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思想汇报—参观南岭村
不自满 不松懈 不停步
敬爱的党组织:
10月21日,秋风飒飒。我们在学院党委杨书记、党委刘副书记等领导的带领下一同前往深圳市龙岗区南岭村参观学习。
南岭村过去十分贫困,有“鸭屎围”之称。改革开放之前,全村集体固定资产不超过7000,人均收入不足100元。如今的南岭村,绿树婆娑,百花争艳,高楼林立,生机盎然。1994年11月12日,胡锦涛曾到南岭村考察。那时南岭村已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了,农民退休可以享受每月150院的补贴。当时,胡锦涛曾评价说:南岭村的发展体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9年后,2003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再次亲临南岭村考察。9年间的两次考察,足见南岭人取得了多大的成绩,足见主席多么牵挂南岭人。
尽管一路交通不畅,但无法阻挡我们前往南岭村参观学习的步伐。当天上午11点左右,我们乘坐的大巴士缓缓驶进村子,村委的领导很热情的接待了我们。
富起来的南岭人,感谢党的好正策。他们特地建立了一个致富思源展厅,从不同侧面展示南岭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和风貌。我们在村委领导的带领下前往村委会办公大楼的展厅参观。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实物,生动记录着南岭村的发展轨迹。村委领导对我们说:“我们办这个展览,就是教育村民不能忘记过去的艰苦生活,鼓励大
家继续创业。”作为一个农村党支部,能够做到今天这一步是很不容易的。
改革开放前的“鸭屎围”只是一个小山村,又穷又脏,70年代末,还出现了一些村民集体逃港事件。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南岭村利用临近香港、紧靠特区的地理优势,抓住一次次发展机遇,工农商业齐步发展,吸引了十多个省区近万民富余劳动力到该村打工经商。到200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6亿元,纯收入7600万元,人均纯收入9.5万元,全村固定总资产100万元。在进入知识经济的今天,南岭村党支部深感知识的重要性,为此,他们竭力倡导富而好学,重教求知育新人。村里规定:凡是学龄儿童都必须上学,否则扣减家长分红,不念完初中,村里不安排工作,无权享受村里福利等等,同时还非常重视成年人的教育,规定35岁以下未达到大专文化水平的青年都要到夜校学习。南岭人“富而思进”的胸怀值得我们广大青年党员学习。
我们国家其他地区并不是这样的。一讲改革开放,就把坚持党的优良传统放在一边;一讲坚持党的优良传统,就不顾新情况、新特点,又重复老一套的不适用的办法。因此一些好的政策要求不能全面落实。有的农村出现了“穷时坑蒙拐骗,富时吃喝嫖赌”的怪现象,与南岭村的“穷时有穷志气,富时没富毛病”形成了尖锐对比。南岭巨变是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当前南岭人进行的“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探索和实践,对于已经富裕起来的和渴望富起来的人们,都是一个重要借鉴和启发。
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南岭村又开始制定新的规划了,他们将担负起新的任务,要把全村的经济建设推向新的高度。同样,在学院党支部的领导下,我们也开始了向南岭人学习的步伐,不自满、不松懈、不停步。
汇报人:某某某
2010年10月25日
第二篇:思想汇报——南岭村观后感
思想汇报
——南岭村观后感
尊敬的党组织:
您好!为了切实感受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勤劳致富,走向共同富裕的生活,我们公共管理学院全体党员在党组织的带领下参观了深圳的典型示范村——南岭村。
南岭村,位于深圳市龙岗区,整个南岭村没有贷款,没有负债,净资产达到13亿元,一年总收入在2.3亿元,800名村民人均纯收入15万元,4.12万平方公里吸引了5万名外来工。
南岭,这个曾被讥为“鸭屎围”、引发过“逃港”风潮的小农庄,如今人均年收入达15万元。在农村城市化的考题前,南岭村递交的答卷让人兴奋,两任总书记——江泽民和胡锦涛都亲自到访题词,“天下第一村”的美誉不胫而走。
作为农村面貌天翻地覆变化的一个缩影,南岭村除占了天时、地利、人和,还具备了什么?作为共同富裕的典型,南岭村为此又曾付出过什么,失去过什么?作为全市甚至全国都在静观眺望的排头兵,它会否在重重压力之下,脚步变得迟缓踌躇?
