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好研发机构,促进人才集聚——徐州市人保局扎实开展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推进工作
建好研发机构,促进人才集聚——徐州市人保局扎实开展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推进工作
按照徐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从今年开始,两年内,徐州市本土大中型工业企业都要建立市级以上研发机构,三年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要全部建立市级以上研发机构”的目标要求和市政府近期召开的关于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专题推进会的会议精神,徐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加大工作力度,以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为抓手,切实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工作。
安排专人赴各县(市)区进行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申报工作的调研和指导。在调研的基础上,具体指导各地区根据自身现有基础和实际情况,按照不同类别合理、科学地进行申报。对于那些各类产业园区初具规模的县(市)区,建议他们以园区为单位申报江苏省留学人员创业园和区域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便于园区内企业利用这一平台引进高层次研发人才。对于已建立区域性工作站或产业集群不够明显以及整体研发条件不够成熟的地区,建议他们组织部分重点研发类企业申报企业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截至目前,全市累计21家单位申报研发机构,其中1家申报省级留学人员创业园,4家单位申报区域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6家单位申报企业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下一步还将根据国家人社部和省人社厅的要求和部署,在全市组织开展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申报工作。
起草徐州市企业博士后工作的实施意见。为更好地发挥该市各类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和创新基地的作用,根据国家和省博士后工作有关政策以及《中共徐州市委徐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徐委发【2009】29号)文件精神,人社局起草了《关于推进我市企业博士后工作的实施意见》。该实施意见从简化企业申报程序、建站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科研奖励和职称评定、安家落户配套保障以及考核评估等几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目前该实施意见正在讨论修改中。
召开全市博士后工作座谈会,举办博士后专项工作讲座。该市人社局组织了全市各博士后工作站和创新基地设站(基地)单位分管领导和具体负责人以及各县(市)区人保局业务科室负责人就博士后工作开展情况和《关于推进我市企业博士后工作的实施意见》进行了交流和讨论。同时邀请省博士后协会鲜峰同志举办现场讲座,详细指导各县(市)区和设站单位如何开展博士后工作站和创新基地的申报、管理工作。随后将具体申报条件和申报流程通过网络进行宣传发布,并印制纸质材料,发放给有关单位和个人。
徐州人保局2011-08-16
第二篇:厦门市促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的暂行办法
厦门市促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的暂行办法
第一条为鼓励和引导更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厦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根据《厦门经济特区科学技术进步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企业研发机构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一)根据《厦门市人民政府鼓励在厦设立科技研发机构的办法》确认的科技研发机构。
(二)根据《厦门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厦门市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厦门市市级重点实验室管理暂行办法》、《厦门市鼓励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暂行规定》和《厦门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管理细则》,经认定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
(三)企业内部建立的研发中心、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
第三条企业内部建立的研发中心、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向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后,可享受相关的优惠扶持政策。
第四条企业内部建立的研发中心、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申请备案应符合的条件:
1、企业上销售收入在3000万元以上至5000万元
企业研发人数不少于15人或研发设备总价值不低于300万元,研发场所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上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6%以上;
2、企业上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以上至1亿元 企业研发人数不少于20人或研发设备总价值不低于500万元,研发场所面积不少于150平方米,上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4%以上;
3、企业上销售收入在1亿元以上至100亿元 企业研发人数不少于30人或研发设备总价值不低于800万元,研发场所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上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3%以上;
4、企业上销售收入在100亿元以上
企业研发人数不少于50人或研发设备总价值不低于2000万元,研发场所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上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2%以上。
第五条企业内部建立的研发中心、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备案时,企业应向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报送以下材料:
1、企业研发机构备案申请表
2、企业关于设立研发机构的文件(董事会决议、会议纪要或企业文件)
3、企业研发机构负责人任命文件
4、企业研发机构未来两年的研发经费预算
5、企业专兼职研发人员名单(包括姓名、学历、职称、职务、所在岗位等)及其社保证明
