映了市场的弱点有()
A一哄而上的盲目性B 只考虑经济利益,不考虑道德、法律等
C无法解决环境问题D 无法解决个人收入问题
18.为了扼制房地产市场的过度投资,中央政府出台一系列措施包括控制贷款规模,改革房地产税征管,强化土地管理。这表明()
①计划调节是资源配置的最主要方式②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所必需的③在市场经济中,政府的干预仍然发挥着作用
④必须把市场和计划两种手段有机结合在一起
A ①③④B ②③④C ①②③④D ①③④
19.为了改变这一差异,我国实行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如“西电东送”、“西气东输”、“青藏铁路”等一大批工程建设。这些举措的实施有利于()
①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②东西部区域间的优势互补
③解决我国人均资源不足问题④东西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②③④D ①③④
2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行董事会发表中国经济年度回顾报告,赞扬中国政府运用娴熟的经济管理技巧,降低了经济过热风险。这说明了现代经济的发展
()
A 要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对配置资源的主导作用
B 需要政府进行必要的干预和宏观调控
C 市场调节存在滞后、自发、盲目等弱点
D 如果政府的作用发挥不当会产生消极的后果
二、非选择题(6小题,共60分).据报载,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在听了20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后,都对本届政府体察民情、关注民生的务实精神体会很深。特别是在谈到“三农”问题时,大家的感触更深。有的代表这样来概括了农村的“昨天”、“今天”、“明天”:
“昨天”:七沟八梁一面坡,农民住在草窝窝;豌豆红薯度苦日,无电无路打黑摸;儿童有眼难识字,村里光棍聚成坨。
“今天”:绿草如茵树满坡,田间地头是林果;层层新房排排建,村民争听科技课;干群齐心奔小康,共创文明新生活。
“明天”:吃油穿绸住高楼,农民也要踢足球;手机打到华盛顿,驾着小车外国游;英明领导铺新路,幸福美景织锦绣。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改变“昨天”的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次具有深远意义和伟大转折作用的会议。这一会议的名称是什么?(2分)
(2)“今天”的成就体现了党和国家的哪些政策、战略?(4分)
(3)你认为我们的家乡怎样才能实现“明天”这样的幸福美景?(4分)
22.品读词一首,并回答问题:
念奴娇.改革开放颂
东风骀荡,喜中华崛起西方低谷。今日风流歌盛世,美食丰衣多足。改革高歌。城乡巨变,处处红砖屋。以人为本,甘为孺子公仆。
猎猎邓帜高擎,南巡音定,开放翔鸿鹄。振业兴科光景美,国力攀升尤凸。利伟英雄,航天探月,史册辉煌录。嫦娥挥练,人间天上同祝。
(1)词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取得了哪些成就?(4分)
(2)你认为发生这样变化的原因有哪些?(4分)
(3)你觉得词中“美食丰衣多足”“处处红砖屋”的小康生活还会发生
怎样的变化?(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目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上,至今仍有一块地方只能与大陆隔海相望,这就是台湾。近年来,陈水扁当局假借民意,利用“公投”大肆进行“台独”分裂活动。
材料二:3月14日上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闭幕。会议的第八项议程是表决《反分裂国家法(草案)》。经代表表决,《反分裂国家法》以赞成2896票、弃权2票的结果,高票获得通过。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第34号主席令,公布了这部法律。这部法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1)结合史实说明台湾问题的性质是什么?(6分)
(2)请说明“台独”分子的真实面目。(4分)
(3)为了最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我们党和政府制定的基本方针是什么?(4分)
24.材料一:中国已经迈出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就开放而言目前逐渐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材料二:2005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67422亿元,同比增长9.5%,比去年同期低0.2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9.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12.5%,增
速分别加快0.8个和1.6个百分点。
(1)材料一所说的“改革开放”首先在哪次会议上提出的?用一句话概括它的意义。(2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结合材料一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3分)
(3)面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潮和激烈竞争的社会,谈谈现在的你能做些什么?(至少两条)(3分)
25.材料一: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引人注意的是,过去的十个五年发展目标设计都是以“计划”的名义制定的,而此次改为了“规划”。虽一字之差,但意义深远。
材料二:十一五规划把协调区域发展作为未来五年工作的重点,强调要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国家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东部地区要在率先发展中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各地区要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
⑴ 十一五规划的制定体现了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什么作用? 从计划到规划的“一字之差”
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怎样的变化?(4分)
⑵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协调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4分)
⑶ 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在发展区域经济中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是什么?(2分)
26.在浙江省缙云县,有一对老人(男的叫董万春,今年83岁;女的叫张春晖,今年74岁),自1957年开始,每天记录家庭收支情况,到今年为止已经整整49年了。下面是这对老人向记者反映的情况。
1956年至1978年,工资一分也没有涨,两人加起来的每月工资93.5元。49年里,有5个年头家庭财政出现赤字,即1961年赤字84元;1969年赤字116元;1973年赤字190元;1976年赤字76元;1994年赤字6885元。前四次“赤字”是因为当时工资低,家庭开支大造成的,1994年欠债是因为那年我们分到了80多平方米的房改房,这次欠债我们感到很幸福。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记的都是吃穿的开销。到八九十年代我们的帐本记上了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现在我们的退休工资加存款利息等,每年有5万多收入,花不完。——摘自2006年1月23日《钱江晚报》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读完材料后你的感受是什么?(2分)
