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欧洲日本印度等国载人航天技术发展及与中国的对比
欧洲日本印度等国载人航天技术发展及与中国的对比 发展载人航天技术是战略利益和实际利益综合考量的结果
众所周知,载人航天技术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最高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是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航天优势可以明显提高该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声誉,振民心,壮国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作为一门边缘性学科,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能够广泛促进和带动其它科技领域的发展。然而,载人航天投入很大、周期甚长、相关配套技术众多,要求很高,所以风险相当大。这种大利大弊关乎大局的矛盾性注定了各国在发展载人航天上的谨慎态度。除了美苏两国冷战时期为了争夺全球霸权,而不遗余力的发展航天技术之外,一般来说,其它国家都相当慎重。我国从70年代初钱学森同志就提出,中国要搞载人航天,直到1992年1月我国政府批准载人航天工程正式上马,中间也是经过了多年的反复论证。事实上,分析人士指出,中国的太空之旅一部分应该归功于10多年来民用宇航技术的发展,以及不断提高的卫星发射能力。在载人航天技术中,飞船发射和回收是首先要解决的两大难题。而我国在这一领域已经取得了突破。这是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重要标志。同时,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与美国的长期密切合作,日本国家航天发展局认为,它已经掌握了几年内将宇航员送上太空的技术。而印度目前的火箭技术已经可以对月球轨道进行探索。它计划于2015年前将一名宇航员送上太空。世界不断发展,各国不断进步,也许该是新兴航天大国一展雄风的时候了!
载人航天将对世界战略格局产生改变
冷战已经结束了10几年,但是全球各国竞争的本质没有改变。在美国一超的强权下,世界似乎失衡了。各地区大国,都期待着成为世界强国的那一天。多极化是必然的趋势。可是能否成为其中的一极,就看各国自己的发展了。在这种形势下,像载人航天这种具有指标性意义举足轻重的领域,自然成为一个真正大国必不可少的标志。印度干冒天下之大不韪,开发核武器,是同样的道理。所以对一个雄心勃勃的国家来说,载人航天不是发不发展的问题,而是早晚的问题。
当中国宇航员安全返回地球的那一天,中华复兴的标志将会再增加一个——持续高速发展的经济,2008奥运会,2010世博会等等。全世界都会意识到,中国这条巨龙正在腾飞。欧洲航天局载人航天计划
1975年5月31日,欧洲航天局(ESA)在原欧洲航天研究组织和欧洲航天发射器发展组织的基础上宣告成立,总部设在法国巴黎。80年代中,欧洲航天局决定参加美国自由号空间站计划,并制订了由阿里安-5大型运载火箭、赫尔梅斯航天飞机和哥伦布空间站三项计划组成的长期载人航天计划。后由于经费以及投资与利益的分配等问题,计划不断调整。冷战结束后,欧洲航天局成员国普遍认为,载人航天计划过于庞大,经济上难以承受。1992年11月召开成员国部长级会议,对计划进行大调整,只保留了阿里安-5计划和哥伦布计划中的哥伦布实验室。1993年10月,美、俄决定联合研制国际空间站后不久,欧洲航天局再次
调整载人航天计划:重新设计哥伦布实验室,并易名为哥伦布轨道设施,重由原来的16吨减为9.5吨,可用阿里安-5发射;研制乘员运输飞行器和自动转移飞行器,前者类似于美国的阿波罗飞船,可作为国际空间站的救生飞船,后者是一种小型拖船,装在阿里安-5火箭上,可把哥伦布轨道设施或载人飞船送往国际空间站。
日本积极准备载人航天
日本航天的崛起与其同美国的密切合作是分不开的。没有乘坐美国航天飞机的机会,没有国际空间站计划,日本就无法在风险很小的情况下取得载人航天飞行的经验。利用这种机会取得航天飞行经验现已成为日本航天活动委员会航天关键技术开发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该委员会受总理府领导,是日本的最高航天政策审定机构。它很重视同美国的合作,特别是在载人航天这种风险高、投资大的项目上。
日本载人航天计划主要是日本实验舱(JEM)、希望号(HOPE)不载人航天飞机和H2改型火箭。日本在决策载人航天时,一开始就根据国情国力,不把规模搞得过大,而且十分重视技术跟踪和关键技术研究,特别是在研制程序和投资策略上科学安排,不但有利于技术力量的充分利用,而且还避开了H2火箭、日本实验舱和希望号航天飞机投资大项目同时进入投资高峰,有条不紊地确保载人航天顺利发展。
