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的“城堡”之象征意义探寻文梁世玲(共五则)

时间:2019-05-13 01:35: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卡夫卡的“城堡”之象征意义探寻文梁世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卡夫卡的“城堡”之象征意义探寻文梁世玲》。

第一篇:卡夫卡的“城堡”之象征意义探寻文梁世玲

城堡》是被称为“西方现代派文学鼻祖”的奥地利小说家弗兰茨?卡夫卡仅有的三部长篇小说之一(另两部为《美国》和《审判》)。其中,《城堡》是卡夫卡的小说中最具有代表性、最能突出体现他的创作特色的作品。一直以来,学术界对作品中“城堡”所象征的意义孜孜不倦地探寻。阅读萨特与卡夫卡这两位大师,寻找他们思想的相似处,探索卡夫卡的“城堡”的象征意义。

首先来看看让?保尔?萨特的这句格言:“人是什么只是指他过去是什么,将来并未存在,现在是一个联系着过去和将来的否定,实际上是一个虚无。”①我引用萨特的话开头是想借此来深入了解一下卡夫卡。对于卡夫卡,没有人敢说能真正读懂他,“阅读卡夫卡的作品就如走进一个迷宫”,②很多人都这么说,包括一些研究卡夫卡的专家、学者。其实,卡夫卡并不是有意为我们设置阅读障碍,也不是玩弄文字技巧与手法以显示他的作品有多深奥多时髦,他作品正是他对这个世界的真实体会。在卡夫卡看来,这个世界是畸形的、扭曲的、令人窒息的,处在这个世界之内的卡夫卡了是恐惧的、逃避的乃至绝望的,卡夫卡以他那种独有的叙述方式将这种种深刻的感受表述出来。每一个人都有倾诉自己感情的方式,只是卡夫卡这种方式比较独特,让人颇为费解而已。

阅读卡夫卡的作品,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另外一些大师如博尔赫斯、普鲁斯特、乔伊斯、卡尔维诺、阿兰?罗布—格里耶等这些20世纪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期象征主义,荒诞派、意识流、新小说派的时代先驱者。尽管他们的作品各自有各自的主题与风格,但他们之间也有某种的共通点:在这里,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形式。传统的说法是:内容大于一切。内容空洞无物,不管形式多诡异、辞藻多华丽,一切都是枉然,就如南朝那些浮艳的宫体诗被后世蔑称为“艳情诗”,没有什么价值可言。然而,在这里,似乎不见得很通行。罗伯特?格里耶甚至高声大呼:“这完全荒唐,我看一个好作家就是没东西可讲而又讲得很坏的作家。作家应当先没有内容这一概念,他只是在寻找一些还不知道的东西,因为他本无东西要讲。”③的确,小说发展到今天,内容相对已经很成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现在小说里描写的事情几乎全都在几千年前已经发生过了。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故事,而且这些故事的内容、性质相差不大,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小说家的。即使能把故事叙述娓娓动听也不过是一个出色的讲故事能手,成不了真正的小说家。除了内容,小说还需要形式、技术。而这个关键的突破点在于创新。创新是现今各行各业都通行的代名词。科技要创新,思维要创新,影视要创新,音乐要创新,自然,小说也要创新。对小说来说,创新的重点毫无疑问就落在形式这方面。因此,格里耶有以上一说。事实也如此,小说界所做的各种尝试从而产生了表现主义、荒诞小说、新小说等等令人耳目一新新形式,让小说得以继承与发展。卡夫卡就是锐意进行小说形式创新的一批先锋大师之一。“卡夫卡的作品惯用象征、隐喻、夸张等曲折迂回的叙述方式和表现手法,情节生动,语言简洁流畅,但故事怪诞离奇,无确定的时间和地点,不交代前因后果,跳跃性大,给人以梦幻、神秘、奇特的感觉。”④我之所以在这里强调形式的重要性,强调卡夫卡在形式方面的突破与成就,意在说明:对于卡夫卡的小说,我们是不适宜运用常规的阅读方式来阅读的。我们不要奢望能从他的小说里找到前因后果,而事实也证明,他的作品很多都是没有结尾的。柳鸣九在《自我选择——柳鸣九谈萨特》第一章“给萨特以历史地位——《萨特研究》编选者序”里(第30页)说道:“作者根本无意写出吸引人的故事,无意于设计完整的结构,而只求写出一种哲理性的认识:现实是荒诞的,如何才能更好地表现这种认识呢?最充分最方便的方法,就是写出人对这种荒诞现实的感受,而在不满、愤怒、厌倦、烦躁、反感等等否定性的感受之中,最能说明现实的性质、对现实最具有强烈否定的感受的,莫过于萨特所描写的„恶心‟、„作呕‟这种感受了。”这里他说的是萨特,其实,不然,他是在说很多个“萨特”。卡夫卡就是很多个“萨特”之一。卡夫卡与萨特一样特立独行,以奇特的形式来阐述现实世界给人的压抑、荒诞、厌倦等等消极的感受。因

