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研究生南开大学教育学简章[模版]

时间:2019-05-13 01:25: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职研究生南开大学教育学简章[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职研究生南开大学教育学简章[模版]》。

第一篇:在职研究生南开大学教育学简章[模版]

学费每年6000-10000

南开大学教育心理学方向

南开大学简介

南开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母校。

南开大学创建于1919年,创办人是近代著名爱国教育家张伯苓和严修。抗日战争时期,南开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昆明组成举世闻名的西南联合大学,被誉为“学府北辰”。南开大学秉承“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弘扬“爱国、敬业、创新、乐群”的光荣传统,培养了以周恩来、陈省身、吴大猷、曹禺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人才,为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简介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Zhou Enlai School of Government,中文简称“政府学院”,英文简称“ZSG”)于2004年5月成立,由政治学系、行政管理系、国际关系系、社会学系、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社会心理学系以及MPA、MSW中心等组成。学院建有全球问题研究所、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社会学理论研究中心、大学生生涯规划研究中心等非实体性研究机构,同时是学校中国政府与政策联合研究中心、南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社会政策联合研究中心、国际问题研究院、亚洲研究中心、人权研究中心、民族研究中心、美国研究中心、社会调查研究中心、心理学研究中心等机构的挂靠单位。

1923年南开大学成立政治学系,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被取消,1984年重建。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创业,南开的政治学学科涌现出了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中青年学者和一批具有较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并于90年代衍生出了蓬勃发展中的行政管理学学科,为公共管理学在南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又通过人才引进初步建立了民族学学科。

1982年南开率先在国内成立了社会学系。费孝通先生主持的“社会学班”声名卓著,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专业人才,在社会学恢复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独特作用。目前,南开社会学学科在高级人才培养和为社会提供服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心理学、社会工作等学科也得到了较快发展。

学院现有教师干部90人,其中教师73人,82%的教师有博士学位,其中包括多位从美、英、苏、日、韩等国归来的“海归”学人;有教授27人、副教授21人、讲师25人;特聘讲座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25人。全院有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5人,全国高校首届“教学名师奖”1人,人事部“百千万人才”百千层次的入选者1人。学院政治学理论为全国重点学科,社会学为天津市重点学科;建有社会学、政治学两个博士后流动站;有政治学、社会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可在属于这两个一级学科的九个专业和行政管理学共十个专业授予博士学位;有公共管理、心理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和民族学硕士点;有公共管理专业硕士(MPA)试办权;有政治学理论和社会学高校师资硕士学位

班;有政治学与行政学、行政管理、国际政治、社会学、社会工作、应用心理学六个本科专业。目前计划内在校生合计1393人,其中博士生206人,硕士生226人,MPA研究生180人,本科生781人。

核心优势

核心优势一:全国统考通过率高

授课老师多为南开大学知名教授、博导。权威名师系统面授学位课程,根据每年考纲重点变化,紧扣考点,历年通过率名列前茅。

核心优势二:权威师资

拥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著名学者和学术带头人。在2052名专任教师中有博士生指导教师619人,教授723人,副教授787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2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5人,“973”和“863”计划首席专家9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1人,长江学者特聘讲座教授1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9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0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包括原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入选者120人,全国高校教学名师8人,天津市“13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25人。

大部分授课名师直接参与国家经济、金融、法律、组织人事机构等政府相关决策部门的政策制定。能为南开研究生班学员提供具有前瞻性的理论与实践指导。

核心优势三:超级社群体验

课余可以参加专业沙龙、名家讲座或文体俱乐部活动,融入南开全球校友网络,汇聚高端人脉资源。交不在多,识一人可胜百人,交不论久,得一日可逾千古。

管理特色

1:特别参照在职MBA的课时设计,所有课程均安排周末授课,便于学员合理协调时间。特创人性化无缺课设计,部分课程免费提供MP3课堂录音及老师课件。

2:凡报名注册者,可以根据个人发展需要,可预约选听本中心开设的任一专业的研究生课程,拓宽知识面,打造通才型的知识结构。

3:为学员推荐全新的、专业的学术期刊资料和数据库,便于查找资料完成硕士学位论文。4:制定教学过程监督、教学质量评估系列严谨的教学管理制度;配备专职班主任,为学员提供完善的教学服务。

课程设置

必修课 马克思主义理论、第一外语、专业外语、心理学专题研究Ι、心理

学专题研究‖、高级心理统计、理论心理学、SPSS应用、心理测

选修课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职业生涯管理、发展心理学、高级社会调查

研究方法、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统计、西

方心理学史、实验心理学

专题讲优良职业心理素质的提升、决策心理与竞争博弈、压力管理与情绪座 调试、沟通心理学与沟通技能提升、员工激励的心理学原理、自我认知--破译你的性格密码、情商管理、心理健康与人格魅力

*具体课程设置,以南开大学研究生院授课安排为准。

招生对象

1、免试入学、资格审核;

2、申硕学员入学时必须已经获得学士学位;

3、研修且非申请硕士学位学员可放宽至大专学历。

学位与证书

具有学士学位者,毕业满三年,修完全部课程,通过国家教育部同等学力申硕统一考试外语、学科综合考试,可申请进入硕士论文写作阶段,通过答辩,按国家规定授予硕士学位(国家学位办统一监制、统一编号)。

培养方向与目标

1、培养目光远大、知识广博、富有创新思维、勇于开拓、善于沟通与合作,能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精英人才。

2、通过科学的培养教育,使学员能够胜任各种管理部门的高层管理工作。

学制及学习方式

(1)学制:2年,每年10月份统一进行研究生院及教育部学位平台注册;

(2)按国家相关规定,符合申硕条件者,根据学籍注册的时间及考试通过情况,从入学到授予硕士学位,通常需要3-4年。

(3)学习时间:每门课程,安排连续两天周末集中授课;上课时间由教务老师提前通知。

(4)授课方式:南开名师亲临授课;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集中讲授与自学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教学。

报名办法

1、报名时间:即日起开始报名,额满开班

2、报名手续:

(1)预约报名

(2)填写南开大学报名申请表

(3)提交本人本科学历证书、学位证书和身份证复印件各一份

(4)交1寸和2寸免冠照片各5张(红底)

(5)报名费

费用明细

1、学费

2、增值服务费

(1)统考辅助(安排系统的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统考辅导、学习进度监测、强化班学习等环节)

(2)学习辅助(上课通知、上课提醒;无缺课设计,提供上课的录音;上课课件、辅助资料的印刷和购买)

(3)申硕指导(统考注册咨询、校考复习辅导;小论文发表提供发表建议;论文辅导与答辩与校方沟通协调;学位授予流程咨询)

(4)人文服务(沙龙讲座;游学活动;长三角手拉手;竞技比赛等)

3、全国统一考试费用

4、论文指导及答辩费

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5个必要条件

◇学士学位获得之日起3年以上;

◇通过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的外国语水平及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 ◇通过南开大学组织的课程,每门课程修满学分并考试合格;

◇在全国统一刊号的期刊上发表一篇学术文章;

◇通过组织的论文答辩。

在职读硕需要做好四大准备

①职业规划准备

首先要做好职业规划。需要根据本科专业、目前所从事的职业与职位、兴趣爱好、职业发展目标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是否攻读硕士学位;

②方式选择的准备

攻读硕士学位有不同的方式,各种方式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在职人士要挖掘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深造要求做出选择;

③专业方向选择的准备

专业方向选择包括学校选择和专业选择两部分。在职人士可通过各招生院校的网站了解相关学校及专业信息;并根据自身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报考合适的学校及专业;

④财力、时间的准备

读硕是一场持久战,更是一项昂贵的投资,无论是选择全日制读硕还是在职班,都要在金钱上做好充分的准备,时间上做好适当调剂和安排。

第二篇:在职研究生 教育学精选题

教育学真题展现重难点,帮你记住更多知识点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一、填空题

1、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

2、人类生产劳动和语言的形成是教育产生的重要条件。

3、西周以后,在了国学与乡学之分。

4、从形式上看,教育经过了从非形式化教育到形式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的过程。(2001年填空题)

5、学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

6、六艺教育以礼乐为中心,由六门课程组成,即礼、乐、射、御、书、数。

7、科举制度于隋唐开始盛行,废除于1905年。(1998年填空题,2003年、2005年选择题)

8、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1999年填空题)

9、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具有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象征性、刻板性。

10、近代,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11、全民教育就是让所有人都受教育,特别是使适龄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育和使中青年脱盲。

12、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教育设备、教育手段以及工艺、程序、方法等的现代化。

13、孔子的学说是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

14、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采用问答法进行教学。

15、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主要在《理想国》一书。(2000年填空题)

16、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在其《政治学》一书中在大量反映。

17、卢梭使教育自然性思想哲学化,其宣扬自然主义教育理想的作品是《爱弥尔》。(2005年选择题)

18、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把教育价值的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1999年填空题)

19、最明确地构建教育学体系的是赫尔巴特。其代表作为《普通教育学》。

20、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一书一般被认为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教育理论体系。

21、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2000填空题)

22、机械化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电气化工业革命的兴起,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23.广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24.(《学记》)系统的阐发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

25.自19世纪中叶一些欧美国家颁布了初等教育的(义务教育法)后,逐步成为国际潮流,被视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文明的标志之一。26.二战后,各国普遍不再采用双轨制,(综合中学)的比例增加,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

27.西周以后,我国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国学与乡学之分。

28.19世纪以前,欧美国家的教育主要由教会或行会主持;19世纪以后,逐渐建立(公共教育)系统。29.(终身教育)强调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一体化,青少年与成人教育一体化,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一体化。

二、选择题

1、我国学校教育的形成出现在4000多年前的夏。

2、我国的官学体系出现在西周。

3、设置文士学校的是古代埃及。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发生于近代。

5、孔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

6、注意到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的第一人是亚里士多德。(2002年选择题)

7、提出“人是惟一需要教育的动物”的是康德。(2003年选择题)

8、提出“白板说”的是洛克。

9、提出如下理论的是: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布鲁纳的课程结构论,柯尔伯格的道德发生论,赞可夫的教学发展思想,苏霍姆林斯基的人道主义教育思想。

10、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发生于近代。

11、强调教育中注意人的发展的思想最早来自亚里士多德。

12、“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口号的提出者是夸美纽斯。

13、近代最早的一部教学著作是《大教学论》。

14.要求大力加强基础教育这项提高民族素质的工程,并提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普通高中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要多样化”的法规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5.提出“到2010年全面实现两基目标的基础上,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有步骤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等基本目标的法规是(《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三、名词解释

1、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2、学制(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

4、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就是让所有人都受到教育,特别是使适龄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育和使青年脱盲。

5、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6、教育的多元化:教育的多元化包括教育思想的多元化,教育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形式、评价标准等的多元化,它是社会生活多元化和人的个性化要求在教育上的反映。

7.教育终身化:终身教育强调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体化,青少年教育与成人教育的一体化.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一体化;把终身教育等同于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是片面的。

四、判断题

1、近代学校教育依然能适应当代社会。

答:错。进入20世纪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转换,使得近代学校教育越来越不能适应和满足社会的需求。具体地说,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发生了如下的变化:(1)要求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的直接联系;(2)要求教育向终身化的方向发展;(3)要求学校进一步面向未来,先行一步,为社会和人类的未来前景提供教育保障;(4)要求学校教育培养人的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2.学校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

答:错。学校教育是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一部分人有可能脱离生产劳动,当语言的发展到了文字出现后,学校才出现,才有了学校教育。

3、现代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日趋分化。(1999年判断题)

答:错。普通教育是以升学为主要目标,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二战前双轨制教育制度使两种教育相互隔离,普通中学中不能升入高一年级的学生往往缺乏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三战后综合中学的比例逐渐增加,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

4、终身教育主要是职业教育(成人教育)。(1998年判断题,原题为:终身教育主要是成人教育;2005年判断题,原题为:终身教育即成人教育或职业教育)答:错。终身教育思想强调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的一体化,青少年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一体化,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体化,把终身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是片面的。

5、教育的民主化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2000年判断题,原题为:教育民主化就是指教育机会均等。)

答:错。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6、教育的多元化是指教育思想的多元化。

答:错。教育的多元化包括教育思想我多元化,教育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形式、评价标准等的多元化,它是社会生活多元化和人的个性化要求在教育上的反映。

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答:对。这是孔子启发式教学的名言。愤即心求通而未得其意,悱即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8、《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比较系统论述教育学的专著。答:对。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系统地阐发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比较系统论述教育学的专著。(1998年填空题,2000年、2002年选择题)9.大学是以“学术性”为单一标准。

答:错。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传统的以“学术性”为标准的单一大学,逐渐发生变化。在形式上,不同学制、不同办学形式的学校纷纷出现;在内容上基础性的、应用性的、工艺性的学校各显特色;入学目的、考试评价的方法也多种多样。

五、论述题

1、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是什么? 答:(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的衔接。二战前,学前教育很少被纳入国家教育系统,二战以后各国政府普遍加强了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很多国家将学前教育纳入了国家教育界系统,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工作。(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处长义务教育年限。

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自19世纪中叶,一些欧美国家颁布了衽教育的义务教育法以后,义务教育逐步成为国际潮流,被视为徇一个国家是否文明的樗之一。现在世界上有近1/3的国家提出了年限不等的普及义务教育目标。

(3)中等教育阶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2003年判断题)

在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是以升学为主要目标、以基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双轨制教育制度使两种教育相互隔离,学生缺乏重新选择的机会,普通中学中不能升入高一年级的学生往往缺乏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综合中学的比例逐渐增加,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传统的以“学术性”为标准的单一大学,逐渐发生变化。在形式上,不同学制、不同办学形式的学校纷纷出现;在内容上基础性的、应用性的、工艺性的学校各显特色;入学目的、考试评价的方法也多种多样。(5)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2003年论述题,原题为:试述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内涵、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的影响下,国际性的教育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具体表现为人才的全球性流动、竞争与合作、教育机构的跨国设立、国际化网络教育的兴起以及国际学分、学位的互认等等。一个世界性的各国教育相互渗透、高度融合的大趋势正在出现。

2、孔子的教育思想。

答: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

(1)他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所以他很注重后天的德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他大力创办私学,培养了大批人才。

(2)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并且把仁的思想归结到服从周礼上,强调忠孝和仁爱。

(3)他继承了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于礼”,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

(4)他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1998年选择题)(5)他强调学习和思考相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6)他强调学习和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至用,把知识运用到政治生活和道德实践中去。

3、杜威的教育思想。

答:杜威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著有《民本主义与教育》一书。

(1)对教育本质的论述。①杜威主张教育为当下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2001年选择题、2002年填空题)由于生活是一个发展过程、生长过程,所以教育即生长。③由于生活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人要适应环境就需要不断改变或改组经验。所以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促进学生形成更新、更好的经验。④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和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⑤认为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它们掌握发现真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2)对传统教育的批判。①他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不仅是对方法的批判,而且是对整个教育目的的批判,是对教育目的的外烁性的批判。他认为,这种外铄的教育目的使受教育者无思考的余地,限制人的思维。受教育者不需要也不可能有自由思考、主动创造的窨,只能使用机械的注入法,学生消极地对教师所教的东西做出反应,成为教师和教科书的奴隶。②他反对从上面的灌输,主张表现个性和培养个性;反对外部纪律,主张自由活动;反对向教科书和教师学习,主张从经验中学习。③他主张教育是没有外铄的目的,是让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自己探索,自己改造和改组经验,自己得出结论,从而得到发展。(3)在《民本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最重要的思想是教育为民主社会创造条件的思想。

4、《学记》的教育思想是什么? 答:(1)《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2)《学记》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系,提出了严密的视导和考试制度。(3)要求“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即主张课内外相结合。(4)《学记》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5)《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开导学生但不要牵学生走;对学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但不让学生灰心;指出解决问题的路径,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这些原则和方法都已达到很高的认识水平。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填空题

1、教育具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科学技术发展功能。

2、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制约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决定着公民受教育权利。世界各国重大的教育改革以课程改革和教学内容改革为核心。(1998年、2003年、2005年选择题)

5、人力资本理论的创立者是舒尔茨。

6、舒尔茨通过教育资本储藏量的分析方法,推算出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

7、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学校教育、职业训练、卫生保健和为适应就业机会变化而进行的信息搜寻等形式,所有这些方面的投资都或多或少改善和提高知识、技能、健康等人力品质。

8、教育对整个文化起着保存、承传、改造、创新的作用。

9、从形式上看,可把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在文化诸因素中,价值观入于核心地位。

10、教育对文化的改造表现为选择文化和整理文化两种形式。

11、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教育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2.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一开始就和(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联系在一起。13.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通过两条路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和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

14.现代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主要通过对(教师)的选择,对(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来实现。15.(校园文化)是社会的一种文化,是学校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有意无意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形态。

二、选择题

1、决定教育目的性质和思想教育的内容的是政治经济制度。

2、校园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2001年、2004年填空题)

3、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出现在第一次工业革命。

4、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要求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

5、普及高等中级教育的要求出现在第三次工业革命。

三、名词解释

1、人力资本理论: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是指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以及其他类似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因为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甚至是首要因素。(1999年填空题、2002年选择题)

2、教育资本储藏量:是指国家在某一时期内教育支出的总额。通过教育资本储量的测定,可以分析一个国家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2003年名词解释)

3、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又是探索真理的认识活动,还是一种社会建制即某种共同的规范和独特的精神气质。

4、技术:是根据生产实践或科学原理发展而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它还物化在生产工具、设备中,体现在对生产程序的策划、规定上。