6、企业上审计报告、上研发费用的专项审计报告
7、企业主要研发设备清单
8、研发场所说明
9、其他有关证明材料,如企业近两年研发项目情况、研发机构未来三年的发展规划等。
第六条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企业报送的研发机构备案申请材料进行调研核实,必要时可组织专家进行评审。经核实或评审后,对符合条件的予以备案并颁发企业研发机构证书。
第七条对已经备案的企业研发机构,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每两年进行一次考评,考评具体事宜由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发布。考评优秀的,企业除继续享受有关扶持政策外,可连续三年申报市科技计划项目;连续两次未通过考评的研发机构,取消备案并在两年内不予重新备案。
第八条研发机构经过确认、认定、备案的企业,通过以下措施享受相关扶持政策:
(一)申报市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时给予适当加分,优先立项并推荐上报国家各类科技计划项目。
(二)申请自主创新企业和自主创新产品认定时将给予适当加分。
(三)辅导培育其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四)鼓励加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参与政产学研用合作,开展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和市级重大产业技术项目攻关。
(五)申请国内外知识产权,优先给予一定的专利申请费补贴。
第九条上销售收入3000万元以下且没有建立研发机构的企业,在四年内最多可申请两次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项目,且资助金额不超过35万元。
第十条研发机构已经备案的企业,在报送市科技计划项目申请材料时,同时提交研发机构备案证书复印件。
第十一条已建立研发机构但未向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备案的企业,在申请市科技计划项目时,除报送项目申请材料外,还需同时报送企业研发机构的相关证明材料。
第十二条本暂行办法由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十三条本暂行办法自2011年7月15日起施行,有效期两年。
第三篇: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提纲(定稿)
附件2:
哈尔滨市企业研发机构可行性研究报告
研发机构: 申报企业: 地 址: 邮政编码: 联 系 人: 电 话: 传 真:
申报日期
企业研发机构可行性报告
编写提纲
1.研发机构建设的必要性、目的和意义
2.国内外同行业企业同类研发机构建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3.企业现有基础(人员、技术、设备仪器、资金、专利、资质等)及可利用优势资源、总体建设目标、预期水平和规模
4.研发机构建设内容、建设周期及具体目标
5.经费预算,包括经费总额、依托单位自筹、申请经费;经费预算;经费使用明细
6.拟实现的考核指标(标准、规范、认证、许可、资质等管理指标及技术、成果、经济效益指标等)
7.近期研究开发项目、研究开发内容及拟解决的技术瓶颈、创新点
8.研发机构建设方案、组织机构及运行机制
第四篇:对于加快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
关于加快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
新型研发机构是指主要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研发服务的独立法人组织,具有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的特征,是国家、省重点支持发展的创新载体。为贯彻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的若干意见》(浙政办发〔2020〕34 号),结合绍兴实际,现就加快建设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市委八届八次全会精神,坚持人才强市、创新强市首位战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优化科研力量布局和创新要素配置,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构建具有绍兴特色的全域创新体系,为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提供科技支撑。
(二)发展目标。围绕“双十双百”集群制造,遵循“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应用导向”原则,按照引进共建、优化提升、整合组建、重点打造等方式,建设一批既能解决应用基础研究的关键核心问题,又能为产业创新提供科技支撑的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到 2022 年,全市建设新型研发机构 20 家、其中省级
家左右,引进一流创新人才和团队 20 名(个),集聚科研人员 2000 名,新型研发机构研发经费支出占科研机构总支出的比重超过 40%。
到 2025 年,建设新型研发机构 50 家、其中省级 20 家左右,引进一流创新人才和团队 50 名(个),集聚科研人员 5000 名,新型研发机构研发经费支出占科研机构总支出的比重超过 60%,在“双十双百”重点集群和标志性产业链基本实现全覆盖。
二、标准条件 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实行省、市、县政府多级联动、梯度培育。省级新型研发机构认定按《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的若干意见》(浙政办发〔2020〕34 号)文件精神认定;已认定为市级新型研发机构的,择优推荐申报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市级新型研发机构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备独立法人资格。须在绍兴市行政区域内注册独立法人机构,可由政府部门、开发区(工业园区、高新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及社会服务机构等主体自建或联合建设,主要办公和科研场所设在绍兴市内。
(二)具有稳定的人员和研发投入。拥有高水平研发团队,科研人员不少于 50 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或高级职称的比例不低于 60%,原则上年均科研经费投入不少于 1000 万元。
(三)具备良好的研发条件。依托国内知名高校院所行业龙头企业的国家级科研平台,或境外知名高校院所、知名跨国公司等高水平研发平台,具有稳定的科研成果来源。有相对集中的研发场地,办公和科研场地面积不少于 3000平方米,科研仪器设
备原值不低于 1000 万元。
(四)具备承担重大科研项目能力。聚焦国家、省、市重大科技创新需求,具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战略规划,在前瞻科学技术、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成果转化、人才集聚等方面具有明显成效,有承担国家和省级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
(五)具有灵活的体制机制。实行政府引导、高校科研机构或企业等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构建需求导向、自主运行、独立核算、不定编制、不定级别的市场化运行方式,形成人员招聘自主化、薪酬激励市场化、收益分配企业化的引人用人机制。
(六)近两年未发生环保、安全、知识产权以及科研诚信等方面的不良行为。
