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垂不朽的马背文明——《与狼共舞》影评

时间:2019-05-13 01:55: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永垂不朽的马背文明——《与狼共舞》影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永垂不朽的马背文明——《与狼共舞》影评》。

第一篇:永垂不朽的马背文明——《与狼共舞》影评

永垂不朽的马背文明——《与狼共舞》影评

【内容摘要】电影《与狼共舞》展现了印第安人纯朴的游牧文化及揭露了美国政府在西部开发时期对他们所犯下的罪恶。在影片中印第安人不再是丑恶野蛮的形象而展现了他们不为人知的真实面貌和真挚的情感并通过印第安人的社会,习俗,文化来赞美他们的优秀品质。

【关键词】印第安人 游牧文化 美国政府 罪恶 优秀品质

《与狼共舞》这部电影是凯文·科斯特纳自编自导自演的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本片在奥斯卡奖项中被提名12次。并荣获了七项大奖,包括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编剧奖,最佳摄影奖,最佳剪辑奖,最佳音效奖,最佳音乐奖。是个很成功的一部影片,不论在拍摄技巧或音响,剪辑都很成功。但是我觉得这个成功最重要的是因为这部电影的主题。它富有内涵,看完这部电影会让人们反思。

影片中一位叫邓巴的军官在美国南北战争时立了功然后自愿到西部驻守。当他到西部驻地时那里空无一人,毫无生机,可是他还是坚持留了下来,他说,这是他的岗位。然后开始享受这平静而安逸的生活,直到苏族人出现。他慢慢的和苏族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走进了他们的生活并成为了他们中的一位印第安人。起初对他们的提心吊胆渐渐地变成了他们中的一份子。还有了苏族名字叫“与狼共舞”。同时还和“握拳而立”产生了感情并结了婚。得到了苏族人的祝福,也深切的认识到了苏族人的热情与善良。影片的最后邓巴一直等的军队来了,然而他们没有像印第安人对待邓巴一样对待他,把他视为叛国贼,殴打他,最终邓巴不再说英语,而用苏族语跟他们说话。得知邓巴遇到了麻烦,苏族人杀死了那些白人士兵,救出了邓巴。但是邓巴回到部落后,决定要离他们而去,因为不想连累他的朋友。最后他带着妻子“握拳而立”离开了部落。

一、他的名字叫与狼共舞

“那个凶猛的人,看来是个硬汉,但愿不会跟他开战,从我知道的这一点看来,他似乎坦诚而直率。我很喜欢那个文静的家伙,他有耐性和具有好奇心,他似乎很乐意跟人交流,我想他在这些人里挺有分量”。这是邓巴对他们的第一次评价,凶猛的人是“风中散发”,文静的家伙是“踢鸟”。从这里可看出邓巴是个

爱观察,爱和平,善于沟通的人。他也是一个充满理想有爱心的人。他可以和狼建立友谊,在完全可以射杀它的情况下。他可以把毫无生机的驻地瞬间用他的双手变得充满有生命力的地方。他亦是正义的化身。在他回要塞拿日记本时被同胞抓了去,不问青红皂白就殴打他,发现跟他们无话可说时从他的口中出来这种话:“我是与狼共舞,我跟你们没什么话可说的”。他尝试着跟他们解释,可是没人理会他,最终他选择了用苏族语说话。这里他已经把对白人的厌恶,表现到了极致。他同情苏族人的处境,他说:“我得去找那些肯听道理的人„„”。影片通过邓巴这个角色向人们呼吁,民族的平等,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爱护和平,与自然和平共处。

二、质朴纯真的印第安人

印第安人,美国西部大平原最早的居民。欧洲殖民者到北美之前,大平原是他们的家园。他们在这里与自然和平共处,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过着安逸的生活。他们崇尚自然,勇敢顽强,尊重每个草原上的动物。为了生存,他们一起打猎,一起打仗,是一个团结有爱的大团体。他们捕杀野牛的同时也保护着野牛的繁衍。影片中邓巴的一句台词是这样说的:我们收集了所有能带走的肉,我们外出打猎三天,损失了6匹马,只有三个人受伤,我从未遇到这么个爱笑,对家庭这么投入,对每个人都这么热忱的人们,只有一个字浮现在脑海里,那就是“和谐”。有句对印第安人的评论是:“他们是世界上最熟练和最勇敢的骑手”。影片中邓巴的台词也是:„„整个部落在途中井然有序,他们进行的效率和速度足够给任何一个军官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都证明着苏族人们的勇敢,以及他们的优秀品质。“踢鸟”是苏族人们的圣人,他是一个有耐性且具有观察力的人。随时都会为族人担忧为大家的安全着想的一位智者。人们都很尊敬他。而“风中散发”是一个欠思考的,有点鲁莽,但是为人直率。“十熊”是苏族的族长,人们都尊敬他,他充满智慧,有洞察力,很有理性的一位长者。

可是在这个人与自然和平共处的净土地上白人们来了,带来了他们丑恶的欲望。白人们无耻的抢占他们的领土,猎杀野牛,残害印第安人。他们杀害野牛,只为了野牛身上的舌头和毛皮。为了自身利益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因此印第安人被迫离开了家园。他们面对这一切什么办法也没有。只能跟白人妥协。影片中导演巧妙的对比了印第安人和白人,在对待大自然的时候印第安人是和平共处的态度。游牧文化本就是与自然和平共处的一种文明。他们不在一个地方生活很久,因为在一片土地上待久了,那片土地的草很难再生长出来。所以他们不断的搬迁,这样才能保持生态平衡。他们打仗不是为了所谓的利益,而是只为了生存,为了保护食物和身边的家人。而白人是破坏者,虽然他们代表着现代文明,但是他们互相缺少信任,更多的是猜忌,甚至是互相陷害。一切的杀害,掠夺都来自人们的欲望。相比之下白人是没有人性的。他们在利益和欲望前已经失去了人性。

三、不朽的马背文明

虽然如今印第安人不再捕猎,不再在大平原上生活,已经和我们一样也搬进了城市,不再有游牧文化。但是他们的文明会永存在我们的心中,在我们的记忆中,在世界历史的册子上。

看完这部电影,我在想,文明在不断的发展,发展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的方便,可是那些优秀的文明必须要消亡吗?不能共存吗?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不能互相理解吗?如果人们做到了这点,少一些欲望,少一些仇恨这世界将变得多美好呢?人们可以再理解的基础上和平共存,与社会,与大自然。

【参考文献】

1.狼啸中消失的文明(中国知网)

2.野牛的灭绝与大平原印第安人的命运(中国知网)

第二篇:与狼共舞 影评[范文模版]

1、卓别林被大文豪萧伯纳称为“电影届独一无二的才子”。请选一部卓别林的喜剧说说他的“才气”主要表现在哪里?为什么能得到文学大师的肯定和赞赏?