5、校园文化:是社会的一种亚文化,是学校在自身的发展中有意无意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形态。它可细分为物质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以及课程活动文化等。(1998年名词解释)

6、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学校教育、职业训练、卫生保健和为适应就业机会变化而进行的信息搜寻等形式,所有这些方面的投资都或多或少改善和提高知识、技能、健康等人力品质,从而提高生产力,增加金钱和精神收益。

四、判断题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因此学校要直接为政治经济服务,参加具体的政治运动,执行具体的政治任务。

答:错。虽然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对学校教育有影响和制约,但并不意味着学校可以忽视自身的办学规律,更不是说学校要放弃学校教育任务直接为政治经济服务。教育只有遵循教育规律,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通过培养人才来为政治经济服务。实际上是削弱了教育的功能甚至歪曲了教育的功能。

2、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直接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体,与教育无关。

答:错。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直接取决于这个国家的政体,但又间接取决于这个国家人民的文化程度、教育事业的发展程度。普及教育的程度越高,人的知识越丰富,就越能增强人民的权利意识,认识民主的价值,推崇民主的政策,推动政治的改革和进步。

3、教育的规模、速度与生产力水平同步发展。

答:错。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但两者并不是同步发展。教育本身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发展还受到社会其他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文化等影响,在一定条件下这些因素还起着特别大的作用。

4、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答:对。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引起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和分配结构的变革,与此相适应,教育结构也随之出现变化。否则就会出现教育结构、比例等失调的问题,或者教育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经济的要求,或者出现人才过剩的现象。

5、教育是第一生产力的母机,是再生产科学核技术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答:对。首先,教育通过传递和积累科学知识而发展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科学技术具有继承性的特点,科学技术的积累和继承主要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学校对科学技术的再生产还是一种高效的再生产,教育通过对已有科学技术的加工,可以使下一代更迅速、更易理解地掌握。其次,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通过创造和发明新的科学技术发挥其扩大科技术再生产的功能。高校成为科学研究的一个方面,对产生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做出特别的贡献。

6、教育具有生产性。

答:对。由于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再生产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对提高生产效率和增加社会财富起着重要作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具有生产性。(该题也可出:教育仅仅是一种消费事业、福利事业。答:错。具体内容同上。)

五、论述题

1、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的关系。答:(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经济政治权力,谁就通过对教育方针、政策的颁布,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经费的分配,教育内容特别是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规定,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的任命聘用等,实现对教育领导权的控制。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一个国家设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基本上是由政治制度决定的。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一个国家的政治理念、意识形态、社会的伦理道德观,直接受到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学校教育所培养人才的政治、道德面貌同样反映了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国家的这种要求通过制定教育目的、规定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容以及相应的考试或评价手段来实现。

④政治经济制度对学校的影响、制约,并不意味学校可以忽视自身的办学规律,更不是说学校要放弃学校教育任务直接为政治经济服务。(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①教育为政治培养需要的人才。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任何一种政治经济制度,要想得到维持、巩固和发展,都需要接班人,而这些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教育来实现。②教育可以促进民主。一个国家的民主间接取决于这个国家人民的文化程度、教育事业发展的程度越高,人的知识越丰富,就越能增强人民的权利意识,认识民主的价值,推崇民主的政策,推动政治的改革和进步。

③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学校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言论、教材、文章以及他们的行为,是宣传某种思想,形成某种舆论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一定政治经济的现实力量。总之,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这种影响随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作为促进社会进步的力量,变的越来越重要。

2、教育与生产力水平的关系。

答:一方面经济发展为教育提供的条件越来越好,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越来越重要。(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004年填空题)社会经济、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培养的各种规格、类型的劳动力的数量,制约着教育普及的程度。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与该国的文盲率、入学率、义务教育普及的年限、高等教育发展的水平直接相关。

②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引起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和分配结构的变革,与之相适应,教育结构也将随之出现变化。否则,就会出现教育结构、比例失调的问题,或者教育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经济的要求,或者出现人才过剩的现象。

③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知识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促进人们的认识能力、思维水平的不断进步,促进学校的课程结构与内容不断发展更新。世界各国许多的重大教育改革都是以课程改革、教学内容改革为核心的。而每次重大的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都反映了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水平和新要求。同样,学校的物质设备、教学实验仪器等都是一定的生产工具和科学核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2)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003年填空题)劳动力的质量和数量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教育担当再生产劳动力的重任。劳动者基本劳动素质的优劣,技术人员科技文化水平的高低,管理人员管理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所受到教育的程度和质量。教育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②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教育通过传递和积累科学知识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整理加工,可以使下一代更迅速、更易理解地掌握。其次,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通过创造和发明新的科学技术发挥扩大科学技术再生产的功能。高校成为科学研究的一个方面军,对产生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做出特别的贡献。

3、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答:(1)科学技术驿教育的可能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教育事业是一项传统性很强的事业。在历史上教育的某一形态一旦形成,很难改变,而科学却是活跃的革命性的。科学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冲击教育的习惯领域。导致教育中的新与旧、先进与落后的矛盾斗争,最终促成教育的革新与发展。

其次,科学的发展不但对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而且还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引领教育循着科学的轨道前进。

具体的说,科学技术对教育的作用表现为: ①科学能改变教育者的观念。科学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教育者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影响到他们对教育规律内容、方法的选择和方法的运用,也影响到他们对教育的认识和教育过程中教育机制的设定。

②科学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科学的发展提示出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从而使教育活动遵循这种规律。同时,科学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上的广泛应用,使教育对象得以扩大。

③科学可以渗透到教育活动的所有环节中去,为教育资料的更新和发展提供各种必要的思想基础和技术条件。学校类型规模的扩展,教育设施的兴建,教育内容的记载与表达方式,教学用具与器材的创造等,者离不开科学的作用。(2)可能的影响转化为现实的影响。

①科学以理论的形态进入教育领域,影响教育者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教育能力,影响教育的内容。

②科学以物质褓和操作程序的方式进入教育领域,引起教育的物质资料的更新,从而促进教育的发展。

③科学技术以方法、手段的形式进入教育,引起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更新。

4、新科学革命对教育提出了哪些挑战?请联系实际加以说明。(1998年论述题)

答:新技术革命对教育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提供了教育迈向一个新阶段的机遇,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教育观念。

(1)能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的急速增长要求人们学会学习,能力教育比知识教育更重要,方法教育比结论更重要。

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共有16年的学习时间,而人类知识总是不断猛增,所以除了有选择地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外,主要靠增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来解决这一矛盾。

(2)教学形式个别化。由于新型教育的广泛采用,传递教学内容的途径将发生重大的改变,尤其是电子计算机的普及,能够确保学生在自己方便的时候和方便的地点,学习这些内容。他们可以按照教学要求自订学习进度计划,并且能够运用计算机进行自我测验和评价。例如,现在的远程教育、各种网校的发展都有体现了教学形式个别化。

(3)培养目标个性化更加受到关注。新技术革命使得传统工业的标准化、规格化转向非标准化。这为实现根据人的自然本性发展人的个性的教育理想,提供了更充分的条件。(2004年判断题,原题为新科技革命为培养目标个性化提供了更为充分的条件)例如,现在的各种特色学校的出现和各种特长班的举办。(4)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它要求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应对世界的变化,由此要求教育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目前的“知识经济”的核心就是“创新经济”,依靠创新的知识密集型企业日益发达,美国微软公司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各种劳动都日益智力化,而且使劳动者常常面临新的科学技术或工艺问题,迫使人们去创造,所以学校都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使命。

5、教育的文化功能?(1999年判断题,原题为: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代名词;2001年论述题)答: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表现为对文化起着承传、改造和创新。(2000年填空题)

(1)教育具有文化传承功能,是传递人类文化特别是人类文化精华的重要手段或工具。(2)教育文化改造功能表现为选择文化和整理文化两种形式。

①现代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主要是通过对教师的选择和对教育方式的选择来实现。这种选择主要包括:第一,选择社会的主流要素和基本精神;第二,选择能有效促进学生多方面得到发展的基本文化要素;第三,选择有利于科技进步、生产发展和生活质量提高的实际应用效率较高的文化要素。

②一方面,教育者具有整理文化的能力,另一方面,文化只有经过教育的整理,才易于被年青一代理解和接受。

(3)教育是有文化创新的功能,新的教育思想、学说和方式方法是世界总体文化中创新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现代教育为文化的不断更新发展提供大量的具有创造活力的人;现代教育的许多活动已与科技发明、文化更新融为一体。

6、我国传统价值取向中的消极因素对今天教育的影响。答:中国传统价值取向中的消极因素对今天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在认知上具有重传统与权威的取向;在人事上具有重功名的取向;在道德上具有重“忠孝”的取向。

(1)重传统、重权威的价值取向对教育过程和师生关系的影响。支配中国师生关系的观念是师道尊严,即在教学与教育中无原则的服从教师的权威。在教学中,强调教师教的过程和作用,忽视学的过程和作用;教师倾向于按事先安排好的方案教学,而不习惯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安排;教师习惯于向学生提问,而不习惯于不断被学生提问;在思想教育方面,习惯于“教导”,而来习惯于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在班级管理上,习惯于发号施令和监督处罚,不习惯于引导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自我管理。由于长期处于被动的地位,我国的学生多具有自信不足和主动性,独立性、自学性及进取性不足的弱点,而这些特点是当今时代非常需要的品质。

(2)重功名的价值取向对中国当代的教育价值和教育质量观的影响。重功名反映在教育价值观上,就是把能否培养出“当官的”、“出名的”人作为评判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反映在教育质量观上,就是把考取高等院校人数的多少,看作是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这种观念在现代的消极影响是,片面强调书本知识,忽视学生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忽视兴趣、情趣、意志、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片面强调少数尖子生的培养,而忽视面向全体学生与教育质量的普遍提高。

(3)重“忠考”的价值取向对当代中国的学生观的影响。从价值取向的角度看,不论考还是忠,都表现一种建立在血缘和等级基础上的服从关系。这种价值取向影响对学生的态度,影响学生观的形成。在多数的教师和家长的眼中,顺从、听话、老实,一直被看成是好学生的重要标志。而那些有自己独立见解和敢于发表反对意见的学生,往往被视为不好的学生。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填空题

1、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

2、能否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

3、个体身心发展是人的各方面的替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4、人的身心发展具有社会实践性和能动性。

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6、内因和外因对个体身心发展综合作用的汇合点是实践。

7、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作用还有延时作用。

8、在个体发展中,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1999年填空题)

9、身心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10、认知方面,初中阶段教育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

11、初中阶段是培养初中生自我认识的起始阶段。

12.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的(成熟机制)决定的。13.西方支持内发论的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而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14.在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中,瑞士心理学家关于发生认识论的研究,提示了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按照(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的顺序发展的特征。

15.在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中,美国心理学家柯尔柏格认为人的道德认知遵循着从(前世俗水平)到(世俗水平)再到(后世俗)水平的发展过程。

二、选择题

1、坚持外铄论的有洛克。

2、坚持内发论的在孟子。(1998年填空题)

3、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依据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4、因材施教是遵循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5、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是遵循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6、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特点的教育是遵循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7、格赛尔双生子爬楼梯的实验说明了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2000年填空题)

8、提出“最近发展区”概念的是维果茨基。

9、加强2-3岁幼儿的口语训练是遵循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10.个体在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年龄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这是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11.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缺乏自我调节能力和坚强的意志,那么不严重的疾病也会把他击倒,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12.男生在游戏中喜欢扮演坚强不屈的英雄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三、名词解释

1、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2、内发论:认为人的身主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1999年名词解释)

3、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学校的教育等。(2000年名词解释)

4、主体实践论:把实践,把个体积极投入实践的活动,看作是内因与外因对个体身心发展综合作用的汇合点,也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直接的、现实的力量。这称为“主体实践论”,即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力来自个体活动中多因素相互作用论。(2002年填空题)

5、发展关键期(发展最佳期):是心理学家根据个体身心发展不平衡而提出的一个概念,又称发展最佳期。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对个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效果,错过了这一时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2002年名词解释)

6、成熟:人的某种先天素质的发展过程。

7、最近发展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2000年选择题)

8、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9、人的潜能:是人足以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未来成熟的人培养为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的可能性或前提条件。

10、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必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出具有一定的顺序。

11、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1998年选择题)

12、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们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1998年填空题)

1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性。

14、遗传: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15、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

16、个性发展(发展个性):是要在人的共同性的基础上,充分把人的差别表现出来,从而使每个人都具有自主性和独立性,实现生命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2000年名词解释)

17、环境:指在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18、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人是能动的实践主体,没有个体的积极参与,个体的发展是不能实现的;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四、判断题

1、孟母择邻。答:对。(1)环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人生活在不同的小环境中,这些环境所提供的条件并不相同,对个体发展的意义也不一样,因而不同环境中的人发展有很大区别。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在同一环境中,各种因素作用的方向、力量的大小是不相同的。对于教育者来说,分析、综合利用环境因素的积极作用,抵制消极影响是极其重要的工作。

2、在学校上学与在家自学是一样的。答:错。(1)学校教育是由承担教育责任的教师和接受教育的学生共同参与和进行的,这是学校活动中主体的特殊性。(2)学校教育的环境具有极大的人为性,具有明确的目的、指定的教育内容与活动计划、有系统的组织和特殊的教育条件。学校弥漫着科学、文化和道德的气息。这些构成了学校教育环境的特殊性。(3)从个体活动的角度来看,学校中的个体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区别在于有教师的指导,活动的结果还要接受检查。

(4)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5)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6)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该题还可出为:利用图书馆、网络可以代替代学校与教师,学校可以消亡,教师可以消亡。答:错。具体内容同上。)

3、学校教育是万能的。

答:错。学校对个体发展特殊功能的发挥,不是没条件的,它要求学校按照教育规律办事,保证自身良好外,还要积极协调各方面的影响,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此外还需要儿童自身发育正常,教育才能发挥作用。

五、论述题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答:(1)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过程。(2)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主要有:

①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是不平衡的。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人的身心的不同方面在不同的发展期的现象要求教育要及时施教,特别是要抓住儿童的发展关键期。②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的发展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这要求教育工作要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特点的教育。

③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要求教育工作要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特点的教育。

④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机体各部分存在着互补的可能,为人在自身某方面缺失的情况下依然能与环境协调,从而为能继续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条件。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们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互补性告诉我们,发展的可能性在些是直接可见的,有些是隐现的,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⑤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差异,其次表现为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这要求我们在教育工作中发现研究个体间的差特征,因材施教。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答: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人生活在不同的小环境中,这些环境所提供的条件并不相同,对个体发展的意义也不相同,因而不同环境中人的发展有很大的区别。但个体对环境的作用也不是消极的,处在同一小环境中的个体,其发展水平也不会完全相同。个体对环境保持积极态度,就会挖掘环境中有利于自已发展的因素,克服消极的阻力,从而扩大发展的天地。所以教育者不公要注意为爱教育者的发展提供较有利的条件,更要培养受教育者认识、利用和超越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在同一环境中,各种因素作用的方向,力量的大小是不相同的。对于教育者来说,分析、综合利用环境的积极作用,抵制消极影响是极其重要的工作,教育者需研究如何既保持校园小环境的有利条件,又积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充分利用社会的有利教育力量。

3、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特殊功能。(1999年论述题)答:学校教育是由承担教育责任的教师和接受教育的学生共同参与和进行的,这是学校活动中主体的特殊性。学校教育的环境具有极大的人为性,具有明确的目的、指定的教育内容与活动计划、有系统的组织和特殊的教育条件。学校弥漫着科学、文化和道德规范的气息。这些构成了学校教育环境的特殊性。从个体活动的角度来看,学校中的个体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区别在于在教师的指导,活动的结果还要接受检查。这种特殊性使用权学校在影响人的发展上具有独特的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社会对个体的要求或期望有体质、思想道德、知识能力等多方面,并提出一系列规范。学校根据这些要求而做相应的变化,并有意识的以教育目的和目标的形式去规范学校的其他工作,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促进学生达到规范的目标。(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学校教育目标明确、时间相对集中、有专人指导并进行专门组织的教育活动。此外,学校教育使个体处在一定的学习群体中,个体之间发展水平有着差异,这也有助于个体的发展。(3)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学校教育的内容大部分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即使专门学校的教育内容,也属于该领域普遍和基础和部分,因而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此外,学校教育提高了人的需求水平、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这对人的发展来说,更具有长远的意义。(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在开发特殊才能方面,普通学校教育内容的多而性和同一学生集体中学生间表现出的才能的差异性,有助于个体特殊才能的心理学方面的素养,这有助于他们发展学生个性独特性价值,并且尊重和注重学生个性珠健康发展。同时,学生在群体中的生活也助于每人从其他人的身上吸取闪光点,丰富自己的个性。

第四章

教育目的

一、填空题

1、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2、教育目的的确定受教育价值观的支配,也与社会发展水平和需要相关。

3、学校的教育目的层次可分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

4、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阶级性。

5、社会教育的最迫切的要求与教育不能满足这一要求之间的矛盾是制定教育目的的中心问题。(1999年填空题)

6、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7、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美育的最高层次的任务。

8.教育目的是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对象)提出的。9.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10.指导学生掌握艺术创造的知识和技能,形成艺术气质艺术思维,特别是艺术的(独创性和个人特征),则是美育的至高境界。

二、选择题

1、当经济增长加快、民主意识高涨、需要提高全民教育素质时,反映在教育目的上就是强调教育平等化和(价值多元化)