而,我们要适应卡夫卡作品所运用的独一无二的形式,领略这种形式之下蕴含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阅读卡夫卡在于过程而不是结果。80后青年作家金瑞锋在《卡夫卡的寓言》中就说到:卡夫卡的小说从来都不试图以肯定、准确的形式告诉我们什么,有时甚至连寻找一些暗示的蛛丝马迹也是徒劳的,他只是给了我们一个模糊又清晰的舞台,一个虚幻的舞台——梦境。在这个舞台上发生的一切,似乎都是可以理解的。

《城堡》主要内容是讲述一个叫K的土地测量员在某天傍晚城堡附近的一个小村子,但由于没有城堡伯爵的拘留许可证,他一直被拒之于外。在这期间,K尽了一切努力,找过村长,找过城堡最高级官员克拉姆的信使,甚至勾引克拉姆的情妇弗丽达,但一切都无济于事。直到第六天,他仍然进不了城堡。卡夫卡就以这短短的六天里所发生的事情为内容写出了一部长篇小说,将一件高度浓缩的事情极力拉伸,让人感觉足够有半个世纪那么漫长。而且,阅读这部作品,会给人一种压制、窒息、甚至崩溃的感觉。小说主人公K在各种关系中兜兜转转,眼睁睁看到一次次希望让他很有可能接触到城堡里的上层人物,但一次次希望却又会出乎意料地让各种看上去不是理由的理由而落空。于是,满腔的希望化作无边的绝望。但K仍旧不死心,他就像那些围绕着圈子一圈又一圈爬行的毛毛虫掉进一个怪圈而不可自拔,屡败屡战。因而,整部小说直到最后也没写出K是否能进得了城堡。小说突然中断,卡夫卡没有往下写,就像哽在喉咙的鱼刺,戛然而止,让人欲罢不能。在这里,有一个不得不注意的细节——不是理由的理由。这很让人费解。不过,我们可以借助萨特的一部小说《闺房密事》来理解。《闺房密事》是资产阶级中性荒诞家庭荒诞的揭示。⑤小说描述了一对夫妻,丈夫亨利患有阳萎症,妻子露露另有情夫,并且还有同性恋的女伴,但却没有离弃丈夫。后来露露终于出走了,竟然没有什么正当的出走的理由,既不因丈夫的性无能,也不是为了要和情夫私奔,仅仅由于亨利对待她弟弟的态度引起的。这真是个可有可无的理由。然而,故事再往下发展,更加荒诞的结局等待着我们。后来,露露在外面与情夫厮混几天后,又回到了丈夫的身边。至此,合法的婚姻生活与婚外的****生活又恢复了原来的惯性。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丈夫与妻子的离合,情人与情人的离合,都是“无缘无故”的,即使有理由,也是“不是理由的理由”。夫妻关系、情人关系不是依靠****来维系,那么是不是某些情感或灵魂呢?这个尚待斟酌。总之,由作品来看,主人翁的行为都是荒诞的、麻木的、冷漠的、恶心的,或者我们甚至可以更大胆一点——否定以情感或灵魂来作为他们关系的维系线。他们的存在与离合,正如K那样永远进不了城堡,都是“不是理由的理由”。这个东西在操纵着一切,像缪勒(Max Muller)诠释的宗教那样:“宗教是一个勉强的努力,用以解释那些不可解释的事物,满足那些不可满足的热望。”⑥从某一程度来说,把这个“不是理由的理由”理解为缪勒诠释的宗教也未尝不可。