以《大独裁者》为例,卓别林的“才气”主要表现在动作表情的丰富化以及反映残酷的社会现实,抨击不平等的世界,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卓别林这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是其能够得到文学大师肯定和赞赏的原因之一。

影片《大独裁者》是卓别林所自导自演的第一部有声电影,其中声音的运用可以说是对他的最大挑战包括对他所独具一格表演模式来说。但最终可以说是影片整体上在音乐与卓别林的夸张的形体动作相互呼应,例如卓别林所扮演的理发师夏尔洛在理发时夸张的动作与收音机里所播放的《匈牙利第五交响曲》的节奏相呼应,及最后夏洛尔发表演讲快结束时的音乐与画面的配合便烘托剧情在结尾时达到高潮,在那个年代引人深思(美国尚未参加二战,卓别林被误以为犹太人)。

卓别林所饰演的亨克尔在其被誉为“凯撒转世”时所展现的种种动作及其他与地球仪的滑稽令人耻笑的动作令观众印象深刻,而最后那个地球仪破掉了或许这也预示这希特勒的这个战争狂人的终结。虽说卓别林加入了声音这个重要元素但是动作仍是卓别林所主要想表现给观众的,其幽默滑稽的表演在使观众娱乐的同时也发人深思。其所蕴含在作品中的深层思想却是与其喜剧的外表截然相反的。

影片刻画了残酷迫害犹太人的大独裁者亨克尔,这个企图统治世界的亨克尔暗喻纳粹头子希特勒,卓别林在人物造型上非常明显地模仿希特勒,并巧妙地通过个人演说对他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鞭挞。这部影片拍摄于希特勒气焰最为嚣张的1940年,尤其对希特勒辛辣的嘲讽并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这部影片在拍摄之前就被施压,但卓别林毫不让步,并在巴黎的报纸上登出该片的主要剧情,公开向纳粹挑战,并称,“当希特勒在煽起疯狂的时候,他必须受到嘲笑”,卓别林的这种做法需要极大的勇气,让人钦佩。

居中夏洛尔:“独裁者会死去,他们从人民手里夺去的权利即将归还人民”。正是人民的心声。影片的深刻使其现实主义的深刻反映但表演又极具浪漫主义所以说本部影片是卓别林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体现。因而才有了大文豪萧伯纳称为“电影届独一无二的才子”这一赞誉。

2、请以一部西部片类型的经典影片为例,说说西部片是如何通过人物、情节、镜头语言的依旧英雄

——对《与狼共舞》中人物剧设置来创造美国神话的?情及镜头画面所创造出的美国神话赏析

影片《与狼共舞》作为90年代的西部片是非常成功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本片成为西部片在奥斯卡沉寂了60年后获得第63届奥斯卡最佳电影片等七项大奖及其其他很多奖项。而且这也是凯文·科斯特纳自编自导自演的一部影片,其中在人物的塑造,剧情的推进和多种镜头及其表现形式的运用都有独到之处。可以说,它是一部不同以前的西部片,颠覆了人们对西部片的以往的认识,这也是其获得空前成功的主要原因。

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白人军官邓巴在战斗中负伤,因不愿截肢在两军阵地间寻思却不料

鼓舞了联邦军的势气取得了胜利,成为英雄。邓巴去了最偏僻的哨所“塞克威克”,在那他与苏族印第安人慢慢成为朋友与“踢鸟”交情很深。并于被苏族所救的“握拳而立”产生感情。并与在营地的狼“两只白袜”产生浓厚友谊,这也是苏族印第安为他取名“与狼共舞”的原由也是本片的题目。邓巴这个人是一个及其负责的中尉军官,在“塞克威克”虽说只有他自己却尽职尽责修筑工事并贮藏弹药修补营地。而他也是一个乐天派对援军到来的希望一直没有放弃,并且与“两只白袜”产生深厚友谊,这也是他能够慢慢理解“踢鸟”的苏族印第安人的原因之一。他并没有将对印第安人的偏见保留而是在试图与他们交流理解他们,并因此慢慢融入了印第安人的文化之中,与印第安人相比只是肤色与容貌的差别,而心已经和他们完全的融合了。这也也是西部片中对印第安人描写的重大转折,他们不再野蛮有血有肉情感细腻,与人为善。正式通过邓巴让观众知道印第安人也有好有坏帕尼族凶狠残暴和苏族的正义不屈这与当时南北内战的联邦军和联盟军一样有好有坏。正是邓巴这个人物细腻感情中所流露出的,这个影片有很多都在反应“人性”的东西,从邓巴与印地安人的接触来看,从一个不值得信任,反感,到让大家都很舍不得就是一个人性的写照吗?然而,看看白人这边似乎缺少了这份信任,他们更多的猜疑,陷害;从邓巴与狼在一起的那短时间,和最后狼在远处看着邓巴送往另一个基地,到白人没有人性的开枪射击他,不管白人怎么射击它都不跑,看着邓巴这也反映了那些所谓的高级动物,正在做一些低劣的行径让人唾弃!《与狼共舞》完全是现当今社会的一个缩影。我们可以站在一个角度窥视这个社会:我们一直在说创造一个和谐社会,但我们真正做了些什么?那些不和谐的因素太多太多,人如果只是一味地唱高调,那么他永远都不会有和谐环境。胜者为王,人定胜天,那是原始社会!看看现在的社会缺失了信任,理解,交流,公平,等!我们能找回那些人类应该有的,最基本的人性化东西!这正是从邓巴这个人物所反映出来的,凯文科斯特纳获得奥斯卡最佳男演员提名的原因吧,正如凯文·斯拉特纳所说:“我所要表现的是印第安人在那个时代的遭遇,是一部土著人的历史。”

《与狼共舞》的剧情也是跌宕起伏,从一开始就抓住了观众的心弦,当邓巴中尉在南北军间骑马驰骋时子弹在他身边呼啸而过而他却丝毫无损在联邦军获胜时却见他一只脚搭在马栓上而他的身体却倒在地上不免让人担心,但他却只是对司令说要保住自己的腿。《与狼共舞》的叙事在好莱坞式叙事范围内并未一味地苛守其种种法则。影片以主人公邓巴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从一点向一个横断面铺展开来,具有广博的气势。在发生与发展上的联系颇为紧密,而全片的总发展格式为:发生(约15%)——发展(约35%)——高潮(约30%)——结尾(约20%)。从这个粗略的划分上可以看出,影片在情节的铺设上很费一番心机,特别是邓巴踏上西征的一路上,影片用一组组瑰丽动人的画面以舒缓流畅的方式展现于观众眼前,让人久久不能忘怀。这一段落的渲染漂亮地展开了整个情节,并让观众同主人公一起融入了无边际的西部荒原,感受着它那雄奇和伟岸。而全片所具有的史诗基调也在这一刻形成了。

在前文中已经提到了影片的人物比重,现在来详细地了解一下他们各自所占据的分量的先后顺序:邓巴——印第安人(苏族)——狼——白人(骑兵队)——印第安人(庞尼族)。邓巴是叙事中的“眼睛”,影片的所有视点都是基于他而存在。编导赋予了这个人物以谦逊的态度,稳和的心态以及乐观积极的精神,也只有这样一个“软性格”的人物,才会和印第安人——这种长久以来保持着诸多“硬性特征”的族群和平相处。即使是以往影片中的“硬碰硬”,也会在矛盾中渐渐磨掉彼此的锐气,转而变成“软性”。人物性格特征的合理设计保证了影片的发展会按照“规范”来进行。那么,编导便可在这个人物身上加入各种各样的信息编码,以引导影片因果关系的发展和对主旨的影响。一方面,邓巴是以一位白人开拓者形