2.由特定社会领域和特定社会层次的需要所决定,也因受教育者所处的学校级别而变化是教育目的中的(培养目标)

3.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是教育目的中的(教学目标)

4.当国家竞争加剧,强调各方面尤其是科技实力时,就会强调教育质量,反映在教育目的上,就是强调培养国家精神和(英才教育)

5.在法规中提出“四有、两爱、两精神”的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6.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法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7.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法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三、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批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3、课程目标:是课程计划中各个学习领域和/或这些领域之下的一些具体的科目所规定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应达到的要求。

4、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5、体育:是授予学生有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1998年名词解释)6、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1999年名词解释)

7、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政治素质,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8、美育:是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

9、劳动技术教育:是指引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具有初步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的教育。(2000年名词解释)

四、判断题

1、美育就是艺术教育。(2002年判断题)

答:错。美育是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它的内容比艺术教育要宽阔的多。

2、全面发展就是平均发展。

答:错。全面发展是指学生基本素质的发展,学生可以而且应当在基本素质全面发展基础上保持并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从而形成丰富而独特的个性。

3、智育的任务就是教学生学习文化和技能。

答:错。智育的任务不仅要教学生学习文化和技能,而且要形成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他们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4、体育的任务就是增强学生体质。

答:错。体育的任务不仅要增强学生体质,而且还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培养他们顽强的意志力,提高自我保健的意识和能力,形成他们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健全的人格,以及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5、劳动技术教育就是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

答:错。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现代信息和现在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具有初步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的教育。

6.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或教学目标构成了学校教育的层次结构。

答:对。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遵循的工作总方针,但它不能代替各级各类学校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即培养目标。这便决定了教育目的的层次性。培养目标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所决定的。教育目的是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对象提出的,两者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教学目标和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五、论述题

1、试论教育目的的层次。答: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遵循的工作总方针,但它不能代替各级各类学校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即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还有各自的具体工作方针,这便决定了教育目的的层次性,即教育目的(国家的或思想家理想中的);培养目标(各学习领域和/或科目的);教学目标(具体教学过程中如单元、课时的)。培养目标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所决定的。教育目的是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对象提出的,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课程目标是课程计划中各个学习领域和/或这些领域之下的一些具体的科目所规定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应达到要求(或标准)。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2.试论“五育”之间的相互关系。

答:(1)“五育”中的每一育中都包含了对人的智力、情感、意志和行为的要求,区别只在于强调的侧重面和具体内容上。也就是说,“五育”各自任务的实现在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上有相通之处。

(2)“五育“之间还存在着互为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如为了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需要引起学生的认识兴趣,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形成对学习认真负责的态度,遵守学习纪律,这时,德育就成为实现智育任务的手段,反之亦然。(3)从实践的角度看,“五育”各自的任务在教育活动中体现关联性。任何一种活动的参与者都需付出自己的身心力量,而活动也对参与者的身心产生多方面影响。活动的综合性决定了“五育”的任务不是完全分头由不同类的活动承担,而是在每一类的活动中都不同程度、不同范围地实现各育的任务。在某一类活动中,往往一部分处于显性的状态,一部分则处于隐性、渗透的状态。如教学活动并非只同智育有关,智育任务的实现也不是只通过教学。(4)“五育”中,体育为增强人的全面发展的自身物质基础服务,是基础。德育、智育、美育处在同一个层次上,为人的全面发展中的精神力量的发展服务。劳动技术教育也是人作为社会人求生存与发展所必须的教育。

(5)“五育”的相互关系决定了教育活动中任何孤立只强调某一育的地位与任务,或者把各育之间关系割裂、对立起来的做法都是不利于人的全而发展的。在这种情况下,受到损害的不仅是被忽视的方面,而且也包括被强调的方面。因为任何一育任务的实现都离不开其他各育的配合。高超的教育活动是体现“五育”内在和谐美的活动。

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

一、填空题

1、教师的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2、韩愈《师说》中关于教师职能的一名言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3、夸美纽斯说,教师的职业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

4、教育具有两个基本功能,即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促进人自身的发展。

5、我们强调教师吃透两头,即充分理解教材和充分认识学生。

6、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包括生存、受教育、受尊重、安全的权利。

7、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8、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精神的基本原则: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原则、无歧视原则。(2003年填空题)

8.教育系统是以人的集合为主要构成要素的社会系统,诸要素中(教师和学生)是最基本的要素。

9.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10.(人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既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教育的社会功能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

11.能不能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机会和良好的氛围)是区别一名普通教师和优秀教师的真正标志。

二、选择题

1、对学生的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2、规定:“学校、幼儿园教职员工应尊重末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或其它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的法规是(《义务教育法》)

三、名词解释

1.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由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具体教育场景选择教育内容,组织教材和教学活动,并采取一定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施加影响。

2.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

四、判断题

1、教师只要熟悉自己所教内容就可以了,没有必要高深的学问。

答:错。教师需要有学科专业素养。对于教师来说,对所教内容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要能够把所教的内容放在更为广的学术背景上,这样才能全面理解所教内容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取其左右而逢其源。另一方面,科学知识的发展是很快的,几年前是“高深”的知识,几年后已经是平常的知识了。

2、教师有学科专业素养就是指学好专业知识。

答:错。学科专业素养不仅包括专业知识,而且包括一定的科研能力。科研能力是综合地、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是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性的、发现性的心智、情感主动投入的过程。重视科研的教师,才能不停留于照本宣科,在教学过程中灌注进自己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师的科研以教育科研为主,并与自己的教育实践改进密切相关。

3、具有较多知识的人都能成为合格的教师。

答:错。教师是一种专门职业,指教师不仅要有学科专业素养,还要有教育专业的素养。教育事业是一项社会性事业,它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同时也可以推进社会各方面的进步与发展。一名教师能不能自觉地使教育活动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与他有没有教育理论的素养、能否理解教育的本质、具备现代教育观念、掌握教育的艺术有很大的关系。并不是有较多知识的人都能成为合格的教师。

4、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自然成为现实的发展。

答:错。学生发展的可能性能否成为现实的发展,需要多方面的条件,不会自然实现。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只有在个体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个体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才能不断阶段性完成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与个体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运动,促进人的发展。没有活动,没有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也就没有个体的发展。教学这种客观环境的刺激能否产生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结果,与教师、学校如何安排、组织学生的各种活动有极大的关系。

5、教师指导学生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答:错。教师指导学生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不成熟到成熟,最终是要促成学生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不成熟到成熟,最终是要促成学生能够不再依赖于教师,学会学习,学会判断,学会选择,而不是永远牵着他们的手。社会是在不断变化的,学习的标准、道德的标准、价值的取向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整个世界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多元化。我们不可能期望在学校里教授的东西能使学生受用终生。我们要认可而且要鼓励学生,善于根据变化着的实际情况有所判断、有所选择、有所发挥。

6、教学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答:对。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的实现,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要培养主动发展的人,就必须充分调动个体的主动性。不能想象,消极被动的教育能够培养出主动发展的人另一方面,个体身心的发展的并不是简单地由外在因素话施加影响的结果,而是教师、家庭、社会等外在因素起作用的结果,没有个体主动积极内化,没有过个体主动积极参与,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没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内化,就没有真实意义上的教学存在。

7、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学生。(1999年判断题)

答:对。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着的个体,他们虽然知之甚少,尚未成熟,但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不充分认识到学生的独立的社会地位,就不可能建立社会主义的新型师生关系。现在的师生关系是以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学生、热爱学生为基础,同时又看到学生是处在半成熟、发展中的个体,需要对他们正确指导。

8、教师职业是出卖知识的职业,师生关系是推销员与顾客的关系。(2001年判断题,原题为:师生关系就是知识的授受关系。)

答:错。这种观点把教育活动和师生关系理解得太简单、太肤浅了。从教学的角度看,教师角色与学生角色的互动关系.可是学校也是社会,从社会学的角色看,师生关系在更深刻的意义上,是人和人的关系,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互动关系。一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的、人格的影响。学校的教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有着特别的意义。教育工作者作为一个人,作为社会中的一个人,对成长中的儿童和青少年有着臣大的又是潜移默化的影响。精神需要的感染,道德需要道德的濡化,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人格力量,它会对学生产生终身的影响。(本题还可出为:作为一名不仅要成为“经师”,更要成为“人师”。答:对。具体内容同上)9、青少年是权利的主体。(2001年判断题)

答:对。从法制的角度讲,青少年是权利的主体。我国有关法律规定,青少年学生享有的基本权利包括:生存权、受教育权、受尊重的权利和安全的权利。

五、论述题

1、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1998年、2000年论述题)答:(1)教师是一种专门职业,首先是说教育工作者需要有学科专业素养。需要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学科专业素养不仅包括专业知识,而且包括一定的科研能力。重视科研的教师,才能不停留于照本宣科,而是应在教学过程中灌注进自己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

(2)教师是一种专门职业,还指指教师不仅要有学科专业素养,还要有教育专业的素养。一名教师能不能自觉地使教育活动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自身发展地需要,与他有没有教育理论的素养、能否理解教育的本质、具备现代教育观念、掌握教育的艺术有很大的关系。并不是有较多知识的人都能成为合格的教师。

(3)教师还需要有一些与教师职业有关的特殊要求,比如,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等。

2、怎样理解“学生的发展”? 答:(1)学生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发展,既有政治素质、道德修养的发展,也有知识水平、心智能力的发展;既有精神素质的发展,也有身体素质的发展。为了某种单一的目标,而忽视甚至抑制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是一种短视行为。

(2)学生的发展是个性的发展。个人的本质意义是体现在他的与众不同的个别性之中,能不能为学生个性发燕尾服提供充分的机会和良好的氛围,是区别一名普通教师和优秀教师的真正标志。学校应成为促进每个学生的特点、优势理加明显的场所,而不是把不同的人变成相同的人的场所。

(3)学生的发展,不仅指当下的发展,更是指学生未来的、终身的发燕尾服;是学生未来的适应能力、继续学习能力、接受挑战并改造环境的能力的发展。这就不仅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心理上发展规律有深刻的了解,对所教学科逻辑有深刻的理解,而且要求能将这两者完美地统一于自己的教育实践之中。要能够使学生掌握知识成为只是更好地发展的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

3、阐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的关系。

①从教师与学生的社会角色上看,在知识上,教师是较多者,学生是较少者;在智力上,教师是较发达者,学生是较不发达者;在社会经验上,老师是较丰富者,学生是欠丰富者,老师较之于学生具有明显的优势。教师的任务是发挥这种优势帮助学生迅速掌握知识、发民智力,丰富社会经验。这一过程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②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的实现,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要培养主动发展的人,就必须充分调动个体的主动性。不能想象,消极被动的教育能够培养出主动发展的人。另一方面,个体人心的发展并不是简单地由外在因素施加影响的结果,而是教师、家庭、社会等外在因素通过学生内在因素起作用的结果;没有个体主动积极参与,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没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内化,就没有真实意义上的教学存在。③教师指导学生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不成熟到成熟,最终是要促成学生能够不再依赖于教师,学会学习,学会判断,学会选择,而不是永远牵着他们的手。社会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学习的标准、道德的标准、价值的取向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整个世界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多元化。我们不可能期望在学校里教授的东西能使学生受用终生,我们要认可而且要鼓励学生,善于根据变化着的实际情况有所判断、有所选择、有所发挥。(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着的个体,他们虽然知之甚少,尚未成熟,但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不能充分认识到学生的独立的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就不可能建立社会主义的新型师生关系。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单通道的授受关系,导致学生的被动性和消极态度,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建立在有利于学生发展意义上的严格要求和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关系,不仅师生关系和谐,而且学习效率高。现代的师生关系是以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学生、热爱学生为基础,同时又看到学生是处在半成熟、发展中的个体,需要对他们正确指导。(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从社会学的角色看,师生关系在更深刻的意义上,是人和人的关系,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互动关系。一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的,人格的影响。学校的教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有着特别的意义。教育工作者作为一个人,作为社会中的一个人,对成长中的儿童和青少年有着巨大的又是潜移默化的影响。精神需要精神的感染,道德需要道德的濡化,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人格力量,它会对学生产生终身的影响。同样,学生不仅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水平作出反应,对教师的道德水平、精神风貌更会作出反应,用各种形式表现他们的评价和态度。

第六章

课程

一、填空题

1、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2、社会发展水平、科学文化发展水平、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3、在课程理论上,偏重能力的是形式教育论,偏重知识的是实质教育论。

4、在课程问题上,形式教育论强调古典语言、数学、逻辑学等学科的教学,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的官能或能力得到发展。(1998年、1999年填空题)

5、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课程标准。(2003年选择题)

6、课程标准由前言部分、课程目标部分和内容标准部分、课程实施部分组成。

7、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它的主要部分是课文。

8、教科书的编写要处理好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的关系。

9、在课程设计和实施中要体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

10、在课程理论哲学认识论上,坚持惟理论的是形式教育论,坚持经验论的是实质教育论。

11、课程设计所形成的文件称为课程标准。(2000年填空题)

12、教科书编写要兼顾不同学科相关性与同一学科的衔接性。

13、课程标准的中心部分是内容标准部分。

14、从课程管理的角度来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15.课程设置的最终表现形式是(教学计划)。(注意课程设置与课程设计相区别)15.(课程计划(是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是课程的总体设计或总体规划。

16.2001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开始。17.教科书的编写要同时兼顾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18.现代基础教育的课程目标将定位于未来社会人才的素质结构,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统一实现。

二、选择题

1、提倡活动课程的是(儿童中心说)

2、强调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个性养成的是(活动课程)

3、所授知识、技能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和严密性的是(学科课程)

4、压缩课时、增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避免完整的知识被人为地割裂的课程类型是(综合课程)

5、活动课程的概念是针对(学科课程)(1998年选择题)

6、各国的课程改革总的趋势是(课程的现代化)

7、中国古代的“六艺”属于(学科课程)

8、便于发挥老师主导作用的是(学科课程)

9、课程计划的中心问题是(学科设置)

10、属于课程计划的是(课时分配)

11、能够较好兼顾学生发展和社会的需要的课程类型是(核心课程)

12、“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提出要设置“百科全书式”课程的是(夸美纽斯)

13、有利于解决有限的学习时间与人类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矛盾的是(综合)课程。

14、学校课程应以目前正在发生变化的社会功能、社会生活为内容,是(学科中心论)

三、名词解释

1.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它是某级某类学校所要进行的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不仅包括学科的课内教学,还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规定了各六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的安排顺序、课程分配、常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2001年选择题)

2.学科课程:就是分别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学科,并从课程体系出发,整体安排它们的顺序、授课时数及期限。(1998年名词解释)

3.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2000年名词解释)

4.综合课程:是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的一类课程,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从相信相近的几门科学中选取内容并将这些内容相互融合,构成课程。(1999年、2005年名词解释)5.核心课程:是一种围绕人类基本活动来确定中心学习内容的课程。(2000年选择题)6.潜在课程:也叫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课程”并非实指,只是借用“课程”一词来说明学校中还存在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但又无法控制的教育因素。它们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的知识、价值、行为规范、情感等发生影响的全部信息的总和及其动态传递方式。它在学校情境中以内隐的方式存在。(2001年判断题)

7.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的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2000年名词解释)

8.课程标准:是教学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9.教科书:又称课本。是依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1999年填空题)

10.学科中心论:是近代课程发展史上的一种课程理论。其出发点和中心是学科本身,主张学校课程应以各科知识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各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目标。它关心的是知识的传递,强调知识的系统而忽视儿童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逻辑。(2001年填空题、2004年名词解释)

11.儿童中心论:是近代课程发展史上的一种课程理论。它主张按儿童的需要、兴趣、能力及经验来设计课程,因此提倡活动课程、经验课程。它强调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顺应和满足儿童自然发展的需要,应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发展要求来确定课程;强调从儿童的直接经验出发,按个体经验发展的逻辑来组织课程,强调儿童通过活动来获得知识经验。儿童中心论能够满足儿童的需要,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知识本身的系统性。

12.社会中心论:又叫问题中心论,是近代课程发展史上的一种课程理论。它认为学校课程应以目前正在发生变化的社会功能、社会生活为内容,强调解决问题的技能、人际关系和社交技能;强调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强调学校教育应成为维护社会结构、保持社会平衡、建立社会新秩序的工具或手段,主张围绕社会改造的“中心问题”来组织学校课程。

四、判断题

1.课程就是德、智、体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

答:错。它首先是指某一类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其次,它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最后,课程兼有计划、途径、标准的含义。不仅规定了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各设置的程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

2.我国课程改革中的“综合实践活动”就是杜威主张的活动课程。答:错。“综合实践活动”具体分为“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等几个部分。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学科课程既不对立,也不矛盾。作为学校课程的一种类型,它的开设,有助于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供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以学生活动为主,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科课程的不足。

3、潜在课程并不是真正的课程。(2001年判断题)

答:对。潜在课程,也叫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课程”并非实指,只是借用“课程”一词来说明学校中还存在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但又无法控制的教育因素。它们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的知识、价值、行为规范、情感等发生影响的全部信息的总和及其动态传递方式。它在学校情境中以内隐的方式存在。

4、学校课程中的学科就是科学。

答:错。学校课程中的学科和科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科是根据学校的任务、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选择必须掌握的某门科学的基础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是某门科学中的基础性内容,也是学生发展成长中必须学习的内容,是经过教育学加工以后的产物,具有教育功能。而科学则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它不仅在叙述范围及性质上与学科不同,在叙述的程序上也不一样,科学是从一般理论的结构和原理出发,而学科则多是从具体事物和现象的描述开始,然后转向关系、定义、规律的揭示。

