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单元整体教学》学习体会
学习体会
2013年12.1
3十二月十二、十三日(周四、周五),我到德州跃华参加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暨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实施论坛。在这一天半的时间里,我们学习的内容有:德州跃华小学、莱芜市凤城中心小学以及浙江富阳永兴小学教师团队带来的单元整体教学展示课,吴中豪教授的报告《课改,路在何方?——语文课程改革的讨论》,崔峦老师的报告《深化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学生实践活动展示,微论坛等。
莱芜市凤城中心小学的教师团队为我们展示了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成长故事”主题的单元整体教学。以单元为整体,教师引领学生自主预习,把握单元学习目标,领悟文本内容,进行语言文字运用,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在这一单元,教师主要引领学生理解并尝试运用借景抒情和叙事抒情,其间还向大家推荐了课外读物《成长不烦恼》。
跃华小学部的教师团队为我们呈现的是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艺术的魅力”主题单元整体教学。他们先后为我们呈现了预习〃理解、领悟〃表达以及语文实践活动等三种课型。老师们,首先检查和交流学生预习情况,然后组织学生自主交流和感悟艺术的魅力,接着进行语言文字的应用练习,也就是本单元的主要写作手法——联想想象。
浙江富阳永兴小学的教师团队为我们展示的同样是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成长的故事”主题单元整体教学。老师们分别为我们展示了导学、聚点探究和回顾拓展的课型。其间,为学生推荐了课外读物《大名人小故事》、《名人成才故事》、《100个裙子》《烟囱着火了》。
这些教师展示的单元主题教学模式无疑为我们推进单元整体教学提供了一定指导和借鉴的价值。首先,我们应该转变教学观念,认识到单元整体教学对实现语文课堂高效的重要意义;其次,我们应学会尊重学生的见解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交流;再次,我们应重视语言文字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最后,我们应当鼓励并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吴中豪教授在《课改,路在何方——语文课改讨论》的报告中,指出我们教师应转变三个观念:1,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2,从非本体性课程
内容到本体性课程内容的转变;3,从教过到学会的转变。吴教授讲述这个问题时列举了于永正教学《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的例子,对于一篇某校学生曾经学过的文章,于老师再次执教时,围绕三方面内容进行教学:第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教学生学会如何做批注;第三,教学生代儿子给父亲写回信。就这样,于老师用自己的独特教学方式带给了孩子们耳目一新的感觉,他的这个事例启示我们一定要增强语文课程意识。
吴教授还提出了探索语文课改的三个路径:第一个路径,从理解到运用。这里,他列举了自己教一个五年级后进生写作文《梧桐树》的事例,起初孩子用非常简短的语言写了不足百字的小文,可以想象此文犹如白开水或流水账一样毫无文采可言,但是吴教授教孩子将学过文中的可以用来描述树木的词汇找出来,尽量尝试用到文中,一番努力过后,孩子的《梧桐树》修改稿出炉,这次学生的文章明显变得生动形象。在此,吴教授提醒我们,要注意情境的创设,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点拨和评价。第二个路径,从教课文到学方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此我的理解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方法,结合文本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的方法,将自己心中所想组织好语言进行表达的方法。第三个路径,从课内阅读到课外阅读。对此,我联想到了自己的教学实际,在进行每单元的教学时,我会将配套练习册、导学训练、方法报等资料上的文章围绕单元主题进行联系或总结回顾。我也会引导学生利用体会课内文章的方法去品悟课外的同类文章。我也曾在阅读课上给学生声情并茂地讲述《水浒传》并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笔记的摘录,如教学生把人物绰号、四字成语、俗语或相关歇后语分类分行摘录。
崔峦老师做的报告《深化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首先为我们细致解读了各个年段的课标要求,提醒我们要明确各年段的目标,不要“越位”或者“缺位”。还提醒我们要有行之有效的指导策略:
一,用好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读书思考。对此,在实际教学中我有过失败的经验,也有成功的体验,如在第六单元“父母之爱”主题单元教学中,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拓展延伸环节,我曾问孩子们:你有过类似作者的经历吗?你曾感受到父母不同的爱吗?或者你曾被父母误解过吗?这个
问题看似比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但是我提问的有些突兀,而且并没有很好地考虑学生的年龄所限,也许不能完全理解问题,因此交流时学生的表现不算很踊跃,而且交流的事例不是很贴题。而教《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在感受儿子的勇敢和先人后己品质时,我引领学生想象黑暗的废墟里,漫长的等待里,阿曼达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这个问题的情境创设比较到位,学生也比较容易理解,因此学生的发言很积极踊跃,也很生动实际。由此可见,提出好的问题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更有利于学生很好地理解文本和语言的表达。
二、引导学生作批注。现在,在我的语文教学中,几乎每堂课我都留时间给学生默读作批注为交流做准备。但是,对于学生的指导还比较欠缺,有些学生在默读时做批注关注的点比较单一,只关注人物情感,不关注语言特点或者作者的写法,作批注时写感受时比较肤浅不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还有个别学生并不投入其中,只是走马观花式。对此,我应该加强指导,正如崔峦教授所言,要努力做到让“学生人人有事做,人人有收获”。
三、交流时,教师要进行点拨和诱导。教学时,要给予学生自主感悟和交流的空间和平台,更应该给予一定点拨和诱导,确保教学目标的集中。
除此之外,崔峦老师还对作文批改提出一些建议。他不主张全批全改,他建议三分之一精批,三分之一略批,三分之一面批。对此我的理解是,对于那些比较优秀的文章,我想我们略批指出优点给予鼓励即可;对于出现一些问题和不足的中等文章我们需要精批给予学生一定指导,让学生可以按照批语指导自主修改;而对于一些较差或者是后进生的文章,我想面批近乎于手把手的指导了,应该是较有效的方式。
对于一个小学生老说,崔峦教授认为他们应做到六个一,那就是掌握一定词汇量,能写一手好字,能读会写一篇好文,一副好口才,一身好习惯,一颗博爱的心。我想,作为教师,这应是我们不断追求,努力实现的目标。也许路途并不平坦,也许有坎坷荆棘相伴,但是只要心怀理想,坚定方向,梦想的王国总会到达。
这次学习,带给我的是对自己教育教学的思索,思索自己有哪些可以改进之处,又有哪些可以加强的地方。今后,除了继续学习之外,我更应做的是不断在自己的教学中用探索的实际行动去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屋外,那料峭的寒风,让我感受到冬日的严寒;然而,恍惚间,我也听到了春天的脚步正在慢慢靠近。
第二篇: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学习体会
小学英语主题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学习体会
在四月三十日我们参加了关于“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讲座,我们也很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和众多学校的精英们一起学习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张艳老师也很生动的给我们上了一节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讲座,真的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就是将一个单元作为一个整体,根据单元主题,创设一个完整的生活化的学习情境,整合和再构相关的教学内容,并进行连续课时的主题单元的教学设计。且其目的是尤为的关键,在于优化教学设计,实施结构化教学,提高学与教的质效。它是个非常值得我们英语教师学习的优质的教学方法。从学生学习语言整体性、应用性的角度出发,摒弃了以往片面注重词句的教学,将英语教学更加推向应用性与生活化,注重语言学习的情感体验与整体认知。
基于上述的认识,我们在英语的教学设计中提倡从单元主题的整体角度来设计教学,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单课的独立,而是在基于单元整体的基础上来设计单课的目标、内容、方法与过程。其中明确单元整体主题与单课个体话题之间的关系,梳理明确教学内容之间关系,确定整体设计的第一步,我学习到了三点体会:
一、做到钻研教材,挖掘出单元主题与单课话题之间的深层次关系 教材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与标准。在单元整体设计时,要做到主题与话题之间的浑然一体,必然对教材进行充分的研读,不仅要按照教材表面设定的主从关系,更要挖掘教材内部单元与单课之间隐含的内在联系,从而为更好地设计主题与话题提供更多的素材。我们要认识到教学的内容要基于教材的文本,但并不局限于教材呈现的文本,更多的内容是隐藏在教材文本之下,具有内在的隐性联系。我们需要深层次地研读教材,充分挖掘教材文本相关的教学内容并选择出主要相连的材料。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梳理单元主题与单课话题间的联系,做到深层次的关系。