象示人,他就像是上天派下来的使者,到了一几未开发的土地,进行着一场文明与心灵的开发。开始时,他的这种意识倾向并没有得到任何的表现,他仍是像其他白人一样,对这片土地始终存有戒心,但无论是影片的情节还是叙事都在提示我们他的转变。影片一开始就向我们说明了邓巴实际上是处于绝境之中,对生命不抱太大希望,因而他希望在枪口下结束自己的生命。之后他又被派驻到边疆,彻底地与密集的人群(同类)失去了联系,孤身一人再加上身处绝境让他对生命似乎没有幻想。然而应片在另一方面又提示我们,他的内心是如何的坚强、如何得富有责任感。他收拾了那破烂不堪的哨所,并坚守岗位。在这里,影片以一系列生机勃勃的画面表现了这一点,这一切构成了他继续存在的基础,并且从性格和环境两方面使邓巴这个人物同“尘世”隔绝起来。当一切收拾妥当,安顿下来后,印第安人和狼相继出现了,这使得情节再次升温,形成引导全片发展的重要情节点。到这个时候,邓巴完成了对陌生环境的适应,其标志是他赤身裸体站立在哨所边面对印第安人,此时,他已经完全是在“离群索居”,并陶醉在大自然中。同时亦点明了影片的核心主旨之一——人与自然的融合。之后转入第二部分,也是整个影片的发展段,即与印第安人的交流。在这一大段落中,又可分为“互访”、“接纳”、“融合”、“并肩”四个部分。“互访”一段中情感交流是全片中最有意思的,这时观众和邓巴一样,所面对的是一个陌生的群体、陌生的生活方式,编剧创造了许多独特的笑料,如邓巴请印第安人吃糖时,印第安人并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吃了以后觉得不错,马上又随手抓了一大把。这一段落叙事总体来讲是含蓄的,当邓巴来到印第安营地时,印第安人并不欢迎他,而在他与印第安人之间也始终有一堵无形的屏障在阻碍着他们的沟通。之后“接纳”一段中,影片巧妙一利用了“烟斗”的交换这一细节,为两个对立关系的融合找到了突破口。这支烟斗在邓巴与“踢鸟”之间来回,而两人同吸一个烟管,标志着他们之间的隔阂已经消除,叙事空间也向外扩展开来。而这一段结束的标志则是邓巴和印第安人一起进行那场激动人心的捕猎。至此,两个在传统意义上对立的集团已完全合并在了一起,并形成一股合力,推动了影片的整体叙事。接下来的“融合”部分则已经没有了先前的种种疑惑与不和谐,更多的是一种亲密无间的合作关系,一种团结的气氛占据了整个银幕空间。这一段的标志是邓巴在火边起舞。这是一种仪式般的行为,也是本片中最具象征意味的环节,整个画面亦是热烈沸腾。而他与印第安人的完全结合是他同印第安人并肩战胜来进犯的庞尼族人。这个时候,邓巴已然成为苏族人的一分子,并和他们站到了同一条线上。影片到这个地方为止,完成了主人公与主体表现环节的互动,将人物细腻地融进整个情境中。而这一切事件的串联体是邓巴的“自述”,即是他眼睛所看到的,因此,影片的立足点在于邓巴的主观视野,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编导对待事件的看法和态度,也为影片最后邓巴和苏族人共同战胜白人进犯做好了准备。

另一方面,邓巴是传统西部片中意识形态的合体——牛仔的一个变形体。他在整个机制中的主导作用与以往西部片相比是没有多少差别的,他代表的主题依旧是个人主义与整体社会秩序的一种对抗,只是影片在具体的设计上做了大胆改动,并将反抗的范围扩大,用与印第安人的友谊代替了原始人性中的善,而用白人军队(骑兵队)的到来代表了整个恶的一面。邓巴则象征着白人集团中分化的另一面,具有代表性意义。同时,他的进入印第安族群的过程,也是在改变原有的集团关系,从而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关系体。这和以往英雄式的“秩序建立”不谋而合。全片虽然在内容上是对传统观念的反拨与叛逆,但其宣扬的核心主题还是在主流式的爱与理解的和平观念,从这层意义上讲,它与主流、传统是一致的,并没有脱离原有的类型化模式对于“英雄”的设计,因此,科斯特纳还是在用一种传统的模式进行着自己的叙述。

从两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得出的结论是:邓巴的人物设计带有明显的自我反省意识,将自我从“文明”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去寻找那彻底的自然归化,以开拓的方式展开事件,在各个事件中强化细节特征,如赤裸在西部荒原(冲破文明的牢笼,与大自然天人合一)、收拾

破旧的哨所(清楚“文明”的垃圾,净化自然)等。邓巴与白人妻子离开则是传统的回归——他结束了自己所承担的“义务”,离开代表着英雄的离去,留下的也只是历史,而真正的主角仍是邓巴本人。

在戏份上仅次于邓巴的是印第安人的群像。影片中描写的“苏族人”是那种温文而雅的印第安人形象,值得大力肯定的是,本片头一次把一个个印第安人形象以生活化的方式展现在银幕上,并形成了一组英雄式的人物谱图,而非以往那样完全负面的或是毫无任何个性特征的一闪而过,这在描写印第安人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在影片中,多次表现出印第安人那奇特又极富自然特征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无畏的英雄气概。很重要的一点是,影片用另一形象——狼,对印第安人作出了对比与暗喻。苏族人就象是这只狼一样,独个儿在荒芜的土地上徘徊,狼找到了邓巴,就像是印第安人在找寻属于自己的土地一样,他们同样是孤寂的。在大自然的光辉下沐浴着。同时,这只孤狼也是邓巴与印第安人情感交流的契合点。影片中极少让狼和印第安人同时出现,每当印第安人来临时,狼便独自走开,仅有的一次是邓巴与狼嬉戏,“与狼共舞”的名字也就从这里得来,它既是为了点题,也是为了烘托狼本身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虽然影片首次把印第安人作为活生生的、有名有姓的“人物”来进行刻画,但它依然只是主轴线上的附线条,用白人作为基本框架的主线一经确立,那么其意识形态及拍摄手段便已基本确立。在之前所述中,我把本片归为传统类型结构的范畴,那么它的一切作用便要为主流文化所接受,那么影片也就要相应地做出调整,既不要过于浮躁,也不可过于肤浅,因此,影片在对印第安人的描写上具有一种典型的娱乐化及简单类型化。影片并没有让某位印第安人做出什么样的英雄实绩,只是与邓巴的行为产生互动联系,相反,倒是表现了一些印第安人对白人的血腥杀戮。虽然这样的篇幅很少,况且只是印第安人群塑的一个局部和衬托,但它多少反映了制作者的用心,即要表达情感,又不至于让观众反感,因为要想让观众一下子改变以往在银幕上看到的形象是非常困难的,也是不符合主流趋势的,所以既要做出自己的东西,满足新进的消费群体,又要保留传统的框架及模式,以服务传统及主流群体,这恐怕也是本片能够战胜《好家伙》赢得奥斯卡的一个重要原因。综上所述,《与狼共舞》的人物关系中,起着引领全片因果关系的还是邓巴这一白人形象,他才是影片中真正的“英雄”,是好莱坞电影主流形象的代表。