不过,同其火箭的发展历程一样,日本人在载人航天领域也要走漫长的一段路途。1969年,即宇宙开发事业团成立那年,日本决定依靠同美国的一项双边协议,利用美国麦道公司、洛克韦尔公司和其它一些公司的技术专长开始研制运载火箭技术。但直到25年之后的1994年2月,日本才从种子岛航天中心试射了第一枚完全自行研制的火箭。
印度发展空间技术
印度计划于2005年向月球轨道发射探测器,印度空间研究的重点是通讯和遥感。今年,印度总理宣布,已经成为核国家的印度也将进行载人航天飞行。
作为世界第六空间强国的印度,自独立以来,一直将发展空间技术视作迈向世界大国、体现综合国力、加快科技发展的重要步骤。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曾将空间技术形象地比作“现代印度寺庙的庙顶”。在印度精英群体中,“没有空间技术的印度注定永远落后”已形成普遍共识。经过30多年的努力,印度早已摆脱了当年首次发射火箭时,不得不用三轮车运送部分火箭部件的尴尬,建成了一系列完整的空间发射和技术应用机构以及配套设施。
自2001年前印度总理科学顾问、现总统卡拉姆对外透露印度正在筹备登月以来,登月计划备受此间媒体关注。目前,印度不仅已与美国就今后加强在民用航天领域的合作达成一致,而且还在积极与俄罗斯就联合登月计划进行研究,考虑在未来几年内借助俄罗斯运载火箭送印度宇航员登月。此间许多支持登月计划的业内人士认为,印度目前已具备制造登月航天器所需的知识。考虑到印度目前的技术能力、预算和充足的准备时间,这一雄心勃勃的设想并不为过。更为重要的是,对于致力于成为世界大国的印度而言,登月计划是检验印度科技能力的重要指标。登月行动所执行的一系列科学考察和研究任务,将会为今后几十年内印
度科技水平的稳步发展奠定雄厚的基础。印度可凭此推动国家整体科研能力,开辟国际合作新领域,在21世纪人类开发太空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他们强调,当年美国“阿波罗”登月行动让美国和整个人类在高技术方面受益匪浅,无论是在尖端的无差错计算机的开发上,还是在轻型电池以及网球拍的复合材料上。
对于中国近年来在空间领域的进步,印度业内人士也颇感压力。印度研究学院教授萨伯拉玛雅日前在接受采访时着重指出,印度不仅目前已在制造业领域远远落后于中国,而且在许多重大科技项目上,印度的自行研发能力正在下降,令人担忧。若再不抓住登月计划,并将其作为刺激印度整体科研能力腾飞的一个重大举措的话,印度与中国在空间领域的差距将会更大。
中国与别国航天技术的对比我国已成为第三个实现载人航天的国家,这一点本身就表明了我国航天技术的综合水平。体现了我国相关航天技术协调发展,水准高,进展快的特点。也体现了党和政府及时果断的正确决策和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中华民族值得为之骄傲,为之庆贺。
尽管如此,并不是说我国在航天技术的方方面面都处于世界的前列,就没有差距。目前,我国在对地遥感等领域的空间分辨率,尤其是空间飞行器的长寿命上,不要说与美国和俄罗斯比,就是与欧洲、日本、甚至印度比,在某些方面就存在着差距。载人航天是中国航天跨世纪的奠基工程,中国航天将在这一工程牵引下,努力缩小差距,铸造21世纪新的辉煌。竞赛才刚刚开始,我们要对自己的实力有冷静的认识,扬长补弱,才可能成为后来的胜者。国际合作是趋势
一般来讲,除了美苏两国外,其他国家载人航天的工作都不是一个国家在搞。冷战结束,东西方关系缓和,为载人航天国际合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为航天技术的相互交流带来了难得的机会。1992年8月,“世界空间大会”在华盛顿召开。与会各国空间领导人普遍认为,冷战结束后,在各国空间预算受限的情况下,要想进一步发展航天事业,就必须进行国际合作。1993年9月2日,美俄在华盛顿又签署了一项联合建造载入航天站的联合声明。美俄两国大规模地联合进行航天活动,给航天领域内的国际合作带来一种新气象。全球性的国际航天合作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一种现实,呈现在世人面前。
太空和平竞赛
太空是一个未划界的区域,谁能够抢先一步,谁就会在这个未划界的区域里获得更多利益。目前世界有130多个国家从事太空活动,其中有20个国家利用本国或租赁的运载工具发射了自制轨道卫星。许多国家把空间视为一种重要的资源。美国认为“空间正成为综合国力的增长源,就像19世纪和20世纪工业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电力和石油一样”,因此应“将空间看作是正在出现的极其重要的国家利益的区域”。向空间发展已成为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些国家向空间投入巨额资金,也从空间得到巨大的经济效益。有资料统计,与空间有关的工业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国际空间工业在2000年的利润超过800