二、做到文本再构,梳理单元主题与单课话题联系
我们要明确设计思路和单元主题的教学内容,基于课程标准对我们的要求,通过文本再构,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单元教学内容。因为教学内容在教材中呈现的可能比较散,而教师挖掘出来的内容显得更为零乱。如果直接让学生去学习是达不到我们预期的学习效果的,同时我们对于语言的学习强调系统性、整体性与
情境性,因此教师要通过文本再构,在单元整体与单课教学的体系内合理安排好学习所需要学习的内容,将分散的知识点按照语境、话题、层次等逻辑顺序重整排列,就犹如一盘散开的明亮璀璨的珍珠一样,把它们用一根结实又好看的链子串起来,一定更有价值。文本再构也是如此,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易到难、从学到用、从旧到新、螺旋式上升,既学习新内容又联系旧知识,既学习教材文本又整合文化内涵与生活实际。
三、构建学习英语语境,把学生引领到一种英语学习的语境中
在设计时,用话题人物或是故事串联成并列式的设计;用主题——话题的结构串联成总分式的设计;用认识过程或是事物发展过程的先后顺序串联成递进式的设计等。这些方式都能够有效地将教材内容中散落的珍珠以主题——话题为线串联成美丽的学习链,丰富课堂学习的内涵与深度,打造多元内涵、多线性层次的课堂教学盛宴。把学生引领到一种英语学习的语境中,更好更快地使学生融入到你的课堂教学中。
因此,当我们在写自己的教案时,要切实地走进教材,研究教材,用好教材,用心去体会和挖掘教材中所蕴涵的丰富学习内容,进行提炼。教材是教学活动的载体和基本立足点,只有用好教材,设计好教学,实践好课堂才能达成教材与教学的和谐统一,体现两者之间的完善结合。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很新颖也很本质,我们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整合材料,把小学英语教学做的越来越好。
西谷中心校
焦舒娆 2015.5
第三篇:浅谈单元整体教学
浅谈单元整体教学
今年的假期备课任务主要是单元整体备课,这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教学过程中以教材自身编排的单元内容为整体,全面整合这一组课文的教学,让我们收获颇多。
单元整体备课是根据语文课程的特点,以教学单元为研究对象进行整合授课。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之前,应对教材整体结构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全册教学总目标出发,对各个单元的重点和难点有一个明晰的印象,在安排教学时就可以有的放矢。在教学每一单元前,我们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单元教学的内容,确立教学目标。
确立单元教学目标,要体现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通览全组教材,明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和它在本册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理清本单元训练重点在各篇课文中的教学要求和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当然,对各课的知识点有各课的特点,在备课时也要有针对性。
单元整体授课的结构要从整体出发,采用“从单元整体入手--分课导读--再回归单元整体”三段式教法。其课堂结构可分“整体感知--具体分析--总结深化”三个环节。第一步,要着眼于整体,通过学生初读课文,对教材各单元的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印象,掌握梗概,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因为是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师就不能拘泥于字词和句子的指导,而应该引导学生对单元文章的结构的把握。在此基础上,第二步应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运用学习的基本方法,通过自己的体验,完成学习要求。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讲读课文,赏析课文,指导文作。在对单元整体感知以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剖析各课重点词、句、段的内涵,使其为突出文章中心这个“整体”服务,与此同时,又要从文章中心来探究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从中领悟其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第三步再回到整体进行强化训练,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促成知识向智能的转化。