最后,影片的两个主要反派——庞尼族印第安人和白人骑兵队则完全是以侧面的概述来作为反面素材加以表现的。其中,庞尼族的印第安人可以看作是传统西部片中人物形象的延续,他们凶残无理,对待任何人都毫无人性可言,杀人手段极其血腥。这不但使苏族人的形象魅力在传统叙事模式范围下得到了加强,也让影片的商业气氛得到增强。而白人骑兵队则是整个影片中最为“叛逆”、也是最为集中于真实的亮点。在传统西部片中,边疆骑警总是英姿飒爽、精神抖擞,他们代表着正义、希望,以及扩张的野心。本片的一大特色就是将美国西部开拓史中的污点——残忍的行径与膨胀的野心直观地表现出来。军队的到来预示着的是毁灭的到来,是对自然的无视与轻蔑,白人骑兵队成了破坏自然的人,在片中的视觉呈象为破乱的哨所、马蹄扬起的巨大灰尘以及在芦苇间排泄和滥杀生灵,他们与印第安人形成了鲜明对比,成为了吞噬、浪费资源的代表。影片中白人士兵将文明与历史的标记——日记当作擦纸去擦拭大便更是将其散漫、野蛮、无知、缺乏责任感的形象表露得清晰明了。这些形象生动的描写同对印第安人的描写建立了一种有力的对照,形成了影片中两种人文形态的有意识对比,达成了一个个鲜明的叙事格式。不过,这一切终究要回到影片立意的大原则上来,影片的种种表述似乎在告诉美国人:你们要学得像印第安人这样乖,不要一味地去扩张,这样美国人才会真正热爱自己的祖国。这是一种明显的、善意的劝导,劝说美国人反思,但是又是以美国人的视角、美国人的方式进行美国式的反思。

影片虽不是以明朗的线索式布局来开展剧情,但里面仍然暗含着一些明确的线索。如白

人何时到来?到来后又会怎样?这是贯穿全片的线索,在开头时提出,中间大段时间则被隐盖掉,到了末尾时再提出,并最终给了观众答复。但影片并没有明显的牵引整体期待的叙事环节,最主要的一环恐怕就是中段以邓巴和苏族人的关系不稳定性来确立观众对此产生的兴趣。片中许多细节也的确是围绕着这一点进行表现的,如苏族人对待狼的态度,两种性格的撞击又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等等。

本片给观众提供了明确的叙事范围,即邓巴的视野。全片80%——90%的叙事都局限在这一角色的视角和他的叙述之中,给人以空间限制,并让观者对邓巴的所见所闻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由于影片整体所涉及的范围跨度并不大,因此,主人公所见基本代表了这一地区的风貌。在影片最后白人进犯时,影片的叙事范围被扩大了,出现了白人、印第安人的视野范围,形成了两条线索式的演进(白人搜寻/邓巴离开苏族人),造成了一定的压迫感。

《与狼共舞》获得了奥斯卡最佳摄影奖,究其原因,首先,《与狼共舞》所使用的是

2.35:1的宽银幕格式,这种纵横比在好莱坞电影中经常用来表现大场面的壮观视野。《与》片对宽银幕的应用表现出制作者的意向,即希望把风光呈现带给观众,使人物及其行动包容其中,形成整体的大印象。

塞姆勒为影片表现壮丽风光提供了一个始终如一的拍摄方式。影片的画面以极远景镜头为主,使任务形体成为一个点,以融入风光中去,或是利用逆光,让人的形体成为剪影出现在画面中。而自然物则是峡谷、平原或是山地,保证了影片画面的层次错落分明。在极远景镜头的表述上,长镜头应用也比较常见,多为运动着的画格,一般是横摇为主,以缓慢的节奏让片中的西部具有一种史诗般的魄力。在这里要指出的是,影片完全是以一种客观记述的方式冷静描绘西部风光,给人以一种巍然挺立的严肃之感,并且在影片的持续感和节奏上影响着观众。这样的一些取景格式构成了影片描绘西部风光的一系列主导动机,特别是在邓巴刚踏入西部沃土的时候,摄影所营造出的史诗感给人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

在对人物关系及中小规模场面的拍摄上,摄影机则起到了牵连整个关系转化的作用,对于人物,不同的人具有一定的格式,这一点表现纵马驰骋的印第安人时显得尤其突出,画面总以中远景或远景来表现其在马上的飒爽英姿。与之相配的是平视或仰角拍摄,体现出人物的正直性格与高大形象。对于邓巴的镜象处理显得复杂一些。由于科斯特纳在不少地方让邓巴成为了一个影片叙述的变体,因而也赋予了他一定的叙事动机。但在体现其个性时,画面还是有规可循的。在开场时,影片对邓巴冲向敌阵给予了“英雄式”的关照,画面跟随人物动作及速率进行平行运动,在背景极快闪烁飞逝中展现出一种英雄人物身上所具有的雄壮英武之美。在影片中后部分,邓巴的形象被摄影机逐渐托高:一方面是为展现他与自然之间的相融。影片将他与自然背景放置在一起,记得片中有一个邓巴目送苏族人离去的镜头。画面开始时是中近景拍摄邓巴,接下来摄影机拉焦,画面由中近景逐渐变为中景,并出现了艳阳天,这是影片中最绚烂的一个镜头,很少有哪部片子能把人物与大自然处理得如此漂亮了。另一方面,影片又将他和印第安人放在一起,表现他的勃勃英雄之气。

摄影上另一个特点就是反差对应的格式,这集中表现在印第安人的生活呈示上。在拍室外戏的时候,画面总是以明朗、开阔的方式来处理,而室内戏则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自然光源是人群中的篝火,一团人围着火种而坐,整体空间范围十分狭小,但或光给人的却是祥和、温暖的感觉,表现出的是一种凝结的力量。而后邓巴围着篝火起舞,更是把篝火上升到了一种仪式般的神灵高度,表现的是邓巴在“火中”与印第安民族的一种合流。

综上所述无论剧情中正义与邪恶如何转换位置,但主人公邓巴依然是“英雄人物”的化身,不过颇有意思的是在《与狼共舞》类似《一个国家的诞生》中“最后一分钟营救”的情节只不过邪恶的力量由黑人奴隶变为联邦军士兵而正义的一方由3K党变为苏族印第安人。这正是凯文科斯特纳对人性价值本位的回归,也是对美国神话的重塑。

第三篇:与狼共舞影评

一个人的国境·《与狼共舞》影评

影片从一个为苏族印第安人翻案的观点,描述美国白人军官邓巴在南北战争之后自愿到西部前线驻守,结果跟语言不通文化不同的苏族战士交上了朋友,双方时相往还。后来前往当地的白人军队反而将他视为叛徒,对他暴力相向。邓巴从此以身为白人为耻,彻底投向苏族人的阵营,并坚持自己的名字叫“与狼共舞”。

邓巴中尉因为腿受伤害怕成为残废,便打算干脆死在战场上算了,没想到没有死掉,反而误打误撞帮部队打了胜仗,成了南北战争中的英雄,但是他想寻找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于是他骑著马西斯科来到了神奇的西部。邓巴被“海斯要塞”的范布鲁少校派到了最偏僻的哨所“塞克威克”。邓巴独自在无人的哨所住下,大草原的壮美深深吸引了他。

不久范布鲁少校自杀了,他的车夫也被印地安帕尼族杀死,于是邓巴与外界失去了联系。这无边无垠的苍天原野仿佛就是他的天堂,邓巴独自过著平静而单调的生活,还和一只两条前腿都是白色的野狼交上了朋友,并给它取名为“两只白袜”。