三、重点任务 (一)坚持市场导向,完善多元投入体系。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在举办方投入的基础上,吸引企业、金融与社会资本、高校与科研机构等共同投入。通过建立基金会、接受社会捐赠、设立联合基金、探索技术入股、开展成果交易等方式拓宽资金渠道。通过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承接科研项目等扩大收入来源。
(二)坚持人才导向,集聚一流人才团队。通过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聚集一批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等领域的一流人才团队。创新人才培养引进机制,通过全职聘用、“双聘双挂”、合作研究等多种形式集聚全球顶尖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完善人才考核评价机制,支持高校、4 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到新型研发机构兼职开展研发和成果转化。
(三)坚持创新导向,探索新型体制机制。新型研发机构实行理事会(董事会)决策制和院所长(总经理)负责制,建立科学化的研发组织体系和内控制度,根据研发服务需求,自主确定研发选题,灵活配置科研人员、科研设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探索市场化用人机制、薪酬制度,建立与创新能力、创新绩效匹配的收入分配制度。
(四)坚持协同导向,打造联动创新体系。强化新型研发机构与一流高校、科研机构、优势企业开展全方面的交流合作、协同攻关。整合创新资源,探索相近领域的新型研发机构共建创新联盟,开展联动创新。探索跨领域、跨单位的新型研发机构共建创新共同体,优势互助,推动多部门、多单位、全链条的协同创新,支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
(五)坚持应用导向,畅通成果转化通道。根据我市“双十双百”产业集群和标志性产业链实际,统筹衔接以应用为导向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产业发展支撑等各环节,取得具有引领性的重大标志性成果,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全面落实科技成果转化奖励、股权分红激励等政策。健全职务成果产权制度,落实所得税递延纳税政策,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产业化。
(六)坚持开放导向,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支持新型研发机构与国内外知名高校、一流科研机构、世界 500 强企业等开展人才交流、合作攻关、共建平台等活动。探索在创新大国、关键小国设立海外研发机构、创新孵化中心、国际联合实验室等。构建
开放共享的创新生态,引进转化一批重大科研成果,提高全球创新资源配置能力。
四、政策举措 (一)加大财政支持。对经认定的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和绩效评价优秀的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分别按《关于加快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的有关规定予以财政支持。
(二)加强科研支持。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开展研发创新活动,定向征集重大科技项目需求,以择优委托专项方式予以支持。优先支持市级新型研发机构申报各类创新平台、科研项目和人才团队,择优推荐申报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纳入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的享受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分配、进口科教用品免税等政策。
(三)强化要素保障。对新型研发机构自建科研用地,优先安排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具体由各区、县(市)统筹,对符合条件的优先列入市重大产业项目、市(县)长项目。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鼓励企业利用自有存量工业用地或厂房举办科研机构,经批准后可暂保留其工业用地用途,但应按规定缴纳国有土地收益金。
(四)优化人才服务。加大对新型研发机构中高端人才团队、高层次人才的支持力度,为其提供落户、医疗、社保、安居、子女入学等各方面便利,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氛围。新型研发机构聘用的海外高端人才可不受年龄、学历和工作经历限制。
五、保障措施
6(一)加强谋划培育。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的重要意义,坚持产业导向和应用需求,积极引进国内外一流高校、科研机构或高层次人才团队,大力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建立市县联动、部门配合的协同推进机制,加强统筹布局、谋划培育,定期举行联席会议,协同解决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中的问题。
(二)强化绩效管理。制定《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管理办法》,建立优胜劣汰、有序进出的动态管理机制。以 3 年为周期,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市级新型研发机构开展绩效评价,绩效评价优秀的给予相应政策支持;绩效评价不合格的,给予警告并限期整改或取消认定。
(三)落实主体责任。市科技局统筹指导全市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工作;各区、县(市)聚焦新旧动能转换和未来产业培育发展,做好本地区新型研发机构的规划培育、建设管理工作。按照“谁举办、谁负责”的原则,落实新型研发机构科研诚信建设主体责任,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
第五篇:区人保局积极履职扎实推进人才管理服务工作
区人保局积极履职扎实推进人才管理服务工作
一是实施人才集聚战略,加强人才与产业融合发展。坚持以产业发展导向集聚人才,依托商务楼宇、创意产业园区以及区域内丰富的科技、教育和园区资源,着力加强人才引进,促进高层次人才的集聚。
二是加强载体建设,完善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建立健全人才合作共育机制,在教育、卫生、体育、园林、法律、心理等领域建成6个“名人”工作室,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名师带教工作;与清华、交大等名校合作,在民营企业建设研究生实践基地,形成产学研合作培养机制。
三是聚焦重点人才队伍,形成联动选拔培养机制。以高层次人才为重点,加快选拔培养区领军人才,形成地方队、后备队和小三支队伍联动培养、梯次发展的工作机制;以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大力建设技能人才队伍,创新培养模式,在全市率先启动“高师带徒”工作。
四是以项目资助为抓手,支持领军人才及其团队建设。设立专项资金,形成政府主导、单位为主的科研项目资助平台,为促进领军人才及其团队建设发展提供保障。目前我区共有市领军人才“地方队”成员6名、区领军人才“地方队”成员47名、区领军人才“后备队”成员93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1名。另有拔尖人才126名、学科带头人152名及高技能人才29名。
(区委办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