亿美元,预计今后10年利润将增加两倍多。
同时,外层空间是未来战争的重要战场。基于率先建立天上军事优势的认识和考虑,美国和前苏联间的军事竞赛早已从空中、陆地和海洋引向外层空间,并且从一开始就竭尽全力把载人航天纳入其军事力量的组成部分,逐渐建立起一个载人航天军事体系。
探索利用太空资源将极大的扩展人类的生存空间,造福人类。相反,太空军事化是极度危险的。诸如“星球大战”之类的计划势必将带来极为严重的后果。日前我国外交部发言人章启月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在探索、开发、和平利用太空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与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并不矛盾。中国发展太空技术完全是出于和平目的,从来没有,今后也不会参加任何形式的太空军备竞赛。在回答中国是否会将太空技术应用于军事领域时,章启月明确地表示,像很多国家一样,中国在探索和利用外空技术的时候,完全是出于和平目的。中国一向主张太空的非武器化,中国愿意与世界各国在和平利用外空方面开展各种有效的合作。
同时我们也呼吁并期待其它国家,本着对全人类未来高度负责的精神,遵守有关太空非军事化的国际条约,进行一场太空探索的和平竞赛。让人类科技的成果真正造福于人类!(
第二篇:中国与印度农民工就业情况对比
中国与印度农民工平等就业情况对比
一、概念界定
1、农民工定义:
“农民工”又称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指那些户口仍在农村,但己完全脱离或基本脱离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主要以在城镇各类所有制企业打工、经商以及从事其他服务行业为生的一类人群。他们在农村甚至还保留着承包耕地,但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已是非农业收入。
2、平等就业定义:
平等就业权是在就业中体现平等,对劳动者的生存做出最基本的保障,这种保障并不是要求劳动者之间的工作、待遇没有差别,而是要保障所有的劳动者都能够站在平等的起点上并拥有同样的规则,并据此获得相当的劳动成果。
二、中国农民工就业状况分析
1、中国农民工平等就业权的理论分析:
对农民工平等就业权的保护既有着社会现实的迫切需要作为实践背景,同时也存在着平等保护诸种理由作为理论基础。从理论上讲,保护农民工平等工作权是社会公平、社会正义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2、中国农民工平等就业权的法律分析:
我国关于平等就业权的法律保护主要体现在《劳动法》中。我国《劳动法》第1条将其立法目的明确规定为:“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指定本法。”《劳动法》对于劳动者权益的保护自然保护对于农民工权益的保护,其具体的保护规定总结如下:
(1)完善劳动合同制度,保护平等就业权我国《劳动法》第16条第2款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劳动关系的成立、变更与解除的每个环节都涉及到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问题,而当劳动争议发生时,劳动合同往往是法律上解决劳动纠纷、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关键所在。因此,我国《劳动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劳动合同用工制度,在建立劳动关系的同时应当订立劳动合同。具体来讲,在内容和形式上,劳动合同应当符合法律规定,满足《劳动法》第19条对劳动合同的形式与内容的必备要求;在过程上,劳动合 同的订立不可违反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必须遵循法律、行政法规,不得以欺诈、胁迫等手段订立劳动合同。由是观之,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是对劳动者给予的最基础的保护,是保护农民工平等就业权的前提和重要保障。