邓巴和印第安苏族人有了接触之后,生活便不再平静。苏族人为邓巴的到来而议论纷纷,在如何对待邓巴上起了争执。邓巴决定主动去找苏族人,在去的途中他救起了一位想要自杀的苏族妇女“握拳挺立”,她原先也是白人,但自小就失去了亲人并被苏族人收养。在把“握拳挺立”交还给苏族人之后,邓巴骑马离去。邓巴的来访极大地震动了苏族人,印第安人头领们一致同意去回访邓巴。第二天,几个印第安人来到邓巴的驻地。就这样,双方开始了缓慢而友好的接触,渐渐地邓巴成了苏族人的朋友,他还有了一个印第安名字,叫做“与狼共舞”。

他在捕猎野牛时的骑术和枪法令苏族人大为折服以后又救了一位印第安男孩,不久他便搬入苏族人的营地居住,开始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与此同时,邓巴与“握拳挺立”之间也产生了真挚的感情。在凶残的帕尼族人来袭时,邓巴倾其全力,将哨所里的枪支弹药分给了苏族人,帮助他们战胜了仇敌。邓巴再次成为苏族人的英雄。所有苏族人都敬慕邓巴,他们祝福邓巴与“握拳挺立”的相爱和结合。而邓巴也深切地认识到了印第安人的朴实、善良和友好,他自由而快乐地生活在苏族人中间。除了肤色和长相不同之外,邓巴已经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印第安人了。

然而,就在邓巴想要去哨所取回日记本,永远地住到印第安人中间时,他发现那里已经驻扎了一队白人士兵。他们看到印第安人装束的邓巴就开枪射击。爱马西斯科死了,邓巴也成了囚犯。邓巴为印第安人的辩护招来了一再的虐待和毒打。他们认定邓巴是叛徒。于是邓巴再也不说英语,而毅然说起了印第安语。驻军少校无计可施,只好派一队

士兵押送邓巴回“海斯要塞”。苏族人发现邓巴被捉后,他们消灭了押送队,救出了邓巴。

严冬来临了,苏族人在深谷中住了下来。为了不连累苏族朋友,邓巴谢绝了挽留,带着妻子“握拳挺立”离开了苏族人村落。十三年后,苏族人被迫与政府签订了协议,放弃他们世代相传的土地。

这是一部反映西部历史的史诗片。通过他的视角,观众可以逐步深入陌生的印第安社会、文化、习俗、日常生活以至其代表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可以看到西部广袤无垠的大草原风光。邓巴身上表现出的忧郁、骄傲气质和离群索居的生活方式暗合了道家文化中清静无为、个性至上的价值观,不经意拉近了不同民族间的距离。片中猎牛场面气势恢宏,蔚为壮观。

《与狼共舞》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内涵成为世界电影史上的一部永垂不朽的西部传奇。《与狼共舞》在第63届奥斯卡评奖活动中一鸣惊人,荣获12项奖项提名,并最终夺取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音响和最佳音乐等共七项大奖,令世界为之瞩目。凯文·斯科特纳大胆地采用了十几年来不被看好的西部片样式,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考察文化、历史、种族与和平的复杂主题。影片所表现出的多元化显现,为西部片注入了新鲜而强劲的活力,他复兴了一个片种,同时也使自己获得了辉煌的成功。影片虽然采用了传说的叙事式的故事结构,但与众不同的是影片巧妙地将写实主义风格与浪漫主义色彩情调融为了一体,使整部影片有了大放异彩的艺术魅力。而影片在拍摄技术上也有着极可称道的精彩之笔。把浑厚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氛与雄浑壮美的西部大草原的风光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丰富的摄影角度,巧妙的动态节奏和复杂而又出色的场面调度,使影片达到了极其出色的视觉效果。但是影片真正的成功原因还应归结到其深刻的主题内涵。随着二战的结束,人道主义在文学艺术上被提到了相当的地位。历史的反思使战争题材和西部开拓史成为电影的两大主题。《与狼共舞》反映的就是这种极难把握和表现的西部拓进的历史和思考。印第安人的悲惨遭遇越来越受到人们普遍关注。本片一反以往影片特别是西部片中将印第安人一律写成野蛮民族的作法,肯定了印第安人的纯朴真挚和善良。影片还提出了民族间应放弃斗争,和平共处的理想,并以邓巴与苏族人各善相处体现了这种理想的自由与美好,奏起了友爱、平等、和平的旋律。这些艺术上的成功之处最终使影片在奥斯卡奖的角逐中取得辉煌的胜利。

关于印第安智者,踢鸟,从我看见踢鸟第一眼,就发现他身上那种神秘高深的思维。他不冲动,但也够勇敢,是部族里的勇士头领,主宰着一百多人的美好生活。很多事情,他想的很多,所以,邓巴中尉才能好好地活下去,才能让我们看到那些接近真实的历史,虽说电影总是和巧合挂钩。但,踢鸟,却也是凡人,要结婚,要生儿育女,要带着众人去为族人而战,撑开生命的伞,付出过人的聪慧,以最少的伤亡,换来最大程度的安稳。你可曾在意,踢鸟眼里的迷惑,未来又在哪里呢,物种进化,社会发展,难道他忍心看着自己的种族毁在自己手里?不,不可以,绝不可以。仅仅一个印第安语言,就带来了万千的光辉,万千的凝聚力,有踢鸟在,什么都不用怕,我们会一直好好的。

关于猛男,风中散发,我承认,印第安部族给人起的名字,总是那么意味深远,读一遍又读一遍,都不厌烦。你看,踢鸟,风中散发,与狼共舞,很多微笑,十熊,握拳而立,都是如此的生动而活跃,像泼墨似的,清新而耀眼,在岁月的长河里,供人日复以夜的怀念。风中散发,让我想起了《古惑者》中老大陈浩南的小弟山鸡,嚣张牛叉,勇猛无比,但有时太感情用事,是个天真可爱的真男人,爱就是爱,恨就是恨,不带一点掩饰。他能为了部族的一点安危,抛开自己的所有,甚至生命,都是对印第安的信仰,看今天,有谁能做得到,中华民族那么大,16亿同胞们,能气昂昂地站出一个团的风中散发,我就心满意足了,若这样,华夏之兴,何愁不至。而影片的最后,他纵马立再悬崖上,高呼着:“与狼共舞,我是风中散发,你把我当做你的朋友么?你能永远把我当做你的朋友么?......”我看的触目惊心,为这曾狂放的汉子,为这脆弱的相聚,眼泪接二连三,不听话地出来散步。整个部族目送,与狼共舞和握拳而立的结伴离去,而他,却在众人的心头,狂喊,与狼共舞,你会永远在我心里的,到老,我的朋友,我很能打,我是风中散发。

关于孩子,很多微笑,我曾说过,少年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就像很多微笑,他有很多小聪明,偶尔偷奸耍滑,去搞点小破坏。但这些事,都是微不足道的,他带领小伙伴去邓巴中尉的要塞去偷马斯科特,貌似很顺利,却在意料之外地失败了,因为那是一匹相当好的马,懂人心。他跟随大家去狩猎野牛群,那个场面尘土飞扬,一辈子看一次,就足够了,那么豪爽。可惜,野牛也不是好惹的,受了伤更是疯狂,任意践踏。只差了一点点,很多微笑,就死于非命,他吓得一动都不敢动,多亏了邓巴中尉的枪法好,后果不堪设想。从此,死都不怕了,所以,最后,他混在去营救邓巴中尉的队伍里,虽然受伤了,但表现的很不错,动作利索,下手狠辣,学会了给敌人如何还击,这才是我想看到的很多微笑。临行时,他拿出了与狼共舞最珍贵的日记本,多么感人,太有心了。人生就是一个战场,印第安人更是行走在刀口上的鱼肉,为了活下去,我们每一个,都不得不强大。