村里看起来繁忙有序,商场簇工厂,绿树环鲜花,但并不气派。村口走上来,一座旧时的炮楼映入眼帘,漂亮的红色屋顶微微翘起,匾牌上书“乔尚云屏”。走近,老墙上挂着新漆的牌子“南岭社区警务室”。年轻的保安说,旧式建筑讲究对流透气,住在炮楼并不逼仄闷热,而且,“炮楼本来就是防御外敌的,我们做安保的住这感觉很踏实”。
转至南岭的求水山度假村里,五星级酒店的大堂富丽堂皇。“每年春节我们都在这里搞团圆大会,全村的居民都能带着亲友来参加!”村民说,她已经参加了十几年文艺表演,“全部人都要上,没什么表演得好不好的,就是大家高兴。”青年村民说,他还跟村里的老人家学过舞麒麟,“什么„金刚步‟啊„剑门倒水‟啊,很有讲究的。”
南岭村在经济上取得今天的成绩,一是得益于其发展集体经济的优势,二是它的土地是统一规划,系统开发的。由村里决定哪里建厂房,哪里建酒店,就能
有效地合理运用土地,这是一件1+1>2的事情;如果缺乏规划,任由村民自己开发土地,就都成了乱哄哄的农民房,土地的最大价值就显现不出来。
跟随党组织参观了南岭村,让我切身实际的感受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红红火火,设身处地的感受到了科学发展观给农村建设带来的巨大变化。南岭村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特区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缩影,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典型。胡锦涛总书记说“不自满,不松懈,不停步,发扬我们南岭的好传统,为我们南岭这面旗帜增光添彩”。
今后,我们应该发扬南岭人不怕苦,不怕累,艰苦奋斗的开创精神,为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汇报人:xxx
2010年10月26日
第三篇:南岭村观后感
观南岭村后感
5月18日下午,在老师的组织下,与其它班的同学一同前往了改革开放30年的产物—南岭村.从历史大背景下来讲,1978年12月,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它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抛弃了“阶级斗争为纲”,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为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明确指出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揭开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同时也改变了这个曾因为贫穷被戏称为“鸭屎围”、引发过“逃港”风潮的小农庄—南岭村。如今的南岭村没有贷款,没有负债,净资产达到13亿元,一年总收入在2.3亿元,800名村民人均纯收入15万元,4.12万平方公里吸引了5万名外来工。
来到南岭村的第一感觉显得有些清静,没有与其身份相配套的气派,没有其他村高耸的豪华牌坊,一切显得那么平静那么井然有序,唯一的不同是,入口处那硕大的宣传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到访南岭村时对南岭人的寄望:不自满,不松懈,不停步,我相信这是南岭人引以为豪的地方。
在我认为,南岭村的模式之所以可以成功,成为“天下第一村”,缘由天时,地利,人和相互相应的结果。从天时来说:中国经历10年
文革的惨痛经历,阶级斗争使人心涣散,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温饱没有解决,科教文化落后,必须进行改革,从而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因而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号角。
地处沿海,毗邻香港的深圳,成为了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从
“杀出一条血路”的拓荒精神,到“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从“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特区理念,到冲破体制藩篱、打破“铁饭碗”的创新勇气……闯“禁区”,闯“盲区”,闯“难区”,深圳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南岭村借着春风,搭上了这列高速列车,成就了一番伟业。验证了中国的一句古话,30年河东30年河西,偷渡香港,死了以后骨灰都不让它吹回南岭来,已成为历史。
成功,不可否认离不开客观事物的主宰,但是主观能动性在此起