5、我国课程改革中的“活动课程”就是通常所说的课外活动。

答:错。我国课程改革中的“活动课程”源予课外活动,但又与课外活动不同。从课程上看,使课外活动正规化,列入教学计划;从内容上看,注意活动系列化;从参加者看,由部分学生扩展到全体学生,由自由参加,到必须但可自由选择内容参加。

五、论述题

1、国外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及其趋势是什么? 答:(1)基本理念是: ①注重基础学力的提高。为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提高儿童的基础学力仍然是各国课程改革首要的关注点。读、算能力和信息素养等是未来公民所不可缺的,基础学力是儿童适应未来社会的前提,是开展终身学习、促进自身的完善与发展的基础。使儿童具备基础学力是课程改革首要的目标。

②信息素养的养成。为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适应信息化社会,儿童应具备相应的信息素养能力。③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全球化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们具备开放性思维与创新精神,需要与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交流。因此,各国课程改革都强调创造性开放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认为教育应该培养胸襟开阔、能够站在全球化视野考察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公民。例如,日本在2000年3月召开教育改革国民会议,会议主席江琦玲於奈呼吁,日本需要拥有“以丰富的想像力、预见力为基础的,创造思想、新方法的能力”,“今后,如何培养创造力是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在这方面,为适应国际化的发展,外语教学成为课程改革的一大热点。此外,跨文化的理解与世界大同意识也是开放的时代所必需的。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发展,对别国文化的尊重、认同和欣赏显得越来越重要。教育应培养儿童对各种文化的理解,课程改革也强调跨文化意识。④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各国课程改革普遍注重教育的道德文化层面,强调儿童价值观提培养和道德教育。

⑤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尊重儿童经验,教育向学生生活世界的回归,发展学习修改是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重要关注点。(2)课程改革趋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2002年论述题)

①重视课程的整体功能。现代课程,超越了智力本位的课程观,强调通过课程实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教育的完整性目标,将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和谐发展作为课程实施的宗旨,从而实现知识与智力的统一、认知与情感的统一、主体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统一。②强调加强基础。轻裘缓带提高公民基本素质和基本素质和基本学习能力,要求加强基础性、范例性,并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要求扩大理论知识的比重,克服传统学科课程学科间缺乏联系的问题,体现综合性;要求课程中充实现代科学的成果,删除陈旧的内容,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

③重视智力开发、学习能力培养和个性的发展。各国都十分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才能和创造性。通过课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自学能力,并尽量让学生观察、动手,手脑并用,掌握学习的科学方法。

④重视个别差异。各国课程设置都表现出较大的弹性,便于老师充分发挥创造性,便于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需要。⑤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

⑥重视课程的文化内涵,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加强国际交流相辅相成。

2、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答:我国的课程改革大多是对原有的不合理的单一的课程结构,陈旧的缺乏理论尝试的教材内容,以及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难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精神的旧有课程模式的改革。新一轮课程改革集中体现了这些改革取向。

(1)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

未来基础教育的课程应克服要么过分强调修改发民忽视应承担的责任,要么过分强调社会要求而忽视修改发展的片面性,追求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现代基础教育的课程目标将定位于未来社会人才的素质结构。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统一实现。基础教育应使全体学生在全面发展基础上实现个性发展,充分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自觉能动性和开拓创造性,不仅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而且要学会创造,学会做人,并为接受终身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2)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均衡化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类型结构单一的状况,设置多样化的课程类型,除学科课程外,还开设了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同时,给予选修课程及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更大的空间。均衡科目结构,使传统佑护学科的比例适当降低,使得课程结构中各科目间的比例较为均衡,同时,有利于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开发,增强地方和学校对课程的选择。(3)在课程内容上,改变课程内容的敏繁、难、偏、旧的状态,既要体现内容的基础性,又要及时反映最新的科技发展成果的关系;既要精简内容,又要增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及现实社会生活的联系,等等。

(4)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地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等。改变为长期以来将接受学习的方式单一化、绝对化,甚至将其沦落为机械学习、死记硬背的状况,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在教学中,老师讲授虽然仍是主要的教学方式,但主张老师能够以多样化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教学中能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的定理方式,实现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改变过去国家集中管理课程的善,赋予地方和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调动地方和学校主动开发和建设课程的积极性,增强课程对地方和学校的适应性。

(6)改善课程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的和全面的评价,鼓励在教学中采用多种评价手段,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评价,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有效手段。

第七章

教学理论

一、填空题

1、教学是(社会历史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主要手段。

2、教学是解决(个体经验)和人类历史经验之间矛盾的强有力工具之一。

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

4、就教学的本质而言,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5、教学过程的内部发展的动力是老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

6、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体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和有领导的认识。

7、教学过程结构包括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五个阶段。

8、学生理解教材有两种思维途径,一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二是从已知到未知。

9、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具体化和(教学经验)概括化的中介,提供一种相对稳定的和具有范式意义的教学结构。

10、高难度、高速度就是要利用(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与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11、教学中的注重联系的实际有三个方面:一是教学规定的与实践相关的(活动性作业);二是学生本身的实际;三是社会实际。(2003年填空题)

12、教学进程的(结构)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

13、研究教学过程的核心问题是(教学认识的方式)问题。

14、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

15、赫尔巴特认为学生掌握系统书本知识的认识发展形式和程序阶段是(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16、现代教学策略实施的核心问题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2005年填空题)

二、选择题

1、智力的核心是(思维力)

2、组织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是(领会知识)(1999年选择题)

3、提出高难度、高速度教学原则的是(赞可夫)

4、强调教学活动是间接经验的习得的是(主知主义)

5、认为教学是一种情意活动,是人性的表达的是(人本主义)

6、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主张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感觉逐渐逼近事物,进而形成认识的是(夸美纽斯)

7、认为“教育就是经验的不断改造,一切均来自经验”,“行”先与“知”使学生由“做事而学习”,因此教学应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情景一问题一观察—解决一应用的是(杜威)

8、率先提出“教育永远具有教育性”的是(赫尔巴特)

9、可以强化学生社会交往意识和社会角色规范,培养学生的任务意识、合作意识、责任感及团结合作精神,并获得一定的社会经验的是(合作学习)

三、名词解释

1.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2.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3.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1998年名词解释)4.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符合科学要求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进行教学,并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和正确人生观、世界观教育。该原则反映了教学具有教育性的特点,要求正确处理教学中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5.循序渐进与促进发展相结合原则:这一原则是指教学既要按照学生身心发展及学科知识演进顺序进行,又要尽可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正确处理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与可能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2001年选择题)6.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原则:指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发挥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会思考,独立地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该原则要求正确处理教与学关系。

7.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原则: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合全班学生的发展水平和需要,又要注意个别差异,以便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特长。(2000年填空题)8.高难度、高速度教学原则: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利用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提出高难度、高速度的教学原则,就是要求利用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与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9.教学模式: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模型。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具体化和教学经验概括化的中介。(2005年名词解释)10.教学策略:指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的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在现代教育意义下的教学策略,指在一定教学观指导下,老师根据一定的情境,合理处理教学各因素关系而采取的工作方式。(1999年、2001年名词解释)1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把理论知识与客观实际密切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理论与实际联系中去理解知识,并运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

四、判断题

1.教学就是智育。

答:错。教学与智育是两个相互关联又有区别的概念。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教学是智育的基本途径,但教学还可以促进德育、体育等全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不是仅仅完成智育。智育不仅仅通过教学来完成,还可通过其他途径来完成,如家庭、社会活动、课外活动等。把教学等同于智育将阻碍全面发挥教学的作用。2.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传授知识。

答:错。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教学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是通过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掌握,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3.教学是教师教的活动。

答:错。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教学双方在活动中相互作用,失去任何一方,教学活动便不存在。4.教学不等于课堂教学。

答:对。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教学作为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具有课内、课外、班级、小组、个别化等多种形态。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的课前准备、上课、作业练习、辅导评定等都属于教学活动。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教学既可以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各种直接交往活动进行,也可通过印刷物、广播、电视、录音录像、网络等远距离教学手段开展。

5.教学必须与其他教育形式相结合。答:对。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学校工作应坚持教学为主,但是对学生的培养不仅要通过教学,而且要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等各种形式。所以教学必须与其他教育形式相结合,必须与生活实践加强联系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应妥善地安排教学与其他活动,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保证全面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6.教学中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与人类实践活动中直接经验的获得方式相同。

答:错。两者的获得方式是不相同的,教学中往往将直接经验典型化、简约化,主要方式是实验、演示、教学录像,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社会调查,设置模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等,选择的经验材料是经过改造的、少量的,且能充分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2001年填空题)7.知识越多,智力越高。

答:错。知识不等于智力,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知识在能力发展中起基础作用。但当个体的知识在量上达到一定程度以后,量的增长对智力的发展不再起重要作用。知识虽多,但杂乱无章;知识的内容只偏重于某一方面,知识面窄;知识是通过死记硬背获得的,并未深刻理解;没有把握知识内在结构,缺乏迁移能力等等,这些都是知识不能增进智力的情况。知识与智力不是自动转化,只有当学生在学知识过程中,进行了心智操作,才能将知识转化为智力。8.赫尔巴特认为“教学具有教育性”。(1998年判断题,原题为:赫尔巴特认为“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答:对。

(1)教学认识的教育性,首先表现在教学过程所传授的各门学科知识,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等方面的教育。

(2)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具有潜在的教育性。

(3)教师教学的责任感、价值观、思想作风、言行举止以及校园环境、人际关系的性质等对学生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9.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老师的作用并不重要。答:错。教师在教学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教师是对教学工作全面负责的人,他代表社会并依据教育规律与人的发展规律来具体设计教学的目标、内容、形式和方法,组织实施教学过程,评估学生学习的结果。教师主导作用具体表现在:教师的指导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教师的教还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积极性的发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10.教学模式就是教学方法。

答:错。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的某一主题,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模型。而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一定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方法。教学模式比教学方法更加稳定和系统,而具有理论化。11.任何一种知识教学都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答:错。学生的智力不仅与他们所掌握的知识量的性质、难度有关,更重要的是与他们获取这些知识的方法和运用知识的创造态度紧密相关。

(1)学生掌握的必须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举一反三,实现知识的迁移,使知识转化为能力。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和发现,鼓励学生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和认知策略去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3)教师要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4)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只有这样,知识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智力发展。12.教学活动,既是科学活动,同时也是人文艺术活动。

答:对。科学性表现为理性方面,学生不仅获得有关科学的概念,掌握基本原理,而且培养科学态度以及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人文性表现在非理性方面,群体间的社会交往,环境的潜性影响,使学生形成对周围世界和对自己的一种积极而理智的、富有情感、探索、超越意识和行为方式。学生对教材的掌握,不仅通过系统严谨的逻辑思维方式,也通过形象感受、情感体验的方式,即不仅“知道了”,并能“宣传”,才算认识;而“体验到了”,可以“意会”,也是认识。教学过程既是遵循科学规律进行的活动,又是富于情感和技术创造的活动。

13.教学过程与人类认识过程是同一过程。(2000年、2003年判断题)答:错误。教学过程是学生个体的特殊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认识的有领导。

五、论述题

1.结合教学实际,论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能力的关系。

答: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能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统一在同一教学活动中。

(1)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2001年判断题,原题为: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为能力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向学生介绍关于归纳、演绎、解决问题等思维方法的知识,就是把心智操作的方式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必然要求学生积极进行认识、思考和判断等心智活动,只有在心智操作的活动中才能发展认识能力。

(2)智力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智力水平的高低。认识能力具有普遍的迁移价值,它不但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知识质量,推动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促使学生将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活动,从而获得完全的知识。(3)掌握知识与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知识不等于智力,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也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必须探索二者间的差异以及相互转化的过程和条件,以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智力和认识能力。知识与智力相互转化,一般说来应注意以下条件: 第一,传授学生的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只有掌握了规律性的知识才能让学生举一反三,实现知识的迁移。也只有规律性的知识,才需要理论思维的形式。

第二,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和发现,鼓励学生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和认知策略去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第三,教师要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只有这样,学生掌握的知识才能转化为智力。

例如,在教学中传授公式的时候,如果只是进行“填鸭式”教学,学生只知机械记取和搬用知识,即使他们头脑里被填满了一大堆公式,也不可能增进思考力,而且往往使学生变得更加呆头呆脑。如果我们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公式,启发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弄清获得知识的方法,他们就能够自如地,甚至创造性运用知识来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具有迁移能力。2.如何理解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教育性? 答:(1)教学认识的教育性,首先表现在教学过程所传授的各门学科知识,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在使学生获得一定知识、能力的同时,综合学科自身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形成相应的对自然、社会,对人类自身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

(2)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具有潜在的教育性。被动接受、机械摹仿只会使学生养成盲从的态度和性格,只有当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时,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才能得到很好的提升。

(3)教师教学的责任感、价值观、思想作风、言行举止以及校园环境、人际关系的性质等对学生发展也有重要影响。教学中学生的认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而且形成或改变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正是在认识中追求与实现着学生的知、情、行、意的协调发展,追求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结合的人格的养成。3.试论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区别? 答:按照学生认识活动的方式,存在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两种基本形态。(2005年选择题)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主要区别如下:

(1)接受式学习是借助语言获得知识的方式,而探究式学习是借助提供结构化材料,指导学习进行操作与思考而获得知识的方式。

(2)接受式学习以掌握科学知识为基本任务;探究式学习以增进学习者的创造才能为主要任务。

(3)接受式学习是认识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探究式学习以解决问题为主题。

(4)接受式学习中学生认识活动具有指导性、可控性;探究式学习中表现出更多的学生的自主选择,教学的非主导性。

(5)接受式学习中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式学习中关注探究性认识过程。

4.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主体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哪里?并举例说明。(1999年论述题)答:承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能动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受学生本人兴趣、需要以及所接受的外部要求的推动和支配,学生对外部信息选择的能动性、自觉性。

(2)受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情感意志、价值观等制约,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的独立性、创造性。

(3)在教学实践中,如果学生对某一课感兴趣,他就会学得比较努力,而且效果也比较好。甚至学生对某一个教师有好感,该教师所教的课他也会认真去学习。如果所学课程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有联系,或者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该课程的价值或对该课程有某种情感,他也会学得很努力,而且能有一定的创造性或创造的火花产生。5.怎样才能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答:(1)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2)在师生交往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3)教师要善于体验或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产生积极体验的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4)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

(5)善于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自我调控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同时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

6.在教学中怎样贯彻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答:贯彻这一原则应注意:(1)教学的科学性。

教学的科学性要求教学内容反映客观规律和当代最新科学成就,传授科学正确的知识、规范和技能技巧,交流健康、积极的情感,教学方法要遵循教育科学的基本原理,概念的表述正确,引用的事实可靠,论证要严谨。结合教材,要注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态度,教会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及验证理论的科学方法。(2)教学的思想性。

教学的思想性要求教师从科学知识内在的思想性出发,将其中蕴涵的世界观、方法论、历史观、价值观、情感、伦理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因素挖掘出来,并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加以审查;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师要自觉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并以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和道德修养影响学生。

7.用教学原则的有关原理说明怎样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答:要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即把握好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原则。贯彻这一原则应注意以下几点:

(1)建立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发扬教学民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3)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自学和 独立工作的能力。

(4)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8.怎样才能既面向学生大多数,又能区别对待? 答:这需要贯彻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合全班学生的发展水平和需要,又要注意个别差异,以便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特长。贯彻这一原则要求:

(1)充分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教师要多方面、整体地和用发展的眼光来了解和研究学生,把握同龄学生存在的共性与个性,从而为科学合理地组织教学提供基础。

(2)采用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使面向学生大多数与区别对待相结合。

(3)正确对待个别差异,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9.怎样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答:学生主动参与是在教学环境条件下的一种特殊的活动,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要特别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以排除影响学生主动参与的不利因素。(1)教师讲授与学生接受的关系,文化知识的传递与文化知识的选择、应用、创新的关系。(2)整体推进与个别化关系,既要保证班级整体教学的高质量、高水平,又要适应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分层分类指导和推进,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3)学生参与中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形成学习共同体以产生整体效应。

参与学习,既要注意学生参与学习的情境性、过程性、差异性和群体性,还要注意学生参与的目的性、实效性,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参与时间和体验的机会。对社会生活中的事实现象,注意在教学中寻找新的视角和切人点,使学生形成新的认识,启迪科学思维,并揭示事实现象的本质。

10.如何在学生中开展合作学习? 答:合作学习,提倡形成合作学习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

首先,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应有一定的难度,问题应有一定的挑战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小组学习活动的激情以及发挥学习共同体的创造性。第二,处理好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分配。

第三,每个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质量是合作学习实效性基础。

第四,注意适时引进竞争机制及激励性评价,使小组间通过竞争共同得到提高的同时,个人及小组群体分享成功的快乐。

第五,小组研讨的民主性、超越性是保证合作学习实效性的关键。小组研讨的民主性,表现在充分尊重与众不同的思路和独到的见解,吸纳与众不同的观点;小组研讨的超越性,则体现在作为学习的共同体所表现出的独创性、创造性。11.联系实际阐述教育过程中知、情、意三者的关系。

答:(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情、意相互作用,同时介入,这就需要我们处理好知识学习与思想、情感、意志培养的关系问题。