关于寡妇,握拳而立,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总有许多东西或人,不请自来,去填补生命的空白。风中散发对邓巴中尉说过:“他曾是我最好的朋友,我知道了;他走了,是因为你来了。”此

话不假,部族的规矩就得守孝,具体时间由先知踢鸟来定,要不是邓巴的准时来访,怕很多故事,很多悲喜,都搁在荒草凄凄的寂寞里。握拳而立,听起来,像一个很坚强的存在,至少是字面上的理解,可在电影里,我们也看到了,饱经时光琢磨的脸上,不轻易显山漏水的她,最后竟自主自导,唱响了生活的歌谣,很好,若人人如此,世间该会少很多伤春悲秋,伶仃叹息。

关于那匹狼,两只白袜,谢谢你给我的那些牛肉干,我打不过那些身体强壮的野牛们,也打不过你,你有枪,我怕,我已经有许多同类死于枪下,但我实在太饿,草原还是那么的宽广,无边无际,可是能用来捕食的动物却越来越少,兔子不见了,麝鼠消失了,小鹿更是无踪无影。但我,实在是太孤单了,我无比挂念,那些欢颜尽在的时刻,我的兄弟姐妹们,群来群去,游荡于青春之上。邓巴中尉,我不知道你的名字,只知道,你整天骑马出去看守,探路,方圆500里,我比你熟悉,但我们相距甚远,我的两只前腿洁白如雪,我听见你,喊我;“两只白袜。”呵,我挺喜欢的,袜子该是可以用来取暖的东西,草原的冬天总是漫长而寒冷。一次次的对视,我欣赏着你的夜间篝火,与醉人起舞,没有烟酒,没有喧哗,我们一样可以富足快乐,只要你健康而潇洒。原谅我,最后一次,你回到要塞时,被那些军人们抓去,严刑拷打,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对不起,我只是一只狼,一只本性尽失的土狼,我也想豁上去,去救你出来,可他们人太多,还有那些枪,我真的害怕,请原谅,我的软弱和恐惧,若有来生,我一定要学着残忍,学着嗜血。此时,我身上中了两枪,只为了多看你几眼,我感觉快没力气了,真的。

第四篇:与狼共舞影评3

电影《与狼共舞》在影史上的地位尤为突出,首先它是美国几十年来第一部西部片,导演凯文·科斯特纳大胆地选用了公认不受欢迎的西部片题材,并成功地复活了一个几乎濒临死亡的片种。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一改传统西部片的西方中心价值观,从老套的以白人为主角的个人英雄主义跳出,而是对北美大陆上白人与原著民之间的文化冲突和相互理解进行探讨和思考,使《与狼共舞》成为最具有人类学精神的西部片。

影片的前半部分是以美军中尉邓巴的视角进入陌生的苏族人的世界,而后半部分,导演将白人世界与苏族人的世界置于同一个平面上展示给观众,不再是白人作为探险者的身份进入苏族人的生活,因为这实际上也是一种以西方价值观作为观察核心的追踪白人视角的描写方式。作为一部相当长时间都说苏族语、打英文字幕的“另类”大片,凯文·科斯特纳追求的是为观众营造这样一种观察视角,即站在苏族人和白人的价值观之外,让观众自己来评价、思考这对矛盾主体各自的思维方式和他们之间的冲突,在最大程度上使观众以韦伯所倡导的“价值中立”的态度来对待历史上白人与苏族间的冲突。

一.白人的态度——当征服成为一种“习惯”,以及殖民思维的产生

那个时代美国政府对待原著民的态度是“顺则招降,逆则清缴”,不管怎样都要强迫所有原著民服从西方价值观,以白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我们现在对那个时代美国政府的这一系列对待土著居民的做法是口诛笔伐也好、辩护其历史局限性也好,都必须明白一个事实,那就是:白人对待土著居民的态度是自然的,是必然形成的。这都可以归因为美洲白人的特定历史和西方文明发展的必然性。现代西方文明从十五世纪发端于地理大发现开始,就注定了其征服性的特质,随着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完整建立,和对未知世界探索的深入,那种中心价值观的思维方式,和对自己所持信仰“不证自明”的坚定,更在西方人的大脑中深入根植。

所以,自从第一批欧洲人登上美洲大陆后,所发生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了,在白人看来都是理所当然的了:西班牙探险者践踏中美洲帝国的行为完全合理,因为那些“野蛮人”屡教不改,不信上帝;大英帝国和波旁家族应该拥有美洲殖民地,因为这片土地上的原著民“未经开化”;合众国必须同化所有土著,因为“生活在美国版图的人民应该获得自由与民主,理性与法制应该推广”。所以也就不难理解影片中花旗大兵们见到印第安人的仇视和鄙夷,“所有拒绝改变的‘红番’都是美利坚的敌人”„„融入苏族人生活的邓巴中尉也就成了“叛国者”,他叛的这个“国”(state)是政治和价值观层面上的思维方式实„„

二.苏族人的态度——社会结构分析和对白人的认知

世代生活在这片大陆上的苏族人是一种金字塔型的狩猎采集型的小型社会,虽然广义上的苏族人包括从北美大平原到南加拿大地区的各个人数庞大的氏族,但是由于缺乏适宜农耕的土地,苏族人无法做到自给自足地为自己带来大量财富,所以社会分工非常简单,也就失去了建立国家机器和成为一个等级森严的帝国的机会。这样的社会的特点就是,他们无法离开能为他们带来食物的小范围地区。对于苏族人来说,赖以生存的就是大平原上数目庞大的野牛,即使因为环境因素而需要整个部落整体迁移也离开不了大平原地区。大酋长和七大氏族的酋长是苏族人的行政和宗教精神领袖,各氏族以“部落议会”为纽带决策各类事项。

综上各因素,决定了苏族人对世界的认识和自身的认识。他们不像西方世界,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分化,狭小的欧洲大陆无法满足西方人的生存需要,所以对世界的认识采取探险和科学分析这种“眼见为实”的方法。苏族人的一切认知局限在野牛众多的河谷和部落里

来自长老的迷信传说。但相同的是,无论是白人或是苏族人都以自己的认知经验来定义他们所见的陌生事物。

在苏族人看来白人的对未知世界的征服是愚蠢并且令人费解的,因为停留在他们的思维方式中只要固定的土地和吃不完的野牛就足够了,他们相信没有人拥有土地。土地,天空,海洋都由伟大的神灵“百康塔卡”而来,谁都不能拥有,只能享受大地的恩赐,使用土地而不是拥有土地。人可以拥有马,帐篷,衣服,但是拥有不了土地。不少苏族战士也手刃过不少白人平民,因为在他们眼里,这些“异类”都是贪婪残忍的,都是来与苏族争夺土地的敌人。人类总是有这样的思维习惯,即忽视个体的特质,而只停留在对某同类群体的刻板印象上。于是苏族人对整个白人群体产生了仇恨,在他们看来白人如同蝗虫。白人来了,说要买土地,给一些东西交换,淳朴的苏族人以为白人只是要租用土地,以为他们不久就回离开。白人告诉苏族,你们可以永远住在美丽的黑山上,可是马上就背信弃义,疯狂的开采黑山黄金。白人来了,疯狂的捕杀野牛,毫无计划,把野牛杀光了。苏族人失去了食物,苏族也捕杀野牛,可是他们懂得在控制野牛的数量,而白人却要把野牛干尽杀绝。白人带来了许多奇怪的病,许多苏族人受到传染后死了。白人又带来了烈性的酒,苏族人从来没喝过酒,有人得病了,有人开始撒酒疯狂,勇猛的战士变成了醉鬼,兄弟之间开始打架,苏族被污染了。白人要苏族象他们一样生活,不许打猎,要去种地。白人要苏族人不允许有自己的信仰,连最重要的“太阳之舞”祭典都不可以举行。美国的西进就是伟大马背文化的灾难。