另外,还有一个也不可以忽视的细节:据说,卡夫卡生前最亲密的朋友布罗德回忆说,他曾问过作者小说的结局。卡夫卡告诉他,土地测量员没有停止奋斗,但最终疲惫不堪而死,这时才从城堡里传来准许他在村子里生活和工作的决定。⑦但是,很奇怪,卡夫卡并没有把这个结局写完整。为什么呢?此时,我们很可能会联想到断臂的维纳斯、古希腊悲剧,猜想“唯有残缺才是真正的美”这个可能性。或许,这又可能是作者的故弄玄虚呢?而另外一些可信的史实资料作了这样的人解释:“事实上,从卡夫卡留下的某些手稿可以清楚地看出,这部小说的内涵越来越复杂,到最后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控制。再加上健康原因,1922年8月底,卡夫卡中断了《城堡》的写作。”⑧但不管怎样的结局与猜想,小说写到K来到城堡第六天——已经整整运用一部长篇小说的份量来叙述这短短六天里的K所遭遇的事情早已让我们忍无可忍了。我们因阅读的拖沓肆意地蹂躏了我们的思想、心灵。我们压抑、郁闷、愤懑却无处可泄。而我们从来没想到,这一切正好达到了卡夫卡的目的,正如我前面所说的,阅读卡夫卡在于过程而不是结果。卡夫卡描写到这里为止已经得到他想要的结果了——荒诞、恐惧、压抑与绝望,何必再执意写下去呢?搞不好的话,很可能变成画蛇添足。因而,这个所谓的“断章”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卡尔维诺在《命运交叉的城堡》里借一位修道院院长的话说:你不了解这个世界。⑨同是“城堡”,这两位大师的思想在这一点上是何其的相似!我们对这个世界缺乏理解,因而大师们就运用他们深刻的体会与经验告诉我们这个世界究竟是怎样的。而他们所采取的方式不是直接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怎样的而是让我们去感受这个世界。感觉胜于一切。正如印象派所倡导的“怎么画比画什么更重要”而不再是“画什么比怎么画更重要”了。卡夫卡的《城堡》其实是他自己的城堡,一座凭借想象力在现实里构建起来的城堡,既虚幻又真实。关于“城堡”的象征意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一句笼统的老话: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如格里耶对他自己的作品《在迷宫中》各种评论一概不表示态度,也无异议。因为他觉得对于小说,只有一种说法并不好;每个人读后有各各不同理解,这很好。最怕的是只有一种唯一的、准确的理解。⑩这从侧面说明,卡夫卡的《城堡》的成功是无以伦比的。卡夫卡最亲密的朋友马克斯?布罗德认为:城堡正是神学家称之为“仁慈”的东西,是神对人(即村子)的命运的摆布,是各种偶然事件、神秘莫测的决定、天赋和宦官的效力,是无法得到和无法争取到的东西,它凌驾于所有人的生命之上。○11英国学者埃德理?谬尔则认为:《城堡》与《天路历程》一样,是一部宗教寓言。○12我国女作家残雪则认为它象征的是不可企求的目标——爱情。她认为是卡夫卡在与他一生唯一深爱的女人密伦娜分手之后的作品,小说中心意图是指爱情的虚幻和飘渺。○13而普遍性误解是官僚体制的象征,讽刺和批评官僚主义的僵化、冗杂,是“资本主义国家机器的浓缩”。○14以上这些观点在学术界并没有得到相当一致的认同,很多持异议或者保留意见。对于最后那一种观点,很多人都以为是正确的,因为从小说对城堡的描述,我们的确可以深刻地领悟到其官僚制度的森严、僵化。但是不是这就是作者的真正意图呢?或者仅仅是一个表象呢?戈培尔说:“谎话重复了千遍也就成了真理。”这种观点与我国六七十年代那个文化大革命的政治背景一结合起来就越来越被认同:卡夫卡的城堡不正好是这个反映么?多么凑巧,讽刺多么犀利,主题多么深刻。然而,我们忘记了一个重要的关键点。文学不是每时每刻都为政治服务的,如果这样的话,文学已经死了,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了。而且,据史实记载,1914年4月2日,卡夫卡的日记里只有两句话:“德国向俄国宣战。——下午游泳。”○15众所周知,那一天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日子,而卡夫卡在这天竟然还像平常一样外出游泳。更加奇特的是,他把一个无关紧要的个人细节与重要的世界崩溃的事件联系在一起,有力地体现出卡夫卡不是政府的御用文人,不必被强迫着去歌颂某些政治丰功伟绩,也不必刻意去鞭笞某些社会黑暗。他的写作与生存不被集体记忆或社会公论所左右,他坚守的是个人面对世界的立场。这么说,以上把城堡理解为官僚制度的象征这个观点就站不住脚了。