(2)强化工作环境标准,保护平等就业权良好的工作环境是劳动者劳动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平等的工作环境也是保护农民工平等就业权的组成部分,我国《劳动法》第52条规定:“用人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对劳动者进行劳动安全卫生教育,防止劳动过程中的事故,减少职业伤害。”这一规定在法律上为农民工拥有平等的工作环境,保护其平等就业权提供了法律依据。
(3)建立劳动争议机制,保护平等就业权建立独立的劳动争议解决机制,可以有效地解决劳动争议问题,为农民工平等就业权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我国《劳动法》第79条规定:“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也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所以,在我国解决劳动争议一般分为三个步骤,一是调解、一是仲裁、一是诉讼。相对应的劳动纠纷解决机构也就是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与人民法院。当平等就业权受到侵害的时候,农民工可以通过这几种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利。
(4)实行劳动监察举报制度,保护平等就业权实行劳动监察举报制度,以国家行政权的直接渗入来保护农民工的平等就业权将会更加有效。我国《劳动法》第11章规定了劳动监督检查,劳动监察权具体由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的劳动行政部门行使。总体来说,目前我国以《劳动法》为主的保护农民工平等就业权的立法框架还很不完善。劳动法本身是对所有劳动者就业权的保护,并未注意到农民工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导致对农民工平等就业权的关注和保护不足,农民工作为弱势群体,必然要与其他劳动者相区别予以保护,而这一点在整个立法体系中并没有得到体现。因此,《劳动法》主导的对农民工平等就业权的保护立法体系还有待完善。
3、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1)《宪法》对农民工平等就业权的保护
2(2)《工会法》及其他法律法规对农民工平等就业权的保护(3)《就业促进法》农民工平等就业权的保护
(4)《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农民工平等就业权的保护
4、我国农民工就业现状分析:
总的来讲,农民工遭遇的就业待遇歧视主要表现在工资待遇歧视和工作环境歧视两方面。
(1)工资待遇歧视:
①同工不同酬、待遇低。调查的数据显示,农民工的月工资普遍比较低,主要集中在500至800元之间。其中,每月收入300至500元的占29.26%,500至800元的占39.26%,800元以上的占27.90%。
②克扣、拖欠工资现象严重。据劳动部门的统计显示,2002年全国各地累计拖欠农民工工资400多亿元,而当年劳动监察部门仅追回14亿元。以我国外来务工人员最多的广东省为例,调查表明,“三资”与私营企业有64.4%存在拖欠工人工资、克扣拒发工资问题;70%以上的工人群体性事件都因拖欠工资问题引起;大部分企业新员工进厂两个月后才能拿到第一次工资。至于加班不按规定支付工资,或支付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现象,更是普遍。《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调查显示,在被调查者中基本能按时领取工资的只有40%,有时延期和经常延期的比例高达50%。拖欠农民工工资是一个社会普遍现象。讨薪者为主张合法权利‘穷追不舍,’,欠薪者却别有用心地恶意推拖,于是,有的讨薪者为讨回自己的血汗钱而走上高楼、塔吊;也有了欠薪者有意躲避,甚至暴力对待讨薪者的违法行为。
(2)工作环境歧视
①工作劳动时间长,强度大,条件差。据《中国农民工调查报告》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仅有百分之十的农民工每天工作时间在8小时以内,四成农民工每天的工作时间在8至9小时,五成以上的农民工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9小时以上,其中有10%的农民工每天的工作时间高达12小时。除工作时间长以外,农民工还必须忍受恶劣的劳动环境,农民工经常被安排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部分农民工长期与有毒有害物质、粉尘、噪音接触,患上了严重的职业病,有的甚至丧失了生命。