三.文明的冲撞——当邓巴中尉与“风中散发”相遇和“帽子事件”

以上是电影中矛盾双方的核心价值观的展现,接下来,导演就让这两个主体好像棋盘一样放置在对垒状态,让观众细看他们之间的冲突、谅解一直到相互的理解。

苏族人和邓巴中尉刚开始一直在相互试探,在双方的原有意识中,对方都是带有敌意的。对邓巴来说,他直面的是传说中的“野蛮人”,当他发现苏族人并不是像传说中的那样毫无原则地烧杀抢掠时,他试着去接近他们。在众多苏族长老中,也不乏乐于学习陌生事物的人,但是即便是双方都愿意放下自己的主观价值判断,试着理解对方,也会产生摩擦。我对一个情节的印象特别深刻:邓巴在获得部落的信任,帮助族人一起捕猎野牛的过程中不慎丢了自己的帽子,在晚上的全族宴会上,邓巴却发现苏族勇士“风中散发”毫无顾忌地戴着自己的帽子出现,当提出要回的时候却遭到了拒绝,甚至差点引发冲突。因为在邓巴看来,帽子是属于他的,在丢了之后,拾获人理应交还属于他的东西,这是典型的西方式的权利——义务思维方式,根源于西方世界经济生活中的民事法律精神。而“风中散发”认为这是他拾获的,作为“战利品”不但应该属于他,而且对所有对他的“战利品”所有权提出疑问的,都被视为是对他的“挑战”。因为在苏族的社会中,骁勇善战的战士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而“战士”也是最出色的猎人,战士的“卡利斯玛”正是体现在所拥有的“战利品”上,任何对“战利品”的疑问都是对战士自身地位的挑战。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来自于不同文化类型的人,在生活经验上的不同是如何产生差别如此巨大的价值观。

四.启示

也许我们会有这样的疑问:既然苏族部落中有像“踢鸟”那样乐于学习,善于理解的人。而邓巴又是那种友好的白人,那大家都放下各自的一些成见,坦诚相见不就解决冲突了吗?其实不只是影片中的白人与苏族的冲突,我们现实世界中的民族冲突和误解都是那么难以和解。而核心的问题就是自我中心。从前文我们可以得出:民族价值观的偏差和主观意志的自我中心其实相当大地来源于各自文明不同的生活经验。由于生产方式和客观环境的制约,使各文明对整个世界的认知或是哲学观都来源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世界的认知的差异

深刻地影响了对来自陌生文明的事物的判断,例如我们难以想象一个来自西方经济理性社会的欧洲商人与一个来自狩猎采集型部落的战士在某件物品的所有权上达成共识;又例如一位以“契约精神”为判断依据的西方法官和一位受传统社会“价值理性”熏陶的乡村官员在同一个案件上产生了迥异的判决,却都认为各自的判决符合“真理”或是“天意”。在“真理”这些根本性问题上产生文化偏差的条件下,弥合文明间的冲突确实很难。

在《与狼共舞》中,邓巴中尉和“踢鸟”是两个引人深思的角色,他们虽然如同他们的“同类”那样,对对方文明产生怀疑甚至鄙夷,但是,他们敢于去主动了解对方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既然相对于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说,陌生文化的价值观是如此难以接受,那就去了解对方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并思考其所属文明的社会运作方式。如果脱离这点去寻求弥合矛盾或是理解的途径,那就是空谈,难以放下自己的主观成见和价值观中心态度。因为这样就根本没有理解对方的资本。在影片中,邓巴中尉可谓是拥有了一系列经典的人类学调查体验,不但敢于学习,更是融入其中,也只有通过一个拥有这样个性的角色才能让我们感受到思维方式的不同和让习惯于西方价值观的观众换个视角来观察历史上发生的这一切。

第五篇:《与狼共舞》影评:西部往事

这部电影上映的时候,西部片早已黯然失色了,就像《玩具总动员》里所描述的那样,90年代基本就是西部潮衰退的时代。往日的那些牛仔早已变成了黑白的记忆,很难再有什么西部片吸引观众的眼球了。而凯文斯科特纳的《与狼共舞》的推出,却如同一颗原子弹在影坛爆炸了。当年的奥斯卡奖,该片一举拿下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七项大奖。

确切的说,这和以往那种弘扬美式正义和狭义精神的西部片不一样,这部电影以宏大的美国西部为背景,以印第安人的视角,来审视那段往事和历史,气势雄伟,场面浩大,雄浑深远,绵延悠长。也许是所有西部片里最具史诗气质的电影了。

影片讲述了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一个叫做邓巴的中尉因为偶然的立功而自动要求去西部的边缘任职。与喧嚣的城里不同,这里没有了战场的硝烟,没有了尔虞我诈和繁文缛节,大片连绵壮美的草原和山峰极大的震撼了邓巴。

独自驻扎的生活中,他不仅适应了这种孤独,也开始慢慢体会了美国处女地的壮美和迷人。在这段时期,他首先结识了一只前爪是白色的狼,取名为“两只白袜”,慢慢的相处中,人与狼之间建立起了某种割不断的羁绊和默契。

另一方面,邓巴也因为偶然而认识了当地苏族的印第安人,并且多次的接触,渐渐被这些淳朴的印第安人感动,而彻底融入了印第安的社会中。他不仅学会了印第安的语言,也彻底成为了部落的一员。一起打仗,一起睡觉,一起吃饭,乃至于娶了其中的一个女人。

但是,美国西进的步伐迟早是无法阻挡的,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向西方广袤的处女地涌来,印第安人被驱逐,野生动物被杀害,森林被焚毁,两个种族的冲突和矛盾日益升级。邓巴成了白人的叛徒,被抓捕,被拷打,最终为了保护部落,他毅然带着妻子远走高飞。许多年的印第安和白人的战争之后,大批的印第安人死去,处女地一一失守,直到百年之后,白人和印第安人签订了协议,为数不多的印第安人在保留地里生存„„

逆着之前西部片那种美式的英雄主义的主流特点,本片匠心独运的从印第安人的视角出发,来审视历史,完成了一种对历史的反思以及往事的回味。邓巴这个白人在老西部的所见所闻,他身上发生的改变,都深刻的折射出了那个时代的变革和狂潮,这既是一种价值观的重新认识,也是一种对民族的重新定位。