(2)1978年,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开始进入新阶段,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开始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简要分析人民生活水平发生日新月异的根本原因。(2分)
(3)根据材料能否得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已经完全实现的结论?为什么?(4
分)
卷七
一、选择题
1C 2B 3A 4 B 5D 6B 7B 8C 9C 10C 11C 12C 13C 14B15C 16B 17A18B19B 20B
二、非选择题
21.(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计划生育;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等政策和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3)略
22.(1)人们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到了发展,形成全方位的开放局面,科学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
(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坚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制定正确的路线和方针;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和共同努力等。
(3)会。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
23.(1)台湾问题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后期中国内战遗留的问题。两岸迄今尚未统一,但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地位并未改变。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完全是中国的内政,关系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2)分裂祖国或企图把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
(3)“一国两制”。
24.(1)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历史的伟大
转折,中国从此进入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2)改革开放后国家经济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正确决策、坚持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3)努力学习,掌握本领;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等。
25.(1)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通过制定计划,指明经济发展的目标、重点和任务。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2)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协调区域 发展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促进经济发展,提高 人民的收入水平,从而能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3)因地制宜、优势互补。
26.(1)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达到到小康水平。
(2)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没有。因为我国目前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
第二篇:界牌集镇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和经验
界牌集镇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和经验
界牌集镇位于定远县东南36公里处,乡政府所在地距市府芒市64公里,距320国道18公里。下辖8个村委会,197个自然村,48个村民小组,国土面积107平方公里。2010年末全镇共有居民7650户,28730人。
一、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主要成就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界牌,界牌集镇历届党委、政府带领全镇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分析研究界牌的自然条件和发展基础,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合理调整产业发展区域布局,妥善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加强对经济运行的调控能力,稳步推进改革与发展,保持了经济平稳发展的良好势头。实现了农民收入增长,民主与法制建设迈上新台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绩,推动了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健康发展,实现了许多零的突破,为界牌集镇谱写了辉煌的一页。
(一)农村经济取得显著成就,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多年来,界牌集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开拓进取,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精心谋划发展方略,特别是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总结分析镇情,按照“稳定粮食生产、巩固提升甘蔗茶叶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畜牧业和以八角、西南桦、竹子以及经济林果为主的绿色产业,着力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培育民族文化旅游业”的经济发展思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千方百计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2007年末,全乡实有耕地42862亩(其中水田9993亩,旱地32869亩),人均耕地3.9亩,比1978年的22257亩增20605亩,增92.6%。农村经济总收入3950.32万元,比1978年的76.57万元增3873.75万元,增51.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1810元,比1978年的81元增1729元,增22.3倍;大小春粮食总产量3386吨,比1978年的293.79万元增448.1吨,增1.2倍;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09公斤,比1978年的278公斤增31公斤,增11.2%;甘蔗产业从1978年的50亩,发展到现在28330亩,总产量106000吨;乡镇企业从1987年起步,由最初的年总产值3.9万元到现在年总产值421.8万元,20年时间比1987年翻了100多倍。实现本级财税收入16.24万元。