对于城堡象征的意义理解,我认为首先要从作品出发。如果细心观察,不难发现,作品人物的安排、情节的设计本身就有很让人匪夷所思的地方。首先,作品的主人公是作品中唯一一个没有具体人名的人。连伺女、助手、农民这些十分次要的角色都有自己的名字而偏偏主人公没有,这难道不是很奇怪的事情么?最重要反而变成最不重要的,K不是一个人,只不过是一个代号罢了。在这个世上,往往认为自己很重要的人往往就是很不重要的,甚至一文不值。而K这个土地测量员的身份,“测量土地”引申为“叹息没有土地、盼望土地”。○16在这里,卡夫卡是否向我们暗示了一个“人存在这个世上的无价值与无安全感”的道理,抑或其他更深层的含义?其次,克拉姆这个人物的塑造。克拉姆是这座城堡最高层的官员,他在作品里几乎被神化的人物,从来都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不仅K,甚至村里很多人,都只能在回忆或想象中将他的形象一点一点地串联起来的。当然,以这种方式来描绘一个人自然是难以得到一个完整的概念或具体的形象的。正如这个世界上的许多事物,可望不可即,明明感觉到距离是那么的近,而到头来不过是海市蜃楼罢了。这与这座城堡是如出一辙的。K永远见不到克拉姆,也永远进不了城堡。最后,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些诡异的颇值思量的地方:

弗丽达自称(或公认)为克拉姆的情妇,拥有无上的荣誉,她怎么会舍得抛弃一切而在短短的时间内不顾一切地爱上K这个被人鄙视的外乡人呢?阿玛莉亚与城堡高级官员索尔蒂尼之间的情情怨怨全由她妹妹奥尔珈回忆而知晓,这到底可不可信?很可能奥尔珈在说谎呢?因为小说里面的人都那么冷漠无情、自私自利。还有K的两个助手起初从行为举止上看上去是那么天真幼稚,而当K把他们辞退之后,他们却好像瞬间成熟,变得冷漠残酷,并开始疯狂的报复。另外,我们还可以从作家的生活背景出发。一,作家的童年生活经历。有一位文学初学者问海明威:“一个作家最好的早期训练是什么?”海明威说:“不愉快的童年”。○17由此可见,童年作为人生最初的人生体验,常常在人的生活历程中。成为摆脱不去的情节,当他后来成为一个作家时,自然像幽灵一样,有形无形地会在他的一系列作品里游荡。作家的文学创作成为作家成年后的补偿和慰藉童年创伤的良药。卡夫卡的童年很不愉快。“他的父亲勤俭持家有道,但是教育子女无方。以至卡夫卡几乎终生与父亲不和,三十多年后仍然笼罩在幼年呵斥他的阴影中。”○18父亲在家绝对的权威几乎否定卡夫卡所做的一切,让他长期压抑而不知所措,致使卡夫卡后来在《致父亲》中写道:“我写的书都与您有关,我在书里无非是倾诉了我当着您的面无法倾诉的话。”○19父亲的压抑,母爱的缺席,学校教育的僵化以及卡夫卡自身孤僻的性格,都成为卡夫卡恐惧、压抑、逃避、绝望的童年的重要因素。这些在童年积累下来的消极的情绪与卡夫卡的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多么一致。

二、作家成年后的生活经历。作家成年的生活也并不完美,面临着物质与精神双重流浪。战乱、物质的贫乏、爱情、婚姻,一切像魔鬼那样在卡夫卡身边萦绕不断。卡夫卡对婚姻有着无名的恐惧,曾经与菲利斯?鲍威尔两度订婚,又两度解除,还曾与一个叫尤丽叶?沃里泽克的姑娘订婚,结果也解除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卡夫卡在《致父亲》里就作了解释:“那么,我为什么不结婚呢?个别的困难都有,而生活就是和这些困难作斗争。而最根本的、可惜游离于个别情况之外的困难则是,我精神上显然没有能力结婚。”○20究其深层原因,卡夫卡精神上的“无能结婚”正说明他对这个世界的怀疑与恐惧,他无法找到一处可以安放自己灵魂的地方。婚姻对他而言正如城堡对K那样,一座让他可望而不可即的城堡,让他无所适从,所以只能选择逃避。三,《城堡》的创作背景。1922年出卡夫卡被失眠造成的神经病困扰着,他请假到波西米亚北部的施宾德尔谬勒疗养。此时,他已经与一生爱得最深的那个女人密伦娜断绝书信来往,两人感情出现严重的危机,后来两人在秋天相会,或许这就是他神经发病的一个原因。在《日记》中他很形象地说:在雪中只不过发现了“一条没有意义的没有凡世目的的路。”他写了包括《饥饿的艺术家》在内的三篇短篇小说,接着着手写《城堡》。由此看来,《城堡》的创作的确与卡夫卡的情人密伦娜有一定的关系,残雪将“城堡”理解为卡夫卡对不可企求的爱情的壁垒也是有其合理之处的。至少,这一次遭遇让他对生存、生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因此,总的来说,由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种种诡异奇特以及错综复杂的关系,作者的童年与成年后的生活经历以及作品的创作背景来看,我们可以做一个大胆的判断:这个所谓的城堡其实并不存在,正如我在开头引用萨特的话——“实际上是一个虚无”。因为一切发生在卡夫卡或者K身上的事情,不管欢乐还是悲伤,希望还是绝望,都恍如一场梦、一种虚无。