②就业服务歧视。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就业培训歧视;二是信息管理歧视。
(3)劳动签约率低、工作不稳定。据统计,除少数省份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达到40%之外,全国其他大部分地区只有百分之几到百分之二十几的比重。
(4)农民工几乎完全被排斥在公务员队伍之外。长期以来,因为户口问题,农民实际上被排斥在公务员队伍之外,其担任行政公职的权利没有得到有效保障,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宪法中规定的公民平等的就业地位没有得到落实。宪法和法律应赋予农民平等的就业地位,农民在公务员报考资格上应享有平等的机会。但在实际生活中,剥夺或侵害农民报考公务员权利的现象是屡见不鲜的。
三、印度农民工就业状况分析
印度的法律明确规定:农民工工资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低于1948 年《最低工资法案》规定的标准。农民工从居住地到工作地所花费的路费,雇主应该予以补助,数额不低于交通费的票价。雇主应该保证为农民工提供合适、足够的医疗条件,当农民工或他们的家人生病时,应该免费提供治疗。假期、工作时间和加班工资以及其他的服务条件,不能低于当地劳力的水平。
根据2002年统计数据,流动人口总量将近全国总人口的27.4%,农村是人口流动的发源地和目的地。其中,共有70.5%的国内人口是来自农村,接近1.9亿人。印度在法律上对流动没有限制,但无法找到工作又无一技之长的农民工,在生活中会遇到不同程度、不同性质的歧视。因此印度政府通过立法来规范农民工就业和服务条件。1979年印度政府出台《邦之间流动工农民工法案》,法案对农民工工资标准、支付方式、雇主责任与义务作了详尽明确的规定。其次,实施非正规就业人员的福利基金制度。
同时,印度人享有充分的流动自由,他们不需要暂住证,他们可以在任何地方打工,甚至可以在任何繁华地带支个棚户作为落脚的家。总而言之,只要农民工能在某个地方找到谋生的门路,就享有充分的自由。由于这样的“利好”政策,印度人自然喜欢从落后地区向较发达地区流动。
四、解决措施
4(1)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根据中国和印度的法律和相关政策对比,发现中国与印度最大的不同就是其户籍制度。因此,要使中国的农民工的平等就业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首先要做的就是进行户籍制度改革。
二级管理的户籍制度是农民工就业歧视的根源,要想彻底消除歧视就必须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我国目前实行的二元户籍制度严重限制了迁徙自由权的实现,导致长期存在城里人与乡下人、本地人与外地人的概念,致使他们在享受法定权利上的差别待遇。农民工就是典型代表,深受其害,无迁徙自由权导致他们不能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但是我国的户籍制度作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长期存在于行政管理体系中,要想改革并不是简单的,改革必然会受到既得利益者的反对,从而造成不稳定的社会局面。因此改革户籍制度应当遵循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
笔者认为可以先将进城务工人口的管理过渡为城市就业人口,然后在过渡到城镇居民,取消农民工落户的附加条件,消除户口上的附加功能,如身份、地位信息,取消享受福利待遇等优惠条件的限制,加快扫清制度性障碍,逐步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户口管理结构,减少就业歧视。总之,户籍制度改革要注重公平,弱化户籍制度的身份、地位功能,赋予农民工和城镇居民一样的权利和义务。
(2)提高农民工自身素质及法律维权意识