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乡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稳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认真组织实施了农村税费改革,乡镇机构改革,林权制度改革和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等,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定以甘蔗、茶叶、八角、西南桦、竹子、核桃和小耳朵猪养殖为主的产业选择,着手建设西南桦、竹子、茶叶、八角、核桃“五个一万亩”的产业园,大力发展小耳朵猪养殖业,打造“西山小耳朵猪”品牌。截止2007年末,全乡共发展西南桦14700亩、竹子8870亩、茶叶4450亩、八角3960亩,核桃136亩,为西山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2006年已成功注册“西山小耳朵猪”品牌商标,进一步提高“西山小耳朵猪”的知名度,品牌效应逐渐显现。
改革开放30年,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一个时期。通过实施农村综合改革,落实中央各项惠农政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强化农业科技推广普及工作,充分调动群众的种粮积极性,提高粮食生产效益,从而确保粮食安全。从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工作以来,已全面取消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等涉及农民负担的相关税费,到2007年底累计兑现各种农业方面的补助718863.4元,减轻了农民负担,极大的改善了群众生活,主要体现在“吃、穿、住、行”上。一是农民饮食从吃饱转变到吃好。农民日常饮食消费在吃饱的基础上逐步向吃好转变,肉、蛋等营养食品的消费大幅度增长;二是衣着从遮体保暖向时尚美观转变。农民衣着已不仅限于保暖,更加注重衣服的用料和款式;三是居住由简陋不便向宽敞舒适转变,1978年前全乡几乎都是茅草房,一家七、八个人挤在三四十平方米的茅草房里,极不方便,现在群众基本都住进了宽敞明亮的瓦房;四是交通通讯由闭塞向畅通转变。在山区改革开放前 “通讯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治安基本靠狗”,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经济活动的区域不断扩大,座机、移动电话进入农村千家万户,摩托车、汽车已成为大部分群众的交通工具。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整体生活水平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已经开始向农村全面小康水平迈进。
(二)基础设施建设显明增强,群众生活环境较大改善
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力实施群众所期所盼的民心工程。一是道路建设。改革开放前全乡仅有1条通乡道路,3条通村道路,全乡公路总里程35公里且都是土泥路,晴通雨阻。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西山乡先后修通了1条通乡道路(弹石路),6条通村道路(其中2条弹石路),50条通组道路(其中6条弹石路),全乡公路总里程为452公里,改变了交通基本靠走的情况;二是人畜饮水。78年前全乡人畜饮水都是靠人背马驮。改革开放后全乡建设完成了6个村委会37个村民小组人畜饮水工程(还有11个小组由于水源问题还未解决),基本解决了群众的饮水问题。三是实施了农网改造工程,实现了户户通电。四是公共设施建设。实施了西山农贸市场建设、目脑纵歌场和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完成6个村委会办公用房和政府办公楼建设,极大地改善了乡村干部的办公条件;完成了乡卫生院和6个村卫生室建设,为全乡群众就医提供了保障;启动乡文化站建设,修建完成了29个村民小组的文化活动室,正在建中的4个,进一步改善群众公共活动场所条件。
(三)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努力构建和谐西山
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要求,乡党委、政府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并安排专人负责。认真宣传动员全乡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组织编制上报了《西山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和《西山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为我乡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和有力的组织保障。争取到了营盘村帕软小组新农村试点村、营盘村芒良小组景颇族民族示范村建设项目,弄丙村坝东小组新农村建设项目、邦角村木艾小组新农村建设项目,目前,所有项目正在实施当中。
(四)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成效显著 30年来,我们始终把理论武装放在首位,特别是近年来先后开展了“三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等各类教育活动,党的思想建设全面加强,建立健全了“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等,全乡党员的先锋旗帜意识不断增强,先锋模范作用全面发挥,基层组织建设扎实推进。全乡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党员队伍结构不断改善,截止2007年底共有9个支部,其中6个农村支部,3个机关支部,现有党员465人,其中预备党员38名,女党员89名,少数民族党员403名;深入开展了基层党组织“三级联创”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全乡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执行力不断增强。党的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坚持从严治党,立足教育,注重防范,完善制度,强化监督,严肃纪律,扎实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全乡党员干部廉政意识不断增强,拒腐防变能力明显提高。
民主法制建设全面完成了四期普法教育,普法受教育面达95%以上,已顺利启动实施“五五”普法规划,全乡公民的法律素质和全乡社会的法治化管理水平逐步提高。依法行政工作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有效提高。高度重视信访稳定工作,全力化解社会矛盾,更加关注民生,积极稳妥地处理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扎实推进平安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民族团结和睦,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五)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