着关键的作用,机遇与挑战并存,南岭人的成功离不开他们巨大的精神文明建设,南岭人那句“穷时有穷志气,富时没富毛病”。渐渐成为他们走向成功的精神支柱。而后,富而好劳,艰苦奋斗创大业;富而崇德,破旧除陋树新风;富而好学,重教求知育新人;富而思进,戒骄戒躁求创新。”等先进思想促使他们发展壮大。据说。“在整个南岭村,村民基本上都参加工作参加劳动,村里也不主张养闲人、懒人。为了鼓励大家劳动,村里股份分成也采用多元化手段。如果村民参加集体工作就会有分红;如果不参加,分红就会少,而且还会少很多。”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从而激发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南岭的成功有其历史原因,如今的社会已大不可复制这一模
式,其实对于南岭村,个人认为是没有什么历史内涵和价值意义的,可能是它太有钱,它有两任总书记参观过而已,对于南岭村的发展模式,其实跟地主收租的形式没什么两样,南岭村有自己的地,有自己的物业,得益于其发展集体经济的优势,和它的土地是统一规划,系统开发。由村里决定土地的用途,从而就能有效地合理运用土地,就不会出现村民自己开发土地,成了乱哄哄的农民房,土地的最大价值就显现不出来。但对于普罗大众来说,只是痴人说梦话,只能靠自己的双手打造自己的一片天地。南岭村就是现实社会的一个缩影,当它穷苦潦倒的时候,人人落井下石,避而远之,但当它飞鸿腾达的时候,人人都笑而迎之,吹捧上天。当然,我们通过社会实践,通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学习的是它发展的过程和其中诞生的精髓.如今的社会机遇与挑战并存,通过对南岭的参观中,从中或许多多少少给了我们稍许的启迪,给了我们稍许对未来生活的寄托与憧憬。
对我们来说,作为年轻人就要有当年的拼劲和干劲,满腔热血的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条“血路”。相信不久的将来,别人会以您引以为傲,抒写下一篇真真正正“属于您自己的观后史”!南岭已为历史,未来谁主沉浮,尽数深职豪杰。一切早已开始,一切也远未结束!
2011年5月30日
第四篇:参观梅园新村思想汇报
参观梅园新村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组织:
今天,我们在梅园新村进行了党课教育活动,梅园新村纪念馆位于汉府街,解放前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在南京的办公原址。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由中共代表团办事处旧址、国共南京谈判史料陈列馆、周恩来铜像、周恩来图书馆等组成,梅园新村是当年国共两党和谈的中共代表团驻地,这里留下了周恩来总理为革命事业日夜操劳的众多印记。
走进梅园新村的正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颇具特色的二层建筑墙面上密密麻麻的爬山虎,在这爬山虎的背景前是一尊周恩来总理的铜像,红色的大理石面上周总理的铜像抛弃了一般纪念建筑雕塑有底座的做法,让总理用一种亲民的方式走出来,表现了总理当时身处龙潭虎穴却仍然坚定、沉着、机智、从容。之后我们走入纪念馆,展厅中间是一块大型汉白玉浮雕,上面刻着代表团成员和工作人员群像,浮雕前面的地面上镌刻着1946.5——1947.3,这是当年国共谈判的时间,看着浮雕上每一个共产党员坚定地看着远方的眼神,抚摸着这些数字,时光似乎从身边飞泻而过,在那样的艰苦岁月里,是信仰将他们连结在一起,正是他们的前仆后继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展厅里还有一辆别尔克老爷车。这是周总理当年乘坐的车子。还用来护送过中共地下党员,经过后来人的翻新养护,车子焕然一新,时间已过去半个多世纪,但它那铮亮的车身,明亮的车窗,似乎在向每一位参观者讲诉那段光荣的岁月,似乎看见了它穿梭在炮火风雨中的样子。展厅里还展出了各种在梅园新村生活的共产党员用过的物品,其中周总理用的皮箱和皮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着它们皮革上的纹理,我能看到周总理穿着它们向我走来,能看到他从容淡定的革命家风采。
之后,我们饶到后面去看了周总理的书房,然后来到了梅园新村30号,这里就是周恩来和邓颖超当年办公和居住的地方,小巧精致庭院中翠柏、石榴、腊梅、葡萄和蔷薇仍像当年那般生机勃勃,引导员特意介绍了小院旁边31号,当年国民党特务就是从31号的窗户上监视着中共党员的一举一动,如此的近距离可见当时的共产党员们身处在多少危险中,纵然如此,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他们还是去了胜利,现在站在那扇特务们日夜蹲守的窗下我听到了巨大的嘲笑声,无论如何正义终将取得胜利。进入30号的小样楼内,不算宽敞的房子里装修的简单大方整洁,房内陈设一如原貌,与这栋小楼相连的的是梅园新村35号,是董必武、李维汉、廖承志等代表团成员居住和办公的地方,看到他们的床上还放着当年用过的被子,被子上有很多补丁。看到他们生活过的地方深深地感到他们过着怎样节俭清苦的生活,他们把对生活的全部要求付诸于追求全国人民幸福的目标中,无怨无悔的付出,驻足片刻,我看到了周恩来、董必武等老一代革命领导人的那繁忙的身影,想起他们当年战斗在国民党统治中心的峥嵘岁月。