农民工就业受歧视与他们自身的素质不高,法律观念淡薄是分不开的。因此,他们必须改变自己身上僵化的小农意识,变被动为主动;加强学习,接受新观念、新知识;提高素质,掌握技术;增加适应社会的能力和法律意识,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农民工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缺乏技能直接导致他们在就业过程中缺乏竞争力,遭遇歧视,只能处于社会低层,从事脏、乱、差的工作,缺乏发展空间,难以获得提升的机会。因此国家需要加大投入,加强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提高农民工的实际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强法制宣传,通过各种方式深入农民工聚集地进行宣传,为农民工提供法律咨询,提高农民工的法律意识,从而促使和帮助农民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劳动权益之外,使他们在就业过程中运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提高农民工自身素质及法律维权意识,在法治社会的今天是非常重要 5 的。
五、结束语
通过中国与印度农民工的就业情况对比,发现我国在农民工就业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这需要多方面共同参与才能解决,因此,这是一条不寻常的道路,需要我们一起努力。
六、参考文献
[l]李培林:《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2]关怀主编:《劳动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版。
[3]毕泅生主编:《中国农业、农村、农民前沿问题报告》[M],人民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
[4]任 彦:《印度用法律保障农民就业》,人民日报2006年版
[5]孟繁丽:《国外“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对我国的启示》[J],社会学研究,2011 6
第三篇: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文化的对比
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文化的对比
[内容摘要] 茶叶是起源于中国的世界性饮品,由茶的发展而形成的茶文化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作为茶文化的发祥地,在茶文化的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日本,这个毗邻中国的东方岛国,其对茶文化的发展和研究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位居世界前列。下文将通过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文化的对比来发现其差别。
[关键字] 茶艺 茶道 “道” 美意识 民族性格
[正文]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文化历史悠久,层次复杂,内容丰富。日本茶道和茶道文化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实质来说,都同中国文化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然而,一方面中国茶文化传到日本已经一千多年了,经过日本本土的影响,从最初的模仿到不断地改造和不断地注入日本的民族特性,而最终成为了代表和体现日本民族性的文化,另一方面中国茶文化也处于不断的历史变迁过程中,所以,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既有联系,又有了较大的差异。
一、中日茶文化的共同点
1、茶文化虽然各有其独特的美,但是它们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就是追求“和”的思想、“天人合一”境界,透过茶来感受真正的美、本质的美、自然的美。中国茶人追求品茶的纯正滋味,享受与大自然结合的美妙境界,明代的文士茶正是文人逸士寄情山水,畅怀于大自然的绝佳体现。日本茶人则赋予身边所有器具以生命,享受人和自然、人和物、物和物相融合的意境。
2、中日茶文化都以茶为载体将自己的精神理念体现在茶道的实体活动中。中国茶人将传统的儒家文化、修身养性的理念体现于品茶与作茶诗绘茶画等实践活动中。日本茶道秉承禅宗理念,将其体现在茶道礼仪、茶道规范、茶道技艺上。
3、在参与茶事的活动、品尝茶的馨香以及由苦而甜的滋味,体会茶以外的感情世界的同时,对茶的艺术化的追求,将美化、深化对日常生活万事万物体验。这在中国、日本的茶道中又是一个共同点。