(2)赫尔巴特认为,理性、情感和意志都是在知识基础上产生的,而教学是形成人的品德的基本途径,主张把知识涵养和人的人格成长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

(3)知、情、意是教学过程内在的因素,它们的协调发展不仅于教学内容、也与在教学过程的组织、方法的运用相关,教师教学的责任感、价值观、思想作风、言行举止以及校园环境、人际关系等对这些方面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4)学生所学的社会科学本身,就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而自然科学不仅是人们认识自然的成果,而且还对人们的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有直接的作用。情、意方面的作用在教学中越来越明显,人们认识到情感、意志、兴趣等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因此教学中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刻苦勤奋的学习态度,不仅要学会学习,而且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在实际教学中,知识教学都会伴随有是非感、荣辱感、对待学习中困难和障碍的态度等情感和意志的活动。特别是政治、历史、语文、地理、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学中,情感和意志的因素更为强烈。教师在教学科知识时,要激发与该知识有关的情、意活动,教师本人也应倾注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与学生建立起情感、意志的交流。在教屈原的《离骚》时,在教抗日战争史时,在教中国地理时,都要既传授学科知识,又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甚至教自然科学时,都会涉及到科学家的献身精神,科学与宗教迷信斗争等可歌可泣的事迹。情感的发展反过来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真理的信念,成为刻苦学习的动力。

12.怎样才能发挥“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作用? 答:“非智力因素”方面的作用在教学中越来越明显,人们认识到情感、意志、兴趣等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因此教学中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刻苦勤奋的学习态度,不仅要学会学习,而且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13.如何处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相结合? 答:(1)教师在教学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具体表现在:教师的指导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教师的教还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2)承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能动性具体表现在:受学生本人兴趣、需要以及所接受的外部要求的推动和支配,学生对外部信息选择的能动性、自觉性;受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情感意志、价值观等制约,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的独立性、创造性。j(3)在师生交往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情境,鼓励学生合作学习;教师要善于体验或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善于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出发,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善于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善于引起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培养学生自我调控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同时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13.论述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

答:(1)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符合科学要求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进行教学,并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和正确人生观、世界观教育。该原则反映了教学具有教育性的特点,要求正确处理教学中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把理论知识与客观实际密切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理论与实际联系中去理解知识,并运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循序渐进与促进发展相结合原则:这一原则是指教学既要按照学生身心发展及学科知识演进顺序进行,又要尽可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正确处理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与可能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原则:指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发挥主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会思考,独立地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该原则要求正确处理教与学关系。

(5)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原则: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合全班学生的发展水平和需要,又要注意个别差异,以便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特长。

以上是教学的基本原则,它们反映和解决的矛盾各有侧重,但在教育实践中,都不是单独起作用,而是彼此密切联系、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只有综合运用才能发挥整体效应。

第八章

教学工作的方法、组织形式与评价

一、填空题

1.教学方法可分为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和(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2.以语言传递住处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3.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演示)和(参观)。4.(发现)教学、探究教学和(问题)教学都属于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5.班级授课制最早出现于(16)世纪。

6.贝尔—兰斯特制又称为(导生)制,这种教学组织与当时英国教育的(双轨制)适应。7.小队教学又称(协调)教学。

8.根据一节课所完成的任务的数量,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9.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2004年判断题)

10.摸底考试属于(诊断性)评价。11.口头提问属于(形成性)评价。12.期末考试属于(总结性)评价。

13.讲授法可分为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方法。

14.上课找基本程序和步骤包括:备课、上课、布置课外作业和(课堂教学效果的测评)。15.(绝对性)评价又称为目标参照性评价。16.教学工作以(上课)为中心环节。

17.上课的的基本程序和步骤包括备课、上课、布置课外作业以及(课堂教学效果的测评)。18.备课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考虑教法)。19.根据评价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不同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20.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理论即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21.教学评价的原则包括客观性、发展性、(整体性)、指导性原则。

2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称为(引导探究教学法)。

23.引导探究教学法包括发现教学、探究教学和(问题)。

24.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总结当时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在其(《大教学论》)著作中首先对班级授课这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了研究。25.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组教学)。

26.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的特点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真实性。27.在班级教学中学生群体的组织形式有合作、(竞争的)和不相干的。28.我国采用班级授课,始于清代同治元年于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29.合作学习理论认为(群体合作分组结构)应成为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主要特征。

二、选择题

1.读书指导法属于(语言传递信息)教学方法。2.参观法属于(直接感知)

3.最早对班级授课制度进行研究,确定了班级授课制的基本轮廓的是(夸美纽斯)

4.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地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老师辅导,这是(道尔顿制)(2003年选择题)5.指导学生复习属于(读书指导法)6.道尔顿制的创立者是(柏克赫斯特)7.称为常模参照性评价的是(相对性评价)8.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阅读有关参考书)

9.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应用知识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的方法,称为(练习法)10.对教师的组织结构进行改革旨在发掘教师特殊才能。提高他们的教学效果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小队教学)

11.教师以教年龄大的学生为主,而后由他们中的佼佼者去教年幼的或学习差的学生,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称为(贝尔一兰喀斯特制)12.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称为(形成性评价)13.教学评价应经常给师生以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为教学指明方向和增添前进的动力的原则是(指导性原则)14.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一定的场地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实际操作或其他活动,以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方法是(实习作业法)15.提出课的类型和结构的理论,使班级授课这个组织形式形成一个完整体系的教育家是(凯洛夫)

16.教学过程中课程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按照学科进行,由学生个人自学读、写、算和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另一部分通过音乐、艺术、运动、集会等来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文纳特卡制)

17.被称为灵活课程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特朗普制)

三、名词解释

1.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方法。

2.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方法。3.谈话法:又叫问答法,是教师和学生以口头语言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4.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辩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5.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来获得知识、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方法。

6.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方法。(2003年名词解释、2005年选择题)7.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展览馆、大自然和其他社会场地,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观察和研究而获得知识的方法。

8.练习法: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9.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与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10.实习作业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一定的场地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实际操作或其他实践活动,以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方法。

11.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12.贝尔一兰喀斯特制:称为“导生制”,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创始人为贝尔和兰喀斯特。其主要特点是教师以教年龄大的学生为主,而后由他们中的佼佼者一“导生”去教年幼的或学习差的学生。

13.道尔顿制:1920年,美国的柏克赫斯特在萨诸塞州的道尔顿中学创建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地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2004年名词解释)14.文纳特卡制:1919年,美国人华虚朋在芝加哥文纳特卡镇公立中学实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其课程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按照学科进行,由学生个人自学读、写、算和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另一部分通过音乐、艺术、运动、集会以及开办商店、组织自治会等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社会意识”。前者通过个别教学进行,后者通过团体活动进行。15.分组教学:是按照学生的学生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若干水平不同的小组进行教学。

16.特朗普制:又称为“灵活的课程表“,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由特朗普创立。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和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并采用灵活的时间单位代

替固定划一的上课时间。

17.小队教学:又称“协同教学”,是对教师的组织结构进行改革的一项尝试,旨在发掘教师个人的特殊才能,提高教学效果。特点是采取两名或两名以上的教师合作施教,根据他们的能力和特长组成“互补性”的结构,通过分工协作,在教学工作中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和任务,共同负责一个班或几个平行班的教学工作。

18.班级教学:是指根据年龄或学习程度,把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时数并按课程表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19.教学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20.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21.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具体方法有口头提问、书面测验等,目的是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改进教学进程。(2003年名词解释)22.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称为终结性评价。

23.相对性评价:又称为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的优劣,而不考虑他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24.绝对性评价:又称为目标参照性评价,是运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试题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以评定学生之间的差异为目的。

25.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理论认为,在班级教学中,学生群体的组织形式有三种,即合作的、竞争的和不相干的。通过实验研究提出,群体合作分组结构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主要特征,只有这种结构才能起到学生群体间相互作用的效果,从而改善教学工作的整体效果。26.引导探究教学法: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和研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四、判断题

1.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答:对。教学方法通常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等等,但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目的和任务。(2)教学过程的规律和教学原则。(3)本门学科的具体教学内容。(4)各种教学方法的功能、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5)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可接受水平,包括生理、心理和认知等方面。(6)教师本身的素养,包括业务水平、实际经验、个性特点。(7)学校与地方可能提供的条件,包括社会条件、自然环境、物质设备等。(8)教学的时限,包括规定的课时与可利用的时间等。要把教学方法结合以上因素来恰当地选择并创造性地加以运用。

2.上好一堂课的标准就是看是否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1998年判断题)答:错。上好一堂课的标准不仅要看是否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而且还要做到教学目的明确、讲授内容正确、教学方法恰当、课堂组织得好、师生积极性高。3.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是评价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

答:错。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既要评价知识、技能和智力等认识领域,又要评价态度、习惯、兴趣、意志、品德及个性形成等情感领域。4.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就是形成性评价。答:错。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它包括在一节课或一个课题的教学中对学生的口头提问和书面测验,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从而更好地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五、论述题

1.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的优缺点是什么?怎样实施?有何要求? 答: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和研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发现教学、探究教学和问题教学都属于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2003年选择题)。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比较复杂的课题或独立作业,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发展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缺点是:花费时间较多,不经济,而且需要学生具有相当的知识经验和一定的思维发展水平;同时,还需要有逻辑较为严密的教材和素质较高的教师。实施步骤为:

(1)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提出要解决或研究的课题。(2)学生利用有关材料,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各种可能的假设 和答案。

(3)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假设,学生如果有不同观点,可以展开争辩。(4)对结论作出补充、修改和总结。基本要求是:

(1)正确选择探究课题。教师应根据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及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实际,来正确选择探究的问题。问题应有一定的难度和研究价值,需要学生运用已学的多方面的知识,提出假设,并经过多次尝试才能解决。

(2)创设进行探究的良好情境。在探究过程中,教师除了在活动场所、教学仪器和设备、图书资料、教学时间等方面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外,还需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创设一种互尊互爱、好学深思、奋发向上的环境和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展开深入的讨论,积极交流心得体会,敢于发表不同的观点和见解。

(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在探究活动中,应以学生为主,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锻炼提高。教师只有在必要时才能给予学生适当的启发和引导。

(4)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一般要从半独立探究逐步过渡到独立探究,从对单一问题的探究到复杂问题的探究,从参与局部的探究过度到全过程的探究。2.试论合作学习。

答:合作学习理论认为,在班级教学中,学生群体的组织形式有三种:即合作的、竞争的和不相干的。他们通过实验研究提出,群体合作分组结构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主要特征,只有这样结构才能起到学生群体间积极相互作用的效果,从而改善教学工作的整体效益。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是:

(1)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之间展开公平的竞争创造了条件。

(2)任务分割,结果整合。小组成员在学习内容和学习结果上有很强的相互依赖性,各小组分担课题,然后全班汇总,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实现了资源共享。

(3)个人计算成绩,小组合计总分。在合作学习中,每个人都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去独立完成任务,为小组做出应有的贡献。那些学业较差的学生将在其他同学的帮助和个人努力下,不再拉后腿。

(4)公平竞赛,合理比较。在合作学习中,取消常模参照评价,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将优等生与优等生一起分组测验,差生与差生一起分组测验。各测验组每个成员的表现与原属合作小组团体部分挂钩,优生组第一名与差生组第一名均为各自原来的小组赢得相同的积分点数。这种各人在原来起点进行合理竞争、公平评价其贡献的做法,最终导致了每个学生无一例外地受到激励。

(5)分配角色,分享领导。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分别指定协调员、读题员、记录员、操作员、计算员、报告员等,在不同学习任务中,角色可能轮流互换,这样既保证了小组互助合作学习分工明确,秩序井然,又能使个人的特长得以充分的利用和彼此协调。3.谈谈班级教学的基本特征和优点、局限性。

答:班级教学是指根据年龄或学习程度,把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时数并按课程表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班级教学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以“班”为人员单位,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班级,即同一个教学班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程度大致相同。

第二,以“课时”为单位,把每一“课”规定在统一而固定的单位时间里进行,教师同时面对全班学生上课。第三,以“课”为活动单位,把教学内容以及传授这些内容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综合在“课”上,把教学活动划分为相对完整且互相衔接的各个教学单元,从而保证了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班级教学具有如下的优点:

(1)它能够大规模地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一位教师能同时教多许学生,而且使全体学生共同前进,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2)它能够保证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并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扎扎实实,有条不紊。(3)它能够保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首先是教师系统讲授,而且在这个基础上直接指导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4)固定的班级人数和统一的时间单位,有利于学校合理安排各科教学的内容和进度并加强教学管理,从而赢得教学的高速度。

(5)在班集体中学习,学生可与教师、同学之间进行多向交流,彼此互相影响、互相启发和互相促进,从而增加信息来源或教育影响源。

(6)它在实现教学任务上比较全面,从而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它不仅能较全面地保证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技能和技巧,而且班集体内的群体活动和交往也有利于形成学生互助友爱、公平竞争的态度和集体主义精神,并有利于形成学生其他一些健康的个性品质。但班级教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2)实践性不强,学生动手机会少。

(3)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成果,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4)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和齐步走,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5)教学内容、时间和进程都程序化、固定化,难以在教学活动中容纳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6)由于以“课”为活动单元,而“课”又有时间限制,因而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人为地分割,以适应“课”的要求。

(7)缺乏真正的集体性。在班级教学中,每个学生独自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虽然向许多学生同样施教,而每个学生各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掌握。每个学生分别地对教师负责,学生与学生之间并五分工合作,彼此不承担任何责任,无必然的依存关系。4.论述当代教学组织形式中合作学习的形式及特征。

答:合作学习理论认为,在班级教学中,学生群体的组织形式有三种,即合作的、竞争的和不相干的。他们通过实验研究提出,群体合作分组结构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主要特征,只有这种结构才能起到学生群体间积极相互作用的效果,从而改善教学工作的整体效益。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是:(1)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之间展开公平的竞争创造了条件;(2)任务分割,结果整合。小组成员在学习内容和学习结果上有很强的依赖性,各小组分担课题,然后全班汇总,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实现了资源共享;(3)个人计算成绩,小组合计总分。在合作学习中每个人都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去独立完成任务,为小组做出应有的贡献。那些学业较差的学生将在其他同学的帮助和个人努力下,不再拉后腿;(4)公平竞赛,合理比较。在合作学习中,取消常模参照评价,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优等生与优等生一起分组测验,差生与差生一起分组测验。优生组与差生组第一名均为各自原来的小组赢得相同的分数。这种各人在原来的起点进行合理竞争、公平评价其贡献的作法,最终导致了每个学生无一例外的受到激励;(5)分配角色,分享领导。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分别指定协调员、读题员、记录员等,在不同学习任务中角色轮流互换,这样既保证了小组互助合作学习分工明确,秩序井然,又能使个人的特长得以充分利用和彼此协调。5.上好一堂课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答:上好一堂课的具体要求包括: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课堂气氛热烈。

(1)目标明确,指上课时教师明白这堂课要使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和技能,要养成什么行为方式和品格,要有怎样的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等等,也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

(2)重点突出,是指在一节课上教师要把精力主要放在重要内容的教学上,不要对所有的任务平均使用时间和精力;

(3)内容正确,是指教师讲授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符合逻辑的,教师教学技能或行为要求要符合规范,并且应该要求学生的反映同样是正确的,如不正确,教师就要及时予以纠正;(4)方法得当,是指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善于选择方法,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5)表达清晰,是指教师上课要坚持用普通话,声音要响亮,言语表达的速度要适合学生可接受程度,言语要流畅、生动、明白易懂,板书要规范、准确、清楚;

(6)组织的好,是指课的进程次序分明、有条不紊,课的进行紧凑,不同任务变换时过渡自然,课堂秩序良好;

(7)气氛热烈,是指课应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6.《纲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论述:(1)课程与教学评价有哪些功能? 答:教学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组合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工作的整体功能所作的评价。(2)结合实际.回答如何发挥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发展性功能。答:①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环节,它们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多方面的功能,从整体上调节、控制着教学活动的进行,保证着教学活动向预定的目标前进并最终达到该目标。具体说来,教学评价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诊断教学问题(二)提供反馈信息(三)调控教学方向(四)检验教学效果

②教学评价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进步、动态发展,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改进和能力提高,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学评价应是鼓励师生、促进教学的手段,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不是整人的工具。③结合实际展开论述。

第九章

德育

一、填空题

1、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

2、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3、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的、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4、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基本要素组成。(1999年填空题)

5、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6、主体品德内部矛盾是(受教育者反映当前德育要求产生的品德发展新需要)与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7、德育目标应坚持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

8、惩罚应体现对人的尊重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9、德育过程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10、德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民族性、(继承)性。(2001年填空题)

11、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首先规范)的总和。

12、柯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法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教育问题。13.道德是调整(人我、群我、物我)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14.德育方法是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15.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培养品德行为习惯)。

二、选择题

1、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是(道德行为)

2、现代德育的本性和存在形式是(集体主义教育)

3、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的核心是(集体主义教育)(2000年选择题)

4、提出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主张的是(苏霍姆林斯基)

5、提出要根据儿童的习惯和暗示性进行教育的是(涂尔干)

6、提出学校不必专门开设道德教育课程而主要通过学校生活来进行德育教育的是(杜威)

7、奖励属于(品德评价法)

8、指导学生自觉主动进行学习、自我品德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的德育方法是(品德修养指导法)

9、提出“前景教育原则和平行教育影响原则”德育思想的是(马卡连柯)

10、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和教育问题,提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及其道德教育模式的是(柯尔伯格)