西山乡是我国景颇族聚居人口最多和比例最高的乡镇,是景颇族传统文化保留最完整的地区之一。为充分挖掘保护弘扬民族文化,西山乡建立健全民族文化工作组织领导机构,成立民族文化工作办公室,专人开展民族文化工作。累计投入资金30余万元,全面开展景颇族传统文化收集工作,出版了景颇族传统文化系列丛书之一——《景颇族传统婚姻习俗》,目前正在整理《丧葬致悼》、《起房盖屋》;加大了文化场地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目瑙纵歌场地逐年得到改善,组织举办了十一届目瑙纵歌盛会和每年一次的全乡性群众文艺体育比赛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提出了“文邦圣亚”景颇文化品牌,并已成功注册,在联合国组织的“森林传统知识国际研讨会”上,对“文邦圣亚”文化品牌进行了宣传,进一步提高了西山乡景颇文化的知名度,组织编制了《西山乡“文邦圣亚”景颇文化旅游景区建设规划》,为开发西山乡民族文化旅游业,促进西山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社会各项事业取得全面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投入的增加,各项政策措施全面落实,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一是进一步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两基”工作得到巩固,开展贫困学生救助活动,加强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二是基本完成了6个村卫生室建设,乡、村卫生医疗硬件设施建设得到较大改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日益深入人心,2007年全乡参合人数10286人,参合率94.2%。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不断健全,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三是全面启动禁毒防艾人民战争,禁毒防艾工作成效显著,基本实现了新增吸毒人员逐年减少、现有吸毒人员逐年大幅度减少、社会面上无失控吸毒人员、戒断巩固率不断提高的目标,艾滋病快速传播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四是全面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五是高度重视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有效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优生优育水平;六是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七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开始实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加强。
二、改革开放30年经验与启示
改革开放30年,西山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深刻变化,取得了巨大成就,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历届党委、政府带领全乡干部群众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奋发图强,团结实干的结果。总结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与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放松。经济建设是一切事业的基础,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西山乡作为经济欠发达山区乡,只有发展才是摆脱贫困落后的唯一选择。改革开放30年来,西山乡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特别是在国家实行西部大开放战略以来,我乡更是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始终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依靠农民群众的力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主体,也是最富于创造性的力量。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所具有的首创精神为西山乡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要继续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发挥农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鼓励试、允许看,及时总结经验,加强指导,对的就坚持,不对的就改正,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引向深入。
(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实践表明,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近年来,减免农业税、农村教育、卫生事业和村民自治等关系人民利益的相关改革,也激发了农民从事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因此,经济上保证农民的物质利益,政治上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农村改革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始终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四)始终坚持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始终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努力保持党的先进性,不断巩固执政基础,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认真搞好乡镇机构改革,加强村党支部整顿转化,大力实施规范村级干部管理、规范财务村务公开等为核心的制度化管理,开展 “云岭先锋工程”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使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执行力显著增强,有力地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和谐发展。
三、在改革开放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西山乡改革开放30年来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坝区乡镇相比差距仍然还很大。我乡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农业基础薄弱,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差,投入不足,仅靠自身的能力难以走出经济发展中的困境,解决“三农”问题任务十分艰巨;二是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经济结构调整尚未产生经济效益,农民增收难度大;三是禁毒防艾、社会治安形势依然严峻;四是科技、卫生技术人才紧缺,群众文化思想素质较低,科普工作难度大,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发展的作用不明显;五是山区生活条件艰苦,交通不便,福利待遇低,难以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难以留住人心。
(二)对策建议
为进一步促进我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着力改善全乡干部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培育特色经济,不断打牢经济发展基础;三是因地制宜地搞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各项技术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四是进一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增强群众守法、用法能力,坚持不懈地开展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禁毒防艾工作。
四、西山乡经济社会发展前景
(一)发展优势