所以我觉得单元整体备课首先:要有准备活动——确定主题,确定主备老师,其余教师初备;主备教师提供这样一个框架式的备课给组员们,这就是教学研讨的主要素材。这样老师们在研讨的过程中对教材有了一个全新的把握,并及时的做好讨论记录,有效的提高了备课的效率和质量。其次:研讨活动——针对课题,集体研讨,达成共识。最后再进行“二次备课”。所谓“二次备课”,就是在教师独立备课后,通过集体备课后,再进行第二次独立备课。真正的教学设计是需要执教者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来一次归纳、提升和再创造,设计出符合设计教师个性特征与所教学生实际情况的教案。
当然,教无定法,不同的课文不同的单元还要根据教材内容和训练目的来选择决定合适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四篇:单元整体教学
“单元整体教学”的概念界定及基本流程
1、概念界定:
“单元整体教学”是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的一种单元集体备课、教学的理念和意识,即以主题型语文教科书的主题单元为依托,在整合教科书选文内容、活动内容、练习内容与链接的丰富的课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全盘考虑的教学。
这是基于文本,而又不囿于教材的一种教学形式,是立足于教材本身,执教者本着整体观的教学思想,对一组主题、体裁、题材及语言表达上能寻找到连接点的教学资源进行统整、再开发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
与单篇备课、教学相比,“单元整体教学”更强调学习资源的整合与生成,着眼于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性,重视学生“学”的过程,强调一个时段内语文实践活动的“整体推进”,以求实现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语文能力的逐步提升。
2、基本流程及说明
整体感知→部分感悟→整体回顾
(整体观照,确定目标)(资源重组,推进能力)(把握规律,整体提升)
整体感知”是在单元内容学习之前,进行单元“导读”。其具体操作为:以学生生活经验“导趣”,以单元导语“导学”。以“文本、插图”导读,以“实践活动”导行,使学生初步了解本单元内所有学习内容的大意,初步感知单元专题的情感意识,孕育求知欲望;与此同时,教师相机指导收集相关资料,为部分感悟做准备。
“部分感悟”指分块学习。该环节是一个“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学习活动过程。它依据教材特点,可顺课次学习;也可依学生意愿,从多数学生最感兴趣的一课开始,进行精读训练,其余内容,可根据深浅难易度酌情采用不同学习方式;还可根据学习需要进行学习内容的重组。同时,在进行分块学习时加强序列性,注重能力的增量,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
“整体回顾”,即学完本单元后,进行整体回顾交流:我学到了哪些知识,我掌握了哪些学习本领,在此基础上发现规律,深化收获,并相机向课外拓展:一面组织汇报课外阅读、课外实践感受,交流积累收获;一面发现新的问题,引向更广阔的实践空间。
第五篇:初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浅析
初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浅析
初中语文的教材编排,是以文体和主题来划分的。在教学实践中,大多老师重视不同年级的文体教学,也重视以课为单位的内容教学,却往往忽视以单元为单位的整体教学。这就像是面与点之间,忽略了线的作用。在此,我以教材的单元为例谈谈我们如何实施单元整体教学。
一、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备课
(一)教师对教材应该有一个整体全面的了解。在以单元为整体进行备课时,应明确它在本册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才能明确将要教学的单元在本册教材中的重要程度,根据重要程度才能合理安排教学密度,如:八年上册第三单元,是一个说明文单元。说明文的学习,是八年语文课的重点。此单元是学生接触说明文的开始,可以说是学生学好说明文的关键。因此,本单元的教学,应该深入具体,让学生充分理解说明文与记叙类文章的不同。
(二)教师备课要通览整个单元的教材内容,对本单元的整体结构应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备课过程还要对整个单元的课文编排作一个透彻的理解,重点篇目与自读篇目应该区别对待。本单元是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其中《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是说明文的典范,必须重点学习。《桥之美》穿插在《中国石拱桥》之后,重在两者的对比。而《说“屏”》放在单元最后,又是自读课,重在检验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效果及提高他们的阅读鉴赏能力。对单元有一个整体,全面的了解,在备课时,老师才能高屋建瓴,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及教学侧重点。
(三)仔细阅读课本中的单元说明,学生可以据此明确学习方法和学习重点,老师则据此明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确立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并将其具体,细化到单元各篇目中。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说明文的读与写。因此,教学目标应该是了解说明文特征,说明方法,能判定说明顺序,并体会说明文语言特点。写作方面要求学生能写作简单的说明文。