三、名词解释 1.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2.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3.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4.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5.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

6.说理教育法:通过语言说理传道,使学生明理晓道,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的方法。7.榜样示范法: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8.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1998年填空题;1999年名词解释)9.实际锻炼法: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思想和行为习惯。

10.品德修养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品德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

11.品德评价法: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给予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

12.前景教育原则:是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德育教育思想。就是通过经常在集体和集体成员面前呈现美好的“明天的快乐”的前景,推动集体不断向前运动、发展,永远保持生气勃勃的旺盛的力量。

13.平行教育原则:又称“平行影响原则”,是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德育教育思想。其基本要求是,对学生个体进行的教育,要通过学生集体并影响学生集体;对学生集体进行的教育,同时要成为对集体每个成员的教育。(2003年名词解释)14.道德两难法:即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是以柯尔伯格为代表的道德认知发展学派提倡的一种德育方法。具体做法是:设计道德两难故事,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表明

对两难问题的立场,并为自己的立场辩护;在讨论和交流中,激发学生道德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检验自身道德推理的充分性,努力理解并接纳比自己稍高一阶段的道德理由和道德思维方式,从而促进学生道德判断力发展。(2001年名词解释)

四、判断题

1.德育就是思想政治教育。(2001年判断题)答:错。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因此,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和,而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代名词。2.德育过程就是品德形成的过程。

答:错。德育过程和品德形成过程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从区别来说,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统一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依据学生特点,以适当的方式调动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将相应的社会规范转化为学生的品德,不断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而品德形成过程是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品德形成属于人的发展过程,影响这一过程实现的包括生理的、社会的、主观的和实践的等多种因素。

3.德育过程从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开始的。(2004年判断题,原题为:德育规律要求先提高道德意识,进而陶冶道德情感,然后锻炼道德意志,最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答:错。德育过程的一般/帧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遵循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选择任何一种开端,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4.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不同于社交活动。

答:正确。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具有特殊的性质:首先,它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其次,它是德育实践中的活动和交往,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再次,它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按照学生品德形成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的,因而能更有效地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5.人的品德一旦形成,将不再改变。

答:错。学生的品德是在其品德内部矛盾斗争中形成发展的,它是长期积累和发展的结果。任何良好的品德的形成和不良的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的过程;人的品德是在它的结构的相对稳定性和不断的变动性的矛盾运动中形成发展的。随着人的发展,社会对他的要求也就不断提高,社会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原有的与社会要求相适应的品德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又有进一步发展提高的必要。6.德育的全民性是指德育的对象包括全体人民。

答:错。德育的全民性包括:第一,德育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权利、义务和责任。第二,德育的对象包括全国人民、全体社会成员。第三,德育的任务是提高各族人民思想道德素养水平,提高整个民族的精神文明程度。

7.在社会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的今天,德育教育强调灌输。

答:错。新时期的德育改革,在内容和方法上要加强科学化和民主化建设,以便使德育基本内容的确立和安排真正符合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发展要求,符合人的品德发展规律和实际,切实克服和防止压服、“强灌”、损害人的尊严和抹杀人的独立性和主动性的做法。8.进行德育教育完全是政治课教师的事。

答:错。各科教材中都包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各科教师都应该充分发掘教材本身所具有的德育因素,把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在传授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受到科学精神、社会人文精神的熏陶,形成学生良好的品德。

五、论述题

1.阐述活动和交往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1998年论述题)答:(1)学生品德不是先天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在积极的活动和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和表现出来并接受其检验的,形成一定品德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和参与社会活动和交往,参与社会新生活的创造,因此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

(2)活动和交往的性质、内容、方式不同,对人的品德影响的性质和作用也不同。(3)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是:首先,它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其次,它是德育实践中的活动和交往,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再次,它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按照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的,因而能更有效地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

2.联系实际谈一谈班主任怎样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答: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职责和任务。班主任要做好学生德育工作必须做到:

(1)全面深入地了解研究学生,尊重信任学生。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每个学生的德育水平都不相同,了解学生是为了掌握学生的德育水平和他的实际情况,有的学生德育知识挺多,但并不能转变为德育行为,关键是缺乏意志;有的学生对德育不感兴趣,关键是缺乏道德情感,所以对不同的学生,对他的德育教育要从知、情、意、行不同方面人手。在实际德育教育中,如果不尊重学生,对学生进行惩罚式德育教育,学生从内心更加不接受、不认可道德教育,教师只有尊重学生,教师做德育工作时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学生才能没有逆反心理,心悦诚服地接受。

(2)争取其他任课教师、团队组织、社会有关方面和学生家长的配合,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有时在学校进行了一天的道德教育,但学生一出校门受社会不良影响,立刻就把学校的德育教育的效果化为乌有。所以德育教育必须社会方方面面力量要一致,坚持德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才能保住德育教育成果。

(3)班主任特别要精心组织培养健全的班集体,并通过集体对学生进行教育。当集体中有学生犯了错误,要通过集体的力量来教育这个学生,同时也要用这个学生所犯的错误来教育集体,这样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4)班主任要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结合起来。在实际德育教育中,要根据学生个人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和个性特点、内心世界进行不同的教育,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同时也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教育,如对初一学生和高三学生进行德育的重点、方法就不尽相同。

3.联系实际谈一谈德育的开放性。(2000年论述题,原题为:怎样理解新形势下德育的开放性,请举例说明。)答:(1)现代社会是开放的社会。德育是社会的一部分,它也应该成为开放性的系统,而不能脱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活环境和当今世界的发展变化。

(2)德育只有形成开放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才能保证德育的发展。(3)德育的开放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向国内社会开往,二是向国际社会开放。

(4)德育开放性的实质是使德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沟通起来,与改革开放的社会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与国际社会联系起来,从中吸取营养,以使德育适应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并使德育自身充满生机和活力,得到发展、提高和完善。

(5)由于德育是开放性的,在我们德育中要敢于借鉴古代、当代,特别是现代西方在陶冶人品德方面一些优秀的做法,拿来

为我所用。同时在德育内容上,要注意联系时代,联系当时涌现的英雄人物,例如用孔繁森同王宝森对比来进行道德教育。针对当前西方国家用“最高人权”来否定国家主权、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也要给学生讲明道理,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4.论述马卡连柯的德育思想。

答:(1)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德育原则。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的尊重一个人,这是马卡连柯的基本教育原则。他认为,在德育工作中首先要尊重儿童,亦即尊重儿童的人格,相信他们的力量,善于发扬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并以深厚的情感来对待和教育他们。他相信每个学生都有积极的一面,相信通过教育,能把他们培养成为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用的新人。(2)集体教育的思想。(2001年论述题)集体主义教育是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的核心。(1998年填空题)它的集体教育体系简单说就是“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的教育体系。他认为,集体应有共同的目的、组织机构、自觉纪律、正确舆论、优良传统和作风。他提出了前景教育原则和平行教育影响原则。前景教育原则就是通过经常在集体和集体成员面前呈现美好的“明天的快乐”的前景,推动集体不断向前运动、发展,永远保持生气勃勃的旺盛的力量;平行教育影响就是“每当我们给个人一种影响的时候,而这种影响必定同时应当是给予集体的一种影响”。(3)劳动教育的思想。

马卡连柯指出,劳动教育即人的劳动品质的培养。他认为,劳动如果“没有与其并行的政治的和社会的教育,就不会有教育的好处,会成为不起作用的一种过程,”他重视劳动对于体力、智力发展的意义,但他更重视劳动在精神和道德上的作用。他强调劳动教育应和生产教育相结合,认为“不注意创造价值的劳动不会成为教育的积极因素”。(4)纪律教育的思想。

马卡连柯的纪律教育是与集体教育、劳动教育密切联系的。他认为,纪律是到达集体目的的最好方式,纪律可以美化集体。在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时,教育谈话和教育者的以身作则是重要的方法,同时又要正确合理使用惩罚和奖励。惩罚不是目的而是教育手段。惩罚应体现对人的尊重、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他反对滥用惩罚,坚决反对体罚。5.论述涂尔干的德育思想。

答:(1)个体品德社会化和道德内化过程。

他认为教育对促进人的社会化有特殊的作用。他认为德性由纪律精神、牺牲精神、意志自由三要素组成。道德内化就是由道德价值观、道德规范转化为道德行为习惯,这是从“纪律”发展到“自主”的过程,即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2002年、2004年填空题,2005年名词解释)(2)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首先是要根据儿童习惯性和暗示接受性的心理特征进行教育;其次是启发自觉,要求适当,切忌苛求和压制;再次是奖惩结合,切忌体罚;最后是学校教育力量要协调统一。6.谈一谈杜威的德育思想。答:(1)道德价值论。

杜威认为,价值来源于经验,因而价值是相对的。他还认为道德评价没有客观标准,道德没有绝对的道德价值,没有人人必须遵守的道德戒律,所有道德规范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变的。他还认为,人的行为的善恶是从“实用”标准评价出来的,能满足人的愿望、需要和兴趣的就是有道德价值的。但“实用”并不是指对我有用而是指对全社会有用。因此学校道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社会利益为标准,学校应该教给学生那些能促进人类福利的价值观,学生应该学习如何作出道德方面的决定,而不是依照固定的准则。(2)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

他提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道德生长。他试图从“道德生长”切人,阐述道德教育如何植根于儿童个体道德水平的发展而增益社会,实现资本主义的道德理想。他认为个人善和社会善是紧密联系的,是可以互相促进的。(3)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他认为“德行之数目无穷”,进行不同分类教育是不可能和不必要的,因为品德的内容与意义也是不固定的,道德教育应首先将儿童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进行。他主张在尊重儿童道德人格的基础上进行道德教育。他提出的道德教育内容是:爱国主义、社会责任感和勇于负责的精神、与人合作的态度、新个人主义、宗教教育。(4)学校道德教育的方法。

他主张通过学校生活和各科教学进行道德教育,认为学校生活、教材、教法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三位一体。他指出学校的社会生活是道德教育的基本要素,道德教育不能只是直接传授道德知识,学校不必专门开设道德教育课程,而主要通过学校生活来进行。他提出学校生活不能脱离社会,应组织儿童直接参加社会生活,把他们置于必须自己作出道德选择的具体情境中,采用适合儿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方法,用探究、商量和讨论的方法代替强制和灌输。7.阐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思想。(1999年论述题)答:班杜拉提倡社会学习论。社会学习论关于道德教育的基本观点是:儿童道德行为通过社会学习即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可以获得和改变;环境、社会文化关系、客观条件和榜样强化等是影响儿童道德行为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和方法有利于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社会学习论者研究儿童道德教育问题主要集中在模仿学习、抗拒诱惑和言行一致等方面。

关于模仿学习,他得出结论认为:儿童的许多行为习惯是从模仿他人的行为模式中得来的。榜样影响作用高于赞扬强化作用,说明儿童的道德判断主要是由于社会学习和榜样的影响造成的。

关于抗拒诱惑,他得出的结论是:人的抗拒诱惑能力可以通过榜样的影响作用而加以学习和改变。奖励或指责的榜样具有一

种“替代强化”的作用,它直接影响到儿童对诱惑的抗拒。(2001年选择题)关于言行一致,他得出的结论是:成人和同伴言行不一的榜样对儿童品德形成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8.阐述柯尔伯格的德育思想。(1999年选择题)答:柯尔伯格吸取了杜威的个人与社会相互作用说和皮亚杰的认知结构说的思想,在明确区分道德和非道德、确定了道德冲突在人们作出道德决定中的作用的基础上,采用“道德两难法”研究了儿童的道德发展和教育问题,提出了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及道德教育模式。(1)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

他认为,一切文化中儿童的道德发展都经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固有顺序。

首先是前世俗水平。它包括: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的道德定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的快乐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

其次是世俗水平。它包括:第三阶段,人际间的协调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2002年选择题)第四阶段,遵从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最后是后世俗水平。它包括:第五阶段,民主地承认法律的道德定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2)柯尔伯格的道德教育思想。

他依据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提出以下一些道德教育观点。第一,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第二,根据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循序渐进地进行道德教育。第三,强调社会环境对儿童道德发展的巨大刺激作用。第四,倡导“道德两难法”。即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第十章 学校班级活动与课外活动

一、填空题

1、班级活动可分为日常性班级活动和(阶段性班级活动)。(2005年填空题)

2、课外活动具有灵活性、综合性、实践性和(自主性)。3.(班级)是学校系统的细胞,是学校中开展各类活动的最基本且稳定的基层组织。4.(班级晨会与班会)日常性班级活动包括(值勤)、(班级自办报刊等舆论宣传活动)。5.阶段性班级活动包括(工作型)、(竞赛型)。6.学生的自我教育包括三个方面:(学生个体的自我教育)、(学生集体的自我教育)、(集体成员间的自我教育)。

7.在班级活动中自我教育的重点在(班集体)层次上。8.班集体最初建设的重点是(建立班级常规制度)。9.班主任教育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日常的班级活动),这会产生一种真正强有力的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10.课外活动有(灵活性)、(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特点。

二、选择题

1、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小组活动)(2000年填空题)

三、名词解释

1、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学科教学活动之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

2.日常性班级活动:每天每周都要进行的,为维持班级有机体正常运转所必须的活动以及班级内自发进行着的活动,主要包括班级晨会与班会、值勤、班级自办报刊等舆论宣传活动。

四、判断题

1.班级集体有利于学生群体意识的形成和良好个性的发展。

答:正确。作为学生活动和交往的基本场所,良好的班级既能发挥群体的规范和实现群体意志的作用,同时又为班级群体中每个成员的主动发展提供重要条件。正是通过班级集体活动和学生群体间的交往,使学生不仅积累集体生活的经验,发展自己的志趣和爱好,而且学会合作,学会交往,学习做人之道,从而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个性品质的形成。2.班级集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答:正确。班级集体是学生自己的集体,有它的组织机构,每个学生在所归属的一定班级中都能找到适合于自己的活动、工作和角色。在班级集体中,有共同的目标、明确的职责分工,有统一的规章制度、权利和义务。要求班级中的一个成员学会自己管理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地制定集体活动计划,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和活动,锻炼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3.一个班集体好坏的标准主要看班里的学习风气如何。答:错误。一个良好的班级体的基本标准是:

(1)有共同的奋斗目标。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一个健全的班级体应有明确的奋斗目标。(2004年判断题)(2)形成分工明确、互相配合的学生干部队伍。学生干部队伍在班主任指导下完成自己承担的工作任务。他们做好带头作用,使集体及其成员都呈现出蓬勃向上的趋势。

4.工作型的阶段性班级活动要达到提高集体的教育效果,关键是班主任和少数学生干部把工作做好。

答:错误。工作型的阶段性活动要产生建设和发展集体的教育效果,必须注意:(1)它不是只有班主任和少数学生干部参与,而是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

(2)它需要班级成员不仅对共同的计划、目标、决定等认同,而且明确完成这些任务对个人来说,有什么价值,自己应该做什么。(3)注意相关活动之间的连贯性。

(4)每一阶段的活动有重点,有新意,并能体现在经常性的班级活动中。5.竞赛型的阶段性班级活动要促进集体形成和发展则必须在竞赛中取胜。答:错误。竞赛型的阶段性班级活动要想起到促进集体形成和发展的作用,必需做到:(1)把取胜作为参赛的目的之一,但不是唯一的,不能要求每一次、每一项比赛都获得全面取胜,但可以要求每一次比赛都有胜利的目标,要求夺得一些项目的优胜成绩。(2)使更多的人有参赛的机会。

(3)结合参赛的准备和实践,提高参赛者的心理素质。(4)通过参赛带动班级的日常活动。

(5)在增强班级与集体荣誉感时,还要注意处理好班与班之 间、校与校大集体之间的关系。6.课外活动应由教师来组织。

答:错误。课外活动是学生自己的活动,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在教师指导帮助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选择参加,由学生自己制定安排活动计划、选择活动内容和方式,由学生自己来进行活动的组织管理。在课外活动中教师起指导、辅导作用,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独立自主性。

7.课外活动就是课堂教学的补充。(1998年判断题,原题为:课外活动就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答:错误。课外活动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它的任务在于根据自己的特点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课余生活,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积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8.学科活动就是进一步学习教材。

答:错。学科活动是多种多样的科学文化学习活动,它不是课内学科教材的补充或延伸,而是学科中某一领域的拓展,是学科的一些新理论新知识或学科的专题等。

五、论述题

1.班主任如何去建设一个良好的班级集体? 答:(1)班主任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组织好班级活动。①班主任为组织管理而开展班级活动时,最重要的是要树立使班级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的自主活动,使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的思想。

②班主任对学生的信任与尊重是自主活动能否开展起来的首要条件,班主任只有信任学生才会给学生机会,只有尊重学生,才会发现学生的积极面并加以指导。班主任的教育主要是围绕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展开的。③自我教育包括三个方面:学生个体的自我教育、学生集体的自我教育和集体成员间的自我教育。在班级活动中,自我教育的重点在班集体层次上,班主任应当为班集体寻找发展的新目标,提出实现目标的方案和措施。班主任只有提高班级活动的质量,才能通过集体实现学生的教育和自我教育。

(2)班主任要做好以下几个具体的事:

①建立班级常规制度,把“建制”的过程作为最初班集体建设的重点,有了制度,班级以最初个体的简单集合变为对每个成员具有一些最基本要求的共同体。其中重要的是从“建制”开始到以后的其他班级活动,教师都应以最大程度地吸引集体成员的参与为原则。②班主任教育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日常的班级活动,这会产生一种真正强有力的、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③班主任要负起协调各种教育力量的责任,其中包括班级中任课教师的配合,争取家长等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和关心,协调学生集体内部干部与群众的关系、各种组织的关系,以及学生集体与成人等各方面的关系。