一是资源优势。高黎贡山的支脉江东梁子南延,到西山乡崩强村一带折头北行,成为西山的弄丙梁子,在遮放坝与红丘坝之间,平均海拔1200m,大部分属潞西的坝缘丘陵。土地肥沃,森林茂密,森林复盖率65%。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但冬季有逆温层,冬季气温比坝区高2—3℃。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冬暖夏凉的好环境,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非常优越的自然条件。西山乡两面临水,一面临交通要道。西南部有正在建设中的德宏州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龙江水利枢纽工程库区,沿水线有46公里;东北部有芒里电站;大瑞铁路、昆瑞高速公路、320国道等交通要道沿东部边缘南行。
二是文化优势。景颇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历史悠久、勤劳、智慧的民族,在漫长、曲折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瑰丽多采的民族文化。内容包括体裁多样的民间文学、鲜明豪放的民族歌舞、优美动听的民族器乐、内涵丰富的服饰文化和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等等。把这些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商品推向市场,将会成为景颇族地区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此外,如果把这些民族文化和当地的秀美山川融为一体,开发成别具一格、唯我独有的民族旅游业,前景十分看好。通过发展民族旅游业,吸引更多的人到景颇族地区来。这样人多市场大,就会带动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发展了,一是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广开就业门路,最大限度地让人们各司其职、各得其所;二是可以促进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繁荣,促进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三是可以加大与外界的沟通交流,引进新思路、新信息,进一步展示自我,充实自我,提高和完善自我。
(二)发展方向
一是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龙头带农,抓科技兴农,抓基地扶农,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加强产业实用技术培训推广,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增强主导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二是把培育特色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特色是品牌,是市场,是竞争力。结合我乡资源优势、文化优势、产业结构等综合因素,开辟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打造“文邦圣亚”“小耳朵猪”品牌特色,扩张知名度,建立自己经济发展的“坐标系”,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市场“亮点”,形成布局合理、专业化程度高的产业格局。
三是把推进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围绕龙江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以我乡绿色产业生产和文化品牌等进行项目包装对外招商;加大软环境治理力度,健全服务机制;把我乡文化特色、人文特色和资源特色炒热、品牌叫响、形象提升,在招商上求突破,实现招商工作的良性循环和引资层次的不断提升,推动我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为加快西山乡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使全乡群众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西山乡党委、政府结合西山自然条件、人文特色、发展优势,确定了西山乡今后的发展方向。即发展战略: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基础,以民族文化旅游为龙头,以发展绿色产业为支撑,建设文邦圣亚人居天堂。发展目标:创建潞西市民族文化特色乡;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优质用材林生产基地;民族风情乡间休闲旅游区。发展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发展环境,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支柱产业,强化思想文化建设、树立崭新民族形象,把西山建设成为环境优美、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民族文化特色乡。
第三篇:毛概论文(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同时,改革开放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当然,改革开放事业在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从中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总结改革开放的成就和问题,对于进一步坚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笔者主要从经济方面来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改革开放 成就 问题 经济 正文:
改革开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从未遇到过的新课题。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建设突破了“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左” 的束缚,彻底摆脱了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单一的所有制结构” 转向“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的所有制结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逐步完善,经济发展又好又快。同时,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们也走了不少弯路,出现了一些或大或小的问题,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今天,我们总结这些成就和问题,在于继续坚持改革的方向,全面提高开放水平,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一. 改革开放使中国在经济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邓小平曾经指出: “过去我们满脑袋框框,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是不成功的。过去我们搬用别国模式,结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我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我们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建立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其它体制。
改革开放中,我们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 也是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 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使得中国经济从一度频临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居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 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的水平。