二、注重单元内部的联系与比较
(一)单元内课文与课文之间的联系 单元内的课文就像一颗颗零散的山楂,我们必须寻找到山楂中间的小孔,才能用同一竹签颗颗串起,最后以一整串的冰糖葫芦呈现。这个小孔,对于课文来说,就是单元各篇目中的相通之处,教师应该明确相同的部分。除了主题,或是体裁,或是教学重点,或是学习方法有相同的部分,要概括出它们的共性,以此作为出发点,串联整个单元的课文,才能使课文与课文之间的联系更紧密,以单元的整体方式呈现。
(二)单元内课文与课文之间的对比
单元内的课文是有联系的,但是联系的紧密程度是有区别的。只有通过对比,才能明确哪些课文联系得更密切,也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对课文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对整个单元,才能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因此,单元整体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比较教学上。下面我谈谈应着重比较什么。
1. 作者的身份或者生活经历及创作背景比较 如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国石拱桥》作者茅以升是桥梁专家。作者以专家的身份向普通读者介绍有关中国石拱桥的一般性知识。他是从桥本身具有的特点的角度来说明的。《桥之美》作者吴冠中是画家。他是从画家的视角来写桥,说明的对象是桥在不同环境中,起到不同的美学效果。两篇的对比后我们得知:由于作者的专业不同,即使介绍的事物都是“桥”,说明的角度却截然不同。在比较过程中,学生就能领会,两篇文章着眼点不同,所使用的表达手法及给人的阅读感受自然不同。
《苏州园林》原是叶圣陶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写的序文,这可以让我们很好地理解作者将说明的落点放在苏州园林如画般的美感上,而非从导游的角度来游览苏州园林。因为摄影集本身就是画面感很强的照片,作者便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园林特点作介绍,作为摄影影集序文很恰当。《故宫博物院》原来是一篇广播稿,向听众介绍故宫博物院这组伟大的建筑群,所以它从听觉的角度和广播的特点方面考虑较多。因此,在介绍故宫博物院时作者像导游一样,要明确介绍的线路,并辅以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等方位词,使读者对路线,方位,各建筑物的特点与联系,比较清晰明了。两篇的对比,让我们知道尽管说的都是名胜,但是由于创作背景不同,说明的角度也是不一样的。通过对比,学生就能明白作者是根据创作需要来安排说明的内容的。通过比较,学生可以理解不同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创作思路。
2.文章的写作手法比较 如八年下册第四单元,虽然谈的都是民风民俗,但是不同课文有不同的切入角度和写作方法。《云南的歌会》以“歌会”的角度切入,作者描绘不同歌唱形式的歌会。包括描绘歌者,歌唱环境及唱歌的场面。《端午的鸭蛋》以“鸭蛋”的角度切入,作者漫谈家乡高邮的端午节习俗。《吆喝》以“吆喝”的角度切入,作者按照时间,内容分类,记录各种独具北京特色的吆喝内容。《春酒》以“春酒”的角度切入,记叙了儿时在故乡过新年,吃春酒,吃会酒的几件事。
《俗世奇人》以民间高人的角度切入,以讲故事形式书写天津卫的传奇。通过比较,学生可以借鉴不同作者的创作方法,或描绘或叙述或客观记录等都是根据写作内容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手法来表现。
3.语言特点的比较
《中国石拱桥》是介绍桥梁知识,作者的表述力求严谨,语言充分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苏州园林》是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说明园林是如何布局来达到美的效果。因此,虽同为说明文,此文的语言除了体现准确周密的特点,还非常注重生动形象性。如“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用珠宝来形容花,说明花不仅美,而且具有珠宝般的光泽,“珠光宝气”形象生动地写出紫藤萝花儿一串串开得茂密,在阳光的照耀下折射着光芒的美丽。
如《端午的鸭蛋》和《春酒》语言特色的比较。汪曾祺的作品在语言上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在《端午的鸭蛋》中都有所体现。比如“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语言看似平淡,仔细咀嚼,却能让人想象出吃鸭蛋的情景。而《春酒》的语言特色则是设喻奇特形象;善于运用细节。如“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我呢,就在每个人的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通过贴切的比喻和细节描写,充分展示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女孩形象。