影片长达四个小时,大气沉稳,荡气回肠,绵延不断。前面大部分的镜头都花在了邓巴独自与广袤原始的美国西部的磨合。一个人,一匹马,一本日记,和一只狼,成了影片的焦点。邓巴在南北战争中负伤,却在寻死的过程中意外立功,对于身体上的伤,其实内心的伤才是更加痛苦的。战争对人的创伤,更多是心灵上的。邓巴的痛苦和迷失,使其想要到大西部那荒芜的原野上去单独思索,远离人世的繁杂去独自找寻生命的意义。在哨所自杀的那个长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彻底迷失和理想的泯灭。日复一日的战火,早已焦灼了参战人的内心,堕落下去,就是自杀,或者像《现代启示录》里的那样疯狂。

只有马的孤独陪伴,每天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广袤原始的老西部成了治愈战争创伤的最好灵药。“两只白袜”的出现,人与狼之间的相互吸引,到后来建立友谊,十分有意思。一方面,狼对于第一次出现在这片土地的白人十分好奇,另一方面,邓巴也发现动物的单纯和性情更加让自己喜欢。寂静壮美而苍凉的西部和战火纷飞的东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军官自杀,车夫被杀后,邓巴彻底被文明世界遗忘了,而他也开始慢慢享受这种遗忘,开始从那种迷失中走出来,开始学会欣赏和体验生命的美好。

与印第安人的接触是第二层面。我总觉得印第安的那个踢鸟貌似对邓巴“很有意思”。第一次见面的时候,踢鸟准备偷邓巴的马,却被裸体的邓巴逮了个正着,那个场景十分有趣,邓巴气势汹汹,踢鸟则半分羞涩半分尴尬的逃走了,回去他却充满回忆的说这个白人是一个好运的征兆。之后,几乎都是他在竭力帮助邓巴融入印第安社会。当所有人都知道了邓巴和女人的爱情而踢鸟最后一个知晓时,他十分生气和尴尬。他对邓巴的关爱,总让人觉得似乎有了一些别的什么味道。

邓巴融入印第安的过程,其实是另一个自我发现和认识的过程。印第安社会和白人社会形成的鲜明对比帮助邓巴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过去,重新找到了迷失的过往。白人建立的文明世界虽然高度繁华,可是人性的污浊亦十分显著,出卖朋友,肮脏堕落,各种虚伪和做作让生活十分疲倦。相对而言,印第安的部落则淳朴而简单,“人之初性本善”也许在这里得到了某种诠释,这就是老子所期望的那种“小国寡民”的乌托邦。

争论帽子的一出戏很好的体现了印第安的淳朴。在这个简单的世界里,没有繁琐的法律,最质朴的规则在指导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对印第安人来说,被扔在地上的东西就是不要的,谁捡到就是谁的,如果以白人的价值观来看待,确实是蛮不讲理,丢失的东西当然还是归失主所有。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在这里发生了冲突,其实这一个小小的侧面也就揭示了这样两种文明的矛盾和碰撞在所难免。这样的矛盾还有许多,比如杀死破坏森林的白人,割下他们的头皮;比如生吃抓捕到的猎物的心脏。

所幸的是,邓巴和部落间的矛盾都因为相互间的宽容和理解而消失了。邓巴被这种纯朴的情感而感动。而苏族人也被这个白人的聪慧和勇敢所折服。比之于在白人社会为了某几个人的野心而加入残酷的战争,为了保卫自己的女人和食物而参加战争显得更加高尚和充满激情与目标。比之于为了猎奇和虚荣的猎杀,为整个部落猎捕过冬食物的围猎显得更加勇猛和有意义。邓巴的着装也开始改变,从美式的服装渐渐掺杂印第安配饰到最后彻底的变成一个印第安人,邓巴在这个荒凉的西部完成了一种涅槃和重生,当再次面对抓捕自己的白人时,即使经历拷打,他也毅然用苏族语言嘲讽眼前装腔作势的白人士兵。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文明和高贵,邓巴已经了然于胸。

这部电影鞭笞了白人的主流价值观,什么叫做平等,什么叫做自由,什么叫做神圣不可侵犯的私人财产,也许,印第安人比白人更有资格这样对其他人宣扬。

长期以来,白人社会建立起了复杂而有效的社会组织,还有高尚的道德和文明礼仪。但是,往往这些都成为了昂贵的装饰,白人的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但是对于非白人的东西,则成了掠夺的对象还以此为荣。无数古老的文明都是这样毁灭在了白人的入侵之中。相较于那些繁琐复杂的礼仪,看似野蛮未开化的印第安人的礼仪其实更加真诚和热情。爱就是爱,恨就是恨。这在“风中散发”身上体现的十分出色。刚刚开始,对于想要替代自己死去朋友的邓巴,他并不虚伪的表现友好,而是相当不悦和鄙视,但是,当慢慢建立起了友谊之后,他亦成为了邓巴最忠实的朋友,从各种侧面解围到结局为邓巴送行时高山上的呼喊,我们看到了印第安人的真情实意,看到了印第安的淳朴自然。

另一部叫做《小姐妹荒原历险记》的电影更好的揭示了这种白人与各地原住民冲突的内在。在那部电影里面,那些被贬低的原住民其实比起白人更加懂得礼貌,对于追求不到的女性,连碰也不会去碰,只有自己丧气的离开,而粗鲁的白人则往往强硬而无礼的占有对方。

然而,时代的变迁毕竟不是人力所能及的。当印第安长老拿出那个铁头盔时,印第安人和白人百年的战争仿佛如昨日一样清晰。以巨大的牺牲和保卫家乡的热血勇气换来了一次次的惨烈胜利,然而,时代在前进,白人的科技越发进步,武器更加先进,但是印第安人却几乎没有进步。面对印第安人的愚勇,邓巴是了解情况的,他不得不选择自己逃离,以保全苏族人的部落惨遭屠戮。

不同文化之间往往因为缺乏必要的了解而互相排斥,相比于印第安人,白人显得十分的无礼和野蛮,以自诩的文明去随意践踏他人的家园,却鲜有人能去仔细研究和审视对方。直到一百多年后,各个国家的白人才纷纷意识到这一点,但是,无论是美洲还是澳洲,许多文明灭绝了,许多文明则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影片中对于场景的刻画十分细腻真实,这来源于导演的苛刻,无论是印第安人的装饰还是房屋抑或是生活习惯以及文化传统,都精细的再现了那个时代原生态的印第安人生活。今天的印第安人早已遗忘了祖先的传统,这部电影上映的时候,引发了印第安人的广泛轰动。尤其猎捕野牛群的场景,导演从各处找来了数百头野牛,让演员真正的飞驰在野牛群里,那野性张扬的场景,让每一个观看的人都热血沸腾。茹毛饮血,载歌载舞,古老的西部和印第安原生态的文明十分逼真和充满了神秘。

之后的《指环王》等电影也一样,史诗电影都借助了这些精美的细节和广阔宏伟的背景来加深影片的底蕴和气势。钢铁文明进入之前,那种狂野和深邃,令人无限神往。

虽然科斯特纳一生导过许多作品,但是其他都过于平庸,反而这部处女作因为无限的魅力和底蕴成了不朽的经典。

下载永垂不朽的马背文明——《与狼共舞》影评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永垂不朽的马背文明——《与狼共舞》影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与狼共舞之影评(推荐阅读)

    1、 简介1.1邓巴中尉因为腿受伤害怕成为残废,便打算干脆死在战场上算了,没想到没有死掉,反而误打误撞帮部队打了胜仗,成了南北战争中的英雄,但是他想寻找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于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