(二)实施“引进来” 与“走出去” 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开放过程中, 我国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 保持清醒的头脑, 坚持对外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 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经济安全的关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的基本方针, 并把它作为对外开放的立足点
对外开放前20年,我国主要以“引进来” 为主。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所面对的新形势和新情况,党中央明确提出实施“引进来” 与“走出去” 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努力拓展对外开放的新空间,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 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二十多年来, 我国始终不渝地奉行“走出去”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走和平发展道路, 逐步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对外开放, 逐步提高了我国对外开放水平。
(三)促进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综合国力显著提高
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指出,“抓住时机, 发展自己, 关键是发展经济。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现在, 我们国内条件具备, 国际环境有利, 再加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 是必要的, 也是能够办到的。”
正如小平同志的论断一样,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又好又快,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经济地位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1978 年,中国GDP 总量仅3624 亿元,2007 年已达到246619 亿元,2009年更是达到了333244亿元,年均增长9.7%。中国经济从一度濒临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居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均GDP 过2000 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之列和工业化中期阶段。
(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就城镇居民而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从温饱型步入了小康型阶段并逐步向富裕型过渡,消费质量明显提高,居民的吃、穿、住、用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元提高到2006年的11759元,居民收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除工薪收入外,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在居民总收入中所占比重逐步上升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发生改变.就农村而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举,不仅促成了我国农业增长的"黄金时期”,而且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了上亿人的温饱问题,成为人类消除贫困史上的一个奇迹。如今在农村,砖瓦房比比皆是,小洋楼也不稀罕,一部分农民还在城里买了商品房。平板电视机、自动洗衣机、电脑等高档消费品进入寻常农家,小汽车也已进入部分富裕农户。
二. 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一)经济发展给环境和资源状况带来的严峻挑战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性企业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过快地消耗了大量资源和宝贵的环境容量,主要污染物排放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生态系统功能退化,资源保障能力不足,资源环境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硬约束。
(二)经济增长带来的贫富差距问题 1.城乡收入差距逐年扩大
近年来,由于农民收入增幅低于城镇居民,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由于农民基本上不享受社会保障,而城镇单位职工和离退休人员享受社会保障、各种福利和补贴,因此,城乡收入实际差距应为6倍左右。2.行业收入差距继续扩大
由于缺乏有效调控机制,垄断行业及一些高收入行业的收入水平增速过快,导致行业差距不断扩大。2007年,证券业的年人均工资最高,达14.30万元,比上年增长65%,其次是其他金融活动和软件业,达6.96万元和6.22万元;最低的是畜牧业、农业职工,分别仅为9521元和9861元。最高与最低的行业收入差距为15倍,比上年的7.8倍扩大了7.2倍。3.地区收入差距扩大
虽然近几年对开发西部加大了力度,但东西部的差距仍呈扩大趋势。2007年全国人均GDP已达18934元,东部人均GDP为32283元,西部为13212元,东部人均GDP是西部的2.4倍,比1991年的1.9倍扩大了0.5倍。在全国各省、市、区中,上海人均GDP最高,达到66367元;不考虑直辖市,则在省区中浙江省人均GDP最高,为37411元,贵州最低,为6915元,两省人均GDP之比,由1991年的2.7倍扩大为5.4倍。
(三)特权与垄断问题
据《远东经济评论》2007年第4期报道,中国亿万富翁3220人,其中2932人即超过90%
是高干子弟;在5个最重要的工业领域——金融、外贸、地产、大型工程、安全业,85%-90%的核心职位掌握在高干子女的手中。由于政府长期垄断权力和资源在中国从上而下形成了诸多垄断行业如铁路、民航、邮政、电信、石油等行业。这些企业在政府的豢养下 高成本、低服务, 排斥竞争, 独霸天下, 多以国有独资或控股企业出现, 难以成为市场经济中的经营主体, 成为计划经济的顽固堡垒, 也是百姓意见最大的行业。, , 改革开放这三十多年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当前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党和国家工作中还存在缺点和不足,人民群众还有不少不满意的地方。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风险。改革发展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汪洋.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努力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N].南方日报,2007-12-28.[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3]温家宝.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