走出纪念馆,我想无论我对这次参观有多么深的体会,也无法真正体会这些共产党员所经历过的困苦艰难,我只能以此鞭策我自己,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我一定会铭记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传统,对位一个当代大学生,坚守我的信仰,决不放弃追求光明和热。梅园,向人们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党史上辉煌的一页,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代表团的光辉过往。梅园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前进,正如江泽民总书记所言:‘梅园风范万古长青”。
此致敬礼
汇报人
班级
时间
第五篇:参观井岗山思想汇报
不朽的丰碑
——游井岗山随记
被喻为中国革命摇篮的井岗山,犹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镶嵌在湘赣边界的罗霄山脉中段,令多少人心弛神往。
“五一”前夕,我终有机会伴着“红色之旅”的游人来到了革命圣地。虽然天气时晴时雨,但舒适凉爽的春风熏得游人沉醉。我随旅游团队,在导游小姐的引领下,沿着青松翠柏的山路首先来到井岗山革命根据地著名的五大哨口之一——素称井岗山北大门的黄洋界。这里群峰耸立,松杉茂盛,青翠欲滴,云雾缭绕,浩瀚无边,所以又称“汪洋界”。导游边走边讲:当年红军为防御国民党反动派,在黄洋界筑起五道防线:第一道是竹钉阵;第二道是竹篱笆和铁丝网;第三道是雷石滚木;第四道是壕沟,沟底安置竹钉;第五道是用石头垒成的堑壕掩体……历史的风云几乎在眼前重现,当年的枪炮声仿佛在耳边回荡。绕过山道湾口,我们来到屹立在山峰之上的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前。毛泽东同志手书的《西江月·井岗山》一词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与朱德同志题写的“黄洋界”,一并镌刻在横碑的花岗岩石和竖立的纪念碑上。纪念碑直冲云霄,雄伟壮观,气势磅礴,与哨口工事、红军营房,浑然相对,融为一体,无不让慕名前来瞻仰的游客肃然起敬。
乘着游兴,我们先后参观游览了茨坪革命旧居群(毛泽东、朱德等故居)、红军造币厂、井岗山革命博物馆、井岗山革命烈士陵园等景区。
我乘着下山的汽车,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井岗山处处盎然勃发的鲜花翠柏。这是一座独特而又神奇的山,在春天的装点下更加显得雄伟秀美、绚丽多彩。历史不会忘记,如果没有这块红色的土地,就不会有如今的大好河山;人们不会忘记,这里的一草一木,曾溅洒过多少革命先烈的血汗,这里的山山水水孕育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我虽然没有留下诗意般的悲壮与感慨,但带回了对红色故土的无尽思念和对革命先辈的无限崇敬!
“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道香,餐餐吃得精大光。干稻草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这首歌谣,既是红军战士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生动反映,又是当年井冈山红军艰苦生活的真实写照。在血雨腥风的革命历程中,无数革命先辈,他们为了祖国的独立富强和人民的自由幸福,义无反顾地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之中;在极其艰难困苦的环境里,以超乎人们的意志顽强地奋斗着;在敌人的严刑拷打面前,他们宁死不屈、视死如归……
他们是一座座不朽的丰碑啊!他们在血与火的斗争岁月里锻造和培育的井岗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不正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无数革命先辈留给我们的巨大的精神财富吗?它与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道成为共产党人及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它永不熄灭的光芒,必将照耀着我们战胜挫折与困难、夺取改革开放和“三个文明”建设的新胜利;它永远跳动着的时代脉搏,在新的历史时期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永远激励着全党、全国人民开拓创新,团结奋斗,迸发出新的勇气和力量共同创造中华民族新的辉煌!让我们沿着先辈的足迹,传承先烈的精神,积极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信念不动摇,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