④班主任应及时把握班集体及其活动开展的状况,不断积累集体形成与发展的档案。此外,班主任还应不断积累自己工作的有关材料。这些材料将使班主任对自己的工作有清醒的、科学的认识,并提高到自觉的程度。

2.联系实际谈一谈怎样开展好课外活动。

答:(1)活动要有明确的中心目标,认真设计安排好每一次活动。(2)活动内容应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

(3)充分发展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参与活动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为了充分体现课外活动自主性的特点,首先,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兴趣和爱好的一般倾向,而且要掌握学生的个别差异;不仅要组织好学术型、科学型、艺术型的学生及相应的活动,而且要关注那些没有突出才能的学生,要善于发现和培养他们某一方面的兴趣,并安排欣赏性、收藏性、实用性、服务性的活动小组,吸收他们参加。

其次,教师要注意指导方式,处理好课外活动中特殊的师生关系。课外活动中,教师重在启发、咨询、建议、讨论和答疑,活动过程中的巡视和个别指导,活动结果的评价,共同制定活动计划等,而不是包办代替。

最后,活动小组应有一些大家讨论制定的简明、合理、可行的制度,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并积极参与课外活动的组织管理,不断提高活动的质量,保证活动有高的出席率和不流于形式。总之,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从学生实际水平和能力出发,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使参加活动的每个成员的个性和才能得到充分发展。(以上也可出题为:教师如何在课外活动中体现学生的自主性。)(4)要积极争取各种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帮助。充分调动校内校外各方面力量,相互协作,使学生在多方面的协同关怀下健康成长。

案例分析专题 [案例一] 李老师是新从师范学院分配到学校的大学毕业生,刚刚参加工作,对如何管理好班级没有什么经验。他于是向老前辈王老师请教。王老师说:“对于一个老师来说,最重要是如何给学生一个下马威,建立自己的威信。” 王老师还举了一个大多数老师如何对待上课讲话学生的例子。他说如果有学生上课讲话,被老师眼光扫巡后还不自觉停止,就把他请到办公室去,以免影响别的同学,同时又可杀一儆百。

老师对请到办公室的学生开始都不理睬他,这叫“冷处理”。学生呆在成人堆里,不久便会不自在,开始焦虑,渴望回到同学中去。这时教师开始处理问题了。在“你觉得你今天犯了什么错误?”这个问题的回答上,如果学生表现出不认错、不合作的态度,教师会使用的一招就是找来一份报纸,让这个学生从开头读到尾,“你不是喜欢讲话吗?今天让你讲个够。,’不念完报纸,学生当然也不能离开教师的办公室。不过,大多数进了办公室的学生很快就会就范。下面一个步骤就是老师跟学生订下处罚条约。“如果下次讲话被我抓住了怎么办?”学生为了急于离开办公室,会胡乱想出一些自我惩罚的办法,如写检讨、自己打自己嘴巴等等。通过这样处理,班里会很长一段时间没人敢犯这样的错误。学生都服服帖帖的。试问:

1.案例中教师处理学生的方式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价值取向?有什么危害? 2.结合案例谈谈如果理解学生的社会地位? 3.请你谈一谈如何树立教师的权威。参考答案 1.案例中教师处理学生的方式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价值取向?有什么危害? 答:案例中教师处理学生的方式反映了重传统、重权威的价值取向对教育过程和师生关系的影响。支配中国师生关系的观念是师道尊严,即在教学与教育中无原则的服从教师的权威。在思想教育方面,习惯于“教导”,而不习惯于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在班级管理上,习惯于发号施令和监督处罚,不习惯于引导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自我管理。

由于长期处于被动的地位,我国的学生很多具有自信不足,主动性、独立性、自觉性和进取性不足的弱点,而这些特点是现时代非常需要的品质。2.结合案例谈谈如果理解学生的社会地位? 答:青少年是权利的主体。从法制的角度讲,青少年是独立的社会个体,他们不仅享受一般公民的绝大多数权利,而且受到社会的特别保护。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的基本原则就有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学生有受尊重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和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案例中教师让学生罚站、念报纸等行为是不尊重学生社会地位的行为。3.请你谈一谈如何树立教师的权威。

答:教师的权威并不是教师个人的主观感觉,而是学生对教师道德的肯定、知识的折服和感情的依恋。

教师只有以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热爱学生为基础,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时,学生才会把“权威”奉献给教师。

[案例二] 张老师正在给初一(2)班上体育课。本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立定跳远的要领。但经过几次讲解示范后,还有一半的同学掌握不好。就在张老师又一次给学生示范时,不知谁一声尖叫:“青蛙厂整齐的队伍顿时乱了起来,大多数同学拥上前去围观。张老师一看,只见一个男孩趴在地上用手戳一只绿绿的大青蛙。青蛙一蹦一跳逗得同学们哈哈大笑。这不是班上的调皮鬼李和吗?体育课上他就从来没有老实过。张老师的火气正要发作,但转念一想,青蛙的跳跃蹬地不是和立定跳远的蹬地动作一样吗?这时,张老师顺势引导学生—— “同学们,谁能说说青蛙后腿是怎样起跳的?” 同学们睁大眼睛,都在认真地观察。“青蛙起跳前双腿是弯曲的。”王强第一个兴奋地喊道。“很好,观察得真仔细厂张老师及时加以鼓励.。“它起跳时后腿非常用力。”另一个同学回答道。

“非常好,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青蛙起跳时是哪部分用力的?”张老师又问。“是前脚掌用力,而且它的身体全部展开了。”

“太好了!立定跳远的起跳和青蛙起跳是一个道理,同学们,起跳时的动作是两脚左右分开,脚跟稍提,屈膝半蹲,上体稍前倾,头稍抬,前后自然摆臂,双脚轻地落地。同学们,想不想模仿青蛙跳跃动作试一试呀?” “想!”同学们齐答道。

同学们模仿着青蛙跳跃的动作,起劲地练了起来。由于他们领会了要领,很快掌握了立定跳远的动作技术。

张老师随后把全班同学分为四组进行跳远的友谊赛,同学们气氛十分活跃,越跳越有劲。李和也为了给本队争分,动作规范,跳出了优秀成绩。试问: 1.张老师使用了什么教学方法? 2.联系案例阐述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是如何体现的? 3.联系案例阐述张老师是怎样建立起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的? 参考答案

1.张老师使用了什么教学方法? 答:张老师通过讲解立定跳远要领并为学生们做示范,这是以讲授法和练习法为主。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练习法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在出现了“青蛙”这一突发事件后,张老师又引导学生模仿青蛙的动作,使用了谈话法。谈话法又叫问答法,是教师和学生以口头语言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2.联系案例阐述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是如何体现的? 答: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能动性具体表现在:

(1)受学生本人兴趣、需要以及所接受的外部要求的推动和支配,学生对外部信息选择的能动性、自觉性。当张老师授课时,有青蛙出现,大多数学生都前去围观,青蛙一蹦一跳的还逗得同学们哈哈大笑。这都反映了学生对外部信息选择的能动性、自觉性。

(2)受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情感意志、价值观等制约,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的独立性、创造性。当张老师利用青蛙的动作进行立定跳远教学时,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有联系,学生学得很努力,而且很快掌握了跳远要领,这是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的独立性、创造性。

3.联系案例阐述张老师是怎样建立起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的? 答:(1)张老师在面对课堂上突如其来的“青蛙”事件,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平心静气地面对,尊重了学生的人格,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2)张老师善于创设和谐情境,利用青蛙跳远的动作,通过问答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

(3)张老师善于体验或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产生积极体验的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4)张老师善于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

(5)张老师善于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利用比赛的形式,为学生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

[案例三] 陈老师正在上地理课,却发现课代表王超这几天心不在焉,还不耐烦地把书翻得哗啦作响。这次陈老师忍不住了,便用提问法来“警告”他一下,没想到一连十来个问题没有难住他,陈老师增加了难度,涉及到他们未学的内容和课外知识,可王超还是能流畅地答出来。怎么办?陈老师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能否让他不随堂上课,节约出的时间,自己去查阅资料,研究问题,学习更多的知识呢? 学校非常支持陈老师的想法,对王超实行了单科免修。

从此,每当上地理课时,学校图书馆里多了一位小读者,查阅地理资料,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全球气候的变迁、环境污染等等。陈老师呢,工作不但没有减轻,反而更重了:给王超提供相关的课题,指导他查阅相关资料,解答他提出的各处问题,教他撰写小论文。一个学期下来,王超的小论文《植被保护与资源开发》一文获得全国中学生小论文评比优胜奖。试问:

1.联系案例说明陈老师的做法体现了什么教学原则? 2.如何理解王超的自主性学习? 3.结合案例说明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参考答案

1.联系案例说明陈老师的做法体现了什么教学原则? 答:陈老师让“吃不饱”的学生王超单科免修,上地理课时他可以查阅地理资料,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一做法体现了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

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合全班学生的发展水平和需要,又要注意个别差异,以便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特长。贯彻这一原则要求:

(1)充分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教师要多方面、整体地和用发展的眼光来了解和研究学生,把握同龄学生存在的共性与个性,从而为科学合理地组织教学提供基础。

(2)采用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使面向学生大多数与区别对待相结合。

(3)正确对待个别差异,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2.如何理解王超的自主性学习? 答: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主性的学习,是学生自主进行知识构建,体悟科学方法,而不是复制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集中体现在学生个体有明确的目标意识,能自觉地确定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我调控学习进程,自主评价反思学习结果,从而保证学习目标的实现。在自主性学习过程中,教师重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批判精神,敢于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反思的意识和习惯。3.结合案例说明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答:教师主导作用具体表现在:教师的指导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教师的教还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积极性的发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当张老师发现王超单凭课堂上的知识已经“吃不饱”时,通过让王超单科免修的方式,并为王超提供相关的课题,指导他查阅相关资料,解答他提出的各处问题,教他撰写小论文。这改变了王超的学习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影响着王超学习的方式以及学习主动积极性的发挥,这都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

[案例四] 李老师引用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分析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社会处境,李老师解释道:“大户人家的酒肉多得发臭,而路上却有贫穷人被冻死的尸体„„”还未说完,发现石磊举手。“请问,有什么问题?”

“老师,我觉得你对杜甫诗句的解释不合理?” “为什么?”

“因为从诗句中可以判断是冬天,既然能把人冻死,那么肉就不会发臭,怎么能闻到臭味呢?” 石磊说完后,教室里并没有炸开锅,同学们反而静静看着李老师,脸上露出惊奇的表情。李老师对学生的提问,也颇感意外,很快便镇定下来,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从气候特点上分析,石磊同学的提问是有道理的,老师也没注意到这一细节,所以一时也不能给大家作出科学的解释。这节课给大家留一个作业,去查找一些资料,下节课我们来共同解决这一问题。” 下课后,李老师查了一些资料,发现大多数与李老师在课上的说法一样,但李老师通过查字典发现“臭”的读音又读作“嗅”,解释为“用子鼻子辨别气味”。这样,正确的答案就清楚了。

第二次上课,李老师并不急于告诉学生结果,而是向学生要答案。有的学生们说查到的资料与老师讲得一样。有的学生说是因为大户人家的酒肉多得吃不了,每次把吃剩下的都倒在了茅坑里。有的学生说„„

李老师在听完同学的答案后,最后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同学们,上次石磊同学的疑问是有道理的,原来的解释有误。‘臭’在此处应读‘嗅’,意思是大户人家的酒肉香味不停地飘出来,而路上却有贫穷人冻饿至死的尸骨。石磊同学善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希望同学们向他学习,努力培养自己的创造思维。”

事后,李老师又与石磊交谈,进行鼓励。石磊学习自信也大增,各科成绩提高很快。试问:

1.案例反映了什么样的教学原则? 2.李老师使用了以什么为主的教学方法? 3.怎样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参考答案

1.案例反映了什么样的教学原则? 答:该案例反映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原则。这一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发挥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会思考,独立地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该原则要求正确处理教与学关系。贯彻这一原则应注意以下几点:(1)建立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发扬教学民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3)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自学和独立工作的能力。(4)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2.李老师使用了以什么为主的教学方法? 答:李老师主要使用了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和研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3.怎样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答:学生主体参与是在教学环境条件下的一种特殊的活动,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要特别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以排除影响学生主动参与的不利因素。(1)教师讲授与学生接受的关系,文化知识的传递与文化知识的选择、应用、创新的关系。(2)整体推进与个别化关系,既要保证班级整体教学的高质量、高水平?,又要适应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分层分类指导和推进,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3)学生参与中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形成学习共同体以产生整体效应。

参与学习,要注意学生参与学习的情境性、过程性、差异性和群体性,还要注意学生参与的目的性、实效性,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参与时间和体验的机会。对社会生活中的事实现象,注意在教学中寻找新的视角和切人点,使学生形成新的认识,启迪科学思维,并揭示事实现象的本质。

[案例五] 张老师走进教室后,发现地上有一些碎纸片。

“是哪个同学撕的废纸?”老师一问,同学们的目光不约而同地集中在陈伟的身上。“老师,是陈伟撕的。” “不是我!”

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你一言,我一语,吵得不可开交。张老师看在眼里,什么都明白了。这时张老师完全可以通过几个同学的证明把陈伟拉出来,当着同学的面狠狠地批评一顿,说他不能自觉保护环境,为班级丢分,使我们这个“优秀班级”荣誉受损。但张老师平静地把目光投向全班同学,说“谁扔的纸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都要自觉地保持班级的环境卫生,哪一个同学愿意把纸片捡干净?”张老师话音刚落,几乎全班同学都把手举了起来。张老师又说:“大家这么爱集体,关心班级,老师很感动,你们愿意做好事的精神真值得老师学习。这么多同学举手,该让谁来做呢?”这时陈伟连忙站起来大声说:“老师,‘让我去捡吧!”张老师笑着对他点头说“好!”他马上把地上的纸片捡得干干净净。张老师用赞许的目光看看陈伟,说:“陈伟为了班级的环境卫生不怕脏,一个人把纸片捡于净,为班级做了好事,给大家作出了榜样。我们每个人都要养成自觉保持卫生的好习惯。” 下课后,陈伟就来到张老师身边,低着头说:“老师,纸片是我扔的,以后我再也不随地乱扔东西了。”张老师轻轻地抚摸着他的头,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试问:

1.张老师进行了哪些方面的德育教育? 2.张老师采用了什么教育方法? 3.这些教育方法符合什么教育原则? 参考答案

1.张老师进行了哪些方面的德育教育? 答:张老师主要进行了集体主义教育和劳动教育。

张老师说“谁扔的纸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都要自觉地保持班级的环境卫生。”这反映了张老师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把保持班级的环境卫生作为每一个人的事。张老师表扬陈伟:“陈伟为了班级的环境卫生不怕脏,一个人把纸片捡干净,为班级做了好事。”对全体学生进行了劳动教育。2.张老师采用了什么教育方法? 答:主要采用了品德评价法和榜样示范法、品德修养指导法。当几乎全班同学都举手愿意捡纸片时,张老师说:“大家这么爱集体,关心班级,老师很感动,你们愿意做好事的精神真值得老师学习。”对学生的行为进行了肯定的评价而给予激励,使用了品德评价法。

当陈伟把纸片捡干净后,张老师在全班面前对他进行了表扬,让大家向他学习,使用了榜样示范法。

张老师明知是陈伟扔的纸片,但故意装作不知,通过让陈伟自己捡纸片,指导陈伟进行自我品德反省,最后陈伟主动找张老师承认了错误,实现了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使用了品德修养指导法。

3.这些教育方法符合什么教育原则? 答:这些教育方法符合:

(1)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张老师没有把陈伟拉出来狠狠地批评一顿,而是调动陈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

(2)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张老师尊重陈伟的人格,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与信赖结合起来,使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3)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张老师对陈伟进行德育教育注意依靠学生集体,在全班同学都愿意去捡纸片的大环境下,通过集体对陈伟进行教育,充分发挥了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作用。

[案例六] 王老师在晚自习时发现教室地面上纸屑很多,便让劳动委员打扫,自己就去另一个班上课去了。劳动委员见老师走后也停止了打扫,心想放学后就该值日生值日了。不料一会检查工作

第三篇:四川大学医学类在职研究生申请简章(模版)

四川大学医学类专业招收在职人员学习研究生课程简章

发表时间:【2012-5-17 17:09:31】 浏览次数:28334次

为了满足社会对医药卫生高级专业人才的需求,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我校拟继续招收优秀在职医务人员学习研究生课程。为此,特制定本招生简章:

一、申请学习研究生课程的条件和资格审查

1、申请人入学前已获得医学学士学位且在相应专业工作三年以上(即2009年7月31日前获得学士学位)。

2、申请人应向我校研究生院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办公室提交单位同意本人学习研究生课程的公函(注明拟定学习的专业)、最后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一张一寸照片。

3、申请人在向我校提出学习研究生课程申请时,须填写《四川大学在职人员学习研究生课程申请表》,我办将根据申请人及所在单位提供的材料,对申请人进行资格审查,择优录取。

二、时间安排

1、受理申请的时间为5月25日至6月30日(周一至周四上午9:00—11:00;