正如萨特说的,城堡的过去可能是城堡,但将来不可预知,因而是不存在的。而现在,它仅仅是一个否定,一种摸不着的虚无。无怪乎K永远到达不了城堡,一个虚无的地点,有谁可以到达呢?从这个虚无出发,我们也可以猜想“虚无”里面的内容。虚无并不是一无所有。就如上面提到的“城堡过去可能是城堡”,基于这个出发点,那么这个城堡里面的内容一定是很丰富的。金碧辉煌,车水马龙,达官贵人,妃嫔如云。一些事物,好的,坏的,但它却是摸不着的,只能活在想象里。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里写到阿波罗把自己旅途经过的城市与记忆向可汗一一描述,但不管阿波罗的描述多栩栩如生,从他口中蹦出的城市多妙不可言,然而,可汗还是看不见的。他只能在阿波罗的记忆里揣摩那些王宫、兵营、磨坊、剧

院和市场会是什么样子的。同理,《城堡》里的K也只能像可汗那样遥遥观望那座城堡。如果他一味想靠近,那也只能徒劳。从作品,我们也可以看到,对K的阻力,不仅有自然的,也有社会,可能更会有其他另外一些难以名状的。但这一切都指向一个终极目的:肯定要让K永远无法进入城堡。其实,一切都是虚无,城堡是虚无,存在是虚无。但是K不晓得这个道理,更多的K也不晓得,一辈子挣扎在这个“虚无“中,最终气衰而死。如果他们早认清这个血淋淋的事实,也不必做无谓的牺牲了。卡夫卡说:“一个人??在另一个人身上看到的也只能是他的视力注视方式所能及的那个部分。”K只能看到他视力之内的那个部分,他无法看得更长远更深刻;而作为卡夫卡的阅读者,也只能看到自己视力之内的那个部分。卡夫卡就如冰山一角那样,仅有一部分露出水面,更多还隐藏在水底之下,他吸引着我们孜孜不倦地去探索。

参考书籍与注释:

[1]《城堡》卡夫卡著,米尚志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7

[2]《自我选择至上——柳鸣九谈萨特》,柳鸣九著—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10

[3]《命运交叉的城堡》[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著,吕同六张洁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2001年9月第1次印刷

[4]《卡夫卡——身体的位相》(日)平野嘉彦著;刘文柱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8

[5]①第一章“给萨特以历史地位”(第15页),《自我选择至上——柳鸣九谈萨特》,柳鸣九著—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10

②、⑨、○

11、○

12、○

13、○14“序”,《城堡》卡夫卡著,米尚志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7

③、⑩《访问法国“新小说”作家阿兰?罗布—格里耶》徐知免,《当代外国文学》(季刊),南京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1985年第一期(总第十九期)

④、⑦《卡夫卡长篇小说全集》卡夫卡著,中国书籍出版社,2007年9月1日

⑤第三章“来自恶心感与迷惘感——萨特小说集中译本序”,《自我选择至上——柳鸣九谈萨特》,柳鸣九著—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10

⑥林风眠《艺术随笔》

⑧《地狱里的温柔:犹太歌手卡夫卡》/林和生著,北京:华文出版社,2008,6○15谢有顺《先锋就是自由》

○16《卡夫卡——身体的位相》(日)平野嘉彦著;刘文柱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8

○17《海明威传》董衡巽著,浙江文艺出版社,2008-11-12

18、○

19、○20《致父亲:天才卡夫卡成长的怕与爱》/(奥)卡夫卡著;张荣昌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下载卡夫卡的“城堡”之象征意义探寻文梁世玲(共五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卡夫卡的“城堡”之象征意义探寻文梁世玲(共五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