对比语言特点的不同,教师应该结合课文举例分析,让学生在品味中体会作品不同的语言特点,领会不同作者的写作语言风格。
4.思想情感的比较
如,八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古代游记单元。《小石潭记》写小石潭及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在写景中传达出柳宗元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同样面对自己被贬和友人被贬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规劝友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现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的政治胸襟。欧阳修也是被贬,却在《醉翁亭记》中展示了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醉翁形象。
同样被贬和政治上的不得意,同样是寄情山水,但是相比之下,思想境界是各不相同的。通过比较,让学生了解不同作者的审美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不同的情感态度。
为便于理解,我将比较的要点进行分点分析,但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是几个要点综合分析比较。因为这几点是相互联系的。如创作背景对写作手法的制约,作者的生活经历对语言风格及思想情感的影响。比较的方法可以采用分析法,图表法,阅读法等,根据具体课文选择针对性强的比较方法。通过合适的比较方法,达到单元内的课文能在联系中比较,在比较中统一,在分析中整合整个单元的知识,使分散的知识集中的实效。这样学生对单元的内容就有一个既具体细化又整体宏观的理解。
三、综合性学习活动要充分体现综合的特点
(一)“学”与“用”的结合,综合的学习目的。综合性活动与单元主题有极大的相关性,把综合性活动放在单元的最后,有对教学内容进行整理和归纳,以及联系实际,注重实践的效用。因此,综合性活动要充分与单元课文结合,要充分做到整体教学,体现“学”与“用”的结合,做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如民风民俗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中有认识家乡方言的活动。教师应从单元课文的方言特色出发,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记录具代表性的本地方言,两相比较,从而概括家乡方言的特点。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用”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再将语文用到生活中去。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资源,也开拓了他们的知识视野。
(二)听,说,读,写的结合,综合的学习方法。
八年级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活动主题“说不尽的桥”,活动之前老师应先介绍关于桥梁的一些知识(如桥的类型,各种桥之最,中国桥梁发展史等),再让学生来说说自己见过,走过的各种不同的桥,让他们各抒己见谈谈它们不同的作用或者构造及建筑材料上的不同特色。然后再向学生明确活动主题,让学生搜集相关材料来完成综合学习任务。活动具体步骤如下:1.教师选定目标,既结合活动要求又考虑本地区实际,如我们可以选择本地区最出名的广济桥来讨论。它是最早的开关活动式大石桥,明宣德十年建造,历史悠久,是中国四大古桥之一,作为调查研究的对象非常合适。2.学生搜集广济桥的名称及别称的由来,有关桥的诗歌,俗语及桥的故事传说,桥的发展等相关资料。3.将搜集到的材料进行筛选,其中,应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教师对学生如何筛选,整理搜集到的资料提供建议或者材料补充,学生进行探究和讨论。4.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对相关话题进行讨论,从而确定研究方向。5.归纳总结自己的观点或者研究成果,再按照活动要求学生撰写成一篇500字的关于广济桥的介绍性文章。
综合性学习活动体现的是综合的能力训练,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全面提高。单元整体教学,强调的 “整体”的含义是指 教学计划必须将备课和单元课文教学以及单元的综合性活动作一个整体考量,从教学准备到教学过程到最后的综合检验教学效果必须做到连贯一体,实质也是为拓宽学生的语文知识面和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提高教学实效服务。因此,整体教学实施过程,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及遇到的实际问题不断地调整,完善,老师进行心得小结及教学反思,让老师用更合理的“整体”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使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