下午2:30—4:30)。

2、经资格审查合格者,我院将于8月底之前发给同意学习研究生课程的通知书。

3、申请人凭通知书办理入读手续,并开始为期一年的课程学习。

三、学习内容及方式

按我校相同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进行培养,修满规定学分。

四、学习费用

学员应缴纳课程学习费,收费标准为:每生15000元/年(不含住宿、教材等费用)。在报名时缴纳。

五、结业及其他

1、学习研究生课程的目的在于改善在职人员知识结构,提高在职人员业务水平。课程学习结束后,成绩合格者发给“四川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结业证书”。

2.完成研究生课程学习,符合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条件者,可按国务院学位办和我校同等学力人员申请学位的有关规定在职申请硕士学位。

3.申请人在向我校申请学习研究生课程时,需缴纳报名费160元。联系地址:成都市磨子桥四川大学研究生院邮编:610065

电话:028-85405902

联 系 人:许老师

四川大学研究生

2012年5月

第四篇:2014年在职研究生教育学案例分析题

1、案例分析题(第二章)

小凡是个爱问问题的孩子,喜欢不断地向父母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当大人说话时,只要他觉得有疑问,就会打断大人的话,提出问题,他的这种做法在家里也得到父母的鼓励。小凡的兴趣也很广泛,除了受看书,还喜欢画画。可是当他进入小学后,却遇到了很多麻烦,他的老师经常打电话到家“告状”,说他在学校里不守纪律,老是在课堂上打断老9币问问题,有时候弄得老师很尴尬;,还在课间花大量的时闽画画,而不是复习课本或作作业。小凡的父母很烦恼。

1.结合我国的文化传统.联系实际,对小凡的“麻烦”做以评论。

答: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的儒家文化传统的国家,儒家文化的价值取向一直对我国的教育、对年轻一代价值观形成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在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中,有许多值得发扬的因素,它们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资源。但是也存在着消极因素,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传统的价值取向有三个明显的方面需要改变,即在认知上具有重传统与权威的取向;在人事上具有重功名的取向,在道德上具有重“忠孝”的取向。

(1)重传统、重权威的价值取向对教育过程和师生关系的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孔子虽然提出过“当仁不让于师”,但真正支配中国师生关系的观念是师道尊严,即在教育与教学中无原则的服从教师的权威,在教学中,强调教师的过程和作用,忽视学生的过程和作用;教师倾向于按事先安排好的方案教学,而不习惯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的安排;教师习惯向学生提问,而不习惯于不断不被学生提问;在思想教育方面,习惯于“教导”,而不习惯于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在班级管理上,习惯于发号施令和监督处罚,而不习惯于引导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自我管理。由于长期处于被动的地位,我国的学生很多具有自信心不足,主动性、独立性、自觉性和进取性不足的弱点,而这些特点是现时代非常需要的品质。

(2)重功名的价值取向对中国当代的教育价值观的影响。重功名反映在教育价值观上就是把能否培养出“当官的”、“出名的”人作为评判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反映在教育质量观上,就是把能否培养出少数尖子生看作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把考取高等院校人数的多少,看作是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这种观念在现代的消极影响是,片面强调智育,而忽视德、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在智育中,片面强调书本知识,忽视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忽视兴趣、情感、意志、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片面强调少数尖子生的培养,而忽视面向全体学生与教育质量的普遍提高。

(3)重“忠孝”的价值取向对当代中国的学生观的影响。从价值取向的角度看,不论是忠还是孝,都表现一种建立在血缘和等级基础上的服从关系。这种价值取向影响对学生的态度,影响学生观的形成。在多数的教师和家长的眼中,顺从、听话、老实,一直被看成是好学生的重要标志。而那些有自己独立见解,敢于发表反对意见的学生,往往被视为不好的学生。

小凡的小学教师主要受到重传统、重权威和重“忠孝”的价值取向的影响。把小凡主动学习的这种习惯和个性认为是不听话的孩子,相反小凡喜欢画画的天性应当受到家长和老师的保护和指导,以培养学生的才能和创造性。小凡的这种作法正是对传统的消极的价值观念的一种挑战,是当代教育改革的方向。

2.结合案例.从教育目的、师生关系等角度,说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

答:(1)我国教育目的反映了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同时也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教育目的要求培养在道德、才智、体质等方面发展,要求在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协调发展,这是对教育对象身上要形成的各种素质及其结构的规定;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和创造精神日益受到重视,这是教育目的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精神的部分。小凡不断向父母和老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是其具有独立个性的表现,正是我们教育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应受到家长和老师的鼓励和表扬,而不应视作是一种“麻烦”。

(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学生虽然知之甚少,尚未成熟,但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在封建的师生关系看来,教师之于学生有无可辩驳的真理和权威性,学生服从教师是天经地义的,这种不平等的师生观,今天影响仍在,不彻底消除这种影响,不充分认识到学生独立的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就不可能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单通道的授受关系。在管理上是“我讲你听”的专制型关系,这种关系的基础是等级主义的,其必然结果是导致学生的被动性和消极态度,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建立在有利于学生发展意义上的严格要求和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关系。在这种关系下,不仅师生关系和谐,而且学习效率高。现代师生关系是以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热爱学生为基础,同时又看到学生是处在半成熟、发展中的个体,需要对他们正确指导。

2、案例分析题(第三章)

全国特级教师丁盛宝在《我是怎样教数学的》中写到:平时,我讲授一个新的单元,总要分以下几步走:

1.先给基础有缺漏的同学补一些过去没有学好的知识,填平他们的知识缺陷,使他们达到班内的平均水平,以利于接受新的知识。

2.课内讲授新知识时,照顾班内大多数学生的水平。

3.在教了一段时期之后,同学中出现了新的差距。我就根据实际情况,依据教材的内容,有时把学生分成两组,重新安排课堂座位,进行复式教学。对理解力好的同学一般只要提一提、点一点,由他们自己看书,做题目;而理解力差的同学则由我加强辅导,领着他们一起做题目,让他们慢慢学会自己走路。对两个组,我出的题目也

是不尽相同的。

4.在进行复式教学之后,还有一小部分学生跟不上,我就给他们进行课外辅导。

5.单元测验后,如还有个别学生跟不上,我就把他们请到办公室来一个一个地进行具体辅导。我把这种分层补缺,逐批过关的做法叫做“筛米粉”。学生经过各种不同的“筛子”筛过后,每个同学就都能达到合格的水平了。

请你就丁老师的“分层补缺.逐批过关”的做法进行分析和评价。

(1)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遵循着某些共同的规律,这些规律制约着我们的教育工作,遵循这些规律,利用这些规律,可以使教育工作取得好的效果。个体身心发展也存在着个别差异性,个体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需要说明的是,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不仅是由于个人的先天素质、内在机能的差异造成的,它还受到了环境及发展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和自我意识的水平、自主选择的方向的影响,在教育工作中发现和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做好因材施教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在班级教学时,教师要同时面对四五十名学生上课。同一班级的学生,虽然年龄相近,但他们个别差异是明显存在的。教师传授的教材内容和采用的教学方法、技术,只有兼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学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2)丁老师所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属于分组教学,其目的在于克服班级授课条件下难以做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等缺陷。分组教学最显著的优点在于它比班级授课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长期以来,我们因缺乏操作手段和技术,“因材施教”只是作为一条教学原则高悬着。我们用差异教学理论去分析上述案例,可以看到两种有效的操作方式:分层教学和个别化教学。

(3)案例展示的分层教学,就是承认学生的层次差别,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实际实施教学。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教师的辅导下愉快地学习,同时也激励学习者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按自己的实际情况自我学习,自我发展。

3、案例分析题:

王老师每次教完生字后,总是让学生回去每个生字抄10遍,准备第二天听写。但学生的生字听写成绩老是不理想。王老师想,肯定是抄得还不够,又让学生每个生字抄20遍甚至30遍,但学生的听写成绩仍没有提高。王老师逐渐意识到,重复抄写对生字的掌握效果并不明显。经过思考,王老师向学生宣布了自己的新规定:废除生字抄写作业,但要学生保证第二天的听写过关。于是,学生练习的方法多种多样:除了重复抄写外,有的学生采用口读、手写、心记“三管”齐下的方法;有的学生将生字做成卡片,随时随地记一下的办法„„。结果,学生的听写成绩非但没下降,还大有提高。

试从学生的本质属性、师生关系、教育对人的潜能的发掘等教学规律和教育理论来评析“新规定”的意义

(1)学生是教育过程和教学过程的最基本的要素之一,但我们以往的教育对学生的分析和研究却很不够,作为教师首先要知道学生的本质属性是处于迅速发展时期的人,他们的身心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的可能性,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此外学生是具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可能性的受教育对象,虽然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具有先天的权威性,然而这一切并不意味着在教育过程中只是一个受动者,忽视了学生主动性的存在的学生观在根本上是陈旧的、错误的。教师要巧妙的利用学生的这种依赖性和向师性,但根本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发展意识与能力,发展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发展,是对教师素质的考验,如果教师不珍惜甚至滥用学生的依赖性和向师性,将挫败学生的发展。

(2)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的实现,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我们的教育要培养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个体,而不是消极被动、缺乏主动性和责任心的下一代,没有个体主动积极参与,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没有学生在活动中的积极内化,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存在。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3)教育使人的价值得到越来越充分的体现,使得人的个体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任何人生来都具有一定的潜能,甚至是巨大的潜能,人的潜能的充分实现,必须通过教育、通过学习才能实现。教育者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当具备了某种条件时,人的潜能会得到超常的发挥。充分认识学生潜能存在的事实和价值,尽可能地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

(4)王老师的新规定正是在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基础上,使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成长。新规定也反映了教与学的统一这样一种教学规律: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4、案例分析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网络的发展,有些人开始提出所谓“学校消亡论”,认为随着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便利,学生完全可以在家中通过互联网并在家长的帮助下接受教育,而不必到学校去。近年来,美国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家庭学校”(home— sch001),有些家长认为学校不能提供他们的孩子所需要的教育,因而不把孩子送到学校,而是在家中由自己担任教师,借助互联网等的帮助,对孩子进行教育。这种现象引起很大的争议。

(1)结合教育学的知识。试对上述观点或做法进行评论。

答:(1)学校教育是由承担责任的教师和接受教育的学生共同参与和进行的,这是学校活动中主体的特殊性。学校教育的环境具有极大的人为性,具有明确的目的、指定的教育内容与活动计划、有系统的组织和特殊的教育条件。学校弥漫着科学、文化和道德规范的气息,这些构成了学校教育环境的特殊性。从个体活动的角度来看,学校中的个体活动与其它社会活动的区别在于有教师的指导,活动的结果还要接受检查。

家庭学校,即Homeschool,是学生通过网络选择自己喜欢或需要的科目来接受教育,而不必到学校去,家长选择家庭学校的原因很多,有的父母希望孩子接受某种特定的哲学、宗教思想体系的教育,有的希望给孩子更安全、父母能掌控的社交环境,有的父母认为家庭学校能够更好的满足孩子的个性化要求,在2003年,全美在“家庭学校”中接受教育的学生数有110万,而且在以每年7%的增长率递增。

(2)我们应当看到家庭学校有其自身的优势:一是它体现了对学生教育选择权的尊重,保证了学生的自由学习权,能够满足不同学生对教育的不同需求;二是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大大减少了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促进了学校的教育改革,有利于教育整体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三是通过家校融合的形式开辟了家长参与教育的途径,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四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学校教育中存在的大量时间浪费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五是有利于克服学校教育平均化、一刀切的倾向,更好地实施个性化的教育,对发展学生独立的个性和创造性大有好处。然而家庭教育也会带来另一方面的问题,如影响到孩子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及竞争能力的培养等。而学生在学校环境中的学习是一种社会性学习,是师生共同构建学习主体的过程,在充分尊重人格的基础上,通过多样、丰富的交往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和谐的教育环境,而且使教学活动成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此外在实现教学任务上也比较全面,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同时班集体内的群体交往活动有利于形成学生互助友爱、公平竞争的态度和集体主义精神,并有利于形成学生其它一些健康的个性品质。包括:强化学生社会交往意识和社会角色规范,培养学生的任务意识、合作意识、责任感及团结合作精神,并获得一定的社会经验。同时学生在班集体中学习,学生可与教师、同学之间进行多向交流,互相影响,互相启发和互相促进,从而增加信息来源或教育影响源,而这些都是家庭教育所不能达到的。因此所谓的“学校消亡论”是错误的观点。

(2)“家庭学校”的出现.对学校教育改革提出了什么样的挑战或要求?答:家庭学校的发展对我们具有一定的启示,这就是即使是基础教育也要勇于创新,教育形式要适应时代发展与时俱进,要不断拓展和完善学校教育制度,重新审视家庭教育的地位,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既重视青少年团队精神的塑造,又注重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

第五篇:2012年在职研究生课程班招生简章_

在职研究生课程班

招生简章

目 录

产业经济学专业(应用经济与现代经济管理方向)招生简章.......................................2 产业经济学专业(营销管理与企业策划)招生简章.........................................4 经济法专业(知识产权方向)招生简章.............................................................6 民商法专业招生简章..................................................................................................9 新闻学专业(新闻传播与新闻发言人方向)招生简章................................................11 企业管理专业(企业管理与战略融投资)招生简章..................................................13 企业管理专业(企业财务管理与财务战略)招生简章...............................................16 企业管理专业(项目管理与项目融投资方向)招生简章...........................................18 政治学专业行政管理与危机管理招生简章................................................................20 美学专业(艺术鉴赏与审美艺术方向)招生简章......................................................22 美学专业(文化创意产业与经营管理)招生简章......................................................25 2012年在职研究生班

产业经济学专业(应用经济与现代经济管理方向)招生简章

【课程设置】

公共课

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3、英语 专业基础课

1、西方经济学

2、国际经济学

3、金融学

4、财政学 专业课

1、产业经济学

2、财务管理

3、商业企业管理学

4、市场营销学 选修课(选开)

1、企业融投资

2、高级投资分析

3、博弈论

4、公司战略与产业组织 专题讲座(选开)

1、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理论视角

2、国外产业政策研究

3、中国雅虎经营模式转型原因分析

4、证券市场与投资组合

5、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对我国投资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

6、住宅存量与流量价格的领先—滞后关系:以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为例 【学习费用】学费19,000元,报名费200元,教材资料费800元,共20000元/人。【报名条件】

1、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遵守法律、法规,品行端正,身体健康,并能坚持在职学习;

2、大专及以上学历,旨在提高本人专业素质和学位层次的社会在职人士均可报名参加。

【报名流程】

1、学员提交报名申请表、个人身份证复印件、最高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复印件、1寸免冠近照4张、报名费200元(未录取退还,录取但未入学者不退);

2、学院审核学员报名申请资料,择优录取;

3、学院向已录取学员寄发录取通知书;

4、学员收到录取通知书后按规定方式与时间交纳学费;

5、学员在开学当日持交费凭证办理报名注册、领取相关资料,正式入学。【学习安排】

1、学

制:两年,共四学期

2、学习时间:隔周周末上课一次,周六、日全天;

上午9:00-11:30

下午1:00-4:30

3、学习地点: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

【证书与学位】

1、学员修完全部课程且考试成绩合格者,颁发《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课程班结业证书》(钢印、红印、统一编号)。

2、符合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条件的学员可按照我院相应规定申请硕士学位。【交款方式】

开户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房山支行良乡分理处 户

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账

户:0200 0264 0920 0176 883 款项汇出后请将汇款凭证传真至(010)64721154,注明:研究生课程班×××专业×××学费

【报名咨询】

报名电话:010-64727059/64721163 联系老师:王老师

解老师

E-MAIL :xinwang@cass.org.cn

址:www.xiexiebang.com

址:www.xiexiebang.com

址:www.xiexiebang.com

址:www.xiexiebang.com

址:www.xiexiebang.com

址:www.xiexiebang.com

址:www.xiexiebang.com

址:www.xiexiebang.com

址:www.xiexiebang.com

址:www.xiexiebang.com

址:www.xiexiebang.com

报名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望京中环南路1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 邮

编:100102 27

下载在职研究生南开大学教育学简章[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职研究生南开大学教育学简章[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职研究生

    一、培养方式 服务期满留任特岗教师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采取在职学习的方式,学习年限按培养学校在职人员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执行。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授予教育硕......

    在职研究生

    2010年度项目管理工程硕士(秋季入学双证班)招生简章 消息来源: 时间:2009-10-14 10:14:5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拥有十余年开展MBA、MPA专业学位教育的经验,目前上述各类研究......

    在职研究生

    在职研究生 在职研究生的报考方式有多种: 第一类:1月份的MBA、MPA、MPACC、MEM和法律硕士,双证(包含学位证和学历证),也是最难考的,通过率极低。其他的都是单证,只有学位证书,没有学......

    中科院研究生简章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2011年招收 攻读说硕士学位研究生简章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简称:福建物构所)是我国著名科学家、教育家卢嘉锡院士(已故)于1960年创建,坐落......

    在职研究生教育硕士教育学重点第一章总结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 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 学校......

    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市场营销管理在职研究生青岛班招生简章

    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青岛)市场营销管理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中国人民大学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于1950年......

    北京工商大学会计学专业在职研究生课程班招生简章(★)

    北京工商大学会计学专业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国家级特色专业;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北京市品牌建设专业(免试入学,在职学习,可申请硕士学位)北京工商大学经教育部批准,由中央与北京市共......

    英语在职研究生

    对外经贸大学英语在职研究生 专业名称:英语 在职研究生 开设院校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培养目标 英语在职研究生旨在培养英语语言能力、全面熟悉本学科科研动态、掌握基本的研......