二、中日茶文化的不同点
(一)茶文化表象的差异
1、茶文化流派的差异。
中国茶文化虽然经过岁月的变迁和历史的凝练,却未出现很多的流派,而是集中体现在文化的积淀上。
日本的茶文化却出现了很多流派,比如有名的“三千家”,即不审庵“表千家”、今日庵“里千家”和官休庵“武者小路千家”。还有很多小的流派,比如薮内俭仲创始的善于书院茶和小茶室茶的薮内流派。其他如大口派、织部流、萱野流、古石州流、小堀流、坍流等。
2、烹茶的程序不同。
中国的茶的烹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一是烧开水;二是用热水将茶壶洗干净;三是把茶叶填进茶壶,茶叶高度大约到茶壶内壁的三分之一处;四是灌半壶热水冲洗茶叶,然后立刻倒掉水使茶壶里只剩茶叶;五是再往茶壶里倒热水直到水溢出到大容器里(茶壶里的水中不应该有气泡);六是把泡好的茶水在一分钟内倒入杯饮用(在倒的过程中要不断转动茶壶);七是在泡了一次的茶水饮用完后加入水再次冲泡,继续饮用。根据茶叶种类的不同,一份茶叶可以泡4至5壶茶水.但是后面的几次应该略微多泡一会以尽可能泡出香味:第二次大约多泡10至40秒,第三次大约45秒,以此类推。
日本茶道简单说来包括了更衣、观赏茶庭、初茶、茶食、中立、浓茶、后炭、薄茶、退出、衔接等步骤,其各个步骤耗时也不尽相同,分别为二十分钟、二十分钟、六十分钟、二十分钟、三十分钟、二十分钟、三十分钟、十分钟、三分钟、四小时、一小时四十分钟等。
3、茶具不尽相同。
根据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所著的《茶谱》中记载中国的茶具至少包括十种,即茶炉、茶灶、茶磨、茶碾、茶罗、茶架、茶匙、茶筅、茶瓯、茶瓶等,这还不包括后来文化变迁中的其他茶具。
日本的茶具主要包括厂风炉、柄杓、盖置、水指、建水、枣(薄茶用的茶罐)、茶入(浓茶用的茶罐)、仕覆、茶杓、乐茶碗、茶筅等。
4、茶文化的参与者不同。
茶在中国茶的栽培、销售、饮用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中国茶文化自宋代深入市民阶层,其最突出的表现便是大小城镇广泛兴起的茶馆、茶亭、茶室。这种场合中,士农工商都把饮茶作为友人聚会、人际交往的手段,成为生活本身的内容,民间不少地区更有极为丰富的“茶民俗”。
日本遵循严格的世袭制,等级制度格外森严。茶初传到日本时只在上层社会盛行。在日本茶道形成的初期,只有天皇、贵族、级别高的僧侣才有机会接触茶。日本人崇尚茶道,茶道在民众中也很有影响,但其社会性、民众性未达到广泛深入的层面。
5、茶的作用及其演变不同。
茶在中国的使用首先经历了药用、食用到饮用的漫长发展阶段,可以说这是一种从物质领域上升到精神领域的过程。茶作为一种先进的精神文化的载体从中国传人日本其发展模式是从精神起步的。因为最初传人日本的茶叶数量十分有限,所以日本高僧是把茶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来传播的,它一开始就带有“精神文化”的浓重的宗教色彩。
(二)茶文化与其他文化的结合不同。
中国茶文化由于根植于华夏大地,和中国其他文化的结合是非常紧密的。
一是和文学结合比较紧密。比如杜育的《藓赋》、唐代著名诗人自居易的60首咏茶诗、唐代诗人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北宋范仲淹作《斗茶歌》、北宋苏轼的《汲江煎茶》、柳宗元的《为武中丞谢赐新茶表》、刘禹锡的《代武中丞谢新茶表》、皮日休的《茶中杂咏序》等等,茶为文学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文学也为茶文化的光大贡献了很大的力量。
二是和书画文化紧密结合。如唐怀素《苦笋帖》、宋苏轼《啜茶帖》《季常帖》《新岁展庆帖》、宋米芾《笤溪帖》、元赵元《陆羽品茶图》、元赵盂颊《斗茶图》、元倪云林《龙门茶屋图》等绘声绘色地描述了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是和其他文化的结合比较紧密。比如戏曲文化中描述茶文化或者和茶文化相关的剧目就有500多个,又如和酒文化结合下人们经常说“以茶代酒”、“有酒比有茶”等等。
日本的茶道文化是由中国传入的,虽然经过其本土化,但是茶道文化却相对独立,和其他文化的结合不多。即便是有也是仅仅处于皮毛的程度。
(三)茶文化的精神实质不同。
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为一体,三者之间互相补充,相互抵触的少,从而使中国的茶文化内容非常丰富。
学术界对日本茶道精神的解释主要使用三个概念:和敬清寂、一期一会、独坐观念。这些概念与禅的思想是相联系的。日本茶道主要反映中国禅宗思想,是茶与禅的融会贯通,当然也融进了日本的精神和思想意识。
中国人“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这四条都是通过饮茶贯彻儒家的礼、义、仁、德等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日本茶道的 “和、敬、清、寂”公开申明的“茶禅一体”,吸收了中国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内容,它规劝人们要和平共处,互敬互爱,廉洁朴实,修身养性。
中国茶文化崇尚自然美、随和美。中国茶文化最初由饮茶上升为精神活动,与道教的追求静清无为的神仙世界很有渊源关系,作为艺术层面的中国文化强调自然美精神便成了一种传统。但是中国的茶道没有形式可循,往往也就道而无道了,这影响了茶文化精髓的作用发挥和规范传统。相反日本茶道程式严谨,强调古朴、清寂之美。日本茶道主要源于佛教禅宗,提倡空寂之中求得心物如一的清静之美是顺理成章的。但它的“四规”、“七则”似乎过于拘重形式,打躬静坐,世人是很少感受到畅快自然的。
(四)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所蕴含的民族特性不同。
中国茶文化所反映的中华民族特性主要有四:
一是重视现实人生。中国国民不舍弃或轻视现实人生,而是在现实世界中保持和追求幸福快乐。中国茶文化是由重视现实人生的中国国民所创造,因而,也必然反映中国国民重视现实人生的特性。众多的中国茶诗和茶著作中所记述的品茶体验,特别是中国文人士大夫积极进取以茶怡情、修性,失意时以茶安慰人生、平衡心灵,正说明了这一点。
二是追求人格完善。中国的茶学祖师陆羽把品茶定格为人格修炼的手段,“精行俭德”是他对茶人的要求。自唐至近现代,品茶在中国国民心中,一直是高洁人格的修炼媒介,如苏轼认为茶是“佳人”。
三是讲求和谐。茶是一种平和之物,不像酒那样会使人热血沸腾,而是通过品茶能平和人的心情,营造和谐气氛,唐人裴汶对茶性的体验最有代表性:“其性精清,其性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并能“至其冲淡、简洁、高尚、雅清之韵致”。
四是以庄、禅的境界为审美境界。庄、禅的境界就是不计是非、不计功过,忘乎物我、人己,让自我与整个宇宙合为一体。中国众多的茶诗、茶著作记述的大量的品茶体验,其中表述的就是这么一种审美境界。
日本茶道所反映的日本民族的特性也主要有四:
一是重规范。古代和近代的日本都是一个等级制度非常严格的民族,由于要严格遵守等级制度,从而又使日本民族特别重视规范和习惯于规范,这种民族特性反映在日本茶道中则是严密而具体的程序规定和动作规定。日本人也追求精神放松,追求“无我”境界,但他们对场地却有着严密的规定,甚至对房屋结构也有严格的规定,以至于程式和动作,更是一招一式,都很规范乃至于刻板。
二是重礼义。日本民族由于要遵守和习惯等级制度,从而形成并习惯于各种详细而具体的规范,表现在人和人之间的规范就是重礼义。日本茶道精神“和、敬、清、寂”中的“敬”就充分体现出日本民族的重礼义:端起茶碗还得形式上和礼节上说些尊敬的话。
三是重视自我克制和坚强意志训练。日本人要严守各种规范和秩序,需要很强的自我克制能力和坚强的意志。这种特性反映在茶道中则是他们的程序和境界。他们的境界是所谓的“无我”,就是要通过修炼达到“我像已死者一样生活”,即“我”能放下一切思虑,精力和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去实现自我的目的。日本茶道的繁琐程序实际上是修炼进入“无我”境界的手段,规范而花样较多的动作过程之后,进入精力和意志力高度集中的境界。
四是独特的悲剧审美美感。日本茶道精神“和、敬、清、寂”中的“寂”,实际上是欲在寂静的环境和宁静的心境中去达到悲剧的美感。
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都是东方文化的奇葩,在世界文明史上,各显风采、引人深思。理解中国茶文化和日本的茶道文化的联系,要结合各自的历史及茶文化在历史过程中的变迁,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参考文献] 张利;中日两国茶文化的渊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年09期 韩旭;李睿;杜泳;;中日茶文化交流的历史地理学透视[J];农业考古;2011年02期 高燕;;浅谈日本的茶道文化[J];网络财富;2010年11期
彭云龙;;中日茶文化发展的对比探讨[J];魅力中国;2010年04期
关剑平,文化传播视野下的茶文化研究[J],农业出版社;2009年5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